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报纸的集团化管理              报业集团在中国是乍然兴起,在西方发达国家却早已遍地开花,尤以美国报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为代表。   一、集团化发展由来已久   在美国新闻界,报业集团有多种表示,如报系(CHAINS)、报团(GROUP)、报业公司(NEWSPAPERS)等,这些都在中国早期的新闻译著上被引用过。为方便理解,这里统一采用国内当前习惯的用法——“报业集团”。   美国报业集团的雏形,始于1794年,距美国第一家日报的诞生仅11年之遥,而且诞生地也在宾州的费城。这家名为“费城印刷商公司”(The Company of Printers of Philadelphia)的“集团”合并了该市早期两家日报,其动机只有一个:节省开支。除了将机器合并使用外,公司将员工的平均工资由每周6美元降低至每周5.83美元,以减少亏损。1836年和1837年,三位纽约报商先后创办费城《公众纪录报》(Public Ledger)和巴尔的摩《太阳报》(Sun),从而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跨地区的报业集团。但直到南北战争之后的1878年,才由大名鼎鼎的斯克里普斯家族组建全国第一家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报业集团。随后,一些目前仍活跃在美国报界的大报业集团开始浮出水面:《圣路易斯电邮报》(现发行量排行第31名)的老板普利策收购纽约《世界报》和《世界晚报》于1887年成立普利策印刷集团(Pulitzer Publishing);《旧金山检查报》(其星期天刊现发行量排行第11名)的老板赫斯特于1900年前分别在纽约、芝加哥等大都市收购或创办若干报纸,组建赫斯特集团(The Hearst Corporation);奥赫于1896年收购《纽约时报》后成立纽约时报集团(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当今全美最大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Gannet Co.)则正式成立于1906年。   报业集团的兴起,使一大批报纸,特别是发行量较大的报纸迅速被少数大公司掌握,报业垄断的局面逐渐形成。到1929年,59家报业集团已控制了全国325家日报。当时全国106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有84个城市有集团控制的报纸。其中,斯克里普斯—霍华德、赫斯特、布拉克和甘尼特4大报业集团拥有全国近半数10万人以上城市的60份日报。到1985年,全国156个报业集团已拥有1186家日报,占日报总数的71%。2001年,仅全国最大报业集团(以报纸发行总量和报业收入计)甘尼特公司一家,就在美国43个州拥有99份日报和300多份周报或半周报(在其他国家的报纸未计在内),员工总数为53000人。该集团的99份日报,包括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今日美国》,占全国日报总数的7%,期发行总量约780万份,占全国日报期发行总量的12%。2001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10家报纸,悉数为各报业集团所拥有。笔者2001年访问的18家著名报社中,只有一家是独立报纸。   二、跨媒体和跨国经营渐成趋势   如前所述,美国报业的分布格局到了21世纪初已经趋向稳定,报业集团在国内报界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但美国企业资本扩张的本性决定了它们不可能就此罢手,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集团早已预见到这一趋势,虎视眈眈地开始向海外和其他媒体扩张。   美国报业集团的跨国经营,集中发生在外国报业集团加速向美国渗透之时和1992年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之后,走在前面的依然是那些在国内雄霸一方的大型报业集团。这里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人布莱克创办的霍林格国际公司(Hollinger International)。