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
???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2.??? 课程类别:必修课
3.??? 适应专业: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
4.??? 课程地位:主干课程
5.??? 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0学时,实验12学时)
6.??? 总学分:4
7.??? 先修课程:运动解剖学
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分2学期完成,每学期每周2学时)
教学安排
教学基本内容
讲授
实验
小计
绪论
2
?
2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4
?
4
第二章 骨骼肌活动的生理基础
6
1
7
第三章 呼吸
2
1
3
第四章 血 液
2
1
3
第五章 血液循环
6
1
7
第六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
2
1
3
第七章 物质代谢
4
1
5
第八章 能量代谢
4
1
5
第九章 内分泌
2
?
2
第十章 感觉与神经控制
6
1
7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2
?
2
第十二章 运动与免疫
2
?
2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机能状态变化规律
4
1
5
第十四章 运动素质
6
2
8
第十五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
4
?
4
第十六章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与方法的生理学
2
1
3
?
?
?
?
?
?
?
?
?
?
?
?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对人体基本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活动影响的基本规律及机制,懂得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并学会从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或分子水平上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防治一些常见疾病和提高运动水平的目的,为后继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学习以及今后指导体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学期]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了解本课程与运动人体科学中其它学科的关系,发展历史与展望;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
[讲授内容]
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形体、结构与机能的区别;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反应的定义;怎样才能学好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功能;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递的基本原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转运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入胞
第二节 细胞的兴奋与传导
阈刺激、基强度、时值、不应期、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传播。
第二章 骨骼肌的机能(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肌纤维的基本结构,掌握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引起肌肉兴奋的条件,掌握肌肉收缩的主要形式及运动单位的基本概念,掌握运动单位动员对肌肉收缩力量的影响,掌握肌肉内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为学习“力量素质”奠定基础,掌握肌纤维的分型及类型特征以及各类型肌肉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讲授内容]
第一节??骨骼肌的收缩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的动员、肌原纤维、 肌小节、 肌管系统、肌丝的分子组成、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第二节??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力学分析
弹性成分的作用、肌肉收缩的形式、张力-速度关系、长度-张力关系
第三节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第四节 肌肉中感受器的结构及功能
肌梭的结构及功能、腱梭的结构及功能
[实验一] 肌电图的测定(必做)
了解肌电图仪器的操作及肌电图的记录方法,观察受试者做不同程度的用力,观察单纯、混合、干扰相波群的肌电图变化规律。
第三章 呼 吸(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的动力、肺容积和肺容量,熟悉肺通气、屏息、憋气与运动的关系,掌握气体交换和运输;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肺通气
呼吸全过程的三个环节、呼吸运动、呼吸方式、屏息、憋气、胸内负压、肺活量、肺泡通气量、肺通气的调节
第二节?? 肺换气
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分压差概念、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运动时合理的呼吸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合理运用憋气
[实验2] 肺功能的测定(必做)
学会测定和分析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第四章 血 液(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使学生对血液的组成、主要特性、主要功能建立基本概念,掌握对血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特性、主要功能。 要求学生掌握血量的一般概念及运动时的变化,了解运动对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变化的主要影响。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体液的概念、血液的组成、内环境、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节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血红蛋白的功能、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白细胞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特点及功能
第三节??? 血液的功能
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氧离曲线、缓冲与防御功能
[实验3] 运动时血乳酸的变化(必做)
?
