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章
(第5至8课时教案,其中讲课2学时,讨论、提问、实验2学时)首先,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一章 美学方法论的转变与美学科学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关于整体方法:马克思提出整体观点,为整体方法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方法对它作了具体补充。
2、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现实应用指导意义。
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
1、旧方法——机械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危害。
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方法。
3、科学的整体方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
第三节 科学主体认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意义
1、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核心和主要原理。
2、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陈述序列。
3、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
图表,整体方法:思维的整体高度——整体视界——整体思维——整体分析——整体认知——整体评价——整体设计与创新等等。
二、课堂讨论问题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观点”?
2、在日常生活中整体思维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生活审美中怎样体现出整体思维方法?
4、你生活中有无失误?原因何在?
三、学生提问
围绕整体方法,“系统方法”提问,最好联系现实来思考发问,教师要能给予充分解答。方法搞不清,以后就很难进一步学习理解美学原理。
四、学生实验
1、在黑板上画一条橫线,叫学生说出这条线象什么(如地平线、海平面等等)。
2、各人写出自己认为美的事物,并指出美在何处。
实验分析:审美的整体性和研究审美活动所用的整体思维方法。
五、学生操作训练
1、完满设计一条城市道路的建设工程。
2、完整设计一个小区的建设工程。
3、完整描述某一职业的关系网络。
4、设计自己认为比较完整的生活模式。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課后要求
小结:整体方法的思维学意义,认识论意义,人生意义,对美学学科研究的意义。
满意度调查:让学生不记名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课后要求,
1、完成本课时的操作训练,
2、联系人类古今一切成败,思考当事人的思维方法问题。
3、预习《美学原理》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 二 章
(第9至12课时,其中讲课4学时,实验1-2学时,其它1学时)
首先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现代美学研究的科学起点与对象
——审美活动发生原理
第一节 美学和文艺学的千古之謎
1、“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命题分析
2、“美”、“艺术”的所指内涵
第二节 新的研究起点――审美心理活动
1、审美心理活动的本原――意识发生积累
2、审美意识发生的基础
3、人类意识的实质
第三节 新的研究核心――审美意识组织
1、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态
2、分析审美意识、组织、组织的测度
3、美学研究的核心
4、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
5、研究审美意识组织的意义
图表(参看教材第24页),
生理活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心理活动:在生命活动基础上形成心理活动。
社会活动:在前二者基础上展开,受到前二者支撑而又提升前二者。三者有机统一,任何时候不可分割。
图表(参看教材第37页),
关于审美意识组织的核心地位。
二、课堂讨论问题(分成两段时间)
1、你认为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美”吗?
2、为什么说“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3、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有什么联系?
4、审美意识是怎样出现的?
第5-6节课讨论以上问题。
1、怎样认识“组织”这一概念?(动词“组织”到形成“组织机体”-名词)
2、为什么要把握“组织”的多种测度?
3、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
4、为什么要指出审美意识组织的意义?
第7-8节课讨论5-8小题。
三、学生提问与“满意度”检查
1、根据所讲内容和讨论问题,尚有不清楚之处可以自由提问。
2、检查1-8节課以来听课的满意度,无记名投票,写明“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改进。
四、学生实验
1、分成男女生两组,每组各10人;各人写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一个演员或歌星的长相、一个演艺最佳的演员、一部最爱看的电影与一部电视剧(不能多写)。
2、写出最喜爱读的一部小说和一个主人公。
3、写出最喜爱的一位画家、一位音乐家与他们的一件作品。
4、写出你最喜爱的一首诗并说明喜爱的原因。
4、选择: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情感、才情、价值追求、理想)。
实验结果分析:审美选择的差别,异中有同,但异是绝对的。审美个性的重要性。审美对象的复杂性、审美感受与情趣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多样性。反对旧美学机械论、简单化与非个性化的空论。
五、学生操作
1、仔细体味某一种花对自己审美心理的作用和产生的感受
2、仔细体味某一个人对自己审美心理的作用与自我感受。
3、认真品味一首抒情诗或象征诗并谈感受。
4、阅读一部大型叙事作品,指出能体味到的感受。
目的:认识到体验中的社会人生感受、审美感受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善于感受,善于把握和表达感受。
(第5、6节課后完成以上任务。第七节課检查)。
1、从有机整体事物中找出这一整体组织中的多测度(如人体、生物体、一个独立集团、国家等等)。
2、你反思自己,用示意图标出自己的意识组织状况。
3、反思自己的审美意识组织状况,指出它属哪一类存在状态。
(第7、8节課后完成以上任务,第9节課检查)。
六、小结、满意度检查与課后要求
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复习,重点提示,难点掌握情况检查(提问方式)。
满意度检查(同前)。
課后要求:复习掌握本章重点、难点,完成本章操作训练,预习第三章《审美心理建构工程》。
参考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内容。
第 三 章
(第13至20課时。讲课5学时,讨论2学时,实验1学时)
一、讲解内容(分三段时间完成,板书要点)
第三章 审美心理建构工程——审美意识建构与构成原理
第一节 神秘的艺术创造心理(半个课时)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意识建构的特点(1个半课时)
1、生活审美意识的特点
2、作家或艺术家掌握生活的特点
3、审美与认知的本原区别
第三节 审美经验积累——混沌中的求索(2学时)
1、审美感受力
2、审美定位、定向、定质、定性、定形
3、审美简单意象――情像结构
第四节 审美意识系统的形成――跃向理性的有序结构
(共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意象”、“意境”2学时)
1、审美意识系统的复杂结构
2、艺术家完整掌握生活的理解特点
3、具体思想的含义与地位
4、整体形象(或审美意象系统)的认识
5、审美意象系统的分析
6、“意”、“境”和“意境”分析
说明:“审美意象”、“意境”属于美学、诗学、艺术学中的核心概念,安排2学时专门讨论。要求联系古今中外的叙事作品形象、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来研究、讨论,同时联系自身审美心理活动来领悟其含义。
图表,审美印象——情像结构——审美意象系统——艺术境界——
意境(或境界)。做出具体分析。
二、课堂讨论(占2学时)
1、审美反映与认知反映的区别是什么?
2、审美经验阶段的“五定”是否存在?
3、审美达到整体理解时形成什么思想和意识整体?
4、怎样认识意象之“象”?
