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 厂址选择 厂址选择的重要性 厂址选择是生产运作系统规划和设计的重点内容。任何一个生产运作系统都是由建筑物、设施、设备等各种物质要素构成的,是生产运作系统的空间实体形态的具体表现。生产运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运作系统的各种物质要素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布置,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够用最经济的方式和最高的效率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中,厂址选择是生产系统规划和设计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 厂址选择是指如何确定工厂设施的地理位置,它不仅对新建一个企业尤为重要,也是老厂因经济、技术原因而需要改扩建或搬迁必需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厂址选择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厂址一旦选定,就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设施建设,许多资金就会沉淀为固定成本,很难加以改变,若选择厂址发生错误,必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我国过去在这方面的教训颇多,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由于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把许多大型制造企业建设在偏僻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经济效益低下,职工不安心。为了救活这些企业,国家又不得不在八十年代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搬迁。原有的厂址设施闲置或折价变卖,新搬迁需要的大量资金又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第二,厂址选址对于工厂建成后的生产经营费用,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成本都有极大而长久的影响,一旦选择不当,带来的不良后果往往是难以消除的。例如选址不当可能导致增加过多的运输费用,人力资源缺乏,原材料、燃料、动力供应困难,丧失竞争优势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企业生产经营,更说不上提高经济效益了。对于服务业,一个不良的位置可能导致顾客丧失或付出很高的经营成本。如果要在选定的厂址改善上述不利状况,往往十分困难,因为许多不利因素不是通过企业自身加强或改善管理等其他措施所能弥补的,除非迁移到另外一个条件合适的新厂址,但这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因此,在进行厂址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晌,慎重地进行决策,绝不能草率行事。 制造业厂址选择的影响因素 厂址选择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选位,即选择什么地区,南方还是北方、沿海还是内地、国外还是国内建厂。二是定位,即在地区确定后选定具体的一片土地作为厂址的具体位置。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很多,在此我们按照选择地区和选定位置把这些因素分成两大类来进行分析。值得指出的是这两大类因素并非截然分开而是有密切联系的,在选择厂址时应当结合起来共同考虑,以求得一个合理的、满意的工厂位置方案。 选择地区时主要影响因素有: (1).市场条件 将厂址选择地区靠近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市场有利于接近用户,便于产品迅速投放市场,降低运输成本,减少分销费用,提供快捷服务。当然这里讲的市场是广义的市场,也许是一般消费者,也许是某种商品批发市场中心,也可能是作为用户的其它厂家。许多发达国家选择在第三世界国家建厂,除了成本因素外,靠近市场是一个重要原因。 (2). 原材料供应条件 出于对保证供应与成本方面的考虑,对那些对原材料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应当尽可能靠近原材料产地。例如火力发电厂应尽可能建在煤矿附近地区以减少运输费用,而对新鲜蔬菜、水果进行冷藏或加工的企业更应靠近蔬菜、水果供应地,以避免长途运输引起腐败变质而增加成本。 (3). 交通运输条件 根据产品及原材料、零部件的运量大小和运输特点,应尽量选择靠近铁路、海港、高速公路或其它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地区。例如运输量较大的企业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造纸等工厂则应考虑建在铁路、河流或高速公路等运输条件较为有利时地方。 (4). 人力资源条件 不同地区的人力资源状况是有很大差别的,其教育水平、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工资费用都不同,也是企业选址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某些高科技企业需要相当水平的科技人员,它们就应在这类人员高度集中的地区选址。工资成本对劳动密集性企业非常重要,这类工厂选址时就要考虑该地区既能提供合符要求的熟练劳动力,又要人力费用比较低。目前生产出现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低成本竞争的策略来占领市场。美国、日本和欧共体国家把许多成熟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制造,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5). 