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考研政治真题和答案详解一、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分,共15分)
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在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问题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辩证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的界限。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即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决定论承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物主义的;非决定论否认客观必然性,一般是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又分为辩证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前者既承认客观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后者虽承认客观必然性,但否认偶然性。题干中引用的是机械决定论者拉普拉斯的一句话,它是承认客观必然性的,但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及其作用。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B、C都不能准确表达题干中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
2.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意识的起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即表达工具,因此选项C正确。
语言是意识的载体,与意识不是一回事,选项A错误;B项认为语言既非物质也非意识,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因而错误;意识的内容是外在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语言,D项也错误。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D.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指的是一般商品生产过程的特征,B项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D项泛指一般再生产的内容,均不合题意。
4.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技术构成是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比,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题干中“棉花价格上涨增加了棉纺厂的资本的垫支”,显然它并没有影响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即“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而只增大了不变资本,从而影响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因此选项A、C、D错误,正确答案为B项。
5.考察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如何增殖
B.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
C.剩余价值的实现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与实物替换。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B涉及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C项涉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均不符合题意。
6.一般情况下,获利水平低于平均利润率的资本是
A.产业资本
B.商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借贷资本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剩余价值的分割。
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是为获取利息而出让使用权给职能资本使用的货币资本,它获取的利息只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其利息率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率。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B、C都是职能资本,由于它们使用了借贷资本,因此它们各自获取的平均利润要分割为企业利润与利息两部分,都是不符合题意的。
7.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决定因素,是它天生的
A.软弱性
B.动摇性
C.妥协性
D.不彻底性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动摇妥协性的两面性。毛泽东在1935年12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老毛病”。因此选项A正确。
选项BCD都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派生出来的,均不符合题意。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目前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党的领导。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B、D虽然都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但都不属于其核心。
9.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之外的多种分配方式。
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指在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企业中工作的劳动者得到工资收入的方式,因为在这些经济中,劳动者同企业的关系是雇佣关系。个体经济是以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劳动为基础的,他们的收人是劳动收入。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实行按劳分配。股份合作制经济是有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的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属集体经济,在分配方式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因此B、C、D错误,选项A正确。
10.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思维的实质是
A.恢复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
B.瓦解对方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C.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D.加强军事同盟,强化国际干预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冷战思维的实质。
冷战开始于美国推行的“遏制”苏联的政府,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为美苏争霸开了先河。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争夺世界政治的控制权。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争夺地区事务、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十分激烈。因此选项B正确。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欲独霸世界已力不从心,因此选项A错误。C项是第三世界国家独立自强的表现,显示了这些国家的人民要自己掌握历史命运的意志和力量。D项的目的是为了联合起来,争夺世界政治控制权。
11.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了对朝鲜的全面战争,这期间它所推行的全球战略是
A.两个半战争战略
B.有限推回战略
C.世界秩序战略
D.遏制战略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点: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
20世纪美国对外战略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20世纪50年代杜鲁门任总统期间推行的是遏制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战略”。50年代初,美国发动的对朝战争正是“遏制战略”的一个具体表现。因此选项D正确。
选项A是60年代初肯尼迪任总统时推行的,B项是80年代里根任总统时推行的,C项是70年代卡特任总统时推行的。90年代布什任总统时推行的是“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推行的是“参与和扩张战略”。
12.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国西藏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倡议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一般国际关系的准则。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C项发生于1956年波匈事件后,D项发生在80年代,均与题干中强调的“最初”不符。
13.下列国际组织中,以协助成员国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清算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答案】C
【分析】本题考点:主要世界经济组织的宗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以稳定汇率、平衡外汇收支为主要宗旨的。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的主要宗旨是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单一市场,B项的宗旨是促进国际货币和金融合作,并为中央银行提供服务。D项的宗旨是担保私营银行对各成员国或地区的长期贷款或对之直接贷款,以协助成员国的复兴和开发。
14.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
A.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B.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
C.加强人口和资源管理
D.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答案】A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0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一项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可见B、C、D都不符合题意,选项A正确。
