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讲述人:姜辉绪论
新闻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三部分。
三者同为整体,不可分割。
一、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对象
1.新闻采访学是以新闻采访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唐代文人孙处玄:,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
南宋赵升在,朝野类要,,,其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日新闻,。
,晋书,干宝传,,,宝撰搜神记,因作序日:若使采访近世之事,敬有虚错,欲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 。,
新闻采访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家或其他采访,而专指新闻采访。
2.新闻采访学是以记者的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新闻采访学是研究记者采访规律的科学。
不仅研究采集新闻的方式、方法、技巧,
还要研究采访原理,基本规律。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新闻写作必须以采访为基础,采访决定写作。
先有采访民,后有写作,次序不能颠倒。
采访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写作的质量。“七分采,三分写”
本期课程学习纲目
( 一 ) 记者,包括记者的历史,类型,职责,修养,道德等
( 二 ) 采访原理,含采访性质,原则,路线,作风等
( 三 ) 采访方式,方法
( 四 ) 采访种类
第一章 新闻记者一、记者的历史
1.什么是记者
广义,指记者,编辑,评论员,专栏作家等的统称;
狭义上专指那些经常在编辑部外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新闻报道为主要任务的人员 。
2.记者的起源
古代的史官即古代的记者,,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始于周代设职,左史,,
,右史,。
记者是伴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出现的。
称谓有主笔,探员,探事,访友,报事人,
访员等,后从国外引进记者称谓 。
3.职业记者的出现和发展
在 15世纪的威尼斯开始出现带资本主义性质的手抄小报 。 早期报刊没有严格分工,
记者,编辑,出版者于一身,后出版者分离成为老板,再后记者与编辑分离,设专职记者 。 随着报纸,通讯社的大量增加,
记者队伍日趋壮大 。
思考,如何看待,无冕之王,?
名记:普利策、海明威、马克思、恩格斯、
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二、记者的类型
专业记者与机动记者
1,专业记者,专门采访报道某一领域的记者 。 如农业记者,工业记者,文教记者等 。
2,机动记者,任务不固定,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出击 。
特派访者与特约记者
1,特派访者:因特殊采访任务的需要,受编辑部特别派遣的记者 。 ( 如奥运会,伊拉克 )
2、特约记者:编制不属于编辑部,是社、
台外的工作人员,应约完成社、台一定的报道任务。
地方记者
驻外记者,指受国内新闻单位派遣,常驻国外采访的记者。
三、记者的职责
1.采写新闻报道。 此为记者的首要职责。
记者要发挥作为新闻报道主力军的作用。
A.要重视采写新闻(即纯新闻消息)。
B.要非常敏锐,不漏报重大新闻。
C.对一些重大的、紧迫的、困难的报道任务,
记者要勇于承当,主动出击,学会打大仗、
硬仗。
要正确处理好记者与编辑部之间的关系。
A.服从编辑部调遣;
B.从实际出发;
C.发挥主动性;
D.处理好和编辑的矛盾 。 理论上说,,编辑高于记者,;
E.定期向编辑部报告工作;
F.建立记者与编辑轮换制度 。
2.反映情况 。
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 。
3.做群众工作 。 即结合自己的采访活动或在自己分工采访的地区,部门,重点做好通讯员的工作,如协助当地党委开展通讯工作,联系一批骨干通讯员,组稿,与通讯员合作写稿等 。
四、记者的修养
l 政治修养 。 包括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
政治敏感性,政治远见 。
l 理论修养 。 即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 。
知识修养 。 含理论知识,文学知识,历史地理知识,经济学知识,法学知识,社会学知识
(,绝对隐形,安顿 ),心理学知识等;自然科学知识,外语知识,新闻业务知识 。
专业修养。学好新闻学,一专多能。
A会用方言和土话交流;
B会用外语采访
C摄影技能
D电脑操作
E驾驶各种交通工具。
五、记者的素质
l 优良的作风 。 ;
l 高尚的道德
l 诚挚的情感 。
l 强健的体魄
l 广泛的交往
第二章 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一、坚持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 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 普利策:,准确对于报纸就如贞操对于妇女一样重要 。,
思考,新闻的各要素无误是否就具有真实性?
