1
,发展经济学,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2
,发展经济学,讲义( 2003春季)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的个人简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经专业,经济管理硕士。现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 1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5篇。
主编教材,发展经济学,一部。
主要讲授,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其他,经济法,,,区域经济学,及选修课若干。
联系,0538-8249636; 13625381233;
hanjijiang@263.net
主页,www.sdau.edu.cn/jingmao/hjj.htm
本课程寄语:发展经济学乃,屠龙之术,。
3
教材:韩纪江、胡星,发展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
阅读书目陈宗胜,发展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 历年 ),中国财经出版社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5
第 1章 导言
6
引子 当代移民潮(偷渡者)
偷渡船沉没 370人惨死卖淫 偷渡女的生活 健康网主页 --公众区 --性爱时空 --生活,...
加拿大破获外来人口偷渡集团 一举抓获 15名蛇头 _加拿大新,..
26名中国偷渡客命丧韩国大海被毁尸灭迹韩国表示将彻查偷渡惨死事件真相处罚肇事者 北方网 >新闻,..
天堂梦尽头见地狱 ——透视偷渡与反偷渡较量内幕(图文),..
意大利偷渡快艇撞翻缉私艇 三名警员死亡美国扣押 30中国偷渡客偷渡船遇难爱琴海 59人获救 6人死亡珠海抓获三名“蛇头” 6名偷渡女同时落网烟台机场查获一起企图偷渡韩国案大洋新闻 - 23名中国人涉嫌偷渡被日警方拘捕香港破获一个家族式偷渡集团
25名中国偷渡客被抛尸大海 韩蛇头被判两年半 --炎黄在线,..
四名买假护照偷渡客梦断天涯
7
每年 1百万张绿卡长久以来,移民美利坚的,大部分已经不再是贫穷和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精英人才和他们的家眷。每年,美国政府发放大约 1百万张绿卡。美国绿卡保障长久居留和工作的权利。三分之二的绿卡持有者是家庭团聚的后来者,还有 10万张绿卡由难民获得,至于其余的绿卡,政府有目的的为劳工市场征召所需人才。如果需求紧俏,政府还会发放一种所谓,H1-B-签证”,
这种签证保证 6年的居留权。
外国精英们的输入,为美国本土经济带来强劲之力,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至于移民从何而来,他们的文化导向,只不过扮演次要角色。前美国移民局的负责人麦斯纳说:“关于主流文化的辩论在我们这儿是不允许的。”当然,一些美国人担心,外来移民会抢走自己人的饭碗。
8
目前,有 300万 ~500万名没有任何证明文件的移民居住在欧盟各国,在美国生活的非法移民则更多达 700万人。
西方国家正设法遏止日益升高的非法移民浪潮,他们认为,虽然非法入境的外国人应受到人道待遇,但应将他们遣送回国,并严厉惩罚蛇头。
组织最严密的偷渡集团来自远东、印度次大陆地区、土耳其、库尔德族人聚居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某些成功的偷渡者到达发达国家,并找到一定的工作后,成为原居住国家某些人们羡慕的对象。
不过他们的代价也是沉重的,除了不菲的偷渡费用外,
自身人身权利没有任何保障。
9
在做“黄金梦”的时候,部分原因是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国民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不高等缺点,但这并非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错,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发达国家非常关注本国原住居民的利益。发达国家非常赞同自然资源和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但是他们一直在利用国境,限制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进入,
虽然其对于廉价劳动力存在强大需求。发达国家通过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可以维持本国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
而把穷人排斥在国境以外。
10
相当年,风华正茂的大批有志之士,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以民族解放大业为重,致力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如果他们都崇洋媚外,纷纷定居国外,还会有新中国吗?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 13亿天文数字般的中国人中,还能有几人?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应该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而不是到国外仰人鼻息。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内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
11
一、国家的分类
(一)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分类
12
1.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
,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C
D
)
,
西欧
、
北美和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国
。
如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日本
、
德国
、
澳大利亚
、
法国等
。
第二世界
,
是苏联和东欧的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
第三世界
,
包括非洲国家
、
中东国家
、
大部分亚洲国家
。
如中国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
、
伊朗
、
南非
、
埃及等
。
13
2,按照地理位置分类
(1
)
南方国家
。
指纬度上处于南方的国家
,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
即上述的第三世界国家
。
他们普遍的经济不发达
,
生活贫穷
,
文化落后
。
(2
)
北方国家
。
指纬度上处于北方的国家
,
包括上述的第一和第二世界国家
。
他们经济比较发达
,
很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
生活水平高
,
文明程度先进
。
14
3,按照发展程度分类
( 1)发达国家。
指经济很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达国家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是美国。
( 2)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的国家。
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相对蒙昧的农业文明阶段。
15
(二)按照收入分类
16
1,按照汇率折算的收入分类按照汇率,把各国的年人均收入统一折算成美元。大概可以按照以下标准:
( 1)低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在 2美元以下。如印度、
孟加拉国、中国、越南、朝鲜及大多数非洲国家。
( 2)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2~ 10美元。如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
( 3)中高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 10~ 20美元左右。主要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此外还应该包括比较特殊的、
处于过渡状态的苏东国家。
( 4)高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在 20美元以上,如英国,
美国,日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如高收入的中东石油 5国。还有以色列、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17
2,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收入分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 1992年的美元,计算的 购买力平价 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如下。
( 1)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低于 2000美元。如中国、
印度等国。生活条件最差、最滞后、但最有潜力。
( 2)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2000~ 5000美元。如巴基斯坦、喀麦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
生活条件较好,已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
( 3)中高收入,年人均收入 5000~ 10000美元。如巴西、匈牙利、墨西哥、阿根廷、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
基本实现现代化,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
( 4)高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10000美元以上。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18
购买力平价为了更加合理的对各国的收入进行比较,国际上普遍采用购买力平价指标。购买力平价(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将两国之间的同质商品的价格确定为相等时计算得出的比率。
用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相交换,所以汇率,应该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两国之间的汇率可以用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如把中国和美国的理发、小麦、汽车、住房、电话等的价格认为相等,进行综合处理。这样缩小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
19
二、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产生
20
1,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并选择不同道路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或者欠发达国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LDCs),
或者第三世界国家 Third World。
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 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 3/4以。
21
2,发展中国家的初始选择
( 1)不同社会制度。
有些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越南、朝鲜、
古巴等国。
有些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
原因:
主要由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背景
很多是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如中国。
也有是国外势力影响的结果,如韩国与朝鲜。
22
( 2)不同客观条件。
各不相同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条件,如有些国家在沿海,有些国家在内陆。
有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如印度、菲律宾、埃及、阿根廷等国;
有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如蒙古、尼泊尔等。
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实行外向型经济,内陆地区的国家则多封闭和落后。
23
( 3)不同发展思路 。
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有些国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依赖,如韩国、新加坡、
科威特等国家。
有些国家独立发展,如中国、古巴等国家。
24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尽管在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很不一致,但各国仍有其明显的共同特征。
25
1.收入水平低下。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除了少数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低下。
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
能够用以购买的生活资料很少,生活水平低下,不但造成普遍的营养不良,而且教育服务、卫生医疗服务设施缺乏。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婴儿死亡率和平均寿命都不高。
26
2.生产效率低下。
劳动力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其他等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效率低下、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的资源和资本条件,
产出大相径庭,要少得多。
这样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27
3.就业率低。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时间不足,成为个人收入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劳动力闲置,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反而成为家庭或者社会的累赘和负担。
生活和消费水平低下,文教、
卫生条件差,识字率低,人口的质量不高,人均寿命低。
28
4.分配不公。
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制度大多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向两极分化,富者愈加富裕、穷者愈加贫穷。
富裕者穷奢极欲,贫穷者难以为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9
5.技术落后。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一些低级或初级产品,因此往往过分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技术落后,使得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速度慢。
30
6.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大都患有赶超综合症。为了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样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呈现二元结构。
现代的城市和破败的农村、比较先进的工业和落后的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元结构的主要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跛脚的社会保障体系,穷人与富人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容易形成阶级对立。
31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
32
1,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果为了巩固政治独立,争取经济独立,积极动员本国资源,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成就。
从 1953年到 1980年,全世界的生产实际增长了两倍。
从 1955年到 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5.4%,而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7%。
从 1970年到 1980年,两类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各为 5.3%和 3.2%。
33
2,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同出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有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则比较缓慢。
( 1)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如新加坡、韩国等。
( 2)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等。
( 3)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如中国、印度、洪都拉斯等。
( 4)落后的农业国,如朝鲜,蒙古,越南等。
34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
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陷入停滞状态。
由于发展缺乏支撑力,增长速度难以维持稳定;缺乏富于创新活力的微观企业家群体,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制度基础。集权体制非常不稳定,权力集中化带来腐败、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缺乏。
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人口增长速度快。
到 20世纪末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35
三、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经济学家的产生
36
1,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理论的缺乏二战以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是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
如何发展经济?
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家多如蚂蚁,经济学家却异常缺乏。
相对而言,政治可以独立,经济却无法独立。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追赶上发达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在独立前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社会文明极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独立后,却面临着既成事实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格局,加之各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制度安排、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37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失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后,
往往是失败的,其原因是这些理论的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发展的先天不足状态。
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模式显然会东施效颦,也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加以指导。
38
2,西方经济学家的兴趣转变西方一些拥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逐渐把研究的兴趣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少成为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并不是如同萨谬尔森所说的“为了良心,我们必须提供援助”。
那些明智的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
汉森认为,一个贫困世界中的富国没有任何规避之道。
萨谬尔森也承认,人并不是一声不响的等死。
39
担心与恐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潜在隐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迟早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障碍,没有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仅仅几个发达国家是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
比如,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枯竭、
贫困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国家矛盾不断升级,
战争和地区冲突接连不断,每一次地区冲突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这些都使得发达国家心惊肉跳。
40
除了同情心、良心和担心之外西方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还有 施展个人抱负 的打算。
只有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会有理论的突破。
不少学者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本书中会逐渐有所介绍。
在这一方面,世界银行也以每年一期报告的形式,即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以供比较分析,在理论上颇多建树,并汇集了众多富有实力的发展经济学家。
41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应实践需要,不少人通过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并结合本国实际,研究发现了很多经济规律,有关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逐渐形成体系。
各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大批以研究本国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和思路为主的经济学家,其中也有不少人因成绩卓著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出生于印度的阿马蒂亚 ·森
( Sen,Amartya)。
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张培刚、陶文达、谭崇台等人。
42
,发展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更有大量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本国的发展经济学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趋于成熟,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这些发展经济学大家的努力下,国内所有的著名大学都先后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课程,目前,一些地方院校也都在积极争取,把发展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必修课程。
由于其内容广博、阐述精辟、视角宽广、荟萃诸家之言,
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43
(二)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的界定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
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发展为富足、由落后发展为先进的一门经济科学。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发展过程和条件,为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体制上的变革制定战略和政策措施。
44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 1)发展经济学着重于 长期研究 。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短期和中期的经济问题,对人口和技术进步等都作为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长期问题,人口和技术是其研究的重点。
( 2)发展经济学强调 发展中经济 的特点。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时总是结合发展中经济这一特定条件加以取舍。发展经济学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一般原理虽然可以普遍运用于各发展中国家,但更强调各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阐述。
( 3)发展经济学注重 非经济因素 。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注意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变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45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有关发展中国家特点的描述。 现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历史背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介绍。 这方面大量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理论创新,
并加以取舍、运用,以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
( 3)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发展要素剖析。 如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情况,人力资本情况,制度安排,外部经济关系等。
( 4)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研究。
( 5)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46
第 2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7
引子 没有发展的增长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曾经是相当快的。
拉美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沃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20世纪中叶以后,拉美国家为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普遍实行了替代进口战略。在 20世纪 60,7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增长很快。
但是以追求经济总量为主要目标的增长并没有最终带来经济发展。由于拉丁美洲的储蓄率太低,通过大举借债、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形成的工业化的果实却不那么甘甜。
48
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忽视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贸易仍然以粗加工和原材料出口为主,很多拉美国家的出口还在依靠价格波动很大的少数几种农产品,且过分依赖于美欧等国市场,这种以单一经济结构为特点的生产体系迄今仍是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基础。
由于太过于依赖反复无常的外国资本,21世纪初期,全拉美国家的外债已超过 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将近 1500亿美元。因此导致财政赤字连年增加,
外债“雪球”越滚越大,偿还债务就成为吸吮拉丁美洲财富的“黑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经济的波动非常频繁。
49
1982年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货币贬值,1998年拉丁美洲的经济萧条,2002年继阿根廷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巴西、乌拉圭、秘鲁、智利等国金融市场开始激烈动荡。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刻意追求,债务危机,经济危机 的频繁发生,
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很多 社会问题 。目前拉丁美洲贫富分化严重,
贫困人口达 2.4亿,占全地区人口的 1/3,失业人口超过 2000万。
近年来拉美国家的大都市地区犯罪指数普遍有所上升:
如墨西哥城每天发生 1500~ 2000起犯罪案件;
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谋杀犯罪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巴西是拉丁美洲暴力犯罪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有总人口万分之二的人被谋杀;
哥伦比亚内战爆发、暴力活动频繁,每年有数千人遭绑架,已经成为世界上恐怖暴力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
50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发展的内涵要远比增长多得多,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这也正是发展经济学之所以独立于西方(增长)经济学的原因。
经济发展,除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外,还必须伴随结构和制度的变革。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
对于如何度量经济发展进行了介绍,除了当前通用的
GNP( GDP)指标外,还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世界银行的一系列指标体系,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等。
51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52
一、增长与发展的分化在过去一般的经济学讨论中,经济增长
( Economic Growth)与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这两个概念往往视同为一个含义而不加以区别。
随着资源的短缺和地球空间的变小,经济增长越来越脱离经济发展。
所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论著,都已经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给予较为严格的定义。
1980年出版,新大英百科全书,也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分别定义。
53
1.问题所在。
20世纪 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注意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采取的发展战略重点在于数量的扩张,GNP的快速增长。
但是忽视了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忽视了政治变革、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从而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
在发展中国家则有所不同,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僵化和刚性,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数量之外的更多的变革。
54
2.发达国家的情况。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们不必过分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差别,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背后,隐含着一种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内在而又灵活的 市场反应机制 。
通过这种市场机制,能够正确地反映产品和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资本等的相对稀缺性,借以显示出适当的经济刺激,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行动。
发展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正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成为关系密切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学科。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利用潜在的机会摆脱落后状态,走向现代化的富裕社会,即实现经济的飞跃。而增长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和持续平衡增长的途径。
55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现代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
56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如 1季度,1年,3年,5年、
10年 )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常以
国民生产总值( GNP)、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国民收入( NI),
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57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发展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的下降,制造业、公用事业、贸易金融、建筑和政府管理机构的比重相应增加,伴随着结构的变化,必须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教育程度、素质水平的提高,职业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58
3.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
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在极少的情况下,如经过某种急剧的变革,收入分配转化为比较平等,也有可能出现无增长却有发展的情况,但这只能是短期的、局部的,不可能是持续的、
全面的。
59
