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土壤有机质
概述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部分,一般占到土
壤总重量的 5%左右,土壤学中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 20%( 200g/kg)以上土壤叫有机质土,20%以下
土壤叫矿质土壤。我国土壤耕层有机质大多数在 5%以
下,东北土壤较多,华北、西北大多在 1%左右。各别
漠境土壤不足 0.5%。华中、华南水田土壤在
1.5~3.5%,旱地土壤也较少。
尽管如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影响却很大。
是土壤肥力主要指标
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计量单位为 g/kg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关系
肥力水平 低 较低 中等 较高 高
OM( %) <0.5% 0.5~1.0 1.0~1.2 1.2~1.5 >1.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 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 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 2000磅,
每公顷 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三)元素组成
C(52~58%),O(34~39%),
H(3.3~4.8%),N(3.7~4.1),
P,K,Ca,Mg,Fe,Si,
Zn,Cu,B,Mo,Mn等,
其中,C,H,O,N的和占有
机质 90~95%
(四)土壤有机质组成
基本特点,
1.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和
蛋白质含量比植物组
织中含量增加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
减少
3.土壤中形成了腐殖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成分 植物组织 ( %) 有机质 ( %)
纤维素 (cellulose)
半纤维素 (hemicellulose)
木质素 (lignin)
蛋白质 (proteins)
油脂 (fat)、腊质 (lipids)
20~50
10~30
10~30
1~15
1~8
2~10
0~2
30~50
28~35
1~8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组成比较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第二节 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有机残体
矿(质)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一)矿化作用的概念: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
营养元素的过程
Mineralization,the conversion of an element from an organic
form to an inorganic state as a result of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二)矿化作用的意义
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 ---有效化过程 (硝化力测定)
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
(三)各种物质矿化作用
1.糖类有机物质矿化,
多糖 单糖
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
有机酸 —— heat(少) 半嫌气条件
CH4,H2,H2S+heat(极少)嫌气 水解酶作用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己糖 >淀粉 >半纤维素 >纤维素; 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生物
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 4~5千卡热 /g有机物)
2.含氮物质的分解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 NH3 硝酸根 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
( 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
( 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
( 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 条件下
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正磷酸盐 H2PO4-,HPO4=,PO4+3,
正硫酸盐 HSO4-,SO4= 好气条件
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 H3PO3,H3PO2, H3P
正硫酸盐 H2S (黑根、毒害) 嫌气条件
(三)矿化率 ( mineralization rate):每年因矿化而消
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矿化
率为 1%左右。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
1.温度,在 0~35℃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每上升 10 ℃,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 10倍。温度高于 45 ℃ 和低于 0 ℃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
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高于 50 ℃ 就是纯氧化反应。
(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什么低于北方土壤)温度增加 10 ℃,有机质增加 2~3倍。
冻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 1~2周内,二
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2.水分(通气性),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和通气条件。如果
适度湿润且通气良好,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进行着好气分解,分解速
度快。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少。养料释放多。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湿度过
大,水分堵塞了土壤孔隙,使通气状况受阻,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分解慢,不
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释放还原性气体,产生环境效应,也影响植物生长。
水田不宜提倡秸秆还田。不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增产。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 1~2周内,二氧化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 — 中性;放线菌 — 偏微碱性; 真菌 — 酸性
( 3~6);土壤 pH高于 8.5和低于 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 C/N比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C/N比 ( carbon nitrogen ratio )
C/N比,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土壤的 C/N,8:1~15:1 中间值为 10:1~12:1。在同一气候条件下,C/N变化较
小。气温相同时,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C/N比湿润地带低;降雨量相同时,暖温
地带土壤 C/N比寒冷地土壤低。底层土壤 C/N比表层土壤低。
植物的 C/N比,豆科植物 20:1~30:1。作物秸秆为 80:1~100:1
微生物,4:1~9:1
C/N比意义,
1.具有较高 C/N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会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现象。 C/N比作为
秸秆还田的重要技术参数需要考虑。
2.不同土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C/N比。土壤 碳 的保持决定于土壤 氮 的水平。有机
体的含氮量越大,则有机碳累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C/N不仅与土壤氮的
有效性有关,而且也跟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关。在耕作土壤管理中,两方面都需
要考虑。
氮因素( nitrogen factor) ;表示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氮素的缺乏
