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病流行与预测》教案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学时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内容和体系。
教学要求
概括性介绍,做一般性了解。本章将讨论本学科的性质和发展简史,本学科在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系等。
重点难点
本学科的性质和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2min
25min
17min
12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4min
通过提问,首先了解学生对植物病害流行学有哪些感性认识。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主要以概念为主,举例说明本学科的六大特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
采用回顾、举例的方法讲述该学科的发展史。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
采用图表说明本学科所处的地位。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采取启发、提问方法说明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
简单介绍本学科中的几个原理与假说。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
概括介绍本学科研究所应用的方法。
讲授第七节课程内容。
概括介绍现代植物流行学的组成。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实例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 植病流行学的概念和特点一、植病流行学的概念植病流行学起源,定义。
二、植病流行学的特点
共五个。
植病流行学发展简史
一、定性—描述阶段
二、动态—定量阶段三、理论—综合除阶段
第三节 植病流行学的地位
第四节 植病流行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植病流行学中的主要原理与假说植病流行学的研究工具第七节 现代植病流行学的组成
一、描述流行学
二、定量流行学
三、系统流行学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学时
5
教学目的
让学生从生态学和系统学观点认识植物病害的本质及其流行的原因,正确认识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采取合理的作物病害控制措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在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植物病害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危害。
重点难点
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行的原因;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5min
93min
2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生态学》课各内容的掌握情况。因为本次课内容与上述课程密切相关。
讲授第一节第一、二、三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对比法讲述植物病害的两种不同观点,用递进方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应用图表讲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害的平衡作用。
小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80min
1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四、五、六、七问题课程内容
通过实例,采用对比法介绍本部分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课程内容首先简单介绍有关系统的知识。然后用图表植病流行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小结本次课程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二、三、四个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层次递进方法讲述植病系统和系统组成成分及结构,简要说明系统动态的描述和比较流行学与解剖流行学。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第一节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
首先介绍植物病害的两种观点:
病理学观点:病害是一种不正常、非自然的、坏的现象,研究植物病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排除和消灭植物病害。
生态学观点:1、病原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2、自然生态系统是极其稳定的;3、病害流行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必然结果。
一、病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地位
1、真菌的营养级
2、真菌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3、病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二、生物间协同进化和内稳定性
1、生物间的相互选择作用
动态平衡(内稳定性)
2、物种间达到内稳定后,失去平衡的原因
常发病(地方病);稳态平衡;
三、有关的名词、概念
流行病,前进性流行,泛域流行病,爆发性流行病,迟延性流行病,常发病。
四、流行病与常发病的相互关系
1、时间的重要性不同;
2、两者具有互变性;
3、常发病是处于动态平衡性;
4、常发病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5、病害的稳态流行性的含义;
6、自然生态系统中病害的属性。
五、农业管理措施与植物病害流行
病害流行的五个关键因子。
六、病原物的繁殖对策与单利病害和复利病害
1、r-选择和k-选择的概念
2、植物病原真菌中的r-对策者和k-对策者
七、地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病流行学的系统观
首先介绍有关系统的一些概念。
一、植病流行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图)
二、植病流行系统的组成成分(图)
1、病原物、寄主、病害三个子系统
2、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
3、寄主与寄生物关系层次
4、植物病害的流行结构组成
三、系统动态的描述
1、内部描述----状态变量法
2、外部描述----“黑盒”法
四、比较流行学与流行比较解剖学的简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三章 植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学时
4
教学目的
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寄主群体与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关系的了解,为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掌握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达到能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寄主抗性稳定。