4,增长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仍然是以传统为主;如果产业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和工业化严重不平衡;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积压,缺乏需求;如果一国政府把收入增长的大部分用于建造豪华宫殿,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致使普通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如果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
如果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两极分化,贫困人口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等等 。
有增长而无发展,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
60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度量
61
一、国民生产总值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银行、世界上众多国家,
通常把国民生产总值( GNP)、人均 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 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优点。
它能够将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一个指标数字之中,因此,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易于收集和整理比较,例如使用实际 GNP的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正因为这样,国际组织经常把它作为划分国家类别的基本依据。
62
2,缺陷。
( 1)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和服务并没有进入市场交换,而是直接由家庭成员自给自足的。
( 2)由于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地下经济无法计算在内。
由于地下经济都是秘密进行的,交易收入不公开,因而无法统计在 GNP中。按一些学者估计,美国地下经济占 GNP
比重达 3%~ 20%;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如印度估计为
30%,缅甸则达到 50%之多。
( 3)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尽管环境资源难以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体系,但是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3
( 4)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的真实收入差别。由于汇率把各国的国民产品换算成同一货币,
并不能真实反映它们之间的实际收入水平,运用购买力平价作为来估算和比较各国的收入水平,会高估低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数字上缩小富国与穷国的差别。
( 5)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内容。例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收入分配的改善与贫困人口的减少、就业水平的上升和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 GNP或 GDP更好的作为一国国民产品的综合指标。
64
二、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
1.生产情况
①基本指标,包括人均 GNP及其年均增长率。
②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包括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增长率。
③生产结构,包括农业生产指标,如农业的增加值、
粮食进口额、化肥消耗量和人均粮食生产指数等;制造业指标,如制造业的增加值及其分布,制造业的收入和产值。
④商业能源,如年均能源增长率、人均能源消费、能源进口占商品出口的百分比等指标。
⑤消费和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家庭消费结构,包括用于吃、穿、医疗、教育、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等项。
⑥需求结构。
65
2.财政和货币账户。
①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国防、教育、医疗卫生、
住房和社会公益、经济活动经费等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总支出占 GNP的百分比,盈余或赤字占 GNP的百分比。
②中央政府的经常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分别占经常收入总额的百分比,经常收入总额占 GNP的百分比。
③货币和利率,如广义货币年均名义增长率,
年均通货膨胀率,银行名义存贷款利率。
④年均通货膨胀率。
66
3.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 商品贸易的增长情况,包括商品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年均增长率,
贸易比价。
②进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
③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
④ OECD的制成品进口(原产地及其构成)。
4.外部融资
① OECD和 OPEC成员国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
②官方开发援助额。
③对外债务总额。
④政府和私人的外资流入。
⑤对外公共借款的偿还条件,包括承诺额,平均利率,平均偿还期,平均宽限期,按可变利率计息的公共贷款占公共债务的百分比。
67
5.人力资源。
① 人口增长和预测方面的指标,包括年均人口增长率,将来稳定人口的设想数,人口增长势头。
②人口统计和生育率指标,包括人口中每千人的毛出生率、毛死亡率,育龄妇女所占人口的百分比,总和生育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③医疗卫生和营养指标,包括每个医生和护士所负担的人口,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出生时重量不足的婴儿的百分比。
④教育方面的状况,入学人数占入学年龄组的百分比。
⑤收入分配和国际比较项目对 GDP的估计数。
⑥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
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和状况,包括教育状况、保健和福利等。
68
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由莫里斯( Morris,M.D.)等人提出,
用人们在 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1‖表示“最坏”,而
,100‖则表示“最佳”。
2.优点: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可以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
3.缺点,PQLI所衡量的关于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
人权等。
69
四、人类发展指数
1.人类发展指数(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在 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之后又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
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 2/3权数,入学率 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
GNP来表示(即人均 GN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 0到 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70
2.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
低人类发展指数
( 0~
0.50)、
中等人类发展指数
( 0.51~
0.79)、
高人类发展指数
( 0.8~
1)。
,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对 1997年 174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如下。
( 1)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45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是 0.904,其中最高的是加拿大,
人类发展指数是 0.932,挪威和美国并列第二,
其人类发展指数为 0.927。
( 2)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94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是 0.662;
( 3)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35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为 0.416,塞拉里昂的人类发展指数最低,只有 0.254。从国家数目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71
3.中国的情况。
199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 0.701,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行列,排在 174个国家和地区的第 98位,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平均数( 0.662)要高 0.039,与世界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差不多,但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人类发展指数 0.637要高 0.064。
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的寿命预期指数为 0.75,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平均数( 0.69)高 0.06;教育指数为
0.78,比中等平均数( 0.72)高 0.06; GDP指数(按
PPP法估算)为 0.57,比中等平均数( 0.58)略低。
可见,中国的寿命预期和教育两个单项指标好于其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但 GDP指数则稍微低于人类发展指数。
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标比经济发展指标要好。
72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简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2,使用 GNP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缺陷?
3,世界银行衡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什么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使用该指标能否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5,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 UNDP将人类发展指数分为几个层次?
73
第 3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
74
引子 经济发展的路径要加速经济发展,是拔苗助长,还是按规律办事,渐进发展?是多浇水施肥,还是适度管理?作为一个思路问题,
指导思想如果差之毫厘,其结果必定谬以千里。
作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正在实现经济赶超。
下图是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自 1949年开始,直到 1979年,建国后的
3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在 30年的时间里,
GNP由 679亿元(当年价格)增长到 4038亿元,增长了 5倍 。
而从 1980年到 2000年的 20年里,GNP由 4517.8亿元增长到
88189.6亿元,增长了 20多倍 。巨大的差异,充分说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其绩效有着天壤之别。
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75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 9 5 2 1 9 5 8 1 9 6 4 1 9 7 0 1 9 7 6 1 9 8 2 1 9 8 8 1 9 9 4 2 0 0 0
年份
GNP (亿元)
76
本章提要本章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关于国民财富增长的思想,然后对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人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简单总结。
之后对于经济发展的几种思路进行了分析,发展经济学兴起时,广泛采用结构主义思路;新古典主义思路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和谐的累积过程,价格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要矫正扭曲价格的政策;激进主义思路对构成发展中国家发展障碍的旧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批判,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自主发展;
新制度主义思路,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最后,本章对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
77
第一节 经济发展思想起源在发展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已经有十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阐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为发展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确立了基本思想来源。
78
一、斯密的发展思想亚当,斯密( Smith,Adam)的代表作,国富论,,又被称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论证中心和分析的总题目,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和促进国民财富增减的因素问题。
79
1,国民财富增长的来源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而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
一是专业分工促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 从事劳动的人数增加 。
因此,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分析;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解决封闭经济中资源和技术的限制,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必须研究经济政策。
80
2,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从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适当配合的思路出发,
分析资本积累的增加对劳动数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作用。
首先,交换引起了分工,而交换的实现,依赖于在某个地方储有各色各样的货物,足以维持生产者生活,并提供原材料和工具供其使用,从而需要一定的资财蓄积;
其次,从事物的本性看,资财的蓄积,也必须在分工之前,预蓄的资财越丰裕,分工就能够越细致,同一数量的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
第三,生产技术得以进步,也必须预先有充分的资本积累。
81
3,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首先,从分工原理推论,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专业分工,这种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也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对外贸易可以使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
从而鼓励人们去提高劳动生产力,努力增加其产量。结果,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将有所增长;
第三,对外贸易不仅促进生产,还增进消费者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82
4,经济政策与发展进程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放任。
斯密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
经济增长的进程可能最后出现三种结果:
进步状态、退步状态和静止状态。
在斯密看来,增长的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从均衡状态开始,任何一个向上或向下的移动力量,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循环变动。
83
二、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1,国民财富增加的方式。
( 1)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
( 2)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 ——这会增加产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其价值。
可见,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的看法同斯密的看法基本一致。
他们都认为:经济增长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也都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李嘉图特别强调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区别。
84
2,报酬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质量的差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
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
技术的进步只能是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从长期上讲是不能扭转报酬的递减的趋势。
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渐增,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85
3,资本积累扩大是财富增长根本原因当人口对生活资料产生压力时,补救的办法不是减少人口,就是迅速地累积资本;
在一切肥沃土地都已投入耕种的富庶国家中,迅速累积资本的补救办法,会使所有的阶级陷入同样的贫困状态中。
而在由于有肥沃土地尚未投入耕种,因而还有丰富的生产资料的贫穷国家中,迅速扩大资本积累是惟一安全而有效的补救办法,因为这种办法将提高社会各阶级的生活水平。
86
4,实行自由经济和贸易政策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自由放任。
在李嘉图看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违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贸易自由,认为不受干预的贸易自由,不仅使一国,而且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利于本国的配置,从而有利于整个世界。
87
5,经济增长的前景令人忧郁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
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除非技术有所进步,经济增长将逐递减速,最后转为经济停滞,社会将进入静止状态。
他将报酬递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悲观的、令人忧郁的。
88
三,其他早期发展思想
1,马尔萨斯的经济发展思想。
马尔萨斯( Malthus,R.T.)在其名作,人口论,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思想。
一方面他分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增长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或结果,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
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加(按照马歇尔的解释其真意就是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现象)和消费,不足引起经济停滞的思想。
89
2,穆勒的经济发展思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Mill,J.S.)的经济发展思想可以说是对他以前的经济学说的系统综合。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中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特殊的论述。
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
生产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
分配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
他集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将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
90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思路
91
一、结构主义思路结构主义是在发展经济学兴起时,发展经济学家广泛采用的思路,对于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森斯坦 -罗丹、纳克斯、普雷维什、辛格和缪尔达尔等,这些发展经济学家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对当时西方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普遍看法是,它们的理论都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92
1,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批判
(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情况是,商品经济不发达,
价格体系还处在萌芽状态,市场分散而破碎,
远未形成体系。
市场的不完备,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经济行为中作出合乎逻辑的精明选择。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变动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变化和重大的经济结构的改进。
93
( 2)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把经济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的闲置归因于储蓄过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储蓄不足。
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不仅表现为持久性的失业,还表现为广泛的就业不足、伪装的失业和低生产率的就业。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就业不足情况的出现和持久存在,是由于储蓄不足、资本短缺。从而凯恩斯提出的增加有效需求的对策是不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发挥有效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动员更多的储蓄以增加投资,它们短缺的不是投资支出,而是储蓄积累,是实际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94
2,强调非均衡状态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刚性。在缺乏弹性的经济结构下,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求均衡状态就不可能自动完成,因此,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必然引起部门间结构上的差异,
尽管各个部门都会谋求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但对刺激的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各个部门是不同的。
持结构主义思路的发展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去剖析经济发展的进程,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对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的确切理解。
95
3,经济政策建议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从收入结构的特点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的工资收入者已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而处于最贫困阶层的小农、无地农和城市的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不决定于工资,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和资本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
结构主义者要求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但并不主张对现有的财产重新分配,而主张对收入增量的重新分配。
96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持这一思路的发展经济学有舒尔茨、明特、巴拉沙、拉尔、鲍尔、怀纳、哈伯勒等。
注意到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
尽管有快速的增长,但广大人民并未摆脱贫困;
尽管采用了教育、人口流动、工业化等结构调整机制,
但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其他种种失衡现象并未减轻。
97
1,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会一般地使所有收入阶层受益。
经济体系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强有力的趋势。
由于货币因素、战争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的引进,暂时的失业是可能的,但长期的均衡失业是不可能的。
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
98
2,价格机制使发展处于均衡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进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
价格的变动必然较快地引起产品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以及生产产品的要素配合比例的相应变化。
高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供给而抑制需求,低的价格鼓励更多的需求而抑制供给。只有均衡价格,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在这样的认识下,竞争自然受到赞许和肯定,而垄断和控制受到批评和怀疑。
99
3,资本积累和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和资本可以互相替代,资本的增加并不必然有劳动力的增加。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将逐渐下降。
新古典主义强调国际贸易的利益是增加实际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使储蓄也有所增长,
从而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率。
100
4,经济政策主张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
价格扭曲的关键,是政府政策的误导和政策体系的冲突,
因而又提出与其矫正价格不如矫正政策的主张。其基本政策主张有 3点。
( 1)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 2)反对国家干预,校正价格扭曲,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 3)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101
三、激进主义思路持激进主义思路的发展经济学家对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这一思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大量借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因此,他们自称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党派。
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以依附论出现为标志,并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批判主义色彩,使其在众多的发展理论中独树一帜。
比较有影响的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有巴兰、阿明、弗兰克、卡尔多索、桑克尔、桑托斯、伊曼纽尔等。
102
1,对经济落后原因认识的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依附理论之上的认识。认为发达国家的发达正是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原因。
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层,落后国家只不过是发达西方世界的不可分离的物质供应地。
认为穷国与富国的商品交换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穷国会受到富国的剥削和掠夺。
第二阶段建立在阶级分析上。
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把着眼点转移到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制度的分析上来,运用阶级理论来讨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103
2,对阶级的划分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对社会阶级进行细致划分,除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外,还细分为城市工业资本家、进出口商人、农村土地所有者、政府官僚、
城市居民、工人、农民等集团。
认为国家政策是内生的,是可以解释的。它将国家看成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并且根据统治阶级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盟的利益来解释国家政策。
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内部制度性障碍。经济落后不是因为市场不完善,也不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失误,而是因为政府常常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国家政策,而不是基于全体人民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越广泛,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也越大。
104
3,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 1)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必须走自我主导型发展道路,工业化必须在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下推行,自由贸易只会将民族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只有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
( 3)消除严重的制度障碍是使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 4)制度变革的成功仅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可能达到的,
需要更多的阶层和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105
四、新制度主义思路新制度主义经济发展思路,是新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在 80年代后崛起的新思路。
制度不再是给定的前提,而是经济活动中一个内生变量。
他们运用新古典主义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奥斯特罗姆( Ostrom,S.)等人从制度内生性寻找经济社会落后的原因,其根本目的是消除贫困、追求发展,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他们从制度安排本身就是经济发展资源的认识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制度和组织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真正问题是如何开发一种制度环境。
106
1,市场经济制度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制度背景,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度干预引起了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经济增长迟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也肯定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活力,
同时也指出,经济和市场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市场价格体系和“矫正价格”
问题上。
必须深入到支撑市场运作的生产制度结构(产权制度)
和制度环境的认识上,重视“矫正制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制度也必须跟着演进。
107
2,公共选择理论与寻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缺乏法律约束,权力机关从事着大量寻租( Rent-Seeking)活动和专制行为,谋取私利,
浪费了大量资源,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些非市场的力量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使得公共政策具有了增大价格扭曲的潜在可能性。
