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理论 孙洛平著 六 脉 工 作 室 2005-9 于康樂園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 目 录 I. 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3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5 3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6 4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8 5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 11 II. 寡头市场中的战略与定价 14 1 经典寡头理论与一期模型 14 2 基本模型的扩展 17 3 多期模型中的寡头竞争 18 III. 垄断 20 1 单一产品垄断 20 2 多产品垄断 21 3 利用垄断势力的定价 23 4 二部定价理论分析(附加内容) 24 IV. 产品差异 26 1 产品差异的空间模型 26 2 LANCASTER分析框架 30 3 垄断竞争再阐述 31 4 产品的纵向差异(质量偏好) 33 V. 企业理论 34 1 新古典企业理论 34 2 企业理论的结构 36 3 专用性投资和准租 37 4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理论 38 VI. 论企业的分工性质 42 1 企业与分工关系的两种见解 42 2 纵向分工的优势和困难 43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 3 企业的纵向分工优势 43 4 企业产生的技术性条件 44 5 企业产生的交易费用条件 45 6 企业推进分工深化的机制 46 VII.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46 1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 46 2 消费者—生产者的选择行为 48 3 分工状态之间的选择 50 4 需求和供给的超边际分析 51 VIII. 纵向关系与产业集群的市场条件 52 1 市场中的纵向关系 52 2 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条件 54 IX. 兼并与收购 57 1 横向兼并 57 2 互补产品的纵向兼并 60 3 混合兼并 61 X. 市场结构与盈利能力 62 1 影响因素 62 2 集中度的量度 62 3 盈利能力量度 63 4 集中度与盈利的关系 63 5 其他因素 64 附录1: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 65 附录2 战略竞争与联盟 71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 I. 平均分析方法与边际分析方法 除了非均衡经济学外,经济学总是愿意探讨经济的均衡状态。关于达到经济均衡状态机 制的看法,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平均力量是达 到经济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新古典经济学家看来,边际力量是达到均衡的最重要力量。在 现实的市场经济中,这两种力量都同时存在。我们的难题是,没有一个分析体系能同时兼顾 这两种“均衡”机制。 1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李嘉图认为斯密的收入构成价格论仅仅是将劳动、资本和土地三者的收入简单地加在一 起,它并不能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之间是如何分割总收入的。由于劳动、资本和土地各自 的收入可以独立变化,因此,从理论的意义上说,收入构成价格论没有解决分配问题。为此, 李嘉图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和分配理论。 李嘉图是第一个系统地利用高度简化的假设条件和演绎推理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人。 因此,他的价值和分配理论的思想非常明确和简单。李嘉图关于收入分配的思想,可以由其 成名之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之前写的《论谷物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 1815) 一文中,并不那么清楚和明确提出的“谷物模型”来说明(“谷物模型”是由斯拉法根据李 嘉图的思想整理而来): 假设资本由一定数量的谷物构成,它用于维持劳动者的生存,直到下一个收获季节。又 假设对谷物的需求与人口成比例,而人口又与劳动者数量成比例。假设生产物均为谷物,同 时,每一单位土地的耕种要求投入同样多的劳动,也就是说,资本(谷物工资)、劳动和耕 种的土地之间保持固定的投入比例关系。再假设土地之间的肥沃程度是有差别的,而且耕种 由最肥沃的土地开始,依次到较贫脊的土地。由这些假设条件,便可以得到李嘉图关于收入 分配的理论。参见图2·1所示的谷物模型。 由谷物模型表明的李嘉图分配理论的逻辑是这样的:最后投入的土地是被耕种的最贫脊 的土地,假设它没有地租。由劳动者的生存条件确定的谷物工资的总额。根据谷物模型假设, 资本是以谷物工资的形式投入的,那么,资本总额就是谷物工资总额。至此,劳动、资本和 土地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全部得以确定。 由谷物模型还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分配关系变化趋势的规律:其一,随着资本的积累和人 口的增长,单位产量越来越低的贫脊土地投入使用,地租的份额不断增加。其二,地租被土 地所有者拿走之后,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分配份额是反向变化的,即工资增加则利润减少,反 之亦然。其三,由于工资水平由工人维持生存的费用确定,不能随意减少,因此,在资本积 谷物 地租 利润 工资 由人口确定的土地使用量 土地 “边际”土地产量 土地的平均产量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 累引起地租份额增加的同时,利润份额会相应减少。由此可以得出,农业的利润率有长期下 降的趋势,该趋势最终会遏制农业资本积累的进程。其四,由于资本可以在农业部门和非农 业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因此,农业的利润率决定其它行业的利润率,致使各行业的利润率都 有长期下降的趋势。 谷物模型的最大问题在于,实际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一般都不具有同质性。也就是说, 不象谷物模型中那样,投入的是谷物,产出的也是谷物。这导致李嘉图去寻找量度异质物品 数量的共同尺度,以使其谷物模型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正是为此目的 而提出的。 李嘉图认为,那些只要通过人类的劳动就可以增加其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在其生 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不仅包括当期直接投入的劳动量,还包括以往各期投 入的物化在劳动的器具、工具和工场建筑上的劳动量。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就是由商品在 生产中所耗费的当期和以往各期的全部劳动量的相对比较而定,即按商品的价值比例交换。 李嘉图从价格现象中抽象出价值,使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产生了量的隔离性。这种隔 离性表现为,仅仅按照价值理论是难以确定市场价格波动所围绕的中心值的,即难以确定商 品的交换价值应该是过少。我们来进一步考察商品的价值与价格在量上的隔离性给李嘉图的 价值和分配理论带来的困难。 假设商品的价格和工资率水平没有发生变化,同时,假定每个生产过程为一个单位时间。 不考虑地租因素,生产一单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量可以由下式表示: 11122123()wLwlkwlwlkwlwlwl--------=+=++=+++L (1) 式中,w为工资率;L为单位商品中所含的劳动量(以劳动时间计量);下标表示以往各期。 由(1)可以得到,生产一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全部劳动量 123Llll---=+++L (2) 上式即为用劳动时间表示的商品的价值量。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要考虑资本的收入所得因素。设利润率为r,商品的价格为: 21112()(1)(1)(1)Pwlkrwlrwlr----=++=++++L (3) 不难看出,当引入资本利润因素后,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一般不等于两者的价值比,即对于商 品A和商品B来说,Pa/Pb=La/Lb等式一般不成立。 李嘉图意识到,以劳动量计量商品的价值只能近似地反映商品的交换比例。尤其是工资 率和利润率都处于变化之中时,商品的价格比是无法利用劳动价值量之比来真正确定的。李 嘉图终生都在寻找一个不受工资率和利润率变化影响的,量度商品价值量的不变价值尺度。 不过,他没有成功。李嘉图认为,除了少数例外,以投入商品的劳动量决定它们相互交换的 比例不是严格正确的,但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却是他所听说过的理论中最接近真理的一种。 李嘉图在其价值和分配理论中使用的方法及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纳如下:其一,李嘉图将 劳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使用均量分析方法来决定工资水平,然而却对土地按优劣顺序排 列,使用边际分析方法来决定地租水平。至于资本品,李嘉图认为,其交换价值是由为了满 足人们的需要而不得不在其下生产的最不利条件所必需的劳动量决定的。正是基于这一点, 马歇尔认为李嘉图是边际主义理论的一个先驱者。 其二,凡是以一种投入的边际量来决定该投入整体量的收入水平,就不可能真正摆脱供 求因素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例如,按照李嘉图的分配决定模式,如果有某种需求方面的变化 使得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那么,农产品的价格将上升,从而使较劣等的土地投入使用,导 致工资率上升和利润率下降,以及所有商品的价值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市场供求因素对分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 配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一点为马克思所反对。 其三,李嘉图的价值概念是为确定价格波动的中心,即商品的交换价值服务的。这一特 点在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按照李嘉图的理论,农产品的价值是由耕种的最 劣等土地投入的劳动量决定的。不难看出,同样多的劳动在优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多于在劣 等土地上创造的价值,即等量的劳动可以创造不等量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并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论,而是劳动交换价值论。 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2.1 两大部类模型 以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生产模型为例,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只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种产 品的简单经济。设部类Ⅰ生产生产资料Q1,部类Ⅱ生产消费资料Q2。为简单起见,假定资 本的使用寿命恰好是一个生产周期。剩余价值率为100%,则生产的价值方程如下: 1111 2222 14000100010006000 215007507503000 CVMQ CVMQ ++= ++= 部类: 部类: (4) 式中:C为不变资本,V 为可变资本,M 为剩余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定义,由(4)式可以 得到以下各式: 产品总价值: 12600 30009000QQQ=+=价值单位 剩余价值总量: 1210007501750MMM=+=价值单位 新增产品价值: 1122100010007507503500VMVMVM+=+++=价值单位 我们再来考察以价格形式描述的商品生产关系。设1价值单位生产资料的价格为P1,1 价值单位消费资料的价格为 P2。假定劳动所得全部用于消费,那么,劳动力的价格总额用 工人消费的消费资料的价格总额来表示。两个部类的资本数量分别为 4000P1+1000P2 和 1500P1+750P2。设剩余价值全部转化为利润,并在两个部类之间按相同的利润率r分割。我 们可以得到以价格形式描述的生产方程: 121 122 1(40001000)(1)6000 2(1500750)(1)3000 PPrP PPrP ++= ++= 部类: 部类: (5) 由上述方程可以解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即 P1/P2=1.129。不难看出,按照价 值计量,1价值单位Q1与1价值单位Q2是等值的;而按照价格计量,1价值单位Q1与1价 值单位 Q2是不等值的。由此引发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转换关系问题,称之为转形 问题。 2.2 转型问题 所谓转形问题,是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的数量转换关 系,它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争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转化,依 赖于价值总量与价格总量之间数量恒等关系的设定。这种恒等关系的设定一般有以下三种情 形:其一,假定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商品价格围绕 其价值波动的思想;其二,假定新增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 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其三,假定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对应于马克思的 剩余价值在不同的资本之间分割不改变剩余价值总量的思想。我们对三种情形的价值和价格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 关系分别进行比较。 情形1:总产品的价格总额与总产品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12600030009000PP+=价值单位 (6) 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040,P2=0.921,以及P1/P2=1.129 情形2:当期新增产品价格总额与当期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12500300 175017503500PPVM+=+=价值单位 (7) 利用(5)和上式,可以得到: P1=1.108,P2=0.982,以及P1/P2=1.129 情形3: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相等。它要求 12500125017501750PPM+==价值单位 (8) 同样由(5)和上式,可以得到: 12121.089,0.965,/1.129PPPP=== 由以上三种情形的比较可以看出,采用不同的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相等的换算关系,产 品的绝对价格是各不相同的。显然,要在绝对价格的范畴内同时协调这三种思想,不会是一 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无论采用什么样的价值与价格换算关系,都不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 即不同情形下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格之比P1/P2=1.129保持不变。 3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 3.1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概述 斯拉法在1960年的《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价格理论,这个理论彻底地 坚持“边际革命”之前古典经济学的平均量分析传统,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它是专门为着批 判边际主义的学说而建立的。斯拉法价格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在生产过程中,各项投入包括 劳动在内,只能按给定技术条件要求的固定比例组合。这一假定排除了将一种投入增加或减 少一个单位,而其他投入的数量维持不变的测定要素边际生产力方法的可行性。因此,由此 假定演绎出的关于分配的理论,显然是与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的分配理论不兼容的。 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对价格体系的决定起重要作用的是那些既可以作为最终产品, 又可以作为生产投入的所谓基本产品。一旦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了,非基本产品的价格就可 以按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利润率均等化原则加以确定。劳动不属于基本产品,它只能作 为一种投入。所有基本产品的生产,都要求按给定的比例投入劳动以及上一期产出的基本产 品。这样的生产系统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固定技术系数的投入产出系统,它的典型特征是规 模收益不变。 斯拉法的价格决定模型可以简要表述如下(这里采用斯拉法使用的符号):设生产系统 中共有 k 种基本产品,并且都具有相同的生产周期;假定资本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因此,k 种基本产品的生产分别具有相同的利润率;再假定劳动之间也是相互竞争的,因此工资率处 处相同。用k个价格方程分别描述各个基本产品的投入和销售关系: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 ()(1) )(1) ()(1) aaabakaa bab b bb kakbk kk ApBpKprwLAp ApBpKprwLBp ApBpKprwLKp +++++= +++++= +++++= L L L L (9) 式中:Ba为生产A数量的基本产品A要求投入的基本产品B的数量,其余类推;pa为基本 产品A的价格;La为基本产品A生产中投入的劳动量;w为工资率;r为利润率。基本产品 A的产量分别与投入A生产的基本产品Aa,Ba,…,Ka以及劳动La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 其他基本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 在(9)的方程组中,待确定的未知数有k种基本产品的价格,加上工资率w和利润率 r,共有k+2个。然而却只有k个方程,方程数目比未知数数目多。我们只关心相对价格, 若选取任一基本产品的价格作为价格标准,那么,未知数还有k+1个,仍然比方程数多一 个。因此,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体系没有确定解。 由斯拉法的价格理论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关于收入分配的结论:其一,由于方程组(9)中 的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所以,只由生产和交换系统内部的关系和力量,不能定解价格 和分配问题。或者说,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收入分配具有不确定性。 其二,对应于每一种劳资收入分配状态,都有一个不同的基本产品价格体系与之对应。 或者说,对应于每一个基本产品价格体系,都有一个确定的劳资收入分配状态与之对应。不 难看出,商品的价格与收入分配是同时决定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要求预先知道资本品(即 斯拉法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然后才能确定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最后再确定要素的价格。斯 拉法的价格理论暗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一种因果循环论。 其三,劳动和资本的分配利益是相互冲突的。在斯拉法的价格理论中,价格标准的选择 是任意的,它不影响(9)描述的生产系统的价格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 斯拉法选择扣除用作投入的基本产品价格总额后的余额等于1来作为价格标准,即 [()][()]1akaakkAAApKKKp-++++-++=LLL (10) 上式中的1可以理解为扣除转移到商品价格中去的生产资料成本后的总份额,即工资总额与 利润总额之和,它在劳动与资本之间分割。不难看出,劳动多得,资本就要少得;反之亦然。 其四,价格决定方程组(9)中不出现商品的需求因素和作为投入的基本产品和劳动的 供给因素,所以,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这与边际学说的市场供求决定论是 完全不同的。 3.2 斯拉法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因素 斯拉法价格理论的一个典型特征,是价格体系的决定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以及与此相 关的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的收入分配不确定性。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机理在于,生产系统是 由一组投入产出式的线性方程组来描述的。下面来考察为什么由(9)描述的生产系统可以 得出价格体系与市场供求因素无关的结论。同时还要表明,斯拉法的价格决定理论不仅不能 摆脱市场供求因素的影响,而且价格体系的决定还完全依赖于市场供求的变化。 先来看(9)描述的生产系统对市场需求方面变化的反应。不妨假定由各产品部门的利 润率达到均等的某一初始状态开始。当对某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加时,价格上涨引起该产品生 产部门的利润率提高。利润率的提高促使该产品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供给增加,同时引起 产品价格下跌以及利润率降低,最终又重新恢复到各产品部门利润率相等的均衡水平。从理 论模型(9)来看,方程组中的任何一个方程扩大或缩小某个倍数,都不会改变方程组的解。 对于任意一种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即由需求状况决定的对各产品的需求比例,线性投入产 出式的生产系统都可以通过各个产品部门的生产规模变化来迎合。这就是市场需求要素不影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8 响价格体系的原因。这时,未知数数目比方程数目多一个这一特征不会改变,斯拉法的在市 场和生产系统内部不能定解收入分配问题的结论保持有效。 不过,我们还没有引入生产投入的供给因素对价格决定的影响。线性投入产出模型要求 生产的各种投入之间保持严格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一般不会恰好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样 式,即由上期生产的基本产品以及劳动供给决定的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重合。这种不重合性 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假如有100辆卡车分属于若干车 主所有,现要雇佣100名司机。扣除各项作业费用后的剩余在司机和车主之间分配。若只有 100名司机前来应聘,司机和车主之间的分配关系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司机和车主之间讨 价还价力量的对比。假如有多于100名司机前来应聘,那么车主之间即使是相互竞争的,分 配结果也将对车主非常有利。因为总有一些司机不会被雇佣,司机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工资降 到最低水平。同样的道理,假如只有不足100名司机前来应聘,分配结果将对司机非常有利。 因为总有一些汽车将闲置,车主之间的竞争将使得利润降到最低水平。 以上结论不能由司机之间和车主之间分别联合起来讨价还价来回避。因为工人之间相互 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工资率,资本之间相互竞争以达到一致的利润率,是斯拉法价格模型得以 成立,并得出仅仅在市场和生产系统内部分配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结论的必要条件。 如果撇开产品市场的需求因素,那么,生产投入供给的变化将不会对价格体系的决定产 生任何影响。这是因为,对于任意一种给定的生产投入供给样式,方程组(9)总可以通过 不同基本产品生产部门规模的变化来恰好满足它,即保证生产系统要求的生产投入比例恰好 与生产投入的供给比例一致。然而,当产品市场的需求样式和生产投入的供给样式分别给定 时,整个价格体系便完全由供求因素决定。从数学形式来看,方程组(9)只有一个自由度 (即未知数比方程多一个),引入市场的供给样式与需求样式的平衡条件等式后,生产系统 的价格体系只有唯一解。因此,考虑市场供求因素后,分配关系的不确定性是不存在的。 斯拉法本人可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方程租(9)描述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因此, 可以摆脱市场供求的影响。因为从长期来看,基本产品是可以生产的,其数量是可以调节的, 总可以与劳动投入相配合。不过,这样一来,人们的储蓄投资行为、资本的利润率水平、人 口的增长等因素将对收入分配起重要作用。这将走到总量生产函数的路子上去。与此同时, 斯拉法价格模型隐含的劳资分配不确定性特征也将失去。这当然与斯拉法的本意相悖。再说, 一个时时刻刻都由供求因素完全决定的过程,居然能在长期中表现出与供求因素的不相关 性,这一点是令人怀疑的。 4 决定分配的边际方法 4.1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 将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看作生产要素(简称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就是生产要素的使用 价格,即工资率、利润率、地租率等的决定问题。在不会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按习惯的 叫法,将要素的使用价格简称为要素的价格,它不表示要素本身出售的价格。 