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论
2
前言
?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必修的一门课
?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现
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和使用现
代教学媒体,制作简单的教学软件,进行教学设计,提高
教学质量和效率
? 本课程的学习,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实践环节,不断
提高同学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
教育媒体,帮助同学对所讲的对象的感知和理解,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进行到学习
活动中去
3
学习目标: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本
质特征,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
究对象
? 系统了解和掌握教育技术和电化教育之间
的关系;形成对教育技术整体的认识
4
第一节 教育技术名称的演变,本质特征
? 一、视觉教育
? 二、视听教育
? 三、视听传播
? 四、教育技术
17- 18世纪,夸美纽斯和裴
斯泰洛齐等人倡导的直观教
学主要采用图片、实物、模
型等直观教具来辅助教学。
最早使用视觉教育术语的是美国宾夕
法尼亚州的一家出版公司,1906年,
它出版了一本介绍如何拍摄照片、如
何制作和利用幻灯片的书,书名就是
,视觉教育, 。 1923年,美国教育学
科建立了视觉教育分会。
视觉教育倡导者强调的是利用视觉教
材作为辅助,以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
化,主张在学校课程中组合运用各种
视觉教材,将抽象的概念作具体化的
呈现。由此,也出现过视觉辅助和视
觉教具的名称 1937年,霍邦 (C,F,
Hoban)等人在, 课程的视觉化, 一书
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
原则
这个模式主要以教具为基准,按其所提
供的教材的具体-抽象程度排列成示意
图:从实地见习开始,它提供的教材最
具体;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
性逐渐增加;相对来说,言语最抽象。
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
声电影、录音机先后在教育中获
得运用,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视听
教育的术语。 1947年,美国教育
协会的视觉教育分会改名为视听
教学分会。
代表,戴尔( E,Dale)于 1946年所
著的, 教学中的视听方法, 。该
书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 戴尔
认为,人们学习时,由直接到间接,
由具体到抽象获得知识比较容易,
用一个学习经验的三角形宝塔图
来表示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人们常称之为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1,最底层的
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
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
排成一个序列; 2,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
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3,在学校
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
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4,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
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
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进入 50年代以后,西方学校中视听设备和
资料剧增,教育电视由实验阶段迈入实用阶
段,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风靡一时,计算机
辅助教育开始了实验研究。拉斯维尔等人在
40年代创立的传播学开始向相关领域渗透,
有人已将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播的过程加以
研究
传播的概念和原理引入视听教学领域后,使
广大专业工作者茅塞顿开,把眼光从表态的、
单维的物质手段的方面转向了动态的、多维
的教学过程的方面。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视
听领域的实践范畴和理论框架,即由仅仅重
视教具教材的使用,转为充分关注教学信息
怎样从发送者(教师等),经由各种渠道
(媒体等),传递到接受者(学生)的整个
传播过程。
“1970年,教育技术可以按两种方式加以定
义。在较为人们熟悉的教育技术意义上,
是指产生于传播革命的媒体,这些媒体可
以与教师、课本和黑板一起来为教学目的
服务 …… 组成教育技术的部分包括电视、
电影、投影器、计算机和其他‘硬件’、
‘软件’项目 ……
第二种亦即不太为人们所熟悉的教育技术
的定义超出了任何特定的媒体或设备。在
这个意义上,教育技术超过了其各组成部
分的总和。它是按照具体的目标,根据对
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和
非人力资源的结合,从而促使教学更有效
的一种系统的设计、实施、评价学与教的
整个过程的方法。”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
会(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简称 AECT)
对教育技术作了全新的定义: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
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
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
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
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
动接受者转变为能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
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和创造能帮
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
境。从 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
需求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
学习的社会教育大系统。
结合 AECT的 94新定义,我们可以将教
育技术的概念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
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5
第二节 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
? 一、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 二、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
? 三、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一)人员: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学校教育系统的教职员
工,和那些从事其他职业,具有某一方面特长的人。根据需要,
发挥专家或顾问的作用 的人员
?(二)资料,教材或教学软件 和 专题画展、经典名著、优秀
影视片等,一旦需要,它们可以充当学习的参考资料
?(三)设备,黑板、直观教具、实验仪器、视听装置和能被
利用为学习资源的设备
?(四)活动,集体讲授、课堂讨论、程序教学等,但也有一
些教学任务可以利用游乐、旅行和相关的社会实践来完成
?(五)环境,主要是教学楼、图书馆、操场、实习场所
?系统方法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
它的成分、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
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获得最
优化的效果的目标
?教育技术中的系统方法是一个计划、开发和实施教育的自我纠
正的、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种程序化的框架:首先是明确
系统的目的;其次是对目的进行分析,以找到实现目的的最佳
方法;接着选择最适于发挥该系统成功性能的组成部分;最后
对系统进行连续的评价,为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益及性能开展修
改工作而提供基础
?进一步具体化的话,其步骤为:阐释和分解既定的教
育目标;分析满足目标所需要的教育任务和内容;制定
教育策略;安排教育顺序;选择教育媒体;开发和确定
必要的学习资源;评价教育策略和学习资源的效果;修
改策略和资源直到有效
?(一)选择和排列最优的教育目标
?(二)选择和使用最优教育效果的测度
?(三)选择和采用最优的教学活动
?(四)选择最优的环境条件
6
第三节 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的关系
? 电化教育的
由来
? 电化教育的
局限性
? 教育技术与
电化教育
? 教育技术与
现代教育技术
?一是陈友松和戴公亮的说法,即 1936年他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教
育署出版的, 学校生活, 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把西方国家已经崛起
的视听教育统称为 Electrifying Education,认为可将它译作电化教

?二是刘之常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在 1934年由镇江民众教
育馆提出来的。当时他们认为,教育电影、教育播音以及
幻灯等,都是利用电能来传播教学信息的,鉴于此该馆于
1935年就已将电影放映厅称为电化教育放映场。
?三是舒新城的说法,即电化教育是 1933年陈礼江任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司长时提出来的,其内容指教育电影和教育广
播。
?我国较为正式地使用电化教育一词始于 1936年,当时的教
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
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首先,电有这么大的威力吗?利用或借助电能和电子传
播媒体能够完成教育任务吗?对此人们早就作出了否定的
回答。
?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
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且不说现代教育媒体与
传统教育媒体的界限不明不白,如果运用了所谓的现代教
育媒体,而没有与所谓的传统教育媒体相结合,或者结合
的不恰当,那算不算电化教育呢?
