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3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3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5
第五节 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 6
第二章 环境——经济大系统 6
第一节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 7
第二节 环境——经济大系统 7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 8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效率目标 8
第二节 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与环境资源最优配置 9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 9
第四章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 10
第一节 外部性、产权与价格 10
第二节 产权与环境资源配置 11
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 12
第一节 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资源 12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 13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资源配置 13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 14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14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
第七章 环境评估 15
第一节 环境评估的内容 15
第二节 环境评估的方法 16
第八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分析 17
第一节 环境管理 17
第二节 环境管理政策 17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践 18
第九章 环境保护投融资研究 18
第一节 环境保护融资问题研究 18
第二节 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研究 19
第十章 环境税费 19
第一节 排污收费 20
第二节 环境税 20
第十一章 排污权交易 21
第一节 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 21
第二节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22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 22
第四节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 23
第五节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24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24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4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 25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25
第十三章 国际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政策 26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6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27
第三节 环境与贸易 27
第一章 导论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环境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解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掌握环境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类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环境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同大多数经济学分支一样,环境经济学不是一门先验的科学,而是因为问题而诞生的科学。其学科产生的背景就是导源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所产生的环境危机。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及两者间的协调标准,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环境经济学理论发展历程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回应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而从发展经济学研究出发逐步形成的。它的两个奠基性理论基础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伦理意义上探讨资源配置效率而提出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以及后来由马歇尔和庇古等发展的外部性理论。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其对环境治理实践的深入,环境经济学理论得以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一、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
“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的出发点。但是必须看到,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稀缺资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十分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服务功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因此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是:假设环境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此,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是与当今现实不符的。西方环境经济理论就是从意识到环境资源稀缺开始构建的,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二、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环境与经济是不可分的,环境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这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当环境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后,每一个经济决策和行为都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系统的运转。当环境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并进入经济分析系统之后,环境就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建立,大大的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对外部性理论和价格理论的重新认识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外部性理论和价格理论是一个挑战。环境危机产生的经济学原因是因为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而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办法就是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而环境问题通常都表现为外部性问题,因此,环境资源定价实际上就是要确定外部边际成本。稀缺就要有价,怎样为外部成本确定价格,这是环境经济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择本世纪60 年代前,西方发达国家推崇凯恩斯的经济发展决定论,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追求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高速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质量下降,西方各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考虑经济增长以什么方式能在环境资源约束下有助于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增加这一问题。
五、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主题,环境经济学研究始终都在寻求效率、最优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统一。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既满足了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又满足了该资源配置也是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最优。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但是,即使是最优标准,也还是无法准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的一个基本修正就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的选择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现代环境经济学是将环境包容进入经济分析系统,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环境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科,就是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放弃了经济学理念和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环境经济学就偏离了学科的本源,因为环境经济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就来源于经济学理念和经济学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有效性。而如果没有环境科学知识做支撑,仅仅闭门造车的研究环境经济学,则会使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失去根基。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发现进行反向的各种层面的综述从而归纳其共性规律的工作。环境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配合行动。
三、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重大课题而诞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成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贯穿于学科始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在学科的内容中得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三:(1)可持续原则。(2)共同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
四、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由于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因此,环境经济学对环境资源效率目标的选择十分重视,因为,这决定了环境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选择。在环境经济研究中,环境经济学家从经济理论角度对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了探讨,试图找出一种合理的福利标准,将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环境经济问题加以分析。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物质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理论、环境产权理论、环境公共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等。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等。
三,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交易政策、环境资源价格政策、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环境财政金融政策等。
四,环境管理实践。包括环境税费、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国际环境问题等。
第五节 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一,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因此我们要重视它的经济学学科属性,我们的目标是试图将经济分析更加直接有效地运用于环境保护。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思维去透视环境问题。要学会用正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去分析环境问题,首先就必须学会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当我们学会用经济学语言描述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熟悉和接受一种全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用经济学的理念去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去描述,这是学习环境经济学必须接受的训练。尽管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它毕竟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因此,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环境科学知识做支撑,仅仅闭门造车的研究环境经济学,则会使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失去根基。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发现进行反向的各种层面的综述从而归纳其共性规律的工作。
二、重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层属性特征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环境经济学研究具有双层属性。环境经济问题本质上不外乎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类如何配置自然环境资源的问题;二是人在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环境经济制度与环境经济政策。因此环境经济学就既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学研究本课程在研究环境经济理论时,强调应把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才可能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才能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社会背景、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各国的环境保护理论必需结合本国的国情综合考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战略性难题是:1、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和人口就业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2、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不得不赶超,不得不坚持高速发展,否则,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可是,我国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是如此低,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赶超和高速增长也难以长期维持。中国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展开的,如果脱离中国国情仅仅坚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环境经济学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处于如此复杂的背景之下,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处于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贫困的两难选择之中,而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基于中国国情,努力找寻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环境——经济大系统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之处,了解到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经济学假设前提的不断改变,理解现代环境经济学是以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内容,是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现代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必须修正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的修正之一就是,假设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此,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一,传统经济系统模型在传统经济系统模型中,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连接起来。厂商生产产品和劳务,通过产品市场出售给家庭,家庭向厂商支付货币。另一方面,家庭在要素市场上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出售给厂商,厂商向家庭支付货币。这样,整个经济就成为一个由产品和货币作相反流动而联系起来的系统。
二、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的缺陷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是以环境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因此,没有考虑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使经济个体在选择生产和消费行为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过度消费,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第二节 环境——经济大系统一,环境——经济大系统现代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经济系统,我们把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系统称之为环境——经济大系统。在环境经济大系统中,环境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
二、物质平衡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克尼斯、艾瑞斯和德阿芝出版了《经济学与环境》(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他们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质平衡关系,对传统的经济系统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模型。作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包括环境要素在内的投入产出关系。物质平衡理论指出,由于物质流动关系的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是现代经济系统所固有的现象。如果我们把环境也视为稀缺资源,那么就有必要对一般均衡模型做出某些修正,即环境也作为一个部门,加入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找出这一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该理论反映了环境——经济大系统的思想。
三、物质平衡理论与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是一种珍惜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体现了对环境资源要合理利用的思想,其指导思想就是物质平衡理论。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以及使资源得到有效和最优使用所需要的条件。本章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特点,指出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静态效率——社会福利函数最优化;和动态效率——代际社会福利函数最优化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效率目标一,环境资源:稀缺性与选择经济活动发生在地球及其大气圈系统之内,这个系统叫做“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服务功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但这只适用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没有超越其可持续能力的情况。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已经变得高度稀缺,而其稀缺性的迅速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经济学就是通过研究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解决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稀缺的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存在选择的问题。因为环境资源可以提供给人们一系列的有益的服务功能,但是环境资源又是稀缺的,用于这种功能往往就不能用于另一种功能,因此,当人们在用稀缺的环境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愿望时,就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就是环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
