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1
第三章 无脊椎古生物学一、原生动物门 —— 蜓亚目二、腔肠动物门 —— 珊瑚纲三、腕足动物门四、软体动物门 —— 双壳纲、头足纲五、节肢动物门 —— 三叶虫纲六、半索动物门笔石纲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八、古植物
17 2
古无脊椎动物
——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现生 腔肠动物
(Coelenterata)
水母海葵
17 3
现生珊瑚
17 4
本门动物身体多呈辐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
中间有一空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称 腔肠 (消化腔) 。
是本门动物名称的由来。
上面的口既是食物的进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口周围有一圈或数圈触手。
古无脊椎动物 ——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腔肠动物门概述
(Coelenterata)
17 5
古无脊椎动物
——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腔肠动物门概述
(Coelenterata)
低等 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明确的组织,但是没有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 腔肠 (消化腔) 。
17 6
体型分类可以归纳为固着生活的 水螅型 和浮游生活的 水母型 两类。
水螅型 圆筒状,有基盘,开口向上,固着。单体或群体 ;
水母型 圆盘状、伞状,口朝下,漂游。单体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腔肠动物两种体型水螅型水母型
17 7
腔肠动物门分类刺细胞亚门 水螅纲( Hydrozoa)
( Cnidaria) 原始水母( Protomedusae)
钵水母纲( Scyphozoa)
珊瑚纲( Anthozoa)
无刺细胞亚门 栉水母纲( Ctenophora)
(Acnidaria)
珊瑚纲化石最多、地层意义和生态意义最大
17 8
二、珊瑚纲 (Anthozoa)
1、概况
现生 珊瑚纲全部海生,终身为水螅型,口的下部有口道 (食道 )与腔肠相通
珊瑚化石是 腔肠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纲,
化石有 单体和群体之分。
17 9
珊瑚化石
17 10珊瑚化石
17 11
2、珊瑚的外骨骼
珊瑚化石是由珊瑚虫分泌的钙质外骨骼所形成,这些骨骼多由外胚层分泌而成,统称珊瑚体
17 12
3、珊瑚纲的分类
四射珊瑚亚纲
横板珊瑚亚纲
六射珊瑚亚纲
日射珊瑚亚纲
八射珊瑚亚纲根据触手、隔膜的数目、排列方式及骨骼特征分为:
珊瑚纲中主要的类别为四射珊瑚,六射珊瑚和横板 (床板 )珊瑚
17 13
三、四射珊瑚亚纲 (Tetracoralla)
1、四射珊瑚体外形与分类分单体和复体,四射珊瑚到二叠纪末期全部绝灭,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丛状复体,个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枝状、笙状块状复体,个体之间紧密相连无空隙,多角状、多角星射状、互嵌状、互通状
17 14
四射珊瑚单体外形
1、阔锥状 2、荷叶状 3、陀螺状 4、盘状 5、圆柱状
6、狭锥状 7、方锥状 8、拖鞋状 9、曲柱状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
17 15
1、四射珊瑚体外形与分类(续)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枝状、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紧密相连无空隙多角状、多角星射状、互嵌状、
互通状
17 16
a.柱状 b.笙状 c.多角状 d.多角星射状
e.互嵌状 f.互通状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 枝状、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紧密相连无空隙多角状、多角星射状、互嵌状、互通状
17 17
2、四射珊瑚的外部构造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形凹陷,萼
外壁,珊瑚个体周围的壳壁
表壁,外壁表面上的横向皱纹 (年轮 )
17 18
3,四射珊瑚的 内部构造
1)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分为一、二、三 …..,级
C—主隔壁 1
K---对隔壁 1
A---侧隔壁 2
KL---对侧隔壁 2
四个部位 ---
2个主部
2个对部一级、二级、
三级隔壁依次生长
17 19
2)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17 20
3)边缘构造,鳞板,泡沫板鳞板 是位于两片隔壁之间,形状和大小都比较规则的弯曲小板。在纵切面上呈鳞片状,在横切面上呈近同心弧形排列在每两片隔壁之间,
其凸面大多朝向珊瑚体外。
泡沫板 是形状、大小规则的泡沫状小板,在纵切面上与麟板相似,但在横切面上呈泡沫状,
其凸面朝向珊瑚体中央。
17 21
3)边缘构造鳞板,位于隔壁之间上拱的小板泡沫板,切断隔壁的大小不等的板二、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 三)四射珊瑚亚纲 (Tetracoralla)
3、四射珊瑚内部构造
1)纵列构造,隔壁
2)横列构造,横板
17 22
4) 轴部构造中轴,一条实 心的轴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状构造
17 23
Kueichouphyllum化石
17 24
17 25
17 26
6、四射珊瑚亚纲的地史分布始现于 O2,灭绝于 P末四个繁盛期,O3-S2
D1-2
C1
P2
17 27
( 五)珊瑚纲 (Tetracoralla)古生态全部海生,固着底栖,造礁或非造礁型
非造礁型 —小型单体,少数复体,可在各种深度
(6000m)和低温 (4.5-10℃,最低达 -1.1 ℃) 下生活,适应性强
造礁型 —均为复体深度在 20m左右最适宜温度 18-30℃,最适宜温度 20-25℃
盐度 34-37‰ ; 水体清澈现今赤道南北 30度范围内( 28度更佳)光照强,海水流通,
珊瑚礁发育
17 28
(六)研究造礁珊瑚的意义造礁珊瑚具有严格的生态环境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因此可以:
推断各地史时期的 赤道位置、古纬度、古气候的变迁
为 大陆飘移、板块构造学 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证据
造礁珊瑚是很好的 指相化石
珊瑚礁内的孔隙和洞穴相当发育,是石油的良好储存空间。因而珊瑚礁是 寻找石油矿产标志
是好的 古生物钟
17 29
结束
17 30
17 31
17 32
17 33
17 34
17 35
17 36
17 37
17 38
17 39
17 40
隔壁发生示意图
C—主隔壁 1
K---对隔壁 1
A---侧隔壁 2
KL---对侧隔壁 2
四个部位 ---
2个主部
2个对部一级、二级、
三级隔壁依次生长
17 41
珊瑚的年轮
Wells在 1963年研究现代珊瑚时,发现珊瑚外表的生长纹每年约增长 360条,
他认为每条生长纹代表一昼夜时间。进而他研究了 D,C的四射珊瑚,发现四射珊瑚外表有粗细两种横纹。认为粗的生长带是年生长周期的痕迹;细的生长线是昼夜生长周期的痕迹。
D纪 四射珊瑚两条生长带之间约有 385-410条,C纪有 385-390条 。由此推测 D,C纪 一年的天数要比现代多。
这个推测为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计算所证实,年代越新,则天数越少
17 42
2、四射珊瑚外部构造(续)
四射珊瑚外部构造形成的 原因:
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使每天的时间在一个世纪大约增加 0.0016秒,故每年的天数渐渐减少用 化石上留下来的反映生物生长周期(节律)的特征来计算 地质时间 和 地球自转速率 的变化 ——“古生物钟,
四射珊瑚、双壳类、头足类、叠层石等的壳饰都有节律生长的痕迹,都可作为,古生物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