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hap1 信息检索序论
1-1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检索
1-2 信息检索的概念和类型
1-3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
1-4 信息检索新编年思考题
2
1-1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检索一、信息进入视野成为论域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三、信息检索教学的主要意义四、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内容附录: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文件
3
一、信息进入视野成为论域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基本特征
3、信息的基本类型
4
1、信息 ·日常生活概念在 日常生活 中,信息与符号,数据,消息,事实,
新闻,情报,知识等概念混用,核心义项是消息 。
李中 ( 924~ 975) 在,碧云集,之,暮春怀故人,
一诗中最早提出了,信息,一词 。
符号是指人类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大脑中产生的刺激的组合;数据是各种事实,数字和字符等符号的集合;信息是指语法特征上相互关联的数据对象的集合;知识是有语法,语义关联的信息结构;而智能则是知识精华的集合 。
5
信息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根植于理性的理论框架中,并与不定性,概率,熵,有序化,变异度等概念密切相关 。
L,V,R,Hartley: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 1928) ;
C,E,Shannon: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1948);
N,Wiener:信息是指人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东西的名称( 1948);
L,Brillouin:信息就是负熵,是系统组织结构和有序程度的度量
( 1951);
W,R,Ashby: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 1956)。
一般说来,设随机事件 X(x1,x2,…,xn),每个事件 ( 状态 ) 发生的概率为 P(p1,p2,…,pn ),那么这一随机事件提供的信息量为
I(xi)=﹣ ㏒ Pi,而整个信源的信息熵为 H(X)=﹣ ∑Pi㏒ Pi。
6
信息 ·哲学概念在对信息进行 哲学探讨 时,信息 与物质、能量、运动、
反映、意识等概念息息相关。信息是一切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象或表征。
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运动状态,是指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现的性状和态势,是事物的静态特征;,运动方式,则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是事物的动态特征 。,表象,说明信息并不是事物本身;而,表达,则是认识论上的主体所感知并能够表示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东西,这是上述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后的产物 。
7
2、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普遍性与无限性客观性与相对性抽象性与依附性动态性与异步性传递性与共享性
8
普遍性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的物质性以及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无限性 。物质的更替和人事的代谢无穷无尽,信息因此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中,由于物质的多样性和物质运动的连续性,信息也是无限的。信息无限性的重要表现是信息的多样性和衍生性:就多样性而言,它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的内容范围无所不包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信息的表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就衍生性而言,信息的信息仍然是信息;观察的结果是信息,关于观察结果的表述是信息,关于观察结果的描述作为文献的内容也是信息,而关于该文献的目录索引还是信息,…… 信息的信息,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衍生链带。
9
客观性 。 信息的客观性源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特征。信息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可以随意想象和“创造”的事物,
它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有非常具体和真实的品格。各类信息的表达、存贮、传递、转换和利用等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为依托。
相对性 。由于认识能力、认识目的及其所储备的先验信息各不相同,各个认识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实得语法信息量、实得语义信息量和实得语用量)并不相同。假定事物 X的实在信息量 I(X)是常数,在这样的条件下,第 i个观察者 Ri的实得信息量 I(X; Ri)就为,I(X; Ri)=I(X)-Io(X; Ri)。既然各个观察者的先验信息量 Io(X; Ri)各不相同,它们的实得信息量当然也就各有差异。
10
抽象性 。 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是信息载体 ( 包括语言、文字、图画、符号、纸张、磁带和光盘等)而非信息内容。
依附性 。任何信息都必须以某种物质的特定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即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用文字、语言、图像、符号等把信息记录下来,并寄载在纸张、磁带、胶卷和光盘等介质上,通过声波、光波、电波等物质载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依附性是抽象性的延伸,是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可转换性、
可贮存性和可处理性的基础,是信息能够实际利用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载体,信息才能变为一种广泛的资源和财富。
11