二、效率目标:帕累托最优环境经济学的目标是寻找有效的环境资源配置,因此,对资源效率目标的确定就显得十分重要。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基本标准,其含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和福利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和分配的重新安排与组合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和福利,则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不减少任何其他人效用和福利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某种经济变动还可以再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和福利,则这种资源配置就不属于帕累托最优,而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任何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等的;任何两种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来说都相等;所以这些物品之间比率都相等;任何增加新物品与任何减少旧物品的措施都不可能导致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额的任何改变。
第二节 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与环境资源最优配置一,静态效率——社会福利函数与最优化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标准称为静态效率。如果某一资源配置使资源使用的净收益最大化,资源的这一配置就满足了静态配置标准。最有效配置是帕累托最优,而帕累托最优点是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社会福利函数的图形化。因此,社会福利函数在决定最优标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福利函数是表示经济福利或效用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社会偏好的数学关系。社会福利函数强调公平原则。
二,动态效率——代际社会福利函数与最优化当时间因素不很重要时,静态效率标准对于比较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案十分有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资源配置问题涉及在不同时间、不同世代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把静态效率的概念扩展为动态效率的概念。动态效率概念不仅考虑成本和效益,而且考虑时间对成本和效益的影响。把时间的影响考虑进来,必须找到一个办法来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净效益。为了比较此时和彼时的效益,未来的价值被转化为现值以便进行比较。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一、跨时间配置:n 时期模型
(一)环境资源的分类环境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二)代际公平与环境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代际公平条件下的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是当代人和后代人使用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现值相等。
(三)n 时期环境资源配置模型
n 时期中,每一时期使用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的现值相等。如果资是不稀缺的,资源价格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如果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价格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加上边际使用成本。边际使用成本主要是受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的大小反映了人们对边际使用成本的评价。 贴现率越大,边际使用成本就越小。所以贴现率的大小,表明了当代人对边际使用成本的评价和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
二、n 时期环境资源配置模型的扩展
(一)纳入边际开采成本的配置模型当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不变,并且资源的数量有限时,如果有效的替代品出了,就应向替代品平稳地过渡,如果没有替代品则应节约使用资源。而当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升高时,情况则比较复杂,因为它改变了边际使用成本的时间轮廓。不过,正是由于边际开采成本的不断增加才使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不会被耗竭。
(二)资源范围扩展到可更新资源的配置模型当可耗竭资源的价格高于可更新资源的价格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范围由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的扩展,实现了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替代品的平滑过渡。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随着边际使用成本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到替代品的出现并最终替代它。但是,由于可更新资源的出现,会加速可耗竭资源的开采,结果是可耗竭资源比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耗竭要快。但仍要遵循每一时期使用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的现值相等的原则。
第四章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权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了解相对价格、市场价格和外部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资源的价格为什么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低估的原因,同时讨论产权理论在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部性、产权与价格一,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定义、规则和功能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它决定着人们使用财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样必然产生不同的财产使用绩效,因此,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形成财产使用中不同的激励机制。产权规则包括产权界定规则、产权权益及其补偿规则、产权交易规则。产权功能指产权以产权规则为现实基础,在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其实质是以产权界定为前提,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财产利益为动力,去实现所有权的经济本质,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三)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交易费用理论;第二,产权的效率分析;第三,产权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第四,产权制度的演进。
二、产权与外部边际成本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有效的产权制度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在马歇尔、庇古的时代,由于在传统价格理论模型中没有发现产权的作用,因此,当价格扭曲发生时,他们归结为外部性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而产权经济学认为,所谓外部性问题,其实质就是由于在市场中存在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利边界,从而导致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外部边际成本就是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值。科斯认为,外部不经济的存在,市场不仅不失灵,而且可以通过明晰产权、借助市场交易来为外部边际成本定价,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
三、产权理论是对传统价格理论的完善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就是用需求与供给来说明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均衡价格理论,对这个理论的分析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起点和中心。但在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被假定完全界定,而且交易费用为零,因此,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得所有的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同时达到均衡,此时,资源的市场价格P 与社会边际收益(SMB)、个人边际收益(PMB)、社会边际成本(SMC)、个人边际成本(PMC)相等。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会自动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的市场价格理所当然的等于其相对价格,因此,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是同义的,人们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但产权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和服务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所交易的物品的价值,也就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多寡或产权的强度,资源的市场价格是资源的产权价格,同样的资源,权利边界界定程度不同,就会导致其不同的市场价格。产权界定清晰是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产权经济学通过将产权变量引入资源的价格分析,从而对瓦尔拉斯模型进行修正。
第二节 产权与环境资源配置一,产权、公共产权资源与环境资源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等特征。在不存在排他性产权的情况下,往往存在公共产权。目前许多环境资源都具有公共产权特征。在这里,财产具有广泛的含义,可以指任何人造产品或环境资源。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产权很少是绝对私有的,总是受社会一定规则的制约。
二、环境资源产权与环境资源市场市场和政府干预是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过去,人们将环境资源配置低效所导致的环境危机归责于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市场失灵。因此,根据庇古传统认为,政府定价、政府干预是环境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科斯理论则在批判庇古理论的过程中对市场理论进行了完善,科斯通过将产权变量引入市场价格分析体系,更加严密精辟地论证了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科斯认为,在市场中交换的是资源的产权,如果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必然影响到资源的市场价格。所谓外部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用何种方式正确地度量和界定权利边界的问题,而外部边际成本就是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值。只要将产权权限界定清楚,自由竞争的市场就会为外部边际成本合理定价,并对外部权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科斯对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以及市场失灵的全新研究和解释,完善了市场理论,也为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环境资源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资源的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正是现在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非专一性,非排它性,导致了环境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价格的脱节,从而导致了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成本与收益、权利与义务、行为与结果的背离,这是环境恶化的根源。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偿使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应是其相对价格,只有当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时,价格机制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在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被假定完全界定,而且交易费用为零,所以,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的市场价格理所当然地等于其相对价格。但是,传统经济学忽视了,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价格机制发挥正常作用的前提和保证。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应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产权明晰是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各种不同的针对环境的活动会对环境资源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环境税收会使产业结构和各类产品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环境资源配置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了解政府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职能是什么,政府应该怎样才能在环境财政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资源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在理解公共物品时我们必须注意,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不断改变,因此,过去具有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现在或将来就有可能具有竞争性。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过去非排他的资源现在或将来的某个时期是可以排他性使用的。在公共物品的分类上,根据本章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公共物品在空间上的区分。凡是受益范围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即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凡是受益范围分布于全国范围的,就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凡是受益范围跨越国界的,即为国际性公共物品。
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一些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性质,导致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因此,很多环境资源已经具有竞争性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准公共物品,虽然具有竞争性,却不具有排他性。环境资源这种具有竞争性却不具有排他性的特征,是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政府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一个人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等量关系,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应该向消费者收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消费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产生想搭便车的心理,不会到市场购买,因此,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这种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一种存在于市场失灵基础上的公共经济活动。与财政活动密切联系的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共财政论遵循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政府的出现是自私的经济人经过公共选择行为后的产物,它们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与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公共财政论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公共需要为目的。
二、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公共财政包括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包括:税收收入、规费罚没收入、出售转让公产收入、基金收入、捐赠收入、公债收入等。公共支出的范围包括:公共安全,即国防、公检法司、武装警察等;公共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外交等;公共工程,即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公共设施等;公益企业,即水暧电气,公共交通、城市卫生、城市绿化等。政府针对环境问题所制定的无论是收入手段还是支出手段,都会对环境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资源配置一、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理性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与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一样,人们遵循着经济理性人动机规则,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驱使机制运行的动力就来自于个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如果机制的构架是适宜的话,那么,通过这一适宜的机制构架会有助于将分散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导向全民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选择与环境资源配置环境资源配置在政府行为上,常常表现为,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因此,在环境资源配置,特别是环境财政的支出和保证投资效率方面,必须有具有激励效果的运行机制。而机制的设计就应该遵循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不是靠道德教育而是靠制度保障来提高政府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绩效。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根据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进行的分类、自然资源的寸量和流量的概念,讨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通过学习,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知识,并理解现有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一、可耗竭资源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二、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叫可更新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有些可更新资源的持续性和流量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至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三、舒适性资源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一、存量和流量的概念存量和流量是两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学概念。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上,自然资源存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探明的资源不断被利用,新的资源不断被发现,在一个动态的时间范围内,资源的存量又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例如,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和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影响资源流量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新陈代谢和人为的干预。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就等于资源净流量。资源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二、对资源存量的分析资源存量与一些资源储量的概念相关。资源储量可分为:①已探明储量;②未探明储量;③蕴藏量。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因为价格与资源蕴藏量的大小无关,所以蕴藏量主要是一个物质概念而非经济概念。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一个可变量。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可耗竭资源因为不可再生,其可持续利用实际上是最优耗竭问题。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②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期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资源配置的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对于可耗竭资源而言,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
