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吕先锫内容目录
第一章 概 论
第二章 审 计 规 范
第三章 法 律 责 任
第四章 审 计 策 划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六章 内部控制及测试
第七章 审计抽样课程介绍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
注册会计师审计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
经济越发展,资本市场越发达,注册会计师审计越重要 。 本课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线,以会计报表审计为重点,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以审计风险和审计目标为导向,以审计实务操作和能力培养为根本,密切结合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践,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融入审计基本技能之中 。
课程结构
基本知识:教材的第一,二,三章
基本技能:教材的第四,五,六,七章
审计实务:教材的第八至十五章
审计电算化:教材的十六章教材
本课程指定教材为:
,审计学,吕先锫主编 财大出版社
参考教材为:
,审计,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教材第一章 概 论
主要内容:本章围绕审计概念,主要介绍审计动因,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 。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审计主体,审计客体,审计目标的特征 。
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 审 计 动 因
从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
审计产生的前提
审计地位
审计独立性
审计关系审计产生的前提
国家审计产生于国家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注册会计师产生于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
内部审计产生于内部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以及经营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审计的地位
经济发展的地位决定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
决定了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审计关系
关系
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受托与解除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存在的基础 。 所有者与审计者之间形成委托或授权与报告关系,是审计活动进行的前提 。 审计者与管理者之间形成鉴证与回馈关系,是审计活动的具体表现
第一关系人 ( 审计者 ) 起审计活动的主导作用 。 第三关系人 ( 所有者 ) 对审计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第二节 审计主体
本节介绍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的基本特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概念
注册会计师审计,又称民间审计,独立审计或者社会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并发表审计意见 。
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形式
独资
普通合伙制
股份有限公司制
有限责任合伙制有限责任事务所的成立条件
不少于人民币30万元的注册资本
有10名以上国家规定的职龄以内的专职从业人员,其中至少有五名注册会计师
有5名以上符合规定条件的发起人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审批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 。
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成立条件
有二名以上符合规定的注册会计师为合伙人,由合伙人聘请一定数量符合规定条件的注册会计师和其他专业人员参加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
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有能够满足执业和其他业务工作需要的合伙人的条件
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
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有效证书,有五年以上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业务的经验和良好的道德纪录
不在其他单位从事谋取工资收入的工作
至申请日在申请注册地连续居住一年以上事务所取得证卷资格的条件
有八名以上取得证卷,期货相关业资格考试合格证书或者已经取得许可证的注册会计师 ( 不含分支机构注册会计师 )
专职人员不少于四十人 ( 不含分支机构人员 ),
其中60岁以内人员不少于30人
依法成立三年以上,内部质量控制健全,并且在以往三年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
规则的行为
注册资本,风险基金及事业发展基金总额在
300万元以上注册会计师申请证券,期货业的条件
所在事务所已取得许可证或符合申请许可证的条件
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有执行独立审计业务三年以上的经历
年龄不超过60岁
以往三年内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和执业准则,
取得注册会计师的条件
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从事两年以上的审计业务工作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审计业务
会计咨询,服务业务国家审计的主要模式
立法型
司法型
行政型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区别
授权方式不同
独立性不同
依据的审计准则不同
审计的范围不同
监督的性质不同内部审计的主要模式
隶属于本单位董事会或其下属的审计委员会
隶属于本单位总经理或总裁
隶属于本单位总会计师或副总经理外部审计对内部审计的利用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依据,审计内容,审计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一致性
外部审计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区别
授权的方式不同
独立性不同
审计的重点不同
审计的作用不同第三节 审计客体
审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两个层次 。
对象的一般分析
对象的本质 受托经济责任
具体表现 经济活动
载 体 经济资料
( 主要为会计资料 )
审计与会计的 联系
会计是代表管理当局的认定
审计是对这种认定的审查审计与会计的 区别:
目标不同
方法不同按审计的内容分类财政审计
财政财务审计报表审计财务审计 遵循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 经营审计管理审计财政财务审计
目标
内容经济效益审计
目标
内容会计报表审计
目标
内容遵循性审计
目标
内容按审计范围分类
全部审计
局部审计按审计执行地点分类
就地审计
保送审计按审计动机分类
强制审计
委托审计第四节 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根本目的和要求
两个层次: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审计目标的演变