?客观上这种“电”与“非电”的划分标准,确实限定了
广大教师的认识,甚至影响了他们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积
极性,同时也束缚了不少电教人员的手脚。
相同点,概念的本质上说,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
是相同的,两者都具有应用科学属性,目的都是要
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最优化。两者的特
点、功能以及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相同或相
近的,都是利用新的科技成果去开发新的学习资源,
并采用新的教与学的理论、方法去控制教学过程。
不同点:
?概念的涵盖面来看,教育技术的范围要比电化教育广泛得多。
教育技术指的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包括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可操
作的要素;而电化教育所涉及的则主要是利用科技新成果发展
起来的声、像教学媒体。
?在处理问题的方法方面,教育技术主要采用了系统的方法,
它所考虑的是整个教育的大系统,即“教与学总体过程的系统
方法”,而电化教育虽然也用系统的方法来考虑、处理问题,
但它的重点放在电子传播媒体的选择、组合和应用的小系统。
?先从形式上看,相对电化教育的非电化教育,不可能是别的
什么东西,就是以传统媒体进行的教育。而教育中各种媒体是
分不开的,人为分开就是自我孤立。教育技术就不存在这个问

?尽管电化教育名称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和很广泛的群众基
础,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看,用教育技术名称取代它,则
是必然的事情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的范畴相同,只是现代教育技术更强
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并把其作为研究的重点。而教育技术
则对所有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一视同
仁,同等看待。
7
第四节 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8
一、从口耳相传到文字教材
? 1、教育技术的萌芽
? 2、语言的形成
? 3、文字的创造
? 4、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原始人用啁啾噪叫、呐喊、呼叫、杂嚷单
音字,有时并用半音乐式的音调等交换意
见,这种现象至少在公元前 10万年前就已
经存在,教育活动自然亦是采用这种传播
方式。由于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就也可以说是有目的的教育技术的萌芽
原始语言不仅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同时
也在教育中应用;它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
教学的内容。经过几万年以后,语言这个
符号系统逐渐形成,巩固强化了“口耳相
传”这一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
原始的口头语言既不能远传,又不能保留,
传播信息的功能极其有限。人类随着生存
空间的扩大,积累、保留知识和经验的需
要,开始寻求新的传播媒体。大约在公元
前三、四千年左右,在象征性的记号、图
画和已有的口头语言的基础上,渐渐创造
了文字
文字体系的形成,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
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语言和纪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相结合,
成为交流思想和传播社会经验的主要工具。
专为教育目的编印的教科书更使“书写-
-阅读”成为与“口耳相传”同样重要的
教育途径,使教学信息的来源大大扩展,
从而打破了教育非由师生面对面进行不可
的局面。
9
二、从直观教具到音像教学媒体
? 1、直观教具的先例
? 2、近代的直观教具种类
? 3、早期的音像媒体
? 4、教育电视
著名 的捷克教育家 J,A,夸美纽斯主张,
“让一切学校布满图像”、“让一切
教学用书充满图像”,并于 1658年编
写了一本附有 150幅插图、历时 200年
之久的教科书, 世界图解,,从而被
西方国家誉为“直观教学之父”
自 17世纪至 19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和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理念的推
动,直观教具迅速发展,包括图片、图
表、地图、照片、磁贴等,立体视觉
教具包括实物、模型、标本、地球仪、
计算器等
音像媒体是指传递声音和图像的信息载体,
?幻灯机在 18世纪末由法国发明,其渊源是中国古
代的走马灯和皮影戏。
?1832年,比利时和奥地利发明了卷片放映机。
1889年,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卷片放映机改进为
电影放映机,并预言“电影将是教育工具中最伟
大的一个”。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成第一部无声电影

?1942年,德国人首先使用了磁带录音机。
?1950年,美国爱德华专科学校创办第一个校用电视台
?1952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拨给二四二频道供教育专用,
1974年,美国发射“实用技术卫星 6号”,开始直接转播地
面站发射的电视教育节目。
?1975年,印度由联合国发展计划资助,租用这颗卫星开展
的“星视教育实验”,每天上午专为 5- 12岁儿童播放 2小时
教学节目,印度 6个邦的 350万居民从中受益
?至 1996年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理工农医、
文经政治、艺术师范类高等专科毕业生 212万余人,各类非
学历教育结业生 3000多万人,
10
三、从程序教学机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 1、早期的教学机器
? 2、斯金纳型教学机
? 3、教学程序的多样化
? 4、计算机的教育应用
?教学机器是指装入预先编制的程序教材后,能自动起到刺激-
反应-强化作用的机械装置,又称程序教学机。它不但能呈示视
觉材料,还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
?1924年 S,L,普莱西宣布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台可以进行测验、
记分和教学的简单仪器,
?1930年,J.C.彼特森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己记分、即时反馈的教
学装置,能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判断正误,
? 1932年,普莱西又介绍了一种可以用于自动记分装置的答案
纸,它能记录学生所发生的错误,从而为老师改进教学提供线索。
?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B.F.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射
原理,进一步提出教学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并设计了新一代的教
学机器,被人称为斯金纳型教学机。
?其主要功能是,1,储存和呈现教材,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2,接
受学生的反应,并立即指出反应的正误。 3,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
教学程序,如当学生一直答得很对,就可跳过一些同类型题目;
当学生答错时,就反复给予类似的题目。 4,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
如在显示一个问题时,学生看不到前后的问题或陈述;在学生未
作出反应之前,不显示答案。 5,进行计分、计时、报出成绩
?(一)辅助直线程序,普莱西,学生在机器提供的若干答案中进行选择,只有当他
们选出一正确答案后,才被允许进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
?(二)经典直线程序,斯金纳 把教材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给学生呈现一步
学习内容,就要求他们以填充或写答案的方式作出反应。如果学生答错了,机器就呈现正确的答
案,然后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三)内在分支程序,克劳德 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每一步比直线式程
序的步子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生每掌握一个逻辑单元后便要接受以多重选择反应进行
的测验,并根据测验情况决定下一步如何学习
?(四)适应分支程序,H,凯 只有一个主序列,学生在回答错误时转入子序列,通
过子序列后再回到主序列。它与斯金纳程序的不同在于有补充程序,与克劳德程序的不同是子序
列终止于主序列的下一个步子上,而不是在离开主序列的那一步上
?世界上最早开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实验的是美国 IBM公司,该公
司的沃斯顾研究中心于 1958年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
利用一台 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印机向小学生教授二进
制算术,并能根据学生的要求产生练习题。
?我国从 70年代末开始提出这类研究项目,80年代即研制了一些
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1984年以来,
计算机教育应用从许多高等院校和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普及开来。
11
第五节 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 一、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
? 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
?(一)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分支学科,教育技术是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
阶段后从教学方法中独立出来的学科。其次,从教育技术的有关学科内容及相关知识
结构来看,也属于教育学科的内容。
?(二)作为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在教育研究中有三个不同
层次的研究方法,即教育哲学层次、教育科学层次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
?(三)作为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是为了改变未来的教育,获得
更有效的学习而开发出有效的手段、方法、技术和系统,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
段,反复评价其效果,加以改进,使其更加完善。这些都说明了它的方法论性质 。
?根据 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
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范
围应该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领域
( 1)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强调要在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找到学习者的学习起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反馈方
式,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 2)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指对新技术,包括印刷出版技术、音像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各种技术的综合集成等,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发研究。也可以说,开发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
化或产品化,是教学设计思想的具体应用。开发领域的范围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新的改进措施,也
可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的总体规划和实施。
( 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强调对新兴技术、各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各种信息资源
的利用和传播,并注意加以制度化、法规化,支持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
( 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指对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和控制,具体包括教学系统管理、教育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开发项目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是教育技
术的实施以及教育过程、教育效果最优化的保证。
( 5)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强调科学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
量监控和不断优化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主要措施,其中,要重视以事先确定的行为目标为参照标
准的评价方法,向学习者本人提供有关学习进步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步伐,直至取得成功。
12
思考题
? 谈谈当前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传统的学
习方式有哪些冲击?并指出当前我国教育
技术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你认为教师应从
哪些方面提高自己?