公共部门企业的无效率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其原因也是那些试图独立于市场来管理企业的非市场力量。
经济发展理论应研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多样化而不是单一性的制度选择。
108
3,国家产权理论新制度主义者认为,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他们把研究国家产权的界定与强制执行中的有效性,
作为核心问题之一。
诺思( North,D.)通过经济史分析说明,排他性的公共产权的发展,导致了专业化与分工的加深,因此国家作为界定、仲裁与强制执行产权的特定组织形式的出现,
成为了必然。
他指出,成功的国家一是设计出一套产权安排程序,以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在产权制度框架下演进出一组旨在增进绩效和国民收入的法律制度。
成功的国家总是与成功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意识形态促进信息的流动。
109
4,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学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从来就是动态的过程,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正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假定不变的那些参数,如人口、技术、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等,而政治经济组织及其激励机制的变迁又是结构变迁的基础。
所以,在经济发展研究中,重要的是研究这些制度结构的变迁与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对技术可能性在既定条件下的抽象均衡进行冥思苦想。
110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从 20世纪 40年代产生到现在,发展经济学大体经历了 3个演变阶段。
111
一、早期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的主要理论
20世纪 40年代初到 60年代中期。
发展理论主要借助发达国家的某些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某些现成的原理,构造了各种理论模式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落后的原因,并筹划经济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理论的基本论点后来被称为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它们形成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基础理论。
其中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学说主要有:罗森斯坦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以及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等。
112
2,早期阶段的主要特点
( 1)遵循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刚性的特性,使价格机制及市场机制的均衡作用不能自动地实现,因此应发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
( 2)具有明显的反单一经济倾向。发展经济学家强烈地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自认为他们的理论无所不包的看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传统的、单一的理论已远远背离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 3)自认为其经济发展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
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
( 4)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国家对外贸易保护的政策。
113
二、第二发展阶段
1,第二阶段的发展背景。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在早期发展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却出现一系列新问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现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加深。
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所谓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对外经济比较开放,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非常迅速,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地区)。
114
发展经济学家大都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反思经济发展理论,对有关理论和政策建议重新评议,
并作出了重大修正和转变。
其中主要的理论有,以巴兰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的理论、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强调收入再分配的理论、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实证分析学派理论、以舒尔茨和加里?贝克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
115
2,第二阶段的特点
( 1)强调经济发展目标的多维性。除收入目标外,增加了消灭贫困、公平分配、减少失业、满足基本需要。
( 2)开始重视农村发展。提出要发挥农业的作用,必须给农民提供经济机会,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认识农业研究的经济价值。
( 3)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因此,发展经济学领域里的这一变化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复兴。
( 4)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强调外贸、外资的作用。
( 5)激进主义和依附理论兴起。它使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以及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6)社会项目评估理论和方法兴起并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116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和模型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农村非农业化问题、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资本倒流问题等。
117
1,第三阶段的发展背景新古典主义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其发展经济理论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发展研究理论。
面对这一局面,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有些学者认为发展经济学已经“衰落”、
“走下坡路”、“进入收益递减阶段”,甚至即将“死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加入了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使发展经济理论研究一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不同的发展学说又趋于融合。
现在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活跃。
118
2,第三阶段的特点
( 1)理论不断出现创新,使经济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入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正走向成熟。
( 2)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联系更加紧密,趋向相互影响、交融发展。
( 3)自身发展细分化倾向,在发展经济学下出现若干相互独立的子学科。
( 4)微观实证化趋势。
( 5)经济发展理论内部各学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19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亚当,斯密的发展思想。
2.简述大卫,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3.简述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4.简述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5.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主张有哪些?
6.新制度主义的发展思路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20
第 4章 经济增长理论
121
引子 财富的来源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但是不幸有着各自的不幸;富国的发展道路几乎都是相同的,但是穷国却各有根源。
穷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穷国没有实现财富的迅速积累和增殖,
即经济增长,相对于迅速积累财富的富国而言,就显得贫穷了。
在经济开始迅速增长的初始阶段,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创造出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产品,包括农业种植出来的粮食、矿业挖掘出来的矿产。在这个时期,人们所消费的食品和各种用品,都比较粗糙,仅仅满足基本必需。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级,财富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细化、
多样化。
122
财富的积累不再仅仅是,土地+劳动,,土地、资本、知识都成为劳动的对象。
在不远的将来,当人的生理需要的增长比心理需要的增长速度减慢后,虚拟世界与人脑的结合,可能成为新的财富的来源。当然,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富了。
当前,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积累的财富,还停留在物质财富阶段,
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感官需要和由此产生的精神需要。
所以财富的积累必须借助于各种资本的积累,主要以,资本+劳动,的形式加速经济增长,因此一些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以资本作为财富来源的基础。就业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因为劳动力的供给在市场条件下一般不存在短缺,短缺的是资本。
123
本章提要本章对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考察。
首先介绍了哈罗德 — 多马模型,该模型提出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原因。
然后对索洛 —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简单分析,
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包括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当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时,人均储蓄等于资本的广化,达到经济增长的稳态。
剑桥增长模型则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结合进行分析,
认为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必须增加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本章还介绍了其他经济增长理论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对经济,起飞,
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124
第一节 哈罗德 — 多马模型
20世纪 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 Harrod,R.F.)
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Domar,E.D.)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
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 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125
一、哈多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哈多模型的基本思想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
从长期来看,通过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为当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结果导致下期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下期的就业缺口,这样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形成。
个人生活经验:没有钱就很难挣到钱。
126
2,哈多模型的基本假设
(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生产。
(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
( 3)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单位产品成本不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 4)不存在技术进步。
127
二、哈多模型的内容
1.哈多模型的表达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 —产出比所决定。
即:
上式中:
g表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
s表示储蓄倾向,即平均储蓄率,表明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K表示资本 —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此比率的意义在于推算本期投资对产出潜力的影响,从而决定下期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的资本 额。
K
sg?
128
2,哈多模型的应用哈多模型说明了一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均衡增长的问题。
如果
s = 12%,
K = 3 ( 3 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 1单位的产出),
则
g = 12%/3 = 4%。
129
三、哈多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哈多模型的意义
( 1)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它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
将这一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开创了新的动态的经济理论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 3)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
( 4)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130
2,哈多模型的局限性
( 1)资本 —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是不合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的这一客观现实。
( 2)模型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
( 3)技术进步的中性的假设也被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批评。
( 4)强调持久的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经济学的色彩,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可调整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131
第二节 索洛 — 斯旺模型针对哈多模型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
( Solow,R.)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 Swan,T.W.)等人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Mead,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称为,索洛 —斯旺模型,。
132
一,索斯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索斯模型的思想索斯模型认为,充分就业均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
劳动和资本的价格能够发生变化,如果劳动力比资本增长更快,劳动的价格、工资就相对比资本价格、利率下降;反之工资就会提高。
企业家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可以采用先进技术,
改变要素投入结构。
133
2,索斯模型的假设
( 1)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以改变。
( 2)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 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因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决定工资和利润,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 4)存在着技术进步,但它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即产出的规模不变。
134
二、索斯模型的内容
1,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分配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其中:
s = 储蓄率,
n = 人口增长率,
δ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k = K/L = 人均(劳均)资本量,
△ k = K的增加量,
f( k) = Y/L = y =人均(劳均)产量。
knkkfs )( +=)(
135
2.人均储蓄的去向
( 1)人均资本 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Capital-Deepening
( 2)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和用于弥补固定资产损耗的资本( n+ δ) 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Capital-Widening
knkkfs )( +=)(
深化 广化
136
3,经济增长的稳态要实现经济的稳态增长,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
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如果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
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 g= n。
如果△ k= 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
所以稳态条件是:
knkfs )(=)(
137
经济增长稳态图如图 3~ 1所示,
sf(k)与 f(k)的形状相似,但是在其下方。
资本广化直线 (n
+ δ)k通过原点,
斜率为( n+δ) 。
sf(k)与 (n+ δ)k的交点所对应的人均资本 k1,人均产量 y1。
138
三、索斯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索斯模型的意义
( 1)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这样,
可以调整资本 —劳动比改变资本 --产出比,降低资本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刺激劳动增长和充分就业。
( 2)强调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利润率(资本的收入或价格)或工资率(劳动的收入或价格)来调节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使资本 —产出比得到调整,以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实现理想的经济增长。
( 3)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资本替代劳动使资本 —劳动比提高,但资本投入增加使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减少使边际生产率相对增加,工资率上升,
分配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
( 4)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唯资本论,的观点,
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139
2,索斯模型的缺陷
( 1)模型中假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可以任意替代,
以便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实现均衡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就一般而言,已经建成的固定资产,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关系或配合比例大致是固定的,因而二者比例的变动范围只存在于技术改造和新投资项目的一定限度内。
( 2)模型中自由市场能够完全自动实现均衡的假定,多数早已为凯恩斯所否定,并且也与现实情况不符。
140
第三节 剑桥增长模型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卡尔多
( Kaldor,N.)、罗宾逊夫人( Robinson,J)
等。
141
一、剑桥增长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剑桥增长模型的思想他们认为,哈多模型存在不稳定性,索斯模型的完全竞争的假设也不现实。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后,很难加以改变,生产技术也无法迅速改变。所以不容易做到生产要素的迅速替代。
剑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都包含在物质资本里面,没有投资的增加就没有技术进步,所以不应该把技术进步单独列出。
可以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来改变储蓄率,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均衡增长。
142
2,剑桥增长模型的假设
( 1)社会成员分为两大阶级:
利润收入者工资收入者
( 2)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的储蓄率,
并假定不变。当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社会储蓄率将随之变动。
( 3)资本 —产出比保持不变。
143
二、剑桥增长模型的内容及其意义
1,剑桥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中:
P=利润率,
SP,Sw,K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资本 —产出比。
由于 SP,Sw,K 假定不变,故( SP– Sw ),
Sw/K为常数。因此,利润率的提高,就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K
SSSPg w
WP +)-(?
144
2,剑桥增长模型的意义
( 1)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样,
经济增长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收入分配比例的失调。
( 2)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并引起经济和社会问题。
( 3)要解决问题,根本途径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 4)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的办法不是调节资本 —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145
第四节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146
一、内生增长理论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在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产生并迅速形成巨大影响。
人们发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呈现出发散的趋势,以至发生了两极分化:最不发达的国家日益落后,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
就一般而言,最穷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最低,最富的国家次之,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率最高。
它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完全内在化,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罗默( Rome,P)、卢卡斯( Lucas,R)
等经济学家。
147
1,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以内生技术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增长理论,探讨长期经济增长前景。
他们认为:
不应仅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增长,而且更应该揭示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和源泉;
不应仅揭示某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应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48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
并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
这一理论十分重视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
新经济增长理论重新阐明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严厉地批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持的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观点,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149
2、内生增长理论的贡献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
( 1)强调以思想为基础。是思想(整个探索发展的进程)导致了经济增长。得有完全不同的机构安排、确定价格的系统等,以使思想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 2)强调劳动分工制度的作用,用劳动分工的自发演进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式,人均收入增长,贸易依存度的增大,市场扩大,
内生比较利益的增加,专业贸易部门的扩大和其他结构变化都是分工内生演进的不同侧面。
( 3)对技术(或知识)内生化的论述将经济科学和信息时代结合起来。认为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的,,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接受的,而恰恰解释了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现实现象。
( 4)对国际经济问题重新认识。解释了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资本反向流动,的现象。国际贸易是双方获益。
150
3、内生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 1)仍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的问题。人力资本比资本更模糊,可测性更差,因此,人力资本的总量可加性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 2)并没有在生产理论上取得突破。近年来,虽然有些学者试图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但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
( 3)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忽视制度要素。
( 4)数学技巧的运用过多,方程组过于复杂。对于这一点,其创始人罗默也意识到:如果我们少花一些时间来解方程组,多花一些时间来精确地定义我们用词的真正含义,那么在 这些领域中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会更加富于成果。
151
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向更深入、更实证化方向发展,
即由一般的经济增长理论或模式研究转向具体的国别分类研究、详细的因素分析以及经验统计的论证分析。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
因素,并度量它们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加速增长的途径与方法的一种理论。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肯德里克( Kendrick,
J.W.)、丹尼森( Denison,E.)等人的理论。
152
1、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肯德里克( Kendrick,J.W.)首先加以分析。
认为投入要素劳动资本包括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
153
产量与部分要素(如劳动投入量)之比称为部分要素生产率。
定义全部 投入要素产量
=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创新的扩散程度 资源配置的改善 规模经济实质就是技术进步
154
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肯德里克研究了 1889~ 1957年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过程中全部要素的生产率。期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 3.5%,其中
1.7%归因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其余 1.8%是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肯德里克又分析了 1948~ 1966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4%,
其中
1.5%归因于要素投入量增加,
2.5%归因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说明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155
2,要素分类分析丹尼森( Denison,E.)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作了分析估算。
在分析中,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分为 2大类 7小类:
①第一大类为生产要素投入总量的增加。其中包括 4
小类内容:
就业人数与工时、就业者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就业者的受教育年限、
资本存量的大小。
②第二大类为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生产率)。包括资源配置改善、
规模经济、
知识进步。
156
丹尼森估算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29~ 1969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3.33%,其中:
由要素投入总量增加带来的增长率为 1.81%,占总增长率的 54.4%;
由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带来的增长率为 1.52%,
占总增长率的 45.6%。
资源配置改善因素是 0.29%,占总增长率的 8.7%,
规模经济因素是 0.36%,占总增长率 10.8%,
知识进步因素是 0.92%,占总增长率 27.6%。
1948~ 1969年,知识进步因素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又上升到 30.9%。
157
1983年,他又对美国 1948~ 1981年的经济增长作了分析,发现:这期间年增长率是 3.2%,其中
要素投入增长为 1.1%,贡献是 34%;
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 2.1%,贡献是 66%。
在这中间教育因素的贡献占 19%,
知识进步因素的贡献占 47%。
158
丹尼森的结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两大类。
在两大类因素中,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已大大超过要素投入量增加所作的贡献;
而在 7类因素中,知识进步因素的贡献最大、自身增长最快,其次是教育因素。
因此,要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159
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贡献
( 1)突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这一长期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把技术进步因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 2)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使经济增长理论更加实证化、数据化,为各国政府分析经济增长问题、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与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 3)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运用于发展经济学,
帮助人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
160
三、历史统计分析库兹涅茨( Kuznets,S.)
