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教案 第一模块: 课程实施计划 课程概述 新闻传播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专科层次)的基础理论课,属于必修课。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新闻传播学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在中央电大更属新学科。 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的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本课程在普专、远程、业余教学计划中,基本上安排在第3学期开设,占3学分 教材 本课程多媒体教材包括两本文字教材与一套录象教材。主教材为《新闻传播学原理》,由童兵、展江、郭青春联合编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童兵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教授,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权威,展江为中央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郭青春为中央电大新闻传播学主持教师。辅助性教材,《新闻传播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音像教材包括8节课的电视辅导课。 教材以大众传播学为分析框架,以新闻传播为具体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传播学、新闻学观点,分析了新闻传播的起源、过程、要求、基本特征和规范,对媒介和受众作了深入剖析阐述。知识体系新、学术术语多,涉及到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等众多学科,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 可资参考的教材有:李良荣著《新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邵培仁著《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版;刘建明著《当代新闻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 教学方法 1、新闻传播学原理,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绍切忌片面。 2、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榫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4、本课程应该针对电大学生类别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过程。对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宜采用教师讲解、点拨、答疑,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进行理论学习;对非全日制业余、远程教学学生,宜鼓励学生自学文字教材、收看主讲教师电视授课和辅导教师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文字教材对教学内容作全面系统阐述,是教学的基础;电视授课讲授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等;面授辅导主要是帮助学生领会教材、解疑答难、做好作业等。 作业安排 作业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业布置与要求也视学生类别不同而具体对待。 首先,对所有学生,本学期通过网上布置四次作业。学生应按规定完成这作业,教师应认真批改。此一作业为远程教学形成性考核的主要内容,是远程教学类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其次,对电大全日制普专班学生,增加小论文作业一篇,从而为下学期毕业作业环节做好准备。 各章教学重点 新闻传授编 第一章 绪论 1、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 2、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1、新闻本源与新闻起源。 2、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过程 1、新闻传播静态与动态分析。 2、新闻与宣传联系与区别。 3、新闻价值及其构成七要素,新闻传播的价值观。。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要求 1、新闻传播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快捷要求的科学含义。 2、新闻失实的成因与防治。 第五章 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 本章为整个课程的难点,其科学性较强,因而需认真学习与消化。 1、求新、求异、求美等新闻传受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新闻实践体现。 2、研究受众心理的意义与途径,从而深入把握传受双方心理调谐的必要性。 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选择 1、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作用。 2、新闻选择的科学依据与方法。 新闻媒介编 第七章 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 1、新闻事业产生及发展条件。 2、当代新闻事业特点及其演变规律。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1、新闻传播手段的特点。 2、新闻事业的功能。 第九章 当代新闻媒介 1、报纸与新闻期刊的特点。 2、电视广播及其种类、电子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3、全面把握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上)——新闻自由 1、新闻自由概念。 2、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当代中国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下)——社会控制 1、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内涵。 操作规范编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改革和建设的总体趋势与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1、新闻工作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 2、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特点、原则。 第十四章 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1、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规范内涵及如何达成。 学期授课计划安排表 教学时数按学期分配(学时) 教学大纲名称、版本 中央电大《新闻传播学原理》教学大纲  本课程总时数  54    已讲授学时数 / 基本教材名称、版本 《新闻传播学原理》、《新闻传播原理学习指导书》  尚需学时数  5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本 学期学时分配 本学期教学周数 19(1周复习考试) 主要参考书名称、版本 《新闻学导论》、《传播学》   本课程周学时数 3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课程学期时数 58(1周复习考试)因单周安排4节,故共计课时为58节 必 要 说 明 新闻传播学原理是由新闻学概论、传播学原理交叉综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则更属一门年轻、新兴学科。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必修课,是新闻传播专业的基础课。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新、学术术语多、涉及到哲学、文化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门一级学科,难度较大。   其 中 讲授 42      课堂讨论及练习 6      实训 4      复习 2      考试 2      机动 2     计划进度表 周次 章节次序 章节内容 节数 备注(包括作业、实验等)  1  第一章 绪论 4   2-3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6 第一次作业  4 第三章 新闻传播的过程 2   5-6 第四章 新闻传播的要求 6 布置小论文写作(全日制学生)  7 第五章 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 4 第二次作业  8 第六章 新闻传播的选择 2   9 第七章 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 4   10-11 第八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6  第三次作业  12-13 第九章 当代新闻价值 4   13-14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上) 6 小论文交流、讨论(全日制学生)  15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下) 4   16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2 第四次作业  17-18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要求 6   19  复习考试 4    考核 新闻传播学原理是远程、普专和成人类新闻与传播专业必修课。期末考试试题由省电大组织命题。命题范围不超越教学大纲要求,题型为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第二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新闻传播学原理是新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法规和政策、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 二、教学要求 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新闻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三、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 该课程宜与新闻事业史课程同步开设,或在新闻事业史课程之后开设,以便学生结合具体新闻史和新闻实践掌握新闻传播原理。这门课对其它新闻业务课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四、建议教材以文字教材为主要依据,适当组织面授辅导。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要经常关注各种新闻现象,结合实际理解新闻传播理论。?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本课程的课内学时为54学时,3 学分。 二、本课程音像教材包括27节录音课和2 节录像课(期末复习指导)。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辅导教材。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与学时分配情况大致如下:见《课程实施计划》,此次略。 第三部分大纲本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新闻传播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意义,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   二、市场经济与中国新闻事业新变动   三、积极审慎的新闻改革? 第二节 掌握新闻规律,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   一、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意义   三、学习新闻传播学的方法? ???? 上 新闻传播编? 第二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大致了解中外不同新闻定义,理解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一节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从信息出发研究新闻传播学   二、从新闻出发研究新闻传播学   三、从事实到新闻的过程出发研究新闻传播学 第二节 新闻传播行为   一、生存需求激发新闻传播行为   二、“群居说”和“好奇说”辩驳?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本源?   一、事实──新闻传播的唯一本源   二、用事实说话   三、传播者的职责   四、坚持起源和本源问题上的唯物史观? 第四节新闻的定义?   一、理论学派和务实学派对新闻的界定   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三章新闻传播的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晓新闻传播的一般过程和新闻传播的双向性,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活动,区别新闻和宣传的异同,初步树立科学的新闻价值观。?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一、新闻传播的动态观察   二、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三、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 第二节 价值传递和新闻价值?   一、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   二、新闻和宣传   三、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观? 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传播的五个基本要求,认识违背这些要求的表现及原因,把握贯彻五个基本要求的方法与界限。?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真实   二、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三、不真实新闻的成因及防治   四、新闻传播真实的全面把握? 第二节新闻传播的客观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客观   二、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含义   三、不客观报道种种   四、客观报道和客观主义?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公正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公正   二、新闻传播公正性的含义   三、不公正报道之举例   四、公正和倾向?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要求?   一、新闻传播力求全面   二、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三、新闻传播不全面之揭露与防治   四、选择与全面、典型与综合的统一? 第五节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一、新闻传播必须迅速及时   二、抢新闻和报道时机   三、慢三拍现象及其原因之揭露 第五章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传受的一般心理,理解传受双方心理调谐的必要性。 第一节 传受新闻的一般心理。   一、求新心理   二、求知心理   三、求同心理   四、求异心理   五、求趣心理   六、求美心理? 