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课件
主讲 苑改霞
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参考书目:
1,,货币银行学,曹龙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8月第 1版。
2,,现代金融理论,陈雨露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9月第 1版。
3,,货币金融学,(美)米什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8月第 1版。
4,,金融学,王松奇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1月版。
5,,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1)
李扬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
月第 1版。
6,,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2)李扬等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6月第 1版。
7,,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胡庆康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9月第 1版。
8,,当代货币金融理论,胡海鸥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月第 1版。
9,,货币银行学教程,武康平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月第 1版。
10,,货币问题争论与分析,
陈文林编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年 10
月第 1版。
11,,金融问题争论与分析,陈文林编著,
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 8月第 1版。
另外,还应参阅一些经济和金融类的报纸和杂志,如,中国金融,,,金融研究,,
,金融与保险,,,金融信息与参考,,
,金融时报,等。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
1、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果。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第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第二、扩大的价值形式
第三、一般的价值形式第四、货币价值形式
二、货币的发展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足值货币)
3、信用货币(可兑现的、不兑现的)
4、信用货币 5、电子货币
三、我国人民币的产生发展过程
共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
二、我国人民币的特征:
1、人民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
2、反映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关系
3、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4、人民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现金与存款。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实现商品的价值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我国的人民币可发挥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化身而保存起来时,执行贮藏手段职能。
充当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货币,必须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货币。
我国人民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人民币不能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第二、人民币可以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职能:
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态,进行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在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条件下发挥作用,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人民币可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当货币走出一国的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
世界货币可作为国际间的一般购买手段;
一般支付手段;财富的一般转移手段。
我国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的条件
四、货币的作用:
货币的作用就是指货币执行其各种职能时,
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1、货币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作用的共同点
2、货币在我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特点第三节 货币流通规律
一、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1、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运动形式为:商品 ——货币 ——
商品。
2、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3、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并服务于商品流通。
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前提。商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范围、规模结构和速度。
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在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过程中,货币与商品的运动方向相反;货币的形态始终不变;货币流通可以超越商品流通的范围。
二、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商品流通所决定的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 /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
如果考虑到货币执行支付职能的情况,则分子项的商品价格总额可调整为:商品的价格总额 —赊销商品价格总额 +到期应支付总额 —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三、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货币符号,
它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流通规律是指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流通规律。其基本内容是:
1、流通中全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2、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 =流通中货币需要量 /纸币发行总量第四节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本国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它由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法令、条例等综合构成,它使货币流通的各个要素结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简称为币制。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规定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货币金属是规定用何种金属充当货币,
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
货币单位是指规定货币的名称及所含货币金属重量。
2、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
本位币、自由铸造、无限法偿
辅币、限制铸造、有限法偿
3、银行券、纸币的发行与流通程序
4、金准备制度(黄金储备制度)
二、货币制度的发展演变:
1、银本位制: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
银两本位制、银币本位制
2、金银复本位制,是以金、银两种金属同时作为货币金属,金币、银币都可以自由铸造的货币制度。
平行本位制:金币和银币按各自的实际价值流通。
双本位制:金币与银币的比例关系由国家用法律确定。
跛行本位制:以金、银同为本位币,但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币不能自由铸造。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格雷欣法则)
3、金本位制: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
金币本位制:以金铸币为本位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国境。
金块本位制:也称为生金本位制。是国内不铸造、不流通金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或纸币)来流通,而银行券(或纸币)只能有条件的向发行银行兑换金块,不能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制:
也称为虚金本位制。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国内不铸造也不使用金币,而是流通银币或银行券。银币或银行券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然后用外汇在外国兑换成黄金。
4、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一、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
第二、货币通过银行信贷渠道投放。
第三、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对货币供应实施管理。
第四、货币供应量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
三、我国的货币制度:
1、人民币是唯一合法的通货。
2、人民币的发行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计划发行和经济发行。
3、中央银行对货币流通实行有效的管理。
4、建立必要的金银、外汇储备。
第五节 人民币的发行与管理
人民币管理的依据是 2000年 2月 3日颁布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从
2000年 5月 1日起施行。
一、人民币的设计和印刷:
1、新版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设计,
报国务院批准。
2、人民币由人民银行指定的专门企业印刷。
3、印制人民币的原版、原模使用完毕后,
由人民银行封存。
4、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印制人民币的特殊材料、技术、
工艺、专用设备等事项。
5、人民币样币上应加印,样币,字样。
二、人民币的发行和回收:
(一)人民币的发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
1、发行原则:
集中统一发行原则
经济发行原则
计划发行原则
2、发行程序:
第一、发行库与发行基金
发行库是人民银行为国家保管人民币发行基金的金库。发行库的设置比照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
发行基金是国家银行储备的用于发行而尚未发行的准备基金,是处于准备状态的货币。
发行基金包括两部分:原封新券、回笼券。
发行基金实行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 。
第二、业务库
业务库是各商业银行对外营业的基层机构为办理日常业务保留营业用现金而设立的金库。
业务库的库存现金是银行办理日常现金收付的周转金,属于流通中的货币。
业务库的管理原则是:保证业务收付、节约现金使用。
业务库库存限额 =每天平均现金支付数 —
当天收入可抵用数 +当天收入中尚未清点数人民币的发行程序可 如此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可根据需要发行纪念币。
(二)人民币的回收:
1、特定版别的人民币停止流通,应报国务院批准,并由人民银行公告。
2、办理人民币存取款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 (continued)
商业银行业务库市场货币流通量人民银行发行库人民币发行程序图示出库入库投放回笼
3、残缺、污损的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回收、销毁。
三、人民币的流通和保护:
1、各金融机构应根据合理需要的原则,
办理人民币的券别调剂业务。
2、禁止非法买卖流通人民币。
3、禁止损害人民币的行为。
4、人民币样币禁止流通。
5、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刷、发售代币票券,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
6、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境携带人民币实行限额管理。
7、禁止伪造、变造人民币;禁止出售、
购买伪造、变造的人民币;禁止走私、运输、持有、使用伪造、变造的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对于伪造、变造人民币所做的鉴定是最终鉴定。
假币由金融机构予以没收,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销毁。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产物?
2、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
3、说明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和实质。
4、说明格雷欣法则的内容。
5、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货币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6、简要说明我国人民币的发行程序。
7、为什么说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8、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9、人民币能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为什么?
10、人民币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第二章 信用和利息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1、什么是信用?
