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ernment Economics
政府经济学
政府经济学 Government Economics
公共经济学 Public Economics
财政学 Public Finance
内容差别不大,都以政府财政收支活动为
主要研究内容,只是政府经济学视野更广,
增加了公共生产、政府管制等内容。
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经济的三种手段
? 行政法律手段
? 组织公共生产
? 财政手段
政府经济学或财政学在经济学科体系
中的位置
经济学
财政学 金融学 国际 经济
国家税收 国家预算 税务管理 财政政策学 西方财政学
课程简介
? 专业基础课
? 应用理论学科
? 在学科体系中起着衔接一般经济理论课和财
政业务课的中介作用。
? 一方面将一般经济理论引向深化,一方面对
财政业务进行理论性分析。
? 政府经济学的任务是阐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
论。
第一章 导言
?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三节 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 第四节 政府经济学的地位
? 第五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 政府 经济学,也被称为公共经济学
( Public Economics)或 公共部门 经济
学( Public Sector Economics),就
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分析和规范
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科学。
?,是论述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共组织(如
国有企事业)的存在意义和行为,回答
政府必须做什么以及应该怎样做的学
问”。
几个相关概念
? 国家,政府、居民和领土的总称。
? 政府,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
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行为实体。
? 公共部门,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
公共部门的行为,集中体现和代表了政府的
行为。
政府的四个层次
? 中央政府。
? 广义政府。不仅包括中央政府,而且还包括各级地
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 统一公共部门。在广义的政府之上,又加上了非金
融的公共企事业。
? 广义公共部门。又加上了政策性金融机构。
back
第二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 第一层次,研究政府的经济职能。
? 第二层次,研究政府收支。
? 第三层次,研究政府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第四层次,研究包括政府收支在内的公共部门经济
和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 第五层次,对公共部门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工具、
政策协调、以及宏观经济调控的研究。
back
第三节 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 旧政府经济学 = 财政学
? 新政府经济学,是拓展了的财政学,或者说,
政府经济学是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来研究的
财政学”。
? 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是
财政学的继承与发展。
什么是财政?
? 古人云:“财者,钱财也;政者,政权也。”
财政就是政府理财。
? 财政属于分配范畴。
? 财政本质上是以政府(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活动。
? 财政活动总是通过财政收支、公债、预算和
财政政策等表现出来。
财政学及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 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
? Finance起源于 13-15世纪拉丁文 Finis—结算支付期限;
? 16世纪转为法语,形成 Public Finance—公共融资和公
共理财 —国家的理财 —公共团体的理财
? 威廉,配第,1662年, 赋税论,
? 亚当,斯密,1776年, 国富论,
? 18世纪引入日本,“财政”;
? 1882年清朝官方文件, 财政奏折, 中首次出现。
? 20世纪初期及以前,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的学术结晶,
理论基础是“自由经济”,主张是“最好的政府便是最
少的干预”。“看不见的手”理论。
? 30年代大危机。
财政及政府经济学的发展
?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搞清公共部门应该从事哪些活动以及这些活
动是如何组织的?
2.尽可能理解和预测政府经济活动的全部结果;
3.评价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
? 1959马斯格雷夫, 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
? Feldstein,M.S., Stigliz,J.E.,Atkinson,A.B,
? 1966年公共经济学会议及会刊。
? 政府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增加。 back
第四节 政府经济学的地位
?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实体为研究对象,研
究市场经济如何通过价格机制来解决社会资
源配置优化问题。
? 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的经
济实体,对其经济行为进行量化分析。政府
本身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
? 政府的价格即是税收水平。微观经济学中的
个量分析、需求供给理论、成本收益分析、
边际效应理论、均衡理论,均在公共经济学
中得到应用。 Back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由国民收入理论、就业与通
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
与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
面组成。
? 经济发展的关键:微观层次 —价格机制
宏观层次 —政府调节
Back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 福利经济学,
在增加国家财富基础上增进社会福利,
也即个人如何从全社会财富的增长中获得更
多的满足。属于规范分析。
?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共同利益
公平分配
社会福利
? 福利经济学为政府经济活动提供了价值判断
标准。 Back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社会学
和伦理学
? 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
? 政府经济行为是一个政治过程
(公共选择和公共产品)
? 政府经济行为的伦理标准
? 政府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
学习政府经济学的意义
?从经济理论的发展看财政学的重要

?从财政现象、财政问题看政府经济
学的重要性
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 财政 现象
? 税收、国债
? 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基础设施建设支出
? 养老保险
? 财政问题
? 收入占GDP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
比重
? 企业税收负担的确定
? 财政补贴的利弊评价
?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 如何看待国债规模的膨胀?
案例
? 2002年政府财政收支情况
国家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对比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1997年以来历年中国财政支出、赤字变化情况
年 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GDP增长率
(%)
8.8 7.8 7.1 8.0 7.3 7.8 8.6
财政支出增
长率 (%)
16.3 16.9 22.1 20.5 19.0 16.7 17.5
赤字增长率
(%)
10.0 58.4 89.1 42.9 1.01 25.1 15.4
财政支出占
GDP比重 (%)
12.4 13.8 16.1 17.8 19.7 21.0 22.8
赤字占 GDP
比重 (%)
0.8 1.2 2.1 2.8 2.6 3.0 2.8
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
中央财政本级收入与全国财政收入比重
1989年 OECD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占 GDP的百分比 b
国家 政府最终
消费支出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
总支出 一般性收

澳大利亚 16.4 8.6 34.3 34.2
加拿大 8.7 11.8 44.3 39.6
法国 18.3 21.4 49.7 46.5
德国 18.7 15.6 45.1 44.6
意大利 16.8 17.7 51.7 41.1
日本 9.3 11.8 32.9 34.3
瑞典 26 19.5 60.1 64.1
英国 19.4 11.9 40.9 39.7
美国 17.9 10.9 36.1 31.8
丹麦 25.1 18.1 58.7 57.4
OECD总值 16.6 13.5 41.2 37.3
第五节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基本方法:唯物辩证法
? 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
? 比较的分析方法
唯物辩证法
? 按照唯物辩证法方法学习和研究政府经济学,
就是以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物质世界运动的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为基本线索,来把握和研
究政府经济活动过程的内部联系及其政府经
济活动与其他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
进而了解和掌握政府活动的规律性。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 所谓实证分析,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
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
( What it is )。
? 规范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
( What ought to be)。
比较分析法
? 横向比较 。
? 纵向比较。
本章小结
? 1.政府经济学就是经济学中专门研究政府经
济行为、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
政府经济活动特殊规律性的科学。政府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的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
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就是从政府的经济职
能出发来研究的政府经济行为的内涵。
本章小结
? 2.政府经济学是从财政学发展过来的,是拓
展了财政学,是从更高、更广的视野来研究
的财政学。因此,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
身,政府经济学是财政学的继承与发展。政
府经济学的产生表明比财政学更完整和更系
统的学科体系已经形成。因此,政府经济学
必然包括财政学的研究内容,二者是包含与
被包含的关系,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本章小结
? 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财政分配现象早在原
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
同时,随着财政分配活动的不断进行,古代的中外
理财学家也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财政思想,但都没有
形成系统的财政理论。亚当 ·斯密的, 国富论,,标
志着财政学从政治经济学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进入 20世纪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
义国家政府的经济活动和作用日益扩大,政府直接
介入生产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企事业和公共
生产,政府收支规模也较前大大扩大,这为财政学
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但有些问题是财政学所
不能完全回答的,于是公共(政府)经济学便应运
而生。
本章小结
? 4.全面认识政府经济学在经济学乃至社会科
学中的地位,须考察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
学,宏观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政治学和伦
理学等的相互关系。因为这些学科与政府经
济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并对政府经济学的发
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章小结
? 5.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以马克思的唯物辩
证法为基本指导原则,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
分析的方法,从质和量的角度对政府经济行
为进行分析,同时采取比较和借鉴的方法,
吸收历史上和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
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政府经济学。
思考题
? 1.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2.如何认识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 3.政府经济学是怎样发展形成的?
? 4.如何认识政府经济学的地位?
? 5.学习和研究政府经济学应采取怎样的科学
方法?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能
? 2.1 市场与政府
? 2.2 政府经济职能
? 2.3 政府财政职能
?市场有效
?市场失灵
?政府有效
?政府失灵
?结论
⒉ 1 市场与政府
资源配置方式有三种
?自然经济机制
?命令(政府计划)机制
?市场机制
其决策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激励机制各不
相同。
next
1自然经济机制
? 依赖传统社会的习惯和经验
? 习惯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
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 习惯支配的传统社会中,世袭分工制度。
? 习惯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与延续。
? 习惯窒息了社会的创新。
back
2.命令(政府计划)机制
?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
?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时期。
?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
back
3市场机制
? 市场是一种实现不同产权主体之间经济联系的系统空间,同
时又是“一种物品的买主与卖主之间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
格和数量的过程”。
? 效率 ——分工 ——交换 ——市场
? 在市场机制中,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由竞争的价格制度决
定的。
? 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看不见的手)
? 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
分散 作出的。产品 —服务 —生产要素。
back
“看不见的手”
每个人都在运用他的资本,来使其产品得到最大
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
道他所增进的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
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但是,他在这样做
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
而这种目标并不是他本意追求的东西。这样,由于
追求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其效果比他自己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能产生的
效果还要大 。
——— Adam Smith,国富论,
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
制下的解决
? 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消费者
的购买决策,企业的利润驱使。
? 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生
产者的唯一办法是采用效率高的生产方法,
压低成本。
? 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 ----工资
率、利息、地租、利润,由此构成人们的收
入。
? 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学的效率
? Pareto Optimum,
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
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
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 Pareto Improvement,
如果某种改变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变
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
么这种改变就被称为帕累托改进。
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 只要生产者和消费者扮演完全竞争的角色,
即接受给定的价格,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
现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
? 结论,
?任何竞争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任何最优状态都可由一套竞争价格实现。
市场有效
——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
? 完全竞争市场,
? 人数很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
? 产品是同质的;
? 自由进出和退出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
? 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为达到帕累托最优的隐含条件,
? 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的一致性;
? 经济利益的可分性和所有权的确定性;
? 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 生产和消费不存在外部经济;
? 不存在规模报酬递增。
完全竞争市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的实现
? 需求曲线 ----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效用。
? 供给曲线 ----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 当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时市场达到均衡。
? 由于不存在外部性现象,私人的边际收益、
成本等于社会的边际收益、成本。
完全竞争市场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
P
P* E
0 Q* Q
PS=MC=MSC
PD=MB=MSB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低效
? 竞争失效( monopoly),
? 差别产品、交易成本
? 特殊行业:规模经济、自然垄断。
? 公共产品问题 (public goods)。
? 外部性问题 (externalities)。
? 信息的不完全 (information failures)。
? 信息经济学
? 市场的不完全 (incomplete markets)。
? 保险市场 (insurance markets)
? 资本市场 (capital markets)
? 互补市场 (complementary markets)
? 新兴高科技产业。
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市场无效
? 偏好不合理 —优值品、劣值品问题 (merit
goods,dismerit goods)。
?教育
?香烟
? 失业、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的失衡。
? 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 (unequal distribution)。
?要素和财富的初始分配是不公平的。
back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 由政府部门提供那些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
能通过市场有效供给的公共产品和劳务;
? 由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来排斥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以及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矫正
外部效应;
? 由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
有效竞争的措施,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
? 针对非价值性商品进行社会规制;
? 由政府部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对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
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 由政府担当起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干预经济的运行。
政府干预市场主要有三种手段,
?(1)行政法律手段 。
?(2)组织公共生产 。
?(3)财政手段 。
政府有效
? 政府行为的一般特征:公共性、强制性、
行政性、非营利性、分级管理。
? 政府的最重要特征是:可以通过系统的合
法的暴力来对付非法暴力,有利于界定和
保护产权,保持社会的良好秩序。
? 与市场和其他组织相比,具有以下两大优
势:一是有利于保持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是有助于解决社会公共性问题。
back
政府失灵的表现
? 1.有限信息。
? 2.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投票决策(投票悖论)、利益集团妥协决策、精英
决策
? 3.对私人市场反应的控制能力有限。
政策效果取决于经济当事人的反应(合理预期)
? 4.决策时限和效率的限制( Time Lag),
? Recognition Lag
? Decision Lag
? Execution & Effecting Lag
? 5.难以避免寻租设租活动
back
结论
? 现代市场经济是混合经济,政府和市场
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无法相互取代。
? 市场的作用是基础性的,政府活动应限
制在能够修补的市场失灵领域。
? 政府干预同样要遵循成本 -效益规则。
back
⒉ 2 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对政府职能模式的考察
? 保护型政府职能模式(古典主义)
? 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 (凯恩斯主义)
?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 它既能保证市场的自主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能充
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代表而对社会经济
生活的协调与控制。
二,政府职能的界定
? 政府的政治职能: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
防和公共安全。
? 政府的社会职能,一般包括属于政府管辖的社会
公共事务,如公共教育、消防、交通管制、医疗、
社会保障、贫困救济、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
? 政府的经济职能:制订经济规范与维持市场秩
序 ;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提供基础服务 ;
培育市场体系,保证市场有序运行 ;进行收入
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
世界银行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
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促进社会公平



提供纯粹的公共产品 保护穷人
国防、法律与秩序、财产所有权、宏观经济
管理、公共医疗卫生
反贫穷计划、消
除疾病




解决外部
效应
规范垄断
企业
克服信息不完整问

提供社会保障
基础教育 公共事业
法规
保险(医疗卫生、
寿命养老金)金融
法规、消费者保护
再分配性养老金、
家庭津贴、失业
保险




协调私人市场活动 再分配
促进市场发展、集中各种举措 资产再分配
⒉ 3 政府的财政职能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财政职
能的原则是:维护市场机制作用;纠
正市场调节偏差;填补市场调节空白。
? 研究中国的财政职能,要考虑中国国
情。
? 财政职能可概括为:资源配置、收入
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
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
? 广义地理解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是指生产
要素的配置。
? 不论做何种理解,资源配置 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
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
化资源结构的目标。
财政参与资源配置的原因,
? 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财政资源配置的范围
? ( 1)保证国家履行行政、国防、外交、治安)
等职能的支出。
? ( 2)基础设施建设。
? ( 3)基础工业。
? ( 4)社会公益性事业。
? ( 5)以财政资金的配置或财政杠杆的运用影
响其他社会资金由市场调节形成的配置格局。
影响各国资源配置范围的因素
?市场机制的完善状况
?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发展战略
? 财政资源配置的手段
?公共支出
?提供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公共产品、
自然垄断的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产品、
优值品。
?财政补贴;
?政府购买支出
?政府税收
财政资源配置的机制
?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间的配置
? 资本品与消费品的配置
? 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配置
? 发挥间接调控手段的引导作用
? 提高配置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
? 什么是收入分配?
? 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多种经济主体间的分割及由此形成的
收入和财产分配格局。
? 政府为什么要介入收入分配?
? 市场注重经济公平,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 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什么?
? 社会公平
? 政府向谁提供收入?
? 非生产领域的人、无生活能力的人、参加社会保险的人
? 市场收入分配的范围。
? 工资、租金、企业利润、利息、股息、红利等
? 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范围。
财政介入收入分配的范围
? 运用税收手段,调节个人间的收入差距
? 调节国有资源开发企业间的级差地租
? 对于国有资产,政府作为全民代表和国有股
股东,有权获得股息红利和利润
? 直接分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收入
? 社会救济和抚恤
? 社会保险
财政收入分配的手段
?税收 —转移支付制度
?对奢侈品征高税率,对日用品补贴,
减轻低收入阶层的负担
3.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的含义,
? 1、充分就业;
? 2、低通货膨胀(物价水平稳定);
? 3、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发展的含义
经济波动的原因
? 需求的不规则变动
? 农业生产的波动
? 技术进步因素等
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手段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器,
? 累进所得税
? 失业救济金
? 农产品价格补贴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紧搭配
第三章 公共产品理论
3.1 公共产品的特性分析
3.2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3.3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3.1 公共产品的特性分析
?公共产品的定义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公共产品的 特点 受益的非排他性
消费的非竞争性
?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公共产品的定义
?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由政府提供的?)
?Samuelson defines a public good as
"one which all enjoy in common in the
sense that each individual's
consumption of such a good leads to
no subtraction from any other
individual's consumption of that
good.,Back
公共产品的特点 1,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 non-divisibility)
私人产品可以被分割成许多可以买卖
的单位,谁付款,谁受益。公共产品是不
可分割的。国防、外交、治安等最为典型。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区别的数学公式
?私人产品,X= ∑Xi
某种私人产品的总量( X)是 n个消费者
所拥有或消费该产品数量( Xi)的总和。
?公共产品,X= Xi
任何一个消费者所能消费和支配的公共
产品的数量( Xi ),即是该公共产品的
总和。
n
i=1
公共产品的特点 2,
受益的非排他性 ( non-excludability)
——不独占
私人产品只能是占有人才可消费,谁付
款谁受益。然而,任何人消费公共产品不
排除他人消费(从技术加以排除几乎不可
能或排除成本很高)。因而不可避免地会
出现“免费搭车”现象。
公共产品的特点 3,
消费的非竞争性 ( non-rivalness)
——不拥挤
?边际成本为零,
在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上,新增消费者不需增
加供给成本。
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同时享用
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个人无法调节其消费数
量和质量。(如不拥挤的桥梁、未饱和的 Internet网
等)
边际成本是否为零是区分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或混合产品的重要标准
消费和生产纯粹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
成本 200
在一定数量的公共物
品上增加任何数量的消费者时的边际成本
消费者的数量
成本 200
生产纯粹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
纯粹公共物品的数量 Back
判别公共产品的步骤 ?

该物品的消费
是非竞争性吗? 否
是排
他性的? 是
进入纯私
用品分析

从技术上看,该
物品是排他的吗?

排他的成本很高吗?
否 该物品属于排他性 -非竞争性物品,
例如电影院、不拥挤的道路或桥梁等


市场失灵即该物品属于
纯公共产品,也就是说,
这种物品必须由国家预算
来提供 。
否 进入公共产权资源分析
非排他性 非竞争性
竞争性 排他性
纯公共品
纯私人品
















混合产品
混合产品
? 概念:不同时具备纯公共品的三个特征,兼有公
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也叫半公共产品。
分为两类,
1,拥挤性的公共产品( congestible public
goods),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
从而会减少个人从中获得的效益。
2,价格排他性的公共产品:效益可以定价,在技术
上可以实现排他。
? 公共产品 ≠ 社会产品
? 公共产品 ≠ 公有资源
? 公共提供 ≠ 公共生产
? 公共部门可生产和提供某些私人品
? 私人可提供公共品
BACK
3.2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即为供需平衡。
?影响供需平衡的两个因素,
产量和价格由产品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
点决定。
?需求曲线应与边际效用曲线一致,供给曲线应
与边际成本曲线一致。
?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林达尔均衡与免费搭车现象
?混合物品的有效供给
私人产品的有效供给
P
DB
P 1 G SS
DA E
P0
DD=DA+ DB
O QA QB Q0 Q
私人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价格机制
?同一价格水平下的消费量不同,QB﹥ QA
?不同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不同,
G点转折时,DD= DA
?私人产品有效供给的实质是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数
的加总
Back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P
DD= DA+ DB
SS
E
P0
PB
G
PA DA
DB
O Q0 Q1 Q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同一供给水平下,不同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一。
?消费者所愿支付的公共产品价格不同(对税收的
支付意愿不同),导致公共产品供给水平不同。
? 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的社会边际收益是所有消费
者获得的个人边际效用之和。
MSB=∑MB=MSC
?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原支付价格的加总)的关键
是社会成员诚实地按实际享受程度支付税收加总。
?受益者负担, ∑MB=T
实例:社区公共产品的提供
社区的三个成员( A,B,C)分担所发生的成本,
? 三个消费者实行合作方式解决所共同需要的 安全
保障。
? 每个社会成员愿意准确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产品
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收益,不存在隐瞒或低估其
边际收益而逃避自己应负担的成本的动机。
? 每个社会成员清楚地了解其他人员的嗜好,从而
清楚地知道任何一种公共产品带来 的边际收益,
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收益的可能。
? 雇佣 1,2,3个保安的情况。
社区公共产品的需求
边际效益(元)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D=∑MB=MSB
200 DA=MBA
100 DB=MBB
0 DC=MBC
1 2 3 4 保安的数量
社区公共产品的最佳产量
边际效益(元)
800
700
600 MC=AC=MSC
500
400
300 D=∑MB=MSB
200 DA=MBA
100 DB=MBB
0 DC=MBC
1 2 3 4 保安的数量 Back
林达尔均衡与免费搭车现象
? 核心问题
税收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及
公共产品的成本合理分摊
? 林达尔均衡 ( Lindahl Equilibrium) 即维-林模型
( Wicksell- Lindahl),将公共品供应与政治程序结
合分析。
林达尔均衡
A








h=1
h1
h2
h=0
Oa B G1 G* G2 公共产品数量
Ob A
B
A
B








林达尔均衡
? 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其获得的公共产品的边
际收益的大小,分担其公共产品的费用,则
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水平。
? 林达尔均衡的假设条件的局限性,
? 社会的成员有成千上万,对他人不了解。低报边
际收益的同时,不会减少获得的效益。
? 免费搭车者( free rider)是一种理性选择,
W-L模型的政策意义
? 税收水平的确定与本人享受公共产品的意愿是相联系
的,但是没有人愿意如实说出自己的实际受益情况和
愿意分担的成本的水平。
? 在由千千万万个人组成的社会中,无法对每个人的偏
好及其真实经济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和了解。
?,免费搭车”现象存在的必然性。
?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即“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使公
共产品供给水平低于所需水平。
强制性的融资解决免费搭车者问题
? 政府征税手段获得资金;
? 征税获得的资金用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 根据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支出水平的高低,制
定相应的征收标准。
Back
免费且不拥挤的桥梁(纯公共品)
成本、价格
A 拥挤线 通过能力线
DD
P0 E0
MR
MC
0 Q0 Q* QY QC 通过量
私人提供的
社会福利损

拥挤的桥梁
成本,拥挤线 通过能力线
价格
MC
DD
P0
MR
P* E
O Q0 QY Q* Q1 QC 通过量(人数)
混合物品的供给
1,拥挤性公共物品的供给,
? 公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政府税收为资金来源,
公共部门经营,收取收益者的费用。
? 电影院等私人部门提供,资金源于收取的费用及政
府的补贴。
2,具有价格排他性的产品的提供,
? 私人提供,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政府补贴。
? 政府部门直接出资经营,市场渠道销售。
?课堂讨论
下列哪些是纯粹公共产品或混合公共产品,
? 国防
? 道路和桥梁
? 国家公园和电影院
? 教育和医疗
? 电视和广播
? 自来水
? 警察、司法消防
? 污水与垃圾处理
? 邻居种植的花园 Back
3.3 外部效应及其纠正
?定义
?分类
?经济影响
?纠正
教材外部效应的定义
外部效应就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行为
影响了其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
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
象。
外部性、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外溢性
Buchanan与 Stubblebine的定义
? 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或生产函数)包含的变
量是在另一个(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
效应。 UA=UA(X1,X2,X3,…,X n,Y1)
? Y1,任何可以计量的行为,如:吃面包、喝牛奶、向空中吐
烟圈、公路上撒水、救济穷人。
? 如果某一个人A的效用,不仅受其所控制的活动X 1,X 2,
X 3, …,X n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其他活动Y 1的影响,而
Y 1又在第二个人B的控制之下,就发生了外部效应。
? 存在外部效应时,价格既不能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收益,
也不能全部反映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
外部效应的根源
? 外部效应的根源在于 产权缺失,是没有或无法确立
财产权的结果。
? 只要资源是有主的(无论赋予谁),其价格就会反
映出它在其他用途中的价值,这样,该资源就会得
到有效率的利用。相反,如果全部或部分资源是共
有的,它就会被滥用,因为没有人肯节约使用它。
? 外部性引起市场价格与社会成本和收益脱节,导致
资源配置的无效。 Back
外部效应的分类
?正外部效应(外部经济性),
第三方受益而不用付出成本。 ?
负外部效应(外部不经济性),
第三方受损而无法得到补偿。
生产的正外部性(如养蜂)
生产的负外部性(如污染)
外部性 消费的正外部性(如花园)
消费的负外部性(如吸烟)
公共资源问题(池塘捕鱼、油田)
Back
外部效应的影响是效率的损失
? 存在外部效应时,私人的边际收益( MPB)
和边际成本( MPC)与社会的边际收益
( MSB)和边际成本( MSC)发生偏离。
? 决定个人和厂商的经济选择是私人边际收益
和私人边际成本。
? 个人和厂商仅从自身利益出发,忽略外部效
应带给他人的效益和成本,决策使资源配置
失误。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扭曲
价格、效益和成本
(元)
110 S=MPC
105
100 A
D=MSB
0 4.4 5 纸张的产量(吨)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扭曲
价格、效益和成本
(元) MPC+MEC=MSC
110 S=MPC
105 B
100 A
D=MSB
0 4.4 5 纸张的产量(吨)
负的外部效应与矫正
价格、效益和成本
(元) MPC+MEC=MSC
110 S=MPC
105 B
100 税收收入 =外部成本 A
95
D=MSB
0 4.5 5 纸张的产量(吨)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的扭曲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45 S=MSC
30
25
D’=MPB+¥ 20
10 =MSB
D=MPB
0 10 12
疫苗接种量(万人次)
正的外部效应与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价格、效益和成本(元)
45 S=MSC
30
25 财政补贴
D’=MPB+¥ 20
10 =MSB
D=MPB
0 10 12
疫苗接种量(万人次) Back
外部性的纠正
?通过市场机制来纠正,
一体化
科斯定理
社会制裁
?通过公共部门来纠正,
罚款 征税 补贴
公共管制 法律措施
提供公共产品
Next
科斯定理
?罗纳德 ·科斯 ( Ronald H,Coase) 是美国当代
经济学家。他认为,外部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产
权界定不够明确或界定不当引起的。
?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
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
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会带来收
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有许多假设和前提条件,如交易成本为零等。
科斯定理适应于当事人很少,且造成外部效应
的原因很清楚的情况。 next
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局限
? 一体化:扩大企业规模,组织足够大的经济
实体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果园养蜂。
?要求企业尽可能大,但又会垄断。
? 产权与科斯定理
?公共产品问题。
?交易成本。
? 社会制裁
?机制过于软弱,“禁止吸烟”。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一:庇古税

MSC=MPC+MD
MPC
MD
MB
0 Q* 年产量 Q
庇古税的分析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一:庇古税

MSC=MPC+MD
MPC+t
MPC
MD
MB
0 Q* 年产量 Q
庇古税的分析
D
C
庇古税
? 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对制造污染者征税,
矫正某些投入品价格太低的问题。
? 税款等于在效率产量水平上造成的边际损害,
即负的边际外部成本。
? 边际损害估计困难。汽车排放
? 课税的办法是以知道谁在制造污染和污染程
度为前提。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二:补贴

MSC=MPC+MD
MPC+s
MPC
MD
MB
0 Q* Q1 年产量 Q
负庇古税的分析
补贴
? 假定污染的企业数目一定。
? 以支付补贴的方式换取企业不污染。
? 问题,
1,长期看,补贴带来的利润,会诱惑本不在
河边的企业来河畔设厂,污染加重;
2,补贴需要向其他经济部门征税的办法筹资。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三:拍卖污染许可证
? 政府出售向河中倾倒与 Q*相联系的垃圾的许可证。
? 厂商为取得污染许可权而投标,出价最高者胜出。
? 许可证费用能够足以支付“清理市场”所需的开销。
? 许可证能够降低最终污染量的不确定性程度。
? 污染许可证的市价可望与通货膨胀率同步增长。而
税率不能及时调节。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四:确立财产所有权
? 将有争议的资源变为私有财产。
? 河流的所有权归厂商,
? 若厂商得到的收入大于生产边际单位产品带来的
净收益,则放弃其生产;
? 若捕鱼人付出的款项小于他的边际损害,则愿意
为厂商放弃的这一单位生产付款。
? 只要捕鱼人支付的款项大于厂商放弃生产的损失,
有讨价还价的机会。 MD> MB-MPC。
确立财产所有权