二、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关于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中,财产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财产权明确的可更新资源称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财产权不明确或者不可能确定财产权的可更新资源称为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例如,公海渔场和生物物种。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确定资源的最佳收获期和最大可持续收获量。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三、舒适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 环境评估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保护环境,首先就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状态做出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衡量。由于一些环境服务没有市场价格,对他们的评价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突破,了解环境评估的经济学理论和环境评价的具体方法。学会根据这些理论和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服务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评估的内容一、环境质量评估当今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环境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对环境质量这种公共物品很难进行产权确定时,国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被人类利用,是有边际效用的。也就是说,环境质量是有价值和价格的,这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理论前提。
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为了有别于传统的忽视环境资源价值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把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1、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2、非使用价值或内在的价值。使用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三,需求与供给评估环境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这实际上就是在为环境质量和环境资源的服务功能定价。而涉及到价格的确定和价格的支付,就必须进行需求与供给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与供给条件下,同样的服务功能和同样的环境质量将有不同的价格体现。比如,对于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来说,他宁愿忍受污浊的空气到井下去挖煤,为的只是赚每天几十元工资,他对环境质量的价格评价就比较低。
第二节 环境评估的方法一、费用效益分析法简介人类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评估这些影响的范围,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就是评估这些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它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应用的方法。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从而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它是建立在企业财务分析和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桥梁。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等。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其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区别在于,财务分析考察某个项目对个人或者厂商利益的影响;而经济分析则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二、直接市场评价法直接市场评价法有时称常规市场法,又称物理影响的市场评价法。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评价环境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环境的物理变化,估计这种变化对商品和服务造成的经济影响。直接市场评价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会进而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而价格和产出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且是可测量的。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稀缺特征,则要通过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赋予环境损害以价值(环境成本)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
三、替代市场分析法和假想市场分析法替代市场法就是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1)后果阻止法。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为了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用这些投入和支出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方法就是后果阻止法。(2)资产价值法。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周围环境质量的不同导致同类资产的价格差异,用这一价格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这种方法叫资产价值法。(3)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是用旅行费用作为替代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物品的价值。
四、意愿调查评估法意愿调查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评估时,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状态变化的支付意愿或赔偿意愿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评价法和德尔斐法。
第八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分析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基本职能,以及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对环境管理进行政策分析,检查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要看其是否能够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以及是否能改进和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政策。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允许极限。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概括起来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
第二节 环境管理政策一、环境管理政策的类型环境管理政策的种类很多,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对管理相对人的约束性看,可以分为强制手段、经济手段、协商手段以及信息手段等。一般说来,经济手段、协商手段和信息手段是强制手段的替代和补充,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各种手段的配合和所达到的效果都是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条件对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选择,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二、环境管理政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在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是以命令——控制的强制手段为主,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到了90 年之后强调混合途径,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里约后5 年——环境政策的创新》,成功的环境政策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实现资金的可持续。2、确保管理的可持续。3、建立对变革的支持系统。4、实现综合决策。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践一、税费政策包括排污收费、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税等。
二、价格政策包括资源定价和产品收费。
三、交易政策包括排污权交易和其他的环境资源交易方法。
四、金融政策包括信贷政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信贷政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信贷杠杆保护环境。信贷政策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途径是:根据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不同的信贷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
第九章 环境保护投融资研究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环境保护投融资的特征及其意义;掌握环境保护融资的渠道与方式,投资的程序、风险分析,投资项目评估的方法;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发展的历程、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保护融资问题研究一,环境保护融资特征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如果由私人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融资,并将其用于环境保护,将会由于环境保护的特征,导致其私人企业难以获得收益,因此,环境保护的融资应更多的由政府提供较为合理,但如果能将环境保护的收益私人化,也可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私人企业的融资,而且这应成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环境保护融资渠道与方式环境保护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以及融资主体内部筹措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的活动。其融资渠道是指取得资金的来源,通常指资金的归属,如果是由政府提供,则融资渠道是公共财政支出;如果由私人企业提供,则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大类,具体包括四项: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留存收益、企业负债。融资方式是指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除了公共财政支出、银行借款和企业内部积累以外,还有下列主要的社会筹资方式:股票、债券、租赁、商业信用。
三,环境保护融资方式的选择环境保护的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有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决定。其收益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收益,其成本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前者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者是指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其方式的选择遵循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的规律,其融资方式经常表现为融资结构。
四,中国环境保护融资问题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才逐渐对环境保护进行投资,其融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但尚未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中,因而不稳定。因此,今后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环境保护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引入私人企业资金,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研究一、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征,私人企业不愿对其投资,而单靠政府的投资,其力量有限,使环境保护经常面临投资不足。因此,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投资是环保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是高环保技术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保护投资的程序环境保护投资的程序主要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拟订投资项目的备选方案、评选和确定投资项目方案、在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决策内容、进行事后的分析和评价。
三、环境保护投资的风险分析环境保护投资的风险主要包括:(1)项目风险,取决于对项目的了解程度;(2)完工风险,按时完工,就能够按计划投产,获得预期收益;(3)资源风险,能获得充足的资源,就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4)市场风险,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程度和建设周期的长短;(5)经营风险,取决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6)国家政治风险。
四、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有两种: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的实质是将传统财务会计中有关损益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项目评估之中,包括有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动态分析法是依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将投资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按换算成可比的量,据以分析投资效益的方法。包括现值法、年金法、终值法。
五、中国环境保护投资问题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目前主要是政府投资,从而使投资不足,应大力引进私人企业投资,其关键是使环境保护的收益如何私人化。
第十章 环境税费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税费在环境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了解环境税的基本理论,环境税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环境税征收的影响分析。并了解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排污收费一、庇古税——排污费为了使污染者承担污染的外部成本,经济学家提出一种方案是根据污染造成的损失对污染者征税或收费。1920 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现在,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二、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由于存在着通过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可能性,厂商的决策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对厂商来说,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是无法控制的。在只有减产或缴纳排污费两种可能性的时候,如果政府对某一特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费征收标准高于厂商的边际私人纯收益,厂商就只有缩小生产规模一种办法。而当存在着减产、购买并安装环保设备以及缴纳排污费3 种可能性的时候,如果政府对某一特定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既高于厂商的边际私人纯收益,又高于其边际治理成本,厂商就可以在减产或购买并安装环保设备两者中作出选择。
三、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与单纯管制手段(标准加罚款)相比,达到同样的环境目标,排污收费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降低达标费用。二、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三、有利于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四、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但是,在评价它的经济效率时也应该看到,排污收费在理论上是理想的,但实行起来有相当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确定最优排污量标准所必需的信息。
四、排污收费的产权分析实施排污收费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活动者没有权利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这种权利是属于全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以,经济活动者交纳排污费实际上是向污染排放权的所有者购买这种权利,或者说是一种严格的污染排放权利的交易行为。污染排放权实际上是由环境容量资源所有者的免受污染损失权和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这两部分构成的。体现在排污费的构成上,前者表现为经济活动者为环境资源财产所有者支付的污染损失费用,后者表现为经济活动者使用环境资源财产所有者的环境容量资源时支付的一种租金。
五,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三项环境政策之一。也是中国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中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这项政策要求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费用内部化,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第二节 环境税一、环境税的基本理论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环境税主要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手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税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使环境税能充分发挥作用,设计环境税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环境税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应该具有公平性,以保证环境税的顺利实施。2、效率原则。环境税收政策必须是有效率的,环境税的效率原则主要包括:经济效率原则、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益统一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三、OECD 国家的环境税
1972 年5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该原则主要针对污染者将外部不经济转嫁给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根据PPP 原则,OECD 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征收排污费(税)以及产品税等。排污费或税是根据污染物排放的质与量所征收的费用。OECD 国家分别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不同方面设计了收费制度。
四、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在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下,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只有资源税。除资源税外,我国还有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如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等。尽管这些税种的设置很少考虑环境因素,但是,这些税种已经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刺激和资金。
