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包括荧光、磷光、
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散射光谱
等。
2
分子发光分析法教学要求
? 掌握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的产生机
理;掌握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特征。
? 掌握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溶液的荧
光(磷光)强度影响因素。
? 了解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定量测
定方法。
? 了解磷光分析法的类型。
? 了解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仪器的结
构。
3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一、基本原理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单重态与三重态有何区别?
4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
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
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
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
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
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单重态与三重态的
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
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
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大约为 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
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 10-4 ~ 1s以上 (通常用 S
和 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5
解释名词:荧光、磷光、延迟荧光
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窜跃、外转移
6
7
振动弛豫
它是指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
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
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
发出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
10-12s数量级。
8
内转移
当 两个电子能级 非常靠近以至其
振动能级有 重叠 时,常发生电子由高
能级以 无辐射跃迁方式 转移至低能级。
右图中指出,处于高激发单重态的电
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弛豫,均跃回
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9
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电子跃回至
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为 λ 3的
荧光。 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 。很
明显,λ 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 λ 1或 λ 2都长,
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
终将只发射出波长 λ 3为的荧光。荧光的产生
在 10-7-10-9s内完成。
10
系间窜跃
指 不同多重态间 的 无辐射跃迁,例
如 S1→ 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
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 S1的较低振动能
级转移至 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 。有时,
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 T1→ S1,然后
由 S1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
理。
11
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
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是,
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
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
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
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这个跃迁
过程( T1→ S0) 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
率较慢,约为 10-4-10s。 因此,这种跃迁所发
射的光,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12
外转移
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
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或
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
“熄灭”或“猝灭”。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3
(二)激发光谱曲线和荧光、
磷光光谱曲线
绘制激发光谱曲线时,
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或磷
光)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改
变激发波长,根据所测得的
荧光(磷光)强度与激发光
波长的关系,即可绘制 激发
光谱曲线 。
如果 固定激发光波长
为其最大激发波长,然后
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
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即可
绘制 荧光或磷光光谱曲线 。
激发光谱曲线
与其吸收曲线
有何区别和联
系?
14
荧光发射光谱的普遍特性:
( 1) 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
位移到较长的波长,称为 Stokes位移 。这是
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转动能,
也由于溶液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
也会有能量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射之
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15
( 2)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因为分子吸收了不同能量的光子可以由
基态激发到几个 不同的电子激发态,而具有
几个吸收带。由于较高激发态通过内转换及
转动弛豫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几率较高,
远大于由高能激发态直接发射光子的速度,
故在荧光发射时,不论用哪一个波长的光辐
射激发,电子都 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
动能层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层,所以荧
光发射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
16
( 3)镜像规则
通常 荧光发射光谱 和它的 吸收
光谱 呈镜像对称关系。
如何理解镜像规则
17
吸收光谱 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层形成的。
其形状决定于 第一电子激发态 中各 振
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
荧光光谱 是激发分子从第一电子激
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回到基态中各不同
能层形成的。所以 荧光光谱的形状 决定
于 基态中各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
基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和第一电
子激发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是类似
的。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吸收光谱
的形状极为相似。
18
由基态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 第一电子激发
态各个振动能层的吸收过程中,振动能层越高,
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越大,即激发所需的能
量越高,所以吸收峰的波长越短。反之,由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降落到基态各
个振动能层的荧光发射过程中,基态振动能层
越高,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越小,荧光峰的
波长越长。
另外,也可以从位能曲线解释镜像规则。
由于光吸收在大约 10-15的短时间内发生,原子
核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即电子与核之间的位
移没有发生变化。假如在吸收过程中,基态的
零振动能层与激发态的第二振动能层之间的 跃
迁几率 最大,那么,在荧光发射过程中,其相
反 跃迁的几率 也应该最大。也就是说,吸收和
发射的能量都最大。
19
(三)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
相适应的结构,才能吸收激发光;
② 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
量之后,必须具有 一定的荧光量子产
率。
20
1,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也叫荧光效率或量子效率,
它 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
示
? = 发射荧光分子数 / 激发分子总数
或 ? = 发射荧光量子数 / 吸收光量子数
在产生荧光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 辐射
和 无辐射跃迁 过程,如荧光发射、内转移,
系间窜跃和外转移等。很明显,荧光的量子
产率,将与上述每一个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21
若用数学式来表达这些关系,得到
?= kf /( kf+?ki)
式中 kf为 荧光发射 过程的 速率常数, ?ki
为其它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的总和。
凡是能使 kf 值升高而使其它 ki值降低的
因素,都可增强荧光。
实际上,对于高荧光分子,例如荧光素,
其量子产率在某些情况下接近 1,说明 ?kI很
小,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kf主要取决
于化学结构,而 ?ki则主要取决于化学环境,
同时也与化学结构有关。
磷光的量子产率与此类似。
22
2,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 1)跃迁类型
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
经历 ????或 n( 非键电子轨道) ???激发,
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
生 ????或 ???n跃迁而得到荧光。在这两种
跃迁类型中,????跃迁常能发出较强的荧
光 (较大的量子产率)。
????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为什么?