MSC=MPC+MD
MPC
MD
MB
0 Q* Q1 年产量 Q
科斯定理的图解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
之五:管制

MPCA+d=MPCB+d
d MPCA=MPCB
MBB
MBA
0 A* B* A1=B1
两个污染厂商的图解
政策比较
? 经济刺激和管制的具体结果取决于污染类型
和污染场所。
? 在每种场合,经济刺激的费用要低。
? 除科斯定理适宜的场合外,外部效应的存在
要求政府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
? 没有哪一种政策尽善尽美。
? 大多数经济学家更愿意采用庇古税和出售污
染许可证的办法。
课堂讨论
从企业提供私人品、政府提供公共品的角度来看,你是否同
意或者不同意下列的说法,并陈述你的理由,
? 政府应当不允许企业和个人在公有的土地上勘探和开采矿
产资源。
? 对于儿童应当给予强制性防疫疫苗注射。
? 政府应当对周末的电视节目和广告进行管制,以免儿童受
到不良影响。
? 政府应当放宽对劳动安全保障的许多规定。
? 政府应当允许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就学学校有更多的选择,
而不应当划区就近入学。
? 政府应当禁止企业建造原子能发电站。
? 政府应当制定法规禁止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
Back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 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4.2 投票理论
? 4.3 官僚理论
? 4.4 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 ——公共选
择理论的启示
君主政体像一艘豪华的飞艇,它
会行驶的不错,直到有些晕晕忽忽
的船长使之触礁为止;而民主政体,
则像一个木筏。它永远不会沉没,
但是,它是浸在水里的,你的脚总
是湿的。
费希尔 ·埃坶斯( Fisher Ames)
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 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的定义
?公共选择理论是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丹尼斯 ?缪勒:“公共选择可以被定义为对非
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说是经济
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公共选择问题与政治
科学的主题是相似的,它涉及国家理论、投
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官僚体制等。然而,
公共选择的方法却是经济学方法。”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是对投票及其相关决策
程序的研究 。
back
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前提:经济人假设
?基本研究方法:私人利益方法
?切入点: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划分
前提:经济人假设
?公共选择理论之前,经济学家把政治决策视
作经济决策的外生因素或既定因素,政府的
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个人利益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贡献 ——个人主义方法研究
集体行为。 政治领域中的人,即政治家、文
官及其他国家(政府)代理人,同私人经济
中的人是一样的,都是, 经济人,,均以追
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R
基本研究方法:私人利益方法
?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
?选民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
?执行决策的政府官员追求预算最大化。
R
切入点:决策环境的划分
决策环境
市场环境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消费者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选民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个人 政府 选民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介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物物交换
(私人产品)


价格
(等价交换、
平等自愿)
个人之间可进
行的简单交易
(个人、厂商) 个人利
益最大

政治
市场
参与者共同
承认的公共
产品的成本
(政策、法
律制度)


规则
(不平等性
和强制性服
从与统治)
个人或集体之
间进行的复杂
交易
(政客、组织)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 Alan Peacock)皮科克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政策执行市场
官员向选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选民向政府纳税
非市场决策的研究的意义
? 谁作出决策?
? 如何作出决策?
? 偏好如何表达?
? 民众对非市场决策过程如何施加压力?
? 政策的结果是否反映民众的偏好?
? 公共选择理论不在于研究选择的好坏,而是
研究作为集体的国民为什么选择这样而不是
选择那样。没有价值观念的判断,而是对普
遍规律的总结。 Back
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
? 1896年,Knut Wicksell.经济政策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影
响。
? 1948年,英国的邓肯 ?布莱克发表的, 论集体决策原理,
为公共选择理论奠定了基础。
? 1957年,布坎南。弗吉尼亚大学“托马斯 ·杰斐逊中心”。
对规则、立宪、立宪选择规则的注意和强调。
? 1962年,布坎南和图洛克。, 一致的计算, 。
? 1963年,创立非市场决策制定委员会。
? 1968年,更名为公共选择协会。, 公共选择, 杂志。
? 1969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公共选择研究中心。侧重
对政治过程的理解。
? 70年代,国际化进程,新政治经济学。
? 1982年,该中心移交给乔治 ·梅森大学。大本营。
? 1986年,James M,Buchanan won Nobel Prize,
B
4.2 投票理论
?投票的定义
?投票的规则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投票规则的原则
?投票悖论
?阿罗不可能定律
?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及消除
?中间投票人定理
投票的定义
R
?投票是 把个人偏好转变为社会偏好 的手段,
是现有的民主集体决策中的最佳方法。
?
选民(纳税人)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
投票来改善其处境(提高福利)。
?
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
显示。个人偏好是投票(公共选择)的研究
起点。
?
支配个人偏好的是收益-成本法则。这一法
则受个人价值观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投票的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 (公平但缺乏效率)
?多数票规则 (有效率但缺乏公平)
? 三分之二多数
? 简单多数
?存在多个备选方案时,多数决策有效性的问题
会变得复杂。
R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都会影响社会偏好的真实表达
R
投票规则的准则
(公共选择在伦理上可以被接受的必要条件)
肯尼斯 ·阿罗 ( K,J, Arrow)
? 理性原则,
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传递性
? 帕累托原则,
如果所有人都认为 x比 y好,则社会顺序必定表示为 x比 y好。
? 独立原则,
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 非限制原则,
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 非独裁原则,
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社会的可能性
其意义在于为有效的选举制度或投票制度制定了衡量标准。
R
投票悖论 R
?在有二个以上备选方案时,会出现循环
投票,无胜出者。
三个人的偏好显示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阿罗不可能定律
?投票悖论说明,不可能存在一种能够把个人
对 N种备选方案的偏好次序转换成社会偏好
次序,并且准确表达社会全体成员的各种各
样的个人偏好的社会选择机制。
?满足一切民主要求而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
的决策机制是不存在的。
R
投票悖论产生的原因及消除
?单峰偏好决策的结果具有稳定性
?多峰偏好导致投票悖论
?消除投票悖论的方法
单峰偏好示意图
R
效 效 效
用 用 用
值 值 值
0 1 2 3 备选方案 0 1 2 3 备选方案 0 1 2 3 备选
方案
多峰偏好示意图



0 1 2 3 备选方案
多峰导致投票悖论示意图 R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计 汽 电
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法
? 变多峰偏好为单峰偏好
? 减少备选方案或增加选民人数
? 打分投票
? 投票交易
打分投票
R
投票者的偏好强度
计 汽 电
甲 70 15 15
乙 10 50 40
丙 45 45 10
合计 125 110 65
投票交易
? 互投赞成票( logrolling):如果投票者对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提案愿意对某些与其关系重大
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
? 隐含的投票交易 (implicit logrolling):代表
不同利益集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提案被组
合在一起,进行投票。
R
中间投票人定理
?中间投票人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
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唐斯 (A,Downs) 指出,如果在一个多数决策
模型中,个人偏好都是单峰型的,则反映
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种政策会最终获胜,
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
最小。
?中位选民并非一定是中产阶级。
中间投票人定理实例
? 纯粹公共物品,保安 —安全保障。
? 物品的平均成本既定,为 350元。
? 税收份额的分布状况公布:每个人缴纳相同
的税收。
? 每个人为每单位公共物品交纳的税收为
AC/n=350/7=50,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50
350
0 1 2 3 4 5 6 7 保安雇佣量(个数)
∑MB
MBA MBB MBC MBD MBE MBF MBG
t
MC=AC
简单多数原则下的保安雇佣量提案所进行的投
票及其结果
增加保安雇佣量至
投票者
1 2 3 4 5 6 7
A 赞成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B 赞成 赞成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C 赞成 赞成 赞成 反对 反对 反对 反对
D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反对 反对 反对
E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反对 反对
F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反对
G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赞成
投票结果 通过 通过 通过 通过 否决 否决 否决
两党争夺中位选民示意图 b
4.3 官僚理论
?政治家与官僚
?安东尼 ·唐斯( A,Downs)模型
?官僚的特征
?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商业循环的政治理论
?政府失灵 及其矫正
政治家与官僚
?政治家,通过选举获得职位的 政党的领袖或代表 (议员、
总统和首相等 ),经常更换,与选举周期相关,对选民负责。
?官员,凭借技术受到雇佣,基本上终身,与政治波动无
关,只对上级负责。
?利益集团,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试图对公共政策施加
影响的个人的有组织的实体。
R
安东尼 ·唐斯( A.Downs)模型
? 假设:在代议制民主中,( l)投票者所追求的是效
用最大化;( 2)政党、官僚与政治家们所追求的
是选票最大化。
? 模型中,(l)政治家是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而不是追
求某种意识形态的目标或者公共利益的; (2)政治家
是凭选票的极大化才能实现自我利益的; (3)政治家
是以自己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或政策来争取选票的;
(4)政治家提出的改革方案,只有符合中间投票人的
效用偏好,才能实现选票极大化,也才符合投票者
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 R
官僚的特征 (布坎南)
?缺乏竞争性,
不存在同类产品提供者的竞争
?缺乏激励机制,
稳定性和程序性排斥了激励
?非利润化,
只保证供给,不计利润
?缺乏敏感性,
对公共产品的评价非市场化
?个人影响力较大,
政府信息不公开
R
官僚和立法机构之间的预算争夺
?官僚获得预算的三个前提,
? 官僚机构是公共产品的独家垄断者
? 官僚所掌握的公共产品的真实成本不公开
? 制度上或技术上允许官僚提出一个不容讨价还价的预算建议
?官僚对预算最大化的追求
? 官僚追求公共权力最大化。
? 公共权力 的大小与社会资源的数量正相关。
? 社会资源与公共预算规模正相关。
? 结果,公共权力的极大化必然带来预算规模的极大化。
? 后果:公共物品的供给量过剩,高于最佳的产量水平。
官僚与预算(公共品)规模 R
Q* QB 年产量





Q* QB 年产量





MSC
MSB
TSC
TSB
TSB’
商业循环的政治理论
? 发生偏离的选举行为使得政府行为变为经济事务的
内生变量。
? 经济周期:经济活动往往围绕大选日期波动,政府
一般在大选之前寻求有利的经济结果,而把不利的
经济结果拖到大选之后。
? 经济周期出现的前提,
? 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次能够当选;
? 选民投票时最关心的是通货膨胀和失业率;
? 选民是近视的。
政治经济周期示意图 R
第 1次选举 第 2次选举 时间
通货
膨胀
失业
政府失灵及其矫正
? 从公共产品的提供者的角度看政府失灵的表现:供
给水平不能满足需要、供给数量过多、供给成本过
高。
? 政府失灵的矫正
? 重新创造市场
? 在行政机构之间引入竞争。
? 重构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
? 将私人市场办法运用并扩大到公共服务的生产中去。
? 宪法经济学
? 即通过改革宪法制度有效约束政府的权力和政府活动的无效率扩张
back
4.4 启示:政府决策的民主化与法制

? 要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完整、准确、及时、具
体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政府也有责任
定期公布财政收支及资产负债情况。
? 不仅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知情,而且要让他们广
泛地议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支出项目,在议论
中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拥有决策权。
寻租示意图
价格
G
Pm
R L
Pc 边际成

0 数量
?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会平衡供需关系
?垄断条件下生产者以垄断价格获得租金
第五章 政府支出概述
5.1 政府支出分类与结构
5.2 政府支出规模及增长
5.3 政府支出的效益及控制
5.1 政府支出分
类与结构
政府支出分类与结构
? 按经济性质分类
? 按支出用途分类
? 按政府职能(或费用类别)分类
? 其他分类
5.1.1 按经济性质分类
? Exhaustive expenditure (Purchase
expenditure), 也称购买性支出,它是政府各部门
的消费性和投资性支出,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活动所需
的或用于政府投资所需的商品与劳务的支出。消耗性
政府支出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之内。
? Transfer expenditure,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
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受益人。 是资金无
偿、单方面的转移。
该分类常用于分析政府支出的经济影响。
? 消耗性支出对于社会的生产和就业有直接
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间接的。
其扩张效应很大:政府购买增加 →需求扩
张,实现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
? 转移性支出 只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分
配产生直接影响,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
间接的。 微观经济主体获得这笔资金以后,
究竟是否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以及购买哪
些商品和服务,这已脱离了政府的控制。
是间接的影响过程,扩张性较小。




是否直接形成对
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形成对市场的
购买压力
不形成对市场的
购买压力
? 在政府支出总额中,消耗(购买)性支出
所占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生产和就业
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政府所配置的资
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
的比重大些,政府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
影响就大些。
? 联系政府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
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执行配置
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
重的支出结构的政府活动,则执行收入分
配的职能较强。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
比重( %) 1992年
类 别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消耗性支出 45.2 61.5
其中:经常性支出 34.9 50.1
资本支出 10.3 11.4
转移性支出 41.0 22.5
其中:公债利息支出 5.6 5.5
补助金 35.4 17.0
其他 13.8 16.0
合 计 100.0 100.0
资料来源,A.B.莱普斯特, 发展中国家政府,
中国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
? 不包括国内外债务及利息支出。
时期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合计
合计 经常性 支出 资本 支出 合计 政策性 补贴支出 抚恤和社会 福利救济费
经济恢复时期 98.8 62.83 36.15 1.02 - 1.02 100
,一五, 时期 97.90 43.26 54.64 2.10 - 2.10 100
,二五, 时期 98.43 27.47 70.96 1.57 - 1.57 100
1963- 1965年 96.52 38.98 57.54 3.48 - 3.48 100
,三五, 时期 98.41 39.30 59.11 1.59 - 1.59 100
,四五, 时期 98.66 36.11 62.55 1.34 - 1.34 100
,五五, 时期 93.70 34.34 59.36 6.30 4.20 2.10 100
,六五, 时期 83.35 37.86 45.49 16.65 14.83 1.82 100
,七五, 时期 83.53 42.40 41.13 16.47 14.51 1.96 100
,八五, 时期 89.43 52.64 36.79 10.57 8.45 2.12 100
,九五, 时期 89.82 53.27 36.55 10.18 8.20 1.98 100
政府消耗支出、转移支出占 GDP 的比重
1979年 1988年 指数(以 1979年为 100)
购买 转移 购买 转移 购买 转移
工业化
国家
11.00 22.83 12.42 19.72 112.9 86.4
美国 9.63 17.75 11.23 18.00 116.9 101.4
加拿大 9.55 23.42 8.12 27.32 85.0 116.7
丹麦 11.75 35.37 11.57 34.99 98.5 98.9
法国 9.83 29.54 11.01 26.64 112.0 90.2
挪威 9.92 38.34 9.48 38.67 95.6 100.9
瑞典 9.95 40.36 8.37 41.17 84.1 102.0
英国 13.46 22.41 12.40 12.81 92.1 97.3
我国政府支出中转移性支出及其比重 单位:亿元,% R
项目
年份
价格补贴 企业亏损补贴 债务支出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 济费 转移 性支出合 计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1978 11.2 1.0 18.9 1.7 30.1 2.7
1980 112.7 9.3 28.6 2.3 20.3 1.6 166.6 13.2
1985 261.8 10.3 507.0 19.9 39.6 1.6 31.2 1.2 839.7 32.9
1990 380.8 9.9 578.9 15.0 190.4 4.9 55.1 1.4 1205.2 31.2
1995 364.9 4.6 327.8 4.1 878.4 10.9 115.5 1.4 1686.6 21.0
1996 453.9 4.7 337.4 3.5 1311.9 13.7 128.1 1.4 2231.3 23.3
1997 551.9 4.8 368.5 3.2 1918.4 16.7 142.2 1.2 2981.0 25.9
1998 712.1 6.4 333.5 3.0 2352.9 21.1 171.5 1.6 3570.0 32.1
1999 697.6 4.6 290.0 1.9 1910.5 12.6 179.9 1.2 3078.0 20.3
2000 1042.3 6.6 278.8 1.8 1579.8 9.9 213.0 1.3 3113.9 19.6
2001 741.5 3.9 300.0 1.6 2007.7 10.6 266.7 1.4 3315.9 17.5
比重
5.1.2 按支出用途分类
? 迄今为止的我国政府的支出结构就是遵循马克思的设想,
按用途分为 补偿性支出( C)、消费性支出( V)和积累
性支出 。
从预算科目看,挖潜改造资金属于补偿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以及新产品
试制、地质勘探、支农、各项经济建设事业、城市公用事
业等支出中增加固定资产的部分,属于积累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
国防战备费等等,则后消费性支出。
?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可分为 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
出、补贴支出等 。
? 以政府支出的用途和去向为标准,防务支出和民用支出 两
大类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主要项目的比重 单位:% R
项目
时期
基本
建设
支出




控潜
改造
资金
和科
技三
项费

地质
勘探

工、
交、
商业
部门
事业

支农
生产
支出
和农
业事
业费
文教
科学
卫生
事业

抚恤
和社
会福
利事
业费
国防

行政
管理

价格
补贴
支出
“四五”时

40.3 5.6 3.5 1.6 1.2 4.1 8.7 1.2 19.1 4.5
“五五”时

35.1 5.1 5.5 1.9 1.7 6.6 11.0 2.0 16.4 4.9
“六五”时

25.1 1.2 5.7 1.8 2.0 5.8 15.7 1.8 11.9 0.8
“七五”时

20.5 0.4 5.5 1.2 1.4 6.5 19.0 1.6 9.1 8.8 12.6
“八五”时

12.9 0.4 7.1 1.1 1.6 6.8 21.3 1.7 9.5 11.9 6.9
“九五”时

13.2 0.5 6.0 0.7 1.2 5.5 19.1 1.5 8.3 15.7 7.8
5.1.3 按政府职能(或费用类别)分类
? 运用该分类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
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
变;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
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政府支出区分为 经
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和
其他支出 五大类。
?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分类法,政府支出
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国防支出、教育支出、
保健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住房和社区生
活设施支出、其他社区和社会服务支出、经济服
务支出以及无法归类的其他支出。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结构变化
不同收入水平国家财政支出结构( 1983- 1993年) 单位:%
支出
项目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所有国家
占 GDP 占总支出 占 GDP 占总支出 占 GDP 占总支出 占 GDP
国防 5.5 12.2 3.4 13.2 3.0 10.9 4.1
教育 4.3 11.0 3.8 14.9 3.9 14.7 4.0
卫生 3.4 8.3 2.0 7.7 1.7 6.3 2.5
社会保障和
公共福利 12.2 27.5 4.6 15.7 1.3 4.2 7.0
住房 1.2 2.7 1.1 3.8 0.7 2.3 1.0
经济性服务 5.5 14.0 5.7 20.4 6.4 22.2 5.8
其他政府服
务 5.8 14.0 3.6 15.1 6.1 26.8 4.6
利息 4.6 10.3 2.5 9.3 3.2 12.6 3.4
国家
个数 19 19 26 26 11 11 56
我国各时期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的比重 单位:%
R
时 期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其他
,四五, 时期 57.7 10.9 19.1 5.0 7.3
,五五, 时期 59.9 14.4 16.4 5.3 4.0
,六五, 时期 56.1 19.7 11.9 7.8 4.5
,七五, 时期 48.4 23.2 9.1 11.8 7.5
,八五, 时期 41.5 25.7 9.5 13.8 9.6
,九五, 时期 38.34 27.2 8.3 15.7 10.5
5.1.4 其他分类
? 按政府部门分类,政府各部门在年初提请预
算报告,然后由预算司(政府部)统一核算,然后
通过部门拨下去,同时统一填表上交人民代表大会。
? 按去向及作用:预防性支出、创造
性支出。
? 按可否调整:可控性支出与不可控
性支出。
美国
R
5.2 政府支出规
模及增长
政府支出规模及增长
? 政府支出规模及衡量标准
? 各国政府支出规模比较
? 政府支出的增长模型
? Adolf Wagner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国家干预理论 (Keynes)
?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时间型态理论)
?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 公共支出增长原因综合分析
5.2.1 政府支出规模及衡量标准
? 作为衡量政府活动规模的指标,政府支出
占 GDP的比重比政府收入占 GDP比重更能
反映实际情况。
? 绝对量考察:按当期价格或不变价格计算
的政府支出。
? 相对量的考察:政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
R
几个发达国家政府支出绝对数量增长情况
我国政府支出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主要西方国家政府支出占 GNP的比重
5.2.2 各国政府支出规模比较
? 发达国家的政府支出经历了迅速增长和受控增长两
个阶段。 (P119)
? 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政府支出增长明
显,尤其是公共投资支出。 (P120)
? 就中国而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
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政府支出占 GDP的比重较高。
经济改革以后,该比重大大下降,近年来又有所回
升。( p121)
1989年 OECD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占 GDP的百分比
国家 政府最终
消费支出
社会保障
转移支付
总支出 一般性收

澳大利亚 16.4 8.6 34.3 34.2
加拿大 8.7 11.8 44.3 39.6
法国 18.3 21.4 49.7 46.5
德国 18.7 15.6 45.1 44.6
意大利 16.8 17.7 51.7 41.1
日本 9.3 11.8 32.9 34.3
瑞典 26 19.5 60.1 64.1
英国 19.4 11.9 40.9 39.7
美国 17.9 10.9 36.1 31.8
丹麦 25.1 18.1 58.7 57.4
OECD总值 16.6 13.5 41.2 37.3
R
5.2.3 政府支出的增长模型
( 1) Adolf Wagner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 the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政府支出占 GNP的比重将会提高,这就是政府支
出的相对增长 。
? 政治因素: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的要
求增加,使政府的行政、司法职能扩大;
? 经济因素:一方面,弥补市场失灵的要求有赖于公共部
门活动的增强;另一方面,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等
公共支出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其增速快于 GDP的增
速。
瓦格纳是在对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资料进行
分析后得出这个结论的 。 R
(2)国家干预理论 (Keynes)
?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
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
和政策。
?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
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
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R
( 3)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时间型态理论)
Peacock 和 Wiseman用英国 1890-1955年的公共支出资料
提出:公共支出的增长只是由于公共收入的增长而造
成的。
? 假设前提:政府是愿意多支出的,而公民们不
愿意增加税。
? 内在因素:税率不变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收
入增加,支出增加。政府开支占 GNP的比例保
持稳定。
? 外在因素:社会发展时期总会遇上动荡时期
(战争、饥荒、其他社会灾难)。当出现战争
等外公因素时,政府的开支急剧增长,政府开
支占 GNP的比例上升。在危机时期过后,政府
开支的规模虽然下降,但不会降低到危机前的
水平。
政府支出的增长趋势与过程,
政府支出 /国民生产总

年代 战前 战时 战后
Displacement effect
Inspection effect
Threshold effect
R
( 4)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Musgrave和 Rostow 倾向于用经济发展阶
段论解释公共支出增长的原因。
?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基础设施等较高的
社会投资。
? 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规模减少,市
场失灵问题突出,要求政府介入。
? 成熟阶段:公共支出的结构变化,转向以
教育、保健、和社会福利为主。
R
(5)公共支出增长原因综合分析
( A)
公共支出需要方面的因素,
? 政治因素,
军备的加强;国家机构的扩增
? 经济因素,
经济干预的加强;物价的上升
? 社会因素,
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化;社会福利事业的扩
增;
公共支出增长原因综合分析( B)
政府资源供应方面的因素,
? 国民收入的增长;
? 税收征管的强化;
? 发行公债的便利条件增加;
? 增发不兑现货币可能性的存在。
R
5.3 政府支出的
效益及控制
政府支出的效益及控制
? 政府支出也要讲求效益
? 成本 -收益分析法
? 最低费用选择法
? 政府采购制度
5.3.1 政府支出也要讲求效益
? 效益的概念。
? 政府支出效益的特征,
?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 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统一;
? 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
? 效益分析的途径,
? 宏观角度:就整体的政府支出决策对社会资源配置
的影响进行分析
? 微观角度:就某一项目或方案的预算决策对社会资
源配置的影响进行分析。
social opportunity cost of
budget funds
? 机会成本的概念:一笔资金由私人部门转移
到公共部门而导致的私人部门的效益损失。
? 效益比较。
公共产品边际效益 私人产品的边际效益 ———————— = ————————
公共产品边际支出 私人产品的边际支出
R
5.3.2 cost-benefit analysis
? 成本 -收益分析法的概念
? 成本 -效益分析的步骤
? 成本 -收益的类型
? 成本与收益的衡量
? 实例
成本 -收益分析法的概念
? 成本 -收益分析方法 就是用适当价格,计算可
比的各种公共支出项目(或同一项目的不同
方案)各自在其全部寿命期内,预期发生的
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流,将其折为现值后,
进行比较反应其有利与否,并比较不同项目
(或方案)的有利程度,以便择优录用。
R
成本 -收益分析的步骤
? 1.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即政府首先根据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选择若干个行动
目标,根据这些目标,确定若干备选项目。
? 2.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
( 1)详列各备选方案的成本与效益并运用贴现方法将
这些成本与效益折成现值;
( 2)根据业已确定的政府支出总规模,在诸备选项目
中选择一个最佳项目组合;
( 3)对此项目组合作机会成本分析,最终将支出项目
确定下来。
R
成本 -收益的类型
?真实的和货币的
?直接的和间接的
?有形的和无形的
?中间的和最终的
?内部的与外部的
水力发电工程的成本与收益
收益 成本
有形

直接
的 水力发电 建设设备、维修
间接

航行、灌溉、防洪、
旅游
淹没土地使生态环
境破坏
无形

直接

水库风景美化(对居
民、旅游者)
破坏自然环境(淹
没历史古迹、破坏
自然珍奇)
间接

风景美化(画报、对
非居民或非旅游者)
高压线影响电视清
晰度
R
成本与收益的衡量
? 消费者剩余
? 影子价格
? 针对无价可循或有价不当的商品或劳务所规
定的较合理的替代价格
? 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及相关指标 ——
NPV,BCR,IRR
消费者剩余 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额超
过 他们实际上支付的价格总额的金额 。
P
D=MB
Q back
P
贴现和成本 -效益的衡量指标( 1)
? 折现的基本公式是,P=A/(1+r)
? 公共支出项目的效益和费用流分别为,
B1,B2,B3……B n
C1,C2,C3……C n
? 净现值 NPV,
B1-C1 B2-C2 B3-C3 Bn-Cn Bi-Ci NPV= —— + —— +—— +…+ —— = ∑ ——
1+r (1+r)2 (1+r )3 (1+r)n ( 1+r)i
n
贴现和成本 -效益的衡量指标( 2)
? 益本比 BCR,
? 内部报酬率 IRR,
? ?
0
11
?
?
??
?
n
t
t
tt
r
CB
西方经济学家对社会贴现率的
选择有,
1.社会贴现率等于私人投资的资
本边际生产率;
2.社会贴现率等于社会时间偏好
率;
3.以政府的借款利率作为社会贴
现率。
R
实例:防洪工程的成本 —效益

案 效益 B 成本 C B-C B/C (B-C)/C 次序
A 40000 20000 20000 2.0 1.0 2
B 19500 15000 4500 1.3 0.2 4
C 12000 10000 2000 1.2 0.2 5
D 12500 5000 7500 2.5 1.5 1
E 45000 30000 15000 1.5 0.5 3
F 12500 12500 0 1.0 0 6
G 27000 30000 -3000 0.9 -0.1 7
三峡工程数据
? 按照国家批准的三峡工程预算,三峡工程静态投
资 900.9亿,其中投资的分配,
? 修建主体枢纽工程 500.9亿
? 三峡移民 400亿
? 17年建设期间( 1992-2009)因物价上涨而增加
投资 749亿元,贷款利息 389亿元
? 最初预测三峡工程投资总额 2039亿,近几年因利
率、物价较低,如持续,大约花费 1800亿
? 三峡的社会经济效益,
? 发电( 2003年 55亿度,一年一个葛洲坝;完工时可发
电 900-1000亿度,满足 30个百万人口城市全部供电需
要)
? 防洪(能防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 航运的改善 R
5.3.3 最低费用选择法
? 只计算每个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以成
本最低为择优标准。
? 步骤,
1,根据政府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
2,以货币尺度,计算各有形费用并加总。贴
现费用流。
3,按费用的高低排序。
? 多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成本
容易衡量而受益难以衡量的项目。
R
5.3.4 中国公共支出重大改革
----政府采购制度
? 政府采购的涵义、特点和原则
? 政府采购的博弈机理
? 实施政府采购的意义
政府采购制度
? 定义:政府采购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
选择供应商,从国内外市场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
体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一种制度。
? 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资金来源的财政性;采购
过程的集中性;采购结果的非经营性;采购客体
的广泛性(货物、工程、服务)。
? 原则: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
? 美国 1778年宪法中有政府采购的条款。
? 欧盟,政府采购的金额占成员国 GDP的 15%。
R
政府采购的博弈机理
? 政府采购是一个充满博弈的过程。
?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商、采购实体、政府部
门官员易合谋对付国家(财政部)。
? 由于政府采购制度引入了招标、投标的竞争机
制,使得采购实体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型
博弈转化为“囚徒困境”型博弈,大大减少他
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
囚徒困境博弈
对甲来说,A.乙不承认,甲承认 无罪
B.甲、乙都不承认 1年
C.乙承认 甲承认 10年
D.甲不承认 30年
在甲、乙无提前信息交流的前提下,或获得信
息的成本(买通 Police)大的无法承受时,最好
的结果 B(理性决策)是不可能发生的,而 A、
D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因此无论究竟是否抢劫,
甲、乙双方都会选择 C。
计划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分析
---合谋型博弈
采购实体(卫生部)
合谋 不合谋



