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第一节 土地集约利用概述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打上时代的烙印。在工业化初期,人类将注意力放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上,很少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城镇土地利用方面一味地追求土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在后工业化时代,土地利用的目标不再是经济效益至上,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也不再是人们追求的惟一目标。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土地集约利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讲,南方土地的建筑密度大于北方,原因是南方的住宅对光照要求不强;北方则相反,为了使每个居住单元要都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阳光,建筑物的间距必然要大于南方。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土地利用集约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越多,则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反之,就越低。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么程度,除了与农业化学和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有关外,还与种植什么作物,即用途有关 。 因为,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 即吸收能力 ) 也不相同 。
人工肥力与人的劳动能力也不同 。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的状态,这里指的是农业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学结构及其他自然属性一样,是土地的所谓自然肥力的要素,。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济肥力。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 ( 即使用价值 ) 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
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报酬
(实物形态)
=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报酬
(价值形态)
=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报酬
(价格形态)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
从一定的生产过程来看,实物形态的报酬符合
,报酬递减规律,。 但从人类的生产历史来看,
则符合,报酬递增规律,,即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 。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报酬的价值形态所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 。
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如果把劳动力作为变动要素,一般来讲,其报酬是递增的,而其他 ( 如肥料 ) 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的 。 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如果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比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增长得快,则农业中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是增加的;反之,则是下降的 。
至于价值形态的报酬,我们在抽象地分析问题时,
可以采用,但在实际生活中,无法采用此法,只有通过价格形态的报酬来分析 。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比较容易理解,即在一定的生产过程中,因生产要素和产出物的单价都是一定的,故价格形态的报酬也遵循,报酬递减规律,。从人类生产历史来看,粮食越来越紧张,故其价格上涨;而生产资料的价格会因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所以,价格形态的报酬也是递增的。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 18世纪 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
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 19世纪初叶以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 。 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西尼尔( N.W.Senior)在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J.B.Clark)在其 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问题)。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 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力递减规律的 。 到 19世纪末,坎南 ( E.Cannan)
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 。 克拉克和马歇尔 ( A.Marshall) 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 如单位面积产量 ),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
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 。 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
而统称为,报酬 (收益 )递减规律,。
四、几点启示
(1),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律的本质 。 该规律的本质应是,变动要素的报酬变化规律,。
四、几点启示
(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程而言的,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素的条件下,因投入变动要素 ( 如劳动力 ) 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动要素的边际产量不同 。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它为人们找出资源的最佳组合及最佳投入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
四、几点启示
(5)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了,并不能说土地肥力就提高了 。 土地单产的提高,也并不完全是由于土地肥力的提高 。 从近代和现代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土地单产的提高,
重要的一条是由于生物技术革命培育出了光合能力强,耐瘠能力高的新品种 。 况且,
这些也不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之列 。 当然,也就不能用这些科技成果来批驳,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了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
式中,Y——产量;
f——函数关系;
Xi——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数量 。
1 2 3()
()
n
i
Y f X X X X
fX
,,,(i=1,2,…,n)…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为了研究生产要素的最佳投入量,人们常把其他生产要素固定在某一水平上,
而只研究其中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 。 这时,这种关系的函数表达式为:
Y= Φ( Xi)
式中,Y——总产量;
Φ——新的函数关系;
Xi ——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这个函数表明:当某一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为 X时,所生产出的产量为 Y。 通过这一函数式,还可以求出生产要素的平均产量 ( APP) 和边际产量 ( MPP)
以及生产弹性 ( EPP) 。
平均产量 ( APP) =Y/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边际产量 ( MPP) =Δ Y/Δ X,Δ 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 Δ 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产量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量 。
( Δ X=Xi+1-Xi,Δ Y=Yi+1-Yi,i=1,2,…,n-1)…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 Φ 函数是连续函数,那么边际产量还可通过其一次导数求得,即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
生产弹性,
它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 。
d
d
yM P P
x?
d
d
M P P Y x y xE P P E P P
A P P X y x y

( ) ( 或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用图形表示,见图 3—1。
( 1)当生产要素 X在从零增加到 A点这段区域内,边际产量递增,直至达到最高点 I;总产量也递增,直至达到该曲线拐点 F;并且这两条曲线都是上凹的;平均产量虽然也平缓增加,但未达到最高点。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用数学式表示为,
2
2
0
0
dy
dx
XA
dy
dx




当 0 时
2
2
0
0
dy
dx
XA
dy
dx




当 时
dy
dx
d y
dx
2
2
0<X<A 当 X=A时
dy
dx
d y
dx
2
2>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 2) 当投入的生产要素从 A点继续增加至 B点时,边际产量递减,其曲线下凹,
并向下延伸;总产量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曲线下凹但仍向上延伸 。 当投入量增加到 B点时,平均产量曲线达到最高点并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 。
B点可通过 MPP= APP求出,即通过求得。不过这一点没有实际意义 。
dy Y
dx X?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 3) 当投入量从 B点继续增加至 C点时,
平均产量开始递减,但其数值高于边际产量 ( 在 B点之前,平均产量虽然也增加,但其绝对值小于边际产量 ),即
APP>MPP。 当投入量增至 C点时,边际产量减至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 H。 用数学式表示为: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用数学式表示为: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只考虑实物形态的报酬,那么 C点就是最佳投资点,因为这时的总产量最高。
2
2
0
0
dy
dx
A X C
dy
dx




当 时
m a x
0
()
dy
XC dx
YC



当 时d y
dx
2
2
dy
dx
dy
dx
Φ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如果要考虑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产出物的价格
( 即要最佳经济效益 ) 时的最佳投资点,则可按下述方法求得:
(1)当该生产函数是点函数时,用 Δ y/ Δ x=Px
/ Py可找到最佳投入量 。 式中 Px代表生产要素的单价,Py代表产出物的单价 。
(2)当该生产函数是连续性函数时,用 dy/ dx
= Px/ Py求得最佳投入量 。
通过上述方法求得的 X值肯定在 A<X<C的范围内 。
第三节 报酬变化阶段的定量分析
(4)超过 C点以后,再追加投资,边际产量可能为零,也可能为负数;总产量的绝对数可能不变,也可能减少,但二者都不可能再增加。所以,无论是从实物量角度,还是从价值量(经济效益)角度考虑,投入量都不应超过 C点 。
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一、正确认识投入二、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三、正确认识和把握非农用地的集约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