基础设施条件 对于任何一个工厂来说,基础设施是在选址时需要予以认真考虑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主要指企业生产运作所必需的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的保证。从广义上讲,还包括“三废”处理、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生活服务设施等等。如用水量大的造纸、化工、食品、电镀等企业,应优先选择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建厂。而电炉炼钢、电解铝厂的加工则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显然应选择电力丰富且电价较低的地区建厂为宜。 (6).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气压、风向等气候条件因素对某些产品制造会带来不利影响,应当加以考虑。如精密仪器、半导体元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对这方面的要求就比较高。许多企业愿意在气候适宜的地方建厂,不仅可以降低通风、采暖、除湿、降温的费用,还能避免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的停工待料、延误交货、无法正常生产的损失。 (7). 社会文化及生活条件 显而易见,厂址所在地区有良好的住房条件,学校医院,体育娱乐设施,能给职工提供良好的家居、购物、教育、交通、娱乐、治安、消防和医疗保健服务的生活环境,无疑能使职工减少许多后顾之忧,提高工作效率,也会大大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 (8). 政治、经济、法律和政策条件 从全球化生产角度来看,选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的地区建厂是非常有利的。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建厂办企业,还会得到一些特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优惠待遇,如减免税收,低息贷款,土地使用费低,自由兑换外汇等,也是选址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选择具体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 扩展条件 除了根据企业规模规划所需面积外,还应留有扩展的余地。一开始建设就到容积极限,不留余地是不明智的。要考虑到将来企业发展,进行技术改造,改建或扩建所需要土地面积。 (2). 环境保护条件 选择具体厂址位置时应认真考虑企业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尽量把工厂建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如有严重噪声,排放有毒废气、废水和废渣的企业就不应建在居民区。风景名胜区内就不宜建工厂。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日益关注,那些造成污染,破坏社区生活质量的企业,若不很好地解决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将会受到居民的普遍反对和排斥,因此这些企业在选位时应优先考虑“三废”治理问题,否则将来会造成成本上升,甚至被迫关、仃、并、转的严重后果。 (3). 地质条件 例如地面是否平整,地层结构、负重水平是否符合未来工厂的布置要求。地质条件能否满足未来设施的载重要求。 此外,厂址选择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科技依托条件、与协作单位的远近、公共设施费用负担、社区人文条件等,不再一一列举。 1997年初,德国最大的电子集团西门子公司举行股东大会,总裁皮尔在会上宣布,公司将进行彻底的结构改组。 西门于公司的结构改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调整人员结构。该公司目前近38万名职工,其中国内有20多万人。在今后两年内,公司将减少国内职工,使国外职工人数超过半数,以期减少劳动成本的支出。另一方面,公司将进一步减少在生产方面的职工,增加服务领域的工作岗位。 第二,加快产品的革新改造,大胆剔除发展前景不大的产品,割弃赢利低下的部门,同时增强企业核心部分的力量。实际上,在过去3年中,西门于已经用这种战略,割弃了约为25亿马克的这类产品部门。 第三,调整企业布局,把更多的工厂车间搬到国外,将它们转移到那些生产成本低、经济增长快、市场潜力大的地区。目前西门子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已占60%左右。今后几年内,国外所占份额将提高到70%以上,其中亚洲是发展的重点。 西门于公司董事会希望,通过结构改组,在今后5年内将公司的年销售额提高到1500亿马克,并使盈余“明显增长”。该公司上一财政年度销售额为942亿马克,但年盈余却只有25亿马克,只相当于一个中等企业的水平。 今年是西门子公司成立150周年。一个“百年老牌”公司进行结构改组,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它说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竞争形势,企业需要尽快作出彻底的结构调整,其中包括生产基地的重新调整问题。 三、服务业选址影响因素 制造业的选址决策重点在于追求成本极小化,而服务业的目标是实现收入最大化。这是因为制造成本往往随着地区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而服务业敞的成本在一个市场范围内变动相对较小。因此对一个服务企业而言,特定的选址更多的是影响其收入,而不是成本,这就说明服务业选址决策的重点应当确定销售量和销售收入的多少。决定服务业销售量和收入的影响因素如下: 所选地区的消费者购买力。