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 医 寄 生 虫 病 学第二篇蠕虫病七、华枝睾吸虫病华枝睾吸虫( Clonorchis sinensis)在分类上属于后睾科( Opisthorchiidae),枝睾属( Clonorchis)。
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猪、貂、獾等动物的肝脏、
胆囊和胆管内,俗称肝吸虫,引起华枝睾吸虫病。
这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本病流行广泛,根据近十多年来的调查,我国已有 23个省、市、
自治区存在本病。
黑龙江省经普查证实,猫的感染率为 51.1%,狗的感染率为 32%,猪的感染率为 3.2%。
病原体虫体背腹扁平,呈叶状,前端稍尖,后端较钝,
体被无棘,透明,大小为
l0~ 25× 3~ 5mm。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体前端 1/5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和短的食道及两肠支,肠支伸达虫体后端。
睾丸分枝,前后排列在虫体的后 1/3处。从睾丸各发出一条输出管,
向前两管汇合为输精管。
其膨大部形成贮精囊,
末端为射精管,开口于雄性生殖腔。缺雄茎和雄茎囊。
卵巢分叶,位于前睾之前。受精囊发达,呈椭圆形,
位于睾丸与卵巢之间。劳氏管细长,开口在虫体的背面。
输卵管的远端为卵模,周围为梅氏腺,位于前睾丸之前。
卵黄腺由细小的颗粒组成,
分布在虫体两侧,由腹吸盘向下延伸至受精囊的水平线。
子宫从卵模处开始盘绕而上,
开口于腹吸盘前缘的生殖孔,
内充满虫卵。排泄囊呈,S”
状,弯曲在虫体后部。
虫卵甚小,大小为 27~ 35× 12— 20μm,有肩峰,内含成熟的毛蚴,黄褐色,上端有卵盖,下端有一小突起 。
生活史华枝睾吸虫在发育中需要有 两个中间宿主 参加。成虫寄生于人、猫、狗等肝脏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混同粪使一起被排出体外。
在第一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第一中间宿主在我国常见有如下三种:即纹沼螺( Parafossalurus stiatulus),长角涵螺( Alocinma lpngicornis)和赤豆螺( Bithynia fuchsianus)。
雷蚴华枝睾吸虫的虫卵产出后即已成熟,里面已含有毛蚴。虫卵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孵化,只有进入水中并被适宜的第一中间宿主吞食,在螺消化道中才能孵出毛蚴。毛蚴进入螺的淋巴系统,发育为胞蚴、
雷蚴和尾蚴。成熟的尾蚴离开螺体以后游于水中,
当遇到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寄生。
在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
国内报道作为第二中间宿主有淡水鱼及淡水小虾类,主要有草鱼 ( Ctenopharynodon idellus),青鱼 ( Mylopharyngodon piceus ) 土鲮鱼 ( Labeo
collaris) 和麦穗鱼 ( Pseudorasbora pavra),以及细足米虾 ( Caridina nilotica gracilipes) 等 。
尾蚴钻入适宜的第二中间宿主体内,附着并侵入鱼体各个部分,主要侵入肌肉 。 尾部脱落在鱼体外,在肌肉内形成囊蚴 。
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 。
终未宿主为人,猫,狗,猪等 。 当鱼或虾体内的囊蚴被人或动物吞食后,经胃肠道消化液的作用,幼虫在十二指肠穿破囊壁逸出,从十二指肠沿着总胆管经阻道进入肝胆管,在肝胆管内约经一个月时间的发育变为成虫 。
流行病学本病分布极其广泛,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均有本病流行的报道 。
流行的情况与传染源的多寡;
河流池塘水网分布;
粪便处理和粪便污染的情况;
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的分布;
当地居民的饮食卫生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
过去认为华枝睾吸虫是以人的感染为主,动物的感染只作为保虫宿主来看待。
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在许多地区动物的感染率已大大超过人的感染率,它说明动物不单纯是保虫宿主。
例如北京、上海、湖北和浙江等地,人的感染率不高,而猫、狗的感染率已高达 70~ 80%,
因此,动物中间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已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华枝睾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
华枝睾吸虫病的流行受以下因素所制约:
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和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和虾类的大量分布是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 。
华枝睾吸虫的幼虫在这些螺体内发育良好,
对本病的流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成熟的尾蚴在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肌肉内形成囊蚴,囊蚴对淡水鱼的选择并不十分严格,除上述草鱼,青鱼,
土鲮鱼而外,水沟及稻田地里的各种小鱼虾均可供作第二中间宿主 。
第二,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与感染的关系,生吃或吃不熟的含有囊蚴的鱼肉获得感染 。
以广东为例,这里不少的人喜欢吃生鱼粥,鱼球及蒸鱼等,由于生鱼肉中囊蚴未被杀死而被人食入而获得感染 。
第三,本病流行地区人畜粪便不经严格处理而随便倒入池塘内 。 有的地区在鱼塘或水池边上建造厕所,这样将含有虫卵的人畜粪使投入塘内,
可促进本病的流行 。
致病作用成虫寄生在动物的胆管和胆囊内,通过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作用,可引起胆管和胆囊发炎,
增生,胆管壁增厚,消化功能受到影响 。
虫体吸取营养,排出代谢产物和分泌物,引起贫血,消瘦和水肿 。 当多量虫体寄生时,虫体阻塞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引起阻塞性黄疸 。 当严重感染时,肝脏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萎缩变性,肝实质萎缩,引起肝硬变 。
症状临床表现消化不良,经常性腹泻,食欲减少,
乏力,腹痛 。 肝区触诊,有痛感,嗜酸性细胞增多 。
病理剖检主要变化为:肝表面结缔组织增生,肝硬化或脂肪变性 。 胆囊肿大,胆管变粗,胆汁浓稠,
呈草绿色 。 胆管及胆囊内有虫体和虫卵 。
诊断临床症状检查要注意动物有否消化不良和下痢,贫血,消瘦,嗜酸性细胞增加 。
流行病学调查注意当地人畜有否吃生鱼的习惯,既往病史和每年发病的情况 。
然后作粪便检查,检出虫卵才是确诊的依据防治措施积极治疗病人,病畜 。 临床上已应用硫双二氯酚,吡喹酮等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
积极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群众了解本病的传播途径和危害性 。 要特别注意不吃生鱼和未煮熟的鱼,虾 。 在疫区禁止用生鱼,生虾养猫,养狗 。 鱼鳞和内脏不准随意丢弃,以防被动物吞食 。 对切过生鱼,虾的刀和盛过生鱼,虾的容器要认真进行清洗后再用,以防传染 。
禁止在鱼塘和水池岸边修建厕所及猪舍,不准用人粪,猪猫狗粪喂养鱼类 。 结合农,牧,
渔业生产,认真管理粪便,尽力防止水源被污染 。
管理好猫,狗,猪等保虫宿主,以减少传染机会 。
要加强对从事饮食业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监督,
不准出售未经煮熟鱼,虾食品 。 卫生及食品检验机构应经常近监督检查 。
消灭中间宿主,对螺类实施有效的捕灭措施,
结合农业基本建设,改善螺的孳生环境,以减少和消除螺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