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
庆
三
峡
学
院
文
新
学
院
韩
红
宇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 196- 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三
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
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时,
下则推及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 240年),前后达 50余年。
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这种“世积乱
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
风貌。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多活动在建安年间,因
而后世把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统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
安
文
学
二、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豪强相争、社会经济残破,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其文学创
作立足于人事,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学界研究动态:
鲁迅先生曾说:“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
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于是建国以后,学术界往往认为建安文学的繁荣首先决定
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诗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
现在的学者们则渐渐意识到这种说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局
限性,以往的说法需要进一步合理的论证 。
建
安
文
学
2、儒学的衰微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逐渐衰落,文学开始摆脱经学
的束缚。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用和
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人们反对将文学
当作简单的劝谏工具,主张叙写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时更加注意语言艺术形式的美。
3、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
曹丕在, 典论 · 论文, 中“诗赋欲丽”的看法,标志
着我国古代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
导致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而文学理论的开展又反过来
促进了建安文学更加繁荣的发展
建
安
文
学
建
安
文
学
4、领袖的提倡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
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俊豪。他们雅好文学,广招人材,促
成了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及其文人创作的兴盛。
5、文学发展规律的制约
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规律的自然选
择,两汉文学为建安的兴起了准备作用 。
第二节 三曹与七子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三国志 · 魏书,,“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少机警,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裴松之 云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陈琳,“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剽狡锋协。”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心雕龙 ·时序, 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 ·魏书, 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2、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从内容上看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
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曹诗四言、五言均有,且成就皆不凡。
建
安
文
学
古诗讲解:, 蒿里行,
,短歌行,
二、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1、曹丕生平及诗歌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
爵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
( 220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
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
有一些开明的政策。但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
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
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 30篇,
另有, 典论, 一书,今存二篇 。
建
安
文
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 1)他的, 典论 · 论文, 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
的论著。
( 2)曹丕的, 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
言古诗。
(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人化艺
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学界研究动态,三曹之中,以曹丕研究最为薄弱。新时期
以后,一些学者打破旧说,肯定曹丕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古诗讲解:,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
“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
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
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李瀚, 蒙求集注, )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作经历来看,
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白马篇, 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 是后
期代表作。
建
安
文
学
曹植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第三类是述志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
及锤炼字句上。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
古诗讲解:, 美女篇,,, 野田黄雀行,
蒿
里
行
曹
操
关
东
有
义
士
,
兴
兵
讨
群
凶
。
初
期
会
盟
津
,
乃
心
在
咸
阳
。
军
合
力
不
齐
,
踌
躇
而
雁
行
。
势
利
使
人
争
,
嗣
还
自
相
戕
。
淮
南
弟
称
号
,
刻
玺
於
北
方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短
歌
行
曹
操
对
酒
当
歌
,
人
生
几
何
?
譬
如
朝
露
,
去
日
苦
多
。
慨
当
以
慷
,
忧
思
难
忘
。
何
以
解
忧
?
唯
有
杜
康
。
青
青
子
衿
,
悠
悠
我
心
。
但
为
君
故
,
沉
吟
至
今
。
呦
呦
鹿
鸣
,
食
野
之
苹
。
我
有
嘉
宾
,
鼓
瑟
吹
笙
。
明
明
如
月
,
何
时
可
掇
?
忧
从
中
来
,
不
可
断
绝
。
越
陌
度
阡
,
枉
用
相
存
。
契
阔
谈
宴
,
心
念
旧
恩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
绕
树
三
匝
,
何
枝
可
依
?