消费者收入高,人数众多且消费欲望强烈,则该地区购买力强,服务消费量大则收入高。 所选地区竞争情况。不少服务业在竞争企业集中化程度很高的地区选址以增加销售量,竞争企业集中在某一地区,会形成知名度很高的大市场,能够吸引众多的消费者前来购物,而且有利于货比三家,使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种“聚集效益”往往会商家带来更多的收入。 与消费者接触程度的高低。消费者接触程度是指接受服务的消费者是否出现在服务系统中及在系统中停留时间占服务时间的比例。对于那些接触程度高的服务业,如百货商场、超级市场、餐厅选址应靠近消费群集中地区;而对那些用户接触程度低的服务业如银行、邮局则应选择交通便利,人力资源充足的地区。 厂址选择的主要步骤 厂址选择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决策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远远不止上述所列出的这些因素。如何在决策过程中分清主次、抓住关键,作出最好的选择,不仅要有科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全面的评价,而且还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具体来说,厂址选择通常包括下列步骤: 确定选址目标 厂址选择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新建企业的选址;二是由于生产经营的发展需要改建或扩建,需要另选新址或在原地扩建;三是由于种种原因,企业需要搬迁,另选一个合适的厂址。这三种情况的选址目标是不同的,考虑的因素重点也有区别。第一种情况比较单纯,往往以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效益最好为选址的决策目标。第二种情况因为受到企业现有经营因素的影响,除了要考虑费用效益外,还要权衡与原有的生产运作设施之间的关系,以如何整体优化布局为目标。第三种情况则应分析迁厂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如扩大规模、获取资源、降低成本还是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此时,选址目标应与解决的主要问题联系起来。 收集数据、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拟定初步候选方案 这里要收集的数据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选址、选位的各种影响因素的资料数据外,还要掌握当地政府部门有关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征用、工商税务、资源使用方面的情况和信息。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各种影响因素逐一加以分析,分清主次,进行权衡取舍,找出最重要的因素并分析对实现目标影晌程度。然后拟出初步的候选方案。候选方案的个数应根据可供选择的地区范围、具体条件、存在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来决定,如三个、五个或者更多。应当注意,为了便于方案的比较选择应列出各候选方案明显的优点和突出的问题。 3. 对候选方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为了比较各候选方案的优劣,要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或者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评价。厂址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很多,如优缺点比较法、专家意见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分级加权法、重心法、选址度量法、线性规划法等。具体采用那种方案,要视评价的因素而定,如社会文化因素、政治、法律、政策、扩展性等,难于用明确的数值表示,则只能进行定性分析;而涉及到费用、成本、效益、税金等因素的财务评价则可用定量方法来进行分析;而有些定性评价因素,如市场、原材料、人力资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为了便于比较,则可以将其转化为量化数值进行分析。 4. 综合分析,选定最终厂址方案 在对每一个侯选方案进行详细评价之后,就可以得出各个方案优劣程度的结论,或者找到一个方案明显优于其它方案。选定方案后应准备详细的论证材料,报请有关上级部门批准。 厂址选择的分析方法 分级加权法 分级加权法是对多个候选厂址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的步骤如下: 首先列出有关的影响因素,并规定对各因素进行评价的尺度,一般情况下用分数做为尺度。同时规定尺度的范围,如1~10或1~100均可。 对各因素按其重要性程度赋于一定权数。 按照规定的尺度列出每一等级的相应分数,,为各候选厂址的各个因素进行定级评分。 将因素的权数乘以因素的评分,再把每个候选厂址的乘积得分加总求和,得到每个方案的总分。 选择总分最高的的候选厂址为优选方案。 对于一些非定量的因素,分级加权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决定因素的权数和评分都有一定主观性,因此在最终确定厂址时,还要和其它方法的分析结果综合起来评定。 下面结合一个实例说明分级加权法的运用。 例1:假定某厂有四个候选厂址,分别为A、B、C、D,其影响因素有十一个。这些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可分成五个等级,分别给于一定的权数,具体作法是先选择一个影响最小的因素,如扩展性条件将其权数定为1,其它因素的权数可以通过与该因素进行比较而确定,如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其扩展性来讲显得极为重要,则将权数定为5;原材料供应条件比较其扩展性来讲显得十分重要,则将权数定为4;以此类推定出十一个因素的权数。权数的含义如表4---1所示。