审计目标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
审计目标随审计对象和内容而变化
会计帐目审计 资产负债表审计会计报表,管理审计
真实性,合法性 真实,合法,公允性 真实,合法,公允,有效性
审计目标以会计报表审计目标为主会计报表审计目标
合法性
公允性
一贯性管理当局的认定
存在或发生
完整性
权利和义务
估计或分摊
披露与表达具体审计目标
总体合理性
真实性
完整性
所有权
估价
截止
机戒准确性
披露
分类审计过程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完成阶段第二章 审 计 规 范
主要内容:本章介绍对审计主体的规范体系,包括独立审计准则、审计质量控制准则、职业道德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独立审计准则的框架结构、质量控制准则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8学时第一节 独立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 ( auditing standard,也可译为审计标准 ) 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尺度或标准
审计准则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审计准则的作用
赢得社会公众对审计意见和结论的信任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质量
维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合法权益
促进审计经验的交流国际审计准则
国际审计准则 (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n
Auditing,简称 ISA) 是在1991年7月10
日,由过去的国际审计指南易名得来的
国际审计准则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简称 IAPC) 制定和发布 的
国际审计准则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与美国的公认审计准则大致相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框架和结构
独立审计基本准则 对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和执业行为的基本规范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
执业规范指南我国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的内容
一般准则
外勤准则
报告准则我国国家审计准则
基本准则
具体准则和程序准则
审计规范第二节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号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总称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理解
主体是整个会计师事务所
根本目的是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质量的标准是独立审计准则
质量控制是由控制政策和程序组成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联系
都是审计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
都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提高会计报表的可靠性质量控制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的区别
两者的性质不同
两者的作用不同
两者的内容不同国际审计质量控制准则
单项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
全面质量控制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
准则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合理制定和运用两个层次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
控制政策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符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而采取的基本方针和策略
审计程序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贯彻和执行质量控制政策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
职业道德原则
专业胜任能力
工作委派
督导
咨询
业务承接
监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指导
监督
复核第三节 审计职业道德准则
职业道德 ( professional ethics) 是指某一职业组织公布的,其会员自愿接受的职业行为标准 。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品德,职业纪律,
专用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
注册会计师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决定其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的内容
,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共7章32条
主要内容包括总则,一般原则,专业胜任能力,技术规范,对客户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其他责任及附则一般原则
独立原则
客观原则
公正原则独立原则及重要性
独立原则是指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过程中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独立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
独立原则是审计的灵魂为保持独立性应回避的事项
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
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专业胜任能力
不得从事不能胜任的工作
注册会计师对助理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的责任
接受后续教育技术规范
不得对未来事项的可实现程度做出保证
不得代行委托单位的管理决策职能对客户的责任
按时按质完成委托业务
保密责任
不得按服务成果的大小决定收费标准的高低对同行的责任
从业范围
变更委托
其他规定业务承接责任
以事务所的名义统一承接业务
业务选择双向自愿原则
不得以如何广告形式招揽业务
不得采用强迫欺诈、利诱等形式招揽业务
不得以任何形式支付介绍费、佣金、回扣等
不得以降低收费方式招揽业务
对法定审计业务不得以收益分成方式合作
不得借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的名义承接业务第四节 后续教育准则
后续教育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后,
为保持和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与执业水平,掌握和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法规而进行的学习和培训
后续教育是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的重要手段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
形式后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及其地方协会负责组织与实施后续教育的检查和考核