23
????跃迁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
(一般比 n???大 100-1000倍),
其次,????跃迁的寿命约为 10-7—
10-9s,比 n???跃迁的寿命 10-5— 10-7s要短。
在各种跃迁过程的竞争中,它是有利于发
射荧光的。
在 ????跃迁过程中,通过系间窜跃至
三重态的速率常数也较小( S1?T!能级差
较大),这也有利于荧光的发射,总之,
????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24
( 2)共轭效应
实验证明,容易实现 ????激发 的芳香
族化合物容易发生荧光,能发生荧光的脂肪
族和脂环族化合物极少(仅少数高度共轭体
系化合物除外)。此外,增加体系的共轭度,
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 。例如,在多烯结构
中,ph( CH=CH) 3 ph和 ph( CH=CH) 2
ph在苯中的荧光效率分别为 0.68和 0.28。
共轭效应使荧光增强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
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从而有
利于荧光的发生。
25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3) 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
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因为这
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
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
也就减少了碰撞去活的可能性。
26
( 4)取代基效应
芳香族化合物苯环上的不同取代基对该化合物
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有很大的影响。
给电子基团,如 -OH,-OR,-CN,-NH2, -
NR2等,使荧光增强。因为产生了 p-?共轭作用,
增强了 ?电子共轭程度,使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
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
吸电子基团,如 -COOH,-NO,-C ?O,卤素
等,会减弱甚至会 猝 灭荧光。
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这
可能是由所谓“重原子效应”使系间跨越速率增加
所致。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由单重
态转化为三重态的速率。
取代基的空间障碍对荧光也有影响。
立体异构现象对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27
3,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除过渡元素的顺磁性原子会发生线状
荧光光谱外,大多数无机盐类金属离子,在
溶液中只能发生无辐射跃迁,因而不产生荧
光。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金属螯合物却能
产生很强的荧光,并可用于痕量金属元素分
析。
28
( 1)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
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由于
不是刚性结构,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
荧光。若这些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
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常会发生荧光。
如 8-羟基喹啉本身有很弱的荧光,但其金属
螯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
( 2)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特征荧光
这类发光过程通常是螯合物首先通过配位体
的 ????跃迁激发,接着配位体把能量转给金属离
子,导致 d?d?跃迁和 f?f?跃迁,最终发射的是
d?d?跃迁和 f?f?跃迁光谱。
29
(四)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1,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 Ia与荧光量子产
率 ? 。
If = ? Ia
式中 ?为荧光量子效率,又根据 Beer定律
Ia = I0 - It = I0(1- e -? l C)
I0和 It分别是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代入上
式得
If = ? I0(1- 10 -? l c) = ? I0(1- e -2.3? l c)
30
整理得:
If =2.3 ? I0 ?lc
当入射光强度 I0 和 l一定时,上式
为:
If = K c
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之
正比,但这种线性关系只有在极稀的溶
液中,当 ?lc?0.05时才成立 。对于较浓
溶液,由于猝灭现象和自吸收等原因,
使荧光强度和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31
(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① 溶剂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溶剂的影响可分为 一般溶剂效应 和 特殊
溶剂效应 。
一般溶剂效应 指的是溶剂的折射率和介
电常数的影响。
特殊溶剂效应 指的是荧光体和溶剂分子
间的特殊化学作用,如氢键的生成和化合作
用。
32
②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温度上升使荧光强度下降。其
中一个原因是 分子的内部能量转化
作用 。当激发分子接受额外热能时,
有可能使激发能转换为基态的振动
能量,随后迅速振动弛豫而丧失振
动能量。另一个原因是 碰撞频率增
加,使外转换的去活几率增加。
33
③ 溶液 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大多数芳香
族化合物的荧光与溶液的 pH有关。不同的
pH值,化合物所处状态不同,不同的化合物
或化合物的分子与其离子在电子构型上有所
不同,因此,它们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就
有一定的差别。
对于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的发光鏊
合物,一方面 pH会影响鏊合物的形成,另一
方面还会影响鏊合物的组成,因而影响它们
的荧光性质。
34
④ 内滤光作用和自吸收现象
溶液中若存在能吸收激发或荧光物质所
发射光能的物质,就会使荧光减弱,这种现
象称为,内滤光作用”。
内滤光作用的另一种情况是荧光物质的
荧光发射光的短波长的一端与该物质的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一端有重叠。
在溶液浓度较大时,一部分荧光发射被
自身吸收,产生“自吸收”现象而降低了溶
液的荧光强度。
35
( 3)溶液荧光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
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荧光猝灭 。
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猝灭剂。
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类型:
① 碰撞猝灭
碰撞猝灭 是指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与猝
灭剂分子相碰撞,使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以无辐
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产生猝灭作用。
② 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
由于部分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
荧光的配合物而产生的。此过程往往还会引起溶液
吸收光谱的改变。
36
③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分子由于系间的跨越跃迁,由单重态跃迁到
三重态。转入三重态的分子在常温下不发光,它们
在与其它分子的碰撞中消耗能量而使荧光猝灭。
④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某些猝灭剂分子与荧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
发生了电子转移反应,因而引起荧光猝灭。
⑤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在浓度较高的荧光物质溶液中,单重激发态
的分子在发生荧光之前和未激发的荧光物质分子碰
撞而引起的自猝灭。有些荧光物质分子在溶液浓度
较高时会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使它们的吸收光谱
发生变化,也引起溶液荧光强度的降低或消失。
37
二、荧光分析仪
用于测量荧光的仪器由激发光源、样品池、用
