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 ----人类历史的快车道
2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初步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六章 教育规律
第七章 教育功能
第八章 教育主体
第九章 课程
第十章 课堂教学
第十一章 道德教育
第十二章 中国教育的问题与改革
3
我们走在人民教师的行列,
我们的心头奔涌着青春的热血。
我们的肩头担负着光荣的使命,
我们的脚步逐追着时代的列车。
我们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呵,
每一步都关系着人民 的重托。
我们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兴旺,
我们的事业悠关祖国的蓬勃。
我们拥有整个世界呵,
我们拥有人类文明的一切。
4
我们走在人民教师的行列,
我们的信念坚定而执着。
我们的生命之灯,
要永远为孩子们照亮,
愿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之果。
让人难忘呵,
那些农民的子弟们,
伴着大山又伴着日出日落,
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常常在人们的心中闪烁。
我们要用真诚与爱心,
在苍茫的黄土地上耕耘收获。
我们要让所有种子都能发芽成长,
要让校园里春光无限繁花万朵。
要让学生的美好理想都能长出翅膀,
要让一切琴弦都能弹奏出优美的歌唱。
5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我们要前进,
我们要跋涉;
我们要奋斗,
我们要开拓。
我们愿做一片无声的绿叶,
让世界呈现出多彩的颜色;
期待着中华民族的腾飞呵,
这就是我们 ‥‥‥
一个普通人民教师唱出的心歌。
(王宜振)
6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一、教师的职业是个专门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是, 学科性, 与, 教育
性,,
, 学术性, 与, 师范性, 的统一,是学
科专
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的整合。
二、学习教育学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
途径
教育学是教师获得教师资格的基础课
程,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7
一、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与目标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
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教育问题的两种解释,决定了教育学的两
种性质。实践理论回答“怎样教育”的问题,是
一
个规范性学科;科学理论回答“什么是教育”的
问
题,是一个描述性学科。
实践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教育情境进行价值判断
2、认识教育的目的
3、提供教育方法、手段的规范
4、进行教育实践的激励
8
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期
1、教育经验的总结
2,,教, 之学 ------教授法和教授学的出现
3,,教育, 之学 ------育子之书和成, 人 ‘ 之学
(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期
1、培根首次把教育学列入科学知识体系
2、特拉普成为第一位教育学教授,出版第一本教育学
2、赫尔巴特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尝试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
1、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2、实验教育学
3、经验的教育科学
9
三、教育学在中国
( 1)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 1900—1919)
由于悻办师范学堂的需要,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
的第一次热潮。以翻译日本教育学为主,自己翻译为辅。
( 2)美国教育学说的传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9---
---1949)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推广和发展。
( 3)以俄为师和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 1949---1956)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教育理论 。
( 4)教育学中国化的开始和政治运动对教育学的践踏
( 1956----1976)
( 5)教育学建设步入正常,繁荣背后隐藏危机( 1976-1990)
( 6)教育学的反思与成熟( 1990----- )
10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接近,使得教育学在形态上
有也必须实现整体转换。
2、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的分化,是当今国内外教育学发展的主导趋
势。所以,今天的教育学,不仅指一门学科,而且还指
一个教育学科群。另一方面,教育学又是一门综合学科
是多门教育学的总和。
3、研究方法的多元和互补
教育学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单一的方法显然难
以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运
用的方式进行,也是当今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1
一、历史中教育学的不同研究范式
历史上教育学的研究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范式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一)数据表
(二)课题论证计划
(三)课题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证
(四)研究的进度和预期的研究成功
(五)经费预算
三、选择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一)理论研究 (二)调查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质的研究 (五)行动研究 (六)案例研究
12
四、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报告
1、摘要和关键词 2、导言或引言
3、文献综述 4、研究方法和步骤
5、研究的结果 6、结论与讨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二)学术论文
1、摘要和关键词 2、引言
3、正文 4、结论
4、注释和参考文献
(三)案例研究报告
1、背景 2、问题或冲突
3、解决的办法或策略 4、反思与讨论
13
一、教育的概念
(一)关于“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
1、“教育”词语溯源
英文“教育”一词为, education”,意为“引出”。
古希腊“教育”一词渊之“陪侍奴”“教师”“教学”。
我国最早象形文字是指成人对孩子的管教。
2、历史上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我国古代大多用一个“教”字表示“教育”。
我国古籍中第一次把“教”和“育”联系起来使用的,
见
于, 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即个人本位观、
社会本位观和文化本位观。
14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我们
从这个角度出发,揭示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3、教育是使人的身心发展向善的活动
4、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活动
5、教育以人自身为对象,是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活动
(三)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人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前提
2、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为教育者双方的交往互动活动
3、还表现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的精神自我构建
15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承担教书育人责任和施加教
育影响的人。
(二)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三)教育中介
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
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等。
三、教育的形态
1、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16
四、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1、劳动起源说
2、前身说
3、需要说
4、人生发展说
5、社会化发展说
6、生物说
7、交往起源说
8、文化起源活动说
9、前提 ---条件说
10、军事训练说
(二)学校的产生
据史载,我国早在四千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的
初步形态。, 孟子, 曰:夏
商、周“设庠、序、学校以
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皆所以明人伦
也”。学校产生的条件是,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产生
3、统治阶级的要求
4、日益丰富的教育经验
17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大致出现 于 19世纪近代学校的形成时期。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
1、原始教育
1)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
2)教育呈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和普及
3)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极为简单
2、古代教育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2)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脱离