山
不
厌
高
,
海
不
厌
深
。
周
公
吐
哺
,
天
下
归
心
。
燕
歌
行
曹
丕
秋
风
萧
瑟
天
气
凉
,
草
木
摇
落
露
为
霜
。
群
燕
辞
归
雁
南
翔
,
念
君
客
游
思
断
肠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美
女
篇
曹
植
美
女
妖
且
闲
,
采
桑
岐
路
间
。
柔
条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翩
翩
。
攘
袖
见
素
手
,
皓
腕
约
金
环
。
头
上
金
爵
钗
,
腰
佩
翠
琅
玕
。
明
珠
交
玉
体
,
珊
瑚
间
玉
难
。
罗
衣
何
飘
飘
,
轻
裾
随
风
还
。
顾
盼
遗
光
彩
,
长
啸
气
若
兰
。
行
徒
用
息
驾
,
休
者
以
忘
餐
。
借
问
女
何
居
,
乃
在
城
南
端
。
青
楼
临
大
路
,
高
门
结
重
关
。
容
华
耀
朝
日
,
谁
不
希
令
颜
?
媒
氏
何
所
营
?
玉
帛
不
时
安
。
佳
人
慕
高
义
,
求
贤
良
独
难
。
众
人
徒
嗷
嗷
,
安
知
彼
所
观
?
盛
年
处
房
室
,
中
夜
起
长
叹
。
野
田
黄
雀
行
曹
植
高
树
多
悲
风
,
海
水
扬
其
波
。
利
剑
不
在
掌
,
结
友
何
须
多
?
不
见
篱
间
雀
,
见
鹞
自
投
罗
?
罗
家
得
雀
喜
,
少
年
见
雀
悲
。
拔
剑
捎
罗
网
,
黄
雀
得
飞
飞
。
飞
飞
摩
苍
天
,
来
下
谢
少
年
。
隋
唐
五
代
文
人
论
建
安
文
学
一
陈
子
昂
的
“
汉
魏
风
骨
”
论二
李
白
的
“
建
安
骨
”
论
三
杜
甫
、
元
稹
等
人
论
建
安
诗
风
刘
勰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探
索
一
刘
勰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总
论
二
刘
勰
对
三
曹
的
评
价
三
刘
勰
对
建
安
七
子
的
论
述
钟
嵘
建
安
文
学
的
品
评
一
钟
嵘
论
“
建
安
风
力
”
二
钟
嵘
论
建
安
诗
之
源
三
钟
嵘
论
建
安
文
人
诗
歌
的
品
第
及
其
风
格
特
色
清
代
诗
话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论
述
王
士
祯
的
诗
选
与
诗
话
鲁
迅
论
建
安
文
学
一
、
鲁
迅
研
究
建
安
文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二
、
鲁
迅
关
于
建
安
文
学
风
格
的
评
论
三
、
鲁
迅
对
建
安
作
家
及
作
品
的
评
论
参考书目
1、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 清 〕 丁晏, 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3、黄节,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58
4、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5、黄节, 曹子建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6、钟优民, 曹植新探,,黄山书社 1984年
7、张可礼, 三曹年谱, 齐鲁书社 1983
8、俞绍初, 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 1989年版
9、吴云主编, 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
版社 1991
10、余冠英, 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庆
三
峡
学
院
文
新
学
院
韩
红
宇
第一节 建安文学及繁荣原因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及时间、地域
建安( 196- 220)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指“三
祖陈王”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的时
限上可追溯到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 184年)黄巾起义时,
下则推及魏明帝景初末年(公元 240年),前后达 50余年。
这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这种“世积乱
离,风衰俗乱”的时代特征,造就了这个时期独特的文学
风貌。由于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大多活动在建安年间,因
而后世把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统称之为建安文学。
建
安
文
学
二、建安文学繁荣兴盛的原因
1、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豪强相争、社会经济残破,给人民带来了
深重的灾难。建安文人生活于这个巨变的年代,其文学创
作立足于人事,反映了社会的真实情况。
学界研究动态:
鲁迅先生曾说:“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
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于是建国以后,学术界往往认为建安文学的繁荣首先决定
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诗人们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
现在的学者们则渐渐意识到这种说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局
限性,以往的说法需要进一步合理的论证 。
建
安
文
学
2、儒学的衰微
东汉倾颓,传统的儒学逐渐衰落,文学开始摆脱经学
的束缚。反映在文学理论上,人们对文学的地位、作用和
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人们反对将文学
当作简单的劝谏工具,主张叙写时事,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时更加注意语言艺术形式的美。