重点难点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造成作物病害流行的原因;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病原物致病性(毒性)的群体遗传;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用实例说明说协同进化、选择压力。用对比方法讲解抗性类型和流行类型,重点专化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系统法讲解野生寄主群体对病害的遗传防御,简单介绍Browning学说和Mackenzie学说,重点介绍Segal—Manisterski学说。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15min
32min
47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用实例分三个方面讲解植病流行与寄主----病原物的遗传关系。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利用图表系统讲述基因对基因概念,重点讲解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介绍Vertifolia效应。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介绍相关的概念,系统讲授小种鉴定与毒性分析、非等到位毒性的相互作用。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介绍相关的概念,系统讲授第二基因对基因假说和抗病性的流行效果抗病性的流行效果。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章 植被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
协同进化概念,选择压力。
一、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学类型和流行学类型
1、抗性类型:
重点专化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2、流行学类型
二、野生寄主群体对病害的遗传防御
1、Browning学说
2、Mackenzie学说
3、Segal—Manisterski学说
第二节 植病流行与寄主----病原物的遗传关系
一、寄主植物缺乏遗传防御与病害流行
1、引入新病原物
2、引入新寄主植物
二、农作物的遗传一致性与病害流行
三、农作物抗菌素性品种的兴衰循环与病害流行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的两个流行学类型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1、概念
2、两类抗性的混合存在
3、两类抗性在相互作用和变异系统中的区别
4、两类抗性的分子假说
5、关于水平抗性专化问题
第四节 病原物毒性的群体遗传
一、毒性基因频率
1、突变率和适合度
2、小种鉴定与毒性分析
二、非等到位毒性基因互作和毒性结构
1、关于非等到位毒性的相互作用非等到位基因的离解、排斥作用。
2、秆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
ABC组与XYZ组;配对基因与非配对基因。
三、毒性和抗性基因的品质
第二基因对基因假说
四、定向选择和稳定选择
五、抗病性的流行效果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四章 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学时
3
教学目的
在学生掌握传统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有关资料基础上,从对流行过程中病原物活动和形态变化的描述,扩展到从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来描述病害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和速率;从对单循环过程的阶段描述,过度到对多循环过程中病害群体动态的定量研究,最后一节为实现这个过渡提供一个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了解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熟练掌握“侵染概率”理论。
重点难点
侵染概率、重叠侵染、侵染阈值和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4min
20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图表讲解侵染环的排列形式、组成。
讲授第二节第一问题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图表讲解侵染单位群体的情况。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二问题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坐标图说明侵染概率与侵染实体的关系,应用图表讲解侵染数限(侵染阈值),系统介绍高接种量下的协生作用、主接种量下的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数据转换方法、侵染概率与寄主相对抗病性和侵袭力及环境条件的关系、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四章 侵染链和侵染概率
第一节 侵染链和侵染环
一、概念
侵染链、散布体、接受体、世代、侵染环。
二、侵染环的排列形式
1、系列式排列;2、嵌套式排列;3、平行式排列;4、分支式排列。
三、侵染环的组成
四、病原物生活周期和病害侵染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 侵染的单循环过程
一、单循环过程中的状态和速率
1、单一侵染单位的情况
2、侵染单位群体的情况
二、病原物的传播和侵染
1、传播单位与侵染单位
2、接种体数量与病害数量的关系
侵染实体、侵染实体的独立作用原理、实验原点定律。
3、侵染概率
(1)最简单情况;(2)重叠侵染;(3)侵染数限(侵染阈值);(4)高接种量下的协生作用;(5)主接种量下的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6)数据转换方法;(7)侵染概率与寄主相对抗病性、侵袭力和环境条件的关系;(8)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五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学时
5
教学目的
通过对植物群体病害时间动态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研究中心课题之一,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是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因此,要求学生在了解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必须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重点难点
流行阶段的划分,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和Weibull模型的应用,表观侵染速率r、基本侵染速率R和矫正侵染速率Rc。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10min