于选择激发光波长和荧光波长的单色器以及检测器
四部分组成。
38
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
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
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
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
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
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
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
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
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 第二单色器 。荧
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39
( 1)激发光源
在紫外 -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
压汞灯。
( 2)样品池
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
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 3)单色器
光栅
( 4)检测器
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
光成直角。
40
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1.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
( 1)灵敏度高 ( 2)选择性强
( 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
( 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
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因为本
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
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
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
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2,定量分析方法
( 1)校准曲线法 ( 2)比较法
3,应用
( 1)元素的荧光测定
( 2)有机化合物的荧光测定。
41
四、磷光分析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
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 系间跨越 跃迁到
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 振动弛豫 至最低振动能层,
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
如下三个特点:
( 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
分子的 T1态能量比 S1态低。
( 2)磷光的寿命比荧光长
由于荧光是 S1 ? S0跃迁产生的,这种跃迁
是自旋许可的跃迁,因而 S1态的辐射寿命通常在
10-7~ 10-9s,磷光是 T1 ? S0跃迁产生的,这种跃
迁属自旋禁阻的跃迁,其速率常数要小,因而辐射
寿命要长,大约为 10-4~ 10s。
42
( 3) 磷光的寿命和辐射强度对于重原子和
顺磁性离子敏感。
1,低温磷光
由于激发三重态的寿命长,使激发态分
子发生 T1? S0这种分子内部的内转化非辐
射去活化过程以及激发态分子与周围的溶剂
分子间发生碰撞和能量转移过程,或发生某
些光化学反应的几率增大,这些都将使磷光
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为减少这些去活
化过程的影响,通常应在低温下测量磷光。
43
2.室温磷光
由于低温磷光需要低温实验装置,溶剂选择的
限制等因素,从而发展了多种室温磷光法( RTP)。
( 1)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 SS-RTP)
此法基于测量室温下 吸附于固体基质上 的有机
化合物所发射的磷光。所用的载体种类较多,有 纤
维素载体 (如滤纸、玻璃纤维),无机载体 (如硅
胶、氧化铝)以及 有机载体 (如乙酸钠、聚合物、
纤维素膜)等。 理想的载体 是既能将分析物质牢固
地束缚在表面或基质中以增加其刚性,并能减小三
重态的碰撞猝灭等非辐射去活化过程,而本身又不
产生磷光背景 。
44
( 2)胶束增稳的溶液室温磷光法( MS-
RTP)
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
束浓度后,便相互聚集形成胶束。由于这种
胶束的多相性,改变了磷光团的微环境和定
向的约束力,从而强烈影响了磷光团的物理
性质,减小了内转化和碰撞能量损失 等非辐
射去活化过程的趋势,明显增加了三重态的
稳定性,从而可以实现在溶液中测量室温磷
光。 利用胶束稳定的因素,结合重原子效应,
并对溶液除氧,是 MS-RTP 的三个要素。
45
( 3)敏化溶液室温磷光法( SS-RTP)
该法在 没有表面活性剂存在 的情况
下获得溶液的室温磷光。 分析物质被激
发后并不发射荧光,而是经过 系间跨越
过程衰减变至最低激发三重态。当有某
种合适的能量受体存在时,发生了由 分
析物质到受体 的三重态能量 转移,最后
通过测量 受体所发射的室温磷光强度 而
间接测定该分析物质。在这种方法中,
分析物质本身并不发磷光,而是引发受
体发磷光。
46
3,磷光分析仪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配上磷光配件后,即
可用于磷光测定。
1.液槽:将样品放在盛有液氮的石英杜瓦
瓶内,即可用于低温磷光测定。
2.斩波片:分别测荧光和磷光;测出不同
寿命的磷光。
4,应用
磷光分析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如
石油产品、多环芳烃、农药、药物等方面 。
47
第二节 化学发光分析
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 吸收
了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 反应产物分子
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
时,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这种 吸收化学能
使分子发光的过程称为化学发光 。 利用化学
发光反应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发
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也发生于生命体系,这
种发光称为生物发光。
48
一、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是吸收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化
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所发射的光。
任何一个化学发光反应都应包括化学激发和
发光两个步骤,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 1)化学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发能,激
发能主要来源于反应焓。
( 2)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使化学反
应的能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
发态。
( 3)激发态能释放光子或能够转移它的能
量给另一个分子,而使该分子激发,然后以
辐射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
49
化学发光反应效率 ?cl,又称化学发光的总量
子产率。它决定于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
效率 ?ce和激发态分子的发射效率 ?em。 定义为:
?cl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
?ce??em
化学反应的发光效率、光辐射的能量大小以及
光谱范围,完全由参加反应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决定。
每个化学发光反应都有其特征的化学发光光谱及不
同的化学发光效率。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 Icl以单位时间内发射
的光子数表示 。 它与 化学发光反应的速率有关, 而
反应速率又与 反应分子浓度 有关 。 即
Icl ( t) = ?cl ? dc/dt
50
二、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1,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
直接发光 是被测物作为反应物直接参加化学发光反应,
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分子,此初始激发态能辐射光子。
A + B? C* + D
C* ? C + h?