在 20世纪 50年代末利用统计方法对 1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构成进行了历史的分析比较,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生产率、经济结构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关系,据此总结出有规律性的结论来揭示经济增长的全过程。
历史统计分析,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发展经济学之中。
161
1、经济增长及其特征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
不仅包含了量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质的因素,
尤其是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162
经济增长的特征根据近百年的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如下 6个方面的特征。
( 1)人均 GNP和人口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 2)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
( 4)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163
2、经济增长的原因经过统计分析库兹涅茨发现:
( 1) 14个国家近 50年,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 3%,人口年增长率为 1%,人均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1.98%;
( 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劳动力数量趋于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均
0.3%的速度下降;
( 3)总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为 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 1.52%。
得出以下结论:在人均 GNP增长的结构中
25%归因于生产资源投入量的增长,
75%归因于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的,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技术不断进步引进的。所以,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164
3,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收入分配结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变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 1)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经过长期的稳定和略有上升的变化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 2)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原因是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了,而这又是由于教育的发达改善了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劳动效率的结果;
( 3)个人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缩小并趋于平等。
165
4,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开始增长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
不平等表现为全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
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从先有利于高收入阶层、再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最后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依次变得较为平等。
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
为,倒 U曲线,。
166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效应,。
( Kuznets
Effect)
,倒 U曲线,。
吉尼系数 0-1。
0是极度平均,1是极度不平均。
167
2、吉尼系数(或不均等系数)
洛伦兹曲线图中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 /对角线之下总面积。
168
第五节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 Rostow,W.W.)
以英国、美国的经济史为依据,吸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方法,利用熊彼得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多模型等理论和方法,
目的是为了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
169
一、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 6个阶段 。
170
1.传统社会。
( Traditional Society)。
传统社会,指生产结构是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社会,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世界观为基础。
牛顿是历史的分水岭,牛顿之后,人们开始广泛的相信外部世界受到少数可认知的规律的支配,人类能够系统地进行生产控制。
但是传统社会也不是静止的,被认定为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该社会能够达到的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来自现代科学技术的潜力不是不存在,就是未被经常和系统地利用,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步非常有限,一般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171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 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
该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转变过程是利用现代科学成果、阻止报酬递减。
一般情况下,现代社会的起飞前提,不是从内部产生的,
而是由较为先进社会从外部入侵开始的。这些入侵直接或者间接地动摇了传统社会,开始并加速了其解体;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导致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社会,以替代传统社会。
该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的特征常常是政治上的,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和殖民政权。
172
3.―起飞”阶段。
( Take-off)
当今发达国家,起飞的直接刺激主要(但并非全部)来自技术;而更一般的情况下,
起飞要等到社会基础资本的积累和工业、
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个准备把现代化作为最重要政治事业的政治集团的出现。
173
4.走向成熟阶段。
( The Drive to Maturity)
起飞后大约 40年左右达到。
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期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随着技术进步,新兴工业加速发展,旧工业逐渐衰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以前需要进口的商品可以由本国进行生产,但新的进口需要产生了。
成熟,指经济展现出超越曾经推动其起飞的初始工业的力量,能够在非常广泛的资源利用上,
吸收和有效的采用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
174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 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该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多数人能够获得超过基本食物、住房和衣着的消费层次;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人口比重增加。
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消费者主权占据优势,便宜的大众化的汽车可以购买到。
175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
各种艺术追求和人自身精神发展。
追求精品生活。珍馐美食。
176
二、经济增长的客观原因
1.经济增长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主导部门的依次更替,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心理因素),主观原因。
2.主导部门。
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的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判断主导部门形成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拥有雄厚的资金;
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
177
3.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
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部门的增长过程。经济增长总是由某个部门采用新技术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一旦它的先进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新的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再影响其他部门,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同时,主导部门也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一个主导部门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系。正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阶段变迁。
178
4,经济增长的主观动力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增长阶段的更替、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动力( Buddenbrooks Dynamics)。
正是由于不同时代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的欲望,
即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更替,推动了增长阶段的过渡和更替。
在布登勃洛克家族里,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
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的是社会地位;
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中,追求的是音乐。
179
三、经济起飞
1、经济起飞的内涵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他把这一过程比作飞机摆脱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起飞过程。 大约需要 20~ 30年。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它是一个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大分水岭。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会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了。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180
2,经济起飞的条件
( 1)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率,使资本积累率要达到 10%以上,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必要条件。
( 2)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在起飞阶段由于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而资金又十分有限,
要实现经济起飞,就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
( 3)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此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变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181
3,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起飞同工业先进国家历史上实现起飞相比有些条件不同,既有困难也有优势。
困难主要有 2个
人口增长率高;
由国内政治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外流。
有利条件也有 2个:
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
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的进程。
182
4、促进起飞的措施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要克服困难,利用有利条件。
( 1)防止消费早熟以为起飞积累资金,这是下列政策建议的核心问题。
( 2)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 3)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
( 4)发展出口创汇生产部门,为进口机器设备积蓄外汇。
( 5)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隐性失业。
( 6)防止人才和资本外流。
( 7)动员国内资金,提高储蓄率并引进外资。
( 8)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83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哈多模型的内容。
2,某国某年的储蓄率是 14%,预计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
7%,请问该国的资本-产出应该是多少?
3,索洛 —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如何对储蓄资源进行分配?
4,什么是经济增长的稳态?
5,剑桥增长模型说明了哪些问题?
6,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7,什么是库兹涅茨效应?
8,罗斯托将经济增长分为哪几个阶段?
,发展经济学,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2
,发展经济学,讲义( 2003春季)
主讲:经济管理学院 韩纪江的个人简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农经专业,经济管理硕士。现为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在国家级和省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 10余篇。其中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 5篇。
主编教材,发展经济学,一部。
主要讲授,发展经济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其他,经济法,,,区域经济学,及选修课若干。
联系,0538-8249636; 13625381233;
hanjijiang@263.net
主页,www.sdau.edu.cn/jingmao/hjj.htm
本课程寄语:发展经济学乃,屠龙之术,。
3
教材:韩纪江、胡星,发展经济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1
阅读书目陈宗胜,发展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 历年 ),中国财经出版社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陶文达,发展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4
5
第 1章 导言
6
引子 当代移民潮(偷渡者)
偷渡船沉没 370人惨死卖淫 偷渡女的生活 健康网主页 --公众区 --性爱时空 --生活,...
加拿大破获外来人口偷渡集团 一举抓获 15名蛇头 _加拿大新,..
26名中国偷渡客命丧韩国大海被毁尸灭迹韩国表示将彻查偷渡惨死事件真相处罚肇事者 北方网 >新闻,..
天堂梦尽头见地狱 ——透视偷渡与反偷渡较量内幕(图文),..
意大利偷渡快艇撞翻缉私艇 三名警员死亡美国扣押 30中国偷渡客偷渡船遇难爱琴海 59人获救 6人死亡珠海抓获三名“蛇头” 6名偷渡女同时落网烟台机场查获一起企图偷渡韩国案大洋新闻 - 23名中国人涉嫌偷渡被日警方拘捕香港破获一个家族式偷渡集团
25名中国偷渡客被抛尸大海 韩蛇头被判两年半 --炎黄在线,..
四名买假护照偷渡客梦断天涯
7
每年 1百万张绿卡长久以来,移民美利坚的,大部分已经不再是贫穷和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了。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精英人才和他们的家眷。每年,美国政府发放大约 1百万张绿卡。美国绿卡保障长久居留和工作的权利。三分之二的绿卡持有者是家庭团聚的后来者,还有 10万张绿卡由难民获得,至于其余的绿卡,政府有目的的为劳工市场征召所需人才。如果需求紧俏,政府还会发放一种所谓,H1-B-签证”,
这种签证保证 6年的居留权。
外国精英们的输入,为美国本土经济带来强劲之力,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议的。至于移民从何而来,他们的文化导向,只不过扮演次要角色。前美国移民局的负责人麦斯纳说:“关于主流文化的辩论在我们这儿是不允许的。”当然,一些美国人担心,外来移民会抢走自己人的饭碗。
8
目前,有 300万 ~500万名没有任何证明文件的移民居住在欧盟各国,在美国生活的非法移民则更多达 700万人。
西方国家正设法遏止日益升高的非法移民浪潮,他们认为,虽然非法入境的外国人应受到人道待遇,但应将他们遣送回国,并严厉惩罚蛇头。
组织最严密的偷渡集团来自远东、印度次大陆地区、土耳其、库尔德族人聚居区、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一些发展中国家。某些成功的偷渡者到达发达国家,并找到一定的工作后,成为原居住国家某些人们羡慕的对象。
不过他们的代价也是沉重的,除了不菲的偷渡费用外,
自身人身权利没有任何保障。
9
在做“黄金梦”的时候,部分原因是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信心。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国民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不高等缺点,但这并非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错,发展中国家的贫穷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发达国家非常关注本国原住居民的利益。发达国家非常赞同自然资源和商品贸易的自由化,但是他们一直在利用国境,限制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的大量进入,
虽然其对于廉价劳动力存在强大需求。发达国家通过保护本国劳动力市场,可以维持本国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
而把穷人排斥在国境以外。
10
相当年,风华正茂的大批有志之士,比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以民族解放大业为重,致力于本国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如果他们都崇洋媚外,纷纷定居国外,还会有新中国吗?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现在 13亿天文数字般的中国人中,还能有几人?
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要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应该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而不是到国外仰人鼻息。发展中国家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内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和其他资源 。
11
一、国家的分类
(一)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分类
12
1.三个世界的划分第一世界
,
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C
D
)
,
西欧
、
北美和太平洋沿岸的工业国
。
如美国
、
英国
、
加拿大
、
日本
、
德国
、
澳大利亚
、
法国等
。
第二世界
,
是苏联和东欧的前中央计划经济国家
。
第三世界
,
包括非洲国家
、
中东国家
、
大部分亚洲国家
。
如中国
、
印度尼西亚
、
印度
、
伊朗
、
南非
、
埃及等
。
13
2,按照地理位置分类
(1
)
南方国家
。
指纬度上处于南方的国家
,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
即上述的第三世界国家
。
他们普遍的经济不发达
,
生活贫穷
,
文化落后
。
(2
)
北方国家
。
指纬度上处于北方的国家
,
包括上述的第一和第二世界国家
。
他们经济比较发达
,
很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
生活水平高
,
文明程度先进
。
14
3,按照发展程度分类
( 1)发达国家。
指经济很发达,社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都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模式。发达国家主要是一些西方国家,最为典型的成功者是美国。
( 2)发展中国家。
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的国家。
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现代化进程中;还有不少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相对蒙昧的农业文明阶段。
15
(二)按照收入分类
16
1,按照汇率折算的收入分类按照汇率,把各国的年人均收入统一折算成美元。大概可以按照以下标准:
( 1)低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在 2美元以下。如印度、
孟加拉国、中国、越南、朝鲜及大多数非洲国家。
( 2)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2~ 10美元。如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
( 3)中高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 10~ 20美元左右。主要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此外还应该包括比较特殊的、
处于过渡状态的苏东国家。
( 4)高收入国家,日人均收入在 20美元以上,如英国,
美国,日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如高收入的中东石油 5国。还有以色列、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17
2,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收入分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 1992年的美元,计算的 购买力平价 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如下。
( 1)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低于 2000美元。如中国、
印度等国。生活条件最差、最滞后、但最有潜力。
( 2)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2000~ 5000美元。如巴基斯坦、喀麦隆、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
生活条件较好,已建立起一些基本的生活设施。
( 3)中高收入,年人均收入 5000~ 10000美元。如巴西、匈牙利、墨西哥、阿根廷、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
基本实现现代化,收入较高,生活条件较好。
( 4)高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 10000美元以上。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
18
购买力平价为了更加合理的对各国的收入进行比较,国际上普遍采用购买力平价指标。购买力平价( 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是将两国之间的同质商品的价格确定为相等时计算得出的比率。
用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相交换,所以汇率,应该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两国之间的汇率可以用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表示。
如把中国和美国的理发、小麦、汽车、住房、电话等的价格认为相等,进行综合处理。这样缩小了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
19
二、发展中国家
(一)发展中国家的产生
20
1,发展中国家的独立二战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独立,并选择不同道路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 Developing Countries),或者欠发达国家(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LDCs),
或者第三世界国家 Third World。
之所以普遍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指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相同。
所谓发展中国家是指相对于发达国家或较发达国家来说的不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
全球发展中国家共有 100多个,占世界人口约 3/4以。
21
2,发展中国家的初始选择
( 1)不同社会制度。
有些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越南、朝鲜、
古巴等国。
有些国家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如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
原因:
主要由于当时的国内外政治背景
很多是人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如中国。
也有是国外势力影响的结果,如韩国与朝鲜。
22
( 2)不同客观条件。
各不相同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条件,如有些国家在沿海,有些国家在内陆。
有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如印度、菲律宾、埃及、阿根廷等国;
有些国家的自然条件比较差,如蒙古、尼泊尔等。
沿海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实行外向型经济,内陆地区的国家则多封闭和落后。
23
( 3)不同发展思路 。
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思路:
有些国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依赖,如韩国、新加坡、
科威特等国家。
有些国家独立发展,如中国、古巴等国家。
24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尽管在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等方面都很不一致,但各国仍有其明显的共同特征。
25
1.收入水平低下。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除了少数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之外,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收入水平低下。
人均可以支配的收入。
能够用以购买的生活资料很少,生活水平低下,不但造成普遍的营养不良,而且教育服务、卫生医疗服务设施缺乏。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婴儿死亡率和平均寿命都不高。
26
2.生产效率低下。
劳动力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技术进步缓慢其他等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效率低下、总体生产力水平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的资源和资本条件,
产出大相径庭,要少得多。
这样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27
3.就业率低。
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时间不足,成为个人收入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量劳动力闲置,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反而成为家庭或者社会的累赘和负担。
生活和消费水平低下,文教、
卫生条件差,识字率低,人口的质量不高,人均寿命低。
28
4.分配不公。
发展中国家的分配制度大多严重失衡,收入分配向两极分化,富者愈加富裕、穷者愈加贫穷。
富裕者穷奢极欲,贫穷者难以为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9
5.技术落后。
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落后,只能生产一些低级或初级产品,因此往往过分依赖农业生产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技术落后,使得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机械化、
自动化水平不高,难以实现现代化,经济增长速度慢。
30
6.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大都患有赶超综合症。为了迅速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这样容易导致社会经济呈现二元结构。
现代的城市和破败的农村、比较先进的工业和落后的农业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元结构的主要结果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跛脚的社会保障体系,穷人与富人得到不公平的待遇,容易形成阶级对立。
31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
32
1,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成果为了巩固政治独立,争取经济独立,积极动员本国资源,发展中国家,取得了较大成就。
从 1953年到 1980年,全世界的生产实际增长了两倍。
从 1955年到 1970年,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5.4%,而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4.7%。
从 1970年到 1980年,两类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各为 5.3%和 3.2%。
33
2,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同出于种种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有些发展中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则比较缓慢。
( 1)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如新加坡、韩国等。
( 2)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秘鲁等。
( 3)开始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如中国、印度、洪都拉斯等。
( 4)落后的农业国,如朝鲜,蒙古,越南等。
34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
70年代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普遍陷入停滞状态。
由于发展缺乏支撑力,增长速度难以维持稳定;缺乏富于创新活力的微观企业家群体,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效制度基础。集权体制非常不稳定,权力集中化带来腐败、公共部门效率低下,市场机制不完善,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经济发展,经济效率缺乏。
发展中国家的各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频繁发生,人口增长速度快。
到 20世纪末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35
三、发展经济学
(一)发展经济学家的产生
36
1,发展中国家经济学理论的缺乏二战以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是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迫切问题是:
如何发展经济?
