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课件
1、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经济
活动的科学。
2、本章线索,
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
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
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
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
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帕累托的解释: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
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
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
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此时具有效率。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
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
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
所得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
四个基本概念,
1.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
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2.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
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社会总成本:指为了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活动
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4.社会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
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的决定条件
P=MPB=MPC=MSB=MSC
1.2.2市场机制的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
并非总是能充分的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
成本。
1.2.3市场机制的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1.2.4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1.2.5小结: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失灵的共同领域:社会公共需要 →→→ 非
市场的方式 →→→ 政府干预
1.2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1.2.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1.3.1资源配置职能
1.3.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1.3.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智能
1.3公共财政的职能
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1,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别人或家庭的消费活
动而受益 。
2,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某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
受益 。
3,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别人或家庭的消费活
动而受损 。
4,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某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
受损 。
5,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某企业的生产活动而
受益 。
6,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别的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
7,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某企业生产活动而受
损 。
8.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别的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第二章 外部效应
2.1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1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2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3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
效益递减的情况
2.3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
矫正措施
2.3.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矫正性的税收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2.3.2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
效应的内在化
至此,可将矫正性的税收的作用做一简要的归纳,
1.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
上。
2.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纸
张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
等的最佳水平。
3.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
受纸张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
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个人或企业;
4.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
(但不能减少至零 )。
2.3.3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
化
至此,可将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作用归纳如下,
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
上。
2.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
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
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
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3.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
消费。
第三章 公共物品或服务
3.1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3.1.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3.1.2一个典型的事例:馒头和供暖
3.1.3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
3.2.1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
物品:需求分析
3.2.2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
垂直相加
3.3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MSB=MSC:公共物品同样适用
? ?? M S CMBM S B
M S CMBMBM S B
n
j
Ji ??? ?
?
?
1
1
3.3.2一个数字的例子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
3.4.1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
捐献与成本分担
3.4.2林达尔均衡条件与免费乘车者的
出现
3.4.3公共财政--免费搭车者问题的
解决
3.4林达尔均衡和免费乘车者
3.5混合物品或服务
公共选择,
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的说,是
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布坎南等代表人物。
人们每天面临大量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需要做出选择和
决策。
决策的分类,
从决策的制定者来分类,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从决策的制定过程来分类,简单决策和复杂决策
从决策的制定环境来分类,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
第四章公共选择
4.1.1简单多数规则
有关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公共选择,总是要根据既定的规
则并通过许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做出的。这就是说,通
过公共选择过程而进行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要求人
们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和融资方式方面达成协议。不
过,在以民主方式进行的公共选择过程中,一般并不能要
求就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融资方式的问题取得完全
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选择规则中,最常用的
是多数投票法,或称简单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要求,
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前必须拥有半数以上的拥护者。
4.1.1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
给
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问题上,公共选择所涉及的主要是
两个因素:供给和相应的税收份。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
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
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
均衡。
税收份额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 —— 社会成员所须承担
的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
的一部分。对某一投票者来说,这些税收份额代表着政府
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价格,其总额必须
等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 (没有盈余或赤字 )。
4.1.2政治均衡
4.1.3投票与决策
1.公共选择的规则,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者
总数的比例;
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
4.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5.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4.1.4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
定因素
4.1.5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
个模型
4.1.6中间投票者
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偏好
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中间投票者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
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
下的政治均衡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
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4.2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4.2.2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4.2.3多峰偏好的存在
4.3投票交易
4.3.1互投赞成票
投票者需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提案进行投票。
其中既有投票者所赞成的,也有其反对的。如果投票者对
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
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过程,即为互
投赞成票。
4.3.2隐含的投票交易
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或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
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
发生。
4.3.3投票交易与效率
4.4政治行为的分析
4.4.1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
一、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
二、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4.4.2选票极大化:政治家(政党)
唐斯模型
4.4.3公共权力极大化:政府部门(官员)
4.4.4特殊利益集团: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复习思考
? 1.何谓政治均衡?
? 2.如何理解中间投票者定理?
? 3.举例说明投票决策中的单峰偏好、多峰偏好对配对
投票结果的影响?