式中 A或 B是被测物, 通过反应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 C*, 当
C* 跃迁回基态时, 辐射光子 。
间接发光 是被测物 A或 B,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初始激发
态产物 C*, C* 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 F,使 F
跃迁回基态,产生发光。
A + B? C* + D
C*+F? F* + E
F* ? F + h?
式中 C*为能量给予体, 而 F为能量接受体
51
2,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
按反应体系的状态分类,如化学发光反应在气相中
进行称为气相化学发光;在液相或固相中进行称为
液相或固相化学发光;在两个不同相中进行则称为
异相化学发光。
( 1)气相化学发光
主要有 O3,NO,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用于
监测空气中的 O3,NO,SO2,H2S,CO,NO2等。
臭氧与乙烯的化学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与臭
氧的化学发光反应。( 教材 P.99)
( 2) 液相化学发光
用于此类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光物质有鲁米诺、
光泽碱、洛粉碱等。例如,利用发光物质鲁米诺,
可测定痕量的 H2O2以及 Cu,Mn,Co,V,Fe,Cr、
Ce等金属离子。
52
三、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测量仪器主要包括 样
品室、光检测器、放大器和信号输出装置。
化学发光反应在样品室中进行,样品和
试剂混合的方式有 分立取样式,加样是间歇
的。将试剂先加到光电倍增管前面的反应池
内,然后用进样器加入分析物。另一种方法
是 流动注射式,反应试剂和分析物是定时在
样品池中汇合反应,且在载流推动下向前移
动,被检测的光信号只是整个发光动力学曲
线的一部分,而以峰高进行定量测量。
53
应用:
?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的物质可以分为三
类,第一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
反应物 ;第二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
中的催化剂、增敏剂或抑制剂 ;第三
类物质是偶合反应中的反应物、催化
剂、增敏剂等。这三类物质还可以通
过标记方式用来测定人们感兴趣的其
他物质,进一步扩大了化学发光分析
的应用范围。
?对象: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物质等
54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 (1 0 -1 2 -1 0 -2 2 mol,L -1 ),设备
简单等优点,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
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已知的化学发光
体系很多,但应用较广的基本上只有 lum
ilol 和TCPO体系,今后将继续引入
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并着重纳米级光纤化学
发光以及无损、在体、多组分和多信息方
面的研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命科学生物
分析和环境监测的需要。
分子发光分析
分子发光包括荧光、磷光、
化学发光、生物发光和散射光谱
等。
2
分子发光分析法教学要求
? 掌握分子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的产生机
理;掌握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特征。
? 掌握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以及溶液的荧
光(磷光)强度影响因素。
? 了解荧光(磷光)分析法的特点及定量测
定方法。
? 了解磷光分析法的类型。
? 了解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分析仪器的结
构。
3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一、基本原理
(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
单重态与三重态有何区别?
4
处于分子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对,其自旋
方向相反,当其中一个电子被激发时,通常
跃迁至第一激发态单重态轨道上,也可能跃
迁至能级更高的单重态上。这种跃迁是符合
光谱选律的,如果跃迁至第一激发三重态轨
道上,则属于禁阻跃迁。单重态与三重态的
区别在于电子自旋方向不同,激发三重态具
有较低能级。
在单重激发态中,两个电子平行自旋,单
重态分子具有抗磁性,其激发态的平均寿命
大约为 10-8s,而三重态分子具有顺磁性,其
激发态的平均寿命为 10-4 ~ 1s以上 (通常用 S
和 T分别表示单重态和三重态)
5
解释名词:荧光、磷光、延迟荧光
振动弛豫、内转移、系间窜跃、外转移
6
7
振动弛豫
它是指 在同一电子能级 中,
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转至低振动能
级,而将多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
发出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为
10-12s数量级。
8
内转移
当 两个电子能级 非常靠近以至其
振动能级有 重叠 时,常发生电子由高
能级以 无辐射跃迁方式 转移至低能级。
右图中指出,处于高激发单重态的电
子,通过内转移及振动弛豫,均跃回
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
9
荧光发射
处于第一激发单重态中的电子跃回至
基态各振动能级时,将得到最大波长为 λ 3的
荧光。 注意,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 。很
明显,λ 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 λ 1或 λ 2都长,
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
终将只发射出波长 λ 3为的荧光。荧光的产生
在 10-7-10-9s内完成。
10
系间窜跃
指 不同多重态间 的 无辐射跃迁,例
如 S1→ T1就是一种系间窜跃。通常,发
生系间窜跃时,电子由 S1的较低振动能
级转移至 T1的较高振动能级处 。有时,
通过热激发,有可能发生 T1→ S1,然后
由 S1发生荧光。这是产生延迟荧光的机
理。
11
磷光发射
电子由基态单重态激发至第一激发三重
态的几率很小,因为这是禁阻跃迁。但是,
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有可能
以系间窜跃方式转至第一激发三重态,再经
过振动驰豫,转至其最低振动能级,由此激
发态跃回至基态时,便发射磷光,这个跃迁
过程( T1→ S0) 也是自旋禁阻的,其发光速
率较慢,约为 10-4-10s。 因此,这种跃迁所发
射的光,在光照停止后,仍可持续一段时间。
12
外转移
指激发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
分子的相互作用及能量转移,使荧光或
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这一现象称为
“熄灭”或“猝灭”。
荧光与磷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3
(二)激发光谱曲线和荧光、
磷光光谱曲线
绘制激发光谱曲线时,
固定测量波长为荧光(或磷
光)最大发射波长,然后改
变激发波长,根据所测得的
荧光(磷光)强度与激发光
波长的关系,即可绘制 激发
光谱曲线 。
如果 固定激发光波长
为其最大激发波长,然后
测定不同的波长时所发射
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即可
绘制 荧光或磷光光谱曲线 。
激发光谱曲线
与其吸收曲线
有何区别和联
系?