该公司80年代后期进入美国并注册成立美国出版集团(1995年恢复霍林格国际公司名称)后,大量收购美国报纸,至1995年该集团已拥有105份美国日报,当时按日报数量计居美国各报业集团之首,因此美国早已将这家集团列入本国报业集团统计范畴。不过它在美国收购的大都是发行量4000份至25000份的小型地方日报,只有主报《芝加哥太阳—时报》2001年平均期发行量达到48万份,居全国第13名。正是这家后来居上的美国新贵,在原先拥有英国最大日报《每日电讯报》的基础上,又于1989年和1991年先后收购了中东最大报纸《耶路撒冷邮报》和澳大利亚的费尔法克斯报业集团,其90年代鼎盛期拥有或参股的各国报纸总和曾一度超过500家。甘尼特公司于90年代中期大举进军英国,收购了英国最大的地方报业集团——新闻公众股份有限公司,从而在英国拥有了15家日报和一批周报,其中包括收购了世界现存连续出版时间最久的报纸《沃尔塞斯特日报》(Worcester Journal),该集团在英国的日报发行总量至去年已达60万份。同时,甘尼特还以旗舰《今日美国》的名义向外扩张,其《今日美国》国际版迄今已在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印点,每日向世界60个国家发行25万份报纸。道.琼斯集团向外扩张的步伐更早,于1976年和1983年先后创办了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的欧洲《华尔街日报》和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在1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印点,两报2001年的期发行量分别为95000份和82000份。   相对于向海外扩张而言,各报业集团涉足其他媒体的势头更猛。20世纪90年代以美国三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为代表的广电业和以互联网为通道的电子传媒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广电业吸纳广告的数量明显增加,使美国很多报业集团意识到单一媒体的危险,于是各集团争先恐后地开始了跨媒体经营。被美国新闻界公认跨媒体步伐最快也最成功的报业集团是论坛报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的论坛报公司是在《芝加哥论坛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以报纸少而精著称,1996年以报纸发行量计在美国报业集团中排行第十。后来该集团有两大举措使之成为美国新闻界的重要新闻,其一是1999年,该集团小鱼吃大鱼,买下当时排行第五、老牌报业大亨钱得勒家族的时报镜报集团公司,使《洛杉矶时报》等一批大报归己所有;其二就是其近年来轰轰烈烈的广电化运动。从1996年开始,论坛公司在原有少量电台、电视台的基础上加速进入广播电视领域,先后在华盛顿特区、费城、波士顿等城市收购了16家电视台,使其拥有电视台的总量达到22家,在全国12个最大电视市场城市的10个城市拥有自己的电视台。2001年,该集团已成为全美仅次于三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的第四大广播公司,也是非广播网络公司所有的全国最大广电集团。同时,论坛报公司向电子网络进军的速度也十分惊人,至2001年已建有30个新闻服务和特殊服务网站,每月吸引上网人次逾500万。集团新闻服务中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大卫.威廉斯告诉笔者,多媒体战略的实施已使集团在覆盖全国新闻、吸纳全国和地方广告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2000年集团的经营收入达到60亿美元,仅次于62亿美元的甘尼特集团,一举跃居全国报业集团第二把交椅(按发行总量计排列第三)。不仅如此,该集团意识到电子报纸取代印刷报纸的最终趋势,还斥巨资发展数字电视和改进型互联网服务,因而被认为是最具后劲的报业集团。其他如甘尼特、赫斯特、奈特—里德等大报业集团,也不同程度地涉足跨媒体经营,其中甘尼特拥有的电视台数量也于去年达到22个。霍林格国际公司为腾出资金发展电子媒介,去年夏天一下子卖掉了28家加拿大日报。至于办杂志和出版社之类其他印刷媒体,早已是各集团的家常菜,中国也不鲜见,这里无需赘述。   三、报业集团的组织形式   如前所述,美国的日报早在20世纪初就已达到2433家的高峰。