? 4.何谓投票交易和隐含的投票交易?投票交易对资源
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公共支出
5.1公共支出的结构
5.1.1公共支出:理论分类
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2.预防性支出与创造性支出
3.一般利益支出与特殊利益支出
4.强制性支出与随意性支出
5.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
5.1.2公共支出:预算分类
1.国防支出;
2.外交事务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经济建设支出;
5.社会文教支出;
6.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
7.政府债务支出;
8.其他支出。
5.2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
5.2.1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5.2.1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4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5.4公共支出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
现象的解释
5.4.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
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 环
境条件, 。另一方面,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
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
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
2.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增加了。因为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规模较大的公营企业较之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变得相
对优越起来。这又促进了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介入。
3,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诸如交通、银行、
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通常具有一种天然垄断的属性,且投资
数额大,外部效应显著。如果交由私人部门经营,则很容易因私
人垄断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所以,政府介人这些项目,将这些
物品或服务的提供纳入其职能范围,是一们:必然的事情。
据此,瓦格纳得出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
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 个客观规律。
5.4.2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5.4.3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4.4非均衡增长模型
1.生产效率增长缓慢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上
扬,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
或是维持不变,或是不断下降。
2.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长缓慢部门的产品需求富有弹
性,该部门的产品产量将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完全
停产。
3.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
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
4.如果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支出只
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下降。
第六章公共预算:决策及其
经济分析
6.1几各相关概念
? 6.1.1公共预算
? 6.1.2预算年度
? 6.1.3公共预算的分类
? 6.1.4公共预算的原则
6.2公共预算决策程序
6.2.1编制和提出
6.2.2审议和批准
6.2.3执行
6.2.4执行的监督
6.3公共预算决策:机会成本分析
? 6.3.1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 6.3.2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
的配置
6.4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
本-效益分析
6.4.1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
6.4.2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6.4.3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6.4.4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七章 公共收入
? 公共收入,
? 亦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系指政府
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
合。
? 公共财政有两个阶段的活动所构成,
? 公共收入阶段
? 公共支出阶段
7.1公共收入的原则
? 7.1.1受益原则
? 受益原则指的是,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
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
? 主要优点在于,如果它能够得以成功地贯彻,那么,政府所
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可以同这些物品或服
务的边际效益挂钩。而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依据其从政府所生
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 边际效益的大小做出相
应的缴纳,那么,林达尔均衡就会形成,同时不存在, 免费搭车,
的问题。
? 问题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大多数物品或服务,属于联合消费
或共同受益的性质。客观上很难说清每一社会成员的受益多少。
惟一的办法,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己呈报其所获得的效益为多
少。但是,按照前已述及的道理,如果人们知道其所承担的公共
支出的成本份额取决于其所呈报的边际效益,他们肯定要从低呈
报或根本不呈报其所获得的真实的效益。只有在一个社会是由很
少的成员所组成,并且,人们对彼此的偏好非常了解的情况下,
才不至于出现从低呈报或隐瞒不报的现象。
? 7.1.2 支付能力原则
?
? 支付能力原则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
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
? 支付能力原则的主要优点在于,如果它能够得以成功地贯
彻,那么,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可以使社
会成员的境况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
? 但是,支付能力原则也不是没有问题。按照社会成员的支
付能力确定其所承担的政府支出成本的份额是一回事,怎样测
度其支付能力又是一回事。
7.1.3 小结:线索和依循
? 公共支出的成本要通过公共收入去弥补,公共收入又要从
社会成员那里去取得,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成员身上。因此,公
共收入的取得和落实,总要有相应的线索,总要有一定的依循。
上面述及的受益原则也好,支付能力原则也罢,都是从某一特
定角度探寻公共收入的分摊或分配线索和依循的。它们的作用,
说到底,就是为我们设计公共收入制度提供思维线索和操作依
循。
? 在现实各国的公共收人制度中,可以找到受益原则和支付
能力原则以及其他方面公共收入原则的影子。事实上,尽管这
些原则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矛盾之处,但是,将它们巧妙
地组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彼此衔接,由此产生的公共收人
制度,便不仅仅是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和手段,而且可能成为
公平分摊公共支出成本并实现特定公共政策目标的依托和工具。
7.2 税收:公共收人的主要形式
? 以公共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可分为,
? 税收
? 公债
? 其他公共收入
7.2.1 什么是税收
? 一些权威经济类工具书的定义,
? 英国, 新大英百科全书, 的定义
? 美国, 现代经济学词典, 的定义
? 美国, 美国经济学辞典, 的定义
? 日本, 现代经济学辞典, 的定义
? 日本, 大日本百科事典, 的定义
? 归纳,
? 1.税收由政府来征收;