执业会员接受职业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职业后续教育的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
接受脱产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
12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职业后续教第三章 法 律 责 任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审计责任、会计责任、审计法律责任,以及注册会计师如何避免法律责任。
重点掌握:全面掌握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 审计责任
本节学习的目的是明确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界限
内容包括审计责任、会计责任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审计责任的演进
揭错查弊阶段
真实公允阶段
实公允和揭错查弊并重阶段审计责任的概念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
出具审计报告应负担的责任
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对委托人或者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报告使用者应尽的义务,
是审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表现
报告的真实性
报告的合法性合法性的判断标准:
A 执行审计准则规则
B 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会计责任
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编制的会计报表应承担的责任
会计责任的内容包括: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2、保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3、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区别
承担的主体不同
目的不同对审计责任的正确理解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严重失实的错报或漏报负有查出的审计责任
注册会计师只能合理确信会计报表的可靠程度
注册会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如发现了错误和舞弊,应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
并考虑对会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第二节 审计法律责任
审计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未能履行审计责任,违反法律、执业准则而应该承担的法定责任
注册会计师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承担的法律责任非常重大法律责任的形式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
诉讼人必须是注册会计师报告的使用人
诉讼人已经遭受了经济损失
注册会计师有明确的过错责任
诉讼人的损失与注册会计师的报告之间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形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直接原因
过失
欺诈
违约过失
过失 (negligence)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注册会计师缺少应具备的合理的职业谨慎
种类 A 普通过失
B 重大过失内部控制制度及重要性概念的运用形成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间接原因
错误、舞弊及违反法规行为
经营失败错误舞弊及违反法规行为
概念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1、间接责任
2、对违反法规行为的处置
3、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经营失败
经营失败是指由于极端经营风险发生而导致企业破产或者不能偿还债权人的借款
经营失败是经营风险的极端表现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第三节 避免法律诉讼
缩小期望差距
谨慎受托
严格专业规范
诉讼准备缩小期望差距
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说
对注册会计师来讲谨慎受托
审慎选择被审计单位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签订业务约定书严格专业规范
注册会计师应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
职业道德准则和质量控制准则的各项规定,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标准和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
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诉讼准备
提取风险基金和购买责任保险
聘请熟悉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律师第四章 审 计 策 划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编制审计计划前应做的策划工作,包括概述、受托、
初步确定可能错报的领域、重要性、审计风险、初步审计策略。
重点掌握:全面掌握
教学时数:10学时第一节 审计策划概述
审计策划是指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业务,达到审计目的,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对整个审计的范围,程序及时间的考虑,并形成审计计划的过程
审计策划的结果表现为审计计划
审计策划的内容包括受托,确定潜在的可能错报领域,确定重要性,确定审计风险,确定初步审计策略,确定内部控制测试等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在实施具体审计程序前,为完成审计任务而编制的工作规划
审计计划应不断补充、逐渐完善
审计计划的内容包括:
1、总体审计计划
2、具体审计计划审计策划工作的步骤
计划前的工作
初步确定可能存在错报的领域
初步评价重要性水平
考虑审计风险
对重要认定制定初步审计策略
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
符合性测试及评估控制风险
确定检查风险及设计实质性测试第二节 受 托
本节介绍是否接受委托、如何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接受审计业务
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评价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签约双方的名称
委托目的
审计范围
双方的责任
双方的义务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有效时间
违约责任
签约时间
其他有关事项第二节 初步确定可能错报的领域
了解被审计单位经营及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
实施分析性复核了解的内容
经济环境
行业情况
自身条件了解的方法
询问
查阅
实地察看
分析初步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分析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包括调查这些比率或趋势的异 常变动及其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
经 常使用的有简易比较,比率分析,结构百分比分析和趋势分析 方法分析性复核的用途