? 上网查找 6个教育技术专业网站,并记下网
站名称和网址
? 写出教育技术 94年定义,并指出其研究对
象和研究范畴
13
第二章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
14
学习目标:
? 系统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几大理论基础包括
信息论基础,心理学基础,认识论基础,
哲学基础等的基本内涵。
? 系统把握信息论基础,心理学基础,认识
论基础,哲学基础等与教育技术学的内在
联系,对教育技术学发展和应用的影响等
15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
? 1.传播理论简介
? 2.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 3,教学传播中媒体的作用
? 4.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 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它译成交流、
沟通、传通、传意等它来源于拉丁文 communicure,意思是
共用或共享 。本世纪四十年代,数学家香农( Claude E,
Shannon)出于对电报通信问题的兴趣,提出了一个关于通
信过程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最初是单向直线式的,不久,他
与韦弗 (Warren Weaver)合作改进了模型,添加了反馈系统
(二)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受者
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者的意图。这种传播
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是一种片面的
认识。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
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
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
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
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
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
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
目标。
(三)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为了研究方便起
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图 2.1.4)(四)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在教学传播活动中,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教学信息的选择、组合
和传递必须首先顾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潜能。由于教学传播过程的动态平衡特性和学
生心智水平的不断发展,“共识”的状态总是相对的,总是按“不共识 e 共识 e 不共识 e,的循环反复地螺旋式上升的。
谐振律,所谓谐振,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
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通方面产生共鸣
选择律,总与可能获得的报偿或成效成正比关系,与所需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关系
匹配律,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其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其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
其四,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
其五,从教学媒体的角度看
16
第三章 教学媒体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涵义、教学
媒体的分类、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2、了解现代视觉媒体特别是视频展台的分类、使用方
法和技术指标
3、了解听觉特性,掌握听觉媒体教材的制作和设备使
用方法。
4、了解视听觉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视听觉媒
体教材的制做方法,学会使用电视机、录像机和影碟机
教学。
5、了解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及使用方法。
6、掌握多媒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17
第三章 教学媒体
?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 第二节 视觉媒体教学
? 第三节 听觉媒体教学
? 第四节 视听觉媒体教学
? 第五节 多媒体教学系统
? 第六节 多媒体计算机及教学应用
18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 一、媒体、教学媒体
与教学资源的定义
?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 三、教学媒体的主要
功能特征
? 四、教学媒体的作用
? 五、教学媒体选择的
基本依据
?媒体有两种含义,一是承载信息的
载体;二是指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实体。
?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媒体被
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用于
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在教学资源
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
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地利用资源
来满足。特别要注意教师、学生、各
种辅助人员等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是硬件,即用以传递教育信息
的各种教学机器,如:投影器、
扩音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
机、影碟机、视频展台、电子计
算机等
?二是软件,即各种教学片、带,
如: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
光盘、影碟、计算机课件等。
1.按作用于人的感官分类
(1)听觉型媒体:如广播、录音。
(2)视觉型媒体:如幻灯、投影等。
(3)视听型媒体:如电影、电视、
DVD等。
(4)相互作用型媒体:如计算机课
件等
2.按媒体的物理性能分类
?(1)光学投影类媒体:
包括有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器和投影片、
电影机和电影片。这类媒体主要通过光学
投影,把小的透明的或不透明的图片、标
本、实物投射到银幕上,呈现所需的教学
信息,包括静止图像与活动图像。
? (2)电声类媒体:
包括有扩音机、收音机、录音机、语言实
验室以及唱片、录音带等。它将教学信息
以声音形式储存和播放传送。
? (3)电视类媒体:
主要有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视频展
台以及录像带、视盘等。它的主要特点是
储存与传送活动的图像与声音信息。
? (4)交互式媒体:
1.呈现力
呈现力表明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我
们知道,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
征,各类媒体,呈现事物的空间、时间、
运动、颜色、声音等特征的能力是不同的
2.重现力
媒体的另 —重要特性是对信息的重现能

3.传送能力
传送能力是指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送到接
受者的空间范围
4.可控性
可控性是指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
程度
5.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
习者参与活动的机会。它可分为行为参与
和感情参与。
1.依据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每个单元、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比
如要使学生知道某个概念,或理 解某种原理,或掌握某
项技能等等
2.依据教学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性质不同,对教学媒体会提出不同
的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
的经验背景也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
年龄和心理特征及知识背景。
4.依据媒体特性
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了解各种媒
体的特性。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媒体的优点和局限性,才
能在使用中扬之长、避之短,对它们进行综合应用
5.依据教学条件
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
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
管理水平等因素
还要从整个教学过程出发,综合考虑教学组织形
式、教学活动等要素。
19
第二节 视觉媒体教学
? 一、视频展台的分类
? 二、技术指标
? 三、教学用视频展台的
用途
? 四、视频展台的连接设

? 五、投影型视觉媒体
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从结构上 分
a) 单灯照明视频展台:常见的一种照明
方式,单灯照明不存在双灯照明的光干
涉现象,光线均匀,便于被演示物体的
最佳演示,不同展台单灯的位置不同,
但不影响效果。 如图 3.2.1中图 1所示。
b) 双侧灯式视频展台:最为常见的照明
方式,设计良好的双侧灯可以灵活转动,
覆盖展台上的全部位置,并实现对微小
物体的充分照明。
2、从原理上分
数字视频展台相对模拟展台有下述一些
优势,
清晰度高
色彩还原真实
画面无闪烁及抖动
?成像器件 CCD (一般有 1/2; 1/3; 1/4英寸之分 )
?解像度影像显示的线数一般展台在 460线左右,线数
越高显示效果越好。
?扫描系统一般为隔行扫描
?信噪比现有视频展台的信噪比大都在 46db
?变焦指镜头的变焦放大倍数
?聚焦视频展台的镜头焦距调整(手动 /电动之分)
?光圈调整视频展台的光圈调整(手动 /电动之分)
?白平衡视频展台的显示效果调整指标(手动 /电动之
分)
?正负片视频展台可演示负片
?黑白 /彩色在演示文字时,可调整到黑白位置
?镜头旋转
?灯光系统双、单侧灯;底部光源话筒输入
?视频输出方式 Video; s-video; RF(射频 )
?屏幕菜单各种调整可通过视频展台的菜单调节遥控
?有些视频展台配遥控器
?功率
?重量
?利用镜头旋转功能进行特殊场合的调节,可将
资料、讲义、实物、幻灯片等等都显示出来,
使用极为方便。它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大课
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不受时间、
空间的限制,令传统教学望尘莫及。
?文科类,繁多的教学资料和教学用各类图书版
面可直接置于展台台面,通过灯光及放大调整
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
?对于化学、物理等学科,可将在讲台上进行的
一些实验放大投影显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
能清楚地观察,从而使一些抽象的实验变得更
加生动形象;
?生物、医学科目,通过展台镜头的附件(如显
微镜头等)观察微观世界,教师在教学演示过
程中,可轻松地将讲课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从
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
投影型视觉媒体,设计制作或选购各种形式的
投影型视觉材料,充分利用投影型视觉媒体的
表现力,在提供信息、形成概念、发展思维、
增强记忆、激发情感、培养技能等多方面,发
挥其功能优势。
?投影型视觉媒体教学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投影型视觉画面的设计,以及放映的
节奏与放映的质量。
?画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并协调好画面主体与
背景、画面多种视觉要素 (形、色、光 ),画面放
映节奏过快,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刺激强度大、
连续刺激时间过长,从而引起学生疲劳,产生
急躁情绪,影响有效学习;画面放映节奏过慢,
信息量小,会导致刺激强度小,使学生产生厌
烦情绪,同样影响有效学习。
20
第三节 听觉媒体教学
? 一、听觉特性
? 二、几种常用的听觉
媒体
1,磁带和录音机
2,激光唱机 (CD机 )
3,传声器
4,扬声器与音箱
5,耳机
? 三、听觉媒体的教学
特性
21
思考题
? 简述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依据?