权数决定后,按照规定的评分尺度为各影响因素定级评分,如采用9级评分制则9分表示最优;7分表示良好;5分表示一般;3分表示较差;1分表示最差;8、6、4、2分别表示上述相邻评分的中值。评分时主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判断,如“基础设施条件”这个因素,对C厂址来讲是最优的,则等级分可评为9分;对A厂址而言却很不理想,一般尚可利用,则评的等级分只有5分。而对D厂址而言却较差,就只能评3分。以此类推。 表4---1 权数表示的含义 1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2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略为重要   3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明显重要   4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十分重要   5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一个因素比另一个极为重要  将确定的权数和评分结果汇总如表4---2所示 表4---2 分级加权法汇总表 影响因素 权数 厂址A 评 得 分 分 厂址B 评 得 分 分 厂址C 评 得 分 分 厂址D 评 得 分 分  1 市场条件  5 6 30 9 45 7 35 5 25  2 原材料供应条件  4 8 32 7 28 4 16 6 24  3 交通运输条件  5 7 35 5 25 8 40 9 45  4 人力资源条件  3 9 27 4 12 6 18 7 21  5 基础设施条件  5 5 25 7 35 9 45 3 15  6 气候条件  2 4 8 5 10 7 14 5 10  7 社会文化及生活条件  4 7 28 8 32 6 24 7 28   政治、经济、法律和政策条件  5 9 45 8 40 6 30 7 35  9 扩展条件  1 5 5 4 4 7 7 6 6  10 环境保护条件  4 7 28 5 20 6 24 4 16  11 地质条伴  3 8 24 7 21 5 15 6 18   总 计   287  272  268  243   由表中总计得分可以看出,厂址A的得分最高为287分。故选厂址A。 重心法 如果在生产成本中运输费用占的比重较大,可以采用重心法来选择厂址位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所选厂址可使主要原材料或货物总运量距离最小。例如一个新建工厂的主要原材料由几个地区供应、且运输批量很大;或是产品大批销往某几个地区,就要考虑如何确定一个总运量距离最小的厂址位置,以降低运输成本。重心法可以较快地从多个候选厂址方案中快速选择到满意的厂址。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首先准备一张标有主要原材料供应基地(或大批货物运达目的地)位置的地图。然后将一个直角座标系覆盖在该地上,就能得到基地或目的地的坐标。如图4-1所示: 图4-1 重心法示意图 2. 确定新建工厂与现有各原材料供应基地的运输量。 求出其重心的坐标。即计算新建工厂的位置坐标,使新厂址与各原材料供应基地之间的总运量距离最小。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Xi ——表示第i材料供应地离省会城市在X方向的距离; 式中,Yi——表示第i材料供应地离省会城市在Y方向的距离; X0 Y0——选定的厂址离省会城市在X方向及Y方向的距离; n——表示主要材料供应地的数目。 Q-----表示第i材料的年运输量。 4. 选择使总运量距离最小的坐标点对应的位置为最合适厂址。 重心法只能粗略地估算厂址的位置,在具体确定时,还要根据其它条件和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最佳厂址位置和地点。 例2:某省拟建一个重型机器厂,每年需要由A地运来钢材,从B地运来铁,从C地运来各种造型材料,从D地运来焦碳。 假定各种材料每吨公里的运输费用相同,试根据原材料的运输量和里程确定合理建厂的地理位置。 根据计算公式,则: 90×1800 +350×1000+100×800+350×2400 X0 = =235.67 1800+1000+800+2400 500×1800 +400×1000+120×800+200×2400 Y0= =312.67 1500+1000+800+2400 根据计算结果,在距离省会城市X方向235.67公里及Y方向312.67公里的地方建厂比较合适。 第三节 设施布置的内容和基本类型 设施布置的基本内容 设施布置是指在已经选定的的厂址范围内,对厂房、车间、设备、办公楼、仓库、公用设施等物质实体进合理的位置安排,以便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运作服务,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果。设施布置不仅要根据厂址地形、地貌的特点,确定其平面或立体的位置,还要相应确定物料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具体讲,设施布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要明确应当包括哪些生产运作单位,这些生产运作单位需要多大的面积空间,形状如何,位置放在什么地方。显然,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类型、生产规模、产品特点、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协作化水平不同,其生产运作单位的构成是不相同的,占用的空间大小、形状位置也有很大的区别。如生产协作化水平很高的企业,由于大量的零部件、工模具依靠协作方式取得,生产运作单位就比较少,有的就只设基本生产车间如装配车间而没有制造零部件的机加工车间,也没有制造工艺装备的工具车间。 2.设施布置时应当满足哪些要求,遵循什么原则,选择哪种设施布置的类型。设施布置是企业生产运作的物质要素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生产运作系统的功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设施布置必须从系统分析入手,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部署,讲求整体的最优效果。