动态性,或称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信息从产生、传递到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及效率,而时效性就是指信息的内容和信息量大小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得到更新、充实、积累或取舍。在我们考察物质运动规律时,所取的空间界面和时间区段不同,所得到的有关信息的时效就会有所不同。
异步性 。异步性是动态性的延伸,包括滞后性和超前性两个方面。信息脱离源物质后需要经过输入、处理、传递和输出等过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而此时源物质已发生新的变化,这些信息因而就成为
“过时”的信息,它们所反映的已是某一时刻之前的源物质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换言之,任何信息总是产生、传递在事实之后,即先有事实而后有关于该事实方面的信息等,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运动的异步性造成的,并导致信息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另一方面,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又可以通过计划、预测等方式测知未来的信息,超前于现实,因而信息又具有超前性。
12
传递性 。信息传递的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脱离源物质而附着于另一事物,并通过后者的运动将这种状态与方式在时空上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信息的传递总是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经历了点 -点、点 -面、面 -面的发展模式。
共享性 。指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为众多的使用者所接收和使用,当信息从传者转移到受者时,传者不会因此丢失信息。
⑴ 信息共享实现的条件在于信息对于物质依附性的相对性,即同一信息可以采用多种相同的或不同的物质载体及其运动形式构成。
⑵ 信息共享的基础在于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信息价值的非对称性。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点集或面,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非对称性;
而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同一时刻仅为一个点,且遵循等值交换原则。
⑶ 信息共享的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资源的态度和方式。
⑷ 不同的信息在共享范围和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13
3、信息的基本类型
3,1 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2 以信息的生成领域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3 以信息的媒体形式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4 以信息的逻辑意义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14
3,1 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对信息进行的划分客观信息,是指对事物不加判断的如实和公正的报道,即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
主观信息,一般是依据事实和分析,阐明个人对论题的观点和见解,是经过思维主体加工的信息。
15
3,2 以信息的生成领域对信息进行的划分自然信息,非生命物质的自然信息,是无机界事物属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表征。自然信息是融合式的、特殊的、弥漫的。
生物信息,包括生物与外界联系时做出的反应以及生物体内传递的信息。生物信息是信号形态的信息。
社会信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信息以及人类接收并破译的自然信息。它以符号信息为特征。
思维信息,以人脑为载体,以语言为外壳,以各种感觉器官为接收器,对各种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并实现思维分析、
语言表达的过程。思维信息是社会信息运动的主体源泉,而社会信息则是思维信息运动的外化和现实化的结果。
16
3,3 以信息的媒体形式对信息进行的划分文本信息。按线性顺序排列的,阅读时,人们跟随文本的线性流向吸收其中的知识单元。
超文本信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其数据库由结点和链路组成,查阅超文本信息时,以知识片段及其关系作为追踪、检索的依据。
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是包括文本、图像和声音在内的各种信息表达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多媒体信息系统能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
超媒体信息。是指通过计算机控制,把各种文献载体和各种内容综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向读者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内容的资料。超媒体是超文本与多媒体两种技术的结合,即在信息浏览环境下超文本的信息管理方式与多媒体的信息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超媒体。
17
3,4 以信息的逻辑意义和利害关系划分有益信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能够消除人们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它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和财富。
无用信息:指对信息使用者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没有作用的、多余的信息。衡量无用信息可以使用以下 3个指标:一是德国文献学家瓦斯提出的废页率。二是美国信息科学家彭德尔伯里和加菲尔德等提出的不引率。
三是信息冗余度,即信息中超出完整要求而在传递中属于多余的内容。信息的冗余度 R= 1- H/Hmax。
有害信息:指对社会发展和信息用户有消极和阻碍作用的不真实或庸俗、媚俗的信息,主要有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等。
18
4、信息与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
4,1 信息与知识
4,2 信息与情报
4,3 信息与文献
4,4 联系与转换
19
4,1 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