第二节 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一、心理调谐的重要性   二、了解和研究受众   三、满足受众的需求--传播致效   四、传播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选择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选择的意义与作用,掌握正确进行新闻选择的依据与方法。? 第一节新闻选择的必要性?   一、选择:系统的自我维护机制   二、新闻选择的意义? 第二节新闻选择的决定因素?   一、新闻选择的依据   二、新闻选择依据的科学把握? ??? 中  新闻媒介编 第七章新闻传播的演进和新闻事业的产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传播沿革的一般过程和早期新闻传播的特征,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条件,掌握新闻事业演变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演进   一、媒介的类型   二、媒介与生产工具的同一与分离   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 ??????? 四、媒介发展:逐渐积累的过程? 第二节 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的原始状态   二、早期新闻传播的特征? 第三节新闻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前新闻事业时期:媒介的发展与传播空间的局限   二、新闻事业时期:对成因的多视角探析   三、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理解新闻传播手段的特点。?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研究新闻事业性质的方法   二、新闻事业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三、新闻媒介的其他属性?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特征?   一、作为观念意识活动,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新闻事业对当下社会生活具有最大的即时影响力   三、新闻事业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中外关于新闻事业功能的代表性论述   二、新闻事业功能的一般表述? 第九章 现代新闻媒介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当代新闻媒介的共性与个性,明确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了解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新闻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向。? 第一节 当代新闻媒介的特征? 第二节 文字新闻媒介   一、报纸   二、刊物? 第三节 电子新闻媒介   一、声音广播   二、电视广播   三、电子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第四节 新闻媒介的现代化   一、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   二、新技术革命和新闻媒介   三、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   四、现代媒介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十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上):新闻自由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自由对于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意义,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要点,以及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前景。?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 ??? 一、争取办报自由 ??? 二、争取表达自由 ??? 三、争取获知自由 ??? 四、争取内部新闻自由? 第二节、 古典出版自由思想 ??? 一、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的奠基人 ??? 二、杰斐逊的“第四权力”论 ??? 三、密尔的功利主义言论自由观? 第三节、 当代新闻自由 ??? 一、新闻自由: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 ??? 二、当代新闻自由的含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自由的基本立场   一、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提出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 二、享有新闻自由的报刊是社会中的“第三种权力” ??? 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应当超越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下):社会控制 ???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对新闻传播实施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以及依法治国与新闻法制化的关系,明确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第一节 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前提 ??? 一、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物质前提   二、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社会前提? 第二节、 社会责任和社会控制   一、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新闻传播的社会调控? 下  运作规范编?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事业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了解两种新事业的根本区别,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 第一节 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是一定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物   二、两种新闻事业的区别? 第二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与特征?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三、中国新闻事业的特色?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群众性原则,认识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与特点。?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   一、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   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节新闻工作的群众性?   一、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二、新时期群众工作? 第三节 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   一、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特点和原则? 第十四章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特征,掌握新闻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要求,认识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规范。? 第一节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   一、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定位   一、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 第二节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一、政治素质   二、业务素质? 第三节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规范?   一、理论修养规范   二、知识修养规范   三、道德修养规范   四、他律与自律的统一 注:本大纲教学要求部分使用的词语说明 1、属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一般不作为主要考试内容,教学要求中使用“了解”“知晓”等词语。 2、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性内容,是主要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教学要求中一般使用“懂得”“认识”“明确”“熟悉”等词语。 3、要求学生识记并理解、能够举一反三应用的教学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中一般使用“理解”“掌握”“领会”“识别”“能够运用”等词语。 第三模块: 课程讲稿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基本状况,认识新闻传播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意义,掌握学习新闻传播理论的基本方法。 教学要点与重点: 掌握传播、新闻传播、新闻传播学等概念; 了解近二十年来新闻传播事业改革阶段分割、新态势; 掌握学习新闻传播学方法和意义。 第一节: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中国新闻事业 近二十年来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新闻学科:恢复与确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观; 新闻法制:从人治走向法治可能性日益清晰; 新闻本体:媒介本位走向受众本位;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思维新方式确立;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新成果涌现。 二、场经济下新闻传播事业新态势 新闻事业市场化导向渐趋明朗。 新闻投资主体多元化。 相对合理传播业结构受到越来越大冲击。 新闻传播界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强化。 三、二十年来新闻传播发展阶段与特征、改革趋势 1、第一阶段:1979-1985年 新闻传播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市场开放中心;新闻业务从假大空转向新闻本体回归。 2、第二阶段:1985-1990年 新闻功能多元化,新闻改革深化,新闻观念更新。 (1)、单一党报体制突破,多层次、多样式、多类型媒介网络形成。 (2)、单一党性观念突破,人民性、民族性、社会性、民本性观念确立。 (3)、单一政治性指导思想突破,新闻功能多元化态势形成。 新闻工作改革。 (1)、单向传播模式转型为双向互动模式。 (2)、说教宣传形态转型为对话沟通形态。 (3)、封闭僵化传播秩序转型为开放灵活秩序。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 深化原有改革,探索新闻传播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 第二节:掌握新闻规律,推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 一、新闻传播学的有关概念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就是传播,也即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传播学研究分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自然科学的,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第二层面是社会科学的,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规律;第三层面是人文科学的,即研究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即人文关怀问题。 大众传播学定义: 大众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传播学研究的一般性基础上,对社会信息系统的大众传播作集中性研究与探索。两者关系是,传播学是个一级学科名称,是逻辑上的总概念。但大众传播在传播学中据主要地位:传播学直接源于大众传播兴盛;传播学发端于大众传播运行;传播学原理主要适用于大众传播领域。 3、新闻传播定义:指社会共同体内,直接或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及意见的相互传播与接受过程。 4、新闻传播学的定义: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一般传播学基础上,对新闻传播现象与规律所作的研究,旨在探讨新闻传播的特征与规律,以更好地指导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展开。它由理论、应用、历史三块组成。 5、新闻传播行为定义:人的有目的的、即出于某种需求而传播或收受新闻的活动,称为新闻传播活动,是人最重要的精神活动,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 学习新闻传播学的方法与意义 方法: 一般方法:1、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闻原理;2、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3、理论联系实际。特殊方法:1、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结合法;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法;3、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综合考察法 意义: 1、掌握新闻规律,制导新闻传播活动;2、提升新闻传播研究理论水平;3指导和统合其它新闻专业课学习。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一、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了解新闻各种定义;理解掌握新闻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新闻起源、新闻本源、新闻定义 了解传播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研究的框架与体系; 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信息与新闻: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一)从信息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信息说 信息:英文中有通知、情报、信息等多种意思。因此,信息也可称作“情报”、“资讯”。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 关于信息概念,应该明白下述共同内涵: 1、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与发展;2、信息既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的是后者;3、信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 关于信息说的评价:1、信息说外延过于宽泛,新闻则仅仅是变动了的事实;2、信息有主观与客观区分,而新闻则是客观信息的主观化结果;3、信息有滞延性与贮存性,而新闻则强调新鲜性与时效性。 (二)从新闻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新闻说 新闻学是以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关系,探索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新闻学从报学发展而来,到二十世纪,新闻学向大众传播学衍化。 对新闻说的评价:1、新闻说外延过于狭隘;2、新闻的本质内容是信息,即变动了的事实。 (三)从事实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事实说 事实说认为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应该上从事实到新闻的过程,即事实变动过程。 对事实说的评价:1、消费新闻的目的在于了解并改造事实;2、新闻特性由事实特性决定,研究事实特性等于研究新闻传播特征;3、事实是整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社会整体;4、从事实入手,能提升新闻从业者恪守道德底线自觉性。 第二节:新闻传播行为 一、人是传播动物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 马克思:人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动物,社会实践的动物,交往的动物。 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 美学:人是审美的动物,创造美、体验美的动物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是消费信息、消费传播行为的动物。 二、生存需要激发新闻传播的消费行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从实践到交往:社会化 新闻传播的起源:人类交往的社会化需要 “群居说”“好奇说”的批判 第三节:新闻传播的本源 一、新闻传播的本源 新闻传播本源,就是指新闻的基本来源,是新闻产生的根本前提。 新闻的本源是变动的事实。 新闻本源必须区别于新闻起源。前者是新闻来源;后者指新闻传播活动发生时代及动因。 二、“用事实说话” 什么是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事实报道,渗透、传达出新闻主导者的观点、认识、评价。即在事实的选择与传达中,体现选择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倾向性。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起源与本源观点意义 1、尊重满足受众消费事实的需要 2、确保新闻真实性 3、确保新闻价值性 4、确立马克思主义文风 5、反对事实为政治服务 第四节:新闻的定义 一、两个流派对新闻的定义 1、理论学派:指在大学与新闻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组成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结论。 2、务实学派:指一批在新闻传播界资深编辑、记者、报业业主等人士所下的定义,此派所下的新闻定义比较形而下,尚奇,求怪,缺乏理论色彩。 二、本教材界定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陆定一观点。 三、新闻的特征 陈述事实(事实性):新闻传播的信息主体是客观事实。新闻真实与文学真实区别、与哲学真实区别。 新闻六要素。 具有新意(新奇性):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新闻与历史的联系与区别。 报道及时(及时性):具有新意是新闻的静止态,报道及时是新闻的运动态。 公开传播(传播性):新闻与情报的区别。新闻的公开性、传播性、消费性 第三章:新闻传播的过程 一、学目的与要求: 1、知晓新闻传播一般过程与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2、理解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过程与活动,区别新闻与宣传的异同,初步建立科学新闻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新闻传播双向性 2、新闻价值、新闻价值观的历史发展与现状、新闻价值选择与分析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双向性 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件 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对象四个要件。 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 对新闻传播的动态分析,新闻信息的基本流向是由谁、说什么、通过何种渠道、传播给谁、取得何种效果等环节和要素组成。信息传播中具有信息流动迅捷性和社会生活干预广泛性特征。具体环节和要素如下: 1、传播者:新闻传播主体,在新闻传播学中一般是新闻记者与编辑。 2、传播内容:传播的具体信息。 3、媒介:传播的介质,比如第一代的报刊、第二代的电报电传、第三代的广播电视、第四代的网络。 4、受众:信息的接受群体。 总之,其流程即美国政治学家。1948年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论述了传播结构与功能。在传播的结构上,拉氏提出五个W: 即谁(Who),传播主体; 说了什么,即(Says What),传播内容; 通过什么渠道,即(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 对谁说,即(To Whom),传播对象; 产生什么效果,即(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三、对新闻传播的静态分析 内向传播:指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即由感知始,从感性向理性发展的思维与意识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一切传播的基础。这里是指个人头脑中的“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如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冥思苦想等,分为条件反射式传播、情感支配式传播、理性支配式传播。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等特征。 人际传播:指两人乃至数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情绪与身体联系越接近,传播越具有个人色彩。交谈、交流、约谈、对话、讨论等。具有传播者与接受者零距离,熟人圈;单个性,面对面;信息准确性,清晰性,直接性;能较快改变受体态度与选择。 群体传播:指社会群体和社区内的信息交流活动。其体验深切程度不如人际传播那样直接与强烈。也称团体传播。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的个人有目的的组合,传播的目的就在于稳定、密切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行动,维持和发展组织之间的生命力,应对环境挑战。组织内传播分为思想沟通、感情沟通、工作沟通(角色沟通)。组织外的传播分为主义宗旨传播、发动扩大组织传播、自身形象和政绩传播。其特点有:以组织名义、团体名义、领导性;信息指令性、劝服性、训导性;规模性。 组织传播:指社会组织如政党、社团、机关、学校、企业与军队内部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者运用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向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迅速和连续不断地传递信息活动。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对象覆盖面广、作用与功能巨大等。媒介有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其功能政治整合、社会整合、知识传播、娱乐传播等。其特点,传播者是个体与团体的统一体,其个体是职业化。传播对象面广量大。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间接的、松散的。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现代化。传播对受众有正相关作用,也有负相关作用。 四、从单向传播走向双向传播 单向传播:指以传播主体意志为唯一内驱力,无视受众需要与意志,传播效果低下的传播为单向传播。相当于恋爱中的单相思。 双向传播:注重传播主体与受众主体双向互动的传播,称为双向传播。 第二节:新闻传递与新闻价值 一、新闻传播是一种新闻价值传递 (一)新闻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新闻传播者、受众、新闻信息关系。 从认识论看:受众是认识主体,新闻是认识客体;传播者也是认识主体,新闻是传播客体 从实践关系看:传播者是实践主体;受众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双重主体。 从价值关系看:价值关系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要关系与状态。下述三者之间是互为主客体关系。 传播者、大众(受众)、社会 (二)新闻传播中的价值传递:所谓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信息中所包含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二、新闻与宣传联系与区别 (一)、宣传词源考 宣传(prorpaganda),原意指罗马教皇创办的宣传教会。拉斯韦尔定义,用有意义的符号来控制意见。用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的行动的技巧。 (二)、20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宣传 宣传在西方先由英国人在战时创立,纳粹希特勒专门成立人民教育宣传部,与新闻客观性相悖,故有贬意。一般称为公共关系、广告。 (三)、前苏联与中国宣传 (四)、宣传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同:1、新闻与宣传均属传播范畴。2、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进行。3、新闻脱胎于宣传 异:1、宣传重符号,传播重信息。2、宣传重反复,新闻重新意。3、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4、宣传重时宜,新闻重时效。5、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6、宣传有重点,新闻讲平衡。 三、新闻价值与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能够构成新闻信息中所含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传统观点有五要素说,即及时(新闻是易用碎品Fragility)、接近、显赫、重大、趣味;弗洛伊德·巴斯基特认为七要素: 受众:受众对新闻价值大都集中在趣味性上。 冲击:即重要性、影响力。新闻事实与越多人有关,关系越大,越具新闻影响力与重要性。 接近、接近性:空间性、亲密性、接近性。 及时、及时性: 显赫、显著性:显著是与隐蔽、微小相反概念。名人新闻、政要新闻。 奇异、异常性:可与文学创作中的陌生化概念相比照理解,反常性,明显偏离常规和日常经验和想象的事件。 冲突、冲突性:人们之间冲突与组织之间冲突。对冲突的公正性、公共理性价值强调。 第四章:新闻传播的要求 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传播五个基本要求; 认识违背新闻传播五个基本要求的表现及其原因; 掌握贯彻新闻传播五个基本要求的方法与界限。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理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中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2、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 3、新闻传播中快捷性、时效性概念区别。 第一节:新闻传播的真实要求 一、新闻传播真实性要求: 新闻传播真实性: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客观事实相符程度。 二、为何新闻传播要符合真实性要求 传受双方都要求新闻传播全过程实事求是,不增添任何附加成分。 是新闻传播基本规律要求,只有提供真实新闻报道,才能实现新闻传播使命。 如实报道新闻,是实事求是认识路线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客观、主观两个范畴,必须加以深入理解。真实是一种主观认识、选择结果,因而有主观真实之性状,是主观领域内概念;但更重要是客观的,没有客观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第一性,主观认识第二性。 三、新闻传播真实性的科学含义 事实真实,完全准确无误:(1)新闻要素真实可靠;(2)细节真实有据;(3)新闻一切资料来源可靠 具体真实,即新闻报道中某一事实与实际生活中同类事实完全真实一致,即做到具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相一致。 要求通过事实报道来揭示事实发生原因与本质。 四、新闻传播失实成因 新闻提供者失实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爱吹不爱批;喜作表面文章。 新闻采制者失实 新闻采制者内涵: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制作程序中,既有专职记者、编辑、节目录制者,也有通讯员、报道员、新闻干事,还有投稿者。 五种情况: (1)采访不深入,编稿不核实 (2)思想片面,为发表不顾事实 (3)知识贫乏,盲从轻信,不负责任 (4)不懂新闻与文学区别 (5)追求名利,凭空捏造。 新闻把关者失实 新闻把关人内涵:新闻把关人主要指新闻编辑与新闻事业责任人审核程序。 五、新闻传播失实防治 法制化建设:加快新闻立法,把新闻管理工作纳入法制框架。 制度化建设:建立严密反失实制度。 认识性提高: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失实的道德成本。 队伍建设:清理纯洁新闻队伍。 加强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党、治民,通过道德来整合人心,淳化风气。 六、新闻传播真实性全面的把握 对社会生活总体认识正确 新闻报道正反两面严格把关 新闻传播量要科学调控 对新闻传播事实要进行道德考量 新闻传播效果辩证制衡 第二节:新闻传播客观要求 一、新闻传播客观性要求 1、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按新闻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的客观。内容客观,指事实必须是客观存在事、人、物;形式客观,指新闻显示倾向性是通过事实逻辑力量来兑现的,是“客观陈述”的逻辑结果。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客观 新闻报道的事实本源性要求新闻传播客观性 新闻力量源于客观传播 新闻倾向性源于客观传播 新闻传播客观性是新闻从业者基本功,是其成熟标志。 三、新闻传播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就内容而言:必须是客观事实,动态中的事实,存在着的事实。 交代新闻来源; 说明事实出处; 忠实叙述事实演变过程; 详尽描述细节; 大量引用资料。 就形式而言:运用事实本身逻辑来显示新闻倾向性与力量 不直接讲话,靠事实讲话; 直接呈示事实,间接表达观点。 四、新闻传播不客观主要现象 客观性与立场性对立 纯客观与反主观对立 第三节;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一、新闻传播公正要求 新闻传播公正性指的是新闻媒介为争议双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机会,所以公正也称作公平原则、平等原则。公正性要求传播者对新闻事实持中立态度。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公正原则 公正是传播者和媒介社会公德与伦理责任必然要求 公正是媒介社会公器,是调节国家与社会关系重要通道。 三、新闻传播公正性科学含义 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片面传播赞同已方,压制非已方; 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选择、评价、解释事实,误导他人,损害非已方; 新闻传播者不以一已立场剥夺非已方利用媒介传播其意见的权利与机会。 四、新闻传播不公正现象 偏袒一方,压制另一方; 强扭事实,片面报道; 主观武断,强加于人; 剥夺他人更正、申辩、反批评机会 作者有权,读者无权 五、新闻传播公正性与倾向性 公正性与倾向性对立统一 公正性是媒介和传播取信于民立足社会基础 公正性是倾向性存在的基础,也是倾向性发挥效应前提 第四节:新闻传播的全面性要求 一、新闻传播全面性要求 新闻传播全面性是指新闻传播中提供各方面事实、情况和意见,不片面报道隐匿事实。 