? 简述视频展台的线路连接及使用过程?
22
第三节 听觉媒体教学
一、听觉特性
二、几种常用的听觉媒体
磁带和录音机
激光唱机 (CD机 )
传声器
扬声器与音箱
耳机
三、听觉媒体的教学特性
23
一、听觉特性
? 1.响度
? 2.音调
? 3.音色
响度是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而决定响度的因素主要是作用在人耳的声
压或声强大小,但实验显示这两者并不成正比,若使听感上均匀地增强,声音
强度必须按指数增长,所以人耳的听感强弱具有对数性质。
响度特性在解决音响中的实际问题时具有很大意义。如在重放节目时,当放音
设备音量开得较小时,即使原节目的频率成分比较丰富,也会在听音过程中感
到高、低频成分不足,特别是低频欠缺更为严重。为此,音响设备加人响度控
制电路,在音量较小的情况下,按响度特性的规律对高、低频电平进行提升,
达到展宽频带、均衡音量的效果。 音调是人耳对声音调子高低的主观感觉,亦称音高或音准。
音调与频率相对应,但音调与频率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
而是呈对数关系。另外,人耳对音调的感觉还会受到声波
振幅的影响,与响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响度增加时,人
耳对音调的听感降低,若该声波是低频,人耳对音调的听
感降低得愈加明显。
就音调的听感来说,频率低的调子给人以低沉、厚实、粗
犷的感觉;而频率高的调子则给人以亮丽、明快、尖锐的
感觉。
音色是一种主观听觉特性,反映人耳区别相同响度和音调的
两类不同声音的主观感觉。音色与声音信号的频谱相对应。
实际的声音是由多个频率成分组成的,每一个声音有一基本
频率,称为基频或基音;同时还具有与基频成倍数关系的许
多不同的频率,称为谐波或泛音。其中基频决定了声音的音
调,而谐波成分则决定了声音的音色。
由上可见,人耳对声音的音色听感正是根据声音的各个频率
成分及其分布特点来区别。如两种乐器产生的声音尽管基频
相同,但它们谐波成分的大小和分布却不尽相同,丰富的谐
波 (泛音 )赋予了各种乐器的特有音色。人耳正是根据它们频
谱分布的不同特点加以辨别。
24
二、几种常用的听觉媒体
? 磁带和录
音机
? 激光唱机
(CD机 )
? 传声器
? 扬声器与
音箱
? 耳机
数字处理方式的数字音频磁带 (DAT)、数字卡带
(DCC)等磁带媒体进入实用阶段,给磁带媒体的发
展带来了生机。
目前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盒式磁带。按磁带上采用
的磁粉材料分类,主要有铁带 (r—Fe203)、铬带
(Cr02)、铁铬带 (铁铬双涂层 )与金属带等几种。铬带
性能优于铁带,金属带性能优于铬带,铁铬带则集
铁带和铬带两者之长。目前铁带使用最普遍。
盒式磁带长度以录放时间区别,有 30,60,90分钟
等。盒式磁带耐用,不受振动的影响,尺寸小,使
用方便
(1).抖晃率
抖晃是指因主导轴,压带轮和带盒座等旋转机构旋
转不均所产生的瞬时速度变动。变动周期长的 (10赫
以下 )叫做晃,变动周期短的叫做抖。“晃”听起来
是“哦,哦”的声音、“抖”听起来是声音颤抖。
抖晃的程度可以用抖晃率来描述,它是用走带系统
精度不佳,所造成的磁带不规则运动而引起的记录
信号寄生调频的频偏,相对于标准记录信号频率的
百分比来表示的。即:
抖晃率,(寄生调频的最大频偏/标准记录信号的
频率 )× 100%
其中标准记录信号的频率为 3150赫。
(2).带速误差
磁带重放时的带速必须与录音时的带速一样,否则
就会引起“变调”。比如:如果重放的带速比录音
时带速慢,就会使音调变低,严重时甚至会使女声
变为男声,反之,则会使音调变高。
4、录音机的日常维护
使用录音机除了应避免在潮湿、多尘、震动或有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
中使用外,对于录音机主要部件之一的磁头,还有一些特殊的维护要求。
(1).清洁磁头
录音机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磁带磁粉的脱落,或环境中灰尘积垢,常
使磁头表面变得很脏,有时卡座出现一些故障,究其原因多半是由于
磁头不干净而引起的。例如放音时发现有杂音,高音减弱或者音轻等
故障,往往就是因为在磁头表面上堆积灰尘污物,影响了磁头与磁带紧
密接触造成的。所以给磁头作经常的清洁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盒式磁带录音座的录放磁头很小,所以在给磁头清除污垢时,只能
用细小的木棒或竹 签包上棉花,蘸一点无水酒精 (乙醇 ),轻轻擦拭。千
万要注意,不能用金属或木棒等硬物直接去碰磁头。当然,录放磁头位
置的高低及其方向都是经过严格调试的,所以不能用力摆弄,否 则极易
导致高音不足或音轻的故障 (磁偏角不合适 )。由于磁头平常是深藏在带
盒内的,不易擦拭,清洁时可以先不装入盒带,按下“放音”键,使磁
头伸出来,然后再进行清洗。
另外,还要注意压带轮上的胶轮.它用久后同磁带之间接触的部分就会
粘上脱落的磁粉,很容易导致绞带等故障,这时也应用无水酒精或四氯
化碳进行清洗。四氯化碳的去油腻能力强,同时不会损坏橡胶轮,但切
不可用汽油清洗
4、录音机的日常维护
使用录音机除了应避免在潮湿、多尘、震动或有腐蚀性气体等恶劣环境
中使用外,对于录音机主要部件之一的磁头,还有一些特殊的维护要求。
(2).给磁头消磁
在设计录音机电路时,都考虑了要使磁头 (录放磁头及抹音磁头 )能缓慢
切断偏磁电流,以便起到消磁的作用,但因反复放音或其它原因 (例如放
大器故障或磁体靠近磁头等 ),使磁头经过 —段时间使用后,多少都会带
有一些磁性。磁头被磁化后,使用时就会出现高音衰减或杂音,甚至发
出“嘘嘘”声,严重时将使录音信号严重失真,因此,录音机使用一段
时间后,要用消磁器对磁头进行必要的消磁。
磁头消磁有专门的磁头消磁器。目前有两种类型的成品,一种是手持式
磁头消磁器,使用时接通市电,将消磁隙接近磁头,缓慢地上下移四五
次,然后慢慢地远离,直到半米以外再关掉电源。另一种为盒式磁头消
磁器,其外观与普通盒式磁带完全一样,使用钮扣式电池,消磁时只需
将该消磁器装入录音机带舱内,按下放音键.便可完成一次消磁过程。
一般讲来,磁头经过消磁后,其噪声电平和高频损耗均能改善 3—5分贝
左右
激光唱片的构造(如图 3.3.5所示)是由录有声音信号
的塑胶底质、反射层和保护层组成的。它的制作工艺比
较复杂,大致要经过录制编辑 (采用数字录音方式将声
音记录在专用磁带上 )、激光刻蚀、制膜 (做出金属母版
及压模 )、铸模 (铸出透明的 CD片 )、镀膜 (镀反射铝膜及
保护膜 )等主要生产过程。
当激光束受数码中,1, 和,0”的控制迅速“亮”、
“灭”时,抗蚀剂即被曝光。曝光部分在化学浸蚀剂中
就可以被腐蚀掉,因而形成一道道螺旋形的坑点。激光
唱片的起点和终点正好与普通唱片相反,螺线的起点靠
近盘的中心,终点则在盘的边缘。
整个过程是无机械接触的,所以不会有磨损现象产生。
激光唱片若妥善保存,使用时间可达 50年左右。
( 四)、激光唱片的维护