程度。加入 100份有机物需要加进去的氮素量,既不发生争氮现象,又不会使土
壤有效氮发生 生物固定现象 。
二,土壤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一)腐殖化概念:有机物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有机碳形式,也
叫有机碳的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生物过程。
(二)土壤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
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一些纯化学过程。
有机质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了合成腐殖质原始材料,
( 1)芳香核:主要由 木质素降解所产生 。
酚类氧化成醌所产生。
( 2)支链化合物:一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等。
第二阶段:合成阶段:将分解转化的基本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缩合和聚合
合成结果复杂的腐殖质。
多元酚理论(较为盛行)
二,土壤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三)腐殖化系数( humification coefficient):加入单位有机物质
土壤后所产生腐殖质的斤数(一般指一年以后)。
腐殖化系数大小不仅取决于有机物质品种本身,也取决于各种
环境条件:旱地土壤腐殖化系数一般在 0.20~0.30,而水田则为
0.25~0.40之间。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 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 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2,含氮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中含氮化合物,其中主要
形式为蛋白质、缩氨酸。易于分解成氨基酸。占的量不高。
(二)腐殖物质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腐殖物质概念: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
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是在土壤中形成的 一类 特殊的化合物,远不同于动植
物体内的其它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性质稳定、存留时间长、和
无机矿物颗粒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土壤有机质质体成分,占有机质
总量的 50~90%。基本上与盐基离子形成各种腐殖酸盐。
中心为芳香核、连接了许多支链化合物的复杂结构
二,土壤腐殖质分离与提取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 HA)和黄腐酸( FA)
土壤
用稀碱
( NaOH)
去除了动植物
残体细土样 溶液 (腐殖酸)
Humic acids
黑色残余物
黑腐素
(胡敏素)
humin
酸化
( HCl)
黄色溶液
(黄腐酸、富啡酸
富里酸)
Fulvic acid,FA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用乙醇
溶解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碱溶后加电
解质 NaCL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 2.0重液浮选
(轻组)
聚合度
黄腐酸(富啡酸、富里酸)既能溶解
于碱,又能有解于酸。曾经成为可连
酸、阿波可连酸。分子量相对较小
褐腐酸(胡敏酸):指能溶解于碱
而不溶解于酸。分子量相对较大 +
=60%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一)腐殖酸的组成
1.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一般以腐殖质
分子的平均含碳量为 58%为有机碳和腐殖质的换算系数
( 1.724=100/58) 。 C/N=10:1~12:1,褐腐酸大于黄腐酸
腐殖酸 C ( %) H ( %) ( O+S) ( %) N ( %) 分子量
胡敏酸
富里酸
50~60
45~53
3.1~5.3
4.0~4.8
31~40
40~50
2.8~5.9
1.6~4.3
890~2550
675~1450
我国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南京土壤研究所)
2.腐殖酸的化学结构
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
香核( 疏水性基团 ),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
为网状结构特征。功能基团包含有,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
醇羟基、甲氧基 等 。这些基团成为腐殖质分子活性最强的部分、如
带电性、吸附性、亲水性等。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FA 55-112 3-57 26-95 3-20 12-27 3-12 103
腐殖质的含氧官能团含量( m mol M+ ),kg-1
芳构化程度:表示腐殖酸分子中芳香环结构所占的比例。表示腐
殖质的缩合度
3.腐殖酸的分子形状,
多数人认为是网状多孔结构,现代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腐殖质为非晶质物质,分子结构非常松散。大
致呈无规则线状,其结构受 pH、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影
响极大。
pH 2-3 纤维、纤维束状
4-7 网状、海绵状
8-9 页状
>10 粒状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HA的 3D优化结构模型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二 ) 腐殖酸的理化性质
1、颜色:腐殖酸不分组时,整体呈现黑色,但不同组分其颜色不同,
胡敏酸颜色较深,呈棕褐色,富里酸颜色较浅,称淡黄色。
腐殖质颜色主要由缩合度的大小和发色团的比例不同而引起。
A4/A6比值( A4/A6 ratio of humic acids) (E4/E6),
腐殖质在波长为 465nm和 665nm(或 400nm和 600nm)处的吸光
值的比。是腐殖化程度的指标。
2、溶解性:腐殖质是一种弱酸,可溶于碱溶液而生成腐殖酸盐。
富里酸 溶于水、酸、碱 ; 胡敏酸 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
富里酸的 一价、二价盐溶于水, 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
胡敏酸的 一价盐溶于水,但 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
3、吸水性 是一种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 500%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4.带电性
属于两性胶体。在酸性情况下带负电荷,碱性情况下带正电荷。
电荷来源主要是分殖酸分子羟基解离和胺基质子化。带电量为
200~500coml/kg,随 pH升高而升高。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5、腐殖酸的络合性
络合物的稳定性随 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 Ph4.8时能与 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
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6.腐殖质的稳定性
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 半分解周期 少于 3个月,植物残
体形成的新的有机质的 半分解期 为 4.7-9年,而胡敏酸的 平均停留 时
间为 780-3000年,富里酸的 平均停留 为 200-630年。
土壤有机质平均停留期( mean residence tim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RT )土壤有机质各组分年龄的加权平均值
MRT变异,(1)不同土壤表土层中有机质的 MRT值变异很大。
(2) 同一土壤 MRT随土壤剖面层次增加而增大。
MRT决定于:输入土壤有机残体的数量和性质;腐殖物质的化
学本性和存在状态;环境条件等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MRT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有机质或其某一组分中 14C放射比活度,依据 14C半衰
期进行推算。
MRT意义
1,判断土壤形成过程速率,MRT小,形成速率就快。
2,判断土壤的演化特征:依剖面上 MRT变异规律为根据。
3,将埋藏土壤的 MRT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指示土壤年龄。
4,土壤有机质中各组分的 MRT值指示了组分的生物学稳定性的大
小。
(三)腐殖质的变异性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不同土壤不仅其腐殖质含量不同,
而且组分的比例、各组分的复杂程度等也有差异。
HA/FA值 ***: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意义: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说明了腐殖酸形成的条件和分子