3、文学批评的盛行和发展
曹丕在, 典论 · 论文, 中“诗赋欲丽”的看法,标志
着我国古代文学进入了自觉的阶段。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
导致了文学批评理论的出现,而文学理论的开展又反过来
促进了建安文学更加繁荣的发展
建
安
文
学
建
安
文
学
4、领袖的提倡
曹操父子不单是当时政治上的领袖人物,同时也是
文坛上叱咤风云的俊豪。他们雅好文学,广招人材,促
成了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及其文人创作的兴盛。
5、文学发展规律的制约
建安文学的兴盛,实际也是文学发展规律的自然选
择,两汉文学为建安的兴起了准备作用 。
第二节 三曹与七子
一、曹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操的生平及文坛地位
,三国志 · 魏书,,“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少机警,
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
裴松之 云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
陈琳,“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好乱乐祸,剽狡锋协。”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文心雕龙 ·时序, 说:“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三国志 ·魏书, 说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
…… 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2、曹操的文学创作及其成就
从内容上看分为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
从艺术上看,曹操的诗歌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
本色。
第三,在体裁上,曹诗四言、五言均有,且成就皆不凡。
建
安
文
学
古诗讲解:, 蒿里行,
,短歌行,
二、曹丕及其文学创作
1、曹丕生平及诗歌创作
丕字子桓,曹操次子,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
爵位。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
( 220年)代汉自立,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
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
有一些开明的政策。但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
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视,是曹操之后建安文坛的又
一领袖。他的文学创作今存辞赋或全或残约 30篇,
另有, 典论, 一书,今存二篇 。
建
安
文
学
2、曹丕的文学贡献
( 1)他的, 典论 · 论文, 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
的论著。
( 2)曹丕的, 燕歌行,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
言古诗。
( 3)曹丕的诗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注重文人化艺
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
学界研究动态,三曹之中,以曹丕研究最为薄弱。新时期
以后,一些学者打破旧说,肯定曹丕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
古诗讲解:, 燕歌行,
三、曹植及其文学创作
1、曹植生平介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
“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建安作家中他留存作品最
多,对后世影响也最大。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
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李瀚, 蒙求集注, )
2、曹植的诗歌创作及其艺术成就
曹植的诗歌今存八十余首,就其创作经历来看,
大致以建安二十五年曹丕即位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
期。, 白马篇, 是前期代表作,,赠白马王彪, 是后
期代表作。
建
安
文
学
曹植诗歌的主要内容:
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第三类是述志诗;
第四类是游仙诗。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
及锤炼字句上。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
古诗讲解:, 美女篇,,, 野田黄雀行,
蒿
里
行
曹
操
关
东
有
义
士
,
兴
兵
讨
群
凶
。
初
期
会
盟
津
,
乃
心
在
咸
阳
。
军
合
力
不
齐
,
踌
躇
而
雁
行
。
势
利
使
人
争
,
嗣
还
自
相
戕
。
淮
南
弟
称
号
,
刻
玺
於
北
方
。
铠
甲
生
虮
虱
,
万
姓
以
死
亡
。
白
骨
露
於
野
,
千
里
无
鸡
鸣
。
生
民
百
遗
一
,
念
之
断
人
肠
。
短
歌
行
曹
操
对
酒
当
歌
,
人
生
几
何
?
譬
如
朝
露
,
去
日
苦
多
。
慨
当
以
慷
,
忧
思
难
忘
。
何
以
解
忧
?
唯
有
杜
康
。
青
青
子
衿
,
悠
悠
我
心
。
但
为
君
故
,
沉
吟
至
今
。
呦
呦
鹿
鸣
,
食
野
之
苹
。
我
有
嘉
宾
,
鼓
瑟
吹
笙
。
明
明
如
月
,
何
时
可
掇
?
忧
从
中
来
,
不
可
断
绝
。
越
陌
度
阡
,
枉
用
相
存
。
契
阔
谈
宴
,
心
念
旧
恩
。
月
明
星
稀
,
乌
鹊
南
飞
,
绕
树
三
匝
,
何
枝
可
依
?