? 2.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
? 3.税收是强制征收的;
? 4.税收是无偿征收的;
? 5.税收的征收有固定的额度;
? 6.税收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而征收的。
7.2.2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 不管什么样的税收,总离不开三方面内容:即向谁课税,
对什么课税和课征多少税。相应地,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
税率也就成为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
? 1.课税主体。课税主体,是课税客体的对称。亦称, 纳
税人, 或, 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
税义务的人。 无论什么税,总是要由有关的课税主体来承
担。因此,每一种税都有关于课税主体的规定。课税主体是
税制构成的一项最墓本要素。
? 在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可以是自然人,也
可以是法人。, 自然人 ’’ 就是指个人,,法人, 则是相对
于或区别于自然人来说:的,、它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地
行使法定权力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如社团、公司、
企业等等。法定的课税主体有缴纳税款的义务,直接同国家
的财政、税务机关发生关系。在不能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时,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课税主体或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税负的承担者,即负税
人。
? 2.课税客体。课税客体俗称, 课税对象,,即是课
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
? 政府进行课税,仅仅规定课税主体是不够的,还必须
进一步规定对什么东西课税。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中的核
心要素。这首先是因为它体现着不同税种课税的基本界限。
即凡是列入课税对象的,就属于该税的课征范围;凡是未
列入课税对象的,就不属于该税的课征范围。其次,它是
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通常要以课税对象为标志划分
税种并规定税名。如对个人所得的课税,就叫个人所得税;
对财产的课税,就叫财产税;等等。
? 课税客体或课税对象不一定就是税收的源泉即税源。
税收作为 G1)P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税源只能是在 G1)P初
次分配中已经形成的各项收入,它主要是工资、利息、利
润、地租等等。这些税源可以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也可以
不是直接的课税对象。只是在少数的情况下,课税对象
? 同税源才是一致的。而对于大多数税种来说,二者并非一
致。课税对象解决的是课税的直接依据问题,税源则是税
收收入的最终来源。
? 3.税率。税率,是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
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也就是课税的尺度。
? 税率通常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它又可具体分
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等三种形式。
? 全部应征税率
? 平均税率= *100%
? 课税对象数额
? ? 全部应征税率
? 边际税率= *100%
? ? 课税对象数额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累退税率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公共收入,但税收是最有效
或最佳的形式。
? 理由,
?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政府拥有货币发行权,它完全
可以视财政需要而印发相应数量的货币。但是,凭空增发票子会造成无度的通货
膨胀,极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物价因此而飞涨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社会
动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靠印发票子来取得公共收入的。
? 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借公债来取得公共收入。政府可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有借
有还的信用原则,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来取得相应公共收入。但是,举债取得
的收入终究是要偿还的。而且除偿还本金之外,还要加付利息。所以,以举债形
式取得公共收入是以支付一定的代价为条件的。
? 政府还可以通过收费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但是,政府收费总要依据, 受益
原则,,向公共场所或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或享用者取得,未使用者或不使用者是
无需交费的。这就决定了政府以收费形式取得的资金数额不可能较大,显然是无
法抵付政府支出的需要的。
? 政府通过课征税收的办法取得的公共收入,实质是人民将自己所实现的收入的一
部分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支配。这一来不会凭空扩大社会购买力,引起无度通货膨
胀;二来政府不负任何偿还责任,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会给政府带来额
外负担;三来税收是强制征收的,政府一般可以制定法律向其管辖范围的任何人
或任何行为课征任何数额的税款,故可为政府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 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收入形式中,税收为最佳形式。现代经
济社会中,税收是公共收入的主要支柱。
7.3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人形式
? 7,3,1 什么是公债
? 公债在将私人部门占有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
从而为政府取得公共收入这一点上,同税收的功能是无差别
的。但它毕竟又不同于税收,而有着其本身的特征,
? 1.公债的发行或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
基础上的。
? 2.公债的发行是有偿的。
? 3.公债的发行较为灵活。
? 将上述各点加以归纳,可以得出公侦这一经济范畴的简短
定义,
? 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于;其职能的需要,依
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 7,3,2 公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
? 7,3,2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人形式
? 除了税收和公债之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其他
形式取得公共收入。这主要包括 通货膨胀、捐赠、
使用费、规费等。
?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government-
inducedinfla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弥补
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
从而造成物价的普遍上涨。
? 它采取的是一种隐蔽的形式。就这个意义讲,它
和税收无异。
7.4.2捐赠
7.4.3使用费
第八章 税收原则
8.1税收原则的演变:一个简要的考察
? 8.1.1威廉 ?配第的税收原则
? 公平、简便、节省
? 8.1.2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 攸士第的六大原则,
? 1.促进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
? 2.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
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 3.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 4.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即赋税要
确实,须对一定的目标征收,征收的方法也要做到不易避免。
? 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
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
? 6.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
方便的时候,并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