量的复杂程度,HA/FA越大,胡敏酸含量多,结构复杂;相反,富里酸含量多,
结构简单。
我国土壤有机质变异规律是
1.由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化土壤过渡,腐殖质含
量不断递减,HA/FA也逐渐降低。
黑土( 1.5~2.5) -黑钙土( 1左右) -灰钙土和荒漠土( 0.6~0.8)
2.一般我国 北方 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
HA/FA比大于 1; 而在温暖潮湿的 南方 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
HA/FA比一般小于 1,
黑土 -暗棕壤( 1~2) -黄棕壤( 0.45~0.75) -红壤、砖红壤( <0.45)
3.在同一地区,水稻土 的腐殖质的 HA/FA 比 大于旱地。
4.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 的土壤的 HA/FA比较高。
造成土壤腐殖变异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植被、土壤反应、母质、等环境因
素综合作用结果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5%
0.5-2.0%
7%
0.5%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与肥力关系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 一 )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1,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 土壤每年释放的
CO2达 1.35× 1011吨, 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大棚蔬菜生产需要气肥 。 由于中午往往发生 CO2饥饿现象, 影响产
量 。 根系土壤 CO2浓度超过 5%会对作物产生毒害
2,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 90-98%
3.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 20-50%
4.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5.腐殖酸的络合和螯合,防止了某些金属如 Cu,Zn沉淀,提高了有
效性。
6.有机酸促进了矿物风化、溶解释放其养分
有机物质是多元素的长效肥
(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 (胶结剂 ---胡敏酸 — 多糖)
②降低土壤粘性、粘着性、胀缩性和可塑性,改善土壤耕性;
在陶瓷工业中常向陶土中加入适量的腐殖质,以改善其塑性,防
止模坯开列变形,提高成品率。
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
④促进土壤升温。机理如下
1,进入土壤的植物组织,每千克干物质大约有 16.7452~20.9320KJ
的热。含有机 4%土壤每英亩耕层土壤有机物质潜能为 6.28× 109~
6.9888× 109KJ;相当于 20~50吨无烟煤热量。(土壤参与了能量的
传递)应用实例:保护地蔬菜育秧和越冬
2.腐殖质黑色有利于吸热增温
3,导热性较大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2、化学性质
( 1)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
( 2)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 –可变电荷
( 3)影响土壤保肥性
( 4)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
( 5)影响土壤缓冲性(弱酸和弱酸盐)
3、生理性质
( 1) 影响根系的生长
( 2)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增强了细胞渗透性和刺激根系下扎)
( 3)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
( 4)药用作用。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不良作用: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各种有机酸的毒害问题
应当注意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腐殖酸是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剂。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褐腐酸可使残留在土壤中
的某些农药如 D.D.T、三氮杂苯等溶解度增大,加速淋出土体。
减少对农作物危害,
(三 ) 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四)对环境不良影响
还原气体的产生 CH4,H2S等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个碳原子的旅程
据 Garrels等( 1975)计算,
?在大气圈中停留 4年;
?在生物圈中停留 11年;
?在海洋上层水域停留 385年;
?在深海中停留 10万年;
?在地壳中停留 3.42× 108
(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
坚持两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化和腐殖化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
在特定的气候带,特定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到一定数
量时,将保持较稳定的数值,不可能上升到惊人的水平;
有机质含量下降要比提高快。
(东北黑土开垦后退化 )
2,经济原则
超量使用有机肥或其它大量的有机物质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经济
的,必须按照经济原则培肥土壤。
(有机无机并重)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三,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土壤有机质 ( 碳 ) 的动态平衡
土壤有机质含
量并非可以无
限提高,在稳
定的生态系统
中最终达到一
个稳定值。
(二)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1、施用有机肥
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
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
肥、河泥、塘泥,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2.种植绿肥 田菁 紫云英 紫花苜蓿等
( 1) 休闲绿肥 ( 2)粮肥间套
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
田间麦秸堆腐还田
激发作用 **( Priming effect),由于 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
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
效应称之 激发作用,也叫起爆效应 。
激发效应可以是 正,也可以是 负。
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
入前的矿化量之比。
激发比率 > 1,正激发,不仅没有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反而
减少了;
激发比率 <1,负激发,可以增腐殖质含量
激发比率受一系列因素影响
问题,给土壤使入有机肥,就一定能提高反应殖质含量吗?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3.秸秆还田
要注意秸秆的 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
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4.土壤调控技术措施
( 1)调解土壤湿度和通气性
( 2)温度:中耕松土(锄头下边有肥)
( 3)土壤 pH
(4) 土壤 C/N比
【 本章小结 】
? 土壤有机质概述
1,了解不同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2,了解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有机质来源的异同 。
3,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概念, 二者有何异同 。
4,熟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 包括化学组成, 化合物组成和形态特征 。
?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1,掌握碳水化合物, 含 N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及产物, 重点掌握影响转化
因素中的 C/N的详细内容和基本原理 。
2,理解影响有机物质在土壤中转化的推动力是微生物的含义 。
?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了解腐殖质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组成土壤腐殖质
最基本的物质有哪些?