第十一章 排污权交易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基础,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的过程及实践,以及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经济效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一、庇古理论和庇古税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理论。他发现当私人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发生偏离时,市场将失效。所谓外部性实质上就是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差额问题。庇古认为,凡是出现外部性问题的领域,都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以纠正市场失灵。这就是“庇古税”的由来,其具体办法就是对造成损害的一方征税,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传统的由政府征收排污费的制度,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运用。
二、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而科斯理论则为用排污权交易代替政府收费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只要明确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并能够加以有效的保护,在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外部性问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由市场本身解决。对于环境污染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只要明确污染这种“权利”的所有者,一个完善的市场就必然会使污染者与受害者之间产生以这种权利为对象的交易,最张的结果是,这种权力的价格等于它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损害,即达到全社会范围的帕累托最优。这就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一、合理分配排污权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排污权应该通过拍卖等手段,有偿分配给排污者。但由于较高的获取成本会使得排污权持有者有惜售心理,从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现实中往往采取根据一定的条件无偿分配的方式发放排污许可证。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违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二是使得新老污染源由于获取排污权方式的不同而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因此,合理分配排污权,既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又不会由于获取成本过高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这是实行排污权交易的重要条件。
二,完善的市场条件排污权既然可以买卖,而且从长期来看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就会有人炒卖排污许可证,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些人通过垄断排污权市场牟取暴利的现象。排污权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但排污权市场的交易秩序需要良好的交易环境。因此,完善的市场是排污权顺利交易的重要条件。
三、国家的作用建立排它性的产权制度以及产权转让有利于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是过高的交易费用往住限制了排它性产权的建立和产权的转让。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当交换的基本规则确立后,只要存在法律机构,谈判和行使的费用会不断减少,因此,在排污权交易的形成中,国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污染者之所以要购买排污权,是因为没有排污许可证就不能排污。如果国家无法制止无证排放,那么排污权交易就根本开展不起来,因此,国家权力的介入是排污权交易形成的必要保障。国家在排污权交易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国家不仅要制订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监 测处罚办法,建立先进的监测队伍,而且要制定和实施和有效的监测队伍,要制定和实施一套排污权交易的具体规则。这样,与排污收费制度不同,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角色和行为发生了转变,从排污配额的主体转变成排污权交易的监察者和保护者,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运动员到专注于立规则,当裁判。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
一、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在政府管理机构没有增加排污权的供给,即总的环境状况没有恶化的前提下,通过排污权交易,边际治理成本比较高的污染者将买进排污权,而边际治理成本比较低的污染者将出售排污权,其结果是全社会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二、有利于宏观调控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政府决策可能出现失误,也可能落后于形势;而环境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的修改有一定的程序,同时,修改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而有关方面都会力图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使修改久拖不决。有了排污权交易后,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发放或购买排污权来影响排污权价格,从而控制环境标准。
三、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如果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则任何人(不管是不是排污者)都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环境保护组织如果希望降低污染水平,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排污权,然后把排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卖出。这样污染水平就会降低。这种解决办法是有效率的,因为它通过支付意愿反映了人们的选择。
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一般来说,环境标准不能绝对禁止排放污染物。因此,即使某地所有的厂商排放的污染物都达到了环境标准的规定,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会增加。如果为了确保总的排污量指标不被突破,就不允许新厂商进入该地从事生产,有时又可能影响经济效益,因为新厂商的经济效益有可能高于原来的厂商,而其边际治理成本又有可能低于原来的厂商。排污权交易为这些厂商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排污权交易,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水平,又使新、改、扩建企业有可能通过购买排污权得到发展,有助于形成污染水平较低而生产水平较高的合理工业布局。
五、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污染控制投资在技术上往往是“整体性”的或不可分的。要进一步减少一单位污染,通常需要增加一大笔投资。而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处理增加的一单位污染,而且可以处理很多单位的污染,直至达到该设备的极限。此后如果再增加处理量,需要再作一笔大投资。因此,实际的污染治理投资是阶梯型递进的。但是如果按照减少每一单位污染所分摊的成本求出边际治理成本曲线,并以此来确定庇古税,企业将产生和最优庇古税下不同的反应。如果管理机构错误地估计了企业的控制成本,使庇古税低于控制成本,企业将选择交税而不是添置污染控制设备,这样就达不到排污量的控制指标。排污权交易排除了上述问题。因为管理机构只确定排污权的数量(即污染量减少的数量),排污权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确定的。排污权交易使得企业节约下来的排污许可证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或贮存起来以备今后企业发展使用,因而能够促使污染者采用先进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或采用更有效的控制设备增大污染物削减量。
第四节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一、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回顾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就开始将排污权交易政策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并逐步建立起以气泡(bubble)、补偿(offset)、银行(banking)和容量节余(netting)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排污权交易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效益。
二、SO2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提出美国推出的SO2 排污权交易政策是迄今为止尝试过的最广泛的排污权交易实践,是建立在10 多年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和从20 世纪80 年代初起针对欧洲和北美酸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
三、SO2 大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美国SO2 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以1 年为周期,通过确定参加单位、初始分配许可证、再分配许可证和审核调整许可证四部分工作来完成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
第五节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包括总量控制计划的目标、总量控制的实施。
二、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
1、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
2、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3、建设项目排污总量的监督管理。
4、“15 小”的监督管理。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及排污权交易的经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1989 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中的一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的基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程序包括:①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②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③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④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研究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特点,以及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职责,学会立足于中国国情分析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建立起来的。1971年在国家计委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中国政府机构的名称中第一次出现“环境保护”。1972 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 年8 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4 年10 月25 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国家建委代管,负责日常工作。由此开始,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1979 年9 月13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从此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制度建设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国家制度建设包括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国家规划、国家标准等5 个方面的内容。
三、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机构组成中国国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是由以下机构组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构、综合经济管理机构、产业行业主管机构、资源开发管理机构等。另外,2001年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的部际协调机制。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一、控制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由于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外部性特征,必须国家宏观调控才能取得治理绩效,因此,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成为国家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二、改善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表现为地区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改善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地区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资源保护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四、控制核与辐射安全控制核和辐射安全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经过十几年的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工作实践,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核与辐射安全技术队伍,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并在监督核设施执行核安全法规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锻炼。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一、中国目前环境危机的严重性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新的世纪将面临比过去更为严峻、复杂的挑战。这种环境危机体现在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核与辐射安全问题等多种问题,甚至是多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国的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
二、中国环境危机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在发展中付出环境代价是必然的,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途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十分不同的国情背景。西方国家是在人均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因此,他们付得起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代价,但是,我国是在人均资源十分低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此时,环境的代价就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将会更多的体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三、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对新世纪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急需改革和强化。最新发表的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战略报告都把解决环境问题的体制安排和治理改革放在极为优先的地位。
四、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缺少必要、明确的法律依据。
2、缺少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必要手段。
3、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能力下降。
4、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合理,生态保护无法实施统一监管。
5、区域和流域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6、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应继续改革。
7、辐射源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8、人员编制和资金严重不足。
五、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趋势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和建立现代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公共管理学认为,政府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纠正来自外部的市场失灵和来自政府内部的体制失灵。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 国际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政策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时的策略,并学习运用经济学工具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透视,找寻解决的办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环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能源利用结构和数量,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来自自然因素和人为排放两个方面。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都肯定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的环境风险。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等。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温室效用有很强的滞后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订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目前主要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能源效率、寻找替代能源等。
四、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手段主要有行政控制、征收碳税、排放许可证交易、清洁发展机制和技术措施等多种手段。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特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万物之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估,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传价值,或者说包括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物品价值和无具体物质形态的功能性服务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的退化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积森林采伐、焚烧和农垦,草原过度放牧,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 年中国签署批准了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伐天然林、保护湿地和珍稀动物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第三节 环境与贸易
在环境与贸易方面,引起关注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果一国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对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的影响,二是向国外输出污染物的问题。
一、国内环保成本的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根据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对穷国来说,采用便宜而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即使从短期效益来说,收益也是不明确的。如果不考虑有关弹性,采用无污染技术并不一定会导致国内失业或国际收支恶化。从长期影响来说,在其他各国都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以损害其自身环境为代价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没有对此补贴的情况下,这将鼓励对这种产生污染产品生产的专业化。
二、外部效用的国际传输外部效用的国际传输是一个新近引起关注的问题,中国海关在1996 年曾发现外国垃圾的大量进口,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国际贸易中,当进口品对进口国产生外部效用时,关税原则上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次优方案。但是,这里的先决条件是,受害国有足够的市场力量通过关税影响外部效用产生国的价格。另外,对进口国来说最优的关税保护不一定对全世界最优。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 3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5
第五节 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 6
第二章 环境——经济大系统 6
