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原理
4.3 X.25协议
4.4 分组交换机
4.5 帧中继技术
思考题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 述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分组交换 PS(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研究是从 20世纪 60年代开
始的。当时,电路交换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路交换技
术是最适合于话音通信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
越多地希望多个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即能够进行数据
业务的交换。数据业务不像电话业务那样具有实时性,而是具有
突发性的特点,并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计算机之间有
高速、大容量和时延小的通信路径。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时,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固定占用带宽,线
路利用率低,通信的终端双方必须以相同的数据率进行发送和接
收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电路交换不适合于进行数据通信。因此,
大约在 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形式的、
适合于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的技术 —— 分组交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一种存储 — 转发的交换技术,被广泛用于
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中。它结合了电路交换和早期的存储 —
转发交换方式 —— 报文交换的特点,克服了电路交换线路利用
率低的缺点,同时又不像报文交换那样时延非常大。因此,分
组交换技术自从产生后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2 分组交换的概念
分组交换不像电路交换那样在传输中将整条电路都交给一
个连接,而不管它是否有信息要传送。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是:
把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块,即分组 (packet),
这些分组长度较短,并具有统一的格式,每个分组有一个分组
头,包含用于控制和选路的有关信息。这些分组以“存储 -转发”
的方式在网内传输,即每个交换节点首先对收到的分组进行暂
时存储,分析该分组头中有关选路的信息,进行路由选择,并
在选择的路由上进行排队,等到有空闲信道时转发给下一个交
换节点或用户终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显然,采用分组交换时,同一个报文的多个分组可以同时
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也可以共享同一物理链路,因此分组交
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并为用户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服务。
它克服了电路交换中独占线路、线路利用率低的缺点。同时,
由于分组的长度短,格式统一,便于交换机进行处理,因此它
能比传统的“报文交换”有较小的时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1,分组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进行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
其设计思路截然不同于电路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
的优点可以归纳如下:
(1) 线路利用率较高。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统计时分
复用的技术传送各个分组,因此提高了传输介质 (包括用户线和
中继线 )的利用率。每个分组都有控制信息,使终端和交换机之
间的用户线上或者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上,均可同时有多个不
同用户终端按需进行资源共享。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异种终端通信。由于采用存储 — 转发方式,不需要建立
端到端的物理连接,因此不必像电路交换中那样,通信双方的
终端必须具有同样的速率和控制规程。分组交换中可以实现不
同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 (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代码、不同的
通信控制规程等 )之间的通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数据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每个分组在网络内的中继
线和用户线上传输时,可以逐段独立地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
制,因而网内全程的误码率在 10-11以下,提高了传送质量且可
靠性较高。分组交换网内还具有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功能,
当网内线路或设备产生故障后,分组交换网可自动为分组选择
一条迂回路由,避开故障点,不会引起通信中断。
(4) 负荷控制。分组交换网中进行了逐段的流量控制,因此
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有无过负荷。当网络中的通信量非常大时,
网络将拒绝接受更多的连接请求,以使网络负荷逐渐减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经济性好。分组交换网是以分组为单元在交换机内进行
存储和处理的,因而有利于降低网内设备的费用,提高交换机
的处理能力。此外,分组交换方式可准确地计算用户的通信量,
因此通信费用可按通信量和时长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而与通信
距离无关。
由于分组交换技术在降低通信成本,提高通信可靠性等方
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的数据通信网
几乎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30多年来,分组交换技术得到了较大
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交换的缺点
上面介绍了分组交换的诸多优点,但任何技术在具有优点
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分组交换也不例外。它的
这些优点都是有代价的。
(1) 信息传送时延大。由于采用存储 — 转发方式处理分组,
分组在每个节点机内都要经历存储、排队、转发的过程,因此
分组穿过网络的平均时延可达几百毫秒。目前各公用分组交换
网的平均时延一般都在数百毫秒,而且各个分组的时延具有离
散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用户的信息被分成了多个分组,每个分组附加的分组头
都需要交换机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增加了开销,因此,分组交
换适宜于计算机通信等突发性或断续性业务的需求,而不适合
于在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大的环境中应用。
(3) 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还有代码、速率的变换方
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这些复杂的协议使
得分组交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分组交换
机处理的负担,使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中继线速率的
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4 分组交换面临的问题
从这些优缺点可以看出,分组交换技术对语音 (电话 )通信
和高速数据通信 (2.048 Mb/s以上 )是不适应的,它难以满足对实
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电话和视频等业务。这是由于分组交换技术
的产生背景是通信网以模拟通信为主的年代,用于传输数据的
信道大多数是频分制的电话信道,这种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一
般不大于 9.6 kb/s,误码率为 10-4~ 10-5。这样的误码率不能满
足数据通信的要求,通过进行复杂的控制,一方面实现了信道
的多路复用,同时把误码率提高到小于 10-11的水平,满足了绝
大多数数据通信的要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其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功能在
不断地完善。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处理能力由初期的 100个分组每
秒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个分组每秒,数据分组通过交换机的时延
从几十毫秒缩短到不到 1毫秒,分组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速率由
9.6 kb/s提高到 2.048 Mb/s。但是到了 20世纪 90年代,用户对数
据通信网的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现有分组交换技术
的分组交换系统的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因此人们又开始研究
新的分组交换技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组交换网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传输速率,
一方面要提高信道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的分组交换
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
道路。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 (高速 )、质量高 (低误码率 )等特点,
光纤的数字传输误码率小于 10-9,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能提供 40
Gb/s的速率,通常提供 2 Mb/s和 34 Mb/s信道。在这种通信信道
条件下,分组交换中逐段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就显得没有必
要,因此快速分组交换 FPS(Fast Packet Switching)技术迅速地发
展起来。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快速分组交换可以理解为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
络功能,可提供高速、高吞吐量、低时延服务的交换方式。帧
中继作为快速分组交换 FPS的一种,是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它对其复杂的协议进行了简化,可以更好地适应数
字传输的特点,能够给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的业务,所以
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 分组交换原理
4.2.1 统计时分复用
正如绪论中所介绍的,在数字传输中,为了提高数字通信
线路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法。而时分复用有同步
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两种。分组交换中采用了统计时分复
用的概念,它在给用户分配资源时,不像同步时分那样固定分
配,而是采用动态分配 (即按需分配 ),只有在用户有数据传送
时才给它分配资源,因此线路的利用率较高。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中,执行统计复用功能的是具有存储能力和处理
能力的专用计算机 —— 信息接口处理机 (IMP)。 IMP要完成对数
据流进行缓冲存储和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的功能,以解决各用户
争用线路资源时产生的冲突。当用户有数据传送时,IMP给用
户分配线路资源,一旦停发数据,则线路资源另作它用。图 4.1
所示为 3个终端采用统计时分方式共享线路资源的情况。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 统计时分复用
b y 2 1 x a
复
用
器
b a
2 1
y x
终端 A
终端 B
终端 C
空闲
标记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工作过程。来自终端的各分组按到达的
顺序在复用器内进行排队,形成队列。复用器按照 FIFO的原则,
从队列中逐个取出分组向线路上发送。当存储器空时,线路资
源也暂时空闲,当队列中又有了新的分组时,又继续进行发送。
图 4.1中,起初 A用户有 a分组要传送,B用户有 1,2分组要传送,
C用户有 x分组要传送,它们按到达顺序进行排队,a,x,1,2,
因此在线路上的传送顺序为,a,x,1,2,然后终端均暂时无
数据传送,则线路空闲。后来,终端 C有 y分组要送,终端 A有 b
分组要送,则线路上又顺序传送 y分组和 b分组。这样,在高速
传输线上,形成了各用户分组的交织传输。输出的数据不是按
固定时间分配,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的。这些用户数据的
区分不像同步时分复用那样靠位置来区分,而是靠各个用户数
据分组头中的“标记”来区分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统计时分复用的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由于
每个终端的数据使用一个自己独有的“标记”,可以把传送的
信道按照需要动态地分配给每个终端用户,因此提高了传送信
道的利用率。这样每个用户的传输速率可以大于平均速率,最
高时可以达到线路的总的传输能力。如线路总的速率为 9.6 kb/s,
3个用户信息在该线路上进行统计时分复用时的平均速率为 3.2
kb/s,而一个用户的传输速率最高时可以达到 9.6 kb/s。
统计时分复用的缺点是会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并且有丢失
数据的可能。这是由于用户传送数据的时间是随机的,若多个
用户同时发送数据,则需要进行竞争排队,引起排队时延;若
排队的数据很多,引起缓冲器溢出,则会有部分数据被丢失。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2 逻辑信道
在统计时分复用中,虽然没有为各个终端分配固定的时隙,
但通过各个用户的数据信息上所加的标记,仍然可以把各个终
端的数据在线路上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
线路上,实质上形成了逻辑上的多条子信道,各个子信道用相
应的号码表示。图 4.2中在高速的传输线上形成了分别为三个用
户传输信息的逻辑上的子信道。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子信道称为
逻辑信道,用逻辑信道号 LCN(Logical Channel Number)来标识。
逻辑信道号由逻辑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
为逻辑信道号 LCN。在统计复用器 STDM中建立了终端号和逻辑
信道号的对照表,网络通过 LCN就可以识别出是哪个终端发来
的数据,如图 4.2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 逻辑信道的概念示意
终端
终端 1
终端 2
终端 n
…
255
254
201
255
254
201
进程
进程
进程
逻辑信道
线路
计算机
…
…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逻辑信道具有如下特点:
(1) 由于分组交换采用动态统计时分复用方法,因此是在终
端每次呼叫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分配 LCN的。要说明的是,
同一个终端可以同时通过网络建立多个数据通路,它们之间通
过 LCN来进行区分。对同一个终端而言,每次呼叫可以分配不
同的逻辑信道号,但在同一次呼叫连接中,来自某一个终端的
数据的逻辑信道号应该是相同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逻辑信道号是在用户至交换机或交换机之间的网内中继
线上可以被分配的、代表子信道的一种编号资源。每一条线路
上,逻辑信道号的分配是独立进行的。也就是说,逻辑信道号
并不在全网中有效,而是在每段链路上局部有效,或者说,它
只具有局部意义。网内的节点机要负责出 /入线上逻辑信道号的
转换。
(3) 逻辑信道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逻辑信道总是处于下列
状态中的某一种:“准备好”状态、“呼叫建立”状态、“数
据传输”状态、“呼叫清除”状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3 虚电路和数据报
如前所述,在分组交换网中,来自各个用户的数据被分成
一个个分组,这些分组将沿着各自的逻辑信道,从源点出发,
经过网络达到终点。问题是:分组是如何通过网络的?分组在
通过数据网时有两种方式:虚电路 VC(Virtual Circuit)方式和数
据报 DG(DataGram)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可以适应不同
业务的需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虚电路方式
两终端用户在相互传送数据之前要通过网络建立一条端到
端的逻辑上的虚连接,称为虚电路。一旦这种虚电路建立以后,
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当用户不再发送
和接收数据时,清除该虚电路。在这种方式中,用户的通信需
要经历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拆除三个阶段,也就是说,
它是面向连接的方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和电路交换中建立的电
路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分组交换中,以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两个用户终端之间
建立的是虚连接;而电路交换中,是以同步时分方式进行复用的,
两用户终端之间建立的是实连接。在电路交换中,多个用户终端
的信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向所复用的物理线路上发送信息,若某
个时间段某终端无信息发送,其它终端也不能在分配给该用户终
端的时间段内向线路上发送信息。而虚电路方式则不然,每个终
端发送信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们的分组在节点机内部的相应端
口进行排队,当某终端暂时无信息发送时,线路的全部带宽资源
可以由其它用户共享。换句话说,建立实连接时,不但确定了信
息所走的路径,同时还为信息的传送预留了带宽资源;而在建立
虚电路时,仅仅是确定了信息所走的端到端的路径,但并不一定
要求预留带宽资源。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连接为虚电路,正是因为
每个连接只有在发送数据时才排队竞争占用带宽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如图 4.3所示,网中已建立起两条虚电路,VC1,A— 1—
2— 3— B,VC2,C— 1— 2— 4— 5— D。所有 A— B的分组均沿着
VC1从 A到达 B,所有 C— D的分组均沿着 VC2从 C到达 D,在 1—
2之间的物理链路上,VC1,VC2共享资源。若 VC1暂时无数据
可送时,网络将保持这种连接,但将所有的传送能力和交换机
的处理能力交给 VC2,此时 VC1并不占用带宽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3 虚电路示意图
c
b
a
3
2
1
3
2
1
3 2 1
c
b
a
节点机 3 节点机 4
终端 A
终端 C
节点机 1
节点机 2 节点机 5
终端 B
终端 D
V C 1
V C 2
3
2
1
c
b
a
3
2
1
c
b
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的特点是:
(1) 虚电路的路由选择仅仅发生在虚电路建立的时候,在以
后的传送过程中,路由不再改变,这可以减少节点不必要的通
信处理。
(2) 由于所有分组遵循同一路由,这些分组将以原有的顺序
到达目的地,终端不需要进行重新排序,因此分组的传输时延
较小。
(3) 一旦建立了虚电路,每个分组头中不再需要有详细的目
的地地址,而只需有逻辑信道号就可以区分每个呼叫的信息,
这可以减少每一分组的额外开销。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虚电路是由多段逻辑信道构成的,每一个虚电路在它经
过的每段物理链路上都有一个逻辑信道号,这些逻辑信道级连
构成了端到端的虚电路。
(5) 虚电路的缺点是当网络中线路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可
能导致虚电路中断,必须重新建立连接。
(6) 虚电路的使用场合:虚电路适用于一次建立后长时间传
送数据的场合,其持续时间应显著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如文件
传送、传真业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分为两种:交换虚电路 SVC(Switching Virtual Circuit)
和永久虚电路 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交换虚电路 SVC是指在每次呼叫时用户通过发送呼叫请求
分组来临时建立虚电路的方式。如果应用户预约,由网络运营
者为之建立固定的虚电路,就不需要在呼叫时再临时建立虚电
路,而可以直接进入数据传送阶段了,这种方式称之为 PVC。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业务量较大的集团用户。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数据报方式
在数据报方式中,交换节点将每一个分组独立地进行处理,
即每一个数据分组中都含有终点地址信息,当分组到达节点后,
节点根据分组中包含的终点地址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寻找路由,
因此同一用户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在网
络的终点需要重新排队,组合成原来的用户数据信息。
如图 4.4所示,终端 A有三个分组 a,b,c要送给 B,在网络
中,分组 a通过节点 2进行转接到达 3,b通过 1— 3之间的直达路
由到达 3,c通过节点 4进行转接到达 3。由于每条路由上的业务
情况 (如负荷量、时延等 )不尽相同,三个分组的到达不一定按
照顺序,因此在节点 3要将它们重新排序,再送给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4 数据报方式示意图
c b a
节点机 1
节点机 2
节点机 4
c
b
a
节点机 3
c b a
终端 A
终端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数据报的特点是:
(1) 用户的通信不需要有建立连接和清除连接的过程,可以
直接传送每个分组,因此对于短报文通信效率比较高;
(2) 每个节点可以自由地选路,可以避开网中的拥塞部分,
因此网络的健壮性较好。对于分组的传送比虚电路更为可靠,
如果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分组可以通过其它路由传送。
(3) 数据报方式的缺点是:分组的到达不按顺序,在终点各
分组需重新排队;并且每个分组的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
址,开销比较大。
(4) 数据报的使用场合:数据报适用于短报文的传送,如询
问 /响应型业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 X.25 协 议
4.3.1 分层结构
X.25建议是数据终端设备 DTE(Digital Terminal Equipment)与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之间
的接口协议。 1976年,ITU-T首次通过了 X.25协议,并于 1980年、
1984年,1988年多次作了修改。它为利用分组交换网的数据传
输系统在 DTE和 DCE之间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规定了一个技术
标准。
X.25协议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和分组层,分别和 OSI
的下三层一一对应,如图 4.5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5 X.25协议的分层结构
分组层
数据
链路层
?