2,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分, 所带功能团对各组分性质产生的影响 。
? 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 农作物产量, 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
影响 。
? 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 以及为什么一再强调增施有机肥,
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 。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一 )基本概念
( 二 ) 问答题
1,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矿化作用 4,腐殖化作用 7,
腐殖化系数 8,C/N 9,腐殖酸 10,褐腐酸 11,黄腐酸 12,激发
效应, 13.激发比率, 14.氨化作用, 15.硝化左右, 16.MRT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4,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5,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 的条
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6,C/N意义
7.HA/FA概念与意义
soil organic
土壤有机质
概述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的组成部分,一般占到土
壤总重量的 5%左右,土壤学中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在 20%( 200g/kg)以上土壤叫有机质土,20%以下
土壤叫矿质土壤。我国土壤耕层有机质大多数在 5%以
下,东北土壤较多,华北、西北大多在 1%左右。各别
漠境土壤不足 0.5%。华中、华南水田土壤在
1.5~3.5%,旱地土壤也较少。
尽管如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性质影响却很大。
是土壤肥力主要指标
目前土壤有机质含量标准计量单位为 g/kg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肥力关系
肥力水平 低 较低 中等 较高 高
OM( %) <0.5% 0.5~1.0 1.0~1.2 1.2~1.5 >1.5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来源
(一)来源于数目众多微生物
1.微生物是最早出现在母质中的有机体。成为最早的土壤有机物
质来源
2.微生物数目繁多,生活代谢周期短。 1g肥沃的表土含有细菌可
在 10亿以上。最多细菌为杆菌,每英亩细菌活质可超过 2000磅,
每公顷 2000公斤。
3.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
(二)来源于各种动植物残体及其它们的代谢物
树木、灌丛、草类、和其它植物残体。植物生长量成为土壤有
机质含量的主要依据
土壤动物:蚯蚓、蚂蚁、鼠类、昆虫等的残体及分泌物
(三)来源于施入的各种有机肥。
有机肥施用很重要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二,土壤有机物质基本组成特点
(一)土壤有机质的物质
组成
依据有机物质的分解阶段
和存在物理形态分为,
1.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原材料)
2.半分解的有机质:成为
暗褐色小片
3.腐殖质:特殊性有机物
质。
(二)土壤有机质化学组成
1.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
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
2.木质素:比较稳定。是形成
腐殖质中心核的原始材料
3.含氮化合物:蛋白质、多肽、
氨基酸
4.脂溶性物质:如树脂、腊质、
单宁等
(三)元素组成
C(52~58%),O(34~39%),
H(3.3~4.8%),N(3.7~4.1),
P,K,Ca,Mg,Fe,Si,
Zn,Cu,B,Mo,Mn等,
其中,C,H,O,N的和占有
机质 90~95%
(四)土壤有机质组成
基本特点,
1.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和
蛋白质含量比植物组
织中含量增加
2.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
减少
3.土壤中形成了腐殖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成分 植物组织 ( %) 有机质 ( %)
纤维素 (cellulose)
半纤维素 (hemicellulose)
木质素 (lignin)
蛋白质 (proteins)
油脂 (fat)、腊质 (lipids)
20~50
10~30
10~30
1~15
1~8
2~10
0~2
30~50
28~35
1~8
植物组织与土壤有机质组成比较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来源及其组成特点
第二节 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有机残体
矿(质)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一)矿化作用的概念: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
营养元素的过程
Mineralization,the conversion of an element from an organic
form to an inorganic state as a result of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二)矿化作用的意义