依照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按知识的成熟程度,分为经验知识、理论知识。除了一部分基础知识外,大部分都是专门知识,
是关于某个领域、某个主题、某种思想方法、某门科学、
某种技术、某种价值体系、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的认识。
知识具有意识性、信息性、实践性、规律性、继承性和渗透性等基本属性。
20
4,2信息与情报 / 4,3信息与文献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其概念和功能尚在发展中 。 古代,
情报是指,战时关于敌情的报告,。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大情报观逐步确立,情报概念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传递的信息 。
情报 3性: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 。
情报按应用范围分为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技术情报,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等;按内容及其作用分为战略情报,战术情报等等 。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文献是在时间上,空间内用符号和载体积累和传播情报的最有效的手段 。
21
4,4 联系与转换联系,⑴ 信息概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消息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人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交换,以及动,植物界信号的交换 。 ⑵ 知识是人类通过加工吸收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 。 ⑶ 情报属于人工信息的范畴,信息和知识都它的来源 。
转换,⑴ 物质运动发出信息; ⑵ 信息经人脑加工变成知识; ⑶ 知识被记录形成文献,被传递成为情报; ⑷ 情报应用于实践产生新的信息,失去时效又还原为知识和信息 。
发出 大脑加工事物 信息 知识反 馈 传递 利用 存 贮情报 传递利用 文献
22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信息数量的激增。
2、信息职业的扩大。信息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基干产业,从事信息业的人数占社会劳动力的多数。
3、信息资源的显化。信息与能源、材料并驾齐驱、甚至成为更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们把一个社会从以材料、能源即物质为基础向以信息、材料和能源并立而信息更具有基础性的发展态势,称之为社会信息化。
4、信息应用的泛化。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决策科学化、生活多样化、权力分散化和技术综合化等等都与信息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 。
5、信息意识的强化。信息意识是指对有关信息、知识和情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且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联想、综合、推理等,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能为自己或某一团体所用,是否能解决现实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功能的认同意识,对信息来源的选择意识,对信息内涵的同构-再生意识,对信息的检索、利用和开发意识等。
23
三、信息检索教学的主要意义
1、一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1992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指出: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图书文献 /情报检索,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2、一个引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文献信息机构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智力引擎。
信息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智慧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可建设性、价值的潜在性等特征,是人类所有依赖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枯竭,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3、一个工具:避免科研劳动的重复浪费,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4
四、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的基本内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文献,情报,知识,信息的概念;不同文献类型的特点;专业文献概况及主要收藏单位;情报与 Information
Literacy对科学活动及个人知识增殖的作用;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2,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信息检索类型,检索程序和方法;检索语言与排检法;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类别,特点,功用及其结构;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的基本策略 。
3,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① 掌握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中外文检索工具,了解其内容特点,结构和著录格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它们检索和专业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献 。 ② 掌握若干种主要综合性和专业性参考工具书,了解其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和查阅方法,能够使用它们进行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 。 ③ 初步掌握机检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 。 ④ 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 。 ⑤ 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 。
