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 1 章,导 论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劳
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规律的科学
?1.1.1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1.1.2 效用最大化与选择
?1.1.3 劳动力市场
?1.1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
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希望和
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
?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有具
有绝对的属性
?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
稀缺性的本质是消费劳动力
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
的稀缺性
? 劳动力和劳动力所有
者不可分割
? 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
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 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
着能动的作用
劳动力
的特点
?1.2.1实证研究方法:特点
?1.2.2规范研究方法:特点
其一目的是认识客观事
实,研究自身的运动规
律及内在的逻辑
其二是对经济现象研究
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
进行检验
其一是以某种价值
判断为基础,解决
“应该是什么”的
问题
其二是目的在于为
政府指定经济政策
服务
?1.2现代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3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1.3.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1.3.3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对劳动经济学形成和发
展的重大贡献
?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1.3.4劳动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3.1劳动经济学的形成
? 早期
– 重商主义
? 形成
– 古典经济学
? 发展
– 历史方法与制度
分析
? 形成过程,
?1.3.2劳动经济学的发展
? 古典经济

? 新古典经
济学
– 边际革命和边
际分析
? 现代
– 宏观经济学和
总量分析
第 2 章,劳动力供给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2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1.2
劳动力供给与劳
动力供给曲线
2.1.3
劳动力供给量的
变动与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2.1.1
劳动力与劳
动力参与率
概念一: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年龄之内,具
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能够从事某种职业
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16岁以上
人口
劳动力
非劳动力
就业

失业

受雇者
家庭从业

业主
人口与劳动力
概念二:劳动力参与率 只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
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影响人口参与劳
动的因素。由于劳动力参与率指标能够准确地反
映劳动参与程度的变动情况,所以成为分析劳动
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 。

总人口
劳动力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 100?

该年龄(性别)人口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参与率=年龄别(性别)劳动力 1 0 0?
概念三: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
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工资率
W(元/时 )
劳动力供给
量 S(人 ·时 )


1.5
2.0
2.5
3.0
3.5
4.0
150
200
280
400
500
700
a
b
c
d
e
f
表一:劳动力供给表 图一: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四: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
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攻击的
工资弹性,
W /W
S /S
?
??Es
①供给无弹性,即 ES= 0。 如图二
的 A
② 供给有无限弹性,即 ES→∞ 。 如
图二的 B
③单位供给弹性,即 ES= 1 。 如图
二的 C
④供给富有弹性,即 ES> 1。 如图
二的 D
⑤供给缺乏弹性,即 ES< 1。 如图
二的 E
图二:劳动力供给曲线
概念五: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工资率不变的
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
给的变动
图三: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2.1
效用与无
差异曲线 2.2.3
主体均衡:在约
束条件下效用最

2.2.4
约束条件下变化
与最佳时间结构
的调整 2.2.3
预算约束线
2.2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概念六: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所得的满足
,这种满足的程度高即为效用大;反之,就是效
用小;分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小效用论。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 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
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
用水平不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
水平越高,即选择顺序在前;反之,则效用水平越低
,选择顺序在后。
( 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因为,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
相同的效用水平,这与前述特征相矛盾。
图四:劳动力供给曲线
(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斜率为
负值,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
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的。
(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
有劳动收入替代闲暇的不同比率。
图五:边际替代率
图六:预算约束线
时间
劳动收入
??
OH
OY
tg ?
预算约束线的斜率即为个人放弃
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
资率。另外一方面,亦可以看作
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图七:预算约束线的比较
图八:主体均衡
所谓主体均衡,就是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闲暇与收
入的组合能使用主体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在上图中
,Ui为选择主体的闲暇 — 收入的无差异曲线,HY为预
算约束线。 U2与 HY相切于 a点,U1与 HY相交与 b和 c两
点,Ui的效用水平为 U1<U2<U3。
图九:纯收入效应 图十:替代效应
图十二: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十一: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第 3 章: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
3.1
劳动力参与
率的生命周

3.2
劳动力参与和
最低劳动力供
给价格
3.1.1
劳动参与的周
期变动
3.1.2
劳动参与的
变化趋势
3.1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1.3
经济周期与
两种劳动参
与假说
3.1.1
劳动参与的周
期变动
3.1.2
劳动参与的
变化趋势
3.1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1.3
经济周期与
两种劳动参
与假说
概念一: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是指劳动
力参与率依年龄增长呈周期性变动的曲线
年龄组 年龄组
(岁) 合计 男 女 (岁) 合计 男 女
总计 7 9, 2 85 7 3, 0 2 40 — 44 9 3, 6 9 9 8, 6 5 8 8, 2 5
15 — 19 6 4, 8 6 1, 6 6 8, 2 8 40 9 4, 3 3 9 8, 7 3 8 9, 4 9
20 — 24 9 1, 2 9 2, 6 8 9, 6 3 45 9 1, 8 9 9 8, 3 3 8 4, 8
25 — 29 9 4, 4 9 7, 9 9 0, 8 3 50 8 3, 0 8 9 5, 4 8 6 9, 2 5
30 — 34 95 9 8, 6 9 1, 0 2 55 7 0, 5 8 8, 6 3 5 0, 8 5
35 — 39 9 5, 1 9 8, 8 9 1, 0 8 60 5 1, 6 7 6 8, 9 2 3 2, 9 9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
图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统计
资料来源:, 中国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第二册,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
家统计局人 口统计司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特点
(a) 男性
0
20
40
60
80
100
120
0 20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b)女性
0
20
40
60
80
100
0 20 40 60 80
年龄
劳参率(%)
图一:男性参与率生命周期曲线 图二:女性参与率生命周期曲线
(a )城乡男性劳参率
0
20
40
60
80
100
120
0 50 100
年龄
劳参率(%

城市
乡村
(b )城乡女性劳参率
0
50
100
0 50 100
年龄
劳参率(%

城市
乡村
图三:城市、乡村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3)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
国别 中国 新加 巴基斯坦 日本 捷克 匈牙 联邦德国 突尼
合计 7 6, 3 4 6, 9 4 1, 9 1 7, 5 2 9, 4 43 4 3, 5 4 1, 3
男性 7 2, 5 4 5, 8 6 7, 8 1 7, 4 29 4 5, 5 4 6, 4 5 8, 8
国 别 中国 巴基斯坦 捷克 日本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 ) 47 7, 8 4 6, 7 37
国 别 中国 巴基斯坦 斯里兰卡 赞比亚 布隆迪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美圆) 261 3 0 9, 1 3 3 6, 1 541 5 2 1, 3
劳动力参与率( % ) 5 2, 3 3 1, 9 3 7, 3 3 1, 1 4 0, 1
图一,15-19岁年龄组劳动力参与率国际比较
图二,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国际比较
图三: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国际比较
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首先, 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劳动参与下降。
其次,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最后, 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
与率保 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
周期循环产生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
的趋势性变化。
3.1.1
劳动参与的周
期变动
3.1.2
劳动参与的
变化趋势
3.1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3.1.3
经济周期与
两种劳动参
与假说
概念二: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
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
动力假说 悲观性劳 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
,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
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
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的
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概念二: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
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附加性劳
动力假说 悲观性劳 动力假说
两 种假 说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下降、失
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
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
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
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
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
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
力参与率下降。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第 3 章: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
3.1
劳动力参与
率的生命周