合谋 1000,1000 500,900
不合谋 0,800 500,600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博弈均衡分析
---囚徒困境型博弈
采购实体(卫生部)
合谋 不合谋



合谋 800,800 -100,1000
不合谋 1000,200 750,750
R
实施政府采购的意义
? 有利于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加强对财政支
出的管理。
? 有利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
效益。
?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强国家
的宏观调控。
R
第六章 财政支出分论
?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 科教文卫支出
? 政府投资支出
? 政府支农支出
? 政府财政补贴
? 社会保障支出
6.1 行政管理支出和
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
? 含义、内容和特点
? 总量分析
? 结构分析
? 改革对策
? 国防支出
? 内容和经济意义
? 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
? 国防支出的发展趋势
6.1.1 行政管理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
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
的费用开支。
? 内容:立法、行政、司法、外交等支出;人员经费
和公用经费
? 行政管理支出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1)支出具有公共性。
(2)支出具有稳定性。
R
行政管理支出总量分析( 1)
?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财政总收支的增长速度,是增速最快的
支出项目。
年份 行政管理支出 (亿元)
行政管理支出增

( %)
政府收入增速
( %)
政府支出增速
( %)
1980
1985
1988
1990
1992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75.53
171.06
271.60
414.56
463.41
996.54
1600.27
2020.60
2768.22
3512.49
19.76
22.36
19.02
7.33
11.93
17.56
17.77
26.27
37.00
26.89
1.2
22.0
7.2
10.2
10.6
19.6
14.2
15.9
17.0
22.3
-4.1
17.8
10.1
9.2
10.5
17.8
16.9
22.1
20.5
19.0
行政管理支出占GDP、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重
单位:%
行政管理支出总量分析( 2)
? 行政管理支出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
? 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攀升。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占 GDP比重 1.48 1.46 1.61 1.49 1.69 1.86 2.00 1.26
占政府财政收入
比重 5.76 6.51 10.32 13.98 13.43 13.33 13.34 7.40
占政府财政支出
比重 5.44 6.52 9.83 12.79 12.29 11.57 11.25 6.42
行政管理支出总量分析( 3)
?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总量的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
? 财政支出水平
? 物价水平
? 政府职能范围及机构设置
? 行政经费的使用效率
? 为什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走不出“精简 -
膨胀”的怪圈?
R
行政管理支出结构分析( 1)
? 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结构,( 1)人均经费不断提高;( 2)人员经
费占比过高;( 3)公用经费相对不足且管理混乱。
我国行政管理部门人均经费和人员经费变动情况
年份 行政人员 数(万人) 人均经费 (元 /人) 人均经费 增速( %) 人均工资 (元 /人) 人均工资 增速( %) 人均工资 / 人均经费( %)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770
805
843
885
929
974
996
1030
1017
1027
1075
1080
1084
1088
1091
1088
2182.2
2227.7
2620.3
2958.9
3262.6
3527.7
4262.9
5201.7
7172.4
8497.4
9681.9
10529.3
12239.6
14022.8
16384.8
20197.8
19.99
2.09
17.62
12.92
10.26
8.13
20.84
22.02
37.89
18.47
13.94
8.75
16.24
14.57
16.84
23.27
1356
1468
1707
1874
2113
2275
2768
3505
4962
5525
6340
6981
7773
8978
10043
12142
20.32
8.26
16.28
9.78
12.75
7.67
21.67
26.63
41.57
12.16
14.75
10.11
11.35
15.50
11.86
20.90
62.14
65.90
65.15
63.33
64.76
64.49
64.93
67.38
69.18
65.02
65.40
66.30
63.50
64.02
61.29
60.12
公用经费管理混乱的表现
? 公用经费的支出单位过多过杂,各种学会、协会、
基金会以及各式各样的“中心”和临时机构等均
包括在公用经费的支出范围内;
? 公用经费的支出项目较为混乱,许多不该列入的
项目也挤入到公用经费中,如公费旅游、公款吃
喝、超标准住房、公款安装私宅电话等。
? 管理不严、监督不利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会议费
(包括各种庆典纪念活动支出)与出国费、小汽
车购置费与燃修费、电话费(特别是移动电话
费)、差旅费及招待费等项目上。这些费用多与
权利等级相联系,易滋生腐败。
行政管理支出结构分析( 2)
? 经常经费(小口径的行政管理支出)和基本建设经费。
? 行政管理支出中的基本建设与过多地购买小汽车、大量修
建非公用性高级楼堂馆所直接相关,因此应该控制在尽可
能小的范围之内。
年 份 行政管理支出 经常经费 基本建设经费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20.04
228.20
271.60
386.26
414.56
414.01
463.41
634.26
847.68
996.54
1185.28
1358.85
1600.27
2020.60
2768.22
3512.49
168.03
179.33
220.89
261.86
303.10
343.60
424.58
535.77
729.43
872.68
1040.80
1137.16
1326.77
1525.68
1787.58
2197.52
52.01
48.87
50.71
124.40
111.46
70.41
38.83
98.49
118.25
123.86
144.48
221.69
273.50
494.92
980.64
1314.97
R
改革我国行政管理支出的基本对策
? 明确政府职能,规范行政管理支出范围
? 企事业主管部门改由相应的企事业费开支。
? 属于国家的执法监督部门的,如基层工商、税务、物价部
门应列入行政经费开支范围;
? 对不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各类协会、学会和人民团体,不
应由行政经费负担,财政可给予一定的事业费补助;
? 对机构改革中已转为公司或行业协会的,不再由行政管理
经费中开支,并相应调整经费渠道。
? 建立行政经费供给调控机制。
? 贯彻执行预算法,严格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力,提高
预算严肃性。
? 健全制度,加强财务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
? 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R
6.1.2 国防支出
? 国防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
军队正规化建设以及民兵建设方面的费用支出。按
用途可分为维持费和投资费两大部分。
? 国防支出增长的经济意义,
? 国防是纯粹的公共物品。
? 国防支出的绝对额名列前茅。
? 国防支出也是政府干预和影响经济的重要手段。
R
国防支出的合理限度(国防经济学)
? 国防开支数额应在一定的限度内,军需与
民需有此消彼长的制约关系
? 大炮与黄油的权衡问题
? 武器的边际效用分析
? 不同军备之间的权衡选择
? 最小的费用实现利润最大化问题
R
大炮与黄油之间的权衡 R


大炮
社会生产
可能性曲
线
社会无差别曲线
增加导弹发射数目的边际效用递减 R
击毁敌目标数目
发射导
弹数目
总收效
边际收效
75
50
25
100 200 300 400 500
两种武器之间的权衡选择 R
陆基导弹
潜艇导弹
打击能力 X
等成本线
10
2
E
国防支出的发展趋势
? 国防支出的绝对额不断增长而相对额有
所下降。 我国的国防支出水平偏低(表 6-
5 )。
? 国防支出中投资费的比重不断提高。 我
国用于军队人员方面的费用开支较大,投资
费支出偏小。
? 军民结合是国防支出的发展方向。 美国
90%的军工企业是军品、民品双重产品结
构 。
美国 1945-1986年国防开支的增长状况和占
GDP比重的变化情况 b
6.2 科教文卫支出
? 科教文卫支出是政府用于文化、教育、科
学研究以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经费支出,
是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 科教文卫事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
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各国政府优先发展
的支出项目。
科教文卫支出
? 教育支出
? 科技支出
? 医疗卫生支出
6.2.1 教育支出
? 教育的产品属性
? 政府介入教育的理由
? 政府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 政府提供教育经费的方式
? 我国教育支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总量分析
? 结构分析
教育的产品属性
? 教育是具有公共产品性和私人产品性的混合
产品
? 其外溢性特征明显,它不仅使个人受益,而
且通过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而对经济发展、
社会安定、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等均有积极
影响( 实证研究 )。
? 从教育的性质看,完全可以由私人部门提供,
但政府在为全社会提供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
用。
R
实证研究 1: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
? 对日本1952 —1962年的经济增长进行核
算,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为66.6%。另
据资料,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为2000元,
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约万元,高科技产业人均年
产值可达20万元。
? 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本
世纪初为5%~20%,中叶为50%,进人8
0年代,则达到60%一80%。
? 科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和掌握,教育是科技的载
体和基础。科技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
生产力,这种结合的根本途径就是教育。
实证研究 2,教育与社会治安的关系
? 教育对犯罪有抑制作用 (负效应)
---教育增加犯罪的成本。一方面,教育可能会提高主体的
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从而提高犯罪的机会成本;另一方
面,教育可能会使犯罪主体对犯罪的现实成本与机会成本
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教育有助于公民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 。
---教育使公民获得赖以生存的一技之长,免于堕入无业游
民队伍。
? 教育对犯罪又有正效应
---教育将提高罪犯的犯罪技能。
---教育还可能为犯罪提供必要的地位和机会。通过教育,
公民有可能登上更重要的岗位,获得更大的权力,取得接
近重要资源的机会。
实证研究 3,教育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 根据一项关于我国教育程度与人口死亡率关系的调
查报告,人口的死亡率与受教育的程度呈完全的负
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死亡率越低。
? 消除年龄影响后的死亡率,男性人口从文盲、小学、
初中、高中(高中加中专)、大专(包括大专和大
学)的死亡率(千分比)依次是,11.17,7.46、
5.61,4.51,3.41,女性依次为 7.89,4.78,3.93、
3.09,2.53。
? 一份关于教育与计划生育关系的分析报告,通过
对不同发展水平的9个国家中25 —69岁人口
教育与计划生育关系的研究,发现教育对计划生
育有正效应。人口出生率与大学生占人口的比率
的相关系数为-0.717,呈显著负相关。
? 另据人民日报(1989年4月14日)报道,
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密切相关。我国对5
0岁妇女的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文盲妇女平均生
育5.86个孩子,小学文化程度的平均生育
4.80个,初中文化程度的平均生育3.74
个,高中文化水平的平均生育2.85个,大学
文化水平的平均生育2.05个。
实证研究 4,教育与计划生育的关系
? 教育对计划生育的正效应体现在,
(1)人们文化程度越高,新增子女成本越高,收益越低,从而降低了
对人口的需求。
(3)文化程度越高,结婚率越低(这已在发达国家得到证明),从而
降低了人口的供给。
(4)人们文化程度越高,对子女的性别偏好越小,从而降低了人口需
求。
(5)文化程度越高,初婚年龄越迟,从而降低了人口的供给。
( 6 )文化程度越高,婴幼儿的死亡率越低,从而降低了人口的供给。
? 教育对计划生育的负效应体现在,
(1)人们文化程度越高,负担子女的经济能力越强,有可能提高人口
需求。
(2)文化程度越高,卫生知识越丰富,从而提高了人口供给。
实证研究 5,教育与社会公平的关系
? 一系列研究认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比高等教
育更有利于贫困阶层。
? 一项对13个国家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10%
的高等教育补贴使占人口40%的最贫困人口受
益,而约有43%的对“所有教育”的补贴改善
了这一阶层的福利状况。
? 有两个详细研究报告(一个是关于佛罗里达州的,
另一个是关于加利福尼亚州的)都强调,政府花
费在高等教育上的钱具有把收人从低收入者向高
收入者转移的作用。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这种转
移支付的程度有多大。
R
政府介入教育的理由
1,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效应,使整个社会因教
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
2,教育为优值品,往往因私人评价过低而供
给不足;
3,政府从社会再分配的角度,积极发展教育
事业;
4,资本市场不完善(流动性约束),在高
等教育市场中尤为明显。
R
政府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 1)
? 基础教育会产生大量的外部效益,政府对基础教
育的投资可能比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更有效率,并
且更加公平,初等教育应是公共支出的优先项目。
但这不等于说基础教育应完全有由公共筹资和公
共提供。
? 中等教育并不存在显著的外部效应,政府投资的
效率和公平性要小于初等教育,但大于高等教育。
根据联合国对6个国家(哥伦比亚、多米尼亚、
菲律宾、坦桑尼亚和泰国等)所作的调查,在学
生的素质给定的情况下,私人中等学校单位成本
较低,而且学生的成绩也较好。
政府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 2)
? 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外部效益,
但私人收益较高,可以由私人市场来提供。
如果政府经营,也应该通过收费弥补成本。
? 教育经费筹集的标准主要应根据受益原则
进行。政府应为使大多数人受益的初等教
育提供资金,而主要受益者是个人的高等
教育经费应主要由个人负担。
R
政府提供教育经费的方式,
? 免费教育
? 教育贷款
? 教育补贴
? 消费补助(通过降低学费暗补)
? 收入补助(现金补贴)
? 定额补助(实物补贴或教育凭单制)
降低学费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教育
其他产品
A
B C
I
I’
D D’
E
E’
R
收入补助:福利性开支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水平,相应提高教育方面的消费。
其他产品
D D’ B F
教育
A
C
E
E’
R
定额补助对个人教育消费的影响
其他产品
D D’ B F
教育
A
E
E’ C
I’
I
R
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不足,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
单位:亿元,%
我国教育支出总量 (1),
年份 教育支出 占 GDP比例 占政府支出比例 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
比例
1980 114.15 2.53 9.29 25.7
1985 226.83 2.53 11.32 22.4
1990 462.45 2.49 15.00 15.8
1995 1196.65 2.05 17.54 10.7
2000 2179.52 2.44 13.71 15.0
2001 2588.43 2.70 13.69 17.1
我国教育支出总量 (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年生均财政性教育投入小且增长缓

年度 生均财政性教
育投入(元)
居民消费物价总指
数(以上年为 100)
扣除物价因素后的生
均财政性教育投入
(元)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351.13
410.01
480.53
624.54
717.33
805.95
---
106.64
114.7
124.1
117.1
108.3
385.35
393.75
412.37
404.47
419.61
---
年度 1993 1994 1995 1996
教育经费合计 1059.94 1488.78 1877.95 2262.34
财政性教育经费
预算内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
学杂费
其他教育经费
金额
867.76
644.39
3.33
70.19
87.15
31.51
比重
81.87
60.79
0.31
6.62
8.22
2.97
金额
1174.74
883.98
10.78
97.45
146.92
58.89
比重
78.91
59.38
0.72
6.55
9.87
3.96
金额
1411.52
1028.39
20.37
16.84
201.24
81.98
比重
75.16
54.76
1.08
8.67
10.72
4.37
金额
1671.70
1211.91
26.20
188.42
261.04
114.98
比重
73.89
53.57
1.16
8.33
11.54
5.08
全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
单位:亿元,%
我国三级教育经费的财政预算内拨款比重
单位,%
? 三级教育经费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入学率低、规
模偏小,而生均拨款比例高,初等教育相对萎缩 。
年度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6
合计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学前教育
其他
100
24.03
36.22
32.87
1.13
5.81
100
24.21
35.86
32.55
1.18
6.20
100
23.41
36.12
32.25
1.22
6.00
100
21.28
39.22
32.36
1.25
5.88
100
22.14
39.05
32.44
1.43
4.95
100
21.78
39.59
32.26
1.49
4.87
三级教育生均教育支出比例
年 份 1995
低收入国家 1:2.7:12.8
中等收入国家 1:1.2:2.9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

1:1.7:4.4
高收入国家 1:1.5:2.2
世界平均 1:2.7:3.0
中国 1:2.5:14.5
1996年日常性教育经费结构
单位:亿元,%
? 中小学公用经费占比偏低,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教育事业
费总额
人员经费 公用经费
公用经费占教
育事业费比重
普通高校 201.11 112.75 88.37 43.72
普通高中 80.59 65.13 15.46 19.18
普通初中 251.06 213.61 37.45 14.92
普通小学 394.26 357.17 37.29 9.41
? 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 1990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之比为
1:0.63:0.55,1995年扩大为 1:0.50:0.36。
R
6.2.2 科技支出
? 科技活动的内容
? 科技活动的属性
? 政府科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式
? 我国科技财政支出的现状
? 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的改革
科技活动的内容
? 研究与开发,是指为增加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的系统
的、创造性的工作,由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开发 三部
分组成。
? 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是指为将研究与发展活动的成果转化
为现实的生产能力和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的技术活动。一般
可分为三个阶段:设计与试制、小批量试制(中间实验)、
工业适应性实验。
? 科技服务,既为研究与发展活动服务,也为成果转化与应用
服务。科技服务主要包括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文献中心、
计量、标准、统计、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科技图书和期
刊编译与出版、地质、天文、气象、专利、许可证、科技普
及和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R
无线电的最终发明经过了这样三个过程,
? 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理论,此为基础研究;
? 赫兹以电磁波理论为基础,发现了电磁波,
制成电磁波发生装置,使无线电通讯成为可
能,此为应用研究;
? 波波夫和马可尼进行无线电通信获得成功,
实现跨越大洋的无线电通讯,从而迎来电讯
时代,此为开发研究。
R
科技活动的属性
? 公共产品性质的科技活动
? 具有较大的效用外溢特征和“优值品”特性,以满足社会
共同需要为目标,其研究成果无法直接形成产业化和市场
化。
? 如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的 社会公益性研究 (如气象服务、
灾害研究等),以及 具有广泛社会 公益性的科技服务 (如
图书馆、科技博物馆、动植物园等)。
? 非公共产品性质的科技活动
? 大量的 非社会公益性的应用研究 和 为其提供咨询服务的科
技服务 能够以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形式推向市场,其经营成
果的内在化特征十分明显,具有强烈的非公共产品特性。
R
政府科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式
? 公共产品性质的科技活动,如基础研究、社会
公益研究和服务于基础研究和公益性应用研究
且具有广泛社会公益性的科技服务,应该由
政府进行财政投如和组织实施。
? 为了推动和鼓励某些商品性研究的发展,有时
政府也需要给予这类事业以一定的优惠和资助,
如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
R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占相关指标的比例
资料来源:, 中国财政年鉴, (1999),第456页,中国财政杂志社。
年 份 科技支出(亿元) 占政府支出(%) 占 GDP( %)
1985 102.59 5.12 1.14
1990 139.79 4.51 0.75
1995 302.36 4.43 0.52
1996 348.63 4.39 0.53
1997 408.86 4.43 0.55
1998 438.60 4.06 0.56
1999 543.85 4.12 0.66
2000 575.62 3.62 0.64
2001 703.26 3.72 0.73
我国科技财政支出的现状
? 政府是科技投入的主力军,企业尚无法承担研发经费主体
的重任。
? 与他国相比,财政供给力度偏低(特别是在 R&D方面),
占 GDP之比不足 1%。
? 我国的科技财政支出却几乎投向了所有类型的科技活动。
根据我国现行的预算收支科目,有关科技经费的支出项目
(共4款25项)为:科技三项费、科学事业费、科研基
建费。
? 大量的科技投入投向企业,这类科技活动具有非公共产品
的性质。
国家 美国 德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土耳其 中国
R&D/GDP 2.9 2.8 3 2.1 0.8 0.8 0.6
1997年研究与发展( R&D)开支占 GDP比重
年份 R&D总支
出(亿元)
占 GDP的
比重( %)
财政对 R&D的
支出(亿元)
占 R&D总支出的比例
政府
( %)
民间
( %)
其他( %)
1985
1990
1995
48.14
125.43
292.30
0.54
0.68
0.50
38.03
68.86
146.15
79.0
54.9
50.0
18.0
23.4
35.0
3.0
21.7
15.0
我国 R&D经费及来源分布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明显不足。
年份 R&D总支
出(亿元)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实验发展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1987
1988
1990
1995
1996
1997
56.70
69.67
125.43
348.69
404.48
481.47
4.33
5.01
9.16
18.06
20.24
27.44
7.7
7.2
7.3
5.2
5.0
5.7
18.10
23.61
35.75
92.02
99.12
130.65
31.9
33.9
28.5
26.4
24.5
27.1
34.27
41.05
80.53
238.60
285.12
323.37
60.4
58.9
64.2
68.4
70.5
67.2
我国 R&D的经费构成分布
R
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的改革
? 改革方向就是从现存的全方位覆盖科学研究领域
的投入格局,向重点保障基础研究和公益性科学
研究的供给格局转换,其余科学研究事业则逐步
推向社会,由市场提供。
? 对科技投入的主体 ——科研院所的改革,内容是
? 按照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经费管理
办法
? 广开科技经费来源,实行多渠道投入
? 经费与任务挂钩,实行部分有偿使用
? 打破条块分割,提倡竞争,择优支持
R
6.2.3 医疗卫生支出
?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属性
? 政府介入医疗市场的理由
?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及改革
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属性
? 二者都是混合产品。
? 公共卫生近乎纯公共品,私人不可能也不
愿意提供这项服务,这项服务也不可能进
入市场交换,而卫生服务的利益也是由社
会公众无差别地享受到的。所以,卫生服
务主要应由政府出资提供。
? 医疗服务是效益外溢较强的混合产品,固
然可由政府提供,但也可由私人提供。不
管由谁来提供医疗服务,这项服务都是可
以进入市场交换的。
R
政府介入医疗市场的理由
---市场失灵
? 医疗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医疗市场的竞争有限性问题。
? 医疗市场的外部性问题。
? 医疗市场的公平性问题。
R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现状
? 我国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波动
于4%左右,不仅低于世界上工业化国家,
而且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对发展中国家提出
的5%的建议指标。
?,重城市、轻乡村,重治疗、轻预防” 。
back
6.3 政府投资支出
6.3 政府投资支出
?政府投资支出及其特点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的范围
?基础设施投资
政府投资支出的特点
? 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构成。
? 非政府投资则是指由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微观经济主
体进行的投资。
? 政府投资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经济和
社会发展战略,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
和过程。
? 特点
? 侧重于社会效益,多投资于社会公益性、公共服务领
域和基础性投资领域
? 具有开发性和战略性
? 一般为大型长期项目
? 资金来源于预算资金或其他政府融资
? 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所占比重究竟多大,
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
市场经济的国家
计划经济的国家
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经济发达国家
欠发达和中等发达国家
R
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投资范围的一般原则,
1.受益原则,即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
分投资权限。如果政府行使某项投资职能,其受益范围
遍及全国所有地区,受益对象为全体社会成员,则该项
投资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如果受益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
某一个区域内,受益者主要是本辖区的居民,则由地方
政府负责。
2.比较效率原则。一项公共投资,如果由中央政府
负责,效率较地方政府为高,则应由中央政府负责,反
之则由地方政府负责。
中央
政府
投资
范围
为全国公民提供,而且受益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分布较为均匀的公
共产品的投资,如国防方面的投资。
全国性的能源、交通运输、邮电、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投资。
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生产建设项目投资。这主要包括农业、基础工
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产业投资。
对具有, 正外部效益, 的开放性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
要给予一定的投资补助。
为稳定经济而进行的投资。
地方
政府
投资
范围
投资兴建辖区内的基础设施。
地方性文化教育、社会治安、卫生保健、就业培训等投资。
与其他地区合作举办一些跨区的基础设施投资。
R
基础设施投资
? 什么是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的产品属性
? 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理由
? 基础设施的筹资、营运方式和项目融资方式
? 我国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什么是基础设施?
?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种公共
设施。基础设施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基础设施主
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桥梁、通信、水利、下水
道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广义的基础设施还包括科学、教
育、文化、卫生等部门提供服务时所需的文化、卫生、教
育、科研等公共服务设施。
? 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是:社会
基础设施是指永久性的成套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
们所提供的为所有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共同需要的服务。
基础设施种类繁多,其中经济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部分:
(1)公共设施:电力、电信、自来水、卫生设备和排污、
固体废弃物的收集和处理、管道煤气等;(2)公共工程:
公路、大坝和排灌渠道等水利设施;(3)其他交通部门:
铁路、市内交通、港口和航道、机场等。
R
私人产品 公共财产
俱乐部产品 纯公共品
排他性
电信 城市公交 矿物燃料发电厂
地下水
城市道路
乡村 卫生 设施
地方电力输送
铁路, 机场, 港口服务
高压输电
铁路, 机场, 港口设施
管道水供给系统
地表水供给系统
垃圾填埋
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间高速公路
(收费公路)
农村道路
街道清扫
交通信号控制
竞争性
非 竞争性
低 高 外部性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1994年, 世界发展报告 (WDR)》, 第 25页 。 见S,普拉丹:, 公共支出分析方法,, 中
国财经出版社 2000年版, 第 132页 。
基础设施的产品属性
非排他性
R
政府提供基础设施的理由
? 基础设施消费中存在 外部效益,具有非排斥性,不可能
完全由市场来提供。
? 某些基础设施 规模经济 显著,具有 自然垄断 性。适合由政
府提供。
? 基础设施的生产大都 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风险高,
因而便决定了理性假设下的私人资本不愿意进行这方面的
投资,或对这方面的投资较少。
? 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先行资本”,是一种 基础性产品,对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在私人资本不
愿或无力投资的情况下,政府应有充足的投入。
? 基础设施配置存在着 地区公平问题 。政府介入基础设施,
有时也是为了出于社会财富再分配的考虑。
R
基础设施的筹资和营运方式
1,政府投资,免费提供。
2,政府投资,机构经营。
3,政府投资,商业经营。
4,财政投融资。
5,民间机构投资和经营,政府监管。
6,国内资本市场筹资 。
7.引进外资。
国际流行的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方式( 1)
?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
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的基
础设施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
由其组建一个项目经营公司进行建设经营,并
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
向设施使用者收费经营该项目,收回投资,取得收益,协议期满,该项目产权转让给政府。
BOT运作较为复杂,涉及环节多,实施难度大。
由于在特许权授予期间,BOT投资商(通常为外
商)拥有项目的控制权,而控制权问题又比较敏感,
因而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一般对涉及
外资的BOT持审慎态度。
国际流行的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方式(2)
? TOT( 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转让
-经营-转让,是指委托方(政府)与被委托方
(外商或私人企业)签定协议,规定委托方将已
经建成投产运营的基础设施项目转让给被委托方
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经营,委托方凭借所转让的基
础设施项目的未来若干年的收益,一次性地从被
委托方那里融到一笔资金,再将这笔资金用于新
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TOT的优点在于:一是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之
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为它不需要人民币完全可自由
兑换,不需要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二是只是
项目经营权的转让,不涉及产权、股权的让渡,可以避免
不必要的争执和纠纷,不会威胁国家安全。
这种融资方式的缺陷表现在:没有改变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的政府垄断状况,不利于在建设阶段引进竞争机制。
国际流行的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方式(3)
? ABS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即以资
产为支持的证券化,是指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基
础,以该项目资产所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
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高档证券来募集资金的一
种项目融资方式。
由于它以项目资产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预见的
现金流作为融资保证,且能够进入国际高档证券
市场(目前该市场的容量大约为80000亿美
元)大规模融资,适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AB
S融资方式不是收购股权,不会改变原始权益人
的股东结构,能在有效保护国家对基础设施所有
权的基础上解决资金问题。
R
我国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1)
?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采用公共
提供、公共生产的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由政府建、
领导由政府派、资金由政府拨、价格由政府定,
政府包盈包亏。这种政府垄断经营管理体制日益
暴露出低效率的弊端。
? 基础设施垄断生产经营低效率的根本原因在于缺
乏竞争。引进竞争机制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抑制腐败行为的有效途径。
? 从总体上说,基础设施产业具有自然垄断性,但
在特定的基础设施产业中,既有自然垄断业务,
又有非自然垄断业务。对于自然垄断业务,可以
允许一家或几家企业经营,以维护规模经济;而
对非自然垄断业务,可引入多家企业竞争。
我国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 2)
? 例如,英国自1989年以来,把电力产业的电力生产、
输送和销售业务相分离,将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电力输送
业务交由国家电网公司独家经营,而对电力生产和销售等
具有非自然垄断性质的业务,则由多家企业竟争经营。
? 我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基础设施经营管理体
制进行改革。 1987年开始组建以民航管理局为基础
的航空公司,同时将航空公司与机场相分离。从90年代
初开始,政府又允许有条件的省市成立地方航空公司,形
成全国30多家航空公司竞争的局面。其结果是各公司努
力降低成本,增设售票网点,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了生产
经营效率。
? 此外,我国在电信、铁路运输、电力产业也进行了一定程
度的改革。尽管如此,总体上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的政府垄
断经营体制仍然没有被打破,改革只是初步的、个别的,
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改革的大势不可逆转。 back
6.4 政府支援农业支出
6.4 政府支农支出
? 政府介入农业领域的理论依据
? 我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 农业中的公共产品 ——政府农业投资的重点
? 按“入世” 要求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农结构
政府介入农业领域的理论依据
? 农产品的价格具有信息不对称性 ——发散型
蛛网
?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规模经济差,比较利益
较低
? 农业经济中存在外部效益和公共产品
? 出于公平的考虑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农
业资源禀赋存在较大差异
R
农产品价
格 P
生产量 Q
农产品价
格 P
生产量 Q
a,收敛型
Q1 0 0
供给
需求
P1
b,发散型
Q1
P1
农产品的蛛网价格理论
供给
需求
R
我国农业投资的资金来源分析
?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投资的资金应主要来自农业部门和农
户自身的积累,国家投资只应发挥辅助作用。
? 要使农业部门和农户自身的积累成为农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
源,有两个条件,(1)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必须高于农业生产的
投入成本。 (2)农业投资的收益率必须高于、至少不低于全社
会平均的投资收益率。
? 我国目前上述两个条件都得不到满足。如果政府不进行投资,
农业部门要获得发展是很困难的。
?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验,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规定时政对农业的投资规模和环节,使农
业的财政投资具有相对稳定性;二是财政投资范围具有明确
界定,主要投资于以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
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三是财政投资虽然是必
需的,但一般占农业投资总量的比例较低。
R
农业中的公共产品 ——政府农业投资的
重点
? 水利。包括水利工程和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资
源的分配,以及水情预报、水患防治。
? 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包括种子、种苗、种畜改
良、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和保
鲜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等。
? 农业区划。包括农林牧的区划研究和调查,以及
农田、森林、草原、河流等资源的保护、改良、
开发和利用。
? 气象。
? 农村道路和电力。
? 农产品的流通。