以边际分析方法说明要素价格决定的理论,最著名的和最核心的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 论。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使用边际分析方法,借助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准则假设, 把要素组合方式、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三个方面联系在一起,来说明要素价格的决定。这个 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市场供求因素和要素之间组合的技术条件决定要素的价格。 确定不同的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要素的价格,是边际生产力分 配理论的基点。以一个企业为例,来说明如何确定不同要素对于生产贡献的大小。假定企业 只生产一种产品,若某一种要素的投入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同时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数 量不变,企业产品产出的最大改变量,就是该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称之为要素的边际产品。 由于相同的要素之间是可以相互替换的,所以,边际产品也被认为是企业中已在使用的,一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9 单位同类要素对于生产的贡献。站在要素整体的角度来看,要素边际产品的总水平称为要素 的边际生产力。 在确定要素边际产品的方法中,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它保证了企业的 投入与产出之间变化的单一对应性。当然,这个产出的最大改变量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例 如,一个工人的边际产品是这样测定的:保持设备和其他生产投入的数量不变,增加一个工 人,同时,整个生产过程要按多一个工人的情况重新组织安排生产,并在各种可能的组织安 排方案中选择能使企业的产品增加最多的那种,来确定最后增加的那个工人的边际产品。 在企业的生产中,当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量不变时,不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该要 素的边际产品数量迟早会递减。例如,在一块土地上种麦,不断地增加劳动投入,在达到某 一最佳劳动投入规模后,最后一单位追加劳动带来的农产品的数量将会不断减少。要素的边 际产品迟早递减的现象,称之为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 将要素的价格与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联系起来,并用来说明收入分配的理论,称之为边际 生产力分配理论,它是由克拉克(J.B.Clark)明确和系统提出的。按照这个理论,劳动的工 资率由增加一个单位劳动带来的边际产品决定。这一决定工资的原则,可以对等地适用于利 润率和地租率的决定,它们分别由增加一单位资本或增加一单位土地的边际产品决定。在要 素价格的决定中,各要素受同样的规律制约,因此,各自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是对称的、平 等的。 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是以企业为基础说明收入分配问题的。在要素价格的决定中,企业 的行为准则在联系要素的边际产品与要素的价格之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企业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行为假设下,企业中各种要素投入的数量将达到这样的水平:对于任何一种要素,其 价格恰好等于其边际产品。这一原则制约着要素市场上所有要素的定价行为。当某种要素提 高要价使其超过该要素的边际产品时,减少该要素的投入数量将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将导 致对提高要价要素的需求下降,该要素被挤出生产系统,形成迫使其降低要价的力量。按照 同样的道理,当某种要素的供给增加时,为能进入生产系统,只能降低其要价。可以看出, 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力量来自于以一定的生产技术为基础的要素组合条件,以及要素供给的 相对稀缺性。 4.2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和总额相符问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是指不同质的要素如何在数量上相加的问题。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要点 之一,是通过将要素的投入数量增加或减少的方法,来测定要素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 样做的条件是被测定的要素是同质的,可以简单累加的。严格来说,劳动者是不一样的,资 本品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数量不能通过简单累加的方法来计量。以资本为例。如果严格要求 资本品的同质性或可加性,那么,边际生产力理论将面临去求诸如老虎钳、螺丝钉之类的不 同资本品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将资本按照性 质的相似性而适当分类,企业经营者也将面临确定钢材、机床、汽车、厂房之类资本品的边 际生产力的难题。 异质要素加总问题的困难不仅在于要素如何分类,还在于面对不同质的和不能无限分割 的要素,要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要素最佳组合,严格来说只能用线性规划方法来确定。按 照线性规划方法,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将不是象边际分析描述的那样连续变化的,而是上下跳 跃的,并不一定服从边际生产力递减定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边际生产力理论只能是一种近 似的理论。因此,若找不出一种方法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边际生产力 理论的地位是难以稳固的。 要将不同质的要素在量上折合为同一类要素,要么使用价值计量,要么使用价格计量。 这两种方法都面临难以克服的理论上的困难。使用价值计量,正是古典经济学家的价值分析 方法的做法。若如此,所有价值理论的难题都将原封不动地留给边际生产力理论。这当然不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0 能为边际主义学者所接受。使用价格计量,将导致资本要素定价的循环决定的逻辑困难。因 为要由边际生产力理论来确定资本的利润率,首先要知道资本品的价格,以量度资本的数量。 而资本品的价格可以看做是以往投入的资本按利润率的贴现值,是一个需要知道利润率才能 确定的量。也就是说,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的要求,决定利润率要先知道资本的数量,而要 决定资本的数量却要先知道利润率。这就是循环决定困难,当然不能允许。 我们再来看总额相符问题给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的分配理论带来的困难。所谓总额相符 问题,就是将各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得到的收入加在一起,是否恰好与总收入相等的问题。 如果相等,分配问题便解决了;如果不相等,就存在一个从总收入中扣除各要素按边际生产 力得到的收入后的剩余部分归谁,不足部分克扣谁的另一个分配问题。 分配问题总是在企业层次上具体解决的,因此,我们以企业中的要素收入分配来说明总 额相符问题的困难性。在一个企业中,各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得到的收入恰好分割企业总收 入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简化讨论,假定在所考察的企业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而且 劳动和资本分别是匀质的。再假定企业追加要素的数量在要素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足够小,以 致要素的价格不随该企业要素投入量的变动而变化。以y表示扣除转移到商品价格中去的成 本和折旧后的企业的总收入,l和k分别表示投入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f为企业总收入的生 产函数。那么,企业的总收入用以下关系式来描述: (,)yflk= (11) 按照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工资率和利润率分别由增加一个单位劳动或资本引起的要素 的边际收益决定,即工资率 /wyl=??,利润率 /ryk=??。同时,可以得到劳动收入份额lw 和资本收入份额kr。劳动和资本的所得恰好分割企业总收入的条件是 yylkylk??′+′=?? (12) 上式成立的条件是(11)为一次齐次函数,1即成立 1 设有n种要素,描述企业的扣除转移到商品中去的成本和折旧的总收入的生产函数为 12(,,)nyfxxx= L 若要成立以下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 11//nnxyxxyxy??++??=L 那么,要求g1=C1,g2=C2,…,gn=Cn为以下n个微分方程 11///nndxxdxxdyy===L 的n个独立的积分。g为x和y的函数,C为积分常数。可以得到生产函数y的隐函数形式的通解为 12(,,,)0ngggj =L φ为任意可微函数。不难验证, 12(/,/,,/)0nyxyxyxj =L 为满足上述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通解的表达式之一。显然,y具有一次齐次特性,即 12 (,,,)0 n tytyty txtxtxj =L 此为必要条件。 根据欧拉齐次定理,若有 12(,,)ntyftxtxtx= L ,则成立 11//nnxyxxyxy??++??=L ,此为充分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1 (,)tyftltk= (13) t为任意正数。上述条件的经济含义是,当各要素按同一比例增减时,企业的总收入也按相 同的比例增减。只要这个条件不满足,企业的总收入就一般不会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的 收入恰好分割。 我们来进一步说明满足以上条件的困难性。(13)的条件要求: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加倍 或减半,企业的总收入也加倍或减半,也就是企业的规模收益不变。要做到企业的规模收益 不变,需要同时满足从要素投入到企业产品的生产环节和从企业产品到销售收入的市场环节 两方面的条件(我们已经简化掉了从要素市场购买要素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产品 的市场价格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不会满足产品的数量与销售收入总是保持不变 的比例关系。即使是在为数极少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市场环节的条件得以满足,企业生产 环节方面的条件也还是极为苛刻的。它要求企业产品的数量与投入要素的数量之间,从零开 始就保持固定的比例系数。比方说,这个条件要求生产一粒谷子与生产一吨谷子的效率一样。 否则,要素按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得到的收入仍然不能恰好分割企业的总收入,边际生产力理 论不能最后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是否可以将扣除各要素按边际生产力得到的收入后的剩余或不足部分,归属于某一要素来避 开总额相符问题呢?不可以。以边际分析方法建立的分配理论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在收 入分配的决定中服从相同的规律,各自的地位是对称的、相互平等的,谁也不比谁优越。如 果在各个企业中,各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得到的收入恰好分割企业的总收入,那么,分配问 题自然由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得以解决。否则,一些要素是按其边际生产力得到收入的,而另 一些要素则不然,这将破坏要素按其边际生产力得到收入这一原则的普遍适用性,从而放弃 各要素的收入分配受同等规律制约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核心思想。 5 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 5.1 用总量生产函数说明要素收入的困难 把以微观企业的行为为基础的边际生产力理论扩展到宏观,用来说明分别作为一个整体 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分配问题,其合理性并不是一目了然的。企业层次上的收入分配 与生产系统层次上的收入分配是不同的。以劳动的收入分配为例。一个企业增加或减少劳动 投入,对工资率水平的影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对于整个生产系统来说,增加或减少劳动投 入引起的劳动市场供求的变化是不能忽略的。从产品市场来看,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的产品 都面对一个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线。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投入,即使劳动 的边际产品不减,对工资收入起决定性作用的边际收益通常也会有较大的递减率。可是,从 整个生产系统来看,要素得到的应该是边际产品,边际收益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就是说, 个别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对于生产系统层次或宏观上的收入分配来说并不重要。 从个别企业来看,各要素按与其边际生产力对应的收入恰好分割企业总收入的情形几乎 是不可能发生的。然而,从宏观上来看,各企业扣除按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对应的收入后的余 额和亏欠,有可能相互抵消,使得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在宏观上是有效的。这样设想的依据 是,虽然对于各个企业来说总额相符问题难以成立,但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同一要素投入 不同的企业,应该得到同样多的产出。同时,对于整个生产系统来说,(13)的规模收益不 变条件是有可能满足的。这两点正是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关键。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 就是一个试图从宏观上用边际生产力来说明要素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理论。 最典型的和使用最多的总量生产函数是劳动和资本两要素型的。假设只有劳动和资本两 种要素,而且全部劳动都是匀质的,全部资本也都是匀质的。总量生产函数可以写为 条件。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2 (,)YFLK= (14) 式中,Y表示国民收入,L表示劳动总投入,K表示资本总投入。将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 思想搬过来,那么,工资率 w 和利润率 r 分别由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或资本引起的国民收 入增加数量决定。即 /,/wYLrYK=??=?? (15) w和r也是L和K的函数,它们由总量生产函数的函数形式决定。 用总量生产函数加边际分析方法来说明收入分配(以及经济增长等)问题,可以说是经 济理论中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一个理论。按照正宗的边际分析方法,商品的价格是由完全相同 的商品的数量变化引起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同样,要素的价格也是由完全相同的要素的数量 变化引起的边际产品和边际收益决定的。这与李嘉图说明地租时使用的“边际分析方法”不 同。在李嘉图看来,投入使用的土地因肥力和位置差异而各不相同。正是因为这一点,一般 人并不把李嘉图归为边际主义学者行列。李嘉图说明地租时使用的边际分析方法,因土地生 产出的谷物具有同质性,可以方便地量度出不同土地之间的级差,因此不会有什么麻烦。对 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连李嘉图也不敢搬用他的边际分析方法。因为劳动的产品一般是不 同质的,无法以产品数量多少来量度不同劳动之间的级差。总量生产函数理论实际上是试图 在不同质的投入与不同质的产出之间使用边际分析方法。这是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容易引 起争议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在边际学者自己看来的困难,是生产函数的总合问题。边际学者认为,即使已知 n个企业的投入x(x表示投入要素向量)与产出y的函数关系: 111(),()nnnyfxyfx==L (16) 在一般情况下,也不能得出总产出Y与总投入X之间的总量生产函数关系Y=F(X),其中, iYy= ? 和 iXx= ? 。 产生总合问题困难的原因在于,企业生产函数的产出量不可以使用实物量,因为不同质 的实物是无法加总的。如果产出量使用货币计量,那么,所有企业的产出之和等于以货币计 量的国民总产出。然而,货币计量的国民总产出是由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它与实物总产出 之间存在不一致性。也就是说,以货币计量的国民总产出与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等货币 量相关。实物量多点,价格水平就低点,反之亦然。这时,以价格指数方法扣除货币因素的 影响似乎是唯一的选择。这样做会产生新的困难:一方面,价格指数的确定本身就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另一方面,加总的数量与企业生产函数之间的关系变得间接了,从而导致投入 与产出的不一一对应性,使边际分析方法得不出确定的结果。产生总合问题困难的方法论上 的原因,在于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的简单加和。部分加在一起构成的整体,往往受其他的规 律支配。 总合问题给总量生产函数理论带来的另一个麻烦,在于宏观上不存在一个“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机制,以保证所有企业的投入合成后的总投入,与所有企业的产出合成后的总产出 之间存在单一对应的关系。没有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单一对应关系,要素的总的边际生产力将 可能不是单值的,甚至是不确定的,以此为基础的分配理论也是难以站住脚的。因此,借助 于总量生产函数把要素按边际生产力得到其收入的分配思想从微观扩展到宏观,本身就是一 个非常强的假设。 5.2 要素组合的再转换问题 关于总量生产函数理论合理性的争论,是经济学说史上著名的两个剑桥学派之争的重要 内容之一。总量生产函数理论的困难在这场争论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在总量生产函数理论 的诸多困难中,再转换问题是最突出的,它使得总量生产函数在理论逻辑上限入困境。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3 总量生产函数(14)隐含在同一时刻,生产要素具有无数种组合方式。这一点受到新剑 桥学派的激烈批评。由于资本是不同质的、具体的资本品的集合,不能任意改变其形态。受 给定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同的资本集合总是要求特定的要素组合方式以及相应的组合比 例。在同一时间里,不可能有无数种要素组合比例,并且相互之间可以自由转换。为了避开 这种批评,总量生产函数被解释为一个与不同生产技术条件相关联的、可能的要素组合方式 的集合,各种要素组合方式分别要求不同的劳资组合比例。对于给定的要素组合方式,要求 的劳资组合比例是不能任意变动的。不过,随着资本折旧和新增投资的实施,一部分资本转 变为其他的要素组合方式,总的劳资组合比例也发生部分变化。只要时间足够长,劳资组合 就可以取总量生产函数所描述的任意可能的要素组合方式,劳资组合比例也表现出任意取值 的可能性。 我们借助于图示的方式,来说明由上述对于总量生产函数的解释引出的再转换难题。对 于给定的产出水平Q,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劳资组合方式进行生产。在劳动和资本坐标图上, Q为等产出线。当工资率和利润率(或利息率)分别为w1和r1时,按照总量生产函数理论 的思想,等产出线Q与成本线w1L+r1K=C1的切点A,对应于均衡时的劳资组合方式以及 相应的劳资组合比例。这时,假如利润率相对于工资率上升,在保持产出不变的条件下,新 的成本线w2L+r2K=C2与等产出线相切于另一点B。按照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的要求,B 点位于 A 点之右,表示劳动的成本相对低于资本的成本,那些要求劳动相对较多而资本相 对较少的要素组合方式更为有利。有理由相信,当利润率相对于工资率再度上升时,在保持 产出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新的均衡点将位于B点之右,而决不会往A点的方向返回。然而, 按照经济活动中通常的计算方法,往A点方向返回是完全可能的。这就是再转换问题。 我们以一个高度简化的例子来说明再转换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不妨按照总量生产函数的 苛刻要求,假定全部劳动和全部资本都分别是匀质的。同时,假定资本是以往劳动的产品, 其数量可以通过以往各期投入的劳动工资数量,按给定的利润率以复利的方法来计量。生产 周期为一年。令A0和B0分别为图中A点和B点代表的两种要素组合方式的当年工资投入量; A-1和 B-1分别为上一年的工资投入量;其余类推。设利润率为 r。那么,在图中,A 和 B 两点对应的要素组合方式的资本分别为: 2 12 2 12 (1)(1)(1) (1)(1 (1) n An m Bm KArArAr KBrBrBr --- - =++++++ =++++++ L (17) 式中,KA和KB分别表示A和B两点对应的资本数量,它们分别分解为以往各期投入的工资 数量和利润所得。同时,A和B两点对应的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分别为: 2 0120 2 01 /[(1)(1)(1)]/ /[(1)(1 (1)]/ n An m Bm KAArArArA KBBrBrBrB --- - =++++++ =++++++ L (18) K L A B w1L+r1K=C1 w2L+r2K=C2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4 若KA/A0-KB/B0大于零,则表示A点比B点要求的资本相对较多,或者说A相对于B来说 为资本密集型的;反之,若KA/A0-KB/B0小于零,则表示B相对于A来说为资本密集型的。 不难看出,KA/A0-KB/B0可以化简为利润率r的n-1次或者m-1次多项式(取n和m中 较大者)。根据高次多项式方程根的定理,这个多项式有n-1或者m-1个根(依 n 和 m 中 较大者而定)。只要r的大于零的实根多于一个,再转换现象就可能发生。 再转换现象产生于至少有一部分资本品属于可生产品,生产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这两个条件。 它使得资本数量成为利润率的函数,因而使劳资比例与利润率之间表现出非单调变化关系。 这也是在边际生产力理论中遇到的资本数量与资本利润率循环决定问题的再现。再转换问题 破坏了总量生产函数分配理论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它使得总量生产函数代表的各个要素组合 方式无法按一定的规则排序,当然也就不可能利用两种相邻要素组合方式之间的比较,来求 出不同要素的边际产品或边际生产力,并以此为基础决定要素的收入分配了。 II. 寡头市场中的战略与定价 寡头市场的特点:有许多买者,但只有少量卖者;产品可以是有差异的、也可以是无差 异的;一般来说,行业进入是很困难的。 决策特点: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在做决策时,必须考虑自己的决策 对其他企业的影响和这些企业可能的反应。 1 经典寡头理论与一期模型 博弈论中的“囚犯两难”:警方为使犯人交待,制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两 犯人因此陷入自动交代的困境: 囚犯B 交代 不交代 交代 3,3 0,4 囚犯A 不交代 4,0 1,1 阴影格为均衡状态。其经济和社会意义在于,个人理性不一定导致集体理性,或者说人人为 自己未必导致整体利益。 不过,博弈论“人人为自己导致整体利益损失”的结论与市场机制的“人人为自己能够 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思想是不冲突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1.1 模型概述 假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行业的反需求函数为 )(QfP = , 0)( <¢ Qf P为价格,Q为产品供给量,为所有企业供给量 q i 之和。假定所有企业的边际成本都为常数 c,固定成本都为F,不失一般性,先假定为0。企业i的利润为: ])([ cQfqii -=p ,其中 ? = = n i iqQ 1 企业选择qi以最大化利润,一阶条件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5 0)( =+-= i i i i dq dQ dQ dfqcQf dq dp 2 集中讨论 idqdQ / ,它体现寡头决策的相互依存的基本特征。有 ? 1 += ij i j i dq dq dq dQ 1 上式第二部分称为推测变化(conjectural variation),体现企业i对于所有其他企业j对i产 量增加会作何反应的估计。 问题:企业应该持有怎样的信念集合才是合理的,企业如何保持这些信念。传统的分析 具有三种可能的均衡。 1.2 纳什—库诺(Nash-Cournot)均衡 考虑只有两个企业的简单情形。每个企业都认为另一个企业的产量是给定的,即推测变 化等于0,那么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企业1: 0/)( 121 =+-+ dQdfqcqqf 企业2: 0/)( 221 =+-+ dQdfqcqqf 上式也称为两个企业的反应函数,满足上式的解为纳什—库诺均衡(NC)。 1.3 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均衡 假定企业 1 为市场中的领先者,另一家企业对先行企业的选择做出反应。对于给定的 q1,企业2的选择为: ])([),(max 212212 2 cqqfqqq q -+=p 得到企业2的反应函数q2*=R2(q1): 0/)()( 21221 =++-+ ** dQqqdfqcqqf 企业1作出最优选择: 2 理论分析中更多地写成 0)11( , =--= MCEpdqd ip i i ip ,或 MC E ap p i i =- )1( 。 q1 q2 RF2 RF1 NC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6 ])]([[)](,[max 12111211 1 cqRqfqqRq q -+=p 一般而言,先行者具有优势,即企业 1 的利润会大于 NC 的利润,而企业 2 的利润则小于 NC的利润。 