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
第三章 无脊椎古生物学一、原生动物门 —— 蜓亚目二、腔肠动物门 —— 珊瑚纲三、腕足动物门四、软体动物门 —— 双壳纲、头足纲五、节肢动物门 —— 三叶虫纲六、半索动物门笔石纲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八、古植物
20 2
五、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1、腕足动物特征
20 3
五、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1、一般特征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两瓣壳,大小不等,钙质或几丁磷灰质滤食性,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现生约 100属 300余种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己描述的有
3500属 33000种。在确定地质时代方面有重要意义
20 4
腕足类横切面图
20 5
2,腕足动物门的 软体结构
1) 肉茎,一根粗的肌肉柱 。 功能是腕足动物固著于外物的器官,或在泥沙中挖穴
2) 外套膜,覆于整个壳体内表面的半透明薄膜,围成外套腔; 外套膜的外层细胞具有分泌壳质的功能外套膜中常有 2-4对膜脉管,膜脉管有输送体液和呼吸的功能 。 化石上有时显示膜脉管的痕迹称为膜脉痕
20 6
软体结构(续)
3) 腕腔,内脏腔 ( 体腔 ),外套腔内有一横隔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较大,称腕腔,内有一对纤毛腕;后面部分为内脏腔,约占壳体的 2/3,内有内脏器官 -神经系统,心脏,生殖腺等 。 生殖腺在化石上的痕迹称为生殖腺痕
4) 纤毛腕,腕腔内有两条环状或螺旋状的纤毛腕,四周有细密的纤毛 。 功能是纤毛腕的挠动和纤毛的蠕动,造成水流循环,
将食物送进口内;并具呼吸功能 。 纤毛腕的支持骨架可保存成为化石
20 7
腕足化石代表
20 8
腕足化石代表
20 9
3、壳的定向二 )壳体定向及度量背腹:一般两壳 ( 瓣 ) 大小不等,背壳 ( 瓣 ) 较小,腹壳 ( 瓣 ) 较大前后: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边缘: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
两侧边为侧缘
20 10
4、壳体度量
壳长:从壳后端到前缘的最大距离,平行于对称面
壳宽:两侧缘间的最大距离,正交于长度线
壳厚: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对称面 --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接合面 — 背腹壳之间的接触线称接合缘,通过接合缘的假想平面
20 11
正视:
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 长卵形横椭圆形 三角形五角形 方形等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5、壳的外形
20 12
侧视:
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名称的前一个字指背壳,后一个字指腹瓣壳双凸型 — 两壳都凸平凸型 — 背壳近平,腹壳凸凹凸型 — 背壳凹,腹壳凸凸凹型 — 背壳凸,腹壳稍凹双曲型 — 幼年期背壳凹而腹壳凸,成年期在壳体前部变为背壳凸而腹壳凹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壳的外形(续)
20 13
6、壳的纹饰同心饰:同心纹,线,层,
皱 ( 影响到壳内部 )
放射饰:放射纹,线,褶
( 影响到壳内部 )
网状饰剌,瘤等
20 14
7,壳硬体基本构造
1) 外部构造喙: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 。 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
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20 15
外部构造(续)
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背基面较小,
腹基面较发育
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
20 16
2)内部构造
( 1) 腹壳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位于壳体后部壳内,两壳铰合的枢纽,开闭作 用的支点
铰齿 ( 牙 ),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
齿板:铰齿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 对支板,支 持 铰 齿 。 可 与 壳 壁 相 连 或悬空匙形台(匙板):齿板相向联合为匙状物作为肌肉附着处
中板:支持匙形台的板,直接附着壳底,或者悬空
20 17
腕足动物硬体基本构造(图解)
20 18
20 19
20 20
腕足类的重要化石代表
无绞纲,Lingula 舌形贝
有铰纲,
Sinorthis 中华正形贝 ; Yangtzella 扬子贝