4)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18
3、现代教育
1)教育事业呈现加速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接轨
3)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科学化
4、高度发达的当代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整合化
19
一、教育目的的确定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
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即反映教育想要达到
的理想结果。
2、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者从事教育工作时努力的
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是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保持教育作用
的统一性的指南,也是确定教育内容的依旧,同时还是评
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惟一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人发展的根本
原因,作为人才培养理想设计的教育目的必然体现其历史
制约性。
20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社会本位论
2)个人本位论
3)教育目的辨证统一论
2、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2)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一)教育目的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目标
21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
(一)旧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清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政府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表述
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之表述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表述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的表述
综观各时期的表述,其精神有三个共同点,
1、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途径。
22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的问题
1、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和个体自身发
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平均发展,应该在落
实普遍要求的同时,提倡因材施教,将全面发展 与发展
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以选拔考试为主的一种片面教育,而素
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3、理想性与现实性
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理想设计,它的实现必须从
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将教育目的的引导性与现实性结合
辨证地统一起来。
23
教育制度,广义的解释,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
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
机构体系。狭义的说,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5、职业技术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24
(二)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的
雏形,汉代官学与 私学都有很大发展,到了唐
代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但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却是近代
的事,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
也叫,KUI卯学制”,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
正
式形成,一直沿用到清末。
之后,出现了以日本为蓝本的“壬寅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
以美国
,六三三”学制为蓝本,一直用到 1949年。
25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1年 10月颁布了, 关于改
革现在学制的决定,,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制发展的基础。
这个学制保留了“六、三、三、四制”的学制特点,突出了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我国现行学制由七个部分组成,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普通中等教育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26
三、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 1965年由法国教育家保罗 ·郎格朗提
出,后来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许多国家所
接受,成为一种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思潮。
(二)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是当前各国学制改革
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
27
一、教育规律及其类型
(一)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自身固有的,是教育发展过程中
那些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
规律;二是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特殊规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的规
律、师生关系的规律、五育关系的规律、认知发展的规
律等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是教育一般规律的体现,它受
基本规律的 制约。
28
(三)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
我们通常把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作教育的外
部规律,把教育是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看作教育的
内部规律。
(四) 教育规律的认识
我们一般从两个层面上去认识教育规律,
一是对于人们已经揭示出的教育规律要进行学习和
体验,从理论和感性两个方面充分
把握教育规律,使其落实到指导教
育活动的实践中;二是对于尚未揭
示的教育规律要进行主动地探索和
研究,揭示出新的教育规律。
29
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
依赖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再次、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促进作用
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
这一中介来实现其对社会生产
力的影响,即劳动力再生产。
30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规律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支配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是通过培养人间接地实现其反作用和影响,二是
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
31
(四)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还表现在文化、人口、生态等
方面,各因素的制约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下,
1、不同的社会因素,对教育起作用的主要内容或侧重点
不同,同时,教育的某一 方面,往往同时受到诸多社
会因素的制约。
2、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基本上分为导向作用和基
础性作用两类。
3、社会因素对教育制约作用的实现需要一种转换,即将
社会因素和机制转换为教育因素和机制。
4、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能是
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2
二、教育对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在性质上与社会对教
育的作用是不同的
1、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
是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其自
身的规律,教育能促进或延缓其发展,但不能
决定其进程,更不能改变其性质。
2、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
务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33
三、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1、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遗传作为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能造成人的发展的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只是外在的因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 )教育规定着人发展的方向