表格例子:(公地悲剧) 行业产量 1 2 3 4 5 6 7 8 9 单位产品盈利 8 7 6 5 4 3 2 1 0 总盈利 8 14 18 20 20 18 14 8 0 若垄断,产量为4或5。若两个企业地位对等,行业产量为6。若一个企业先行,现行 企业的产量定在5为优。 1.4 合谋 合谋是一种可能的均衡,它由企业1和企业2的等利润线的切点组成。CC’为契约曲线, 端点由通过NC的等利润线确定。契约曲线上有一点的利润为垄断利润,这是合谋的最佳点, 但不一定是实际中的合谋结果。见下图。 1.5 合理的均衡 Stackelberg均衡一般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它不能说明为什么一个企业是领导者,而另 一个企业是追随者,而追随者的利润要小于纳什均衡的利润。3 合谋解为企业提供了欺骗对手的激励,因为回到反应曲线上可以有更大的利润,它也难 以成为一个稳定的解。 纳什解也是有问题的。按照一般的理解,对于给定的 q2,企业 1 有一个最优反应,然 3 与价格领导者模型中决策变量是价格不同,这里的决策变量是产量。 q1 q2 q2=R2(q1) RF1 NC S1 q 2 S q1S 企业 1 的等利 润线,越是下方 的利润越大。 q1 q2 RF 1 NC q2* q1* C C’ CC’为契约曲线 RF2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7 后企业 2 再对 q1作出最优反应,如此下去直到 NC 均衡。不过,它不符合零推测变化,也 不符合单期博弈假定。(以后再详述) 2 基本模型的扩展 2.1 不同成本结构 企业i的利润为 )()( iiii qcQfq -=p ,假定边际成本严格非降,当推测变化为0时, 利润最大化条件为: 0)( =-+= i i i i i dq dcQf dQ dfq dq dp 可以看出,较高的边际成本要求与较高的边际收益对应,意味着较低的产量。市场对于低成 本的企业而言是较小“竞争性”的。 2.2 企业的推测变化 考虑非零推测变化情形,企业1的反应函数为: 0)1()( 1 2 121 1 1 =++-+= dq dq dQ dfqcqqf dq dp 若推测变化为正,要求q1减小才能使上式平衡,所以 )( 21 qqf + 的值上升。 理论上的问题:1)非零推测变化(ZCV)意味着有无穷多个可能的结果(无穷多个反 应曲线)。2)非零推测具有主观性。若企业2维持“零推测”,均衡结果由D点确定,企业 2的利润和份额都增加。 q1 q2 RF 1(低成本) NC1 RF1(高成本) RF2 NC2 q1 q2 RF 1(ZCV) NC RF1(CV) RF2(CV) RF2(ZCV) B D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8 对于零推测变化的批评意见:1)零推测变化是推测不一致的。它的均衡是在不断的假 定对方产量不变的动态调整过程中得到的,因此对方产量在变,而且变成动态博弈。2)推 测变化实际上不为零。企业1的反应函数q1=RF (q2)由以下隐函数确定: 0)1()( 1 2 121 =++-+ dq dq dQ dfqcqqf 可以得到: frqfr rfqfdqdq ¢¢++¢+ +¢¢+¢-= )1()2( )1( 1 1 2 1 ,其中 1 2 dq dqr = 。以线性需求函数为例,有 0=¢¢f ,可以得到: 21 2 1 -= dq dq ,与模型的零推测变化矛盾。 寻找一致性推测的困难:以两个企业为例,反应函数分别为 )/,( 12211 dqdqqq r= 和 )/,( 21122 dqdqqq r= 。企业对竞争对手产量的实际反应为: 企业1: 21 / dqdr ; 企业2: 12/dqdr 一致性要求实际反应等于推测反应,即 企业1: 1 2 1 2 dq d dq dq r= ; 企业2: 2 1 2 1 dq d dq dq r= 一般而言,一致性推测均衡中企业的获利小于纳什-库诺均衡的盈利。因为只有正推测 才可能使获利大于纳什-库诺均衡的盈利,而负推测只可能是均衡处于NC均衡的上方。 一致性推测的问题:1)企业为什么不理性的选择零推测已获得较高的利润呢?2)人们 进行寡头博弈试验,试验结果支持纳什-库诺结果。3)企业1对于企业2的反应的估计要以 企业1设想企业2对企业1的反应模型是什么,进而导致循环估计,它与纳什-库诺均衡的 结果一致。 2.3 企业的决策变量 如果企业选择价格作为决策变量,结果将完全不同。最简单的例子是伯川德(Bertrand) 模型。 条件:两个企业,产品相同,单位产品成本等于c,一次性非合作博弈。 博弈:若两个企业的定价相同,平分市场份额;若价格不同,低价者获得全部市场份额。 均衡结果: cpp == ** 21 。只有两个企业也可以达到完全竞争的效果。 显然,纳什-库诺均衡是产量作为决策变量才能得到,实际中的企业以什么作为决策变 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3 多期模型中的寡头竞争 实际中的博弈一般都是多期博弈。多期博弈的核心是企业可以在以后报复竞争对手。 3.1 随时学习 在多期模型中,不存在推测一致性带来的困难,企业可以不断观察竞争对手的行为,并 调整自己的决策。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19 1、建立一种产量与期模型,比方说“适应性预期”,如 企 业 1 使用以下公式估计企业1 的产量: )( 1,21,21,2,2 e tte te t qqqq --- -+= l 式中 2q 为实际值, eq2为预期值, 10 ££ l 。通过逐次代入,可以得到期望公式: it n i ie nt ne t qqq - = - - ? -+-= ,2 1 1 ,2,2 )1()1( lll 2、可以是提价或降价试验,以获得对手反应的概率,进而选择合适的策略。 3、企业可能遗忘以往的经验,新的学习过程可能开始。用实验或模拟的方法研究企业 的实际行为。 3.2 报复 分析的要点在于,若处于合谋状态,企业从欺骗中获得的短期利益与竞争对手报复后的 长期利益损失之间的比较。 文字说明: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合谋的利润为 3P ,欺骗的当期利润为 4P ,被人欺骗 的当期利润为 1P ,NC均衡的利润为 2P 。满足 1234 P>P>P>P 。假定企业的贴现率 位r。 假定博弈为无穷期限,每期收益A的现值为A/r。维持默许合谋的条件为: 3423 /)( P-P>P-P r 可以得到结论:1)较高的贴现率合谋较困难。2)欺骗较难被发现,即 4P 较大,合谋越困 难。3)合谋者越多,因 4P 提高使合谋更困难。4)需求高涨时,欺骗较难被发现,合谋较 困难。 若减产的损失为 ¢P1 ,发出减产合谋“邀请”的条件: ¢P-P>P-P 1223 /)( r 理论上的困难:如果不是无限期限,那么用逆向法可以说明 NC 为唯一结果。不过, Kreps等人提出以合作概率来回避以上难题。 3.3 实际证据 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可以写为: 0)( =+-= i ii i i dq dQ dQ dfqcQf dq dp , i ij i j i dq dq dq dQ l+=+= ? 1 11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0 il 为第i个企业的推测变化,可以得出: ii i c Q qP =+′- )]1(11[ l h 式中 P 为市场价格,h为市场需求价格弹性。上式可以用于经验检验。验证结果见课本第 133-134页。 III. 垄断 1 单一产品垄断 1.1 垄断定价 令 )( pDq = 为一垄断生产的商品的需求,满足 0)( <¢ pD ,反需求函数为 )(qPp = 。 生产成本为 )(qC ,利润最大化的垄断价格 mp 要求 ))](()([max pDCppD p - 由一阶条件可以得到 )()( )())(( m m m m mm pE p pD pDpDCp = ¢-=¢- E为需求的价格弹性( pdp qdqE //-= )。上式或写为 Ep Cp m m 1 =¢- ,称之为勒纳指数(Lerner index)。 勒纳指数为利润边际与价格之比,说明两点:其一,垄断定价在边际成本之上;其二,价格 弹性越小,垄断价格偏离社会最优定价就越多。 垄断定价总是在 E>1 之处。另外,垄断价格是边际成本的非递减函数。证明:假定有 两种互相替代的成本函数 C1(?)和 C2(?),满足对所有的 q>0,有 )()( 21 qCqC ¢<¢ ,按 C1生 产: )()( 21221111 mmmmmm qCqpqCqp -3- ,按C2生产: )()( 12112222 mmmmmm qCqpqCqp -3- 。 两式相加,得到: 0)]()([)]()([)]()([ 1 2 1221112212 3 ¢-¢=--- ò dxxCxCqCqCqCqC m m q q mmmm 由于 )()( 21 qCqC ¢<¢ ,上式意味着 mm qq 21 3 ,即边际成本上升,价格上升。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1 1.2 福利损失 因价格大于边际收益( pdqpqd £/)( ),垄断的净福利损失大于0。 垄断损失难以用产品税来修正。设税率为t。要求 ))](()([max tpDCtppD p +-+ 解得 0))(()]()([ =¢-++¢++¢-+ CtptpDtpDttpD 社会最优要求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与边际成本相等,即 Ctp ¢=+ ,则最优税率为 0)( )( <¢= c c pD pDt pc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价格。上式意味着要给垄断企业以补贴。 2 多产品垄断 2.1 一般形式 若需求独立,成本可分离,垄断企业相当于在各个独立的市场上分别定价,各个产品的利润 最大化,总利润也最大化。对于一般情形, ))(,),(()( 1 1 pDpDCpDp n n i ii K-? = 一阶条件为 i j j jij i j j i i ii p D q C p Dp p DpD ? ? ? ?= ? ?+ ? ?+ ?? 1 )( ,对所有的i 一般来说,我们只对一些简化的情形进行分析。 2.2 需求相互依赖,成本分离情形 假定总成本可分离: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需求 pm Pc qm 净福利损失 q p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2 ? = = n i iin qCqqC 1 1 )(),,( K 由一般形式可以得到: ? 1 ¢- -= ¢- ij iiii jijjj iii ii EDp EDCp Ep Cp )(1 其中, j i i j ji D p p DE ? ?-= ,为商品的交叉价格弹性。 简化讨论,以两种商品为例。前式对于商品1的一阶条件可以写为: 1111 22221 111 11 )(1 DpE CpDE Ep Cp ¢--=¢- 式中 2 1 1 2 21 D p p DE ? ?-= ,为交叉价格弹性。若 0 21 <E ,商品1和2为替代品,若 021 >E , 为互补品。可以得出结论,对于替代品而言,独立定价会导致各个产品定价过低;对于互补 品而言,独立定价则导致定价过高。 2.3 需求独立,成本相互依赖情形 ))(,),(()( 11 1 nn n i iii pDpDCpDp K-? = 简化讨论,以两种商品为例。上式写为: ),(),()()( 212211222111 DDCDDCpDppDp --+ 商品1的一阶条件可以写为: 11 1 2 1 1 1 1 Ep D C D Cp =? ?- ? ?- 2.4 应用 1、耐用消费品的定价:如果一种物品是耐用品,且企业处于垄断地位,那么不同时间 的产品之间构成替代关系。若企业只从各个时期的眼前利益考虑,会导致前期产品过低定价。 2、商业信誉:商业信誉使得不同时间的产品之间构成互补关系,若企业只从各个时期 的眼前利益考虑,那么会导致前期产品的过高定价。 3、关联产品的定价:有些产品是按固定的比例同时生产出来的,例如,肉类加工厂生 产的牛肉和牛皮。一般而言,分摊总成本的做法是不对的。具体的做法是将两个市场的边际 收益相加,确定产出水平。有时,一种产品的需求太弱,部分销毁对企业是有利的。 4、中间产品定价:管理部门可以按边际成本来确定中间产品的价格。图示如下: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3 5、互补式定价:将一种产品的价格有意压低,以招揽顾客;而将另一种产品的价格抬 高,以弥补低价出售所造成的损失。实行互补式定价的要点:要把握好顾客会几种商品一起 买,也就是说这种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是互补商品。 3 利用垄断势力的定价 3.1 策略性定价 策略性定价是一种创新,当价格策略是新奇的时候,它会给经营者带来比“利润最大化 方法”更多的利润。 1、整卖:指已有零售系统的厂商将多件同种商品合起来包装出售。以下例子摘自海闻、 林双林:《管理中的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假定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需求曲线为:Q=10-P。(边际收益=10-2Q)企业每件产 品的成本都是4元,显然边际成本为4元。见下图: 利润最大化时,企业的产品价格定为7元,对应的销量为3件,正常利润为9元。 企业的定价策略为:商品6件一包整卖。这时,企业的正常利润为9元,消费者剩余为 4.5元,企业和消费者可分享盈余为4.5元。企业一盒(6件)商品的定价可以有三种选择: 1)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每件产品平均价格=(9元+3元×3/2+4元×6)÷6=6.25元, 一盒价格为37.5元,企业的利润为13.5元。2)不损害企业利益,企业维持正常利润,每件 产品平均价格=(9元+4元×6)÷6=5.5元,一盒价格为33元。3)企业和消费者双赢, 一盒价格定在33元与37.5元之间。 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对个别正确的,对全体不一定正确,这是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 较为普遍的现象。当竞争对手也采用相同的价格策略时,双赢是难以实现的 2、两次收费的含义:消费者购买商品要支付两次费用。例如,实行会员制的商店,电 话的月租费,出租车的起步价等。 如果没有竞争对手,整卖和两次收费的定价策略可以用作榨取消费者剩余的手段。 价格 需求量 产品价格 需求曲线 O 中间产 品价格 边际收益 (总)边际成本 上游产品边际成本 下游产品边际成本 10 7 4 3 6 10 销量 价格、成本 消费者剩余,4.5元 企业正常利润,9元 可供企业和消费者分 享的盈余,4.5元 O 边际收益 5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4 3.2 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差别定价):具有垄断力量的企业对同一种产品分人、分时、分地制定不同 的价格。 质量歧视的例子:引起人们对不同质量偏好的一个主要因素是人们的收入差别。一般来 说,高收入的人群更为偏好高的质量,对价格的敏感性较低(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 当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时,成立 pEp mcp 1=- ,其中 p 为价格,mc 为边际成本,E p 为价格弹性。 当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给定时,遵从高质量高成本条件,那么由勒纳公式可知, 高质量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边际)成本比率比低质量的来得更高。 例:由勒纳指数计算可得: 低质量 中等质量 高质量 提供成本 1 2 3 价格弹性 2.5 2 1.5 定价 1.67 4 9 价格/成 本 1.67 2.00 3.00 4 二部定价理论分析(附加内容) 假定有两类消费者,口味参数为 1q 和 2q ,且 12 qq > ,人数份额分别是l和 l-1 。假 定消费物品的效用是 )(qViq ,其中 2 )1(1)( 2q qV --= 。再假定生产的成本不变,为c。 4.1 消费者需求和剩余 给定价格p时,消费者的效用为 iii pqqV -)(q ,最优化一阶条件为 pqV ii =¢ )(q ,可 以得出需求函数: ii pq q/1 -= 净消费者剩余为: i i i i iiiii pppppqqVpS q qqqqq 2 )()/1( 2 ))/1(1(1)()( 22 -=-----′=-= 可以看作高为 pi -q ,底为 ip q/1- 的三角形面积。显然,高偏好消费者的剩余大于低偏 好者。 4.2 垄断(线性)定价 市场需求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5 qq l q lll pppqqq -=---=-+= 111)1( 21 21 式中: 21 11 q l q l q -+= 。垄断者的利润为: )/1)(()()( qp pcpqcpp --=-= ,垄 断定价和利润分别为: 2 q+= cp M 和 q qp 4 )( 2c M -= 4.3 (线性)二部定价 定价: pqA + ,利润为 )/1)(()( qpcpAqcpA --+=-+ 。因为A不影响消费者 的选择,最优的二部定价至少应该取最大的 A 的定价。这里,令 A 等于低偏好消费者的剩 余(消费者购买的临界条件): 1 2 1 1 2 )()( q q ppSA -== 利润为 )1)((2 )( 1 2 1 qq qp pcpp T --+ -= 。最优定价为: 1/2 qq- = cpT 。可以看出: MT pp < 。 4.4 非线性二部定价 假定消费者消费同样多的商品将获得同样的效用V(q),但不同的消费者“口味”不同,用 偏好参数θ表示。若购买,效用为 TqV -)(q ,不购买为0。 ① 线性(垄断)定价情形: ② 线性二部定价情形: θ1 θ2 T q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6 高偏好者有消费者剩余,低偏好者没有。 ③ 非线性二部定价情形: 个人理性和激励相容约束应满足。高偏好者仍有消费者剩余。 IV. 产品差异 1 产品差异的空间模型 1.1 线性城市模型 豪特林(Hotelling)于 1929 年提出一个模型,开差异化商品的空间竞争模型之先河。 模型的主要特点是用空间距离来表示商品与特定消费者偏好的差异程度。模型的表述如下: 在一个长度为 1 的线性城市上均匀的分布着 N 个等同的消费者。两个商店分别位于 0 和 1 处,销售相同的物品。如图所示: 设单位距离运输成本为t,用p1和p2分别代表两个商店的价格。消费者从两个商店购买 商品的剩余分别为: txps -- 1 和 )1(2 xtps --- 购买无差异条件为: 商店1 商店2 θ1 θ2 A T q T q θ1 θ2 A1 A2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7 )1(21 xtpxtp -+=+ ,即 t tppppx 2),( 1221 +-= 两个商店的需求分别为: ),(),( 21211 ppxNppD = 和 )],(1[),( 21211 ppxNppD -= 。 关于价格战的结论:一旦进入竞争对手的势力范围,以降价手段争夺顾客的效果打折。 如果运费是线性的,企业的需求函数是非连续的,不存在产品定位的纯策略纳什均衡, 存在混合策略均衡。假定产品成本为c。对于设定的位置,市场分割由下式确定: t xxtppa 2 )( 2112 ++-= , 21 xax ££ 两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acp )( 11 -=p 和 )1)(( 22 acp --=p 。在零推测条件下,给定企业产 品定位后,均衡价格为: cxxttp +++= 3 )(2 211 和 cxxttp ++-= 3 )(4 212 和市场分界 62 21 xxa ++=* ,同时得到: 18 )2( 2 21 1 xxt ++=*p 。可以看出,企业1的产 品定位右移可以增加利润。 竞争中的问题:当两个企业靠在一起时,形成Bertrand竞争,企业愿意适当分离。分离 后,又愿意靠近另一企业以增加市场份额。不难设想,难以得到纯策略均衡。 1.2 圆形城市模型 市场用周长为1的圆形城市描述,运费与距离成比例,运费率为t。进入市场的固定成 本为 f,单位产品的成本为 c。博弈分两阶段:1)企业同时作出进入决定;2)定位后进行 价格竞争。设进入n个企业,它们是对称定位的,初始价格为p。 分析方法:设企业i变更价格,然后回到初始价格。位于x的无差异消费者条件: )/1( xntptxpi -+=+ 企业i的需求为 t pntpxppD iii -+== /2),( 。最优价格决策要求: ]/)[(max ft pntpcp ii pi --+- x1 x2 a 0 1 p1 p2 pi pi-1=p pi+1=p 1/n 1/n x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8 对pi求出一阶条件,令 ppi = ,得到 ntcp /+= 。利用零利润进入均衡条件: 01)( 2 =-=-- fntfncp 企业的均衡数目 ftnc /= ,价格 tfcpc += 。 结论:固定成本导致企业数目减少。运输成本增加使利润边际提高,并增加企业数目。 社会计划者的优化问题(固定成本与运费之和最小): ]2([min 2/1 0ò + n n xdxntnf ,等价于 ]4/[min ntnf n + 得到: cnftn 2121 ==* 。结论:市场竞争造成了太多的企业。注意与市场生存空间充斥 策略比较。 1.3 多产品线性空间模型的问题 如果有两个企业,定为均衡条件是两个企业位于线性城市的中间,如果有4个企业,定 为均衡如下图: 企业2和企业3项中间移动并不改变其利润,但却会触发企业1和企业4项中间靠拢。也不 能有单数企业,因为中间的企业得到的收益为其他企业的两倍。可是,这种状态对应于实际 中的什么情形呢? 1.4 二次运费率的差异化策略 如果企业可以选择产品定位点,价格博弈可以分为两阶段博弈:(1)两个企业同时选择 地址;(2)两个企业同时选择价格。模型同上,假定运输成本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单位商 品(进货)成本为c。两个企业之间无差异消费者的位置满足: 2 2 2 1 )1( xtptxp -+=+ 假定居民总数为1,两个企业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t tppxppD 2),( 12 211 +-== 和 t tppxppD 21),( 21 212 +-=-= 企业i的利润为 t tppcp ijii 2)( +--=p ,企业i选择价格 ip 使利润最大的条件: 02 =-++ ij ptcp 由对称性,得到: tcpp cc +== 21 和 2/21 t== pp 。 考察企业的差异化策略。设企业1位于 03a 点,企业2位于 b-1 点, 0>b ,并满足 0.25 0 1 企业1 企业2 企业3 企业4 0.75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29 ab 3-1 。仍以二次成本描述,由 2221 )1()( xbtpaxtp --+=-+ 得到: )1(22 1),( 12 211 bat ppbaaxppD -- -+--+== )1(22 11),( 21 212 bat ppbabxppD -- -+--+=-= 价格的纳什均衡条件为: )31)(1(),(1 babatcbap c -+--+= 和 )31)(1(),(2 abbatcbap c -+--+= 设企业1的利润 )],(),,(,,[]),([),( 21111 bapbapbaDcbapba ccc -=p ,成立: ))(( 2 2 11 11 1 1 11 da dp p D a DcpD a p pda d ccc ? ?+ ? ?-+ ? ? ? ?= pp (包络定理)4利用前面的计算结果,有位置效应: 0)1(6 53)1(221 2121 >-- --=-- -+=?? ba babat ppaD cc (条件: 21£a ) 和差异化效应: 0)1(3 2)3234()1(2 12 2 1 < -- +-=+- --=? ? ba aat batda dp p D c 可以得到 0))(( 2 2 11 1 1 < ? ?+ ? ?-= da dp p D a Dcp da d ccp (必定),表明企业1总是愿意向左移动。 因此,定位均衡显示出最大差异化。 位置效应表明企业愿意向中心移动,以增大市场份额。差异化效应表明,企业愿意避免 价格战。二次成本意味着产品差异引起的顾客忠诚度较高,或者说,消费者对产品的差异较 为敏感。比方说,乘客对火车的外观不太敏感,而对内部的设置较为敏感,对私家车则是另 一回事。不过,最大差异化策略显然不是社会最优。 如果有多种产品,那么差异化定位将更为复杂。简化处理,假定产品的成本均为c,意 味着横向差异化。运费与距离的平方成比例。考察两边都有企业占位的企业的行为。 2)(2 21 12 12 xx xxt ppa ++ - -= , 2)(2 32 23 23 xx xxt ppb ++ - -= 4 由 ),(max)( axfaM x = 得出 )(ax : )),(()( aaxfaM = 则 )(),()( axxa axfdaadM =??= ,因 0/ =?? xf 。 x1 x2 a 0 b p1 p2 x3 p3 l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0 ))(( 22 abcp --=p 可以得到: ))(2)(2)(( 2 12 12 2 23 23 2 2 2 xxt pp xxt ppcp x - -+ - --= ? ?p 。当价格与两边企业的价格有差 别时,企业定位不均衡,除非考虑到相邻企业的价格反应。 一维线性城市的模型也有局限性。扩展到高维几乎难以处理。企业的竞争能否使用对称 “近邻竞争”的方法加以处理?产品差异的模型化仍然是一个难题。 2 Lancaster分析框架 2.1 商品基本性能分析方法 兰卡斯特产品差异化方法:a 和 b1为等效用商品。a、b 和 c 为等(购买)成本产品。 不过,利用商品a和c的组合,可以得到更好的商品b2。商品价格下降,相当于等购买成本 点向外移动。可以推知,一种商品的需求是不连续的。 理论的缺陷:1)假定商品在本质上可以按它的性能分解,如同蛋糕可以分为一些要素 一样。2)两种商品可以“组合”以替代第三种。 2.2 产品差别曲线法 Lancaster 后来放弃商品可以按其性能组合进行分解的假设,使用产品差别曲线法。产 品差别线表示一定数量资源生产的各种最大限度的性能组合。 假定消费者最喜欢商品C,但只有B是可以得到的,他要购买B1所代表的商品数量才 能达到商品C的满意程度。距离BB1代表需要的资源数量,称之为补偿函数,用h(x)表示。 Z1 C 产品差别曲线 B B 1 无差异曲线 C 性能1 性能2 IC 商品A 商品B 商品C a c b1 b2 b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1 通过变换,(即将产品差别曲线拉直)可以用以下线性距离来表示补偿函数: 若消费者最喜欢的产品性能为c,那么b与d无差异的条件为:(教材p197)。如果定义 1)0( =h ,则可以用书上的方式处理。 3 垄断竞争再阐述 3.1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模型(简略)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的模型要点如下(这里使用的符号于原文有 所不同):5 市场的需求用一个代表性的单一消费者的需求来描述,它可以选择的消费分为两个部 门。第一部门商品的消费量为 Q0,并设为计价商品;第二部门为差异化商品部门,由一组 相关的差异化商品组成: rr /1 1 )(? = = n j jqQ , 1<r 式中,qj为差异化部门商品j的数量,Q0也可以理解为市场中除差异化部门商品之外的余下 的商品的加总。假定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为: ),( 0 QQUU = 在差异化部门内,潜在的生产者数目是无限的,每一种差异化商品都由一个生产厂商来 生产。差异化商品的生产要求固定成本f和单位产品变动成本c,并假定成本都以计价商品 来计价。由于进入差异化部门生产需要固定成本,所以只有n个有限数目的差异化商品被生 产出来。 若代表性消费者的预算为I,其预算约束为 IqpQ n j jj £+ ? =1 0 式中pj为差异化商品部门商品j的价格。在预算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代表性消费者选择差异 化商品的数量qi使其效用最大化: 11/1 10 )( -- = ???=?? rrr in j ji qqQ Up Q U , ni ,,1 L= 代表性消费者的决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问题是在差异化部门与其余商品部门之间选 择,第二阶段问题是在差异和部门内部进行选择,以确定各差异化商品的消费量。 5 参见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原文,不过,作者将较大的篇幅用于阐述差异化竞争市场均衡时的商品数 目及其社会福利效应,而我们只关注模型本身,因此,文中的简化表述可以参阅J. 