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本章内容简单讲(一节课时间完成)
生命的分界真核细胞产生以后,生物界的系统分类出现了不同的学说:
第一、两界说:
在 1735年,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
以生物能否运动的标准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林奈( 1707-1778)
第二、三界说:
19世纪前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海克尔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粘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1866年,海克尔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第三、四界说
1938年科普兰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他根据生物体的组织水平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
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
第四、五界说
1969年惠特克他将四界系统中归人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
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下。
惠特克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后来,还有人曾经提出过六界和八界系统。
随着多界分类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界上增级的趋向。胡先啸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称
,Suprastatus”,地位处于界级之上,相当于“总界”。
始生总界: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胞生总界:包括细胞形态的生物,
从细菌到人陈世镶、陈受宜认为可把生物界分为以下两总界系统:
细菌界原核总界 蓝藻界植物界真核总界 真菌界动物界两总界系统简图
(自陈世骧)
多细胞植物的进化自然界自从有了动植物的分化,化石和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植物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
一、藻类植物时代寒武纪至泥盆纪 4.05亿年前为藻类植物时代藻类植物在进化上属低等植物,他们生活于水中,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配子体比孢子体发达。
最初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蓝藻,大约在 9— 7亿年前,
出现了多细胞的藻类后,高级藻类才开始发展。
藻类植物分为三个阶段:
单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植物、和大型藻类植物时代。
蓝藻乳头状孔藻 化石二、蕨类植物时代
4.4亿年 — 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以蕨类植物为主也称陆生植物时代。
裸蕨是最先登陆成功的植物,它最初出现于晚志留纪。裸蕨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已经有了假根和原始的疏导组织。植物体表面还有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层和气孔。
3.45— 2.5亿年前,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极为繁盛,形成了大片沼泽森林。
沼泽森林裸蕨类植物从晚三叠纪到晚白垩纪以裸子植物为主。在裸子植物时代,以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他们的遗体埋藏地下,岩化成煤。
三、裸子植物时代苏铁叶子化石 银杏化石 煤从蕨类植物发展到裸子植物。最大的变化是配子体寄生于孢子体上,形成了裸露的种子,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花粉管。精子经花粉管到达卵细胞,在受精作用中就不受外界水的限制。
这样有了种子和花粉管,裸子植物就发展到了更高级的水平。
被子植物是植物中登陆最成功的类群它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在被子植物中,木质部出现了导管和纤维两种细胞,它们是从裸子植物的管胞分化出来的。
这样更适合叶子对水分的需求并能稳健的支持沉重的叶子。
四、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早白垩纪就已出现.到晚白垩纪才开始繁荣。
被子植物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乔木阶段(白垩纪到始新世);
第二是灌木和草本阶段(渐新世后期到新第三纪早期);
第三是杂交阶段(新第三纪后期);
第四是多倍体阶段(第四纪)
一、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时代 从 5.7年前的寒武纪到 4.05亿年的晚志留纪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从 单细胞动物 的群体分化来的,
多细胞动物多属三胚层动物。
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关于三胚层动物的化石是从古生代寒武纪早期才保留下来的。那时已有有七个门类(多孔、
腔肠、腕足、软体、节肢、棘皮动物等)。
在前寒武纪有了许多的 无脊椎动物,所以到了 5
亿年的寒武纪,就是具有硬壳的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代了。
在寒武纪中,最多的就是节肢动物三叶虫。但由于三叶虫没有具备适应陆地生活的体制,又缺乏御敌能力,到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绝灭,代之以无脊椎动物昆虫类崛起。
昆虫类是节肢动物中最庞大的类群,昆虫不论在体制形态上.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都是十分成功的,因此它成为较早登陆的动物。
(例如古蜻蜓)
昆虫等陆生无脊椎动物的兴起.标志着无脊椎动物从水生发展到陆生生活时代。
二、脊椎动物时代在现存的脊索动物或无头类中,文昌鱼是代表。它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的过度类型。
它没有脊柱,只有一条脊索作为它的体内支柱。另外,它还没有明显的头、脑、上下颌、
偶鳍。
原始有头类出现在 5亿年前的晚寒武世,其中一只成为无颌类即 甲胄鱼 。它因为身披 甲胄 (硬骨组织)而得名。由于头部和前身被骨质的甲片和鳞片包围着,所以才有机会保存为化石。
甲胄 鱼类头骨化石另一只成为有颌类(鱼纲),随着有颌类的出现脊椎动物也开始繁盛起来。
脊椎动物的发展可分为 5个阶段:
1、鱼类 大约从晚志留纪到泥盆纪是鱼类时代。
最早的有颌动物是盾皮鱼类。开始于晚志留纪,绝灭于泥盆纪后期。
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一、进步性生物进化是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进步性发展。