通过测定不同运动方式时血乳酸浓度的变化,了解有氧运动及无氧运动时的机能变化特点,为评定运动人体机能打下基础。
第五章 循环机能(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心脏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等基本生理特性;掌握心率及心动周期的基本概念,掌握心率测定的生理意义及心率与运动的关系;了解心脏的基本射血过程;掌握心输出量的概念和主要影响因素,掌握心泵功能贮备的概念;掌握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掌握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影响因及血压与运动的关系;掌握一次性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及长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掌握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初步了解自主神经及儿茶酚胺类物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心脏的机能:
兴奋性、自动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第二节??? 心泵功能
心动周期与心率、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心输出量 心脏泵功能储备
第三节??? 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压、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血流量重新分配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减压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第五节?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测定脉搏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实验4] 安静时及运动后,脉搏和血压的测定(必做)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和血压的测定。
[实验5] 运动遥测心率的记录和计算机分析(选做)
测定心率是了解运动时心血管机能变化的一个简单易测指标,但传统的测脉搏或心率都无法了解运动过程中的心血管机能变化,遥测心率测定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借助遥测心率仪不仅可以了解运动时的心脏活动,还可以检测不同强度运动时人体的机能反应,进而评定运动员训练效果。
第六章 运动中氧的供应与消耗(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熟悉需氧量、摄氧量、氧亏与运动中过量氧耗的概念,熟悉最大摄氧量的概念、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乳酸阈的概念及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需氧量、摄氧量、氧亏、运动中过量氧耗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
第三节??????????? 个体乳酸阈
个体乳酸阈与无氧阈的差别、个体乳酸阈与有氧训练
[实验6] 运动时最大摄氧量和个体乳酸阈的测定(选做)
最大摄氧量和个体乳酸阈都是评定人体最大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它们的测定可以对受试者机能潜力和训练程度进行生理学评定,是运动生理学中的一项重要测试。
第七章 物质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懂得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了解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掌握肾的泌尿过程及?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 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吸收过程、肌肉运动对消化与吸收机能的影响
? 第二节 主要营养物质的体内中间代谢简述
酶的概念、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联系,运动与减肥,运动与补糖。
第三节???????代谢尾产物的排泄
排泄的概念?、肾的泌尿功能?、肾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态中的作用、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实验7] 安静与运动时血糖的测定(选做)
血糖的变化是反映机能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指标之一,而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对血糖影响有所不同,通过测试可了解血糖指标的变化随运动性质不同而不同的生理现象。
第八章 能量代谢(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测定原理及基础代谢的概念。掌握人体运动时能耗与供能的知识,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来源
糖、脂肪和蛋白质的能量释放、贮存、转化和利用,ATP的生成和贮存。
第二节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及三种能量系统的特性,能量连续统一体的理论及应用
第三节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及方法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非蛋白呼吸商。耗氧与二氧化碳生成的测定方法。
第四节???????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基础代谢的测定方法,肌肉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其它因素
第五节???????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
运动时能量消耗的计算、计算运动时能量消耗的意义。
[实验8] 无氧功率的测定(必做)
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二学期]
第九章 内分泌系统(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了解人体运动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讲授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内分泌与内分泌腺:激素概念、作用途径、生理效应及其意义、分类、一般作用特征
第二节 人体主要激素的作用
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皮质、脑垂体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作用与兴奋剂、雌性激素与女子月经周期。
第三节 人体运动对对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人体运动时激素的变化,运动时主要激素反应及意义。
第十章 感觉与神经控制(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和眼、耳、位觉、本体感觉这些特殊感觉器官的功能。了解神经细胞活动和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对人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对人体功能整合作用。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眼、耳、位觉、本体感觉器的功能感觉信息的传导;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二节 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肌肉运动的高、中低位中枢的神经调控、运动时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
第三节 运动时神经系统对人体功能整合
运动时人体功能活动的整体性、运动时植物性功能的肌肉活动的调节、反馈在运动协调中的作用。
[实验9] 模拟生理实验(必做)
通过模拟生理试验系统仪上的模拟实验,达到动物实验可以验证的一些生理现象的目的。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的形成(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技能的概念,掌握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时相变化。
[讲授内容]
第一节??????????? 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条件反射形成的分化,大脑皮层的动力定性。
第二节 运动技能的形成