1.为作物生长释放出了营养元素 ---有效化过程 (硝化力测定)
2.为腐殖质形成提供了基本材料,成为腐殖化的前提。
(三)各种物质矿化作用
1.糖类有机物质矿化,
多糖 单糖
CO2+H2O+heat(多) 好气条件下
有机酸 —— heat(少) 半嫌气条件
CH4,H2,H2S+heat(极少)嫌气 水解酶作用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己糖 >淀粉 >半纤维素 >纤维素; 糖类物质的分解是土壤中生物
物活动的主要能源(生物热)。( 4~5千卡热 /g有机物)
2.含氮物质的分解
蛋白质 多肽 氨基酸 氨 NH3 硝酸根 NO3-
蛋白酶 肽酶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水解作用
( hydrolyzation)
氨化作用
( ammonification)
硝化作用
( nitrification)
任何条件下 好气 条件下
思考题:旱地和水地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结果会有何差异?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3.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含磷和硫化合物的分解
正磷酸盐 H2PO4-,HPO4=,PO4+3,
正硫酸盐 HSO4-,SO4= 好气条件
偏磷酸盐和次磷酸盐 H3PO3,H3PO2, H3P
正硫酸盐 H2S (黑根、毒害) 嫌气条件
(三)矿化率 ( mineralization rate):每年因矿化而消
耗的有机物质量占土壤有机质总量的百分数。
矿化率作为土壤矿化快慢的指标。一般土壤年矿化
率为 1%左右。
(四)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转化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的,属于生物化学反应。
1.温度,在 0~35℃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增加。每上升 10 ℃,
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升高 10倍。温度高于 45 ℃ 和低于 0 ℃ 微生物的活性都会降
低,有机物质分解速率变慢。高于 50 ℃ 就是纯氧化反应。
(南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什么低于北方土壤)温度增加 10 ℃,有机质增加 2~3倍。
冻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freezing) 土壤冰冻以后,在其解冻后的最初 1~2周内,二
氧化碳和氨释放量增多的现象。
2.水分(通气性),微生物生命活动一切条件都需要一定的湿度条件和通气条件。如果
适度湿润且通气良好,土壤中的好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进行着好气分解,分解速
度快。分解完全,矿化率高。中间产物少。养料释放多。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如果湿度过
大,水分堵塞了土壤孔隙,使通气状况受阻,嫌气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物质分解慢,不
彻底,有中间产物累积,释放还原性气体,产生环境效应,也影响植物生长。
水田不宜提倡秸秆还田。不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增产。
干土效应( effect of soil drying) 土壤经过干燥后,在加水湿润的最初 1~2周内,二氧化
碳和氨释放量增加的现象。
3.pH:各类微生物最适条件:细菌 — 中性;放线菌 — 偏微碱性; 真菌 — 酸性
( 3~6);土壤 pH高于 8.5和低于 5.5,都不适宜微生物活动。绝大多数微生最适
pH条件为中性。
4.有机物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新鲜程度、细碎程度,织物组织的 C/N比
一,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mineralization
C/N比 ( carbon nitrogen ratio )
C/N比,有机质中有机碳和有机氮的重量比
土壤的 C/N,8:1~15:1 中间值为 10:1~12:1。在同一气候条件下,C/N变化较
小。气温相同时,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C/N比湿润地带低;降雨量相同时,暖温
地带土壤 C/N比寒冷地土壤低。底层土壤 C/N比表层土壤低。
植物的 C/N比,豆科植物 20:1~30:1。作物秸秆为 80:1~100:1
微生物,4:1~9:1
C/N比意义,
1.具有较高 C/N的植物残体进入土壤会引起微生物与植物争氮现象。 C/N比作为
秸秆还田的重要技术参数需要考虑。
2.不同土壤有一个相对稳定的 C/N比。土壤 碳 的保持决定于土壤 氮 的水平。有机
体的含氮量越大,则有机碳累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所以,C/N不仅与土壤氮的
有效性有关,而且也跟土壤有机质的保持有关。在耕作土壤管理中,两方面都需
要考虑。
氮因素( nitrogen factor) ;表示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氮素的缺乏
程度。加入 100份有机物需要加进去的氮素量,既不发生争氮现象,又不会使土
壤有效氮发生 生物固定现象 。
二,土壤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一)腐殖化概念:有机物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也就是有机碳从一种有机碳形式转化为另一种有机碳形式,也
叫有机碳的周转。它是一种极端复杂的生物过程。
(二)土壤腐殖化过程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假说阶段)
腐殖化过程是以微生物为主导的生物和生化过程,还有一些纯化学过程。