帧级协议
分组层
数据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级协议
物理媒介
X, 2 5
高层协议
与远程 D T E 之 间的
高层协议
分组级协议
D T E D C 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2 物理层
物理层定义了 DTE和 DCE之间建立、维持、释放物理链路
的过程,包括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相当于 OSI的物理
层。
X.25的物理层就像是一条输送信息的管道,它不执行重要
的控制功能,控制功能主要由链路层和分组层来完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3 数据链路层
链路层规定了在 DTE和 DCE之间的线路上交换 X.25帧的过
程。链路层规程用来在物理层提供的双向的信息传送管道上实
施信息传输的控制。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
(1) 在 DTE和 DCE之间有效地传输数据;
(2) 确保接收器和发送器之间信息的同步;
(3) 监测和纠正传输中产生的差错;
(4) 识别并向高层协议报告规程性错误;
(5) 向分组层通知链路层的状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结构是帧。 X.25的链路层采用了高
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的帧
结构,并推荐它的一个子集平衡型链路接入规程 LAPB(Link
Access Procedures Balanced)作为链路层规程。它通过置异步平
衡方式 (SABM)命令要求建立链路。用 LAPB建立链路只需要由
两个站中的任意一个站发送 SABM命令,另一站发送 UA响应即
可以建立双向的链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帧结构
图 4.6 LAPB的帧结构
F A C I F C S F
帧头 信息字段 帧尾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标志 F:为帧标志,编码为 01111110。 F为帧的限定符,
所有的帧都应以 F开始和结束。
(2) 地址字段 A:由一个 8比特组组成,表示链路层的地址。
(3) 信息字段 I:为传输用户信息而设置的,用来装载分组层
的数据分组,其长度可变。在 X.25中,长度限额一般为一个分
组长度,即 128字节或 256字节。
(4) 帧校验序列 FCS:包含在每个帧的尾部,长度为 16比特,
用来检测帧的传送过程中是否有错。 FCS采用循环冗余码,可以
用移位寄存器实现。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控制字段 C:由一个 8比特组组成,主要作用是指示帧的
类型。在 X.25中共定义了三类帧:
① 信息帧 (I帧 ):由帧头、信息字段 I和帧尾组成。 I帧用于
传输高层的信息,即在分组层之间交换的分组,分组包含在 I帧
的信息字段中。 I帧的 C字段的第 1个比特为,0”,这是识别 I帧
的惟一标志,第 2~ 8比特用于提供 I帧的控制信息,其中包括发
送顺序号 N(S),接收顺序号 N(R),探寻位 P,这些字段用于链路
层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② 监控帧 (S帧 ):没有信息字段,其作用是用来保护 I帧的
正确传送。监控帧的标志是 C字段的第 2,1位为,01”。监控帧
有 3种:接收准备好 (RR),接收未准备好 (RNR)和拒绝帧 (REJ)。
RR用于在没有 I帧发送时向对端发送肯定证实信息; REJ用于
重发请求; RNR用于流量控制,通知对端暂停发送 I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③ 无编号帧 (U帧 ):其作用不是用于实现信息传输的控制,
而是用于实现对链路的建立和断开过程的控制。识别无编号帧
的标志是 C字段的第 2,1位为,11”。无编号帧包括:置异步平
衡方式 (SABM),断链 (DISC),已断链方式 (DM),无编号确认
(UA),帧拒绝 (FRMR)等。其中,SABM,DISC分别用于建立
链路和断开链路,UA和 DM分别为 SABM,DISC进行肯定和否
定的响应,FRMR表示接收到语法正确但语义不正确的帧,它
将引起链路的复原。
各种帧的作用见表 4.1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1 X.25数据链路层的帧类型
分 类 名 称 缩写 作 用
信息帧 — I 帧 传输用户数据
接收准备好 RR 向对方表示已经准备好接收下一个 I 帧
接收未准备好 R N R 向对方表示“忙”状态,这意味着暂时不能接收新的 I 帧 监控帧
拒绝帧 R E J 要求对方重发编号从 N (R ) 开始的 I 帧
置异步平衡方式 S A B M 用于在两个方向上建立链路
断链 D IS C 用于通知对方,断开链路的连接
已断链方式 DM 表示本方已与链路处于断开状态,并对 S A B M 做否定应答
无编号确认 UA 对 S A B M 和 D IS C 的肯定 应答
无编
号帧
帧拒绝 F R M R 向对方报告出现了用重发帧的办法不能恢复的差错状态,
将引起链路的复原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链路操作过程
数据链路层的操作分为三个阶段:链路建立,帧的传输和
链路断开。
1) 链路建立
DTE通过发送连续的标志 F来表示它能够建立数据链路。
原则上,DTE或 DCE都可以启动数据链路的建立,但一般
是由 DTE在接入时启动的。在开始建立数据链路之前,DCE或
DTE都能够启动链路断开过程,以确保双方处于同一阶段。
DCE还能主动发起 DM响应帧,要求 DTE启动链路建立过程。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7 链路建立的过程
D T E D C E
S A B M
U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这里以 DTE发起过程为例来说明链路建立的过程。如图 4.7
所示,DTE通过向 DCE发送置异步平衡方式 SABM命令启动数
据链路建立过程,DCE接收到后,如果认为它能够进入信息传
送阶段,它将向 DTE回送一个 UA响应帧,则数据链路建立成功;
DCE接收到后,如果它认为不能进入信息传送阶段,它将向
DTE回送一个 DM响应帧,则数据链路未建立。
链路建立的过程如图 4.7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帧的传输
当链路建立之后,就进入信息传输阶段,即在 DTE和 DCE
之间交换 I帧和 S帧。 I帧的传输控制是通过帧的顺序编号和确认、
链路层的窗口机制和链路传输计时器等功能来实现的。具体实
现过程不再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 X.25的协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链路断开过程
链路断开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由任意方发起。这里
以 DTE发起为例来说明链路断开的过程。若 DTE要求断开链路,
它向 DCE发送 DISC命令帧,若 DCE原来处于信息传输阶段,
则用 UA响应帧确认,即完成断链过程;若 DCE原来已经处于
断开阶段,则用 DM响应帧确认。
链路断开的过程如图 4.8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8 链路断开的过程
D T E D C E
D I S C
U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4 分组层
X.25的分组层利用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在 DTE— DCE接口上
交换分组。它将一条数据链路按统计时分复用的方法划分为许
多个逻辑信道,允许多台计算机或终端同时使用,以充分利用
数据链路的传输能力和交换机资源,实现通信能力和资源的按
需分配。
在分组层,交换机要为用户提供交换虚电路 (SVC)和永久虚
电路 (PVC),并为每次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进行有效的分组
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过程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格式
X.25的分组层定义了每一种分组的类型和功能。分组的格
式如图 4.9所示,它由分组头和分组数据两部分组成。
图 4.9 X.25的分组格式
8 7 6 5 4 3 2 1
G F I L C G N
L C N
分组类型识别符
分组数据
分组头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通用格式识别符 GFI:包含 4 bit,它为分组定义了一组
通用功能。 GFI的格式如图 4.10所示。其中,Q比特用来区分传
输的分组包含的是用户数据还是控制信息,Q=0时为用户数据,
Q=1时为控制信息。 D比特用来区分数据分组的确认方式,D=0
表示数据分组由本地确认 (在 DTE— DCE接口上确认 ),D=1表示
数据分组进行端到端 (DTE— DTE)确认。 SS=01表示按模 8方式
工作,SS=10表示按模 128方式工作。
图 4.10 分组头 GFI的格式
8 7 6 5
Q D S 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逻辑信道群号 LCGN和逻辑信道号 LCN:共 12 bit,用于
区分 DTE— DCE接口上许多不同的逻辑信道。 X.25分组层规定
一条数据链路上最多可分配 16个逻辑信道群,各群用 LCGN区
分;每群内最多可有 256条逻辑信道,用信道号 LCN区分。除了
第 0号逻辑信道有专门用途外,其余 4095条逻辑信道均可分配给
虚电路使用。
(3) 分组类型识别符:共 8 bit,用来区分各种不同的分组。
X.25的分组层共定义了 4大类 30个分组。分组类型如表 4.2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2 X.25定义的分组类型
类 型 D T E? D CE D CE? D T E 功 能
呼叫建立分组
呼叫请求
呼叫接受
入呼叫
呼叫连接
在两个 D T E 之间建立 S V C
数据分组 D T E 数据 D CE 数据 两个 D T E 之间传送用户数据
流量控制分组
D T E RR
D T E RN R
D T E RE J
D CE RR
D CE RN R
流量控制
中断分组
D T E 中断
D T E 中断证实
D CE 中断
D CE 中断证实
加速传送重要数据
数据传送
分组
登记分组 登记请求 登记证实 申请或停止可选业务
复位分组
复位请 求
D T E 复位证实
复位指示
D CE 复位证实
复位一个 S V C
重启动分组
重启动请求
D T E 重启动证实
重启动指示
D CE 重启动证实
重启动所有 S V C
恢复分组
诊断分组 — 诊断 诊断
呼叫清除分组
清除请求
D T E 清除证实
清除指示
D CE 清除证实
释放 S V C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层处理过程
分组层定义了 DTE和 DCE之间传输分组的过程。
如前所述,X.25支持两类虚电路连接:交换虚电路 (SVC)和
永久虚电路 (PVC)。 SVC要在每次通信时建立虚电路,而 PVC是
由运营商设置好的,不需要每次建立。因此,对于 SVC来说,
分组层的操作包括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呼叫清除三个阶段;
而对于 PVC来说,只有数据传输阶段的操作,无呼叫建立和清
除过程。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SVC的呼叫建立过程
正常的呼叫建立过程如图 4.11所示。当主叫 DTE1想要建立
虚呼叫时,它就在至交换机 A的线路上选择一个逻辑信道 (图中
为 253),并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如表 4.3所示。该“呼叫请求”
分组中包含了可供分配的高端 LCN和被叫 DTE地址。
表 4.3中,前三个字节为分组头,GFI,LCGN,LCN的意义
如前所述,第三个字节即分组类型识别符为 00001011,表示这
是一个呼叫请求分组。在数据部分包含有详细的被叫 DTE地址
和主叫 DTE地址。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3 呼叫请求分组的格式
G F I L CG N
L CN
0 0 0 0 1 0 1 1
主叫 D T E 地址长度 被叫 D T E 地址长度
被叫 D T E 地址
被叫 D T E 地址 0 0 0 0
主叫 D T E 地址
主叫 D T E 地址 0 0 0 0
其它信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源端交换机 A收到 DTE1送来的呼叫请求分组后,要根据被
叫 DTE的地址判断被叫 DTE所连接的终端交换机 C,然后查 A的
路由表选择去往终端交换机 C的路由。假设选择的路由要经过交
换机 B进行转接,则交换机 A将该呼叫请求分组转换成网络内部
规程格式,转发至交换机 B,然后再通过交换机 B传送到终端交
换机 C。为了理解容易,这里我们假设网络内部也采用 X.25协议
进行虚电路连接。这样,每个交换机进行路由选择后,都要选择
一个逻辑信道将该分组传送到下一交换机或被叫终端。由于每一
段线路上所选择的 LCN并不相同,因此每个交换机中要建立一张
转发表,表示入端 LCN和出端 LCN之间的映射关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1中表 (a),(b),(c)分别是交换机 A,B,C中建立的转
发表。表 (a)表示从入端口 DTE1的 253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转
发至出端口 B交换机的 20号逻辑信道,表 (b)表示了从入端口交
换机 A的 20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转发至出端口交换机 C的 78号
逻辑信道,此时终端交换机 C再将网络规程格式的呼叫请求分
组转换为入呼叫分组,并选择一个逻辑信道发送给被叫 DTE2。
表 (c)则表示了从入端口交换机 B的 78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通
过 10号逻辑信道发送至被叫 DTE2。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1 呼叫建立过程
D T E 1 253
入 L C N
B
出
20
L C N
C
L
CN
/ 2
0
A
B
D
A 20
入 L C N
C
出
78
L C N
表 ( b )
L C N / 2 5 3
D T E 1
( 主叫 )
D T E 2
( 被叫 )
B 78
入 L C N
D T E 2
出
10
L C N
表 ( a ) 表 ( c )
呼叫请求分组
L CN
/ 2
5 3
建立
L CN
/ 2
0
建立
L CN
/ 7
8
入呼叫
L CN
/1
0
呼叫接受
L CN
/ 1
0
接受
L CN
/ 7
8
接受
L CN
/ 2
0
呼叫连接
L CN
/2
5 3
L
CN
/ 7
8
L C N / 1 0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若被叫 DTE2可以接受呼叫,则向交换机 C发送“呼叫接受”
分组,表示同意建立虚电路,该分组中的 LCN必须与“入呼叫”
分组中的 LCN(10)相同。交换机 C接收到“呼叫接受”分组之后,
通过网络规程传送到交换机 B,交换机 B再送给交换机 A,交换
机 A发送呼叫连接分组到主叫 DTE1,此呼叫连接分组中的 LCN
与呼叫请求分组中的 LCN(253)相同。主叫 DTE接收到呼叫连接
分组之后,表示主叫 DTE和被叫 DTE之间的虚电路已经建立。此
时,可以进入数据传输阶段。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数据传输阶段
当主叫 DTE和被叫 DTE之间完成了虚呼叫的建立之后,就进
入了数据传输阶段,DTE 和 DCE对应的逻辑信道就进入数据传
输状态。此时,在两个 DTE之间交换的分组包括数据分组、流量
控制分组和中断分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无论是 PVC,还是 SVC,都有数据传输阶段。在数据传输阶
段,交换机的主要作用是逐个转发分组。由于虚电路已经建立,
属于该虚电路的分组将顺序沿着这条虚电路进行传输,此时分
组头中将不再需要包含目的地的详细地址,而只需要有逻辑信
道号即可。在每个交换节点上,要将分组进行存储,然后进行
转发。转发是指根据分组头中的 LCN查相应的转发表,找到相
应的出端口和出端的 LCN,用该 LCN替换分组头中的入端口
LCN,然后将分组在指定的出端口进行排队,等到有空闲资源
时,将分组传送至线路上。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SVC的呼叫清除过程
在虚电路任何一端的 DTE都能够清除呼叫。呼叫清除过程
将导致与该呼叫有关的所有网络信息被清除,所有网络资源被
释放。
呼叫清除的过程如图 4.12所示。主叫 DTE1发送清除请求分
组给交换机 A,再通过网络到达交换机 C,交换机 C发清除指示
分组给被叫 DTE2,被叫 DTE2用清除证实分组予以响应。该清
除证实分组送到交换机 C,再通过网络传到交换机 A,交换机 A
再发送清除证实到主叫 DTE1。完成清除协议之后,虚呼叫所占
用的所有逻辑信道都被释放。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2 呼叫清除过程
清除请求
清除
清除
清除指示
清除证实
证实
证实
清除证实
D T E 1
( 主叫 ) 交换机 A 交换机 B 交换机 C
D T E 2
( 被叫 )
X, 2 5 X, 2 5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 分 组 交 换 机
4.4.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1.虚电路方式下分组交换机的作用
(1) 路由选择。呼叫建立阶段,分组交换机要按照用户的要
求进行路由选择,在源点和终点的用户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起一
条虚电路,在这个虚电路所经过的每段链路上,都有一个逻辑
信道来传送属于该虚电路的信息。因此,在选择路由的同时,
交换机内部要建立起一张出 /入端与逻辑信道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即转发表,以便属于该虚电路的分组均沿着同一条虚电路到达
终点。在呼叫拆除阶段,交换机要负责拆除虚电路,释放每段
链路上的逻辑信道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分组的转发,即按转发表进行转发分组。在信息传输
阶段,交换机要按照转发表中的映射关系,把某一入端逻辑信
道中送来的分组信息转发到对应的出端,进行排队,当出端口
有相应的带宽时,在对应的逻辑信道中转发出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数据报方式下分组交换机的作用
数据报方式下不需要进行连接建立和连接拆除的过程,只
有信息的传送过程。此时,每个交换机对来自用户的每个分组
都要进行路由的选择。一旦选好路由,就将该分组直接进行转
发,而不需要转发表。当下一分组到来时,再重新进行路由选
择。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由于 ITU-T只对分组交换网和终端之间的互连方式作了规范,
而对网内的设备如交换机之间的协议并未作规范,因此各个厂
家的内部协议并不统一,生产的分组交换机也是多种多样,不
尽相同,但其完成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从功能上讲,分组交
换机一般由 4个主要功能部件组成:接口模块、分组处理模块、
控制模块和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如图 4.13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3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a) 虚电路方式; (b) 数据报方式
转发控制 转发表
连接建立与转发控制
路由表
呼叫处理
信令
接
口
控
制
接
口
控
制
控制模块
分组处理
模块
中继接口
模块
用户接口
模块
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路由表
地址
接
口
控
制
接
口
控
制
控制模块
分组处理
模块
中继接口
模块
用户接口
模块
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信息
地址
信息
转发控制
转发控制
( a )
( b )
信令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接口功能模块
接口功能模块负责分组交换机和用户终端之间或与其它交
换机之间的互连,包括中继接口模块和用户接口模块。接口功
能模块完成接口的物理层功能,定义了用户线和中继线接入分
组交换机时的物理接口,包括机械、电气、功能、规程等特性。
分组交换机中常用的物理接口包括 ITU-T的 X.21,X.21 bis、
V.24等。 X.21是一种高速物理层接口,可以支持高达 10 Mb/s的
链路速率,适用于全数字网。 X.21 bis和 V.24兼容,两者的电气
接口都采用 V.28,即著名的 RS-232,可以支持直至 19.2 kb/s的
链路速率。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处理模块
分组处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分组的转发。在采用虚电
路和数据报的情况下处理稍有不同。
在数据报情况下,分组处理模块将从接口上送来的分组按
照分组头上的目的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后,从另一接口转发出去。
若采用虚电路方式,在信息传输阶段,分组处理模块将从
接口上送来的分组按照分组头上的逻辑信道号按转发表的要求
从另一接口转发出去。此时交换模块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严格
的检查,交换机中保存每一个虚呼叫的状态,据此检查接受的
分组是否和其所属呼叫的状态相容,这样可以对分组进行流量
控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完成对分组处理模块和接口模块的控制。控制模
块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 连接建立与转发控制。在虚电路和数据报的情况下,处
理稍有不同:
? 对于虚电路方式:如图 4.13(a)所示,在呼叫建立阶段,控
制模块根据用户的呼叫要求 (信令信息 )进行呼叫处理,并根据
路由表进行路由选择,以建立虚电路并生成转发表;而在信息
传输阶段,要按照转发表,控制分组的转发过程。
? 对于数据报方式:只有信息传输阶段,如图 4.13(b)所示,
交换机根据分组头的地址信息查询路由表,直接将分组进行转
发,不需要进行呼叫处理和生成转发表。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接口控制。完成 X.25链路层的功能,如差错控制和流
量控制。在 X.25中,数据链路层要进行逐段链路上的差错控制
和流量控制,这是靠 I帧和 S帧的 C字段中的发送顺序号 N(S)、
接收顺序号 N(R)、探寻 /最终位 P/F等进行的,包括帧的确认、
重发机制、窗口机制等控制措施;在分组层,要对每条虚电路
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其控制机理与链路层相似,但控制
的层次不同。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该模块完成对分组交换机各部分的维护操作和管理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分组交换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分组吞吐量:表示每秒通过交换机的数据分组的最大数
量。在给出该指标时,必须指出分组长度,通常为 128字节 /分
组。一般小于 50分组 /秒的为低速率交换机,50~ 500分组 /秒的
为中速率交换机,大于 500分组 /秒的为高速率交换机。
分组吞吐量常用业务量发生器测试。业务量发生器与分组
交换机的两个端口分别相连,一个用于发送,另一个用于接收。
在分组交换机的处理能力达到极限之前的最大分组发送速率即
为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链路速率:指交换机能支持的链路的最高速率。一般小
于 19.2 kb/s的为低速率链路,19.2~ 64 kb/s的为中速率链路,大
于 64 kb/s为高速率链路。
(3) 并发虚呼叫数:指的是交换机可以同时处理的虚呼叫数。
(4) 平均分组处理时延:指的是将一个数据分组从输入端口
传送至输出端口所需的平均处理时间。在给出该指标时也必须
指出分组长度。
(5) 可靠性:包括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可靠性用平均
故障间隔时间 MTBF来表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6) 可利用度:指的是交换机运行的时间比例,它与硬件