5、怎样认识“意象”、“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系统”、“意”、“境”和“意境”(联系现实人生和文学艺术来谈)。
三、学生提问
本章属全书重点,难点也较多,要保证学生在讨论之后充分提问,弄清重点、难点。如果时间不够,往后推延也是值得的。
四、学生实验
1、闭目想象梅花等“四君子”中的一种,(一定要随意选择、自由想象)把想到的画出或写出,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从花中发现自己。
2、随意想象任意一部小说、戏剧或影视中的一个人物、一群人物,想象结束后,叙述想到的对象是何状态,有何内涵。
分析说明:简单意象与审美意象系统的异同。
五、学生操作训练
1、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情景散文(绘画也可)。
2、描绘你熟识的某个人物。
下次上課时分析:为什么要写某一对象?这对象发生了什么质变化?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課后要求
1、小结本章重点提示,难点掌握情况检查。
2、满意度调查,主要是听意见,达到理解本章内容并能做到的实际应用。
预习第四章<创化不息的意识潜流>,并复习掌握要点,完成操作任务。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
2、黑格尔《美学》第一巻,商务印书馆,1981年
3、《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 四 章
(第21至28课时,其中讲课5学时,实验2学时,提问与讨论1学时)
检查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分析、总结、指导。
一、讲解要点(板书)
第四章 创化不息的意识潜流-审美意识发生至强化的原理
第一节 心界至强的涌流(1学时)
第二节 意识潜流的强化(2学时)
1、生活审美意识生成的特点,量的充实和组织强化
2.、生活审美意识理性支柱的确立及质的强化
3、生活审美意识的内部形态及形态强化
第三节 审美意识中的心理力场(2学时)
1、生活审美意识的控制作用
2、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
3、艺术审美意识在心理上的作用
4.、理想审美意识的创生及其特点
第四节 审美意识族概念的辨正与定位(1学时)
1、生活经验与生活意识的涵义
2、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涵义
3、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涵义
4、理想审美意识的涵义
二、课堂讨论问题
1、怎样认识生活意识的审美化?
2、审美心境是怎样形成的?
3、审美心境的涵义和作用。
4、审美心境的出现有何特点?
5、审美理解的涵义和作用。
说明:以上问题在17-19课时内讨论
6、怎样正确认识“心理语言”和“审美意识语言”?
7、审美意识语言有何特点?
8、怎样认识心理表现世界的形成?
9、怎样认识“心理力场”,审美中的心理力场有哪些表现?
10、谈谈理想审美意识的创生与特点
11、艺术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12、为什么说理想审美意识是人作为万物尺度的主要尺度?
说明:以上问题在24-25课时内讨论。
三、学生实验(25-27课时内完成)
(一) 面对一株古老拳曲的松树,在不同情境中你如何评价?
1、你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认为松树( )
2、你是一个木材商,认为松树( )
3、你是一个家具商或木匠,认为松树( )
4、你是一个闲游者,认为松树( )
5、你是一个植物学家,认为松树( )
6、你是一个环保者,认为松树( )7
7、你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欣赏者,认为松树( )
8、你是一个诗人,认为松树( )
9、你是一个画家,认为松树( )
10、你是一个思想家(哲学、美学家等),认为松树( )
(二) 面对一位漂亮女演员,面对一位英俊男演员又会有何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何不同反映?
设定以下人:三岁小孩、十五岁男孩或女孩、恋爱中的妇女、已婚妇女和老处女、老太婆、男青年、中年男人,老年男子、农民中的各种人、普通工人中的各种人、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经济场和政治场中的上层人物、艺术家和文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导演或演员、美学家等等。
(三) 面对电影、电视、绘画与文学作品中的某种艺术形象,以上各种人又会如何评价。
说明:以上三个实验结果,先由学生做出,然后教师收问卷并作综合,由学生认识其中道理。教师提示:人生心境多种多样,审美心境也随主体与对象的变化而千变万化,多种价值评价、审美评价也是千变万化的。认识人生审美情境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反驳伪美学,回到属于人类本身的科学美学中来。
五、学生作操作训练
1、从变换价值取向的不同角度描写竹子。
2、从变换价值取向的不同角度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个熟人。
六、小结与课后要求
1、总结本章主要内容:审美心境的发生、涵义、作用,审美理解的涵义、作用,审美意识语言的特点,审美心理力场的作用,理想审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一族审美概念的含义。
2、检查满意度(不记名收意见条)。对不满意者或听不懂者安排课后辅导。对问题基本弄清但还想深入思考者安排时间讨论并作引导。
3、课后任务:(1)完成操作训练,下次上课时检查并作分析、讨论;(2)预习第五章:“生活审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互动互渗原理”。
参考书目
1、《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郭绍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风骨”、“情采”、“隐秀”、“养气”、“物色”、“知音”等篇。,
4.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 五 章
(第29-3课时,其中讲课4学时,讨论2学时,提问和实验2学时)。
讲课前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应用的程度。检查课外辅导的学生和深入研讨的学生满意度如何。
一、讲述内容(板书,参看教材第121-166页)
第五章 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互动互渗原理
第一节 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特点及互动关系
1、生活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2、艺术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3、自然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与生活的和光
1、生活审美与自然审美的统一性
2、自然物形象与生活意识的统一性
3、自然形象与人的感性意识的统一性
二,学生讨论问题
1、生活、自然与艺术同生活印象、自然印象(形象)、艺术印象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提生活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而不说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3、生活审美有何特点?审美反思有什么重要性?
(以上在第27课时中讨论,特别要强调心理与外界的界限,不可划等号!)
4、艺术审美中的领悟性有何重要地位?
5、艺术审美中的理解的整体性是何意思?
5、自然审美为什么要强调人文性的决定性作用?
6、人的各类意识中为什么具有大量自然印象(形象),这对人们的审美创造有何意义?
