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一学期)教案 1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绪 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机能、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的概念。
2.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3.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与运动人体科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教学重点
1.生理与解剖的区别 2.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3.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 生理研究的三个水平 2.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幻灯片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第一章:绪 论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1.解剖学的研究对象回顾
2.机能与结构、形体的区分
二、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1.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2. 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
3. 整体水平的研究
第二节 学习运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
一、 树立整体观念
二、 服从专业需要
三、 注重学科渗透
四、 结构与功能统一
五、 动态平衡观点
第三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 新陈代谢
二、?? 兴奋性
三、?? 适应性
四、?? 生殖
?
?
小 结
机能、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的概念
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学习方法
本课程内容在两学期的安排
?
?
25分钟
?
?
?
?
?
20分钟
?
?
15分钟
?
?
?
?
?
?
25分钟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体育专业学生为什么必须要学好运动生理学?
2. 怎样才能学好运动生理学?
3. 名词解释:机能、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
运动生理学教案 2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中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机制。
2.熟悉:单纯扩散。
3.了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教学重点
跨膜物质转运的基本功能
教学难点
细胞膜的主动转运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流体镶嵌模型
(一) 脂质双分子层: (头部:亲水;尾部:疏水)
(二) 细胞膜蛋白质:
(三) 细胞膜糖类:
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 单纯扩散
1. 概念:脂类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
2. 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浓度差;通透性)
(二)????? 易化扩散
1. 概念;非脂类物质、顺浓度梯度转运
2.特点 :不耗能、需膜蛋白质的帮助
3.类型:
(1) 载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
(2) 通道中介的易化扩散及其特点
(三)????? 主动转运
1.概念;非脂类物质、逆浓度梯度
2.特点;消耗能量、需膜蛋白质的帮助
3.钠-钾泵的性质、作用及生理意义。
4.钙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四)????? 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
1. 出胞、入胞的概念;2.过程;
(具体见录象)
小 结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
5分钟
10分钟
?
?
?
30分钟
?
?
?
?
?
?
?
10分钟
?
?
?
30分钟
?
?
?
?
?
?
?
5分钟
?
2.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
?
思 考 题
1.???? 试述易化扩散概念及特点。
2.???? 试述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运动生理学教案 3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与传导
学目的
1.掌握: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它们的产生机制;阈电位的概念;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2.熟悉: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教学重点
1. 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它们的产生机制
2.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教学难点
1. 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 细胞的跨膜电变化
一、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 2.兴奋
(一) 单一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1)概念:(内负外正) (2)测量方法、数值;
(3)极化、超极化、去极化(除极化)及复极化的概念
2.动作电位:(1)概念:(跨膜出现短暂可逆的电位变化)
(2)产生时的电变化;(3)波形的特点(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4)产生的意义;(5)特点
(二)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
1.? K+平衡电位 (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制
2.? 锋电位和Na+平衡电位 (1)产生的条件;(2)产生机制;
(3)Na+ 通道的特点
3.? Na+通道的失活和膜电位的复极
(1)?????? 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2)?????? (2)Na+泵的作用
二、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一)阈电位和锋电位的引起
1.???? 阈电位的概念2.阈电位现象的原因
3.阈强度、阈刺激、阈下刺激
(二)局部兴奋及其特性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局部电流学说 2.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
小 结
1.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
5分钟
?
25分钟
?
?
?
?
30分钟
?
?
?
?
?
20分钟
?
?
?
?
?
10分钟
2.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
思 考 题
1.?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比较各有何特征?
2.? 试述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3.? 什么是“全或无”现象?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4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运动单位的动员
2.熟悉: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运动单位的概念。
3.了解:肌电图产生的原理;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重点
2.?????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3.????? 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难点
1. 终板电位的产生 2。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 神经-骨骼肌接头结构 2.兴奋传递过程
3.终板电位的特点 4.兴奋传递的特点
二、 运动单位的组成
三、 运动单位的动员
四、 肌电图产生的原理 1。肌原纤维
五、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2。肌小节
3.肌管系统
1)横小管(胞外) 2)纵小管(细胞器)
六、骨骼肌收缩的分子组成
1.? 肌球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2.? 肌动蛋白分子(收缩蛋白)
3.? 原肌球蛋白分子(调节蛋白)
4.? 肌钙蛋白分子 (调节蛋白)
七、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 滑行学说及其主要内容
2.? 收缩过程的分子机制 (1)粗肌丝的结构及横桥的特性
(2)肌丝滑行的机制
(3)细肌丝的结构
小结: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运动单位的动员过程
3.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
?