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及软件故障的恢复时间有关。平均故障修
复时间 MTTR是指从出现故障开始到排除故障,网络恢复正常
工作为止的时间。可用性 A可以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和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MTTR来表示:
(7) 提供用户可选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的能力:指交换机给
用户提供的业务除基本业务外,还能提供哪些供用户可选的补
充业务和增值业务。
M T T RM T BF
M T BFA
??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4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我国分组交换骨干网 CHINAPAC统一使用北方电讯的 DPN-
100分组交换机,因此下面以 DPN-100为例来介绍典型的分组交
换机。
1,DPN-100的技术特点
DPN-100的技术特点包括:
(1) 模块化的网络结构。 DPN-100分组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
构。其中,中、小型交换机是由两种标准模块组成的,接入模
块 AM和资源模块 RM。而大型分组交换机采用 5种模块,除 AM、
RM之外,还有中继线模块 TM、网络链路模块 NLM和 DMS总线。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智能化的路由选择方法。 DPN-100分组交换机在内部无
连接子网的基础上,在接口处使用虚电路提供了可靠的路由机
制。
(3) 广泛的用户接入业务和规程。 DPN-100分组交换机支持
非常广泛的规程进网,并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通信环境,将各
种不同种类的数据通信设备连接到一起。
(4) 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 DPN-100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网络
管理系统,它可以在提供高度可靠和使用方便的网络业务的同
时,满足网络运行上的管理要求,包括网络故障管理、性能管
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DPN-100交换机的结构
如前所述,DPN-100交换机属于模块化设计,它由各种不
同作用的模块构成。如图 4.14所示,AM(Access Module)和
RM(Resource Module)是构成网络的两种基本模块。 AM连接用
户到网络,即它们提供 DTE的接入功能,完成物理层接口和链
路层接口功能。 RM连接 AM到网络的其它部分,并提供数据网
络中与分组传送有关的各种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4 DPN-100分组交换机的结构
RM
AM AM
到其它 RM
中继线
网络链路
到用户
AM AM AM
到用户 到用户 到用户
网络链路
线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如图 4.14所示,网络链路 (network links)将 AM连接到网络,
可能是将一个 AM连到一个 RM上,也可能是将一个 AM连到另
一个 AM上。对于后一种情况,AM组成了一个子网或群集
(cluster)。 RM通过中继线 (trunk)连接到其它 RM,用户通过用户
线 (line)接入 AM。用户线的速率可达 64 kb/s,链路的速率可达
256 kb/s,中继线的速率可达 2.048 Mb/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接入模块 AM
AM为用户接入线路和 DPN-100网络之间提供接口,一个
AM可以连接 200多条用户线。用户设备可能包括:主机;连接
到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设备和控制器;单个用户终端或个人计
算机;银行自动设备;局域网 (LAN)等。
AM提供连接用户的接口,包括一个连接器和物理电路以及
相关的协议。 AM的功能包括:
(1) 协议支持,DPN-100的 AM可支持 ITU-T建议的以下协议:
X.25,X.32(PSTN),X.75网关,X.3/X.28/X.29,X.31(ISDN),
帧中继接入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数据集中:通常在用户接入线路上的数据流量是不连续
的,它以突发形式到达。 AM把来自多个接入线路的数据分组集
中到少数几条长距离电路上,以降低长距离电路的费用。数据
集中是 AM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3) 本地交换:当主 /被叫两条通信线路连接到同一个 AM上
时,AM可独立完成本地数据交换,但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电路的
确定必须由 RM模块完成。本地交换也可在 AM群集范围内使用。
在一个群集范围内,数据可以从一个 AM发送给下一个 A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虚电路控制:是指源节点和终节点的 AM在呼叫建立阶
段建立起的关于该虚电路的联系。若干条虚电路共享同样的
中继线路群、网络链路群和接入线路群,虚电路两端的 AM负
责虚电路控制,以便使网络内部数据可以绕过故障或负荷过
重的设备。这种控制功能和数据自动迂回路由对于用户来说
是透明的。
(5) 其它功能,AM还要执行一些其它的功能,包括速率
匹配、分组的组装和拆卸以及网络链路的负载平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资源模块 RM
DPN-100的 RM通过网络链路与 AM连接,同时 RM通过中继
线与网络中的其它 RM连接,主要提供分组转发和呼叫路由选择
功能。
RM执行以下功能:
(1) 分组转发;
(2) 呼叫建立;
(3) 中继线控制;
(4) 网络链路和中继线的负载平衡;
(5) 分布式网络管理。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模块构成
如图 4.15所示,AM和 RM具有相似的结构,但配有不同的
软件,执行不同的功能。它们都由标准电路板 —— 处理器单元
(PE)和外围接口 (PI)构成,多处理机之间由双公共总线相连接,
并配有公共存储器和磁盘等。
处理器单元 PE是模块内驱动处理过程的“发动机”,它提
供运行软件的处理能力,支持由各个模块执行的多种功能。一
个 PE是一个单板微机,包括一个 80286或 80386处理器,EPROM,
本地存储器,通用总线接口,外围总线接口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5 AM,RM模块的结构图
线路
PE
8 端口
PI
线路到
用户
中继线
PE
基群速率
PI
中继线到
其它 RM
链路
PE
2 端口
PI
链路到
AM 和 RM
服务器
PE
局用
PE
磁盘 PI
连接磁盘
公共存储器
双总线
公共存储器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 PE电路板中装入不同的软件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
局用 PE(OFFICE PE)负责将软件和数据装入模块,提供相应的
路由信息和与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每一个模块都由它自己的
OFFICE PE去控制,在每个模块中有两个 OFFICE PE,当一个
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接替它的工作。另一种是服务器 PE(Server
PE),它用于提供网络服务,安装在 RM或 AM中。 Server PE的
主要功能是在呼叫建立时完成用户地址到路由标识的转换。
所有支持通信线路的 PE都通过外围接口 (PI)电路板实现与
线路的物理连接。 PI是在 PE和其它设备间提供物理接口的电路
板,不同的 PI可以支持不同的物理接口和通信规程。每个 PE至
多可以与 4个 PI相连。 PI可以向网络、网络链路、中继线、磁盘
等提供物理接口。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软件系统
DPN-100的软件是用分层结构来建立的,它提供了抽象的
多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核心程序、无连接子网层、虚电
路层、应用层。
DPN-100软件的最低层是核心程序,它是与硬件关系最紧
密的部分,包括操作系统,提供产生进程和传送报文的基本功
能。核心程序在硬件层之上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
DPN-100的网络采用了“网内数据报、接口虚电路”的方
式,即它的网络内采用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而在接口上采用
了 X.25的虚电路方式。内部网络称为子网。子网层使用网络链
路和中继线,并与路由选择策略结合,通过无连接子网提供网
络内的进程之间的通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层支持两个进程之间的分组数据流,并提供流量控
制和差错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提供终端用户服务,如 X.25或 SNA协议。
DPN-100网络支持的各种功能是由在 PE上运行的软件实现
的,包括局用 (Office)软件、网络链路和中继线软件、服务器
软件、接入规程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交换机功能
1) 路由选择功能
如前所述,DPN-100网络在每个逻辑连接的两端提供虚电路
连接,而在网络内部,分组是在一个无连接子网上传输的。在
网络内部,每个分组都进行独立的选路,而分组的顺序性则由
网络终点的虚电路层保证。因此,DPN-100网内的路由选择是在
两个级别上进行的:
?呼叫路由选择:负责虚电路的建立。
?转发功能:提供所有分组的可靠传送,包括呼叫分组、数据分
组、控制分组和帧中继业务的可靠传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 DPN-100网络上,两个用户在传送数据分组之前,必须
在它们之间建立一条虚电路。这是利用呼叫路由选择的功能来
建立的。不过,这种虚电路并不是预先确定通过网络的一条通
路,而是确定产生通信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允许网
络在数据传输阶段为每个分组独立地确定通路。如果网络设备
发生故障或者发生网络拥塞,网络可以自动寻找新的数据路由,
绕过故障部分。也就是说,DPN-100通过使用两层路由选择机
制来选择路由,这样就综合了虚电路的优点和数据报无连接传
输的可靠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呼叫路由选择是指在两个终端之间建立虚电路。为了
建立一条虚电路,主叫 DTE发信号给与它相连的 AM,该信号
中包括了被叫终端的数据网络地址 (DNA)。 AM通过一个网络
链路向 RM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呼叫请求中包含了被叫 DTE的
地址。 RM将呼叫请求分组传送到一个称作源呼叫路由器的服
务器 (Server PE)上,源呼叫路由器决定连接被叫 DTE的应该是
哪一个 RM,并将目的 RM的标识符 RID(Resource Identifier) 放
入呼叫请求分组头中,然后将该分组回送给 RM。 RM用路由表
和分组头内的 RID将该分组传递到通往目的 RID路由上的下一
个 RM中去。下一节点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将该呼叫请求分组
送到目的 R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呼叫请求分组到达目的 RM时,它仍然包含终点 DTE的
地址。 RM将呼叫请求分组传递到目的呼叫路由服务器 (Server
PE),由它决定被叫 DTE连接到哪一个 AM上。目的呼叫路由器
将目的 AM的标识符 MID(AM Identifier)放入呼叫请求分组头中,
然后将该分组回送给 RM。 RM利用路由表和分组头中的 MID,
通过网络链路将分组送到目的 A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呼叫分组到达目的 AM时,它仍然包含被叫地址,AM将
使用路由表查到与地址相符的用户线 PE,在 PE上产生一个虚电
路进程来支持呼叫,该进程的标识符为 PID(Process Identifier)。
AM向被叫 DTE发送入呼叫分组。被叫 DTE响应后,AM利用网
络向主叫回送一个呼叫接受分组,该呼叫接受分组中包含了被
叫 DTE的 RID,MID和 PID。
一旦呼叫建立,主叫虚电路进程就知道了被叫 DTE的 RID、
MID和 PID,用户数据分组按照 DPN-100分组格式改装后,在网
络内以数据报方式进行交换、传输,最后到达终点。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分组的转发。 DPN-100采用无连接子网来传输分组,因
此在每一个分组传输时,网络内部是独立选路的。 DPN-100使
用分布式最短路径算法为每一个分组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它
能容忍中间设备的故障和拥塞,即使出现了故障和拥塞情况,
它仍然能准确快速地传递分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网络管理功能
DPN-100网络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 DPN-
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它可以在提供高度可靠且使
用方便的网络业务的同时,满足网络运行上的管理要求。它采用
电信管理网 TMN的结构对网络进行管理,其提供的主要管理功能
如下:
(1) 网络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和预防
性维护能力。 DPN-100网络的故障管理能力包括:跟踪和诊断故
障、测试网络设备和部件、故障原因提示和对故障的查询及修复。
(2) 网络配置管理:生成用户端口,定义和管理网络拓扑结
构、网络软件、硬件配置和网络业务类型,并对它们进行动态控
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网络性能管理:收集和分析网络中数据流的流量、速
率、流向和路径的信息。
(4) 网络计费管理:收集有关网络资源使用的信息,用于
网络的规划、预算,并提供用户记账处理系统所需的计费数据。
(5) 网络安全管理:建立、保持和加强网络访问时所需的
网络安全级别和准则。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5 帧 中 继 技 术
4.5.1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帧中继是在 OSI参考模型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的基础上采用
简化协议传送和交换数据的一种技术,由于第二层的数据单元
为帧,故称之为帧中继。它是 X.25分组网在光纤传输、用户终
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的发展。它仅完成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
层的功能,而将流量控制、纠错等复杂的控制交给智能终端去
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如图 4.16所示。
图 4.16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
Q, 9 3 1 /
Q, 9 3 3
用户可选的
终端功能
Q, 9 2 1 Q, 9 2 2
核心功能
1, 4 3 0 或 1, 4 3 1
用户侧
Q, 9 2 2
核心功能
Q, 9 2 1
Q, 9 3 1 /
Q, 9 3 3
1, 4 3 0 或 1, 4 3 1
网络侧
C 平面 U 平面 U 平面 C 平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包括两个操作平面:
?控制平面 (C-plane):用于建立和释放逻辑连接,传送并处理呼
叫控制消息;
?用户平面 (U-plane):用于传送用户数据和管理信息。
1) 控制平面
控制平面 (简称 C平面 )包括三层。第 3层规范使用 ITU-T的建
议 Q.931/Q.933定义了帧中继中的信令过程,包括提供永久虚连
接 PVC业务的管理过程,交换虚连接 SVC业务的呼叫建立和拆除
过程。第 2层的 Q.921协议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链路协议 —— D信道
链路接入规程 LAPD(Link Access Procedures on the D-channel),它
在 C平面中为 Q.931/ Q.933的控制信息提供可靠的传输。 C平面协
议仅在用户和网络之间操作。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用户平面
用户平面 (简称 U平面 )使用了 ITU-T Q.922协议,即帧方式
链路接入规程 LAPF(Link Access Procedures to Frame Mode
Bearer Services),帧中继只用到了 Q.922中的核心部分,称为
DL-Cor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Q.922中核心部分 (DL-Core)的功能
DL-Core的功能包括:
(1) 帧定界、同步和透明传输;
(2) 用地址字段实现帧多路复用和解复用;
(3) 对帧进行检测,确保 0比特插入前 /删除后的帧长是整数
个字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对帧进行检测,确保其长度不致于过长或过短;
(5) 检测传输差错,将出错的帧舍弃 (帧中继中不进行重发 );
(6) 拥塞控制。
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子层,U平面的核心功能 (DL-Core)只提
供无应答的链路层数据传输帧的基本服务,提供从一个用户到
另一个用户传送数据链路帧的基本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帧中继的帧格式
图 4.17 帧中继的帧格式
D L C I C / R EA
8 7 6 5 4 3 2 1
D L C I DE EAF E C N B E C N
第 1 字节 第 2 字节
F
8 7 6 5 4 3 2 1
A I FF C 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可以看出,帧中继的帧格式和 LAPB的格式类似,最主要的
区别是帧中继的帧格式中没有控制字段 C。帧格式中各字段的
含义如下:
1) 标志字段 F
标志字段是一个 0 l l l l l l 0的比特序列,用于帧同步、定界
(指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 )。
2) 地址字段 A
地址字段一般为 2字节,也可扩展为 3或 4字节,用于区分不
同的帧中继连接,实现帧的复用。当地址字段为 2个字节时,其
结构如表 4.4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4 地址字段的格式
DL C I ( 高阶比特 ) C / R E A0
DL C I ( 低阶比特 ) F E C N B E C N DE E A1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 DLCI(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当采用 2字节的地址字段时,DLCI占 10位,其作用
类似于 X.25中的 LCN,用于识别 UNI接口或 NNI接口上的永久虚
连接、呼叫控制或管理信息。其中,DLCI=16~ 1007共 992个地
址供帧中继使用,在专设的一条数据链路连接 (DLCI= 0)上传送
呼叫控制消息,其它值保留或用于管理信息。与 X.25的逻辑信
道号 LCN相似,对于标准的帧中继接口,DLCI只有局部 (或本
地 )意义。
(2) 命令 /响应 (C/R):命令 /响应与高层应用有关,帧中继本
身并不使用,它透明通过帧中继网络。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扩展地址 EA:当 EA为 0时,表示下一个字节仍为地址字
段;当 EA为 1时,表示下一个字节为信息段的开始。依照此法,
地址字段可扩展为 3字节或 4字节。
(4) 正向显式拥塞通知 FECN:用于帧中继的拥塞控制,用来
通知用户启动拥塞控制程序。若某节点将 FECN置为 1,则表明
与该帧同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到网络拥塞的影响产生时延。
(5) 反向显式拥塞通知 BECN:若某节点将 BECN置为 1,即
指示接收端,与该帧相反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网络拥塞的影响
产生时延。
(6) 丢弃指示 DE:用于帧中继网的带宽管理。若 DE为 1,则
表明网络发生拥塞时,为了维持网络的服务水平,该帧与 DE为 0
的帧相比应先丢弃。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信息字段
用户数据应由整数个字节组成。帧中继网允许用户数据长
度可变,最大长度可由用户与网络管理部门协商确定,最小长
度为 1个字节。
4) 帧校验序列 FCS
帧校验序列 FCS为一个 16 bit的序列,用来检查帧通过链路
传输时是否有差错。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帧中继的交换原理
1) 帧的转发过程
帧中继起源于分组交换技术,它取消了分组交换技术中的
数据报方式,而仅采用虚电路方式,向用户提供面向连接的数
据链路层服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类似于分组交换,帧中继也采用统计复用技术,但它是在
链路层进行统计复用的,这些复用的逻辑链路是用 DLCI来标识
的。类似于 X.25中的 LCN,当帧通过网络时,DLCI并不指示目
的地址,而是标识用户和网络节点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逻辑
虚连接。帧中继中,由多段 DLCI的级连构成端到端的虚连接
(X.25中称为虚电路 ),可分为交换虚连接 SVC和永久虚连接 PVC。
由于标准的成熟程度,用户需求以及产品情况等原因,目前在
网中只提供永久虚电路业务。无论是 PVC还是 SVC,帧中继的虚
连接都是通过 DLCI来实现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帧中继网只提供 PVC时,每一个帧中继交换机中都存在
PVC转发表,当帧进入网络时,帧中继通过 DLCI值识别帧的去
向。其基本原理与分组交换过程类似,所不同的是:帧中继在
链路层实现了网络 (线路和交换机 )资源的统计复用,而分组交
换 (X.25)是在分组层实现统计时分复用的。帧中继中的虚连接
是由各段的 DLCI级连构成的,而 X.25的虚电路是由多段 LCN级
连构成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网中,一般都由路由器作为用户,负责构成帧中继
的帧格式。如图 4.18所示,路由器在帧内置 DLCI值,将帧经过
本地 UNI接口送入帧中继交换机,交换机首先识别到帧头中的
DLCI,然后在相应的转发表中找出对应的输出端口和输出的
DLCI,从而将帧准确地送往下一个节点机。如此循环往复,直
至送到远端 UNI处的用户,途中的转发都是按照转发表进行的。
在图 4.18中,已建立了三条 PVC:
PVC1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2,25— 35;
PVC2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3,35— 45— 55— 65;
PVC3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4,20— 30— 40。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F R CF R AL A N 1 L A N 3
L A N 4
L A N 2
路由器 1
路由器 4
路由器 3
路由器 2
P V C 1
P V C 2
P V C 3
20
35
25
30
45
35
55
65
40
帧中继网
F R B
表 a 交换机 A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路由器 1 20 交换机 B 30
路由器 1 25 路由器 2 35
路由器 1 35 交换机 B 45
表 c 交换机 C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交换机 B 55 路由器 3 65
表 b 交换机 B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交换机 A 30 路由器 4 40
交换机 A 45 交换机 C 55
图
4.