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育对人影响灵活高效,能加速人的发展进程
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
34
(二)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5
一、教育功能及其类型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
影响,就是指教育对于人、社会等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36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首先、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使个体社会
化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学校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利环境。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第一、教育提出个性发展目标,为个体个性化提出要求
第二、教育部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性化提供了保障
第三、教育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性化打下了基础
第四、教育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性化创造了条件
37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一、教育充分满足了人的本能需要
第二、教育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三、学校本身是一种幸福生活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
1、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2、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3、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
1、教育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教育的保守性对社会 发展的消极影响
3、教育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38
一、教师
我们把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称为
教师 。
1、教师的职业素质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信念
2)教师的德性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3)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39
3、教师是专门职业
1)教师的从业组织
2)教师的从业内容
3)教师的从业性质
4、现代教师职业历程
1)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2)提高教师的质量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40
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中国教师与教师教育状况
41
二、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
2、学生具有能动性
3、学生具有创造性
4、学生是发展的人
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属性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学生观与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42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关于课程的多种解释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学生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三)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2、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问题课程
3、选修课与必修课
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43
二、课程编制
(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
1、目标模式
2、过程模式
3、情境模式
4、批判模式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44
三、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期中试题)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当代课程改革及发展
1、课程的多样化
2、课程的综合化
3、课程的实用化
4、课程的国家化
5、课程的多元化
6、课程的个性化
7、课程的现代化
教育 ----人类历史的快车道
2
绪论
第一章 教育学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教育初步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五章 教育制度
第六章 教育规律
第七章 教育功能
第八章 教育主体
第九章 课程
第十章 课堂教学
第十一章 道德教育
第十二章 中国教育的问题与改革
3
我们走在人民教师的行列,
我们的心头奔涌着青春的热血。
我们的肩头担负着光荣的使命,
我们的脚步逐追着时代的列车。
我们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呵,
每一步都关系着人民 的重托。
我们的脉搏连着民族的兴旺,
我们的事业悠关祖国的蓬勃。
我们拥有整个世界呵,
我们拥有人类文明的一切。
4
我们走在人民教师的行列,
我们的信念坚定而执着。
我们的生命之灯,
要永远为孩子们照亮,
愿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之果。
让人难忘呵,
那些农民的子弟们,
伴着大山又伴着日出日落,
他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常常在人们的心中闪烁。
我们要用真诚与爱心,
在苍茫的黄土地上耕耘收获。
我们要让所有种子都能发芽成长,
要让校园里春光无限繁花万朵。
要让学生的美好理想都能长出翅膀,
要让一切琴弦都能弹奏出优美的歌唱。
5
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
我们要前进,
我们要跋涉;
我们要奋斗,
我们要开拓。
我们愿做一片无声的绿叶,
让世界呈现出多彩的颜色;
期待着中华民族的腾飞呵,
这就是我们 ‥‥‥
一个普通人民教师唱出的心歌。
(王宜振)
6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一、教师的职业是个专门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是, 学科性, 与, 教育
性,,
, 学术性, 与, 师范性, 的统一,是学
科专
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双专业的整合。
二、学习教育学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重要
途径
教育学是教师获得教师资格的基础课
程,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7
一、教育学的对象、性质与目标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揭
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教育问题的两种解释,决定了教育学的两
种性质。实践理论回答“怎样教育”的问题,是
一
个规范性学科;科学理论回答“什么是教育”的
问
题,是一个描述性学科。
实践教育学的根本任务,大致有以下几点,
1、对教育情境进行价值判断
2、认识教育的目的
3、提供教育方法、手段的规范
4、进行教育实践的激励
8
二、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期
1、教育经验的总结
2,,教, 之学 ------教授法和教授学的出现
3,,教育, 之学 ------育子之书和成, 人 ‘ 之学
(二)教育学学科的形成期
1、培根首次把教育学列入科学知识体系
2、特拉普成为第一位教育学教授,出版第一本教育学
2、赫尔巴特建立科学教育学的尝试
(三)教育学的多元化时期
1、精神科学的教育学
2、实验教育学
3、经验的教育科学
9
三、教育学在中国
( 1)以日本为媒介的译介阶段( 1900—1919)
由于悻办师范学堂的需要,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百年中
的第一次热潮。以翻译日本教育学为主,自己翻译为辅。
( 2)美国教育学说的传播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9---
---1949)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推广和发展。
( 3)以俄为师和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 1949---1956)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教育理论 。
( 4)教育学中国化的开始和政治运动对教育学的践踏
( 1956----1976)
( 5)教育学建设步入正常,繁荣背后隐藏危机( 1976-1990)
( 6)教育学的反思与成熟( 1990----- )
10
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学科性质的多元和融合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接近,使得教育学在形态上
有也必须实现整体转换。
2、学科内容发展的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的分化,是当今国内外教育学发展的主导趋
势。所以,今天的教育学,不仅指一门学科,而且还指
一个教育学科群。另一方面,教育学又是一门综合学科
是多门教育学的总和。
3、研究方法的多元和互补
教育学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单一的方法显然难
以完成这一任务,必须采取多种方法互相补充、综合运
用的方式进行,也是当今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11
一、历史中教育学的不同研究范式
历史上教育学的研究有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范式