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明确设施布置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正确选择设施布置类型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保证条件。 3.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步骤来进行布置。设施布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活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要考虑当前现实,又要考虑长远发展;既要满足生产要求,又要降低成本费用;既要作到整体协调,又要考虑各个生产运作单位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设施布置工作应有严谨精细的态度,严密的程序步骤和科学的方法。 4. 如何对设施布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设施布置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决策,它是形成生产运作系统的物质基础,是由许多要素组合而成的。建立这些要素需要的投资很大,而且一旦建立起来形成一定的布局之后,要想改变它或进行调整是相当困难的,而且还会对生产成本、生产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要对不同的设施布置的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分析、评价、比较,以选择最优化的布置方案。 二、影响企业生产运作单位构成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企业生产运作单位构成的主要因素有: 1. 企业的产品 企业的经营目标最终是通过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的,因比,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决定企业生产运作单位的构成。具体讲,与产品或服务的品种、结构特点、工艺特点、生产批量有密切关系。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其主要生产单位由毛坯、加工、装配等分厂或车间组成,而纺织企业则按纺纱、织布、印染车间组成。即使同类形的产品,结构相似由于采用不同的工艺方法,其生产单位的设置也有很大的差异。如齿轮厂的毛坯,可以采用模锻也可以采用精密铸造,因而相应地可以设置模锻车间或者铸造车间。产品的生产批量大小也会影晌生产单位的构成,如某种产品的产量很大,则可以设置专门的生产线、车间甚至分厂,而产量很小就没有这个必要。对于服务业而言也是同样,由于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服务工作量不同,其服务性生产单位的构成自然也不相同。 2. 企业的规模 企业规模是指企业劳动力、生产资源和产品服务在企业中集中的程度。如职工人数、资产总值,产品产值等,可以分为大型、中型或小型企业。企业的规模越大,需要设置的生产单位越多。如大型的机器制造厂,同类性质的机加工车间就有多个,有的专门生产各种齿轮的,有专门生产各种轴和轴套的,有专门生产床身床体的。而一些小型企业,则加工和装配可以设置在同一车间。 3. 企业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 生产专业化是指把结构和工艺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或相同的工艺阶段集中到少数企业中去形成大批生产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显著的降低产品成本,有效的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生产专业化有四种不同的形式: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辅助生产专业化。由于生产专业化形式不同,相应设置的生产单位也不同。采用产品专业化形式的工厂,往往设置有毛坯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热处理车间、装配车间等生产单位,如汽车制造厂。采用零部件专业化形式的企业,多数设有完整的加工过程的各个工艺阶段,可以不设毛坯车间或装配车间,如齿轮厂。采用工艺专业化形式的企业,一般只按相应的工艺阶段来设置生产单位,如装配厂,只设部件装配车间、总装车间等。 企业的协作化水平越高,即通过协作取得的零部件越多,则企业的生产单位就越少。许多产品制造厂,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甚至汽车、机床等需的大量元器件、零部件、标准件都是由协作厂提供的。协作的范围越广,企业生产单位的组成就越简单。 4.企业的技术水平 主要是装备的技术水平对企业生产运作单位构成的影响。当企业的装备技术水平高,有数控设备、加工中心和机器人等高技术装备,或者自动化程度很高,其生产单位组成比较简单;反之,则比较复杂。 设施布置的基本要求 企业是一个由许多生产运作单位构成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其目的在于以最低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而,设施布置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优化物质系统,以保证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设施布置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 1.符合生产运作过程的要求。