泰勒尔,1988:《产业 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7-389页。 c a b d e h(x)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2 3.2 dd和DD需求曲线 考虑差异化商品i的价格pi变化,其他价格不变。同时假定差异化部门内的商品种类足 够多,以致pi的变化对部门商品的数量Q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对 0/ QU ?? 和 QU ?? / 的影响也可以忽略。由最优消费条件式可以得到: )1/(1 r--= ii kpq 式中: 0/ 0 1 > ? ? ? ?= - Q U Q UQk r 。上式就是差异化商品i的dd需求曲线。 由上式可以得到差异化商品i的需求价格弹性的近似值: r-=? ?-= 1 1 i i i i i p q q pe 差异化商品i的生产者如果进入市场,将选择pi使其利润最大化: ])[(max fqcp ii pi -- 因而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条件: cep ii =- )/11( 。将ei代入后,得到: r/cpi = 由定义,差异化商品部门中任意两个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 )1/(1 rs -= ,替代弹性越大表 明商品之间越容易相互替代,反之则越不容易替代。 为了得到DD曲线的表达式,涉及到差异化商品部门与其余商品部门之间的替代。为此, 假定差异化部门商品的支出份额s(p)为差异化商品价格指数p的函数,其余商品部门份额为 1-s(p)。同时,假定差异化部门中的企业是对称的,所有企业生产相同的数量 q 以及相同 的价格p。差异化商品组可以写为 qnnqQ rrr /1/1)( == 由上式和价格指数定义式 IpsqpnpQ )(/1 == r ,可以得到差异化商品部门单个企业的DD 需求曲线,即 pn Ipsq r/1 )( ′= 对上式取对数再微分,得到DD需求曲线的弹性: 1log )(logloglog -= pd psdpd qd 3.3 市场均衡时的企业数目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通行的零利润条件,来确定均衡时的企业数目 ne和差异化部门单个 企业的产量qe。零利润条件可以写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3 fqcc e =- )( r 利用q的表达式,就可以求解达到进入均衡时的价格。要得到均衡时的企业数目、产量和价 格的显式表达,需要利用效用函数 U 的具体形式,以确定差异化部门商品的支出份额 s(p) 的形式。 举例说明。假定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为 gg -= 10 QAQU ,这种效用函数的一个性质是消 费支出的份额保持不变,即s(p)=s。可以解出 )1( rr-= c fqe ,达到市场均衡时,成立 )1(/1 r rr r -== c f cn sIq e e 得到市场均衡时的差异化部门生产者数目为 rr ]/)1[( fsIne -= 。 3.4 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模型的局限性 人们对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模型提出了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6:其一,模型中 缺乏定义竞争性产品集合的明确标准,如同人们对于张伯伦的“竞争群”概念的批评一样, DS 模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其二,产品差别的基本要素不清楚。DS 模型通过代表性消费 者假定让差异化部门的商品处于对称的地位,从而方便了问题的分析,不过,这个简化可能 掩盖了差异化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市场中,不同的消费者选择不同的产品来适 合自己的偏好。其三,差异化商品部门中任何一对商品的替代弹性都相同,也就是说,商品 之间的竞争没有邻近效应。直觉告诉我们,消费者的偏好总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在一个只有 横向差异的商品群中,消费者可能认为某几个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要比商品群内部的其他商 品更为密切。其四,DS模型假定产品数目很大,以便可以利用需求的交叉弹性很小的简化 处理方法。这一假定的一个后果就是忽略了企业数目对于差异化部门的直接影响,它也与行 业中的企业越多竞争越激烈的经验不符。 4 产品的纵向差异(质量偏好) 假定人们偏好高质量的产品。 例:每个消费者消费 0 或 1 单位商品。产品的特性用质量指数s表示,不同质量的商品 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相应的价格为p。消费者具有以下偏好(用消费者剩余表示): ?í ì -= 如果不购买 如果购买 0 psU q q为偏好参数,按密度 )(qf 分布。假定 ],0[ +¥?q ,累积分布函数 0)0( =F , 1)( =+¥F 。 q也可以与人们的收入对应,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偏好较高的质量。消费者偏好也可以记 作 6 参见D. A. 海、D.J. 莫瑞斯,1991:《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192页。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4 ?? ?íì -= 如果不购买 如果购买 0 1 ps U q 设消费者总数为N,购买条件为 ps 3q ,对该商品的需求为 )]/(1[)( spFNpD -= 两种商品,满足: 21 ss < 和 21 pp < 。设 1122 // psps > ,那么有 1 11 2 22 p ps p ps ->- qq , 得到: 1122 psps ->- qq ,所有的消费者都购买高质量商品,其需求为: )]/(1[),( 22212 spFNppD -= 。 利用 1122 psps -=- qq ,定义 )/()(~ 1212 sspp --oq 。那么偏好参数大于q~的消费 者购买商品 2,因为 qqqq ~1122 >?->- psps 。偏好参数小于q~并且大于 11 / sp 的消 费者购买商品 1,因为 qqqq ~1122 <?-<- psps 。以上条件说明低质量产品总是宣称 它的性价比高的原因。 若企业同时生产两种质量不同的产品,而且质量与成本对应,即 ksc = ,那么定价满足 1 1 2 2 p s p s > 时,需求为 )]/(1[),( 2221 psFNppD -= ,定价满足 1 1 2 2 p s p s < 时,需求为 )]/(1[),( 1121 spFNppD -= 。此为质量歧视。质量歧视会导致提供较多的商品种类。 V. 企业理论 1 新古典企业理论 1.1 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 新古典经济学处理企业的传统方法是按生产行为来描述企业的,企业可以用一个生产函 数来定义的一组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生产函数表示是一个投入束与产出束的对应关系, 它隐含假定在给定投入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或在给定产出条件下的成本最小的投 入。 成本最小化对应于一个企业生产的可能性,或对于给定产量q的最小成本为C(q)。C(q) 为成本函数,它满足技术有效性和机会成本两方面的要求,即对应于产量q的技术上的各种 可能的最小机会成本的投入束的组合。 用AC(q)表示每单位产出的最小成本,即企业的平均成本函数: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5 qqCqAC /)()( = 生产的边际成本MC(q)表示最后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的(总)成本增加量,即 dq qdCqMC )()( = 利用以上关系,可以得到当平均成本达到最小时,满足MC=AC。 1.2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当产出增加是引起单位产出成本下降则称之为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长期 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若用S来量度规模经济: )( )()( qMC qACqS = 1)( >qS 表示在产出水平q有规模经济, 1>S 表示在全局有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与规模收益的概念有一定的联系。规模经济是基于成本来考虑的。而规模收益 是基于技术来考虑的。若所有的要素扩大 t 倍,产出扩大的倍数大于 t,则称之为正规模收 益,反之则为负规模收益。 规模经济产生的基本原因是不开分性。它可以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长期固定成本; ②设立成本;③专用性资源和劳动分工;④容量规模收益;⑤大量存储经济等。 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成本要小于由两个企业分别生产同等数量 的这两种产品的成本要小的现象。由数学公式表述: ),0()0,(),( 2121 qCqCqqC +< 范围经济的原因仍然在于不可分性。 多工厂范围经济(multiplant economies of scope):多工厂范围经济产生于投入在企业层 次上的不可分性,这些投入可以跨工厂或产品共享。 1.3 关于企业规模的两个问题 1、企业为什么有规模不经济性:企业为什么不能够简单的在最低平均成本处翻番以扩 大规模?通常的解释是有些要素是不能够复制的,因而伴随有规模不经济现象。企业的管理 被认为是这样的要素之一。不过,理论上并不能说明何以第二个企业的管理不能做到与第一 个企业一样。 2、企业的纵向边界:企业的纵向边界问题涉及企业应该自己生产还是从外部市场购买 中间产品的问题。企业的纵向边界问题是哪些环节应该置于企业的内部,哪些应该交由市场 来完成?一种没有意义的回答是:放在企业的内部生产的成本更低,则利用企业来生产,反 之,则从市场购买。因为它没有说明企业与市场的差异究竟何在。 1.4 新古典企业理论的局限性7 第一,他完全忽略了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第二,它丝毫没有涉及企业的内部组织—— 层级结构如何、决策如何委托、谁拥有权威等等;第三,并未令人满意地确定企业的边界。 此外,经营能力为什么是一个固定因素也不明白;平均成本却先向上倾斜部分背后的不经济 7 O. 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p19。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6 为什么不可以通过雇用另一名经理来避免呢?(哈特正是为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注意,代理观点当委托方对代理方的努力(或结果)可以观察时,它可以通过建立相应 的合同来解决激励问题。一旦代理人的努力难以直接或间接被观察时,就无法通过合同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 2 企业理论的结构 自科斯提出企业问题以来,对于企业的研究是沿着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说明企业与市 场的关系,即企业的边界问题,也可以称之为企业理论问题;二是解释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 激励机制、管理模式等现象,也可以称之为企业制度问题。我们这里只讨论企业与市场的关 系问题。 2.1 交易费用概念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说: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在企业之 内,企业家指挥生产。科斯提出的问题是,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会同时存在这两种截然不 同的生产组织方式。按照科斯的见解,是因为利用市场价格机制是有交易费用的,而利用 企业组织生产可以节约交易费用。 科斯关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问题提出以后,在长达近40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 视,主要原因是交易费用的概念到底指什么是不清楚的,似乎企业与市场的任何问题都可以 用所谓的交易费用来解释,以至于什么也没有说明。 2.2 交易费用概念的具体化 僵局是由威廉姆森等人将交易费用的概念具体化而打破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具体化的核 心思路是,究竟是哪些交易行为不能有效地利用价格机制来完成,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利用价 格机制来完成这些交易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以纵向一体化为基本特征,拥有专用性的物 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实体。与这一特征对应的是若干潜在的双边垄断和特质交易行为,如果 将这些行为放到市场上用价格机制来协调,将不可避免地遇到人们机会主义行为所带来的高 额交易成本。不过,这并不构成企业产生的理由,因为可以利用合同的方式限制人们的机会 主义行为,同样可以实行达到同等水平的纵向一体化分工。 威廉姆森显然注意到了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都不是导致企业产生的充 分条件。他认为,如果市场状况不发生变化,企业就没有产生的必要,任何为机会主义可资 利用的机会都可以用合同约定的方式予以防范。只有当企业的行为是面向未来变化的市场环 境而又不可能用完备性的合同规范各方的利益和行为时,企业才是必要的。 至于合同不完备性的原因,威廉姆森提出两点理由:其一,“产品在技术上是复杂的”; 其二,生产“相应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要作出决定性的设计和改变一定数量决定。”至此,提 出了构成当代企业理论主流的两个核心要点:资产专用性和合同不完全性。 2.3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理论 与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产生的出发点不同,格罗斯曼和哈特 (1986)、哈特和莫尔(1990)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企业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用 企业替代市场是有代价的,即当企业中的一方获得剩余控制权因而增加专用性投资激励的同 时,削弱了另一方专用性投资的积极性。类比科斯的话说,就是使用企业组织是有成本的, 其最大成本就是不能有效地激励人力和资本的专用性投资。如果使用企业组织是没有成本 的,企业将替代全部市场。 按照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的逻辑,企业与市场的边界问题不能仅仅由市场机制和市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7 失灵一方决定,还应该有企业组织和企业失灵方面因素的作用。主流的企业理论终于在解释 企业与市场关系上形成一个完整的框架。 2.4 中间产品定价费用的企业理论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提出了市场价格机制有两种交易费用,科斯认为的交 易费用主要有:其一,“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 作”;其二,“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主流的企业 理论是沿着合同费用的思路发展的。 张五常(1983)、杨小凯和黄有光(1993)等人沿着科斯的思路来发展企业理论的。在 张五常看来,企业是为解决“发现价格的费用,包括信息费用、考核费用和谈判费用”的难 题而产生。张五常强调科斯关于交易费用的看法,即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成 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他认为,“价格决定之所以代价高昂,是因为交易量大, 是因为消费者对商品每一组成部分的使用或贡献缺乏详细信息,是因为考核种类繁多和变化 着的活动的困难,同时也是因为需要把种种贡献分离开来的结果。”为了避免与每一个产品 的附件或组成部分的生产者签约,企业是用一种合同取代另一种合同,或者说是用要素市场 取代中间产品市场。 企业不同于市场的形式上的特点正如科斯的观察,即权威式的管理。为什么要采用权威 的方式管理企业,就是为了避免人们之间的为了自己利益而引起的争执。张五常用了一个拉 纤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杨小凯和黄有光又沿着张五常的思路,从促进分工的意义上说明企业存在的原因。正是 因为利用企业来组织生产,“某些定价效率极低的活动能够纳入分工,同时得以避免其直接 定价与销售,从而降低交易费用以促进分工。”比方说利用企业就可以避免对于组织管理人 员的定价。 2.5 组织租金作为企业存在的基础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说明企业在市场中存在理由的思路另有特色,他们甚至反对 企业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形式上的差异,并且直截了当地给出了企业存在的理由。 他们关于企业存在理由的要点是:企业产生于团队生产所获得的产出大于它的分生产之 和加上用组织约束团队生产成员的成本。同时,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也认为“团队租金”的形成 “依赖于它所从事的交换与生产比分别加总的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原理。”这与本文的 分工优势思想一致。不过,团队租金是企业存在的显然条件,如果不说明这个团队租金是怎 么形成的,那么这种企业存在原因的说法将不可能被证否。 3 专用性投资和准租 3.1 资产的专用性 为了实现潜在的交易利益,无论是供应商还是购买商都需要进行相应的关系专用性投 资。按照威廉姆森的说法,四种通常的资产专用性为:实物资产的专用性,场地的专用性, 人力资产的专用性和特供生产能力资产。 3.2 准租和套牢问题 准租是指一项专用性资产当前用途的价值与次优用途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当有多个可能 的交易对象存在时,专用性投资将导致可能的交易对象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使交易的风险增 大。 套牢问题是指,准租被交易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剥夺的可能性。套牢问题的存在使得事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8 前的专用性投资不足,同隐含企业存在的价值。不过,为什么不用合同来防止机会主义行为 呢? 4 不完全合同与企业理论 4.1 不完全合同 格罗斯曼、哈特和莫尔的理论要点如下:在复杂和不可预测的世界中,人们不可能把握 所有的可能,即便能把握也很难与缔约各方达成协议,就算能达成协议也难以写下在出现的 纠纷时的仲裁或外部强制执行的各个条文。总之,不能用一个完全的合同来解决利用专用性 投资的问题。从合同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观点与威廉姆森、克莱因等人的是一致的,只是角 度不同而已。 4.2 (格罗斯曼)哈特的模型 按照哈特(1995)原文中的例子及符号,设有两种资产a1和a2,两名运作它的经营人 员M1和M2。M2与a2结合生产1单位小产品提供给M1,然后M1与a1结合,利用这种 小产品生产在市场上出售的产出。关系如图: 这一经济关系持续两天。资产在日期0已到位,事前的关系专用性投资在日期0进行, 从而使得这些资产更具有生产力,小产品则在日期1供应。双方据有对称信息,关于双方的 成本和收益也不存在不确定性。不过,M1要求的小产品的类型存在不确定性,具体的类型 要在日期1才能变得明确。 由于小产品类型的事前不确定性,使得有效率的长期合同不可能签订,因此,双方要到 日期1才开始谈判小产品的类型与价格。哈特假定,双方在日期0作出他们投资决策的时候, 对重新签约的程序已有理性预期,即能够对任何行为的预期回报作出正确的估计。同时假设 双方是风险中性的,而且拥有足够的初始资产,或者说,能够买进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率的任 何资产。为简单起见,令利率为零。 哈特提出上述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资产a1和a2的不同组合,或者说不同的产权结 构对于人们的收益以及事前的关系专用性投资的影响是不同的。 假定M1和M2拥有的资产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调整,用A表示M1可以使用的资产 集合,B表示M2可以使用的资产集合。哈特假定三种所有权结构: 非合作型:M1拥有a1,M2拥有a2;此时A={a1},B={a2}。 一类合并:M1拥有a1和a2;此时A={a1,a2},B=Ф。 二类合并:M2拥有a1和a2;此时A=Ф,B={a1,a2}。 4.3 不同所有权结构的选择 用 i 表示M1在日期0所作的关系专用性投资,i 是一个非负数,代表投资的水平和成 本。哈特假定,不管M1是否与M2交易,i都将影响 M1的收益。如果交易发生,且小产 品的价格为 p,M1 的收入用 R(i)表示,其事后报偿等于 R(i)-p。如果交易不发生,M1 就 会从外部供应商那里以价格p购买“非专用性的”小产品。这种非专用性的小产品会造成产 品质量下降,M1在这种情况下的收入用r(i;A)表示,其事后报偿为 pAir -);( 。 M1 a1 M2 a2 投入 市场 日期0 日期1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39 同样,用e表示M2在日期0所作的关系专用性投资,e是一个非负数,代表投资的水 平和成本。哈特假定,不管M2是否与M1交易,e都将对M2的生产成本有影响。如果交 易发生,M2的生产成本用C(e)表示,他的事后报偿为p-C(e)。如果交易不发生,M2就将 在竞争性市场上以价格p出售他的小产品。不过,由于不得不调整小产品使其具有通用性, 使M2的生产成本为c(e;B),因而M2的事后报偿为 );( Becp - 。 不难看出,如果交易发生,事后总盈余为 )()()()( eCiReCppiR -=-+- 如果交易不发生,事后总盈余为 );();();();( BecAirBecppAir -=-+- 对于所有的i和e以及所有的A和B来说, 0);();()()( 3->- BecAireCiR (1) 其中A∩B=Ф,A∪B={a1,a2}。 将各个条件概括如下图: 上述条件表明,i和e是关系专用性投资,它们在发生交易时的报偿比不发生交易时的 大。哈特假定,这种关系专用性投资在边际意义上也适用,也就是说,投资人有权使用的 资产越多,每一项投资的边际收益也就越大。我们把这些条件记作: 对所有的 ¥<< i0 来说, );()1;()2,1;()( F¢3¢3¢>¢ irairaairiR (2) 对所有的 ¥<< e0 来说, );()2;()2,1;()( F¢3¢3¢>¢ ecaecaaeceC (3) 严格不等式表明,i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专用于 M2的人力资本,e至少在部分程度上是专 用于M1的人力资本。同时假定: 0>¢R , 0<¢¢R , 0<¢C , 0>¢¢C , 03¢r , 0£¢¢r , 0£¢c , 03¢¢c 。 最后假定,对于双方来说,R,r,C,c 以及 i 和 e 都是可以观察到的,但却是不可证 实的,因此,它们不能成为可执行合同的构件。 4.4 盈余的事后分配 考虑在特定的投资决策i和e给定之后,在日期 1会发生什么事情。目前,先把资产所 有权结构看作是固定的,并隐去i、e,以及M1和M2所控制的资产集合A和B。因而M1 的收入和M2的成本,在发生交易时用R和C来表示,在不发生交易时用r和c来表示。 M1和资产A 人力资本投入i 交易: piR -)( 不交易: pAir -);( 投入 日期0 日期1 M2和资产B 人力资本投入e 交易: )(eCp - 不交易: );( Becp -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0 根据式(1)可知,交易发生,有 )]()[( crCR --- 的事后利得。此外,在初始合同下, 这些将是无法达到的,因为初始合同并未规定需要供应的小产品类型。但是,由于双方具有 对称的信息,所以有理由预期它们将通过谈判实现这些收益。我将假定,讨价还价的结果是 交易产生的事后利得按50:50的比例进行分配,如同在纳什讨价还价解中一样。因此,M1 和M2的事后报偿等于 )]()[(2/11 crCRprpR ---+-=-=p (4) )]()[(2/12 crCRcpCp ---+-=-=p (5) 小产品的价格由下式给出: )(2/1)(2/1 CcrRpp ---+= (6) 注意,M1的报偿函数赋予变量R和r相等的权值。理由是,如果R增加1,而其他情况保 持不变,那么,由于纳什讨价还价(一半收益给M2),所以小产品的价格将上升1/2。因此, M1的利润将增加1/2。另一方面,如果r增加1,而其他情况保持不变,那么(仍然由于纳 什讨价还价),小产品价格将下降 1/2。因此,M1 的利润仍然是增加 1/2。同样的考虑可以 解释为什么M2的报偿函数要赋予变量C和c相等的权值。 4.5 最优的投资选择 在任何所有权结构下,日期1的谈判总能得到有效率的事后结果。但是,正如将要看到 的,投资选择却并不一定有效率。在最优的即各方能够协调他们的行动的情形中,他们有使 他们的交易关系在日期0的(净)现值 eeCiiR --- )()( (7) 实现最大化的共同利益。原因是,给定不能使式(7)最大化的任何投资(i,e),双方总可 以选择能使式(7)实现最大化的(i,e),并通过在日期0的一次性总付的转移,重新分配 所增加的盈余,而使双方的境况都变得更好。(回忆M1和M2都极有财富的假定)。用 ),( ** ei 来表示最优问题的唯一解。使式(7)实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 1)( =¢ *iR (8) 1)( =¢ *eC (9) 4.6 次优的投资选择 现在来考虑次优的不完全合同情形,在这种情形中,双方在日期0持不合作的态度选择 他们的投资。假定所有权结构为M1拥有资产集合A、M2拥有资产集合B。于是,由式(4) 和(5)可以得到,M1和M2的报偿扣除投资成本后分别为: iBeceCAiriRpi -+-++-=- );(2/1)(2/1);(2/1)(2/11p (10) eAiriRBeceCpe --+--=- );(2/1)(2/1);(2/1)(2/12p (11) 将式(10)对i求微分,将式(11)对e求微分,就得出(纳什)均衡的下列必要条件和充 分条件: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1 1);(2/1)(2/1 =¢+¢ AiriR (12) 1);(2/1)(2/1 =¢+¢ BeceC (13) 为便于进一步的参考,写出式(12)和式(13)的三种“主要”所有权结构是有用的。 非合并型 均衡条件由下式表征(这里下标0表示非合并状态): 1)1;(2/1)(2/1 00 =¢+¢ airiR (14) 1)2;(2/1)(2/1 00 =¢+¢ aeceC (15) 一类合并 均衡条件由下式表征(这里的下标1表示一类合并): 1)2,1;(2/1)(2/1 11 =¢+¢ aairiR (16) 1);(2/1)(2/1 =¢+¢ BeceC (17) 二类合并 均衡条件由下式表征(这里的下标2表示二类合并): 1);(2/1)(2/1 22 =F¢+¢ iriR (18) 1)2,1;(2/1)(2/1 22 =¢+¢ aaeceC (19) 在式(2)和式(3)的假定之下,由式(12)和式(13)可以得出关于所有次优结果的 下述结论。 命题:在任何一种所有权结构下,都存在关系专用性投资的投资不足。也就是说,式 (12)和(13)中的投资选择满足 *< ii , *< ee 。 证明:假设i、e满足(12)和(13),那么由式(2)和式(3)就有: 1);(2/1)(2/1)( =¢+¢>¢ AiriRiR 1);(2/1)(2/1)( =¢+¢>¢ BeceCeC 由于 0<¢¢R , 0>¢¢C ,所以上述结论成立。 