二、制定研究计划
(一)数据表
(二)课题论证计划
(三)课题研究已有的工作基础和条件保证
(四)研究的进度和预期的研究成功
(五)经费预算
三、选择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一)理论研究 (二)调查研究 (三)实验研究
(四)质的研究 (五)行动研究 (六)案例研究
12
四、研究成果的表述
(一)研究报告
1、摘要和关键词 2、导言或引言
3、文献综述 4、研究方法和步骤
5、研究的结果 6、结论与讨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二)学术论文
1、摘要和关键词 2、引言
3、正文 4、结论
4、注释和参考文献
(三)案例研究报告
1、背景 2、问题或冲突
3、解决的办法或策略 4、反思与讨论
13
一、教育的概念
(一)关于“教育”概念的历史考察
1、“教育”词语溯源
英文“教育”一词为, education”,意为“引出”。
古希腊“教育”一词渊之“陪侍奴”“教师”“教学”。
我国最早象形文字是指成人对孩子的管教。
2、历史上教育家对“教育”的认识
我国古代大多用一个“教”字表示“教育”。
我国古籍中第一次把“教”和“育”联系起来使用的,
见
于, 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西方对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三种观点:即个人本位观、
社会本位观和文化本位观。
14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我们
从这个角度出发,揭示教育的概念,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3、教育是使人的身心发展向善的活动
4、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教育资料为中介的活动
5、教育以人自身为对象,是受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活动
(三)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
1、教育实践活动是以人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前提
2、教育实践活动表现为教育者双方的交往互动活动
3、还表现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的精神自我构建
15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承担教书育人责任和施加教
育影响的人。
(二)受教育者
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其主要职责的人。
(三)教育中介
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的
时所依赖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环境等。
三、教育的形态
1、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
2、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16
四、教育的演进
(一)教育的起源
1、劳动起源说
2、前身说
3、需要说
4、人生发展说
5、社会化发展说
6、生物说
7、交往起源说
8、文化起源活动说
9、前提 ---条件说
10、军事训练说
(二)学校的产生
据史载,我国早在四千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的
初步形态。, 孟子, 曰:夏
商、周“设庠、序、学校以
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序者射也。 ---皆所以明人伦
也”。学校产生的条件是,
1、生产力的发展
2、文字的产生
3、统治阶级的要求
4、日益丰富的教育经验
17
(三)制度化教育的形成
制度化教育大致出现 于 19世纪近代学校的形成时期。
制度化教育形成的标志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形态
1、原始教育
1)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
2)教育呈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和普及
3)教育的内容、形式、手段极为简单
2、古代教育
1)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
2)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脱离
4)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18
3、现代教育
1)教育事业呈现加速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步接轨
3)教育内容与方法逐步科学化
4、高度发达的当代教育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整合化
19
一、教育目的的确定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1、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总的要
求,规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即反映教育想要达到
的理想结果。
2、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者从事教育工作时努力的
方向和前进的动力,是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保持教育作用
的统一性的指南,也是确定教育内容的依旧,同时还是评
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惟一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决定人发展的根本
原因,作为人才培养理想设计的教育目的必然体现其历史
制约性。
20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几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1)社会本位论
2)个人本位论
3)教育目的辨证统一论
2、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依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2)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系统构成
(一)教育目的
(二)培养目标
(三)教学目标
21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
(一)旧中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
清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国民政府
(二)新中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表述
1985年,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之表述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的表述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的表述
综观各时期的表述,其精神有三个共同点,
1、培养劳动者或建设者、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途径。
22
(三)正确认识我国教育目的实施中的问题
1、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追求和个体自身发
展需要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平均发展,应该在落
实普遍要求的同时,提倡因材施教,将全面发展 与发展
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是以选拔考试为主的一种片面教育,而素
质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
教育观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
3、理想性与现实性
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理想设计,它的实现必须从
我国教育实际出发,将教育目的的引导性与现实性结合
辨证地统一起来。
23
教育制度,广义的解释,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
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
机构体系。狭义的说,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一)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中等教育
4、高等教育
5、职业技术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24
(二)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出现了学校的
雏形,汉代官学与 私学都有很大发展,到了唐
代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但是,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却是近代
的事,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 奏定学堂章程,
也叫,KUI卯学制”,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
正
式形成,一直沿用到清末。
之后,出现了以日本为蓝本的“壬寅学制”,
,壬子葵丑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
以美国
,六三三”学制为蓝本,一直用到 1949年。
25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于 1951年 10月颁布了, 关于改
革现在学制的决定,,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学制发展的基础。
这个学制保留了“六、三、三、四制”的学制特点,突出了
,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
我国现行学制由七个部分组成,
1、学前教育
2、初等教育
3、普通中等教育
4、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5、高等教育
6、师范教育
7、成人教育
26
三、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是 1965年由法国教育家保罗 ·郎格朗提
出,后来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许多国家所
接受,成为一种有国际影响的教育思潮。