15.2000年2月1日,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通过了旨在加强美台军事关系,阻挠中国统一的
A.与台湾关系法
B.加强台湾安全法
C.共同防御条约
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
【答案】B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2000年中美关系上有两件大事,一是上半年美国众议院通过阻挠中国统一的台湾安全法,一是下半年美国国会批准的对华永久正常贸易法。因此选项B正确。
选项A是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的;C项是1954年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的,中美建交后美国宣布废除;D项是克林顿政府1993年提出的。
二、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30分)
16.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面使自己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中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中国加入WTO是在经过艰难谈判之后最终达成的,这表明矛盾双方相互斗争,并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获得发展;达成的“双赢”协议,说明矛盾双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谈判过程虽然艰难,但最终达成了统一,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因此选项A、B、D、E正确。
选项C认为矛盾一方的发展是以牺牲另一方为基础的,观点本身错误且不符合题意。
17.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答案】ABD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存在的范畴。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物质生活的主体是人口因素。最主要的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此选项A、B、D正确。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存在范畴,但是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就超出了社会存在的范畴,C项错误。E项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
18.资本家经营的畜牧场中的种牛,属于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E.生产资料
【答案】ACE
【分析】本题考点:生产资本不同划分的依据。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增殖;固定资本是以劳动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其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逐渐回收的。畜牧场的种牛是生产资本,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中属于不变资本,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中属于固定资本。可见B、D错误,选项A、C、E正确。
19.1999年全球互联网上贸易额达1450亿美元,2000年将达2000~4000亿美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起着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
A.资本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
B.资本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
C.原材料的储备时间
D.劳动者加工劳动对象的时间
E.生产过程中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答案】ABC
【分析】本题考点:资本周转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的关系,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流通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题干中互联网上的贸易额指的是购买和销售的数额,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缩短了资本的流通时间。同时原材料储备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原材料购买的难易,购买方便,储备的数量就可以减少,时间就可以缩短。因此选项A、B、C正确。
选项D、E属于资本的生产时间,与互联网上的贸易额无关,均不符合题意。
20.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获得的地租是农产品的
A.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B.生产价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
C.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值的差额
D.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E.价值与平均利润的差额
【答案】CD
【分析】本题考点: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构成。
土地所有者从租种他的优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那里既获得绝对地租,又获得级差地租,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即为绝对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即为级差地租。因此选项C、D正确。
选项A是利润,B项是平均利润,E项中的说法不规范,均不符合题意。
21.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主要有
A.在土地改革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B.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C.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D.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农业生产责任制
E.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
【答案】ABE
【分析】本题考点:过渡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选项A说明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B项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E项是改造的过渡形式,都是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选项C是60年代才有的,D项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正式提出的,而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在50年代。C、D两项不正确。
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E.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
【答案】ABCDE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包括: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选项A、B、C、D、E均正确。
23.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BCDE
【分析】本题考点: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对象、目的和作用。
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第一次革命来说的。改革之所以就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要对传统的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会涉及和引起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深刻变化。通过改革,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此选项B、C、D、E正确。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与第一次革命的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选项A错误。
24.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D.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E.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答案】ACDE
【分析】本题考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与时代意义。
党的十五大指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因此选项A、C、D、E正确。
B项不符合十五大的论述,是错误的。
25.下列选项中,反映冷战后南北关系新变化的有
A.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
B.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新问题
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趋于一致
D.区域集团内部的南北关系已经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
E.资本流动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回流
【答案】ABE
【分析】本题考点:南北关系。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的新变化主要有,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政治斗争中有利战略地位逐渐丧失,政治上受压的处境越来越明显;第二,劳工标准,环保等问题已成为南北争论的新焦点;第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大量资金外流,债务问题严重等。因此选项A、B、E正确。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是各不相同的,因此选项C错误;区域内部的南北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球性南北关系,但不是南北关系的全部内容和主要方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取代全球性南北关系,因而D项也不正确。