以上问题在第30课时中讨论。要强调:意识中的自然形象,绝不是外界自然原物。
三、实验设计
本章教学须到教室外面,对生活、自然和各类可视艺术现象边体验、边领悟理解美学原理。
1、让学生用照相机摄下生活中喜爱的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2、让学生记录喜爱的生活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3、让学生回忆、探索经历中的经验亮点或难忘的印象(包括生活事件、人物、自然景物、艺术形象等等)。
4、面对一幅抽象画或超现实主义绘画,写出观感。
分析总结:三类审美性质不同,各有特点。强调研究意识中的形象,特别是自然形象;它不仅充溢着人的头脑,而且构成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心理生活)的重要内涵。
四,学生提问
经过实验、讨论、教师辅导,然后让学生提问,解答不懂的问题。同时检查满意度,找出其中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同学,可让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辩论。
五、学生操作设计
1、让学生对自我生活过程作审美反思,然后写下对“生活审美”的理解。
2、让学生写出对某抒情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某一艺术形象的意蕴。
3、让学生选择某种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并通过反思,指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物。
4、写出自己心理上最常出现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
目的:认识生活审美的反思性、艺术审美的复杂性、自然审美的人文内涵和心理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的地位。
六、小结与课后要求
1、小结:研究生活审美、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是美学科学化的基础之一。指出每类审美的具体特点,表明三类审美的性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不一样的。这比过去笼统谈美、美感、生活美、艺术美、自然美的机械论玄学,前进了一大步。
2、满意度检查。
3、课后要求:复习教材、笔记并认真完成各项操作要求。看本章教学纲要和练习题,预习第六章,准备做自然环境调查。
参考书目
1、《歌德谈话录》。
2、席勒《美育书简》。
3、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物色”、“知音”等篇。
4、《中国历代文论选,
5、美国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7、《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第 六 章
(第37-40课时,其中讲述3课时,讨论1課时)
一,讲述要点(板书)
本章讲述变换授课方式,不按节序讲,而是提出主要问题来讲。
(一)自然审美的心理活动原理和意识结构原理。
1、在自然审美中形成自然审美场
2、形成自然形象与人的性情融合的心理结构(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动态进行性结构)
3、主观精神潜隐发生作用
4、形成景物与性情合一的文化结构
(二)价值发生原理
1、审美价值研究。
2、自然景物无价值目标,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目标。
3、自然景物审美功能单纯,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功能。
4、自然景物没有价值规定性,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规定性。
5、自然景物没有人文内涵,是主体赋予它人文内涵。
二、课堂讨论
1、什么是自然审美场?这种场对自然审美心理有何作用?
2、联系历史事实谈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
3、康德说的“纯粹美”、“依存美”有无道理?
4、什么是价值、审美价值?自然审美又如何发生审美价值?
5、自然审美价值发生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
三、实验和社会调查(利用2课时布置讨论)
1、到滇池畔欣赏湖光水色,到抚仙湖看湖水,写下不同的心理反应。
2、调查省内植被保护与破坏的情况,还有采石的现场,特别是工厂生产排放污水、气体、发生噪音的情况。
3、调查市区汽车造成的污染,写出报告。
4、发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区域、新隐患或新倾向,写出呼吁文章。
四、社会调查总结。
1、交流调查情况
2、提出方案
3、收获与不足
4、教学方式满意度
五、小结与课后要求
小结: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体性,破坏自然即毁灭人类的犯罪行为。对自然的态度应是爱惜、保护、控制利用、改造不良自然事物、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满意度调查。
课后要求: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方面的论文。预习第七章。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自然辨正法》。
第 七 章
(本章计划在第41-4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讲述3课时,讨论和实验1课时)。
检查作文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七章 呑吐万汇的心理机能——审美心理交流原理
第一节 心灵的吐纳机制与心理交流系统
1、心灵的吐纳机制
2、心理交流系统
第二节 审美内感外射的心理机制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2、审美心理交流系统。
示意图(参看教材第209页),
审美心理交流运动的发生、展开,达到高潮与结果。
审美心理交流运动的“三个回合”。
第三节 心灵在吐纳中跃进
生活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选择作用、感受作用、建构作用、参照作用、外射作用、自组织作用等
第四节 从经验主体到审美主体
1、审美心态的发生与审美主体出现
2、审美意识系统的内感外射运动,审美的不同层次。
3、三大审美活动心理交流系统的异同,驳“纯粹美”。
4、审美意识外射与创造性,系统外射的表现。
二、课堂讨论
1、你的成长过程有无心理交流系统的运转?举例说明。
2、人类古今文明创造与发展有无心理交流系统的运转?
3、心理交流系统在审美中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
1、为什么人类能从最早使用的石器发展到今天使用多样工具?
2、有没有一种文明事物的创造与心理交流系统无关?
3、如果失去心理交流运动,人将会怎样,人类将会怎样?
四、学生试验
1、关在黑屋子里的心理反应。
2、塞起耳朵来什么也听不见的心理反应。
3、将手脚固定不动有何心理反应。
4、自试:能否长时间做到让头脑什么也不想?
五、实验总结:人的心理交流系统运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研究这一方式,意义重大(让学生自己领悟意义)
六、操作
让学生通过审美,再进入创作(或制作),体会并写出其间心理交流运动的各个环节。
七、小结与课后要求
小结:心理交流运动原理的研究是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种人文学科应当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课后要求:完成本段教学要求的操作训练。预习第八章。
填写满意度表(专制表格,让学生不记名填写),提意见要求,下次上課的要求及改进意见。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2、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
第 八 章
(“审美主体论”之一,第45至52课时,共8课时,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操作2学时)
首先检查学生操作训练完成情况,总结、评价,指出意义。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八章 审美主体论(上)——主体性的形成
第一节 人类发展主流
首先解释主体、主体性,然后指出人类发展史就是主体性提高的历史。
1、人类需要——需要关系——需要意识——创造活动——满足更高需要——新的创造——新的满足——至于无穷。
2、想象掌握对象——实际掌握——激发更高程度的设计——更高程度的实际掌握——至于无限。
这是人类发展主流,也是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人类主体性形成的根据
1、主体心理机能(心理交流系统)示意图(参看教材235页图示)
2、主体性与主体分类:个别主体分类、集体主体分类、历史性主体分类(教材238、239页)
3、主体划分的意义
第三节 主体性的核心-需要意识系统
1、需要不是孤立于人自身的东西——马斯洛批判,
2、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对象特定关系中产生的,是需要关系的意识,即需要意识系统。
3、需要意识系统规定主体与对象关系的性质、主体活动的性质,亦即主体的性质。
第四节 主体异常与现代主体的重建
1、主体异常的表现
2、主体性异常的表现
3、主体重建的观念
图表(参看教材第235页),
主体心理机能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运转的模式。
图表(参看教材第238—239页),
个别主体、集体主体与历史性主体的分类。
二、课堂提问
1、怎样正确认识人的需要、需要意识和需要意识系统?
2、人的需要意识有什么动力作用?
3、怎样确定人的主体性质?
4、主体划分的认识有何意义?