在发展中国家,政治家多如蚂蚁,经济学家却异常缺乏。
相对而言,政治可以独立,经济却无法独立。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经济背景下,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快、追赶上发达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中的绝大多数,在独立前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剥削,社会文明极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独立后,却面临着既成事实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格局,加之各国的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制度安排、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37
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失落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后,
往往是失败的,其原因是这些理论的基础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发展的先天不足状态。
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模式显然会东施效颦,也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理论加以指导。
38
2,西方经济学家的兴趣转变西方一些拥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逐渐把研究的兴趣转向发展中国家,他们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少成为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但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
并不是如同萨谬尔森所说的“为了良心,我们必须提供援助”。
那些明智的西方经济学家,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球上所有的民族和国家。
汉森认为,一个贫困世界中的富国没有任何规避之道。
萨谬尔森也承认,人并不是一声不响的等死。
39
担心与恐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持续繁荣的潜在隐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迟早会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障碍,没有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仅仅几个发达国家是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的。
比如,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资源枯竭、
贫困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国家矛盾不断升级,
战争和地区冲突接连不断,每一次地区冲突都有可能引发新的世界大战,核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这些都使得发达国家心惊肉跳。
40
除了同情心、良心和担心之外西方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理论和应用经济学家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还有 施展个人抱负 的打算。
只有不断的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才会有理论的突破。
不少学者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本书中会逐渐有所介绍。
在这一方面,世界银行也以每年一期报告的形式,即
,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量翔实可靠的数据,以供比较分析,在理论上颇多建树,并汇集了众多富有实力的发展经济学家。
41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适应实践需要,不少人通过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并结合本国实际,研究发现了很多经济规律,有关发展中国家如何发展的理论逐渐形成体系。
各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大批以研究本国宏观经济发展模式和思路为主的经济学家,其中也有不少人因成绩卓著而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如出生于印度的阿马蒂亚 ·森
( Sen,Amartya)。
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教育和研究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有张培刚、陶文达、谭崇台等人。
42
,发展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更有大量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本国的发展经济学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趋于成熟,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在这些发展经济学大家的努力下,国内所有的著名大学都先后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课程,目前,一些地方院校也都在积极争取,把发展经济学列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必修课程。
由于其内容广博、阐述精辟、视角宽广、荟萃诸家之言,
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学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43
(二)发展经济学
1,发展经济学的界定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
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发展为富足、由落后发展为先进的一门经济科学。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发展过程和条件,为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体制上的变革制定战略和政策措施。
44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 1)发展经济学着重于 长期研究 。 西方经济学偏重于短期和中期的经济问题,对人口和技术进步等都作为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而发展经济学则研究长期问题,人口和技术是其研究的重点。
( 2)发展经济学强调 发展中经济 的特点。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时总是结合发展中经济这一特定条件加以取舍。发展经济学注重发展中国家的个案研究,其一般原理虽然可以普遍运用于各发展中国家,但更强调各国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和阐述。
( 3)发展经济学注重 非经济因素 。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注意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体制等因素的变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45
2,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有关发展中国家特点的描述。 现有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历史背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 2)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过程、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介绍。 这方面大量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和理论创新,
并加以取舍、运用,以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
( 3)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发展要素剖析。 如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资本积累情况,人力资本情况,制度安排,外部经济关系等。
( 4)宏观调控政策,国际经济政策研究。
( 5)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
46
第 2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47
引子 没有发展的增长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曾经是相当快的。
拉美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沃野,这是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
20世纪中叶以后,拉美国家为建立和发展民族工业,普遍实行了替代进口战略。在 20世纪 60,70年代,拉丁美洲经济增长很快。
但是以追求经济总量为主要目标的增长并没有最终带来经济发展。由于拉丁美洲的储蓄率太低,通过大举借债、
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所形成的工业化的果实却不那么甘甜。
48
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忽视了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外贸易仍然以粗加工和原材料出口为主,很多拉美国家的出口还在依靠价格波动很大的少数几种农产品,且过分依赖于美欧等国市场,这种以单一经济结构为特点的生产体系迄今仍是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基础。
由于太过于依赖反复无常的外国资本,21世纪初期,全拉美国家的外债已超过 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将近 1500亿美元。因此导致财政赤字连年增加,
外债“雪球”越滚越大,偿还债务就成为吸吮拉丁美洲财富的“黑洞”。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经济的波动非常频繁。
49
1982年的债务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货币贬值,1998年拉丁美洲的经济萧条,2002年继阿根廷持续的金融危机之后,巴西、乌拉圭、秘鲁、智利等国金融市场开始激烈动荡。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刻意追求,债务危机,经济危机 的频繁发生,
给拉美国家带来了很多 社会问题 。目前拉丁美洲贫富分化严重,
贫困人口达 2.4亿,占全地区人口的 1/3,失业人口超过 2000万。
近年来拉美国家的大都市地区犯罪指数普遍有所上升:
如墨西哥城每天发生 1500~ 2000起犯罪案件;
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谋杀犯罪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加;
巴西是拉丁美洲暴力犯罪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已有总人口万分之二的人被谋杀;
哥伦比亚内战爆发、暴力活动频繁,每年有数千人遭绑架,已经成为世界上恐怖暴力活动最为猖獗的国家之一。
50
本章提要本章主要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进行了界定,指出经济发展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之上,发展的内涵要远比增长多得多,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这也正是发展经济学之所以独立于西方(增长)经济学的原因。
经济发展,除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外,还必须伴随结构和制度的变革。要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
对于如何度量经济发展进行了介绍,除了当前通用的
GNP( GDP)指标外,还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世界银行的一系列指标体系,UNDP的人类发展指数等。
51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含义
52
一、增长与发展的分化在过去一般的经济学讨论中,经济增长
( Economic Growth)与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这两个概念往往视同为一个含义而不加以区别。
随着资源的短缺和地球空间的变小,经济增长越来越脱离经济发展。
所有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论著,都已经将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给予较为严格的定义。
1980年出版,新大英百科全书,也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分别定义。
53
1.问题所在。
20世纪 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注意发展的数量问题,即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采取的发展战略重点在于数量的扩张,GNP的快速增长。
但是忽视了对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忽视了增长成果的公平分配,忽视了政治变革、社会变革与社会进步,从而导致了贫富两极分化愈演愈烈,人力资源严重浪费,自然资源大量毁坏。
在发展中国家则有所不同,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僵化和刚性,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关注数量的增长,而且更要追求数量之外的更多的变革。
54
2.发达国家的情况。
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人们不必过分区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差别,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背后,隐含着一种与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的内在而又灵活的 市场反应机制 。
通过这种市场机制,能够正确地反映产品和生产要素,如土地、人力、资本等的相对稀缺性,借以显示出适当的经济刺激,引导企业和消费者的行动。
发展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正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 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也正因为如此,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成为关系密切但又相互独立的两种不同学科。
发展经济学是研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利用潜在的机会摆脱落后状态,走向现代化的富裕社会,即实现经济的飞跃。而增长经济学的任务是研究发达国家或地区长期稳定和持续平衡增长的途径。
55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现代发展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
56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 如 1季度,1年,3年,5年、
10年 )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常以
国民生产总值( GNP)、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国民收入( NI),
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57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除了增长外,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人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的变化。
经济发展要表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的下降,制造业、公用事业、贸易金融、建筑和政府管理机构的比重相应增加,伴随着结构的变化,必须带来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教育程度、素质水平的提高,职业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变化。
58
3.增长是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增长又包含质量变化的概念,突出体现在结构的变化。
要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必须得到全面的增长。
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有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切社会进步的首要条件。
在极少的情况下,如经过某种急剧的变革,收入分配转化为比较平等,也有可能出现无增长却有发展的情况,但这只能是短期的、局部的,不可能是持续的、
全面的。
59
4,增长不是发展的充分条件。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如果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仍然是以传统为主;如果产业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化和工业化严重不平衡;
如果生产出来的产品大量积压,缺乏需求;如果一国政府把收入增长的大部分用于建造豪华宫殿,维持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机构,致使普通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如果生活环境遭到破坏,污染严重,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和健康受损;
如果收入和财富分配越来越两极分化,贫困人口没有减少,甚至还在增加等等 。
有增长而无发展,是“没有发展的增长” 。
60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度量
61
一、国民生产总值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银行、世界上众多国家,
通常把国民生产总值( GNP)、人均 GNP或者国内生产总值( 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优点。
它能够将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一个指标数字之中,因此,简单明了,通用性强,易于收集和整理比较,例如使用实际 GNP的增长率表示经济增长率。正因为这样,国际组织经常把它作为划分国家类别的基本依据。
62
2,缺陷。
( 1)不能及时反映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类型,或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中得到福利的情况。
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产品和服务并没有进入市场交换,而是直接由家庭成员自给自足的。
( 2)由于统计技术上的困难,地下经济无法计算在内。
由于地下经济都是秘密进行的,交易收入不公开,因而无法统计在 GNP中。按一些学者估计,美国地下经济占 GNP
比重达 3%~ 20%;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如印度估计为
30%,缅甸则达到 50%之多。
( 3)没有反映由于环境污染、都市化和人口增长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尽管环境资源难以纳入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体系,但是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63
( 4)进行国际比较时汇率不能反映国家间的真实收入差别。由于汇率把各国的国民产品换算成同一货币,
并不能真实反映它们之间的实际收入水平,运用购买力平价作为来估算和比较各国的收入水平,会高估低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数字上缩小富国与穷国的差别。
( 5)难以反映经济发展的全貌,不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动态内容。例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调整、收入分配的改善与贫困人口的减少、就业水平的上升和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 GNP或 GDP更好的作为一国国民产品的综合指标。
64
二、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
1.生产情况
①基本指标,包括人均 GNP及其年均增长率。
②生产的年均增长率,包括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的增长率。
③生产结构,包括农业生产指标,如农业的增加值、
粮食进口额、化肥消耗量和人均粮食生产指数等;制造业指标,如制造业的增加值及其分布,制造业的收入和产值。
④商业能源,如年均能源增长率、人均能源消费、能源进口占商品出口的百分比等指标。
⑤消费和投资的年均增长率,家庭消费结构,包括用于吃、穿、医疗、教育、交通运输、通讯及其他等项。
⑥需求结构。
65
2.财政和货币账户。
① 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国防、教育、医疗卫生、
住房和社会公益、经济活动经费等支出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总支出占 GNP的百分比,盈余或赤字占 GNP的百分比。
②中央政府的经常收入,包括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分别占经常收入总额的百分比,经常收入总额占 GNP的百分比。
③货币和利率,如广义货币年均名义增长率,
年均通货膨胀率,银行名义存贷款利率。
④年均通货膨胀率。
66
3.贸易和国际收支平衡。
① 商品贸易的增长情况,包括商品贸易进出口额及其年均增长率,
贸易比价。
②进口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
③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
④ OECD的制成品进口(原产地及其构成)。
4.外部融资
① OECD和 OPEC成员国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
②官方开发援助额。
③对外债务总额。
④政府和私人的外资流入。
⑤对外公共借款的偿还条件,包括承诺额,平均利率,平均偿还期,平均宽限期,按可变利率计息的公共贷款占公共债务的百分比。
67
5.人力资源。
① 人口增长和预测方面的指标,包括年均人口增长率,将来稳定人口的设想数,人口增长势头。
②人口统计和生育率指标,包括人口中每千人的毛出生率、毛死亡率,育龄妇女所占人口的百分比,总和生育率,出生时的预期寿命。
③医疗卫生和营养指标,包括每个医生和护士所负担的人口,人均每日卡路里供应量,出生时重量不足的婴儿的百分比。
④教育方面的状况,入学人数占入学年龄组的百分比。
⑤收入分配和国际比较项目对 GDP的估计数。
⑥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
妇女在发展中的地位和状况,包括教育状况、保健和福利等。
68
三、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PQLI,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 由莫里斯( Morris,M.D.)等人提出,
用人们在 1岁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三项指标组成一套简便的综合指数,每项指数都用百分制表示每个国家的成绩;,1‖表示“最坏”,而
,100‖则表示“最佳”。
2.优点: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可以对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比较。
3.缺点,PQLI所衡量的关于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
人权等。
69
四、人类发展指数
1.人类发展指数(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 UNDP)在 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的,之后又对这一指标进行了一些修正。
由三个指标构成的,即寿命、教育程度与生活水准。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与初、
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其中给予成人识字率 2/3权数,入学率 1/3权数);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
GNP来表示(即人均 GNP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 0到 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70
2.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
低人类发展指数
( 0~
0.50)、
中等人类发展指数
( 0.51~
0.79)、
高人类发展指数
( 0.8~
1)。
,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对 1997年 174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序如下。
( 1)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45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是 0.904,其中最高的是加拿大,
人类发展指数是 0.932,挪威和美国并列第二,
其人类发展指数为 0.927。
( 2)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94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是 0.662;
( 3)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 35个,平均人类发展指数为 0.416,塞拉里昂的人类发展指数最低,只有 0.254。从国家数目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
71
3.中国的情况。
199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 0.701,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行列,排在 174个国家和地区的第 98位,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平均数( 0.662)要高 0.039,与世界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差不多,但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人类发展指数 0.637要高 0.064。
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的寿命预期指数为 0.75,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平均数( 0.69)高 0.06;教育指数为
0.78,比中等平均数( 0.72)高 0.06; GDP指数(按
PPP法估算)为 0.57,比中等平均数( 0.58)略低。
可见,中国的寿命预期和教育两个单项指标好于其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但 GDP指数则稍微低于人类发展指数。
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标比经济发展指标要好。
72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发展?简述两者的联系和区别。
2,使用 GNP指标反映经济发展有哪些缺陷?