8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单年流行病害与多年流行病害的概念与特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1、2、3、4)课程内容应用坐标图讲解季节流行的基本形式和流行阶段划分,通过数学推理讲解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系统讲解逻值的计算和表观侵染速率的概念。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比较、递进、分类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4)课程内容系统说明表观侵染速率特性,举例说明表观侵染速率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依据病害发生规律采用递进方法讲解四种侵染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比较,进而引出阈值原理和当量原理。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5、6))课程内容简单介绍Gompertz模型和Weibull模型。通过对Weibull模型的分析,介绍该模型的实际应用功能。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植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一节 流行的类型
一、单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概念,
单年流行病害特点。
二、积年流行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概念,
积年流行病害特点。
三、中间类型
第二节 季节流行动态
一、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季节流行的基本形式,S型曲线、单峰曲线、多峰曲线。
2、流行阶段划分:复苏期、潜育期、指数期、逻辑斯蒂期、衰退期。
3、指数增长模型
4、Logistic模型:模型、逻值、表观侵染速率、表观侵染速率特性、表观侵染速率的应用、四种侵染速率的比较、阈值原理、当量原理。
5、Gompertz模型:模型、高值。
6、Weibull模型:模型、用于复利病害、用于单利病害、用于介于单----复利病害之间的病害。
二、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单利病害模型
2、Weibull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学时
2
教学目的
通过对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病害传播与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熟知病害传播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掌握病害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侵染梯度,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传播距离的划定,传播速度,成偶法检验。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0min
18min
6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用绘图法讲解传播菌源划分,系统介绍影响传播的因素。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介绍两个模型。
讲授第三节(第一、二个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用图说明传播距离的划分。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递进、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17min
10min
6min
6min
5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三、四个问题)课程内容系统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主要介绍几个公式。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简单介绍寄主的相对抗病性和寄主植株密度对传播的影响,介绍植株密度比与传播距离比公式。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
简单介绍中心式传播与弥散式传播、成偶法检验。
讲授第七节课程内容
用图表进行传播距离的划分。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一节 病原物的传播
一、传播菌源和菌源中心
1、点源;2、线源;3、面源。
二、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距离和病害传播距离
概念、影响因素、病害传播实现的三个步骤。
三、传播距离的概率观点
四、孢子传播的物理分析
1、纯物理学分析:Schroclter模型和Pasquill引入高斯烟缕模型。
2、植物冠层内外孢子传播的物理学分析:释放、飞散与着落、着落率。
第二节 侵染梯度(病害梯度)
一、侵染梯度概念二、侵染梯度模型:清泽茂久模型和Mac Kenzie模型。
第三节 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
一、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
二、传播距离的划分
三、传播距离的预测
1、菌量与传播距离
2、单向传播距离的预测
3、多向传播距离的预测
四、传播速度第四节 流行速度与传播
一、传播距离与侵染速率的关系
二、时空综合动态模型
1、随机模型
2、确定性模型
第五节 影响传播的因素
一、寄主的相对抗病性与传播
二、寄主植株密度与传播第六节 病害传播的田间图式
一、中心式传播与弥散式传播
二、成偶法检验第七节 传播距离的划分
一、近程传播
二、中程传播三、远程传播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学时
4
教学目的
病害流行是多维多变系统,病害管理则是更高一级的生物—经济系统。分析已成为植病流行规律研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先从分析着手,摸清各个组分,目的在于综合进行总体研究。借助于模型和模拟,逐步掌握客观实际的动态规律。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教学要求
模型的组建、检验、应用和改进,需要轮回进行、反复提高,似无止境。模型永远不可能绝对等同于客观实际,但应以符合实用要求为度。模型模拟已有某些技术规程可循,有许多专著可参考,但模型制造和模拟双是种艺术,易学难精,只有动手去作、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技艺。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型组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查阅有关文献,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重点难点
模型的组建和检验,随机性模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0min
25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采用比较法电算模型的作用和缺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
采用递进法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图表,引入系统学和计算机学知识进行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举例说明模型的检验。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数字的处理:输入集、状态集、时间集、输出集。
第一节 电算模型的作用和缺点
一、电算模型的作用二、电算模型的缺点
第二节 系统模拟的工作步骤
一、系统模拟应具备的条件
二、系统模拟的工作步骤
1、明确目标
2、总体设计和取得数据
3、组建模型
4、模型检验
5、灵敏度分析
6、模型的使用
第三节 模型组建
一、总体设计示意框图
二、系统框图设计
1、变量的种类
2、进程的“拖延”和“闷罐车”
3、框图图例
三,数据的精选及规格化
1、变量的操作定义和量纲
2、假参量或傀儡参数
四、数学表达和数学模型
五、电算程序的编制和调试
1、解题时距的确定
2、语言的选用
3、变量和电算流程图
第四节 模型的检验
一、统计学方法
1、简单回归分析法
2、拟合优度测定
二、检验中的主观判断法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学时