信用又称信贷,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体现着一定的生产关系。
2、信用的产生: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的产生同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密切相联。
第一、信用最初产生于商品流通过程中。
第二、信用产生的社会根源是商品和货币的不均衡分布。
第三、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所有制和经济利益。
二、信用的发展:
1、前资本主义信用 ——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是指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而获取高额利息的借贷行为,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古老的生息资本的形式。
( 1)高利贷信用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
债权人有:商人、各类宗教机构、封建主和地主。
债务人有:小生产者、贵族。
( 2)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利率高、剥削残酷;对生产具有寄生性和破坏性,导致社会生产力的衰退。
2、资本主义信用 ——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是货币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借贷资本的来源:生产经营中的闲置资本;
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货币储蓄等。
借贷资本的特点:
( 1)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
( 2)借贷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资本。
( 3)借贷资本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
( 4)借贷资本有特殊的转让形式。
3、社会主义信用:商品货币经济是社会主义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三、信用的本质 ——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信用形式是指借贷活动的表现方式,它是信用活动的外在表现。
一、商业信用:
(一)商业信用的概念: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销售商品时,以赊销和预付形式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二)商业票据:
商业票据是以商业信用形式出售商品的债权人用以保证自己债权的一种书面凭证。
1、商业票据的种类:
商业票据按出票人的不同分为期票和汇票。
2、商业票据的特点:
抽象性;流动性;不可争辩性。
3、商业票据的贴现:是指票据所有者在票据到期以前,为获取现款而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的票据转让。
计算公式为:
客户所得现金 =票据面额( 1—年贴现利率 x未到期天数 /360天)
(三)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规模上的局限性。商业信用的规模以产业资本的规模为度,最大作用是产业资本的充分利用。
2、方向上的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产品企业向下游产品企业提供信用。
(四)我国的商业信用:
1、建国初期,有效利用商业信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家禁止 商业信用的存在。
3、当前,我国应有效利用和管理商业信用第一、建立商业票据市场。
第二、确立市场参与主体,加强企业资信评级,按级划定企业使用票据的种类,按级限定票据的流通范围。
第三、确定市场参与形式与运行机制。
二、银行信用:
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提供的信用。
1、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
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2、银行 信用是我国信用制度的基础。
三、国家信用:
是指以国家为一方所进行的信用活动。
广义的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
狭义的国家信用只指国内信用。
(一)国家信用的形式 ——国库券与公债券
(二)国家信用的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
2、调节经济运行过程。
3、提高经济效益,培植后续财源。
(三)我国的国家信用
1、我国利用国家信用的历史
1950年,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1954——1958年发行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2、改革开放后的国家信用
第一阶段,1981——1988年,国债期限为五年。
特征:摊派购买;国债期限结构单一;国债市场开放后,黑市交易猖獗,国库券的形象受到影响。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国债期限为三年。
特征:国债的市场化建设处于探索阶段;
二级市场发展缓慢;国债市场监管与清算制度不完善。
第三阶段,1994年以后的国家信用。
1994年,国库券的期限结构实现多样化。
1995年,国库券规范为三种:凭证式、无记名式和记账式。
1996年是国债改革之年。
(四)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1、国家信用有时可以动员银行信用难以动员的资金。
2、国债筹集的资金比较稳定,而银行存款的稳定性则较差。
3、两者的利息负担不同。国债利息由纳税人承担,而银行贷款的利息则由借款人承担。
四、消费信用:
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购买消费品的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形式
信用卡 ——短期消费信用
分期付款 ——中期消费信用
消费信贷 ——长期消费信用
(二)我国的消费信用
1、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 1)银行卡的种类
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
贷记卡
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
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 2)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过程
2、分期付款
1993年 11月,上海银信服务公司成立,它是我国首家办理个人消费品分期付款业务的消费信用服务公司。
近年来,分期付款主要用于购买汽车。
3、消费信贷
( 1)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
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 30年。
住房公积金贷款:
住房公积金贷款规定: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借款家庭成员退休年龄内所交纳的住房公积金数额的两倍。
现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为:五年以内
4.77%,五年以上 5.04%。
( 2)耐用消费品贷款:银行提供的支付借款人用于购买家用电器、汽车、家具用具等的贷款。
期限一般为 3——5年。
(三)消费信用的作用
1、消费信用对生产有促进作用。
2、消费信用可以调节消费,调节公众在购买消费品时在时间上和支付能力上的不一致。
(四)我国消费信用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济收入低,且增幅缓慢。
2、公众对未来预期不乐观。
3、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4、消费者消费观念陈旧。
5、消费信用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五、民间个人信用
民间个人信用是指城乡居民个人之间独立进行的信用活动。
(一)我国民间信用的形式
1、私人之间直接的货币借贷
2、私人之间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
3、有一定组织程序的借贷活动。如货币合会、民间标会、摇会等。
4、以实物作抵押取得贷款的,典当,
(二)民间信用的特点
1、民间信用的主客体是独立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组织及一般家庭个人消费者。
2、民间信用的时间一般较短,活动空间有限。
3、民间信用的利率具有较大的弹性。
4、民间信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风险性。
第三节 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的含义与本质
利息是货币所有者(债权人)由于贷出货币而从借款者(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
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见课本 84页)
利息的本质由利息的来源决定,而利息的来源又是由信用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二、利率及其种类
利率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入或贷出本金的比率,用来表示利息水平的高低。
(一)利率的表示方法与利息的计算
1、利率的表示:
按照计算利息的时间把利率表示为三种: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年利率用本金的百分之几来表示,月利率用千分之几来表示,日利率用万分之几来表示。
年利率 =月利率 x12
日利率 =月利率 /30
2、利息的计算:详见课本 93页 ——97页。
(二)利率的种类
1、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
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2、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是指在借贷契约或有价证券上载明的利率。
实际利率
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以后的真实利率。(计算公式见课本 88页 ——89页)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4、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定利率
5、一般利率与优惠利率
6、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
三、利率的决定理论 (课本 97页 ——101
页)
利率理论的两大流派:实际利息理论和货币利息理论。
实际利息理论是长期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实际节制的报酬和实际资本的收益。代表人物是费雪。
货币利息理论是短期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借钱和出售证券的成本,是贷款和购买证券的收益。货币利率决定于货币的供求。
代表人物是洛克、凯恩斯。
(一)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从利息的本质及其来源展开分析。
借贷资本完整的运动公式为:
G——G——W…… P…… W’——G’——G’,
可分为三个阶段:
1、资本使用权的让渡,即 G——G
2、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是资本的增值过程,即 G——W——P——W’——G’
3、货币本金和利息的回流,即 G’——G’
马克思认为,利息在本质上同利润一样,
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率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波动。
(二)西方利率理论
1、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 19世纪末 20世纪 30年代的西方经济学中。
基本观点是: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
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是资金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该理论的特点:
( 1)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
( 2)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
( 3)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基本观点是: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
而货币需求量又基本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就增加,当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则利率下降。
该理论的特点:
( 1)是完全的货币决定理论,认为利率纯粹是货币现象,与实际因素无关。
( 2)货币可以影响实际经济活动水平,
但只是在它首先影响利率这一限度之内。
( 3)若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坦部分相交,则利率不受任何影响。
( 4)是一种存量理论,认为利率是由某一时点的货币供求量所决定的。
3、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是新古典学派的利率理论,产生于 20世纪 30年代后期。
基本观点是: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该理论的特点:
( 1)是长期的实际利率理论,强调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
( 2)它注重对某一时期货币供求流量的分析。
( 3)兼顾货币因素和实际因素,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 4)忽视了收入与利率的相互作用。
四、利率的作用:
1、利率与消费和储蓄
货币利率较高时,生息资本的收益提高,
居民会减少即期消费,增加储蓄;而高利率也会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导致公众收入下降,消费减少。
2、利率与投资
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大,投资规模会缩小;低利率则会减少投资成本,使投资量增加。
3、利率与通货膨胀
高利率可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降低利率可防止过度紧缩。
4、利率与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使得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杠杆调控宏观经济成为可能和有效。
5、利率与对外经济活动
对进出口的影响:利率水平较高时,
出口产品价格会提高,出口竞争力下降,形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降低利率,可以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对资本输出入的影响:高利率会吸引外国资本大量流入;低利率则会导致资本外逃。
复习思考题:
1、说明信用的含义与产生发展过程。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有哪些?如何规范发展我国的商业信用。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消费信用在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对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民间信用形式,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
5、比较银行信用与国家信用的特点,
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6、你认为,对于利率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有哪些因素?