5分钟
10分钟
?
?
?
15分钟
?
15分钟
?
15分钟
?
?
?
?
20分钟
?
?
?
?
?
?
?
10分钟
思 考 题
1.?????? 兴奋是如何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的?
2.????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
3.?????? 为什么神经冲动强度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
4. 什么是“1对1”的关系?
?
运动生理学教案 5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教学目的
1.掌握:肌肉收缩形式、弹性成分的作用
2.熟悉: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
3.了解: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教学重点
1.张力-速度关系
2.长度-张力关系
3.弹性成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张力-速度关系 2。长度-张力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一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八、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阐明电现象与机械现象的区分
第二节 肌细胞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弹性成分
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运动对弹性成分的影响
二、肌肉的肌肉收缩形式
缩短收缩(举例说明)
离心收缩(举例说明)
等长收缩(举例说明)
三、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一)????? 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 长度-张力曲线(前负荷) 2.最适初长度
(二)????? 肌肉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张力-速度曲线(后负荷) 2.等张收缩
(三)????? 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1.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 2.肌肉收缩能力的影响因素
?
小 结:
1.???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2.??? 肌肉弹性成分的作用
3.??? 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
5分钟
10分钟
?
?
?
15分钟
?
15分钟
?
20分钟
?
?
?
?
20分钟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为什么神经冲动频率越高肌肉收缩效果越好?
2.???? 肌肉弹性成分在肌肉工作起何作用?
3.???? 肌肉张力的大小和速度的快慢与谁有关?为什么?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6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学基础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
第四节、肌肉中感受器的功能
第五节、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
教学目的
1.???? 掌握: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 熟悉: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3. 了解: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
教学重点
1。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骨骼肌纤维的区分
2.??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3.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四节??? 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和功能
1.??? 肌梭的结构与功能
脊髓前角的描述、
感受装置结构和功能的描述、
γ运动纤维的作用
反馈信息的传递
2.?? 腱梭的结构与功能
感受装置结构
反馈信息的传递
第五节??? 肌肉中结缔组织及功能
1.肌肉结缔组织的组成
2.运动对肌肉结缔组织的影响
3.解释:快速予蹲比缓慢予蹲起跳效果好的原因分析
“振胸带臂”比“停胸带臂”用力效果好的原因分析
小结:1。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2.利用肌肉中感受器功能为运动实践服务
1)快速牵拉肌肉,可提高肌梭的信息、
2)持续的大力量练习,可使腱梭感受装置的敏感性下降
?
5分钟
10分钟
?
?
?
20分钟
?
15分钟
?
20分钟
?
?
?
?
15分钟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为什么快肌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怎样训练可发展?
2.????????????? 为什么慢肌收缩速度慢、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工作?怎样训练可发展?
3.????????????? 怎样利用肌肉中感受器功能为运动实践服务?
?
运动生理学教案 7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三章??? 呼吸
教学目的
1.????????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憋气和屏息的概念、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2.???????? 熟悉:气体交换的原理,呼吸的调节机制。
3.?????? 了解:外呼吸的活动规律
教学重点
肺通气的动力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的调节机制
教学难点
呼吸的调节机制 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二、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三、胸膜腔内压概念、形成及作用
四、肺通气量
五、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二节? 气体交换
一、交换的动力和过程
二、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三、氧扩散容量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二、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三、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四、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第四节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1.????????????? 减少呼吸道阻力
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3.????????????? 与运动技术相适应
4.????????????? 合理运用憋气
?
小 结:1. 肺通气的动力
2.??????????? 肺的容积和肺容量
3.??????????? 呼吸的调节机制
4.???????????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
5分钟
25分钟
?
?
?
?
?
?
20分钟
?
?
?
15分钟
?
?
?
?
15分钟
?
?
?
?
5分钟
?
思 考 题
1. 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换气效果好?
2. 屏息一段时间后,肺通气量大大提高的生理机制。
3.什么是憋气?憋气用力有何利弊?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8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四章?????? 血 液
教学目的
掌握: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调节。
熟悉:氧离曲线、缓冲作用。
了解: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教学重点
血液的组成及一般功能,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教学难点
氧离曲线;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
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回顾上次课的内容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概述
一、体液的概念 内环境 动态平衡
二、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1. 血细胞比容2.血量
三、血浆的化学成份 血浆蛋白功能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1.???? 血液的比重 2.血液的粘滞度
3. 血浆渗透压 4.血浆pH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 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2。细胞生理特性、功能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4。红细胞破坏
二、 白细胞生理
1。白细胞数量与分类 2。白细胞生理特性、功能
三、 血小板血小板数量与功能
第三节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氧离曲线
二、缓冲pH功能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小 结:1.血液组成及功能、
2。细胞正常值,功能及生成调节
3.??? 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及氧离曲线的意义
?