3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几种植物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的常用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至少掌握7种以上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2种以上病害损失估计模型的建立方法。
重点难点
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Logistic模型建立、Gompertz模型建立、Fuzzy模型建立、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周期分析法、灰色拓扑模型建立、电算模拟模型建立和专家系统建立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1、2、3)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80min
15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二个问题(4、5、6、7、8、9)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简要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要内容: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
一、预测的依据
1、菌源数量
2、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3、气象条件
4、耕作栽培条件
5、生态条件
二、植物病害流行的常见预测方法
1、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
2、Logistic模型建立
3、Gompertz模型建立
4、Fuzzy模型建立
5、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
6、周期分析法
7、灰色拓扑模型建立
8、电算模拟模型建立
9、专家系统建立
第二节 损失估计
一、损失的生理学
二、损失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学时
2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防治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措施。
重点难点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概念,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10min
5min
14min
8min
8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主要要内容: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第一节 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病害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一、病害管理是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病害管理复杂性的不同水平
第三节 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
一、鉴定所管理的病害
二、规定管理的单位------农业生态系统
三、发展管理战略
四、确定经济阈值
五、发展监测技术
六、发展描述的和预报的模型
第四节 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一、损失阈
二、行动阈
三、警报阈
四、否定预测
五、监督防治
第五节 病害管理系统研制中的问题
一、抗病育种的恶性循环或抗病品种的兴衰循环
二、遗传脆弱性
三、化学防治的恶性循环
四、接种体的多年积累
五、一些可供选择的和较不知名的病害管理系统
六、关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问题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
学时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内容和体系。
教学要求
概括性介绍,做一般性了解。本章将讨论本学科的性质和发展简史,本学科在农业科学和生物科学中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的组成部分和内容体系等。
重点难点
本学科的性质和本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2min
25min
17min
12min
10min
10min
10min
10min
4min
通过提问,首先了解学生对植物病害流行学有哪些感性认识。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主要以概念为主,举例说明本学科的六大特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
采用回顾、举例的方法讲述该学科的发展史。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
采用图表说明本学科所处的地位。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采取启发、提问方法说明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关系。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
简单介绍本学科中的几个原理与假说。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
概括介绍本学科研究所应用的方法。
讲授第七节课程内容。
概括介绍现代植物流行学的组成。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实例教学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章 植病流行学的性质和任务第一节 植病流行学的概念和特点一、植病流行学的概念植病流行学起源,定义。
二、植病流行学的特点
共五个。
植病流行学发展简史
一、定性—描述阶段
二、动态—定量阶段三、理论—综合除阶段
第三节 植病流行学的地位
第四节 植病流行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植病流行学中的主要原理与假说植病流行学的研究工具第七节 现代植病流行学的组成
一、描述流行学
二、定量流行学
三、系统流行学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学时
5
教学目的
让学生从生态学和系统学观点认识植物病害的本质及其流行的原因,正确认识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采取合理的作物病害控制措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在在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将植物病害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认识到植物病害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而达到控制植物病害发生与危害。
重点难点
植物病害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寄主与寄生物的协同进化原理;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别;农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及作物病害易于流行的原因;流行学中的系统层次、组成成分和结构。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5min
93min
2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业生态学》课各内容的掌握情况。因为本次课内容与上述课程密切相关。