二、新闻传播何以必须遵循全面性要求 全面提供事实与情况,才能保证新闻传播的宏观真实与客观公正,全面性是新闻传播真实性、客观性与公正必性前提。 全面性有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整体,根本上达成新闻传播最终目的。 全面报道与评论事实,是传播工作者社会责任。 三、新闻传播全面性的科学含义 对一件新闻事实的报道过程要完整,情节要详尽,细节要逼真。 对一种社会现象报道,要提供全方位材料,传播整体资讯,使受众独立得出结论。 对有争议问题报道,要充公顾及报道各方意见、情况。 四、新闻传播不全面性主要现象及其防治 报道事实,只顾及一面而忽略另一面; 评论事实,只讲一面而无视另一面; 分析报道社会现象,只注意一种倾向而掩盖另一种倾向。 五、新闻传播选择性与全面性的统一关系 生活多样性与统一性 事实复杂性与代表性 选择典型性与全面性闻传 第五节:新闻传播的快捷要求 一、新闻快捷性要求 新闻快捷性要求,是在时间性与时效性两个场面上展开的,时间性指新闻发布与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时距越小,传播效果越好,价值越大;时效性是指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二、新闻传播何以要求快捷 新闻报道是瞬间即逝的变动事实报道; 新闻报道是永远动态的求新事实报道; 受众需求; 新闻竞争。 三、抢新闻与把握报道时机 抢新闻是一个辩证概念。 新闻报道时机:指现实生活中潜存着的有利于某项报道获得良好传播效果的机会。 四、“慢三拍”现象及其原因 “决策慢、采制慢、刊播慢” 第五章:新闻传受的心理机制 一、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认识新闻传受的一般心理 重点掌握传授双方心理调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传授双方心理调谐的重要性 2、难点:心理机制、心理调谐等概念及其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传受的一般心理 一、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概念:是指人们在新闻传受过程中总是追求具有新意的新闻信息心理指向。 求新心理的心理学依据:心理实验证明,心理反射过程中,越是新鲜东西,越能激发人的满足心理;社会心理学表明,外界刺激物越新鲜,越能引起人们注意。 求新心理在新闻传受过程中的表现 (1)、要求新闻报道内容新:要求报道最新事实变动情况;要求反映新鲜事物;要求立意新颖。 (2)、要求新闻报道技法新:报道手法新颖,即角度、语言、结构等方面富有新闻个性;手段新颖,即体裁、媒介、编排等方面富有吸引力。 二、求知心理 求知心理概念:求知心理是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需要,反映为认知性新闻内容容易引起关注和兴趣的心理指向。 求知心理的心理学依据:求知是人的生存本能,是人进入社会共同体的必需。 求知心理在新闻传受活动中的表现 (1)、要求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事实变动的信息,满足受传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需要。 (2)、要求新闻传播最新科学文化信息与最新事实变动的各类知识信息,满足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需求。其中包括直接以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新闻;在新闻报道中配发、补充知识性背景材料,产生传播科学的效果。 三、求同心理 求同心理概念:求同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自身和某些方面的共同性事物感兴趣的心理指向。 求同心理的心理学依据:求同心理主要是在交往过程中建立一种共同体基础、认知基础、理解基础,进而达成认同基础。 求同心理在新闻传播中活动中的表现 新闻内容中报道对象与受众角色相近,新闻易被接受。 新闻内容中与受众经验相近,新闻易被接受。 新闻内容中观念、态度、情感、品位与受众相近,新闻易被接受。表现为:情感求同、认识求同、知识求同。 四、求异心理 求异心理概念:即指人们好奇的心理指向。 求异心理是人类动机心理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一种面对新异刺激时的探究反射和心理指向。 求异心理在新闻传受活动中表现 (1)、反常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分自然反常与社会反常两种。普通人:反常=新闻 (2)、超常事物容易引进关注。名人:普通事=新闻 (3)、反差大的事物容易激发阅读兴趣。 五、求趣心理 求趣心理概念: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具有趣味性的事物的心理指向。 求趣心理在新闻传受活动中的表现 (1)、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名人轶事;花絮新闻;具有生活情趣新闻事件。 (2)、新闻形式的趣味性:语言风趣幽默;表达手段趣味盎然。 六、求美心理 求美心理概念: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的心理指向。 求美心理的心理学依据: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人类自由创造的形象体现。在审美中可以直观自身,对自我本质力量作出肯定。因此,审美可以获得巨大的高尚感、自豪感、愉悦感、自由感。 求美心理在新闻传受活动中表现 (1)、新闻内容美引起兴趣。 新闻内容中的人物内在美感染受众;新闻内容中人物外在美与事物外在美容易吸引受众。 (2)新闻报道中智慧、技法、语言、意境美满足受众求美心理。 (3)、新闻外在形式美激发受众审美需求。 形式美法则:单纯齐一、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黄金分割、多样统一。 第二节: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 一、心理调谐及其重要性: 心理调谐,是指通过对传受双方的心理定势的协调,达到一种相对和谐的心态。 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同经历、多次心理反应经验中形成的心理状态和思维习惯。 传播活动中传受双方心理谐调重要性: 传受双方谐调时,新闻传播活动效果佳;否则,新闻传播活动效果差。 传受双方的心理定势可调节,可改变。既不能迎合受众,也不能无视受众,必须调节到双方谐调状态。 掌握新闻受众心理规律和方法,可以达成双方心理谐调状态。 要实现新闻传播目的,获取积极的社会效益,必须按照受众心理定势与心理承受力来加工制作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 二、了解和研究受众: 受众,就是指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信息的接受者,是阅读、收听、收看新闻的读者、听众和观众的总称。受众是新闻传播的起点,也是新闻传播的疑点。 从受众地位、环境、文化、习惯等方面来研究受众的共同心理特征。 通过实际调查来了解与研究受众心理现实态势。 三、信息饥渴心理的产生根源及其后果: 信息饥渴心理,是指受众得不到特别渴望的新闻信息而产生的一种不适应心理状态。其后果是使受众产生不愉快之情感、降低媒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损害受众与媒体关系、促使受众转而消费其它信息的传播。 四、逆反心理及其对新闻传受活动的影响: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超出自身感官饱和度与接受能力的外部刺激所产生的一种抵制反应。新闻传播过程的信息过载、超出受众接受能力,就会导致受众产生抵触情绪与反向思辨。 逆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思维定势,一是由于受众本身的保守原因;一是由于传播不当引起。 五、新闻传播者应备的基本心理素质与必须克服不良心理 应备素质:敏锐的感知能力、快捷的反应能力、较强的分析与判断思能力、较强的意志力、较理智的性格。 必须克服不良心理:固执心理、停滞心理。/ 六、新闻传播者进行自身心理调节的原则: 关注客观世界变化的热情; 分析新闻事实的客观理智; 与时俱进调整传播者的情绪与态度; 换位体验,把握与受众心理谐调最佳状态。 第六章:新闻传播的选择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选择的意义与作用; 掌握正确地进行新闻选择的依据与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闻选择的依据与方法。 难点: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党纪与政令规约。 第一节:新闻选择的必要性 一、新闻选择及其性质: 新闻选择,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的鉴别与遴选,选定其富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传播的过程。新闻选择表面上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本质上表现为对事实的选择,是新闻传播系统中自我生命力维护系统的一个重要机制。 系统的概念,系统论认为,为达到一定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许多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即称之为系统。构成系统的要素,就是子系统。 二、新闻传播系统的特点及新闻选择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新闻传播是一个信息传播流程,是传播与接受双方通过媒介、载体互动的过程。整个传播过程由信息源、编码、信道与噪音、通路、反馈六要素有序构成。 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作用: 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新闻选择必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片面与全面的矛盾。 开放性:开放性是指系统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互动的特性。新闻选择必须处理好开放与稳定、自主与规约关系。 目的性:系统的目的性是指系统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特性。新闻选择是达成新闻目的性的最重要的一环。 最优化:最优化是指系统整体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新闻选择必须处理好自特殊性与普遍性、单篇稿件与整体版面关系,达成新闻传播的最佳整体效应。 三、新闻选择的三种类型: 内迫性选择:内迫性是指新闻传播媒介的量的承载性限制,迫使新闻“把关人”进行遴选与舍取。 需要性选择:需要性是指新闻传播者根据受众已知和未知需要预期进行新闻遴选和舍取。 外迫性选择:外迫性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受到特定环境制约而对新闻进行遴选与舍取。 四、新闻选择的过程: 新闻采访:发现新闻事实过程。 新闻写作:传达新闻事实过程。 新闻编辑:整合新闻事实过程。 第二节:新闻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一、新闻选择的主体: 新闻选择的主体是“把关人”,语出卢因,常指新闻传播系统中的筛选、删改信息的人。 二、新闻选择的科学依据: 新闻选择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判断、有评价活动。其选择活动必须受到新闻媒介内外的种种因素制约,根据一定的已经内化为自己信念的标准和法规展开的。其依据一般有: 新闻价值观。所谓新闻价值是构成新闻信息中所包含的引起受众普遍兴趣的各种素质的总和。 社会主导价值观。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传播体制,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核心的社会主导价值观支配新闻传播者的职业心理和日常行为。 媒介编辑方针。媒介处理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时所遵循的指导方针,它是决定新闻选择、格调、态度、版面形式的准则。 新闻法规。指强制性的限定新闻传播内容的法律、党纪、政令。中国新闻传播除法制外,还有党纪和政令,即新闻政策。 三、世界报纸的两在类型: 高质量报纸:严肃性报纸。 大众化报纸:通俗性报纸。 四、黄色新闻: 黄色新闻是指19世纪末以普利策和赫斯特为首的美国报业大王在美国兴起的,以煽情主义为基础的,以犯罪、丑闻、流言、灾变、体育和性为题材的西方新闻现象,是报纸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物。 第七章:新闻传播的演进与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闻传播历史沿革和早期新闻传播特征 2、理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条件: 掌握新闻传播事业演变发展基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闻传播事业演变发展基本规律。 难点:中国新闻传播中的党纪与政令规约。 第一节:传播媒介的演进 一、新闻媒介及其类型 定义: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充当传受双方之间的物质中介被称之为新闻媒介或新闻传播媒介。 分类:原始媒介;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二、新闻媒介演进的特点 新闻媒介的发展是逐渐积累过程;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新兴媒介体现科技发展水平,也对先进科技有信赖性。 新兴媒介不会取代传统媒介,传统媒介富有生命力。 三、关于“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延伸”,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名言。麦氏认为,传统媒介是人的个别器官的延伸,而现代电子媒介是人的整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从而将地球变成一个“地球村”。麦氏是一个技术主义者,在其影响下,西方传播学中存在着将传播媒介仅仅视作物的倾向。 第二节: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一、新闻传播的原始状态 定义:新闻传播的原始状态是指印刷媒介问世和使用以前的新闻交流活动的一般情形。共包括下述几个阶段:非符号传播阶段;语言符号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 二、早期新闻传播的类型 人类早期新闻传播的媒介类型分为时间媒介和空间媒介两种 时间媒介:时间媒介指在时间上能够传承,具有耐久性,但不易用携带的传送的媒介。 空间媒介:空间媒介指在空间上能够传诸遥远、易携带,但不易用久长保存的传播媒介。 三、早期新闻传播的层次水平 在古代社会,新闻传播一般只限在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 在近代社会(国家产生以后),新闻传播通常以组织传播方式进行。 早期新闻传播层次水平细分: 传播路径:垂直上向型、垂直下向型 传播者:非职业化 传播机会:偶发、非固定性 信息形式:单一性符号与实物 信息真准度:失真度大 传播对象:受众有限 传播速度:可快可慢 四、早期新闻传播内容特征 1、人类与自然界关系 2、人类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 第三节: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闻事业分期 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媒介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活动。 新闻事业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限,以前至1450年称为前新闻事业时期,以后称为新闻事业期。 前新闻事业期经过手抄新闻、不定期印刷新闻、定期报纸等阶段。 二、新闻事业成因 19世纪30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法国《新闻报》、英国《每日电讯报》为代表的大众化报纸和哈瓦斯社、沃尔夫社和路透社为代表的新闻通讯社诞生,标志着新闻事业时代到来。 关于新闻事业成因,有四种说法: 科技进步论:印刷术普及、造纸术推广、交通业发达、邮政业兴盛、电讯业繁荣 识字率论:产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化 自然历史论:政府垄断、政党与非政府控制、大众化报纸、新闻专业化 综合条件论:综合上述各要素 三、当代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新闻事业体制多样化: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第三世界新闻事业。