3.2
劳动力参与和
最低劳动力供
给价格
3.2.1
就业与非就业
选择
3.2.2
不同条件
下劳动参
与的变动
3.2
劳动力参与和
最低劳动力供
给价格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图四:就业 -非就业选择
横轴表示收入,纵轴为可支
配的时间,从原点向上计量
为闲暇,从 H点向原点计量
为劳动时间,Ht为制度给定
的劳动时间。 Oya表示家庭
已有的收入,闲暇 — 收入偏
好的无差异曲线为 Ui,且
U1<U2<U3; 直线 ab,ac,ad与
制度时间轴相交于 b,c和 d点
,与家庭收入 yaa直线的夹
角分别为工资率 w1,w2和 w3,
显 w1<w2<w3。
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图五: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密度分布
横轴为工资率 W,纵轴为以最
低劳动供给价格为标识的家
庭户的密度分布 Q。 在工资率
较低时,如为 w1,密度分布
较低。在工资率较高时,如
为 w2,密度分布也较低,基
本上呈正态分布;斜线所示
的部分与正态分布曲线和横
轴围成的总的面积之比,就
是当工资率为 w0时家庭群中
非就业成员就业的概率。
3.2.1
就业与非就业
选择
3.2.2
不同条件
下劳动参
与的变动
3.2
劳动力参与和
最低劳动力供
给价格
如果家庭中已就业
成员的劳动收入增
加了,对家庭非就
业成员的劳动参与
有什么影响呢?
图六:收入效应
家庭中已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为 ya
,家庭非就业成员如果就业的话,
其工资率为 w1。 若此家庭的闲暇 —
收入偏好为 U,制度劳动时间为 Ht,
此时家庭非就业成员处在就业 — 非
就业无差异境界,w1为最低劳动供
给价格。若就业成员的劳动收入由
ya增加到 yb,该家庭的闲暇 — 收入
偏好为 V,图中的 b点与 c点同在无差
异曲线 V上,直线 bc与垂线的夹角仍
为 w1,非就业成员就业与不就业仍
然是无差异的,所以 w1仍是最低劳
动供给价格。但是当就业成员的劳
动收入增加以后,家庭的闲暇 — 收
入偏好改变为 R这样的形状,家庭非
就业成员将会选择不就业。
图七:家务劳动对就
业选择的影响
制度时间为 Ht,且在没有照料幼儿等家
务劳动的情况中,如右图所示,w1为最
低劳动供给价格。然而,由于存在 c小时
家务劳动的制约,主妇在就业选择时,
效用的得失就应与 d点的组合进行比较。
w1的工资率与 c+t即 t′ 的时间轴的交点
为 e,e点在无差异曲线 U3上,U3的效用
水平不仅远低于 U1的效用水平,而且低
于过 d点的无差异曲线 U2的效用水平。所
以,家庭主妇不会选择就业。既然 c小时
家务劳动是给定的条件,那么可以看到
U2穿过 d,f两点,此时的最低供给价格
是 w2。 显然,这时的最低劳动供给价格
比没有 c小时制约的条件下要高。但是工
资率并不具有主观随意性,即使是同样
的工资率,妻子也无法选择就业。从存
在既定的家务劳动时间的条件出发,家
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产生负向影响

图八:劳动时间长度与劳
动参与
如果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劳动
收入不变的话, 那么, 工资率
实质上是提高的, 对劳动参与
存在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反之
,其他条件不变, 制度劳动时
间延长, 图中制度劳动时间由
Ht1延长到 Ht3,那么, Ha直线与
新的劳动时间轴相交于 e点, 而
过 e点的无差异曲线 U3在 U1的左
下方, 效用水平降低, 从而对
劳动参与存在负向影响 。
图九:教育、培
训与劳动参与
无差异曲线分别为 U和 V,同样的制
度劳动时间 Ht,偏好不同的人,最
低供给价格明显不同。闲暇 — 收入
偏好为 U的人,最低供给价格则为
w2。 偏好 U与 V的显著差异是闲暇的
边际效用的不同:偏好 V的边际效
用大于 U的边际效用。由于对人力
资本投资有较高回报的预期,所以
在工资率等于 w1的情况下,这些人
将不选择就业。因而,可以认为,
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只限于教育、
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较高回报的预
期,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供给是负
向影响。
第 4 章:劳动力需求





























































4.1 4.6 4.5 4.4 4.3 4.2
4.1.1
劳动力需求的
含义及性质
4.1.2
劳动力需求
表、需求曲
线与需求弹

4.1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
4.1.3
劳动力需求
量的变动与
劳动力需求
的变动
概念一:劳动力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
,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功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
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点,
第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
第二: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率是反向联系
表一:劳动力需求表 图一:劳动力需求曲线
概念二, 劳动力需求弹性,设 Ed为劳动力需
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D/ D表示劳动力需求
量变动的百分比、△ W/ 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
百分比,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WW
DD
/
/Ed
?
??
图二:劳动力需
求的工资弹性

类,
( 1)需求无弹性,即 Ed= 0。
(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
Ed趋向于无穷大。
( 3)单位需求弹性,即 Ed= 1 。
( 4)需求富有弹性,即 Ed> 1。
( 5)需求缺乏弹性,即 Ed< 1。
概念三, 劳动力量需求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
件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
需求量的变动。
图二: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概念四:劳动力需求变化是指在决定需求量的
要素价格因素即工资率不边的情况下,由于其
它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化。
图三:劳动力需求的变动
4.2.1
基本假设条件
4.2.2
边际生产率
递减规律
4.1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4.2.3
企业短期劳
动力的决定
* Footnote
Source,Source
市场条
件假设
假设
条件
关于生
产的假

其一:供给者和需求者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
价格的决定者。
其二:商品和服务生产中仅使用两种同质的生产要素,
即劳动力和资本。
其三: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其四:市场主体具有完全信息,且获得信息的成本为零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
关于生产的若干假设
其一:企业生产的目标不边,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其二:技术对产出水平没有影响。
其三:生产周期 ( 1)市场时期
( 2)短期
( 3)长期
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图四: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
其一, TP,AP,MP三条曲线都
是先增后减, 第一阶段, AP递增;第二阶段 MP递减;第三阶段 MP
为负值;
其二, AP与 MP的交点为 AP的
最大值 。 两条曲线相交前, AP<
MP; 相交后, AP> MP。
其三, 当 MP=0时, 总产量取
得极大值 。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价格 P一定时,边际收益和边际产量成正比
?在边际生产率递减区,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
本时利润最大化
即,MRP=MP*P=MC= W
?MC是每增加一个劳动力所增加的成本 W
?所以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
际收益等于 W的临界点,即劳动力需求量由边
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的临界点决定
4.3.1 企业生产
方法的选择
4.3.2固定技
术系数条件
下劳动需求
的决定
图五:等产量线
图六:等成本线
图七:最佳生产方法
概念五:技术系数是指企业生产一定量某种产
品所需要的要素投入的组合比例;技术系数分
为可边与固定两类。
当资本和劳动力的搭配系数固定时,产量将由并
仅能由投入量相对少的要素决定,如下图,
图八:等产量线
4.4.1
生产规模扩大
与劳动力需求
调整
4.4.2
生产要素价
格变化对劳
动力需求的
影响
4.4
劳动力需求的调整
4.4.3
行业劳动力
需求曲线
图六:生产扩大线
概念六, 生产扩大线表示在生产要素价格不变
和生产货币资金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每一种产
出水平所对应的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最佳组合。
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
图九:行业劳动力需求曲线
4.5.1 决定劳
动力需求工资
弹性的因素
4.5.2劳动
力需求的交
叉工资弹性
决定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
第一: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的可能性;
第二:产品的需求弹性,
第三: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率;
第四:资本的供给弹性;
概念七,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可分为两类工人
,A和 B,那么,可以将 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
对 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
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求 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1,非盈利企业的劳动力需求,较利润最大
化企业将雇用更多劳动力,弹性更大(最
终利润为零)。
2、公共部门的劳动力需求, 财政收入最大
化比服务最大化雇用更多的劳动力。
3、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较利润最大化将雇用更多劳动力(技术开
发投入等)。
4.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下企业的劳动力需
求,较利润最大化目标来说将雇用较少的
劳动力,提前留下盈利空间,即 mp要大
于 mc,减少用工量。
第 5 章: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相互作用





























