讲授第一节第一、二、三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对比法讲述植物病害的两种不同观点,用递进方法讲解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应用图表讲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病害的平衡作用。
小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80min
1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四、五、六、七问题课程内容
通过实例,采用对比法介绍本部分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课程内容首先简单介绍有关系统的知识。然后用图表植病流行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小结本次课程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二、三、四个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层次递进方法讲述植病系统和系统组成成分及结构,简要说明系统动态的描述和比较流行学与解剖流行学。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二章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和系统观
第一节 植病流行的生态学观
首先介绍植物病害的两种观点:
病理学观点:病害是一种不正常、非自然的、坏的现象,研究植物病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排除和消灭植物病害。
生态学观点:1、病原物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2、自然生态系统是极其稳定的;3、病害流行是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必然结果。
一、病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地位
1、真菌的营养级
2、真菌与其它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3、病原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作用
二、生物间协同进化和内稳定性
1、生物间的相互选择作用
动态平衡(内稳定性)
2、物种间达到内稳定后,失去平衡的原因
常发病(地方病);稳态平衡;
三、有关的名词、概念
流行病,前进性流行,泛域流行病,爆发性流行病,迟延性流行病,常发病。
四、流行病与常发病的相互关系
1、时间的重要性不同;
2、两者具有互变性;
3、常发病是处于动态平衡性;
4、常发病的动态平衡是相对的;
5、病害的稳态流行性的含义;
6、自然生态系统中病害的属性。
五、农业管理措施与植物病害流行
病害流行的五个关键因子。
六、病原物的繁殖对策与单利病害和复利病害
1、r-选择和k-选择的概念
2、植物病原真菌中的r-对策者和k-对策者
七、地理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植病流行学的系统观
首先介绍有关系统的一些概念。
一、植病流行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图)
二、植病流行系统的组成成分(图)
1、病原物、寄主、病害三个子系统
2、垂直系统和水平系统
3、寄主与寄生物关系层次
4、植物病害的流行结构组成
三、系统动态的描述
1、内部描述----状态变量法
2、外部描述----“黑盒”法
四、比较流行学与流行比较解剖学的简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三章 植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学时
4
教学目的
通过对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寄主群体与病原物群体的遗传关系的了解,为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了解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掌握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达到能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寄主抗性稳定。
重点难点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机制;病害流行中寄主与病原物的遗传关系;造成作物病害流行的原因;水平抗性与垂直抗性概念、基因对基因学说;病原物致病性(毒性)的群体遗传;合理利用抗性资源和保持抗性稳定的问题。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
用实例说明说协同进化、选择压力。用对比方法讲解抗性类型和流行类型,重点专化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系统法讲解野生寄主群体对病害的遗传防御,简单介绍Browning学说和Mackenzie学说,重点介绍Segal—Manisterski学说。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对比、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15min
32min
47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用实例分三个方面讲解植病流行与寄主----病原物的遗传关系。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利用图表系统讲述基因对基因概念,重点讲解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介绍Vertifolia效应。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介绍相关的概念,系统讲授小种鉴定与毒性分析、非等到位毒性的相互作用。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介绍相关的概念,系统讲授第二基因对基因假说和抗病性的流行效果抗病性的流行效果。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三章 植被病流行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群体的遗传防御
协同进化概念,选择压力。
一、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学类型和流行学类型
1、抗性类型:
重点专化抗性与一般抗性、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2、流行学类型
二、野生寄主群体对病害的遗传防御
1、Browning学说
2、Mackenzie学说
3、Segal—Manisterski学说
第二节 植病流行与寄主----病原物的遗传关系
一、寄主植物缺乏遗传防御与病害流行
1、引入新病原物
2、引入新寄主植物
二、农作物的遗传一致性与病害流行
三、农作物抗菌素性品种的兴衰循环与病害流行
第三节 植物抗病性的两个流行学类型
一、基因对基因概念
二、垂直抗性与水平抗性
1、概念
2、两类抗性的混合存在
3、两类抗性在相互作用和变异系统中的区别
4、两类抗性的分子假说
5、关于水平抗性专化问题
第四节 病原物毒性的群体遗传
一、毒性基因频率
1、突变率和适合度
2、小种鉴定与毒性分析
二、非等到位毒性基因互作和毒性结构
1、关于非等到位毒性的相互作用非等到位基因的离解、排斥作用。
2、秆锈菌群体的毒性结构
ABC组与XYZ组;配对基因与非配对基因。
三、毒性和抗性基因的品质
第二基因对基因假说
四、定向选择和稳定选择
五、抗病性的流行效果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四章 侵染链与侵染概率
学时
3
教学目的
