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主要吸虫病
一、片形吸虫病
二、前后盘吸虫病
三、胰阔盘吸虫病
四、双腔吸虫病
五、日本分体吸虫病
六、东毕吸虫病
七、华枝睾吸虫病
八、鸡前殖吸虫病一、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是牛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它的病原体为片形科( Fasciolidae)片形属
( Fasciola )的肝片形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大片形吸( F,gigantica)。它们寄生于黄牛、
水牛、绵羊、山羊、鹿和其他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也见于猪、马和家兔及其他野生动物。
人也有被寄生的报道 。
本病能引起急性和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 。 特别对幼年家畜和绵羊,危害相当严重,在流行区可造成大批死亡 。
牛患此病后,役用能力下降,乳牛产奶量减少 。 严重感染的病例,肝赃要废弃,因而此病的流行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
本病根据近些年来的调查证实:在黑龙江省牛,羊的感染率为在 30.22% 和 34.3%,在局部地区感染率可达到 100% 。
病原体
1、分类地位,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
Claus,1873 ;吸虫纲 Trematoda Rudolphi,
1808;复殖目 Digenea Van Beneden,1858;
片形科 Fasciolidae Railliet,1895;片形属
Fasciola Linnaeus,1758
2.病原体形态
( 1) 肝片形吸虫 外观呈柳树叶片状,虫体扁平,刚从胆管取出时呈红棕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 。 虫体长 21~
41毫米,宽 9~ 14毫米,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出,称为头椎,
头椎后方变宽,形成,肩部,。
肩部以后逐渐变窄 。 虫体的被皮上生有许多角质小刺 。
口吸盘位于头椎的前端,腹吸盘位于腹面中线的肩部水平线的位置 。 在口吸盘和腹吸盘之间有生殖孔 。
消化系统是由口吸盘底部的口孔开始,下为咽部及短的食道,而后向左,右分开形成肠管,每条肠管上有许多分枝,外侧分枝更为发达,均为盲管 。
肝片形吸虫的生殖系统极为发达,
雌雄同体 。
雄性生殖器官包括两个高度分枝的睾丸,前后纵列于虫体的中后部,
每一个睾丸各有 1条输出管,2根输出管上行汇合成 1条输精管,通到末端为雄茎,并开口于腹吸盘前方的生殖孔 。
雌性生殖器官有 1个卵模,位于紧接睾丸前方的虫体中央,卵模的右上方伸出 1个鹿角状分枝的卵巢,卵黄腺分布于虫体的两侧,由许多个褐色的小滤泡组成,左右 2条卵黄腺管汇合为 1条卵黄总管 ( 卵黄囊 ) 与卵模相通 。 梅氏腺围绕于卵黄囊的附近 。
没有受精囊,但有 1个开口于虫体背面的劳氏管 。 在卵模与腹吸盘之间为盘曲的子宫 。
肝片形吸虫成虫肝片形吸虫成虫肝片形吸虫成虫虫卵呈椭圆形,金黄色,前端较窄,有 1
个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卵壳薄而透明。
由 4层膜组成,卵内充满卵黄细胞和 1个胚细胞,虫卵大小为 133~
157μm× 74~ 91μm。
各种类型的肝片形吸虫虫卵
( 2) 大片形吸虫形态与肝片形吸虫基本相似,其区别为虫体较大,体长达 25~ 75毫米,
宽 5 ~ 12毫米 。 肩部不明显,虫体两侧缘比较平行,
后端圆钝 。 虫卵也较大,
150~ 190μm× 75~ 90μm 。
黑龙江省只有肝片形吸虫一种,而无大片形吸虫 。
生活史肝片形吸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中间宿主参加,它的中间宿主为淡水里的椎实螺类,在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 ( Galba pervia) 终未宿主主要为反刍动物 ----牛和羊 。
肝片形吸虫的成虫在宿主的肝脏胆管中产卵,虫卵随同胆汁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便一起被排到体外 。
虫卵在外界条件下,当具有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充足的氧气,