有机质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了合成腐殖质原始材料,
( 1)芳香核:主要由 木质素降解所产生 。
酚类氧化成醌所产生。
( 2)支链化合物:一些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如氨基酸、肽类等。
第二阶段:合成阶段:将分解转化的基本材料在微生物作用下经过缩合和聚合
合成结果复杂的腐殖质。
多元酚理论(较为盛行)
二,土壤腐殖化作用( humification)
(三)腐殖化系数( humification coefficient):加入单位有机物质
土壤后所产生腐殖质的斤数(一般指一年以后)。
腐殖化系数大小不仅取决于有机物质品种本身,也取决于各种
环境条件:旱地土壤腐殖化系数一般在 0.20~0.30,而水田则为
0.25~0.40之间。
第三节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
非腐殖物质
腐殖物质( humic substances)
(一)非腐殖物质: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1.碳水化合物:多糖、糖醛酸、和氨基糖组成。主要来源于植
物残体和根系分泌物。含量占有机质总量 15~27%。其中多糖
是主体。含量约为有机质总量的 9~22%。多糖多土壤结果影响
研究被受到关注
2,含氮化合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中含氮化合物,其中主要
形式为蛋白质、缩氨酸。易于分解成氨基酸。占的量不高。
(二)腐殖物质
一,土壤腐殖质组成
腐殖物质概念:有机物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成一种特殊的、
高分子、暗色的有机物质。
腐殖物质是在土壤中形成的 一类 特殊的化合物,远不同于动植
物体内的其它有机化合物,结构复杂,性质稳定、存留时间长、和
无机矿物颗粒密切结合在一起。是土壤有机质质体成分,占有机质
总量的 50~90%。基本上与盐基离子形成各种腐殖酸盐。
中心为芳香核、连接了许多支链化合物的复杂结构
二,土壤腐殖质分离与提取
以上是依据腐殖酸类物质溶解性进行分类与提取
请注意三大类腐殖组分,尤其是褐腐酸( HA)和黄腐酸( FA)
土壤
用稀碱
( NaOH)
去除了动植物
残体细土样 溶液 (腐殖酸)
Humic acids
黑色残余物
黑腐素
(胡敏素)
humin
酸化
( HCl)
黄色溶液
(黄腐酸、富啡酸
富里酸)
Fulvic acid,FA
褐色沉淀
褐腐酸
胡敏酸
humic acid,HA
用乙醇
溶解
溶解
吉玛多
美朗酸
碱溶后加电
解质 NaCL
沉淀
灰色腐殖酸
溶液
棕色腐殖酸
水浮选、手挑、静
电吸附或采用比重
1.8或 2.0重液浮选
(轻组)
聚合度
黄腐酸(富啡酸、富里酸)既能溶解
于碱,又能有解于酸。曾经成为可连
酸、阿波可连酸。分子量相对较小
褐腐酸(胡敏酸):指能溶解于碱
而不溶解于酸。分子量相对较大 +
=60%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一)腐殖酸的组成
1.腐殖酸的元素组成
腐殖酸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一般以腐殖质
分子的平均含碳量为 58%为有机碳和腐殖质的换算系数
( 1.724=100/58) 。 C/N=10:1~12:1,褐腐酸大于黄腐酸
腐殖酸 C ( %) H ( %) ( O+S) ( %) N ( %) 分子量
胡敏酸
富里酸
50~60
45~53
3.1~5.3
4.0~4.8
31~40
40~50
2.8~5.9
1.6~4.3
890~2550
675~1450
我国土壤腐殖酸的元素组成(南京土壤研究所)
2.腐殖酸的化学结构
分子结构非常复杂。有许多模式,但相对统一的认识是中心为芳
香核( 疏水性基团 ),周围有许多支链化合物(有许多功能团)成
为网状结构特征。功能基团包含有,羧基、酚羟基、羰基、醌基、
醇羟基、甲氧基 等 。这些基团成为腐殖质分子活性最强的部分、如
带电性、吸附性、亲水性等。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种类 羧基 酚羟基 醇羟基 醌基 酮基 甲氧基 总酸度
HA 15-57 21-57 2-49 1-26 1-5 3-8 67
FA 55-112 3-57 26-95 3-20 12-27 3-12 103
腐殖质的含氧官能团含量( m mol M+ ),kg-1
芳构化程度:表示腐殖酸分子中芳香环结构所占的比例。表示腐
殖质的缩合度
3.腐殖酸的分子形状,
多数人认为是网状多孔结构,现代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腐殖质为非晶质物质,分子结构非常松散。大
致呈无规则线状,其结构受 pH、溶液电解质浓度的影
响极大。
pH 2-3 纤维、纤维束状
4-7 网状、海绵状
8-9 页状
>10 粒状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HA的 3D优化结构模型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二 ) 腐殖酸的理化性质
1、颜色:腐殖酸不分组时,整体呈现黑色,但不同组分其颜色不同,
胡敏酸颜色较深,呈棕褐色,富里酸颜色较浅,称淡黄色。
腐殖质颜色主要由缩合度的大小和发色团的比例不同而引起。
A4/A6比值( A4/A6 ratio of humic acids) (E4/E6),
腐殖质在波长为 465nm和 665nm(或 400nm和 600nm)处的吸光
值的比。是腐殖化程度的指标。
2、溶解性:腐殖质是一种弱酸,可溶于碱溶液而生成腐殖酸盐。
富里酸 溶于水、酸、碱 ; 胡敏酸 不溶于水和酸,但溶于碱 ;
富里酸的 一价、二价盐溶于水, 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
胡敏酸的 一价盐溶于水,但 二价、三价盐几乎不溶于水 。
3、吸水性 是一种亲水胶体,最大吸水量可以超过 500%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4.带电性
属于两性胶体。在酸性情况下带负电荷,碱性情况下带正电荷。
电荷来源主要是分殖酸分子羟基解离和胺基质子化。带电量为
200~500coml/kg,随 pH升高而升高。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5、腐殖酸的络合性