Pentamerus 五房贝 ; Dictyclostus 网格长身贝 Yunnanella 云南贝 ; Atrypa 无洞贝
Cyrtospirifer弓石燕 ;Stringocephalus号头贝 Acrospirifer 巅石燕 ;Choristites 分喙石燕
20 21
1)生活环境( 小结)
古代腕足类的生活环境为:
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20 22
9、地史分布始现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
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20 23
结束
20 24
20 25
20 26
20 27
20 28
20 29
20 30
20 31
20 32
20 33
腕足类穿孔贝目
20 34
20 35
20 36
20 37
20 38
20 39
20 40
20 41
石燕贝目
20 42
20 43
20 44
20 45
20 46
扭月贝目
20 47
20 48
20 49
20 50
20 51
20 52
20 53
8,腕足动物生态
1) 生活环境
( 1)深度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 35‰ 的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浅海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 200m左右最多化石腕足类大多已灭绝,它们的水深主要根据共生生物,
围岩及形态功能分析来推测共生生物,Pz许多具铰腕足类与珊瑚,软体动物,苔藓等礁相生物伴生,据此推测,化石腕足类大多生活在浅海区
20 54
( 1)深度(续)
围岩,∈,O纪的腕足动物常见于滨海相的沙,页岩中形态功能分析:一般深海腕足类的壳较脆薄,原因是深海水压大,流速缓慢,薄壳便于开闭 。 而大多数的腕足动物的壳都较厚,壳饰较发育,便于抵挡潮浪冲击及外来敌手的侵犯 。 由此推测它们生活于浅海
20 55
( 2)温度
( 3)盐度
( 4)底质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中,少数生活在寒带
35‰ 的海水最合适 。 淡化海中除舌形贝以外,很少有其他的腕足类砂底,岩底,碎砾底,泥底都有分布穴居 — 沙质底;固着 — 岩底,碎砾底;
具刺 — 泥质,灰质海底
20 56
2) 生活方式
固着型肉茎固着,如 Lingula
腹壳固着,无肉茎或肉茎萎缩种类,如蕉叶贝类根状壳刺固着,如李希霍芬贝 ( Richtofenia) 类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以刺支撑,以腹壳刺如长身贝类;以缘刺如戟贝类
20 57
2) 生活方式(续)
腹壳自由躺卧型:如扭月贝类
穴居型:基面楔入泥沙中,
如三分贝,石燕贝的某些属
假漂浮型:一些小,轻,
壳薄的腕足类附着在藻类等漂浮物体上,营假漂浮生活
20 58
腕足动物生活方式示意图
第三章 无脊椎古生物学一、原生动物门 —— 蜓亚目二、腔肠动物门 —— 珊瑚纲三、腕足动物门四、软体动物门 —— 双壳纲、头足纲五、节肢动物门 —— 三叶虫纲六、半索动物门笔石纲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八、古植物
20 2
五、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1、腕足动物特征
20 3
五、腕足动物门 (Brachiopoda)
1、一般特征海生,底栖,单体群居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两瓣壳,大小不等,钙质或几丁磷灰质滤食性,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现生约 100属 300余种地史时期相当繁盛,己描述的有
3500属 33000种。在确定地质时代方面有重要意义
20 4
腕足类横切面图
20 5
2,腕足动物门的 软体结构
1) 肉茎,一根粗的肌肉柱 。 功能是腕足动物固著于外物的器官,或在泥沙中挖穴
2) 外套膜,覆于整个壳体内表面的半透明薄膜,围成外套腔; 外套膜的外层细胞具有分泌壳质的功能外套膜中常有 2-4对膜脉管,膜脉管有输送体液和呼吸的功能 。 化石上有时显示膜脉管的痕迹称为膜脉痕
20 6
软体结构(续)
3) 腕腔,内脏腔 ( 体腔 ),外套腔内有一横隔膜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一部分较大,称腕腔,内有一对纤毛腕;后面部分为内脏腔,约占壳体的 2/3,内有内脏器官 -神经系统,心脏,生殖腺等 。 生殖腺在化石上的痕迹称为生殖腺痕
4) 纤毛腕,腕腔内有两条环状或螺旋状的纤毛腕,四周有细密的纤毛 。 功能是纤毛腕的挠动和纤毛的蠕动,造成水流循环,
将食物送进口内;并具呼吸功能 。 纤毛腕的支持骨架可保存成为化石
20 7
腕足化石代表
20 8
腕足化石代表
20 9
3、壳的定向二 )壳体定向及度量背腹:一般两壳 ( 瓣 ) 大小不等,背壳 ( 瓣 ) 较小,腹壳 ( 瓣 ) 较大前后:
壳喙:壳体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呈鸟喙状茎孔:壳喙附近的一个圆形小孔壳喙及茎孔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边缘:壳喙旁边缘为后缘,相对的壳体增长方向为前缘,
两侧边为侧缘
20 10
4、壳体度量