在学生掌握传统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些有关资料基础上,从对流行过程中病原物活动和形态变化的描述,扩展到从病原物群体的定量属性和时间属性来描述病害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和速率;从对单循环过程的阶段描述,过度到对多循环过程中病害群体动态的定量研究,最后一节为实现这个过渡提供一个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侵染链和侵染环的概念,了解病害侵染的单循环过程,熟练掌握“侵染概率”理论。
重点难点
侵染概率、重叠侵染、侵染阈值和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4min
20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图表讲解侵染环的排列形式、组成。
讲授第二节第一问题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图表讲解侵染单位群体的情况。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二问题课程内容主要讲解几个概念,用坐标图说明侵染概率与侵染实体的关系,应用图表讲解侵染数限(侵染阈值),系统介绍高接种量下的协生作用、主接种量下的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数据转换方法、侵染概率与寄主相对抗病性和侵袭力及环境条件的关系、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四章 侵染链和侵染概率
第一节 侵染链和侵染环
一、概念
侵染链、散布体、接受体、世代、侵染环。
二、侵染环的排列形式
1、系列式排列;2、嵌套式排列;3、平行式排列;4、分支式排列。
三、侵染环的组成
四、病原物生活周期和病害侵染循环的概念
第二节 侵染的单循环过程
一、单循环过程中的状态和速率
1、单一侵染单位的情况
2、侵染单位群体的情况
二、病原物的传播和侵染
1、传播单位与侵染单位
2、接种体数量与病害数量的关系
侵染实体、侵染实体的独立作用原理、实验原点定律。
3、侵染概率
(1)最简单情况;(2)重叠侵染;(3)侵染数限(侵染阈值);(4)高接种量下的协生作用;(5)主接种量下的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6)数据转换方法;(7)侵染概率与寄主相对抗病性、侵袭力和环境条件的关系;(8)土传病害的ID—DI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五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学时
5
教学目的
通过对植物群体病害时间动态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是流行学研究中心课题之一,它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是该门课程的重点之一。因此,要求学生在了解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及环境条件对病害流行速度的影响,必须掌握流行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熟练掌握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模型建立的方法。
重点难点
流行阶段的划分,Logistic模型、Gompertz模型和Weibull模型的应用,表观侵染速率r、基本侵染速率R和矫正侵染速率Rc。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10min
8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单年流行病害与多年流行病害的概念与特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1、2、3、4)课程内容应用坐标图讲解季节流行的基本形式和流行阶段划分,通过数学推理讲解指数增长模型、Logistic模型,系统讲解逻值的计算和表观侵染速率的概念。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比较、递进、分类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4)课程内容系统说明表观侵染速率特性,举例说明表观侵染速率的应用和存在的不足,依据病害发生规律采用递进方法讲解四种侵染速率以及它们之间的比较,进而引出阈值原理和当量原理。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二节第一个问题(5、6))课程内容简单介绍Gompertz模型和Weibull模型。通过对Weibull模型的分析,介绍该模型的实际应用功能。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植病流行的时间动态
第一节 流行的类型
一、单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概念,
单年流行病害特点。
二、积年流行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概念,
积年流行病害特点。
三、中间类型
第二节 季节流行动态
一、多循环病害(复利病害)
1、季节流行的基本形式,S型曲线、单峰曲线、多峰曲线。
2、流行阶段划分:复苏期、潜育期、指数期、逻辑斯蒂期、衰退期。
3、指数增长模型
4、Logistic模型:模型、逻值、表观侵染速率、表观侵染速率特性、表观侵染速率的应用、四种侵染速率的比较、阈值原理、当量原理。
5、Gompertz模型:模型、高值。
6、Weibull模型:模型、用于复利病害、用于单利病害、用于介于单----复利病害之间的病害。
二、单循环病害(单利病害)
1、单利病害模型
2、Weibull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学时
2
教学目的
通过对植物病害传播的研究和了解,为病害流行的预测、损失估计以及防治决策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病害传播与寄主、病原物、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熟知病害传播与病害流行的关系,掌握病害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
侵染梯度,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传播距离的划定,传播速度,成偶法检验。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0min
18min
6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用绘图法讲解传播菌源划分,系统介绍影响传播的因素。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介绍两个模型。
讲授第三节(第一、二个问题)课程内容
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用图说明传播距离的划分。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递进、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17min
10min
6min
6min
5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第三、四个问题)课程内容系统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
主要介绍几个公式。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简单介绍寄主的相对抗病性和寄主植株密度对传播的影响,介绍植株密度比与传播距离比公式。
讲授第六节课程内容
简单介绍中心式传播与弥散式传播、成偶法检验。
讲授第七节课程内容
用图表进行传播距离的划分。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六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
第一节 病原物的传播
一、传播菌源和菌源中心
1、点源;2、线源;3、面源。
二、传播体的物理传播距离和病害传播距离
概念、影响因素、病害传播实现的三个步骤。
三、传播距离的概率观点
四、孢子传播的物理分析
1、纯物理学分析:Schroclter模型和Pasquill引入高斯烟缕模型。
2、植物冠层内外孢子传播的物理学分析:释放、飞散与着落、着落率。