5分钟
?
25分钟
?
?
?
?
?
?
25分钟
?
?
?
15分钟
?
?
15分钟
?
?
?
?
5分钟
?
思 考 题
1???? 血液由那些部分组成的?各自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内环境?血液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
3.简述高原训练的生理学依据。
?
运动生理学教案 9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五章:血液循环
第一节:心肌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教学目的
1.掌握:掌握心动周期的变化、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心泵功能的评定,
2.熟悉: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3.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重点
1.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2.心泵功能的评定
教学难点
1.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2.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3.心音的产生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一节 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期前收缩、代偿间歇
二、自动节律性 自律性细胞的介绍
三、传导性 心肌合胞体的介绍
四、收缩性 不发生强直收缩
第二节? 心泵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全心舒张期及运动性心率徐缓
二、??? 心脏的泵血过程?
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三、 心音
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发生情况
第三节? 心输出量和心脏作功
一、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
二、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三、心力贮备和心脏作功量
小 结
1.???? 心肌的生理特性
2.????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3.心泵功能的评定
?
5分钟
?
10分钟
?
?
?
30分钟
?
?
?
?
?
?
10分钟
??
30分钟
5分钟?
??
?
思 考 题
1. 心肌的生理特性有那些?
2.简述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那些?
4.瓣膜如何在心脏泵血活动中发挥作用的?
5.评价心泵功能的指标有哪些?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0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五章??????? 血液循环
第三节 血管生理
教学目的
1.掌握: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
2.熟悉:血流量重新分配
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
教学重点
1.动脉血压成因及影响因素。
2.血流量重新分配
教学难点
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教学内容
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三节 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一)主动脉、大动脉:弹力纤维丰富 为弹力血管
(二)中、小、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厚 为前阻力血管;
(三)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及基膜 为交换血管;
(四)静脉:有平滑肌层 为后阻力血管,壁薄,数量多,口径大,容纳循环血量60%——70%, 为容量血管。
二、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收缩压、舒张压的概念
(二)桡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的测定位置(诊断疾病;了解运动强度、训练水平及训练后恢复状况。)
(三)动脉血压受性别、年龄、活动状态、遗传因素的影响
三、器官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
四、微循环(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生成和回流
五、静脉血回流的特征?
(一)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促使静脉血回流(与静脉瓣协同有关)
(二)呼吸运动:吸气: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呼气胸膜腔负压↓→静脉回流↓
小结:1。血压和动脉脉搏
2.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
3.肌肉泵的挤压作用促使静脉血回流
?
5分钟
?
10分钟
30分钟
?
?
?
?
?10分钟
?
25分钟
?
?
?
?
?
5分钟
?
?
?
?
?
5分钟
?
?
?
?
思 考 题
1.???? 简述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规律。
2.???? 简述血流量重新分配机制和意义
3.???? 为什么长跑至终点后不宜立即停下来?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1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教学目的
1.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2.熟悉: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3.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
教学重点
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2.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教学难点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与体液调节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作用、? 心迷走神经作用)
2.血管的神经支配(缩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
(二)?????? 心血管中枢(主要在延髓以上的脑干部分)
(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性反射
2、?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二、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
(一) 肾上腺素主要兴奋心脏,调节血流量重新分配
(二)?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收缩皮肤、肾、胃肠血管,使血压↑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一、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
二、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窦性心动徐缓2.运动性心脏增大3.心血管机能改善
三、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 基础心率及安静心率及安静时血压都较为稳定
2.???? 根据脉搏和血压了解和评定心脏功能及身体机能状况
3. 根据脉搏控制运动强度
小结:1。心血管活动神经和体液调节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2.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3.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5分钟
思 考 题
1. 简述剧烈运动促使心泵功能提高的调节机制
2. 简述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3. 简述运动对心血管的影响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2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六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教学目的
1.???? 掌握: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
2.???? 熟悉: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
3. 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氧供和氧耗有关的运动生理学现象
教学重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一节 最大摄氧量
一、耗氧量与摄氧量概念
二、最大摄氧量及其影响因素(中央和外周机制)?
三、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定与间接测定的方法
四、氧亏的概念
五、经典的“氧债”理论
六、运动后过量氧耗及其影响因素?