三、课堂讨论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身需要意识的作用。
2、结合自身谈需要意识的驱动作用,对人生设计、目标追求的作用。
四、操作训练
反思人类文明史,研究人的需要意识对古今中外文化巨人成长的作用,写一篇相关的论文。
五、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课后要求
小结:回归人的真实,回归人类的整体事实,回归人类的科学。
满意度调查(方法同上)。
课后要求:写出论文提纲、草稿。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九 章
(本章在第51至58学时内讲完,共8学时。讲述5学时,讨论2学时,实验1学时)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九章 审美主体论(中):文化主体的诞生
第一节 古猿突变时机
古猿突变的内因与外因分析
第二节 古猿向人类飞跃的心理机制
由于生存条件改变,“需要——满足”的回路不通,出现中间环节:选择方式与手段出现。出现的人需要意识的自觉选择、设计、创造。这里就孕育着最初的审美创造,即美学问题。
第三节 文化主体的诞生与要类大发展定势的形成
1、社会需要定势的形成
2、社会形态发展定势的形成
3、文明创造发展定势的形成
4、主体心理发展定势的形成
第四节 审美主体诞生的文化基础
1、人生建构层次
2、走向人的完整
3、人的文化解放与大美育的任务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问题
1、人类的发生与发展——关于人类起源的多种说法。
2、你认为人类起源的正确说法应该是什么?
3、你对人——文化主体有何认识?
4、你对人生的文化结构有何认识?
5、你对人的文化解放有何认识?
三、学生实验
1、找几个学生作为对象,通过提问,测试对方人性完整性或缺憾。最好能引起全体同学反思,提高人性的自我意识。
2、自试:体会自身生存的感觉、感受,有无遗憾、不平甚至痛苦、愤怒,找出自我人生缺憾。
实验分析:人生追求具有自然性与必然性,人生应自觉追求生存的完整性。
五、操作训练
1、通过进行社会调查,验证社会上各类人生的完整性程度。具体考察,谈自己对人生建构层次的认识,写一篇关于人生完整建构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的文章。
2、分析各种犯罪现象,指出其人生缺憾引起的盲目冲动。
3、分析各种创造者,指出其缺憾及创造追求。
总结:人生完整性认识的重大意义。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课后要求
小结:人是文化主体,文化是人的本质所在,因此人的文化结构是人生完整实现或文化解放的大事。
满意度调查(方法同前上)。
课后安排:(1)继续写作上次布置的论文;(2)写作本章布置写的文章。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第一册。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第 十 章
(共4课时,讲述2课时,讨论1课时,实验1课时)
检查第八、九章论文写作情况,评改并总结。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十章 审美主体论(下)审美主体的诞生
第一节 人的多重主体性
人是生活主体、性爱主体,同时又是审美主体、创造主体。审美主体发生于日常生活和性爱关系之中。完整的审美主体须在文明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出现。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界限
为了界定审美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须从审美、审美的发生、审美欲释放、审美心境的出现、审美过程、审美结果、审美的性质等等多环节上确定审美活动的实质;非审美则与此不同。
第三节 审美主体与一般观审主体
审美主体不同于一般观审主体。审美主体有特定实质。即审美主体的观照与其它主体的观察不同,审美主体的精神体系结构、运动与其它主体不同,创造结果不同。不能将审美主体混同于别的主体。
第四节 审美理论主体的确立
审美理论主体,是研究审美活动、创造活动和社会人生最佳发展设计的美学理论家。不能将任何一种思想或哲学都附会出一种“某某美学”,也不能将任何一个思想家都随意加上一顶美学家的帽子。美学的泛化不是确立美学,而是消解美学,是非科学的思维,即混沌思维,它只会制造混沌文化。
第五节 确定审美主体和审美理论主体的意义
审美审主体和审美理论主体的确定,有利于美学的科学化、人类审美意识自觉化、人类生活目标化(价值目标明确)。
一、课堂提问
(一)学生提问(有不明白之处即可发问或质疑)
(二)教师提问
1、审美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是怎样出现的?
2、审美与非审美、审美主体与非审美主体如何区别?
3、美学是否是哲学的附庸?是否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一套美学理论?
三、课堂讨论
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讨论。若无人提问,则由教师引导,提出下列问题,
1、你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是一个审美主体?
2、你自己是否是一个完善健全的审美主体?
3、不完善的审美有什么结果?
4、为什么不同审美主体心理反应不同?
四、课堂试验
1、站到一株花、一棵树前,尝试自觉进入审美状态。
2、读一首詩,看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之后,反思自己的审美心理,写下心理活动过程。
3、静心反思过去的某一段生活或场面,进入审美状态,事后写下心理活动过程。
总结:审美对心理净化的作用,对人生质量提高和身心和谐的作用,对创造精神的激发作用,对价值实现愿望的启动。。
五、课堂训练
思考“老子美学思想”“庄子美学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等说法,写一篇评论文章。
六、小结与課后要求
小结:研究审美、审美主体并确定其意义,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人本意义、生活意义和创造意义。
课后要求:除写评论文章外,自学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填写满意度评价表,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书目
1、康德《判断力批判,
2、黑格尔《美学,
1,丹纳《艺术哲学,
自学章节提示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学,领悟其中意义。为了达到自学提高的目的,可围绕以下问题阅读思考。
1、人的精神生活有无价值?这类价值的创造和需要是怎样表现出来并代代相传发展下去的?
2、为什么人的生命意识必然导致生命价值思考和价值追求——特别是不朽价值的追求?联系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人生来思考。
3、为什么美学应是人学?它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学?
自学以后,抽2课时讨论。写一篇总结性的论文,作为作业成绩(10%)计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作业:试站到现代美学与历史的高度,审视人的生存与社会现状,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评论。
期末考前复习指导(4课时)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改并打分,简单评讲,
2、提示全书重点、难点。
3、明确考核标准和题型。
4、复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也可打电话提问)
(第5至8课时教案,其中讲课2学时,讨论、提问、实验2学时)首先,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一章 美学方法论的转变与美学科学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关于整体方法:马克思提出整体观点,为整体方法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现代科学方法对它作了具体补充。
2、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思维方式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现实应用指导意义。
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
1、旧方法——机械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危害。
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统一的方法。
3、科学的整体方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
第三节 科学主体认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意义
1、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核心和主要原理。
2、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陈述序列。
3、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
图表,整体方法:思维的整体高度——整体视界——整体思维——整体分析——整体认知——整体评价——整体设计与创新等等。
二、课堂讨论问题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体观点”?
2、在日常生活中整体思维方法有什么好处?
3、在生活审美中怎样体现出整体思维方法?
4、你生活中有无失误?原因何在?