4.7 所有权结构图示 1 i2 i0 i1 i* );(2/1)(2/1 F¢+¢ iriR )1;(2/1)(2/1 airiR ¢+¢ )2,1;(2/1)(2/1 aairiR ¢+¢ )(iR¢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2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R. H. 科斯,1937:“企业的性质”, 载于 《企 业、市场与法律》,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O. 威廉姆森,1971:“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 1979:“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 载于《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A. A. 阿尔钦、H. 德姆塞茨,1972:“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 联书店,1991年。 B. 克莱因、R. 克劳福德、A. 阿尔钦,1978:“纵向一体化、可占用性租金与竞争性缔约过程”,载于《企 业 制度 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张五常,1983:“企业的契约性质”,载 于《企 业制 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S. 格罗斯曼、O. 哈特,1986:“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理论”,载于《企业制 度 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O. 哈特、J. 穆尔,1990:“产权与企业的性质”, 载于 《企 业制 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O. 哈特,1995:《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杨小凯、黄有光,1993:《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年。 VI. 论企业的分工性质8 1 企业与分工关系的两种见解 斯密是用制扣针的例子来说明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这一现象的。他说,就是在一个小工 厂里,雇佣十个工人,一人一天可制成 4800 枚针,而如果工人各自独立工作,一天连 20 枚针也做不出。从表面上看,斯密在比较分工与不分工的效率差异,其实,斯密是在比较工 厂生产与个人生产的不同。 至少科斯就不认为推进分工的发展是企业的基本性质。他专门指出,价格机制同企业 一样也是一种协调分工专业化的“一体化力量”,并认为,关于企业的理论“必须说明的是, 8 节选自一篇已发表论文。 -1 e1 e0 e2 e* );(2/1)(2/1 F¢+¢ eceC )2;(2/1)(2/1 aeceC ¢+¢ )2,1;(2/1)(2/1 aaeceC ¢+¢ )(eC¢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3 为什么一种一体化力量(企业家)会替代另一种一体化力量(价格机制)。” 科斯关于企业与市场关系的观察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分工是由 企业来组织的,而另一些分工则是由市场来组织的?而斯密关于工厂中分工的描 述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新的分工在企业的内部更容易得到发展,在企业 的外部却要困难得多?前者提出的是分工如何组织的问题,是一个静态的问题, 而后者提出的是分工如何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问题。 2 纵向分工的优势和困难 假定在分工之前每个生产者都是同质的,并拥有1个单位可工作时间。生产中使用的工 具和机器也是给定的,并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因而可以略去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 借鉴马歇尔、罗森、贝克尔等人关于分工可以避免每个人重复学习每种生产技能,从而节约 学习和训练费用的思想,假设每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 用S表示学习生产技能的时间。要是有“边干边学”的成分,就将分散于经验积累过程中的 学习时间也归于S。 显然,我们不能仅仅根据生产一种产品直接耗费的时间来给产品定价,还应该计入学习 生产技能的时间。这样,当我们比较同一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方式的效率差别时,只要比较在 扣除生产技能学习时间后的生产时间的长短就可以了,即可用于(直接)生产的时间长的生 产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在以下的分析中,我们将一再使用这个生产效率差异比较法。 一个明显的结论是,在竞争性的市场中,一个人不应该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假定掌握产 品A和B的生产技能分别需要花费学习时间SA和SB,一个同时生产A和B的生产者可用于 产品生产的时间为 BA SS --1 ,而两个专业化的生产者可用于生产的时间分别为 AS-1 和 BS-1 。 纵向分工的潜在优势是非常明显的,由于不同的子生产过程的生产技能一般是不相关 的,所以纵向分工对于生产技能学习时间的节约如同在没有关联的产品之间的横向分工一 样。例如,产品的生产过程分拆为 A 和 B 两个纵向子生产过程,生产技能的学习时间也相 应地分解为 BA SSS += ,只要能够实行分工,就不需要每人都付出全部的学习时间S。两 个纵向分工的生产者用于生产的时间要比两个单干的生产者多出 SSSS BA =---+- )1(2)1()1( (1) 纵向分工形成的上下游生产者之间的双边垄断格局使交易费用提高,这种交易费用主要 来自三个方面:其一,分工之前难以确知如何分工,即生产过程如何分解成若干子生产过程; 其二,分工之后难以确知各个子生产过程的地位,即评价子生产过程对于整个生产的贡献大 小,以考核生产者的绩效;其三,分工之前和之后分工参与者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带来的成 本。 纵向分工引起的交易费用足以耗竭分工的全部潜在利益。首先,为解决如何分工问题, 参与分工的双方要花费时间去了解整个生产过程;其次,分工确定后,每个人都要花时间学 习自己的和了解对方的生产技能,为将来评价各自的贡献和利益分配做好准备;最后,讨价 还价的时间支出。 3 企业的纵向分工优势 当以个人为独立生产单位的市场分工交换系统达到平衡时,利用企业组织却可以容易地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4 将经济系统的纵向分工水平再向前推进一大步。假定有 K 个一无所知的新手愿意生产同一 种产品,并同意组成一个企业。考虑将产品的全部生产技能学习时间S按纵向(大致)等分 为K个子技能,每个新手分别掌握其中的一项子技能,这样,每个人只要花费(大约)S/K 的时间用于学习生产技能就可以了。问题是怎么知道如何分工呢,又从何学习各项分工的生 产技能呢?不妨设想另外有一个生产同一产品的生产者,他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生产技能,或 许是自利之心驱使他想获得更多的收入,所以愿意出面指挥和指导这 K 个新手。也可能有 一个“组织者”,也是自利之心驱使他想获得更多的收入,由他出面聘用一个或多个已掌握 生产技能的生产者和K个新手。 扣除生产技能学习时间后,企业中的K个劳动者用于生产的时间一共为 SKKSK -=-′ )/1( (2) 而K个独立生产者用于生产的时间一共为 )1( SK -′ ,因此,当K个劳动者组成企业后, 用于生产的时间相对于个人生产者来说可以增加 SKSSKSK -=--- )1( (3) 不过,虽然K个劳动者可以利用纵向分工节约时间,但未必能够真的组成一个企业。假定 管理K个劳动者的企业需要的管理时间为 )(KMM = , 0)0( =M , 0)( >¢ KM , 0)( >¢¢ KM (4) 式中, 0)0( =M 表示没有劳动者的企业不需要管理者(如果管理有一个固定支出,这一项 可以大于零); 0)( >¢ KM 表示劳动者越多,需要的管理时间也越多; 0)( >¢¢ KM 表示管 理的效率随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递减,可以理解为管理的科层越多,官僚制造的工作也越多。 M(K)的具体函数形式因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而异。 利用(3)和(4)式,在扣除企业管理的时间耗费后,得到 K 个劳动者以企业方式组 织生产比各自独立生产用于生产的时间净增加 )(KMSKSR --= (5) R称为用企业组织生产的时间剩余,相对于独立生产者而言,R也称为企业的组织租金,它 构成企业家的收入。只有当R大于零时,用企业来组织生产才是有利可图的。 4 企业产生的技术性条件 企业的规模取决于企业的目标,假定企业以追求最大的时间剩余为目标,那么,利用( 5 ) 式,可以得到企业中劳动者人数最优的一阶条件: 0)( =¢- *KMS (6) 由 0)( >¢¢ KM 可知,满足上式的企业组织时间剩余R(K*)达到最大值。 企业要能够在市场中产生,必须要求企业组织的时间剩余不小于零。利用企业的最优规 模一阶条件(6)式和企业组织的时间剩余 0=R 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企业出现的临界条件: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5 ?í ì =-- =¢- 0)( 0)( KMSKS KMS (7) 由上式可以解出企业出现的临界规模(劳动者人数)和临界生产技能学习时间。这里关于企 业出现的临界规模和临界生产技能学习时间的分析使用的是连续变量,因此即使企业家可以 部分充当劳动者部分充当管理者,或是部分时间用于管理一个企业,部分时间用于管理另一 个企业,企业也存在最小规模问题。 用一个数值例子来说明企业出现的临界条件。若 201.015.0 KKM += ,利用(7)式, 可以得到企业中的劳动者人数最少为5人,而企业生产有利可图的生产技能学习时间最短为 0.25时间单位。 由企业出现的技术性条件,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其一,不同产品的生产技能学习 时间各不相同,只有超过临界学习时间的产品利用企业来组织生产才有利。其二,产品的复 杂程度越高,利用企业组织生产也越有利。 5 企业产生的交易费用条件 即便企业产生的技术性条件能够满足,也未必会出现企业,原因是以企业来组织纵向分 工或许没有利用市场来组织同样的分工有利。当利用企业来组织纵向分工时,企业内部的各 个生产者是一种多边垄断的关系,谁都可能利用自己产品独一无二的地位要挟他人。我们假 定企业内部纵向分工形成的多边垄断格局可以用多边契约来约定各方的权益,因而可以放弃 企业的形式而利用市场来组织同样的生产,并假定签订这一系列契约(包括执行、监督、违 约处理等)需要耗费时间 C(K)。如果契约不可能完全,那就假定契约已经足够详细以至剩 下的不确定性不会构成大的损失,或是以产权的形式在市场上交易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 权。这样,企业出现的交易费用条件要求 )()( ** > KMKC , 0)( >*KR (8) 式中的K*表示企业最优的劳动者人数,由(6)式确定。上式表示,只有当利用企业组织的 纵向分工放到市场上组织的契约性费用(时间)C大于企业的管理费用(时间)M时,利用 企业生产才是有利的。 按照科斯的观点,市场与企业的分界点应该由“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 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决定,或者说,企业与市场之间有一条“平缓” 的分界线,位于这条分界线上的交易,放在企业的内部带来的组织成本与放到市场上带来的 交易成本是相等的。按照此逻辑得出的结论是,当交易费用减小时,企业的规模会变小,反 之,企业的规模会变大。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如果交易费用是指契约性费用,即(8)式中 的 C(K*),那么它至少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是不正确的。因为当 C(K*)减小时,只要它仍然 大于企业的管理费用M(K*),企业的规模就将保持K*个劳动者的水平不变,显示出企业规模 在一定范围内与(契约性)交易费用没有关系的特征。 另外,按照人们几乎是公认的观点,当交易费用为零时,企业将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个 观点也是来自于企业与市场之间有一条“平缓”分界线的逻辑。其实,并不需要交易费用降 为零企业才会消失,至少有两方面因素可以让企业没有存在的价值:其一,当契约性交易费 用小到(8)式不能成立时,企业就将不复存在;其二,当生产技能的学习时间在临界水平 之下时,即使市场的契约性交易费用 C(K*)远高于企业的管理成本 M(K*),也不会有企业产 生。这个结论至少在我们的模型中是成立的。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6 6 企业推进分工深化的机制 至少有以下三种机制可以导致中间产品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第一,分工不均匀效应。那 些生产技能学习时间较长的中间产品有可能从企业的内部分离出来,因为它们可用于直接生 产的时间较短,需要多个生产者平行生产才能满足企业对该中间产品在数量上的比例性要 求。 第二,产品标准化效应。如果某种中间产品在多个企业(包括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同时 存在,而且可以达到规模化生产,这种中间产品就会以标准件的方式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第三,契约性费用降低效应。只要企业认为这种“成熟”的中间产品的分离对企业有利, 就可以利用外包的方式交由企业以外的生产者生产。这种双边垄断格局只是形式上的,企业 因为拥有可以自己生产的选择而不会受到中间产品供方的威胁。 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不是一种你进我退式的可逆的替代关系,而是在时间方向上单向演进 的不可逆关系。 VII.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基本方法9 1 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 1.1 内容 研究分工专业化及其发展,说明分工的形成和演进,贸易理论、企业理论,工业化问 题、社会组织以及宏观经济现象等。力图构建一个新的体系。 1.2 方法 新型古典经济学使用超边际分析方法。非线性规划问题: )(min Xf miXhts i ,,2,10)(.. L== ljXg j ,,2,10)( L=3 其中, TnxxxX ),,,( 21 L= ,满足 nEX ? (或 nX R? )。解为“角点”。 对不同的角点解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解释或选择。专业选择的跳跃性:衣服和食物生 产方式的选择例子。 9 本讲义内容主要依据杨小凯,1998:《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衣服 两人分工的可能点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7 1.3 新兴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差异(杨小凯) ①新兴古典框架中用专业化经济而新古典框架中用规模经济概念表征生产条件。(生产 可能性边界) ②新兴古典框架中没有纯消费者与企业的绝对分离,而新古典框架却以此分离为基础。 (马歇尔的框架,以摆脱角点解) ③新兴古典框架中交易费用对组织的拓扑性质有极重要的意义,而新古典框架中交易 费用没有这种意义。(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1.4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模型及其解释 ①排除绝大多数无效的角点解。“文定理”:最优决策不同时买和卖同种产品,从不同 时买和生产同种产品,最多只卖一种产品。 ②利用边际分析方法对余下的角点解求解局部最优解。 ③求解全局最优解:利用交易效率和生产条件这两个参数和产品的相对价格,比较各 个角点解的个人效用水平。 1.5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贸易理论: ①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种要素,边际和平均生产率都不变,没有报酬递减和递 增现象。 ②对实际现象有更好的解释力。内生比较优势的观点。就是贸易条件恶化也有贸易利 益,因为可以有专业化效应。 ③在给定交易条件的情况下,相对偏好,相对生产力,及相对人口规模越是平衡,则 均衡的分工水平越高。 1.6 企业理论 ①认为分工是企业产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有管理知识和管理专家,如何交易知识产品 是一个难题。交易知识产品的效率低,企业因而成为选择。 ②可以有两种厂商结构:1)管理专家将其劳动出售给生产专家;2)生产专家将其劳 动出售给管理专家。 ③选择的依据是哪种结构的效率高?企业的“间接定价理论”——利用交易劳动取代 交易产品。 1.7 工业化理论: ①交易效率是分工结构演进的关键因素:分工的专业化好处与带来的总交易费用之间的 比较。 ②生产的迂回链条增加,是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因为迂回链条增加导致交易费用急 剧增加,因此,工业革命是与交易效率提高同时进行的。 ③工业化的发展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同时进行的。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8 1.8 分工演进理论 ①基本观点:角点解的转换是跳跃性的,需要有制度上的创新和尝试。 ②人们愿意尝试与否与人们的积累相关。在一种分工层次上持续一定的时间,积累使得 人们有能力负担一定的交易费用。 ③自由的制度是鼓励人们制度创新的重要环境。 1.9 其他观点 ①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集中交易可以改变交易效率。 ②新兴古典产权理论:分工水平提高使得人们之间的依赖性增加,协调失灵引起的财产 风险增大,要求产权制度(产权界定效率)的发展。 ③新兴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多种说法,如分工网络的可靠性,分工的“正数问题”, 分工结构的变化性等。 1.10 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① 在各种可能的角点解中排除绝大多数无效的角点解。 ② 对余下的角点解利用边际分析方法求解局部最优解。 ③ 通过比较各个局部最优解获得全局最优解:利用交易效率和生产条件这两个参数和 产品的相对价格,比较各个角点解的个人效用水平。 ④ 利用决策前完全相同的消费者—生产者在决策后应获得相同的效用(真实收入)条 件,求解产品的市场价格。 2 消费者—生产者的选择行为 2.1 模型 假设社会上有 M 个决策前完全一样的消费者—生产者, M 是个极大的数字。假定有 两种产品可供决策选择,每个人都有如下的效用函数: ))(( dd kyykxxu ++= (1) 其中x和y分别为两种产品的自给自足量,xd和yd为其购买量;k为交易效率系数,在0和 1之间取值,它表明交易中有交易费用,每购买一单位商品,实际得到的只有k单位。 假设每个人可用于工作的时间为1个单位,生产函数和时间约束为 a x s lxx =+ , a y s lyy =+ (2a) 1=+ yx ll (2b) 其中xs和ys为两种产品的售卖量,而li为用于生产产品i的时间。个人的预算约束是 d y d x s y s x ypxpypxp +=+ (3) 其中pi是商品i的市价。 每个人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是将(1)式的效用最大化,并服从生产约束条件(2)和预 算约束(3)。其中x,xd,xs,y,yd,ys,lx,ly都可能是0或正值。由于lx,ly不独立于其他 变量,所以只有6个变量可以独立地在0和正数之间取值,一共有22=64 个可能的组合。 任何一个变量取0值时,其解便是角点解。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49 2.2 分工状态 利用“文定理”排除绝大多数无效的角点解,即“最优决策不同时买和卖同种产品, 从不同时买和生产同种产品,最多只卖一种产品。”这样,只有三种决策模式是可行的。 ① 自给自足决策模式,用字母A代表。模式A意味着 0==== dsds yyxx , 0,,, >yx llyx (4) 表示所有的买卖量都为0,而自给量为正值。自给自足模式下个人的决策问题是: xyu A llyx yx = ,,, max (5) a xlxts =.. , a yly= , 1=+ yx ll 将约束条件代入效用函数,上面的有约束最大化问题可以化为等价的无约束最大化问 题: a x a xl llu x )1(max -= (6) 可以得到,当 21=xl 时效用达到最大。代入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后,得到自给自足条件下 的个人优化问题的解: 2 1== yx , a Au 22-= (7) ② 专业生产x,卖x而买y的专业化模式,该模式意味着 0==== ysd lyyx , 0,,, >xds lyxx (8) 专业生产x,卖x而买y的专业化模式下个人的决策问题是: d xyxx xkyuds =,,max (9) a x s lxxts =+.. , 1= xl d y s x ypxp = 利用约束条件代入效用函数,上述问题可以转化为无约束最大化问题: y s xs xx p xpkxu s )1(max -= (10) 可以得到,当 21=sx 时效用达到最大。代入效用函数和约束条件后,得到专业于 x 产品生 产的个人优化问题的解: 2 1=sx , y xd p py 2= , y x x p kpu 4= (12) ③ 专业生产y,卖y而买x的专业化模式,该模式意味着 0==== xsd lxxy , 0,,, >yds lxyy (13)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0 该专业化模式下个人的决策问题是: d xxyy ykxuds =,,max (14) a y s lyyts =+.. , 1= yl d x s y xpyp = 利用约束条件代入效用函数,上述问题可以转化为无约束最大化问题: x s ys yy p ypkyu s )1(max -= (15) 可以得到专业于y产品生产的个人优化问题的解: 2 1=sy , x yd p px 2= , x y y p kpu 4= (16) 3 分工状态之间的选择 上述三种生产消费模式可以概括如下表: 模式 角点需求 角点供给 个人效用 自给量 专业化水平 自给自足 0 0 aAu 22-= 21== yx 21== yx ll 卖x买y y xd p py 2= 2 1=sx y x x p kpu 4= 2 1=x 0= yl , 1=xl 卖y买x x yd p px 2= 2 1=sy x y y p kpu 4= 2 1=y 0= xl , 1=yl 个人的专业选择依赖于不同生产消费模式个人效用的比较。 如果 )1(22 a y x p pk -> ,个人将选择专业生产x;如果 )1(22 a x y p pk -> ,个人将选择专业生 产y;如果 kppk a y xa )1(2 )1(2 22 - - << ,个人会选择自给自足,并可以得出自给自足的条件: )1(2 0 2 akk -o< (17) 同时,也可以得到人们选择专业化生产的条件: )1(2 0 2 akk -o> (18) k0为人们选择专业化与否的临界交易效率。 当 13 y x p p 时,人们会选择x专业;当 1£ y x p p 时,人们会选择y专业。劳动分工只有当 两种专业都有人选择时才有可能,它要求选择x专业的条件和选择y专业的条件同时成立,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1 即 11,1 =T÷÷ ? ? ??è ? £3 y x y x y x p p p p p p (19) 将该条件代入分工经济的个人效用函数,可以得到 4 kuuu Dyx === (20) 它也表示参与分工经济的人们的真实收入。 4 需求和供给的超边际分析 由上表中专业生产者的需求xd和yd可以得出需求量与价格成正比。 要得出关于市场供给的有关结论,需引入等替代弹性(CES)函数来描述个人的效用, 因为它可以允许某些物品的消费数量为0。 rrr /1])()[( cc yxu += , dc kxxx +o , dc kyyy +o (21) 由等替代弹性定义: )/ln( )/ln( xy cc ppd yxdE = (22) 由最优决策的Gosen法则: ycxc py up x u // ? ?= ? ? (23) 可以得到 cc y x y u x u p p ? ? ? ?= / 。由效用函数u可以得到 r- ÷÷? ? ??è ?= ? ? ? ? 1/ c c cc x y y u x u (24) 代入等替代弹性表达式,成立 r-= 1 1E (25) 用CES效用函数取代原来的效用函数后,专业化生产的供给将不会是一个定值。比方 说令 xy ppp /o ,那么卖x而买y的专业生产者的供给为 1 11 - - ú ú ? ù ê ê ? é ÷???è?+= r r k pxs (26) 卖y而买x的专业生产者的供给为 1 1)(1 - - - ú ú ? ù ê ê ? é += rrkpy s (27)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2 从以上表达式可以看出,两种产品的供给都符合供给规律。 VIII. 纵向关系与产业集群的市场条件 1 市场中的纵向关系10 问题的结构: 假设生产每单位B正好要求一单位的A。在这两个市场上的竞争都是库诺特数量寡头竞争。 我们假设在市场上没有合谋的情况。 从下游部门开始分析。反需求函数为 )(QfPB = ,其中 ?= i iqQ , iq 是各个企业的 产出。进一步假设,所有企业都是同一的,那么 BnqQ = ,其中 Bq 是每个企业的产出。部 门B中的企业把投入A的价格作为参数。因此,利润函数为 BBBBABBB Fqcqpqp ---=p 生产的边际成本保持不变, BA cp + ,其中 Bc 是其他投入的成本。固定成本是 BF 。利润最 大化条件为: 0)1( =--+′= BA B B B B B B B cp dq dp p qp dq dp 将n个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条件加总,我们得到 BA B B cpnEp +=-′ ) 11(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数目越小,市场需求弹性 BE 越低,则价格超过成本的加成越 大。由上式还可以导出暗含的对投入A的引致需求,因为产出的度量Q同时适用于A和B B B BA cnEQpQp --′= ) 11()()( 此即对产品A的需求曲线。 10 这一节内容摘自海、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上册,第275-280页。 食物 企业1 企业n 企业1 … … … … 中间产品 部门A,m个竞争性企业 部门B,n个竞争性企业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3 假设部门B是垄断的(n=1)。上式的右边第一项就是B的边际收益 )11()( B BB EQpMR -′= 等式实际上就是垄断者通过使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以最大化其利润的条件。在 n 个企业的 库诺特寡头垄断中单个企业所预期到的边际收入为 )11()( B B nEQp -′ 我们用 BMR 表示这个边际收人,并且将A面临的引致需求曲线写为 BBA cnMRQp -= )()( 对于垄断者而言, )1(BMR 就是市场边际收入曲线,对投人 A 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边 际收入曲线减去生产 B 的过程中使用的其他要素投入的边际成本 Bc 。随着 n 的增加, )(nMRB 离需求曲线越来越近,而在极限上,随着n变得很大,两者重合。所以在竞争性的 情况下,对A的需求曲线就是对B的需求曲线减去所需的其他投入的价格 Bc 。 