因此,美国现成的报纸资源历来很丰富,报业集团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报纸间互相兼并、收购实现的。新办报纸需要重新培养读者,重新开辟市场,费时费力,所以多年来已不是美国报业扩张的主要途径。报纸易主在美国是常事,每年都会发生十几宗或几十宗,读者对此并不太关心,业内也不以为奇。据统计,1981年至1995年这15年间,美国以报纸为主的印刷传媒共发生970宗产权交易,总金额达482.96亿美元。其间最高峰是1989年,共发生111宗,交易金额为71.34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报业集团完全是以资本为纽带将各子公司维系起来的。认识这一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基本运作机制。   先看公司名称。美国报业集团的名称是五花八门的,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以家族名字命名,大都是一些历史较久的老牌公司,如综合实力排行前10名的报业集团中的甘尼特公司、奈特—里德报业集团、纽豪斯报业集团、赫斯特报业集团;一类是以核心报纸命名,此类集团大都由著名报纸扩张而成,如由《芝加哥论坛报》衍生出的论坛报公司、由《纽约时报》扩大而成的纽约时报集团、由《华盛顿邮报》发展而来的华盛顿邮报集团;第三类是既无家族名又无报纸名的独立名称,如媒体新闻集团、自由传播公司以及默多克在美国的新闻集团。相比之下,中国报业集团的名称是整齐划一的,一律以报纸名称命名,唯一的例外是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以地区名作为集团名称。这里面既有所有制的因素(清一色国有制),又有报纸品牌的因素,与美国情况不可比拟。   美国报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与其他集团公司没有太大区别,可分为两种:全国范围特大型多媒体报业集团,通常为五级架构,即董事会—→最高管理层—→分局—→中层管理—→各子公司,以甘尼特公司和论坛报公司为代表;其他报业集团,通常为四级架构,即少了分局这一环,以道.琼斯公司和华盛顿邮报集团为代表。下面分别以笔者访问过的甘尼特公司和道.琼斯公司为例略作说明: 甘尼特公司 董事局:由主要投资者、公司总裁、前公司负责人、合伙人等组成,共8人。 最高管理层,依次为: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和首席执行官(CEO),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CFO),高级副总裁兼总协调(general counsel)和秘书长,高级副总裁分管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分管日常管理并兼《今日美国》发行人和总裁,高级副总裁分管公共事务和政府关系,高级副总裁分管劳工关系并兼任总协调助理,副总裁分管税务,副总裁分管计划和发展,副总裁分管财务分析,副总裁兼审计,副总裁分管投资关系,副总裁分管内部决算,副总裁分管公司设施,副总裁兼高级劳工顾问,副总裁兼高级法律顾问,广播分局主席,广播分局总裁,报纸分局总裁,共19人。 最高管理层下设总部,由员工福利、公众事业、基金、政府事务、图书信息中心、会议与事件、房地产和设施、法律、人事招聘、财务、采购、股东关系等行政部门组成。 四大分局: 报业分局——掌管98份日报,除列入最高管理层的总裁1名外,设高级副总裁2名(其中第一名分管新闻),另有7名副总裁依次分管发行、市场开拓、客户项目、财务、印刷、广告、行政; 广电分局——掌管27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除列入最高管理层的主席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外,设高级副总裁5名; 《今日美国》——集团单列的核心报社,除列入最高管理层的发行人兼总裁外,设正副总编辑5名,副总裁若干; 英国新闻集团——掌管集团在英国的所有报纸,设总裁1名,副总裁若干。 中层管理,指介于分局与各子报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层,主要体现在报业和广电这两大分局内。