8.1.3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8.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 8.1.3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 1.平等原则
? 2.确实原则
? 3.便利原则
? 4.最少征收费原则
? 8.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 1.税率最适度原则
? 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
? 3.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
? 4.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
? 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8.1.5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 瓦格纳认为,税收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从国民经济年产物中
的扣除部分。除此 之外,它还具有纠正分配不公平的积极目的。
也就是说,税收一方面有获得公共 收入的纯财政的目的,另一
方面又有运用权力对所得和财产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 的社会政
策的目的。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瓦格纳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四大
项九小点 (亦称, 四项九端原则, ),
? 1.财政政策原则。
? (1)收入充分 (2)收入弹性
? 2.国民经济原则。
? (1)慎选税源 (2)慎选税种
? 3.社会正义原则。
? (1)普遍 (2)平等
? 4.税务行政原则。
? (1)确实 (2)便利 (3)节省
8.2税收与公平
? 在公共经济学中,税收公平原则 (pdnc租 eoftaxequ让 y)被视作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
? 税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
的自然愿望。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
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悬殊差距的作
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爆发革命或社会动乱也是不可或缺
的。这也正是自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以来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
,公平,,, 平等, 原则置于税收诸原则之首的原因所在。
?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
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
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
收不应是专断的或有差别的。这称作, 横向公平, (亦称作, 横的
公平, 或, 水平公平, )。二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
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这称
作, 纵向公平, (亦称作, 纵的公平, 或, 垂直公平, )。
8.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受益原则的分析
? 要使税收既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
键的问题,是要弄清公平是就什么来说的,即要确定以什
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税收公平与否。可以按照上一章讨论的
两个公共收入原则 —— 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作为讨
论线索。
? 受益原则,亦被称作, 利益说, 。也就是根据纳税人
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
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
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从表面
上看,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际上,这种说法有
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
而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
? 就个别税种来说,按受益原则征税是可能的,也是必
要的,但就税收总体来说,按受益原则来分摊则是做不到
的。显然,这条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
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8.2.3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分析
? 支付能力原则,亦被称作, 能力说,,也就是根据纳税人
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
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
税。 这算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但
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纳税能力征税是一回事,怎样测度纳税人
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
? 1.客观说
? ( 1)收入 ( 2)财产 ( 3)消费
? 2.主观说
? ( 1)均等牺牲 ( 2)比例牺牲
? ( 3)最小牺牲
8.3 税收和效率
8.3.1 什么是税收效率
? 税收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
讲,税收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
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效益;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
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要使微观经
济效益提高,也要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从税务行政
的角度说,税务行政要讲求效率,税收制度须简便,
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等等。
? 也就是说,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
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
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它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个方面。
8.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
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
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 1., 帕累托效率, 的解释。按照, 帕累托效率,,经济
效率的实际含义可以解释为: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
使, 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 。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
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经济活
动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 把, 帕累托效率, 概念应用于税收,税收的征收活动同
样存在, 得者的所得和失者的所失, 的比较问题。税收在将
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的过程中,势必会对
经济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限于征税数额本身,乃为税收
的正常影响 (负担 );倘若除这种正常影响 (负担 )之外,经济
活动因此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因此而受到了削弱,
便产生了税收的额外负担;倘若除正常影响 (负担 )之外,经
济活动因此而得到了促进,社会利益因此而得到了增加,便
产生了税收的额外收益。
2.税收的额外负担。
可将税收的额外负担区分为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
二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
3.税收的额外收益
8.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