第一节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 7
第二节 环境——经济大系统 7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 8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效率目标 8
第二节 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与环境资源最优配置 9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 9
第四章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 10
第一节 外部性、产权与价格 10
第二节 产权与环境资源配置 11
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 12
第一节 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资源 12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 13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资源配置 13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4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 14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14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
第七章 环境评估 15
第一节 环境评估的内容 15
第二节 环境评估的方法 16
第八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分析 17
第一节 环境管理 17
第二节 环境管理政策 17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践 18
第九章 环境保护投融资研究 18
第一节 环境保护融资问题研究 18
第二节 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研究 19
第十章 环境税费 19
第一节 排污收费 20
第二节 环境税 20
第十一章 排污权交易 21
第一节 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 21
第二节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22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 22
第四节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 23
第五节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24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研究 24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4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 25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25
第十三章 国际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政策 26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26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27
第三节 环境与贸易 27
第一章 导论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环境经济学形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解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掌握环境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环境经济学的学科定位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是经济学和环境科学这两大类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环境经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同大多数经济学分支一样,环境经济学不是一门先验的科学,而是因为问题而诞生的科学。其学科产生的背景就是导源于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所产生的环境危机。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中,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及两者间的协调标准,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四、环境经济学理论发展历程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最初是为了回应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而从发展经济学研究出发逐步形成的。它的两个奠基性理论基础是20 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从伦理意义上探讨资源配置效率而提出的“帕累托最优”理论,以及后来由马歇尔和庇古等发展的外部性理论。到了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提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随着其对环境治理实践的深入,环境经济学理论得以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一、对资源稀缺性的重新认识
“资源稀缺”是经济学的出发点。但是必须看到,稀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稀缺资源,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着十分不同的认识。长期以来,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服务功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因此传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是:假设环境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此,将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然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显现和稀缺程度的迅速提高,在实践中证明了这一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是与当今现实不符的。西方环境经济理论就是从意识到环境资源稀缺开始构建的,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问题是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石。
二、对经济系统的扩展环境与经济是不可分的,环境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这是环境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当环境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后,每一个经济决策和行为都会影响环境,而环境的每一个变化也会影响经济系统的运转。当环境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并进入经济分析系统之后,环境就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环境——经济大系统的建立,大大的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对外部性理论和价格理论的重新认识环境问题的出现对外部性理论和价格理论是一个挑战。环境危机产生的经济学原因是因为环境资源的免费使用,而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办法就是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有偿使用。而环境问题通常都表现为外部性问题,因此,环境资源定价实际上就是要确定外部边际成本。稀缺就要有价,怎样为外部成本确定价格,这是环境经济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对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选择本世纪60 年代前,西方发达国家推崇凯恩斯的经济发展决定论,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追求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高速经济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质量下降,西方各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人类不得不重新选择经济发展模式,考虑经济增长以什么方式能在环境资源约束下有助于社会福利的进一步增加这一问题。
五、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主题,环境经济学研究始终都在寻求效率、最优和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统一。效率是最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既满足了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又满足了该资源配置也是实现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最优。最优体现的是效率与公平并重。但是,即使是最优标准,也还是无法准确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但强调公平,而且还强调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只有将国际公平和代际公平也纳入社会福利函数,可持续发展才能与最优相统一。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环境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假设前提的一个基本修正就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已经变得越来越稀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的选择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现代环境经济学是将环境包容进入经济分析系统,把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实质,就是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分析如何实现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将环境经济学定位于经济学科,就是要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探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杠杆,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是,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放弃了经济学理念和经济学分析工具的环境经济学就偏离了学科的本源,因为环境经济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理由就来源于经济学理念和经济学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有效性。而如果没有环境科学知识做支撑,仅仅闭门造车的研究环境经济学,则会使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失去根基。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发现进行反向的各种层面的综述从而归纳其共性规律的工作。环境经济学的发展需要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配合行动。
三、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协调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环境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重大课题而诞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自然成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思想要贯穿于学科始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在学科的内容中得以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有三:(1)可持续原则。(2)共同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
四、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由于环境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的环境资源如何实现有效配置,因此,环境经济学对环境资源效率目标的选择十分重视,因为,这决定了环境资源配置和利用方式的选择。在环境经济研究中,环境经济学家从经济理论角度对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进行了探讨,试图找出一种合理的福利标准,将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联系起来,在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基础上对环境经济问题加以分析。
第四节 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
一,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物质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理论、环境产权理论、环境公共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等。
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环境影响的费用效益分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分析等。
三,环境经济政策。包括环境税费政策、环境资源交易政策、环境资源价格政策、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环境财政金融政策等。
四,环境管理实践。包括环境税费、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环境保护投融资、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国际环境问题等。
第五节 怎样学习环境经济学一,重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环境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研究自然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因此我们要重视它的经济学学科属性,我们的目标是试图将经济分析更加直接有效地运用于环境保护。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学会运用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思维去透视环境问题。要学会用正统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去分析环境问题,首先就必须学会用经济学语言表述。当我们学会用经济学语言描述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熟悉和接受一种全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用经济学的理念去思维,用经济学的语言去描述,这是学习环境经济学必须接受的训练。尽管环境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但是,它毕竟是一门交叉学科,是经济学与环境科学的融合,是经济学研究向自然科学世袭领地的扩展和入侵,因此,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必须基于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没有环境科学知识做支撑,仅仅闭门造车的研究环境经济学,则会使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失去根基。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运用经济学思维和经济学工具对环境科学发现进行反向的各种层面的综述从而归纳其共性规律的工作。
二、重视环境经济学研究的双层属性特征与一般的经济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环境经济学研究具有双层属性。环境经济问题本质上不外乎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类如何配置自然环境资源的问题;二是人在利用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环境经济制度与环境经济政策。因此环境经济学就既要研究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环境经济学研究本课程在研究环境经济理论时,强调应把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才可能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经济理论的发展,也才能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社会背景、文化和价值观念不同,各国的环境保护理论必需结合本国的国情综合考虑。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战略性难题是:1、人均资源占有率低和人口就业巨大压力之间的矛盾。2、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和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不得不赶超,不得不坚持高速发展,否则,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可是,我国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是如此低,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赶超和高速增长也难以长期维持。中国的环境经济学研究就是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展开的,如果脱离中国国情仅仅坚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环境经济学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又处于如此复杂的背景之下,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的环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处于环境与发展、环境与贫困的两难选择之中,而环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基于中国国情,努力找寻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环境——经济大系统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到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之处,了解到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导致经济学假设前提的不断改变,理解现代环境经济学是以环境——经济系统为研究内容,是把环境看作经济系统的一部分。现代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必须修正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这些假设前提的修正之一就是,假设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是可以无限供给的,不存在稀缺性,因此,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作为一种外生的、可以无限供给的资源,不进入经济系统分析,不进入生产函数。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一,传统经济系统模型在传统经济系统模型中,有两个基本的行为主体,家庭和厂商。这两个行为主体由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连接起来。厂商生产产品和劳务,通过产品市场出售给家庭,家庭向厂商支付货币。另一方面,家庭在要素市场上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出售给厂商,厂商向家庭支付货币。这样,整个经济就成为一个由产品和货币作相反流动而联系起来的系统。
二、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的缺陷传统的经济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是以环境资源的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的,因此,没有考虑环境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导致了环境危机。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分析中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价值,使经济个体在选择生产和消费行为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过度消费,导致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第二节 环境——经济大系统一,环境——经济大系统现代环境经济学在传统经济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将环境包容进来,把环境看作整个经济系统的一部分。为了区别于传统的经济系统,我们把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系统称之为环境——经济大系统。在环境经济大系统中,环境被看成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服务的财产,这种财产的特殊性在于,它提供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生存支持系统。
二、物质平衡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克尼斯、艾瑞斯和德阿芝出版了《经济学与环境》(Economic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他们依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物质平衡关系,对传统的经济系统做了重新划分,提出了著名的物质平衡模型。作者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包括环境要素在内的投入产出关系。物质平衡理论指出,由于物质流动关系的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是现代经济系统所固有的现象。如果我们把环境也视为稀缺资源,那么就有必要对一般均衡模型做出某些修正,即环境也作为一个部门,加入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找出这一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该理论反映了环境——经济大系统的思想。