络合物的稳定性随 pH值的升高而增大。
在 Ph4.8时能与 Fe,Al,Ca等离子形成可溶性络合物,但在中性
或碱性条件下会产生沉淀。
6.腐殖质的稳定性
在温带条件下,一般植物残体的 半分解周期 少于 3个月,植物残
体形成的新的有机质的 半分解期 为 4.7-9年,而胡敏酸的 平均停留 时
间为 780-3000年,富里酸的 平均停留 为 200-630年。
土壤有机质平均停留期( mean residence time of soil organic
matter, MRT )土壤有机质各组分年龄的加权平均值
MRT变异,(1)不同土壤表土层中有机质的 MRT值变异很大。
(2) 同一土壤 MRT随土壤剖面层次增加而增大。
MRT决定于:输入土壤有机残体的数量和性质;腐殖物质的化
学本性和存在状态;环境条件等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MRT测定方法
通过测定有机质或其某一组分中 14C放射比活度,依据 14C半衰
期进行推算。
MRT意义
1,判断土壤形成过程速率,MRT小,形成速率就快。
2,判断土壤的演化特征:依剖面上 MRT变异规律为根据。
3,将埋藏土壤的 MRT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指示土壤年龄。
4,土壤有机质中各组分的 MRT值指示了组分的生物学稳定性的大
小。
(三)腐殖质的变异性
土壤腐殖质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的主要过程。不同土壤不仅其腐殖质含量不同,
而且组分的比例、各组分的复杂程度等也有差异。
HA/FA值 ***:表示胡敏酸与富里酸含量的比值。
意义:是表示土壤腐殖质成份变异的指标之一。说明了腐殖酸形成的条件和分子
量的复杂程度,HA/FA越大,胡敏酸含量多,结构复杂;相反,富里酸含量多,
结构简单。
我国土壤有机质变异规律是
1.由东向西,由草甸草原向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化土壤过渡,腐殖质含
量不断递减,HA/FA也逐渐降低。
黑土( 1.5~2.5) -黑钙土( 1左右) -灰钙土和荒漠土( 0.6~0.8)
2.一般我国 北方 的土壤,特别干旱区与半干旱区的土壤腐殖质以胡敏酸为主,
HA/FA比大于 1; 而在温暖潮湿的 南方 的酸性土壤中,土壤中以富里酸为主,
HA/FA比一般小于 1,
黑土 -暗棕壤( 1~2) -黄棕壤( 0.45~0.75) -红壤、砖红壤( <0.45)
3.在同一地区,水稻土 的腐殖质的 HA/FA 比 大于旱地。
4.在同一地区,熟化程度高 的土壤的 HA/FA比较高。
造成土壤腐殖变异的原因:主要是气候、植被、土壤反应、母质、等环境因
素综合作用结果
三,土壤腐殖质性质
5%
0.5-2.0%
7%
0.5%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与肥力关系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 一 ) 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1,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 土壤每年释放的
CO2达 1.35× 1011吨, 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大棚蔬菜生产需要气肥 。 由于中午往往发生 CO2饥饿现象, 影响产
量 。 根系土壤 CO2浓度超过 5%会对作物产生毒害
2,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 90-98%
3.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 20-50%
4.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5.腐殖酸的络合和螯合,防止了某些金属如 Cu,Zn沉淀,提高了有
效性。
6.有机酸促进了矿物风化、溶解释放其养分
有机物质是多元素的长效肥
(二)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1、物理性质,
①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 (胶结剂 ---胡敏酸 — 多糖)
②降低土壤粘性、粘着性、胀缩性和可塑性,改善土壤耕性;
在陶瓷工业中常向陶土中加入适量的腐殖质,以改善其塑性,防
止模坯开列变形,提高成品率。
③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
④促进土壤升温。机理如下
1,进入土壤的植物组织,每千克干物质大约有 16.7452~20.9320KJ
的热。含有机 4%土壤每英亩耕层土壤有机物质潜能为 6.28× 109~
6.9888× 109KJ;相当于 20~50吨无烟煤热量。(土壤参与了能量的
传递)应用实例:保护地蔬菜育秧和越冬
2.腐殖质黑色有利于吸热增温
3,导热性较大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示意图
2、化学性质
( 1)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
( 2)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 –可变电荷
( 3)影响土壤保肥性
( 4)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
( 5)影响土壤缓冲性(弱酸和弱酸盐)
3、生理性质
( 1) 影响根系的生长
( 2)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增强了细胞渗透性和刺激根系下扎)
( 3)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
( 4)药用作用。
一,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不良作用:有机物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各种有机酸的毒害问题
应当注意