单个真实与整体真实;新闻真实与本质真实 )
二、坚持思想性
案例 1,2001年 6月 20日,株洲发生一起校园围墙倒塌,4名小学生死亡的事件 。 下面是三家报纸的报道:
A,雨水浸垮高坎,挤倒围墙,小学生 4死 5伤
( 引题 )
株洲市全力救死扶伤 (主题)
B,雨水洗垮学校围墙 ( 主题 )
4名小学生当场死亡,有关部门紧急援救 ( 副题 )
C,围墙倒塌 死伤各四 ( 引题 )
连喜坪小学悲声一片 (主题)
案例 2:某报 1999年 12月 18日,去公社食堂,盛一碗旧时光,报道:一家名为,人民公社食堂,的餐馆,大门两旁对联,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进门第一眼看到的是,人是铁,饭是钢,,坐在,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旋律里,满眼都是土砖,草席,斗笠,蓑衣,风车等,仿佛时光倒流 。
三,坚持时间性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
新闻和历史的区别在于时间。一条陈旧的新闻等于历史。新闻是在时间长河中的一瞬间才存在。
思考,新闻的,及时,就是记者一旦获知某一事实,迅速地予以报道?
四、坚持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就是事实的图解过程,即通过记者和信源的叙述,使事实能以图象的形式出现在受众的脑海里 。 新闻报道就是图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为什么发生,事件的影响,如何处理事件,事件的正面或负面意义 。
第三章 采访方式直面采访
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 特点是:记者通过口头提问,
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了解客观情况,搜集新闻素材 。 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采访方式,
也是现在用得最多的一种 。
模拟采访 。 要求:
( 1) 拟好提问纲目;
( 2) 注意观察,因人而异;
( 3) 掌握主动权 。
注意事项:
要研究对方,揣摩对方的音形笑貌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自己;
不要不等对方谈完就打断对方,转换话题,既打断对方的思路,又不尊重对方;
但也不能任对方侃侃而谈,如天马行空,
不着边际,以致浪费大量时间 。
视觉采访
即用眼睛采访。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追求的是细致的观察、具体的描写。读者读了这种新闻作品,有一种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觉。
书面采访
指记者在同采访对象不能面对面交谈的情况下,通过书面提问的形式进行采访,得到书面答复 。
在以下情况下可用书面采访:
1.采访对象没有时间亲自接受记者面访,并征得采访对象同意 。 一般是对,大人物,的采访 。
2,采访对象在外地,记者抽不出时间分身前往,但又必须采访 。 与电话采访相比,书面采访可以使对方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问题,或为你准备必要的材料;答复也可以详一些,细一些,不仅可以作为报道依据,还可以作为资料保存 。
3.记者在无法接近对象的情况下,书面采访往往成为传递信息,达到采访目的的一种特殊手段 。
4.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在同一时间内采访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许多人。这是书面采访最大的一个优势。
缺陷:不能保证每次书面采访都得到答复 。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隐性采访
又叫微服采访 。 记者采访时,不公开自己的身份,隐性埋名,使用权对方不知道你是记者,也不知道你工作的意图 。
隐性采访(偷报、偷录)产生的客观因素
1.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新闻实务是隐性采访的物质基础。
2.媒介的竞争促进了隐性采访的发展。隐性采访可以相对快地抓到生动有力的新闻。
3.“纪实,风格成为新闻人追求的目标
4.舆论监督难度加大
案例分析
1992年,美国 ABC公司的两名记者持假身份证到狮子食品公司的超市工作,用藏在假发里的微型摄像机和带在身上的小麦克风摄录下该公司利用过期食品,把腐肉清洗后改包装等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轰动 。 狮子公司以欺诈公司雇员和违反进入私人场所的规定,违法获取公司工作现场情况等罪名起诉 ABC。
质疑:你认为法院如何判决? 你如何看待判决结果?
电话采访
即记者通过电话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
同采访对象对话,了解情况,采访新闻 。
电话采访的最大优势是快捷,美国称之为
,快餐式采访,。
1.哪些情况下宜采用电话采访?