三、物质平衡理论与循环经济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循环经济是一种珍惜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环境与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损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体现了对环境资源要合理利用的思想,其指导思想就是物质平衡理论。
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福利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目标,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以及使资源得到有效和最优使用所需要的条件。本章通过分析环境资源的特点,指出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静态效率——社会福利函数最优化;和动态效率——代际社会福利函数最优化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资源配置与效率目标一,环境资源:稀缺性与选择经济活动发生在地球及其大气圈系统之内,这个系统叫做“自然环境”,长期以来,环境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生态系统的产出和服务功能)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公共物品,但这只适用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没有超越其可持续能力的情况。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环境资源已经变得高度稀缺,而其稀缺性的迅速提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经济学就是通过研究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来解决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要实现稀缺的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存在选择的问题。因为环境资源可以提供给人们一系列的有益的服务功能,但是环境资源又是稀缺的,用于这种功能往往就不能用于另一种功能,因此,当人们在用稀缺的环境资源去满足人类的不同愿望时,就必须做出选择,而选择的过程,就是环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
二、效率目标:帕累托最优环境经济学的目标是寻找有效的环境资源配置,因此,对资源效率目标的确定就显得十分重要。帕累托最优作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的基本标准,其含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和福利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和分配的重新安排与组合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和福利,则这种资源配置就是帕累托最优。但是,在不减少任何其他人效用和福利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某种经济变动还可以再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和福利,则这种资源配置就不属于帕累托最优,而称之为帕累托改进。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充分和必要条件是:任何两种消费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等的;任何两种投入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来说都相等;所以这些物品之间比率都相等;任何增加新物品与任何减少旧物品的措施都不可能导致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的总额的任何改变。
第二节 静态效率、动态效率与环境资源最优配置一,静态效率——社会福利函数与最优化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标准称为静态效率。如果某一资源配置使资源使用的净收益最大化,资源的这一配置就满足了静态配置标准。最有效配置是帕累托最优,而帕累托最优点是效用边界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点,社会无差异曲线是社会福利函数的图形化。因此,社会福利函数在决定最优标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福利函数是表示经济福利或效用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的社会偏好的数学关系。社会福利函数强调公平原则。
二,动态效率——代际社会福利函数与最优化当时间因素不很重要时,静态效率标准对于比较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案十分有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资源配置问题涉及在不同时间、不同世代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济学把静态效率的概念扩展为动态效率的概念。动态效率概念不仅考虑成本和效益,而且考虑时间对成本和效益的影响。把时间的影响考虑进来,必须找到一个办法来比较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净效益。为了比较此时和彼时的效益,未来的价值被转化为现值以便进行比较。
第三节 环境资源配置的模型分析一、跨时间配置:n 时期模型
(一)环境资源的分类环境资源可以分为可耗竭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二)代际公平与环境资源有效配置实现代际公平条件下的环境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是当代人和后代人使用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现值相等。
(三)n 时期环境资源配置模型
n 时期中,每一时期使用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的现值相等。如果资是不稀缺的,资源价格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如果资源是稀缺的,资源价格就等于边际开采成本加上边际使用成本。边际使用成本主要是受贴现率的影响。贴现率的大小反映了人们对边际使用成本的评价。 贴现率越大,边际使用成本就越小。所以贴现率的大小,表明了当代人对边际使用成本的评价和代际之间的资源配置。
二、n 时期环境资源配置模型的扩展
(一)纳入边际开采成本的配置模型当资源的边际开采成本不变,并且资源的数量有限时,如果有效的替代品出了,就应向替代品平稳地过渡,如果没有替代品则应节约使用资源。而当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升高时,情况则比较复杂,因为它改变了边际使用成本的时间轮廓。不过,正是由于边际开采成本的不断增加才使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而不会被耗竭。
(二)资源范围扩展到可更新资源的配置模型当可耗竭资源的价格高于可更新资源的价格时,就会出现资源配置范围由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的扩展,实现了可耗竭资源向可更新资源替代品的平滑过渡。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随着边际使用成本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直到替代品的出现并最终替代它。但是,由于可更新资源的出现,会加速可耗竭资源的开采,结果是可耗竭资源比没有替代品的情况下耗竭要快。但仍要遵循每一时期使用的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净效益的现值相等的原则。
第四章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权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了解相对价格、市场价格和外部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了解环境资源的价格为什么往往会被市场和政府低估的原因,同时讨论产权理论在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外部性、产权与价格一,产权理论
(一)产权的定义、规则和功能产权是人们在资源稀缺性条件下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它决定着人们使用财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样必然产生不同的财产使用绩效,因此,不同的产权制度安排会形成财产使用中不同的激励机制。产权规则包括产权界定规则、产权权益及其补偿规则、产权交易规则。产权功能指产权以产权规则为现实基础,在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作用。其实质是以产权界定为前提,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财产利益为动力,去实现所有权的经济本质,并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二)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现代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安排与资源配置之间关系的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本的核心的内容。
(三)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产权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交易费用理论;第二,产权的效率分析;第三,产权制度的选择与调整;第四,产权制度的演进。
二、产权与外部边际成本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在有效的产权制度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在马歇尔、庇古的时代,由于在传统价格理论模型中没有发现产权的作用,因此,当价格扭曲发生时,他们归结为外部性因素导致的市场失灵。而产权经济学认为,所谓外部性问题,其实质就是由于在市场中存在尚未界定清楚的权利边界,从而导致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的严重偏离。外部边际成本就是资源的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值。科斯认为,外部不经济的存在,市场不仅不失灵,而且可以通过明晰产权、借助市场交易来为外部边际成本定价,从而使外部性内在化。
三、产权理论是对传统价格理论的完善西方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就是用需求与供给来说明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由此形成的均衡价格理论,对这个理论的分析构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起点和中心。但在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被假定完全界定,而且交易费用为零,因此,市场的自由竞争使得所有的产品价格和要素价格同时达到均衡,此时,资源的市场价格P 与社会边际收益(SMB)、个人边际收益(PMB)、社会边际成本(SMC)、个人边际成本(PMC)相等。也就是说,传统经济学认为市场价格会自动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的市场价格理所当然的等于其相对价格,因此,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价格与相对价格是同义的,人们往往把二者等同起来。但产权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换的实质不是物品和服务的交换,而是一组权利的交换,所交易的物品的价值,也就取决于交易中所转手的产权多寡或产权的强度,资源的市场价格是资源的产权价格,同样的资源,权利边界界定程度不同,就会导致其不同的市场价格。产权界定清晰是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产权经济学通过将产权变量引入资源的价格分析,从而对瓦尔拉斯模型进行修正。
第二节 产权与环境资源配置一,产权、公共产权资源与环境资源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等特征。在不存在排他性产权的情况下,往往存在公共产权。目前许多环境资源都具有公共产权特征。在这里,财产具有广泛的含义,可以指任何人造产品或环境资源。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产权很少是绝对私有的,总是受社会一定规则的制约。
二、环境资源产权与环境资源市场市场和政府干预是资源配置的两大手段。过去,人们将环境资源配置低效所导致的环境危机归责于环境资源市场配置中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市场失灵。因此,根据庇古传统认为,政府定价、政府干预是环境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科斯理论则在批判庇古理论的过程中对市场理论进行了完善,科斯通过将产权变量引入市场价格分析体系,更加严密精辟地论证了市场配置稀缺资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科斯认为,在市场中交换的是资源的产权,如果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清,必然影响到资源的市场价格。所谓外部性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用何种方式正确地度量和界定权利边界的问题,而外部边际成本就是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之间的差值。只要将产权权限界定清楚,自由竞争的市场就会为外部边际成本合理定价,并对外部权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科斯对公共物品外部性问题以及市场失灵的全新研究和解释,完善了市场理论,也为环境资源市场配置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环境资源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环境资源的价格没有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程度。环境资源的价格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正是现在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性,非专一性,非排它性,导致了环境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价格的脱节,从而导致了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中成本与收益、权利与义务、行为与结果的背离,这是环境恶化的根源。而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通过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和偿使用,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的基础应是其相对价格,只有当资源的市场价格等于其相对价格时,价格机制才能发挥正常作用。在瓦尔拉斯完全竞争模型中,权利被假定完全界定,而且交易费用为零,所以,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的市场价格理所当然地等于其相对价格。但是,传统经济学忽视了,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价格机制发挥正常作用的前提和保证。环境资源的市场价格应是环境资源的产权价格,产权明晰是环境资源市场价格等于相对价格的必要前提,产权交易是纠正环境资源市场价格与其相对价格偏离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 公共经济学与环境资源配置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政府各种不同的针对环境的活动会对环境资源配置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环境税收会使产业结构和各类产品价格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对环境资源配置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了解政府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职能是什么,政府应该怎样才能在环境财政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具有公共物品特征的环境资源一,公共物品的特征和分类公共物品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在理解公共物品时我们必须注意,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都不是绝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程度在不断改变,因此,过去具有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现在或将来就有可能具有竞争性。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过去非排他的资源现在或将来的某个时期是可以排他性使用的。在公共物品的分类上,根据本章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公共物品在空间上的区分。凡是受益范围局限于某一区域的,即为地方性公共物品。凡是受益范围分布于全国范围的,就是全国性公共物品,如国防。凡是受益范围跨越国界的,即为国际性公共物品。
二,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特征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一些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性质,导致环境资源不具有排他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资源已经越来越稀缺,因此,很多环境资源已经具有竞争性特征。实际上是一种准公共物品,虽然具有竞争性,却不具有排他性。环境资源这种具有竞争性却不具有排他性的特征,是外部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三,政府与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物品一般是由政府来提供的。因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意味着增加一个人的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按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价格取决于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的等量关系,在边际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不应该向消费者收费。非排他性意味着消费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就会产生想搭便车的心理,不会到市场购买,因此,市场无法有效提供这种产品,必须由政府来提供。
第二节 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一、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一种存在于市场失灵基础上的公共经济活动。与财政活动密切联系的是政府等公共部门,公共财政论遵循社会契约理论,认为国家、政府的出现是自私的经济人经过公共选择行为后的产物,它们是建立在社会契约与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的。公共财政论以市场失灵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公共需要为目的。
二、公共财政与环境资源配置公共财政包括公共收入和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包括:税收收入、规费罚没收入、出售转让公产收入、基金收入、捐赠收入、公债收入等。公共支出的范围包括:公共安全,即国防、公检法司、武装警察等;公共机构,即国家行政机关、外交等;公共工程,即环境保护,国土整治,公共设施等;公益企业,即水暧电气,公共交通、城市卫生、城市绿化等。政府针对环境问题所制定的无论是收入手段还是支出手段,都会对环境资源配置产生影响。
第三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环境资源配置一、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财政学界最近发展的有关政府机制,亦即公共政策产生机制如何运作的理论,它的中心要点在于将经济理性人作为最基本的假设贯穿到对政府机制活动的分析中来。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是带有不同的具体利益内容,同时又抱有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个人进行经济活动的舞台。在政府机制的框架下,与在市场机制的框架下一样,人们遵循着经济理性人动机规则,在彼此的经济交往中,既有矛盾,又有合作。驱使机制运行的动力就来自于个人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如果机制的构架是适宜的话,那么,通过这一适宜的机制构架会有助于将分散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导向全民利益最大化。
二、公共选择与环境资源配置环境资源配置在政府行为上,常常表现为,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因此,在环境资源配置,特别是环境财政的支出和保证投资效率方面,必须有具有激励效果的运行机制。而机制的设计就应该遵循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不是靠道德教育而是靠制度保障来提高政府在环境资源配置中的绩效。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根据自然资源的再生性质进行的分类、自然资源的寸量和流量的概念,讨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通过学习,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知识,并理解现有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分析方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自然资源分类一、可耗竭资源假定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资源质量保持不变,资源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可耗竭资源按其能否重复使用,又分为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二、可更新资源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不断增加流量的自然资源叫可更新资源。例如,太阳能、大气、森林、鱼类、农作物以及各种野生动植物等。有些可更新资源的持续性和流量受人类利用方式的影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情况下,资源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以至不断增长;在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条件下,其可更新性就会受阻,使存量不断减少,以至耗竭。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三、舒适性资源