18
帧
中
继
的
交
换
原
理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各交换机内部都建立相应的转发表,如图 4.18中的表 a、
表 b、表 c所示。如对于 PVC2,交换机 A收到 DLCI=35的帧后,
查询转发表,得知下一节点为交换机 B,DLCI=45,则交换机
A将 DLCI=35映射到 DLCI=45,并通过 A— B的输出线转发出
去,帧到达交换机 B时,完成类似的操作,将 DLCI=45映射到
DLCI=55,转发到交换机 C,C将 DLCI=55映射到 DLCI=65转
发到路由器 3,从而完成用户信息的交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帧中继网中,节点机一旦收到帧的首部,就立即开始转
发此帧,即在帧的尾部还未收到之前,交换机就可将帧的首部
发送到下一相邻交换机。显然,帧中继网中的节点这样对帧进
行处理是以所传送的帧基本不出错为前提的。但若帧出现传输
差错,又该如何处理呢?帧校验序列检错是只有在整个帧完全
收完后节点才能处理,但当帧中继的节点检测到出错时,帧的
大部分可能已转发到下一个节点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当检测到有误码的节点时,应立即中断这次传输,当中断传输
的指示下达到下一个节点后,下一个节点就立即中断该帧的转
发,至此,该帧就从网内消除。帧中继网内将会丢弃有错的帧,
不再像 X.25网中那样采用重传机制,而是将差错的恢复由网内
转移到用户终端负责。这就表明,帧中继设备不必像 X.25网中
的交换机那样,在接收到确认消息之前要保存数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帧中继的 PVC管理
帧中继为计算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通道,因此帧中继网提供
的多为 PVC连接。任何一对用户之间的虚电路连接都是由网络管
理功能预先定义的,如果数据链路出现故障,要及时将故障状态
的变化及 PVC的调整通知用户,这是由本地管理接口 LMI(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管理协议负责的。
PVC管理是指在接口间交换一些询问和状态信息帧,以使双
方了解对方的 PVC状态情况。 PVC管理包括两部分:用于 UNI接
口的 PVC管理协议和用于 NNI接口的 PVC管理协议。这里将以
UNI接口的 PVC管理为例详细说明,NNI的 PVC管理协议与此基
本相同。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PVC管理可完成以下功能:
?链路完整性证实;
?增加 PVC通知;
?删除 PVC通知;
?PVC状态通知 (激活状态或非激活状态 )。
LMI管理协议定义了两个消息:状态询问 STATUS ENQUIRY
消息和状态响应消息 STATUS。在 UNI之间,通过单向周期性地
交换 STATUS ENQUIRY和 STATUS消息来完成以上功能,这种周
期称为轮询周期。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UNI接口的 PVC管理示意图见图 4.19,其过程如下:
(1) 由用户端 (如路由器 )发出状态询问信息 STATUS
ENQUIRY,目的是为了检验数据链路是否工作正常 (keep alive),
同时发起端的计时器 T开始计时,T的间隔即为每一个轮询的时
间间隔;若 T超时,则重发 STATUS ENQUIRY。同时,发起端
的计数器 N也开始计数 (N的周期数可人工设定或取缺省值 ),在
发送 N个用来检验数据链路是否工作正常的 STATUS ENQUIRY
后,用户发出一个询问端口上所有 PVC状态的 STATUS
ENQUIRY。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9 UNI接口的 PVC管理
L A N
路由器
A
B
C
路由器
L A N
E N Q U I R Y
S T A T U S
S T A T U S
广域网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轮询应答端收到询问信息后,以状态信息 STATUS应
答状态询问信息 STATUS ENQUIRY,该信息可能是链路正常
工作的应答信息,也可能是所有 PVC的状态信息。
虽然 PVC管理协议增加了帧中继的复杂性,但这样能保
证网络可靠运行,满足用户的服务质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呼叫控制协议
呼叫控制协议的功能是建立和释放 SVC。这是帧中继的增强
部分协议。
呼叫建立消息共有 3个,setup(呼叫建立 ),call proceeding(呼
叫进展 )和 connect(连接 )。建立过程如图 4.20(a)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呼叫建立消息中最重要的是 setup消息,它包含的主要信息
单元为:主叫地址、被叫地址,DLCI和链路层核心参数。被叫
地址供网络选路用。 DLCI为分配给该 SVC的本地数据链路,一
般由网络选定,但主叫用户亦可提出优选的链路。链路层核心
参数包括帧信息字段最大长度和有关带宽控制的参数等。
呼叫释放消息也有 3个,disconnect(拆链 ),release(释放 )和
release complete(释放完成 )。释放过程如图 4.20(b)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0 SVC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a) 建立过程; (b) 释放过程
se tup
pro c ee
di ng
ca ll
connec
t
se tup
conn ect
主叫用户 网络 被叫用户
( a )
disc on
nec t
rel eas
e
disc on
nec t
rel eas e
用户 网络 用户
( b )
com
pl et
e
rel eas
e
com
pl et
e
rel eas
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帧中继的标准有关于 SVC的上述的信
令过程,但由于目前应用的帧中继网中都为 PVC,而 PVC并无
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因此,SVC的建立和释放在实际中并没
有应用。帧中继中的信令主要是 PVC的管理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帧中继的技术特点
从帧中继的协议体系可以看出,与 X.25分组交换相比,帧
中继技术的特点为:
(1) 帧中继协议取消了 X.25的分组层功能,只有两个层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使网内节点的处理大为简化。在帧中继
网中,一个节点收到一个帧时,大约只需执行 6个检测步骤,而
X.25中约需执行 22个步骤。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帧中继时一个
帧的处理时间可以比 X.25的处理时间减少一个数量级,因而提
高了帧中继网的处理效率。
(2) 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传送的基本单元为帧,帧的长度是可变的,允许的最大
长度为 l KB,要比 X.25网的缺省分组 128 B长,特别适合于封装
局域网的数据单元,减少了分段与重组的处理开销。
(4) 在数据链路层完成动态统计时分复用、帧透明传输和差
错检测。与 X.25网不同,帧中继网内节点若检测到差错,就将
出错的帧丢弃,不采用重传机制,减少了帧序号、流量控制、
应答等开销,由此减少了交换机的处理时间,提高了网络吞吐
量,降低了网络时延。例如 X.25网内每个节点由于帧检验产生
的时延为 5~ 10 ms,而帧中继节点的处理时延小于 1 m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帧中继技术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带宽管理和拥塞控制机制,
使用户能合理传送超出约定带宽的突发性数据,充分利用了网
络资源。
(6) 帧中继现在可提供用户的接入速率在 64 kb/s~ 2.048
Mb/s范围内,以后还可更高。
(7) 帧中继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模式,可提供 PVC业务和
SVC业务。但由于帧中继 SVC业务在资费方面并不能给用户带
来明显的好处,实际上目前主要用 PVC方式实现局域网的互连。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5.2 帧中继交换机
帧中继交换机是帧中继网中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功能包括:
用户接入、中继连接、转发控制、管理功能以及与其它网络互
通的能力。下面主要介绍帧中继交换机的管理功能,包括带宽
管理和拥塞管理等。
1.带宽管理
带宽管理是指网络对每条虚连接上传送的用户数据量进行
监控,以保证带宽资源在用户间的合理分配。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每一用户接入帧中继网时使用下列约定的 4个参数:
(1) 承诺的时间间隔时 Tc(Committed Time Interval):网络监
视一条虚连接上传送的用户数据量所采用的时间间隔。一般的,
Tc和业务的突发性成正比,一般选取范围大致为几百毫秒到 10
秒。
(2) 承诺的信息速率 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正
常情况下网络对用户承诺的用户数据传送速率,它是 Tc时间段
内的平均值。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承诺的突发长度 Bc(Committed Burst Size):正常情况下,
在 Tc时间段内网络允许用户传送的最大的数据量 (单位为 bits)。
(4) 超量突发长度 Be(Excess Burst Size),Tc时间段内,网
络能够给用户传送的超过 Bc部分的最大数据量。
每个帧中继用户在使用服务之前,应与网络约定一条虚连
接上的 Be,Bc,CIR值,网络在 Tc时间段内对每条虚连接上的
数据量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带宽的调整。如图 4.21所
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1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用户接入速率
允许最大的
信息传送速率
承诺的信息
速 率
被丢掉的帧
可能丢掉的帧
标记 DE = 1
确保传送的帧
DE = 0
t
T
0
+ T
c
T
0
B
c
B
c
+ B
e
比特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控制过程如下:
(1) 若测得的比特数 ≤Bc,说明用户的速率小于 CIR,网络节
点应继续转发这些帧。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这些帧送到目的
地;
(2) 若 Bc≤测得的比特数 ≤Bc+Be,则说明用户的传输速率已
超过 CIR,但仍在约定范围内,网络将 Be部分的帧 DE置为 1后转
发。若网络无严重拥塞,则努力把这类帧传送到目的地。一旦
出现拥塞,将首先丢弃这些 DE=1的帧;
(3) 若测得的比特数> Bc+Be,说明用户已经严重违约,则
网络应丢掉超过 Bc+Be部分的所有的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拥塞控制
帧中继网中,为了简化协议,提高节点机的处理速度,就
将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都交给了高层。 但这样做可能会使得数
据网络出现拥塞危险,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量减少这种
拥塞的出现。
从图 4.22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当网络负载增加时,随着入
网信息量的增加,吞吐量线性地上升。当到达 A点后,网络不
能继续接收更多的信息,吞吐量趋于平稳。如果输入信息量继
续加大,网络将呈现严重拥塞状态 (B点所示 ),此时网络的吞吐
量将急剧下降,甚至可能崩溃 (死锁 )。为了防止拥塞,网络必
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通知用户减少发送数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2 拥塞对吞吐量的影响
吞吐量
无拥塞 轻微拥塞 严重拥塞
负荷
A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一般来说,网络发现拥塞和控制拥塞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 显式拥塞通知。在发生轻微拥塞的情况下,网络利用帧
结构中的拥塞指示位 FECN,BECN来通知端点用户。
如图 4.23所示,若 B点发生拥塞,则 B点通过将前向传送的
帧 (B到 C方向 )的 FECN位置 1来通知 C点发生拥塞;同时,通过
将后向传送的帧 (B到 A方向 )的 BECN位置 1来通知 A点发生拥塞。
用户终端在收到拥塞信息后,原则上应降低其数据传送速率,
以减少因拥塞造成的帧丢失。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3 显式拥塞通知
L A N
路由器
A
B
C
路由器
L A N
广域网
源端
B E C N
F E C N
拥塞
目的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丢弃 DE= l的帧。若发生严重拥塞,或者用户并未降低
传送速率,网络将如何进行拥塞控制呢?这可以从帧中继的基
本原则中找到答案:一旦出现问题就将帧丢弃。此时,除继续
采用 FECN,BECN来通知用户外,网络将丢弃 DE=1的帧来对
自身进行保护。这样做增加了网络的反应时间,降低了吞吐量,
但可以防止网络性能的进一步恶化,使网络从拥塞中恢复。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思 考 题
4.1 统计时分复用和同步时分复用的区别是什么?哪个更适
合于进行数据通信?为什么?
4.2 试从优点、缺点、适用场合等方面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
方式。
4.3 什么是逻辑信道?什么是虚电路?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4.4 比较电路交换中的电路和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的不同点。
如何理解 "虚 "的概念?
4.5 SVC是如何建立的? PVC又是如何建立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6 为什么说 X.25现在有些过时?请从 X.25的背景、设计思
路、发展、优缺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4.7 HDLC帧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8 试从呼叫建立和数据传输两个方面分析分组交换机的作
用。
4.9 从功能上看,分组交换机包括哪几部分?各完成什么功
能?
4.10 衡量一个分组交换机的性能指标都有哪些?
4.11 DPN-100的内部采用虚电路方式还是数据报方式? 外部
采用什么方式? 它如何保证用户分组的有序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2 比较帧中继与 X,25在技术特征上的不同点。
4.13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如何实现?
4.14 帧中继的帧结构中,DLCI起什么作用?
4.15 构成 DPN-100交换机的基本模块有哪两种?它们各自
的作用是什么? 在构成上有哪些不同?
4.16 虚电路方式下的数据分组中是否含有目的地地址?这
样有什么优点?