7、利率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析比较西方利率理论的特点。
第三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现代银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制度下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银行是指经营存款、放款、汇兑等业务,
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金融机构。
1、货币经营业是银行的先驱
2、货币经营业转化为具有高利贷性质的近代银行
1171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公立银行。
在我国,明朝末年出现的山西票号以及后来的钱庄、银号等都属于这类金融机构。
这一时期,银行的特点是:
放款利率很高,具有高利贷性质,并且很不稳定。
二、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银行产生的途径
1、高利贷性质的旧银行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2、根据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这是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
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 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它的建立标志着资本主义银行体系的开始。
1845年,英国人在中国开办了第一家新式银行 ——丽如银行,1848年改为东方银行。
1897年 5月 27日,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银行 ——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
(二)帝国主义时代,银行随着生产的集中与垄断,由简单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三)跨国银行
跨国银行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金融机构,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经营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商业银行。
其特点是:
1、组织机构联合化
2、经营方式专门化
3、银行规模集中化
三、我国社会主义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一)银行的建立
中国无产阶级最早的银行是 1928年 2月广东海陆丰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建立的劳动银行。
1931年 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这是社会主义银行的雏形。
1948年 12月 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1、没收官僚资本银行
2、取消外国在华银行特权
3、对民族资本的私营金融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合并解放区银行,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银行
5、建立和发展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金融体系的发展
1、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 1948年 ——
1978年)
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一切银行业务缺点:统得过死,不利于调动基层银行的积极性。
2、多元混合型国家银行体系( 1979年 —
—1983年)
优点:按专业分工,专业比较明确固定,
信贷工作容易做好。
缺点:强调分工和独立,没有解决如何集中统一,加强宏观控制的问题。
3、中央银行体制下的银行体系( 1984年以后)
四、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课本 161页 —
—165页)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各类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构成。
一、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
二、商业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
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三、政策性金融机构
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政策性金融活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配合宏观经济调控的金融机构。
特征:
1、不以盈利为经营目标,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2、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预算拨款、发行金融债券、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借款。
3、资金运用以发放中长期贷款为主,贷款利率较低。
4、贷款重点是政府产业政策、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重点扶植的项目。
主要有三类:开发性金融机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
四、专业银行(课本 166页 ——169页)
主要有: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农业银行、
抵押银行、进出口银行等。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主要有: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养老或退休基金会、信托公司等。
第三节 我国现行的金融机构体系
一、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机关。
1948年 12月 1日在河北石家庄成立,1984
年 1月 1日开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它的基本职能是:
1、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的稳定
2、对金融机构实施严格的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的运行
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为总行、分行、城市中心支行和支行。
二、政策性银行
– (一)国家开发银行 1994年 3月 17日成立
– 办理政策性国家重点建设(包括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的贷款及贴息业务。
– 国家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有:
国家财政部拨付的资本金
发行金融债券
向中央银行再贷款
境外筹资
国家开发银行只设总行,不设分支机构,
信贷业务由建设银行代理。
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任务(见课本 142页)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 1994年 5月成立
为大型机电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进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办理贴息及出口信用担保。
中国进出口银行只设总行,不设营业性分支机构
信贷业务由中国银行或其他商业银行代理
可在个别大城市设派出机构(办事处或代表处)负责调查统计监督代理业务事宜。
主要任务见课本 142页。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1994年 11月成立
办理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有:
财政拨款
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发行金融债券
境外筹资
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
主要任务与业务范围见课本 142——143页。
三、商业银行
(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
是以城市工商企业、机关团体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商业银行。
1984年 1月 1日成立。
2、中国农业银行
是我国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国家银行。
1979年 3月恢复。
3、中国银行
是我国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它的前身是满清政府的大清银行,1949年由人民政府接管。
4、中国建设银行
是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投资信贷业务的国家银行。
1954年 10月 1日成立。
建设银行具有财政和银行双重职能。
(二)中国交通银行
中国交通银行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的股份制的全国性金融企业。
其主要任务是:
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人民银行的领导下,筹集和融通国内外资金,经营人民币和外币金融业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特点:
综合性的银行
内部自求资产负债的平衡
按照经济的需要设立分支机构
恢复了股份制银行的传统
(三)其他商业银行
1、中信实业银行
是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直属的一家综合性银行。
1987年 4月在北京成立。
中信实业银行以批发业务为主,兼营部分零售业务;以外汇业务为主,兼营部分人民币业务。
2、深圳发展银行
以深圳区内六家农村信用社为基础组建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 12月 28日成立。
是我国第一家上市银行。
是我国首家拥有个人股份的银行。
3、广东发展银行
1988年 6月成立
它的资本来源于广东省各家国有商业银行、
香港奥海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银集团和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
4、中国光大银行
是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全资附属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1992年 8月 18日成立
5、招商银行
是由中国香港招商局集团投资经办的综合性商业银行。
是我国第一家完全由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1987年 4月 8日在深圳蛇口成立。
此外,还有福建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
1、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经营财产保险业务。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经营以人的身体和生命为标的的各类人身保险业务。
中国再保险公司:经营再保险业务。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及一些外资保险公司。
2、信用合作社:包括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
目前,城市信用社已改组为城市合作银行。
城市合作银行分市行与基层行两级。
一些农村信用社也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
3、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是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设备而专门设立的国际金融机构。
1979年 10月 4日成立。
4、国家外汇管理局
是我国的国家外汇管理机关,受人民银行总行领导。
1979年 3月成立。
它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根据国家统一的金融政策,制定外汇管理法令,统一管理和调度国家外汇。
第二,对一切国际收支进行检查、监督,
负责外汇收支的综合平衡工作。
第三,公布人民币对外币的汇价。
5、证券公司:
是指依法设立的,专门经营证券业务,具有独立企业法人地位的金融机构。
我国的证券公司分为两类: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
综合类证券公司从事证券的承销、自营和经纪等多项业务。
经纪类证券公司只能从事代理证券交易业务,不得从事自营业务。
6、财务公司:
由企业集团内部集资组建。
此外,还有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构等。
(五)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
在华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复习思考题:
1、简要说明现代银行业的产生发展过程。
2、根据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
说明社会经济制度对金融体系形成的影响。
3、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含义和特征各是什么?