效率状况。而检验税收本身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
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也就是,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
得了最大的税收收人。或者,税收的, 名义收入, (含税
收成本 )与, 实际收人, (扣除税收成本 )的差距是否最小。
? 降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税收本身效率
的途径大体有三种:一是要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工作人员贪污舞弊,以节约征收费用;二是要简
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压低奉行费用;三是尽可能将纳税人所花费的奉行费用
转化为税务机关所支出的征收费用,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
费用分布的不公,进而达到压缩税收成本的目的。
第 9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
? 9.1 税种的分类
? 9.1.1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 古典经济学
?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 新历史学派
? 瓦格纳
? 凯恩斯主义
? 理查德 ?A ?格雷夫
? 吉 ?B ?马斯格雷夫
9.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 1.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和
地方税。
? 2.以课税权行使的方式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经常
税和临时税。
? 3.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实物税
和货币税。
? 4.以课税的主客体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对人税和
对物税。
? 5.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
税。
? 6.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
间接税。
9.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 尽管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但最基本的分
类还是按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来划分。以课税对象的性质
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和流转课税。
? 之所以将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视为税种分类最基本
的方法,其原因不外三点,
? (1)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课税对象,不同的税种以课税
对象作为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并以此规定税名。按课税
对象分类,不仅易于区分税种,也易于被人掌握。
? (2)不同的税种因课税对象不同,作用就不同,具体的征
收管理办法也不同。只有按课税对象分类,才能充分把握
税收的具体作用,并据此制定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税收制
度规定。
? (3)现实各国的税制基本上就是以课税对象作为分类标准
的。
9.1.4 OECD和 IMF的税种分类
? 从具体的国别来说,税种的分类可视其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标准,
没有必要强求一致。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采用一个大体一致的标
准对各国的税种加以适当的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显然是完
全必要的。
? 1,OECD的税种分类。 OECD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英文缩写它是
由主要发达国家于 1961年 9月 30日成立的经济联合组织。现拥有 30个成
员国。它们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
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捷克、匈牙利、韩国、墨西哥、波兰、
斯洛伐克、瑞士、德国、瑞典、冰岛、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奥地利、新西兰、土耳其和日本。这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年
度财政统计手册把成员国征收的税收划分为以下 6类,
? 第 1类: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 第 2类: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生产者以及自营人员的课税;
? 第 3类:薪金及人员税;
? 第 4类: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 第 5类:商品与服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也包括 对进出口课征的关税;
? 第 6类:其他税。
2,IMF的税种分类
? 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 1945年 12月 27日根据, 国际货币基
金协定, 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现拥有 148个成员国。
? IMF采取的税种分类标准和 OECD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是它
把商品与服务税一分为二,国内部分划分为第 5类,进出口贸易
部分划分为第 6类。另加第 7类为其他税收。此外,OECD把社会
保险税视为税收收入,IMF则将其认定为非税收入。即,
? 第 1类: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 第 2类: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生产者以及自营人员的课
税 (按非税收入统计 );
? 第 3类:薪金及人员税;
? 第 4类: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 第 5类:商品与服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
税等;
? 第 6类:进出口关税;
? 第 7类:其他税收。
9.2税制结构的设计
? 9.2.1税种的配置
9.2.2 税源的选择
? 在税源的选择问题上,重要的是区分税本和税源。
? 税本、税源、税收之间的关系依次是:税本是税收来源
的根本,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税收则来自收益。
? 可以作为税源的一般无非是地租、利润和工资。
?, 个人的收入,最终总是出于三个不同的源泉,即地租、
利润与工资。
? 至于财产,尤其是在财产中占重要地位的生产性资本,
则属于税本的范畴,一般是不能作为课税对象的,否则就会
损害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萎缩,政府公共
收人来源枯竭。
? 然而,对生产性资本不宜作为课税对象,并不意味着对
所有的财产都不能课税。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对非生产性
的私人财产的课税也是必要的。例如,课征遗产税、赠与税,
可以达到促使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目的;对以股票、债券为
代表的有价证券的课税,一方面并未伤及税本,另一方面也
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上述情况下,财产是可
以且应当作为税源的。
9,2,3 税率的安排
税率的安排,实际上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税率水平的
确定,另个是税率形式的确定。
9,3 对所得的课税
? 9.3.1 所得课税:总体描述
? 1.所得课税的概念。
? 所谓所得课税,就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
人课征的税。这一课税体系,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
和社会保险税 (工薪税 )。
? 2.所得课税的特点
? (1)所得课税对象是一定的所得额,而且是扣除了各项成本、
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
?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 (3)所得税通常按累进税率课征。
? 3,所得课税的类型
? (1)分类所得税
? (2)综合所得税
? (3)分类综合所得税
9.3.2 个人所得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方法
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所得 ?
9.3.3公司所得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方法
可扣除费用=应税所得总所得 ?