报业分局下按全国地理位置分东部、南部、大西洋、太平洋、中西部、新泽西、海湾、山区共8个区,每区一个小集团,各设1名总裁和3名副总裁,这些正副总裁一般由当地主要报社发行人或总经理兼任,不在总部办公;另有底特律等三个城市的大报社在分局下单列,与各小集团平级。广电分局下按专业分为广播处和电视处,分局的负责人兼任这两处的负责人。 一线企业:包括新闻服务中心、各报社、各广播电台、各电视台、各网站、零售广告集团、周刊、新经济公司、供应公司、棒球队等企业。大多数一线企业也有自己的董事会,由集团内外有关公司负责人或其他大投资者组成。■ 美国报纸的集团化管理(下) 论坛报和道·琼斯的组织架构 论坛报公司(员工22000人) 论坛报公司与甘尼特公司类似,大致为:最高管理层→广电、出版、电子网络3个分局和《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等单列报纸→中层管理(广电含电视、广播、节目制作、棒球队,出版含日报、西班牙语报纸、其他日报、全国广告销售)→一线企业。 需要说明的是:甘尼特公司和论坛报公司都是在资本扩张享有充分自由的基础上,经数十年、上百年发展积累而成的庞大的报业集团,其体系庞杂而精密。以中国目前的条件,暂时还不会出现这样大的报业集团。因此,这两大集团的组织结构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不多。 道·琼斯公司(2000年总收入23.2亿美元,员工8000人) 关于道·琼斯公司,很多人大概只知道著名的道·琼斯平均工业指数,却不知它主要是一个拥有22家报纸的报业集团。 它的董事会由前董事长、现董事长、有关投资者、合伙人等15名成员组成。 最高管理层依次为: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华尔街日报》发行人,执行副总裁兼总协调员和秘书长,执行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分管电子出版物的高级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兼渥太华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副总裁兼《华尔街日报》总经理,副总裁兼《华尔街日报》总编辑,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CTO,相当于总工程师),分管媒体合作的副总裁,副总裁兼道·琼斯新闻在线服务网总编辑,副总裁兼销售总监,分管风险投资的副总裁兼道·琼斯指数公司总裁,分管总务的副总裁,分管市场策划的副总裁,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分管审计的副总裁,共16人。 下设总部,由员工福利、媒体合作、公众事业、基金、房地产和设施、人事、股东关系等行政部门组成。 中层管理: 《华尔街日报》社——集团下单列报社,兼管欧洲《华尔街日报》和《亚洲华尔街日报》,依次设发行人(集团董事长兼),副总裁兼执行总编辑,副总裁兼总经理,副总裁兼总编辑(因将退休,编辑部工作由执行总编辑主持,故列名较后),分管发行的副总裁,分管广告的副总裁,分管事业发展的副总裁,分管印务的副总裁,社论版主编,共9人; 电子出版——掌管道·琼斯新闻服务网、《远东经济评论》(杂志)、道·琼斯网络出版公司、加拿大新闻服务网、道·琼斯指数公司、新闻有偿在线服务等子公司、子系统,设正副总裁6名; 渥太华报业集团——掌管集团在加拿大的若干报社,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1名,总裁1名,副总裁若干。 一线企业: 各子报、子刊、子公司。 与之类似的还有华盛顿邮报集团(2000年总收入超过20亿美元): 董事会→最高管理层(依次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协助主持工作的副总裁,副总裁兼总协调和秘书长,副总裁,分管对外合作的副总裁,副总裁,副总裁兼总会计师分管财务,分管计划和发展的副总裁,分管技术的副总裁)→分局及单列公司(《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报业、有线电视等)→一线企业。 道·琼斯公司和华盛顿邮报集团的规模和产业结构,与中国现有某些报业集团有些相似,因而其组织结构可资借鉴。 美国报业集团的内部管理 美国的报业集团和其他企业一样,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一般而言,集团总部对各报社的编辑方针及日常编辑部运作不予干涉,各报在这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一点,在笔者访问的18个报业集团中,均得到各老总的证实。