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新闻职业从社会职业分离,成为一个独立职业;新闻事业内部分工趋于精细化、专业化。 新闻教育趋于普及化:大学开设新闻专业,新闻学院、新闻研究机构成立。 四、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一般规律 新闻事业是市场经济成熟阶段产物; 政治制度决定新闻事业基本性质; 新闻专业水平发展越来越受到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制约。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功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征 2、认识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 3、理解新闻传播的手段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闻传播手段的特点。 2、难点:如何理解新闻传播对政府的监督功能 第一节: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研究新闻事业性质的方法 新闻事业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活动。 研究新闻事业性质的方法至少应包括:政治经济学方法、社会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治阶级思想;市民社会。 社会心理学分析方法:社会心理学;心理学。 文化学方法:人是文化动物。 二、新闻事业性质: 1、新闻事业属于观念上的上层建筑: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非绝对性。 闻事业其它属性:文化属性;商业属性;文化属性包括:大众性、知识性、审美性、娱乐性。 三、新闻事业的特征: 新闻事业特征内涵:指新闻事业独有的、体现其自身特点的象征与标志,是由新闻事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新闻事业特征: 强烈政治性: 即时影响力:即时性、广延性、周期性。 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符号指示过程、符号传递过程 四、新闻传播手段: 新闻传播手段定义:、新闻传播符号、新闻体裁、编排及传播形式的总称就是新闻传播手段,它是新闻媒介报道事实、表达意见的方式。 新闻传播符号定义:符号是指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和某种有意义的中介物,新闻传播符号即指传递信息和意义的中介物,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符号。 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两类:新闻报道类、新闻评论类。 新闻手段的核心是调动各种方式,快速、准确、客观、全面地为传播新闻事业服务。 第二节:新闻事业的功能 一、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和作用中所产生的重复现象。 新闻事业功能是新闻传播系统在与社会和公众互动中所表现出的作用、能力与功效/ 二、新闻事业功能的代表性表述: 1、《新闻规约》:报纸的基本功能,在于把人们所做、所感、所想,表达给整个人类 2、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联系社会、传授文化。后来查尔斯·赖特加上“娱乐功能”。 唐纳德等“四功能说”:报道新闻、发表评论、供给娱乐、刊登广告。 赫尔曼·麦恩“三大政治职能”:沟通信息、参与舆论形成过程、监督和批评。 徐宝璜:供给新闻、代表舆论、创造舆论、灌输知识、提倡道德、振兴商业。 三、新闻事业功能的一般表述: 报道新闻 发表时评;(补充)哈贝马斯、阿伦特的“公共领域” 四、新闻事业对政府监督功能: 1、包括在报道新闻与发表时评功能之中。一般不独立成为一种功能。 第九章:当代新闻媒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新闻媒介的共性与个性 2、明确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 3、了解新技术下新闻媒介发展基本动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 第一节:当代新闻媒介的特征 一、当代媒介的总体特征内涵: 当代媒介总特征是以新型媒介为主体的媒介多元化,多种媒介的相互融合。 二、当代媒介整体特征表现: 媒介多样化: 从产生使用历史分:传统媒介与非传统媒介; 从传播范围对象分:大众传播媒介与非大众传播媒介; 从新闻媒介物质形态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与电子媒介。 媒介融合化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第二节:文字新闻媒介 一、文字新闻媒介概念及其特征: 概念:当代文字新闻媒介是指以印刷于纸张上的文字作为传播媒体的媒介,也称为“印刷媒介”,主要包括报纸与新闻刊物。 特征:基本特点主要以记录语言的文字及其印刷材料作为传播媒体。其长处是便于传播、思考、查阅、保存,其不足是缺乏直观、生动性,受众有文化水平障碍等。 二、报纸及其特点和种类: (一)、报纸: 报纸定义: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以较短定期间隔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出版物。 报纸种类: 从办报主体分:党报、人民团体报等/。 从发行区域分:全国性报纸、地区性报纸。 从内容性质分:综合性报纸、专业性报纸。专业性报又分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体育类等。 从读者对象分:老年报、青年报、少儿报、工人报等 从采用文种分:中文报、外文报、少数民族报 从出版周期分:日报、周报、旬报、月报。 报纸特点: 优点:造价低廉,制作简便;便于阅读,便于保存;信息承载量大,且便于保存查阅;便于创办,便于适合各种范围的读者需要。 不足点:文字传达性限制了受众面;传播及时性较广播、电视、网络差;文字符号缺乏生动性、直观性、在场感。 三、新闻期刊: (一)、期刊:又名杂志,指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汇编多篇作品的印刷读物。 期刊四要素:刊名;连续出版;每年至少出一期,用卷期或年月编号,或注明出版日期;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成册。 (二)、期刊种类 根据期刊内容范围分为:综合性期刊;专门性期刊。前者以内容多样化、普遍适应性为特点;后者以内容专门性为特点。 根据内容性质分为学术性期刊和生活类期刊。 根据期刊刊期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半年刊、年刊。 (三)、新闻性期刊 根据期刊内容特点,将期刊分为新闻性期刊和非新闻性期刊。新闻性期刊是指专门刊载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期刊。 (四)、新闻期刊的特点 出版周期较长,新闻时效不强。 报道与评论的系统性、深度性、全面性较强。 主要刊载长篇报道、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 第三节:电子新闻媒介 一、电子新闻媒介及其及其种类: 电子新闻媒介,是指以电子技术传递新闻的物质手段。 目前影响最大、使用最普遍的电子新闻媒介是广播与电视。 电子媒介出现是传播史的革命。 二、声音广播: (一)、广播与声音广播 广播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广播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播送声音、图象信息的大众传播手段,包括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 狭义广播仅指声音广播,即在电视出现前的一种声音广播形式。声音广播现简称为广播,电视广播现简称为电视。 (二)、声音广播及其种类 声音广播媒介是指一种只能传送声波信号,而不能传送图象信号的媒介。其工作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技术装备,先将声音转化为电信号发射传送出去,再接收还原为声音播放。以语言广播为主,兼及一定的音乐与现场声音传播。 声音广播根据不同特征可进行分类。 根据开放或封闭特征可分为:无线广播与有广播。无线广播是通过发射机发射电波进行开放式传播,听众靠收音机在电波辐射范围内同步收听。有线广播是通过导线连接的封闭式广播,接收者通过连接于广播电台的扬声器收听声音信息。 根据传播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国内广播、国际广播。 根据调制方式可分为调频广播与调幅广播。 根据使用波长分为长波广播、中波广播、短波广播、超短波广播。 (三)、声音广播的历史 1、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 2、1895年,俄国的波波夫和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发报机。 3、1902年,美国费森登开始研制声音发射台等传送设备,不久主持了世界上第一次语言广播。 4、1916年,美国无线电之父德福雷斯特第一次进行了新闻广播。 5、1926年美国成立联邦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同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成立,次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成立。 十月革命后,苏联开始无线广播。 1928年国民党政府开始创办电台。 1942年底,中共创办的新华广播电台在延安开播。 三、电视广播 (一)、电视广播的概念 电视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播送声象节目的大众传播方式。 声音广播是声电转换;电视广播是光电转换。 (二)、电视广播的种类与特点 电视广播分为有线电视广播与无线电视广播两类。 有线电视广播是通过缆线向一定区域传送图象、声象的传播方式。其特点是频道多,容量大,传播内容针对性强,不受外界干扰,易控制接收。可分为电缆电视与光缆电视。 无线电视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向广大地区播送电视声像信息的大众传播方式。其特点是传播范围广,可自由接收,但发送信号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 (三)、电视传播的历史 1、1884年,德国人保罗·尼普可夫发明无线电图像扫描仪。 2、1923年,美国物理学家兹沃雷金发明光电摄像管。 3、1925年,电视之父英国科学家贝尔德进行电视画面传收实验。 4、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 5、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 6、1962年,美国电卫一号电视卫星发射成功。 7、20世纪50年代起,电视普及。 8、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电视与电视台。 四、电子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一)、电子媒介的优势 传播速度快 传播范围广 传播生动性、直观性、感染力强 (二)、电子媒介的不足 线性播出,受众被动接受,选择性差。 线性播出,受众瞬时接受,保存性差。 第三节:电子新闻媒介 一、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 现代生活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新要求是实现近距离、远距离即时传播,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 一方面,从特定区域看,社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社会整体协作需要信息消费;而且,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瞬时变化,人们对新闻信息传播速度与质量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从全球性看,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强了人们对新闻信息消费的需求。 二、新技术革命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新技术主要是指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技术。新技术对新闻媒介影响很大,为新闻媒介胜任大众传播时代新要求提供了物质保证与技术保证。 (一)、信息技术及其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纤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现代化提高新闻传播的速度、质量、信息承载量和传播范围。 (二)、新型材料技术及其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新型材料技术大致包括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及特殊条件下使用的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 新型材料指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材料,如半导体材料、信息记录材料、光导纤维等。目前,新型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新闻传播媒介,降低成本,提高新闻传播速度、质量,促进新闻媒介现代化。 (三)、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对新闻媒介的影响 空间技术主要包括卫星技术和航天技术。通信卫星技术使新闻媒介的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提高新闻媒介的传播能力与速度,为全球新闻传播互传创造了条件。 海洋技术主要是海底光缆技术,使声音、图像高保真越洋传输成为可能。 三、多媒体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 (一)、多媒体电脑: 多媒体电脑是指通过增加配置而具有的多种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功能的多媒体一体化电脑。多媒体目前的功能有:办公设备;通信设备;传播媒介;娱乐设备。 作为传播媒介的多媒体电脑,具有传统广播媒介与电视媒介的一般功能,具有通过网络传播传统印刷媒介功能,具有现代网络传播功能,具有人际传播功能。 (二)、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是指快捷的现代电子信息传输网。 四、当代媒介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改变原有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方式,提高社会生产力。 改变社会学习方式。 改变人类传播活动的传统模式。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上)——新闻自由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晓新闻自由演进的四个阶段。 了解新闻自由对新闻传播有机运行的意义; 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的理论要点; 4、明确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观的内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 难点:如何理解苏联模式与当下中国新闻模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 一、新闻自由概念 新闻自由,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新闻、表达意见的自由,是新闻媒介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 二、新闻自由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争取办报办报自由阶段。印刷自由与出版自由问题。 第二阶段:争取表达自由阶段。表达自由是报界在争得办报自由之后,所要求的报道自由和批评自由。其核心就是报道国家权力中心活动与批评政府的自由。 第三阶段:争取获知自由阶段。公民知情权问题。 第四阶段:争取内部新闻自由阶段。内部新闻自由又称报道权。其含义包括,在私营媒介中,雇员与业主之间,在官营媒介中,雇员与政府之间,作为新闻记者代表的总编与编辑部所享有的工作自主权。 第二节:古典出版的自由思想 一、弥尔顿:出版自由思想奠基人 弥尔顿,英国作家,自由主义者,政治学家。《论出版自由》是其政治哲学重要著作。其中心论题就是新闻出版的自由。其内容有四:其一,主张言论自由,坚信真理必胜。