5.1 5.6 5.5 5.4 5.3 5.2
古典均衡的概念
局部均衡:它假定在其他条件不变
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
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它商品的
价格与供求的影响。
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与价
格都是相互影响,一个市场的均衡
只有在其它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
情况下才能实现。
5.2.1
单一竞争性劳
动力市场的静
态均衡
5.2.2
劳动力供求
变动对均衡
的影响
5.2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
5.2.3
多维竞争性
劳动力市场
的均衡
( 1) 劳资双方是理性的并分别追求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
化;
( 2) 劳资双方对他们赖以存在的劳动力市场环境具有充分
的信息, 信息分布均匀, 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 3) 劳动力具有同质性, 企业提供的工作机会在工作条件
及其他非货币特征方面也具有同质性;
( 4) 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为数众多, 并且双方均无组织
性, 是工资接受者;
( 5) 劳动力流动无制度障碍, 流动成本为零 。
完全劳动力市场的假定条件
S=f (W)
D=f (W)
S=D
W=We
多维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 1)不同劳动力市场除
工资外的工作条件相同或具有可比性;( 2)忽略掉劳
动力流动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 3)劳动力在被考察
的多个劳动力市场之间可以自由流动,没有进出障碍。
整个经济
雇用人数 生产率 雇用人数 生产率 生产率
1 6500 5 36250 42750
2 12500 4 31500 44000
3 18000 3 25500 43500
4 23000 2 18250 41250
5 28000 1 9750 37750
市场Ⅰ 市场Ⅱ
5.3.1
动态均衡的基
本假定
5.3.2
劳动力市场
动态均衡的
三种模型
5.3
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5.3.3
公共部门的
劳动力市场
均衡
动态均衡的基本假定
首先, 假定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本期, 以 t表示;执行或
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期, 以 t+1表示 。 在 t与 t+1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
其次, 假设本期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资率, 分别以 Dt和
Wt表示本期的需求量和本期的工资率, 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 Dt) ( 1)
最后, 假设本期的工资率 ( Wt) 决定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以
St+1表示, 即本期的工资率 Wt为自变量, 下期的劳动力供给量 St+1
为因变量 。 则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St+1= f( Wt) ( 2)
公式 ( 1) 和公式 ( 2) 是动态均衡分析的基础 。
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收敛型蛛网
发散型蛛网
封闭型蛛网
公共部门劳动力市场均衡
5.4.1
劳动力资源的
最优配置
5.4.2
同质的劳动
力获得同样
的工资
5.4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的意义
5.4.3
充分就业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A和 B是经济社会任意两
个行业,两行业统一的劳
动力市场实现了均衡,两
行业的劳动的边际产品价
值相等,即劳动的边际生
产率相等,社会获得了最
大的产出水平和劳动资源
的最优分配。那么任意两
行业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
的条件是所有行业劳动力
市场都实现均衡。
从劳动力地区间的流动谈同
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从资本流动的视角去谈同
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结论,同等的劳动获得同样的工资,不会因职业、行
业、地区差异而形成工资差别。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概念一:瓦尔拉斯需求是指以效用最
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人在市场供求
可以相等的情况下,根据市场价格形
成的需求 。
概念二:有效需求是指经济行为人在其
预算可能条件下,考虑了市场价格和他
在本市场及其他市场所受到的数量限制
后,为使其效用函数最大化而形成的需
求。
劳动力市场是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


第一,工资率作为劳动力的价格,具有相当
大的刚性,因为人们的消费已达到一定水平
,要退回去习惯一种更低的生活水平是很困
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
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
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产
品市场需求的调节;
第三,由于劳动是人的谋生手段,劳动力供
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要受人的主观偏好、
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等等因素的调节。
概念三:自愿失业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
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从而造
成劳动者失业的现象 。
概念四:劳动力短缺是指在劳动力市
场上,劳动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
这种情形也称劳动力过度需求 。
概念五:劳动力过剩是指在劳动力市
场上,劳动力的初始攻击大于有效供
给,又称劳动力过度供给 。
概念六:工资漂浮指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中寻
在的自下而上层层提高工资的倾向,以及由
这种倾向造成的工资轮番上升的现象 。
5.6.1
人口、资本存
量与均衡工资

5.6.2
刘易斯的经
济增长模型
5.6
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5.6.3
劳动力供求
平衡的调节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第一:人口规模
第二:人口年龄结构
第三:人口城乡结构


第一:工资水平
第二:劳动生产率
第三:劳动力的需求
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在同样劳动力需求
变动的情况下,均
衡工资率水平的提
高程度还要受到劳
动力供给弹性的重
要影响。劳动力供
给弹性越小,由劳
动力需求增加造成
的均衡工资率的提
高程度越大。
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
在模型中,其基本假设是经济社会
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构成,传统
部门是农业等生产部门,在这类部
门中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接近于零。
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很低,故农业
劳动力收入(工资)亦维持低水平
,存在着大量的劳动力剩余。现代
部门是被企业家支配的工业部门,
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并把
利润用于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
使资本存量持续增加。在现代部门
存在着由该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决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D1,它与劳
动力供给曲线 S决定的最佳就业量为
L1,均衡工资率为 We。
我国要实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需要做以下工作
第一, 要综合地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和行政手
段, 对长期和短期的劳动力供求, 以及劳动力的供求
结构进行调节, 以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 。
第二, 扩大劳动力需求 。 增加社会和各单位对劳
动力需求的途径是:深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发展中小型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扩大生产规
模;调整经济结构, 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技术结
构,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政策, 积极发展
城镇建设等等, 来扩大需要 。
第三,控制并压缩劳动力供给。这首先要继续
坚定不移地贯彻计划生育方针,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缩短劳动时间也是压缩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各种教育事业,可减少劳动力供给。此
外,还可以通过劳动力流动、劳务输出等形式来缓
解劳动力供求的矛盾。
第四,协调劳动力供求结构。这主要根据劳动
力需求结构的状况,抓紧劳动力的就业前培训和就
业后再培训工作,促使短期内劳动力供求结构的协
调。
第五, 进一步完善劳动管理制度, 充分发挥劳动力
市场和工资在调节短期劳动力供求中的作用, 尽可
能消除经济运行中劳动力供求的偏差, 实现劳动力
供求的总体平衡 。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
术和文化知识水平,并在深刻把握未来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的趋势、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搞好专业
教育和训练的工作,培养出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要求
的多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
动力需求结构之间保持协调。
第 6 章:人力资本














