1.??? 体温的变化
2.运动时被动员的交感类物质
3.钙离子的作用
4.运动时被动员的其它激素作用
?第二节? 个体乳酸阈与通气阈
一、个体乳酸阈?
二、经典的“无氧阈”理论
二、通气阈
三、研究个体乳酸阈、通气阈的意义?
四、个体乳酸阈的直接测定与间接测定的方法
五、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运动能力的关系
?
小结: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个体乳酸阈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
5分钟
?
25分钟
?
?
?
20分钟
?
?
25分钟
?
?
?
?
?
10分钟
?
?
5分钟
?
?
思 考 题
1.???? 简述最大摄氧量概念及影响因素
2.???? 为什么用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名词替代“氧债”氧债?
3.???? 为什么用的个体乳酸阈名词替代“无氧阈”?
4.???? 怎样利用个体乳酸阈为运动实践服务?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3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第一节 消化
第二节???????? 吸收
第三节???????? 运动对消化的影响
教学目的
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
1.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2. 运动对消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小肠运动的形式 2. 吸收的机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教学内容
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一节 概述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经消化的食物透过小肠壁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磨碎并推进)
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分解营养物质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三、口腔内消化 唾液、咀嚼、吞咽
四、 胃内消化 胃液的分泌 胃的运动
五、 小肠内消化
肠液、胆汁、胰液分泌和的作用、小肠运动的形式
六、 大肠内消化 腐败、发酵、大肠的运动
第二节?? 吸 收
一、吸收的部位和影响吸收的因素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
糖→葡萄糖 脂肪→甘油+脂肪酸 蛋白质→氨基酸
第三节????? 运动对消化的影响
1.交感神经作用下的血流量重新分配致使剧烈运动与进餐出现了矛盾。
2.饭后百步走的解释
小 结:
1.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2.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和吸收
3.剧烈运动与进餐时出现的血流量分配的矛盾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食物在体内是怎样被消化的?
2.? ?剧烈运动后即刻为什么不宜进餐?
?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4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物质代谢 第四节 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第五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教学目的
1.???? 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
2.???? 熟悉:代谢废物的排泄机理以及运动的影响。
3.了解:肾脏在保持体内PH值稳定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情况 2. 肾脏的泌尿功能
教学难点
1. 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2. 肾脏在保持体内PH值稳定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四节 主要能源物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一、酶的作用
二、糖代谢?1.糖原和血糖
2.糖的生理作用 [主要供能物质(总能量70%)每克糖完全氧化释放4.1千卡热量,需氧少,经济]
3.糖的分解代谢
有氧: 糖原、葡萄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
无氧酵解: 肌糖原——乳酸+能量
4.运动与糖代谢 运动与补糖
三、脂肪代谢?1。脂肪的生理作用
[含热量高,每克脂肪完全氧化释放9.3千卡热量]
2。脂肪的分解代谢脂肪:
脂肪+氧气——β氧化——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
3.运动与减脂
四、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作用[可供能,但主要用于组织生长、构成、更新、修补。 每克蛋白质完全氧化可释放4.3千卡热量。]
2.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氧气——三羧酸循环——能量+二氧化碳、水
第五节 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一、排泄的概念?
二、肾的泌尿功能?
三、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四、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小结:营养物质在体内的基本代谢特点;运动与糖代谢、运动减肥;
肾的泌尿功能、运动性尿蛋白
?
5分钟
?
20分钟
?
?
?
?
20分钟
?
?
20分钟
?
??
?
?
?
?
20分钟?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试述糖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过程的特点。
2.试批判“仰卧起坐是减少腹部脂肪的有效运动处方”的错误观点。
3.肾的功能有那些?
?