4.17 假设有 3个用户终端采用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共享一条
线路,线路的速率为 19.2 kb/s,求每个用户可能的最大传送速率。
4.18 分析在虚电路和数据报情况下,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的实现有什么区别。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原理
4.3 X.25协议
4.4 分组交换机
4.5 帧中继技术
思考题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 述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分组交换 PS(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研究是从 20世纪 60年代开
始的。当时,电路交换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路交换技
术是最适合于话音通信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
越多地希望多个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即能够进行数据
业务的交换。数据业务不像电话业务那样具有实时性,而是具有
突发性的特点,并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计算机之间有
高速、大容量和时延小的通信路径。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时,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固定占用带宽,线
路利用率低,通信的终端双方必须以相同的数据率进行发送和接
收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电路交换不适合于进行数据通信。因此,
大约在 20世纪 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形式的、
适合于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的技术 —— 分组交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一种存储 — 转发的交换技术,被广泛用于
数据通信和计算机通信中。它结合了电路交换和早期的存储 —
转发交换方式 —— 报文交换的特点,克服了电路交换线路利用
率低的缺点,同时又不像报文交换那样时延非常大。因此,分
组交换技术自从产生后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2 分组交换的概念
分组交换不像电路交换那样在传输中将整条电路都交给一
个连接,而不管它是否有信息要传送。分组交换的基本思想是:
把用户要传送的信息分成若干个小的数据块,即分组 (packet),
这些分组长度较短,并具有统一的格式,每个分组有一个分组
头,包含用于控制和选路的有关信息。这些分组以“存储 -转发”
的方式在网内传输,即每个交换节点首先对收到的分组进行暂
时存储,分析该分组头中有关选路的信息,进行路由选择,并
在选择的路由上进行排队,等到有空闲信道时转发给下一个交
换节点或用户终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显然,采用分组交换时,同一个报文的多个分组可以同时
传输,多个用户的信息也可以共享同一物理链路,因此分组交
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并为用户提供可靠、有效的数据服务。
它克服了电路交换中独占线路、线路利用率低的缺点。同时,
由于分组的长度短,格式统一,便于交换机进行处理,因此它
能比传统的“报文交换”有较小的时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1,分组交换的优点
分组交换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进行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
其设计思路截然不同于电路交换。与电路交换相比,分组交换
的优点可以归纳如下:
(1) 线路利用率较高。分组交换在线路上采用动态统计时分
复用的技术传送各个分组,因此提高了传输介质 (包括用户线和
中继线 )的利用率。每个分组都有控制信息,使终端和交换机之
间的用户线上或者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上,均可同时有多个不
同用户终端按需进行资源共享。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异种终端通信。由于采用存储 — 转发方式,不需要建立
端到端的物理连接,因此不必像电路交换中那样,通信双方的
终端必须具有同样的速率和控制规程。分组交换中可以实现不
同类型的数据终端设备 (不同的传输速率、不同的代码、不同的
通信控制规程等 )之间的通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数据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每个分组在网络内的中继
线和用户线上传输时,可以逐段独立地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
制,因而网内全程的误码率在 10-11以下,提高了传送质量且可
靠性较高。分组交换网内还具有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功能,
当网内线路或设备产生故障后,分组交换网可自动为分组选择
一条迂回路由,避开故障点,不会引起通信中断。
(4) 负荷控制。分组交换网中进行了逐段的流量控制,因此
可以及时发现网络有无过负荷。当网络中的通信量非常大时,
网络将拒绝接受更多的连接请求,以使网络负荷逐渐减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经济性好。分组交换网是以分组为单元在交换机内进行
存储和处理的,因而有利于降低网内设备的费用,提高交换机
的处理能力。此外,分组交换方式可准确地计算用户的通信量,
因此通信费用可按通信量和时长相结合的方法计算,而与通信
距离无关。
由于分组交换技术在降低通信成本,提高通信可靠性等方
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 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的数据通信网
几乎都采用了这一技术。 30多年来,分组交换技术得到了较大
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交换的缺点
上面介绍了分组交换的诸多优点,但任何技术在具有优点
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分组交换也不例外。它的
这些优点都是有代价的。
(1) 信息传送时延大。由于采用存储 — 转发方式处理分组,
分组在每个节点机内都要经历存储、排队、转发的过程,因此
分组穿过网络的平均时延可达几百毫秒。目前各公用分组交换
网的平均时延一般都在数百毫秒,而且各个分组的时延具有离
散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用户的信息被分成了多个分组,每个分组附加的分组头
都需要交换机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增加了开销,因此,分组交
换适宜于计算机通信等突发性或断续性业务的需求,而不适合
于在实时性要求高、信息量大的环境中应用。
(3) 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还有代码、速率的变换方
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这些复杂的协议使
得分组交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分组交换
机处理的负担,使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中继线速率的
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4 分组交换面临的问题
从这些优缺点可以看出,分组交换技术对语音 (电话 )通信
和高速数据通信 (2.048 Mb/s以上 )是不适应的,它难以满足对实
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电话和视频等业务。这是由于分组交换技术
的产生背景是通信网以模拟通信为主的年代,用于传输数据的
信道大多数是频分制的电话信道,这种信道的数据传输速率一
般不大于 9.6 kb/s,误码率为 10-4~ 10-5。这样的误码率不能满
足数据通信的要求,通过进行复杂的控制,一方面实现了信道
的多路复用,同时把误码率提高到小于 10-11的水平,满足了绝
大多数数据通信的要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随着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其性能在不断地提高,功能在
不断地完善。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处理能力由初期的 100个分组每
秒发展到今天的几万个分组每秒,数据分组通过交换机的时延
从几十毫秒缩短到不到 1毫秒,分组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速率由
9.6 kb/s提高到 2.048 Mb/s。但是到了 20世纪 90年代,用户对数
据通信网的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现有分组交换技术
的分组交换系统的能力几乎达到了极限,因此人们又开始研究
新的分组交换技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组交换网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传输速率,
一方面要提高信道的传输能力,另一方面要发展新的分组交换
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
道路。光纤通信具有容量大 (高速 )、质量高 (低误码率 )等特点,
光纤的数字传输误码率小于 10-9,光纤数字传输系统能提供 40
Gb/s的速率,通常提供 2 Mb/s和 34 Mb/s信道。在这种通信信道
条件下,分组交换中逐段的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就显得没有必
要,因此快速分组交换 FPS(Fast Packet Switching)技术迅速地发
展起来。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快速分组交换可以理解为尽量简化协议,只具有核心的网
络功能,可提供高速、高吞吐量、低时延服务的交换方式。帧
中继作为快速分组交换 FPS的一种,是在分组交换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它对其复杂的协议进行了简化,可以更好地适应数
字传输的特点,能够给用户提供高速率、低时延的业务,所以
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 分组交换原理
4.2.1 统计时分复用
正如绪论中所介绍的,在数字传输中,为了提高数字通信
线路的利用率,可以采用时分复用的方法。而时分复用有同步
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两种。分组交换中采用了统计时分复
用的概念,它在给用户分配资源时,不像同步时分那样固定分
配,而是采用动态分配 (即按需分配 ),只有在用户有数据传送
时才给它分配资源,因此线路的利用率较高。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中,执行统计复用功能的是具有存储能力和处理
能力的专用计算机 —— 信息接口处理机 (IMP)。 IMP要完成对数
据流进行缓冲存储和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的功能,以解决各用户
争用线路资源时产生的冲突。当用户有数据传送时,IMP给用
户分配线路资源,一旦停发数据,则线路资源另作它用。图 4.1
所示为 3个终端采用统计时分方式共享线路资源的情况。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 统计时分复用
b y 2 1 x a
复
用
器
b a
2 1
y x
终端 A
终端 B
终端 C
空闲
标记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工作过程。来自终端的各分组按到达的
顺序在复用器内进行排队,形成队列。复用器按照 FIFO的原则,
从队列中逐个取出分组向线路上发送。当存储器空时,线路资
源也暂时空闲,当队列中又有了新的分组时,又继续进行发送。
图 4.1中,起初 A用户有 a分组要传送,B用户有 1,2分组要传送,
C用户有 x分组要传送,它们按到达顺序进行排队,a,x,1,2,
因此在线路上的传送顺序为,a,x,1,2,然后终端均暂时无
数据传送,则线路空闲。后来,终端 C有 y分组要送,终端 A有 b
分组要送,则线路上又顺序传送 y分组和 b分组。这样,在高速
传输线上,形成了各用户分组的交织传输。输出的数据不是按
固定时间分配,而是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的。这些用户数据的
区分不像同步时分复用那样靠位置来区分,而是靠各个用户数
据分组头中的“标记”来区分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统计时分复用的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信道利用率。由于
每个终端的数据使用一个自己独有的“标记”,可以把传送的
信道按照需要动态地分配给每个终端用户,因此提高了传送信
道的利用率。这样每个用户的传输速率可以大于平均速率,最
高时可以达到线路的总的传输能力。如线路总的速率为 9.6 kb/s,
3个用户信息在该线路上进行统计时分复用时的平均速率为 3.2
kb/s,而一个用户的传输速率最高时可以达到 9.6 kb/s。
统计时分复用的缺点是会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并且有丢失
数据的可能。这是由于用户传送数据的时间是随机的,若多个
用户同时发送数据,则需要进行竞争排队,引起排队时延;若
排队的数据很多,引起缓冲器溢出,则会有部分数据被丢失。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2 逻辑信道
在统计时分复用中,虽然没有为各个终端分配固定的时隙,
但通过各个用户的数据信息上所加的标记,仍然可以把各个终
端的数据在线路上严格地区分开来。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
线路上,实质上形成了逻辑上的多条子信道,各个子信道用相
应的号码表示。图 4.2中在高速的传输线上形成了分别为三个用
户传输信息的逻辑上的子信道。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子信道称为
逻辑信道,用逻辑信道号 LCN(Logical Channel Number)来标识。
逻辑信道号由逻辑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
为逻辑信道号 LCN。在统计复用器 STDM中建立了终端号和逻辑
信道号的对照表,网络通过 LCN就可以识别出是哪个终端发来
的数据,如图 4.2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 逻辑信道的概念示意
终端
终端 1
终端 2
终端 n
…
255
254
201
255
254
201
进程
进程
进程
逻辑信道
线路
计算机
…
…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逻辑信道具有如下特点:
(1) 由于分组交换采用动态统计时分复用方法,因此是在终
端每次呼叫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分配 LCN的。要说明的是,
同一个终端可以同时通过网络建立多个数据通路,它们之间通
过 LCN来进行区分。对同一个终端而言,每次呼叫可以分配不
同的逻辑信道号,但在同一次呼叫连接中,来自某一个终端的
数据的逻辑信道号应该是相同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逻辑信道号是在用户至交换机或交换机之间的网内中继
线上可以被分配的、代表子信道的一种编号资源。每一条线路
上,逻辑信道号的分配是独立进行的。也就是说,逻辑信道号
并不在全网中有效,而是在每段链路上局部有效,或者说,它
只具有局部意义。网内的节点机要负责出 /入线上逻辑信道号的
转换。
(3) 逻辑信道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逻辑信道总是处于下列
状态中的某一种:“准备好”状态、“呼叫建立”状态、“数
据传输”状态、“呼叫清除”状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2.3 虚电路和数据报
如前所述,在分组交换网中,来自各个用户的数据被分成
一个个分组,这些分组将沿着各自的逻辑信道,从源点出发,
经过网络达到终点。问题是:分组是如何通过网络的?分组在
通过数据网时有两种方式:虚电路 VC(Virtual Circuit)方式和数
据报 DG(DataGram)方式。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可以适应不同
业务的需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虚电路方式
两终端用户在相互传送数据之前要通过网络建立一条端到
端的逻辑上的虚连接,称为虚电路。一旦这种虚电路建立以后,
属于同一呼叫的数据均沿着这一虚电路传送。当用户不再发送
和接收数据时,清除该虚电路。在这种方式中,用户的通信需
要经历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拆除三个阶段,也就是说,
它是面向连接的方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需要强调的是,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和电路交换中建立的电
路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在分组交换中,以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
在一条物理线路上可以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两个用户终端之间
建立的是虚连接;而电路交换中,是以同步时分方式进行复用的,
两用户终端之间建立的是实连接。在电路交换中,多个用户终端
的信息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向所复用的物理线路上发送信息,若某
个时间段某终端无信息发送,其它终端也不能在分配给该用户终
端的时间段内向线路上发送信息。而虚电路方式则不然,每个终
端发送信息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们的分组在节点机内部的相应端
口进行排队,当某终端暂时无信息发送时,线路的全部带宽资源
可以由其它用户共享。换句话说,建立实连接时,不但确定了信
息所走的路径,同时还为信息的传送预留了带宽资源;而在建立
虚电路时,仅仅是确定了信息所走的端到端的路径,但并不一定
要求预留带宽资源。我们之所以称这种连接为虚电路,正是因为
每个连接只有在发送数据时才排队竞争占用带宽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如图 4.3所示,网中已建立起两条虚电路,VC1,A— 1—
2— 3— B,VC2,C— 1— 2— 4— 5— D。所有 A— B的分组均沿着
VC1从 A到达 B,所有 C— D的分组均沿着 VC2从 C到达 D,在 1—
2之间的物理链路上,VC1,VC2共享资源。若 VC1暂时无数据
可送时,网络将保持这种连接,但将所有的传送能力和交换机
的处理能力交给 VC2,此时 VC1并不占用带宽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3 虚电路示意图
c
b
a
3
2
1
3
2
1
3 2 1
c
b
a
节点机 3 节点机 4
终端 A
终端 C
节点机 1
节点机 2 节点机 5
终端 B
终端 D
V C 1
V C 2
3
2
1
c
b
a
3
2
1
c
b
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的特点是:
(1) 虚电路的路由选择仅仅发生在虚电路建立的时候,在以
后的传送过程中,路由不再改变,这可以减少节点不必要的通
信处理。
(2) 由于所有分组遵循同一路由,这些分组将以原有的顺序
到达目的地,终端不需要进行重新排序,因此分组的传输时延
较小。
(3) 一旦建立了虚电路,每个分组头中不再需要有详细的目
的地地址,而只需有逻辑信道号就可以区分每个呼叫的信息,
这可以减少每一分组的额外开销。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虚电路是由多段逻辑信道构成的,每一个虚电路在它经
过的每段物理链路上都有一个逻辑信道号,这些逻辑信道级连
构成了端到端的虚电路。
(5) 虚电路的缺点是当网络中线路或者设备发生故障时,可
能导致虚电路中断,必须重新建立连接。
(6) 虚电路的使用场合:虚电路适用于一次建立后长时间传
送数据的场合,其持续时间应显著大于呼叫建立时间,如文件
传送、传真业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分为两种:交换虚电路 SVC(Switching Virtual Circuit)
和永久虚电路 PVC (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
交换虚电路 SVC是指在每次呼叫时用户通过发送呼叫请求
分组来临时建立虚电路的方式。如果应用户预约,由网络运营
者为之建立固定的虚电路,就不需要在呼叫时再临时建立虚电
路,而可以直接进入数据传送阶段了,这种方式称之为 PVC。
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业务量较大的集团用户。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数据报方式
在数据报方式中,交换节点将每一个分组独立地进行处理,
即每一个数据分组中都含有终点地址信息,当分组到达节点后,
节点根据分组中包含的终点地址为每一个分组独立地寻找路由,
因此同一用户的不同分组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终点,在网
络的终点需要重新排队,组合成原来的用户数据信息。
如图 4.4所示,终端 A有三个分组 a,b,c要送给 B,在网络
中,分组 a通过节点 2进行转接到达 3,b通过 1— 3之间的直达路
由到达 3,c通过节点 4进行转接到达 3。由于每条路由上的业务
情况 (如负荷量、时延等 )不尽相同,三个分组的到达不一定按
照顺序,因此在节点 3要将它们重新排序,再送给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4 数据报方式示意图
c b a
节点机 1
节点机 2
节点机 4
c
b
a
节点机 3
c b a
终端 A
终端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数据报的特点是:
(1) 用户的通信不需要有建立连接和清除连接的过程,可以
直接传送每个分组,因此对于短报文通信效率比较高;
(2) 每个节点可以自由地选路,可以避开网中的拥塞部分,
因此网络的健壮性较好。对于分组的传送比虚电路更为可靠,
如果一个节点出现故障,分组可以通过其它路由传送。
(3) 数据报方式的缺点是:分组的到达不按顺序,在终点各
分组需重新排队;并且每个分组的分组头要包含详细的目的地
址,开销比较大。
(4) 数据报的使用场合:数据报适用于短报文的传送,如询
问 /响应型业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 X.25 协 议
4.3.1 分层结构
X.25建议是数据终端设备 DTE(Digital Terminal Equipment)与
数据电路终接设备 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之间
的接口协议。 1976年,ITU-T首次通过了 X.25协议,并于 1980年、
1984年,1988年多次作了修改。它为利用分组交换网的数据传
输系统在 DTE和 DCE之间交换数据和控制信息规定了一个技术
标准。
X.25协议分为三层:物理层,链路层和分组层,分别和 OSI
的下三层一一对应,如图 4.5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5 X.25协议的分层结构
分组层
数据
链路层
?