6.1 6.5 6.4 6.3 6.2
6.1.1
人力资本
理论产生
简单回顾 6.1.2
人力资本及其投
资的含义
6.1.4
人力资本投资决
策模式
6.1.3
人力资本投
资方式
6.1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简单回顾
亚当斯密 — 固定资本论
马歇尔 —,加强对人的投资,会发生对
个人收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舒尔茨 —,人力资本概念,的创始人
1.人力资本的含义
概念一:人力资本在西方经济学的含义是指
凡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以及提高生产
效率的物质均称为资本。他不仅包括设备、
厂房,而且包括知识、技能。一般视前者为
物质资本,后者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的一个概念,
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
( 1)人力资本是人以及所具有的知识、技
能、能力的总和。寄存与人体之中。
( 2)人力资本并非与生俱来,是靠后天投
资而形成并积累的。是具有异质性的高素
质结构的劳动能力。
( 3)人力资本是一种能带来经济收入的生
产能力。能像物质资本一样提供现实的货
币收益。
概念二,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投
资,增加人的生产与收入能力的一切
活动。
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人,可以将
消费活动转换为投资行为。
人力资本投资具有多元性、目的性
和长期性的特点。
人力资本投资的相继性和个人偏好
的特点。
2.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
3.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
( 1)普通教育
教育的间接性、迟效性、长期性
( 2)职业技术培训
岗前学习、脱产学习、干中学习
( 3)健康保健 — 促 进健康、增进体质
费用
( 4)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国内流动,
国际流动、企业人员内部流动投
资分析。
4.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模式
首先, 计算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 。 设某项人力资本在 t年内
为投资者带来收益, 投资完成后每年投资收益为 Bi,设折
现率为 r,t年内投资收益现值为 PV,那么, 根据现值计算
公式,
人力资本收益现值 PV=
(i=1,… t)
其次, 计算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成本的现值 。 设人力资本投
资 C,平均分布在 n 年内完成, 每年投资成本为 Cj,投资成
本现值为 PVC,根据现值计算公式,
人力资本投资成本现值 PVC=
(j=1,… n)
t
t
r
B
r
B
r
B
)1()1()1( 2
2
1
1
????? ?
?
? ?
?
t
i
i
i
r
B
1 )1(
n
n
r
C
r
C
r
C
)1()1()1( 2
2
1
1
????? ?
?
? ?
? n
j j
j
r
C
1 )1(
再次, 计算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 。 令投资总收
益现值等于投资总成本现值, 即,PV=PVC,则
有,
( 6-1)
因为 Bi,Cj,t和 n为投资者预期确定的, 是已知
值, 所以可以根据公式 ( 6-1) 求出折现率 r,该折
现率 r即为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 。
最后, 做出投资决策 。 再设 S为个人时间内生偏
好率, 显然, 只有当 r≥S 时, 人们才会选择人力资
本投资 。 若 r< S,人们将当然不会选择人力资本
投资 。
?
? ?
t
i
i
i
r
B
1 )1(
?
? ?
?
n
j
j
j
r
C
1 )1(
6.2.1
学校教育投资
的收益与成本
6.2.2
教育投资
决策模型
6.2
个人教育投资
决策
1.学校教育投资的收益与成本
教育成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
教育收益:个人收益、社会收益
教育的机会成本 — 因上大学而放弃的可能的工
资收入。
教育的机会收益 — 因学历而带来提高收入的好机
会。
教育成本与收益的计算
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2.教育投资决策模型
在图 6-1中,横轴为年龄 a,纵轴为年工资
收入 W,原点以下 abhc部分 I为大学教育的
直接成本,ady为高中生的收入流曲线,
adyf相当于高中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的收
入总和; adeb相当于大学教育的机会成本
,即因投资于大学教育而放弃可能的收入
部分 Ⅱ ; byuf为大学毕业生整个职业生涯
的收入总和,eyuy部分 Ⅲ 就是大学教育投
资收益增加值部分。当按某一折现率 R折
现,在现值的基础上( I+Ⅱ ) 价值部分等
于 Ⅲ 时,R即为投资报酬率。若 S给定,那
么只有当 Ⅲ≥ ( I+Ⅱ ) 时,大学教育投资
从成本 —— 收益的角度判断,人们才会选
择大学教育投资。
6.3.1
企业培训
投资决策
一般模型 6.3.2
企业培训的两种
类型
6.3.4
特殊培训分析
6.3.3
一般培训分

6.3企业培训投资决策
1.一般培训分析
在图 6-2中,纵轴为工资率 W,横轴为
雇佣时间,其 0— t是员工接受一般培
训时间,t— T是培训投资收益回收时
间,未接受培训员工的 VMP及由它决
定的工资率为 Wa,如果在雇佣期间
O— t员工始终未接受培训,其工资水
平如图中的 Wa— Wa’变动。如果员工
接受培训,培训期间为 O— t,在此期
间受训员工的工资为 Wu,低于 Wa,其
差额 Wa-Wu部分为培训成本,即由个
人承担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训结束后
的雇佣期间 t— T,受训员工的工资为
Wu’,Wu’- Wa’的差额部分为培训收益

2.特殊培训分析
在特殊培训期间 O— t,受
训员工的工资为 Wu,Wa-Wu
的差额部分为员工承担的
培训成本; Wu-Wc的差额部
分为培训企业承担的培训
成本。在雇佣期间 t— T内
,受训员工的工资为 Wu’,
Wu’- Wa’为员工的培训预期
收益,Wc’- Wu’的差额为企
业获得的培训预期收益。
6.5.1
人力资本投资
需求曲线
6.5.2
人力资本投
资供给曲线
6.5
人力资本是市场均衡
6.5.3
人力资本投
资的均衡
1.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线
在图 6-4中,横轴代表人力资本
投资额,隐含着所受教育程度
的高低,纵轴代表边际收益或
边际成本。需求曲线 D表示着人
力资本投资每增加一个单位所
能带来的边际收益。当人力资
本投资额为 H1时,所对应的收益
第是 r1,当投资额为 H2时,所对
应的收益率是 r2。 需求曲线向右
下方倾斜,表明其斜率为负值
,意味着随边际人力资本投资
额的增加,边际收益率递减。
2.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线
在图 6-5中, 横轴表示人力资
本投资额, 纵轴表示投资的
边际成本, 供给曲线 S表示每
新增加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本
所需要投入的成本, 即人力
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 。 为了
便于分析, 可用市场利率代
表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
。 这样, 供给曲线也反映了
人力资本投资数量与相应利
息率水平之间的对比关系 。
3.人力资本投资的均衡
?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要
受到 市场机制的调节与
制约。
?人力资本投资需求曲
线 -向右下方倾斜
?人力资本投资供给曲
线 -向右上方延伸
? 人力资本投资需求
曲线与供给曲线的相互
作用,决定人力资本市
场均衡。
第 7 章: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7.1 7.4 7.3 7.2
均衡价格的一般原理
? 首先,从商品的供给运动看,商品的供给量
取决于供给价格,即取决于商品生产者为生产一
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
? 其次,从需求运动看,商品的需求量取决于
需求价格,即取决于消费者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
意接受的价格。
? 最后,通过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最终使
得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供给数量与需求数
量相等,从而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
工资水平的决定
? 首先,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劳动力的供给价格
取决于:( 1)劳动力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成本,包
括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生活的费用、教育、训
练费用等;( 2)劳动的负效用或心理成本。
? 其次,从劳动需求看,需求价格取决于劳动的
边际生产率,或劳动的边际收益产量。
? 最后,工资的决定,即劳动力价格的形成是在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确定
的。
概念一, 工资的形式就是计量劳动与支付报
酬的方式与具体办法;主要形式有计时工资
、计件工资及其它附加福利如奖金、津贴、
职工保险、退休金等 。
计件工资 计时工资
附加福利
计时工资
计时工资比较适用于以下领域和职业,
①产品的数量标准难以精确确定、产品数量难以度
量的职业和行业;②自动化程度较高、生产的合作
性较强,生产的结果不易分解为单个人的产量的行
业;③产品质量重于数量且要求劳动者素质比较高
的行业和企业;④产品种类、经营项目和生产条件
多变的企业。
计件工资
计件工资比较适用于以下领域和职业,
①产品数量、质量可以准确计算并检验的行
业;②产品的生产数量及质量主要取决于工
人的努力程度;③品种比较单一且能大批量
生产的行业和企业等。
?( 1)不与劳动的数量直接相关,多数福利形式只与劳动
人数有关,而与劳动时间无关,如免费工作餐、住房;
?( 2)部分福利具有法定性,特别是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
更具法定约束力,如社会保险制度;
?( 3)企业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企业中的多数福利形式
可以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偏好进行自主地确定,因而福利在企
业间存在很大差异。
概念二, 福利是劳动力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工资的转化形式。它与基本工资共同构
成了劳动报酬,大致包括奖金、津贴、退休
金及社会保险等项目。
附加福利的基本特征,
利润分享制度
利润分享制度也是一种工资形式,它是一种令
雇员报酬的多少与企业利润有关的报酬支付形
式。
?( 1)保障工资的分享制。
?( 2)无保障工资为基础的纯分享制。
?( 3)年终或年中一次性分红。
?( 4)按利润的一定比重分享。