类似的,我们可以给出A部门中一个企业的利润函数: AAAAAA Fqcqp --=p 其中 QmqA = ,而 Ac 和 AF 分别是A部门的边际成本和固定成本。同理,在库诺特数量寡 头竞争均衡解的情况下,我们可得到 A A A cmEp =-′ ) 11( 如果我们在利润等式中替换 Ap ,可能分析起来更有说服力。 AABAAABA FqcqcqnMR ---= )(p 对每个企业以 Aq 为变量,求得利润最大化条件,然后再把所有条件加总,则得出市场均衡 条件 BA MR B ccmEnMR +=-′ ) 11()( 在这里 MRE 是 )(nMRB 曲线的弹性。这是对初始需求曲线加 )(QpB 的边际的边际曲线。同 样,这条曲线与 )(nMRB 的关系取决于企业数量。当 m 较大时,两曲线重合。在垄断的情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4 况下,这就是边际曲线。我们将此曲线记为 )(mMMR 。 为便于做图,使用线性需求曲线。A部门的m个企业将 BBA cnMRQp -= )()( 作为对 其产出的引致需求曲线。他们设法使其预期的边际收入(对于m个企业的库诺特寡头垄断) 等于其边际成本,即 ABB ccmMMR =-)( 这使得他们生产 *Q 的产出,并以价格 *Ap 出售产品。部门 B 把这个价格作为参数,并将其 与其他投入的边际成本 Bc 相加。B 部门的 n 个企业像库诺特寡头垄断者那样行事,使预期 的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 BAB cpnMR += *)( 在价格 *Bp 上,他们生产 *Q 单位最终产出。 这个分析的关键在于,在生产过程的每个阶段,都会加上一个寡头垄断者的成本加价。 这些连续的成本加价导致供给最终市场的产品减少。例如,设想在部门A和部门B有相同 数目的企业(即m等于n)。这样部门A的每个企业都能与部门B的一个企业达成协议,生 产由 Z 点代表的产出的 n/1 。与产出 *Q 相比,其利润很明显会更高,因为在比 *Q 更高的 产出上,其成本的增加 BA cc + 少于收入的增加 )(nMRB 。 当两个部门都是垄断的情况时,对产出的限制达到最大。这时 )1(BMR 就是对市场需 求曲线的普通的边际收入曲线,而 )1(BMMR 又是 )1(BMR 的边际曲线。 2 传统产业集群形成的市场条件11 为什么我国中小城镇传统产业集群生产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低价竞争,这种低价竞争是 源于生产能力盲目扩张还是集群区内部生产者的理性选择,这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中 小城镇的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正是人们的短期边际定价行为形成了其低价竞争特征。不 过,定价优势并不构成传统产业集群生成的充分条件,因为它是以产业集群达到起步规模并 11 这一节的内容摘自一篇将发表的论文。 CA+CB CA PB=PB(Q) MRB(n) MR B(n)-CB=PA(Q) MMRB(m) MMRB(m)-CB P*B P*A 价格 成本 数量 Z Y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5 继续扩大为条件的。若在达到产业集群的起步规模前大企业生产模式占了上风,那么它反而 会遏制产业集群生产方式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产业集群的状态锁定性。 2.1 产业集群定价优势的条件 传统产业集群通常是在一个地区内只生产一种或少数几种产品,集群区内部一般以家 庭或小企业为独立生产单位,每个生产单位在整个产品的产业链中只占据由高度分工形成的 一个或少数几个环节,而集群区作为一个整体则由众多的生产单位构成高度专业化的分工网 络体系,由此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与之相对的生产方式是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 部,人们同样可以组织高度细化的分工体系,也同样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产业集群 的方式组织同样的分工何以具有突出的低价竞争优势呢?下文通过建立一个简化的模型来 说明两者定价机制上的差异。 设一种产品的生产由k个纵向分工环节构成,每个分工环节分别构成一个(中间)产品 生产部门。每个分工部门为库诺特(Cournot)竞争,即产品分别是同质的,并由若干个相 同的企业进行生产。分工部门的序号从上游往下游计数,整个产品的生产结构如下图所示。 假定生产1单位下游部门的产品要求1单位上游部门的产品与之组合,即每个分工部门 的产品总量都是相等的,则成立 Qqn ii = , ki ,,1 L= (1) 式中:ni为部门i中的企业数目;qi为部门 i 中单个企业的产量;Q 为产品总产量。部门 i 中一个企业的利润为 iiiiii fqcpp ---= - )( 1p (2) 式中:pi为部门i的产品的价格;pi-1为上游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价格,对于部门 i 的企 业来说,将 pi-1看作给定参数;ci为部门 i 单位产品的变动成本,假定其保持不变;fi为部 门i的企业的固定成本。设产量qi为决策变量,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得, 01 =+-- - i i iiii dq dQ dQ dpqcpp (3) 如果同一分工部门中企业的决策是相互依赖的,由于 ? = = in j jqQ 1 ,那么 ? 1 += ij i j i dq dq dq dQ 1 ,右边 第二部分为推测变化(conjectural variation),为企业i对于所有其他企业j对i产量变化会 作何反应的估计。假定企业的决策是相互独立的,那么满足推测变化为零的条件,其意味着 其他企业对i的产量变化不作反应,因此有dQ/dqi=1,即成立dqi=dQ。利用(1)式,(3) 式可写为, 01 =+-- - dQdpnQcpp i i iii (4) 设部门i的反需求函数为pi=ai-biQ,ai和bi为给定系数。代入上式得, 最终产 品市场 …… …… 部门i ni,pi 部门k nk,pk 部门1 n1,p1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6 Qbnncap i i i iii 1 1 +--= - (5) 上式为分工部门i-1的反需求函数,它是由部门i的需求引致而来的。 假定最终产品的反需求函数为p=a-bQ,最终产品的价格就是部门k产品的价格,满 足p=pk。要确定最终产品的价格pk,可在分工部门1的上游设定一个虚拟部门0,满足p0 =0和c0=0,则由k部门开始,不断利用(5)式,直到部门0,得到 ??? === +′--= k i i k i i k i i nnbQca 111 /)1(0 (6) 再利用条件pk=a-bQ,可得到最终产品的定价: ??? === +′--= k i i k i i k i ik nncaap 111 )1(/)( (7) 接下来分析利用企业组织同一纵向分工生产的产品的定价。假定k个分工由一个企业来 完成,同时,各分工环节的变动成本ci不受分工组织方式的影响,设最终产品的反需求函数 为pF=a-bQ,那么企业的利润为 F k i iFF fQcp --= ? = )( 1 p (8) 式中:fF为固定成本。可证明满足利润最大化的定价为 )(21 1 ? = --= k i iF caap (9) 为使问题有意义,假定各分工环节的变动成本之和小于a。比较(7)式和(9)式,可以得 到利用市场组织分工的产品定价低于利用企业组织同一分工的产品定价的条件为 ?? == +>′ k i i k i i nn 11 )1(2 (10) 上式表明,利用市场组织分工和利用企业组织分工的定价优势,仅仅取决于分工环节的数目 和参与市场分工的独立生产者的数目及其分布,而与市场需求大小无关。 2.2 传统产业集群的状态锁定特征 无论是以产业集群方式组织分工还是以企业方式组织分工都具有状态锁定性,即一旦在 企业内组织分工具有优势,就会形成遏制企业内的分工转向由市场来实现的力量;反之,一 旦在企业间组织分工具有优势,就会遏制分工转向企业内部来实现12。考虑两种极端的组织 分工的情形:一种是由一个企业包容所有k个分工环节,称之为总企业模式;另一种是每个 分工环节都分别构成一个独立的部门,每一部门都由若干个小企业构成,称之为小企业模式。 一种产品的生产无论是选择了总企业模式还是小企业模式,都具有状态锁定特征,下面来说 明这个形成机制。 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已经形成了总企业模式,那么将企业内的某个分工环节交由市场来 进行至少面临三个困难:其一,总企业与分离出来的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之间的交易是双边垄 12 如果企业的管理费用随着包容的分工种类数的增加而递增,那么即使不考虑其他市场竞争因素,企业规 模也不能无限扩大。这时,企业拆解、中间产品外包等能够降低成本。本文不考虑这种情形。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7 断的,交易费用很高,而且总企业一方更容易受到要挟13;其二,中间产品分离之后的生产 是一个垄断链,定价水平高于单一垄断企业,因而缺乏整体的价格竞争优势;其三,分离后 的总企业与分离企业的利润之和小于不分离的总企业的利润。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是总企业 同时与若干个独立的生产同一中间产品的小企业交易,利用市场竞争降低议价费用。这个办 法虽然在理论上能够成立,然而因为独立的生产者总是逐个进入行业的,几乎不可能同时引 入一个中间产品生产群,所以在实际上是难以行得通的。因此,一旦形成总企业生产模式, 这种模式就具有稳定性。 同样,一种产品的生产一旦形成了小企业(集群)模式,生产方式也将锁定于小企业模 式不变。其原因在于,小企业模式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对于新的进入者无法构成障碍。一 方面,因为对进入的资金规模要求不高,没有资金障碍;另一方面,因为生产环节单一,技 术要求也不高,没有技术障碍。由(7)式可知 0 )1()1( 1 )1( )( 1 1 21 1 1 1 1 < + ′+′ + ′--=?? ? ? ? ? ? += += - = - = = K ij j K ij j i i j j i j jK i i i K n n nn n canp (11) 上式表明,每进入一个新的生产者,最终产品的定价就会降低一点,竞争优势也因此增强一 点。 当生产方式锁定于小企业模式后,是否会因为同一中间产品的生产者联合起来,构成垄 断呢?理论上是不会的,因为联合是为了提价,可是一旦提价将诱使更多的生产该中间产品 的新生产者进入,新进入者只要按原来的价格定价就足以使联合者失去价格优势。因此,一 旦形成小企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也具有稳定性。 分工组织模式的状态锁定特征是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性的一个表现,它不仅仅是个效率比 较问题。即使产业集群在定价方面比总企业模式有优势,也不能说其就会成为实际中的模式, 反之也是一样。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际中的模式是初始状态敏感的。 IX. 兼并与收购14 兼并与收购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遍的现象。兼并与收购的动机是什么?一个解释是能够 节约成本,因为消除重复生产和改进信息结构。如果产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还可以更好定 价和改进售后服务等。兼并收购也可以形成合法的市场控制力量。横向兼并:在相同产品市 场上的竞争者之间的结合。纵向兼并:垂直生产链中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者的结合。 1 横向兼并 1.1 兼并佯谬 假定市场属于Cournot竞争,企业数目N>2。企业有相同的成本函数: ii cqqC =)( , Ni ,,1 L= (1.1) 13 如果双方的议价地位对等,那么可以归之为纳什议价博弈问题,议价的结果是双方平分交易的总剩余。 对于文中的情形,议价结果应该是分离的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与总企业平分利润。 14 主要参考:Peall, Lynne, Daniel J. Richards and George Norman, 199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8 式中,qi为企业i的产出;c为变动成本,假定它不随产量而变。市场反需求函数为 )( ii QqbabQaP -+-=-= (1.2) 式中,Q为总产出;Q-i为除企业i之外的其他企业的产出。企业i的利润为 ])([),( cQqbaqQq iiiiii -+-= --p (1.3) 达到Cournot竞争均衡时,成立 )1( + -= Nb caqC i 和 2 2 )1( )(),( + -= - Nb caQq C i C i C ip (1.4) 假定有 M 各企业决定合并,满足 M<N,市场上有 N-M+1 个企业。兼并企业的产量 为qm,利润为 ])([),( cQqbaqQq mmmmmm -+-= --p (1.5) 当兼并后的市场达到Cournot竞争均衡时,有 )2( +- -= MNb caqC m 和 2 2 )2( )(),( +- -= - MNb caQq C m C m C mp (1.6) 兼并有利的条件为 2 2 2 2 )1( )( )2( )( + -3 +- - Nb caM MNb ca (1.7) 由上式得到兼并有利条件: 22 )2()1( +-3+ MNMN (1.8) 当N=3和M=2时,兼并有利条件不满足。 在一般情况下,(1.8)是不容易满足的。例子:若市场上有一半企业合并,即M=N/2, 只要M>1,(1.8)不成立。 实际中,水平兼并是经常发生的,其解释为1)实际中的竞争未必是Cournot数量竞争, 而可能是Bertrand价格竞争;2)兼并后的市场结构可能向寡头竞争转变;3)固定成本因素 的影响。 1.2 Stackelberg领导者的兼并佯谬 u 价格领导者企业的定价 假定有M个企业组成卡特尔并随价格领导者协同行动,剩下K=N-M个非卡特尔企业 独立决策。非卡特尔企业的反需求函数为 KM bQbQaP --= )( (1.9) 式中,QM为卡特尔成员总产量;QK为非卡特尔成员总产量。参考(1.4),非卡特尔成员的 均衡产量为 1)1()1( )( +-+ -= + --= K Q Kb ca Kb cbQaq MM i (1.10) 非卡特尔企业总产量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59 )(1 MK Qb caKKQ --+= (1.11) 考查卡特尔企业的两阶段产量博弈。卡特尔企业面对的反需求函数为 )](1[)( MMKM Qb caKKQbaQQbaP --++-=+-= (1.12) 上式简写为 MQK b K cKaP 11 +-+ += (1.13) 边际收益为 MM QK b K cKaMR 1 2 1 +-+ += (1.14) 利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c相等条件,得到 b caQ M 2 -= (1.15) 以及卡特尔企业的产量和利润: )(22 KNb ca bM caqM m - -=-= , 2 2 )1(4 )( + -= Kb caM ip (1.16) 将(1.15)代入(1.10),得到非卡特尔企业的均衡产量 )1(2 + -= Kb caq K i (1.17) u 与价格领导者兼并企业的定价 假定有N个Cournot竞争的企业,反需求函数为P=a-bQ。简化分析,假定只有两个 企业合并。兼并企业作为价格领导者,依据(1.15),其产量为 b caQL 2 -= (1.18) 其余企业为追随者,依据(1.17),其产量为 )1(2 - -= Nb caq F i 和 )1(2 )2)(( - --= Nb NcaQF (1.19) 利用PL=a-b(QL+QF),得到 )1(4 )( 2 - -= NB caLp 和 2 2 )1(4 )( - -= NB caF ip (1.20) 兼并有利条件为: )1(8)1()1( )(2)1(4 )( 22 22 21 -3+T- -3 - -T+3 NN Nb ca Nb caCCL ppp (1.21) 上述条件当N≥3时总能够成立。不过,追随者的利润在兼并后有所增加的条件为: 3)1( )()1(4 )( 2 2 2 2 £T+-=3--= NNb caNb ca CiFi pp (1.22) 显然,它与(1.21)一般不能同时成立。问题:兼并后能保证Stackelberg竞争吗?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0 另外,不难得到: 31)1(2 3T+-=-£--=- NN cacPN cacP CL (1.23) 表明当企业不少于3个时,领导者兼并导致市场的利润边际减少,因此对消费者有利。 1.3 有差异产品的横向兼并 以线性空间的距离来描述产品差异,假定在环形空间上均匀地分布5个企业。将环形空 间展开,如图。 显然,两个不相邻的企业合并,比方说企业2和企业4,对其他企业的市场范围没有任何影 响。如果两个相邻的企业合并,即相互竞争的企业合并,那么合并后提高价格是有利的。比 方说企业2和企业3合并,提高价格后失去的市场份额与单个企业提高价格失去的市场份额 一样多(实际中会有价格变化的连锁反应),而合并企业则是两种产品提高了价格。 2 互补产品的纵向兼并 纵向兼并的分析可以借用纵向关系的结论,如图所示(略)。 纵向兼并能够降低最终产品的价格,使消费者受益,同时也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不过, 上下游部门中有任何一个属于竞争性行业,兼并将不会给消费者和企业带来利益。因此,兼 并的利益来自于避免双重加价。 (互补)纵向兼并有利于形成价格歧视,因为相关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和不倒卖条件 更容易得以满足。纵向兼并有利于市场排斥(market foreclosure),它会同时减少上游和下游 市场的竞争。简化例子:上游市场有 NU个企业,下游市场有 ND个企业,其中 N个企业纵 向兼并,两个市场分别有NU-N和ND-N个独立企业。下游市场的反需求函数为 DD bQaP -= (2.1) 兼并企业中的一个下游企业的利润为 下游企业需求曲线 价格 成本 数量 下游企业的边际收益曲线 构成上游企业需求曲线 企业2 企业3 企业4 企业5 企业1 企业1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1 DiDU D DiDU D Di qccbQaqccP )()( ---=--=p (2.2) 非兼并企业中的一个下游企业的利润为 DnD UD DnD UD Dn qcPbQaqcPP )()( ---=--=p (2.3) 非兼并企业中的一个上游企业的利润为 UnU UU Un qcQP ])([ -=p (2.4) 上式表明,PU>cU,比较(2.2)和(2.3),可以看出在下游企业中,非兼并企业的边际成本 大于兼并企业的边际成本,因此其定价要高于兼并企业。 若非兼并企业的市场生存条件 PD≥PU+cD 满足,这时,兼并企业的上游企业不愿意将 其产品出售给非兼并的下游企业。假定达到市场均衡,一单位上游产品由兼并企业内部一直 外部,利润边际的变化为 0)()( <-----=D DUDDUD ccPcPPm (2.5) 此为纵向兼并的市场排斥性。 3 混合兼并 指兼并企业的产品既不是直接替代的,也不是直接互补的。兼并的原因可以为:1)范 围经济;2)金融多样化带来的风险分散好处;3)交易成本的节约;4)管理动机等。 思考问题:按照一般的兼并收购理论,纵向兼并如果不会引起其他成本的增加,那么它总是 有效率的。这与实际不符。什么是纵向兼并的最重要成本? 1968 年美国司法部提出第一个正式兼并受理指南的标准,指出一个兼并将受到质疑, 如果在一个4-企业集中度超过75%的行业,兼并和被兼并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4%,而在一 个4-企业集中度低于75%的行业,兼并和被兼并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5%。 1982年,4-企业集中度的标准被放弃,代之以H-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以H-指数达到1800为限判定行业的集中性程度,在一个非高度集中的行业,兼并行为导致 H-指数变化少于100个百分点将不被质疑。若行业的H-指数小于1000,上述限制亦可放宽。 1984年,进一步放松限制,要求兼并能带来明显的、净增加的效率。 1992 年的兼并指南强调两点:其一,政府关注兼并的潜在危害;其二,行业进入条件 成为评判的一个因素。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2 X. 市场结构与盈利能力 问题: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其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实证关系。 “哈佛传统”:“结构——行为——绩效”范式;研究方法为统计回归:盈利=f(集中 度,进入壁垒,……)。 “芝加哥传统”:反对和不信任政府干预,试图从理论上解释现象;方法:严格的理论 分析+经验验证。 1 影响因素 ① 行业的集中度,衡量行业的市场结构; ② 是否有合谋行为,尤其是企业数目较少时; ③ 行业的进入障碍,规模经济因素; ④ 产品的差异程度。 2 集中度的量度 选择标准:一维;与行业规模无关;企业之间对称(与企业排列顺序无关);企业相等 时,企业数由n增加到n+1使集中度降低。 2.1 集中度曲线 2.2 集中度比率 有4企业比率(最大4企业集中度),8企业比率。美国数例: 行业 4企业比率 8企业比率 香烟 93 100 家用电冰箱 82 98 电灯 86 94 汽车 84 91 贺年卡 84 88 紧固件 5 9 小五金 3 5 企业由大到小排列 累 积 的 市 场 份 额 企业由小到大排列 累 积 的 市 场 百 分 比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3 2.3 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一般形式: ?= i isR a , is 为i厂商的市场份额,α为参数。当 2=a 时,为赫芬达 尔指数: ?= i isH 2 。 2.4 厂商规模不等性描述法 洛伦茨曲线法:基尼系数,上图中月牙面积占三角形面积的比率。此法不属于集中度指 数。 3 盈利能力量度 · 经济利润率:利润的经济学概念是内部收益率: ? = + -= n t t t r CRK 0 0 )1( )( , 0K 为初始成 本,n为项目寿命。问题是数据不易采集。 · 会计利润率(资本收益率):t年的 t ttt t K DCRa --= 。此法多有使用,问题是只 能使用历史成本C,折旧D也是一个因折旧方法而异的变量。 · 销售利润率:t年的 t ttt t R DCRm --= ,可以写成 tt tttt t QP QACQPm -= 。这个方 法便于理论处理。 4 集中度与盈利的关系 · 假定行业为纳什-库诺竞争,第i个企业的利润为 iiii qcpq -=p p为行业的价格,ci为平均成本。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0=--+= i i i i i i i i c dq dcq dq dpqp dq dp 其中 ii dq dQ dQ dp dq dp = 。第i个厂商的销售利润率为 )( ii iii i dq dQ dQ dp dq dc p q p cpm -=-= 如果平均成本不变,即 0/ =ii dqdc ,而且推测变化为零,即 1/ =idqdQ ,那么 E s dQ dp p Q Q q p cpm iii i =-= -= 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4 ?? == === n i i n i ii E H E smsM 1 2 1 理论上表明,集中度高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也高。 · 假定企业之间有合谋,或推测变化不等于零,有 l+=+= ? 1 11 ij j ii qdqddqdQ 如果平均成本不变,第i个厂商的利润率为 )1( l+=-= Espcpm iii 如果是完全合谋,则第i厂商产出的任何变动都将引起其他厂商的相应变动,以使市场 份额保持不变,有 i ij j ii ij ij jj q q dqq qdq ?? ? 11 1 = + + 交叉相乘后,利用 ? 1 = ij j i qdqdl ,成立 i i i ij j i ij j i ij j s s Qq Qq q q dq qd - ==== ??? 111 1 / / l 令合谋度为β, ]1,0[?b ,则λ由下式给出 )1(0)1()1( i i i i s s s s -=′-+-′ bbb 代入厂商的销售利润率表达式,有 )11()1( i iii i s s E s E sm -+=+= bl 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 E H EE HEss E smsM n i i i i i i n i ii bbb -+=-+== ? ??? == 1 2 2 1 /)( 5 其他因素 主要是指行业进入限制因素,一般有: 1、广告:可以使用广告销售比率作为变量回归 2、规模经济 3、产品差异化 4、绝对成本优势 一些学者测定的勒纳指数 pmcp /)( - :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5 年份 行业 勒纳指数 年份 行业 勒纳指数 1981 汽车 0.10~0.34 1984 银行(管制,大/小) 0.88/0.21 1982 橡胶 0.049 银行(非管制,大/小) 0.40/0.16 纺织品 0.072 1986 铝业 0.59 香烟 0.648 1992 软饮料(Coke/Pepsi) 0.64/0.56 1983 铁路 0.40 1994 铁路 0.472 1984 食品加工 0.504 1997 AT&T(长话) 0.88 附录1: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聚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倡导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简写 为 NEG)为产业集聚的产生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它在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Dixit and Stiglitz,1977)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 从经济活动的内部机制来解释是经济活动的集聚 现象。马歇尔和波特将产业集聚发生的机制归结于企业为了追求外部规模经济,以克鲁格曼 为代表的NEG则认为集聚的动力可以来自于单纯的货币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y)。 1.1. 人们多样化偏好的描述 1.1.1. 多样化偏好与CES函数 人们总是偏好多样化的消费,比方说,6个梨子可能不及各有两个梨子和苹果好,虽然 两个梨子和两个苹果比6个梨子在数量上少了两个,但在花色品种上却多了一种。设想人们 对于水果的偏好可以用以下CES函数来表示: ? = --= n i iqU 1 )1/(/)1( ][ ssss , 1>s (1) 式中:qi为第i种水果的消费数量;n 为水果品种的数目;σ是表述不同品种水果之间相互 替代程度的一个参数,其数值越大,不同品种的水果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就越强。假如一个人 享用水果的效用可以用(1)式来表达,不同水果之间的替代弹性σ=3,它表示两种水果的 价格比率变化1个百分点时,这两种水果的数量比率将变化3个百分点。 1.1.2. 差异化产品的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 用 CES 函数表示人们的效用,可以容易地得出商品的品种数目与商品数量之间的转换 关系。设想某人用于水果的支出为10元钱,若水果的价格为1元钱一个,当只有梨子一种 水果可以购买时,一共可以买10个梨子。利用(1)式计算出这个人的效用为10单位。若 有两种水果可以选择,比方说多了一种苹果的选择,也是1元钱一个,那么这个人可以买5 个梨子和5个苹果,其效用为[52/3+52/3]3/2=14.14。我们也可以理解为10元钱的预算在只有 梨子可买时,可以买到 10个水果,而当有梨子和苹果两种水果可买时,可以买到 14.14 个 “单一”的水果。如果又多了一种水果,比方说桃子,那么10元钱平均购买三种水果,得 到的效用为[(10/3)2/3+(10/3)2/3+(10/3)2/3]3/2=17.32单位,比只有两种水果可购买时的效用增 加了。