3,世界银行衡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4,什么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使用该指标能否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状况?
5,什么是人类发展指数? UNDP将人类发展指数分为几个层次?
73
第 3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
74
引子 经济发展的路径要加速经济发展,是拔苗助长,还是按规律办事,渐进发展?是多浇水施肥,还是适度管理?作为一个思路问题,
指导思想如果差之毫厘,其结果必定谬以千里。
作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正在实现经济赶超。
下图是中国建国后的经济增长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自 1949年开始,直到 1979年,建国后的
30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在 30年的时间里,
GNP由 679亿元(当年价格)增长到 4038亿元,增长了 5倍 。
而从 1980年到 2000年的 20年里,GNP由 4517.8亿元增长到
88189.6亿元,增长了 20多倍 。巨大的差异,充分说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思路,其绩效有着天壤之别。
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寻找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75
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00000
1 9 5 2 1 9 5 8 1 9 6 4 1 9 7 0 1 9 7 6 1 9 8 2 1 9 8 8 1 9 9 4 2 0 0 0
年份
GNP (亿元)
76
本章提要本章首先介绍了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关于国民财富增长的思想,然后对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等人关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进行了简单总结。
之后对于经济发展的几种思路进行了分析,发展经济学兴起时,广泛采用结构主义思路;新古典主义思路认为经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和谐的累积过程,价格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要矫正扭曲价格的政策;激进主义思路对构成发展中国家发展障碍的旧国际经济秩序进行了批判,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国际经济合作中自主发展;
新制度主义思路,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
最后,本章对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
77
第一节 经济发展思想起源在发展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之前已经有十分丰富的经济发展思想。
早期的经济发展理论,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阐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思想,为发展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确立了基本思想来源。
78
一、斯密的发展思想亚当,斯密( Smith,Adam)的代表作,国富论,,又被称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把经济增长问题作为论证中心和分析的总题目,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和促进国民财富增减的因素问题。
79
1,国民财富增长的来源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劳动生产率和从事劳动的人数。
斯密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宏观问题,它表现在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而国民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两个条件:
一是专业分工促进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一是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引起 从事劳动的人数增加 。
因此,人口、分工、资本必须重点分析;通过对外贸易可以利用外部条件解决封闭经济中资源和技术的限制,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问题必须研究经济政策。
80
2,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从经济增长必须伴随着生产要素的适当配合的思路出发,
分析资本积累的增加对劳动数量增加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所起的作用。
首先,交换引起了分工,而交换的实现,依赖于在某个地方储有各色各样的货物,足以维持生产者生活,并提供原材料和工具供其使用,从而需要一定的资财蓄积;
其次,从事物的本性看,资财的蓄积,也必须在分工之前,预蓄的资财越丰裕,分工就能够越细致,同一数量的工人所能加工的材料就能按更大的比例增加;
第三,生产技术得以进步,也必须预先有充分的资本积累。
81
3,对外贸易有利于经济增长首先,从分工原理推论,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专业分工,这种国际分工通过自由贸易也能促进各国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其次,对外贸易可以使剩余产品实现其价值,
从而鼓励人们去提高劳动生产力,努力增加其产量。结果,社会的真实财富与收入将有所增长;
第三,对外贸易不仅促进生产,还增进消费者利益,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82
4,经济政策与发展进程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是自由放任。
斯密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
经济增长的进程可能最后出现三种结果:
进步状态、退步状态和静止状态。
在斯密看来,增长的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从均衡状态开始,任何一个向上或向下的移动力量,都会引起连锁反应,循环变动。
83
二、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1,国民财富增加的方式。
( 1)更多的收入来维持生产性劳动 ——这不仅可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其价值。
( 2)不增加任何劳动数量,而使等量劳动的生产效率增大 ——这会增加产品的数量,但不会增加其价值。
可见,李嘉图对经济增长的看法同斯密的看法基本一致。
他们都认为:经济增长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也都认为,社会财富的增长取决于劳动数量的扩大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李嘉图特别强调社会财富的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的区别。
84
2,报酬递减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由于土地数量的有限、质量的差异,农业生产的报酬是递减的,而这将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
他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可能抵消或延缓报酬的递减,
这种情况在工业生产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就农业而言,
技术的进步只能是短期地、间歇地提高生产,从长期上讲是不能扭转报酬的递减的趋势。
生产发展的长期趋势是:工业生产的报酬渐增,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从发展的结果上看,从某一个历史阶段起,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而且越来越慢。
85
3,资本积累扩大是财富增长根本原因当人口对生活资料产生压力时,补救的办法不是减少人口,就是迅速地累积资本;
在一切肥沃土地都已投入耕种的富庶国家中,迅速累积资本的补救办法,会使所有的阶级陷入同样的贫困状态中。
而在由于有肥沃土地尚未投入耕种,因而还有丰富的生产资料的贫穷国家中,迅速扩大资本积累是惟一安全而有效的补救办法,因为这种办法将提高社会各阶级的生活水平。
86
4,实行自由经济和贸易政策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自由放任。
在李嘉图看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是违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贸易自由,认为不受干预的贸易自由,不仅使一国,而且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利于本国的配置,从而有利于整个世界。
87
5,经济增长的前景令人忧郁李嘉图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资本积累的扩大,
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除非技术有所进步,经济增长将逐递减速,最后转为经济停滞,社会将进入静止状态。
他将报酬递减规律视为约束经济增长的自然法则,从而得出利润率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必然停滞、社会静止状态必然出现,经济增长的前景是悲观的、令人忧郁的。
88
三,其他早期发展思想
1,马尔萨斯的经济发展思想。
马尔萨斯( Malthus,R.T.)在其名作,人口论,中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思想。
一方面他分析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增长的人口是经济繁荣的一种表现或结果,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
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活资料以算术比率增加(按照马歇尔的解释其真意就是农业生产的报酬递减现象)和消费,不足引起经济停滞的思想。
89
2,穆勒的经济发展思想约翰,斯图亚特,穆勒( Mill,J.S.)的经济发展思想可以说是对他以前的经济学说的系统综合。他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中对经济增长问题作了特殊的论述。
他把经济规律分为两类:
生产规律,它是自然的、永恒不变的;
分配规律,受人类意志支配,因而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
他集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对投入要素价格的影响。把生产要素概括为资本、劳动、技术和自然资源,将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逐个地作为变化条件来观察对投入要素价格升降所起的作用。
90
第二节 经济发展的思路
91
一、结构主义思路结构主义是在发展经济学兴起时,发展经济学家广泛采用的思路,对于经济发展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森斯坦 -罗丹、纳克斯、普雷维什、辛格和缪尔达尔等,这些发展经济学家被称为“发展经济学的先驱”。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对当时西方处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的普遍看法是,它们的理论都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不切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92
1,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派的批判
( 1)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运行。
而发展中国家的一般情况是,商品经济不发达,
价格体系还处在萌芽状态,市场分散而破碎,
远未形成体系。
市场的不完备,人们不可能像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在经济行为中作出合乎逻辑的精明选择。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把经济变动看成是边际的、增量的调节,而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的是大规模的变化和重大的经济结构的改进。
93
( 2)对凯恩斯经济学的批判凯恩斯经济学把经济萧条时期的劳动力失业和资本的闲置归因于储蓄过多,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和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却是储蓄不足。
发展中国家长期存在的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不仅表现为持久性的失业,还表现为广泛的就业不足、伪装的失业和低生产率的就业。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就业不足情况的出现和持久存在,是由于储蓄不足、资本短缺。从而凯恩斯提出的增加有效需求的对策是不可能在发展中国家发挥有效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任务是动员更多的储蓄以增加投资,它们短缺的不是投资支出,而是储蓄积累,是实际资源的可利用程度。
94
2,强调非均衡状态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十分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刚性。在缺乏弹性的经济结构下,价格的相对变动对资源重新配置的推动作用很小,供求均衡状态就不可能自动完成,因此,市场不能结清、缺口无法填平。
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态,必然引起部门间结构上的差异,
尽管各个部门都会谋求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但对刺激的反应快慢和反应机制,各个部门是不同的。
持结构主义思路的发展经济学家一般倾向于把经济分解为几个构成部分,去剖析经济发展的进程,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对经济发展的真实面目的确切理解。
95
3,经济政策建议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从收入结构的特点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
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的工资收入者已属于中等收入阶层,而处于最贫困阶层的小农、无地农和城市的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不决定于工资,而决定于能得到多少土地和资本以及一些非经济因素。
结构主义者要求制定重视分配的政策,但并不主张对现有的财产重新分配,而主张对收入增量的重新分配。
96
二、新古典主义思路持这一思路的发展经济学有舒尔茨、明特、巴拉沙、拉尔、鲍尔、怀纳、哈伯勒等。
注意到 20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的不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状况:
尽管有快速的增长,但广大人民并未摆脱贫困;
尽管采用了教育、人口流动、工业化等结构调整机制,
但二元结构、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其他种种失衡现象并未减轻。
97
1,对发展过程的基本看法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和谐的、累积的过程,经济发展的结果会一般地使所有收入阶层受益。
经济体系有一种自然走向充分就业的强有力的趋势。
由于货币因素、战争以及新型生产技术的引进,暂时的失业是可能的,但长期的均衡失业是不可能的。
经济发展的前景值得乐观。
98
2,价格机制使发展处于均衡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进展是以边际调节来实现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价格机制是一切调节的原动力。
价格的变动必然较快地引起产品的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以及生产产品的要素配合比例的相应变化。
高的价格吸引更多的供给而抑制需求,低的价格鼓励更多的需求而抑制供给。只有均衡价格,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在这样的认识下,竞争自然受到赞许和肯定,而垄断和控制受到批评和怀疑。
99
3,资本积累和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和资本可以互相替代,资本的增加并不必然有劳动力的增加。
在既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积累的增加,资本的边际效率将逐渐下降。
新古典主义强调国际贸易的利益是增加实际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长使储蓄也有所增长,
从而提高国内资本形成率。
100
4,经济政策主张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家认为,价格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但发展中国家的价格扭曲现象,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
价格扭曲的关键,是政府政策的误导和政策体系的冲突,
因而又提出与其矫正价格不如矫正政策的主张。其基本政策主张有 3点。
( 1)主张保护个人利益,强调私有化的重要性。
( 2)反对国家干预,校正价格扭曲,倡导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
( 3)主张经济自由化,包括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101
三、激进主义思路持激进主义思路的发展经济学家对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的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这些国家自身存在的传统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这一思路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大量借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把经济制度(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因此,他们自称也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党派。
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以依附论出现为标志,并以其所具有的强烈的现实批判主义色彩,使其在众多的发展理论中独树一帜。
比较有影响的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有巴兰、阿明、弗兰克、卡尔多索、桑克尔、桑托斯、伊曼纽尔等。
102
1,对经济落后原因认识的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基于依附理论之上的认识。认为发达国家的发达正是不发达国家不发达的原因。
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层,落后国家只不过是发达西方世界的不可分离的物质供应地。
认为穷国与富国的商品交换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换,穷国会受到富国的剥削和掠夺。
第二阶段建立在阶级分析上。
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把着眼点转移到对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制度的分析上来,运用阶级理论来讨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103
2,对阶级的划分激进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对社会阶级进行细致划分,除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外,还细分为城市工业资本家、进出口商人、农村土地所有者、政府官僚、
城市居民、工人、农民等集团。
认为国家政策是内生的,是可以解释的。它将国家看成是一个系统的集合体并且根据统治阶级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盟的利益来解释国家政策。
提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内部制度性障碍。经济落后不是因为市场不完善,也不是因为政府政策的失误,而是因为政府常常是从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制定国家政策,而不是基于全体人民的利益。所以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范围越广泛,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也越大。
104
3,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
( 1)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必须走自我主导型发展道路,工业化必须在强有力的国家保护下推行,自由贸易只会将民族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只有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条件下才能获得广泛的发展空间。
( 3)消除严重的制度障碍是使国民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
( 4)制度变革的成功仅靠政府的作用是不可能达到的,
需要更多的阶层和个人的积极参与,需要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105
四、新制度主义思路新制度主义经济发展思路,是新制度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产物,是在 80年代后崛起的新思路。
制度不再是给定的前提,而是经济活动中一个内生变量。
他们运用新古典主义的供求分析方法,分析了制度的需求、供给以及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奥斯特罗姆( Ostrom,S.)等人从制度内生性寻找经济社会落后的原因,其根本目的是消除贫困、追求发展,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他们从制度安排本身就是经济发展资源的认识出发,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制度和组织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缺陷,真正问题是如何开发一种制度环境。
106
1,市场经济制度结构理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制度背景,由于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度干预引起了资源配置低效率和经济增长迟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 20世纪 80年代后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新制度主义发展经济学家也肯定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活力,