( 1) 联系采访
( 2) 重大事件,搜集反应
( 3) 突发事件,快速报道
( 4) 热点话题,广泛调查
( 5) 咨询专家,释疑解惑
( 6) 传闻颇多,澄清事实
2.具体方法
( 1) 要有一套查电话号码的本领 。
( 2) 做好电话采访前的准备,拟出要提的问题 。
( 3) 通话后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 。
( 4) 要有礼貌 。
( 5) 电话交谈时,不但要完整记下对方的谈话,还要尽可能记下对方谈话的语气,甚至感情色彩 。
( 6)核实。涉及人名、地名、数字、专有名词要核实。
第四章 采访方法上下结合
报道东莞市内公共交通的现状,但写什么、采访谁,没有具体线索,怎么办?
这种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
也可以在到达目的地后,先到群众中走走,
和群众聊聊,了解下情,然后再采访领导机关。
点面结合
点和面,就采访地区来说,是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就采访单位来说,是重点单位和一般单位;就采访对象来说,是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
就了解情况来说,是重点情况和一般情况等等 。
狭义的说,这是基于典型报道和综合报道的需要 。
点上的采访,是指记者深入一点的采访活动,也就是考察一个典型的活动,通常叫做,下马观花,。
面上的采访,是指综合报道的需要,就是在一个主题思想的统帅下,把许多点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情况综合起来 。
蹲点调查与建立采访基地
也叫,解剖麻雀,。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要 认识一个事物,在同类事物中,解剖一两个,麻雀,就够了 。
作用,( 1) 调查中产生题目 ( 2) 范围广
( 3) 不必赶时间,可以安下心来搞调查研究 ( 4) 调查结果可多样,可公开发表,可为领导作参考,可写内参 。
交叉采访
记者到一个单位或一个地区采访,往往可以发现好几个新闻线索 。 如果在采访第一条新闻的同时,就顺便为第二条,第三条新闻搜集材料,这种做法叫交叉采访 。
易地采访
即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
l 一般以专题采访为宜 。
l 情况不熟,更应谦虚谨慎 。
l 对当地记者要尊重,平等对待,不以特派记者自居 。
l 不与当地记者抢新闻 。
抽样调查
即从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然后依据调查的结果对全部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以达到对全部研究对象的认识目的 。
开座谈会
又名调查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 。
第五章 采访的策划与准备一、新闻策划
即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谋划设计。不单指报道策划,也涉及新闻工作的方方面面。
1.新闻策划的必要性
( 1)媒体竞争的需要。
( 2)广告创收的需要。
2.如何进行新闻策划
( 1) 围绕热点 。
( 2) 力求创新 。
( 3 ) 用 版 面 和 栏 目 说 话
3,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
首先,它们在新闻题材的价值判断上迥然相异。
第二,它们在活动客体的选择上有本质的区别。
第三,它们的目的和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
二、新闻敏感
即记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 ——“新闻眼”、“新闻鼻”
案例,两位记者去广西兴安县采访,住在灵渠边的县招待所。当时刚刚入夏,晚上只听见蛙声一片,而且就在招待所的走廊上,发现燕子筑的巢。于是,他们立即找到了新闻线索。
三,新闻价值
案例 1,美联社老社长作为记者第一次采访,
主编看他是个新手,给他一个最简单的采访,报道当地一对年轻人的婚礼。不一会他就回来了,告诉主编说,没新闻可写。
“为什么?”“新娘子跟别人跑了。”结果差点被炒鱿鱼。
激疑,讨论:原因何在?并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
案例 2,1998年 8月 1日,美国大选期间,在民主党举行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戈尔的妻子发表演讲后,戈尔走上讲台,长长地和妻子接吻。第二天,全美各大小报纸的头版大幅照片登的就是这么一幅接吻照,
社评专栏都为此发表评论,电视台更是大肆炒作,长镜近镜、特写慢镜,反复地播出来。
激疑:新闻价值体现在何处?