14
荧光发射光谱的普遍特性:
( 1) Stokes位移
在溶液中,分子荧光的发射相对于吸收
位移到较长的波长,称为 Stokes位移 。这是
由于受激分子通过振动弛豫而失去转动能,
也由于溶液中溶剂分子与受激分子的碰撞,
也会有能量的损失。因此,在激发和发射之
间产生了能量损失。
15
( 2)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因为分子吸收了不同能量的光子可以由
基态激发到几个 不同的电子激发态,而具有
几个吸收带。由于较高激发态通过内转换及
转动弛豫回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几率较高,
远大于由高能激发态直接发射光子的速度,
故在荧光发射时,不论用哪一个波长的光辐
射激发,电子都 从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
动能层返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层,所以荧
光发射光谱与激发波长无关。
16
( 3)镜像规则
通常 荧光发射光谱 和它的 吸收
光谱 呈镜像对称关系。
如何理解镜像规则
17
吸收光谱 是物质分子由基态激发至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层形成的。
其形状决定于 第一电子激发态 中各 振
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
荧光光谱 是激发分子从第一电子激
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回到基态中各不同
能层形成的。所以 荧光光谱的形状 决定
于 基态中各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 。
基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和第一电
子激发态中振动能层的分布情况是类似
的。 因此荧光光谱的形状和吸收光谱
的形状极为相似。
18
由基态最低振动能层跃迁到 第一电子激发
态各个振动能层的吸收过程中,振动能层越高,
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越大,即激发所需的能
量越高,所以吸收峰的波长越短。反之,由
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层降落到基态各
个振动能层的荧光发射过程中,基态振动能层
越高,两个能层之间的能量差越小,荧光峰的
波长越长。
另外,也可以从位能曲线解释镜像规则。
由于光吸收在大约 10-15的短时间内发生,原子
核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即电子与核之间的位
移没有发生变化。假如在吸收过程中,基态的
零振动能层与激发态的第二振动能层之间的 跃
迁几率 最大,那么,在荧光发射过程中,其相
反 跃迁的几率 也应该最大。也就是说,吸收和
发射的能量都最大。
19
(三)荧光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分子必须具有与所照射的辐射频率
相适应的结构,才能吸收激发光;
② 吸收了与其本身特征频率相同的能
量之后,必须具有 一定的荧光量子产
率。
20
1,量子产率
荧光量子产率也叫荧光效率或量子效率,
它 表示物质发射荧光的能力,通常用下式表
示
? = 发射荧光分子数 / 激发分子总数
或 ? = 发射荧光量子数 / 吸收光量子数
在产生荧光的过程中,涉及到许多 辐射
和 无辐射跃迁 过程,如荧光发射、内转移,
系间窜跃和外转移等。很明显,荧光的量子
产率,将与上述每一个过程的速率常数有关。
21
若用数学式来表达这些关系,得到
?= kf /( kf+?ki)
式中 kf为 荧光发射 过程的 速率常数, ?ki
为其它有关过程的速率常数的总和。
凡是能使 kf 值升高而使其它 ki值降低的
因素,都可增强荧光。
实际上,对于高荧光分子,例如荧光素,
其量子产率在某些情况下接近 1,说明 ?kI很
小,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来说,kf主要取决
于化学结构,而 ?ki则主要取决于化学环境,
同时也与化学结构有关。
磷光的量子产率与此类似。
22
2,荧光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 1)跃迁类型
实验证明,对于大多数荧光物质,首先
经历 ????或 n( 非键电子轨道) ???激发,
然后经过振动弛豫或其他无辐射跃迁,再发
生 ????或 ???n跃迁而得到荧光。在这两种
跃迁类型中,????跃迁常能发出较强的荧
光 (较大的量子产率)。
????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为什么?