4,信息利用的基本素质: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学位论文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文献阅读,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等 。
25
附录: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文件
1,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 〈 文献检索与利用 〉 课的意见,的通知
(84)教高一字 004号
2,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85)教高一司字 065号
3,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高司 [ 1992] 44号
4,关于成立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的通知教高司 [ 1993] 108号
5,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高教司,社科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和,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1996
Chap1 信息检索序论
1-1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检索
1-2 信息检索的概念和类型
1-3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
1-4 信息检索新编年思考题
2
1-1 信息社会中的信息检索一、信息进入视野成为论域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三、信息检索教学的主要意义四、信息检索教学的基本内容附录: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文件
3
一、信息进入视野成为论域
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基本特征
3、信息的基本类型
4
1、信息 ·日常生活概念在 日常生活 中,信息与符号,数据,消息,事实,
新闻,情报,知识等概念混用,核心义项是消息 。
李中 ( 924~ 975) 在,碧云集,之,暮春怀故人,
一诗中最早提出了,信息,一词 。
符号是指人类感官接受外界刺激后,大脑中产生的刺激的组合;数据是各种事实,数字和字符等符号的集合;信息是指语法特征上相互关联的数据对象的集合;知识是有语法,语义关联的信息结构;而智能则是知识精华的集合 。
5
信息 ·科学概念科学概念 根植于理性的理论框架中,并与不定性,概率,熵,有序化,变异度等概念密切相关 。
L,V,R,Hartley:信息是选择的自由度 ( 1928) ;
C,E,Shannon: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定性的东西( 1948);
N,Wiener:信息是指人们适应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应为外部世界所感知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交换的东西的名称( 1948);
L,Brillouin:信息就是负熵,是系统组织结构和有序程度的度量
( 1951);
W,R,Ashby:信息是集合的变异度( 1956)。
一般说来,设随机事件 X(x1,x2,…,xn),每个事件 ( 状态 ) 发生的概率为 P(p1,p2,…,pn ),那么这一随机事件提供的信息量为
I(xi)=﹣ ㏒ Pi,而整个信源的信息熵为 H(X)=﹣ ∑Pi㏒ Pi。
6
信息 ·哲学概念在对信息进行 哲学探讨 时,信息 与物质、能量、运动、
反映、意识等概念息息相关。信息是一切事物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表象或表征。
这里,,事物,泛指一切可能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外部世界的物质客体,也可以是主观世界的精神现象;
,运动,泛指一切意义上的变化;,运动状态,是指事物运动在空间上所展现的性状和态势,是事物的静态特征;,运动方式,则是指事物运动在时间上所呈现的过程和规律,是事物的动态特征 。,表象,说明信息并不是事物本身;而,表达,则是认识论上的主体所感知并能够表示的,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东西,这是上述本体论意义上的信息引入认识主体这一约束条件后的产物 。
7
2、信息的基本特征和属性普遍性与无限性客观性与相对性抽象性与依附性动态性与异步性传递性与共享性
8
普遍性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物质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信息的物质性以及物质的普遍性决定了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无限性 。物质的更替和人事的代谢无穷无尽,信息因此是无限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中,由于物质的多样性和物质运动的连续性,信息也是无限的。信息无限性的重要表现是信息的多样性和衍生性:就多样性而言,它一方面表现为信息的内容范围无所不包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同一信息的表述、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就衍生性而言,信息的信息仍然是信息;观察的结果是信息,关于观察结果的表述是信息,关于观察结果的描述作为文献的内容也是信息,而关于该文献的目录索引还是信息,…… 信息的信息,可以形成无穷无尽的衍生链带。
9
客观性 。 信息的客观性源于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特征。信息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可以随意想象和“创造”的事物,
它是现实世界各种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有非常具体和真实的品格。各类信息的表达、存贮、传递、转换和利用等都必须以客观存在的物质载体为依托。
相对性 。由于认识能力、认识目的及其所储备的先验信息各不相同,各个认识主体从同一事物中获取的信息及信息量(实得语法信息量、实得语义信息量和实得语用量)并不相同。假定事物 X的实在信息量 I(X)是常数,在这样的条件下,第 i个观察者 Ri的实得信息量 I(X; Ri)就为,I(X; Ri)=I(X)-Io(X; Ri)。既然各个观察者的先验信息量 Io(X; Ri)各不相同,它们的实得信息量当然也就各有差异。
10
抽象性 。 信息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只是信息载体 ( 包括语言、文字、图画、符号、纸张、磁带和光盘等)而非信息内容。
依附性 。任何信息都必须以某种物质的特定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来,即信息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上,用文字、语言、图像、符号等把信息记录下来,并寄载在纸张、磁带、胶卷和光盘等介质上,通过声波、光波、电波等物质载体进行传递。信息的依附性是抽象性的延伸,是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可转换性、
