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分析哲学(上)
本章概述产生于 20世纪初的分析哲学,继承实证主义传统,运用现代数理逻辑和语言分析,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或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
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而解决哲学问题 。
它注重分析的方法,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反心理主义,否认纯理智能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 它是 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在英语国家长期居于主导地位,除了在哲学领域的巨大影响之外,还对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第一节 分析哲学概况
一,分析哲学的形成与基本特征 分析哲学是 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主要思潮之一,发生于 20世纪初的英国剑桥,该世纪中叶以后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流传,在英语国家哲学界长期居主导地位,20世纪后半叶开始走向衰落 。
其形成是 20世纪初西方哲学家反叛绝对唯心论运动的结果,英国哲学家摩尔和罗素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 他们各以不同的分析方法重新规定了哲学的性质和方法 。 摩尔侧重于对日常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分析,认为哲学家的任务是把复杂的概念分析为简单的概念,阐明后者之间的关系;罗素的分析主要植根于 19世纪的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认为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可以解决一切通常所谓的哲学问题 。
分析哲学的各个分支的共同特征是,1,分析的方法,都关心如何把复合的东西分解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 2,反心理主义,把逻辑从心理学和认识论中分离开来 。 3,抛弃形而上学,反对先天 综合真理的可理解性,否认纯理智能获得关于实在的知识 。 4,强调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对语言表达式的描述和解释,是分析哲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分析哲学的重要标志 。
第一节(续 1)
二,分析哲学的发展历程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20世纪的头十年是其形成时期,以弗雷格的逻辑思想,摩尔,罗素等人提出哲学的分析方法为标志; 20世纪 20- 40年代是其得到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维也纳学派的形成为标志; 20世纪 50年代之后,
也是分析哲学从欧洲大陆移师美国之后分析哲学走向衰退,主要以蒯因的逻辑实用主义为标志 。
弗雷格道德逻辑思想是分析哲学的发源地 。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在推动分析哲学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发作用 。 蒯因既是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又是分析哲学的终结者 。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由于克里普克,普特南,
戴维森等人的工作,分析哲学进入所谓,后分析哲学,时代 。
分析哲学的衰落并不意味着它所讨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已经过时了。
相反,当今的任何哲学家,只要是讨论与语言、意义、真理、逻辑命题以及实在等问题相关的内容,就一定要受分析哲学的洗礼,分析哲学的影响也早已不限于哲学领域,它所提倡的分析方法和追求语言精确意义的精神,对文学、历史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甚至政治学等学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如对经济状况的分析、计算机科学的推进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中的理论学科的发展等等,分析哲学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续 2)
三,分析哲学与,语言的转向,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哲学的,语言的转向,,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 。 语言转向的产生依赖于现代数学的发展和数理逻辑的方法,在更深的层次上源于对逻辑性质和哲学任务的新的认识 ―― 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它就是从这样一个事实出发: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最终都存在于语言之中,因而,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知识的本质,也就是要揭示逻辑和语言的本质 。 但分析哲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转向,的真正出现 。 根据石里克等人的看法,,语言的转向,正式开始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并通过维也纳学派的传播和发挥而得到当代哲学家们的认同,而完成这个转向的则是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影响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 。 转向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与近代思辨哲学不同的,语言哲学,。
分析哲学与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科学哲学以及心灵哲学有所不同。从学理上看,
分析哲学是一种包含了各种不同流派和理论观点的思潮;后面三者不同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是在分析哲学思潮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分析哲学家正是在运用分析的方法中形成了他们的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心灵哲学,因而很难把他们在这些领域中的思想与分析哲学本身区分开来。严格地说,分析哲学正是由分析哲学家们运用分析的方法对语言、意义、真理、实在、指称、证实言语行为、逻辑必然性、可能世界、心灵等等问题的探索而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思潮第二节 分析哲学之父--弗雷格