计划阶段_确定审计程序
实施阶段_构成实质性测试程序
报告阶段_复核报表的整体合理性其中:计划和报告阶段必须执行分析性复核程序,实施阶段选择性执行分析性复核步骤 ( 计划阶段 )
搜集事实
计算
对数据分类
分析和调查
注意重大差异和意外差异。
确定对审计计划的影响关注一:确定分析内容和方法
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例如为确定销售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否正常,决定执行销售收入成本率。
关注二:估计期望值
根据可比会计信息考虑已知变化确定期望值
根据预算或预测估计期望值
根据本期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
根据同行资料估计期望值
根据会计信息同非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估计期望值关注三,影响结果依赖程度的因素
分析项目的重要性
结论的一致性
预期结果的准确性第四节 审计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重要性是对针报表整体而言的
重要性是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具体的环境
账户层次的重要性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重要性的运用 要点
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重要性的内容包括 性质 和数量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性质
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
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
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重要性的运用
运用范围 计划和报告阶段
计划阶段: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有关,即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报告阶段:确定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 临界点 ),运用重要性原则主要与评价审计结果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
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以往的审计经验后确定。
初步判断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 一 )
判断基础: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额、
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在选用时,一般不应将接近零的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的净利润、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初步判断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 二 )
判断的依据:如果在审计时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尚未完成,审计人员应根据期中会计报表或上年会计报表,进行推算和修正后,据此作为重要性的判断基础
操作方法:一般有固定比率法和变动比率法
不同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不同时,选择低的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 一 )
确定时应考虑的因素:
各账户或交易的性质及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与报表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审计成本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 二 )
确定的方法:
A.分配的方法
B.不分配的方法按报表重要性水平的20%~50%,
或1/6~1/3
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的考虑
重新评价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数的合理性,以确定收集的证据是否充分
汇总已发现但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
并与重新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
对接近或超过重要性水平的汇总数,应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 。
评价时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同于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
不同于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重新调整)例如初步判断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3000
0元,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水平为35000元。
经审计确定应收账款的错误较少,决定将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减为20000元,减少的重要性水平加给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重要性水平变为45000元。
如评价时的重要性水平大大低于初步判断的重要性水平,应评价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汇总错漏报,比较重要性水平
包括:A 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B 推断的错报或漏报
汇总结果的处理:
(1)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时 —— 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帐,如被审计单位拒绝调帐,应发表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
(2)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时 —— 应考虑实施追加程序或提请被审计单位调帐。
第五节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 ( Audit Risk,简称 AR) 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被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组成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 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 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 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风险要素的关系
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 控制风险 × 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 /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
在审计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高、
较高、中、较低、低)
计划阶段确定检查风险的步骤