运动技能基本概念 运动技能的分类 运动技能形成生理本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阶段、自动化阶段;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
第十二章 运动与免疫(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免疫机能的概念,掌握不同运动方式时免疫机能的变化。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免疫系统概述
免疫、抗原、抗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的应答。
第二节??????? 运动性免疫机能
运动负荷与免疫机能,运动性免疫模式:“开窗”理论、“J”形曲线。
第三节??????? 运动性免疫抑制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可能机理,运动性免疫抑制的生理意义
第十三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功能水平的变化、掌握各阶段功能变化的主要生理特点及其机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赛前状态:概念 特征及产生机理、准备活动:意义 生理作用 产生机理 生理负荷
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工作状态
进入工作状态:概念 产生机理 影响因素、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稳定工作状态:真稳定工作状态、假稳定工作状态
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
概念 分类 产生机理、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第四节 恢复过程:
恢复的概念 ,一般规律, 机体能源储备的恢复, 促进恢复的手段,整理活动的生理作用。
[实验10] 判断疲劳的测定
学会通过对运动疲劳前后的反应时、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等测试仪来判断疲劳的测定方法。
?? 第十四章 运动素质(6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运动素质概念及各项运动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掌握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素质的方法和年龄特征,了解发展柔韧、灵敏素质的方法和年龄特征。
[讲授内容]
概述:运动素质的概念,运动素质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力量素质
1、力量素质的概念和分类2、力量素质的生理学基础3、力量素质的自然增长规律4、力量素质的训练:影响力量训练的因素,发展力量的原则,力量训练的方法5、发展儿童少年力量素质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的概念和分类、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速度素质的练习方法。
第三节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的概念 分类、耐力素质的生理学基础,有氧耐力及其训练、无氧耐力及其训练。
第四节??????? 灵敏和柔韧素质及
灵敏和柔韧素质的概念、生理学基础及练习方法。
[实验11] 力量素质的测定(必做)
通过用力量练习器或等速测力仪对受试者力量的测试,了解力量素质的测定方法。
[实验12] 速度素质的测定(必做)
通过对利用专门的仪器,对受试者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单手快速敲击)的测试,了解速度素质的测定方法。
第十五章 性别、年龄特征与运动(4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儿童少年生理及生长发育特点,了解运动动的定向及科学选材的方法,了解女子的生理及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特点,了解衰老过程的特点及老年人的体育锻炼。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
第二节??????? 性别的生理差异与运动能力
生长和成熟的性别差异、女子运动能力的特点 、月经周期运动。
第三节??????? 衰老与运动
老年人生理特点,衰老过程和运动的影响,老年人体育锻炼原则
第十六章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和方法的生理学分析(2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依据,了解体育教学训练的运动负荷的生理学依据。
[讲授内容]
第一节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生理学分析
用进废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身体训练原则、区别对待原则
第二节 运动负荷的生理学分析
影响生理负荷的因素,中学体育教学负荷量,中学课余训练负荷量
第三节 训练方法的生理学分析
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持续训练法。
[实验13] 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必做)
掌握不同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方法
??四、教学方法
1.以理论为基础,突出应用性知识点讲授。尽量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讲授,讲授的内容和难度以绝大部分同学能听懂为依据。
2.充分利用录象、动画、图表等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3.大胆创新,拓展课程应用性领域,增添体能训练生理学、运动与免疫、运动与减肥等内容,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凸显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色。
五、考核办法与要求
(一)?? 考核方式:平时考核与学期结束后考试相结合;包括笔试(开卷和闭卷)和口试。
(二)?? 成绩计算:结业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提问和实验作业成绩),课程结束卷面考试占70%(如两学期考试都及格,按两学期之和记成绩)。
?六、教材与参考资料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年.
2.??????? 邓树勋等 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 杨锡让, 傅浩坚 主编《运动生理学进展》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年
4.??????? 张冬梅 主编《生理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年
5.??????? 王庭槐 主编《生理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6.??????? 田野 主编《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7.??????? 邓树勋等 主编 《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8.??????? 吕新颖 主编《运动生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 吕新颖 编 《简明运动生理学教程》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 杨锡让 主编《实用运动生理学》北京 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8年
11.??? 王健 主编《运动人体科学概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 [芬]帕沃.V.科米 主编《体育运动中的力量与快速力量》(修订本)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13.??? 石井喜八等主编,王起然等译《运动生理学概论》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年.
14.??? 陈永清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 姚泰 主编《生理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
16.??? 龚茜玲, 钱梓文 主编《生理学》 上海 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2年
17.??? 高溪等《卫生部医学CAI课件 生理学系列》 北京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
18.??? 华南师大精品课程《运动生理学》网页www.gdou.com/jpkc/course/3/ydsl2003.12
19.??? 赣南医学院《生理学》优质课程网页www.gnmc.net.cn/yzk/sl/jxd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