激光唱片小、轻、薄,使用寿命长,不易受污染,所以
不必经常清洗,但要正确取放。如有灰尘可用吹气球吹
除,避免手印、油污等污染 CD表面
(四)、传声器的选择要点
不同类型的传声器有各自不同的用途,在选择时,主要遵循以
下几个原则:
①由于传声器和扬声器处在同一室内,为了避免声反馈引起的
自激啸叫和两类失真,应选择心形或超心形等指向较强的传声
器。
②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传声器与声源 (口 )的距离有时非常接近,
激励很强,所以灵敏度要求不高,但是必须有防振和抗气流冲
击措施。
③频响平直 (150赫以下可以有明显的衰减 ),失真度小
(五)、传声器的使用与维护
1.正确连接传声器
传声器与调音台 (前置放大器 )相连时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阻抗匹配
传声器的输出阻抗与调音台的输入阻抗应满足匹配条件,即要
求调音台的输入阻抗是传声器输出阻抗 5~ 10倍。
(2)平衡与非平衡
(3)相位一致
同时使用多只传声器时,必须注意保持它们的相位一致,否则,
任何两个相位相反的输出信号,经第一级放大后,在混合网络
上将会产生抵消作用
(五)、传声器的使用与维护
2.合理使用传声器
(1)注意避开音箱的声波辐射轴声反馈。
即使用时注意不要把传声器对准音箱,防止出现啸叫。
(2)适当控制传声器与声源的距离
对于普通传声器这一距离通常要保持在 30厘米,如果距离太近一方面
会引起过激失真,另一方面还会引起近讲效应 (低频声加重 )和气流声,
听起来声音发闷;反之,如果距离太远,不仅信号变弱,且接收到的
大都是混响声,影响清晰度,减小信噪比。对特殊设计的近讲传声,
这一距离可以小到 0 5~ 5厘米。
(3)不要太靠近反射墙面
因为这里的反射声太强,容易引起反馈,或降低清晰度。
3传声器的维护
传声器的音圈和振膜是它的心脏,长期使用会造成振膜的老化,或因
为碰撞等原因,使音圈、振膜变形而碰芯或掉圈,这些都会造成音质
恶化和灵敏度降低等故障现象,将严重影响传声器的性能。
传声器受强烈振动后,还会使它的磁钢磁性减弱,或引起磁极变性,
降低灵敏度或产生杂音。所以在试音时,要用讲话来试听有无声音,
切忌用手敲击或对着传声器使劲吹气,以免损坏振膜和音圈。
断线也是传声器的常见故障之一。音圈引线和塑胶引出线之间,引出
线和插头之间都是较容易出现断线的地方,千万不要反复缠绕或抽拉
连接线,以免造成断线故障。
传声器是一种精巧的声电转换设备,装配比较精密,不要随意拆装。
使用完毕后最好放在通风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电容式传声器尤其
如此
把经过功率放大器放大以后的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声音信
号向听众播发,是一种典型的电一声转换设备
电动式 (又称动圈式 )、电磁式 (又称舌簧式 )、压电式、静电
式 (又称离子式 )和气动式等多种。但是,其中应用最广泛我
们接触最多的还是电动式,
扬声器,特别是低频扬声器,发声时其振膜 (纸盆 )的前后面都要向
外辐射声波,但是前后辐射所产生的辐射声波在相位上总是相反的,
而声波又具有绕射的特点 (频率越低,绕射愈强 )。对于低频声,扬
声器向后辐射的声波会绕到纸盆前面,与扬声器向前辐射的声波相
迭加,结果由于相位相反而互相抵消,所以扬声器的低音显示不出,
这种现象常被称作“声短路”。频率越低这个作用越明显,而对于
高频声波,绕射作用甚微,因而抵消作用也很小。要解决这个问题,
就必须想办法使扬声器向后辐射的声波不绕射到前面去,或者经过
反相后再绕射到前面去,能实现这个作用的器材就只有音箱了。另
外,由于扬声器本身技术特性的限制,使用单只扬声器来重放整个
音频范围 (20Hz—20KHz)的声音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实际扩音过程
中常将两只或多只扬声器,通过分频网络连接起来与箱体一起组成
扬声器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箱。
?(三),技术指标
?描述耳机特性的技术指标有:灵敏度、频率范围、谐波失真、输
入阻抗和额定功率等。
?1、灵敏度 灵敏度用以表述耳机的电声转换效率。它定义为:输
入 1毫瓦电功率时,在仿真耳内产生的声压级,单位分贝/毫瓦。
?2、输入阻抗 有低阻和高阻之分,其中低阻主要有 4欧,8欧、
16欧,25欧,60欧,100欧,200欧,300欧和 600欧等多种规格;
而高阻则主要有 1千欧,2千欧和 4千欧等几种规格,现在使用较
为普遍的主要是低阻耳机
? 六、听觉媒体的教学特性
?听觉媒体的制作
25
第四节 视听觉媒体教学
? 一、电视媒体
? 二、摄、录像媒体
? 三,数字 彩色摄像机和录像机技术
? 四、影碟机
? 五、投影机
? 六,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 七、教育电视系统
26
一、电视媒体
? 电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电视信号与彩色电视的制式
? 电视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27
电视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电视图像的传送是由电视系统来实现的。电视系统的功能包括电视信号的产生、
处理、传输和电视信号的接收、还原(显示)。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 3.4.1所

电视图像信号的产生和还原是基于光和电的转换原理,而实现光 ——电和电 ——
光转换的主要器件分别是摄像机的摄像器件和电视接收机的显象管。电视摄像机
的摄像器件先把图像分解成许多像素,并按一定的顺序变成相应的电信号,再经
过一系列的放大、加工处理以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电视接收机是电视系统的
终端设备,在显象管的屏幕上按照与摄像端相同的顺序将接收到的电视信号在相
对应的位置上转变成光信号。由于信号传送的很快,再加上人眼的视觉惰性和荧
光的余辉作用,会使人感到电视屏幕上呈现的是整幅画面,从而完成了电视图像
的还原过程
28
电视信号与彩色电视的制式
? 1.NTSC制
? 2,PAL制
? 3,SECAM

NTSC是 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s Commktee(国
家电视制式委员会 )的缩写词
NTSC制的特点是:两个色差信号 (R-Y和 B-Y)对彩色
副载波进行正交平衡调幅,形成一个色度信号 C。所
谓“正交”,就是指两个色差信号的载波频率相同,
相位相差 90 o“平衡”则是指调幅后再抑制掉副载波,
从而减少了副载波对信号的干扰。所以这种制式又
被称为正交平衡调幅制。