曾有传言称,《洛杉矶时报》一向倾向共和党,但在论坛报公司将其收购后,编辑方针已有所改变。笔者就此请教论坛报公司新闻服务中心首席执行官威廉斯时,他说绝无此事,有关传言不确,该报过去是相当中立的,并不倾向共和党,现在这一特征并无丝毫改变。后来我又向《洛杉矶时报》总编辑约翰求证,他也断然否定编辑方针有变。 但如果报社的编辑方针或编辑部运作影响了报纸的发行进而影响了广告收入,集团的干涉也是绝不手软的。一桩典型例子发生在《费城问讯报》。就在笔者2001年8月25日访问该报总编辑罗森塞尔后仅仅10天,该报所属的奈特—里德报业集团就将其撤换,理由是4年来该报的发行量下降了15%。尽管发行量下降的一个客观原因是4年来市区人口大量向郊外7市约100个市镇转移,而财务的收紧又令其无力增加资金以覆盖广大郊区新闻,但集团首席执行官托尼·里德仍表示出对此业绩的强烈不满。 美国报业集团对各报社的管理突出体现在高层人事任免、资源共享、扩大财源、合作经营四个方面。 1.高层人事任免 集团对下面的直接人事任免,一般仅局限于直属大报大刊(即二级单位)的发行人、总裁(总经理)和总编辑。二级单位的高层副职,一般由发行人或总裁和总编辑提名,经集团总部认可并备案。如果大报发行人不由集团一把手兼任(通常集团董事长兼任属下大报发行人),该发行人也可提总裁和总编辑的建议名单,且范围可超越报社乃至集团范畴。集团总部也可提副职的建议名单供二级单位参考,但二级单位在拒绝这些建议时无需充分理由。据笔者观察,美国大型报业集团较喜欢异地任命报社正职。如上述《费城问讯报》新任总编辑就来自集团属下的《圣·保罗先驱报》。笔者访问《波士顿环球报》时,原总编辑刚刚退休,接受采访的新任总编辑巴隆来自《迈阿密先驱报》,就是受纽约时报集团调遣(《波士顿环球报》隶属纽约时报集团)走马上任的。而2001年6月走马上任的《纽约邮报》新总编辑则是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聘请的。 对二级以下单位,集团总部可任免发行人,也可由各报的董事会任免发行人,集团通常不直接命令任免,但鼓励总部有关负责人协助下面选择真正称职的人眩甘尼特公司报业副总裁库里告诉笔者说,报业分局充分尊重下属8个小集团总裁(这些总裁大都由主要报社的发行人或总裁兼任)及3个直属报社发行人或总裁的意见,各报发行人一旦确立,分局从不在人事问题上对所管辖的97份日报指手划脚。他们关注的是各报社整体事业发展和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这与各报董事会的关注点是高度一致的(各董事会均有集团外投资成员)。但是,各报或各小集团常常在高层人事任免问题上向集团求助,希望他们在更大的范围推荐合适人选,或从更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其酝酿的人选予以考察。分局也很乐意就此类人事问题与各报商量,因为在人力资源方面为各报提供充分的资讯和可靠的服务,本是集团的重要职责。至于那300多家周报或半周报,分局基本不管,只根据总部财务部门获得的报表决定报纸是否继续办下去。由于无需干涉或卷入各报具体业务,集团报业分局管理层很精悍,全部员工仅10人。 2.资源共享 报业集约化经营的最大优势,就是资源共享,因此各集团都在这方面做足文章。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新闻资源共享 报纸一旦互相联合而组成集团,其域外采集新闻的战线便有了缩短的可能,而且集团越大,这一特征越明显。事实上,当今世界新闻信息量的增加和新闻传递速度的加快,已使任何一家报社都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而包揽天下,联合已成必然,这也是报业集团形成的主要理由之一。以论坛报集团为例,在收购《洛杉矶时报》之前,《芝加哥论坛报》是该集团最大报纸,也是全国排行第七的大型日报,在全国各大城市乃至海外拥有自己的记者站。但《洛杉矶时报》作为全国排行第四的西部大报,在全国特别是海外的新闻网络更为发达(该报在世界各国拥有24个记者站,共29名记者)。后者被收购后,其海外新闻为集团内更多成员所用,国内记者站则由于《芝加哥论坛报》的合作而有所减少。得利更多的是集团内相对较小的报纸,如《奥兰多前哨报》自加盟论坛报公司后,只保留驻波多黎各一个海外记者站,其余全依赖两大报和美联社。不仅如此,许多大集团还建有自己的特稿社或新闻服务中心,负责采集和制作各类特稿、新闻特写、电视片等,有偿向成员提供,甚至以更高价钱向集团外新闻媒体供稿以获利。