第二节 侵染梯度(病害梯度)
一、侵染梯度概念二、侵染梯度模型:清泽茂久模型和Mac Kenzie模型。
第三节 传播距离与传播速度
一、一次传播距离和一代传播距离
二、传播距离的划分
三、传播距离的预测
1、菌量与传播距离
2、单向传播距离的预测
3、多向传播距离的预测
四、传播速度第四节 流行速度与传播
一、传播距离与侵染速率的关系
二、时空综合动态模型
1、随机模型
2、确定性模型
第五节 影响传播的因素
一、寄主的相对抗病性与传播
二、寄主植株密度与传播第六节 病害传播的田间图式
一、中心式传播与弥散式传播
二、成偶法检验第七节 传播距离的划分
一、近程传播
二、中程传播三、远程传播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学时
4
教学目的
病害流行是多维多变系统,病害管理则是更高一级的生物—经济系统。分析已成为植病流行规律研究、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方法。先从分析着手,摸清各个组分,目的在于综合进行总体研究。借助于模型和模拟,逐步掌握客观实际的动态规律。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病害的综合治理。
教学要求
模型的组建、检验、应用和改进,需要轮回进行、反复提高,似无止境。模型永远不可能绝对等同于客观实际,但应以符合实用要求为度。模型模拟已有某些技术规程可循,有许多专著可参考,但模型制造和模拟双是种艺术,易学难精,只有动手去作、反复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这种技艺。因此,要求学生在掌握模型组建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多查阅有关文献,自己亲自动手去做。
重点难点
模型的组建和检验,随机性模型。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20min
25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讲解各个概念,采用比较法电算模型的作用和缺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
采用递进法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9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图表,引入系统学和计算机学知识进行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举例说明模型的检验。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七章 病害流行过程的系统分析和电算模拟
数字的处理:输入集、状态集、时间集、输出集。
第一节 电算模型的作用和缺点
一、电算模型的作用二、电算模型的缺点
第二节 系统模拟的工作步骤
一、系统模拟应具备的条件
二、系统模拟的工作步骤
1、明确目标
2、总体设计和取得数据
3、组建模型
4、模型检验
5、灵敏度分析
6、模型的使用
第三节 模型组建
一、总体设计示意框图
二、系统框图设计
1、变量的种类
2、进程的“拖延”和“闷罐车”
3、框图图例
三,数据的精选及规格化
1、变量的操作定义和量纲
2、假参量或傀儡参数
四、数学表达和数学模型
五、电算程序的编制和调试
1、解题时距的确定
2、语言的选用
3、变量和电算流程图
第四节 模型的检验
一、统计学方法
1、简单回归分析法
2、拟合优度测定
二、检验中的主观判断法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学时
3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几种植物病害预测和损失估计的常用方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至少掌握7种以上植物病害预测预报模型的建立方法,掌握2种以上病害损失估计模型的建立方法。
重点难点
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Logistic模型建立、Gompertz模型建立、Fuzzy模型建立、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周期分析法、灰色拓扑模型建立、电算模拟模型建立和专家系统建立等。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44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1、2、3)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3min
80min
15min
3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第二个问题(4、5、6、7、8、9)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简要讲解本节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通过实际例子讲解本节内容。
总结本章课程的讲授内容,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难点。
主要要内容:
第八章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和损失估计
第一节 植物病害流行的预测
一、预测的依据
1、菌源数量
2、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3、气象条件
4、耕作栽培条件
5、生态条件
二、植物病害流行的常见预测方法
1、多元回归曲线模型建立
2、Logistic模型建立
3、Gompertz模型建立
4、Fuzzy模型建立
5、离差均方比相似分析法
6、周期分析法
7、灰色拓扑模型建立
8、电算模拟模型建立
9、专家系统建立
第二节 损失估计
一、损失的生理学
二、损失模型
单元教学计划名称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学时
2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害防治和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从生态系统角度考虑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措施。
重点难点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和综合治理的概念,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时间
教学组织
教学方法、手段与方式
3min
10min
5min
14min
8min
8min
2min
通过提问,回顾上次课程内容。
讲授第一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二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三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四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讲授第五节课程内容采用叙述法简明本节内容。
小结本次课程的讲授内容。
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提问、实例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好图表。
主要要内容:
第九章 植物病害系统管理
第一节 病害防治和病害管理概念的发展
第二节 病害管理作为一个系统
一、病害管理是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病害管理复杂性的不同水平
第三节 研制病害管理计划的原则
一、鉴定所管理的病害
二、规定管理的单位------农业生态系统
三、发展管理战略
四、确定经济阈值
五、发展监测技术
六、发展描述的和预报的模型
第四节 病害管理中的几个关键
一、损失阈
二、行动阈
三、警报阈
四、否定预测
五、监督防治
第五节 病害管理系统研制中的问题
一、抗病育种的恶性循环或抗病品种的兴衰循环
二、遗传脆弱性
三、化学防治的恶性循环
四、接种体的多年积累
五、一些可供选择的和较不知名的病害管理系统
六、关于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