厂房、设施和其它建筑物的布置,特别是各车间和各种设备的布置,应当满足产品或服务的工艺过程的要求,能保证合理安排生产作业单位,便于采用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 2. 尽可能使物料运输距离最短。据统计,在制造业中,物料运输费用占到总经营费用的20%~50%,良好的设施布置可使这一费用减少10%~30%。因此设施布置时应使有密切生产联系和协作关系的生产运作单位尽量靠近布置,尽可能避免交叉运输和往返运输,并采用先进的运输方式,如自动运输线等,以减少物料流量和运距,提高运输效率。 3. 设施布置应尽可能紧凑合理,有效利用面积。设施布置要讲求经济实用,协调、紧凑、合理,最充分地利用地面和空间面积,提高建筑系数(指厂房、建筑物占地面积在全厂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缩短道路、管道距离和物料流程,而且节约用地,减少建设工作量,降低基建投资费用。 4. 有利于工作生活质量的改善。设施布置应充分考虑到防火、防盗、防爆、防毒等安全文明生产的要求,工作地要有足够的照明和通风,减少粉尘、噪声和振动,认真处理好“三废”排放问题,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身心健康。要注意设施布置的美观性和艺术性,搞好绿化工作。 5. 要合理地划分区域。按照生产运作单位的功能要求和其它条件把合理划分设施的区城位置,把功能相同或相近且条件要求靠近的生产运作单位尽量布置在一个区域内,便于联系、协作和管理。如机械制造厂,可以分为加工区、动力区、仓库区和办公区。 6. 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便利条件。设施布置时应充分考虑并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各种便利条件,如铁路、公路、港口和供水、供电、供气和公共设施。特别是厂外运输条件,要与厂内生产过程的流向和运输系统的配置结合起来,满足物料运输的要求。 7. 留有合理的扩展余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当市场发生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运作方法一有改变,设施布置就要作相应的调整。因此,除了考虑设施布置的柔性外,还要为企业将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当然留有余地不是盲目的,要在较为精确的预测基础上进行。 8. 设施布置应注意与社区环境相协调。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环境之中,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设施布置要考虑与周围社区环境的协调性。如在历史文化名城或风景区附近办企业,布置建筑物设施就要考虑风格的协调性,不要破坏已有建筑和风景名胜格局。 设施布置的基本类型及其选择 设施布置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运作组织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 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 这种设施的布置是与工艺对象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相适应的,是一种能够满足加工不同的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布置。这种设施布置有明显的工艺专业化或工作专业化的特征,在某个生产运作单位中,集中同类型的设施,如设备、工具、仪器、人员等,进行相类似的生产加工或服务话动。在制造业中,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典型例子是机械制造厂,它是按照产品的工艺特征来设置车间或工段,把同类的设备集中在一起组成生产单位如车工车间、铣工车间、磨工车间或在机械加工车间内设置车工工段、铣工工段、磨工工段等。在服务业中,工艺对象专业化的布置也相当普遍,如医院、银行、大学、航空公司及公共图书馆等。在医院中,分别设置外科、内科、放射科、眼科、耳鼻喉科并布置相应的检查、治疗仪器设备,这些工作专门化的形式,其本质仍属于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类型。 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 这种布置是适应产品对象专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其特点是按照某种产品的加工路线或加工顺序来布置设施,常常称为生产线。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是在一个生产单位中集中加工同一产品的各种设备和工人,完成该产品的各种工艺加工。例如汽车装配线、电视机生产线、电冰箱生产线都是按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的。一些产量很大的零部件、标准件的生可采用这种布置方式。如汽车制造厂的曲轴产量较大,可以把加工曲轴所需要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热处理设备等按照曲轴加工的工艺顺序布置排列,形成一条曲轴生产线。 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是指上述两类布置的混合。这种布置实际上是最常见的,它吸取了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的长处,这种布置形成的生产单位,既对产品品种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又能缩短物流路程,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混合式布置有多种形式,例如在制造业中,零部件生产采用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装配车间采用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 固定布置 固定布置,是指将加工的对象如产品、零部件的位置固定不变,而人员、设备、工具向其移动,并在该处进行加工制造的一种设施布置方式。