运动生理学教案 15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八章 能量代谢
第一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 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教学目的
掌握;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和供应,以及供能系统在体育教学训练实践中的应用。
熟悉: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三个供能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一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
一、能量的来源
二、ATP的生成与贮存
ATP基本结构:1分子腺苷+三分子磷酸(高能磷酸键连接)
ATP的主要功用:直接供应各种生理活动能量(安静及运动时)
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一、骨骼肌收缩的直接来源:ATP
ATP贮存于肌肉,但量极少,供0.5秒工作
ATP的分解供能及补充:
ATP→酶→ADP+P+E 每克分子ATP可释放29.26—50.16KJ=7—12千卡
CP→酶→C+P+ADP→→ATP
二、供ATP再合成的三个供能系统
1.磷酸原系统 (ATP—CP系统)
特点:不需氧,直接分解,供能速率快但产生能量较少,CP来源有限,维持运动6—8秒。 ATP→ADP+Pi+E
ADP+CP→ATP+C
2.酵解能系统(底物:肌糖原、葡萄糖)
特点:不需氧,供能速度较快,生成ATP较少,有乳酸产生,运动30秒供能速率最大=5.2毫摩尔/公斤/秒,维持2—3分钟运动。
糖元+ADP+Pi→ATP+乳酸
3.氧化能系统 (底物:三大能源物质)
特点:有氧条件下分解供能,供能速度较慢,产生能量多,最大速率=2.6毫摩尔/公斤/秒,贮量丰富,维持1小时以上运动的能量供应。
糖、脂肪、蛋白质+O2+ADP+Pi→CO2+H2O+ATP
三、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
1.不同强度、不同形式的运动需要不同的能源系统供能作为基本保证
2.不同能源系统的供能能力决定运动能力的强弱
3.一切运动过程的能量供应均由三个系统不同比例混合供能,比例取决于运动性质和特点。
?
5分钟
20分钟
?
?
?
?
20分钟
?
?
?
?
?
20分钟?
?
?
?
?
?
15分钟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试分析高考体育专业加试的四项运动素质的能源系统。
运动生理学教案 16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八章 能量代谢 第三节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方法
第四节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第五节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教学目的
熟悉: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了解: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教学重点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与方法
教学难点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的内容回顾
第三节、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一、直接测热法
二、间接测热法
1.食物热价:1克食物完全氧化分解所释放的热量。
脂肪:9.3千卡 蛋白质(体内)4.3千卡 糖4.1千卡
2。氧热价: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1升氧可氧化1克多糖,但只能氧化0.5克脂肪
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氧的比值。
糖=1 脂肪﹤1 蛋白质≈0.80 混合食物≈0.85
三、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
第四节、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一、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率的概念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水平
二、肌肉活动
三、精神活动
四、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五、环境温度
六、其它因素
第五节、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一、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运动的净需氧量=(运动中摄氧量+恢复期摄氧量)-{安静时摄氧量×(运动时间+恢复时间)}/运动时间
二、计算运动时能耗量的意义
(一)评定运动强度(二)计算机械效率
小结: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
10分钟
?
35分钟
?
?
?
?
?
?
?
??
?
15分钟?
?
?
?
?
?
?
25分钟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试述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步骤。
2、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
阜阳师院体育系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
教学目的
1.???? 掌握: 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以及身体活动对分泌活动的影响。
2. 熟悉:激素的作用机制,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
2. 了解: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
2. 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
教学难点
1.激素作用机制
2. 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学期内容的简要回顾
第一节? 概述 一、分泌系统与激素?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四、激素分泌的调控
五、肌肉活动时的激素反应
第二节? 垂体激素 一、垂体激素?
二、神经垂体激素?
第三节? 甲状腺激素 一、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二、甲状腺激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四节? 胰岛激素 一、胰岛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二、盐皮质激素?
第六节? 肾上腺髓质激素
一、儿茶酚胺的生物学作用?
二、儿茶酚胺与应激反应?
三、儿茶酚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七节? 其他激素
一、睪酮
二、生长激素 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
二、雌性激素 女子月经周期
小结:主要激素的作用
兴奋剂对运动的作用及危害
?
10分钟
15分钟
?
?
?
20分钟
?
?
?
?
?
?
?
?
?20分钟
?
?
??
?
20分钟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名词解释:内分泌腺、激素、靶细胞、应激
2.???? 试述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
3.???? 为什么雄性激素常被运动员作为兴奋剂使用?
4.???? 试述女子月经周期的成因。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2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章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感 觉
教学目的
掌握:位觉、视觉、听觉的功能活动,以及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
熟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了解:感觉形成的基本生理机制
教学重点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位觉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眼的感光和折光系统的功能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形成概述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传导功能
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
(四)??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五)??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 视觉
(一)?? 眼折光系统的功能
眼的调节(1)晶状体的调节
(2)瞳孔的调节
(3)双眼会聚
(二)眼感光系统的功能
(三)视野
三、位觉
(一)位觉感受器的感受装置和功能
(二)前庭反射和前庭功能稳定性
四、其它感觉
(一)听 觉
(二)本体感觉
(三)触觉和压觉
(四)内脏感觉
小结:1。感觉的形成概述
2.眼的调节 (重点谈晶状体的调节)
3.位觉感受器的感受装置和功能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视近物时,眼是如何调节的?