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所得 ?
9.3.4 社会保险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与管理
9,4对财产的课税
? 9.4.1 财产课税:总体描述
? 1.财产课税的概念。
? 所谓财产课税,就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拥有财产或转让财产
的纳税人课征的税。
? 2.财产课税的性质。
? 财产课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而财产是指一定时点的 财富存量,可
分为不动产和动产。
? 财产课税与所得课税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 对人课
税, 的性质。
? 3.财产课税的类型。
? 对于财产课税,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 一是以课征范围为标准,将财产课税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
? 另一是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将财产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 9.4.2 一般财产税
? 9.4.3 特种财产税
? 9.4.4 财产转让税
9.5 对流转的课税
? 9.5.1 流转课税:总体描述
? 9.5.2 消费税
? 9.5.3 销售税
? 9.5.4 增值税
? 9.5.5 关税
第 10章 税收效应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
10.1.2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
10.1.3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
10.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0.2.1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
10.2.2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收入效应
10.3 税收与劳动投入
10.3.1税收与劳动投入:替代效应
10.3.2 税收与劳动投入:收入效应
10.3.3 税收和劳动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
10.3.4 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
10.4 税收与私人储蓄
10.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10.4.2 税收与私人储蓄:收入效应
10.4.3税收对私人储蓄:替代效应
10.5 税收与私人投资
10.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10.5.2 税收收入与私人投资收益率:两种效应
10.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第 11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1.1 转嫁与归宿:含义和形式
? 11.1.1 由一个例子入手
?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定政府决定对酒的销售行为征
税。酒的销售商每出售一瓶酒,须纳税 1元。而在不征税条
件下,每瓶酒的售价为 10元。由于政府征税,在纳税人和负
税人的关系上可能出现下述几种情形,
? 每瓶酒的售价仍是 10元。这时,不论购买者是谁,1元的
税款均由销售商负担。销售商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在
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税收的转嫁问题,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
即是税收的归宿。
? 每瓶酒的售价提至 11元。这时,1元的税款由购买者负担。
销售商虽是纳税人,但购买者是负税人。在这种情况下,税
收负担发生了完全转嫁,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并不是税收的
归宿。
? 每瓶酒的售价提至 1… 0,33元。这时,1元的税款由购买
者和销售商共同负担,购买者负担 0,33元,销售商负担
0,67元。销售商是纳税人,但购买者与销售商均是负税人。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负担发生了部分转嫁,税法上规定的纳
税人仅是税收的部分归宿。
11,1,2 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 由上述例子可以得出有关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下列含义,
? 所谓税收的转嫁,就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
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
纳税人,不一定是该项税收的最后负担者。他可以把所纳税款部分
或全部地转移给其他人。只要某种税收的纳税人和负税人非同为一
人,便发生了税收转嫁。
? 所谓税收的归宿,就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
后结果。税收经过转嫁,总要把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只要税收的
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
? 税收的转嫁运动,从纳税人到负税人,可以只经一次税负转移完
成,也可能要经过数次税负转移。如果一笔税款从纳税人到负税人,
其转嫁运动发生一次,可称作一次转嫁。如果同一税额从纳税人到
最后负税人,其转嫁运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可称作辗转转嫁。
? 税收经过转嫁,可以把税负全部转移出去,也可能只把部分税负
转移出去。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把全部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担,可
称作完全转嫁。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仅把部分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
担,可称作部分转嫁。
? 还可据此将税收负担分为两类,即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1,1,3 税收转嫁的形式
? 按照经济交易过程中税收转嫁的不同途径,可以把转嫁归
纳为如下四种形式,
? 1.前转 (forwardshifting)。亦称, 顺转, 或, 向前转嫁, 。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
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 2.后转 (backwardshifting)。亦称, 逆转, 或, 向后转
嫁,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
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一
种形式。
? 3.消转 (diffusedshifting)。亦称, 税收的转化, 。即纳税
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
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
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
入增长中自行消失。
? 4。税收资本化 (ca江 talimtlonoftamtbn)。亦称, 资本还
原, 。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
从购人价格中预先扣除 (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 )的方法,向
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11,2 税收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1,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 而言的。它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
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
价格决定。换句话说,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某种商品或某种生
产要素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即由其本身的供给
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取得均衡,而不受其他商品或其
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 之所以要对税收的转嫁和归宿问题作这样的分析,是因为
社会经济现象非常复杂,与税收有关的变量非常之多。若要在
一次分析中把所有复杂的现象和所有有关的变量全部加以研究,
则不仅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使用, 假
定其他条件不变, 的方法,将其他因素暂时存而不论,而只对
其中的某一因素进行专门分析。依此类推,用这样的方法逐一
分析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
? 最后,再将所有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从而得出
有关税收转嫁和归宿问题的整体结论。
11.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11.2.3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1.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1,3 税收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 11,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
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 的假定下,分析所有商
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
定。
? 换句话说,一般均衡分析是假定各种商品和生产
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都是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一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
供求状 况,而且也要受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
状况和价格的影响,即在所有商品和 生产要素的供
给、需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
11.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1.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1.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整个社会的所有商品和所有生产要素