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估计固有风险
估计控制风险
确定检查风险影响可接受审计风险的因素
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
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财务发展趋势
其他因素固有风险的组成
会计报表层次的固有风险
账户或交易层次的固有风险与报表认定相关的固有风险评估时,应考虑
经营成果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敏感程度
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
被审计单位目前的财务状况
被审计单位管理方面的特征(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管理人员遭受异常压力、
管理人员特别是财务人员的变动等)
与账户或交易相关固有风险的评估
易产生错报的报表项目
需要利用专家认定价值的项目
需要运用估计和判断的项目
易遭受损失或被盗用的项目
易引起争议和难于处理的会计事项
对经济环境敏感的项目
会计期末发生的异常及复杂交易
易被漏记的交易和事项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估
稳健原则:初步评估時宁可高估不可低估控制风险
高风险的条件: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失效、难以评估有效性、注册会计师不拟进行符合性测试
低风险的条件:相关内控制度有效、注册会计师拟进行符合性测试符合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进一步評估
初步评估的控制风险越低,应执行越多的符合性测试。并根据符合性测试的结果调整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
实质性测试与控制风险的最终评估
根据实质性测试的结论和审计证据,检查其是否与初步评估结论一致,以验证审计证据搜集的充分性。如高于初步评估结论,应考虑是否追加相应的审计程序检查风险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
为了将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应设计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性质 时间 范围
高 以分析性复核 期中审计为主 较小样本
和交易测试为主 较小证据
中 以分析性复核,期中、期末 适中样本
交易测试及余额 期后审计 适量证据
测试结合运用 结合运用
低 以余额测试为主 以期末和期后 较大样本
审计为主 较多证据如审计后检查风险不能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第六节 初步审计策略
初步审计策略是指审计人员针对某一认定,根据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初步确定须了解的内部控制的范围和须执行的符合性测试,并初步设定须实施的实质性测试,使检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以下初步审计策略的要素
主要证实法
条件: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为 最高 (或稍低于最高);计划了解的内部控制的相关部分 最少 ;计划实施 最少 的符合性测试(如要进行的话); 计划实施 较 大 范围的实质性测试,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低水平。
适用范围:某认定的控制不存在或无效;在更大范围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此减少的实质性测试所耗成本; 初次审计较低控制风险估计水平法
条件:控制风险计划估计水平为 中等和低 ;计划了解的内部控制的有关部分 较大 ;计划实施较大 范围的符合性测试; 计划实施 有限 的实质性测试,检查风险的可接受水平为中等或高
适用范围:某认定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都很好;在更大范围了解和测试内部控制所花费的成本,大大小于由此减少的实质性测试所耗成本;
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主要内容:介绍审计证据的概念、种类、
搜集与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分类,形成、复核等。审计证据依附于审计工作底稿,构成其组成部分。
重点掌握: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不同审计证据的证明力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 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了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按外形特征分类
1、实物证据 A 表现形式 B 对真实性、
所有权、估计目标的证明力
2、书面证据 A 表现形式 B 按来源分为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 C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声明书的作用
3、口头证据 A 是否需要记录 B 在什么情况下具备较强的证明力
4、环境证据 A 主要内容 B 证明力其他分类
按功能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按审计证据与被审计事项的关系可分为正面证据和反面证据
按证据之间的关系分为基本证据、佐证证据、和矛盾证据
按审计证据的来源可分为来自外部的证据和来自内部的证据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用以决策是否作为审计证据的标准,是构成审计证据的必要条件
质量特征包括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充 分性是指审计证据的数量必须足以支持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是审计人员形成审计意见所需审计证据的最低数量要求
影响证据充分性的因素:审计风险;具体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审计过程是否发现舞弊;审计证据的类型及获取途径此外,还应考虑经济因素、总体规模和特征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相关性 —— 与审计目标相关
可靠性(基本判断),A 亲获证据大于提供证据 B 外部证据大于内部证据 C 已获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大于未获第三者确认的内部证据 D 提供证据时内控制度较好大于较差 E 书面证据大于口头证据 F 能相互印证时,可靠性较高 G 客观证据比主观证据可靠 H 越及时的证据越可靠充分性与适当性的关系
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获取证据时应考虑审计成本
重要的审计证据不能以审计成本的高低或获取审计证据的难易程度作为减少审计证据的理由获取审计证据的基本原则
有计划、有目的收集证据
依法收集证据
客观全面地收集证据
积极主动的收集证据搜集审计证据的程序 ( 单项 )
审计程序是审计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具体有:
检查 —— 主要用于书面证据
监盘 —— 主要提供实物证据,证明其存在性
观察
查询及函证 —— 书面及口头
计算 —— 主要用于数据
分析性复核 —— 比率及趋势分析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认定的关系
认定 ―― 审计目标 ―― 审计程序 ―― 审计证据
例如应收帐款:
存在或发生 —— 存在性 —— 函证 —— 书面证据
完整性 —— 完整性 —— 检查 —— 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 —— 估价 —— 检查 —— 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 —— 截止 —— 截止测试 —— 书面证据
估价与分摊 —— 机械准确性 —— 计算 —— 书面证据
权利与义务 —— 所有权 —— 检查 —— 书面证据