约经 8~ 12天,发育成为毛蚴 。
在卵壳内的毛蚴,只有在光线的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 。 毛蚴孵出后借助其周身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游泳 。
毛蚴对中间宿主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当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 ----小土窝螺时,借助其穿刺腺分泌的溶组织物质,通过吻突主动地钻入其体内 。
由于毛蚴没有摄取营养物质的功能,它本身的贮藏有限,因此在外界如遇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通常只能生存 6~ 36小时即解体死亡 。 毛蚴钻入螺体内以后,一般是在螺的肝脏中寄生,首先脱去周身的纤毛,发育成为圆或椭圆形的胞蚴,
经过无性繁殖,在感染后的第 15天,在螺的肝脏内可以发现在胞蚴体内已形成了雷蚴 。
每一个胞蚴体内可以发育形成 5~ 15个雷蚴,雷蚴呈长圆形内部已发育成为比较复杂的组织结构,已具有口,咽和肠 管 。
在感染后的第 30天,
在雷蚴体内已发育成为尾蚴或子雷蚴,子 雷蚴又可变成尾蚴 。
每一个雷蚴体内可以发育成 15 ~ 20个尾蚴 。尾蚴已经具有成虫的组织结构的雏形,
它是由体部和尾部两个部 分组成,形状类似蝌蚪,具有口、腹吸盘和分枝的肠管。尾蚴离开螺体以后,借助其尾部的摆动,在水中进行游泳 。
经数小时脱去尾部并分泌粘性物质,将自己包围起来形成圆形包囊,其被膜较硬 。 可抵御外界不良因子的作用,此包囊叫做囊蚴 。
到了囊蚴阶段时家畜已具有感染力 。 囊蚴多附在水草的茎叶上或 漂浮于水面之下,终宿主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获得感染 。
囊蚴被吞食以后 囊蚴的被膜在终宿主肠内被溶解,最后于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肝片形吸虫的成虫 。
水草茎叶上的囊蚴肝片形吸虫幼虫到达肝脏胆管有三条途径:
第一条 虫体穿过肠壁到达腹腔,由肝包膜钻入到肝脏 。
第二条 虫体钻入肠壁静脉。经门脉系统进入肝脏。
第三条 虫体从十二指肠胆管开口处进入胆管内。
牛羊自吞食囊蚴之日起到发育为成虫,经过
2.5~ 3个月 。 成虫在肝脏胆管内可寄生 3~ 5年 。
肝片形吸虫生活史流行病学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 。
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 。
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 。 试验证实,
虫卵只有在 13 ~ 36℃ 之间才能进行发育 。 12℃
停止发育,超过 37℃ 便死去 。 虫卵最适发育温度为 25~ 30℃ 。 虫卵在干燥的情况下很快死亡 。 但在潮湿的粪便中可以生存数月而不死 。
腐败对虫卵极为有害,虫卵在腐败的胆汁中不超过 4天即丧失生命力 。 虫卵对酸和碱反应较为敏感 。 如在 0.5% 的盐酸溶液中 1min可使其胚贻死亡,2% 的氢氧化钠溶液经过 2min可使其胚胎致死 。
毛蚴在黑暗无光处,于卵内可存活 8个月 。
因此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软弱,毛蚴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在水中找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可死亡 。
黑龙江省肝片形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为小土窝螺 。 此螺在黑龙江省分布极其广泛,生活于死水坑及大小水泡子的岸边,一般存在于 3~ 5厘米深的水中 。 每年 4月份冰雪解冻即开始活动,而
6~ 8月为螺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旺季,在干旱炎热时可以引起大批死亡 。
在黑龙江省的气候条件下,秋末,春初和整个冬季,虫卵在自然界里不能进行发育,也不能越冬 。
虫卵从 5月中旬开始在牧地上发育,6月上旬可以孵出毛蚴,同时可以感染小土窝螺 。 在螺体内经过 1个多月的发育,7月份开始溢出尾蚴,
8 ~ 9月份溢出的更多 。 6~ 8月份为螺活动的旺季,
7~ 8月又正值黑龙江省的雨季,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利于虫体和中间宿主的繁殖和发育 。 从而为本病的广泛 流行创造了条件 。