的价格,几乎都可能成为某一生产部门的某一产品税收
的直接或间接的归宿。
11.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政府对某一生产部门的某
一种生产要素收入的课税,其影响亦会波及整个经济。
不仅该生产部门的资本所有者要承担税负,其他生产部
门的资本所有者也要承担税负。整个社会资本的所有者
不但要承担相当于政府所征税收的负担,还可能承担较
政府所征税收为多的额外负担。
第 12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12.1公债的运用原则:理论观点的演进
? 12.1.1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 弗朗斯 ?魁奈
? 亚当 ?斯密
? 大卫 ?李嘉图
?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 12.1.2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 阿尔文 ?汉森
? 塞穆尔 ?哈里斯
? 劳伦斯 ?R?克莱因
? 理查德 ?A?马斯格雷夫
12.1.3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 其一,只有当政府财政面临一次性的、超常规的社会需求,
并且这种需求对于公共支出的要求是暂时性的时候,政府财政才
能求之于发行公债这种手段。
? 其二,当政府是为真正的生产性资本项目筹措资金而发行公
债时,也只有在生产性资本项目是超常规时,才可以以举借公债
方式筹资。
?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 其一,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政府应当以举债
作为弥补因实施刺激需求措施而引发的财政赤字的手段。
? 其二,公债应否偿还或偿还多少,应视整个经济形势的需求
而定。
? 12.2公债的种类
? 12.3公债的发行
? 12.4公债的应债来源
? 12.5公债的还本付息
第 13章 财政乘数与财政政策
13.1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 13.1.1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 13.1.2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13.2.1二元经济下的 GDP流量循环模型
13.2.2二元经济下 GDP的决定
13.2.3三元经济下的 GDP流量循环模型
13.2.4三元经济下的 GDP的决定
13.3财政乘数与 GDP的均衡水平
?13.3.1政府支出乘数
?13.3.2税收乘数
?13.3.3平衡预算乘数
? 13.3.1政府支出乘数
? 13.3.2税收乘数
? 13.3.3平衡预算乘数
13.4自决的财政政策
? 13.4.1什么是自决的财政政策
? 13.4.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3.5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第 14章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 14.1公债管理:内涵和外延
? 14.2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 14.3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1、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经济
活动的科学。
2、本章线索,
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
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
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
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
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帕累托的解释: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
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
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
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此时具有效率。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
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
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
所得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
四个基本概念,
1.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
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2.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
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3.社会总成本:指为了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活动
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4.社会边际成本:指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
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
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的决定条件
P=MPB=MPC=MSB=MSC
1.2.2市场机制的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
并非总是能充分的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
成本。
1.2.3市场机制的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1.2.4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1.2.5小结: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
失灵的共同领域:社会公共需要 →→→ 非
市场的方式 →→→ 政府干预
1.2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1.2.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1.3.1资源配置职能
1.3.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1.3.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智能
1.3公共财政的职能
外部效应大致有下述八种排列,
1,消费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别人或家庭的消费活
动而受益 。
2,消费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某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
受益 。
3,消费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别人或家庭的消费活
动而受损 。
4,消费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某个人或家庭的消费活动而
受损 。
5,生产活动产生正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某企业的生产活动而
受益 。
6,生产活动产生正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别的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益 。
7,生产活动产生负的消费外部效应 —— 某个人或家庭因某企业生产活动而受
损 。
8.生产活动产生负的生产外部效应 —— 某企业因别的企业的生产活动而受损。
第二章 外部效应
2.1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2.2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1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2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2.2.3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
效益递减的情况
2.3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
矫正措施
2.3.1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矫正性的税收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
2.3.2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
效应的内在化
至此,可将矫正性的税收的作用做一简要的归纳,
1.将外部边际成本加计到私人边际成本之
上。
2.增加纸张的生产成本和售价,进而将纸
张的产量减少至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相
等的最佳水平。
3.将部分收入从纸张生产者手中转移给遭
受纸张生产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效应之害的个人或
企业以及需要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的个人或企业;
4.将水资源的污染减少至可以容忍的水平
(但不能减少至零 )。
2.3.3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
化
至此,可将矫正性的财政补贴的作用归纳如下,
1.将外部边际效益加计到私人边际效益之
上。
2.增加对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
的需求,并降低消费者为其支付的净价格,进
而将其产量调整至社会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成
本相等的最佳水平。
3.增加带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
者所获得的效益,从而鼓励这类物品或服务的
消费。
第三章 公共物品或服务
3.1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
3.1.1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3.1.2一个典型的事例:馒头和供暖
3.1.3判断公共物品的步骤
3.2.1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3.2纯粹的公共物品与纯粹的私人
物品:需求分析
3.2.2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
垂直相加
3.3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3.3.1MSB=MSC:公共物品同样适用
? ?? M S CMBM S B
M S CMBMBM S B
n
j
Ji ??? ?