一,弗雷格的生平和思想发展 弗雷格 ( Gottob Frege,1848-1925)
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分析哲学的奠基者 。 1848年生于德国的魏玛,父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 。 1869-
1871年间在耶拿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哲学,后转到哥廷根大学,1873年在该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 次年返回耶拿大学任教,1879年起担任数学教授,
直到 1918年退休 。 主要著作有,概念文字,( 1879),,算术的基础,
( 1884),重要文章,函数和概念,( 1891),,论概念和对象,( 1892),
,论意义和意谓,( 1892) 。
他在数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使高斯以来建立的数学体系更趋精确和完善,确立了算术演算的基本规则 。 他的数学哲学基于三个主要原则,这也是他毕生遵循的哲学信条,1,否定数学来源于经验,强调数学真理的先天性; 2,数学真理是客观的,这种客观性基于数学的非经验基础,而客观性是思想的必要条件; 3,一切数学最终都可以化归为逻辑,数学概念可以定义为逻辑中普遍要求的概念,数学公理可以从逻辑原则中得到证明 。 从这些原则出发,弗雷格认为哲学首先必须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对思维的逻辑表达,是一种建立在意义理论上的真理理论 。 而对语言意义的分析就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
他对哲学任务的这种重新规定,标志着当代分析哲学的开端 。
第二节(续 1)
二,反心理主义 弗雷格最初对分析哲学的影响是他的反心理主义观点 。 在,算术基础,中他提出哲学研究的三条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始终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地区别开来 。 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作出判断的人为转移;思想不是思维的主观活动,而是思维的客观内容 。 被判断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思维活动为转移;也是公共的,可以为不同的个人所掌握;思维活动则是主观的,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人那里是不同的 。 由于思想是客观的,因此也是自足的 。
弗雷格对心理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客观的东西与主观的东西的区分,在分析哲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其一,这使逻辑研究摆脱了传统的心理学影响,
使逻辑学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从而确立了其独立地位;其二,他把语词的意义和被判断的内容看做是客观的,公共的,可以为所有的人所掌握 。 这不仅保证了这些思想内容的可理解性,也为对这些思想内容进行逻辑分析提供了先决条件;其三,承认思想内容的客观性,意味着就确认了数学和逻辑对象的客观性,这为分析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试图在科学的基础上建立哲学的理想提供了思想前提 。
他认为,认识论在哲学上并不具有优先地位,一旦我们要想寻求认识论问题表达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我们就容易看到,对语言的逻辑形式的研究才是哲学的真正开端。
弗雷格之反对心理主义也为数理逻辑的建立开辟了道路。他认为传统的谓词逻辑不能用于处理表达关系(如 A大于 B)的判断,在他建立的逻辑系统中取消了主谓词的区分,
创造了一个判断符号作为共同的谓词,并把逻辑推理的过程确定为以判断为起点,直接进入对判断与判断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更充分地显示出逻辑这门学科的科学性质。
第二节(续 2)
三,语境原则 他的三条基本原则的第二条被称为,语境原则,,即只有在语句的语境中而不是在孤立的语词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意义 。 这条原则在分析哲学产生了重要作用,成了当代语言哲学的基本原则 。 语境原则强调在逻辑推理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判断而不是概念,在确定意义的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是句子而不是语词 。 使用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表达思想或作出判断,
而孤立的语词或词组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 判断或句子的意义决定了其中的概念或语词的意义,概念或语词没有独立的意义 。 弗雷格的语境原则经过维特根斯坦的应有和发挥后成为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研究中的一条基本原则 。
四,意义与意谓 弗雷格对意义 ( 含义 ) 与意谓 ( 指称 ) 的区分是他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一个主要贡献 。 他认为一个名称之所以能够指称它的对象是因为它有意义 。 暮星和晨星虽然指称同一个星体,但这两个名称却有着不同的意义 。 因此命题
,暮星就是晨星,比命题,暮星就是暮星,提供更多的知识 。
相应于符号,有确定的意义;相应于这种意义,又有某一意谓;而相对于一个意谓 ( 一个对象 ),不仅有一个符号 。 每个句子都表达了一种思想,它是能够成为许多人共有的,思维的客观内容 。 句子表达的思想就是句子的意义,而句子的意谓就是句子的真值即对错 。 有些句子,特别是神话和文学作品中的句子,可能只具有意义而没有意谓 。 弗雷格认为追求句子的意谓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因为只有确定了真假对错,我们才能说得到新的知识 。 我们要从句子的意义到达句子的意谓 。
弗雷格区分意义与意谓的思想,不仅澄清了传统哲学在语词与所指对象的关系上所存在的混乱认识,而且为后来的意义理论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 同时,弗雷格把意义研究看做是哲学的首要任务,并把意义理论看做是哲学的基础部分,这种认识为当代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直接导致了以语义研究为哲学核心任务的分析哲学的产生 。
第三节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一,罗素的生平与思想发展 罗素 ( 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 是