这种布置与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正好相反,是一种特殊的布置方式,主要适用于体积大、重量也很大、难于移动的产品。如重型机床、船舶、飞机、机车、锅炉、发电机组等。大型建设项目如建筑房物、修水坝、筑路、钻井都常用固定布置方式来进行生产。 5.零售商店布置 上面介绍的几设施布置多用于制造业,对服务业而言,设施布置有自身的特点。这里介绍一下如何进行零售商店的设施布置。研究表明,零售商店的销售量随着展示给顾客的商品的量而不断变化,当提供给顾客的产品越多,即展示率越高,销售和投资回报率也越高。因此商店应合理安排各种商品位置空间,以吸引顾客产生购买欲望。例如常购商品应布置在商店的四周,利润高的商品如装饰、美容、化妆品、酒类等放在醒目位置,将“能量商品”(能决定购物路径的商品)放置在过道两边,商店的进出口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别具匠心的布置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少商店将食品、降价品放在进出口处,目的就吸引那些贪图方便和喜欢占小便宜的顾客。 设施布置计划与方法 设施布置的基本步骤 无论是一个新建企业的设施布置,还是改扩建企业的设施布局调整,其主要布骤都是相同的,都要经过三个基本步骤: 收集有关的信息、数据和资料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数据和资料: (!). 生产运作单位及相关设施的数量、规模、所需面积大小。 (2). 可以利用的空间面积大小。 (3). 各个生产运作单位及相关设施之间的关系。 (4). 其它限制条件。 2. 按照设施布置的的基本原则,作出初步的平面布置方案,对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根据一些特殊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对初步方案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4 最终确定布置方案,画出详细的布置图 、设施布置计划(SLP) 设施布置计划(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又称系统布置计划,是一种从生产运作单位之间的关系出发,根据设施的种类、数量、形状及要求进行系统布置的科学方法。由于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帮助确定最优设施布置方案,所以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 系统布置计划考虑的主要主要因素如下: 产品P:生产什么? 产量Q:每种产品生产多少? 工艺路线R:每种产品怎样生产? 供应量S:靠什么供应来保证生产进行? 生周期T:每种产品将用多少时间生产出来? 单位数N:有多少生产运作单位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产品的生产或服务? SLP法的工作程序如图4-2所示: (略,见教材) 图4-2 SLP法工作程序框图 (1). 输入数据。即输入P、Q、R、S、T和N,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物料流向流量分析。物料的流向一般取决于生产加工过程和工艺加工路线。因此,确定了最优的工艺路线,就相应地确定了物料流向。物料流量分析包括原材料、零部件、产成品的运输密度和数量。一个优化的设施布置应当使物料的运输距离最短、费用最低。为了进一步清楚地表明各生产单位之间的运量,可以根据各生产单位之间物料运量表绘出运量相关线图,以便帮助找出最合理的布置。 (3). 活动关系分析。物料流是设施布置的基础,通过物料的流向流量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各个生产运作单位的相对位置,但还不够理想。还要进一步对生产运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它们之间活动的相对重要 性和密切程度,进而确定相应设施的位置和接近程度。活动关系分析常用活动关系图进行。如图6-5就是一个工厂由八个部门组成的活动关系图。在活动关系图中,一般用六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部门活动的关系密切程度,用数字表示关系密切程度的原因。 (4). 物料流和活动关系图。在进行物料流向流量分析和活动关系分析以后,将两者结合绘制成流量与活动相关图。这种图以图解形式表示各种不同的活动和生产运作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密切程度。 (5). 面积确定。计算各生产运作单位及其相应的设施需要的空间和面 积,并和可以利用的面积进行平衡。 (6). 绘制面积关系图。将各个生产运作单位和相关设施允许占用的面积画在流量与活动相关图上,就成为面积关系图。这实质上就是一个粗略的布置图。 (7). 调整面积关系图。面积关系图只是一个理想方案,一般不能直接采用。必须结合一些具体条件加以修正和调整。例如物料运输方法、仓贮手段、环境条件、人员需要、建筑物特点、公用设备和辅助设施、以及一些实际的限制条件,如费用成本、安全保险等。 (8). 优化分析。根据已经确定的设施布置评价标准,进行优化分析,以使各个生产运作单位及相关设施的位置安排是最合理的。例如,通过反复地变换几个单位的相对位置,直到运输费用不能再减少为止。 (9). 布置方案的评价和确定。 经过优化分析,可将那些设有多大价值的方案排除。剩下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优点和缺点,要选出最佳方案,必须进行评价。评价可用优缺点比较法、分级加权法或费用比较法。一般认为,分级加权法是评价布置方案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评价步骤可参见厂址选择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