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及相关专业本科使用 学时数:56 学分:3 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动物繁殖学是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其具备基础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理论方面主要阐述家畜生殖活动的一般现象和规律及各种属特征,应用方面是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并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此外,课程还包括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因为动物繁殖是动物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动物繁殖学课程的设置,其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掌握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今后的动物生产管理中,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得优良动物个体,为生产服务。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控制家畜生殖生活的实践;通过应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繁殖技术并应用于畜牧生产,以提高畜群繁殖力、改进畜群品质的并为现代畜牧生产解决一系列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另外,还培养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提高畜群繁殖力和改进畜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要求其应已修完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 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1学时) 理解家畜繁殖学的基础、构成及同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学习家畜繁殖学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和家畜繁殖学的内容;了解家畜繁殖学的发展概况。 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2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几种主要动物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性别分化及其控制。理解雌雄两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各生殖器官的位置、各生殖器官在生殖活动中所起的基本作用,为后面各章课程奠定基础。重点理解和掌握公畜的睾丸,附睾,副性腺,母畜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解剖结构、组织结构和机能。 第二章 繁殖调节物质(4学时) 理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的调节作用,该作用的实现是通过器官所产生的激素这些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来完成的。重点掌握两种神经激素(GnRH和催产素)、五种促性腺激素(FSH、LH、PRL、PMSG和HCG)、三种性腺类固醇激素(雌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PGF2a的产生部位、化学结构及性质、生物学作用以及在调节生殖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应用范围以及相应的一些合成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及功用。了解高级中枢对生殖活动的影响、抑制素的分泌、外激素的存在及其对性活动的影响。 第三章 性机能成熟与繁殖行为(1.5学时) 要求学生理解动物初生后一定时期内,其机能尚处于发育期,还不能繁殖后代。繁殖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仅包含着生殖器官的变化,而且是神经-内分泌状态及环境因素等方面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了解动物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和影响因素,如何掌握和人为控制初配年龄,了解动物的性行为。 第四章 精子和精液(3学时) 了解雄性动物精子发生过程、特点和调节活动,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了解附睾的功能。重点掌握雄性的生精能力、采精频率、精清的理化特性和精子的生理特性,为人工授精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第五章 雌性的发情周期(4学时) 要求学生了解卵子发生的特点,掌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概念、形态和生理特征。理解发情和发情周期的有关概念。掌握发情周期中机体的一般生理变化尤其是发情期的变化特征。在上述内容中,应着重掌握发情周期各时期中卵泡的生长、成熟、排卵、闭锁、黄体的生成、功能维持和消退,卵巢活动的调节以及卵巢活动对母畜发情周期的影响。必须掌握猪、牛和水牛的发情周期的一般长度、发情持续时间、排卵时间和各在发情时的主要症状。了解产后发情,异常发情、季节性发情,发情鉴定原理。各种家畜发情鉴定留待实践教学中解决。 第六章 家畜人工授精技术(4学时) 本章的特点是技术性、实践性强,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家畜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和组织技能。理论教学可侧重阐述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评价,尤其是精液稀释保存方面的理论基础,如稀释液中应含成份及功用、如精液常温保存中控制精子代谢和抑制微生物的问题、低温保存中防冷休克问题、冷冻保存中冰冻晶化和胞液浓缩的伤害及其减少和克服、冷冻保护剂、降温和升温速率的影响等问题。适当介绍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实践意义。 第七章 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3学时) 掌握精卵受精部位,猪、牛和水牛的受精部位,精子在生殖道和卵子排出后的存活和具有正常受精能力的时间。了解卵子接纳、配子和受精卵运行的动力、速度及控制,异常受精和体外受精。要求学生掌握受精过程,以及胚胎经历的卵裂、囊胚的形成。 第八章 妊娠和分娩(4学时) 了解附植等生理变化和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重点掌握妊娠识别、附植和妊娠维持的机理,妊娠期间母体发生的一些生理学和行为学的变化、分娩发动的机理、产力的来源、胎儿同产道的关系、分娩阶段的化分。给学生介绍一些妊娠诊断的方法及其原理,以直肠检查、阴道检查和外部观察法为主要介绍内容并在实习中实践。分娩预兆、分娩过程的观察等内容尽可能在实践中解决。 第九章 泌乳与哺乳(自学) 第十章 繁殖免疫(1学时) 了解动物繁殖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免疫学现象、免疫因子与生殖激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如何用免疫学手段提高繁殖力;重点掌握妊娠期免疫中胎儿和母体之间的特殊而复杂的免疫学关系。 第十一章 发情排卵控制技术(2.5学时) 重点理解和掌握同期发情控制技术、诱发发情、排卵控制(诱发排卵、同期排卵和超数排卵)的原理和处理原则以及处理后效果的预测。了解各种家畜的发情排卵控制技术,以及今后发情排卵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第十二章 配子和胚胎生物技术(4学时) 了解配子和胚胎的生物工程技术的一些内容和发展前景,包括胚胎和卵母细胞保存技术、哺乳动物的体外受精技术、性别控制、胚胎干细胞技术,动物克隆技术、嵌合体技术、显微受精和转基因技术。重点理解和掌握胚胎移植技术的原理、生理学基础以及原则,并了解该技术的程序及可能发展前景。 第十三章 动物的繁殖力(2学时) 掌握衡量家畜繁殖力的理论和方法,了解畜群的正常繁殖力,能够运用饲养管理、生殖生理、繁殖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去努力提高畜群的繁殖。 第十四章 禽类的繁殖(自学) 第十五章 特种经济动物的繁殖(自学) 第十六章 哺乳类实验动物的繁殖(自学)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动物繁殖学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不仅教授学生最新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技能训练。整个课程应通过理论教学、实验课二个教学环节共同完成。理论课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指导学生自学。理论讲授务求概念正确、内容精练生动、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家畜生殖活动的规律、调节机制、内在和外在联系、技术的理论基础。凡能观察到的生殖现象、行为、征候以及将实际进行的操作技术,尽可能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提倡直观教学。尽可能使用图表、幻灯、电影、录相等直观教具。某些内容可安排自学,并可考虑逐步提高自学部份的比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并加强学业的考核。动物繁殖学开课应在生理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之后开课。考试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及实验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反映出本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技术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的能力。按新版统编教材分16章,由于课时的关系,讲授其中的12章,其余自学。讲课32学时,实验20学时。考试题型应尽量多样化。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占5%,实验成绩占25%,闭卷考试成绩占70%。 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北京农业大学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二版,农业出版社,1986年7月 [2] 张嘉保,周虚主编,《动物繁殖学》,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 [3] 中国农业大学主编,《家畜繁殖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3月 [4] Hafez ESE. Reproduction in farm animals. Fif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1987 [5] Hafez ESE. Reproduction in farm animals. Six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 1993 [6] Hafez B, Hafez ESE. Reproduction in farm animals. Seventh Edition.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