帧级协议
分组层
数据
链路层
物理层 物理层
物理级协议
物理媒介
X, 2 5
高层协议
与远程 D T E 之 间的
高层协议
分组级协议
D T E D C 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2 物理层
物理层定义了 DTE和 DCE之间建立、维持、释放物理链路
的过程,包括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特性,相当于 OSI的物理
层。
X.25的物理层就像是一条输送信息的管道,它不执行重要
的控制功能,控制功能主要由链路层和分组层来完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3 数据链路层
链路层规定了在 DTE和 DCE之间的线路上交换 X.25帧的过
程。链路层规程用来在物理层提供的双向的信息传送管道上实
施信息传输的控制。链路层的主要功能有:
(1) 在 DTE和 DCE之间有效地传输数据;
(2) 确保接收器和发送器之间信息的同步;
(3) 监测和纠正传输中产生的差错;
(4) 识别并向高层协议报告规程性错误;
(5) 向分组层通知链路层的状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数据链路层处理的数据结构是帧。 X.25的链路层采用了高
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的帧
结构,并推荐它的一个子集平衡型链路接入规程 LAPB(Link
Access Procedures Balanced)作为链路层规程。它通过置异步平
衡方式 (SABM)命令要求建立链路。用 LAPB建立链路只需要由
两个站中的任意一个站发送 SABM命令,另一站发送 UA响应即
可以建立双向的链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帧结构
图 4.6 LAPB的帧结构
F A C I F C S F
帧头 信息字段 帧尾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标志 F:为帧标志,编码为 01111110。 F为帧的限定符,
所有的帧都应以 F开始和结束。
(2) 地址字段 A:由一个 8比特组组成,表示链路层的地址。
(3) 信息字段 I:为传输用户信息而设置的,用来装载分组层
的数据分组,其长度可变。在 X.25中,长度限额一般为一个分
组长度,即 128字节或 256字节。
(4) 帧校验序列 FCS:包含在每个帧的尾部,长度为 16比特,
用来检测帧的传送过程中是否有错。 FCS采用循环冗余码,可以
用移位寄存器实现。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控制字段 C:由一个 8比特组组成,主要作用是指示帧的
类型。在 X.25中共定义了三类帧:
① 信息帧 (I帧 ):由帧头、信息字段 I和帧尾组成。 I帧用于
传输高层的信息,即在分组层之间交换的分组,分组包含在 I帧
的信息字段中。 I帧的 C字段的第 1个比特为,0”,这是识别 I帧
的惟一标志,第 2~ 8比特用于提供 I帧的控制信息,其中包括发
送顺序号 N(S),接收顺序号 N(R),探寻位 P,这些字段用于链路
层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② 监控帧 (S帧 ):没有信息字段,其作用是用来保护 I帧的
正确传送。监控帧的标志是 C字段的第 2,1位为,01”。监控帧
有 3种:接收准备好 (RR),接收未准备好 (RNR)和拒绝帧 (REJ)。
RR用于在没有 I帧发送时向对端发送肯定证实信息; REJ用于
重发请求; RNR用于流量控制,通知对端暂停发送 I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③ 无编号帧 (U帧 ):其作用不是用于实现信息传输的控制,
而是用于实现对链路的建立和断开过程的控制。识别无编号帧
的标志是 C字段的第 2,1位为,11”。无编号帧包括:置异步平
衡方式 (SABM),断链 (DISC),已断链方式 (DM),无编号确认
(UA),帧拒绝 (FRMR)等。其中,SABM,DISC分别用于建立
链路和断开链路,UA和 DM分别为 SABM,DISC进行肯定和否
定的响应,FRMR表示接收到语法正确但语义不正确的帧,它
将引起链路的复原。
各种帧的作用见表 4.1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1 X.25数据链路层的帧类型
分 类 名 称 缩写 作 用
信息帧 — I 帧 传输用户数据
接收准备好 RR 向对方表示已经准备好接收下一个 I 帧
接收未准备好 R N R 向对方表示“忙”状态,这意味着暂时不能接收新的 I 帧 监控帧
拒绝帧 R E J 要求对方重发编号从 N (R ) 开始的 I 帧
置异步平衡方式 S A B M 用于在两个方向上建立链路
断链 D IS C 用于通知对方,断开链路的连接
已断链方式 DM 表示本方已与链路处于断开状态,并对 S A B M 做否定应答
无编号确认 UA 对 S A B M 和 D IS C 的肯定 应答
无编
号帧
帧拒绝 F R M R 向对方报告出现了用重发帧的办法不能恢复的差错状态,
将引起链路的复原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链路操作过程
数据链路层的操作分为三个阶段:链路建立,帧的传输和
链路断开。
1) 链路建立
DTE通过发送连续的标志 F来表示它能够建立数据链路。
原则上,DTE或 DCE都可以启动数据链路的建立,但一般
是由 DTE在接入时启动的。在开始建立数据链路之前,DCE或
DTE都能够启动链路断开过程,以确保双方处于同一阶段。
DCE还能主动发起 DM响应帧,要求 DTE启动链路建立过程。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7 链路建立的过程
D T E D C E
S A B M
U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这里以 DTE发起过程为例来说明链路建立的过程。如图 4.7
所示,DTE通过向 DCE发送置异步平衡方式 SABM命令启动数
据链路建立过程,DCE接收到后,如果认为它能够进入信息传
送阶段,它将向 DTE回送一个 UA响应帧,则数据链路建立成功;
DCE接收到后,如果它认为不能进入信息传送阶段,它将向
DTE回送一个 DM响应帧,则数据链路未建立。
链路建立的过程如图 4.7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帧的传输
当链路建立之后,就进入信息传输阶段,即在 DTE和 DCE
之间交换 I帧和 S帧。 I帧的传输控制是通过帧的顺序编号和确认、
链路层的窗口机制和链路传输计时器等功能来实现的。具体实
现过程不再详细介绍,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 X.25的协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链路断开过程
链路断开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可由任意方发起。这里
以 DTE发起为例来说明链路断开的过程。若 DTE要求断开链路,
它向 DCE发送 DISC命令帧,若 DCE原来处于信息传输阶段,
则用 UA响应帧确认,即完成断链过程;若 DCE原来已经处于
断开阶段,则用 DM响应帧确认。
链路断开的过程如图 4.8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8 链路断开的过程
D T E D C E
D I S C
UA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3.4 分组层
X.25的分组层利用链路层提供的服务在 DTE— DCE接口上
交换分组。它将一条数据链路按统计时分复用的方法划分为许
多个逻辑信道,允许多台计算机或终端同时使用,以充分利用
数据链路的传输能力和交换机资源,实现通信能力和资源的按
需分配。
在分组层,交换机要为用户提供交换虚电路 (SVC)和永久虚
电路 (PVC),并为每次呼叫提供一个逻辑信道,进行有效的分组
传输,包括顺序编号,分组的确认和流量控制过程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分组格式
X.25的分组层定义了每一种分组的类型和功能。分组的格
式如图 4.9所示,它由分组头和分组数据两部分组成。
图 4.9 X.25的分组格式
8 7 6 5 4 3 2 1
G F I L C G N
L C N
分组类型识别符
分组数据
分组头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通用格式识别符 GFI:包含 4 bit,它为分组定义了一组
通用功能。 GFI的格式如图 4.10所示。其中,Q比特用来区分传
输的分组包含的是用户数据还是控制信息,Q=0时为用户数据,
Q=1时为控制信息。 D比特用来区分数据分组的确认方式,D=0
表示数据分组由本地确认 (在 DTE— DCE接口上确认 ),D=1表示
数据分组进行端到端 (DTE— DTE)确认。 SS=01表示按模 8方式
工作,SS=10表示按模 128方式工作。
图 4.10 分组头 GFI的格式
8 7 6 5
Q D S 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逻辑信道群号 LCGN和逻辑信道号 LCN:共 12 bit,用于
区分 DTE— DCE接口上许多不同的逻辑信道。 X.25分组层规定
一条数据链路上最多可分配 16个逻辑信道群,各群用 LCGN区
分;每群内最多可有 256条逻辑信道,用信道号 LCN区分。除了
第 0号逻辑信道有专门用途外,其余 4095条逻辑信道均可分配给
虚电路使用。
(3) 分组类型识别符:共 8 bit,用来区分各种不同的分组。
X.25的分组层共定义了 4大类 30个分组。分组类型如表 4.2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2 X.25定义的分组类型
类 型 D T E? D CE D CE? D T E 功 能
呼叫建立分组
呼叫请求
呼叫接受
入呼叫
呼叫连接
在两个 D T E 之间建立 S V C
数据分组 D T E 数据 D CE 数据 两个 D T E 之间传送用户数据
流量控制分组
D T E RR
D T E RN R
D T E RE J
D CE RR
D CE RN R
流量控制
中断分组
D T E 中断
D T E 中断证实
D CE 中断
D CE 中断证实
加速传送重要数据
数据传送
分组
登记分组 登记请求 登记证实 申请或停止可选业务
复位分组
复位请 求
D T E 复位证实
复位指示
D CE 复位证实
复位一个 S V C
重启动分组
重启动请求
D T E 重启动证实
重启动指示
D CE 重启动证实
重启动所有 S V C
恢复分组
诊断分组 — 诊断 诊断
呼叫清除分组
清除请求
D T E 清除证实
清除指示
D CE 清除证实
释放 S V C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层处理过程
分组层定义了 DTE和 DCE之间传输分组的过程。
如前所述,X.25支持两类虚电路连接:交换虚电路 (SVC)和
永久虚电路 (PVC)。 SVC要在每次通信时建立虚电路,而 PVC是
由运营商设置好的,不需要每次建立。因此,对于 SVC来说,
分组层的操作包括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呼叫清除三个阶段;
而对于 PVC来说,只有数据传输阶段的操作,无呼叫建立和清
除过程。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SVC的呼叫建立过程
正常的呼叫建立过程如图 4.11所示。当主叫 DTE1想要建立
虚呼叫时,它就在至交换机 A的线路上选择一个逻辑信道 (图中
为 253),并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如表 4.3所示。该“呼叫请求”
分组中包含了可供分配的高端 LCN和被叫 DTE地址。
表 4.3中,前三个字节为分组头,GFI,LCGN,LCN的意义
如前所述,第三个字节即分组类型识别符为 00001011,表示这
是一个呼叫请求分组。在数据部分包含有详细的被叫 DTE地址
和主叫 DTE地址。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3 呼叫请求分组的格式
G F I L CG N
L CN
0 0 0 0 1 0 1 1
主叫 D T E 地址长度 被叫 D T E 地址长度
被叫 D T E 地址
被叫 D T E 地址 0 0 0 0
主叫 D T E 地址
主叫 D T E 地址 0 0 0 0
其它信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源端交换机 A收到 DTE1送来的呼叫请求分组后,要根据被
叫 DTE的地址判断被叫 DTE所连接的终端交换机 C,然后查 A的
路由表选择去往终端交换机 C的路由。假设选择的路由要经过交
换机 B进行转接,则交换机 A将该呼叫请求分组转换成网络内部
规程格式,转发至交换机 B,然后再通过交换机 B传送到终端交
换机 C。为了理解容易,这里我们假设网络内部也采用 X.25协议
进行虚电路连接。这样,每个交换机进行路由选择后,都要选择
一个逻辑信道将该分组传送到下一交换机或被叫终端。由于每一
段线路上所选择的 LCN并不相同,因此每个交换机中要建立一张
转发表,表示入端 LCN和出端 LCN之间的映射关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1中表 (a),(b),(c)分别是交换机 A,B,C中建立的转
发表。表 (a)表示从入端口 DTE1的 253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转
发至出端口 B交换机的 20号逻辑信道,表 (b)表示了从入端口交
换机 A的 20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转发至出端口交换机 C的 78号
逻辑信道,此时终端交换机 C再将网络规程格式的呼叫请求分
组转换为入呼叫分组,并选择一个逻辑信道发送给被叫 DTE2。
表 (c)则表示了从入端口交换机 B的 78号逻辑信道来的信息要通
过 10号逻辑信道发送至被叫 DTE2。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1 呼叫建立过程
D T E 1 253
入 L C N
B
出
20
L C N
C
L
CN
/ 2
0
A
B
D
A 20
入 L C N
C
出
78
L C N
表 ( b )
L C N / 2 5 3
D T E 1
( 主叫 )
D T E 2
( 被叫 )
B 78
入 L C N
D T E 2
出
10
L C N
表 ( a ) 表 ( c )
呼叫请求分组
L CN
/ 2
5 3
建立
L CN
/ 2
0
建立
L CN
/ 7
8
入呼叫
L CN
/1
0
呼叫接受
L CN
/ 1
0
接受
L CN
/ 7
8
接受
L CN
/ 2
0
呼叫连接
L CN
/2
5 3
L
CN
/ 7
8
L C N / 1 0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若被叫 DTE2可以接受呼叫,则向交换机 C发送“呼叫接受”
分组,表示同意建立虚电路,该分组中的 LCN必须与“入呼叫”
分组中的 LCN(10)相同。交换机 C接收到“呼叫接受”分组之后,
通过网络规程传送到交换机 B,交换机 B再送给交换机 A,交换
机 A发送呼叫连接分组到主叫 DTE1,此呼叫连接分组中的 LCN
与呼叫请求分组中的 LCN(253)相同。主叫 DTE接收到呼叫连接
分组之后,表示主叫 DTE和被叫 DTE之间的虚电路已经建立。此
时,可以进入数据传输阶段。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数据传输阶段
当主叫 DTE和被叫 DTE之间完成了虚呼叫的建立之后,就进
入了数据传输阶段,DTE 和 DCE对应的逻辑信道就进入数据传
输状态。此时,在两个 DTE之间交换的分组包括数据分组、流量
控制分组和中断分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无论是 PVC,还是 SVC,都有数据传输阶段。在数据传输阶
段,交换机的主要作用是逐个转发分组。由于虚电路已经建立,
属于该虚电路的分组将顺序沿着这条虚电路进行传输,此时分
组头中将不再需要包含目的地的详细地址,而只需要有逻辑信
道号即可。在每个交换节点上,要将分组进行存储,然后进行
转发。转发是指根据分组头中的 LCN查相应的转发表,找到相
应的出端口和出端的 LCN,用该 LCN替换分组头中的入端口
LCN,然后将分组在指定的出端口进行排队,等到有空闲资源
时,将分组传送至线路上。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SVC的呼叫清除过程
在虚电路任何一端的 DTE都能够清除呼叫。呼叫清除过程
将导致与该呼叫有关的所有网络信息被清除,所有网络资源被
释放。
呼叫清除的过程如图 4.12所示。主叫 DTE1发送清除请求分
组给交换机 A,再通过网络到达交换机 C,交换机 C发清除指示
分组给被叫 DTE2,被叫 DTE2用清除证实分组予以响应。该清
除证实分组送到交换机 C,再通过网络传到交换机 A,交换机 A
再发送清除证实到主叫 DTE1。完成清除协议之后,虚呼叫所占
用的所有逻辑信道都被释放。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2 呼叫清除过程
清除请求
清除
清除
清除指示
清除证实
证实
证实
清除证实
D T E 1
( 主叫 ) 交换机 A 交换机 B 交换机 C
D T E 2
( 被叫 )
X, 2 5 X, 2 5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 分 组 交 换 机
4.4.1 分组交换机在分组网中的作用
1.虚电路方式下分组交换机的作用
(1) 路由选择。呼叫建立阶段,分组交换机要按照用户的要
求进行路由选择,在源点和终点的用户终端设备之间建立起一
条虚电路,在这个虚电路所经过的每段链路上,都有一个逻辑
信道来传送属于该虚电路的信息。因此,在选择路由的同时,
交换机内部要建立起一张出 /入端与逻辑信道号之间的映射关系,
即转发表,以便属于该虚电路的分组均沿着同一条虚电路到达
终点。在呼叫拆除阶段,交换机要负责拆除虚电路,释放每段
链路上的逻辑信道资源。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分组的转发,即按转发表进行转发分组。在信息传输
阶段,交换机要按照转发表中的映射关系,把某一入端逻辑信
道中送来的分组信息转发到对应的出端,进行排队,当出端口
有相应的带宽时,在对应的逻辑信道中转发出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数据报方式下分组交换机的作用
数据报方式下不需要进行连接建立和连接拆除的过程,只
有信息的传送过程。此时,每个交换机对来自用户的每个分组
都要进行路由的选择。一旦选好路由,就将该分组直接进行转
发,而不需要转发表。当下一分组到来时,再重新进行路由选
择。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2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由于 ITU-T只对分组交换网和终端之间的互连方式作了规范,
而对网内的设备如交换机之间的协议并未作规范,因此各个厂
家的内部协议并不统一,生产的分组交换机也是多种多样,不
尽相同,但其完成的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从功能上讲,分组交
换机一般由 4个主要功能部件组成:接口模块、分组处理模块、
控制模块和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如图 4.13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3 分组交换机的功能结构
(a) 虚电路方式; (b) 数据报方式
转发控制 转发表
连接建立与转发控制
路由表
呼叫处理
信令
接
口
控
制
接
口
控
制
控制模块
分组处理
模块
中继接口
模块
用户接口
模块
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路由表
地址
接
口
控
制
接
口
控
制
控制模块
分组处理
模块
中继接口
模块
用户接口
模块
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信息
地址
信息
转发控制
转发控制
( a )
( b )
信令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接口功能模块
接口功能模块负责分组交换机和用户终端之间或与其它交
换机之间的互连,包括中继接口模块和用户接口模块。接口功
能模块完成接口的物理层功能,定义了用户线和中继线接入分
组交换机时的物理接口,包括机械、电气、功能、规程等特性。
分组交换机中常用的物理接口包括 ITU-T的 X.21,X.21 bis、
V.24等。 X.21是一种高速物理层接口,可以支持高达 10 Mb/s的
链路速率,适用于全数字网。 X.21 bis和 V.24兼容,两者的电气
接口都采用 V.28,即著名的 RS-232,可以支持直至 19.2 kb/s的
链路速率。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处理模块
分组处理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分组的转发。在采用虚电
路和数据报的情况下处理稍有不同。
在数据报情况下,分组处理模块将从接口上送来的分组按
照分组头上的目的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后,从另一接口转发出去。
若采用虚电路方式,在信息传输阶段,分组处理模块将从
接口上送来的分组按照分组头上的逻辑信道号按转发表的要求
从另一接口转发出去。此时交换模块对接收到的分组进行严格
的检查,交换机中保存每一个虚呼叫的状态,据此检查接受的
分组是否和其所属呼叫的状态相容,这样可以对分组进行流量
控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完成对分组处理模块和接口模块的控制。控制模
块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 连接建立与转发控制。在虚电路和数据报的情况下,处
理稍有不同:
? 对于虚电路方式:如图 4.13(a)所示,在呼叫建立阶段,控
制模块根据用户的呼叫要求 (信令信息 )进行呼叫处理,并根据
路由表进行路由选择,以建立虚电路并生成转发表;而在信息
传输阶段,要按照转发表,控制分组的转发过程。
? 对于数据报方式:只有信息传输阶段,如图 4.13(b)所示,
交换机根据分组头的地址信息查询路由表,直接将分组进行转
发,不需要进行呼叫处理和生成转发表。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接口控制。完成 X.25链路层的功能,如差错控制和流
量控制。在 X.25中,数据链路层要进行逐段链路上的差错控制
和流量控制,这是靠 I帧和 S帧的 C字段中的发送顺序号 N(S)、
接收顺序号 N(R)、探寻 /最终位 P/F等进行的,包括帧的确认、
重发机制、窗口机制等控制措施;在分组层,要对每条虚电路
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其控制机理与链路层相似,但控制
的层次不同。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维护操作与管理模块
该模块完成对分组交换机各部分的维护操作和管理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3 分组交换机的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分组交换机的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分组吞吐量:表示每秒通过交换机的数据分组的最大数
量。在给出该指标时,必须指出分组长度,通常为 128字节 /分
组。一般小于 50分组 /秒的为低速率交换机,50~ 500分组 /秒的
为中速率交换机,大于 500分组 /秒的为高速率交换机。
分组吞吐量常用业务量发生器测试。业务量发生器与分组
交换机的两个端口分别相连,一个用于发送,另一个用于接收。
在分组交换机的处理能力达到极限之前的最大分组发送速率即
为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链路速率:指交换机能支持的链路的最高速率。一般小
于 19.2 kb/s的为低速率链路,19.2~ 64 kb/s的为中速率链路,大
于 64 kb/s为高速率链路。