纯公共产

准公共产

俱乐部产

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农业科研、气
象、农业区划、种子、种苗培育、
全国性水土保持工程、农村道路、
蝗灾防治、救灾
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小型水利工程、
农业科技教育、农技和农机推广、
农村电力, 节水农业
灌溉、治虫、湖泊的渔业资源利用,
种植、养殖供产销联合体、乡村道
路、农产品的加工和流通
纯私人产

耕作、种养植、施肥、收获、
销售等
注:中小水利工程受益面积较大,覆盖一个县或数个县。小型
水利工程只涉及一个或几个乡镇。





R
按, 入世, 要求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农
结构
? 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将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分为
“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两部分。
?,黄箱政策”是指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也即对
生产者直接给予补贴,包括,(1 )价格支持 ; (2 )营销贷
款 ; (3 )面积补贴 ; (4)牲畜数量补贴 ; (5)种子、肥料、
灌溉等投入补贴 ; (6 )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等。
? 协议要求各国用综合支持量 (AMS )来衡量,并符合
“微量允许标准”。我国争取到的“微量允许标准”为该
产品总产值的 8,5% (发达国家为 5% ),超过这个标准就
要作减让承诺。
? 我国特定农产品的AMS除玉米 (1, 6 % -3, 7% )外都为
负值 ;各种农产品的总AMS在 1 996 -1 998年的三年平
均为 -3 1 4,5亿元。因此加入WTO后,我国无需作减让
承诺,相反,还有一定的支持空间,可以对一些敏感的
农产品加强“黄箱政策”所允许的支持。
按, 入世, 要求调整我国的财政支农
结构
?,绿箱政策”是指由政府财政支持,而不是从消费
者转移而来,没有或仅有微小贸易扭曲作用的支持
措施,根据, 农业协定, 可免除削减义务 。
? 主要包括农业科研、推广、培训咨询等政府一般
性服务支出及为了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粮食储备
支出,国内粮食援助补贴,一般性农业收入保障
补贴,自然灾害补贴,市场营销,促销服务支
出和结构调整补贴等等。
back
6.5 政府 财政补贴
6.5 政府财政补贴
? 财政补贴的含义和性质
? 财政补贴的分类
? 暗补和明补的经济效应分析
? 财政补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和改革
财政补贴的含义和性质
? 财政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
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
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 特点:无偿支出;与价格变动相联系;可
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
构。
? 性质: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
R
财政补贴的分类
? 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可以分为明补
和暗补 。
? 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分,可分为企业补贴和
居民补贴。
? 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分,可以分为对生产
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
? 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可以
分为实物补贴和现金补贴。
? 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补贴主要有物价
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
? 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以及税
收支出等。
比较隐蔽的补贴
? 财政贴息是指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
息。政府代企业支付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
本价格提供补贴。
? 税前还贷,就是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
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
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一部分税款,相
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 税收支出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
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
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
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R
政府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分析
? 现金补贴:包括暗补、明补
? 实物补贴
? 在前苏联,经常发生农民购买面包喂牛的
事情,原因很简单,面粉、面包的销售价
格极为低廉.购买面包喂牛比购买玉米、
燕麦等饲料要经济得多。
R
财政补贴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采用财政补贴的主要原
因有,
1、存在某些需要鼓励生产,但容易导致生产企
业亏损的产品。(如环保)
2、为了维系某些非市场价格的存在。(如农业)
3、为了配合产业政策发展的需要。
? 影响财政补贴的因素,
1、农产品与工业品的相对价格结构
2、国有企业的规模与经营状况
3、国家特殊政策的执行 (如鼓励出口)
R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和改革
? 我国财政补贴在50年代初仅为5000万元,
但是在1978年之后增长速度加快,呈飞跃式
发展,并于80年代末接近千亿元大关。
?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是:规模大、范围广、渠道
多、管理乱,已经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严
重束缚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并且越来越成为经
济改革的拖累。
? 今天的表现为财政补贴规模过大的不合理现象,
只不过是传统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的反映,它固
然出现于改革时期,但绝不是改革的产物,更非
改革带来的弊端,而只是由改革揭露出来并加以
公开化的旧体制的弊端之一。
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和改革
? 压缩财政补贴的措施无非“归并”和“取消”两
条。归并是将某些财政补贴并入其他分配范畴中
去。
? 具体措施包括:(1)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
关福利性补贴,如取消福利分房等;(2)农业
补贴应由现行的的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重点转移
到生产环节,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供给
增长的农业补贴政策;(3)一些特殊行业,如
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保等,
其价格和收费仍由政府进行管理,而一般国有企
业的亏损补贴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back
6.6 社会保障支出
6.6 社会保障支出
? 社会保障的含义和政府介入的理由
? 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
? 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营和管理
? 养老保险
? 医疗保险
? 社会救济
6.6.1 社会保障的含义和政府介入的理由
? social security最早出现于 1935年 8月 14日美国
的, 社会保障法,,内容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
老年保险,以及对盲人、孤儿和穷人的救济。
? 在1942年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的文献中,社会
保障被定义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
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
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
找到工作。
?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社会保障公约规定,社
会保障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医疗、疾病、失业、
老龄、工伤、家庭、生育、残疾和遗属津贴。









社会保险
劳动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社会救济
民政福利服务(包括抚恤和优抚事业、社
会福利院、城市福利工厂、盲聋哑学校等)
疾病、生育保险
伤残保险
城乡困难户救济
农村“五保户”救
济 灾民救济
丧葬补助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的理由
? 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
? 保险被认为是优值品。
? 保险市场中存在着“逆向选择”的问题。
?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政
府调节经济、平抑经济周期波动 。
? 另外,由政府组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由中国
的具体实际决定的。建国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
低工资制,国有企业的已退休和即将退休人员,并
没有为自己储蓄足够的钱用以养老和应付老年医疗
开支。政府有责任顾及这部分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R
6.6.2 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
( 1)德国的社会保障(俾斯麦模式)
? 最早实行较全面的国家社会保障的是 19世纪 80年
代的德国。
? 德国政府铁血首相俾斯麦,胡萝卜加大棒政策,
,疾病保险法,,工业伤害保险法, 等社会保险
法律。
? 20世纪,许多国家仿效。法国、比利时,荷兰、
意大利。
? 特点:以保险原则为基础;权力与义务统一;现
收现付制;保险基金以保险费为主,一般税收起
补充作用;社会救助是重要的补充形式。
( 2) 英国的社会保障(贝弗里奇模式)
? 第一个自称“福利国家”的是英国。
? 1942年,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主张对每个公
民提供七个方面的保险:儿童补助、养老金、
残废津贴、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妇女福
利、失业。
? 二战后,发达国家形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
险制度。英国、丹麦、芬兰、瑞典、瑞士。
? 特点:不过分强调保险原则,主张福利的普遍
性和统一性;不过分强调权力和义务的对等;
实行现收现付制;一般税收是重要的筹资来源。
( 3)瑞典的福利国家模式
? 国家有意识地运用公共权力,减少市场失灵,
?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
? 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生病、失业和年老等社
会意外事故;
? 保证在一定的范围内社会服务向所有国民提供所得
到的最好服务。
? 特点:基金的收入均等化、高而全的福利制度。
瑞典的社会福利项目
? 出生:有180天的产妇津贴以及若干金额的一
次性补助,对婴儿的免费医疗服务。
? 儿童:有儿童的家庭每个儿童每年可领取一定金
额的家庭津贴,其中1/4付给母亲而不用交税。
14岁以下儿童可得到假期免费资助。
? 中小学免费教育:有免费午餐和牛奶。
? 中学毕业( 16岁)以后:参加培训可得到培训除
财,没有工作可得附加补助,上大学可得助学金
补助。
? 成年:患病8周工资照付,有医疗保险的可得2
8周疾病补贴,有两个孩子的职工患病可得附加
补助,其抵押款、房租、税收等由国家代付。
瑞典的社会福利项目
? 住房津贴:实行房租控制制度,提高房租
需经政府批准,有 2/3的家庭只需付部分
房租。
? 失业:有数十个失业保险团体按行业组成,
失业者可得200天救济金,其配偶和1
6岁以下子女可得补充救济,此外还有添
置家具等附加补助。
? 退休:有养老金、减免交通费、家庭服务
等待遇。
? 死亡:有丧葬补助及配偶的鳏寡补助。
“瑞典模式”的特殊性
? 瑞典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地广人稀,资
源丰富。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远近恰到好
处,既能够分享它们的技术进步;又远离
战事保持中立。
? 瑞典国内民族与宗教具有高度的单一性。
? 瑞典有很深的民主传统,文化素质较高。
“瑞典模式”的弊端
? 社会福利开支已占 GDP的 1/3,税收总额占 GDP
的 55%,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
? 雇主雇佣雇员的成本很高,导致产品成本上升,
从而削弱了瑞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这大大影响
了生产者和投资者的积极性,一些投资者将资金
投往国外,少数大企业家甚至逃往国外,使国内
资本形成受到严重影响。
? 面对如此高额的税收,人们抱怨不休,偷税漏税
现象日益严重。地下经济约占 GDP的 10-20%。
? 瑞典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复杂,漏洞很多。有的人
得不到全额补助,有些人则利用规定的漏洞,骗
取补助。
? 瑞典的缺勤现象严重。据调查,瑞典每天的缺勤
率达25%,这些请病假的人大多没病。
( 4)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收入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组成,
?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遗属保险和伤残保险
( OASDI,建成“社会保障” )、老年医疗保
健。
? 社会福利(救济):为伤残人士、穷人、特定
的少数民族提供实物和现金补助。
? 医疗保险官办民助;
? 失业保障系统由各州自行建立和管理。
伊斯平 — 安德森:社会保障的三种模式
? 保守模式(德国、法国、意大利):强调巩固家庭
生活和社会团结,使之不被市场经济的分离压力所
摧毁 。处在劳动力市场以外的人,常常没有个人的
福利权利。
? 自由模式(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以接近福
利的安全网为基础,仅对那些真正贫困的人提供补
助。
? 民主模式(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每个公民都有权
获得国家提供的福利津贴。资金主要来自国家税收。
津贴水平很高,并且与收入相关。
各国社保制度的改革
总趋势是改变政府大包大揽、负担过重的局
面。
? 发展补充性社会保障。
? 推迟退休年龄,减少受益人数。
? 提高个人成本分摊比例。
? 凭单制或定额补助。
? 注重社保基金的投资效益。
启示一:社会保障与经济的关系
? 经济水平从长远看是社会保障发展的根本因
素。
? 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经济发展也不是被动的,
它对经济发展有着双重的影响:社会保障是
有限度的,在限度以内它起积极作用。超出
限度,它便起消极作用。
? 林德贝克认为,在社会保障的限度内,它有四个
方面的成就:其一是减轻了最低收入阶层人民的
贫困状态;其二是使财富在各家庭之间(终生)
大体上趋于平等;其三是通过促进对人力资本的
投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其四是减少经济的不
稳定并使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趋于平均。
? 社会保障的成本指它在经济方面的不良影响。主
要有三种,1.管理成本。主要指用在社会保障制
度方面的开支越来越大,而且相应的福利管理费
用也非常高 。 2.效率损失:劳动收入的边际税率
产生了抑制效应,促使工人磨洋工或在职休闲。
3.宏观经济影响。最明显的影响是资源配置的各
种扭曲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减慢,而预期产出
增长率也将下降。
启示二:保障的范围与政府的职责
? 社会保障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只
能是针对一部分特殊的社会成员 ——残疾
人(先天无劳动能力)、未成年人(未形
成劳动能力)、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
疾病、失业和受灾害者(无法发挥劳动能
力)。除此之外,有劳动能力且能发挥劳
动能力的人不应保障。
? 政府是社会保障的组织者、提供者,但不
是唯一提供者。所以称为“社会保障”,
而非“政府保障”或“国家保障”。
R
6.6.3 社会保险制度的运营和管理
( 1)承保对象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越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承保对象的范围越广。
1,特定职业中的雇员;
2,一般雇员
3,一般从业人员 (雇主和雇员 );
4,全体公民。
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
( 2)保险费率的确定
? 危险的性质与损失的多少(养老 >医疗 >失业);
? 社会的承担能力;
? 政府的保险政策;
? 政府对社会保险的补助能力。
( 3)社会保险费的负担
? 社会保险费一般是由政府、雇主和雇员承担。
社会保险制度的管理
( 4)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
? 现收现付制( Pay-as-you-go ):当期收的保险费
完全用于当期的保险给付,大体平衡,不提准备金。
? 优点:无保险资金的损失。
? 缺点:每年估算应征费额;社会保险负担代际转移。
? 全额基金制( fully funded ),根据将来的需要,
定期由各方面提供保险费,建立基金。
? 缺点:承受通货膨胀风险。
? 现收现付与全额基金相结合制( partially funded)
R
6.6.4 养老保险
“母养十子易,十子养母难”
—— 犹太谚语
问题:老人是公共品吗?
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理由
? 政府的介入可以弥补收入分配上的市场缺陷,使无工
作能力的老人有生活保障,以防范人们寿命的不确定
性和提早退休的风险 。
? 养老保险是一种优值品( merit goods),政府的介入体
现了家长主义( paternalism)的观念。
? 政府介入可以弥补保险市场存在的“逆向选择”
( adverse selection)和市场残缺( incomplete market)。
? 其他的优越性。第一,可以节省交易费用,尤其是节
省决策成本。第二,分散风险的作用更强。和私营保
险相比,社会养老保险具有强制性参与和覆盖面广的
特征。第三,养老保险支出可以实行指数化 。
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经济影响
? ( 1)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A.改变人际收入分配格局。
假如一国不设立个人帐户,而是采取完全的社
会统筹帐户制度,即养老金的发放纯粹实行按需
分配的办法,那么会带来差距极大的工资替代率
和强烈的人际收入再分配功能,其实质是让低风
险的人去补贴高风险的人。
B.改变代际收入分配格局。
如果实行完全积累、职工自我保障的方式,那么
一般不会产生代际矛盾。如果实行现收现付制度
的话,那么代际收入分配效应将是不可避免的。
收入在退休前一年的月工资
月养老金收益?W R R
若 t为养老保险税的税率,
t=(B× R)/(W× L)
其中,B—每位养老金接受人所获得的平均社会收益;
R—接受养老金的人数,即退休者人数;
W—人均应税工资;
L—职工总人数
该等式说明,养老金发放总额( B× R)应该等于应税工
资总额( W× L)乘以税率。将该等式变形,则
t=B/W× R/L
其中,B/W为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 R/L为该国的依赖率,
即平均每名职工所需支持的退休者人数。
可见,要想使现收现付制稳定而顺利地运转下去,尤其
要保持税率 t大致不变,必须确保平均替代率( B/W)和依赖
率( R/L)的稳定。现收现付制对经济基础和人口结构的稳定
有很高的要求。
案例,
从现收现付制实行的早期直至 20世纪 70年代以前,
美国经济一直稳步增长,而且人口中 16岁以上的人以
每年 1.4%的速度增长,加入劳动大军从而缴纳社会保
险税的职工不断增多。所以,那一时期的退休老人比
现在退休或将来退休的老人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他们
有的在工作年限内未曾交过社会保险税,有的交的很
少,而得到的很多。然而 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很
大变化:一方面,美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通胀率提
高,从而使工资替代率上扬;另一方面,死亡率下降
和出生率降低使得依赖率不断提高。 1950年,美国是
7.1名工人支持一名退休者,1990年已变成 4.7个工人
支持一名退休者。至 2020年,人口规划显示只有 3.3
个工人支持一名退休者。基于这种变化,美国只好通
过不断提高社保税率来维持制度的正常运转。 1934年
美国刚开始启动现收现付制度时,只向雇主和员工各
收工资 1%的税款,而现在雇主和员工一共要缴纳其
税前薪酬的 15.3%。美国一些学者估计,在 30年内税
率若不能提高到 30%,现收现付制就会有破产之危险。
目前的和预计的 60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 %)
国家
1990 2000 2010 2020 2030 2050
中国 8.9 10.2 12 16 21.9 26.1
韩国 7.7 10.7 13.9 19.5 25.5 29.8
马来西亚 5.7 6.5 8 11 14.5 22.1
日本 17.3 22.7 29 31.4 33 34.4
OECD国家
简单平均
18.6 20 23.2 26.9 30.8 31.3
? 过去我国一直在国有单位层次上实行现收现付的养老办法
(高福利,窄覆盖),就已经使财政背上了越来越大的包
袱。目前,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比其他国家更为严重的老年
化趋势,使中国承受着“未富先老”的压力和挑战。
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经济影响
? ( 2)对储蓄的影响
A.财富替代效应( Wealth substitution effect)。
因养老保险的实行而导致的私人储蓄的减少被称为“资产
替代效应”。只不过在完全积累制下,因公共储蓄增加而
使该国储蓄总额不变;而在现收现付制下,没有形成公共
储蓄,从而使国家总储蓄额减少。
B.退休效应( retirement effect)。
一方面,如果老年人的闲暇是一种正常商品,那么由社会
保障引起的一生财富量的增加将会导致人们晚年期间劳动
供给的降低,一种可能的形式便是提前退休;另一方面,
为了在更长的退休时间里拥有更多的财产,人们必然会在
工作年份里更多地储蓄。
C.遗产效应( bequest effect)。假如储蓄的一个重要
原因是为子女留下一些财产,而且在现收现付制下,父母
已意识到自己未来的养老金要由子女负担,那么父母们也
许会更多地储蓄,以便给子女多留遗产,这样就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抵销养老保险制度的代际分配影响。
政府介入养老保险的经济影响
? ( 3)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A.养老保险对老年人的退休决策影响重大。
研究表明,对 65岁以上的美国人来说,养老保险
制度的实施削弱了其继续工作的动力。养老保险
制度的工资替代率越高,则老年人继续工作的动
力就越小。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对老年人提前
退休的影响,也已越来越明显地显露出来。
B.养老保险对年轻人的劳动供给影响复杂。
比较常用的方法是考察收入效应和职工劳动收入
与闲暇间的替代效应。
可供选择的养老保险模式
? 第一,考虑人际收入再分配的强度,即在个
人帐户与社会统筹帐户的设置及其收入划分
上进行选择;
? 第二,考虑代际收入再分配的强度,即在现
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之间进行选择;
? 第三,考虑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方式,即在
统一的政府管理和委托私人管理之间进行选
择。
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完全积累制
现收现付制
政府管理 委托私人管理 政府管理
个人帐户 国营强制性储
蓄积累制(新
加坡)
民营强制性储
蓄积累制(智
利)
名义帐户以收定支
(瑞典)
统筹帐户 - - 传统的养老基金模式
(美国)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特征
? 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实现了由“企业全
部包揽”向“多方共同负担”的转变。
? 实行部分积累的基金模式,实现了由“现收
现付”向“部分积累”的转变。
? 探索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
由“平均主义倾向”向“效率优先,兼顾公
平”的转变。
? 实行省级统筹和属地管理,实现了由“多头
管理”向“逐步规范管理”的转变。
? 以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规定:我国在职职工应
按月工资额的5%上缴养老基金个人账户,直至
提高至8%;企业应按职工平均工资的20%上
缴养老基金,其中的11%缴入在职职工个人账
户,其余入统筹账户。养老金的领取办法规定如
下: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交纳养老金的年限达
到或超过15年者)每月可按个人养老金账户余
额的1/120领取;另从基础养老金贴户中按
当时月平均工资的20%领取养老金。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 难以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 1999年,全国已有 25个省、
区、市出现收不抵制支,个人帐户空帐已近上千亿元。预
计个人帐户还将以每年名义积累 500亿元左右的速度增加,
实际积累却在减少。在目前情况下,如要做到个人帐户实
积累,势必大幅度提高企业缴费率,这将给国有企业雪上
加霜,并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 难以满足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 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
远未完成,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的改革起步不久,如何将
隐性失业转化为社会失业,并予以保障,是必须直面的问
题。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尽快把长期只适
用于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险范围扩大覆盖范围。
? 难以满足社会公平的要求。 目前部分积累起来的养老保险
基金,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口构成相对年轻、经济相对发达、
职工个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而那些老工业基地、
职工年龄结构相对老化的地区,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不多,
甚至入不敷出,难以为继。
R
6.6.5 医疗保险
政府干预医疗保险的原因
? 促进收人平等和社会公平。
如果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医疗资源的配置,低
收入群在疾病的打击下,极易陷入贫困。
? 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
医疗服务业的进人存在着种种限制,有医疗
技术本身的原因,也有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
? 信息失灵。
? 逆向选择 。
政府提供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第三方付款)
?,道德风险”问题 。
如果需求方在投保以后,使用医疗服务所支
付的边际价格为零或者很低的话,就可能产
生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倾向,如“小病大
养”、“一人投保全家受益”等现象。
?,过度提供一问题。
例如延长住院时间、过度用药、以高价药替
代低价药、滥用高价费用检测仪器等。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 改革方针: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
? 政府应将所有社会成员纳人医疗保险范围。
?,小病不保、中病合保、大病全保”是基本策略。主要做
法是建立两套账户,一是由社会成员拿出一部分个人收人
建立的个人账户,二是由社会成员所在工作单位和国家共
同按比例出资建立的统筹账户。小病完全从现有个人收入
中支付;中病由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共同支付;大病开支
则全部由统筹账户支付。
? 降低医疗保险成本的问题。首先是实行“医药分离”制度,
从根本上避免“过度提供”的动机 。其次应在医疗服务
供给上引人竞争机制,给消费者提供选择机会。
? 完善医疗救助和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
R
6.6.6 社会救济
( 1)与社会保险的联系:两者内容交叉,
又不同的内涵与范围。
( 2)社会救济支出的内容,
? 现金救济支出:向穷人提供可以随意支配的
现金救济,包括家庭及子女救济支出和社会
保障附加支出;
? 实物救济支出:向受益人提供特定内容的 救
济。医疗、住房、食品。
实物救济支出及其影响
? 在美国,实物救济支出占整个福利支出的
70%以上。
? 观点:物品救济管理费用较高,效率低下,
而且被救济者无法选择消费方向。
? 食品券产生的直接影响 。
? 食品券支出产生的间接影响 。
食品券产生的直接影响,
增加食品消费量





食品
A
F’
F E
E’
D D’ B C
R
食品券产生的间接影响,
使得食品价格提高
食品价格
食品数量
D’
D
E
E’
0
S
食品券支出的影响,
增加补贴者对其他产品的消费,价格上升
食品
以外
其他
产品
的价

食品以外其他产品的数量
D’
D
E
E’
0
S
社会救济支出对人们工作愿望的影响
? 发放福利救济本身容易使穷人产生依赖和懒惰情
绪。
? 低成本高受益;
? 福利越多,影响越大。
? 许多国家把福利救济作为被救济者收入水平的函
数。
? 当人们收入水平刚刚高于贫困线而不能得到救济;
? 当收入增加时,得到的救济将以同样的数额减少。
社会救济博弈
? 不存在纳什均衡
流浪汉
寻找工作 游荡