可贮存性和可处理性的基础,是信息能够实际利用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载体,信息才能变为一种广泛的资源和财富。
11
动态性,或称信息的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是指信息从产生、传递到接收利用的时间间隔及效率,而时效性就是指信息的内容和信息量大小都会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得到更新、充实、积累或取舍。在我们考察物质运动规律时,所取的空间界面和时间区段不同,所得到的有关信息的时效就会有所不同。
异步性 。异步性是动态性的延伸,包括滞后性和超前性两个方面。信息脱离源物质后需要经过输入、处理、传递和输出等过程才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而此时源物质已发生新的变化,这些信息因而就成为
“过时”的信息,它们所反映的已是某一时刻之前的源物质运动的状态和方式。换言之,任何信息总是产生、传递在事实之后,即先有事实而后有关于该事实方面的信息等,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与客观事物运动的异步性造成的,并导致信息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另一方面,人们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又可以通过计划、预测等方式测知未来的信息,超前于现实,因而信息又具有超前性。
12
传递性 。信息传递的实质就是一种事物的运动状态与方式脱离源物质而附着于另一事物,并通过后者的运动将这种状态与方式在时空上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信息的传递总是同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转换联系在一起。信息传递经历了点 -点、点 -面、面 -面的发展模式。
共享性 。指同一内容的信息,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为众多的使用者所接收和使用,当信息从传者转移到受者时,传者不会因此丢失信息。
⑴ 信息共享实现的条件在于信息对于物质依附性的相对性,即同一信息可以采用多种相同的或不同的物质载体及其运动形式构成。
⑵ 信息共享的基础在于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信息价值的非对称性。信息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一个点集或面,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非对称性;
而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在同一时刻仅为一个点,且遵循等值交换原则。
⑶ 信息共享的意义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资源的态度和方式。
⑷ 不同的信息在共享范围和程度上是有差异的。
13
3、信息的基本类型
3,1 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2 以信息的生成领域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3 以信息的媒体形式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3,4 以信息的逻辑意义对信息进行的划分
14
3,1 以认识主体为依据对信息进行的划分客观信息,是指对事物不加判断的如实和公正的报道,即关于认识对象的信息。
主观信息,一般是依据事实和分析,阐明个人对论题的观点和见解,是经过思维主体加工的信息。
15
3,2 以信息的生成领域对信息进行的划分自然信息,非生命物质的自然信息,是无机界事物属性及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表征。自然信息是融合式的、特殊的、弥漫的。
生物信息,包括生物与外界联系时做出的反应以及生物体内传递的信息。生物信息是信号形态的信息。
社会信息,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信息以及人类接收并破译的自然信息。它以符号信息为特征。
思维信息,以人脑为载体,以语言为外壳,以各种感觉器官为接收器,对各种外界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并实现思维分析、
语言表达的过程。思维信息是社会信息运动的主体源泉,而社会信息则是思维信息运动的外化和现实化的结果。
16
3,3 以信息的媒体形式对信息进行的划分文本信息。按线性顺序排列的,阅读时,人们跟随文本的线性流向吸收其中的知识单元。
超文本信息。按知识单元及其关系建立的知识结构网络。其数据库由结点和链路组成,查阅超文本信息时,以知识片段及其关系作为追踪、检索的依据。
多媒体信息。多媒体是包括文本、图像和声音在内的各种信息表达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多媒体信息系统能针对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
超媒体信息。是指通过计算机控制,把各种文献载体和各种内容综合为一个整体,从而向读者提供各种形式和各种内容的资料。超媒体是超文本与多媒体两种技术的结合,即在信息浏览环境下超文本的信息管理方式与多媒体的信息表现方法结合在一起时,就称为超媒体。
17
3,4 以信息的逻辑意义和利害关系划分有益信息: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能够消除人们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信息,它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和财富。
无用信息:指对信息使用者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没有作用的、多余的信息。衡量无用信息可以使用以下 3个指标:一是德国文献学家瓦斯提出的废页率。二是美国信息科学家彭德尔伯里和加菲尔德等提出的不引率。
三是信息冗余度,即信息中超出完整要求而在传递中属于多余的内容。信息的冗余度 R= 1- H/Hmax。
有害信息:指对社会发展和信息用户有消极和阻碍作用的不真实或庸俗、媚俗的信息,主要有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等。
18
4、信息与知识、情报、文献的关系
4,1 信息与知识
4,2 信息与情报
4,3 信息与文献
4,4 联系与转换
19
4,1 信息与知识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
依照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按知识的成熟程度,分为经验知识、理论知识。除了一部分基础知识外,大部分都是专门知识,
是关于某个领域、某个主题、某种思想方法、某门科学、
某种技术、某种价值体系、某种社会组织形式的认识。
知识具有意识性、信息性、实践性、规律性、继承性和渗透性等基本属性。
20
4,2信息与情报 / 4,3信息与文献情报是指被传递的知识或事实,其概念和功能尚在发展中 。 古代,