(二)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是当前各国学制改革
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生成分的多样化 。
27
一、教育规律及其类型
(一)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自身固有的,是教育发展过程中
那些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
规律;二是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的特殊规律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教学的规
律、师生关系的规律、五育关系的规律、认知发展的规
律等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是教育一般规律的体现,它受
基本规律的 制约。
28
(三)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
我们通常把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看作教育的外
部规律,把教育是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看作教育的
内部规律。
(四) 教育规律的认识
我们一般从两个层面上去认识教育规律,
一是对于人们已经揭示出的教育规律要进行学习和
体验,从理论和感性两个方面充分
把握教育规律,使其落实到指导教
育活动的实践中;二是对于尚未揭
示的教育规律要进行主动地探索和
研究,揭示出新的教育规律。
29
二、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首先、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其次、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的组织形式也
依赖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再次、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促进作用
教育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
这一中介来实现其对社会生产
力的影响,即劳动力再生产。
30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规律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支配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和德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是通过培养人间接地实现其反作用和影响,二是
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社会政治经
济制度。
31
(四)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还表现在文化、人口、生态等
方面,各因素的制约特点和相互关系如下,
1、不同的社会因素,对教育起作用的主要内容或侧重点
不同,同时,教育的某一 方面,往往同时受到诸多社
会因素的制约。
2、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基本上分为导向作用和基
础性作用两类。
3、社会因素对教育制约作用的实现需要一种转换,即将
社会因素和机制转换为教育因素和机制。
4、社会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可能是
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2
二、教育对社会诸领域的作用在性质上与社会对教
育的作用是不同的
1、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不
是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其自
身的规律,教育能促进或延缓其发展,但不能
决定其进程,更不能改变其性质。
2、教育对社会诸因素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
务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33
三、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分析
1、遗传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遗传作为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
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能造成人的发展的差异。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只是外在的因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1 )教育规定着人发展的方向
2)教育对人的影响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教育对人影响灵活高效,能加速人的发展进程
4、个体主观能动性在其发展中的作用
34
(二)青少年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35
一、教育功能及其类型
(一)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就是指教育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和
影响,就是指教育对于人、社会等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1、教育的正功能与负功能
2、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36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首先、教育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使个体社会
化有了充分的保障。
其次、学校为个体社会化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有利环境。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第一、教育提出个性发展目标,为个体个性化提出要求
第二、教育部营造整体文化环境,为个性化提供了保障
第三、教育提高个体基本素质,为个性化打下了基础
第四、教育充分挖掘个体潜能,为个性化创造了条件
37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一、教育充分满足了人的本能需要
第二、教育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三、学校本身是一种幸福生活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功能
1、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2、教育的社会政治功能
3、教育的社会文化功能
(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功能
1、教育的滞后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2、教育的保守性对社会 发展的消极影响
3、教育的封闭性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38
一、教师
我们把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有计划、有组
织地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特定影响的专门人员称为
教师 。
1、教师的职业素质
1)教师的职业态度和信念
2)教师的德性
3)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
4)教师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3)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39
3、教师是专门职业
1)教师的从业组织
2)教师的从业内容
3)教师的从业性质
4、现代教师职业历程
1)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
2)提高教师的质量
3)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5、教师职业的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5)师生关系的隐蔽不平等性
40
6、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待遇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7、中国教师与教师教育状况
41
二、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丰富、多样的人
2、学生具有能动性
3、学生具有创造性
4、学生是发展的人
5、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属性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三)学生观与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及其对学生的影响
42
一、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关于课程的多种解释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学生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
(三)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1、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2、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问题课程
3、选修课与必修课
4、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43
二、课程编制
(一)几种课程编制模式
1、目标模式
2、过程模式
3、情境模式
4、批判模式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材
44
三、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期中试题)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当代课程改革及发展
1、课程的多样化
2、课程的综合化
3、课程的实用化
4、课程的国家化
5、课程的多元化
6、课程的个性化
7、课程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