救济 3,2 -1,3
不救济 -1,1 0,0
中国的社会救济
? 城市的下岗和低保制度
? 农村的自然灾害的救助、扶贫、五保户供养
及最低生活保障
第七章 政府收入总论
? 政府收入的分类与结构分析
? 政府收入规模分析
7.1 政府收入的分类
和结构分析
什么是政府收入?
? 定义:政府收入,亦称公共收入( Public
revenue)或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
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 政府收入是一个过程。政府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
收入。
? 政府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收入是
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包括预算
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的政府收入仅指国家
预算内收入。
? 预算外收入是指按照国家政府、财务制度规定,
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自
收自支、自行管理使用的政府性资金。
政府收入的分类和结构分析
? 按价值构成分类, C,V,M
? 按政府收入来源的分类,
一是以所有制结构为标准,将政府收入分为国有经济收入、
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
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
二是以政府收入来源中的部门结构为标准,将政府收入分
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
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产业部门、第二产业
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 按政府收人形式的分类,税收和非税收入
非税收入包括:债务收入、国有财产收入、国有企业运营
收入、行政司法收入(规费、使用费和罚没收入)和其他
收入。
部分国家中央政府收入的形式构成 ( %)
国家 个人所得税 公司税 流转税 社会保障税 财产税 关税 非税收入
美国 1991 41.89 8.80 3.75 35.05 1.00 1.46 8.02
法国 1991 13.46 4.64 27.18 43.69 2.63 0.02 6.96
德国 1991 12.98 3.01 27.50 50.94 0.06 - 5.95
瑞典 1990 13.92 3.91 28.80 30.38 3.89 0.54 13.17
英国 1990 28.02 10.86 28.89 16.24 6.76 0.06 8.76
加拿大 1989 41.61 9.80 18.78 13.52 - 3.50 11.64
印度 1990 7.18 8.06 35.07 - - - 19.67
韩国 1992 19.30 13.40 34.90 5.15 1.32 8.19 9.73
泰国 1991 9.92 15.26 43.61 0.72 2.33 19.11 7.65
巴西 1990 0.44 1.76 7.25 9.23 - 0.63 63.64
中国政府收入的形式构成 ( %)
年份 各项税收 企业收入 企业亏损补贴 能源交通重点 建设基金 预算调节 基金 教育费附加 收入 其他收入
1978 45.9 50.5 3.6
1980 49.3 37.5 13.2
1985 101.9 2.2 -25.3 7.3 13.9
1990 96.2 2.7 -19.7 6.3 4.5 10.2
1995 96.7 -5.3 0.3 0.6 1.3 6.4
1996 93.3 -4.6 0.1 0.2 1.3 9.7
1997 95.2 -4.3 1.2 7.9
1998 93.8 -3.3 1.1 8.4
1999 93.3 -2.5 1.1 8.1
2000 93.9 -2.1 1.1 7.1
2001 93.4 -1.8 1.0 7.4
讨论
? 税收为什么会成为主体收入?
? 在西方,政府收入 =政府收入 ≈ 预算收入;而
在我国,政府收入 ≈ 预算收入<政府收入,
预算外和制度外收入过多,这种政府收入格
局合理吗?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国家需要钱来偿付它的帐单,它偿付支出的钱主
要来源是赋税”。 ----保罗 ·萨缪尔森
? 与政府直接增发货币相比。
? 与通过举借公债相比。
? 与通过收费的形式相比。
优点,
1,不会凭空扩大购买力,引起通货膨胀;
2,不负任何偿还责任;
3,税收是强制税收。
7.2 政府收入
规模分析
制约政府收入规模的因素
?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对政府收入的影响表现为基础性的制约。
? 生产技术水平
一方面技术进步往往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为结
果。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物耗比例降低,经济效
益提高,剩余产品价值所占的比例扩大。
? 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 价格水平
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
产品比价关系变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政府收入。
我国政府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 就政府收入本身而言,我国政府收入增长速度不算慢。
? 我国政府收入占 GDP的比重,1978年占 31,2%,但自经
济体制改革以后,则逐年下降,至 1995年下降为 10,67
%,17年间每年下降 1个多百分点。 1996年以来,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随着经济秩
序的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政府收入占 GDP的比重
已停止下降并缓慢回升
? 而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则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当然,进行国际比较必须考虑统计口
径的差异。首先,我国现行政府收入仅指预算内部分,从
政府收入角度看还有预算外收入,企业亏损补贴因未列收
列支也末计入;其次,而社会保障收入,我国至今仍末纳
入预算。
第八章 税收理论
? 税收概念与税收原则
? 税收术语与税收分类
? 税制结构
? 税收负担
? 税收转嫁与归宿
? 税收效应
? 优化税制理论
8.1 税收概念与
税收原则
税收概念与税收原则
? 税收的概念
? 税收原则理论发展
? 现代税收原则
税收的概念
? 英国经济学家道尔顿:税收乃公共团体所课的强制捐款。
? 美国经济学家塞里格曼:税收是对人民的一种强制征收,以
提供公共利益所需的费用。
? 日本经济学家小川:税收是国家为支付一般经费需要,依据
其政治权力而向一般人民强制征收的财物或货币。
? 简短定义: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行政权
力,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地取得政府收入的一种
分配活动。
税收的概念要素
1,主体:国家或政府;
2,依据:政治(行政)权力;
3,目的:履行国家职能,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
4,分配对象:国民收入;
5,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规范性)。
R
税收原则理论
? 税收原则:政府在税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方面所
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好坏、
鉴别税制优劣的准绳。
? 税收原则理论 的演变,
1,威廉 ·配第 ( William Petty,1623-1687)
2,攸士第 ( Johan Heinrich Gottlobe Justi,1705-
1771)
3,亚当 ·斯密 ( Adam Smith,1723-1790)
4,萨伊 (J.B.Say,1761-1831)
5,瓦格纳 (Adolf Wagner,1835-1917)
威廉 ·配第的税收原则
?, 赋税论,
? 公平负担税收。
? 公平、简便、节省。
R
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国家经济论,
? 促进自动纳税的征税方法;
? 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
? 平等课税;
? 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当之处;
? 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和 货物征税;
? 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交纳,时间安排得当 。
R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平等原则;
?,一国国民,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
原则,交纳国税,维持政府”
? 确实原则;
--,赋税如不确定,哪怕是不专横不腐化的税吏,
也会由此变成专横与腐化 ……, 。
? 便利原则;
? 时间,方法、地点,形式等方面。
? 最少征费原则。
R
萨伊的税收原则
? 税率最适度原则;
? 节约征收费用原则;
? 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
? 最小程度防碍生产原则;
? 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R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 财政政策原则;
? 收入原则;
? 收入弹性原则 。
? 国民经济原则;
? 慎选税源原则
? 慎选税种原则。
? 社会正义原则;
? 普遍原则;
? 平等原则。
? 税务行政原则。
? 确实原则;
? 便利原则;
? 节省原则 。
R
现代税收原则
? 税收效率原则
? 税收公平原则
? 税收稳定原则
现代税收原则,1、税收效率原则
? 税收效率原则的含义是多角度的,
?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资源配置效率)
?充分且有弹性
?中性与矫正性统一
?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税务行政)
?确实、便利且节省
( 1)充分且有弹性
? 充分是指税收应能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裕的资金,保证政府实现职能的
需要;
? 有弹性是指税收应随经济增长而增长,以满足公共支出增长之需。
私人产品 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
I1
I1
I2
H F C
A
B
G
D
I3
E
① AB:生产可能边界; I:社会无差
异曲线 。 ② FB:充分的税收
M
N E
1
E2
E3
I1
I2
I3
R
( 2)中性与矫正性统一
? 税收的中性是指政府征税应当尽量减少对
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保持市场自
发调节所能达到的资源配置效率状态。
? 由于外部性、优(劣)值品等问题的存在,
市场的自发结果就不会符合效率,这就需
要通过税收对这些产品的资源配置进行校
正,这就是税收的矫正性。
? 税收中性是相对的 ——超额负担最小化。
? 不能用中性去否定矫正性,也不能用矫正
性去否定中性。
绝对中性不存在 ——税收的额外负担
价格
产量
D0
E
Q1 Q0
D
P1
P2
P0
E1 税收额
外负担
0
S0
S1
C
E0
对外部成本(污染)的矫正 ----庇古税( 1)
MSC=MPC+MD
MPC
MD
MB

0 Q* 年产量 Q
对外部成本(污染)的矫正 ----庇古税( 2)
D
C
MSC=MPC+MD
MPC+T
MPC
MD
MB

0 Q* 年产量 Q
A
B
R
( 3)确实、便利且节省
? 确实:取之有据。
? 便利:方便纳税人,尽可能地减少缴纳成本
( compliance cost) 。
? 节省:尽可能地减少征管成本
( administrative cost) 。
“节省便利”与“充分”的权衡
? AB为税前生产可能性边
界。
? CA为税后实际可行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征税要耗
费社会资源,而且征税量
越大耗费就越大)。
? D点能减少征管与缴纳的
成本,但从社会的满意程
度来看,它低于 E点。
A
B
C
E
I
,D
O 私人产品
公共
产品
提高税务行政效率的途径
1,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防止纳税人贪污舞弊,
节约征收费用;
2,简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压低奉行费用;
3,尽可能将纳税人的奉行费用转化为税务机关所支出的征收
费用,以减轻纳税人负担或费用分布的不公,以达到压缩
税收成本的目的。
R
现代税收原则,2、税收公平原则
? Principle of tax equity的意义,
? 税收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
?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不均或悬殊差距的作用,对于维持社
会稳定、避免爆发革命和社会动乱不可或缺。
? 含义: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
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 横向公平,境遇 相同的人承担相同的税负。
? 纵向公平:境遇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税负。
怎样衡量境遇相同或不同?
1,受益原则 ——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与其从政府
公共服务活动中获得的收益相一致。
? 优点,边际效用 =税收,实现帕累托最优。
? 局限,
? 边际效用的表达;
? 对收入分配是中性的
2,负担能力原则 ——应根据个人的 纳税能力 的大
小来确定个人应承担的税收。
经济学对纳税能力的测度
? 客观说:收入 ——所得税、消费 ——消费税、财
产 ——财产税 。
? 主观说:应以各人的福利来作为衡量支付能力的
标准。假定社会上的所有个人对收入具有相同的
偏好,他们的收入边际效用曲线是相同的。
? 等量牺牲: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应该相等;
? 比例牺牲: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应与其税
前的福利成同一比例。
? 最小牺牲:各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之和应该最
小化。
收入 收入
MU MU
MUA MUB
税后 税前 税后 税前
? 假如税前 A的收入低于 B的收入,则
? 等量牺牲:两块阴影面积相等。
? 比例牺牲:“阴影面积 /总面积”相等。
? 最小牺牲:税后收入相等。
? 社会只有 A,B二人。
? 假如 A,B收入相等,则等
量牺牲、比例牺牲或最小
牺牲没有区别。
R
现代税收原则,3、税收稳定原则
? 就税收的宏观调控而言,以促进经济稳定发
展为目标。
? 税收自动稳定机制
? 税收政策抉择机制
R
8.2 税收术语与
税收分类
税收的术语(税制基本要素)
谁来征税,向谁课税,对什么课税,课征多少税?
1,征税主体:征税人。
2,纳税人,
? 税法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自然人,法人。
? 纳税人并不一定是负税人,也不同于扣缴义务人。
3,课税客体:课税对象,即课税的目的物。规定征
税的范围,确定税种的 主要标志。
? 课税对象不同于 税源(税收最终出处)、税基(建立
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 。
4,税率:课税的尺度。
? 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定额税率。
税率的相关概念( 1)
?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按
同一比例征税 。
?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即按课税对象的一定数量,
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 累进税率:指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
级规定为由低到高的不同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
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一般适用于对所
得和财产的课税。
税率的相关概念( 2)
? 平均税率 =全部应征税额 /课税对象数额 × 100%。
? 边际税率 =Δ应征税额 / Δ课税对象数额 × 100%。
平均税率 =边际税率
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比例税率结构
累进税率结构:全额、超额
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边际税率(累进税率)
平均税率
例如:收入 1000以下(含 1000) 5%
1000- 3000 10%
3000以上 15%
若 A收入为 3500,则 ——
累退税率
以美国联邦保险税为例:税率为 15.02%,限额为 48000美元。
税率
课税对象数额
边际税率 平均税率
15.02
税收的术语(税制基本要素)( 2)
5,税目:课税对象内容的具体化,规定一个
税种的征税范围,反映了征税的广度。
--我国有 100多种税目,如关税。正例举:对哪些征税。
负例举:对哪些不征税。
6,纳税环节
7,纳税期限
8,减免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
9,违章处理
税收分类
? 按照课税对象: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
资源税、行为税。
? 按税负是否转嫁:直接税和间接税。
? 按计征标准:从价税、从量税。
? 按与价格的关系:价内税、价外税。
? 按税收形态:货币税、实物税。
? 按税种的隶属关系:中央税、地方税、共
享税。
R
8.3 税制结构
税制结构
? 税制结构就是一国税收体系的布局问题。
? 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发达 or
不发达)、国民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社
会经济形态(自然经济 or市场经济)、经济运
行机制(集中 or分散决策)、管理水平。
? 税制结构的变迁,
---古老的直接税阶段
---间接税阶段
---现代直接税阶段
最优税制选择
? 单一税和复合税之争。
? 税种的配置问题;
主体税种的选择对税种的合理配置有关键意
义,经济学家推崇所得税,
? 额外负担较商品税轻;
? 是直接税;
? 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我国税制结构的选择
? 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张实行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的税制
结构
? 主张实行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为辅的税制结构
? 我国应坚持“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多种税,
多环节征收”的复合税制结构
8.4 税收负担
税收负担
? 税收负担的含义
? 税收负担的分类
?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拉弗曲线原理
税收收入
税率
100%
r4
r3
r
r2
r1
0 P N R
m
税收负担的含义
? 税收负担,是指由于政府征税给纳税人带来
的经济利益损失。
? 从绝对额考察,它是指纳税人应支付给政府
的税款数额。
? 从相对额考察,它是指税收负担率,给纳税
人的应纳税额与其计税依据价值的比率。
R
税收负担的分类 1,按层次划分
税收负担
宏观税负
微观税负
国民生产总值负担率
国内生产总值负担率
企业税收负担
个人税收负担
企业整体税负率
个别税种税负率
个人所得税负担率 =个人所得税 /同期个人所得总额
税收负担的分类 2:按纳税人负税的
现象与实质划分
? 名义税负是指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应该交纳的税款
和与其所得或收益的比率。
? 实际税负是指纳税人实际交纳的税款和与其所得或
收益的比率。
税收负担
名义税负
实际税负
税收负担的分类 3:按税款是否转嫁划分
? 直接税负,指纳税人向政府交纳的税款不能转嫁给
他人,由纳税人直接负担。
? 间接税负,指纳税人将其交纳的税款部分或全部通
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最终转嫁给他人负担。
税收负担
直接税负
间接税负
R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 生产力发展水平
? 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税收的负担能力越强。
? 发达国家的税收占GDP的比重在 30%以上,而发展
中国家在 20%以下。
? 政府职能范围
? 政府职能范围越广,税收负担也就越重。
? 财政收入手段选择
? 有的国家以利润或石油公营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税收负担较低。
? 税收制度本身的因素
? 税种的设置
? 税收优惠的多少
? 其他因素(是否避税港、税收征管水平)
R
8.5 税收转嫁与
归宿
税收转嫁和归宿
? 概念
? 类型
? 局部均衡分析
? 一般均衡分析
税收的转嫁和归宿
? 税收的转嫁:纳税人通过经济交易将税收负
担转嫁给他人的过程。
? 税收的归宿:税收负担经转嫁后最终的着眼
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果。
R
税收转嫁的类型
1,前转:纳税人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要素的价格将所纳税款向前
转移给产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者,即由卖方向买方转移。
2,后转:纳税人将所纳税款以 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压低工资、延长工时
等办法转嫁给生产要素提供者负担的形式。
3,混转
4,一次转嫁和辗转转嫁。
5,完全转嫁和部分转嫁。
税收转嫁的类型
6,消转:纳税人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或改进生产技术等措施降
低生产费用,补偿纳税损失,使税收负担在生产发展和收入
增长中自行消失,不归任何人负担。
7,税收的资本化: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的应
纳税款,通过从购入价格中预先扣除(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
格)的方法,向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税收资本化主要发生在资本品的交易中 。
R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 Partial equilibrium approach: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假定下,分析一种产品或生产要素的
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1、无关性定理,
税收对价格、产出及转嫁的效应与对供
方征税还是对需方征税无关。
在征收从量税时,税收最终由谁负担,和名义上由谁
纳税无关。税收的转嫁和归宿由税后的均衡价格决定。
从量计征下的产品税归宿
P
P2
P0
P1
0 Q1 Q0 Q
对供给方征收从量税
P
P2
P0
P1
0 Q1 Q0 Q
对需求方征收从量税
S1
S0
D0
E1
E0
A
D0
D1
S0 A
E0
E1 u
u
1、供求弹性和税收转嫁与归宿
需求弹性和税收转嫁与归宿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ΔQ ΔP
Ed= — / — Q P
? 需求完全无弹性 ;
? 需求完全有弹性 ;
? 需求富有弹性 ;
? 需求缺乏弹性,
(1)需求完全无弹性,Ed=0
税收完全通过提价转嫁购买者
价格
数量 0 Q
P
T S
S+T D
E’
E
P’
(2)需求完全有弹性,Ed→∝
纳税人不能通过提高产品或要素价格的途径把税负向
前转嫁给购买者
价格
数量 0 Q ‘ Q
P
D
S
S+T
E’ E
P’
(3)需求富有弹性,1< Ed<∝
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税收难以向
前转嫁,而更多向后转嫁,
价格
数量 0 Q’ Q
p
D
S
S+T
T
E’
E
p2
p1
(4)需求缺乏弹性,0< Ed <1
销售量的减少幅度小于价格的提高幅度,税收
容易向前转嫁,
价格
数量 0 Q’ Q
P
D
S
S+T
E
E’ p1
p2
T
0< Ed <1
2、供给弹性和税收转嫁与归宿
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价格弹性系数 = —————————
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ΔQ ΔP
ES= — / — Q P
? 供给完全无弹性 ;
? 供给完全有弹性 ;
? 供给富有弹性 ;
? 供给缺乏弹性,
(1)供给完全无弹性,Es=0
税收完全不能前转,由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生产者承

价格
数量 0 Q
P
D’
D
S
E
E’
P’
( 2)供给完全有弹性,Es→∝
供给会完全通过涨价形式向前转嫁给购买者
价格
数量 0 Q’ Q
P
E’
E
S
S’
D
P’
( 3)供给富有弹性,1< Es<∝
生产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税收易于更多地向前转

价格
数量 0 Q’ Q
D
D’
E’
E S
P
P1
P2
( 4)供给缺乏弹性,0< Es <1
生产量的减少幅度小于价格相对下降的幅度,税收不
易向前转嫁,更多向后转嫁
价格
数量 0 Q’ Q
P
D
D’
S
E
E’ P’
P1
结论
1,如果供给完全有弹性或需求完全无弹性,税收负
担完全由买方承担; ······
2,如果课税品是生活必需品、不易替代品、用途狭
窄品或耐用品,人民的需求弹性小,消费者处于
不利地位; ······
3,如果课税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或生产周期较长
的产品,这类产品的生产规模变动较难,供给弹
性较小,生产者处于不利地位; ······
结论
4、如果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
则消费者在税收的转嫁中处于有利地
位,······
5、从短期看,产品的供给弹性低于需求弹性,
故短期来说,税负归宿有利于买方;长期
看,供给也将富有弹性,长期税负归宿难
以确定。
R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一般均衡分析
1,General equilibrium approach,
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
相互影响的假定下,分析所有商品和生产要
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定。
一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本
身的供求状况,而且也要受其他商品和生产
要素的供求状况和价格的影响。
2、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未能估计到政府征税对非征税商品市场的影响
价格 价格
食品
数量
服装
数量
0 Q’ Q 0 Q Q’
S’
S
D
E
E’
F
S
S’
D
E
E’
PD
P
PS
P
P’
2、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未能估计到政府征税对
生产要素收益率平均化的影响
资本收益率
资本收益率
0 K H 资本投入量 0 M L 资本投入量
N
I
P
E
C
D
F
G
I
P
( A)公司部门 ( B)合伙经营部门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 理论前提:整个经济体系
? 仅有两个市场:食品与服装市场;
? 生产要素仅有两种:资本与劳动力;
? 家庭部门没有任何储蓄:收入 =消费。
? 共涉及四种税,
? 只对某一部门的某种生产要素收入课税;
? 对两个部门的某种生产要素收入课税;
? 对某种商品的消费课税;
? 综合所得税。
? F为食品业; M为服装业; K为资本; L为劳动力。
? tKF为以食品业的资本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LF为以食品业的劳动
者工资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F为以食品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的税;
tKM为以服装业的资本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LM为以服装业的劳动
者工资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M为以服装制品的流转额为课征对象
的税; tK为以食品和服装两个部门的资本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L
为以食品和服装两个部门的劳动者工资收入为课征对象的税; tT为综
合所得税。
tKF + tLF = tF
+ + +
tKM + tLM = tM
tK + tL = tT
商品课税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一)商品税 ——以食品税 tF为例,
? 局部均衡分析中,对食品征税,其价格上涨,产量下降,结果是
税收分别由消费者和生产者所分担。
? 一般均衡分析
? 从消费者角度,tF↑→ 食品购买量 QF↓, PF↑,部分购买力转向服装
QM↑→ 短期内 PM ↑,随之 PF ↓ → 税负不仅落在 食品消费者身上,同样
落在其他消费者身上。
? 从生产者角度,tF↑→ 食品 收益率下降,生产要素向服装业流动。假定两
部门的资本劳动替代率不同 → 若流出劳动力多,则 PL ↓, 税负由劳动者
承担;若流出资本多,则 PK ↓, 税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二)部分要素税 ——以对服装业资本收入征税 tKM为例
? 收入效应,tKM↑,tKF为零 → 服装业资本收益率 ↓,资本
向免税的食品业流动 → 如果服装业为劳动密集型,则 PK
↑,PL↓,税负由劳动者承担;如果服装业是资本密集型,
则 PK↓, PL↑,税负由资本所有者承担 。
? 替代效应,tKM↑,tKF为零 → 生产者减少资本使用量,增加
劳动力的使用量 → PK ↓ → 税负由两部门资本所有者承担 。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转嫁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三)一般要素税 ——以对劳动收入课税 tL为例
? 由于是对两个部门的劳动收入都课税,因
此劳动力没必要流动,因而无法转嫁,劳
动者承担全部税负。
(四)综合所得税
? 由于对资本、劳动收入总额征税, 因而无法转嫁。
结论,
一般要素税、综合所得税、一般销售税(包括增
值税)对经济影响小。
R
8.6 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
? 税收对市场机制的干扰
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税收的额外负担 (效率损失)
? 税收对生产者
?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影响
?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
税收的额外负担
价格
产量
D0
E
Q1 Q0
D
P1
P2
P0
E1 税收额
外负担
0
S0
S1
C
E0
R
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C1
T
T
I1
I2
x1 a1 a1*
a2
a2*
x2
x1
x2
a2*
a1*
C1
I1
T
T
? TT:生产可能边界; I:
社会无差异曲线。
? C1,税前最优生产点。
? 对 X1征消费税,X2不征
税 → X2生产增加,X1减
少。
? 新组合 C2(不是切点 )。
? 征一次性税收(所得税、
一般销售税) → 生产者可
支配资源减少 → 生产水平
下降
a1
C2
C2
T *
T *
0 0
R
对食品征税 征一次性税收 食品
衣物 衣物
食品
税收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 对食品征税,对衣物不征税。
? W→M,收入效应; M→Y,替代效
应。
? 食品是正常品(收入、替代效
应方向相同)
? 对消费者征一次性税收:
AB→CD 。
? 对食品、衣物的消费等比例
减少。
W Y
A
I1
I2
M
B E
0
I1
I2
B
A
C
D
0
W
X
R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劳动时数 劳动时数


率 S
S
W1
W2
W1
W2
L2 L1 L1 L2
?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S为正斜率。
? 对工资收入征所得税
( W1W2) → 劳动投入
量 ↓ 。
?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S为负斜率。
? 征税会使纳税人感到
工资不足,从而增加
劳动投入。
税收影响劳动和闲暇间的选择 人头税和比例所得税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I1 I2
I3
P1
P2
P3
A
B
D
E
L1 L2 L3
C
闲暇


0
P1
P2 P3
A
B
E
L1 L2 L3 闲暇


0
? 未征税时,个人预算线 AB,均衡
点 P1。
? 征比例所得税,预算线内移为 EB,
新均衡点 P3。
? 分解,P1→ P2为替代效应;
P2→ P3为收入效应。
? | L1L2|<| L2L3|,且方向相
反,说明闲暇是吉芬商品。
? DE是征人头税后的预算线。人头
税不管收入高低,都征同样数额
的税。
? 均衡点 P2与 P3征税额相同,但 P3
效率更高,因为只发生收入效应,
没有替代效应。
? 人头税效率高,但不符合公平。
R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消费


0 消费


0 C2 C1
A
B
P1 P2 S*
E
I1
I2
C1 C2
I1
I2
P1
P2
S1
S2
? 对储蓄前的收入征税
(如消费税) → 个人
收入 ↓→ 储蓄相对增
加,消费减少
? 对储蓄后的收入征税
(利息所得税)会产生
替代效应 → 储蓄 ↓,消
费 ↑
R
税收对私人投资的收入和替代效应
? 对投资所得征税(所得税)
? 替代效应 P2(C↑, I↓) 。
? 收入效应 P3(C↓, I↑) 。
8.7 优化税制理

第九章 中国税制
? 中国税制的演进和改革
? 现行税制简介
? 中国税制的进一步完善
9.1 中国税制的
演进和改革
9.1.1 1994年之前的中国税制
? 新中国税制的建立
? 195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 1958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 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前三次改革以税制简化为特点
? 1978--199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重建复合
税制
1994年之前的中国税制( 2)
? 1978年前:“非税论” ——计划可以解决一
切,排斥税收的调节作用。
? 1978年后:“税收万能论” ——税收调节范
围过宽,用以调节“计划”和“市场”之间
的真空。
9.1.2 1994年的税制改革
? 1994年税改的背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
标的确立及其客观要求
? 市场经济要求税收适度调节
? 市场经济要求税制中性、公平、统一
? 市场经济要求税制简化,便于征管
? 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接轨
? 1994年税改的内容( p264-267)
? 税收调节的范围,
? 收入公平分配
? 经济结构(产业、产品结构 ? )
? 出口退税
? 特殊企业的生产
? 经济波动
? 1994年前税制的越位和缺位
? 越位:以税代工资、以税代价、以税代利、以
税代法调节
? 缺位:遗产增加、金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社
会保障 ?? back
9.2 现行税制简