20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 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 1872年生于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18岁进剑桥大学随怀特海学习数学,也学哲学等其他学科 。 1910年任军区大行星哲学讲师,1916年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取消讲师资格 。 1920年到苏联和中国访问 。 20- 40
年代主要著书立说 。 1931年继承伯爵爵位,1944年任剑桥大学研究员,1949
年获英国荣誉勋章,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50- 60年代主要参加许多进步的政治活动,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 。 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 与怀特海合著,1910- 1913),,逻辑原子主义,( 1918),重要论文,论指示,
( 1905)
罗素的思想渊源是以洛克、贝克莱、休谟、穆勒等人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传统,而他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弗雷格的逻辑思想。他的哲学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03年以前的新黑格尔主义时期; 1904- 1920年的新实在论和逻辑原子主义时期;以及 1921年之后的,中立一元论,时期。他在晚年承认,最能代表和体现他哲学思想精华的还是逻辑原子主义思想。
第三节(续 1)
二,逻辑分析方法 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 。 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即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以求得出准确的哲学结论 。
在他看来,日常语言在词汇和句法方面都模糊不清,哲学中经常使用的某些抽象名词更是歧义丛生,它们无法成为严格科学的一部分 。 因此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之进行分析和改造,并由此建立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 。 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下定义的方法,包括,实在定义,和,语境定义,。 前者是指,被定义的对象是不以语言的使用方法为转移的复合物或事实,这种定义有真假特性,它们有经验的综合命题来表达;后者指被定义的对象只是语言本身,它是用一组语言符号取代另一组语言符号,
没有真假可言,是由先天的分析命题来表达的 。 罗素在他的逻辑分析中主要使用语境定义的方法 。 他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逻辑中不完全符号和限定摹状词的分析,使他提出了后来被誉为,分析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
罗素希望包含了正确的逻辑句法的理想人工语言能够对哲学命题作出准确的表述和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 。 这种哲学理想正是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奋斗的目标,它直接促成了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理想语言学派,。 他的逻辑分析方法强调命题意义的精确,推理过程的严密和最终结论的坚实可靠,直接影响了后来分析哲学家,并在当代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
第三节(续 2)
三,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另据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提出的,由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 。 罗素的外在关系说认为,关系是独立于关系项而存在的,因而实在是由多元的事实组成的,
其中任何一个事实的存在都不依赖于其他事实,由此构成了常识中的多元世界 。 他的逻辑原子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认为世界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而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原子命题是由由命名了的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对应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 。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的构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
第三节(续 3)
四、摹状词理论 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方法。首先,他提供了符号逻辑这种从事分析的工具;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这里特别著名的是他的“摹状词理论”。该理论缘起于罗素试图解决哲学史上的这样的一些困难。首先是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如著名的“金山难题”;其次是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再次,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所陷入的混乱和长达数千年的思辨。
为了澄清问题,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解密画的逻辑语言。一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了。因此,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
专名与“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
传统所有关于“存在”所作的思辨统统是错误的,都是因把存在看做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
第四节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哲学