4、比较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和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异同。
第四章 商业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一、商业银行的定义与性质
(一)商业银行是以吸收活期存款、经营短期工商业贷款为主的,并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信用机构。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银行业务全能化
2、银行业务经营证券化
3、银行资本集中化
4、金融工具不断创新
5、银行业务经营科技化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
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经营目标,以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为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1、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追求利润最大化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它的经营对象是特殊商品 ——货币
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
可提供全面、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商业银行的作用
1、充当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
2、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与类型
(一)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用法律形式所确定的商业银行的体系结构以及组成这一体系的各类银行、金融机构的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
1、单元银行制度
优点:
可以防止银行垄断。
有利于协调地方政府、工商企业与银行的关系。
银行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
银行管理层次少,便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缺点:
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
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
会削弱银行的竞争力。
2、总分行制度,即分支银行制。
是指法律上允许在总行以外,可在本地或外地设立若干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
总分行制可分为总行制与总管理处制。
优点:
便于银行扩大经营规模,增强银行实力。
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手段。
便于宏观管理水平的提高。
缺点:
容易形成垄断
加大了银行内部的控制难度
3、代理行制度,即往来银行制度。
4、持股公司制,即集团银行制。
是由某一银行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
优点:
能有效扩大资本总量,增强银行的实力。
它兼单一银行制和分支银行制的优点于一身。
缺点:
容易形成银行业的集中与垄断。
5、连锁银行制,即联合制。
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控制两家或两家以上的银行。
(二)商业银行的类型
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职能分工型是指法律限定金融机构必须分门别类从事各自特定的业务。
全能型是指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一切银行的业务,包括各种期限、不同种类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全面的证券业务。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业务
一、负债业务
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
(一)银行资本
银行为开展业务经营而自筹的可长期占用的资金。
银行资本分为两级: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
是由银行的自有资金构成的可由银行永久性占有的资本。
主要包括:
第一,股本。有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
股本实际上是银行的创办资金,即实收资本。
第二,公开储备
是指银行提取的或以其它盈余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
如资本盈余、留存盈余和营业盈余等项目。
核心资本具有以下特征:
价值相对比较稳定
具有较大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是判断银行资本充足比率的基础
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关系极大
2、附属资本
由银行可长期占用的资金形成的资本。
主要有:
未公开储备,又称为隐蔽储备。是指虽未公开但已反映在损益账上并为银行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
重估储备,是对银行自身房产的重估,以使其更接近市值。
普通准备金,是为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亏损而设立的。
混合资本工具,是指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有一定债务性质的一些资本工具。
长期附属债务,是指期限较长的资本债券和信用债券。
(二)各项存款
1、活期存款,也称为支票存款。
2、定期存款
3、储蓄存款
特点:
是个人为积蓄购买力而进行的存款
金融监管当局对经营储蓄业务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监管
4、存款账户的创新
第一,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NOWs)
是对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开立的计算利息的支票账户,也称为计息的活期存款。
第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
介于活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之间,开户时最低金额为 2500美圆。
第三,自动转帐制度( ATS)
存户同时在银行开立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始终保持 1美圆,其余余额存入储蓄账户以取得利息收入。当需要签发支票时,存户可用电话通知开户行。
第四,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特点:
面额大、金额固定、不记名、可以转让。
除此之外,还有定活两便存款、通知存款等。
(三)其他负债业务
1、短期借款
同业借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
转贴现
结算过程中的短期资金占用
2、长期借款
主要是发行金融债券筹资。
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
是银行获得利润的主要途径。
(一)放款业务
是银行将其所吸收的资金按一定的利率贷放给客户并约期归还的业务。
1、贷款的种类(详见课本 189——190页)
2、贷款风险分类法:
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3、放款的管理
要进行深入的信用调查分析工作
选择合适的抵押品
了解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限制对同一借款人的放款总量
(二)贴现业务
(三)证券投资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的活动。
商业银行首选的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
投资业务的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行分散化原则
2、选择品质优良的证券
3、要有健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一)中间业务
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
性质:
商业银行不直接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参与。
以收取手续费的形式获得收益。
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
(二)表外业务
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有风险的表外业务与无风险的服务活动(即中间业务)。
四、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
通常将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统称为信用业务。
负债业务是资产业务发展的基础
银行可以通过资产业务来增加负债业务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建立在信用业务的基础上
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可以促进信用业务的发展第三节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安全性
是指银行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
1、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特殊性
银行自有资本的比重小,实行负债经营。
银行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在期限与规模上的不匹配。
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经济情况的种种不确定因素会影响银行的业务经营。
2、实现安全性经营的措施
合理安排资产业务的规模与期限结构
加强对客户的资信调查和经营预测
根据业务规模的扩大不断补充自有资本
保持一定比例的流动性较高的资产
遵守国家法令,执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政策和制度
(二)流动性
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现和必要的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
包括资产的流动性与负债的流动性两重含义。
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
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要的资金。
1、保持银行流动性的原因
银行存取款业务的不断进行,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余额,但此余额在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贷款到期还本收息、投资收益的取得与新的资金需求在时间上不一致。
银行与客户约定的透支帐户,必须保有一定的资金来源。
2、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措施
建立分层次的现金准备。
拥有一定数量的保证准备。
保证资产业务的期限结构与负债的期限相适应。
(三)盈利性
是指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
1、盈利性原则的重要性
盈利是银行承担经营风险的重要力量。
盈利状况的好坏是银行吸引客户、稳定客户的基础。
理想的银行盈利水平可提高银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管理
提高资产收益,合理安排资产结构。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增加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
降低银行经营成本。
(四)商业银行经营总原则
在保证资产安全和流动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
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基础追求盈利是安全性与流动性的最终目标
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
认为:商业银行应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
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保持适当的流动性。
主要经过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
局限性:
没有认识到活期存款的余额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忽视了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忽视了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2、资产转移理论(可转换性理论)
局限性:
限制了银行高盈利资产的运用
在市场需求不旺时,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会受到损害
3、预期收入理论
局限性:
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结果,与实际会产生脱节。
三、负债管理理论
认为银行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获取更高的盈利水平。
该理论的缺陷(见课本 216页)
四、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第四节 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与背景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
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
金融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并提高金融业的宏观效率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
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是:
1、二战后,国际资本流动及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2,70年代全球性的,石油危机,及其
,石油美圆,的回流。
3,80年代国际债务危机的爆发与影响。
二、金融创新的原因
避免风险
规避政府的金融管制
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由制度的改革所引起
降低交易成本
三、金融创新的内容
1、金融业务的创新
负债业务:多种新的存款工具的出现
资产业务:
发展消费信用、开展银团贷款等。
中间业务与清算系统的创新
2、金融市场的创新
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定价模型的创新
3、金融制度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
跨国银行得到发展
金融机构之间出现同质化趋势
金融监管的自由化与国际化
四、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
1、金融创新可以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
2、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
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大
增加了表外业务的风险
推动了金融机构的同质化、自由化和国际化
为金融投机活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场所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现代商业银行的性质。
2、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哪几类?各类业务之间的关系如何?
3、银行资本如何构成?各构成部分包括什么内容?
4、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5、商业银行是如何从早期的资产管理发展到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
6、在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如何协调各经营原则之间的矛盾。
7、说明金融创新的含义、原因和内容。
8、采用贷款风险分类法,可将贷款分为哪几类?这种分类的意义何在?
9、你认为商业银行组织制度的建立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五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类型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产生:
1、从众多的一般银行中逐渐分离出一家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2、重新建立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的产生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
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过程
1、中央银行的初创时期( 1844年 ——
1912年)
只有少数国家建立中央银行
2、中央银行逐步成熟时期( 1914年 ——
1945年)
各国开始认识到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
3、中央银行地位增强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中央银行
二、中央银行的类型
(一)单一中央银行制
国家单独设立中央银行的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分为一元式和二元式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
在一国内,没有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而是把中央银行的业务和职能与商业银行的业务与职能集于一家来执行。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
(四)准中央银行制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中央银行的特点
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经营普通银行的业务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垄断国家的货币发行
(二)银行的银行
集中存款准备金
充当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三)国家的银行
代理国库
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
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外汇、黄金储备及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对金融业实施监管
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政策建议,
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三、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资 产 负 债国外净资产 储备货币对中央政府债权 债券对存款货币银行债权 中央政府存款对非货币金融机构债权 自有资金对非金融部门债权 其他项目合计 合计第三节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一、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含义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
二、中央银行的支付清算体系
1、清算机构
2、支付系统
3、支付结算制度
4、同业间清算制度与操作三、中央银行支付清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组织票据交换清算
办理异地跨行清算
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清算服务
提供跨国支付服务
四、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现状
同城清算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
电子资金汇兑系统与邮政汇兑系统
银行卡支付系统第四节 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与存款保险制度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与内容
(一)金融监管的含义
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与金融管理的合称。
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
金融监管的原因是:
金融业在经济中处于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维护金融秩序,保证公平竞争,提高金融运行效率。
(二)金融监管的内容
1、市场准入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筹建、设立、经营等进入金融市场的监管。
2、金融风险监管
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贷款风险控制等。
3、金融业务监管
对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经营品种、经营合规性进行监管。
4、市场退出监管
接管、解散、撤销、破产
二、金融监管的原则
依法监管原则
综合性与系统性监管原则
合理适度监管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的监管原则
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复习思考题
1、在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中为什么需要一个中央银行?
2、说明中央银行的职能。
3、金融监管的含义、原则和内容各是什么?