2.什么叫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传导系统?
3.试分析前庭器官的功能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3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章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二节、 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
教学目的
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运动的调节 突触的概念
了解: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点
牵张反射(概念、类型)
教学难点
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二节、 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
一、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与反射
(一)突触与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
2、突触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3、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4、神经递质
(二)反射1、反射与反射弧
2、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突触传递的特征
4、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神经元的活动 1、运动神经元的输入
2、中间神经元
3、传出
(二)?? 脊髓反射
1、牵张反射(1)紧张性牵张反射(2)位相性牵张反射
2、屈肌反射
3、脊髓对运动的调节
三、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调节
(一)?? 脑干对肌紧张的控制
(二)姿势反射
1、? 状态反射 2、翻正反射
3、旋转运动反射 4、直线运动反射
小结:
1.神经元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2.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
?
?
30分钟
?
?
?
20分钟
?
?
?
?
?
?
25分钟
??
?
5分钟
思 考 题
1.何谓突触?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2.简述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征。
3.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4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章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控制
第二节、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 第三节、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
教学目的
1.???? 掌握: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2. 熟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3. 了解: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
教学重点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
教学难点
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二节、 肌肉工作的神经控制
四、高位中枢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一)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肌肉活动的控制
1、? 基底神经节的作用
(1)?????? 控制肌紧张使肌肉活动适度
(2)?????? 参与随意运动的稳定
(3) 与运动程序有关
2、? 小脑
(1)?????? 维持身体平衡
(2)?????? 调节肌紧张
(3)管理姿势和动作
(二)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1、?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2、? 大脑皮层主要下行传导通路(1)锥体系(2)锥体外系
第三节 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的整合
一、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二、运动时内脏功能与肌肉活动的调节
(一)循环功能的变化与调节
(二) 呼吸的变化
(三)消化功能的代偿与调整
四、 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
?
小结:
1。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2.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3.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
时间(2节课)
30分钟
?
?
?
?
10分钟
??
?
35分钟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运动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区别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5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的形成
教学目的
掌握:条件反射学说及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熟悉: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了解:运动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学说
教学重点
1. 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 条件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巴甫洛夫的条 件 反 射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二、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
三、条件反射的分化
四、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
五、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
第一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一、运动技能的条件反射本质
二、运动技能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1、? 泛化过程
2、分化过程
2、? 巩固过程
4、自动化过程
(二)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1、? 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 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
3、? 强调身脑并用
4、? 消除防御性反射
5、注意学习动作的顺序安排
小结:
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20分钟
?
?
?
?
?
20分钟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简述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机制和在体育运动中的意义。
2、??? 简述影响运动技能的形成的因素?
3、??? 运动技能间相互影响的机理是什么?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6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二章、运动与免疫机能
教学目的
掌握:不同运动方式时免疫机能的变化
了解: 免疫机能的概念
教学重点
1. 免疫机能的概念 运动性免疫模式
2. 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
1. 运动性免疫模式
2. 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
一、免疫的概念
(一)?? 免疫意即为“免除瘟疫”之意
(二)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
(三)抗原与抗体 1、抗原 2、抗体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一)?? 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
(二)?? 免疫细胞 1、淋巴细胞2、单核吞噬细胞3、粒细胞
(三)免疫分子 1、补体2、细胞因子
三、免疫应答
(一)体液免疫1、感应阶段2、增殖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
(二)细胞免疫1、感应阶段2、增殖和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
第二节 运动性免疫机能
一、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
(一)?? 适宜的中等运动负荷可增强免疫机能
(二)?? 过量运动可降低免疫机能
二、运动性免疫模式 (一)“开窗”理论模式
(二)“J”型曲线模式
第三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
一、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
(一)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
(二)激素、神经递质等的作用
(三)低血糖的作用
(四)氧自由基的作用
二、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小结:免疫的概念 运动性免疫机能 运动性免疫抑制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简述免疫、抗原、抗体的概念。
2.简述运动性免疫的“开窗”理论模式和“J”型曲线模式。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7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教学目的
掌握:运动各阶段机能变化的生理特点
了解:运动各阶段机能变化的生理机制
教学重点
1. 赛前状态的调整
2. 准备活动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2. 稳定状态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
2.形成赛前状态的生理机制
3.赛前状态的三种类型 (1)准备状态型 (对比赛有利)
(2)起赛热症型(需调整)
(3)起赛冷淡型(需调整)
4.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
二、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和机制
(二)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
第二节、进入工作状态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的生理机制
(三)??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
(三)“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1.“极点”及其生理机制 (肌肉与内脏的不适应过程)
2.“第二次呼吸”及其生理机制(肌肉与内脏的适应过程)
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
二、稳定状态
(一)真稳定状态(氧的供需矛盾得以解决)
(二)假稳定状态(氧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小结:
赛前状态、准备活动、进入工作状态、极点、第二次呼吸、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的概念。不良赛前状态的调整。 “极点”克服方法。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简述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2.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有何区别?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8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三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第四节、恢复过程
教学目的
掌握: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方法
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 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教学难点
1.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
2. 超量恢复的生理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二)疲劳的分类
(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6种理论学说)
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1.中枢性疲劳2.外周性疲劳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三、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背肌力与握力、呼吸肌耐力)
(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膝跳反射阈值、反应时、血压体位反射)
(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
(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运动前、中、后)
第四节、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运动中恢复阶段、运动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阶段、运动后超量恢复阶段)(强调超量恢复“在一定范围”“在一段时间内”)
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
三、促进恢复的措施
(一)运动性手段 (积极性休息 整理活动)(同时负诱导作用)
(二)睡眠 (睡眠状态下,人体内代谢以同化作用为主)
(三)物理学手段(按摩、理疗、吸氧、针灸等)
(四)营养学手段
小结:运动性疲劳的判断、超量恢复、促进恢复的措施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方法有哪些?
2.超量恢复有何特点及意义?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9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四章、运动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教学目的
掌握:力量素质练习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
熟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发展力量的原则
了解:力量素质的分类、发展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量素质练习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以及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
2. 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
教学难点
1. 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2. 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概述:运动素质的概念,运动素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力量素质
一、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二、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一)肌肉的形态结构的变化
1.生理横断面增大2.结缔组织增厚3.毛细血管网增多4.能量供应和氧贮备能力提高5.脂肪减少6.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二)神经调节功能的改善
1.运动中枢功能的提高2.各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改善
(三)心理因素的影响(增力情绪的影响)
(四) 肌肉内感受器反馈调节的影响(肌梭和腱梭的影响)
(五)雄性激素的影响(合成类固醇对肌肉体积)
(六)心肺功能的变化(憋气的影响)
二、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
(一) 超负荷原则(“无关区域”、“肌肉萎缩阈值”、“肌肉肥大阈值”)
(二)渐增阻力原则(“负荷到8,训练到12”练习方法的解释)
(三)专门性原则
(四)?????? 大小肌群训练的有序性原则
(五)合理间隔原则
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
(一)负荷大小
(二)速度快慢
(三)重复次数
(四)练习的持续时间
小结: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发展原则、影响训练的因素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简述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2.简述大、中、小负重练习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0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四章、运动素质
第一节 力量素质 第二节、速 度 素 质
教学目的
掌握:力量和速度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发展力量的原则
了解:力量素质的分类、发展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难点
1. 力量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2. 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力量素质
四、几种力量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一)动力性练习
(二)静力性练习
(一)?? 等动练习
(四)离心练习
(五)超等长练习
第二节、速 度 素 质
一、决定速度快慢的生理基础
(一)反应速度
(二)动作速度
(三)位移速度
二、速度素质的训练
(一)完善技术的练习
(二)利用助力的练习
(三)利用后效作用的练习
(四)短时、大强度的练习
(五)力量练习
(六)预防和消除“速度障碍”
小结:
1.力量素质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速度素质的训练的生理学分析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简述力量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2.简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
3.简述速度素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1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四章、运动素质
第三节、耐力素质 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教学目的
掌握: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影响耐力训练的因素
了解:灵敏和柔韧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重点
1. 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2.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难点
1. 耐力素质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2.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三节、耐力素质
一、耐力素质的分类
二、有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决定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心肺功能
2.骨骼肌特点
3.能量供应特点
(二)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 4.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三)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耐力
(三)有氧耐力训练
二、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一)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 1.肌肉中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2.消除乳酸的能力
3.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二)无氧耐力的训练 4.“动机”对耐酸性的影响
1.间歇训练 2.高原训练和缺氧训练
第四节、灵敏和柔韧素质
一、?????? 决定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
二、灵敏素质的练习方法
三、发展灵敏素质的注意事项
四、决定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
五、发展柔韧素质的方法
(一)主动或被动的静止性拉伸方法
(二)主动或被动的动力性拉伸方法
六、发展柔韧素质的注意事项
小结:耐力素质灵敏和柔韧的生理学基础
有氧和无氧耐力练习方法的生理学基础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 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2.? 试述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2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五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与运动
教学目的
掌握:儿童少年生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了解:运动动的定向及科学选材的方法
教学重点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教学难点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与运动
一、骨骼 (一)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
(二)?? 身体锻炼的全面性
(三)适宜的力量练习负荷
(四)练习场地的选择
(五)?? 预防“骺软骨病”的发生
(六)适当的营养
二、关节 (一)保持正确的姿势
(二)练习负荷要适宜
(三)顺势发展柔韧性
三、肌肉练习时,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应注意事项。
四、血液循环(一)合理安排的运动负荷
(二)不宜做过多和过长的“憋气”
(三)???? 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问题
(四)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生长发育
五、呼吸系统
(一)教育儿童少年注意呼吸的卫生
(二)注意呼吸与运动的配合
(三)在强度较大、时间较长的运动中,要有意识地加深呼吸
(四)突出以强度为主的训练,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五)采取积极的手段,提高呼吸机能
六、神经系统
(一)教学、训练内容要生动活泼多样化
(二)要多采用直观形象教学
(三)要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组织纪律的思想教育。
小结:
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
2.针对儿童少年解剖、生理特点在教学训练时应注意的事项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儿童少年运动器官有何特点?