四、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提示新闻的信号。其特点:
1.表现形式是零碎、简略、不具体的。
2.只是一种信号,可能真有其事,也可能是一种假象。
3.是一种表象。
来源:
1.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
2.各种重要会议
3.新闻媒体
4.群众来稿来信来电来访五、采访准备
1.采访高级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国际要人
案例:一青年记者采访一位中年女科学家。
记者:解散 30多年来我国的高等学府培育了许多人才。请问:你毕业生于哪所大学?
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研全靠自学。我以为自学也能成才。
记者:听说你又成功地完成了一个科研项目。请问:你的新课题是什么?
科学家:事实上我一直致力于这个项目的科学研究,只是目前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
但远远没有成功,所以谈不上什么新课题。
记者:你的孩子在哪儿学习?
科学家:我早已决定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自已的事业,因此我一直独身至今。请原谅,我不想多谈这个问题。
2.采访重要会议。
l 了解会议议程
l 领取会议文件资料
l 出好选题
l 选好对象
l 准备好问题和采访方案、提纲。
采访提纲的内容:
( 1) 采访目的
( 2) 找哪些人采访,采访重点对象是谁,
问什么问题
( 3) 事件与人物特点是什么
( 4) 采访向什么方向深入
( 5) 新人新事反映了什么新思想,有什么意义
( 6) 是否开座谈会
( 7) 群众的反映评价
( 8) 怎样安排好采访的顺序和时间
( 9) 哪些需要补充
3.采访特殊事件。情况较复杂。
4.去陌生地方采访。
物质准备。去巴格达采访,要带些什么?
第六章 访问规程
访问,是记者通过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向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个最基本的环节。而且,也是采访中与人打交道的环节,是最能体现艺术的。
一、分清访问类型
事件性新闻访问,突发性事件访问、非突发性事件访问
非事件性新闻访问,人物新闻访问、经验新访问、风貌新闻访问、批评性新闻访问等。
二、选准访问对象
三、剖析对方心理
1.积极配合型
2.一般协作型
3.拒绝访问型
案例一,1995年,浙江独立制片人葛继宏为电视系列专题片,名人名家,欲访冰心。
葛给冰心家打了七、八次电话,因冰心身体一直不好,家人总是婉拒。后他得到全国第三次少会将在北京如开的消息,而冰心老人最喜欢就是孩子,便策划组织了浙江省小记者团赴京采访活动。 95岁高龄的冰心破例接待了孩子们和随行的葛继宏,
完成其专辑,一片冰心在玉壶,。
案例二,1998年 8月 12日,一位老大妈来到中华慈善总会,向洪涝灾区人民捐款 8000元,不留姓名,并躲开采访,匆匆离去。,北京青年报,记者史伟几经辗转,终于了解到老人的真实身份:
62岁,退休工人,每月退休金 506元。记者找到她家里,但老人仍拒绝采访。在做了 35分钟的工作后,记者问:,大妈,你捐出 8000元是为了什么??,,为灾区。,,把您的事情告诉大家也是为了灾区。也许您这份朴素、真挚的感情会打动很多热心的人,到那时,捐给灾区的可能就是 8
万,80万,8000万 ……,在记者的劝说下,大妈终于接受了采访。
四、遵守时间,讲究礼貌,信守诺言,
注意仪表风度
注意倾听对方的谈话
注重承诺。
注意仪表风度。
六、掌握提问技巧
( 1)记者采访水平高低的试金石。
( 2)善问才能取得有新闻价值的材料 。
案例:,光明时报,记者陈禹的写蒋筑英的通讯
,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采访其家人,
谈到蒋筑英到成都出差的那大早晨情景,问:蒋筑英去成都那天几点起床?起床以后干什么?做什么早餐?拿了几个鸡蛋煮,煮的鸡蛋都带走了吗?之后,写道:
,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蒋筑英起来把昨晚锅时的剩饭加上水,做稀饭当早餐。妻子给他拿了 6个鸡蛋要他煮熟路上吃。他煮了
4个,自己要了 2个,留下 2个给孩子,
以上描写传达什么信息?写了蒋几个方面?
启发:把问题提得具体,才能问出生动、
具体、感人的材料和细节。如果把问题提得太大,问的范围太宽,就会使采访对象无从谈起,不好回答。
( 3)善问能提高采访效率
提问的方式
l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采访领导同志、外宾、
有事情的朋友等。
l 侧问
l 反问六、善于观察
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
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即用眼睛采访。
.激疑:眼见是否一定为实?