三、学生提问
围绕整体方法,“系统方法”提问,最好联系现实来思考发问,教师要能给予充分解答。方法搞不清,以后就很难进一步学习理解美学原理。
四、学生实验
1、在黑板上画一条橫线,叫学生说出这条线象什么(如地平线、海平面等等)。
2、各人写出自己认为美的事物,并指出美在何处。
实验分析:审美的整体性和研究审美活动所用的整体思维方法。
五、学生操作训练
1、完满设计一条城市道路的建设工程。
2、完整设计一个小区的建设工程。
3、完整描述某一职业的关系网络。
4、设计自己认为比较完整的生活模式。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課后要求
小结:整体方法的思维学意义,认识论意义,人生意义,对美学学科研究的意义。
满意度调查:让学生不记名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课后要求,
1、完成本课时的操作训练,
2、联系人类古今一切成败,思考当事人的思维方法问题。
3、预习《美学原理》第二章
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第 二 章
(第9至12课时,其中讲课4学时,实验1-2学时,其它1学时)
首先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现代美学研究的科学起点与对象
——审美活动发生原理
第一节 美学和文艺学的千古之謎
1、“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命题分析
2、“美”、“艺术”的所指内涵
第二节 新的研究起点――审美心理活动
1、审美心理活动的本原――意识发生积累
2、审美意识发生的基础
3、人类意识的实质
第三节 新的研究核心――审美意识组织
1、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态
2、分析审美意识、组织、组织的测度
3、美学研究的核心
4、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
5、研究审美意识组织的意义
图表(参看教材第24页),
生理活动:人的一切生命活动。
心理活动:在生命活动基础上形成心理活动。
社会活动:在前二者基础上展开,受到前二者支撑而又提升前二者。三者有机统一,任何时候不可分割。
图表(参看教材第37页),
关于审美意识组织的核心地位。
二、课堂讨论问题(分成两段时间)
1、你认为世间存在一成不变的“美”吗?
2、为什么说“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
3、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有什么联系?
4、审美意识是怎样出现的?
第5-6节课讨论以上问题。
1、怎样认识“组织”这一概念?(动词“组织”到形成“组织机体”-名词)
2、为什么要把握“组织”的多种测度?
3、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
4、为什么要指出审美意识组织的意义?
第7-8节课讨论5-8小题。
三、学生提问与“满意度”检查
1、根据所讲内容和讨论问题,尚有不清楚之处可以自由提问。
2、检查1-8节課以来听课的满意度,无记名投票,写明“很满意”、“满意”、“不满意”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改进。
四、学生实验
1、分成男女生两组,每组各10人;各人写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种花、一个演员或歌星的长相、一个演艺最佳的演员、一部最爱看的电影与一部电视剧(不能多写)。
2、写出最喜爱读的一部小说和一个主人公。
3、写出最喜爱的一位画家、一位音乐家与他们的一件作品。
4、写出你最喜爱的一首诗并说明喜爱的原因。
4、选择:文学作品表达(思想、情感、才情、价值追求、理想)。
实验结果分析:审美选择的差别,异中有同,但异是绝对的。审美个性的重要性。审美对象的复杂性、审美感受与情趣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多样性。反对旧美学机械论、简单化与非个性化的空论。
五、学生操作
1、仔细体味某一种花对自己审美心理的作用和产生的感受
2、仔细体味某一个人对自己审美心理的作用与自我感受。
3、认真品味一首抒情诗或象征诗并谈感受。
4、阅读一部大型叙事作品,指出能体味到的感受。
目的:认识到体验中的社会人生感受、审美感受的丰富多样性学会善于感受,善于把握和表达感受。
(第5、6节課后完成以上任务。第七节課检查)。
1、从有机整体事物中找出这一整体组织中的多测度(如人体、生物体、一个独立集团、国家等等)。
2、你反思自己,用示意图标出自己的意识组织状况。
3、反思自己的审美意识组织状况,指出它属哪一类存在状态。
(第7、8节課后完成以上任务,第9节課检查)。
六、小结、满意度检查与課后要求
小结:本章主要内容复习,重点提示,难点掌握情况检查(提问方式)。
满意度检查(同前)。
課后要求:复习掌握本章重点、难点,完成本章操作训练,预习第三章《审美心理建构工程》。
参考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内容。
第 三 章
(第13至20課时。讲课5学时,讨论2学时,实验1学时)
一、讲解内容(分三段时间完成,板书要点)
第三章 审美心理建构工程——审美意识建构与构成原理
第一节 神秘的艺术创造心理(半个课时)
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意识建构的特点(1个半课时)
1、生活审美意识的特点
2、作家或艺术家掌握生活的特点
3、审美与认知的本原区别
第三节 审美经验积累——混沌中的求索(2学时)
1、审美感受力
2、审美定位、定向、定质、定性、定形
3、审美简单意象――情像结构
第四节 审美意识系统的形成――跃向理性的有序结构
(共4学时,其中讲授2学时,讨论“意象”、“意境”2学时)
1、审美意识系统的复杂结构
2、艺术家完整掌握生活的理解特点
3、具体思想的含义与地位
4、整体形象(或审美意象系统)的认识
5、审美意象系统的分析
6、“意”、“境”和“意境”分析
说明:“审美意象”、“意境”属于美学、诗学、艺术学中的核心概念,安排2学时专门讨论。要求联系古今中外的叙事作品形象、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来研究、讨论,同时联系自身审美心理活动来领悟其含义。
图表,审美印象——情像结构——审美意象系统——艺术境界——
意境(或境界)。做出具体分析。
二、课堂讨论(占2学时)
1、审美反映与认知反映的区别是什么?
2、审美经验阶段的“五定”是否存在?
3、审美达到整体理解时形成什么思想和意识整体?
4、怎样认识意象之“象”?