第六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定义:
是指以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
包括三层含义:
1、它是金融资产进行交易的有形或无形的场所。
2、反映了金融资产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所形成的供求关系。
3、包含了金融资产交易过程中所产生的运行机制,主要指价格机制。
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直接融资市场和间接融资市场。
狭义的金融市场只指直接融资市场。
二、金融市场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社会上存在着庞大的资金需求与供给
拥有完善和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交易的工具丰富,交易形式多样化有健全的金融立法
政府能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二)金融市场的特点
借贷活动的集中性
交易场所的广泛性
交易对象的特殊性
交易方式的特殊性
市场价格的一致性
三、金融市场的类型:
1、按金融交易的期限划分
短期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内。
长期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交易期限在一年以上。
2、按金融交易的程序不同,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是新金融工具最初发行上市的市场。
流通市场是已上市的旧的金融工具买卖转让的市场。
3、按交割时间的不同,分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现货市场即现金交易市场,是当天成交、
当天交割,最迟三日内交割完毕。
期货市场是以标准化的合约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4、按金融交易的存在场所划分,分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
5、按金融交易的标的物不同,分为:
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6、按存在地域或活动范围来划分:
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四、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一)金融市场的参加者
是指参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而形成证券买卖双方的单位。主要有:
1、政府部门: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
2、工商企业:即是筹资者,也可能是资金供应者。
3、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
主要有存款性金融机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
4、个人:是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
(二)金融工具
是在信用活动中产生,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和价格的书面文件。
金融工具的特征:
偿还性:是指债务人必须归还本金以前所经历的时间。
流动性:是指金融工具迅速变为货币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
风险性(安全性):
是指购买金融工具的本金和预期收益所具有的风险程度或其安全的保障程度。
收益率(盈利性):是指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和本金的比率。
有名义收益率、即期收益率和平均收益率。
(三)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是指进行金融交易所采用的方式。
1、在固定场所进行的有组织的集中交易方式。
“双边拍卖,方式成交
买方的最高出价 =卖方的最低要价
2、分散交易方式,通过金融机构的柜台进行。
,讨价还价,方式成交,也称为店头交易
3、场外交易方式
借助于先进的通讯手段完成交易。
(四)金融市场的管理
是指中央银行及有关监管当局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而进行的管理。
第二节 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的中介机构有
商业银行、票据承兑公司、贴现公司、证券交易商和证券经纪商。
一、货币市场的功能和特点:
(一)功能:
资金供求双方都可以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金融通。
可以为资金供求双方提供临时性的资金融通场所。
在货币市场上,短期资产可以十分便利地转换成现金。
货币市场是金融当局办理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业务的场所。
(二)特点:
融资期限短
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
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
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货币性,
二、银行短期借贷市场
银行对工商企业提供的一年以内的短期信贷,以解决临时性的短期资金需要的场所。
最重要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是指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融通的场所。
一般无固定的交易场所。
期限最短为半日拆,一般都不超过一个月。
三、票据市场
是以票据作为信用工具,通过票据承兑贴现方式进行融资活动的市场。
(一)票据市场的运行机制
1、市场交易种类
银行票据与商业票据的贴现
商业银行对贴现公司的拆放
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贴现公司的再贴现
2、市场参与者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贴现公司和客户
(二)我国票据市场的发展情况
分为三个阶段:
1982年,开始试办同城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
1995年,票据法,颁布后,票据市场的发展引起各方的重视。
1999年以来,着力推进票据市场的建设。
发展我国票据市场的对策:
1、培育和扶植企业的信誉形象,促使企业增强信用意识,规范信用行为。
2、组建专业性票据公司。
3、加强对商业票据真实性的认定。
4、正确处理再贴现与票据市场的关系。
四、短期证券市场
是指期限不到一年的短期证券交易市场。
主要有:
(一)国库券市场
交易流通渠道是:
投资者向银行购买投资者向市场证券商人购买
直接向财政部购买
国库券通常是不记名、没有息票的债券,
期限短、信誉好。
购买国库券的有: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企业或投资者个人。
国库券市场的经济意义:
1、对资金供给者来说,投资国库券安全可靠,收益稳定、操作方便,常常成为商业银行最合适的第二准备。
2、对资金需求者来说,
可以解决政府收支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调节国库收支。
3、中央银行可通过国库券的购买和出售,
调节宏观经济活动。
(二)商业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形式上多为以出票人为付款人的本票。
期限短,一般在 270天以内。
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
(三)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由收款人开出的、以银行为付款人的远期汇票,经银行承兑后成为银行承兑汇票。
期限一般为 30天到 180天,最常用的是 90
天。
市场参与者有:
创造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
经纪人
投资者
(四)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
是经营可转让的定期存款单的市场,简称
CD市场。
存单的利率由发行人根据货币市场利率和银行本身的信用确定。
存单的期限最短为 14天,最长不超过 1年。
投资于存单的有:
大企业,包括本国企业与外国企业。
政府机构和外国政府
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会。
个人投资者
存单的发行方式有两种:直接发行与间接发行。
直接发行是发行人直接通过银行的网点零售发行存单。
间接发行是发行人委托承销商发行存单。
(五)回购协议
是指在货币市场上出售证券、取得资金的同时,出售证券的一方同意在约定时间按契约或约定价格重新购回该项证券。
回购协议的期限从一天到数月不等。
逆回购是指买入证券的一方同意按约定期限以约定价格出售所买入的证券。
五、我国货币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改革对策:
(一)制约因素
1、对发展货币市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市场参与主体发育不健全。
3、市场融资工具的品种开发不够,市场交易规模有限。
4、货币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市场竞争机制扭曲
市场风险机制残缺
5、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的调控乏力。
6、金融法规建设严重滞后。
(二)改革对策
1、扩大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增加交易品种。
2、消除市场分割,实现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
3、培育规范的市场参与主体,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
4、推进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效率。
5、建立规范的货币市场运行机制,
为利率市场化奠定基础。
第三节 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按资金融通方式的不同分为:银行的中长期信贷和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指经营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场所。
一、证券概述:
证券是以证明或设定权利为目的所作成的凭证。
证券分为三类:
财物证券 ——表示商品所有权的证券证据证券 ——表示某种行为成立的证券
有价证券 ——表示财产所有权、收益要求权或债权的证券
(一)股票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投资入股的证书和索取股息的凭证。
股票按股东所享有的分红权利的不同分为:
1、普通股
是在股东权利内容上没有限制的标准型股票。
普通股的股息随公司的盈利状况而变动。
普通股股东具有的权利:
公司决策参与权
具有优先认股权
具有利润分配权
具有剩余资产分配权
2、优先股
可以优先于普通股按预定的分配率先取得股息。
无论公司经营状况好坏,股息都固定不变。
优先股的优先表现在两个方面:
优先领取股息
优先分配剩余财产
(二)债券
债券是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证明持券人有按约定的条件取得固定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
债券按发行者的不同分为:
公司债券、政府债券、金融债券
武士债券:是在日本债券市场上发行的以日元为计值货币的外国债券。
期限为 3——10年。
扬基债券:
是在美国债券市场上发行的外国债券,即美国以外的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国际组织在美国国内市场发行的、以美元计值的债券。
特点:
期限长、数额大。