这样,牛羊在牧地上从 7月份开始即可感染囊蚴,8~ 9月份感染更为严重,因此,预防本病从
7月份就应开始着手 。
毛蚴进入螺体内,经过无性繁殖,发育成为尾蚴需时约为 35~ 50天,在水的刺激下尾蚴可以从螺体内大量溢出 。 附着在水草的茎叶上迅速形成囊蚴 。
囊蚴的生命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 。 囊蚴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比较敏感 。 对低温抵抗力较强 。
在螺体内发育的各期幼虫可以伴随螺的存活而转移,也随螺的越冬而越冬,但数量很少,在流行病学上意义不大 。
在黑龙江省绵羊患急性型肝片形吸虫病,一般从 10月份开始,11月份达高峰 。 以后转为慢性 。
急性型病例的死亡率可达 53.4~85% 。 慢性型病例发生在 12月份到翌年 1月份,此时虫体基本全部到达肝脏胆管并已发育为成虫 。
慢性型病例死亡率在 26.4% 。 死亡从 12月份开始,2月份达到死亡高潮,到了 5月份不再死亡 。
虫卵和囊蚴在黑龙江省自然条件下均不能越冬,冬季作为病原被保存下来的是寄生在家畜体内的成虫 。 这样在冬春季节里,把动物体内的成虫加以驱除对防治本病会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
在黑龙江省,当年 10月到第二年 6月,共有 9
个月的时间,家畜在牧地上放牧应该是安全的 。
多雨年份,低洼潮湿的牧地有利于虫卵,毛蚴,尾蚴及囊蚴发育能促进本病的流行 。 而高燥牧地则不利于本病的发生 。
临床症状肝片形吸虫病的临床症状的表现同样取决于虫体寄生的数量,毒素作用的强弱,动物机体的状况 。
当虫体寄生数量少,饲养管理条件又好的情况下,动物在临床上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 反之,当冬季饲草不足,饲料中缺乏钙和维生素 A
时,即使虫体寄生数量少,也能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
一般来说牛体内寄上有 250条以上的虫体,
在绵羊体内寄生有 50条以上的虫体,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 。
患畜在临床上可见有两种类型:急性型和慢性型 。 急性型,发生于秋季 ( 10,11月份 ) 多发生于绵羊,慢性型虽终年可见,但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
绵羊:多呈急性经过,绵羊感染 2000个以上囊蚴后,经过 1~ 2周,由于大出血而引起急性型 。
体温上升到 40~ 41℃ 。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乃至消失,粘膜苍白贫血 。 容易疲乏,经常离群,肝区有触痛 。 肝浊音区扩大,严重者发病几日即可死亡 。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可视粘膜苍白,肝脏肿大和充血 。 呈急性肝炎病变 。 腹腔内有大量出血和幼小虫体 。 有腹膜炎 。
慢性型羊只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一般在吞食了
200~ 500个囊蚴后 4~ 5个月发生 。 临床主要表现粘膜苍白贫血,患羊急剧消瘦,被毛粗刚并容易脱落 。
在冬末春初眼睑,颌间,胸腹下部出现水肿 。
食欲不振,逐渐消瘦,孕羊易发生死胎和流产 。 已产出的羔羊由于母羊乳汁稀薄,营养缺乏而出现死亡 。 当饲草不足,营养下降时,机体抵抗力降低,
一般从 12月份开始死亡,2月份死亡达到高峰 。 待到青草出来后,病势开始逐渐好转,然而却呈现带虫现象,长期向外界散布病原 ----虫卵 。
尸体剖检的主要变化为肝脏变硬,体积缩小,
为慢性肝炎病变,胆管壁由于结缔组织增生 而变得肥厚,坚硬,钙化等,这些坚硬的胆管形成走向不同的索状物突出于肝脏的表面 。 肌肉松软而多水,
胸腹腔及心包含有大量的透明的渗出液 。
牛:一般为慢性经过 。 犊牛 ( 1.5~ 2岁 ) 症状明显,成年牛一般症状不明显 。 患牛食欲不振,
逐渐消瘦,多发生腹泻,周期性膨胀,经常反复出现瘤胃驰缓 。 行动缓慢,耕作无力,被毛逆立无光泽,粘膜苍白,肝脏浊音区扩大,下颌,胸下水肿,触诊有波动感呈捏面粉团样感觉 。 患牛最后因恶病质而死亡 。
牛得肝片形吸虫病,虫体除在肝脏胆管寄生外,并常在肺脏内 ( 占约 30% ) 见有肝片形吸虫 。
致病作用及病理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作用 幼虫进入宿主体内进行移行过程中,虫体由腹腔进入肝实质,引起肠壁及肝组织损伤,破坏微血管,引起大量出血 。 肝肿大,肝包膜上有纤维素沉着 。 对其他器官如脾,肾,肺,胰,膈及淋巴结等都因幼虫移行而引起浆膜和实质性损伤 。