5、怎样认识“意象”、“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系统”、“意”、“境”和“意境”(联系现实人生和文学艺术来谈)。
三、学生提问
本章属全书重点,难点也较多,要保证学生在讨论之后充分提问,弄清重点、难点。如果时间不够,往后推延也是值得的。
四、学生实验
1、闭目想象梅花等“四君子”中的一种,(一定要随意选择、自由想象)把想到的画出或写出,然后在教师指导下从花中发现自己。
2、随意想象任意一部小说、戏剧或影视中的一个人物、一群人物,想象结束后,叙述想到的对象是何状态,有何内涵。
分析说明:简单意象与审美意象系统的异同。
五、学生操作训练
1、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情景散文(绘画也可)。
2、描绘你熟识的某个人物。
下次上課时分析:为什么要写某一对象?这对象发生了什么质变化?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課后要求
1、小结本章重点提示,难点掌握情况检查。
2、满意度调查,主要是听意见,达到理解本章内容并能做到的实际应用。
预习第四章<创化不息的意识潜流>,并复习掌握要点,完成操作任务。
参考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
2、黑格尔《美学》第一巻,商务印书馆,1981年
3、《中国历代文论选,
第 四 章
(第21至28课时,其中讲课5学时,实验2学时,提问与讨论1学时)
检查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分析、总结、指导。
一、讲解要点(板书)
第四章 创化不息的意识潜流-审美意识发生至强化的原理
第一节 心界至强的涌流(1学时)
第二节 意识潜流的强化(2学时)
1、生活审美意识生成的特点,量的充实和组织强化
2.、生活审美意识理性支柱的确立及质的强化
3、生活审美意识的内部形态及形态强化
第三节 审美意识中的心理力场(2学时)
1、生活审美意识的控制作用
2、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
3、艺术审美意识在心理上的作用
4.、理想审美意识的创生及其特点
第四节 审美意识族概念的辨正与定位(1学时)
1、生活经验与生活意识的涵义
2、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涵义
3、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涵义
4、理想审美意识的涵义
二、课堂讨论问题
1、怎样认识生活意识的审美化?
2、审美心境是怎样形成的?
3、审美心境的涵义和作用。
4、审美心境的出现有何特点?
5、审美理解的涵义和作用。
说明:以上问题在17-19课时内讨论
6、怎样正确认识“心理语言”和“审美意识语言”?
7、审美意识语言有何特点?
8、怎样认识心理表现世界的形成?
9、怎样认识“心理力场”,审美中的心理力场有哪些表现?
10、谈谈理想审美意识的创生与特点
11、艺术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什么?
12、为什么说理想审美意识是人作为万物尺度的主要尺度?
说明:以上问题在24-25课时内讨论。
三、学生实验(25-27课时内完成)
(一) 面对一株古老拳曲的松树,在不同情境中你如何评价?
1、你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认为松树( )
2、你是一个木材商,认为松树( )
3、你是一个家具商或木匠,认为松树( )
4、你是一个闲游者,认为松树( )
5、你是一个植物学家,认为松树( )
6、你是一个环保者,认为松树( )7
7、你是一个有文化素养的欣赏者,认为松树( )
8、你是一个诗人,认为松树( )
9、你是一个画家,认为松树( )
10、你是一个思想家(哲学、美学家等),认为松树( )
(二) 面对一位漂亮女演员,面对一位英俊男演员又会有何评价?不同的人会有何不同反映?
设定以下人:三岁小孩、十五岁男孩或女孩、恋爱中的妇女、已婚妇女和老处女、老太婆、男青年、中年男人,老年男子、农民中的各种人、普通工人中的各种人、各阶层的知识分子,经济场和政治场中的上层人物、艺术家和文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导演或演员、美学家等等。
(三) 面对电影、电视、绘画与文学作品中的某种艺术形象,以上各种人又会如何评价。
说明:以上三个实验结果,先由学生做出,然后教师收问卷并作综合,由学生认识其中道理。教师提示:人生心境多种多样,审美心境也随主体与对象的变化而千变万化,多种价值评价、审美评价也是千变万化的。认识人生审美情境的复杂多样性,从而反驳伪美学,回到属于人类本身的科学美学中来。
五、学生作操作训练
1、从变换价值取向的不同角度描写竹子。
2、从变换价值取向的不同角度描写你心目中的某个熟人。
六、小结与课后要求
1、总结本章主要内容:审美心境的发生、涵义、作用,审美理解的涵义、作用,审美意识语言的特点,审美心理力场的作用,理想审美意识的地位和作用,一族审美概念的含义。
2、检查满意度(不记名收意见条)。对不满意者或听不懂者安排课后辅导。对问题基本弄清但还想深入思考者安排时间讨论并作引导。
3、课后任务:(1)完成操作训练,下次上课时检查并作分析、讨论;(2)预习第五章:“生活审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互动互渗原理”。
参考书目
1、《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郭绍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风骨”、“情采”、“隐秀”、“养气”、“物色”、“知音”等篇。,
4.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82年。
第 五 章
(第29-3课时,其中讲课4学时,讨论2学时,提问和实验2学时)。
讲课前检查学生操作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解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应用的程度。检查课外辅导的学生和深入研讨的学生满意度如何。
一、讲述内容(板书,参看教材第121-166页)
第五章 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互动互渗原理
第一节 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的特点及互动关系
1、生活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2、艺术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3、自然审美的内涵与特点
第二节 自然与生活的和光
1、生活审美与自然审美的统一性
2、自然物形象与生活意识的统一性
3、自然形象与人的感性意识的统一性
二,学生讨论问题
1、生活、自然与艺术同生活印象、自然印象(形象)、艺术印象有什么关系?
2、为什么要提生活审美、艺术审美、自然审美而不说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
3、生活审美有何特点?审美反思有什么重要性?
(以上在第27课时中讨论,特别要强调心理与外界的界限,不可划等号!)
4、艺术审美中的领悟性有何重要地位?
5、艺术审美中的理解的整体性是何意思?
5、自然审美为什么要强调人文性的决定性作用?
6、人的各类意识中为什么具有大量自然印象(形象),这对人们的审美创造有何意义?