同时也指出,经济和市场制度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市场价格体系和“矫正价格”
问题上。
必须深入到支撑市场运作的生产制度结构(产权制度)
和制度环境的认识上,重视“矫正制度”的重要性,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市场制度也必须跟着演进。
107
2,公共选择理论与寻租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缺乏法律约束,权力机关从事着大量寻租( Rent-Seeking)活动和专制行为,谋取私利,
浪费了大量资源,阻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一些非市场的力量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使得公共政策具有了增大价格扭曲的潜在可能性。
公共部门企业的无效率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其原因也是那些试图独立于市场来管理企业的非市场力量。
经济发展理论应研究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多样化而不是单一性的制度选择。
108
3,国家产权理论新制度主义者认为,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生变量,他们把研究国家产权的界定与强制执行中的有效性,
作为核心问题之一。
诺思( North,D.)通过经济史分析说明,排他性的公共产权的发展,导致了专业化与分工的加深,因此国家作为界定、仲裁与强制执行产权的特定组织形式的出现,
成为了必然。
他指出,成功的国家一是设计出一套产权安排程序,以利于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在产权制度框架下演进出一组旨在增进绩效和国民收入的法律制度。
成功的国家总是与成功的意识形态相联系的,意识形态促进信息的流动。
109
4,制度变迁与新经济史学新制度主义者认为,经济发展从来就是动态的过程,长期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正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假定不变的那些参数,如人口、技术、产权和政府对资源的控制等,而政治经济组织及其激励机制的变迁又是结构变迁的基础。
所以,在经济发展研究中,重要的是研究这些制度结构的变迁与创新是如何发生的,而不是对技术可能性在既定条件下的抽象均衡进行冥思苦想。
110
第三节 发展经济学的演变从 20世纪 40年代产生到现在,发展经济学大体经历了 3个演变阶段。
111
一、早期发展阶段
1,早期阶段的主要理论
20世纪 40年代初到 60年代中期。
发展理论主要借助发达国家的某些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某些现成的原理,构造了各种理论模式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落后的原因,并筹划经济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理论的基本论点后来被称为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和唯计划论,它们形成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基础理论。
其中影响较大的经济发展学说主要有:罗森斯坦 —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以及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等。
112
2,早期阶段的主要特点
( 1)遵循结构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刚性的特性,使价格机制及市场机制的均衡作用不能自动地实现,因此应发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
( 2)具有明显的反单一经济倾向。发展经济学家强烈地反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自认为他们的理论无所不包的看法,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传统的、单一的理论已远远背离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 3)自认为其经济发展理论连同以此为根据的政策建议,
可以适用于一切发展中国家。
( 4)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国家对外贸易保护的政策。
113
二、第二发展阶段
1,第二阶段的发展背景。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
在早期发展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未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却出现一系列新问题。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甚至出现停滞现象。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加深。
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所谓的“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对外经济比较开放,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非常迅速,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地区)。
114
发展经济学家大都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反思经济发展理论,对有关理论和政策建议重新评议,
并作出了重大修正和转变。
其中主要的理论有,以巴兰等人为代表的激进主义的理论、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强调收入再分配的理论、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实证分析学派理论、以舒尔茨和加里?贝克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
115
2,第二阶段的特点
( 1)强调经济发展目标的多维性。除收入目标外,增加了消灭贫困、公平分配、减少失业、满足基本需要。
( 2)开始重视农村发展。提出要发挥农业的作用,必须给农民提供经济机会,扩大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认识农业研究的经济价值。
( 3)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由于强调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因此,发展经济学领域里的这一变化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复兴。
( 4)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强调外贸、外资的作用。
( 5)激进主义和依附理论兴起。它使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处境以及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6)社会项目评估理论和方法兴起并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116
三、第三阶段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
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和模型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农村非农业化问题、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资本倒流问题等。
117
1,第三阶段的发展背景新古典主义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主流,其发展经济理论几乎渗透到所有的发展研究理论。
面对这一局面,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有些学者认为发展经济学已经“衰落”、
“走下坡路”、“进入收益递减阶段”,甚至即将“死亡”。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加入了发展经济理论的研究,使发展经济理论研究一方面呈现多元化趋势,另一方面不同的发展学说又趋于融合。
现在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存在,而且还相当活跃。
118
2,第三阶段的特点
( 1)理论不断出现创新,使经济发展理论进一步深入发展,作为一门学科正走向成熟。
( 2)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联系更加紧密,趋向相互影响、交融发展。
( 3)自身发展细分化倾向,在发展经济学下出现若干相互独立的子学科。
( 4)微观实证化趋势。
( 5)经济发展理论内部各学派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119
复习思考题:
1.简述亚当,斯密的发展思想。
2.简述大卫,李嘉图的发展思想。
3.简述经济发展的结构主义思路。
4.简述经济发展的新古典主义思路。
5.激进主义思路的政策主张有哪些?
6.新制度主义的发展思路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20
第 4章 经济增长理论
121
引子 财富的来源幸福的生活都是相似的,但是不幸有着各自的不幸;富国的发展道路几乎都是相同的,但是穷国却各有根源。
穷国之所以贫穷,是因为穷国没有实现财富的迅速积累和增殖,
即经济增长,相对于迅速积累财富的富国而言,就显得贫穷了。
在经济开始迅速增长的初始阶段,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力与土地的结合,创造出为人类社会所必需的产品,包括农业种植出来的粮食、矿业挖掘出来的矿产。在这个时期,人们所消费的食品和各种用品,都比较粗糙,仅仅满足基本必需。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级,财富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细化、
多样化。
122
财富的积累不再仅仅是,土地+劳动,,土地、资本、知识都成为劳动的对象。
在不远的将来,当人的生理需要的增长比心理需要的增长速度减慢后,虚拟世界与人脑的结合,可能成为新的财富的来源。当然,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富了。
当前,发展中国家所需要积累的财富,还停留在物质财富阶段,
主要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感官需要和由此产生的精神需要。
所以财富的积累必须借助于各种资本的积累,主要以,资本+劳动,的形式加速经济增长,因此一些著名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以资本作为财富来源的基础。就业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因为劳动力的供给在市场条件下一般不存在短缺,短缺的是资本。
123
本章提要本章对于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了考察。
首先介绍了哈罗德 — 多马模型,该模型提出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原因。
然后对索洛 —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了简单分析,
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包括资本深化和资本广化,当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增长率时,人均储蓄等于资本的广化,达到经济增长的稳态。
剑桥增长模型则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结合进行分析,
认为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必须增加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本章还介绍了其他经济增长理论本章还重点介绍了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对经济,起飞,
的条件进行了分析。
124
第一节 哈罗德 — 多马模型
20世纪 4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 Harrod,R.F.)
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 Domar,E.D.)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长期化,
几乎同时推演出极为相似的长期经济增长理论,即第一个广为流行的经济增长模型。合称为哈罗德 —多马模型( Harrod-Domar Growth Model)。
125
一、哈多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哈多模型的基本思想资本的不断形成是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惟一原因。
从长期来看,通过投资增加有效需求,从而为当期提供充分就业机会,企业生产能力扩大,结果导致下期供给大于需求,出现下期的就业缺口,这样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形成。
个人生活经验:没有钱就很难挣到钱。
126
2,哈多模型的基本假设
( 1)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用于消费又可以用于生产。
( 2)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两者比例固定不变。
( 3)规模报酬不变(或称为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单位产品成本不随生产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 4)不存在技术进步。
127
二、哈多模型的内容
1.哈多模型的表达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由储蓄倾向及资本 —产出比所决定。
即:
上式中:
g表示经济增长率,是国民收入增量与国民收入之比;
s表示储蓄倾向,即平均储蓄率,表明储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率;
K表示资本 —产出比率,即投资系数或加速系数,它是指生产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量,此比率的意义在于推算本期投资对产出潜力的影响,从而决定下期实现充分就业应追加的资本 额。
K
sg?
128
2,哈多模型的应用哈多模型说明了一国经济如何保持稳定均衡增长的问题。
如果
s = 12%,
K = 3 ( 3 单位的资本才能产生 1单位的产出),
则
g = 12%/3 = 4%。
129
三、哈多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哈多模型的意义
( 1)模型发展了凯恩斯理论。它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
将这一理论动态化、长期化,开创了新的动态的经济理论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2)模型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一种似乎是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
( 3)模型为强调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了消除周期性波动,进行永久性的政府干预。
( 4)模型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因为模型不仅说明了资本匮乏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更指明只要有持续的资本形成,就会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130
2,哈多模型的局限性
( 1)资本 —产出比不变的假设是不合乎现代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之间可以替代的这一客观现实。
( 2)模型过分强调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而相对忽视了技术进步、知识与教育、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
( 3)技术进步的中性的假设也被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所批评。
( 4)强调持久的政府干预的结论带有浓厚的凯恩斯经济学的色彩,忽视了生产要素的可调整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131
第二节 索洛 — 斯旺模型针对哈多模型的局限性,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
( Solow,R.)和英国经济学家斯旺( Swan,T.W.)等人对哈多模型作了修正和补充,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新古典模型,,即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增长模型。
后来被英国经济学家米德( Mead,J.E.)系统表述并加以完善,称为,索洛 —斯旺模型,。
132
一,索斯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索斯模型的思想索斯模型认为,充分就业均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调整生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来实现。
劳动和资本的价格能够发生变化,如果劳动力比资本增长更快,劳动的价格、工资就相对比资本价格、利率下降;反之工资就会提高。
企业家对于价格非常敏感,可以采用先进技术,
改变要素投入结构。
133
2,索斯模型的假设
( 1)资本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因而资本产出比可以改变。
( 2)规模收益不变,并且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 3)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价格机制起着主要调节作用。
因而劳动和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分别决定工资和利润,资本和劳动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 4)存在着技术进步,但它是一个有着固定趋势的常数。
技术进步是中性的,不改变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即产出的规模不变。
134
二、索斯模型的内容
1,对于储蓄资源的分配经济增长来自对社会储蓄资源的分配,具体分配按照以下方式进行:
其中:
s = 储蓄率,
n = 人口增长率,
δ是用于固定资产的折旧,
k = K/L = 人均(劳均)资本量,
△ k = K的增加量,
f( k) = Y/L = y =人均(劳均)产量。
knkkfs )( +=)(
135
2.人均储蓄的去向
( 1)人均资本 k的增加,每个人所配备的资本设备更多,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Capital-Deepening
( 2)每一增加的人口所配备的人均应该得到的资本和用于弥补固定资产损耗的资本( n+ δ) k,这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Capital-Widening
knkkfs )( +=)(
深化 广化
136
3,经济增长的稳态要实现经济的稳态增长,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
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如果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
在稳态中,总产出和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与劳动力的增长率相等,即经济增长率 g= n。
如果△ k= 0,人均储蓄必须正好等于资本的广化。
所以稳态条件是:
knkfs )(=)(
137
经济增长稳态图如图 3~ 1所示,
sf(k)与 f(k)的形状相似,但是在其下方。
资本广化直线 (n
+ δ)k通过原点,
斜率为( n+δ) 。
sf(k)与 (n+ δ)k的交点所对应的人均资本 k1,人均产量 y1。
138
三、索斯模型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1.索斯模型的意义
( 1)重新假定生产要素(资本与劳动)具有相互替代性 。这样,
可以调整资本 —劳动比改变资本 --产出比,降低资本收入、提高劳动收入,刺激劳动增长和充分就业。
( 2)强调市场机制(价格)对经济增长的调节作用。通过改变利润率(资本的收入或价格)或工资率(劳动的收入或价格)来调节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使资本 —产出比得到调整,以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实现理想的经济增长。
( 3)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趋势。资本替代劳动使资本 —劳动比提高,但资本投入增加使边际生产率递减从而利润率下降,而劳动投入减少使边际生产率相对增加,工资率上升,
分配有利于工人而不利于资本家;
( 4)突破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唯资本论,的观点,
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最重要的贡献,的观点。
139
2,索斯模型的缺陷
( 1)模型中假定生产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可以任意替代,
以便生产要素充分利用,实现均衡增长,是不切实际的。
就一般而言,已经建成的固定资产,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关系或配合比例大致是固定的,因而二者比例的变动范围只存在于技术改造和新投资项目的一定限度内。
( 2)模型中自由市场能够完全自动实现均衡的假定,多数早已为凯恩斯所否定,并且也与现实情况不符。
140
第三节 剑桥增长模型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卡尔多
( Kaldor,N.)、罗宾逊夫人( Robinson,J)
等。
141
一、剑桥增长模型的思想与假设
1,剑桥增长模型的思想他们认为,哈多模型存在不稳定性,索斯模型的完全竞争的假设也不现实。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后,很难加以改变,生产技术也无法迅速改变。所以不容易做到生产要素的迅速替代。
剑桥模型认为,技术进步都包含在物质资本里面,没有投资的增加就没有技术进步,所以不应该把技术进步单独列出。
可以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来改变储蓄率,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和均衡增长。
142
2,剑桥增长模型的假设
( 1)社会成员分为两大阶级:
利润收入者工资收入者
( 2)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的储蓄率,
并假定不变。当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社会储蓄率将随之变动。
( 3)资本 —产出比保持不变。
143
二、剑桥增长模型的内容及其意义
1,剑桥增长模型的表达式中:
P=利润率,
SP,Sw,K分别表示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工资收入者储蓄率、资本 —产出比。
由于 SP,Sw,K 假定不变,故( SP– Sw ),
Sw/K为常数。因此,利润率的提高,就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率。
K
SSSPg w
WP +)-(?