目前世界上有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台湾和韩
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这一制式。
对应于每帧 525行,每秒 60场,
NTSC制的主要缺点是:色度信号的相位失真对重现
彩色的色调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现象通常被称为
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
PAL是 Phase Alternation Line(相位逐行交变 )的缩写
词。为了克服 NTSC制相位敏感性的缺点,于 1962
年由德国首先研制出这种制式。按色度信号的编码
特点,PAL制又称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
PAL制的特点是:两个色差信号 U和 V,其中
U=0.493 (B-Y),V=0.877 (R-Y),对彩色副载波进
行正交平衡调幅后形成色度信号 C,从这一点上看它
与 NTSC制基本是相同的。但是,为了克服 NTSC制
相位敏感性的缺点,在 PAL制中,将色度信号中的 V
分量进行逐行倒相,即如果第 n行的色度信号 V分量
取正值,则第 n+ l行色度信号 V分量就取负值 ——倒
相 180 O。从而巧妙地解决了 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
敏感性问题,大大改善了彩色电视机的图像质量。
目前,我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等西欧国
家以及北欧各国都采用了这种制式。
SECAM制是法文“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的缩写词。
这一制式是在 PAL制问世的同时,由法国首先研制成
功的。它与以上两种制式的主要区别是色差信号的
传送方式不同。
在 SECAM制中,亮度信号是每一行都传送的,但是
两个色差信号 (R-Y和 B-Y)却是逐行轮换传送的,因
而在同一时间内在传输通道中只有一个色差信号存
在,所以它不会发生两个色度分量相互串色的问题。
但是,在接收端必须有 Y,(R-Y),(B-Y)三个传输信
号同时存在时,方能正确地恢复 R,G,B信号。在
SECAM制的解码器中利用一根延迟线,将收到的色
差信号存储一行时间,使每一色差信号可以使用两
次,即本行的色差信号与上一行的色差信号一起解
码完后,再存入延迟线中留作与下一行的色差信号
一起解码用。此外,在 SECAM制中,色差信号对彩
色副载波的调制方式不是采用调幅制,而是采用调
频制。由此可见,这种制式与前面所讲的两种制式
相比有较大的差别。
29
电视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 1.屏幕尺寸
? 2.解象度
? 3.亮度
常用显象管 (荧光屏 )或投影屏幕的对角线长度
来表示,单位常用厘米 (cm)或英寸 (inch),其
长宽比都是 4,3。在多媒体教室中,一般都
采用 25英寸以上的大屏幕电视,主要规格有
25英寸 (64厘米 ),29英寸 (74厘米 )和 33英寸
(84厘米 ),或者 100英寸以上的各种投影电视,
主要有 100英寸,150英寸,200英寸,250英
寸等各种规格。
不管电视屏幕尺寸有多大,每幅画面的扫描
行数都是一定的,对于 PAL-D制均为 625行,
也就是说,小屏幕电视的扫描线往往细密一
些,而大屏幕电视的扫描线就稀粗一些。研
究表明,电视机的最佳观看距离通常为对角
线的 5--6倍。因此,我们应根据观看距离的远
近来选择合适的屏幕尺寸,不要偏面地追求
“大屏幕”。
解象度,也称图像分辨力,是用来描述电视接收机对
图象细节的重现能力。一般来说,扫描行数越多 (对
一种电视制式而言是确定的 ),电子束聚焦适中,通
道频带越宽,电视机的解象度就越高。我们可以进一
步将解像度分为垂直解象度和水平解象度。常用电视
屏幕上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各自所能分辨的最大线
数来表示。显然,能分辨的线数越多,电视图像就越
清晰。
我国广播电视采用 PAL-D制,一帧图像在垂直方向上
有 625行,除去在场消隐期间被消隐掉的 50行,所以
一幅图像实际上被分解的有效行数为 575,也就是说,
垂直清晰度最高也只有 575线。实际上要达到这个水
平是很困难的,平均约可达 432线。影响垂直清晰度
的主要因素是电子束的聚焦是否良好和隔行扫描的准
确性,但基本上已由电视信号的制式决定。随着大屏
幕电视技术的发展,现有电视制式的扫描数已成为制
约垂直解像度提高的主要因素,所以提出新的高清晰
度电视已势在必行
所谓亮度,就是指屏幕的发光 (或反光 )强度,单位是勒克司
(Lux)。近年来,大屏幕投影电视的亮度有较大的提高,有的
高达的 3000勒克司。
电视机的电声参数主要有额定输出功率、频率响应、信噪比
和谐波失真等几个,有关这一方面的知识我们已作过详细的
介绍,在这里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30
电视机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 电视机的连

? 电视机的使

? 使用注意事

? 彩色电视机
的选购
AV方式。在多媒体教室中,一般不使用电视机的伴音系统,其中
的音频输入端子往往空着不用。
在这种方式下,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都没有经过调制,电视机也不
必对其进行解调,所以与“频道”和“收台”都没有关系。实际上
这时电视机是作为监视器用,我们只需用 TV/ AV转换开关将其设
置在 AV状态即可。即按 TV/AV或 TV/VIDEO转换键进入 AV或
VIDEO状态。对于有多组 AV输入的电视往往还要指出 AV编号,比
如用 AV1还是 AV2。
在视频输入方式中,近年来又推出了一种新的视频输入方式,即 S
方式 (Super-Video)。在这种输入方式下图像信号中的亮度信号和
色度信号是分开传送 (Y/C分离 )的,它克服了亮度信号和色度信号
的相互干扰,解像度大为提高,是高质量图像传输所必须的。其连
接线是专用的 S线。
在多媒体教室中,电视信号主要来自影碟机或录像机,所以具体选
用什么方式来连接,首先就要看影碟机或录像机具有什么样的输出
端子和电视机具有什么样的输入端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
应优先择 S方式,其次是 AV方式,最后才是 RF方式,因为从图象
传输的质量来看,S方式最好而 RF方式最差 。
(1)亮度调节 BRIGHT
用来控制荧光屏的光栅亮度。亮度应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弱和观
看的远近来作必要的调整,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光线强,电视