壳长:从壳后端到前缘的最大距离,平行于对称面
壳宽:两侧缘间的最大距离,正交于长度线
壳厚:腹壳和背壳之间的最大距离对称面 --把壳体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的假想平面接合面 — 背腹壳之间的接触线称接合缘,通过接合缘的假想平面
20 11
正视:
从腹壳或背壳方向观察壳体轮廓圆形 长卵形横椭圆形 三角形五角形 方形等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5、壳的外形
20 12
侧视:
从侧缘方向观察壳体凸度,名称的前一个字指背壳,后一个字指腹瓣壳双凸型 — 两壳都凸平凸型 — 背壳近平,腹壳凸凹凸型 — 背壳凹,腹壳凸凸凹型 — 背壳凸,腹壳稍凹双曲型 — 幼年期背壳凹而腹壳凸,成年期在壳体前部变为背壳凸而腹壳凹腕足动物壳体形态的观察描述:
壳的外形(续)
20 13
6、壳的纹饰同心饰:同心纹,线,层,
皱 ( 影响到壳内部 )
放射饰:放射纹,线,褶
( 影响到壳内部 )
网状饰剌,瘤等
20 14
7,壳硬体基本构造
1) 外部构造喙:最早分泌的硬体部分 。 背壳和腹壳后端均具壳喙,
腹喙一般较明显,或尖耸或弯曲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处,或长或短,或直或弯主端:铰合线的两端,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20 15
外部构造(续)
基面:壳肩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背基面较小,
腹基面较发育
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背三角孔。
三角板:三角孔上覆盖的三角形小板。有时由两块板胶合而成,称三角双板
20 16
2)内部构造
( 1) 腹壳内部构造
铰合构造 --位于壳体后部壳内,两壳铰合的枢纽,开闭作 用的支点
铰齿 ( 牙 ),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
齿板:铰齿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 对支板,支 持 铰 齿 。 可 与 壳 壁 相 连 或悬空匙形台(匙板):齿板相向联合为匙状物作为肌肉附着处
中板:支持匙形台的板,直接附着壳底,或者悬空
20 17
腕足动物硬体基本构造(图解)
20 18
20 19
20 20
腕足类的重要化石代表
无绞纲,Lingula 舌形贝
有铰纲,
Sinorthis 中华正形贝 ; Yangtzella 扬子贝
Pentamerus 五房贝 ; Dictyclostus 网格长身贝 Yunnanella 云南贝 ; Atrypa 无洞贝
Cyrtospirifer弓石燕 ;Stringocephalus号头贝 Acrospirifer 巅石燕 ;Choristites 分喙石燕
20 21
1)生活环境( 小结)
古代腕足类的生活环境为:
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但中生代以来发现它们与某些深水类别共生
20 22
9、地史分布始现于早寒武世三次大繁盛:奥陶纪,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二叠纪末急剧衰退进入中生代,数量虽然还较多,但己明显进入衰退期,
而软体动物却大发展新生代,腕足动物面貌己接近现代
20 23
结束
20 24
20 25
20 26
20 27
20 28
20 29
20 30
20 31
20 32
20 33
腕足类穿孔贝目
20 34
20 35
20 36
20 37
20 38
20 39
20 40
20 41
石燕贝目
20 42
20 43
20 44
20 45
20 46
扭月贝目
20 47
20 48
20 49
20 50
20 51
20 52
20 53
8,腕足动物生态
1) 生活环境
( 1)深度现代腕足动物一般生活在近 35‰ 的正常盐度,避光,安定的浅海环境中;各种水深均能生存,但在水深 200m左右最多化石腕足类大多已灭绝,它们的水深主要根据共生生物,
围岩及形态功能分析来推测共生生物,Pz许多具铰腕足类与珊瑚,软体动物,苔藓等礁相生物伴生,据此推测,化石腕足类大多生活在浅海区
20 54
( 1)深度(续)
围岩,∈,O纪的腕足动物常见于滨海相的沙,页岩中形态功能分析:一般深海腕足类的壳较脆薄,原因是深海水压大,流速缓慢,薄壳便于开闭 。 而大多数的腕足动物的壳都较厚,壳饰较发育,便于抵挡潮浪冲击及外来敌手的侵犯 。 由此推测它们生活于浅海
20 55
( 2)温度
( 3)盐度
( 4)底质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及温带海中,少数生活在寒带
35‰ 的海水最合适 。 淡化海中除舌形贝以外,很少有其他的腕足类砂底,岩底,碎砾底,泥底都有分布穴居 — 沙质底;固着 — 岩底,碎砾底;
具刺 — 泥质,灰质海底
20 56
2) 生活方式
固着型肉茎固着,如 Lingula
腹壳固着,无肉茎或肉茎萎缩种类,如蕉叶贝类根状壳刺固着,如李希霍芬贝 ( Richtofenia) 类的腹壳特化成珊瑚状,并以根状刺固着以刺支撑,以腹壳刺如长身贝类;以缘刺如戟贝类
20 57
2) 生活方式(续)
腹壳自由躺卧型:如扭月贝类
穴居型:基面楔入泥沙中,
如三分贝,石燕贝的某些属
假漂浮型:一些小,轻,
壳薄的腕足类附着在藻类等漂浮物体上,营假漂浮生活
20 58
腕足动物生活方式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