一、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与两种哲学之分 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当代最著名的奥裔英国哲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889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奥地利的钢铁巨头,母亲是一位极富音乐天赋的虔诚的天主教徒。他 14岁前在家中接受教育,随后在柏林学习机械制造,1908年去英国曼彻斯特学习航空工程,1912年到剑桥拜罗素为师,学习哲学和数理逻辑。 1914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到奥地利乡村小学任教,还在维也纳附近的修道院做过短时间的园丁。 1930年任剑桥的三一学院研究员,1939年接替摩尔任哲学教授。二战期间,曾在一家医院实验室任实验员。 1946年起继续在剑桥授课,次年提前辞去教授职务。 1848年起开始隐居和漂流生活,期间曾去美国短期访问,1951年病逝于英国牛津。
维特根斯坦属于反传统型的哲学家。他没有系统读过哲学史,从奥古斯丁大、叔本华。克尔凯郭尔、陀思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帕斯卡等人那里得到了主要的思想来源。他的思想发展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20世纪的头二十年是他的前期阶段,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
( 1921)。 30年代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 1953)。
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两种哲学都对分析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逻辑哲学论,的基本思想被维也纳学派所接受,形成了强大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哲学研究,中表达的主要思想在日常语言学派那里产生了共鸣,并使整个分析哲学在 20世纪 50年代之后进入了英国新的阶段。
第四节(续 1)
二、图像论 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其关于命题与世界关系的“图像论”。他认为,任何事物都必须存在于原子事实的空间之中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与罗素不同,原子事实不是指简单的对象本身,而只是对象的存在方式或者说逻辑结构。它在逻辑中成为一种图像,后者描述着原子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图像与它所描述的对象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这种逻辑形式不仅是原子事实的的存在方式,而且构成了逻辑图像的本质。由于图像是在逻辑空间中描述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因而图像就是现实的模型,图像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必与现实中的对象或事实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图像就是一些按照一定的比例排列起来去描述现实事实的逻辑形式。维特根斯坦认为,这种逻辑形式表达了事实的逻辑结构,即简单对象在事实中的逻辑关系。这种逻辑结构或关系就是“思想”,
而在逻辑中表达的思想就是命题。因此,命题是事实的逻辑图像,而思想则在命题中得到表达。命题反映的是事实的逻辑结构,它以词的连结方式反映了事实中事物之间的连结方式。维特根斯坦图像论的主旨,在于把命题看做是关于事实所逻辑图像,通过分析命题来最终揭示世界的逻辑结构。
第四节(续 2)
三,真值函项 由于命题是对应事实的逻辑图像,因而它必然在结构上与事实具有相同的对应关系:事实有原子事实和由原子事实构成的更为复杂的事实之分,相应的,命题也有原子命题(基本命题)和更为复杂的命题之别。基本命题的句法结构是:
它由名称构成,是名称的连结方式。维特根斯坦接受并发挥了弗雷格的语境原则,认为名称只有在命题中才有意义。名称的意义是对象,作为代表对象的最简单符号在命题中起作用;而一般符号则不代表任何对象或事实,只是构成命题的逻辑要素,是命题中的变项,其意义取决于它们在命题中的作用和逻辑地位。
维特根斯坦提出关于命题的真值函项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所有命题都应当被看做是表达了对象之间的函项关系;基本命题是作为自变量的命题,其他命题的真值都是由这些命题的真值确定,因而,所有命题也就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关于命题的真值函项理论是由弗雷格和罗素首创的,维特根斯坦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他首次使用了真值函项表来表示一个作为其他命题真值函项的基本命题的真值条件;第二,他把之后真值函项关系用于说明日常语言中的命题。维特根斯坦的着眼点是为他心目中的世界概念划定范围,用逻辑的脚手架构造关于事实的命题图像。在他看来,“世界”概念并不仅仅包含现实世界,更重要的是包含一切逻辑上可能的世界,
即可以用逻辑命题表达、符合命题逻辑形式的世界,而现实世界只是所有这些可能世界中的一种而已。一旦有了这种对世界概念的清楚认识,我们就可以用逻辑的标准衡量和判断日常语言中的命题,发现在日常语言表达中隐藏的思想的逻辑形式,并由此确定语言表达的界限,区分可说与不可说。
第四节(续 3)
四、可说与不可说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思考的目的是要解决语言如何能够表达和描述世界的问题。就自然语言而言,它表面的语法形式掩盖了它内在的逻辑形式。
整个哲学都充满了这种由于语法形式的误导而多伦多混淆,而要根除这种混淆,关键就是要避免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相同的符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符号逻辑句法的语言。
但他并不认为建立了这样的语言就可以令人满意地描述世界和表达思想了,因为包括逻辑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是有限度的,我们只能表达能够表达的东西。这就意味着一定存在着不可表达的东西,如构成命题本质的逻辑形式、一切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伦理学命题和美学命题等,它们超出了语言逻辑的范围。但我们也许可以“显示”方法等其他方式处理它们。不可说之物通过显示自身而为我们认识。
只要我们弄请了语言的逻辑结构,我们就可以说出一切符合逻辑语法的东西。但对不可说的东西就没有如此简单,一方面是它们不可说,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理智却总是有一种想要说出它们的冲动。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正是试图说出这些不可说的东西,
要避免这种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它们保持沉默。
第五节 逻辑经验主义运动