披露与表达 —— 分类 —— 检查 —— 书面证据
披露与表达 —— 披露 —— 检查 —— 书面证据分类审计程序
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符合性测试程序
实质性测试程序整理与分析
方法:分类,计算,比较,小结,
综合
整理与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 1)证据的取舍标准:A 金额 B 性质
( 2)分清现象与本质
( 3)排除伪证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按来源分为直接编制、取得和他人代编审计证据
按性质和作用分为综合类、业务类、备查类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
被审计单位的名称
审计项目名称
审计项目时点或期间
审计过程记录
审计标识及已实施的审计程序
审计结论
索引号及页次
编制者及日期
复核者及日期
其他应说明事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结构
未审情况
审计过程的记录
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求
编制的基本要求
获取的基本要求
繁简程度考虑的因素
审计工作底稿之间的关系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复核制度及作用
复核要点
复核的基本要求三级复核制度
项目经理 —— 详细复核
部门经理 —— 一般复核
主任会计师 —— 重点复核
部门经理作项目负责人,主任会计师应指定人员代行部门经理的复核工作。
审计档案的分类
当期档案 —— 业务类
永久档案 —— 综合类、备查类审计档案的所有权与保管
所有权 —— 事务所
永久档案 —— 长期保存
当期档案 —— 至少 10年审计档案的保密与调阅
法院、检察院 —— 按规定办理了手续后可查阅
注册会计师协会 —— 可查阅
不同注册会计师,经委托人同意,并办理了手续后可查阅(变更委托、合并报表审计、联合审计、其他)
因查阅者误用而造成的后果,与拥有审计工作底稿的事务所无关第六章 内部控制及测试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测试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内部控制与认定的关系,内控制度调查记录的方法,管理建议书的要素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 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理解内部控制应关注
内部控制的本质
管理当局的责任
内部控制的目标
固有限制固有限制
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一般仅针对常规业务活动而设计
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质量
串通舞弊
执行人员滥用职权或屈从于外部压力
经营环境和业务性质的变化内部控制对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只能提供合保证,即控制风险始终大于零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关系
无论被审计单位规模大小,都必须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了解的目的是确定是否进行符合性测试
了解和符合性测试并非审计工作的全部内容,不能全部取消实质性测试内部控制的要素
控制环境
会计系统
控制程序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组因素的统称
控制环境包含的因素主要有,管理哲学和经营方式,组织结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管理控制方法,内部审计,人事政策和实务,
外部影响会计系统
会计系统 是指公司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公司交 易,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和记录
会计系统应做到,确定并记录所有真实的交易;
及时且充分详细地描述交易,以便在会计报表上对交易作适当的分类;计量交易的价值,以便在会计报表上记录其适当的货币价值;确定交易发生的期间,以便将交易记录于适当的会计期间; 在会计报表中适当地表达交易和披露相关事项控制程序
交易授权
职责划分
凭证与记录控制
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
独立稽核不相容职责分离
交易的授权、执行、纪录、保管职责由不同部门或人员完成
会计的应收账款的总账与明细账、纪录现金账与调节银行账户、现金支出与调节银行账户、付款凭单的批准与支票签发等应分离
计算机信息系统内的程序设计、电脑操作、数据控制、系统分析应分开第二节 了解內部控制
了解的步骤:
A,了解内部控制制度
B,符合性测试
C,评价业务循环及其分类
收入循环
支出循环
生产循环
筹资与投资循环了解的程序
影响了解的因素
具体程序 询问、查阅、检查、观察、
穿行测试等。
了解内容
了解控制环境
了解会计系统
了解控制程序
对内部审计的了解初步评价控制风险
高风险条件:内部控制失效、难以评估有效性、不拟进行符合性测试
中低风险条件:相关内部控制有效、拟进行符合性测试纪录对内部控制初步评价
纪录的要求:
( 1)高风险只纪录结果
( 2)中低风险不仅纪录结果,还必须纪录依据
纪录的方法:
( 1)调查表法
( 2)文字描述法
( 3)流程图法
( 4)核对表法调查表法
调查表也称调查问卷表,是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类别,业务循环和内部控制等,将内部控制的必要事项,
特别是与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及资产的安全,完整有 关的主要事项作为调查项目,并系统地加以罗列的表格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文字描述法
文字表述是审计人员运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将了解到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记录的方法 。 在表述时,审计人员应根据各业务循环,围绕各环节由谁负责,经办人应履行的工作,办理业务 的基本要求等逐一记录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流程图法
流程图是审计人员用符号和图形来表示被审计单位业务和文件在组织机构内部流动的方法
优缺点及适用范围第三节 内部控制测试
控制测试的目的是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如了解的那样,在整个审计期间或大部分期间对发现,
控制测试可分为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控制测试程序
询问
检查
观察
重新执行控制测试的范围
取决于控制风险的初步评价水平
不进行内部控制测试的条件:
( 1)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
( 2)相关内部控制虽然存在,但未有效运行
( 3)控制测试的工作量可能大于进行控制测试所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对以前年度测试资料的利用
应关注四点:
①这些资料所涉及的认定的重要性
②以前年度审计中所评价的特定内部控制
③所评价的政策和程序被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程度
④用来作这些评价的控制测试的结果对期中控制测试资料的利用
应关注:
(1)期中审计控制测试的结论
(2)期中审计与期末审计的时间间隔
(3)期中审计后内部控制的变化
(4)期中审计后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金额及性质
(5)拟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内部审计人员协调工作
A、注册会计师应作的工作
B、应侧重评价其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直接支持第四节 内部控制评价
评价控制风险,即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会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或 漏报的有效程度的过程