现行税制简介
? 商品课税
?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 所得课税
? 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 其他税类
9.2.1 商品课税
?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和劳务为征税对象的税
类。
? 商品课税的持征,
? 课征普遍。
? 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商品流转额指商
品销售的收入颜,非商品流转额指交通运输、邮政电讯
以及各种服务性行业的营业收入。
? 主要实行比例税率。
? 计征简便
? 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R
(一) 增值税
? 增值税的概念
? 增值税是以商品或劳务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课征
的一种税。
? 所谓增值额是指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新创造的那部分价值。
增值额的概念
可从下几方面理解,
1、从商品价值构成理论上讲,增值额是社会总商品价值
中 V+M的部分。
2、从商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而言,一件商品的最后销售额,
相当于该商品所经历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增值额之和。
3、从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看,增值额就是这个单位商品
销售或经营收入扣除非增值项目金额后的余额。
4、法定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期的生产经
营过程中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
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因此,增值税实际上是以法定增
值税为征税对象课征的一种税。
经营环节 ① 销售全额 ② 增值额 ①× 10% ②× 10%
原材料生产 50 50 5 5
半成品生产 70 20 7 2
产成品生产 95 25 9.5 2.5
商业批发 120 25 12 2.5
商业零售 130 10 13 1.3
合计 465 130 46.5 13
增值税的优越性
?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重复征税的弊端,体现了
效率原则 。
? 税额不受流转环节多少的影响,有利于资源
配置和财政收入稳定。
? 通过实行凭发票扣税的办法,可建立一种相
互监督机制 。
? 通过设置零税率,可对出口商品实行彻底、
规范的退税。
增值税的类型
?,生产型”增值税。即为生产经营者的销售收入
或经营收入,减去所购进的各类材料及固定资产
折旧费以外的其他费用支出后的余额为计税增值
额。
?,收入型”增值税。即以“生产型”的增值额减
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作为计税增值税额。
?,消费型”增值税。即以“生产型”增值额减去
当期购置的全部生产设备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计税
增值额。
,收入型“和”消费型“因为允许外购固定资产分期和一次性扣
除,其计税增值额相应减少,税负相应减轻,利于鼓励企业和投资。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大都选择”收入型“或“消费型”;“生产型”
则对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有一定作用。 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生产型”增值税。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
?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以及进口的货物(货物
是指除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之
外的有形动产<包括电力、热力和气体以及
货物期货>)
? 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 属于征税范围的特殊项目和特殊行为。
增值税的纳税人
? 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
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
值税的纳税人。
? 增值税纳税人根据其生产经营规模大小和财
务会计核算健全与否标准,可分为一般纳税
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增值税纳税人之所分为两类纳税人,是因为
不同类的纳税人采用的计税方法不同 。
增值税的税率
增值税税目税率表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应税劳务,按简易方法,依 6%的征收率计算;
从 1998年 7月 1日起,商业企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由 6%调减为 4%,
其他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仍为 6%。
征收范围 税率
出口货物(国家另有规定除外) 0
一、农业、林业、牧业产品,水产品
二、食用植物油和规定的粮食复制品
三、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气、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
民用煤炭制品
四、图书、报纸、杂志(不包括邮政部门发行的报刊)
五、饲料、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塑料薄膜
六、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采选产品、煤炭
13%
原油、井矿盐和除上述货物以外的其他货物、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17%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一)免税项目规定,
1、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业产品;
2、避孕药品和用具;
3、古旧图书;
4、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试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
5、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货物和设备;
6、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的设备;
7、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
8、销售自己使用过的除游艇、摩托车、应征消费税的汽车以
外的物品
除上述规定外,增值税的免税、减税项目由国务院规定,
任何地区、部门不得规定免税、减税项目
增值税的税收优惠
(二)起征点的规定
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只限于个人,起
征点幅度规定如下,
1、销售货物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 600—2000元;
2、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 200—800元;
3、按次纳税的起征点为每次(日)销售额 50—80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属税务机关应在规定的
幅度内,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并报国家
税务总局备案。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1)
? 从理论上讲,有三种计征方法,
? (1)将纳税单位纳税期内新创造的价值 (如工资、利润、
利息和其他增值项目 )逐项相加作为增值额,然后按适
用税率求出增值税额,称为“加法”;
? (2)从企业单位纳税期内的销售收入额减去法定扣除额
(如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等 )后的余额,作为增
值领,称“减法” (或扣额法 );
? (3)不直接计算增值额,而是从按销售收入额计算的税
额中,扣除法定外购商品的已纳税金,以其余额作为
增值税应纳税额,通常称“扣税法” 。
? 扣税法是扣额法的变形
? 应纳增值税额 =(销售额 -购进额 ) × 税率
= 销售额 × 税率 -购进额 × 税率
= 销项税额 -进项税额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2)
?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的计算
采用的是凭购进货物发票上注明的税款进行扣税的方法。
计算公式为,
应纳增值税 =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销项税额 =销售额(不含税) × 税率
其中,含税销售额 =不含税销售额 +不合税销售额 × 税率
=不合税销售额 × ( 1+税率 )
不合税销售额 =含税销售额 /( 1+税率)
?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纳税额的计算
采用按征收率计算,不得抵扣进项税额的简易计税方法。
其计算公式=当期销售额 × 征收率( 6%或 4%)
增值税专用发票
增值税专用发票是为加强增值税的征收管理,根据增
值税的特点而设计的,专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用的一种
特殊发票。它与普通发票的主要区别,
对比项目 专用发票 普通发票
使用范围 只限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使
用,使用范围窄
所有经营活动都可以使
用范围较广
作用 既是商事凭证,又是增值税
扣税凭证
只是一种商事凭证
开具内容 纳税人税务登记号、交易数
量、价格、价款
交易数量、价格
价格特征 反映的价格是不含税价 反映的价格是含税价
? 专用发票的基本内容
1、购货单位名称、纳税登记证号、开户银行及帐号。
2、销货单位名称、纳税登记证号、开户银行及帐号。
3、商品或劳务名称、计算单位、数量、单价、金额等。
4、流水号。
? 专用发票的基本联次及各联的用途
存根联,销货方留存备查
发票联:供购货方作记帐凭证使用,属于商事凭证
税款抵扣联:购货方计算进项税额的证明,由购货方持有。
记帐 联:销货方核算销售额和销项税额的主要凭证
? 专用发票的印刷
统一由国家税务总局印制管理。
? 专用发票的使用范围
只限于经增值税征收机关认定的增值税一
般纳税人使用。
? 专用发票的领购和使用
? 税务局代开专用发票
R
(二)消费税
? 消费税的课税对象 ——特殊消费品
?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 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
? 消费税的计算(价内税)
消费税的课税对象 ——特殊消费品
? 有危害的消费品 (如烟、酒、鞭炮、焰火)
? 奢侈品 (如贵重首饰、珠宝玉石、化妆品)
? 高能耗及高档消费 (如小轿车、摩托车)
? 不可再生的消费品 (如汽油、柴油)
? 有财政意义的产品 (如汽车轮胎、护肤护
发品)
back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人
? 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
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若从事应税消费品
的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也是消费税的纳
税义务人。
back
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
? 消费税的税率分为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
类。
? 对黄酒、啤酒、汽油和柴油实行定额税率;
对其余应税消费品,实行差别比例税率。
( P270)
back
消费税的计算
? 消费税对一些供求矛盾突出、价格差异较大、计
量单位不规范的消费品采用从价定率计征方法,
其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 × 消费税税率
? 消费税对一些供求基本平衡、价格差异不大、计
量单位规范的消费品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办法,其
应纳税款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 =应税消费品数量 × 单位税额
*消费税为价内税,应税消费品的销售额为含消费税但不
含增值税的销售额。
R
(三)营业税
? 营业税的纳税人
? 营业税的税目和税率
? 营业税的计算
营业税的纳税人
? 凡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
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
的纳税人。
?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若提供应税劳务、
转让无形资产和销售不动产,也是营业税的
纳税人。
R
营业税的税目和税率
? 营业税的税目、税率按行业、类别的不同
分设。
?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
化体育业 ——3%;
? 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金
融保险业 ——5%;
? 娱乐业 ——5-20%;其中的夜总会、歌厅、
舞厅、游戏等统一按 20%税率执行。
R
营业税的计算
? 纳税人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
者销售不动产,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
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营业额 × 适用税率
? 其中,营业额,是指纳税人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
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向对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 价外费用 包括向对方收取的手续费、基金、集资费、代收
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费用。凡价外费用,
无论会计制度规定如何核算,均应并入营业额,计算应纳
税额。
R
(四)关税
? 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 税目、税率
? 计算
关税的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 课税对象:( 1)应税出入境货物流转额;
( 2)应税行李物品、邮递物品 。
? 纳税人,( 1)经营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
( 2)行李物品的持有人,进口个人邮件的收
件人。
R
关税的税目、税率
? 截至 2001年 7月 1日,我国关税税目为 7111个。
? 税率分为进口货物税率、进口物品税率和出口货
物税率。
? 进口税率又分为普通税率和最低税率,对原产于
与中国未订有关税互惠条款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的
国家的进口货物,按照普通税率征税;对原产于
与中国订有关税互惠条款的贸易条约或协定的国
家的进口货物,按照最低税率征税。
? 任何国家或者地区对其进口的原产于中国的货物
征收歧视性关税或者给予其他歧视性待遇的,海
关对原产于该国家或者地区的进口货物,可以征
收 特别关税 。
R
关税的计算
? 关税纳税额的计算公式是,
? 应纳税额=进出口的应税货物数量 × 单位完
税价格 × 适用税率
? 其中进口货物以海关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
的到岸价格作为完税价格;出口货物以海关
审定的成交价格为基础的售予境外的离岸价
格,扣除出口关税后作为完税价格。
R
9.2.2 所得课税
? 所得课税是对所有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
称。
? 所得课税具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 税负相对公平。
? 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 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
? 课税有弹性。
? 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要求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素质
要高 。
? 我国现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有企业所得税、个人
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R
(一)企业所得税
? 纳税义务人
? 计税依据
? 税率
? 计算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
?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实行
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和组织。
? 具体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
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有生产经营所得
和其他所得的其他组织。
R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
?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
和其他所得,是扣除成本费用后的纯收益,是来源
于中国境内和中国境外的合法所得。
? 生产经营所得 是指企业从事物质生产、商品流通、
交通运输、劳务服务以及其他盈利事业取得的所得。
其他所得 包括企业取得的财产转让所得、利息所得、
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股息红利所得以及
因固定资产盘盈等原因导致的其他所得。
R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
? 基本比例税率 33%。
? 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 3万元以上(含 3万元)
的企业,暂减按 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
应纳税所得额在 3万元以上 10万元以下(含
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 27%的税率征收所
得税。
R
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其中,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
额。
? 准予扣除的项目是指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各项成本、
费用、税金和损失,包括,
1.成本,即生产经营成本,是指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
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各项间接费用;
2.费用,即纳税人为生产经营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发生
的销售(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3.税金,即纳税人按规定缴纳的消费税,营业税,城市
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
4.损失,即纳税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营业外支出、
已发生的经营亏损和投资损失以及其他损失。
R
(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

? 纳税人
? 计税依据
? 税率
? 计算
? 税收优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
纳税人
? 外商投资企业,指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
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外
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
业。
? 外国企业,只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
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立机构、场所,但
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
其他经济组织。
R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
计税依据
? 计税依据是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
? 外商投资企业应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
外的所得缴纳所得税,而外国企业仅就其
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所得税。
R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
税率
? 外商投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
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所获得的收入,
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 30%;地方所得税,
按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税率为 3%,合计税率为 33
%。
? 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而有取得
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
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上述
所得与其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时,应当按 20%税
率缴纳 预提所得税 。
R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计

?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
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应纳税所得额就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
总额减去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R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税
收优惠
?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所得税税收优惠,
主要包括减免税,再投资退税以及亏损结转
等。
1.减免税的规定
? 对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
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和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
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 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 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
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 24% 的税率征收
企业所得税;
? 设在沿海经济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
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
业,属于能源、交通、港口、码头和国家鼓励的其他项目,
可以减按 15% 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 对属于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贵重金属等资源开采项
目以外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在 10年以上的,从
开始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
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2,再投资退税
? 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分得的利润
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
投资开发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 5年的,
经投资者申请,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
已纳所得税的 40% 税款;
? 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产品
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的,可 全部退还 其再投资
部分已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3,亏损结转
?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
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发生年度亏损,
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
? 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
延续弥补,但最长不得超过 5年。
R
(三)个人所得税
? 纳税人
? 计税依据
? 税率
? 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
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以及在中国
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
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只要达到我国税法规定
的纳税标准,都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
R
计税依据
? 个人所得税以个人取得的各项所得为征税依
据,其具体征税项目包括 工资、薪金所得,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
的 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
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
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
偶然所得 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所得。
R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 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不同的收入项
目分别采用不同的税率形式和税率,
工资、薪金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
5%~ 45%;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
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采用超额累进税率,税
率为 5%~ 35%; 其余应税项目适用比例税率,税率
为 20%;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的,实行 加成 征
税办法;对稿酬所得,实行 减征 30% 税款的做法。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 %)
速算扣除数









不超过 500元的部分
超过 500元至 2000元的部分
超过 2000元至 5000元的部分
超过 5000元至 20000元的部分
超过 20000元至 40 000元的部分
超过 40000元至 60000元的部分
超过 60000元至 80000元的部分
超过 80000元至 100000元的部分
超过 100000元的部分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0
25
125
375
1375
3375
6375
10375
15375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工资、新金所得适用 )
?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八百元的余额。
R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 适用比例税率的所得,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 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所得,其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 × 适用税率 -速算扣除

R
9.2.3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 人类的财富有两类:自然资源和社会财产。两类财
富有时是难以裁然分开。
? 财产课税和资源课税的特点,
? 课税比较公乎。个人拥有财产的多寡往往可以反映他的
纳税能力,对财产课税符合量能纳税原则。
? 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 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
? 资源税类的主要税种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 财产税类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和遗产税(尚
未开征)。
资源税
? 纳税人
? 在中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
都是资源税的纳税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
及外籍人员。
? 税目、单位税额
? 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计征,对原油、天然气、煤炭、
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
矿和盐作为税目。采用差别定额税率。
? 计算
? 应纳税额=课税数量 × 单位税额
R
9.2.4 其他税类
? 行为课税包括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船舶吨税、印花税、契税、屠宰税和筵席税。
? 目的课税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已暂停)、土地增
值税、车辆购置税、燃油税。
? 农业税类包括农业税和牧业税(逐步取消) 。
R
9.3 中国税制的
进一步完善
中国现行税制的主要问题
? 流转税比重偏大,所得税比重过小
? 增值税比重偏大,消费税比重过小
? 个人所得税比重过小,社会保险税缺失
? 现行财产说课征不适当,尚未开征遗产税和
赠与税
? 税种设置上城乡有别、内外有别,性质相同
的税种并存
? 费挤税现象严重
中国税收制度的完善
? 适当调整税收管理体制的
? 完善各税种
? 完善流转税(将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拓宽
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调整消费税的课税范围)
? 的优化所得税(改革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开证社
会保险税)
? 加强财产税(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与城市房地产
税合并为新的房产税;取消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
税,开征燃油税;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
? 改革其他税种(改革城市房地产税、开征环境保护税和
教育税、扩大资源税范围、改革农业税)
第十章 国际税收
? 什么是国际税收?
? 税收管辖权及其冲突
?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 国际税收协定
10.1 什么是
国际税收?
10.1 什么是国际税收?
? 有无专门的国际税的征收机构?有无专门的国
际税种?有无国际税法?
? 国际税收的实质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
? 定义: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
家政府,在对跨国纳税人行使各自的征税权
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中,所发生的国家之间
对税收的分配关系。
国际税收的主要研究对象
? 为何商品税不属于国际税收范围?因为商品
税(包括关税)的税收管辖权的边界较明确,
课税主体和纳税人都是唯一的,不存在向两
个国家重复交税的问题,所以税务权益协调
的必要性不大。
? 税收的国际化,主要是由所得税和财产税的
跨国课征引起的,因而,国际税收的研究对
象主要是在所得税和财产税课征上所发生的
国家之间的权益关系。
? 某 A国人在 B国从事生产经营且有所得 C,A
国因经营者是本国人要对 C征税,B国因 C
来源于本国也要征税,于是对一笔所得 C存
在着两个国家的征税权力,由此而形成国
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A国 B国
所得 C
概念辨析
? 国家税收
? 涉外税收( ? 国家税收,我国有 14个涉外税
种 )
? 外国税收
? 国际税收
R
10.2 税收管
辖权及其冲

10.2 税收管辖权及其冲突
? 管辖权是国家对其政治权力涉及范围的人和
物行使主权的表现,又称为国家的最高管理
权。管辖权一般分为四类,即领域管辖权、
国籍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性管辖权。
?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管辖权的派生物,是国家
在征税方面所拥有的权力。具体来说指的是
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哪些人征税、征哪些税
和征多少税。
税收管辖权的种类
? 行使税收管辖权的两个基本原则,属地原则
和属人原则。
? 三种税收管辖权
? 地域税收管辖权或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国家
有权对来源于本国的收入课税,不论这种收入为
谁所有。
? 公民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本国公民课税,而
不论其收入来源于何地。
? 居民税收管辖权:国家有权对本国居民课税,不
论其收入从何处取得。
税收管辖权的冲突
? 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同时行使两种以上税收管辖,只不过根
据本国国情强调其中一种。发展中国家由于海外投资少,
引进外资多,其收入主要是在本国疆域内创造的,所以往
往选择或强调地域税收管辖权。发达国家海外投资多,引
进外资相对较少,其国际收入是大量的,因而往往选择或
强调居民 (公民 )税收管辖权。
? 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1)居民税收管
辖权与地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 (2)公民税收管辖权与地
域税收管辖权的交叉; (3)居民税收管箔权与公民税收管
辖权的冲突。
? 同种税收管辖权有时也会出现交叉。
? 税收管辖权交叉是国际税收活动的前提和主要内容,而税
收管辖权交叉的表现形式就是国际重复征税。

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应用
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应用 R
10.3国际重
复征税及其
减除方法
10.3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

? 国际重复征税.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参
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同一纳税人的同一所得,同时
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 国际重复征税具有五个特征:征税主体的非同一
性,纳税主体的同一性,纳税客体的同一性,课
税期间的同一性,税种的相同或类似性。
? 国际重复征税对国际经济合作与交往的影响是消
极的:首先,国际重复征税给跨国纳税人造成额
外的税收负担;其次,国际重复征税阻碍国际资
本、商品、劳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再次,国际
重复征税违背税收负担公平合理的原则,从外部
限制了公平税制的建设和发展。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 国际重复征税减除的基本思路:行使居民
(公民 )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纳
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缴纳税收,
借以减除国际重复征税。
? 具体方法,扣除法, 抵免法, 免税法,低
税法。
扣除法
? 扣除法是居住国政府允许纳税人就境外所得
向来源国缴纳的税款从国内外应税所得中扣
除的一种方法。
? 扣除法的指导原则是把居住在本国的跨国纳
税人在收入来源国交纳的所得税视为一般的
费用支出在计税所得中减除。与免税法对比,
在扣除法下,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水平高,国
外所得并没有完全消除重复征税,只是有所
减轻。
R
抵免法
? 抵免法是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消除双重
征税的方法。根据这一方法,居住国政府
按照居民纳税人来源于国内外的全部所得
计算应纳税额,但允许纳税人从应纳税额
中抵免已在收入来源国缴纳的全部或部分
税款。
? 抵免法的指导原则是承认收入来源地税收
管辖权的优先地位,但并不放弃行使居民
(公民)税收管辖权。
? 抵免法分为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
直接抵免
? 所谓直接抵免,是相对于间接抵免而言的,
其含义是允许直接抵免的外国税收必须是跨
国纳税人直接向来源国交纳的。直接抵免的
基本特征是外国税收可以全额直接地充抵本
国税收(称全额抵免),可能的限定条件是
同一项跨国所得的外国税收抵免不能超过居
住国的税收负担(称限额抵免)。
间接抵免
? 间接抵免一般适用于对公司、企业的国外子公司所
缴纳的所得税的抵免。子公司不同于分公司,它只
是母公司的投资单位,它与母公司不是统一核算的
同一经济实体,而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两个不
同的纳税人。所以,母公司从子公司可得到的,只
是子公司缴纳所得税后按照股份分配的一部分股息。
因此,对母公司从子公司取得股息计征所得税时应
该予以抵免的,不能是子公司缴纳的全部所得税,
只能是这部分股息所承担的所得税额。所以,这种
抵免不是根据实纳税额直接进行,而是按换算的股
息应承担的税额进行间接抵免。
R
免税法
? 免税法 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来源于境外并已
向来源国政府缴税的所得免于征税的方法。
? 免税法的指导原则是承认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
独占地位,对居住在本国的跨国纳税人来自外国并
已由外国政府征税的那部分所得,完全放弃行使居
民(公民)管辖权,免予课征国内所得税。
? 全额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纳税人课税
时,允许从其应税所得额中扣除来源于境外并已向
来源国纳税的那一部分所得。这种办法在目前国际
税务实践中已不多见。
? 累进免税法,即居住国政府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给
予免税,但在确定纳税人总所得的适用税率时,免
税所得并入计算。也就是说,对纳税人其他所得征
税,仍适用其免税所得额扣除前适用的税率。目前
R
10.4 国际
避税与反
避税
10.4 国际避税与反避税
? 国际避税与国际避税地
? 国际避税的基本方法
? 应对国际避税的措施
10.4.1 国际避税与国际避税地
?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的利用国与国之间税制的
差异以及税收法规中的漏洞在从事跨国经营活动中,
通过种种合法手段规避或减少有关国家纳税义务的
行为。
? 国际避税地是指那些可以给人们借以进行所得税和
财产税国际避税活动的国家和地区。其类型有:
( 1)无税或低税的国家和地区;( 2)仅实行地域
管辖权;( 3)对特定公司提供特殊优惠;( 4)与
他国签订有大量税收协定。
R
10.4.2 国际避税的基本方法
? 逃避税收管辖权
? 转移和隐匿征税对象
? 利用税法规定作出避税决策
(一 ) 逃避税收管辖权的避税方式
? 自然人变更住所或居所,以逃避税收管辖权
? 自然人通过国际旅行、住在船上甚至游船上等方法,使其不
成为任何国家的居民;
? 利用有关国家之间确定居民居住时间的不同规定,选择居住
期。
? 把住所从高税国迁往低税国。
? 法人通过选择或改变税收居所的方式逃避税收管辖权
? 在以登记注册地为法人居民身份判断标准的高税国中,法人
可事先选择在低税或免税的避税港注册登记的办法;
? 在以公司的实际管理和控制中心所在地为法人居民身份判断
标准的国家,法人可变更董事会开会地点、转移重要决策人
员居住地址或改变决策中心等办法,把主要管理机构所在地
转移到低税国。 back
(二 ) 转移和隐匿征税对象
? 自然人 转移和隐匿征税对象的方式
? 利用信托等各种方式将其财产转移到低税国或
无税国 ;
? 利用不记名债券和票据来隐瞒其股息和利息收
入。
? 法人 转移和隐匿征税对象的方式
? 利用关联企业转移定价转移收入和费用
? 利用常设机构 转移收入和费用
? 利用避税港实现转移利润避税
back
(三 ) 利用税法规定作出避税决策
? 利用 延期纳税 的规定,不分或少分股息,通过不合
理保留利润达到避税目的。
? 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形式 避税。跨国法人在对外投
资时,可以选择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
构等不同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不
同、财务处理不同,税收待遇也不同。
? 利用 许多国家在税收上实行的某些 优惠措施,如加
速折旧、投资抵免、差别税率、专项免税、亏损结
转、减免税期等等来避税。
R
10.4.3 应对国际避税的措施
? 运用总利润原则和正常交易价格原则,调整
转让定价
? 对利用低税国转移或隐匿征税对象的制约 (如
取消延迟纳税的规定等 )
? 对改变经营形式避税的制约
? 防止逃避税收管辖权 (如限制避税性移居 )
R
10.5 国际
税收协定
10.5 国际税收协定
? 国际税收协定,即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协调跨国纳税人
的税收分配关系,为了消除或减轻国际双重 (或多重 )纳税
而签订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协议。
? 国际税收协定的分类方法有,
( 1)以涉及主体为分类标准,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分为双
边税收协定和多边税收协定。 双边税收协定 是指两个国家
之间缔结的税收协定。 多边税收协定 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
国家之间缔结的国际税收协定。
( 2)以涉及内容为分类标准,国际税收协定可以分为一
般税收协定和特定税收协定。 一般税收协定 是指缔约各方
所签订的广泛涉及处理相互之间各种税收关系的协定。 特
定税收协定 是指缔约各方为处理相互间某一特定税收关系
或特定税种问题而签订的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的内容
? 第一,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包括明确所得
概念、协调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箔权以及
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
? 第二,保证税收无差别待遇,主要是确认
缔约国一方的跨国纳税人,在另一国所负
担的税收和有关条件,不能与该国本国纳
税人在相同情况下的税负和有关条件有所
差别。
? 第三,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我国的国际税收协定
? 我国已与 70个国家缔结了国际税收协定。
? 我国缔结国际税收协定的基本原则,
? 坚持所得来源国与居住国共享税员的原则。
? 坚持税收待遇对等的原则。
? 坚持税收饶让原则。
第十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与收益分配
? 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 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与管理
11.1国有资产的
概念与分类
11.1 国有资产的概念与分类
?财产与资产
?国有资产的概念
?国有资产的分类
11.1.1 财产与资产
? 广义而言,资产就是财产,即一定时点的 财
富存量。
? 狭义来讲,只有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经营
活动的财产才叫,资产,,它一般具有增值
的要求;,财产,是一个含义更为广泛的概
念,财产可以是经营性的,也可以是非经营
性的。
R
11.1.2 国有资产的概念
? 广义国有资产 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
债权和其他权益,包括,
1.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
产;
2.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应属于国
家所有的财产 ;
3.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
4.由于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
财产;
5.由于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
国家所有的财产。
? 狭义国有资产 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
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界定的
不同角

从资产归属角度
界定
从管理范围(或内容)
界定
表述
国有资产,指
的是属于 国家所
有 的全部财产以
及各种自然资源
财富
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或
依据法律,或基于 权力
行使,或由于 预算内或
预算外支出,或由于 接
受馈赠,或由于 资产收
益,取得应属于国有的
财产
共同点 认为国有资产就是国有财产
R
11.1.3 国有资产的分类 (1)
分类标

具体分类项
目 项目具体内容
按经济
用途
经营性国有
资产
指各类企业经营使用的和按企业要求
经营使用的国有资产
非经营性 是指用于事业、行政、公益服务而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的国有资产
按资产
存在形

有形资产
是指具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的资产,
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资源
性资产。
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却能
在一定时期里提供收益的资产,它包括:
知识产权;工业产权;金融性产权。
国有资产的分类 (2)
按行政隶属关系 中央政府管理的资产 地方政府管理的资产
按所处地理位置 境内国有资产 境外国有资产
R
11.2 国有资产管
理与资本运营
11.2 国有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
?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 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
?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
11.2.1 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双
重目标
要维护国家所有者的
权益,保障国有资产的 保
值和增值,增加财政收入;
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整
体质量,充分发挥国有经
济的 主导作用,促进整个
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目标的实现
? 要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双重目标,就必须通过国有资产的资
本化、市场化来实现。
? 国有资产的资本化 是国家对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体现,由特定
的使用价值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就是要把沉淀于生产领域
的国有资产从单纯生产要素的地位中解脱出来,还其资本的
属性。
? 国有资本的市场化 意味着通过以产权交易为核心的资本运营,
价值主体可以在实物资本形态和货币资本形态之间反复转换。
通过这种市场化的价值运动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从而
更有效地发挥国有资本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
的主导作用。
R
11.2.2 国有资本运营的意义
? 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国企内部
治理结构
? 有利于调整国有资本的战略结构
? 一方面,重点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
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和领域。
? 另一方面,在竞争性行业和一般性行业,通过
资本优化重组,提高国有资本的整体质量。
? 有利于发挥国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引导作

R
11.2.3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 1)
操作方式 适用对 象 具体操作方法(或操作 特点) 预期后果(或此方式
的优点 )
整体
出售
变现
经营不
佳的国
有中小
企业
通过资产评估确定国有资本
的出售底价,然后实行公开竞
争招标的办法,较准确地找到
国有资本出售价格,所得资金
除用于职工养老、安置等问题
外,全部投入地方公益性事业
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企业
出售后,企业的经营管理
层被大幅度调整,引入新的
经营管理方式,转换了企业
机制。同时,国有资本的重
新投入又加强了基础设施等
部门的建设,优化了国民经
济结构
股份
制改

国有资
本应逐
步退出
的大型
企业
根据国有资本控股、参股的
需要,由资本经营公司作为发
起人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造,通
过发行股票,或者直接引入外
资,使原先国有独资的产权结
构改变为控股以至参股的产权
结构
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新
的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
元化,调整企业资本结构,
同时引入新的经营机制和管
理人才,改善了企业内部治
理结构,优化了企业资产结
构 (包括企业人力资产与物质
资产结构 )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 2)
操作
方式 适用对象
具体操作方
法(或操作
特点)
预期后果(或此方式的
优点 )
企业
购并
主要适用形
式 6种
( P322)
兼并,联
合、收购
企业购并其结果是企业
所有权和由此引起的企
业控制支配权的转移
托管 优势企业对
效益差的国
企托管
在目标企业
的产权不动
的情况下,
优势企业获
得对目标企
业资源的实
际控制权
优势企业输出的主要是
管理、技术、营销渠道、
品牌等“软件”,降低
了优势企业的扩展成本。
对被托管方来说,可以
减少抵触情绪和剧烈变
动引起的摩擦
国有资本运营方式( 3)
操作
方式 适用对象
具体操作方法
(或操作特点)
预期后果(或此方式的
优点 )
股权
与债
权互

在对某些国有企业
进行股份制改造的
同时,还可考虑国
有股权和债权互换,
由非国有资本取代
国有资本获得对企
业的控制权
原先的国有股权转化为
国有债权,由相应的国
家政策性银行来负责这
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家
股权
转让
或增

股权转让或
增购既可以
通过场外协
议的形式进
行,也可以
通过股票交
易市场进行
P323
R
11.3 国有资产收
益分配与管理
11.3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与管理
? 什么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国有资产收益?
?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11.3.1 什么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
国有资产收益?
?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企业纯收人扣除缴纳
的全部流转税后的余额,亦可称作企业利润。
? 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资产所有权所应
获得的各种收益的总称。
?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是所得税前利润,国有资
产收益是所得税后利润;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包括了国有资产收益。
产品销售收入( C+V+M)
成本( C+V) 企业纯收入( M)
流转税 企业利润( 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
所得税 税后利润( 国有资
产收益 )
上交
国家
财政
部分





分 R
11.3.2 国有资产收益分配的基本原则
? 坚持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原则
? 兼顾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利益的原

? 坚持国家职能与分配形式相对应的原则






所得税
税后利润
国家凭借政治权
利参与利润分配
国家凭借国有产
权参与利润分配
第一层次的
分配关系
(刚性、统一、
规范性 )
第二层次的
分配关系
(弹性、灵活、
非规范性 )
R
11.3.3 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 国家集中的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 收益的实现形式 (利润、租金、资金占用费、
股息、红利 )
? 收益的使用管理(编制独立的国有资产经营
预算;委托中介经营机构负责再投资)
? 留存企业的国有资产收益的管理
? 指导性管理(国资管理和财政等部门只对企
业留存收益的提取、分配、使用方向进行规
范 )
? 国有企业留存收益的分配使用
国有股份制企业留存收益的分配
使用顺序
? 被没收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
? 弥补以前年度亏损。
? 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
利润扣除前 2项的 10%提取,盈余公积金已达到注
册资本 50%是可不提取。
? 提取公益金,用于企业职工集体福利设施支出。
? 支付优先股股利。
? 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按照公司
章程和股东决议提取使用。
? 支付普通股股利。
第十二章 公共定价与政府收费
? 公共定价的含义和目的
? 自然垄断与公共定价
? 蛛网市场与公共定价
? 收入分配与公共定价
? 政府收入与公共定价 ——行政事业单位的收