申请手续繁琐,美国政府对其控制较严。
发行者以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为主。
投资者以人寿保险公司、储蓄银行等机构为主。
(三)可转换公司债券
是一种可以在特定时间,按特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股票的特殊公司债券。
它兼有债券和股票的特征。
具有以下特点:
债权性,有规定的利率和期限。
股权性,可转换债券转为股票后,债权人变为公司的股东。
可转换性,具有一般债券持有者不具备的选择权。
可分为境内可转换债券与境外可转换债券。
(四)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
是指有价证券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成交时的价格,也称为有价证券的行市。
有价证券的行市取决于两个因素:
市场利率
有价证券所带来的股息或利息收益
股票的行市 =股票预期收益 /市场利率
债券转让的理论价格 =债券票面金额 X( 1+
票面利率 X实际持有期限)
二、股票市场:
(一)股票的发行市场
1、股票发行的前期准备
( 1)发行方式的选择:
公募:面向市场上大量非特定的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股票。
优点是:可以扩大股票的发行量,筹资潜力大,可提高发行者的知名度和流动性。
缺点是:
工作量大,难度大,发行者必须如实披露有关情况,需要承销商的协助。
私募:指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
优点:可节约发行费用。
缺点:股票的流动性差。
( 2)选择承销商 ——投资银行
( 3)准备招股说明书
( 4)发行定价
主要有平价、溢价和折价三种。
平价发行是以股票票面所标明的价格发行
溢价发行是按超过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折价发行是按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
2、股票的认购与销售
( 1)包销
是指承销商以低于发行定价的价格把公司发行的股票全部买进,再转卖给投资者。
( 2)代销
是指承销商许诺尽可能多地销售股票,但不保证按期完成销售额,未售出的股票可退还给发行公司。
3、我国的股票发行方式:
“全额预缴款,方式
根据股票发行量和申购总量计算配售比例,
进行配售。
,上网定价,方式
投资者在指定的时间内,按现行委托买入股票的方式进行股票申购。
,上网竞价,方式
投资者通过证券交易所电脑交易系统进行竞价,以确定股票实际发行价并成交。
(二)股票的流通市场是投资者之间买卖已发行的股票的场所。
1、证券交易所
是为证券的集中交易提供固定场所和有关设施并制定各项规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价格和正常的交易秩序的正式组织。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有两类:
一是公司制证券交易所
是由银行、证券公司等共同投资入股建立起来的公司法人。
多数为盈利性组织二是会员制证券交易所
是以会员协会形式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主要由证券商组成
2、股票交易方式
( 1)现货交易
买卖双方成交后,立即进行交割。
( 2)期货交易
是指买卖双方成交后,按契约所规定的价格,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交割。
( 3)信用交易,即保证金信用交易
是指股票买卖者通过交付保证金得到经纪人的信用而进行的交易。
分为两种:
保证金买长交易,即多头或买空。
看涨的股票买卖者缴纳一部分保证金后,
由经纪人为其买进某种股票。
保证金卖短交易,即空头或卖空。
看跌的股票买卖者缴纳一部分保证金后,
通过经纪人为其借入某种股票并卖出。
( 4)期权交易
是指投资者在付出一定费用后,在一定期限内取得一种可按约定价格买卖某种股票的权利,而不管该种股票此时的价格已升高或降低。
对期权购买者来说,合约赋予他的是权利,
而不是义务。
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即买方选择,投资者有权在某一时间内以确定的价格买进某种股票。
看跌期权即卖方选择,投资者有权在某一时间内以确定的价格出售某种股票。
期权还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
美式期权是指买方可以在期权的有效期内的任何时间行使权利。
欧式期权是只能在到期日执行的期权。
举例说明:
某投资者以 2元 /股期权费的价格购买某种股票 100股的看涨期权,该股票此时的价格为 100元,合约价格为 102元,有效期为
3个月。若在 3个月内,该种股票的市价为
107元。
这时,
投资者可以 102元的价格买进 100股,再以
107元的价格卖出,获利 500元,扣除所支付的期权费,净赚 300元。
如果购买的是看跌期权,和约价格为 98元,
其他条件不变。
三个月内,股票市价下跌到 93元,则该投资者可按市价买进 100股,再按 98元的合约价卖出,也可净赚 300元。
期权交易的优点:
可以限制风险并获得较大的收益。
( 5)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的金融期货合约。
价格的升降按,点,来计算,买卖合约的金额为指数数字的 50倍( 500倍,5000
倍)。
特点:
用现金结算,而不用股票交割
既可以先买后卖,又可以先卖后买
3、我国股票的交易
开户、委托、成交、清算、交割、过户三、债券市场
(一)发行市场
1、发行的准备阶段:
我国规定,发债企业要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企业规模和财务制度符合国家要求
具有偿债能力
经济效益良好,发债前三年连续盈利
所筹资金用途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2、债券的评级审批
3、发行方式公募与私募两种方式。
私募发行的债券一般没有二级市场。
(二)流通市场
债券交易可在证交所或国家批准的证券交易机构进行。
公司债券多数在场外交易。
程序:
买卖双方都要选择委托的证券商
确定委托的条件
证券市场通过竞买竞卖,成交后进行交割。
四、投资基金
(一)投资基金的概念与种类
1、概念与特点:
投资基金是通过发行基金股份(单位),
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投资,并将所获得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集合投资方式。
特点:
低成本的规模经营
低风险的分散投资高效率的专家管理
服务专业化
2、种类:
( 1)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
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
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
( 2)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具有共同投资目标的投资者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股份制投资公司。
契约型基金也称信托型投资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依据其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订立的基金契约,发行基金单位而组建的投资基金。
(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分为成长型基金、收入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
成长型投资基金是把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作为其投资目的。
收入型投资基金是以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水平的当期收入为目的。
平衡型投资基金是以支付当期收入和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为目的。
( 4)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
期权基金、指数基金、认股权证基金。
( 5)根据资本来源和运用地域的不同,
分为国际基金、海外基金、国内基金、国家基金和区域基金等。
此外,还可根据投资货币的种类,分为美元基金、日元基金、和欧元基金等。
(二)投资基金的设立和募集
1、投资基金的设立
设立基金要有发起人,发起人应具备的条件是:
至少有一家金融机构
实收资本在基金规模的一半以上
是公司法人
有两年以上的盈利记录
首次认购基金份额不低于 20%,同时保证在基金的存续期内持有基金份额不低于
10%
2、投资基金的募集:分为公募与私募两种
最低募集额不得低于 2亿元
(三)投资基金的运作与投资
封闭型基金的交易与股票债券类似。
开放型基金是每天报价一次
基金的投资是投资组合,不同种类的投资基金根据各自的投资对象和目标,确定不同的证券组合,以降低风险。
我国规定,不得将基金用于抵押、担保、
贷款及投向房地产。
第四节 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
一、外汇市场
(一)外汇市场的交易形态
是指由外汇需求者与外汇供给者以及买卖中介机构所构成的买卖外汇的场所或交易网络。
外汇市场的组织形态有两种:
一是抽象的市场
二是有形的市场
欧洲大陆上的外汇交易多数在有形的市场内进行。
(二)外汇市场的交易结构
1、市场参与者有:
外汇银行
外汇经纪人和外汇交易员
中央银行
一般客户
外汇投机者
2、外汇的交易可分为三个层次:
顾客与银行之间的交易
银行同业交易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
(三)外汇交易类型
主要有即期交易、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和择期外汇交易等。
二、黄金市场
(一)黄金市场的交易主体
包括买者、卖者和中介者。
黄金的需求者主要有:中央银行、机构和私人投资者
黄金的供给有:
新开采的黄金
各国从储备中销售的黄金
黄金投资者及投机者抛售的黄金
中介者主要有:
销售商、交易经纪商和结算公司
(二)黄金市场的交易
1、黄金市场的实物交易
有形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市场参与者由交易商、经纪人和银行三部分构成。
2、黄金期货交易
工业用黄金买主的期货交易策略 ——“海琴,
黄金生产商在期货市场上做,海琴,
金条商的黄金期货交易
投机商的期货交易
商业银行参与黄金期货交易投资的策略
3、黄金期权交易
20世纪 70年代发展起来
是标准的合约交易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功能与管理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
1、聚资功能
将小额的零散的消费性货币及生产资金聚集成具有投资能力的大额资金。
2、导向功能
引导货币资金的流向,并通过货币的流动引导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
3、调控功能
是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场所。
4、效益功能
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向,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
5、产权复合功能
金融市场为货币转化为资本,为货币所有者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创造了条件。
二、金融市场的管理
(一)管理的原则
完全公开原则
制止背信原则
(二)管理的内容
1、证券市场的管理
( 1)限制投机活动
提高信用交易中的保证金比率
交易之前,买方预存款项,卖方预存证券
限制交易数量
必要时停止随行就市委托
限制或停止信用交易
( 2)禁止不良交易行为
散布虚假信息操纵市场
联合操纵
洗售:是指证券出售者立即重新购回自己出售的证券的行为。
知内情者交易
证券公司的作弊行为
2、票据市场的管理
对票据的签发、承兑、贴现和使用的管理
3、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
市场准入、拆借资金用途、期限等的管理复习思考题:
1、金融市场的含义与形成条件。
2、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货币市场的功能及特点各是什么?