高风险的条件: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无关,控制政策和程序无效,评价不经济
低风险的条件:控制政策和程序与认定相关、通过符合性测试证明控制有效评价过程
确认该项认定可能发生哪些潜在的错报或漏报
确认哪些控制政策和程序可以预防、发现和纠正这些错报或漏报
执行控制测试,收集这些控制是否适当设计和有效执行的证据
评价所收集的证据
评价该认定的控制风险第五节 管理建议书
管理建议书,是指审计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产生重大 错报或漏报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
涉及缺陷的含义
A 注意到的 B 导致报表重大错漏的 C 重大缺陷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告知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方式包括口头和书面
管理建议书是书面形式
注册会计师不是对内部控制整体发表意见,也不能减轻或免除管理当局的责任出具管理建议书的条件
业务约定书有特别约定的
注册会计师认为必要的基本要素和内容
标题 管理建议书
收件人 ―― 管理当局
管理建议书的性质
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影响和改进建议
使用范围和使用责任
签章
日期管理建议与审计意见的区别
对象不同 ―― 内部控制.会计报表
责任不同 ―― 有无法定责任
作用及影响的程度不同 ―― 对外是否起鉴证作用第七章 审计抽样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审计抽样技术的运用
重点掌握:重点掌握基本判断及结论的推断
教学时数:4学时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
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审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
审计抽样不同于详细审计,部分审计和抽查
审计抽样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都适用,但并不是对这些测试中的所有程序都适用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 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
符合性测试中分为:
A 信赖不足风险 ―― 影响效率
B 信赖过度风险 ―― 影响效果
实质性测试中分为:
A 误受风险 ―― 影响效果
B 误拒风险 ―― 影响效率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或因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抽样风险是采用抽样方法产生的,非抽样风险无论是否采用抽样方法都会产生统计抽样
统计抽样是指按照概率或统计理论来确定抽查样本的数量与构成分布,从而计算和控制抽样风险,以适当的抽样检查结果,较科学地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抽样
优缺点统计抽样中专业判断的运用
确定审计对象总体
明确总体的特征
定义错误和差异
制定抽样计划
审查样本
评价样本结果非统计抽样
非统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执业经验和判断能力来确定抽查样本的数量与构成分布,并根据自己的执业经验和判断能力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抽样
优缺点审计抽样的基本步骤
确定测试目标
确定审计对象总体及抽样单位
确定实现目标的审计程序和误差的范围
确定样本规模
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并抽样
运用审计程序审查样本
评价样本结果确定测试目标
审计人员的实施审计抽样前,必须明确本次测试的目标。如证实销售过程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或证实应收账款余额的真实性
从测试目标看,其中最为重要的审计抽样是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一般用于控制测试目标的审计抽样为属性抽样。一般用于实质性测试目标的审计抽样为变量抽样确定审计对象总体及抽样单位
审计对象总体,即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实现审计目标,拟采用抽样方法审计的经济业务及有关会计或其他资料的全部项目
抽样单位是构成审计对象总体的个别项目确定实现目标的审计程序和误差的范围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标,确定运用哪种审计程序收集证据
定义误差范围,即在审查样本时,明确哪些情况属于错误或异常确定样本规模
可信赖程度
可容忍误差
预期总体误差
分层选取样本的方法并抽样
随机选样
系统选样
随意选样
同时,运用审计程序审查样本评价样本结果
分析样本误差
推断总体结论
重估抽样风险
形成 结论结论
A、推断的总体误差小于可容忍误差,形成审计结论。
B、推断的总体误差大于可容忍误差,应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C、推断的总体误差接近可容忍误差,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执行替代审计程序。
符合性测试中,如抽样结果无法达到预期信赖程度,应考虑增加样本量或修改实质性测试程序第二节 符合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在符合性测试中使用的抽样方法主要是属性抽样 。 所谓属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的质量特征,即被审计业务或被审计内部控制是否遵循了既定的标准及存在的误差水平
主要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三种 方法固定样本抽样
确定审计目标
定义,误差,
定义审计对象总体
确定样本量 预期总体误差率、
可信赖程度、可容忍误差的确定。
确定样本选取方法
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
评价抽样结果停走抽样
确定可容忍误差和风险水平
确定初始样本
进行停走抽样决策发现抽样
发现抽样是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之中,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
步骤:确定可容忍误差率,可信赖程度以及总体量的大小;然后根据发现抽样表确定样本量;
抽取样本,并对抽取的样本进行审查,当发现一个误差时,则停止,转而进行全面审查 。 如果没有发现误差,则可得出结论第三节 实质性测试中的审计抽样
实质性测试中运用的抽样技术主要是变量抽样 。
变量抽样是通过对总体进行定量估计,取得总体的数量特征,
变量抽样主要应用于审查应收账款的余额,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工资费用,交易活动等方面
变量抽样主要有单位平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三种 方法单位平均估计抽样
确定抽样目标
定义审计对象总体
选择抽样方法
确定样本量
确定样本选取方法
选取样本,并进行审计
评价抽样结果比率估计抽样和差额估计抽样
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关系来估计总体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比率关系,然后再以这个比率去乘总体的账面价值,从而求出总体实际价值的估计金额的一种抽样方法
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平均差额来估计总体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平均差额,然后再以这个平均差额乘以总体项目个数,从而求出总体的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的一种抽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