二、阶段性生物进化是由间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一种阶段性发展。
三、适应性生物进化又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种适应性发展。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环境的急剧变化可促进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分界真核细胞产生以后,生物界的系统分类出现了不同的学说:
第一、两界说:
在 1735年,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
以生物能否运动的标准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林奈( 1707-1778)
第二、三界说:
19世纪前后,由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海克尔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粘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1866年,海克尔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原生生物界。
第三、四界说
1938年科普兰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他根据生物体的组织水平把生物界分为植物界、
动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
第四、五界说
1969年惠特克他将四界系统中归人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
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下。
惠特克按照营养方式的不同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界。
后来,还有人曾经提出过六界和八界系统。
随着多界分类的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界上增级的趋向。胡先啸把生物分为两大类,称
,Suprastatus”,地位处于界级之上,相当于“总界”。
始生总界:包括非细胞形态的病毒胞生总界:包括细胞形态的生物,
从细菌到人陈世镶、陈受宜认为可把生物界分为以下两总界系统:
细菌界原核总界 蓝藻界植物界真核总界 真菌界动物界两总界系统简图
(自陈世骧)
多细胞植物的进化自然界自从有了动植物的分化,化石和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植物发展 分为四个阶段。
一、藻类植物时代寒武纪至泥盆纪 4.05亿年前为藻类植物时代藻类植物在进化上属低等植物,他们生活于水中,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配子体比孢子体发达。
最初的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蓝藻,大约在 9— 7亿年前,
出现了多细胞的藻类后,高级藻类才开始发展。
藻类植物分为三个阶段:
单细胞藻类植物、多细胞藻类植物、和大型藻类植物时代。
蓝藻乳头状孔藻 化石二、蕨类植物时代
4.4亿年 — 2.3亿年前的三叠纪早期以蕨类植物为主也称陆生植物时代。
裸蕨是最先登陆成功的植物,它最初出现于晚志留纪。裸蕨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但已经有了假根和原始的疏导组织。植物体表面还有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层和气孔。
3.45— 2.5亿年前,石松类、楔叶类、和真蕨类极为繁盛,形成了大片沼泽森林。
沼泽森林裸蕨类植物从晚三叠纪到晚白垩纪以裸子植物为主。在裸子植物时代,以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他们的遗体埋藏地下,岩化成煤。
三、裸子植物时代苏铁叶子化石 银杏化石 煤从蕨类植物发展到裸子植物。最大的变化是配子体寄生于孢子体上,形成了裸露的种子,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花粉管。精子经花粉管到达卵细胞,在受精作用中就不受外界水的限制。
这样有了种子和花粉管,裸子植物就发展到了更高级的水平。
被子植物是植物中登陆最成功的类群它更能适应陆地生活。
在被子植物中,木质部出现了导管和纤维两种细胞,它们是从裸子植物的管胞分化出来的。
这样更适合叶子对水分的需求并能稳健的支持沉重的叶子。
四、被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在早白垩纪就已出现.到晚白垩纪才开始繁荣。
被子植物的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乔木阶段(白垩纪到始新世);
第二是灌木和草本阶段(渐新世后期到新第三纪早期);
第三是杂交阶段(新第三纪后期);
第四是多倍体阶段(第四纪)
一、多细胞无脊椎动物时代 从 5.7年前的寒武纪到 4.05亿年的晚志留纪是无脊椎动物的时代。
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是从 单细胞动物 的群体分化来的,
多细胞动物多属三胚层动物。
多细胞动物的进化关于三胚层动物的化石是从古生代寒武纪早期才保留下来的。那时已有有七个门类(多孔、
腔肠、腕足、软体、节肢、棘皮动物等)。
在前寒武纪有了许多的 无脊椎动物,所以到了 5
亿年的寒武纪,就是具有硬壳的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代了。
在寒武纪中,最多的就是节肢动物三叶虫。但由于三叶虫没有具备适应陆地生活的体制,又缺乏御敌能力,到古生代末期,三叶虫绝灭,代之以无脊椎动物昆虫类崛起。
昆虫类是节肢动物中最庞大的类群,昆虫不论在体制形态上.在适应环境的能力上都是十分成功的,因此它成为较早登陆的动物。
(例如古蜻蜓)
昆虫等陆生无脊椎动物的兴起.标志着无脊椎动物从水生发展到陆生生活时代。
二、脊椎动物时代在现存的脊索动物或无头类中,文昌鱼是代表。它被认为是无脊椎动物进化到脊椎动物的的过度类型。
它没有脊柱,只有一条脊索作为它的体内支柱。另外,它还没有明显的头、脑、上下颌、
偶鳍。
原始有头类出现在 5亿年前的晚寒武世,其中一只成为无颌类即 甲胄鱼 。它因为身披 甲胄 (硬骨组织)而得名。由于头部和前身被骨质的甲片和鳞片包围着,所以才有机会保存为化石。
甲胄 鱼类头骨化石另一只成为有颌类(鱼纲),随着有颌类的出现脊椎动物也开始繁盛起来。
脊椎动物的发展可分为 5个阶段:
1、鱼类 大约从晚志留纪到泥盆纪是鱼类时代。
最早的有颌动物是盾皮鱼类。开始于晚志留纪,绝灭于泥盆纪后期。
多细胞生物进化的总特点一、进步性生物进化是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进步性发展。
二、阶段性生物进化是由间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一种阶段性发展。
三、适应性生物进化又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协调的一种适应性发展。生物的进化与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环境的急剧变化可促进生物的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