4、证券的行市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怎样看待证券价格的波动?
5、论述如何推进我国货币市场的建设。
6、股票的交易方式有哪几种?
7、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8、投资基金具有哪些特点?
第七章 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一节 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
(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保有财产的需要。
一、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简介: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1、费雪的现金交易说
认为,一国的物价水平决定于三个因素:
流通中的货币数量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交易数量
现金交易方程式,MV=PT
2、现金余额数量说
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
剑桥方程式,Md=kPY
现金余额说开创了四种分析货币需求的方法:
从货币为其持有者提供效用的角度来分析从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
从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角度来分析
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货币需求
(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注重对货币需求的各种动机的分析
认为,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有:
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货币需求函数为:
M1=L1( Y) M2=L2( r)
M=M1+M2
(三)对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鲍莫尔的,平方根定律,
交易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同样敏感
2、托宾的资产组合理论
人们多样化的资产选择对投机性货币需求会产生影响
3、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货币需求动机理论的发展
(四)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表达式见课本第 257页
弗理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
理由是:
1、影响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因素相互独立。
2、在函数式的变量中,有些自身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稳定的函数。
因此,货币对于总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货币的供应方面。
二、中国货币需求分析
(一)中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1、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主要变量
收入水平 R
收入的分配结构 n
市场供求状态,即预期物价变动率 P
利率因素 rm
持币者的交易和贮藏货币需求函数为:
Md1=f( R,n,P,rm)
2、决定持币者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量
银行利率 rm
固定证券(债券)利率 rn
变动证券(股票)收益率 re
实物资产的预期盈溢率 P
持币者的投资货币需求函数为:
Md2=f( rm,rn,re,P)
3、中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Md=Md1+Md2
Md=f( R,n,rm,rn,re,P,W,U)
(二)我国现金货币需求与存款货币需求的特征
1、现金货币需求
( 1)现金的交易需求
个人交易性现金需求与个人消费性支出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
单位的交易性现金需求取决于核算单位的数量与每单位的交易量。
与经济活动中的支付方式有关。
与,地下经济,活动的规模有关。
( 2)现金的预防性需求短缺经济中持币待购短缺商品
收入不稳定者为弥补可能出现的收入缺口
存款利率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 3)投机性货币需求
不同资产的收益率的比较
2、存款货币需求
( 1)企业活期存款的需求
企业既有的生产与流转规模
企业自身的结构、生产周期与工艺流程市场状态的影响
( 2)居民储蓄存款的需求
收入水平
市场供求状态
利率
个人及民族的节约习惯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量。
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
货币供给量既是内生变量,又是外生变量。
一、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
1、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
2、新剑桥学派
不完全赞成凯恩斯的外生货币供应论。
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多少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
中央银行能够控制货币供应,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的能力大于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
(二)新古典综合派对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提出,内生货币供应论,,认为:
货币供应量主要由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
银行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经济体系中的许多变量
中央银行不可能支配企业和银行的行为
因此,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
(三)货币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主要是对通货膨胀的分析和政策主张方面
实行,单一规则,
公开宣布并长期采用一个固定不变的货币供应增长率。
(四)新经济自由主义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提出两条货币供应的原则:
货币供应要与社会生产能力相适应
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
,区间论,,即把货币供应增长率从一个具体数值变为一个特定范围。
二、货币的计量范围和货币层次的划分
(一)货币的计量范围包括现金与存款
(二)货币量的层次划分
货币层次是指按照各类货币流动性的大小,
将其分为几类,作为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依据。
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划分为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
农村存款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 +企业定期存款 +外币存款 +信托类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M3=M2+金融债券 +商业票据 +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其中,M1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较强。
M2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
M2—M1称为准货币,流动性较弱。
(三)我国货币流通的两大领域
现金流通与转帐结算
1、现金流通
是以现款形式进行的货币收付,适用于小额零星的交易。其影响因素有:
国家有关现金管理制度的规定
人们使用现金的偏好程度
转帐结算的组织效率
2、转帐结算
是指通过银行帐户划转款项所进行的货币收付,适用于大宗交易。
影响因素有:
存款的数量
要有合适的结算方式
三、货币的供给货币出自银行
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信贷渠道投入的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原始存款
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
它是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存款。
派生存款商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来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
必须明确:
第一、派生存款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
第二、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内直接形成的
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存款创造过程:
最大存款总额 =原始存款 /存款准备金率
派生存款额 =存款总额 —原始存款额存款创造过程:若法定准备率为 20%,
原始存款为 10000元。
银行 存款 法定准备金 贷款一 10000 2000 8000
二 8000 1600 6400
三 6400 1280 5120
四 5120 1024 4096
五 4096 809 3287
总计 50000 10000 40000
2、存款创造的制约因素:
( 1)法定存款准备率 r
( 2)现金漏损率 c
( 3)超额准备率 e
( 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
存款货币最终扩张的倍数为:
K=1/( r+c+e+rtxt)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供给中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 Ms=mxB,其中,m为货币乘数,
B为基础货币。
1、基础货币
是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之和。
2、货币乘数
是指由基础货币数量变动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增减变动的倍数。
计算公式见课本 294页。
四、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一)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货币需求决定于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经济变量
一定时期的货币需求要通过货币供给得到满足
货币供求本身是非常复杂的经济运行过程
(二)企业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扩大货币需求与供给。
2、生产规模不变时,经营效益好的企业,
资金周转快,会减少对货币供应的压力。
3、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能促进货币供给的合理增长。
(三)居民个人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货币供给量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成正比
消费倾向提高,会增加现金货币供应
储蓄倾向提高,会减少现金货币供应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使用行为,会导致货币供给的结构发生变化。
(四)商业银行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调节超额准备金的比率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
(五)财政收支活动对货币供给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财政收支过程都要通过中央银行的账户进行
财政收入:
货币由商业银行转入中央银行,减少基础货币
财政支出:
货币由中央银行转入商业银行,增加基础货币
1、财政收支平衡,对货币供给不发生影响。
2、财政收大于支,有结余,货币供给量会减少。
3、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
关键取决于赤字的弥补方式。
一是动用上年结余,不影响货币供给。
二是向银行透支,会直接形成过量的货币发行。
三是发行国债,要看购买国债的资金来源。
第三节 货币均衡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与标志
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一致。
Ms=Md
货币均衡不仅包括总量的均衡,而且包括结构的均衡。
标志:
1、物价水平是货币均衡的重要标志。
2、其他补充标志
储蓄存款增长率
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等。
二、实现货币均衡的条件
1、保持社会购买力与商品可供量的均衡。
即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均衡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协调。
3、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基本建设周期长,它在短期内不能向市场提供任何产品,影响货币回笼。
基建中,不断进行长期投资,使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社会购买力大幅度扩大。
4、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复习思考题:
1、通过学习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各种理论的特点及理论贡献。
2、如何建立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3、研究货币供给为什么要了解货币的计量范围?
4、分析影响货币供给的诸因素。
5、试述影响基础货币变动的因素。
6、简要说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制约因素。
7、如何实现货币的均衡。
8、为什么说货币供应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
9、为什么要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层次划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10、我国如何划分货币供应量的层次?