23
????跃迁具有较大的摩尔吸光系数
(一般比 n???大 100-1000倍),
其次,????跃迁的寿命约为 10-7—
10-9s,比 n???跃迁的寿命 10-5— 10-7s要短。
在各种跃迁过程的竞争中,它是有利于发
射荧光的。
在 ????跃迁过程中,通过系间窜跃至
三重态的速率常数也较小( S1?T!能级差
较大),这也有利于荧光的发射,总之,
????跃迁是产生荧光的主要跃迁类型。
24
( 2)共轭效应
实验证明,容易实现 ????激发 的芳香
族化合物容易发生荧光,能发生荧光的脂肪
族和脂环族化合物极少(仅少数高度共轭体
系化合物除外)。此外,增加体系的共轭度,
荧光效率一般也将增大 。例如,在多烯结构
中,ph( CH=CH) 3 ph和 ph( CH=CH) 2
ph在苯中的荧光效率分别为 0.68和 0.28。
共轭效应使荧光增强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
数,有利于产生更多的激发态分子,从而有
利于荧光的发生。
25
第一节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
(3) 刚性平面结构
实验发现,多数具有刚性平面结
构的有机分子具有强烈的荧光。 因为这
种结构可以减少分子的振动,使分子与
溶剂或其它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减少,
也就减少了碰撞去活的可能性。
26
( 4)取代基效应
芳香族化合物苯环上的不同取代基对该化合物
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有很大的影响。
给电子基团,如 -OH,-OR,-CN,-NH2, -
NR2等,使荧光增强。因为产生了 p-?共轭作用,
增强了 ?电子共轭程度,使最低激发单重态与基态
之间的跃迁几率增大。
吸电子基团,如 -COOH,-NO,-C ?O,卤素
等,会减弱甚至会 猝 灭荧光。
卤素取代基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荧光降低。这
可能是由所谓“重原子效应”使系间跨越速率增加
所致。在重原子中,能级之间的交叉现象比较严重,
因此容易发生自旋轨道的相互作用,增加了由单重
态转化为三重态的速率。
取代基的空间障碍对荧光也有影响。
立体异构现象对荧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27
3,金属螯合物的荧光
除过渡元素的顺磁性原子会发生线状
荧光光谱外,大多数无机盐类金属离子,在
溶液中只能发生无辐射跃迁,因而不产生荧
光。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金属螯合物却能
产生很强的荧光,并可用于痕量金属元素分
析。
28
( 1)螯合物中配位体的发光
不少有机化合物虽然具有共轭双键,但由于
不是刚性结构,分子处于非同一平面,因而不发生
荧光。若这些化合物和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随着
分子的刚性增强,平面结构的增大,常会发生荧光。
如 8-羟基喹啉本身有很弱的荧光,但其金属
螯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
( 2)螯合物中金属离子的特征荧光
这类发光过程通常是螯合物首先通过配位体
的 ????跃迁激发,接着配位体把能量转给金属离
子,导致 d?d?跃迁和 f?f?跃迁,最终发射的是
d?d?跃迁和 f?f?跃迁光谱。
29
(四)溶液的荧光(或磷光)强度
1,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荧光强度 If正比于吸收的光量 Ia与荧光量子产
率 ? 。
If = ? Ia
式中 ?为荧光量子效率,又根据 Beer定律
Ia = I0 - It = I0(1- e -? l C)
I0和 It分别是入射光强度和透射光强度。代入上
式得
If = ? I0(1- 10 -? l c) = ? I0(1- e -2.3? l c)
30
整理得:
If =2.3 ? I0 ?lc
当入射光强度 I0 和 l一定时,上式
为:
If = K c
即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的浓度成之
正比,但这种线性关系只有在极稀的溶
液中,当 ?lc?0.05时才成立 。对于较浓
溶液,由于猝灭现象和自吸收等原因,
使荧光强度和浓度不呈线性关系。
31
( 2)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① 溶剂 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溶剂的影响可分为 一般溶剂效应 和 特殊
溶剂效应 。
一般溶剂效应 指的是溶剂的折射率和介
电常数的影响。
特殊溶剂效应 指的是荧光体和溶剂分子
间的特殊化学作用,如氢键的生成和化合作
用。
32
② 温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温度上升使荧光强度下降。其
中一个原因是 分子的内部能量转化
作用 。当激发分子接受额外热能时,
有可能使激发能转换为基态的振动
能量,随后迅速振动弛豫而丧失振
动能量。另一个原因是 碰撞频率增
加,使外转换的去活几率增加。
33
③ 溶液 pH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带有酸性或碱性官能团的大多数芳香
族化合物的荧光与溶液的 pH有关。不同的
pH值,化合物所处状态不同,不同的化合物
或化合物的分子与其离子在电子构型上有所
不同,因此,它们的荧光强度和荧光光谱就
有一定的差别。
对于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的发光鏊
合物,一方面 pH会影响鏊合物的形成,另一
方面还会影响鏊合物的组成,因而影响它们