补偿性工资差

竞争性工资
差别
垄断性工资
差别 工



地区性工资
差别
产业工资差

概念三, 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
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工资差别
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
补偿性工资差别:对劳动某一方面的特殊性给予补偿形成的。
?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在图 7-1中,纵轴为职业 B的工资率 WB与
职业 A的工资率 WA之比 WB/WA,横轴为劳动
力数量,D为技术性职业 B的需求曲线,S
为职业 B相对于职业 A的供给曲线。当
WB /WA=ωe时。职业 B的相对供给曲线 S与
需求曲线 D处于均衡状态;当 WB/WA=ω1,
此时,相对于 A职业的 B职业的劳动力供
给曲线为 S1,人们将离开职业 A,通过人
力资本投资行为获得进入职业 B的人力资
本条件,职业 A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职业
B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职业 A的
工资率 WA的上涨和职业 B的工资率 WB的下
降。 WB/ WA< ωe时,将使人们离开职业
B进入职业 A,劳动力供求的变化,最终
又使相对工资率上升到 ωe。
?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 1)恶劣的劳动或工作条件及伤害危险
如苦、脏、累、险、单调、枯燥、温度,
湿度、噪音等等。
?( 2)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评价。
?( 3)职业和收入的稳定性。
概念四,竞争性工资差别是指在劳动力自由
流动的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者工资收入的
差异。
正是由于竞争,由于人们追求更高的工资
收入,导致低素质劳动者进行更多的人力
资本投资,由低能力结构的劳动力市场向
高能力结构的劳动力市场流动。竞争是人
力资本投资行为的强大推动力。基于同样
的理由,导致人们进行各种非正式培训,
更加勤奋和努力。因此,竞争性工资差别
是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的特例或是其
基础。
概念五, 垄断性工资差别,是非补偿性、非
竞争性的工资差别。它是指因某种制度性因
素,或劳动力的某些自然特征导致劳动力供
求的特殊矛盾,从而使某些职业的劳动者处
于垄断地位所形成的工资差别 。
垄断性工资差别的主要形式,
?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垄断性工资
差别
?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是,
①工会的影响。如行业工会、产业工会对该
行业或产业的劳动力供给的控制;②行政权
力与行政管理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③经济
体制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等等。
?劳动力能力结构的自然特征形成的垄断性
在图 7-3中,与横轴垂直的曲
线为具有特殊能力结构特征
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因其劳
动力特殊的能力结构所决定
,其供给没有弹性,故在需
求的作用下,其工资可急剧
上涨。显然,这类劳动者的
工资收入的决定,不由其自
身的价值所决定,而是由需
求决定,对他们的需求越是
增长,其垄断性的工资差别
就越大。
?产业工资差别





1)产业的技术经济特点
2)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3)产业规范管理程度及管理水平
?地区工资差别







第一,地区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差异;
第二,人均物质资本差异;
第三,人均人力资本差异;
第四,市场竞争程度差异,等等
地区工资差别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工资差别。形
成地区工资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间经济发
展的不平衡 。
从长时期看,同质的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
,其工资不会存在差别;其原因在于地区间
的贸易;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可使地区
间的工资差别趋于消失
但在短期内,地区间的工资差别不易消除,
其原因从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原因一:地区间的贸易
?商品流动成本
?信息费用
原因三, 劳动力流动
?社会障碍和体制性的因素
?职业信息的对称性,即搜寻成本
?流动成本
?心理成本
原因二:资本流动
?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
收入差别的度量
基尼系数 洛沦兹曲线
洛沦兹曲线
BA
A
G
?
?
显然,基尼系数不
会大于 1,也不会小
于 0,即有 0≤ G≤ 1

第 8 章: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工资与就业的影响
8.1
垄断市场条
件下工资和
就业的决定
8.2
工会对工资水
平的影响
8.1.1
垄断市场条件
下劳动力的需
求和供给曲线
8.1.2
垄断市场
条件下工
资的决定
8.1
垄断市场条件
下工资和就业
的决定
1) 产品市场垄断(卖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曲线
图 a为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
力需求曲线实际上是 MRP。
图 b为不完全竞争市场条
件下,VMP大于 MRP即
高于劳动力需求曲线。
2) 劳动力市场垄断(买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图 a为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力,
供给曲线实际上是 MFC
图 b为不完全竞争市场条
件下,MFC大于 AFC,
AFC为劳动力供给曲线
1) 只存在产品市场垄断的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
与完全竞争下的产品市场相比,工资率没有差别,
但是就业量低于竞争性产品市场水平,亦既垄断
使产品市场寸在过剩的生产能力,产量下降,因
此降低了劳动力的雇佣数量,影响了劳动力市场
的就业水平。
2) 只存在劳动力市场垄断的工资和就业量的决定
与两个完全竞争的市场相比,工资率和就业量都
较低,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垄断既可以降低
劳动力的价格同时也会降低劳动力的使用量,来
实现最大利润。这样的市场上明显存在着垄断剥
削,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工资率偏低。
3) 同时存在产品市场垄断和劳动力市场垄断的工资、就业量的决定
以上的分析中, 总是假定其中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性市场, 那么, 当
两个市场都是垄断市场时, 工资和就业量都会更低 。 如果劳动力市场
存在垄断, MFC与 AFC曲线是分离的;产品市场存在垄断时, MRP与
VMP曲线也是分离的, 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依然是 MRP=MFC,如
图 8-5。
两条曲线的交点 E为厂商均衡点 。 市场的工资率为 We,就业量为 Le。
如果市场是竞争性的, 均衡点应为 Eo点, 竞争性工资与就业量分别为
Wo和 Lo,可见垄断的工资率和就业量都大大低于竞争性市场, 垄断
市场明显缺乏效率, 存在更深度的垄断剥削 。
8.2.1
增加劳动力需

8.2.2
限制劳动力
供给
8.2
工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8.2.3
集体谈判
1)增加劳动力需求


第一,增加产品需求;
第二,提高劳动力生产率;
第三,影响相关资源的价格;
第四,增加某特定劳务的需求人数
?增加产品需求
首先,工会可以为其所参与生产的产品做广告。
其次,工会通过政治游说以增加工会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是
更有效的方法。
另外,工会还可以通过支持对工会产品具有很强替代关系
的产品价格提升的立法,增加对工会产品的需求。
最后,某些工会还认识到,通过成功的游说以立法的方式,
降低与工会产品或劳务互补的产品或劳务的价格,
可以提高工会自身劳动的需求。
?提 高 劳 动 生 产 率