情报是指,战时关于敌情的报告,。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大情报观逐步确立,情报概念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传递的信息 。
情报 3性: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 。
情报按应用范围分为科学情报,经济情报,技术情报,军事情报,政治情报等;按内容及其作用分为战略情报,战术情报等等 。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 文献是在时间上,空间内用符号和载体积累和传播情报的最有效的手段 。
21
4,4 联系与转换联系,⑴ 信息概念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消息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人机之间,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消息交换,以及动,植物界信号的交换 。 ⑵ 知识是人类通过加工吸收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 。 ⑶ 情报属于人工信息的范畴,信息和知识都它的来源 。
转换,⑴ 物质运动发出信息; ⑵ 信息经人脑加工变成知识; ⑶ 知识被记录形成文献,被传递成为情报; ⑷ 情报应用于实践产生新的信息,失去时效又还原为知识和信息 。
发出 大脑加工事物 信息 知识反 馈 传递 利用 存 贮情报 传递利用 文献
22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信息数量的激增。
2、信息职业的扩大。信息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基干产业,从事信息业的人数占社会劳动力的多数。
3、信息资源的显化。信息与能源、材料并驾齐驱、甚至成为更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们把一个社会从以材料、能源即物质为基础向以信息、材料和能源并立而信息更具有基础性的发展态势,称之为社会信息化。
4、信息应用的泛化。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决策科学化、生活多样化、权力分散化和技术综合化等等都与信息网络的发展息息相关 。
5、信息意识的强化。信息意识是指对有关信息、知识和情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并且及时对其进行分析、联想、综合、推理等,从而判断该信息是否能为自己或某一团体所用,是否能解决现实中某一特定问题等一系列思维过程。主要包括对信息功能的认同意识,对信息来源的选择意识,对信息内涵的同构-再生意识,对信息的检索、利用和开发意识等。
23
三、信息检索教学的主要意义
1、一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1992年国家教委高教司在,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指出: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掌握利用图书文献 /情报检索,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一门科学方法课。,
2、一个引擎: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使文献信息机构成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智力引擎。
信息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智慧资源,具有可再生性、可建设性、价值的潜在性等特征,是人类所有依赖的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随着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甚至枯竭,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3、一个工具:避免科研劳动的重复浪费,协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4
四、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的基本内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文献,情报,知识,信息的概念;不同文献类型的特点;专业文献概况及主要收藏单位;情报与 Information
Literacy对科学活动及个人知识增殖的作用;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2,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信息检索类型,检索程序和方法;检索语言与排检法;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的类别,特点,功用及其结构;数据库,计算机检索的基本策略 。
3,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① 掌握若干种基本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中外文检索工具,了解其内容特点,结构和著录格式,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使用它们检索和专业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文献 。 ② 掌握若干种主要综合性和专业性参考工具书,了解其内容特点,适用范围和查阅方法,能够使用它们进行事实检索和数据检索 。 ③ 初步掌握机检方法,包括选择数据库,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 。 ④ 能够独立地根据检索课题选用适当的检索工具,并综合使用多种检索工具和参考工具书完成检索课题 。 ⑤ 掌握获取原始文献的主要方法 。
4,信息利用的基本素质: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学位论文的要求;掌握一定的文献阅读,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与研究论文的写作能力等 。
25
附录:有关,信息检索与利用,文件
1,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 〈 文献检索与利用 〉 课的意见,的通知
(84)教高一字 004号
2,印发,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
(85)教高一司字 065号
3,关于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高司 [ 1992] 44号
4,关于成立文献检索课教学指导小组的通知教高司 [ 1993] 108号
5,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国家教委高教司,社科文献检索教学大纲,
和,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大纲,,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