这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10元钱的预算买到了17.32个“单一”的水果。 为了方便,我们将水果的总效用 U 看作是各种不同水果的综合而成的“单一”水果的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6 数量,同样的预算买到的水果数量越多,效用就越大。不妨将 n 种水果的数量指数 Q 用(1) 的形式来描述,即 ? = --= n i iqQ 1 )1/(/)1( ][ ssss , 1>s (2) 式中qi为第i种水果的数量。当不同的水果的价格不一样时,还存在一个计算水果的价格水 平问题。例如,当有梨子和苹果两个品种可选择时,10元钱买到的水果的数量增加到了14.14 个,相当于每个水果从1元降低到10/14.14=0.707元。按照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的做法, 利用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之间的对偶关系来得出价格指数。在数量指数可以用(2)计算的 条件下,与之对应(对偶)的价格指数用下式计算: )1/(1 1 1 ][ ss - = -?= n i ipP (3) 式中P为价格指数,pi为第i种产品的价格。 利用上式计算价格指数是有条件的,它要求消费者面对一组给定价格的差异化商品来选 择各品种商品的数量时,总是使自己的效用达到最大化。例如,梨子每个1元,苹果每个2 元,桃子每个 3元,当一个人消费水果的效用用(1)表述并且σ=3 时,10 元钱预算的效 用最大的选择应该是买360/49个梨子、45/49个苹果和40/147个桃子。利用(2)计算数量 指数,相当于一共买了[(360/49)2/3+(45/49)2/3+(40/147)2/3]3/2=35/3个水果,相应的价格指数 为[1-2+2-2+3-2]-1/2=6/7。这时,水果的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的乘积正好等于水果的总支 出:35/3×6/7=10。可以验证,任何偏离效用最大化的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的乘积都小于 实际的总支出额。 1.1.3. 消费者对于差异化产品的选择 我们来分析差异化产品的数量指数与价格指数的关系问题,它是建立在消费者最优选择 行为基础上的。沿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年“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性”一文的 处理方法,假定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包括两个部门的产品,一个是除差异化产品以外 的其余产品,另一个是差异化产品。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 0 QQUU = (4) 其中,Q0代表其余产品的数量指数;Q 代表差异化产品组的数量指数,它由 n 种可以相互 替代的产品构成,每种产品分别由一个厂商生产。假定代表性消费者对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可 以用CES函数来描述,那么差异化产品Q可以用(2)表达,带入(4)后,代表性消费者 的效用为: )][,( )1/( 1 /)1( 0 - = -? ssss n i iqQU 1>s (5) 式中qi为第i种差异化产品的消费数量。差异化产品的潜在数量假定为不受限制的,或者说 产品具有无限差异化的可能性。实际中会有多少种差异化的产品生产出来,取决于差异化产 品的定价和企业的盈利条件。我们先撇开企业生产的行业进入条件的分析,假定已经有 n 种差异化产品生产出来,而且价格已经确定,并以此为基础考察消费者的选择行为。 若人们的收入为I,代表性消费者的优化问题为: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7 )][,(max )1/( 1 /)1( 0, 0 - = -? ssss n i iQQ qQU s.t. IqpQP n i ii £+ ? =1 00 (6) 式中:P0为其余产品的价格指数;pi为差异化产品i的价格。在给定价格条件下,利用条件 极值方法,可以得到差异化产品数量最优选择的一阶条件: l=?? 00 1 Q U P ; l=? ? ii q U p 1 , ni ,,1 L= (7) 代入效用函数U的表达式(5)后,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PQ Q qp q qp q qp q nn n ssssssss /)1(/)1( 22 /)1( 2 11 /)1( 1 ---- ==== L (8) 式中的最后一项是利用连比定理得到的,其中定义 ? = = n i ii qpPQ 1 ,并将P称之为差异化产 品的价格指数,Q称之为差异化产品的数量指数。由价格指数的定义以及(8)可以得到 ?? = - = == n i i i n i i i P pp Q qpP 11 )( s (9) 移项后,即可得到价格指数的表达式(3)。由以上推导可以看出,只有在满足消费者最有选 择的条件下,价格指数与数量指数的乘积才恰好等于消费者的总预算。 1.2. 新经济地理学的生产集聚机制 1.2.1. 差异化产品的生产决策 有多少差异化的产品可以提供给消费者选择,是由企业之间的竞争状况和生产决策条件 决定的。假定每一种差异化产品都是由一个企业生产的,那么对于差异化产品i,由消费者 最优选择条件(8)可以得到: ss /1/1 PQqp ii = (10) 沿用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简化处理方法,假定差异化产品的数量足够多,以致单个产品 的数量或价格的变化对于差异化产品的数量指数 Q 和价格指数P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利 用上式,可以得到差异化产品i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s=-= i i i pd qde ln ln (11) 要确定差异化产品的定价,需要给出产品的成本函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企 业生产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的,其模型使用最多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函数形式如下: fcqqC +=)( (12) 式中:q为企业的产量;c为不变的边际成本;f为单位时间内耗损的固定成本。利用上述成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8 本函数,企业i的利润为: iiiii fqcp --= )(p (13) 式中 pi、qi、ci和 fi分别为差异化产品 i 的价格、产量、边际成本和单位时间内耗损的固定 成本。由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可以得到差异化产品i的最优定价: i i ii cecp 1) 11/( -=-= s s (14) 生产集聚的优势是相对而言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模型都是建立在两个生产区域相对 比较的基础上的。假定在地理空间上有两个区域A和B,在这个地理空间中有“现代”和“传 统”两个部门。“现代”部门假定为制造业,它分别位于两个区域;传统部门假定为农业, 它均匀的分布于整个地理空间。假定传统部门的产品是同质的,生产过程只需投入劳动要素, 并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现代部门的产品是水平差异化的,生产过程需投入劳动和资本 两种要素,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同时假定,传统部门的产品可以无成本地进行运输, 而现代部门的产品在区域内运输是无成本的,在区域之间运输是有成本的。假定从事现代部 门工作的工人不能在区域之间移动,同时,工人的供给是无弹性的,而资本则可以在区域间 自由流动,其数量也是事先给定的。我们先来考察不同区域的产品不能交换时的资本配置。 假定两个区域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只消费传统部门的农产品和现代部门的差 异化产品。一个居住于区域 i 的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以下简 称C-D函数)形式,即 mm -= 1 iii ZQU , BAi ,= (15) 式中:Qi为区域i的差异产品的数量指数;Zi为区域i的农产品数量;μ>0,为参数。差异 化产品 Qi由 ni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子产品构成,每种子产品分别由一个厂商生产,并假定对 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可以用(2)的CES函数形式描述。 简化分析,假定从事农业劳动的工资率都是相同的,不妨令其为1,而从事制造业部门 劳动的工资率可以因区域而异,分别为 w A 和 w B。再假定两个区域的现代部门中每个企业的 固定成本是相等的,均为f,但利润率可以因区域而不同,分别为 rA和 rB。假定不同的差异 化产品之间是对称的,也就是说,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的差异化产品的定价是一样的,产量 也是相同的。这样,我们可以将区域i的一个代表性企业的成本函数(12)改写为: frmqwqC iiiii +=)( , BAi ,= (16) 式中:m为单位产品投入的劳动的数量;f为生产一种差异化产品需要使用的固定资本数量; ri为区域i的利润率,rif 则看作是单位时间耗费的固定资本。与(14)对应,区域i的现代 部门企业的最优定价为 mwp ii 1-= ss , BAi ,= (17) 当现代部门达到进入均衡时,企业的利润等于零。利用上式,进入均衡条件为 01)( =--=--= frqmwfrqmwp iiiiiiiii sp , BAi ,= (18) 可以得到差异化部门达到进入均衡时的产量: frmwq i i i 1-= s , BAi ,= (19)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69 1.2.2. 差异化产品生产的本地市场效应 先考察两个区域的现代部门的产品不进行交换的情形。假定区域A的现代部门有nA种 差异化产品,区域B的现代部门有nB种差异化产品,或者说,区域A有nA个企业,区域B 有nB个企业。当人们的效用是用(15)的C-D函数描述时,由C-D函数的性质可以知,总 收入中用于差异化产品和农产品的支出占收入的份额分别为μ和 1-μ。两个区域的总收入 为工资收入与利润收入之和,我们可以得到差异化产品的总支出额: frnfrmqwnY iiiiiii sm =+= )( , BAi ,= (20) 不妨假定差异化部门的工人按θ和1-θ的比例在区域A和B之间分布,与之对应,资本通 过在两个区域的自由配置,达到 rA=rB=r,利用上式,可以得到两个区域的国民收入之比 为: B A B A n n Y Y = (21) 当利润率相同时,两个区域的企业的产量也是相同的,使用的劳动数量也相同。因此,两个 区域的资本数量、企业数目和国民收入都是与现代部门工人的数量对应成比例的,即: q q -== 1B A B A n n Y Y , 10 ££q (22) 国民收入也可以通过产值来计算。按定义, iiii qpnY =m ,当差异化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由( 17) 和(19)计算时,同样可以得到(21)和(22)。 我们再来考察两个区域之间的产品可以交换时对与国民收入和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两个 区域之间的交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差异化产品输出到对方区域总是有利可图的。原 因是人们的多样化偏好,无论定何种价格,人们或多或少都愿意接受一定数量的新的差异化 产品。其二,前面假定劳动的供给是无弹性的,因此,差异化部门产品的数量是受限制的, 一旦有部分产品输往另一区域,当地的产品数量理应下降。其三,当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时, 两个区域的利润率应该相等。我们来具体分析区域间产品交流对于人们的收入的影响。 不妨认为两个区域的差异化产品是不一样的,当两个区域的现代部门的产品可以进行交 流时,每个区域的差异化产品在另一个区域都是有需求的。按照NEG的惯例方法,假定运 费以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Samuelson iceberg costs)形式计算,即产品运往目的地后,相当 于在途中溶解了一部分数量,或者说,为了运送一单位产品到目的地,必须在开始时启运1 +t单位产品,溶解的部分为t,满足t∈[0, ∞)。 简化表述,假定在同一区域的企业都出于对称的地位,既具有相同的成本结构,因此产 品的定价都相同,产量也一样,差别仅仅在于各自的产品是有差异的。这样简化后,只需要 研究代表性企业的行为就可以了。我们用第一个下标表示产品的生产企业所在地,第二个下 标表示产品的市场所在地,当产品的生产企业与市场在同一区域时,将两个下标合写为一个。 比方说,pAB表示区域A企业的产品在区域B市场上销售的价格,qB表示区域B企业的产品 在自己企业所在区域的销售数量,其余类推。设两个区域的工资率均为1,区域A的代表性 企业的利润为: frqtqmqpqp AABAABABAAA -++-+= ])1([p (23) 可以得到: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0 1-= * s smp A 和 1 )1( - +=* s smtp AB (24) 由(3),可以得到区域A的价格指数: )1/(1)( 1 sf s s -+ -= BAA nn mP (25) 式中 sf -+= 1)1( t 。由对称性,可以得到区域B的相应各量。 利用 B B AB AB YP pq m s s - - = 1 和(25),可以得到区域A的代表性企业的产量: )(1)1( BA B BA A ABA nn Y nn Y mqtq +++ -=++ ** f fm f m s s (26) 设两个区域的总资本量为H,进入区域A和B的资本份额分别为λ和1-λ,有: f Hn A l= 和 f Hn B )1( l-= (27) 利用(24),由分配平衡条件 ])1([ ABAABABAAA qtqmqpqpfr ++-+= ** ,可以得到 ))1()1(()( lfl flflsml -++-+= BAA YYHr (28) 不失一般性,设劳动比率θ大于 1/2,以及劳动工资率令其等于 1。资本运动平衡时, 有 rrr BA == )()( ll ,可以得到: )( LrHYA +=q 和 ))(1( LrHYB +-= q (29) 代入(28)后,成立: 2 1) 2 1( 1 1 2 1 >>- - ++=* qq f fl (30) 表明劳动相对较多的区域,资本的比率相对更高;显然,产出也相对更高。此为本地市场效 应(home market effect)。 1.2.3. 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的基本结论(略) 若人口可以流动,那么一个区域的劳动将全部流亡另一个区域,形成中心-外围结构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Krugman,1991:Incre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若引入生产的企业间分工结构或纵向分工结构,同样可以说明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这 一分析框架可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的,人口不能跨区域(国家)流动的产业集聚分析(前者 见Krugman and Venables,1995: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后者见Venables, 1996: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1 附录2 战略竞争与联盟 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 摘要:组织概念包含多个层次,主要有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及 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国家组织形态等。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主线是沿第一个层次展开,而产 业组织理论则是沿第二个层次展开。两种理论虽然分属不同学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 几次融合和交叉,促进了理论的共同发展。现在基于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企业在多个层次 的组织上均出现了新特征,这促进了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也必将带动产业组织理论在新的 视角中获得突破和发展。 关键词:产业组织,企业战略,战略管理,融合 一、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的早期发展 马歇尔(Marshall,A.)在他的经典名著《经济学原理》(1890)中提出了除劳动、资本和 土地之外的第四种要素“组织”,并进一步分析了组织的不同层次,主要是企业内的组织形 态、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及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国家组织等多种层次和形态。以马歇尔 的“组织”概念作为理论基础,经过张伯伦(Chamberlin,E.H.)、罗宾逊(Robinson,J.) 等人的竞争—垄断理论的奠基阶段,梅森(Mason,E.S.)、贝恩(Bain,J.S.)等人提出 SCP 框架,标志着西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IO)的正式形成。”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产 业组织理论关于“组织”研究重心主要放在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和产业间的组织这两个层次 上面,尤其是以前一个层次为主要内容。在 SCP 框架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三个范畴就是围绕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来展开,并认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 定市场绩效。虽然芝加哥学派对其进行反驳,认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是一 种互相影响的动态关系,而且反驳的着眼点是企业的效率异质性,但从理论的研究重心来讲 都是一致的,即在产业内部企业构成的组织形态及企业间的各种市场行为。后来以积极引入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的分析工具为主要特点的新产业组织理论虽然着重研究企业行为 (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均衡,研究重点与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相比 有了变化,但从总体上来讲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主要是沿马歇尔组织概念的第二个层次来展 开的。对于企业内部的组织形态和行为则并没有太多涉及,即使是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基础的 企业理论在对新古典厂商理论中企业同质性假设的突破过程中也是如此。 围绕企业内组织形态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来展开的。工商管理范畴的企业 理论是基于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综合,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有效地组织 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长期利润,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企业的战略管 理,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主线是沿马歇尔组织概念的第一个层次展开。早在20世纪初,法 约尔(Farrell,J.)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活动进行整合,将企业内部的各种活动分为六大类:技 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和管理活动,并提出了管理的五项职能: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中计划职能是企业的首要职能。这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 企业战略思想。几乎在产业组织理论 SCP 框架形成的同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也在迅速形 成和发展。企业战略理论完成萌芽阶段进入形成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在1965年,安德 鲁斯(Adrews,K.R.)、安索夫(Ansoff,H.I.)分别出版的《企业战略概念》和《企业战 略》两部著作,意味着企业战略研究已经在理论上形成比较完备和成熟的研究框架和范式。 安德鲁斯认为战略的四个构成要素是: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而安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2 索夫认为战略构成要素是: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和竞争优势。两个人虽然 对战略构成要素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对于战略的本质理解是一样的:战略管理就是高 层管理者研究、制定、实施和控制组织的长期目标、成长方式和组织架构的过程。 二、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竞争战略:理论的初步融合 20世纪60年代是战略理论研究比较活跃的时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管理 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安东尼(Anthony,R.N.)在法约尔管理职能划分的基础上,将计 划和控制进一步细划为战略规划、管理控制和操作控制,并分别对应于组织的三个层次。并 认为战略规划是企业组织高层管理的一项独特而重要的活动。钱德勒(Chandler,A.D.) 在《战略与结构》(1962)一书中对企业战略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他认为企业战略应该适应 环境,企业结构则应该适应企业战略,即著名的“结构跟随战略”思想。另一位企业战略研 究学者巴纳德将战略理论从一般性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并对组织理论给予足够重视,认为 组织设计应该与企业外部环境相适应。这些理论说明企业战略研究重心逐渐由单纯的制定组 织的一般性计划转向对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这一点在安德鲁斯那里得到强化, 安德鲁斯提出在战略形成过程中应该把企业内部条件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匹配,并将麦 肯锡咨询公司的SWOT分析工具(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analysis)发 展成为企业正式的战略分析模型。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就为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理 论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如同其他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一样,在产业组织理论 和企业战略理论的早期发展阶段发展重点主要是形成各自的基本内容和体系框架,形成统一 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范式,随着理论的逐渐成熟和成型,在进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 论的融合和相互借鉴的情况。在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内首先将理论融合的可能性变 成现实的是波特(Porter,M.E.)。 我们知道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特性,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企业管理实 践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对应于现实的复杂性,反映在理论上就是企业战略研究呈现出林林种 种的“流派”,诸如设计学派、计划学派、权力学派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企业战略 研究缺乏传统经济学的较为正式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波特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 种缺陷,他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作为分析工具系统地研究企业战略问题。波特运用传统产业组 织理论中的 SCP 框架构造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基本分析工具,以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为出发 点,分析了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等五 种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并提出了企业在产业内定位的三种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 和目标积聚战略。波特的分析是基于外部环境为基础的,他认为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是持续 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而企业的利润水平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企业所处产业的发展空间和 赢利潜力,以及企业在该产业中所处的位置。根据这一观点,波特提出如下制定竞争战略的 基本过程:首先,分析有吸引力的产业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及企业自身定位的竞争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波特确立的“产业与竞争分析—— 一般竞争战略—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管理 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是较为成熟的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 严密,层次鲜明,因此在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虽然安德鲁斯和安索夫共同形成了战略研究的统一范式,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以 安索夫为代表的计划学派强调企业战略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制性。