虫体进入胆管以后逐渐发育为成虫,由于皮棘的不断刺激,可引起胆管壁发炎及胆管壁周围组织发炎 。 当有大量虫体寄生时,引起胆管扩张,增厚,
变粗甚至堵塞,从而造成胆汁停滞,发生阻塞性黄疸 。 当胆管壁粗大变硬,胆管内面经常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盐的沉着而变为粗糙 。
2.毒素作用 虫体的新陈代谢产物及其分泌物,不仅刺激机体局部组织,而且被血液吸收以后能引起全身性中毒现象 。 此外,毒素还具有溶血作用,
毒素内通常含有大量的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酶,能引起实验动物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
贫血,消瘦以及神经症状等 。 积滞的胆汁被分解以后,可使中毒作用加剧 。
由于毒素的作用,肝小叶出现浆液性细胞浸润,能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 这一过程可以沿着肝小叶中隔扩展到胆管,引起胆管增生肥厚 。 当肝脏功能遭到破坏以后,毒素被血液吸收,可导致全身性中毒现象 。
3,带入细菌 童虫自肠管移行到胆管时,可从肠道携带各种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往往在肝脏及其他脏器中形成脓肿 。 当被带入的细菌在胆道中繁殖时,可加剧其中毒现象及其他疾病的病程,如使结核病牛的病情恶化,甚至引起死亡 。
4,夺取营养 肝片吸虫以血液,胆汁和细胞为其营养,每条虫可使宿主每天失血 0.5ml,是患畜营养障碍,贫血,消瘦的原因之一 。
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动物发展成为慢性胆管炎,间质性肝炎,最后变为肝硬化,同时伴发全身性中毒及营养障碍,从而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诊 断肝片形吸虫病的确诊应采取综合性的诊断方法 。 即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粪便检查及尸体剖检等综合加以判断 。
临床症状的检查只作为诊断工作的参考,它不具有特异性,但它是发现病畜的基础 。 在正常饲养条件下,长期消瘦,贫血,反复呈现消化不良,应即考虑是否有寄生虫病,要进行粪便检查,
找出虫卵,进行确诊 。
但急性期的病畜,由于严重感染,在感染后不久即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通过粪便检查又不能检出虫卵 。
这是因为感染的虫体尚末发育成为成虫,这时必须进行尸体剖检,在肝脏及其他器官找出幼虫进行确诊 。
肝片形吸虫病检查粪便用反复洗涤沉淀法来进行检查 。 在检查中只发现少量虫卵而又不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认为被检家畜为带虫者 。 这时必须结合肝片形吸虫的流行病学资料的分析综合加以判定来确诊 。
近年来使用免疫学诊断方法如沉淀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对流电泳,间接血凝,ELISA等进行实验性诊断,
取得一定成绩 。
治 疗治疗肝片吸虫病时,不仅要进行驱虫,而且应该注意对症治疗 。 治疗的药物较多,各地可根据药源和具体情况加以选用 。
( 1) 双酰胺氧醚 ( Diamphenethidum),本品对肝片吸虫童虫有高效,而对成虫只有 70%以下的杀灭作用 。 是一种预防肝片吸虫病的有效药物 。
一次内服治疗量对 1~ 4,5~ 8,9~ 12周龄童虫的灭虫率分别为 100%,88%和 68%。 由于本品对 10周龄以上虫体作用极差,可间隔 8周再用药一次;或与碘醚柳胺等其他驱肝片形吸虫成虫药并用 。 剂量:内服 羊 100 mg/kg·bw 。
( 2) 氯氰碘柳胺钠 ( Closantel Sodium),5%
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牛
2.5~ 5 mg/kg·bw,羊 5~ 10 mg/kg·bw; 5%氯氰 碘 柳 胺 钠 悬 浮 液,口服,牛 5 mg/kg
mg/kg·bw,羊 10 mg/kg·bw ;氯氰碘柳胺钠片
( 0.5g) 口服剂量同悬浮液 。
( 3)硝氯酚( Niclofolanum):片剂,牛 3~ 4
mg/kg·bw,绵羊 4~ 5 mg/kg·bw,一次口服;
针剂,牛 0.5~ 1.0 mg/kg·bw,绵羊 0.75~ 1.0
mg/kg·bw,深部肌肉注射。适用于慢性病例,
对童虫无效。注意该药对牛较敏感,应注意药量。
( 4)碘醚柳胺( Rafoxanidum):本药可杀灭