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
1、从现象或表现形式的角度:
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或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
2、从成因的角度:
由于货币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产品的增长速度。
3、从短期市场状态和长期走势看:
当货币供应量持续超过了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4、从综合的角度:
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所引起的纸币贬值,
物价持续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一)按产生原因不同分为:
1、需求拉上型:
由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导致物价的全面上涨。
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原因有:
投资过旺,基建规模太大。
消费过热,消费基金增长失控。
财政赤字造成国民收入超分配。
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顺差,外汇储备增加。
天灾人祸引起对生产的破坏,导致商品供给减少。
2、供给型通货膨胀:
包括成本推动型和利润推动型两种。
( 1)成本推动型
由于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使成本提高,导致价格上升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 2)利润推动型
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充分,一些垄断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而提高价格所形成的通货膨胀。
3、结构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的组成部分发生结构性变化,造成物价全面上涨。
4、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5、预期型通货膨胀:
由于人们反复的心理预期所引起的物价的全面上升。
(二)按程度不同分为:
温和的通货膨胀,即爬行的通货膨胀或不知不觉的通货膨胀。
快步或小跑式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
(三)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
隐蔽的通货膨胀,压制性的通货膨胀。
公开的通货膨胀,开放式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的度量:
(一)消费物价指数:
资料容易收集,公布次数频繁,但范围狭窄。
(二)批发物价指数:
不包括劳务产品,容易出现信号失真。
(三)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范围广泛,能准确反映物价水平的变动。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与对策
一、通货膨胀的效应: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即通货膨胀是否具有产出效应。
促进论、促退论、中性论
当经济体系中存在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经济的短期增长。
无闲置资源时,通货膨胀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经济增长。
2、强制储蓄效应:
资源供给相对短缺,总需求过大的国家无此效应。
3、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4、收入分配效应: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1、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2、不利于投资与长期经济增长。
3、可能诱发国内的动乱及政治危机。
4、引起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黄金外汇储备外流。
(二)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
1、通货膨胀有利于债务人,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损害。
2、制造商或企业家在通货膨胀时期会获利。
3、固定收入阶层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4、农场主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
三、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1、价格途径
,一价定律,
2、需求途径
通过进出口贸易将一个国家的过度需求传递到其他国家。
3、国际收支途径
通货膨胀由逆差国传递到顺差国。
4、国际性示范作用的途径
四、反通货膨胀政策
综合利用各种政策来治理
1、提高利率,紧缩信贷,压缩社会总需求,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
2、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
3、管制工资和物价政策
主要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4、货币制度改革政策
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措施
5、供应政策
新颖的反通货膨胀政策
6、国际性紧缩政策
世界各国共同削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
第三节 我国的通货膨胀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特点
(一)通货膨胀的成因
货币因素: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
非货币因素:
1、中央决策行为冲动。
2、中央调控政策失效。
3、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扩张行为。
4、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
5、价格改革因素。
(二)通货膨胀的特点:
具有累积性
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需求拉上型
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
(一)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压缩社会总需求。
1、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确实提高投资效益。
2、强化税收征管,从严控制各项财政开支。
3、控制消费基金的过快增长。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有效供给。
(三)加强对市场和物价的管理
1、强化政府的价格管理职能,对物价进行分层次管理。
完全放开价格
进行监督
制定最高限价
公共产品价格执行规范的价格听证制度
2、有效控制各类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3、加强物价监测网络系统建设。
4、整顿流通领域秩序。
第四节 通货紧缩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和判断标准
(一)通货紧缩的定义
目前国内有三种观点:
1、通货紧缩是物价的持续普遍下降。
2、通货紧缩是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与此相伴随的是经济衰退。
3、通货紧缩是经济衰退的货币表现,因而必须具有三个特征:
物价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
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高;
经济全面衰退。
(二)判断标准
通货膨胀率是否由正转为负
通货膨胀率的下降是否持续了一段时间,
至少是半年以上。
(三)通货紧缩的种类:
轻度通货紧缩
中度通货紧缩
严重通货紧缩二、通货紧缩的危害
1、导致经济衰退
2、会加重债务人的负担
3、商品有效需求不足,消费总量下降
4、会使银行形成更多的不良资产
5、失业率上升
三、我国通货紧缩的成因
(一)亚洲金融危机使我国承受了外需减少和进口商品价格下降的双重压力。
出口需求减少,大量资本外逃
(二)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造成生产能力大量过剩是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
(三)为抑制通胀所实行的,双紧,政策没有随经济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四)微观约束机制的强化,使经济产生收缩倾向。
1、金融机构存款超常增长,贷款增长缓慢,导致通货紧缩的程度逐渐加深。
2、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难,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基础。
3、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加速了通货紧缩的进程。
四、通货紧缩的治理对策
(一)增加有效需求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
(三)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加快技术创新,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通货膨胀的实质?
2、试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3、简要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
4、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5、分析我国经济中通货紧缩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6,通货膨胀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为什么?
7、如何度量通货膨胀?
第九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货币政策包括以下内容:
货币政策目标
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的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货币政策目标
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也称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单一目标型
双重目标 型
三重目标型
四重目标型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所不同。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1、稳定币值 ——首要目标
抑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保持币值稳定和物价稳定。
稳定货币购买力,使一般物价水平没有显著的或急剧的波动。
2、经济增长
是实现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高。
3、充分就业
是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能在比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自己的工作。
用失业率来表示。
失业率 =失业人数 /愿意就业的劳动力
x100%
4、国际收支平衡
一国的国际收支略有顺差、略有逆差都可称为平衡。
(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1、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2、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4、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
三、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手段。
主要包括四类:
一、一般性政策工具
也称为,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1、含义
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等债务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强制性的要求商业银行按此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调节过程为:
紧缩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放松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2、作用:
可调节货币供应量。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资金的流动性。
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3、优点:
对所有存款货币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有极强的影响力,力度大、
速度快、效果明显。
4、局限性:
对经济的振动太大,不宜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会影响公众的心理预期。
不易把握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再贴现政策
1、含义: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达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包括两个方面:
再贴现率的调整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2、该政策的作用:
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和资金成本
可促进信贷结构的调整
可产生货币政策变动方向和力度的告示效应,影响公众的预期
可以防止金融恐慌
3、优点:
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既可以调节货币总量,又可以调节信贷结构
4、局限性:
其告示效应是相对的
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主动权不完全在中央银行
再贴现率的调整有一定的限度
(三)公开市场业务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
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
1、作用:
可调控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和货币供应量
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与再贴现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货币政策效果。
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目的有两个:
一是维持既定的货币政策,即保卫性目标。
二是实现货币政策的转变,即主动性目标。
2、优点:
操作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中央银行手中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不会对经济产生过猛烈的冲击
可进行经常性的、连续性操作,具有较强的伸缩性
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可迅速进行操作
用于操作的政策工具有:
政府债券、商业票据、中央银行的债券、
外汇,存单等。
3、局限性:
作用细微,政策意图的告示作用弱。
需要以发达的证券市场为前提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
(二)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此外,还有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
三、直接信用控制
利率高限信用配额管理
流动性比率
直接干预
四、间接信用指导:
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
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贷款和再贴现
3、公开市场业务
4、利率政策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是指货币管理当局确定货币政策之后,从选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实进行操作开始,到其实现最终目标之间,所经过的各种中间环节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总和。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货币供应量与利率的关系利率与投资的关系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利率在其中不起作用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选择标准是:
可控性
可测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与经济体制、金融体制有较好的适应性可选择的中介指标有:
利率指标
货币供应量
超额储备和基础货币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选择的中介目标有:
流通中现金、贷款规模、利率、货币供应量。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发挥作用,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为时滞。
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二、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
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流通速度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三、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看效应发挥的快慢
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复习思考题:
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矛盾。
2、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中介目标的选择要具备什么条件?
3、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4、论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5、比较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6、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