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设 计学派更为注重外部的环境,认为战略形成是一个将企业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的过 程。在波特的理论中,构成企业环境的最关键部分就是企业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产 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及可供选择的竞争战略,对产业结构的分析是确定竞争 战略的起点。在所谓的“学派丛林”中,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将波特的理论或划分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3 为定位学派,或划分为结构学派。但是从战略研究的发展来看,波特的理论逐渐占据主流地 位至少表明了一种趋势: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重心由内部计划和外部环境并重变为以外部 环境为主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这种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企业战略理论的早期思想的回归, 同时这种变化也是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理论初步融合的基础,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产 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理论融合的具体体现。 三、公司战略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融合和学科交叉 如前所述,抛开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的不同特点,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分别 是沿着马歇尔“组织”概念的不同层次来展开的。虽然马歇尔“组织”概念在外延的界定上 具有明显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但这种概念的宽泛性正好说明了企业内组织形态和产业内企 业间组织形态天然存在的内在联系。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产业组织本质上 不过是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对企业本质和行为特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分析产业组织问题 的关键。对于这一点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中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许多学者已经把企业理 论纳入到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范围中。如森(Sen,A.)指出,产业组织理论的定义可以是较 宽泛的,包括企业理论、规制理论、反垄断政策、合同理论以及组织理论的某些内容,在产 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是产业组织理论持续创新的前提和基 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新古典经济学厂商理论中企业同 质性假定的突破。企业异质性假定对同质性假定的替代以及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对传 统产业组织理论提出挑战,极大促进了新产业组织理论(NIO)的出现和发展。我们知道,传 统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框架是对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否定,其核心就是企业基于规 模差异和产品差别化的异质性对新古典理论中企业完全同质性的替代。但是这种企业异质性 存在片面性:从效率的角度看,企业仍然是同质的(至少在相同规模条件下)。既然企业仍然 是充分有效的,那么理论研究的重点必然是由外在条件所决定的市场结构及其特征,由此决 定了 SCP 分析框架的单向和静态的特点。哈佛学派上述理论的缺陷受到其他学派的抨击,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认为企业在效率上同样存在差异,导致效率差 异的根源是信息和交易成本。企业的效率差异不仅取决于生产技术而且取决于信息和交易成 本的高低。针对传统 SCP 框架的单向和静态性,芝加哥学派认为三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其 中企业绩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所谓形成垄断的企业规模和市场结构是由企业的效率所决定 的。企业的效率差异决定了企业规模上的差异,而不是相反。在芝加哥学派理论中企业的差 异不仅体现在产品和规模上,还体现在效率上。在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 上,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主要特点是积极引入 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价格行为和非价格行为)之间的相 互依存关系及其均衡。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演化中可以归纳出两点带有规律性的结论: 一是理论的发展融合和吸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引入博弈论等新工 具,吸收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等新发展,并融合了企业理论的思想精髓。二是在产业组 织分析中,对企业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居于中心环节。企业是产业组织分析的最基本的经济单 位,而市场结构本身是不确定的,它只是企业竞争关系的一种反映。 与产业组织理论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战略管理理论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遇到 了一定的阻碍。国外一些企业的战略规划部门或被解散或被大幅精简,战略研究更倾向于作 业改进这些实际的操作层面,一时间企业重组、组织转型等充斥企业。企业战略之所以面临 如此难堪境地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 的增大,市场竞争加剧,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以企业恰当定位 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4 伍。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传统战略规划难于适应现实环境的剧烈变动是一方面的 原因,其根本原因是指导企业战略实践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企业战略理论研究各种流 派竞相发展,但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各家学说对于同样的战略现象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研 究结论,使得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类似于“盲人摸象”, 只 及 部 分,未及整体。而且传统的企 业战略研究采用的基本方法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缺少对战略行为背后一般性规律的研究和探 索。有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种综合以往各个流派观点, 同时用统一的理论基础来解释、分析战略问题的研究趋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战略学 家和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逐渐形成了战略经济学这门交叉学科。 新产业组织理论为代表的各经济学分支的迅速发展,极大加强了经济学对企业战略管理 问题的解释说明能力。运用经济学理论构筑战略管理研究框架的集大成之作是贝赞可 (Besanko,D.)等人所著的《战略经济学》一书。该书运用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企业的竞争定 位、竞争方式选择、进入/退出决策、价格策略以及R&D等行为进行分析。同时运用以交 易费用为主要分析工具的企业理论,分析企业边界尤其是纵向边界变动情况,加深了人们对 企业活动规律性的认识,从而为企业的生产或购买决策以及交易治理机制的安排提供了基 础,有助于提高企业重大战略决策,如企业一体化战略、多样化战略的成功率。除此之外还 运用了关于权力和文化、关于组织结构等一些经济理论,加深了人们对于组织激`励系统、 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行为的理解,丰富了战略分析的方法和工具。 战略经济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理论的融合体现在学科的交叉 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并不能因此就会替代企业战略理 论研究,因为经济学与企业战略理论本质上属于不同的学科,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目标取向都 是不同的,融合更多地体现在分析工具、方法和思路的相互运用以及理论发展的相互促进、 相互挑战上,完全的替代既不可能也不符合理论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四、核心能力与战略联盟:理论融合的挑战和方向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经济学理论的调整往往慢于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和调整。应该说, 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在经过短暂的调整阶段后,开始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在研究 范式和重点上出现调整和转移,从而使企业战略理论获得全新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 展提出了挑战,并且对两种理论的融合指出了未来的方向。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消费者需求 的多样化,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重心出现了由外向内然后内外并重的转移趋势,理论研究获 得新的发展,其标志性事件是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C.K.and Hamel,G.)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这 种观念强调了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组织内部,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依赖于企业现有的 资源水平及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核心竞争力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先后出 现了基于资源的战略观和基于能力的战略观。两者的观点大体上是相通的,区别在于与资源 观相比能力观更为强调无形的知识和能力的方面。对于我们的分析而言,可以将其统称为基 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与其说市场竞争是一种基于产品之上的竞 争,还不如说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竞争。企业能力理论同时认为,联结核心能力和终端产 品的环节是核心产品,它们是核心能力的物质体现。核心能力的来源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 组织知识和能力,因而如何保持、发展和增强组织能力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关键作用。 这里所说的组织能力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协调能力,体现在企业内部专业分工、知 识积累和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核心能力的提出是对企业异质性假设在效率差异基础上的进 一步深化,这种理论的突破为解答现实产业组织问题提出的挑战提供了可能。鲁梅尔特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5 (Rumelt,R.P.)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出,产业中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利润率的分 散程度要大得多,通常是3到5倍。显然,企业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的内在差异性而不是 产业之间产业吸引力的大小。这个问题是波特的战略产业分析所无法解释的。而企业能力理 论认为,同一产业内某些企业的超额利润来源于企业内部资源或能力的异质性,而不是由外 在条件决定的市场结构特征及其产业吸引力。 2.虽然企业能力理论的着眼点是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战略规划局限于单一的企业 发展,并没有明确提出对产业内企业间组织能力问题的关注,但是从企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中 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对产业内企业间组织能力存在一个由提出到逐步重视的过程。在企业能 力理论的萌芽阶段,潘罗斯(Penrose,E.T.)首先强调了企业内部的知识创造是企业增长 的源泉。受潘罗斯的启发,理查德森(Richardson,G.B.)第一个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 他认为,工业开展着无限多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由具备适当能力的组织来展开。他进一步 区分了活动的种类:相似活动和互补活动。最关键的要点在于他认为,由于许多需要协调的 非相似活动,即互补活动必须通过企业之间的能力互补来进行,所以互补活动的协调既不可 能全部由一个企业承担,也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于是理查德森把企业之间的合作概 念化为在企业之外(市场)和企业之内(科层)这两种协调机制之外的第三种协调机制。这一点 应该说是对战略联盟及网络组织研究的最初的理论基础。而企业能力理论与演化经济学相结 合,促进了“动态能力”战略观的出现和发展。提斯、皮萨诺和肖恩(Teece,D.Pisano,G.and Shuen,A.)明确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战略观,并指出:第一,“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 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第二,“能力”是指战略 管理在更新核心竞争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这种能力不仅包括整 合、重构内部组织技能、资源,还包括整合、重组外部组织技能、资源。在“动态能力”战 略观中已经明确了企业之间的组织能力与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一样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来源。 对于这一点经济学领域内产业组织理论及企业理论都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同时也是现有经济 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3.“动态能力”战略观的出现是与现实背景的深刻变化分不开。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 得企业竞争程度越来越剧烈,竞争的广度日益延伸到全球范围;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知 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战略发展方向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战略方式已无 法使企业真正建立起强大的战略竞争优势,“超竞争”的现实迫切要求战略视角和战略范式 的改变,必须从企业内部组织和外部组织两个方面同时营造核心能力才能维持企业持续的竞 争优势。从企业内部来看,主要是由过去的职能部门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科层组织向学 习型组织等非科层组织转变,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柔性化、分立化、网络化和开放化的特 征。从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态来看,由过去的价格勾结、产品联盟等单一、低层次的企 业联盟向产品、事业、公司联盟等多层次、多形态的联盟转变。企业之间的竞争思维由过去 的你死我活的战争思维向创造价值、实现双赢的价值思维转变。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出现了虚拟企业、网络组织等柔性化、网络化和开放化的新型组织形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 得传统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以集团为基本单位的市场竞争形式,即联盟集团与联盟集团 之间的竞争。出现这种战略联盟的竞争形式主要是因为:第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全球统 一市场和全球性的规模经济促使国内的行业巨头在全球视野寻求战略伙伴。如目前在世界汽 车产业内形成了“6+3”格局,即6大集团:通用—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集团、 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集团、丰田—大发—日野集团、 大众—斯堪尼亚集团、雷诺—日产—三星集团;另有3个独立公司:本田、宝马、标致。第 二是产业技术标准的竞争。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产业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都要经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6 历三个互有重叠却性质截然不同的阶段:产业先见之争、核心能力之争和市场地位之争。而 在知识经济时代,所谓的产业先见之争更多地体现在技术标准之争上。由于网络的外部效应 和R&D投入的高风险性,促使企业组成技术联盟来竞争。如围绕3G手机的技术标准之争 形成了以欧洲、日本各大运营商支持的 W-CDMA 和美国运营商支持的 CDMA2000 这两大 标准对峙的局面。而就在2002年年初,索尼、飞利浦等世界9大电子巨头在东京联合宣布 已经研发出一种名为蓝光光碟的新产品,成为下一代光盘刻录的新格式标准。第三是新技术 的出现使得原本独立的产业发生关联,出现产业融合的现象。联盟网络使每个领域变得更容 易合作并有利于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最典型的是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这两个传统娱乐媒体和 基于因特网的新兴媒体之间的联盟。 4.“动态能力”战略观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理论前沿,从理论的融合视角来看,“动态能 力”战略观强调了无论是企业内部的组织知识和技能,还是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和能力,都 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来源,是维系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基础部分。这就使 得企业战略理论研究的重心从外向内,最终实现了内外并重的局面。而以这种战略观为基础 的企业能力理论不仅对企业异质性的假定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而且对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发 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首先企业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表现在多方面,不仅表现在 产品和规模的差异上,还表现在企业文化、主导性竞争领域、核心能力这些更深层次的竞争 上。虽然企业异质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但是其核心却是作为诸多层次联系枢纽的企业知识和 能力,尤其是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企业的核心知识和能力的产生和积累是企业之间和企 业内部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及演化的结果。一方面企业内部分工的有效协调是企业外部分 工的效率基础;另一方面基于互补性活动的企业间分工与协作使得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 规模效果,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率水平。在这两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企业特有的核心知识和能力。这种核心知识和能力具有难以模仿和难以被替代的特点, 是属于缄默知识或私人知识。” 因 而 企 业的 核 心 能力决定了产业内某些企业能够保持长期而 持久的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而企业核心知识和能力的积 累和深化既需要内部组织的协调也需要外部组织的协调。显然在企业(科层)—市场(价格)之 间存在着另一种协调机制,产业组织实际上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的外部协调机制。如果说产 业组织理论在发展中经历了从产业(市场)结构到企业行为的研究重心的转变,那么这种转变 是以产业组织只是企业竞争关系的反映这种认识为依托的。随着对企业本质认识的深化,现 在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组织反映的不仅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且还包括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产 业组织本质上是一种协调机制,这一对产业组织本质和基本规定性的认识必将对产业组织理 论和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际上早在马歇尔那里就已经存在这种思想的萌芽了,他在《经 济学原理》中就提到:现代产业经济的基本特性是……。这些特性可能且经常使人们相互竞 争,但这些特性另一方面又倾向于把各种好的、坏的竞争者都联合起来,共同合作。之后理 查德森明确提出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在企业之外(市场)和企业之内(科层)这两种协调机制之外 的第三种协调机制。另外威廉姆森(Williamson,O.E.)在研究企业理论中也指出,不确定 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企业边界的主要变量,当三个变量较低时,市场是有效的 协调手段,而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企业就会出现,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中间边际组织状态, 这是对网络组织思想萌芽最早的理论阐述。这些思想的火花为包括企业理论在内的产业组织 理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忽视,而现在基于“动态能力”战略观使得我们对企业的异质性有 了更为深刻和本质的了解,这必然会触动以企业理论为基础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正如我们前面所分析的那样,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之间不会出现学科替代,但是理论的发展 会出现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交叉和融合。如果说波特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和战略经济学只 是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在工具层次上的理论融合和学科交叉,那么可以预见理 产 业 组 织 理 论 Copyright @ 小怪 77 论的融合必将在更高层次上出现,在研究重心上会向马歇尔的“组织”概念回归,既关注第 一层次的组织,企业内的组织;同时也关注第二层次的组织,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和产业间 的组织。“组织”既是核心能力的来源,也是理论研究的重心所在。 在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动中,随着企业边界的模糊和交叉、产业边界的融合和变动,组织 在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均出现网络化、柔性化、开放化的特征,组织的调整实质是核心能力集 中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准确把握到现实的变化,使战略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和 创新,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又必然影响到属于经济学科范畴的产业组织理论及企业理论,产 业组织理论需要在新的视角中寻求突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既是现实对理论提出的挑战,同 时也是理论创新和突破的方向。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 刘传江 刘军 来源:《经济评论》2002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