机的亮度要调亮一点,反之,就应调暗一点;观看距离远,亮
度应调大点,反之,就应调暗点。
亮度调节一定要适中,图像太暗不能获得好的图像效果,观看
吃力;亮度太强又会使图像显得淡白而模糊.失去层次感和清
晰感,亮度过大还会刺眼,出现闪烁现象,容易使人疲劳,同
时也会缩短显象管的寿命。
(2)对比度调节 CONTRAST
用来控制图像信号的强弱,即用来调节图像黑白部分的反差程
度。对比度过强,会使图像黑的部分太暗,而白的部分太亮,
失去中间灰色层次.使图像生硬而失去真实感,而且刺眼,容
易造成人眼的疲劳。特别是在信号较弱的情况下,对比度调得
过大,还会使噪波粒子加粗加深,增加了图像背景的噪声,使
图像的清晰度下降;而对比度太弱,又会使图像显得淡薄,灰
蒙蒙的,没有层次和质感
用来调节彩色图像色彩的浓淡程度。调节时,最好是对着彩色广播电视测试卡来调。
电视台每天开播时,在正式播放节目之前都要播放彩色广播电视测试卡,供观众将
电视接收机调整到最佳的收看状态。
在测试卡圆形测试图形下面,是两块深浅稍有差别的肤色带,分别代表我国男性
边 )与女性 (右边 )的面部皮肤颜色。在观看彩色图像时,人物面部皮肤颜色要正确,
若稍有失真,如偏蓝或偏绿,都会给人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破坏人物的形象。因
此,在调整色饱和度时,要以肤色带的颜色为准。
在多媒体教室中一般是对着普通的图像来调节,也要注意色彩浓淡适宜,彩色自然
逼真,尤其要注意人物的面部肤色。
事实上,上面所介绍的亮度、对比度和色饱和度在调整的过程中往往是相互牵连的、
相互影响的,所以在调整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调节。一般是:先把色饱和
度旋钮打到最小位置,让屏幕上出显黑白图像,再根据环境光线的强弱反复调节亮
度、对亮度,使黑白图像鲜明而不刺眼,灰度层次丰富而柔和。得到亮度和对比度
均满意的黑白图像后,再调节色饱和度钮,使黑白图像上呈现出彩色,可参照人物
的面部肤色和自然界景物来调节,使彩色浓谈合适。色饱和度的调节与亮度和对比
度的强弱有很大的关系。亮度增大,不但会冲淡黑白图像的灰度层次,而且会冲淡
色彩,相应降低了色饱和度;对比度的变化也会引起色饱和度的相应变化,对比度
增加就会相应降低图像的色饱和度。当然色饱和度对亮度和对比度也会有一定的影
响,但不是十分明显,所以按照调好黑白图像再加彩色的方法调节后,还应根据图
像情况再去反复微调一下亮度、对比度和色饱和度,使图像的色彩浓淡适宜,从而
得到层次丰富、清晰,色彩鲜艳、逼真的彩色图像
(1)避免机械碰撞
显象管是电视机中价值最昂贵的器件,所以首先要考虑对显象管
的保护。显象管内部真空度很高,由于外部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
内外压力差很大,而且由于锥体到荧光屏部分的转折曲率变化很
大,所以产生了应力集中。为了克服应力集中造成破坏而安装了
防爆器,即使如此,强裂的碰撞、温度的急剧变化仍可能造成显
象管的破裂。所以移动电视机时应轻拿轻放,不得用硬物敲击荧
光屏表面;同时还要注意不要碰撞电视机后盖隆起的尾部,否则
也易损坏显象管的尾部造成显象管漏气而报废。
(2)避免强光照射
强烈的阳光直射显像管,或者彩电荧光屏长期处于过亮状态
(其亮度调节设置太大 ),都会加速荧光粉的老化,缩短显像管的
寿命。因此使用电视机时,要尽量避免阳光直接照在显象管上,
同时还要注意使用合适的亮度。
(3)不要频繁开机关机
频繁地开机和关机也会加速显像管的老化,因此在使用中切
记不要随意开机和关机。
(4)注意防磁
电视机,特别是彩色电视机,最怕磁场的干扰。外来磁场会改变显象管内电子
流的运动方向,使电子流不按电视信号的控制准确地命中在荧光屏上相应的色点
一像素都由三色荧光粉组成 )上,造成图像的色彩紊乱或在彩色背景上叠加很多无规
则的色斑,同时还会降低图像的清晰度和对比度,严重影响收看效果,因此,应尽
量消除或减少电视机周围杂散磁场的影响。电力变压器、电动机和永久磁铁 (如扬声
器上的磁铁 )等都是产生磁场的装置,应让它们远离电视机。
事实上,磁场对彩色色纯度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有时地磁场对电视的色纯度
也能构成明显地影响,当正在通电使用的电视机变换方向后,往往屏幕四角的色纯
度发生变化,这就是地磁场影响。这时我们可以暂时关掉电视机的主电源 20一 30
种,待机内消磁电阻充分冷却后,再重新打开电视机主电源,机内消磁电路即可消
除由于地磁引起的色斑。
(5)经常使用
许多用户认为,少用或不用电视机是对电视机的最好保护。其实不然,越是不
经常使用的电视机越容易出现故障,特别是在潮湿的夏季。因为潮湿不仅会造成金
属部件的锈蚀,而且还会大幅度地降低电视机内各部件的绝缘性能,造成漏电、打
火、短路等不良后果。经常使用的电视机,由于机内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驱散了潮
气,可以大大减轻上述危害。
(6)忌接地线
由于电视机内部使用的稳压电源不是通常的串联稳压电源而是开关稳压电源,
所以不宜接地线。否则,就容易造成集成电路或其它元件的损坏。
另外,还要注意电视机的通风散热和防尘工作;电视机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机内
高压 (20千伏 )的存在,所以极易吸附灰尘,从而引起绝缘降低、高频放大电路增益
下降、图像不稳和高压打火等故障。因此,定期地给电视机除尘是很有必要的
(1)有少量国产及进口的其它制式的影碟或录像带,考虑到这一点,选购
彩电和彩投时首先要求是多制式的,能放 NTSC3.58制式,最好选择具有
自动制式识别功能的,这样用起来更方便,避免有时出现的掉色、图像
压缩、无声等现象。
(2)具有多组 AV输入输出端子
新型彩电一般具有 3—5组输入输出端子,这样不管是经分配器与录像机、
影碟机的 AV输出端连接,还是有时因实际情况采用电视机并接方式都能
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如果购置的影碟机具有 S输出端子,则应选购具有
S输入端子的彩电,以便充分体现影碟高画质的特点,呈现出清晰度达到
300~ 400线的图象。
(3)高解象度
一些新型电视机解象度达到 750~ 850线,能放出更清晰的图象。使用不
同解象度指标的电视机播放同一节目进行比较,高解象度彩电的图象边
缘和靠近边缘两端的文字更清晰。
(4)高画质及自动画质调整
新型彩电中使用了更多提高图象质量的技术。常见的是所谓 "3D电路”,
即更清晰显现细节 (如文字线条边缘 )的亮度瞬态增强电路、改善聚焦使图
像及屏幕边缘部位轮廓更清晰的新型扫描速度调制电路、使低亮度画面
和图像黑暗部分细节更清楚细腻的景物层次控制电路。有的还有消除画
面中条纹与细方格图案经常串色和模糊不清现象的新型三行梳状滤波器、
使不同色彩图案之间轮廓边缘更清晰的锐度增强电路,与上述三项功能
合称 "5D电路”。
31
录像机