眼见未必是实。记者目睹耳闻的情况不一定是真实的,眼见的有真象,也有假象。
因此,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察出事物的表象与本质。
必须观其全貌。只看表面现象不够,只看片面的一点也不行。切忌粗心大意,必须认真的多角度的察其全貌才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观察的对象,一为访问对象,二是对象置身的环境。
七、记录
没有强烈的目的和意图,没有有选择的加以记忆,就会出现记忆材料流失的现象。
解决办法是:学会记录。
1.当场记录的几种常见情况,
当场不记 。
当场少记,事后多记。
记得越详细越好。
2.心记,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将所见、所闻的真人真事的材料强记心中。
在以下情况下一定要用心记:
l 采访基层群众
l 遇到的事实稍纵即逝
l 受客观条件限制,不便用笔和纸作记录
l 采访对象不愿接受采访或不允许作文字笔录。
3.笔记,记者采访时,将所见所闻所感的真人真事的材料,通过手中的笔,记录在采访本的记录方式。
记笔记的形式
l 详记
l 简记:有针对性的在采访本上记一些重点的、有意义的、主要的事实和内容或一些易忘的材料,如数字、人名、地名、物名、精彩的语言等。
l 缩记:可使用一些自己创造的简便的符号代替繁杂的词句。如社会主义 ——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四 ~;对方名字可用“”代替 --
------
笔记的记录内容
l 记眼睛所见的有特色的事物
人:外貌特征、衣着服饰、神情举止
物:形状、颜色、特点
景,采访现场的环境、布置、陈设的特点
天:气候特点对新闻事物的影响
地:现场的地理、环境、条件对新闻事件的影响
l 记重点的材料:事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点、
关键点以及连接点
l 记人物的思想:记事不记脑,等于丢了宝
l 记人物生动的有个性的语言
l 记下全部重要讲话
l 记下易忘点:数字、人名、地名、物名
l 记下背景材料
l 记下自己的所思
l 记下疑问点
l 核实记录材料第七章 采访种类一,记者招待会和新闻发布会的采访
1.二者称谓不同,实质相似,都是有关机构或个人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提高情况的一种方式,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一种展现。
记者招待会( press conference),由一人或数人主持。主持人先发表谈话,然后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政府官员或各方面知名人士与记者对话并回答问题。
新闻发布会( news release conference):
由各单位新闻发言人主持。由新闻发言人首先发言,然后回答记者提问
一般情况,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发布新闻,
往往以记者招待会的名义;新闻发言人发布新闻,则用新闻发布会的名义。区别是记者招待会可以发布新闻,也可以不发布新闻,纯属礼节性的招待记者,新闻发布会则必须发布新闻。
2.采访特点
l 是“新闻源”(即举办方)经过充分准备,主动向记者发布新闻的一种形式,
是“新闻源”主动邀请记者。
l,新闻源”不是向个别记者发布新闻,
而是面向一个记者群体发布新闻。
l,新闻源”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发布新闻,一般 1~2小时。
3.采访要求
l 走出认识“误区”。如“提问就是给领导出难题”,怯场,“提问是几家大新闻单位记者的事。
l 做充分准备。会前围绕主题准备要提的问题。要多准备几个,以防被别的记者提了。
l竞争要,三抢,。抢座位、抢提问、抢发稿二、突发事件的采访与报道
1,事件分两类,一是非突发性事件,
指那些人们预知的、安排好的、在正常情况下发生的事件。如开国大典、香港回归;
二是突发事件,突然发生、带有异常性质、
人们缺乏思想准备的事件。
2,重要性:
( 1),西方理论认为,愈是反常的东西愈引起人们注意,愈有新闻价值。
( 2),重大突发事件关系重大,如战争、灾害。
( 3),受众关注。
( 4.)此类报道能起到及时传递信息、促进问题解决的作用。
3.特点,突发性、异常性、破坏性、紧迫性
4.采访要求
l 关心形势
l 反应灵敏
l 有紧迫感
l 既要不怕危险,又要善于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