26.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国家谋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有
A.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
B.联邦德国推行“新东方政策”
C.欧安会达成《赫尔辛基最后文件》
D.洛美协定的签订
E.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的签订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20实际60-70年代西欧联合自强的主要表现。
法国奉行戴高乐主义,1966年推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新东方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苏联、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1973年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经过两年谈判,达成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简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1975年欧共体不顾美国对南北关系方面的冷淡态度,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太平洋国家签订《洛美协定》,与南方国家进行对话。因此选项A、B、C、D正确。
选项E发生在1991年,不符合题意。
27.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五”计划并顺利实现“十五”计划规定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必须
A.把发展作为主题
B.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C.把机构改革作为紧迫任务
D.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E.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答案】ABDE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规定了我国“十五”计划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并通过了《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因此选项A、B、D、E正确。
C项把机构改革作为紧迫任务是于扰项,因为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没有此项内容。
28.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视察时,提出了“****”的重要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
A.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趋势
D.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E.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答案】ADE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国内重大时事。
“****”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样的党”的重大问题,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纲领。因此选项A、D、E正确。
29.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要使联合国和安理会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以下原则
A.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B.履行义务,维护权威
C.扩大共识,求同存异
D.加强沟通,密切协调
E.顾全大局,促进合作
【答案】ACDE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2000年9月6日至8日,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会议期间,江泽民提出了五个常任理事国之间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扩大共识、求同存异;加强沟通、密切协调;顾全大局、促进合作。因此选项A、C、D、E正确。
30.2000年6月,朝鲜与韩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会晤。会晤取得的共识有
A.应由朝鲜民族自主地解决朝鲜统一问题
B.致力解决离散家庭团聚等问题
C.加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D.尽快举行当局之间的对话
E.用联邦制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答案】ABCD
【分析】本题考点:2000年度国际重大时事。
2000年6月13日至15日,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在平壤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并签署了《北南共同宣言》。《宣言》确认了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的基本原则和寻求统一的方向,同意实现离散亲属访问团互访,明确提出将通过经济合作均衡发展民族经济,在社会、文化、体育、卫生、环境等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并尽早建立双方政府间的对话机制。因此选项A、B、C、D正确。
选项E项只是一方的意见,并未达成共识。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3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答案】
(1)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3分)
(2)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2分)
【分析】本题考点: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网络关系最终还是要由生产关系所决定,它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指出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不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基本的社会关系仍然是生产关系,并简述他与其它社会关系的关系;其次指出计算机网络的含义,及其对拓展人与人之间多种社会关系的作用。
32.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答案】
(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1分)
(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2分)
(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2分)
【分析】本题考点: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由雇佣工人创造的,但是不经过流通领域,生产便无法进行,自然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没有流通领域,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实现。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对剩余价值的含义进行阐释;其次,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领域,剩余价值的是在生产领域中由雇用工人创造的;最后,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说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流通领域。
3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答案】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阵线上说,它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2分)
(2)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因此,它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但是,它的目的又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分)
【分析】本题考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因此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但这并不能得出“中国革命具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的结论。
回答时分两个层次:首先指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属的范畴,然后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说明其目的、性质。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4.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2分)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3分)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2分)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3分)
【分析】本题考点:辨正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这是一道综合性论述分析题,解答的关键是要从分析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论述如何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
回答时分三个层次:首先结合20世纪大多数人都认为自然界只有3种夸克,而丁肇中则认为可能还有其它夸克存在,并通过实验发现了新的夸克,证实了丁肇中科学预言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次,结合后来人们在“4夸克理论”的启发下,又提出了5夸克、6夸克等新的理论,说明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真理性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最后,结合丁肇中不盲从,而是敢于突破,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终于提出了4夸克理论,说明人们要发展和推动真理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主体能动性,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35.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答案】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帮助西部的发展。(3分)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3分)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2分)