12.1 公共定价的
含义和目的
公共定价的含义
? 公共定价是政府出于效率和公平的目的,对
某些物品或服务制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的行为。
? 公共定价是政府管制的一种形式,其他的管
制形式还有数量管制、质量管制和资格管制。
公共定价作为政府的政策手段并不是孤立的,
实际上,它总是需要税收、补贴以及其它公
共管制的配合。
公共定价的目的
?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竞争失灵的自然垄
断市场)
? 实现微观市场的稳定(如农产品市场)
? 改进收入分配
? 取得财政收入(收费)
R
12.2 自然垄断与
公共定价
一般垄断不适合公共定价
? 在理论上是有效的(如图)。
? 政府必须掌握充分的信息,以弄
清具体的垄断产品的需求曲线与
边际成本曲线。
? 一旦政府规定了过高的价格,垄
断者的高价也就被法律所确认,
企业也再无努力降低成本的动力。
?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反垄断法,
扩大地区间、国际间竞争的方式
来消除垄断,依靠竞争的力量将
价格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公共定价是解决自然垄断问题的理想
方法
? 在自然垄断情况下,企业的平均成本递减,
垄断所造成的效率损失会更加显著,采用反
垄断方法会使企业规模下降,生产成本上升,
不能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 由于自然垄断的特点,异地问或国际间又不
可能产生竞争。这时,公共定价是改进效率
的唯一办法。
政府对自然垄断产品的定价方法
? 边际成本定价
? 平均成本定价
? 二部定价
边际成本定价与平均成本定价
? P=P0时,产量最小,效率损失最
大,为 ⊿EBD ;
? P=P1=MC时,效率损失为 0,但企
业会发生亏损( □ P3P1DF);
? P=P2=AC时,企业可获正常利润,
但仍有效率损失( ⊿HID )
R
二部定价与其他定价效率比较
? P=P1=MC时,总收费额 P1DQ1O,企业亏损
P3FDP1,消费者剩余 ADP1,外加税收及其
超额负担。
? P=P2=AC时,总收费额 P2HQ2O,消费者剩
余 AP2H。
? 二部定价 F=N/K+aQ=P2HIP1+P1DQ1O,
消费者剩余 AHP2+HDI。
二部定价与消费者退出
? 如果固定费用大于该消费者按边
际成本价格支付所能得到的消费
者剩余的话,这个消费者就会退
出消费,需求减少,MU→MU’,
这就会造成该产品消费上的效率
损失( ⊿ACF )。
R
12.3 蛛网市场与
公共定价
蛛网市场的价格不稳定性
蛛网市场具有一些持殊的性质,
? 从开始生产到生产出产品需要一段较长的时
间,而且在这段时间内生产规模无法改变。
? 本期的产量决定本期的产品价格,本期的产
品价格决定下期的产量。
存在三种蛛网市场
? 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封闭型蛛网
公共定价与农产品市场
? 政府要将价格定在长期均衡价格上,并根据短期供给量的波
动来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丰收时候,由政府来购买剩余农产
品,增加库存或用于出口;在歉收时节,政府销售库存产品,
或者进口,以解决农产品短缺。
R
12.4 收入分配与
公共定价
收入分配与公共定价
? 价格是一种分配机制,改变价格就改交了分配的
格局,其结果必然是将一部分人的利益转移给另
一部分人。
? 在某些情况下,公共定价所形成的收入再分配是
与效率目标相一致的。如当市场竞争失灵,存在
垄断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并不标志着效率,改变
这一价格就有可能既改进效率,又促进公平。
? 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收入再分配的公平目标与
效率目标相矛盾。如采用公共定价的方式以帮助
低收入者往往会造成一部分资金的泄漏。因为接
受政府补贴的低价商品的购买者不仅是低收入者,
高收入音也会购买。这就使本来旨在帮助低收入
者的一部分资金实际上补贴给了高收入者。
R
12.5 政府收入与公
共定价 ——行政事
业单位的收费
政府收入与公共定价 —— 行政事业单
位的收费
? 政府收费的含义、种类和特征
? 政府收费的依据
? 政府收费的现状、问题和改革
12.5.1 政府收费的含义、种类和特征
?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特定服务和实施特定
管理所收取的 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提供公共服务直
接向使用者和受益者收取的 使用费 。政府收费是一
种特殊的价格形式,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 种类:公共服务使用费;特许权使用费;规费;鉴
定、评估活动的中介费。
? 特征,
? 政府收费的主体为行政主体
? 的国家行使管理职能为前提
? 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
? 仅限于为特定对象服务 back
12.5.2 政府收费的依据
? 规范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需要。(如
许可证、执照、商标注册费)
? 提供公共产品并调节其供求关系的需要。
? 是消除外部负效应的需要。(如排污费、交
通事故处理费、罚没款等)
?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 (如城市卫生费)
back
12.5.3 政府收费的现状、问题和改革
? 目前我国行政收费和事业收费的项目多、数额大、资金分
散、管理混乱。从大类划分,收费有几百项,从小项目划
分,则高达几千项。
? 政府收费很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财政体制方面对各
级政府部门的职能界定不清晰、不明确,以至事权与财权
不对称而发的各项收费,又有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约束不严、
法制不健全而滋生的乱收费和变相收费,还有分配制度不
衔接、不协调导致的税费关系不清等等。
? 必须本着整顿分配秩序、规范分配行为、完善分配制度、
地理顺分配关系的原则,积极从事政府收费制度改革。
? 基本思路是实行税费制度综合改革,采取“清理、取消、
保留、归并、转型、改税”等多项改革措施和改革办法。
第十三章 政府债务理论与管理
? 政府债务的产生与发展
? 两种不同的国债观
? 政府债务的功能
? 政府债务的负担与规模
? 政府债务制度与管理
? 政府债务的效应
? 外债
13.1 政府债务的
产生与发展
政府债务的涵义
? 政府债务(公债)是政府凭借其信誉,按照有偿原
则,以债务人身份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方式。
? 具体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
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 我国地方政府无权以自身名义发行债务,故人们常
将公债与国债等同起来。
社会债务
公债(政府举债)
私债(私人和企业举借的债务)
中央债(国债)
地方债
政府债务是政府信用或财政信用的主
要形式
? 政府信用,或称为财政信用,是指政府按照有借有
还的商业信用原则,以债务人身份来取得收入、或
以债权人身份来安排支出。
? 公债只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财政信用的其他形
式包括:政府向银行借款、财政支农周转金、以及
财政部门直接发放的财政性贷款等。
? 政府债务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它以政府信誉为
担保,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政府债务的产生与发展( 1)
? 政府债务产生于奴隶社会,早在公元前 4世纪,希
腊和罗马就出现了国家向商人、高利贷者和寺院
借债的情况。
? 到了封建社会,由于战争的频繁和封建帝王的挥
霍无度,借债规模有所扩大,但发展十分缓慢。
? 世界上第一张名符其实的政府债券,出现于最早
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地中海沿岸国家。
12世纪末期,在当时的意大利城市佛罗伦萨,政
府曾以发行债券的方式向金融业者商借资金。至
14世纪和 15世纪,意大利各城市几乎都发行了政
府债券。
政府债务的产生与发展( 2)
? 政府债务作为一种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首先在
荷兰牢固地确立起来。 17世纪初,荷兰由于在海
外贸易和商业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而逐渐强大起
来。当时的荷兰,国内资金充斥,资金所有者们
便竞相把资金贷给本国政府或外国政府。与此同
时,荷兰政府为了进一步向海外扩张的军费需
要.大量举借政府债务。
? 此后,英国取代了荷兰的地位,再加上国内工场
手工业的倔起,英国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政府债务的发展中心遂从荷兰移向英国,井迅速
在整个欧洲流行开来。
美国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
(1965 —— 1998年)
财政年度 公众持有的债
务( 10亿 $)
公众持有的债务占GDP的
百分比 ( %)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3
1998
261
283
395
709
1499
2410
3247
4218
39.6
29.4
26.8
27.8
38.4
44.6
51.6
51.5
政府债务存在和大规模发展的基础
? 第一,充裕的闲置资金。这是发行政府债务
的物质条件。
? 第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信用制度的完善是
发行公债必须的技术条件。
? 第三,政府债务的存在和发展还必须与商品
货币经济下的社会意识观念相适应。
政府债务在当代世界各国经济中的地

? 政府债务总是与国家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
期的公债主要是财政困难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
向前发展和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国家对经济的干
预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而要实现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经济的职能,就有必要借助公
债这个重要工具。
? 今天,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几
乎所有国家,无不将政府债务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
重要来源。
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
? 1950年,302亿元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 1954至 1958年,分五次发行了总额为 3546亿元
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 1981年,重新开始发行国内公债。但那时我国的
国债还很不规范,存在着很多缺点,诸如强制购
买、禁止出售、债息率较低等。到 80年代中期,
人们已很不愿意购买国债,普遍把它作为变相的
征税。
? 后来,我国对公债的发行、管理进行了不断的改
善,包括提高债息率、由强行摊派改为白愿购买,
由禁止出售改为允许自由转让等。经过这些改革,
现在我国的公债已经成为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投资
对象。
年 份 合 计 国内债务 国外借款 国内其他债务
1950 3.02 3.02
1951 8.18 0.01 5.49 2.68
1952 9.78 9.78
1953 9.62 9.62
1954 17.2 8.36 8.84
1955 22.76 6.19 16.57
1956 7.24 6.07 1.17
1957 6.99 6.84 0.15
1958 7.98 7.98
1979 35.31 35.31
1980 43.01 43.01
国家财政债务发行情况

份 合 计 国内债务 国外借款
国内其
他债务
1981 121.74 48.66 73.08
1982 83.86 43.83 40.03
1983 79.41 41.58 37.83
1984 77.34 42.53 34.81
1985 89.85 60.61 29.24
1986 138.25 62.51 75.74
1987 223.55 63.07 106.48 54
1988 270.78 92.17 138.61 40
1989 407.97 56.07 144.06 207.84
1990 375.45 93.46 178.21 103.78
年 份 合 计 国内债务 国外借款
国内其
他债务
1991 461.4 199.3 180.13 81.97
1992 669.68 395.64 208.91 65.13
1993 739.22 314.78 357.9 66.54
1994 1 175.25 1 028.57 146.68
1995 1 549.76 1 510.86 38.9
1996 1 967.28 1 847.77 119.51
1997 2 476.82 2 412.03 64.79
1998 3 310.93 3 228.77 82.16
1999 3 715.03 3 702.13 12.9
2000 4 180.10 4 153.59 23.1 3.41
2001 4604 4483.53 120.47
注,从 1999年开始国内其他债务项目为债务收入大于支出
部分增列的偿债基金。
分 类 国家财政债
务还本付息
[亿元 ]
国内债务还
本付息
[亿元 ]
国外债务还
本付息
[亿元 ]
归还向央行
借款利息
[亿元 ]
债务收入大
于支出部分
增列偿债基
金 [亿元 ]
1992 438.57 342.42 80.26 15.89 --
1993 336.22 224.30 89.22 22.70 --
1994 499.36 364.96 107.17 27.23 --
1995 882.96 784.06 71.69 27.21 --
1996 1355.03 1266.29 60.76 27.98 --
1997 1918.37 1820.40 70.76 27.21 --
1998 2352.92 2245.79 76.60 30.53 --
1999 1910.53 1792.33 90.99 27.21 12.90
2000 1579.82 1552.21 27.61 -- 3.41
2001 2007.73 1923.42 84.31 -- --
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情况 r
13.2 两种不同的
国债观
负债有害论
? 魁奈(重农学派 ):“把财富从农业抽出来,而
且使农村丧失为改善土地以及为利用或耕耘土地
所必要的财富”。
? 斯密:公债是国内现有资本的扣除,会造成社会
劳动和物质财富的的非生产性的损耗。
? 在古典经济学派看来,公债的消极作用包括,
? 公债减少了生产资本,妨碍工商业的正当投资;
? 以公债弥补财政赤字会助长为所欲为,不负责任之风;
? 举债会增加将来财政困难;
? 公债常以高利吸引购买者,会使富者坐享其利,使财
富分配不均,公债不断的膨胀,使市场增多信用,促
使物价上涨等等。
负债有益论( 1)
?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举债支出虽然浪费,
结果可以使社会致富。
? 阿尔文 ?汉森:公债的持续增长,是经济繁
荣和充分就业的必须的条件。
? 克莱因:公债是增加国民财富的重要因素。
? 马斯格雷夫;公债的负担转移到下一代是
公平合理的。
负债有益论( 2)
? 现代凯恩斯学派是把公债和赤字以及补偿性财政
政策联系在一起,对公债大加赞扬。萨缪尔森认
为,
( 1)公债不是一个值得忧虑的问题,而是一
件有益的事,会增加净收入;
( 2)公债不是妨碍经济增长的因素,而是使
经济稳定发展的因素;
( 3)公债的数额不应受限制,公债的发行不
但不应视作国家的债务,而且还应视为国家的资
产;
( 4)公债不会增加人民负担。因此,大量发
行公债有利于经济繁荣和充分就业。
R
13.3 政府债务的
功能
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 通过发行政府债务弥补财政赤字,是政府债
务产生的主要动因,也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
法。
? 以发行政府债务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一般
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
小。( P413)
? P414”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也属于弥补赤
字范围。
功能 2:筹集建设资金
? 筹集建设资金功能与弥补赤字功能,有时能
截然分开,如日本发行的公债明确分为建设
公债和赤字公债,我国从 1987年开始发行
重点建设债券和重点企业建设债券。
? 如果政府债务没有明确规定目的和用途,属
于一般发行,那么只能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
同财政类型上加以区分,从政府债务发行方
式(短期、长期)上加以区分。
功能 3:调节经济运行
? 财政政策:增支减收,赤字预算,反衰退。
? 货币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功能 3:调节经济运行
? 国债同财政政策的关系:弥补财政赤字。
? 同货币政策的关系: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
财政部门执行 中央银行执行
国债 管理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税收 支出 弥补
赤字
公开市
场业务
贴现率 法定准备金
公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R
? 1.从财政角度看,当国家财政遇有临时急需时,
发行公债比较简捷,可济急需。从长远看,公债
还是筹集建设资金的较好形式。一些投资大、建
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等重点
建设,往往需要政府积极介入。
? 2.从经济的角度看,公债是政府调控经济的
重要政策工具。
( 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
理化。
( 2)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
( 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
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13.4 政府债务的
负担与规模
观点一:国债不会形成社会负担
? 道尔顿说:“国债只是社会一连串财富的转
移,就整个 (社会 )观之,既无直接货币负担,
亦无直接币利益,同贷币支付互相抵 销。”
? 按照这种观点,国家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
则集中部分社会资金,国债持有人暂时让渡
资金使用权最终获得还本付息的报偿,谁都
没亏没赚,完全符合社会的交换原则,自然
也就没有所谓负担问题。
观点二:国债会形成现实的负担
? 国民经济的负担
? 关键看国债的使用方向和效益。
? 认购人(债权人)的负担
? 如强制发行、通货膨胀。
? 政府(债务人)的负担
? 还本付息的压力。
? 纳税人的负担和代际负担
? 马克思:国债是一种延期的税收。
国债负担的类型
? 货币负担和实物负担
? 以货币单位计量,还是以实物损失测定
? 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 以税款或外汇的直接损失来衡量,还是以投资或
社会福利的长期减少来预计
? 形式负担和实质负担
? 是只计算还本付息支出,还是分析社会真是资源
的增减变化
国债的债务规模
? 债务规模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历年累积债务的
总规模;二是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三是当年
到期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 衡量债务规模的三个指标,
? 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重。(反映经济承受能力)
? 债务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数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
重。(反映财政对国债的依赖程度)
? 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占当年中央财政支出的比
重。(反映政府还债能力)
对我国政府债务规模的考察 (表 13-4)
? 有关国债负担的指标显示,至今我国国债负
担率是不高的,仍具有较大的发债潜力,但
从偿还能力和依存度指标显示,偿还能力较
弱,依存度过高。
? 这说明我国国债的“应债能力强,还债能力
弱”。提高还债能力的关键是整顿分配秩序,
增加财政收入。
R
13.5 政府债务的
制度与管理
国债的制度与管理
? 国债的种类与结构
? 国债的发行
? 国债的偿还
? 国债市场
国债的种类
? 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
? 短期、中期、长期国债。
? 中央公债和地方公债。
? 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
? 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
? 货币国债、实物国债和折实国债。
? 建设国债和财政国债。
我国的可转让国债和不可转让国债
? 可转让性公债
? 记账式国债、无记名式国债、保值公债和国家建
设性债券
? 不可转让国债
? 凭证式国债和特种定向债券
R
国债的结构
? 1,期限结构
? 政府愿意发行更多的长期公债;而认购者更愿意购买中、短
期公债。
? 我国的现状是中间大,两头小,易形成还债高峰。
? 2,持有者结构
? 国债的持有者以企业为主还是以个人为主取决于应债主体结
构。
? 3,利率水平结构
? 在发达国家,公债利率具有多极化和弹性化特征,制约公债
利率的主要因素证券市场上各种证券的平均利率水平。一般
国债利率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R
国债发行条件
? 1、国债发行额
2、国债期限
3、国债发行价格
4、国债利率
此外,国债的发行条件还包括国
债的票面金额和编号;国债的名称与
发行目的; 国债 的发行对象;发行与
交款时间;还本付息的方式;国债经
销单位和债券流动性的规定等。
国债的发行方式
? 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sale on fixed-yield basis)
? 辛迪加财团包销;
? 中央银行包销。
? 公募拍卖方式( auction technique)
? 连续经销方式。 (sale by tap technique)
? 直接推销方式。 (private placement technique)
? 组合方式。 (combination of selling technique)
我国国债发行方式的演变
? 1981-1990:行政摊派为主
? 1991-1994:承购包销
? 1995至今:招标发行等多种方式
国债的发行价格
? 平价发行,(at bar)
? 折价发行,(at a discount)
? 溢价发行,(at a premium)
国债的利率
? 国债的利率取决于,
? 金融市场利率水平 ;
? 政府信用状况 ;
? 社会资金供给量,
? 国债的付息,
? 按期分次支付
? 到期一次支付,
R
国债的偿还
? 分期逐步偿还法 ;
? 抽签轮次偿还法 ;
? 到期一次偿还法 ;
? 市场购销偿还法 ;
? 以新替旧偿还法,
国债偿还资金的来源
? 政府在国债到期、需要还本付息时,必须有
一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1.预算直接拨款
2.预算盈余偿还
3.发行新债、偿还旧债
4.建立偿债基金
R
国债市场
? 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构成部分。
? 国债市场按照国债交易的层次或阶段可分为
两个部分
? 国债发行市场
? 国债流通市场
? 理想的国债市场体系既有利于降低发行成本、
又有助于投资者降低变现成本,这就要求公
债的发行与交易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
发行与交易一体化。
国债市场的功能
? 1.有利于国债发行的顺畅有效。
2.有利于发挥国债的筹资、投资、融资
等功能;
3.便于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进
行金融宏观调控。
国债发行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 改进国债发行方式
? 应走向以公募拍卖为主、其他方式为辅的多样化
发行模式 。
? 完善国债的一级自营商制度
? 目前的缺陷是,1.主要的商业银行没有加入一级
自营商组织; 2.一级自营商的权力和义务没有很
好地体现出来
? 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记账和托管系统
? 缩短发行期间、固定发行时间 R
13.6 政府债务的
效应
政府债务的效应
?政府债务的挤出效应
? 是否挤出私人投资
?政府债务的扩张效应
? 公债融资具有扩大政府支出的倾向
?政府债务的管理效应
? 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公债管理的经济效应,
----流动性效应
? 指在公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
响整个社会的资金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扩
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 变动公债期限构成的策略,
? 相机决定公债发行的期限种类
? 如对经济实施刺激时,扩大短期债券的发行,提高短期债券比重,
可引起社会的资金流动性增加
? 相机进行公债的长短期调换,
? 相机决定政府债券的应债来源(银行系统或非银行系统)
? 相机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债买卖(如在公债二级市场上买卖短期债
券,对资金流动性产生影响。 )
公债管理的经济效应,
----利息率效应
? 公债的利息率水平变动 —金融市场利率变动 —经济活动水平变动,
? 调整公债发行利率的策略
? 如当经济形势需要实行紧缩时,可相应调高公债发行利率,从而
影响整个金融市场利率上升,起到抑制经济的作用。
? 调整公债实际利率的策略(公债的买卖也可以市场利率结构)
? 如当需要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时,操作机构可买入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价格将上升(其实际利率水平下跌),市场利率水平会随
之下降,从而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
13.7 外债
外债的功能
? 外债弥补财政赤字的功能表现为平衡政府的国际
收支。 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必须用外币来弥补。当
外汇储备拮据时,就需要举借外债来弥补。
? 筹集建设资金是外债的主要功能。 这种功能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举借外债,购入本国短缺
的原材料和设备;二是通过举借外债,引进先进
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本国生产效率的提
高。
? 外债的经济调节功能有是“增量型”的。 外债的
总量调节不是压而是补,外债的结构性调节不是
调减而是加强,是一种“增量”的或“注入式”
的调节,与内债通过对社会资源再分配进行的
“消长式”调节是不同的。
外债的种类
? 政府借款
? 外国政府贷款
? 国际金融机构借款
? 国外商业银行借款
? 出口信贷
? 发行外币债券
? 委托国外金融机构发行
? 直接发行
外国政府贷款
? 外国政府贷款指一国政府利用本国财政资金
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
? 利率较低,甚至是无息。
? 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可达 20年至 30年,是带
有经济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
? 往往规定专门的用途,且一般是以两国政治
关系较好为前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是该组织对基金成员
国政府提供的贷款。
? 贷款只能用来解决成员国国际收支出现的暂
时不平衡,成员国所能借款的额度取决于该
国向基金组织交纳的股份。一般交纳的份额
越大,能获得的借款额度就越大。
? 贷款无论使用何种货币,均按特别提款权单
位计值。
世界银行贷款
? 世界银行集团包括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
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
? 世界银行贷款提供的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的政府、政府部门和由政府担保的公私企业。
外国银行贷款
? 外国银行贷款是由国际商业银行用自由外汇
(即硬通货)提供的商业性贷款。有的还要
求借款国的官方机构予以担保。
? 利率大多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为基础加
上一定幅度的差价。
? 其用途不受限制,资金期限以中、短期为主,
利率较高且大部分是浮动利率,信贷方式灵
活多样。
出口信贷
? 出口信贷指国家专门机构或银行以利息补贴
或信贷国家担保方式,对出口贸易提供的含
有官方补贴性质的贷款,包括卖方信贷和买
方信贷。
? 是国家支持商品出口(特别是支持那种金额
大、交货期长的成套设备),加强贸易竞争
的一种手段。
发行国际债券
? 发行国际债券是指以各种可兑换货币为面
值发行的国际债券。这种形式正在成为国
际信贷的主要形式。
? 特点是,
? 对发行国和发行机构的资信要求较高;
? 筹资金额较大;
? 期限较长;
? 资金可以自由使用;
? 发行手续比较繁琐;
? 发行费用和利率均较高。
外债的结构
? 1.外债的来源结构
( 1)债务资金的地区、国别来源
( 2)债务资金的机构来源
? 2.外债的期限结构
? 3.外债的币种结构
? 4.外债的利率结构
? 5.外债借入者结构
665
外债的规模
? 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外债规模的指标,
? 负债率(即当年债务余额占 GDP的百分比 )
? 偿债率 (即当年债务还本付息额占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的
百分比 )
? 债务率 (即当年债务余额占商品和劳务出口总额的百分比 )
? 国际公认安全线是:负债率 25%,偿债率为 20%,
债务率为 100%。
? 我国的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都在安全线以下。
666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 政府预算概述
? 中国的, 预算法,
? 政府预算的改革
14.1政府预算概

政府预算概述
? 什么是政府预算?
? 政府预算的原则
? 政府预算分类
? 政府预算级次和组成
什么是政府预算?
? 政府预算,又称国家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
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
组织和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在现代社
会,它还是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 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
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成为反映
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
? 从实际经济内容来看,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政府对
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反映的是政府活
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
? 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政府预算是国家的重要立法
文件,体现了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
动的制约和监督。
R
政府预算的原则( P426-427)
? 公开性
? 可靠性
? 完整性
? 统一性
? 年度性
? 法律性
R
政府预算分类
? 以形式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 单式
预算和复式预算 。
? 以内容上的差别为依据,政府预算可分为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
? 从政府预算内容的分合看,预算可分为 总
预算和分预算 。
? 其他划分,
? 普通预算和特别预算
? 中央(联邦)预算和地方预算
? 正式预算、临时预算和追加(修正)预算
定 义 特 点




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分列于
一个统一的预算表上,单一汇集平
衡,而不去区分各项或各种财政收
支的经济性质。
( 1) 整体性强。
( 2) 简便易行。
( 3)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
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




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按经济
性质汇集编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
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预算。经常预算主要以税收为
收入来源,以行政事业项目为支出
对象;资本预算主要以国债为收入
来源,用于盈利性的经济建设支出。
( 1) 便于分析、决策和控
制。
( 2)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各自平衡。
( 3) 由于把国债收入作为
资本预算的正常收入项目,
这就使得资本预算总是平
衡的,只有经常预算的收
支才可能有差额。
back
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
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
调整之后确定的。
? 零基预算,则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
社会经济的预算发展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
支状况。零基预算事实上还未成为确定的编制政府
预算的一般方法,通常只用于具体收支项目预算上。
back
总预算和分预算
? 如果从预算项目(科目)的分合看,总预算就是政
府财政收支的综合计划,它分列一般经费收支和各
类特别收支项目;而分预算则是总预算中一般经费
收支和各类特别收支项目的详细款项。
? 如果从预算的按部门分合来看,部门预算如国防预
算、资本投资预算等就是分预算,而各部门预算的
汇总就是总预算。
back
普通预算和特别预算
? 普通预算又称为经费预算,是指政府编制的一般财
政收支项目(科目)的预算。
? 特别预算是指政府对某些具有特别意义的项目(特
别事业、特殊用途的收支)另行安排的预算,如西
方的公营企业投资预算、公共工程投资预算、社会
保障预算及各类特种基金预算等都属于特别预算。
back
中央(联邦)预算和地方预算
? 中央政府的预算即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计
划,有些国家的中央(联邦)综合预算包
括地方预算,每级综合预算都是本级预算
与下级预算的汇总,而有些国家的中央
(联邦)综合预算与地方预算则是各自独
立的,中央(联邦)预算不包括地方预算
(如美国、英国等西欧国家及日本)。
? 地方政府的预算就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
计划。 back
正式预算、临时预算和追加(修正)预算
? 凡政府依法就各个财政年度的预计收支编成预算
草案,经立法机关审核通过后即宣告正式成立预
算,这就是正式预算或称本预算。
? 为解决预算成立前的政府经费开支,先编制暂时
性的预算,作为在正式预算成立以前进行财政收
支活动的依据,这就是临时性预算。
? 在正式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情况的变化需要
增减正式预算收支时,须再编制一种预算作为正
式预算的补充,这就是追加预算或修正预算。把
成立后的追加预算或修正预算与正式预算汇总执
行,称之为追加(修正)后预算。
R
政府预算级次和组成
? 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自治
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
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五级预算。
? 中央政府预算由中央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
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
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
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的预算组成。各部
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
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
的收支预算。
R
14.2, 国家预算
法,
政府预算法
? 预算法的概念
? 政府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 政府预算几个原则
? 预算管理职权
? 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决算程序
预算法的概念
? 预算法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
管理政府预算的法律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规
定国家立法机关和政府执行机关、中央与地方、
总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权责关系和收支分配
关系。
? 政府预算法主要有三种类型,
? 权责法,以划分各级预算的管理权责为内容;
? 组织法,以预算组织和管理的基本规定为内容;
? 程序法,以预算决算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的程序
为主要内容。
R
政府预算法的指导思想
? 强化预算的法律约束力,使预算收支真正成
为法令性的刚性指标。
? 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
? 把加强预算管理与促进改革和发展经济紧密
结合起来。
? 把法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起来。
R
政府预算几个原则
? 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中央预算中
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
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借债应
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 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
原则编制,不列赤字。
? 各级政府预算应按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
的 1%一 3%设置预备费,规定设置预算周
转金。
R
预算管理职权 ( P430)
?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 各级政府的职权
? 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
? 各部门和各单位的职权
R
预算编制、批准、执行和决算程序
? 预算编制和批准
? 预算执行和调整
? 决算
决算
1
2 3
4
5
6
7
8
9
? 财政部主持预算编制工作
? 由财政部负责指导政府各部门编制支出预算草案并审
核和协调这些草案;同时根据各种经济统计资料和预
测,编制收入预算草案。最后,综合收入和支出两个
部分,把预算草案交给有法定预算提案权或国会审议
权的个人或机构核定。
? 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德国、意大利、日
本和我国等。
? 专门预算机关主持预算编制工作
? 由政府特设的专门预算机关主持预算编制工作,而财
政只负责编制收入预算。分开编制预算的原因是想通
过这种方式来加强预算编制工作,保证支出和收入有
更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财政部统编支出和收入
预算可能带来的各种矛盾。
? 属于这种类型的国家有美国和法国等。