2.为什么儿童少年不宜过多进行大强度的力量训练?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3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五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
第二节、性别的生理学差异与运动能力 第三节、 衰老与运动
教学目的
掌握: 年龄和性别的生理学差异、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熟悉: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了解: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
1. 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2. 年龄和性别的生理学差异
教学难点
1. 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2. 衰老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二节、性别的生理学差异与运动能力
一、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
二、身体成分的性别差异
三、氧运输系统的性别差异
四、骨骼的性别差异
五、肌肉系统的性别差异
六、运动能力的性别差异
七、 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第三节、 衰老与运动
一、????????? 概述
(一)?? 日历年龄与生物年龄
(二)衰老的概念及老年人划分标准
二、衰老过程和运动的影响
(一)?? 心血管功能 (二)肺功能 (三)骨骼
(四)关节和肌肉 (五)体成分和身高 (六)神经系统
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一般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二) 经常性原则(三)个别对待原则
三、老年人体育卫生
(一)锻炼前必须经过严格体格检查(二)加强锻炼的医学监督工作(三)要遵循正常的生活制度 (四)注意锻炼期间的饮食和营养(五)锻炼期间应禁烟
小结: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
运动对女子月经周期的影响
衰老过程和运动的影响
?
5分钟
40分钟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
5分钟
思 考 题
1.女性运动员月经期进行运动训练应注意什么?
2.衰老过程只人体机能下降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简述老年人体育锻炼应注意的事项。
?
运动生理学(第二学期)教案 14
授课对象
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本科)
教材名称
运动生理学 编著:吕新颖 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授课章节
第十六章、体育教学训练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教学目的
掌握:体育教学基本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熟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生理学评定的基础
了解:运动训练方法的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重点
1. 体育教学训练基本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2. 训练方法的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难点
1. 体育教学训练基本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2. 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
?
?
?
?
?
?
?
?
?
?
?
?
?
?
?
?
?
教学内容
时间(2节课)
教学步骤、内容(详细内容见课件)
上次课内容的回顾
第一节、???? 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一、用进废退原则 (一)可训练性原则 (二)可逆性原则
二、全面身体训练原则
三、循序渐进原则
五、 区别对待原则
第二节 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
一、影响生理负荷的因素
(一) 练习的强度 (二)运动密度 (三)持续时间(四)练习的数量
二、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量
“最佳心率范围”,约在每分110~120次至170~180次之间
三、中学课余训练负荷量
(一)运动强度要合理控制 (二)负荷量节奏要合理安排
(二)?? 注意不同项目的特点 (四)注意营养与休息
第三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一、间歇训练法
(一)若干生理特点 (二)构成因素 (三)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二、重复训练法
(一)主要特点:(二)工作特点和练习方法 (三)应注意的问题
三、持续训练法
(一)持续性训练的特点
(二)持续训练的生理依据
(三)持续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小结: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中学体育教学与训练负荷量的区分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
5分钟
?
40分钟
?
?
?
?
?
?
?
40分钟
?
?
?
?
?
?
?
?
?
?
?
?
5分钟
?
?
思 考 题
1、? 试述用进废退及全面身体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基础。
2、? 何谓循序渐进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
3、简述间歇训练法的生理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