.使用录像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不宜频繁使用“静止画面”键和“慢动作画面”键。
(2)要想改变录像机快进和倒带的工作状态,应先按下停止键,再启动
其他功能键。
(3)录像机在穿带和退带时,不可启动其他功能键;否则,有可能导致
磁带损坏,有时还会损坏机器。
(4)因故障自动停机或停电时,不可强行取带,因为此时部分磁带在盒
外,易造成皱折。
(5)不宜使用劣质磁带和已粘接的磁带,否则容易损坏磁头。
(6)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无图无声现象,应仔细检查连线是否折断或
短路,以及监视器本身是否正常,切勿轻易自行拆修。
(7)操作所有功能键应轻力按下,按不动时不得硬按,要避免错误操作,
以免损坏按键或其他零部件。
(8)磁带装入带仓时应水平轻轻推人,并注意磁带的正反面及前后方向
.录像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
(1)定期清洗。与磁带接触的磁鼓、视频磁头、音频磁头、控制磁头、磁带导柱、
主导轴、压带轮等容易积蓄脱落的磁粉灰尘,传送带、带盘,·靠轮、刹车制动
靴组件在运动中也容易受到污染,不及时清洗这些部件,必然影响录像机正常
工作。特别是视频磁头,脏了会造成图像信噪比下降,甚至无图像,控制磁头
堵塞会导致伺服系统失灵。
(2)定期润滑。录像机的机械系统中,经常转动、运动的部件需要良好的润滑条
件,时间长了缺少润滑油,阻力会增大,运动转动不灵活会影响正常工作,所
以要经常加注润滑油。一些转动的轴如带盘轴、传动轮轴等应加注专用润滑油
或钟表油,注意每次不能多加,否则转动时油甩在传动带或靠磨擦传动、制动
的部件上,会造成打滑失灵。主导轴上禁止加油或被污染,因磁带是靠压带轮
将其压在转动的主导轴上运行的,主导轴被污染后会造成打滑,影响对磁带的
牵引。穿带机构齿轮和带仓齿轮应加少量的黄油或凡士林。在加注油或油脂之
前,应注意先清除加注部位的污物
(3)定期调整和更换磨损件。录像机使用较长时间后,随着机件的磨损和弹簧弹
性变 化,张力调节机构、走带机构的精度都会发生变化,必须进行调整。调整
和更换部件应请专 业人员操作,不可擅自进行;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
能事与愿违
32
第五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33
学习目标:
? 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目
标、要求和策略
? 熟练利用 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
示文稿
? 熟练利用 Authorware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

? 熟练利用 Frontpage制作简单的多媒体课
34
第五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第二节 PowerPoint与课程整合实践
? 第三节 Authorware与课程整合实
? 第四节 Frontpage与课程整合实
35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
?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和策略
?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 动,其
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学与教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
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
集成的数字化工具
?第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第二、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第三、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基本要求:
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
基本策略包括: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景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
思维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
索学习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
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36
第二节 PowerPoint与课程整合实践
? 1、设计演示文稿,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 2、创建第一张幻灯片
? 3.添加新的幻灯片
? 4.插入图片、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素材
? 5.设置幻灯片间的跳转关系,插入超链接
? 6.在浏览视图状态下,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和动画效

? 7.将制作好的演示文稿播放给老师或同学观看,并请他
们提出批评意见
? 8.打包或创建 Web页面
教育信息资源概述 一, 教育信息资源的含

二, 教育信息资源的类

三, 信息技术教育信息
资源的特点
教育信息资源的搜索
与获取
教育资源开发
( 1)启动 PowerPoint2000
( 2)选择应用合适的设计模板
(3)选取自动版式及配色方案,
( 4)在编辑窗口的文本框中输入相应内容
( 5)保存演示文稿( 1)插入图片( 2)插入声音
( 3)插入视频
37
第三节 Authorware与课程整合实践
一、认识 Authorware6.0
启动 Authorware6.0,熟悉菜单命令栏、工具图标栏的名称和功能
二、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基本要素技
能训练(一)
?显示对象的定位
?设置出场效果
?设置过渡暂停
?设置擦除效果
?到固定点的直线运动 ——实例:“飞行”
?到固定直线的定位运动 ——实例,“打靶”
?沿预设路径的运动 ——实例“小鸟飞翔”
?沿预设路径的定位运动 ——实例:“弹球”
?平面上的定位运动 ——实例:“围棋”
?按钮交互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