21
预算编制工作开始的时间
? 各国预算编制工作开始的时间不尽相同。
? 美国的预算编制工作是从财政年度开始前的
十八个月就开始。
? 我国预算编制一般在财政年度开始前的一个
季度开始。
R
预算编制的一般具体过程
? 财政部受国务院委托向各地方、部门发出编
制概算的通知和具体规定;
? 然后各地方、各部门编成预算估计书提交财
政部门;
? 最后由财政部门审核汇编,提交权力机构批
准。
R
预算的批准权力
? 在西方国家,预算的批准权力属于议会,大部分国
家的议会实行两院制,在实行一院制的国家中,政
府预算直接由其批准,如瑞典、荷兰、西班牙等就
是这种类型。
? 在实行两院制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议会的两院都
有批准政府预算的权力。一般地说,两院中的下院
在预算批准上拥有比上院更大的权力,往往拥有预
算先议权和最后批准权,美国、法国、德国、日本
等就属于这种类型。
R
预算的执行部门
? 执行通过的预算是政府行政机构的职责。主管财
政收支的政府机构(财政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国
家各所属预算单位具体执行收支预算。在执行过
程中的国库出纳业务,一般由中央银行经理。
? 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
财政部门负责。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必须依法及
时、足额征收应征收的预算收入。有预算收入上
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规的规定,将
应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库。各级
政府财政部门必须依照法律和规定及时、足额地
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并加强管理和监督。
R
监督部门
? 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由国家行政首脑领导的预算管理机
构进行的监督,即财政监督;
二是由立法机构或对立法机构负责的专
门监督机构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即审计监督,
其目的是监督行政机构是否依法执行预算。
收入入库、支付拨付以及预算调整都必
须按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 。
R
预算调整
? 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预算,在执行
中因特殊情况需要增加支出或者减少收入,
使总支出超过总收入或使原举借债务的数额
增加的部分。预算调整,必须经有关的权力
机构审查和批准;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各部门、各单位的预算支出,不同科目间需
要调整使用的,必须按财政部门的规定报经
批准。
R
决算草案的编制和审批
? 国家决算预算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一种
事后监督,具体事项由财政部门部署。
? 决算草案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在
每一预算年度终了后按政府行政机关(国务
院)规定的时间编制。
? 决算草案的审批和预算草案的审批和程序相
同,各级政府决算批准后。财政部门要向本
级各部门批复决算,地方各级政府还应将经
批准的决算,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R
正式决算的成立
? 由预算执行机构编制反映预算年度内预算收
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经审计机构审核,
国家立法机构批准后即告正式决算成立。正
式决算的成立标志着该预算年度的预算程序
的结束。
监督与法律责任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中央和
地方预算、决算进行监督,县以上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本级和下级
政府预算、决算进行监督,乡、民族乡、镇
人民代表大会对本级预算、决算进行监督。
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对本级各部门、各单位和
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实行审计监督。
R
14.3 政府预算的
改革
政府预算的改革
? 复式预算的改革
? 零基预算方法的运用
? 部门预算的编制
?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我国的复式预算
? 我国的政府预算过去一直是单式预算,1991开始试行复式预算,
从 1994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采用复式预算
形式进行编制。我国目前的复式预算制度将政府预算分为经常
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
? 实行复式预算的原因,
? 由单式预算的缺陷和复式预算的优点决定 。 复式预算比单式预算更适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财政活动。
? 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双重身份决定,既是政权组织,又是全民所有制生
产资料所有者的代表,政府具有社会管理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双重职能 。
? 70年代后期,一些发达国家不再使用复式预算。这是有其原因
的。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些国家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缩小。
? 中国复式预算的进一步完善 ( p438)
? 政府公共预算
?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 社会保障预算
R
零基预算方法的运用
? 三个步骤
? 确定决策单位
? 制定一揽子决策 (其中大量的工作是对财政支出进行
成本 —效益分析。 )
? 排序
? 我国的试点
? 基本做法是本着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摸清家
底,核实财政供给人员,清理供给范围,强化基础工
作,在此基础上,重新核定定额。
? 零基预算在我国还只是一种“穷则思变”的探索,其
根本目的是如何“把很少的钱分下去”,而不是“如
何把这些钱用好”,大多数并没有借鉴零基预算的真
正内涵 。
R
部门预算的编制
? 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 P441)
? 进行部门预算改革是因为传统的按功能编制预
算存在弊端。
? 中国部门预算的改革
?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预算的统一性。
?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预算的严肃性。
? 推进了预算分配办法的改革。
? 提高了政府预算的管理水平。
R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 以往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年度支出
总额按期拨付到各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内由其使用,
有很多弊端:( 1)各部门多头开列账户。( 2)预算信息
管理落后。( 3)大量资金沉淀。
?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由国库对所有政府性收入,
包括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均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收支。
? 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以明确政府职能为前提,以建立
和完善部门预算为先决条件,以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
核心内容,以严格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为重要保障,并
且要和政府采购制度相配合。
?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改革现行机构设置和
管理体制;改进资金管理方式;规范资金运行程序等。
第十五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
?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内涵与类型
?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及其理论依据
? 中国分税制
15.1 政府预算管
理体制的内涵与类

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
? 预算管理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
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
的总称。
?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
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 (2)预算
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
(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 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
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关系问题。
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
? 统收统支体制 (建国初期)
?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 1953-1978)
?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 1979-1993)
? 分级分税预算体制( 1994至今)
统收统支体制(建国初期)
? 统收统支体制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的暂时
体制。
? 它的主要特征是,
1.全国各地的主要收入,统一上交中央金库,
没有中央拨付命令,不得动用。
2.地方一切开支均需经中央核准,统一按月
拨付。
3.预算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包括税收制度、
人员编制、工资和供给标准、预决算和审计会计
制度,统由中央制定、编制和执行。
4.留给地方少许财力,用以解决农村、文教
卫生事业和城镇市政建设以及其他临时性需要。
R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1953-1978)
? 在中央统一政策、计划和制度的前提下,按国家行政区划划分预
算级次;地方预算的收支支配权和管理权较小,不构成一级独立
的预算主体 。
? 按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并按企事业和行政单位的 隶属关系 确定
各级预算的支出范围;由中央确定地方的支出指标,或以上年实
际执行数作为预算年度的支出 基数 。
? 主要税种的立法权、税率调整权相减免权 集中 于中央,并由中央
确定地方的收入指标;全部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和比例分成收入,
由地方统一组织征收,分别入库.为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有时对超收部分另定分成比例,使地方多收多留。
? 由中央统一进行地区间调剂,凡收大于支的地方 上解 收入,凡支
大于收的地方由中央 补助 。中央预算另设专案拨款。
? 地方预算的收支平衡,从总量上说,基本上是以支定收,结余可
以留用;从结构上说,基本上是中央“条条”下达指标,地方无
权调剂,
? 体制的有效期是“一年一定“或“几年不变”,不是长期相对稳
定 。 R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1979-1993)
? 1980年:“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1985年:大
部分地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
干” 。
? 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别实行不同的 6种包干
方法: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
长分成、上解额递增包干、定额上解、定额补助。
? 除“总额分成”外,其余各种包干方法的共同特
点,是地方可以从增收或超收中多留,有利于调
动地方,特别是上解比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的积
极性,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防止个别地区
收入下滑的趋势。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的特点
? 地方预算初步成为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主体,构成
相对独立的一级预算。
? 初步形成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相结合的体制模式。多收
可以多支,自求平衡,不再过分依赖中央。
? 分级包干体制在收入划分方法上只是部分引进分税制,
还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制约。
? 侧重于划分收入,即侧重于分钱,而中央和地方的职责
仍交错不清,因而财权与事权不统一、收支不对称。
? 中央与地方的预算关系不是十分明确,难以做到预算分
离,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混在一起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审核和批准,因而地方权力机构的预算权只是部分的。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的弊端
( P452)
? 削弱中央财力
? 阻碍统一市场
? 造成政企不分
? 体制缺乏规范
R
15,2 分级 (分税 )
预算体制及其理
论依据
规范的分级预算体制的内涵
? 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
自求平衡。
? 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
级政府职责 (即事权 )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
预算支出 (即财权 )范围。
? 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在收入划分比例上中央预
算居主导地位,保证中央的调控权和调控力度。
在税收划分方法上,有的按税种划分,有的对同
一税种按不同税率分配,,有的实行分成或共享
制。分设国税局和地方税局,分税、分管与分征
相结合。
? 实行转移支付制度。有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两种
形式。补助金分为无条件补助、有条件补助和专
项补助。补助金是根据相关因素设计规范化的计
算公式,一旦确定则无讨价还价余地。
分级(分税)预算的理论依据
? 财政联邦主义 ( Fiscal federalism,
财政联邦制)
? 财政分权模式的理论
15.2.1 财政联邦主义( 1)
,财政联邦主义的的核心在于如下命题,
有关配置职能的政策应当允许在各州之间有
所不同,这取决于各州不同的偏好。而分配
职能和稳定职能的目标实现,主要是中央政
府的职责”。
----马斯格雷夫
财政联邦主义( 2)
? 收入分配职能的分工
? 地区间的收入再分配不可能通过地方财政来实
现。
? 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也不可能通过地方财
政来实现。
财政联邦主义( 3)
? 稳定发展职能的分工
? 地方财政的决策以局部的地方利益为依据,总量
平衡问题不可能由各地自发的、分散的决策来解
决。
? 地方财政的稳定措施会因 Trade leakages (“贸易
漏损” ) 而失效。
? 地方财政不具备解决宏观调控问题的政策手段。
? 宏观调控的职能应由中央财政来承担并不意味
着否定地方财政与宏观调控之间的联系。
财政联邦主义( 4)
?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 政府资源配置涉及公共品的提供、解决外部性
和自然垄断问题。
资源配置职能的分工
? 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 是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
政府之间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进行分工的一个自
然客观的界限。公共产品提供的边际成本和边际
效益的对比关系决定了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
有效边界。
? 某项混合产品所带来的 外部效应 (成本或效益 )波
及的范围 是全国性的,那么对外部成本的征税或
对外部效益的补贴应由中央来承担。反之,责任
就落到与这一区域相对应的地方财政的肩上。
? 按 自然垄断覆盖范围 的大小,铁路、航空、邮政
等自然垄断部门就应由中央财政来经营;城市交
通、自然水、煤气等自然垄断部门则应由相应的
地方财政 (城市财政 )来经营。
中央提供地方公共产品 的无效率
? 效率损失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 不同地区居民的偏好差异,
? 价格弹性,
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公共产品造成的福利损失
数量
价格
p
A
B
D
C
E
D1
D2
Q1 QC Q2
s
R
15.2.2 财政分权模式的理论
市场经济下,地方各级政府是独立的政权,
分权是必然的,只是程度不同。
? 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
? 奥茨的分权定理 。
? 分权的俱乐部理论 。
?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问题 。
?,以脚投票”理论及其补充与完善 。
1、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 地方政府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 地方政府更接近于自己的民众,比中央政府更了解所管
辖下的选民的效用和需求。
? 不同的地区应有权选择公共服务的种类和数量。
? 中央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解决分配不平等和地区
之间的竞争摩擦上。
R
2、奥茨的分权定理
? 奥茨通过一系列的假定,将社会福利最大化
表达为一个线性规划,求解得出社会福利最
优化时的一般均衡模型。
? 在等量提供公共产品的限制下,某种公共产
品由地方提高优于中央政府。
R
3、俱乐部理论
? 地方政府的最佳规模的研究 。
? Golf俱乐部。
? 假定,
? 球场的总成本 F固定。
? 俱乐部成员的偏好与收入相同。
最优俱乐部规模的确定
MB,MC
F/2
F/4
F/3
F/6
F/12
0 2 3 4 6 12 N0 N
MC
MB
麦圭尔的进一步论述,
人口的最佳数量和公共
产品的最优提供水平
? 公共产品的提供原则,
? 人均分担的公共产品成本等于新加入成员引起
的边际成本。
? 每一个地方政府是一个俱乐部。
? 地方政府的最优管辖规模。
地方政府的最佳规模
边际成本、收益
MC
MB
人数 N 0
E
R
4、特里西的偏好误识问题
? 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
性。
? 假定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居民的偏好,中央
政府不能。
? 中央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具有随机性。
? 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存在优越性。
? 地方自治。
R
5、,以脚投票,理论及其补充与完善
? 以上分权理论的问题,
? 没有回答人们是否自愿聚居在一个政府周围,
要求这个地方政府为大家提供最大福利。
? 蒂博特,
根据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定,个人在迁移偏好
和迁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比相等时,才会
停止寻找最好的地方政府的努力。
以脚投票
? 地方政府提供的服务与所征收的税收的组合,
使效用最大。
? 发现某种组合符合效用极大化目标时,会聚
集在该区域内,从事工作,接受、维护当地
地方政府的管辖。
麦圭尔的“以脚投票”的动态模型
? 假设:一个人对一系列已经建立起来的地
方政府进行选择。
? 选择依据,收益和成本的比较。
? 个人迁移的偏好:用个人关于公共品的偏
好与个人获得货币收入的偏好表示。
? 根据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假定,个人在迁移
偏好和迁移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之比相等
时,才会停止寻找最好的地方政府的努力。
小结:地方分权的好处
? 有利于地区居民的偏好在地方政府的政策中
得到显示。
? 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
? 有利于制度创新,增加更多的选择。
? 有利于缩小政府规模。
R
15.3 中国分税制
分税制预算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及指导思想
? 由于旧的财政包干制弊端明显,诸如税收调节功能弱化,影
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和产业结构优化;国家财力偏于分散、制
约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
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可见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已
刻不容缓,分税制改革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
? 指导思想
?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
合理增长,逐步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
?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财力分配。
? 坚持统一政策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P463)
?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 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 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
项的处理
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1)
? 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P465-466)
? 现行分税制存在的问题
? 各级政府事权的划分
现行分税制只是确定了中央和地方的收支基数及收入
分成比例等数量关系,而对于各级政府的事权的划分
做得不够。
? 地方财政还不是独立的财政
? 收入和支出基数的确定
? 税种的划分
? 企业利润的划分
目前的做法是中央企业收入归中央,地方企业收入归
地方,这一做法只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全国
统一市场的形成。
? 省以下预算管理体制不完善
财政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2)
? 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 规范现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中的事权与财权
划分
? 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十六章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与宏
观经济调控
?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与赤字
?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 财政政策概述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6.1 政府财政收
支平衡与赤字
如何理解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 政府财政收支的对比有三种情况,
1、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财政结余;
2、财政收入小于支出 →财政赤字;
3、财政收支相等。
? 财政平衡追求的目标是基本平衡或大体平衡。收支正好相等的
情况在理论上可以成立,但从实际经济运行看,几乎是不存在
的。
? 研究财政平衡要有动态平衡的观点,不能局限于静态平衡。
? 研究财政平衡还要有全局观点,不能就财政平衡论财政平衡。
只有 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可能分析财政平衡
状况的后果。( *)
? 财政收支平衡可以从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分别考察。
? 财政平衡有真假之分。
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
?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总量平衡有如下恒等式,
C十 S十 T十 M≡ C十 I十 G十 X
上式变形为,G—T≡ (S—I)十 (M—X)
? 这个预算恒等式可以理解为,财政赤字 ≡ 储蓄、投
资帐户结余 +贸易经常帐户赤字。
? 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
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
种手段,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
back
财政赤字与赤字财政
? 财政赤字,是指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
导致的财政不平衡的一种财政现象,它反映了财政
年度内国家财政收入不敷支出的基本状况。
? 财政赤字有预算赤字、决算赤字之分。 预算赤字 是
指在编制预算时,就存在收不抵支的情况,预算列
有赤字,不代表预算执行的结果也一定有赤字;因
为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增收节支的措施,
实现收支的平衡。 决算赤字,是指预算执行结果支
大于收。决算有赤字,可能是因为预算编制时就有
赤字,也可能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新的减收增支
的因素而导致赤字。
? 赤字财政,又称赤字政策,则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就
安排了一个入不敷出 ﹑ 列有赤字的年度收支计划。
赤字预算导源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论。即通过赤字
刺激有效需求不足,以达政府的宏观目标。它属于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一种。
政策分析中常用的概念,结构性
赤字和周期性赤字
? 结构性赤字 是指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之上的
赤字,也称为充分就业赤字。结构性赤字一般用
于分析赤字对经济的影响。这种赤字是假定经济
已经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运行,在这种假定条件下,
经济中便不存在未被动员的资源,赤字会直接引
致总需求的增加,并通过对总需求的影响调节总
供求关系。
? 周期性赤字 是指发生在结构性赤字之上的赤字,
也就是全部财政赤字减去结构性赤字的余额。周
期性赤字主要是体现经济对财政的决定作用,它
的数量随经济波动而变动。
财政赤字的计算口径
? 硬赤字=(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债务支出)
? 软赤字=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 经常支出 是行使政府职能所必不可少的支出,如
行政管理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经济建设费、
债务的利息支出等。
? 经常收入 是指政府通过征税等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即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交利润收入,以及各种非
税收入,如规费收入、公产收入等。
? 债务支出 指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
? 债务收入 包括政府发行债券的收入和其他借款收
入。
硬赤字和软赤字的比较
硬赤字=(经常收入+债
务收入)-(经常支出+
债务支出)
软赤字=经常收入-经常
支出
第一,它掩盖了财政赤字
的真实情况,因为按这种口径,
只有财政向中央银行透支时才
有赤字,否则,即使财政发生
了较大赤字,只要不向银行透
支,从账面上看,收支都是平
衡的,有时甚至出现结余。
第二,由于这种口径大大
缩小了赤字的数额,会使人们
对财政困难认识不足,从而导
致政府支出的扩张。
第一, 债务收入不计
入收入,计算出来的赤字
往往要大得多 。
第二,能够较为真实
地反映财政赤字的状况及
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活动
的影响。
我国财政赤字及其成因
? P510表。
? 企业亏损制约财政收入增长。
? 分配秩序混乱侵蚀税基。
? 税制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变化。
? 支出规模失控。
? 财政补贴过多。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及效果
? 动用历年结余来弥补财政赤字。
? 增加税收包括开增新税 ﹑ 扩大税基和提高税率。
? 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法律程序,难解政府的燃眉之急。
? 增加税收必定加重负担,往往受到很大的阻力 。
? 拉弗曲线告诉我们增税是受到限制的,不能无限增加 。
? 增发货币弥补财政赤字。
? 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 。
? 通过发行公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也最易于为社会公众所
接受。
?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公债发行会对私人部门产
生“挤出效应”。
? 当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持有公债时,通过货币乘数会
产生通货膨胀效应。
财政赤字的经济影响( P511-513)
? 取决于赤字的口径和弥补赤字的方法选择。
? 是否把债务收入列为财政收入
? 弥补赤字的方法是增发国债,还是向银行透支
? 取决于赤字出现的制度背景。
? 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还是财力相对分散的市场
体制
? 取决于赤字的数量和社会承受力。
? 是否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R
16.2 财政收支平
衡与社会总供求
平衡
我国的“四平”理论
?,四平” 是指财政收支、信贷收支、物资供求和
外汇收支四者之间的综合平衡,是计划经济体制
下的财政平衡理论。其中某些研究方法和论点,
如从国民经济总体研究财政平衡,以总量平衡为
主、兼顾结构平衡,重视资金运动与物资运动的
结合,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相结合等,至今仍有
指导意义。
?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统收统支体制的破除使
财政收入占 GDP的比重急剧下降,相应地信贷资
金来源则急剧增加;统购包销的物资供应体制转
换为市场流通体制,计划价格转化为市场价格,
政府已不再直接协调资金运动和物资运动的关系。
因此对这一理论必须重新认识和更新。
社会总供需及其平衡
?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
门提供的商品总量和付费劳务总量。
?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有货币支付能
力的范围内使用和消费的商品总量和付费劳务总量,包括消
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个部分。
?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公式是,
C+I+G+X=C+S+T+M
C---消费; I---投资; S---储蓄; G---政府支出; T---政府收
入 (主要是税收 ); X---出口; M---进口。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需平衡的关系
? 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即当 C+I+G+X>C+S+T+M
时,三种途径调节,
1,削减财政支出 C+I+G↓+X=C+S+T+M
2.增加税收 C+I+G+X=C+S+T↑+M
3.双管齐下 C+I+G↓+X=C+S+T↑+M
? 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即当 C+I+G+X<C+S+T+M
时,则采取与上述相反措施。
? 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对总供需的影响不同,这
是由其支出乘数不同所决定的;在运用双管齐下的
方法进行调节时,必须对税收乘数与支出乘数进行
对比,以确定财政收支对总供需的影响程度。
乘数论( 1)
一、乘数论产生的背景
问题,自发支出增加一元,,均衡收入水
平增加多少?
答,因为均衡收入等于 总需求,故自发
支出增加一元,应使均衡收入增加一元。
以上正确吗?
乘数论( 2)
1,假定产出增加一元,以满足增加的自发支出水平;收入的
增加,导致消费的增加;导致的支出水平上升,需要产出
进一步增加 ; ……
轮次 本轮增加的需求 本轮产量的增加 收入增加量
1 ?A ?A ?A
2 c?A c ?A (1+c) ?A
3 c2?A c2?A (1+c+c2)?A
4 c3?A c3?A (1+c+c2+c3)?A
……
乘数论( 3)
? 计算收入的增加量
总支出的累积性的变化等于自发支出
的增加量的倍数,该倍数称为乘数。
乘数 k=1/(1-c)
? 注意 1、总需求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收入若干倍
的变动。
2、乘数效应的发挥是双方面的。
3、供给和需求互为条件,互为促进,为什么不
能无限进行下去?
乘数效应
C+I
C+I’
E C+I
ΔI
ΔY
0 y
假定 I=S,S+C=Y,
则 ⊿ I=⊿ S,
⊿ S+⊿ C=⊿ Y
K=⊿ Y/ ⊿ I= ⊿ Y/ ⊿ S
= ⊿ Y/ (⊿ Y -⊿ C)
=1/(1-c)
其中 c=MPC
乘数论( 4)
关于乘数的讨论,有三个结论,
? 自发支出的增加,会增加均衡收入水平。
? 均衡收入的增加量是自发支出增加量的
倍数
? 边际消费倾向 MPC越大,则消费 C和收
入 Y关系中产生的乘数也越大。
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各种乘数推导
? 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是,
Y=C十 I十 G (1)
? 其中,
C= b+cYd (2)
其中,b代表消费函数中的常数,也就是说,人
们即使在短期没有收入也要消费,即借债。 c代表
边际消费倾向。 Yd代表可支配收入,即扣除税收
(T)后的收入即
Yd=Y—T (3)
? 将 (2),(3)代入 (1),得
Y= b十 c(Y—T)十 I十 G
(1—c)Y= b—cT十 I十 G
Y= [b—cT十 I十 G] / (1一 b)
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各种乘数推导
? Y= [b—cT十 I十 G] / (1一 b)
? 求对 T的导数.得到税收乘数
?Y/ ?T= —c/ (1—c)
? 求对 G的导数,得到购买性支出乘数,
?Y/ ?G = l/ (1—c)
? 政府在增加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购买支出,这
些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增加是什么影响?这就是所
谓的平衡预算乘数,
?Y/ ?T+?Y/ ?G=[—c/ (1—c)]+[1/ (1—c)]=1
政府税收和支出的各种乘数
?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kg=1/(1-c)
? 政府税收乘数
kt=-c/(1-c)
?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
ktr=c/(1-c)
问题,为什么 kt<0?
为什么 kg >kt?kg>ktr? 在政策上如何利用?
R
16.3 财政政策概

什么是财政政策?
? 财政政策是指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
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
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
? 特点,
? 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
? 包括多种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
? 规定了运用各种财政手段的基本规则。
? 以一定的财经理论为依据。
财政政策的类型
?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
不同功能,把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
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
? 根据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
划分,它包括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
政政策。
? 按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分为总
量调节政策和结构调节政策。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 它是指通过财政收支的大体平衡,以保持社会总需
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的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对社会
总供求关系产生不具倾向性的调节作用。
? 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因
为在均衡财政之下,政府支出可以通过支出乘数按
照支出规模的大小,产生使收入上升的效果,也就
是所谓的平衡预算的乘数效果。
财政政策的发展历史
? 中国古代的财政政策思想
?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策主张
? 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
? 供给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
主张
?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目标
?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
首先,这个期望值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
约;其次,这个期望值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
间上具有一致性要求;再次,政策目标受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限制,并且取决于
民众的偏好与政府的行为。
? 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归结为:物价相对稳定;
收入合理分配;经济适度增长;生活质量提高。
财政政策主体
? 政策主体指的是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
? 改革以前,我国实行统收统支财政体制,这种体
制使中央政府处于财政政策制订者的地位,地方
政府处于财政政策执行者的地位。
? 改革以来,地方政府已具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不
仅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政
策制订者。
? 这种双重地位,使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
对中央政府的政策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表
现之一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抵触行为。其表现之二
是政策的攀比行为。
财政政策工具
?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
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公债、
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
R
16.4 财政政策与
货币政策的协调
配合
货币政策概述
?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
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调整货币供
应基本方针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信贷
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具体政策构
成的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 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货币。
? 从总量调节出发,可把货币政策分为膨胀
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种类型。
财政政策与贷币政策相互配合的
必要性
? 传导过程差异
? 货币政策具有多层次性(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企业和
居民);财政政策具有直接性。
? 政策调整时滞差异
? 货币政策时滞短,可随时调整;财政政策须经过必要的
法律程序。
? 政策调节侧重点差异
? 货币政策侧重总量调节;财政政策侧重结构调节。
? 政策透明度差异
? 财政政策透明度较高。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
双松政策 双紧政策 紧财政松货币 紧货币松财政




社会需求严重不足,
生产资源大量闲置,
解决失业和刺激经
济增长成为宏观调
控首要目标
社会总需求极
度膨胀,社会
总供给严重不
足,物价大幅
攀升,抑制通
胀成为首要目

政府开支过大,
物价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合理,
但企业投资并不
旺盛,促使经济
较快增长成为主
要目标
通胀与经济停滞
并存,产业结构
和产品结构失衡,
治理滞胀、刺激
经济增长成为首
要目标




财政扩大支出降低
税率;同时央行采
取扩张性的货币政
策,增加货币供应,
降低市场利率,以
抵消财政政策的
“挤出效应”
财政削减政府
支出,提高税
率;央行紧缩
货币政策,减
少货币供应,
调高利率
财政削减政府支
出,提高税率
紧的货币政策同
时实施减税和增
加财政支出,利
用财政杠杆调节
产业结构和产品
结构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实证
分析
? 1.196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
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
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
旋式循环。
? 2.1989-1996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
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
式循环。
? 3.1998年,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