其二,认为出版检查制度窒息真理。其三,理性国家和民族应当放弃出版许可证制度。其四,出版自由既不能商品化,也不能垄断化。 二、杰斐逊的“第四权力论” 杰斐逊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宪政之父。 “第四权力论”,是杰斐逊提出的有关新闻监督权学说。他认为,政府不是无限政府,不受限制的政府和权力将是全权的政府和腐败的权力,为了保障人民自由,防止政府的专权与蜕变,必须在三权分立之外,置政府于人民的监督之中,而这种监督权的最佳代表就是自由报刊的新闻自由权。 三、密尔的功利主义言论自由观。 密尔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哲学家。其代表作便是《论自由》。在此书中密尔论述了出版自由的根基,即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前提、合法性及其限度。密尔是一个古典自由的终结论者,他的思想核心就是表达意见的自由是人的天赋人权,是个人政治权的主核。因此,必须消除出版过程中一切人为限制,让新闻出版界享有出版、报道和批评的最广泛自由。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对新闻自由的基本立场 一、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伟大口号,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封建社会本质特征:扼杀出版自由。 民主国家新闻出版自由的普遍性及其局限性。 二、享有出版自由的报刊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 1、“第三个因素”和“第三种权力” 马克思关于新闻报刊的权力与自由的论说,总的概括起来可包括“第三个因素说”和“第三种权力说”,实际上就是对新闻报刊在国家政府和市民社会之间相对独立性的价值指认。 2、自由报刊与人的全面发展 关于“绝对新闻出版自由” 绝对的新闻自由是一个政治学概念,其要义是政治、法律、社会上的自由。 绝对的新闻自由是排除了国家干预后实现的,通过报刊充分自由地表达意见的自由与权利。 三、社会主义新闻自由必须超越资本主义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超越,特别是消除了资本主义资本和金钱对人的异化后,人将获得全面精神自由。 工人阶级必须充分利用新闻自由等民主形式。 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新闻自由。 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苏联模式。 中国当下新闻自由内涵: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具是执政党、政府、人民和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媒介,其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在下述新闻自由权利的基础上:第一,媒介采访、报道和发布自由权;第二,公民知情权;第三,媒介对政府和公权的监督权、批评权;第四,公民和社会创办媒介和经营媒介权。 第十一章: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下)——社会控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对新闻传播实施社会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途经。 理解依法治国与新闻法制化的关系。 3、明确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新闻传播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 2、难点:新闻自由与对新闻传播的社会控制之间矛盾。 第一节: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前提 一、新闻媒介运行的物质技术前提 新闻传播的物质与技术前提,是指新闻传播对物质与技术的依赖性。 传播技术现代化过程中,物质与技术进步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活字印刷术普及。 作为大众传媒的报纸的诞生。 电子媒介问世。 当代传播技术革命。 二、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社会前提 新闻媒介有效运行的社会前提,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依赖性。 (一)政治前提:民主化 民主政治是一种具有普遍价值的政治观。 近代民主——人民主权论,否定了中世纪封建专制;当代民主——代议制民主,形成限权、法治、公民参政价值观和操作模式。 新闻媒介成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三种权力”,成为一支强大政治力量。其作用表现于:第一,为政治参与提供通道;第二,加强社会对政府监督制约;第三,维护法制。 社会主义中国新闻媒介民主化改革存在问题:第一,新闻法治不完善;第二,舆论监督对象层次低;第三,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水平不高。 (二)经济前提:市场化 早期新闻传播媒介是民主政治产物,也是市场经济产物。 市场化和商品化,改变了人类精神交往方式。 民主市场文化使社会经济生活趋于合理化、平等化、法治化。媒体的经济性日益独立,在社会中的地位日趋显要。 第二节:当代新闻自由 一、新闻自由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 1、人权,是要求维护和阐明应在法律上受到保护的权利。即自由与平等权,也即个人在社会和国家中应该享有的平等地追求其基本利益的自由。 2、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1966年联大通过《国际人权公约》,即《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国际公约》。其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权利;这种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义务与责任。因此得受到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必需: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3、新闻自由是一个复杂的人权问题,意识形态、经济政治、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分歧和冲突。 二、新闻自由的基本含义 古典出版自由的基本含义是,报纸出版前不受限制,事后允许依法追究责任。 现代新闻自由内涵:自由接近新闻;自由传送新闻;自由发行报纸;自由表达意见。 西方新闻自由核心,就是媒介业主和新闻传播者排除政府干预而实现的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即消极新闻自由观。 第三节:社会责任与社会控制 一、新闻媒介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 (一)、社会责任理论产生背景 19世纪末,新闻事业商业化、产业化冲击了新闻自由价值观。 新闻事业所有权的集中,导致新闻自由被垄断。 (二)、社会责任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 1、1947年,新闻自由委员会提交《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一文的发表,标志着社会责任理论的诞生。 2、社会责任理论是一种积极自由理论,并非否定新闻自由。 社会责任理论认为,新闻界必须承担义务:新闻自由必须从媒介独享自由转换为公众自由,保证公民知情权;新闻界必须恪守道德准则,避免损害公众利益。 (三)、新闻媒介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一般含义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牢记新闻传播宗旨,为社会和公众利益服务,将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准许的范围内。 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从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出发,自觉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进步和发展服务。不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自由权利,反对滥用新闻自由行为。 二、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原理与方法 (一)、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原理 1、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是指人们依靠社会力量,以一定方式对新闻媒介的传播行为进行约束,确定维护社会秩序,使其符合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过程。社会控制的主体不仅包括国家,还有社会群体、组织和个人;社会控制的任务既包括对违规行为制裁,更包括引导媒介人员认同并内化社会规范。社会控制的实现途径必须是社会力量与媒体人员自我控制的统一。 2、媒介社会控制分类: 按控制力发出方向: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即自律与他律。 按控制性质:经济控制、政治控制、思想意识控制。 按控制表露程度:隐性控制、显性控制。 按控制层次:媒介组织控制、媒介人员控制。 按控制手段与力度:硬性控制和软性控制。即强制性控制和非强制性控制。 按控制实现途径:积极社会控制和消极社会控制。 新闻媒介社会控制中的控制主体与媒介关系:媒介同政府关系;媒介同执政党和所属党派关系;媒介同有关社会集团关系;媒介同社外资本集团关系;媒介同舆论压力集团关系。 社会控制新闻媒介的主要途径:法律调控;政治纪律调控;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渗透与内化;物质资源调控;出版发行和播出内容形式调控;人力资源调控。 (二)、新闻媒介社会控制的方法 以寻求文化共识为基本取向,以法律控制和软性控制为基本手段,以物质和资源控制为辅助手段,将行政控制限定在较低水平上,形成一种良性控制模式。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识新闻事业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了解两种新闻事业的根本区别: 掌握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理解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要点与重点: 1、重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特征; 2、难点:不同经济制度决定新闻事业的本质区别。 三、教学安排 2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新闻事业 新闻事业与社会经济制度关系 新闻事业的性质与特点主要由社会经济的性质决定。体现在两个方面: 新闻事业所属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所有制性质。 属于非性质性的具体经济制度也要反映到新闻事业内容与形式当中。 两种新闻事业的区别 所谓两种新闻事业是指资本主义新闻事业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其区别表现在: 事业类 型 比较点 资本主义新闻 社会主义新闻  性质 私有制 私有 公有制 公有  管理体制 企业 企业化 经费:广告发行收入 决策者:董事会 事业 事业单位 经费:财政拨款 决策者:政府任命  调控方式 隐性 对法律负责 政府无权干涉 法治 显性 对党和人民负责 党、政府领导 法治和党委部门领导  整体宗旨 为资产阶级整体利益报务 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  实现手段 自主性经济效益与整体性集团利益统一 思想、组织、政治保证执政党核心领导,追求整体利益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与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概念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闻事业,包括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以及属于政党的报刊、人民团体的报刊和企事业机构的报刊等。 (二)、社会新闻事业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在无产阶级党报和革命报刊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基本脉络 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创立的无产阶级报刊 马克思、恩格斯自从19世纪40年代后期,政治上成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将无产阶级报刊思想发展成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列宁、斯大林时期创立的无产阶级报刊 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一部分。 2、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联络党与人民的纽带。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三、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特色 1、新闻工作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新闻工作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服务宣传舆论与信息服务:宣传改革开放思想;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舆论阵地。 3、坚持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不断改革:新闻事业企业化;新闻业务市场化;新闻改革还面临许多问题。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社会主义新工作的党性原则与群众性原则; 认识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与特点。 二、教学要点与重点: 1、重点:理解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特点与原则; 三、教学安排 3、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 新闻工作的党性含义: 概念:新闻工作的党性,就是指在新闻活动中坚持一定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要求在新闻工作中体现无产阶级思想意志、组织原则、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 所谓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对新闻事业的地位、性质、任务、作用与总的看法与纲领性意见,是无产阶级党性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它要求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或主办的新闻舆论工具在新闻实践中贯彻和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党性要求主要包括在三个方面: (一)、思想上,积极宣传党的理论与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为新闻工作准绳,以马克思主义为新闻宣传指针。 1、新闻媒介作为理论宣传阵地:宣传要准确、完整、高水平、富有权威性;要根据新闻规律进行宣传。 2、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实,正确报道和解释新闻事实。 3、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善于同错误思想行为斗争。 (二)、政治上,积极准确生动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实 际行动。 在新闻工作中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对党的路线宣传要坚持辩证法,防止片面性。 对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形式要生动灵活,避免呆板教条。 