(一)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腐殖酸是重金属离子的络合剂。
(二)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褐腐酸可使残留在土壤中
的某些农药如 D.D.T、三氮杂苯等溶解度增大,加速淋出土体。
减少对农作物危害,
(三 ) 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四)对环境不良影响
还原气体的产生 CH4,H2S等
二、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一个碳原子的旅程
据 Garrels等( 1975)计算,
?在大气圈中停留 4年;
?在生物圈中停留 11年;
?在海洋上层水域停留 385年;
?在深海中停留 10万年;
?在地壳中停留 3.42× 108
(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
坚持两个原则
1,生态平衡原则
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矿化和腐殖化处于相对平衡状
态,故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是相对稳定的;
在特定的气候带,特定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到一定数
量时,将保持较稳定的数值,不可能上升到惊人的水平;
有机质含量下降要比提高快。
(东北黑土开垦后退化 )
2,经济原则
超量使用有机肥或其它大量的有机物质是不现实的、更是不经济
的,必须按照经济原则培肥土壤。
(有机无机并重)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三, 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土壤有机质 ( 碳 ) 的动态平衡
土壤有机质含
量并非可以无
限提高,在稳
定的生态系统
中最终达到一
个稳定值。
(二)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1、施用有机肥
主要的有机肥源包括,
绿肥、粪肥、厩肥、堆肥、沤肥、饼肥、蚕沙、鱼
肥、河泥、塘泥,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2.种植绿肥 田菁 紫云英 紫花苜蓿等
( 1) 休闲绿肥 ( 2)粮肥间套
养用结合:因地制宜、充分用地、积极养地、养用结合
田间麦秸堆腐还田
激发作用 **( Priming effect),由于 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使
土壤有机质矿化速率加快(正激发)或变慢(负激发)的
效应称之 激发作用,也叫起爆效应 。
激发效应可以是 正,也可以是 负。
激发比率,加入新鲜有机物质后土壤有机物质矿化量与加
入前的矿化量之比。
激发比率 > 1,正激发,不仅没有提高土壤有机含量,反而
减少了;
激发比率 <1,负激发,可以增腐殖质含量
激发比率受一系列因素影响
问题,给土壤使入有机肥,就一定能提高反应殖质含量吗?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3.秸秆还田
要注意秸秆的 C/N比、破碎度、埋压深度以及土壤墒情、播
种期远近、化肥施用量等
三、土壤有机质的管理
4.土壤调控技术措施
( 1)调解土壤湿度和通气性
( 2)温度:中耕松土(锄头下边有肥)
( 3)土壤 pH
(4) 土壤 C/N比
【 本章小结 】
? 土壤有机质概述
1,了解不同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
2,了解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有机质来源的异同 。
3,掌握土壤有机质与土壤腐殖质概念, 二者有何异同 。
4,熟悉土壤有机质的基本组成, 包括化学组成, 化合物组成和形态特征 。
?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1,掌握碳水化合物, 含 N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及产物, 重点掌握影响转化
因素中的 C/N的详细内容和基本原理 。
2,理解影响有机物质在土壤中转化的推动力是微生物的含义 。
? 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1,了解腐殖质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组成土壤腐殖质
最基本的物质有哪些?
2,掌握土壤腐殖质的组分, 所带功能团对各组分性质产生的影响 。
? 掌握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 农作物产量, 品质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
影响 。
? 了解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原则和途径, 以及为什么一再强调增施有机肥,
以培肥土壤的科学道理 。
第三章 土壤有机质
(soil organic matter)
(一 )基本概念
( 二 ) 问答题
1,土壤有机质 2.土壤腐殖质 3,矿化作用 4,腐殖化作用 7,
腐殖化系数 8,C/N 9,腐殖酸 10,褐腐酸 11,黄腐酸 12,激发
效应, 13.激发比率, 14.氨化作用, 15.硝化左右, 16.MRT
1,什么叫土壤有机质?包括哪些形态?其中哪种最重要?
2,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方法有哪些?你认为最有效是哪种?
3,叙述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意义和作用?
4,水田的腐殖质含量一般比旱地高?为什么?
5,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条件是什么?其中最主要 的条
件是哪一种?为什么?
6,C/N意义
7.HA/FA概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