第一,参与与提高生产率有关的劳动管理委员
会 — 有时称为, 质量圈,
第二,参与由工人直接参加的厂商的决策过程
—, 联合决定, (有时也称, 工人民
主, )。
?增 加 雇 主 的 数 量
工会可以争取政府项目,鼓励在当地建立更多企业
增加对工会劳动力的需求。
?影响相关投入的价格
首先,工会 (一般拥有工资较高的熟练工人 )通过
支持提高最低工资来提高具有替代力的非熟
练, 非工会会员劳动的相对价格。
其次,工会还可以通过支持政府降低生产中与劳动
力要素互补的资源的价格,增加对工会劳动
力的需求。
2)限制劳动力供给


1)减少合格劳动
力供给的数量。
2)影响非工资收入。
① 限制移民; ② 限制童工;
③ 强制退休; ④ 缩短工作时
间等措施的原因 。
3)集体谈判
现在假设工会成立并成
功地获得了高于均衡工
资水平的工资 Wu,雇主
将以解雇 bc工人数( Le
- Lu) 来对工会工资水
平 Wu做出反应。而且,
还涉及由于工资较高对
这一职业增加的求职者
dc。 因此,在工会工资
水平下,劳动供给量存
在过剩 bd。 劳动需求曲
线的弹性越大,bd越宽;
劳动供给曲线的弹性越
大,dc缺口越大。
第 9 章:就业与宏观经济变动
9.1
就业总量的
决定
9.2
失业及其类型
9.3
失业的度量及
影响
?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与其劳动力
资源的利用程度密切相关。然而,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就业总规模取决于什
么?取决于,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9.1.1 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供给 ——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劳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供给等同于一定时期的国民生产总植或国民收入。
?也等同于消费和储蓄的总和。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9.1.1 总供给与总需求
?总需求 —— 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
和劳务需求的总和。(包括对
消费品和投资品的需求)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的需求
9.1.1 总供给与总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 =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
=消费+投资
设:均衡国民收入为 Y,消费为 C,储蓄为 S,
投资为 I,则,
Y= C+ S
= C+ I
9.1.1 总供给与总需求
?对每一就业量,企业都有相应的最低预期
收益。这个最低预期收益,就是该就业量
所生产产品的总供给价格。
?设,Z为总供给价格,N为就业量,则:总
供给价格与就业量的关系为,
Z= f( N)
此函数为总供给价格函数
9.1.1 总供给与总需求
?另外,企业预计出售这一就业量所生产
的商品时将得到一定的收益(社会愿意支
付的价格),该收益既为总需求价格
?设D为总需求价格,则总需求价格与就
业量的关系为,
D= φ(N)
此函数为总需求价格函数
9.1.2就业总量的决定
? 以上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N
D,Z
O
D
D’
Z
Z’
E
n1 n n2
(图 9-1 就业总量的决定 )
9.1.2就业总量的决定
?在上图中,当就业量为 n1 时,D大于 Z,总
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此时,企业在利润
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将会增加就业量。
?当就业量达到n时,D=Z,总供给和总需
求达到了均衡状态,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值。
?当就业量大于 n(如 n2)时,D小于Z,企业
亏损,这是,企业必然减少就业量。
9.1.2就业总量的决定
?所以,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
入,或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可称为有效需求。
显然,有效需求决定社会就业量。
?但应注意,均衡点决定的就业量可以是
充分就业的、也可以是非充分就业的就业
量。
9.1.2就业总量的决定
?失业 —— 是指劳动力人口中,既有劳动能力,
又有劳动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充分就业 —— 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
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
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
?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达到充分就
业时,仍会存在某些类型的失业。
9.2.1 失业与充分就业
1.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
得就业岗位之间而产生的 时间滞差,以及劳
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
称为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
力市场处于供求平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
状态的失业。
9.2.2失业类型









第一,失业者缺乏有关就业岗位完整
的、准确的信息;企业缺乏求职
者完整准确的信息 ;
第二,失业者缺乏迅速流动的条件;
第三,信息成本和流动成本障碍等。
9.2.2失业类型
2.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
人力,以及改进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
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
?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从长期和短期来
看有所差别。
9.2.2失业类型








⑴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事失业的
影响越小;⑵工资弹性越大,对失业
的影响越小;⑶以新技术生产现有产
品与生产新产品相比,前者对失业的
影响较大⑷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
熟练工的影响较大;⑸技术进步所替
代的工人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
响越大。
9.2.2失业类型
3.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的变
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
的失衡所引起的失业,称为
结构性失业。
9.2.2失业类型










⑴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传递;⑵政
府提供劳动力迁移补助(主要针对从
过剩地区向短缺地区的迁移);⑶制
定培训计划,使失业者的知识更新与
技术发展同步进行,以适应新职业的
需求;⑷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职业
供求预测。
9.2.2失业类型
4.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所引起的失
业,称为季节性失业。
?它也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
?它通过影响某些产业的生产或影响某些
消费需求而影响对劳动力需求。
9.2.2失业类型








?⑴地理区域性较强;
?⑵行业性差别较大;
?⑶有规律性;
?⑷失业持续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季节性失业有
减轻的趋势。
9.2.2失业类型
1.需求不足性失业的两种具体形式
?增长差距性失业,
指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
的经济增长率,故造成劳动力的供给大于
劳动力的需求而导致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
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
9.2.3需求不足性失业
2.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
?单纯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
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
?刺激总需求和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有效
供给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
?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产业政策密
切结合。
?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
9.2.3需求不足性失业
?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是反映失业者占劳动力总体的比
重, 公式为,
失业人数
社会劳动力人数 失业率 = × 100%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失业人数
= × 100%
9.3.1 失业的度量
?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时间。
通常以周为单位,其公式为,
?平均失业持续期 = ∑失业者 × 周数 失业人数
?年失业率( %)= 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
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 ×
平均失业持续期(周)
52周
9.3.1 失业的度量
? 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 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 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 失业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
? 失业影响社会稳定
9.3.2 失业的影响
第 10 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0.1
通货膨胀及
其类型
10.2
菲利普斯曲线
10.3
菲利普斯曲线
面临的挑战
10.1.1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
概念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









第一,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的上升 ;
第二,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并不是指一种或几种
商品的物价上涨,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第三,通货膨胀不是指物价水平的一时上升,而是
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涨。
第四,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必须是上涨相当幅度
,才能判定发生通货膨胀。
第五,另外,通货膨胀理论一般是以市场机制是配
置资源的主导机制为前提条件的
10.1.1 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衡量







价格指数
国民生产
总值平均
指数
拉氏和帕氏指数
理想指数 %10010
11 ??
?
?
qp
qpP
p
100%qp qpL
00
01
p ?? ?
?
ppp PLI ??
1 0 0 %G N P报告期实际 G N P报告期名义D GNP ??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混合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
?惯通性通货膨胀。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1)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这种类型的通货膨胀是由
于总需求的过度增长所引
起的,即通常所说的, 太
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货物
”,对物品和劳务的总需
求超过按现行价格可得到
的供给,导致物价水平上
涨。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充分就业时的通货膨胀 未充分就业时的通货膨胀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2)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由于成本的增加, 即使
没有对物品和劳务的需
求出现过度的情况下,
物价也会被推动上涨 。
有, 工资推动的通货膨
胀, 和, 利润推动的通
货膨胀, 。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3) 混合型通货膨胀
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并不是
由单一的总需求或总供给
引起的, 而是二者共同作
用的结果 。 如果通货膨胀
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 即
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水平上升使工资水平
上升, 工资成本上升又引
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4) 结构型通货膨胀
所谓的, 结构型通货膨胀, 是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
素的变动,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也会发生 。