第二节 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一、存量和流量的概念存量和流量是两个重要的自然资源经济学概念。自然资源的存量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储量。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点上,自然资源存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已探明的资源不断被利用,新的资源不断被发现,在一个动态的时间范围内,资源的存量又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资源的流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资源流入量和流出量。例如,可更新资源的再生量和可耗竭资源的开采量。影响资源流量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新陈代谢和人为的干预。在一定的时期内,资源流入量减去资源流出量,就等于资源净流量。资源净流量可以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
二、对资源存量的分析资源存量与一些资源储量的概念相关。资源储量可分为:①已探明储量;②未探明储量;③蕴藏量。已探明储量是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资源位置、数量和质量得到明确证实的储量。未探明储量是指目前尚未探明,但可以根据科学理论推测其存在或应当存在的资源。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因为价格与资源蕴藏量的大小无关,所以蕴藏量主要是一个物质概念而非经济概念。对于可耗竭资源来说,蕴藏量是绝对减少的;对于可更新资源来说,蕴藏量是一个可变量。这个概念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代表着地球上所有有用资源的最高极限。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可耗竭资源因为不可再生,其可持续利用实际上是最优耗竭问题。它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①在不同时期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②使用可更新资源替代可耗竭资源。可耗竭资源在不同时期配置的核心问题是实现高效率的资源配置。高效率资源配置的社会目标是使资源利用净效益的现值最大化。对于可耗竭资源而言,需要合理分配不同时期的资源使用量。
二、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关于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中,财产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财产权明确的可更新资源称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例如,私人土地上的农作物、森林。财产权不明确或者不可能确定财产权的可更新资源称为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例如,公海渔场和生物物种。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确定资源的最佳收获期和最大可持续收获量。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是通过控制使用率和收获率实现最大可持续收获量。
三、舒适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七章 环境评估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要保护环境,首先就要认识环境,对环境状态做出评估,对环境质量进行衡量。由于一些环境服务没有市场价格,对他们的评价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突破,了解环境评估的经济学理论和环境评价的具体方法。学会根据这些理论和方法,对环境所提供的服务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评估的内容一、环境质量评估当今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环境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急剧下降,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对环境质量这种公共物品很难进行产权确定时,国家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被人类利用,是有边际效用的。也就是说,环境质量是有价值和价格的,这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估的理论前提。
二、环境资源价值评估为了有别于传统的忽视环境资源价值的理论和方法,环境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并把环境资源的价值称为总经济价值。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两个部分:1、使用价值或有用性价值。2、非使用价值或内在的价值。使用价值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
三,需求与供给评估环境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这实际上就是在为环境质量和环境资源的服务功能定价。而涉及到价格的确定和价格的支付,就必须进行需求与供给分析。在不同的需求与供给条件下,同样的服务功能和同样的环境质量将有不同的价格体现。比如,对于一个连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来说,他宁愿忍受污浊的空气到井下去挖煤,为的只是赚每天几十元工资,他对环境质量的价格评价就比较低。
第二节 环境评估的方法一、费用效益分析法简介人类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因此,需要评估这些影响的范围,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费用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CBA)就是评估这些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它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应用的方法。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从而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它是建立在企业财务分析和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桥梁。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济评价等。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其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的区别在于,财务分析考察某个项目对个人或者厂商利益的影响;而经济分析则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二、直接市场评价法直接市场评价法有时称常规市场法,又称物理影响的市场评价法。它是根据生产率的变动情况来评估环境质量变动所带来的影响的方法。评价环境变化的经济学意义,最直观的方法就是通过观察环境的物理变化,估计这种变化对商品和服务造成的经济影响。直接市场评价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环境质量的变化会进而导致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变化,从而导致产品价格和产出水平的变化,而价格和产出的变化是可以观察到并且是可测量的。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稀缺特征,则要通过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赋予环境损害以价值(环境成本)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
三、替代市场分析法和假想市场分析法替代市场法就是使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来衡量没有市场价格的环境物品的价值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后果阻止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工资差额法。(1)后果阻止法。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为了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用这些投入和支出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方法就是后果阻止法。(2)资产价值法。在其他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周围环境质量的不同导致同类资产的价格差异,用这一价格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这种方法叫资产价值法。(3)旅行费用法。旅行费用法是用旅行费用作为替代物来衡量人们对旅游景点或其他娱乐物品的价值。
四、意愿调查评估法意愿调查法就是在环境状态的变化甚至连间接地观察市场行为都不能评估时,通过调查,推导出人们对环境状态变化的支付意愿或赔偿意愿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优先评价法和德尔斐法。
第八章 环境管理的政策分析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基本职能,以及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认识对环境管理进行政策分析,检查环境管理的有效性,要看其是否能够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以及是否能改进和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管理一、环境管理的概念狭义的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控制污染行为的各种政策。广义的环境管理是指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教育和新闻媒介等手段,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对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调整和控制,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不超过环境的允许极限。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可分为资源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环境计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
三、环境管理的职能环境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概括起来包括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等。
第二节 环境管理政策一、环境管理政策的类型环境管理政策的种类很多,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对管理相对人的约束性看,可以分为强制手段、经济手段、协商手段以及信息手段等。一般说来,经济手段、协商手段和信息手段是强制手段的替代和补充,但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各种手段的配合和所达到的效果都是有所不同。应根据不同条件对环境政策手段进行选择,才能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
二、环境管理政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变化,世界各国的环境政策也在不断变化,在20 世纪70 年代,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是以命令——控制的强制手段为主,到了20 世纪80 年代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到了90 年之后强调混合途径,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里约后5 年——环境政策的创新》,成功的环境政策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1、实现资金的可持续。2、确保管理的可持续。3、建立对变革的支持系统。4、实现综合决策。
第三节 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践一、税费政策包括排污收费、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税等。
二、价格政策包括资源定价和产品收费。
三、交易政策包括排污权交易和其他的环境资源交易方法。
四、金融政策包括信贷政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信贷政策是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利用信贷杠杆保护环境。信贷政策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途径是:根据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不同的信贷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政策。
第九章 环境保护投融资研究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认识环境保护投融资的特征及其意义;掌握环境保护融资的渠道与方式,投资的程序、风险分析,投资项目评估的方法;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发展的历程、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环境保护融资问题研究一,环境保护融资特征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如果由私人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融资,并将其用于环境保护,将会由于环境保护的特征,导致其私人企业难以获得收益,因此,环境保护的融资应更多的由政府提供较为合理,但如果能将环境保护的收益私人化,也可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私人企业的融资,而且这应成为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环境保护融资渠道与方式环境保护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以及融资主体内部筹措环境保护所需资金的活动。其融资渠道是指取得资金的来源,通常指资金的归属,如果是由政府提供,则融资渠道是公共财政支出;如果由私人企业提供,则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大类,具体包括四项:资本金、资本公积金、留存收益、企业负债。融资方式是指取得资金的具体形式,除了公共财政支出、银行借款和企业内部积累以外,还有下列主要的社会筹资方式:股票、债券、租赁、商业信用。
三,环境保护融资方式的选择环境保护的融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有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和收益决定。其收益更多地表现为社会收益,其成本包括融资费用和使用费用,前者是指在资金筹集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后者是指因使用资金而向其提供者支付的报酬。其方式的选择遵循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的规律,其融资方式经常表现为融资结构。
四,中国环境保护融资问题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政府才逐渐对环境保护进行投资,其融资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出。但尚未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中,因而不稳定。因此,今后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将环境保护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引入私人企业资金,扩大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
第二节 环境保护投资问题研究一、环境保护投资的重要性环境保护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的特征,私人企业不愿对其投资,而单靠政府的投资,其力量有限,使环境保护经常面临投资不足。因此,研究环境保护的投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保护投资是环保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是高环保技术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保护投资的程序环境保护投资的程序主要包括:提出项目建议书、拟订投资项目的备选方案、评选和确定投资项目方案、在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决策内容、进行事后的分析和评价。
三、环境保护投资的风险分析环境保护投资的风险主要包括:(1)项目风险,取决于对项目的了解程度;(2)完工风险,按时完工,就能够按计划投产,获得预期收益;(3)资源风险,能获得充足的资源,就能够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4)市场风险,取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程度和建设周期的长短;(5)经营风险,取决于经营者的管理水平的高低;(6)国家政治风险。
四、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投资项目的评估方法有两种: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静态分析法的实质是将传统财务会计中有关损益计算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项目评估之中,包括有回收期法和投资报酬率法。动态分析法是依据货币的时间价值的原理和方法,将投资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按换算成可比的量,据以分析投资效益的方法。包括现值法、年金法、终值法。
五、中国环境保护投资问题中国环境保护的投资目前主要是政府投资,从而使投资不足,应大力引进私人企业投资,其关键是使环境保护的收益如何私人化。
第十章 环境税费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税费在环境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了解环境税的基本理论,环境税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环境税征收的影响分析。并了解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排污收费一、庇古税——排污费为了使污染者承担污染的外部成本,经济学家提出一种方案是根据污染造成的损失对污染者征税或收费。1920 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对污染征收税或费的想法。他建议,应当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排污者征税,用税收来弥补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的差距,使二者相等。现在,人们把针对污染物排放所征收的各种税费统称为庇古税。
二、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由于存在着通过治理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可能性,厂商的决策和排污费的征收标准都会发生变化。对厂商来说,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是无法控制的。在只有减产或缴纳排污费两种可能性的时候,如果政府对某一特定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费征收标准高于厂商的边际私人纯收益,厂商就只有缩小生产规模一种办法。而当存在着减产、购买并安装环保设备以及缴纳排污费3 种可能性的时候,如果政府对某一特定的污染物排放量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既高于厂商的边际私人纯收益,又高于其边际治理成本,厂商就可以在减产或购买并安装环保设备两者中作出选择。
三、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与单纯管制手段(标准加罚款)相比,达到同样的环境目标,排污收费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降低达标费用。二、降低监督实行环境标准的费用。三、有利于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四、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但是,在评价它的经济效率时也应该看到,排污收费在理论上是理想的,但实行起来有相当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缺乏确定最优排污量标准所必需的信息。
四、排污收费的产权分析实施排污收费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活动者没有权利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这种权利是属于全民利益的代表者——国家。所以,经济活动者交纳排污费实际上是向污染排放权的所有者购买这种权利,或者说是一种严格的污染排放权利的交易行为。污染排放权实际上是由环境容量资源所有者的免受污染损失权和环境容量的使用权这两部分构成的。体现在排污费的构成上,前者表现为经济活动者为环境资源财产所有者支付的污染损失费用,后者表现为经济活动者使用环境资源财产所有者的环境容量资源时支付的一种租金。
五,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是中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三项环境政策之一。也是中国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中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这项政策要求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缴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费用内部化,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
第二节 环境税一、环境税的基本理论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而凭借其主权权利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其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环境税主要有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手段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环境税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使环境税能充分发挥作用,设计环境税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环境税作为一项环境经济政策,应该具有公平性,以保证环境税的顺利实施。2、效率原则。环境税收政策必须是有效率的,环境税的效率原则主要包括:经济效率原则、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效益统一原则、税收效率原则。
三、OECD 国家的环境税