在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过程中,要实事求是。 (三)、组织上,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工作纪律。 遵守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党服从中央。 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稿件送审制,情况反映制。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相统一: 贯彻为人民服务与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宗旨,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社会主义新闻党性原则的基本内涵。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 正确认识和处理为人民服务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第二节:新闻工作的群众性 新闻工作群众性的含义 新闻工作的群众性是指新闻媒介与广大群众的密切联系的特征。其具体含义为:新闻报道与评论的主要内容是群众的活动、生活、工作、学习情况与群众所关心的种种信息和问题,表达人民心声,广大群众是新闻工作的参与者,新闻媒介是群众监督党和政府工作的舆论工具,新闻媒介的内容与形式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具体含义 各级党委都要重视党报工作,保证新闻内容与群众需要相统一。 号召全体党员重视支持新闻工作,积极参与新闻工作,依靠全党和全体群众搞好新闻工作。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路线的制度 党的新闻机构主要领导列席党委重要会会议,了解工作部署,听取指示与要求。 各级党的新闻机构必须定期向党委汇报工作情况,事关全局重要宣传,要向党委请示、报告。 重要社论、理论、新闻稿事先送党委审批。 设专门群众工作部或通联部,认真对待来访来稿来信。 建立通讯员网络,向党委政府提供情况,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等。 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新闻工作路线的意义 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新闻事业与群众密切联系。 新闻事业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主要内容 处理群众来电来信,接待群众来访。 建立培养通讯员队伍。 发展联系作者积极分子。 做好新闻服务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 举办群众参加的新闻节目与社会活动。 第三节: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舆论与舆论引导概念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 舆论引导就是指新闻事业在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事业舆论引导主要手段就是有倾向性地反映舆论。 新闻事业舆论引导分为隐性的舆论引导与直接的舆论引导。前者是对新闻事实有倾向性地、有选择地大量报道,形成有导向性的舆论,通过群众从众心理引导社会时尚,影响他人的观念。后者是指新闻媒介通过有倾向性地反映舆论、发表意见的引导。 舆论引导的具体原则与方法 (一)引导舆论的基本原则: 舆论导向应当有利于形成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引导舆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确保新闻真实性,以群众利益为最高利益。 (二)引导舆论的基本方法: 有选择、有重点地报道与传播新闻事实,引导认知、判断、评价;激起传播者预期的社会舆论。 通过权威、群众个人或组织,甚至编辑部本身出面,就某些重大问题直接发表看法,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舆论。 集中、扩散、传播已有的局部小范围内的已存与全局有关的舆论,使之引起重视,形成共识。 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特点与原则 舆论监督是指广大发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介对社会不良现象、政府、政党提出批评,表达舆论,促进其修正错误的一种社会监督活动。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监督党的各级领导。 提高群众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意识,推进民主化进程。 在党的内部进行自我教育,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发展。 (二)、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1、公开性;2、广泛性;3、及时性;4、强大权威性 (三)、开展舆论监督的原则 新闻舆论监督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服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 新闻舆论监督要讲究实事求是。 新闻舆论监督要依法进行。 第十四章: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新闻从业人员的社会角色特征; 掌握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认识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规范。 二、教学要点与重点: 重点: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 难点:新闻他律中法律他律与舆论他律的差别;对舆论他律的认识。 三、教学安排 3学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 新闻从业人员的含义: 概念:新闻从业人员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地说,新闻从业人员是泛指新闻行业所有从业人员,包括从事采写、编辑、印刷、发行、广告、通联、后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 狭义地说,新闻从业人员专指新闻业从事外勤采写的记者与内勤工作的编辑。 新闻从业人员社会定位: 社会定位:新闻从业人员处于上层建筑领域,他们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充当精神导线与教育者。 从社会地位上说,新闻从业人员处于上层建筑领域,从事的是意识形态活动,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因而,必须遵守为一定上层建筑服务的工作规章,在新闻选择、新闻报道过程中都要受一定上层建筑的利益、观点的指导与制约,在真实报道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以一定新闻手段表现出与上层建筑整体利益相一致的倾向性与指导性,以发挥新闻的教育作用与引导作用,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 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是指通过新闻从业人员所承担的社会分工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特征。 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政治性、阶级性较强的工作。 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的是密切关注社会新变化的工作。 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的是具有敏锐性、社会性、公关性的工作。 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的是报道事实、传播信息、影响社会的工作。 新闻从业人员从事的是艰苦的脑力劳动与艰辛的体力劳动统一的工作。 第二节: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 素质与素质要求概念 素质有两个含义:一指事物本来性质,二指素养。此处专指素养,即一个人的基本修养。 素质要求:是指新闻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修养,是一个人能够从业新闻工作的基本条件。 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要素质体现在政治与业务两个方面。 (一)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人在政治立场、政治观点与政治水平方面的一般素养。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总体上包括:鲜明坚定的政治立场,成熟的政治观点与思想,熟练地运用政治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我国当代新闻从业人员应具备的政治素质:坚持无产阶政治立场,忠诚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拥护党的领导,在原则上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与方法,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深刻理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透彻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精神,为实现党所制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目标而积极工作。 (二)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一般业务能力修养。 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是: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较强的新闻敏感,驾驭现代传播手段的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之一。新闻工作的内容性质决定了这一要求。 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是指通过深入实际发现问题、获取资料以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新闻工作的结果是新闻作品,其来源性决定了这一基本素质要求。 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又称“新闻眼”、“新闻鼻”。 熟练运用新闻传播手段也是新闻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素质要求之一。主要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灵活自如地运用版面语言、编播节目能力;熟练使用现代采写编播传播工具能力。 第三节: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规范 一、概念: 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规范就是指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应当具有的修养要求。 二、新闻从业人员修养规范 (一)、理论修养规范: 我国新闻从业人员理论修养规范主要包括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 (二)、知识修养规范: 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修养规范是“博与精”统一。既要有面上的广博性,又要有一定点上的专业性。 (三)、道德修养规范 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修养规范是指新闻界公认的或新闻行政机关颁布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奉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新闻从业人员道德修养规范包括社会公德与新闻职业道德两个方面。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在新闻活动中,为协调新闻从业人员之间以及新闻从业人员与新闻职业对象之间的关系而提倡和遵循的自律性行为规范。作为职业道德的一种,具有三个方面本质特征:一是,新闻职业道德由社会物质基础决定,这是新闻职业道德与其它职业道德的共性;二是,新闻事业性质和新闻活动内容与性质决定了新闻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强烈政治色彩。三是,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调解新闻传播活动的特殊规范体系。 (四)他律与自律统一:自律与他律统一是新闻从业人员修养规范的一个方面,不仅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和一般社会公德,还要遵守社会通行的法律法规与新闻法、新闻工作纪律。 三、他律与自律统一 他律与自律概念: 他律一般是指政府、党派、社会团体和民众运用法律、法规、纪律等对人和行为进行强制性管理。 自律:指人的自我行为约束。 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原则就是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新闻从业人员的他律:他律是外部强制约束力。主要有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章、纪律规定来限制人的行为,处罚、制裁违法、违纪行为。 他律的主要准则就是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 新闻工作的法律规范一般是以新闻法的形式加以规定的。所谓新闻法,就是关于新闻工作的法律、法令、条例、决定、规则等法律文件总称。 新闻法最核心的是对公民的新闻自由权利的承认、规定、保护与对滥用新闻自由的限制。 目前新闻法律规范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专门的新闻法或新闻出版法;一种是在宪法、刑法、民法、著作权法、保密法等法律中制定适用于新闻出版活动的法律条款。 我国属于后者。 关于舆论他律:舆论可起到他律作用;但舆论他律是间接的、非刚性的、有力的。 自律与他律统一: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他律是统一的,他律与自律统一的基础是他律,实现他律与自律的主导的自律。从内容上讲,他律与自律是统一的,他律是外在的,自律是内在的,他律是基础,自律是主导;从关系上讲,他律与自律也是统一的,他律是必要手段,自律是终极目的。 第四模块: 课程练习 新闻传播学平时作业(1) 填空: 1、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成熟的标志是专著出现、专业研究机构成立、大学开设专业教育等。在西欧,1845年,德国学者( )攒写第一本新闻史专著,1895年,德国建立第一个( );在东方,1899年,日本学者松本君出版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 )是日本新闻教育与现代新闻学研究的奠基人。 2、我国新闻学三本开山之作是徐宝璜的( ),( )的《实际应用新闻学》,( )的《中国报学史》。 3、现代新闻学研究分为两大流派,其一是( ),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其二是( ),以( 填国家)为代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改革大致经过( );( )和( )三个阶段。 5、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除了我们教材认为的( )以外,还有( )( )。 6、新闻的特征是( )、( )、( )和( )。 名词解释: 1、新闻: 2、新闻传播学: 3、新闻价值: 4、群居说和好奇说: 5、“新闻的五个W加一个H” 6、组织传播 7、大众传播 8、新闻传播的客观性 9、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简答: 1、区别说明新闻起源与新闻本源异同。 2、新闻的特征是什么?简述之。 3、区别说明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4、试述新闻传播的全面性科学性含义 辨析、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闻传播要求快捷及时,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抢新闻”。 