?因行业不同而形成的攀比导致工资水平上升;
?生产率的提高而导致工资提高;
?经济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
构互不相应;
?示范效应的国际传递而导致的通货膨胀;
10.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5) 预期型通货膨胀
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人们会根据经验或过去的通货膨胀
率预期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并会根据预期的水平调整自己的经
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如工资协议、经济合同、投资机会成本、
实际利率的计算等,从而引起物价不断上升,通货膨胀得以持
续下去。
6) 惯性通货膨胀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通货膨胀,即使最初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
消除了,通货膨胀也会由于其自身的惯性而存在下去。
10.2.1 早期 菲利普斯曲线





线







第一阶段是经济学家菲利普斯, 利普西, 萨缪
尔森和索洛发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
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后, 提出了该曲线的初
始模型;
第二阶段是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根
据自然失业率假说, 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
斯曲线, 解释了短期菲利普斯与长期菲利普斯
曲线之间的根本区别;
第三阶段主要是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
的否认, 提出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根本就
不存在有规律的替代关系 。
10.2.1 早期 菲利普斯曲线
概念二, 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
图中,横轴 ou代表
失业率,右侧纵轴
ow代表货币工资变
动率,曲线 PC就是
最初的菲利普斯曲
线。失业率和物价
水平之间是一种反
向的关系 。
10.2.1 早期 菲利普斯曲线
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可以根
据社会可接受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确定临界点,如图 10-7所示的通货膨
胀率和失业率临界点为 5%,如果社会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低于 5%,即处
于, 安全区域,,如图 10-7中的阴影
区域,这时政府不必进行任何重大的
政策调整。如果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
超过了临界点,如图中的 a或 b点,政
府就需要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
币政策。
10.2.2 附加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
1) 通货膨胀预期
概念三:预期是指决策者对其有关的不确定的经济变量
所作的预言,其类型主要有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
?适应性预期首先认为人们能够根据过去的经验预期
未来,同时它认为人们的预期与实际总存在或多或少
的误差,而人们能够根据以往的预期错误,不断地修
正自己对未来的预期,以使预期正确。
?理性预期认为人是理智的,他们进行预期时,会充
分利用一切可以获得的信息,做出理性预期。
10.2.2 附加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
1) 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
gp=f(u)+gpe,gpe为通货膨胀预
期, 可以看出,不同的预期通
货膨胀率将存在着不同的菲利
普斯曲线,而且预期通货膨胀
率的变化将会引起菲利普斯曲
线的移动。如果预期通货膨胀
率上升,将会使菲利普斯曲线
向上移动;如果预期通货膨胀
率下降,将会使菲利普斯曲线
向下移动。
10.2.2 附加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
1) 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2) 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当通货膨胀真正存在的时候,但是工人
和雇主都没有预期到,没有对自己的实际工资作出
实际调整,此时的失业率和价格水平存在一个此消
彼涨的关系
在长期内,工人和雇主会消除货币幻觉,意识到预
期的误差,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失业率和通货膨
胀率之间不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10.2.2 附加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
10.2.3 理性预期的 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无
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中
,失业和通货膨胀率都
不存在稳定的交替关系
,政府都不可能利用通
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
胀率的差异来系统地影
响失业率。
10.2.4 自然失业率
概念四:自然失业率是指在通货膨胀率不变时的失业率
,换言之,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相一致
时的失业率。





其一,技术进步的速度;
其二,劳动力人口构成的变化;
其三,工资刚性增强;
其四,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与水平,
职业技术培训事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获
得新技术的费用与组织等等。
10.3 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的挑战
1) 经济滞涨现象
概念五,70年代
,国际上出现了
经济低速增长和
就业并存的局面
,物价上涨的经
济停滞和通货膨
胀同时出现的情
况。
10.3 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的挑战
2) 新 经济的“两低 -高”现

新经济指的是美国 90年代出现的持续的、低通货膨胀
率、低失业率的经济增长。
新经济理论的倡导者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彻底
改变了经济增长的方式,经济可以在无通货膨胀的
压力下持续增长,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已经
消失。


其一,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很低;
其二,信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10.3 菲利普斯曲线面临的挑战
由于高新技术的财富效应,从而使总
需求曲线移动到 AD1,此时价格水平
上升到 P1,国民收入水平也上升到 Y1
。又 由于高新技术的采用、经济全球
化以及原材料价格的走低等,企业能
够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产品的数量、质量和
种类等都有了大幅度增加,从而使总
供给大幅度增加,总供给曲线移动到
AS1。这使得价格水平降低到 P2,国
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到 Y2,从而出现了
高增长与低失业、低通货膨胀并存的
局面。
第 11 章: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和调节
11.1
政府行为与劳
动力市场
11.2
劳动力市场
的制度结构
与竞争
11.3
就业与收入
的宏观调节
11.1.1 政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政府支出包括因公共部门就业的 工资支出和非工资支出,而
非工资支出又包括 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和补贴
1)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
( 1)公共部门就业, 用于生产公共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生产所
创造的社会价值因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高于其他用途所
生产的价值。因此,公共部门的就业量增长相对较快。
( 2)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一般来说,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
实行, 比较工资, 原则,工资水平总体上要比企业要高部门