一、逻辑经验主义概况 逻辑经验主义(又名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 20世纪 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由石里克所创立、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广义地说,逻辑经验主义运动是一种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在欧州大陆以及北美各国广泛流传的哲学思潮。
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为一种科学的哲学。
20年代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形成阶段,以维也纳学派成立为本质; 30年代是它的全盛期;到 4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石里克被刺,主要成员移居英美等国,维也纳学派已不复存在,美国继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 50年代以后,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基本结束。
第五节(续 1)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学派林立,人物众多,观点庞杂。这些不同学派和人物的观点大都统一到“逻辑经验主义”的旗帜之下,形成了能够反映这种哲学思潮本质特征的一些基本观点和主张。
1、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拒斥形而上学 作为新实证主义的逻辑经验主义在继承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首次把形而上学问题看做是语言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
他们认为形而上学的错误并不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就没有意义。
它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析方法,具体说来,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问题。
2、经验证实原则 它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是著名的“证实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而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得不到经验的证实。而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
3、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 卡尔纳普把传统哲学分为形而上学、伦理学、心理学、认识论和逻辑等部分,由于前二者没有认识意义,心理学又属于经验科学,而认识论是心理学和逻辑学的混合体,排除其中的心理学,在哲学领域里就只剩下逻辑。所以哲学的惟一任务就是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逻辑经验主义重视分析语言的逻辑句法,即一种关于语言的形式理论。后来,卡尔纳普等人又把语义学研究引入这种逻辑句法理论,从而建立了一套理想的人工语言体系。
4、物理主义和科学的统一 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识,把 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他们认为物理语言可以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物理语言是指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之于物质事物的语言,它最大的特点是它具有“主体间性”,即用这种语言描述的事件从原则上说是能够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观察到的,
一切专名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在保持原意的条件下翻译成物理语言。他们希望能在这种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统一。这种观点被称为物理主义。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借助于数理逻辑这种工具,通过对各种科学语言中的命题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语言都还原为物理学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切科学都还原为物理学。
第五节(续 2)
三、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和归纳逻辑 卡尔纳普( Rudolf Carnap.1891-1970)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 20世纪 30- 50年代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被看做是集中代表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基本主张。
卡尔纳普的逻辑句法是指一种关于语言形式 的理论。他认为,不仅演绎逻辑的一些概念是纯粹的句法概念,可以用逻辑句法表述它们的意义;而且一切哲学上的争论都涉及到是否可以用一种精确的语言来表述的问题,就是说,所有这些争论不过是语言内部的问题,即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问题。而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则取决于个人的意愿。卡尔纳普逻辑句法的出发点是区分语言构架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前者是指对象在语言构架内部的存在问题,它们可以根据对象的性质(是逻辑的还是经验的)而用逻辑或经验方法解决。后者则是关于对象整体的存在问题,无法用逻辑或经验的方法解决,这种问题的提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应当把它们看做是形而上学的问题而加以抛弃。一切命题都与提出这些命题的语言构架有关,是人们采用不同的语言构架或说话方式的结果,而不涉及外在对象的存在问题。在这里,语言构架只是无限多个有规则的语言表达系统,它们之间的命题可以互译互换而不影响命题的意义,而对语言构架的选择和接受则完全没有认识价值。逻辑句法就是一种确定语言构架恰当性的理论。
卡尔纳普在 40年代之后转向对归纳逻辑的研究,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经验证实面临的困难,提出一种较为宽容的意义标准。他的归纳逻辑是一种关于逻辑概率的理论。逻辑概率是指一种假说相对于一个证据陈述来说的验证度。这种验证度并非依赖于统计概率的经验概念,而是一种作为归纳推理基础的逻辑概念,它不是基于对事实的观察,而是立足于对假说的逻辑分析。他的归纳逻辑体系为归纳逻辑后来成为数理逻辑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