以上问题在第30课时中讨论。要强调:意识中的自然形象,绝不是外界自然原物。
三、实验设计
本章教学须到教室外面,对生活、自然和各类可视艺术现象边体验、边领悟理解美学原理。
1、让学生用照相机摄下生活中喜爱的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2、让学生记录喜爱的生活场面、自然景物或可视艺术品。
3、让学生回忆、探索经历中的经验亮点或难忘的印象(包括生活事件、人物、自然景物、艺术形象等等)。
4、面对一幅抽象画或超现实主义绘画,写出观感。
分析总结:三类审美性质不同,各有特点。强调研究意识中的形象,特别是自然形象;它不仅充溢着人的头脑,而且构成感性生活与理性生活(心理生活)的重要内涵。
四,学生提问
经过实验、讨论、教师辅导,然后让学生提问,解答不懂的问题。同时检查满意度,找出其中最满意和不满意的同学,可让他们之间互相讨论、辩论。
五、学生操作设计
1、让学生对自我生活过程作审美反思,然后写下对“生活审美”的理解。
2、让学生写出对某抒情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某一艺术形象的意蕴。
3、让学生选择某种感兴趣的自然事物,并通过反思,指出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事物。
4、写出自己心理上最常出现的自然景物或自然现象。
目的:认识生活审美的反思性、艺术审美的复杂性、自然审美的人文内涵和心理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的地位。
六、小结与课后要求
1、小结:研究生活审美、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是美学科学化的基础之一。指出每类审美的具体特点,表明三类审美的性质、心理机制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不一样的。这比过去笼统谈美、美感、生活美、艺术美、自然美的机械论玄学,前进了一大步。
2、满意度检查。
3、课后要求:复习教材、笔记并认真完成各项操作要求。看本章教学纲要和练习题,预习第六章,准备做自然环境调查。
参考书目
1、《歌德谈话录》。
2、席勒《美育书简》。
3、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物色”、“知音”等篇。
4、《中国历代文论选,
5、美国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7、《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第 六 章
(第37-40课时,其中讲述3课时,讨论1課时)
一,讲述要点(板书)
本章讲述变换授课方式,不按节序讲,而是提出主要问题来讲。
(一)自然审美的心理活动原理和意识结构原理。
1、在自然审美中形成自然审美场
2、形成自然形象与人的性情融合的心理结构(从“天人感应”到“天人合一”的动态进行性结构)
3、主观精神潜隐发生作用
4、形成景物与性情合一的文化结构
(二)价值发生原理
1、审美价值研究。
2、自然景物无价值目标,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目标。
3、自然景物审美功能单纯,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功能。
4、自然景物没有价值规定性,是主体赋予对象价值规定性。
5、自然景物没有人文内涵,是主体赋予它人文内涵。
二、课堂讨论
1、什么是自然审美场?这种场对自然审美心理有何作用?
2、联系历史事实谈谈“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
3、康德说的“纯粹美”、“依存美”有无道理?
4、什么是价值、审美价值?自然审美又如何发生审美价值?
5、自然审美价值发生的条件和意义是什么?
三、实验和社会调查(利用2课时布置讨论)
1、到滇池畔欣赏湖光水色,到抚仙湖看湖水,写下不同的心理反应。
2、调查省内植被保护与破坏的情况,还有采石的现场,特别是工厂生产排放污水、气体、发生噪音的情况。
3、调查市区汽车造成的污染,写出报告。
4、发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区域、新隐患或新倾向,写出呼吁文章。
四、社会调查总结。
1、交流调查情况
2、提出方案
3、收获与不足
4、教学方式满意度
五、小结与课后要求
小结: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体性,破坏自然即毁灭人类的犯罪行为。对自然的态度应是爱惜、保护、控制利用、改造不良自然事物、减少各种自然灾害,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满意度调查。
课后要求:写一篇关于人与自然环境方面的论文。预习第七章。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自然辨正法》。
第 七 章
(本章计划在第41-44课时完成教学。其中讲述3课时,讨论和实验1课时)。
检查作文完成情况。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七章 呑吐万汇的心理机能——审美心理交流原理
第一节 心灵的吐纳机制与心理交流系统
1、心灵的吐纳机制
2、心理交流系统
第二节 审美内感外射的心理机制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2、审美心理交流系统。
示意图(参看教材第209页),
审美心理交流运动的发生、展开,达到高潮与结果。
审美心理交流运动的“三个回合”。
第三节 心灵在吐纳中跃进
生活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选择作用、感受作用、建构作用、参照作用、外射作用、自组织作用等
第四节 从经验主体到审美主体
1、审美心态的发生与审美主体出现
2、审美意识系统的内感外射运动,审美的不同层次。
3、三大审美活动心理交流系统的异同,驳“纯粹美”。
4、审美意识外射与创造性,系统外射的表现。
二、课堂讨论
1、你的成长过程有无心理交流系统的运转?举例说明。
2、人类古今文明创造与发展有无心理交流系统的运转?
3、心理交流系统在审美中的作用。
三、课堂提问
1、为什么人类能从最早使用的石器发展到今天使用多样工具?
2、有没有一种文明事物的创造与心理交流系统无关?
3、如果失去心理交流运动,人将会怎样,人类将会怎样?
四、学生试验
1、关在黑屋子里的心理反应。
2、塞起耳朵来什么也听不见的心理反应。
3、将手脚固定不动有何心理反应。
4、自试:能否长时间做到让头脑什么也不想?
五、实验总结:人的心理交流系统运动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研究这一方式,意义重大(让学生自己领悟意义)
六、操作
让学生通过审美,再进入创作(或制作),体会并写出其间心理交流运动的各个环节。
七、小结与课后要求
小结:心理交流运动原理的研究是哲学、美学、心理学和各种人文学科应当研究的根本性问题。
课后要求:完成本段教学要求的操作训练。预习第八章。
填写满意度表(专制表格,让学生不记名填写),提意见要求,下次上課的要求及改进意见。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2、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
第 八 章
(“审美主体论”之一,第45至52课时,共8课时,讲授4学时,讨论2学时,操作2学时)
首先检查学生操作训练完成情况,总结、评价,指出意义。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八章 审美主体论(上)——主体性的形成
第一节 人类发展主流
首先解释主体、主体性,然后指出人类发展史就是主体性提高的历史。
1、人类需要——需要关系——需要意识——创造活动——满足更高需要——新的创造——新的满足——至于无穷。
2、想象掌握对象——实际掌握——激发更高程度的设计——更高程度的实际掌握——至于无限。
这是人类发展主流,也是发展的内在机制。
第二节 人类主体性形成的根据
1、主体心理机能(心理交流系统)示意图(参看教材235页图示)
2、主体性与主体分类:个别主体分类、集体主体分类、历史性主体分类(教材238、239页)
3、主体划分的意义
第三节 主体性的核心-需要意识系统
1、需要不是孤立于人自身的东西——马斯洛批判,
2、人的需要是在人与对象特定关系中产生的,是需要关系的意识,即需要意识系统。
3、需要意识系统规定主体与对象关系的性质、主体活动的性质,亦即主体的性质。
第四节 主体异常与现代主体的重建
1、主体异常的表现
2、主体性异常的表现
3、主体重建的观念
图表(参看教材第235页),
主体心理机能在现实生活中展开运转的模式。
图表(参看教材第238—239页),
个别主体、集体主体与历史性主体的分类。
二、课堂提问
1、怎样正确认识人的需要、需要意识和需要意识系统?