(3) 并发虚呼叫数:指的是交换机可以同时处理的虚呼叫数。
(4) 平均分组处理时延:指的是将一个数据分组从输入端口
传送至输出端口所需的平均处理时间。在给出该指标时也必须
指出分组长度。
(5) 可靠性:包括硬件可靠性和软件可靠性。可靠性用平均
故障间隔时间 MTBF来表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6) 可利用度:指的是交换机运行的时间比例,它与硬件
故障的平均修复时间及软件故障的恢复时间有关。平均故障修
复时间 MTTR是指从出现故障开始到排除故障,网络恢复正常
工作为止的时间。可用性 A可以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MTBF和
平均故障修复时间 MTTR来表示:
(7) 提供用户可选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的能力:指交换机给
用户提供的业务除基本业务外,还能提供哪些供用户可选的补
充业务和增值业务。
M T T RM T BF
M T BFA
??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4.4 DPN-100型分组交换机
我国分组交换骨干网 CHINAPAC统一使用北方电讯的 DPN-
100分组交换机,因此下面以 DPN-100为例来介绍典型的分组交
换机。
1,DPN-100的技术特点
DPN-100的技术特点包括:
(1) 模块化的网络结构。 DPN-100分组交换机采用模块化结
构。其中,中、小型交换机是由两种标准模块组成的,接入模
块 AM和资源模块 RM。而大型分组交换机采用 5种模块,除 AM、
RM之外,还有中继线模块 TM、网络链路模块 NLM和 DMS总线。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智能化的路由选择方法。 DPN-100分组交换机在内部无
连接子网的基础上,在接口处使用虚电路提供了可靠的路由机
制。
(3) 广泛的用户接入业务和规程。 DPN-100分组交换机支持
非常广泛的规程进网,并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通信环境,将各
种不同种类的数据通信设备连接到一起。
(4) 功能完善的网络管理。 DPN-100有一个非常全面的网络
管理系统,它可以在提供高度可靠和使用方便的网络业务的同
时,满足网络运行上的管理要求,包括网络故障管理、性能管
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计费管理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DPN-100交换机的结构
如前所述,DPN-100交换机属于模块化设计,它由各种不
同作用的模块构成。如图 4.14所示,AM(Access Module)和
RM(Resource Module)是构成网络的两种基本模块。 AM连接用
户到网络,即它们提供 DTE的接入功能,完成物理层接口和链
路层接口功能。 RM连接 AM到网络的其它部分,并提供数据网
络中与分组传送有关的各种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4 DPN-100分组交换机的结构
RM
AM AM
到其它 RM
中继线
网络链路
到用户
AM AM AM
到用户 到用户 到用户
网络链路
线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如图 4.14所示,网络链路 (network links)将 AM连接到网络,
可能是将一个 AM连到一个 RM上,也可能是将一个 AM连到另
一个 AM上。对于后一种情况,AM组成了一个子网或群集
(cluster)。 RM通过中继线 (trunk)连接到其它 RM,用户通过用户
线 (line)接入 AM。用户线的速率可达 64 kb/s,链路的速率可达
256 kb/s,中继线的速率可达 2.048 Mb/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接入模块 AM
AM为用户接入线路和 DPN-100网络之间提供接口,一个
AM可以连接 200多条用户线。用户设备可能包括:主机;连接
到多个用户终端的复用设备和控制器;单个用户终端或个人计
算机;银行自动设备;局域网 (LAN)等。
AM提供连接用户的接口,包括一个连接器和物理电路以及
相关的协议。 AM的功能包括:
(1) 协议支持,DPN-100的 AM可支持 ITU-T建议的以下协议:
X.25,X.32(PSTN),X.75网关,X.3/X.28/X.29,X.31(ISDN),
帧中继接入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数据集中:通常在用户接入线路上的数据流量是不连续
的,它以突发形式到达。 AM把来自多个接入线路的数据分组集
中到少数几条长距离电路上,以降低长距离电路的费用。数据
集中是 AM提供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3) 本地交换:当主 /被叫两条通信线路连接到同一个 AM上
时,AM可独立完成本地数据交换,但用户之间数据交换电路的
确定必须由 RM模块完成。本地交换也可在 AM群集范围内使用。
在一个群集范围内,数据可以从一个 AM发送给下一个 A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虚电路控制:是指源节点和终节点的 AM在呼叫建立阶
段建立起的关于该虚电路的联系。若干条虚电路共享同样的
中继线路群、网络链路群和接入线路群,虚电路两端的 AM负
责虚电路控制,以便使网络内部数据可以绕过故障或负荷过
重的设备。这种控制功能和数据自动迂回路由对于用户来说
是透明的。
(5) 其它功能,AM还要执行一些其它的功能,包括速率
匹配、分组的组装和拆卸以及网络链路的负载平衡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资源模块 RM
DPN-100的 RM通过网络链路与 AM连接,同时 RM通过中继
线与网络中的其它 RM连接,主要提供分组转发和呼叫路由选择
功能。
RM执行以下功能:
(1) 分组转发;
(2) 呼叫建立;
(3) 中继线控制;
(4) 网络链路和中继线的负载平衡;
(5) 分布式网络管理。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模块构成
如图 4.15所示,AM和 RM具有相似的结构,但配有不同的
软件,执行不同的功能。它们都由标准电路板 —— 处理器单元
(PE)和外围接口 (PI)构成,多处理机之间由双公共总线相连接,
并配有公共存储器和磁盘等。
处理器单元 PE是模块内驱动处理过程的“发动机”,它提
供运行软件的处理能力,支持由各个模块执行的多种功能。一
个 PE是一个单板微机,包括一个 80286或 80386处理器,EPROM,
本地存储器,通用总线接口,外围总线接口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5 AM,RM模块的结构图
线路
PE
8 端口
PI
线路到
用户
中继线
PE
基群速率
PI
中继线到
其它 RM
链路
PE
2 端口
PI
链路到
AM 和 RM
服务器
PE
局用
PE
磁盘 PI
连接磁盘
公共存储器
双总线
公共存储器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 PE电路板中装入不同的软件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例如,
局用 PE(OFFICE PE)负责将软件和数据装入模块,提供相应的
路由信息和与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每一个模块都由它自己的
OFFICE PE去控制,在每个模块中有两个 OFFICE PE,当一个
发生故障时,另一个接替它的工作。另一种是服务器 PE(Server
PE),它用于提供网络服务,安装在 RM或 AM中。 Server PE的
主要功能是在呼叫建立时完成用户地址到路由标识的转换。
所有支持通信线路的 PE都通过外围接口 (PI)电路板实现与
线路的物理连接。 PI是在 PE和其它设备间提供物理接口的电路
板,不同的 PI可以支持不同的物理接口和通信规程。每个 PE至
多可以与 4个 PI相连。 PI可以向网络、网络链路、中继线、磁盘
等提供物理接口。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软件系统
DPN-100的软件是用分层结构来建立的,它提供了抽象的
多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核心程序、无连接子网层、虚电
路层、应用层。
DPN-100软件的最低层是核心程序,它是与硬件关系最紧
密的部分,包括操作系统,提供产生进程和传送报文的基本功
能。核心程序在硬件层之上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
DPN-100的网络采用了“网内数据报、接口虚电路”的方
式,即它的网络内采用无连接的数据报方式,而在接口上采用
了 X.25的虚电路方式。内部网络称为子网。子网层使用网络链
路和中继线,并与路由选择策略结合,通过无连接子网提供网
络内的进程之间的通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虚电路层支持两个进程之间的分组数据流,并提供流量控
制和差错恢复等功能。
应用层提供终端用户服务,如 X.25或 SNA协议。
DPN-100网络支持的各种功能是由在 PE上运行的软件实现
的,包括局用 (Office)软件、网络链路和中继线软件、服务器
软件、接入规程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等。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交换机功能
1) 路由选择功能
如前所述,DPN-100网络在每个逻辑连接的两端提供虚电路
连接,而在网络内部,分组是在一个无连接子网上传输的。在
网络内部,每个分组都进行独立的选路,而分组的顺序性则由
网络终点的虚电路层保证。因此,DPN-100网内的路由选择是在
两个级别上进行的:
?呼叫路由选择:负责虚电路的建立。
?转发功能:提供所有分组的可靠传送,包括呼叫分组、数据分
组、控制分组和帧中继业务的可靠传送。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 DPN-100网络上,两个用户在传送数据分组之前,必须
在它们之间建立一条虚电路。这是利用呼叫路由选择的功能来
建立的。不过,这种虚电路并不是预先确定通过网络的一条通
路,而是确定产生通信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允许网
络在数据传输阶段为每个分组独立地确定通路。如果网络设备
发生故障或者发生网络拥塞,网络可以自动寻找新的数据路由,
绕过故障部分。也就是说,DPN-100通过使用两层路由选择机
制来选择路由,这样就综合了虚电路的优点和数据报无连接传
输的可靠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呼叫路由选择是指在两个终端之间建立虚电路。为了
建立一条虚电路,主叫 DTE发信号给与它相连的 AM,该信号
中包括了被叫终端的数据网络地址 (DNA)。 AM通过一个网络
链路向 RM发送呼叫请求分组,呼叫请求中包含了被叫 DTE的
地址。 RM将呼叫请求分组传送到一个称作源呼叫路由器的服
务器 (Server PE)上,源呼叫路由器决定连接被叫 DTE的应该是
哪一个 RM,并将目的 RM的标识符 RID(Resource Identifier) 放
入呼叫请求分组头中,然后将该分组回送给 RM。 RM用路由表
和分组头内的 RID将该分组传递到通往目的 RID路由上的下一
个 RM中去。下一节点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将该呼叫请求分组
送到目的 R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呼叫请求分组到达目的 RM时,它仍然包含终点 DTE的
地址。 RM将呼叫请求分组传递到目的呼叫路由服务器 (Server
PE),由它决定被叫 DTE连接到哪一个 AM上。目的呼叫路由器
将目的 AM的标识符 MID(AM Identifier)放入呼叫请求分组头中,
然后将该分组回送给 RM。 RM利用路由表和分组头中的 MID,
通过网络链路将分组送到目的 AM。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呼叫分组到达目的 AM时,它仍然包含被叫地址,AM将
使用路由表查到与地址相符的用户线 PE,在 PE上产生一个虚电
路进程来支持呼叫,该进程的标识符为 PID(Process Identifier)。
AM向被叫 DTE发送入呼叫分组。被叫 DTE响应后,AM利用网
络向主叫回送一个呼叫接受分组,该呼叫接受分组中包含了被
叫 DTE的 RID,MID和 PID。
一旦呼叫建立,主叫虚电路进程就知道了被叫 DTE的 RID、
MID和 PID,用户数据分组按照 DPN-100分组格式改装后,在网
络内以数据报方式进行交换、传输,最后到达终点。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分组的转发。 DPN-100采用无连接子网来传输分组,因
此在每一个分组传输时,网络内部是独立选路的。 DPN-100使
用分布式最短路径算法为每一个分组选择路由,进行转发。它
能容忍中间设备的故障和拥塞,即使出现了故障和拥塞情况,
它仍然能准确快速地传递分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网络管理功能
DPN-100网络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网络管理系统 DPN-
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它可以在提供高度可靠且使
用方便的网络业务的同时,满足网络运行上的管理要求。它采用
电信管理网 TMN的结构对网络进行管理,其提供的主要管理功能
如下:
(1) 网络故障管理:提供对网络设备故障的快速响应和预防
性维护能力。 DPN-100网络的故障管理能力包括:跟踪和诊断故
障、测试网络设备和部件、故障原因提示和对故障的查询及修复。
(2) 网络配置管理:生成用户端口,定义和管理网络拓扑结
构、网络软件、硬件配置和网络业务类型,并对它们进行动态控
制。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网络性能管理:收集和分析网络中数据流的流量、速
率、流向和路径的信息。
(4) 网络计费管理:收集有关网络资源使用的信息,用于
网络的规划、预算,并提供用户记账处理系统所需的计费数据。
(5) 网络安全管理:建立、保持和加强网络访问时所需的
网络安全级别和准则。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5 帧 中 继 技 术
4.5.1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及技术特点
帧中继是在 OSI参考模型第二层 (数据链路层 )的基础上采用
简化协议传送和交换数据的一种技术,由于第二层的数据单元
为帧,故称之为帧中继。它是 X.25分组网在光纤传输、用户终
端日益智能化的条件下的发展。它仅完成物理层和链路层核心
层的功能,而将流量控制、纠错等复杂的控制交给智能终端去
完成,大大简化了节点机之间的协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帧中继的协议模型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如图 4.16所示。
图 4.16 帧中继的协议结构
Q, 9 3 1 /
Q, 9 3 3
用户可选的
终端功能
Q, 9 2 1 Q, 9 2 2
核心功能
1, 4 3 0 或 1, 4 3 1
用户侧
Q, 9 2 2
核心功能
Q, 9 2 1
Q, 9 3 1 /
Q, 9 3 3
1, 4 3 0 或 1, 4 3 1
网络侧
C 平面 U 平面 U 平面 C 平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包括两个操作平面:
?控制平面 (C-plane):用于建立和释放逻辑连接,传送并处理呼
叫控制消息;
?用户平面 (U-plane):用于传送用户数据和管理信息。
1) 控制平面
控制平面 (简称 C平面 )包括三层。第 3层规范使用 ITU-T的建
议 Q.931/Q.933定义了帧中继中的信令过程,包括提供永久虚连
接 PVC业务的管理过程,交换虚连接 SVC业务的呼叫建立和拆除
过程。第 2层的 Q.921协议是一个完整的数据链路协议 —— D信道
链路接入规程 LAPD(Link Access Procedures on the D-channel),它
在 C平面中为 Q.931/ Q.933的控制信息提供可靠的传输。 C平面协
议仅在用户和网络之间操作。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用户平面
用户平面 (简称 U平面 )使用了 ITU-T Q.922协议,即帧方式
链路接入规程 LAPF(Link Access Procedures to Frame Mode
Bearer Services),帧中继只用到了 Q.922中的核心部分,称为
DL-Cor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Q.922中核心部分 (DL-Core)的功能
DL-Core的功能包括:
(1) 帧定界、同步和透明传输;
(2) 用地址字段实现帧多路复用和解复用;
(3) 对帧进行检测,确保 0比特插入前 /删除后的帧长是整数
个字节;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 对帧进行检测,确保其长度不致于过长或过短;
(5) 检测传输差错,将出错的帧舍弃 (帧中继中不进行重发 );
(6) 拥塞控制。
作为数据链路层的子层,U平面的核心功能 (DL-Core)只提
供无应答的链路层数据传输帧的基本服务,提供从一个用户到
另一个用户传送数据链路帧的基本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帧中继的帧格式
图 4.17 帧中继的帧格式
D L C I C / R EA
8 7 6 5 4 3 2 1
D L C I DE EAF E C N B E C N
第 1 字节 第 2 字节
F
8 7 6 5 4 3 2 1
A I FF C 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可以看出,帧中继的帧格式和 LAPB的格式类似,最主要的
区别是帧中继的帧格式中没有控制字段 C。帧格式中各字段的
含义如下:
1) 标志字段 F
标志字段是一个 0 l l l l l l 0的比特序列,用于帧同步、定界
(指示一个帧的开始和结束 )。
2) 地址字段 A
地址字段一般为 2字节,也可扩展为 3或 4字节,用于区分不
同的帧中继连接,实现帧的复用。当地址字段为 2个字节时,其
结构如表 4.4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表 4.4 地址字段的格式
DL C I ( 高阶比特 ) C / R E A0
DL C I ( 低阶比特 ) F E C N B E C N DE E A1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1) 数据链路连接标识符 DLCI(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当采用 2字节的地址字段时,DLCI占 10位,其作用
类似于 X.25中的 LCN,用于识别 UNI接口或 NNI接口上的永久虚
连接、呼叫控制或管理信息。其中,DLCI=16~ 1007共 992个地
址供帧中继使用,在专设的一条数据链路连接 (DLCI= 0)上传送
呼叫控制消息,其它值保留或用于管理信息。与 X.25的逻辑信
道号 LCN相似,对于标准的帧中继接口,DLCI只有局部 (或本
地 )意义。
(2) 命令 /响应 (C/R):命令 /响应与高层应用有关,帧中继本
身并不使用,它透明通过帧中继网络。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扩展地址 EA:当 EA为 0时,表示下一个字节仍为地址字
段;当 EA为 1时,表示下一个字节为信息段的开始。依照此法,
地址字段可扩展为 3字节或 4字节。
(4) 正向显式拥塞通知 FECN:用于帧中继的拥塞控制,用来
通知用户启动拥塞控制程序。若某节点将 FECN置为 1,则表明
与该帧同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到网络拥塞的影响产生时延。
(5) 反向显式拥塞通知 BECN:若某节点将 BECN置为 1,即
指示接收端,与该帧相反方向传输的帧可能受网络拥塞的影响
产生时延。
(6) 丢弃指示 DE:用于帧中继网的带宽管理。若 DE为 1,则
表明网络发生拥塞时,为了维持网络的服务水平,该帧与 DE为 0
的帧相比应先丢弃。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信息字段
用户数据应由整数个字节组成。帧中继网允许用户数据长
度可变,最大长度可由用户与网络管理部门协商确定,最小长
度为 1个字节。
4) 帧校验序列 FCS
帧校验序列 FCS为一个 16 bit的序列,用来检查帧通过链路
传输时是否有差错。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帧中继的交换原理
1) 帧的转发过程
帧中继起源于分组交换技术,它取消了分组交换技术中的
数据报方式,而仅采用虚电路方式,向用户提供面向连接的数
据链路层服务。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类似于分组交换,帧中继也采用统计复用技术,但它是在
链路层进行统计复用的,这些复用的逻辑链路是用 DLCI来标识
的。类似于 X.25中的 LCN,当帧通过网络时,DLCI并不指示目
的地址,而是标识用户和网络节点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逻辑
虚连接。帧中继中,由多段 DLCI的级连构成端到端的虚连接
(X.25中称为虚电路 ),可分为交换虚连接 SVC和永久虚连接 PVC。
由于标准的成熟程度,用户需求以及产品情况等原因,目前在
网中只提供永久虚电路业务。无论是 PVC还是 SVC,帧中继的虚
连接都是通过 DLCI来实现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当帧中继网只提供 PVC时,每一个帧中继交换机中都存在
PVC转发表,当帧进入网络时,帧中继通过 DLCI值识别帧的去
向。其基本原理与分组交换过程类似,所不同的是:帧中继在
链路层实现了网络 (线路和交换机 )资源的统计复用,而分组交
换 (X.25)是在分组层实现统计时分复用的。帧中继中的虚连接
是由各段的 DLCI级连构成的,而 X.25的虚电路是由多段 LCN级
连构成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帧中继网中,一般都由路由器作为用户,负责构成帧中继
的帧格式。如图 4.18所示,路由器在帧内置 DLCI值,将帧经过
本地 UNI接口送入帧中继交换机,交换机首先识别到帧头中的
DLCI,然后在相应的转发表中找出对应的输出端口和输出的
DLCI,从而将帧准确地送往下一个节点机。如此循环往复,直
至送到远端 UNI处的用户,途中的转发都是按照转发表进行的。
在图 4.18中,已建立了三条 PVC:
PVC1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2,25— 35;
PVC2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3,35— 45— 55— 65;
PVC3为路由器 1到路由器 4,20— 30— 40。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F R CF R AL A N 1 L A N 3
L A N 4
L A N 2
路由器 1
路由器 4
路由器 3
路由器 2
P V C 1
P V C 2
P V C 3
20
35
25
30
45
35
55
65
40
帧中继网
F R B
表 a 交换机 A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路由器 1 20 交换机 B 30
路由器 1 25 路由器 2 35
路由器 1 35 交换机 B 45
表 c 交换机 C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交换机 B 55 路由器 3 65
表 b 交换机 B 的转发表
输入端 D L C I 输出端 D L C I
交换机 A 30 路由器 4 40
交换机 A 45 交换机 C 55
图
4.