如论坛公司的媒体服务中心已发展成全国四大特稿辛迪加(大型特稿社)之一,有850名雇员,每天制作500多篇(部)特稿或电视片,客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家庭有线电视台等,多达4000家。甘尼特公司甚至利用大集团在信息采集方面的优势,借助集团内一些名记者的采写能力,每周由总部新闻服务中心制作四大版版式华丽的《E科技》副刊,供成员报纸采用。 二是培训资源共享 利用集团内优秀媒体专家,经常展开各类业务培训,提高集团报纸员工的整体素质,这也是很多报业集团的一种日常工作。甘尼特公司在弗吉尼亚新启用的集团大厦,就在一楼设立了最多可供900人同时接受培训的场所,学员在此可同时用餐,分室授课。该集团已做出硬性规定,集团内所有日报中凡新聘员工,一律经培训后方可上岗。笔者访问该公司时,那里正在筹备报纸版面竞赛和展览,各报推荐的样报已全部铺开,等候专家评眩据介绍,此次评比的一等奖可获集团优秀证书和2000美元奖金(比普利策奖高一倍)。集团希望籍此推动各报提高版面设计质量。 三是设备资源共享 这一点最容易理解。集团内各报,集中于同一地区的,可建造现代化的大型印刷中心,供各报共享;分散于各地的,可互为分印点。道·琼斯公司设在纽约市皇后区和新泽西州为《华尔街日报》服务的三处大型印刷厂,同时也成为该公司在大纽约地区(指纽约市、长岛以及宾州、新泽西州各一部分连在一起的大片城区)若干子报的印刷点。《今日美国》在全国许多分印点就设在集团成员中,节省很多开销。另外,以集团为单位向新闻纸、油墨、机器设备等大供货商购货,可获得大宗销售折扣,比报纸(特别是较小的报纸)单独去买便宜得多。 以上三种资源共享,说到底是为了降低成本,体现了报纸集团化运作的极大优势。 3.扩大财源 报业集团扩大财源的主要方式是扩大广告销售。美国报纸广告的销售除分类广告外,大都在报社和广告代理公司间进行。广告代理公司受大客户委托,常常需要在多个城市寻找广告媒体并尽量压低广告成本。报业集团投其所好,积极与大代理公司合作,以优质服务、套餐策划、大宗优惠等手段将广告吸引到集团在各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公司去,并使代理公司足不出户,就可将某一广告通过报业集团刊登到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报纸上;代理公司则可通过报业集团在某大城市的大报、社区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刊出广告,以达到在该地区密集覆盖的目的,同时可获得折扣优惠。论坛公司甚至组建零售商广告集团,专门针对全国或大地区连锁商店的需要组织广告,以争取更大广告份额。纽约时报集团与某大公司签约,让其包揽集团内各报在大纽约地区的所有广告,与其他报纸竞争。 4.合作经营 这里所谓合作经营,特指美国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报业集团间合作经营某特定报纸的管理方式,英文原译“合作经营协议”(Joint Operating Agreement,简称JOA)。它的根据是美国1970年颁布的《报纸保护法》。该法律旨在维护社区的舆论多样化,当一个市场的两家报纸可能因过度竞争而导致其中一家消亡时,允许两报合作而免于反垄断法的制裁,但两报的编辑部必须完全独立。 这种合作方式最早由甘尼特公司和奈特—里德集团于1990年在美国工业重镇底特律实施。当时底特律两家最大日报分别隶属美国最大的两家报业集团:甘尼特公司的《底特律新闻》和奈特集团的《底特律自由报》。这两家著名报纸当时发行量相当:1989年《底特律自由报》平均每期发行639767份,居全国第九;《底特律新闻》平均每期发行526147份,居全国第十二。但两报间愈演愈烈的竞争导致两败俱伤,广告难以维持。于是两集团经反复磋商,将两报除报纸编辑部以外的所有部门合并组成底特律报业公司,负责两报的发行、广告和印刷,所得利润由两集团均摊。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曾因大量裁员而导致当地报业工人的大罢工,进而使第二年两报的发行量也大幅下降,但却因成本大大降低和广告价格的回升而使两报利润猛增。后来两报又被允许合作编辑星期天刊,使该刊的发行量逐年上升,至2001年每期已达到75万份,居全国第七位。 这一模式很快在全国推开,目前已有7个报业集团的24家报社实施JOA合作,最长的协议签至20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