( 1)附加福利比重大;( 2)辞职率低;( 3)
工资趋于平均化;( 4)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
别占较大比重。
11.1.1 政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政府采购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与工资支出一样,政府采购是资源的消耗性支
出,这类支出所占用的资源排除了企业部门运
用它们的可能性。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将导致
对特定类型企业部门劳动力的需求,对这种劳
动力的需求将会影响均衡工资水平。
11.1.1 政府支出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3)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不以换取产品和劳务为目的,
只是在社会不同个人之间进行资源再分配,是非资
源消耗性支出,会产生对特定劳动力的派生需求。
?当政府给某些个人以补贴,但不改变任何产品的
价格时就会产生, 收入效应,,受益者可能会增加
工作时间;当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补贴导致了价格下
降,就有 可能产生, 替代效应,,受益者可能会减
少工作时间。
11.1.2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工资率
就业量
w2
w0
w1
S
D0
D1
O L1 L2
假设劳动力需求弹性不变,
当劳动力供给完全无弹性
时: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
参与率没有影响。在这种
情况下,雇员无法将税收
转移给雇主,个人所得税
不影响市场均,工资率和
就业量。 A)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11.1.2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给有弹性时:部
分税收是由雇主来分担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若劳动力曲线向上倾斜,个
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
的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
量下降。在需求弹性不变的
情况下,供给弹性越大,雇
主分担的税收部分就越大。 b)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
工资率
w2
w1
O L1 L2 就业量
B A
C
S
D0
w0
D1
11.1.2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由图可以看出雇员和雇主共
同承担着社会保障税。雇员
以工资和就业水平的降低为
代价,其实际工资降低额为
W0-W1,雇主承担其余的税收。
劳动力供给曲线弹性越小,
以工资减少的形式转嫁给工
人的税收就越多。 c)
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实际工资
就业量
W0+T
W0
W1
W0-T
S0
D0
D1
0 L1 L3 L2
11.1.2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相反,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越大,以工资减少的形
式转嫁给工人的税收就越少,但就业水平下降的幅度
更大;当劳动力供给完全无弹性时,雇主便将全部税
收转嫁给雇员;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弹性越大,就业量
下降的幅度就越大;相反,劳动力需求量曲线的弹性
越小,就业量下降的幅度就越小,以工资减少的形式
转嫁给工人的税收就越少。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实际工资率 (W/P)
就业量( L)
W2/P1=W1/P0
W1/P1=W0/P0
0 L1 L2 L0
S
D
a) 完全覆盖的劳动力市场
最低工资的直接影响就
是就业减少,失业增加
。且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弹性越大,所造成的失
业就越多。最低工资上
升导致短期就业损失,
通货膨胀降低,最低工
资的实有价值并且恢复
就业水平,然后又是名
义最低工资的增加,重
新开始整个过程。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①价格不变,因而实际工资概念和货币
工资概念可以交替作用;
②非熟练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完全无
弹性,总就业量保持不变;
③劳动力市场由被覆盖部门和未被覆盖
部门组成;
④非熟练工为寻找高工资工作而在部门
之间自由流动。
a) 未完全覆盖的劳动力市场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对完全竞争市场的影响
b) 未完全覆盖的劳动力市场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根据总就业量不变的假设, 在覆盖部门失业的雇员将
转移到未覆盖部门就业, 导致未覆盖部门的供给量增
至 LU1,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迫使工资率从 wo降至 w2。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最低工资既造成了获益者, 也
造成了受损者 。 获益者是那些在实施最低工资后仍然
在覆盖部门工作的雇员, 而受损者则是那些原在覆盖
部门工作, 现在不得不到工资更低的未覆盖部门工作
的非熟练工人, 以及那些仍继续在未覆盖部门工作,
却不得 不因劳动力供给增加而接受较低工资的非熟练
工人 。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Wm
W0
L0 L1 0
就业量
M
S
D
C
E
A B
工资率
在垄断市场中,首先假设最低工
资完全覆盖所有雇员,且市场上
只有一个雇主。当劳动力市场出
现垄断情况时,垄断性企业便是
市场上的惟一需求者,它所面临
的是一条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
曲线,要想增加雇佣量,就必须
相应地提高工资。由于垄断性企
业对所有雇员支付相同的工资,
为了增雇一个雇员而提高工资率
时,还要同时为其他雇员提高工
资,所以雇佣劳动力的边际成本
高于工资率。
11.1.3 最低工资立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2)对垄断市场的影响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任何企业的劳动力雇佣量都应达到劳
动边际收益等于劳动力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垄断性企业也
不例外。在上图中,M为劳动力边际成本曲线,D为劳动力
边际收益曲线。 L0为垄断性企业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的
雇佣量,与之相对应的工资率则为 w0。现在假定最低工资为
wm,那么企业现在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便是 ABCS,边际
劳动力成本曲线是 ABCEM,企业的雇佣量达到 Ll之前,边际
劳动力成本等于工资串。在 B点,利润达到最大化,企业雇
佣量仍为 L0,但支付的工资率却由 w0增至 wm。
11.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
11.2.1 劳
动力市场的
制度结构
11.2.2 劳
动力市场的
制度结构与
竞争机制
11.2.1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 1)最低工资标准
(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 3)其它劳动条件标准
最低工资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
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
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
低限度的劳动报酬。
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
制度, 延长工作时间 ( 加班加点 ) 的条件及最高
限额, 休息休假制度等 。
包括最低就业年龄标准和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
的安全和健康所应采取措施的各种法律规范,特
别是关于女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等。
(二)最低社会保障标准
11.2.1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
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
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
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其主要
功能是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
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地发展。
(三)工会
11.2.1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 工会是劳工及受雇者自发组成
的, 借团体交涉的力量, 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
活状况, 保障劳工本身权益的社会性团体 。


第一,经济性功能;
第二,政治性功能;
第三,社会性功能;
第四,心理性的功能。
11.2.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一)竞争与保障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利润,
因此, 企业会尽量 降低人工成本, 特别是工资 。 如果
劳动者不具备在就业之外具有其他谋生的手段, 劳动
者就只能通过自身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 。 因此, 在
劳动力市场上, 特别是当供给大于需求时, 工资存在
着无限制下降的趋势和可能 。
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降低工资
以增加企业的利润是不可取的。
11.2.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第一,如果工资降低到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临
近点,就有可能破坏劳动力的再生产。
第二,极为低廉且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工资,
必然导致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也就无
法通过市场来优化配置资源。




一方面,通过法律,提供对劳动者最低劳动条
件的切实保证;
另一方面,通过推行社会保障,使法律制度逐
步健全和完善,反而极大地提高和维护了市场
的竞争,增大了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性
11.2.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
如果劳动力市场自身缺乏自行调节、自行恢复稳定均
衡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恶化的劳动力市场?



就业量 O
D
S
e
11.2.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二)劳动力市场的稳定与制度结构
我们必须 通过市场以外的制约手段和政策
措施加以限制。而最低劳动标准、工会权
利的法制化,以及社会保障政策所提供的
最低限度的生活标准,可以防止劳动力供
给曲线向右下方无限制地发散。
11.2.2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机制
11.3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节
11.3.1
就业总量的宏
观调整政策
11.3.2
收入政策
11.3,3
人力政策
11.3.1 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对国民经济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
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
通过影响 总需求水平来调节经济运行 的。由于货
币政策的间接调控性,故而通常与财政政策结合
使用。同时,在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失
业率时可能导致一个无法接受的高通货膨胀率,
此时应考虑结合使用其他对策,如收入政策和人
力政策,来达到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又能避免高通
货膨胀率的目的。
11.3.1 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一)财政政策




( 1)改变政府购买水平
( 2)改变政府转移支出水平
( 3)改变税率
在总需求不足和失业严重时,刺激总需求,增加就业水平;在总需求
过旺和通货膨胀严重时, 降低购买水平,以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
在总需求不足和失业持续增加时, 政府就增加社会福利费用, 提
高转移支付水平;相反, 在总需求过多和价格水平不断上升时, 政
府就减少社会福利费用, 降低转移支付水平 。
在总需求不足和失业增多时,政府采取减税措施,增加企业的收
入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水平;相反
政府采取增税措施以抑制总需求。
11.3.1 就业总量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货币政策




( 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 2)调整贴现率
(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国银行通过调节准备金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调
节市场中的货币量,最后达到扩大和缩小总需求的目的。
中国银行通过调节贴现率,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贷款能力,从而
调节市场中的投资量,最后达到扩大和缩小总需求的目的。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
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的一种政策手段。最后同样可以影响市场的总
需求
11.3.2 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 是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
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的政策;
收入政策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现,其中最 温和的形式
是政府力劝工会和企业限制各自提高工资和提高价格,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劝说的形式来执行收入政策
收效甚微;最 强硬的形式 是实行工资和物价管制,即
政府有关部门将工资和价格增长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
范围之内;介于二者之间的形式有工资--物价指导
线、以税收为基础的经济激励或经济惩罚等。
11.3.2 收入政策
(一)工资 — 物价指导线
政府为了制止通货膨胀,就要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限制在劳动生产
率的增长幅度内。为此,应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和其他因素,
制定工资与价格上涨的限度,即工资--物价指导线。制定原则:
一定时期的工资增长率不得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实施工资总额的增长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平均工资的增长
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工资的形成上,实行市场机制调
节、经济效益决定、民主协商分配,政府监控指导的工资调
控体系。市场机制对工资起基础性作用。以工资指导线为主
线,以劳动力市场价位为基础,以政府指导下的工资民主协
商为主要的工资形成方式。
11.3,2 收入政策
(二)工资 — 物价管制
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是一种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极端形式干
预的收入分配管理措施。这一措施一般在战争时期使用较多,
在和平时期则很少使用,只是在某些通货膨胀特别严重的时期
才采用。
(三)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
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措施中最重要的形式是税收控制,即政府
以税收方式来控制工资的增长。其具体内容为政府规定工资指
导线,并以税收手段保障实施。如果企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工
资指导线,则课以重税,对企业予以经济惩罚;如果企业工资
增长率低于工资指导线,则给予减税,以激励企业。
11.3.3 人力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
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
给的结构,提高劳动力运行效率目的的政策。




①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②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③激励就业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鼓励失业者尽
快实现再就业和鼓励企业雇用失业人员;
④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⑤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