18
帧
中
继
的
交
换
原
理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各交换机内部都建立相应的转发表,如图 4.18中的表 a、
表 b、表 c所示。如对于 PVC2,交换机 A收到 DLCI=35的帧后,
查询转发表,得知下一节点为交换机 B,DLCI=45,则交换机
A将 DLCI=35映射到 DLCI=45,并通过 A— B的输出线转发出
去,帧到达交换机 B时,完成类似的操作,将 DLCI=45映射到
DLCI=55,转发到交换机 C,C将 DLCI=55映射到 DLCI=65转
发到路由器 3,从而完成用户信息的交换。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在帧中继网中,节点机一旦收到帧的首部,就立即开始转
发此帧,即在帧的尾部还未收到之前,交换机就可将帧的首部
发送到下一相邻交换机。显然,帧中继网中的节点这样对帧进
行处理是以所传送的帧基本不出错为前提的。但若帧出现传输
差错,又该如何处理呢?帧校验序列检错是只有在整个帧完全
收完后节点才能处理,但当帧中继的节点检测到出错时,帧的
大部分可能已转发到下一个节点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
当检测到有误码的节点时,应立即中断这次传输,当中断传输
的指示下达到下一个节点后,下一个节点就立即中断该帧的转
发,至此,该帧就从网内消除。帧中继网内将会丢弃有错的帧,
不再像 X.25网中那样采用重传机制,而是将差错的恢复由网内
转移到用户终端负责。这就表明,帧中继设备不必像 X.25网中
的交换机那样,在接收到确认消息之前要保存数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帧中继的 PVC管理
帧中继为计算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通道,因此帧中继网提供
的多为 PVC连接。任何一对用户之间的虚电路连接都是由网络管
理功能预先定义的,如果数据链路出现故障,要及时将故障状态
的变化及 PVC的调整通知用户,这是由本地管理接口 LMI(Local
Management Interface)管理协议负责的。
PVC管理是指在接口间交换一些询问和状态信息帧,以使双
方了解对方的 PVC状态情况。 PVC管理包括两部分:用于 UNI接
口的 PVC管理协议和用于 NNI接口的 PVC管理协议。这里将以
UNI接口的 PVC管理为例详细说明,NNI的 PVC管理协议与此基
本相同。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PVC管理可完成以下功能:
?链路完整性证实;
?增加 PVC通知;
?删除 PVC通知;
?PVC状态通知 (激活状态或非激活状态 )。
LMI管理协议定义了两个消息:状态询问 STATUS ENQUIRY
消息和状态响应消息 STATUS。在 UNI之间,通过单向周期性地
交换 STATUS ENQUIRY和 STATUS消息来完成以上功能,这种周
期称为轮询周期。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UNI接口的 PVC管理示意图见图 4.19,其过程如下:
(1) 由用户端 (如路由器 )发出状态询问信息 STATUS
ENQUIRY,目的是为了检验数据链路是否工作正常 (keep alive),
同时发起端的计时器 T开始计时,T的间隔即为每一个轮询的时
间间隔;若 T超时,则重发 STATUS ENQUIRY。同时,发起端
的计数器 N也开始计数 (N的周期数可人工设定或取缺省值 ),在
发送 N个用来检验数据链路是否工作正常的 STATUS ENQUIRY
后,用户发出一个询问端口上所有 PVC状态的 STATUS
ENQUIRY。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19 UNI接口的 PVC管理
L A N
路由器
A
B
C
路由器
L A N
E N Q U I R Y
S T A T U S
S T A T U S
广域网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轮询应答端收到询问信息后,以状态信息 STATUS应
答状态询问信息 STATUS ENQUIRY,该信息可能是链路正常
工作的应答信息,也可能是所有 PVC的状态信息。
虽然 PVC管理协议增加了帧中继的复杂性,但这样能保
证网络可靠运行,满足用户的服务质量。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呼叫控制协议
呼叫控制协议的功能是建立和释放 SVC。这是帧中继的增强
部分协议。
呼叫建立消息共有 3个,setup(呼叫建立 ),call proceeding(呼
叫进展 )和 connect(连接 )。建立过程如图 4.20(a)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呼叫建立消息中最重要的是 setup消息,它包含的主要信息
单元为:主叫地址、被叫地址,DLCI和链路层核心参数。被叫
地址供网络选路用。 DLCI为分配给该 SVC的本地数据链路,一
般由网络选定,但主叫用户亦可提出优选的链路。链路层核心
参数包括帧信息字段最大长度和有关带宽控制的参数等。
呼叫释放消息也有 3个,disconnect(拆链 ),release(释放 )和
release complete(释放完成 )。释放过程如图 4.20(b)所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0 SVC的建立和释放过程
(a) 建立过程; (b) 释放过程
se tup
pro c ee
di ng
ca ll
connec
t
se tup
conn ect
主叫用户 网络 被叫用户
( a )
disc on
nec t
rel eas
e
disc on
nec t
rel eas e
用户 网络 用户
( b )
com
pl et
e
rel eas
e
com
pl et
e
rel eas
e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应该说明的是,虽然帧中继的标准有关于 SVC的上述的信
令过程,但由于目前应用的帧中继网中都为 PVC,而 PVC并无
呼叫建立和释放过程,因此,SVC的建立和释放在实际中并没
有应用。帧中继中的信令主要是 PVC的管理功能。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帧中继的技术特点
从帧中继的协议体系可以看出,与 X.25分组交换相比,帧
中继技术的特点为:
(1) 帧中继协议取消了 X.25的分组层功能,只有两个层次: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使网内节点的处理大为简化。在帧中继
网中,一个节点收到一个帧时,大约只需执行 6个检测步骤,而
X.25中约需执行 22个步骤。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帧中继时一个
帧的处理时间可以比 X.25的处理时间减少一个数量级,因而提
高了帧中继网的处理效率。
(2) 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分离。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传送的基本单元为帧,帧的长度是可变的,允许的最大
长度为 l KB,要比 X.25网的缺省分组 128 B长,特别适合于封装
局域网的数据单元,减少了分段与重组的处理开销。
(4) 在数据链路层完成动态统计时分复用、帧透明传输和差
错检测。与 X.25网不同,帧中继网内节点若检测到差错,就将
出错的帧丢弃,不采用重传机制,减少了帧序号、流量控制、
应答等开销,由此减少了交换机的处理时间,提高了网络吞吐
量,降低了网络时延。例如 X.25网内每个节点由于帧检验产生
的时延为 5~ 10 ms,而帧中继节点的处理时延小于 1 ms。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5) 帧中继技术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带宽管理和拥塞控制机制,
使用户能合理传送超出约定带宽的突发性数据,充分利用了网
络资源。
(6) 帧中继现在可提供用户的接入速率在 64 kb/s~ 2.048
Mb/s范围内,以后还可更高。
(7) 帧中继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模式,可提供 PVC业务和
SVC业务。但由于帧中继 SVC业务在资费方面并不能给用户带
来明显的好处,实际上目前主要用 PVC方式实现局域网的互连。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5.2 帧中继交换机
帧中继交换机是帧中继网中的核心设备,其主要功能包括:
用户接入、中继连接、转发控制、管理功能以及与其它网络互
通的能力。下面主要介绍帧中继交换机的管理功能,包括带宽
管理和拥塞管理等。
1.带宽管理
带宽管理是指网络对每条虚连接上传送的用户数据量进行
监控,以保证带宽资源在用户间的合理分配。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每一用户接入帧中继网时使用下列约定的 4个参数:
(1) 承诺的时间间隔时 Tc(Committed Time Interval):网络监
视一条虚连接上传送的用户数据量所采用的时间间隔。一般的,
Tc和业务的突发性成正比,一般选取范围大致为几百毫秒到 10
秒。
(2) 承诺的信息速率 CIR(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正
常情况下网络对用户承诺的用户数据传送速率,它是 Tc时间段
内的平均值。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3) 承诺的突发长度 Bc(Committed Burst Size):正常情况下,
在 Tc时间段内网络允许用户传送的最大的数据量 (单位为 bits)。
(4) 超量突发长度 Be(Excess Burst Size),Tc时间段内,网
络能够给用户传送的超过 Bc部分的最大数据量。
每个帧中继用户在使用服务之前,应与网络约定一条虚连
接上的 Be,Bc,CIR值,网络在 Tc时间段内对每条虚连接上的
数据量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带宽的调整。如图 4.21所
示。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1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
用户接入速率
允许最大的
信息传送速率
承诺的信息
速 率
被丢掉的帧
可能丢掉的帧
标记 DE = 1
确保传送的帧
DE = 0
t
T
0
+ T
c
T
0
B
c
B
c
+ B
e
比特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控制过程如下:
(1) 若测得的比特数 ≤Bc,说明用户的速率小于 CIR,网络节
点应继续转发这些帧。在正常情况下,应保证这些帧送到目的
地;
(2) 若 Bc≤测得的比特数 ≤Bc+Be,则说明用户的传输速率已
超过 CIR,但仍在约定范围内,网络将 Be部分的帧 DE置为 1后转
发。若网络无严重拥塞,则努力把这类帧传送到目的地。一旦
出现拥塞,将首先丢弃这些 DE=1的帧;
(3) 若测得的比特数> Bc+Be,说明用户已经严重违约,则
网络应丢掉超过 Bc+Be部分的所有的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拥塞控制
帧中继网中,为了简化协议,提高节点机的处理速度,就
将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都交给了高层。 但这样做可能会使得数
据网络出现拥塞危险,因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尽量减少这种
拥塞的出现。
从图 4.22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当网络负载增加时,随着入
网信息量的增加,吞吐量线性地上升。当到达 A点后,网络不
能继续接收更多的信息,吞吐量趋于平稳。如果输入信息量继
续加大,网络将呈现严重拥塞状态 (B点所示 ),此时网络的吞吐
量将急剧下降,甚至可能崩溃 (死锁 )。为了防止拥塞,网络必
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通知用户减少发送数据。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2 拥塞对吞吐量的影响
吞吐量
无拥塞 轻微拥塞 严重拥塞
负荷
A B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一般来说,网络发现拥塞和控制拥塞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 显式拥塞通知。在发生轻微拥塞的情况下,网络利用帧
结构中的拥塞指示位 FECN,BECN来通知端点用户。
如图 4.23所示,若 B点发生拥塞,则 B点通过将前向传送的
帧 (B到 C方向 )的 FECN位置 1来通知 C点发生拥塞;同时,通过
将后向传送的帧 (B到 A方向 )的 BECN位置 1来通知 A点发生拥塞。
用户终端在收到拥塞信息后,原则上应降低其数据传送速率,
以减少因拥塞造成的帧丢失。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图 4.23 显式拥塞通知
L A N
路由器
A
B
C
路由器
L A N
广域网
源端
B E C N
F E C N
拥塞
目的端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 丢弃 DE= l的帧。若发生严重拥塞,或者用户并未降低
传送速率,网络将如何进行拥塞控制呢?这可以从帧中继的基
本原则中找到答案:一旦出现问题就将帧丢弃。此时,除继续
采用 FECN,BECN来通知用户外,网络将丢弃 DE=1的帧来对
自身进行保护。这样做增加了网络的反应时间,降低了吞吐量,
但可以防止网络性能的进一步恶化,使网络从拥塞中恢复。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思 考 题
4.1 统计时分复用和同步时分复用的区别是什么?哪个更适
合于进行数据通信?为什么?
4.2 试从优点、缺点、适用场合等方面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
方式。
4.3 什么是逻辑信道?什么是虚电路?二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4.4 比较电路交换中的电路和分组交换中的虚电路的不同点。
如何理解 "虚 "的概念?
4.5 SVC是如何建立的? PVC又是如何建立的?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6 为什么说 X.25现在有些过时?请从 X.25的背景、设计思
路、发展、优缺点等几方面进行分析。
4.7 HDLC帧分为哪几种类型?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4.8 试从呼叫建立和数据传输两个方面分析分组交换机的作
用。
4.9 从功能上看,分组交换机包括哪几部分?各完成什么功
能?
4.10 衡量一个分组交换机的性能指标都有哪些?
4.11 DPN-100的内部采用虚电路方式还是数据报方式? 外部
采用什么方式? 它如何保证用户分组的有序性?
第 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2 比较帧中继与 X,25在技术特征上的不同点。
4.13 帧中继的带宽管理如何实现?
4.14 帧中继的帧结构中,DLCI起什么作用?
4.15 构成 DPN-100交换机的基本模块有哪两种?它们各自
的作用是什么? 在构成上有哪些不同?
4.16 虚电路方式下的数据分组中是否含有目的地地址?这
样有什么优点?
4.17 假设有 3个用户终端采用统计时分复用的方式共享一条
线路,线路的速率为 19.2 kb/s,求每个用户可能的最大传送速率。
4.18 分析在虚电路和数据报情况下,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
的实现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