山
不
厌
高
,
海
不
厌
深
。
周
公
吐
哺
,
天
下
归
心
。
燕
歌
行
曹
丕
秋
风
萧
瑟
天
气
凉
,
草
木
摇
落
露
为
霜
。
群
燕
辞
归
雁
南
翔
,
念
君
客
游
思
断
肠
。
慊
慊
思
归
恋
故
乡
,
君
何
淹
留
寄
他
方
?
贱
妾
茕
茕
守
空
房
,
忧
来
思
君
不
敢
忘
,
不
觉
泪
下
沾
衣
裳
。
援
琴
鸣
弦
发
清
商
,
短
歌
微
吟
不
能
长
。
明
月
皎
皎
照
我
床
,
星
汉
西
流
夜
未
央
。
牵
牛
织
女
遥
相
望
,
尔
独
何
辜
限
河
梁
。
美
女
篇
曹
植
美
女
妖
且
闲
,
采
桑
岐
路
间
。
柔
条
纷
冉
冉
,
落
叶
何
翩
翩
。
攘
袖
见
素
手
,
皓
腕
约
金
环
。
头
上
金
爵
钗
,
腰
佩
翠
琅
玕
。
明
珠
交
玉
体
,
珊
瑚
间
玉
难
。
罗
衣
何
飘
飘
,
轻
裾
随
风
还
。
顾
盼
遗
光
彩
,
长
啸
气
若
兰
。
行
徒
用
息
驾
,
休
者
以
忘
餐
。
借
问
女
何
居
,
乃
在
城
南
端
。
青
楼
临
大
路
,
高
门
结
重
关
。
容
华
耀
朝
日
,
谁
不
希
令
颜
?
媒
氏
何
所
营
?
玉
帛
不
时
安
。
佳
人
慕
高
义
,
求
贤
良
独
难
。
众
人
徒
嗷
嗷
,
安
知
彼
所
观
?
盛
年
处
房
室
,
中
夜
起
长
叹
。
野
田
黄
雀
行
曹
植
高
树
多
悲
风
,
海
水
扬
其
波
。
利
剑
不
在
掌
,
结
友
何
须
多
?
不
见
篱
间
雀
,
见
鹞
自
投
罗
?
罗
家
得
雀
喜
,
少
年
见
雀
悲
。
拔
剑
捎
罗
网
,
黄
雀
得
飞
飞
。
飞
飞
摩
苍
天
,
来
下
谢
少
年
。
隋
唐
五
代
文
人
论
建
安
文
学
一
陈
子
昂
的
“
汉
魏
风
骨
”
论二
李
白
的
“
建
安
骨
”
论
三
杜
甫
、
元
稹
等
人
论
建
安
诗
风
刘
勰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探
索
一
刘
勰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总
论
二
刘
勰
对
三
曹
的
评
价
三
刘
勰
对
建
安
七
子
的
论
述
钟
嵘
建
安
文
学
的
品
评
一
钟
嵘
论
“
建
安
风
力
”
二
钟
嵘
论
建
安
诗
之
源
三
钟
嵘
论
建
安
文
人
诗
歌
的
品
第
及
其
风
格
特
色
清
代
诗
话
对
建
安
文
学
的
论
述
王
士
祯
的
诗
选
与
诗
话
鲁
迅
论
建
安
文
学
一
、
鲁
迅
研
究
建
安
文
学
的
思
想
方
法
二
、
鲁
迅
关
于
建
安
文
学
风
格
的
评
论
三
、
鲁
迅
对
建
安
作
家
及
作
品
的
评
论
参考书目
1、鲁迅:,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 清 〕 丁晏, 曹集铨评,,文学古籍刊行社
1957
3、黄节,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58
4、赵幼文, 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5、黄节, 曹子建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6、钟优民, 曹植新探,,黄山书社 1984年
7、张可礼, 三曹年谱, 齐鲁书社 1983
8、俞绍初, 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 1989年版
9、吴云主编, 建安七子集校注,,天津古籍出
版社 1991
10、余冠英, 三曹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