(3)在实施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2分)
【分析】本题考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
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从哲学依据上看是根据联系与系统,整体与部分辩论关系原理,经济社会依据是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由此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与当前东部与西部差距拉大的现实矛盾。
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分析:经济意义是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共同致富;政治意义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实施这一战略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口控制的关系,政府规划与市场调节的关系以及自力更生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36.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几组材料:
材料1
①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摘自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1930年6月)
②(有人)以为中国象西欧各国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所以大城市暴动成功以后可以影响小城市及乡村;而在中国,则找不到一个大城市的经济力量能统治全国的。
摘自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政治问题报告(1929年6月)
③中国豪绅资产阶级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落后,不能成为一个整个儿阶级势力,他们内部分裂冲突,而没有组织国家中央集权政府的能力。因此,革命不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
摘自瞿秋白:《武装暴动的问题》(1927年12月)
材料2
①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摘自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信(1929年2月)
②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
③现在就全国看来,农民运动的发展比较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在这一种情势之下,若我们依然是将大部分的力量都用在城市中,实不如用在农村中为好。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可以结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必然可以得着胜利。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
④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
摘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
材料3
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请回答:
①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3分)
②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3分)
③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4分)
【答案】
(1)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1分)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自然经济占着显著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的状态。(2分)
(2)在材料2中,①、④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③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3分)
(3)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1分)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变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3分)
【分析】本题考点: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一问,从材料1可以看出,中国的农村可以脱离城市相对独立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特点,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资本主义的不发展,中国的长期封建割据状态等。
第二问,分析材料2可以得出,材料中的①④属于城市中心论,②③是乡村中心论,二者分歧的实质是如何对待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是教条主义还是从国情出发。
第三问,必须明确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客观依据是中心城市是敌人统治的重心,广大的乡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一道路的基本点是将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发展道路。
3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摘自《2000年中国的国防》
材料2
现在美国国会有极少数右翼议员提出,既然冷战期间美国用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那么今天美国为什么不重演这段历史,拖垮中国?按这些议员的逻辑:美国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花600亿美元拖垮中国算不了什么。这600亿美元将给美国带来更大的“和平红利”。
中国的国防建设养兵但不黩武,不会因为美国在东亚地区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阿拉斯加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就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
摘自《解放军报》2000年6月28日材料3
促进和平的实现——我们必须消除法律和关系体系所受到的威胁,因为这种威胁影响各国的安全。我国建立了监督和检查制度来防止核武器和毒气的扩散,同时对违反全球准则者实施惩罚。我们正努力制止先进导弹技术的扩散,同时研制战区的和国家的导弹防御系统来保卫我们自己。我们在设法通过不断的外交努力和严厉的执法建立一个由协议、法律、核查人员、警察和军事力量构成的多层网络,不让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和侵略分子拥有武器和活动余地。
摘自奥尔布赖特:《美国对外政策的考验》
材料4
英国首相布莱尔今天宣布了一项处理国际事务的崭新理论。他援引肯尼迪的话论证说:“我们的价值观的传播会增进我们的安全。自由是不可分割的。当有人受到奴役的时候,有谁会是自由的呢?”布莱尔说,我们在对外政策方面面临最紧迫的问题是要为我们充当积极介入他国冲突的那些情况提出正当的理由。长期以来,不干涉主义一直被视为国际秩序中的一个主要原则。但是,不干涉原则必须在一些重要的方面加以限定。
摘自路透社芝加哥2000年4月22日电材料5
第一条联合国之宗旨为: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第二条为求实现第一条所述各宗旨起见,本组织及其会员应遵行下列原则:
一、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
二、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
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摘自《联合国宪章》
请回答:
①材料1的图表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2、3分析其原因。(4分)
②比较材料4、5,指出其不同观点,并剖析“处理国际事务的崭新理论”的实质。(4分)
③综合分析上述材料,指出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及其解决的关键。(2分)
【答案】
(1)美国的国防费开支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都是最高的。中国的国防费开支绝对值很低,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低于某些发展中国家。(2)
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和平的保护者自居,借口受到威胁,不断扩大军费开支,以保持其军事优势。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不会走军备竞赛之路。(2分)
(2)材料四主张以价值观为"理由"干涉别国内政。材料五认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应遵循主权平等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2分)
材料四的所谓"崭新理论"宣扬的是"新干涉主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2分)
(3)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和平问题。要维护世界和平,就必须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真正停止军备竞赛。(2分)
【分析】本题考点: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国的外交政策。
第一问,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无论从绝对值还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来看,美国的国防开支费用都是最高的,中国的国防开支则低得多。结合材料2、3分析原因:材料2中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称霸;材料3中美国以世界和平卫士自居,借口收到威胁,不断扩大军费开支,力图称霸世界。
第二问,材料4主张以“西方价值观”为由干涉他国内政;材料5认为应以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及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材料4提出的“崭新理论”是“新干涉主义”,其实质是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三问,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和平问题。要维护世界和平,从材料1、2可以概括出必须停止军备竞赛,从材料3、4可以概括出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从材料5可以概括出要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