99%以上的肝片吸虫成虫和 98%的 6周龄童虫,
还可以杀灭 50%以上的 4周龄童虫。此药还可驱除 90%以上的捻转血矛线虫的成虫和 6日龄以上的幼虫,可以杀灭 98%以上的羊鼻蝇各期幼虫,
对矛形双腔吸虫也有一定效果。内服:牛、羊
7~ 12 mg/kg·bw,建议采用 7.5 mg/kg·bw剂量。
( 5)丙硫咪唑( Albendazolum):本药为驱线虫、吸虫、绦虫的广谱驱虫药,目前该药应用非常广泛。剂量为牛 20~ 30 mg/kg·bw,绵羊为 10~ 15 mg/kg·bw,一次口服疗效甚好。
本药不仅对成虫有效,而且对童虫也有一定的功效。
( 6) 硫双二氯酚 ( Bithionol) 又称别丁:对畜禽的多种吸虫和绦虫有驱除作用,为广谱驱虫药 。 但由于本药对畜禽有一定副作用,目前应用较少 。 牛按 40~ 50mg/kg·bw ;羊 80~ 120
mg/kg·bw,口服 。 四个月以下羔羊和有消化道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牛,羊不宜使用此驱虫药 。
( 7)三氯苯唑( Triclabendazolum):本品为瑞士汽巴加基公司生产,为新型苯并咪唑类驱虫药,对各种日龄的肝片吸虫均有明显杀灭作用。内服,牛 12 mg/kg·bw,羊、鹿 10
mg/kg·bw。
预 防预防肝片形吸虫病,必须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及生活史,制定出适合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
1,预防性驱虫 根据肝片形吸虫病的流行特点,在黑龙江省进行预防性驱虫必须掌握好驱虫时间和投药次数 。
对于急性型病例最好在 11月初进行驱虫 。 因为 11月份正是急性型走向死亡高潮的月份 。 此时进行驱虫可以防止患畜大批死亡 。 如果驱虫时间过早,虫体尚未全部成熟 。 有些药物不易奏效 。
对急性型病例驱虫应选用时童虫有效的药物,如肝蛭净等 。
对慢性型病例的预防性驱虫,全年可以进行叮次 。 第一次在 12月到翌年 1月份 。 这时上体已经大部分进入到肝脏胆管内并变为成虫,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 。 此时又是患羊大批死亡到来之前 。
此季节正值严冬,被驱除的虫体在自然条件下可以冻死防止病原扩散,驱虫以后再加强对牛羊的饲养管理,可保胎保羔并能安全越冬 。
第二次驱虫可以在 3~ 4月间进行 。 此次驱虫的目的是在于驱除第一次驱虫时尚未驱除的虫体,
这样能防止个别带虫者排出虫卵而污染牧地 。 为此,开春以后进行第二次预防性驱虫也是十分必要的 。 对于这次驱虫后的粪便洁扫及处理是十分重要的 。
驱过虫的动物要严格设专栏饲养一周,每天清扫粪便,并放置专门地点堆肥发酵 。 防止散布病原 。
2,防止牛羊在放牧期间感染囊蚴 在黑龙江省的具体气候条件下,根据其流行病学特点,可以认为牛羊从当年的 10月份到第二年 6月份在自然牧地上放牧是安全的 。
牛羊在牧地上感染囊蚴的时间是从 7月份开始,而以 8~ 9月份最为严重 。
因而要千方百计地在这 3个月内结合该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肝片形吸虫病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
( 1) 轮牧:在牧地广阔的地区,可以有计划地采取轮牧的方法,即把牧地人为地分为三块进行放牧,每块牧地放牧一个半月 ( 即从虫卵发育到囊蚴的时间 ),这样可以防止牛羊在牧地上感染囊蚴 。 其具体作法是,7月份以前在甲地放牧;从 7月初到 8月中旬把牛羊从甲地转移到乙地放牧; 8月中旬到 9月末从乙地转移到丙地放牧;
10月份以后又返回到甲地放牧 。
( 2) 选择合适的牧地:防止牛羊去低洼潮湿多水的牧地上放牧和饮水,要尽可能设法把牛羊赶到高燥的牧地上放牧,并饮用干净的流水,
井水或泉水 。
3、消灭中间宿主 ----小土窝螺灭螺的时间要根据螺的生物学特点,最好于每年 5月中旬开始,因为此时螺刚刚开始活动,尚未产卵,而且这个季节水量少,
易于开展工作。
灭螺的方法有:
( 1) 化学药物灭螺:在严重污染的牧地和水塘及其水域,可以利用喷洒药物的方法来灭螺 。 我国南方试验证实用血防 67和硫酸铜有较好的效果 。
( 2) 生物灭螺法:可大量饲养水禽,以消灭螺类 。
( 3) 改良土壤灭螺可以结合农村兴修水利,修建开渠排灌工程,疏通渠道,变低洼地为良田,这样作可以改变螺的孽生地环境,从而达到消灭螺的目的 。
4,加强预防检疫工作,对从外地新购入的牛羊,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进行隔离观察饲养,
待到确无疫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