144
2,剑桥增长模型的意义
( 1)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家而不利于工人。
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趋势是: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这样,
经济增长会加剧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和工资收入分配比例的失调。
( 2)收入分配比例失调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增长,并引起经济和社会问题。
( 3)要解决问题,根本途径不是盲目追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而是实现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 4)要实现经济稳定、均衡地增长,根本的办法不是调节资本 —产出比或促进技术进步,而是调节储蓄率,即调整资本收入(利润)和劳动收入(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
145
第四节 其他经济增长理论
146
一、内生增长理论
(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在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产生并迅速形成巨大影响。
人们发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却呈现出发散的趋势,以至发生了两极分化:最不发达的国家日益落后,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快。
就一般而言,最穷的国家经济增长率最低,最富的国家次之,中等收入国家的增长率最高。
它将经济增长的源泉完全内在化,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
其代表人物有罗默( Rome,P)、卢卡斯( Lucas,R)
等经济学家。
147
1,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以内生技术变化为主要内容的新增长理论,探讨长期经济增长前景。
他们认为:
不应仅考虑未来几十年的增长,而且更应该揭示经济长期增长的机制和源泉;
不应仅揭示某一国家的经济增长,而应研究世界范围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148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
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的引入,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递增,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
并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
这一理论十分重视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
新经济增长理论重新阐明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的跨国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一结论严厉地批驳了新古典增长理论所持的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率趋同的观点,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149
2、内生增长理论的贡献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局限。
( 1)强调以思想为基础。是思想(整个探索发展的进程)导致了经济增长。得有完全不同的机构安排、确定价格的系统等,以使思想得到有效率的配置。
( 2)强调劳动分工制度的作用,用劳动分工的自发演进来解释经济增长的动态模式,人均收入增长,贸易依存度的增大,市场扩大,
内生比较利益的增加,专业贸易部门的扩大和其他结构变化都是分工内生演进的不同侧面。
( 3)对技术(或知识)内生化的论述将经济科学和信息时代结合起来。认为知识和资本一样是一个生产要素,它是,内生的,,这是传统理论所不能接受的,而恰恰解释了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现实现象。
( 4)对国际经济问题重新认识。解释了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资本反向流动,的现象。国际贸易是双方获益。
150
3、内生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 1)仍无法解决总量生产函数的问题。人力资本比资本更模糊,可测性更差,因此,人力资本的总量可加性问题可能更为严重。
( 2)并没有在生产理论上取得突破。近年来,虽然有些学者试图在这些方面有所发展,但结果却难以令人满意。
( 3)强调人力资本和技术知识的同时,忽视制度要素。
( 4)数学技巧的运用过多,方程组过于复杂。对于这一点,其创始人罗默也意识到:如果我们少花一些时间来解方程组,多花一些时间来精确地定义我们用词的真正含义,那么在 这些领域中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会更加富于成果。
151
二、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20世纪 50年代至 60年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向更深入、更实证化方向发展,
即由一般的经济增长理论或模式研究转向具体的国别分类研究、详细的因素分析以及经验统计的论证分析。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是研究影响经济增长的源泉、
因素,并度量它们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以寻求促进经济加速增长的途径与方法的一种理论。
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肯德里克( Kendrick,
J.W.)、丹尼森( Denison,E.)等人的理论。
152
1、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肯德里克( Kendrick,J.W.)首先加以分析。
认为投入要素劳动资本包括土地生产性服务的报酬工资利润利息地租
153
产量与部分要素(如劳动投入量)之比称为部分要素生产率。
定义全部 投入要素产量
= 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创新的扩散程度 资源配置的改善 规模经济实质就是技术进步
154
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肯德里克研究了 1889~ 1957年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过程中全部要素的生产率。期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 3.5%,其中
1.7%归因于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
其余 1.8%是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肯德里克又分析了 1948~ 1966年美国私人经济增长率,4%,
其中
1.5%归因于要素投入量增加,
2.5%归因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说明要素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决定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155
2,要素分类分析丹尼森( Denison,E.)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作了分析估算。
在分析中,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分为 2大类 7小类:
①第一大类为生产要素投入总量的增加。其中包括 4
小类内容:
就业人数与工时、就业者的年龄与性别构成、就业者的受教育年限、
资本存量的大小。
②第二大类为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生产率)。包括资源配置改善、
规模经济、
知识进步。
156
丹尼森估算各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29~ 1969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 3.33%,其中:
由要素投入总量增加带来的增长率为 1.81%,占总增长率的 54.4%;
由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增加带来的增长率为 1.52%,
占总增长率的 45.6%。
资源配置改善因素是 0.29%,占总增长率的 8.7%,
规模经济因素是 0.36%,占总增长率 10.8%,
知识进步因素是 0.92%,占总增长率 27.6%。
1948~ 1969年,知识进步因素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又上升到 30.9%。
157
1983年,他又对美国 1948~ 1981年的经济增长作了分析,发现:这期间年增长率是 3.2%,其中
要素投入增长为 1.1%,贡献是 34%;
全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 2.1%,贡献是 66%。
在这中间教育因素的贡献占 19%,
知识进步因素的贡献占 47%。
158
丹尼森的结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投入量和要素生产率两大类。
在两大类因素中,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总增长率的贡献已大大超过要素投入量增加所作的贡献;
而在 7类因素中,知识进步因素的贡献最大、自身增长最快,其次是教育因素。
因此,要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159
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贡献
( 1)突破了,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这一长期在经济增长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把技术进步因素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 2)分析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大小,使经济增长理论更加实证化、数据化,为各国政府分析经济增长问题、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与政策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 3)其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运用于发展经济学,
帮助人们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因素。
160
三、历史统计分析库兹涅茨( Kuznets,S.)
在 20世纪 50年代末利用统计方法对 1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构成进行了历史的分析比较,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生产率、经济结构等经济变量在经济增长中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关系,据此总结出有规律性的结论来揭示经济增长的全过程。
历史统计分析,对于分析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发展经济学之中。
161
1、经济增长及其特征库兹涅茨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
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
这一定义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
不仅包含了量的因素,而且也包含了质的因素,
尤其是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162
经济增长的特征根据近百年的经济增长统计分析,库兹涅茨总结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如下 6个方面的特征。
( 1)人均 GNP和人口呈加速增长的趋势,但人均产值的增长率要高于人口增长率。
( 2)由于技术进步的推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 3)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变率很高。
( 4)经济增长伴随着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
( 5)经济增长不是一国的独特现象,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
( 6)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是不平衡的,因而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限制。
163
2、经济增长的原因经过统计分析库兹涅茨发现:
( 1) 14个国家近 50年,总产值的年增长率为 3%,人口年增长率为 1%,人均总产值年增长率为 1.98%;
( 2)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劳动力数量趋于上升,但人均工时投入量却以年均
0.3%的速度下降;
( 3)总资本存量年均增长率为 2.54%,人均资本存量的年均增长率为 1.52%。
得出以下结论:在人均 GNP增长的结构中
25%归因于生产资源投入量的增长,
75%归因于投入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效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资源投入数量的增加来推动的,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又是技术不断进步引进的。所以,
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
164
3,经济增长变化趋势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收入分配结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变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 1)财产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经过长期的稳定和略有上升的变化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 2)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上升。原因是劳动的相对价格提高了,而这又是由于教育的发达改善了劳动力质量、提高了劳动效率的结果;
( 3)个人和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缩小并趋于平等。
165
4,库兹涅茨效应假定收入分配在经济增长之前是平等的,那么,在经济开始增长的初始阶段,收入分配出现不平等。
不平等表现为全社会收入分配不均;
随着经济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逐渐缓解,
当经济达到一定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收益差别缩小后,收入分配才从先有利于高收入阶层、再有利于中等收入阶层、最后有利于低收入阶层,依次变得较为平等。
这一规律被称为,库兹涅茨效应,( Kuznets Effect)
为,倒 U曲线,。
166
―库兹涅茨曲线”
―库兹涅茨效应,。
( Kuznets
Effect)
,倒 U曲线,。
吉尼系数 0-1。
0是极度平均,1是极度不平均。
167
2、吉尼系数(或不均等系数)
洛伦兹曲线图中对角线与洛伦兹曲线之间的面积 /对角线之下总面积。
168
第五节 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罗斯托( Rostow,W.W.)
以英国、美国的经济史为依据,吸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方法,利用熊彼得的,创新,学说、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哈多模型等理论和方法,
目的是为了用经济史的标准来划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都具有借鉴意义。
169
一、经济增长阶段的划分罗斯托将人类社会发展划分为 6个阶段 。
170
1.传统社会。
( Traditional Society)。
传统社会,指生产结构是在有限的生产函数内发展起来的社会,以前牛顿时代的科学技术和世界观为基础。
牛顿是历史的分水岭,牛顿之后,人们开始广泛的相信外部世界受到少数可认知的规律的支配,人类能够系统地进行生产控制。
但是传统社会也不是静止的,被认定为传统社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该社会能够达到的人均产量水平存在一个最高限度,来自现代科学技术的潜力不是不存在,就是未被经常和系统地利用,经济技术生产率的进步非常有限,一般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
171
2.经济“起飞”准备阶段。
( Preconditions for Take-off)。
该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包括处于转变过程中的所有社会。
转变过程是利用现代科学成果、阻止报酬递减。
一般情况下,现代社会的起飞前提,不是从内部产生的,
而是由较为先进社会从外部入侵开始的。这些入侵直接或者间接地动摇了传统社会,开始并加速了其解体;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和观念,导致在旧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社会,以替代传统社会。
该阶段的一个决定性的特征常常是政治上的,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反对传统的地区性地主集团和殖民政权。
172
3.―起飞”阶段。
( Take-off)
当今发达国家,起飞的直接刺激主要(但并非全部)来自技术;而更一般的情况下,
起飞要等到社会基础资本的积累和工业、
农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个准备把现代化作为最重要政治事业的政治集团的出现。
173
4.走向成熟阶段。
( The Drive to Maturity)
起飞后大约 40年左右达到。
起飞之后是一段长时期持续的增长,产量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随着技术进步,新兴工业加速发展,旧工业逐渐衰落,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以前需要进口的商品可以由本国进行生产,但新的进口需要产生了。
成熟,指经济展现出超越曾经推动其起飞的初始工业的力量,能够在非常广泛的资源利用上,
吸收和有效的采用现代技术的最新成果。
174
5.大规模高消费阶段。
( The Age of High Mass Consumption)
该阶段,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大多数人能够获得超过基本食物、住房和衣着的消费层次;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白领人口比重增加。
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社会福利和保障,消费者主权占据优势,便宜的大众化的汽车可以购买到。
175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人们更希望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去拼命地赚钱。
各种艺术追求和人自身精神发展。
追求精品生活。珍馐美食。
176
二、经济增长的客观原因
1.经济增长阶段出现依次更替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主导部门的依次更替,客观原因,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欲望的不断更替(心理因素),主观原因。
2.主导部门。
是经济增长中起主要作用的先导部门,它采用了新的技术,本身具有很高的增长率,并且能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它的优先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各部门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增长。
判断主导部门形成的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在国民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拥有雄厚的资金;
有技术创新和迅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能够通过自身的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起到带动作用。
177
3.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的带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能够高速增长,而且能够把这种增长扩散到其他部门去,对其他部门产生决定性影响。
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实质上是部门的增长过程。经济增长总是由某个部门采用新技术开始的,采用了先进技术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扩大了市场,增加了利润和积累,扩大了对其他一系列部门产品的需求,扩大了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一旦它的先进技术及其影响已经扩散到各个有关部门和地区后,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时就有新的主导部门代替旧的主导部门的地位,新的主导部门采用新技术,再影响其他部门,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主导部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不断演变的。同时,主导部门也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一个主导部门与它有联系的若干部门一起构成一个主导部门综合体系。正是主导部门的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和阶段变迁。
178
4,经济增长的主观动力罗斯托利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几代人对生活不同的要求来说明社会增长阶段的更替、主导部门的变化、中心人物的置换,提出了布登勃洛克式动力( Buddenbrooks Dynamics)。
正是由于不同时代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他们的欲望,
即布登勃洛克式动力的更替,推动了增长阶段的过渡和更替。
在布登勃洛克家族里,
老子追求的是金钱;
儿子作为大富翁之子来到人世,追求的是社会地位;
孙子生活在丰裕的财产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之中,追求的是音乐。
179
三、经济起飞
1、经济起飞的内涵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他把这一过程比作飞机摆脱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的起飞过程。 大约需要 20~ 30年。
他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阶段就是起飞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也是起飞,它是一个社会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大分水岭。一个国家一旦超越了传统社会起飞,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了。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180
2,经济起飞的条件
( 1)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率,使资本积累率要达到 10%以上,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这是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必要条件。
( 2)要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在起飞阶段由于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而资金又十分有限,
要实现经济起飞,就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
( 3)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此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变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181
3,促进起飞所面临的环境罗斯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起飞同工业先进国家历史上实现起飞相比有些条件不同,既有困难也有优势。
困难主要有 2个
人口增长率高;
由国内政治动荡引起的人才和资金外流。
有利条件也有 2个:
现成的技术可以利用;
国际援助可以加快起飞的进程。
182
4、促进起飞的措施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要克服困难,利用有利条件。
( 1)防止消费早熟以为起飞积累资金,这是下列政策建议的核心问题。
( 2)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
( 3)严格控制人口出生率。
( 4)发展出口创汇生产部门,为进口机器设备积蓄外汇。
( 5)推广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隐性失业。
( 6)防止人才和资本外流。
( 7)动员国内资金,提高储蓄率并引进外资。
( 8)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183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哈多模型的内容。
2,某国某年的储蓄率是 14%,预计年经济增长率能达到
7%,请问该国的资本-产出应该是多少?
3,索洛 —斯旺(新古典增长)模型如何对储蓄资源进行分配?
4,什么是经济增长的稳态?
5,剑桥增长模型说明了哪些问题?
6,内生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7,什么是库兹涅茨效应?
8,罗斯托将经济增长分为哪几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