闻传播的公正性与倾向性是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必须同时考虑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与公正性。 新闻传播是一种双向交互的传播活动。 凡做到事实真实和具体真实,即达到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要求。 五、论述题: 1、简要评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从事实到新闻的过程的‘事实说’”。 2、为什么说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传递活动?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弗洛伊德·巴斯基的新闻价值“七要素”说包括哪些内容?试联系实际论述之。 3、试举例论述新闻失实成因与防治。 2003年9月30日布置 新闻传播学原理作业(2) 填空 新闻报道受众求新心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 )和( )。 -从美学上讲,美是人类( )的形象体现,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人类产生美感的根源在于可以在美中(“ ”),新闻传播活动求美心理,除了体现在新闻内容美外,还体现在新闻的( )。 新闻传播者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 ),较强的分析和判断思维能力,( ),( )。 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必须注意和克服两种不良心理倾向,即( )和( )。 新闻选择在新闻传播系统内的作用可概括为:( ),( ),( )和( )。 新闻选择的主体是(“ ”),语出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 )。 根据新闻媒介的历史演进时序,可将其分为原始媒介、口语媒介、( )、( )和电子媒介。 以19世纪30年代为界,其前至1450年为( ),其后称为新闻事业期。 名词解释 求趣心理 受众 心理定势 信息饥渴心理 逆反心理 内迫性选择 “守门人” 新闻传播媒介 新闻事业 新闻选择 简答 简述新闻传受活动中求异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何谓“黄色新闻”,结合实际简述之。 新闻选择的依据是什么?简述之。 当代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哪些? 辨析、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新闻传受活动中求同心理与求异心理是矛盾的,因而不可能同时存在。 新闻选择在本质上就是选择主体对新闻稿件的选择。 新闻事业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大众化报业和新闻通讯社出现之后。 无大众化报业便无新闻事业可言。 “媒介是人的延伸。” 论述 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为什么要达成传受双方的心理谐调?请举例论述。 结合实际历史,试述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条件。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003年10月15日布置 新闻传播学原理作业(3) 填空 1、新闻事业的根本属性是新闻事业的( ),此外,新闻事业还有文化属性和(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包含四层含义,即( )、知识性、( )( )。 2、分析和认识新闻事业性质的方法,本教材主张以( )为主,以( )和( )为辅。 3、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两项,就是( )和( )。 4、当代文字新闻媒介,又称( ),实际上是语言传播的变异,具有便于( )、便于( )和便于( )特点,但是,却存在着缺乏直观性、生动性、传播的文字障碍性等不足之处。 5、期刊的四要素一般是指,第一,( );第二,( );第三,每年至少出1期,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或注明出版日期;第四,( )。 6、电视广播分为( )和( )。 7、新闻自由一词在以前曾被译为“出版自由”。近代新闻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可称为争取新闻自由的历史,经历了( )、( )、( )和争取内部自由等阶段。 8、西方古典出版自由与新闻自由思想的代表性人物,一般认为有《论出版自由》的作者( ),“第四权力论”提出者( )和功利主义者( ),他的代表作是( )。 9、新闻媒介有机运行的前提包括两个,就是( )和社会前提。后者又分为( )和( )两个方面。 10、新闻自由作为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是基于联大1948年通过的(《 》)第19条的规定和1966年通过的(《 》)有关规定,后者对所有缔约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名词解释 新闻手段 新闻周刊 杂志 报纸 电子新闻媒介 有线电视广播 多媒体电脑 信息高速公路 新闻自由 “第四权力论” 《国际人权公约》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 简答 新闻事业有哪些特征? 报纸有哪些特点? “绝对的新闻出版自由” 新闻媒介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包含哪些内容?简述之。 辨析、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因而具有强烈政治性,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新闻事业对政府的监督功能是新闻事业的特殊、独立功能。 从新闻传播视角上看,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出版不自由。 如果报刊损害了个人,就该受到惩罚;如果报刊损害了政府的名誉,就不必负什么责任。 社会责任理论是针对新闻自由被滥用而提出的一种新闻自由理论,因而是一种反消极自由,意在否定新闻自由。 论述 试举例描述新闻性期刊的特点。 当代新闻媒介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途径与方法是什么?请详尽举例论述。 谈谈你对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新闻法制化关系的认识。 新闻传播学作业(4) 填空: 1、新闻事业的性质和特点是由( )决定的,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事业的所属反映了社会经济制度的( )性质,属于非性质性的具体经济制度也要反映到新闻事业的内容与形式当中来。 2、1846年,由马克思、恩格斯主办的(《 》)创刊,它以“民主派机关报”面目出现,却“在各个具体场合都强调了自己特殊的无产阶级性质”。 3、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起始于二十世纪20年代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代表的报刊创办活动,其代表性的刊物相应是( ),( ),( )。 4、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有( )、( )、( )、( )等方面。 5、( ),( )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基本内涵,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宗旨,也是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 6、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包括( )和( )两种形式。 7、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包括两个方面,即( )和( )。 8、( )也称“新闻眼”、“新闻鼻”,指的是新闻工作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能力。 9、新闻从业人员修养规范包括( )、( )、( )和他律与自律统一四个方面。 10、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修养规范是( )的统一,前者是就面而言的,后者是就点而言的。 11、1981年,由中宣部和中央新闻事业单位共同制订的( ),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个新闻职业道德修养的规范性文件。后经多次修订,最终形成了规范性文件《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其主要内容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 )、( )等五个方面。 12、目前世界上关于新闻法律规范形式大致上分为两类,即( )和在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中( ),我国属于后者。 名词解释: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新闻工作党性 新闻法 舆论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从业人员(狭义) 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的群众性 简答: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特征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 引导舆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述之 新闻从业人员的角色特征是什么? 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有哪一些? 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与特点有哪些?简要说明。 辨析、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坚持重要稿件送审制是我国新闻工作的重要组织原则与新闻纪律,由此可见,我国是没有新闻自由的。 法律、纪律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他律,而社会舆论对新闻从业人员则是一种他律,因而其强制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的党性与新闻的群众性是矛盾的,二者不可调和。 新闻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通常要做到“三见面”,就是定稿人、被批评者、被批评者所在单位领导三方共同审核稿件事实。但如果被批评者本身就是一个单位的话,就可不必与单位领导见面了。 论述: 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有哪些?请详尽述之。 论比较说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 为什么说,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新闻传播学原理作业(5)(补充) 说明:本作业只要求全日制学生在可能的前提下完成,为今后毕业作业打一个初步的基础。 一、请进行一次受众调查,并运用本教材和其它文献资料中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攒写一个调查报告,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0,用电子邮件发至责任教师信箱或辅导教师信箱。 第五模块: 课程期末复习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传播学》期末复习提要 一、说明 本课程使用的主教材是童兵、展江、郭青春编著的《新闻传播学原理》,辅助教材《新闻传播学原理学习指导书》。 复习时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全面的了解、掌握上述教材所介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本课程的考试题型为填空题(15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题(1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15分)。 本复习提要以复习题为主,请同学们做好下述“重点内容提示”,同时要对网上作业中的填空题进行全面准备。 二 、重点内容提示 名词解释 1、新闻传播学 2、新闻价值 3、新闻传播的客观性 4、新闻传播的公正性 5、求趣心理 6、报道时机 7、信息饥渴心理 8、内迫性选择 9、新闻传播媒介 10、新闻事业 11、新闻周刊 12、电子新闻媒介 13、信息高速公路 14、新闻自由 15、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 16、新闻选择 17、新闻法 18、新闻舆论监督 19、新闻从业人员(狭义) 20、新闻职业道德 简答: 1、区别说明新闻起源与新闻本源异同。 2、新闻的特征是什么?简述之。 3、区别说明新闻与宣传的异同。 4、简述新闻传受活动中求异心理的内涵及表现。 5、何谓“黄色新闻”,结合实际简述之。 6、新闻事业有哪些特征? 7、报纸有哪些特点? 8、“绝对的新闻出版自由” 9、新闻媒介的社会义务与社会责任包含哪些内容?简述之 10、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特征是什么? 11、引导舆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简述之 12、新闻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有哪一些? 13、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有哪些?简要说明。 14、当代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哪些 (三)辨析、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闻传播要求快捷及时,因此必须不失时机地“抢新闻”。 闻传播的公正性与倾向性是相互制约的矛盾范畴,必须同时考虑新闻传播的倾向性与公正性 凡做到事实真实和具体真实,即达到新闻传播的真实性要求。 新闻选择在本质上就是选择主体对新闻稿件的选择。 无大众化报业便无新闻事业可言。 “媒介是人的延伸。” 新闻事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因而具有强烈政治性,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新闻事业对政府的监督功能是新闻事业的特殊、独立功能。 社会责任理论是针对新闻自由被滥用而提出的一种新闻自由理论,因而是一种反消极自由,意在否定新闻自由。 法律、纪律是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他律,具有强制性。而社会舆论对新闻从业人员也是一种他律,因而其强制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新闻的党性与新闻的群众性是矛盾的,二者不可调和。 新闻舆论监督要实事求是,通常要做到“三见面”,就是定稿人、被批评者、被批评者所在单位领导三方共同审核稿件事实。但如果被批评者本身就是一个单位的话,就可不必与单位领导见面了。 (四)论述题: 1、简要评述“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从事实到新闻的过程的‘事实说’”。 2、试举例论述新闻失实成因与防治。 3、当代新闻媒介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4、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途径与方法是什么?请详尽举例论述。 5、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为什么要达成传受双方的心理谐调?请举例论述。 6、结合实际历史,试述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条件。 7、“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8、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要求有哪些?请详尽述之。 9、论比较说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资本主义新闻事业的区别。 10、为什么说,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