的荧光性质。
34
④ 内滤光作用和自吸收现象
溶液中若存在能吸收激发或荧光物质所
发射光能的物质,就会使荧光减弱,这种现
象称为,内滤光作用”。
内滤光作用的另一种情况是荧光物质的
荧光发射光的短波长的一端与该物质的吸收
光谱的长波长一端有重叠。
在溶液浓度较大时,一部分荧光发射被
自身吸收,产生“自吸收”现象而降低了溶
液的荧光强度。
35
( 3)溶液荧光猝灭
荧光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它溶质分子的
相互作用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称为 荧光猝灭 。
能引起荧光强度降低的物质称为猝灭剂。
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类型:
① 碰撞猝灭
碰撞猝灭 是指处于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与猝
灭剂分子相碰撞,使激发单重态的荧光分子以无辐
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产生猝灭作用。
② 静态猝灭(组成化合物的猝灭)
由于部分荧光物质分子与猝灭剂分子生成非
荧光的配合物而产生的。此过程往往还会引起溶液
吸收光谱的改变。
36
③ 转入三重态的猝灭
分子由于系间的跨越跃迁,由单重态跃迁到
三重态。转入三重态的分子在常温下不发光,它们
在与其它分子的碰撞中消耗能量而使荧光猝灭。
④ 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的猝灭
某些猝灭剂分子与荧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时,
发生了电子转移反应,因而引起荧光猝灭。
⑤ 荧光物质的自猝灭
在浓度较高的荧光物质溶液中,单重激发态
的分子在发生荧光之前和未激发的荧光物质分子碰
撞而引起的自猝灭。有些荧光物质分子在溶液浓度
较高时会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使它们的吸收光谱
发生变化,也引起溶液荧光强度的降低或消失。
37
二、荧光分析仪
用于测量荧光的仪器由激发光源、样品池、用
于选择激发光波长和荧光波长的单色器以及检测器
四部分组成。
38
由光源发射的光经第一单色器得到所需
的激发光波长,通过样品池后,一部分光能
被荧光物质所吸收,荧光物质被激发后,发
射荧光。 为了消除入射光和散射光的影响,
荧光的测量通常在与激发光成直角的方向上
进行 。为消除可能共存的其它光线的干扰,
如由激发所产生的反射光,Raman光以及为
将溶液中杂质滤去,以获得所需的荧光,在
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设置了 第二单色器 。荧
光作用于检测器上,得到响应的电信号。
39
( 1)激发光源
在紫外 -可见区范围,通常的光源是氙灯和高
压汞灯。
( 2)样品池
荧光用的样品池须用低荧光的材料制成,通
常用石英,形状以方形和长方形为宜。
( 3)单色器
光栅
( 4)检测器
由光电管和光电倍曾管作检测器,并与激发
光成直角。
40
三、分子荧光分析法及其应用
1.荧光分析方法的特点
( 1)灵敏度高 ( 2)选择性强
( 3)试样量少和方法简单
( 4)提供比较多的物理参数
荧光分析法的弱点是它的应用范围小。因为本
身能发荧光的物质相对较少,用加入某种试剂的方
法将非荧光物质转化为荧光物质进行分析,其数量
也不多;另一方面,由于荧光分析的灵敏度高,测
定对环境因素敏感,干扰因素较多。
2,定量分析方法
( 1)校准曲线法 ( 2)比较法
3,应用
( 1)元素的荧光测定
( 2)有机化合物的荧光测定。
41
四、磷光分析法
分子磷光与分子荧光光谱的主要差别是磷光
是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层,经 系间跨越 跃迁到
第一激发三重态,并经 振动弛豫 至最低振动能层,
然后跃迁回到基态发生的。与荧光相比,磷光具有
如下三个特点:
( 1)磷光辐射的波长比荧光长
分子的 T1态能量比 S1态低。
( 2)磷光的寿命比荧光长
由于荧光是 S1 ? S0跃迁产生的,这种跃迁
是自旋许可的跃迁,因而 S1态的辐射寿命通常在
10-7~ 10-9s,磷光是 T1 ? S0跃迁产生的,这种跃
迁属自旋禁阻的跃迁,其速率常数要小,因而辐射
寿命要长,大约为 10-4~ 10s。
42
( 3) 磷光的寿命和辐射强度对于重原子和
顺磁性离子敏感。
1,低温磷光
由于激发三重态的寿命长,使激发态分
子发生 T1? S0这种分子内部的内转化非辐
射去活化过程以及激发态分子与周围的溶剂
分子间发生碰撞和能量转移过程,或发生某
些光化学反应的几率增大,这些都将使磷光
强度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为减少这些去活
化过程的影响,通常应在低温下测量磷光。
43
2.室温磷光
由于低温磷光需要低温实验装置,溶剂选择的
限制等因素,从而发展了多种室温磷光法( RTP)。
( 1) 固体基质室温磷光法( SS-RTP)
此法基于测量室温下 吸附于固体基质上 的有机
化合物所发射的磷光。所用的载体种类较多,有 纤
维素载体 (如滤纸、玻璃纤维),无机载体 (如硅
胶、氧化铝)以及 有机载体 (如乙酸钠、聚合物、
纤维素膜)等。 理想的载体 是既能将分析物质牢固
地束缚在表面或基质中以增加其刚性,并能减小三
重态的碰撞猝灭等非辐射去活化过程,而本身又不
产生磷光背景 。
44
( 2)胶束增稳的溶液室温磷光法( MS-
RTP)
当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达到临界胶
束浓度后,便相互聚集形成胶束。由于这种
胶束的多相性,改变了磷光团的微环境和定
向的约束力,从而强烈影响了磷光团的物理
性质,减小了内转化和碰撞能量损失 等非辐
射去活化过程的趋势,明显增加了三重态的
稳定性,从而可以实现在溶液中测量室温磷