2、人的需要意识有什么动力作用?
3、怎样确定人的主体性质?
4、主体划分的认识有何意义?
三、课堂讨论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身需要意识的作用。
2、结合自身谈需要意识的驱动作用,对人生设计、目标追求的作用。
四、操作训练
反思人类文明史,研究人的需要意识对古今中外文化巨人成长的作用,写一篇相关的论文。
五、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课后要求
小结:回归人的真实,回归人类的整体事实,回归人类的科学。
满意度调查(方法同上)。
课后要求:写出论文提纲、草稿。
参考书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 九 章
(本章在第51至58学时内讲完,共8学时。讲述5学时,讨论2学时,实验1学时)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九章 审美主体论(中):文化主体的诞生
第一节 古猿突变时机
古猿突变的内因与外因分析
第二节 古猿向人类飞跃的心理机制
由于生存条件改变,“需要——满足”的回路不通,出现中间环节:选择方式与手段出现。出现的人需要意识的自觉选择、设计、创造。这里就孕育着最初的审美创造,即美学问题。
第三节 文化主体的诞生与要类大发展定势的形成
1、社会需要定势的形成
2、社会形态发展定势的形成
3、文明创造发展定势的形成
4、主体心理发展定势的形成
第四节 审美主体诞生的文化基础
1、人生建构层次
2、走向人的完整
3、人的文化解放与大美育的任务
二、课堂提问与讨论问题
1、人类的发生与发展——关于人类起源的多种说法。
2、你认为人类起源的正确说法应该是什么?
3、你对人——文化主体有何认识?
4、你对人生的文化结构有何认识?
5、你对人的文化解放有何认识?
三、学生实验
1、找几个学生作为对象,通过提问,测试对方人性完整性或缺憾。最好能引起全体同学反思,提高人性的自我意识。
2、自试:体会自身生存的感觉、感受,有无遗憾、不平甚至痛苦、愤怒,找出自我人生缺憾。
实验分析:人生追求具有自然性与必然性,人生应自觉追求生存的完整性。
五、操作训练
1、通过进行社会调查,验证社会上各类人生的完整性程度。具体考察,谈自己对人生建构层次的认识,写一篇关于人生完整建构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研究的文章。
2、分析各种犯罪现象,指出其人生缺憾引起的盲目冲动。
3、分析各种创造者,指出其缺憾及创造追求。
总结:人生完整性认识的重大意义。
六、小结、满意度调查与课后要求
小结:人是文化主体,文化是人的本质所在,因此人的文化结构是人生完整实现或文化解放的大事。
满意度调查(方法同前上)。
课后安排:(1)继续写作上次布置的论文;(2)写作本章布置写的文章。
参考书目,
1、李泽厚等《中国美学史》,第一册。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3、张光福《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第 十 章
(共4课时,讲述2课时,讨论1课时,实验1课时)
检查第八、九章论文写作情况,评改并总结。
一、讲述内容(板书)
第十章 审美主体论(下)审美主体的诞生
第一节 人的多重主体性
人是生活主体、性爱主体,同时又是审美主体、创造主体。审美主体发生于日常生活和性爱关系之中。完整的审美主体须在文明发达的条件下才能出现。
第二节 审美主体的界限
为了界定审美主体,首先必须弄清审美与非审美的区别。须从审美、审美的发生、审美欲释放、审美心境的出现、审美过程、审美结果、审美的性质等等多环节上确定审美活动的实质;非审美则与此不同。
第三节 审美主体与一般观审主体
审美主体不同于一般观审主体。审美主体有特定实质。即审美主体的观照与其它主体的观察不同,审美主体的精神体系结构、运动与其它主体不同,创造结果不同。不能将审美主体混同于别的主体。
第四节 审美理论主体的确立
审美理论主体,是研究审美活动、创造活动和社会人生最佳发展设计的美学理论家。不能将任何一种思想或哲学都附会出一种“某某美学”,也不能将任何一个思想家都随意加上一顶美学家的帽子。美学的泛化不是确立美学,而是消解美学,是非科学的思维,即混沌思维,它只会制造混沌文化。
第五节 确定审美主体和审美理论主体的意义
审美审主体和审美理论主体的确定,有利于美学的科学化、人类审美意识自觉化、人类生活目标化(价值目标明确)。
一、课堂提问
(一)学生提问(有不明白之处即可发问或质疑)
(二)教师提问
1、审美主体在历史发展中是怎样出现的?
2、审美与非审美、审美主体与非审美主体如何区别?
3、美学是否是哲学的附庸?是否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一套美学理论?
三、课堂讨论
学生自由提问,共同讨论。若无人提问,则由教师引导,提出下列问题,
1、你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是一个审美主体?
2、你自己是否是一个完善健全的审美主体?
3、不完善的审美有什么结果?
4、为什么不同审美主体心理反应不同?
四、课堂试验
1、站到一株花、一棵树前,尝试自觉进入审美状态。
2、读一首詩,看一本书(或一部影视)之后,反思自己的审美心理,写下心理活动过程。
3、静心反思过去的某一段生活或场面,进入审美状态,事后写下心理活动过程。
总结:审美对心理净化的作用,对人生质量提高和身心和谐的作用,对创造精神的激发作用,对价值实现愿望的启动。。
五、课堂训练
思考“老子美学思想”“庄子美学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等说法,写一篇评论文章。
六、小结与課后要求
小结:研究审美、审美主体并确定其意义,有重要的学科意义、人本意义、生活意义和创造意义。
课后要求:除写评论文章外,自学第十一、十二、十三章。
填写满意度评价表,提出改进意见。
参考书目
1、康德《判断力批判,
2、黑格尔《美学,
1,丹纳《艺术哲学,
自学章节提示
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可以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学,领悟其中意义。为了达到自学提高的目的,可围绕以下问题阅读思考。
1、人的精神生活有无价值?这类价值的创造和需要是怎样表现出来并代代相传发展下去的?
2、为什么人的生命意识必然导致生命价值思考和价值追求——特别是不朽价值的追求?联系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人生来思考。
3、为什么美学应是人学?它应当成为怎样的人学?
自学以后,抽2课时讨论。写一篇总结性的论文,作为作业成绩(10%)计入总成绩。
社会调查与作业:试站到现代美学与历史的高度,审视人的生存与社会现状,写一篇3000字以上的评论。
期末考前复习指导(4课时)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做出评改并打分,简单评讲,
2、提示全书重点、难点。
3、明确考核标准和题型。
4、复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问(也可打电话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