1972 年5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该原则主要针对污染者将外部不经济转嫁给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根据PPP 原则,OECD 国家普遍实行了征收环境税的政策,包括征收排污费(税)以及产品税等。排污费或税是根据污染物排放的质与量所征收的费用。OECD 国家分别在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不同方面设计了收费制度。
四、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在我国现行的税收体制下,严格意义上的环境税只有资源税。除资源税外,我国还有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如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等等。尽管这些税种的设置很少考虑环境因素,但是,这些税种已经为保护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刺激和资金。
第十一章 排污权交易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理论基础,环境资源产权交易的过程及实践,以及环境资源市场配置的经济效率。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一、庇古理论和庇古税福利经济学家庇古首次将环境污染这一典型的外部性问题引入新古典理论。他发现当私人净收益和社会净收益发生偏离时,市场将失效。所谓外部性实质上就是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差额问题。庇古认为,凡是出现外部性问题的领域,都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以纠正市场失灵。这就是“庇古税”的由来,其具体办法就是对造成损害的一方征税,使外部效应内在化。传统的由政府征收排污费的制度,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运用。
二、科斯理论与排污权交易而科斯理论则为用排污权交易代替政府收费奠定了理论基础。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只要明确界定财产的所有权,并能够加以有效的保护,在市场完善的情况下,外部性问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可以由市场本身解决。对于环境污染这种外部不经济现象,只要明确污染这种“权利”的所有者,一个完善的市场就必然会使污染者与受害者之间产生以这种权利为对象的交易,最张的结果是,这种权力的价格等于它给社会带来的边际损害,即达到全社会范围的帕累托最优。这就是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一、合理分配排污权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排污权应该通过拍卖等手段,有偿分配给排污者。但由于较高的获取成本会使得排污权持有者有惜售心理,从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现实中往往采取根据一定的条件无偿分配的方式发放排污许可证。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违背了“污染者付费”原则,二是使得新老污染源由于获取排污权方式的不同而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因此,合理分配排污权,既能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又不会由于获取成本过高而影响交易市场的形成,这是实行排污权交易的重要条件。
二,完善的市场条件排污权既然可以买卖,而且从长期来看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就会有人炒卖排污许可证,甚至有可能出现某些人通过垄断排污权市场牟取暴利的现象。排污权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但排污权市场的交易秩序需要良好的交易环境。因此,完善的市场是排污权顺利交易的重要条件。
三、国家的作用建立排它性的产权制度以及产权转让有利于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但是过高的交易费用往住限制了排它性产权的建立和产权的转让。国家作为第三种当事人,能通过建立非人格化的立法和执法机构来降低交易费用。当交换的基本规则确立后,只要存在法律机构,谈判和行使的费用会不断减少,因此,在排污权交易的形成中,国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污染者之所以要购买排污权,是因为没有排污许可证就不能排污。如果国家无法制止无证排放,那么排污权交易就根本开展不起来,因此,国家权力的介入是排污权交易形成的必要保障。国家在排污权交易中的作用还体现在,国家不仅要制订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监 测处罚办法,建立先进的监测队伍,而且要制定和实施和有效的监测队伍,要制定和实施一套排污权交易的具体规则。这样,与排污收费制度不同,政府在排污权交易中的角色和行为发生了转变,从排污配额的主体转变成排污权交易的监察者和保护者,政府的职能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运动员到专注于立规则,当裁判。
第三节 排污权交易的优点
一、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在政府管理机构没有增加排污权的供给,即总的环境状况没有恶化的前提下,通过排污权交易,边际治理成本比较高的污染者将买进排污权,而边际治理成本比较低的污染者将出售排污权,其结果是全社会总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
二、有利于宏观调控由于非对称信息的存在,政府决策可能出现失误,也可能落后于形势;而环境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的修改有一定的程序,同时,修改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因而有关方面都会力图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使修改久拖不决。有了排污权交易后,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发放或购买排污权来影响排污权价格,从而控制环境标准。
三、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如果排污权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则任何人(不管是不是排污者)都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环境保护组织如果希望降低污染水平,可以进入市场购买排污权,然后把排污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不再卖出。这样污染水平就会降低。这种解决办法是有效率的,因为它通过支付意愿反映了人们的选择。
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一般来说,环境标准不能绝对禁止排放污染物。因此,即使某地所有的厂商排放的污染物都达到了环境标准的规定,随着厂商数量的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会增加。如果为了确保总的排污量指标不被突破,就不允许新厂商进入该地从事生产,有时又可能影响经济效益,因为新厂商的经济效益有可能高于原来的厂商,而其边际治理成本又有可能低于原来的厂商。排污权交易为这些厂商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排污权交易,既能保证环境质量水平,又使新、改、扩建企业有可能通过购买排污权得到发展,有助于形成污染水平较低而生产水平较高的合理工业布局。
五、提高了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污染控制投资在技术上往往是“整体性”的或不可分的。要进一步减少一单位污染,通常需要增加一大笔投资。而这些设备不仅可以处理增加的一单位污染,而且可以处理很多单位的污染,直至达到该设备的极限。此后如果再增加处理量,需要再作一笔大投资。因此,实际的污染治理投资是阶梯型递进的。但是如果按照减少每一单位污染所分摊的成本求出边际治理成本曲线,并以此来确定庇古税,企业将产生和最优庇古税下不同的反应。如果管理机构错误地估计了企业的控制成本,使庇古税低于控制成本,企业将选择交税而不是添置污染控制设备,这样就达不到排污量的控制指标。排污权交易排除了上述问题。因为管理机构只确定排污权的数量(即污染量减少的数量),排污权的价格是由市场供求确定的。排污权交易使得企业节约下来的排污许可证能够在市场上出售,或贮存起来以备今后企业发展使用,因而能够促使污染者采用先进工艺,减少污染排放或采用更有效的控制设备增大污染物削减量。
第四节 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一、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回顾早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国家环保局(EPA)就开始将排污权交易政策用于大气污染源及河流污染源管理,并逐步建立起以气泡(bubble)、补偿(offset)、银行(banking)和容量节余(netting)为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排污权交易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环境效益。
二、SO2 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提出美国推出的SO2 排污权交易政策是迄今为止尝试过的最广泛的排污权交易实践,是建立在10 多年可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践和从20 世纪80 年代初起针对欧洲和北美酸雨的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
三、SO2 大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美国SO2 排污许可证交易政策以1 年为周期,通过确定参加单位、初始分配许可证、再分配许可证和审核调整许可证四部分工作来完成污染控制的管理目标。
第五节 中国的排污权交易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包括总量控制计划的目标、总量控制的实施。
二、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
1、污染源达标排放的监督管理。
2、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3、建设项目排污总量的监督管理。
4、“15 小”的监督管理。
三、排污许可证制度及排污权交易的经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1989 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环境管理“新五项制度”中的一项。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是改善环境质量,实施的基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程序包括:①排污单位的申报登记;②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③许可证的申请、审批和颁发;④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二章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研究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特点,以及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主要职责,学会立足于中国国情分析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有效性。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中国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下建立起来的。1971年在国家计委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中国政府机构的名称中第一次出现“环境保护”。1972 年中国政府派代表团参加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1973 年8 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1974 年10 月25 日,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有国家建委代管,负责日常工作。由此开始,中国建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1979 年9 月13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从此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制度建设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国家制度建设包括国家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部门行政规章、国家规划、国家标准等5 个方面的内容。
三、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机构组成中国国家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主要是由以下机构组成: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构、综合经济管理机构、产业行业主管机构、资源开发管理机构等。另外,2001年国务院建立了全国环境保护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中的部际协调机制。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重要作用一、控制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由于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具有外部性特征,必须国家宏观调控才能取得治理绩效,因此,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成为国家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二、改善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表现为地区性的公共物品特征,因此,改善城市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地区环保部门的重要职责。
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环境资源保护中生态环境保护是其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
四、控制核与辐射安全控制核和辐射安全是中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经过十几年的核与辐射安全审评和监督工作实践,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较强的核与辐射安全技术队伍,取得了相应的经验,并在监督核设施执行核安全法规的过程中得到了实际锻炼。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改革趋势
一、中国目前环境危机的严重性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新的世纪将面临比过去更为严峻、复杂的挑战。这种环境危机体现在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土地退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固体废弃物问题、核与辐射安全问题等多种问题,甚至是多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国的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
二、中国环境危机对中国经济政治的影响人们总是认为在发展中付出环境代价是必然的,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途径。但是,却没有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十分不同的国情背景。西方国家是在人均资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发展经济,因此,他们付得起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代价,但是,我国是在人均资源十分低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此时,环境的代价就已经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它将会更多的体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三、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对新世纪环境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现行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要求,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急需改革和强化。最新发表的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战略报告都把解决环境问题的体制安排和治理改革放在极为优先的地位。
四、现行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缺少必要、明确的法律依据。
2、缺少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决策的必要手段。
3、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能力下降。
4、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部门职能分工不合理,生态保护无法实施统一监管。
5、区域和流域管理体制需要改革。
6、地方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应继续改革。
7、辐射源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8、人员编制和资金严重不足。
五、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趋势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进和建立现代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公共管理学认为,政府实施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在于纠正来自外部的市场失灵和来自政府内部的体制失灵。中国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理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 国际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政策本章课时:4 课时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趋势,以及国际组织在应对全球化的环境问题时的策略,并学习运用经济学工具对全球环境问题进行透视,找寻解决的办法。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国际环境问题,它直接涉及到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及能源利用结构和数量,并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并导致气候变暖的原因,主要来自自然因素和人为排放两个方面。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从风险评价角度而言,大多数科学家都肯定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一种巨大的环境风险。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等。
三、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和目标温室效用有很强的滞后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制订适当的控制策略,既是必要的,也是相当困难的。目前主要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能源效率、寻找替代能源等。
四、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手段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到的及一些国家采用的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策略手段主要有行政控制、征收碳税、排放许可证交易、清洁发展机制和技术措施等多种手段。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一、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特征。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万物之源,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评估,包括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遗传价值,或者说包括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物品价值和无具体物质形态的功能性服务价值。
三、生物多样性的退化物种灭绝导致生物多样性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积森林采伐、焚烧和农垦,草原过度放牧,生物资源的过分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环境污染,全球气候变暖等。
四、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1992 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1992 年中国签署批准了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公约》。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禁伐天然林、保护湿地和珍稀动物等措施,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第三节 环境与贸易
在环境与贸易方面,引起关注的国际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如果一国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对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地位的影响,二是向国外输出污染物的问题。
一、国内环保成本的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根据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对穷国来说,采用便宜而产生污染的生产方法,即使从短期效益来说,收益也是不明确的。如果不考虑有关弹性,采用无污染技术并不一定会导致国内失业或国际收支恶化。从长期影响来说,在其他各国都采取环境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将以损害其自身环境为代价提高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在没有对此补贴的情况下,这将鼓励对这种产生污染产品生产的专业化。
二、外部效用的国际传输外部效用的国际传输是一个新近引起关注的问题,中国海关在1996 年曾发现外国垃圾的大量进口,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在国际贸易中,当进口品对进口国产生外部效用时,关税原则上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次优方案。但是,这里的先决条件是,受害国有足够的市场力量通过关税影响外部效用产生国的价格。另外,对进口国来说最优的关税保护不一定对全世界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