光。 利用胶束稳定的因素,结合重原子效应,
并对溶液除氧,是 MS-RTP 的三个要素。
45
( 3)敏化溶液室温磷光法( SS-RTP)
该法在 没有表面活性剂存在 的情况
下获得溶液的室温磷光。 分析物质被激
发后并不发射荧光,而是经过 系间跨越
过程衰减变至最低激发三重态。当有某
种合适的能量受体存在时,发生了由 分
析物质到受体 的三重态能量 转移,最后
通过测量 受体所发射的室温磷光强度 而
间接测定该分析物质。在这种方法中,
分析物质本身并不发磷光,而是引发受
体发磷光。
46
3,磷光分析仪
在荧光分光光度计上配上磷光配件后,即
可用于磷光测定。
1.液槽:将样品放在盛有液氮的石英杜瓦
瓶内,即可用于低温磷光测定。
2.斩波片:分别测荧光和磷光;测出不同
寿命的磷光。
4,应用
磷光分析主要用于测定有机化合物,如
石油产品、多环芳烃、农药、药物等方面 。
47
第二节 化学发光分析
某些物质在进行化学反应时,由于 吸收
了反应时产生的化学能,而使 反应产物分子
激发至激发态,受激分子由激发态回到基态
时,便发出一定波长的光。这种 吸收化学能
使分子发光的过程称为化学发光 。 利用化学
发光反应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发
光分析法 。化学发光也发生于生命体系,这
种发光称为生物发光。
48
一、化学发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是吸收化学反应过程产生的化
学能,而使反应产物分子激发所发射的光。
任何一个化学发光反应都应包括化学激发和
发光两个步骤,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 1)化学反应必须提供足够的激发能,激
发能主要来源于反应焓。
( 2)要有有利的化学反应历程,使化学反
应的能量至少能被一种物质所接受并生成激
发态。
( 3)激发态能释放光子或能够转移它的能
量给另一个分子,而使该分子激发,然后以
辐射光子的形式回到基态。
49
化学发光反应效率 ?cl,又称化学发光的总量
子产率。它决定于生成激发态产物分子的化学激发
效率 ?ce和激发态分子的发射效率 ?em。 定义为:
?cl =发射光子的分子数 / 参加反应的分子数 =
?ce??em
化学反应的发光效率、光辐射的能量大小以及
光谱范围,完全由参加反应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决定。
每个化学发光反应都有其特征的化学发光光谱及不
同的化学发光效率。
化学发光反应的发光强度 Icl以单位时间内发射
的光子数表示 。 它与 化学发光反应的速率有关, 而
反应速率又与 反应分子浓度 有关 。 即
Icl ( t) = ?cl ? dc/dt
50
二、化学发光反应类型
1,直接化学发光和间接化学发光
直接发光 是被测物作为反应物直接参加化学发光反应,
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分子,此初始激发态能辐射光子。
A + B? C* + D
C* ? C + h?
式中 A或 B是被测物, 通过反应生成电子激发态产物 C*, 当
C* 跃迁回基态时, 辐射光子 。
间接发光 是被测物 A或 B,通过化学反应生成初始激发
态产物 C*, C* 不直接发光,而是将其能量转移给 F,使 F
跃迁回基态,产生发光。
A + B? C* + D
C*+F? F* + E
F* ? F + h?
式中 C*为能量给予体, 而 F为能量接受体
51
2,气相化学发光和液相化学发光
按反应体系的状态分类,如化学发光反应在气相中
进行称为气相化学发光;在液相或固相中进行称为
液相或固相化学发光;在两个不同相中进行则称为
异相化学发光。
( 1)气相化学发光
主要有 O3,NO,S的化学发光反应,可用于
监测空气中的 O3,NO,SO2,H2S,CO,NO2等。
臭氧与乙烯的化学发光反应; 一氧化氮与臭
氧的化学发光反应。( 教材 P.99)
( 2) 液相化学发光
用于此类化学发光分析的发光物质有鲁米诺、
光泽碱、洛粉碱等。例如,利用发光物质鲁米诺,
可测定痕量的 H2O2以及 Cu,Mn,Co,V,Fe,Cr、
Ce等金属离子。
52
三、化学发光的测量装置
化学发光分析法的测量仪器主要包括 样
品室、光检测器、放大器和信号输出装置。
化学发光反应在样品室中进行,样品和
试剂混合的方式有 分立取样式,加样是间歇
的。将试剂先加到光电倍增管前面的反应池
内,然后用进样器加入分析物。另一种方法
是 流动注射式,反应试剂和分析物是定时在
样品池中汇合反应,且在载流推动下向前移
动,被检测的光信号只是整个发光动力学曲
线的一部分,而以峰高进行定量测量。
53
应用:
?化学发光分析测定的物质可以分为三
类,第一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中的
反应物 ;第二类物质是化学发光反应
中的催化剂、增敏剂或抑制剂 ;第三
类物质是偶合反应中的反应物、催化
剂、增敏剂等。这三类物质还可以通
过标记方式用来测定人们感兴趣的其
他物质,进一步扩大了化学发光分析
的应用范围。
?对象:无机物、有机物、生物物质等
54
?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
灵敏度高 (1 0 -1 2 -1 0 -2 2 mol,L -1 ),设备
简单等优点,已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
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已知的化学发光
体系很多,但应用较广的基本上只有 lum
ilol 和TCPO体系,今后将继续引入
新的化学发光体系,并着重纳米级光纤化学
发光以及无损、在体、多组分和多信息方
面的研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生命科学生物
分析和环境监测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