?
?
1
1
3.3.2一个数字的例子
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最佳产量
3.4.1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
捐献与成本分担
3.4.2林达尔均衡条件与免费乘车者的
出现
3.4.3公共财政--免费搭车者问题的
解决
3.4林达尔均衡和免费乘车者
3.5混合物品或服务
公共选择,
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或者简单的说,是
对政府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
布坎南等代表人物。
人们每天面临大量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需要做出选择和
决策。
决策的分类,
从决策的制定者来分类,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从决策的制定过程来分类,简单决策和复杂决策
从决策的制定环境来分类,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
第四章公共选择
4.1.1简单多数规则
有关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公共选择,总是要根据既定的规
则并通过许多人的政治交互作用而做出的。这就是说,通
过公共选择过程而进行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要求人
们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和融资方式方面达成协议。不
过,在以民主方式进行的公共选择过程中,一般并不能要
求就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融资方式的问题取得完全
一致的意见。
事实上,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选择规则中,最常用的
是多数投票法,或称简单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要求,
一项提案在付诸执行之前必须拥有半数以上的拥护者。
4.1.1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
给
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问题上,公共选择所涉及的主要是
两个因素:供给和相应的税收份。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根
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以及
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就取得了所谓的政治
均衡。
税收份额是指事先公布的投票者 —— 社会成员所须承担
的税收数额,是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
的一部分。对某一投票者来说,这些税收份额代表着政府
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价格,其总额必须
等于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 (没有盈余或赤字 )。
4.1.2政治均衡
4.1.3投票与决策
1.公共选择的规则,即提案获得通过所需的赞成票数占投票者
总数的比例;
2.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3.投票者获得与提案有关的成本和效益的信息的难易程度;
4.税收份额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5.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益在投票者之间的分布状况。
4.1.4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
定因素
4.1.5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
个模型
4.1.6中间投票者
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这样一种投票者:其偏好
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
中间投票者定理,如果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或服
务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
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就是多数规则
下的政治均衡
任何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的选票,
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4.2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4.2.1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4.2.2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4.2.3多峰偏好的存在
4.3投票交易
4.3.1互投赞成票
投票者需同时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题提案进行投票。
其中既有投票者所赞成的,也有其反对的。如果投票者对
这些问题具有不同的偏好强度,他们会愿意就那些与其关
系重大的问题进行投票交易。这种投票交易过程,即为互
投赞成票。
4.3.2隐含的投票交易
当分别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和或两个或更多的议题被组合
在一起,让投票者就此进行投票时,隐含的投票交易就会
发生。
4.3.3投票交易与效率
4.4政治行为的分析
4.4.1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
一、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
二、其投票对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4.4.2选票极大化:政治家(政党)
唐斯模型
4.4.3公共权力极大化:政府部门(官员)
4.4.4特殊利益集团: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 复习思考
? 1.何谓政治均衡?
? 2.如何理解中间投票者定理?
? 3.举例说明投票决策中的单峰偏好、多峰偏好对配对
投票结果的影响?
? 4.何谓投票交易和隐含的投票交易?投票交易对资源
配置效率的影响?
第五章公共支出
5.1公共支出的结构
5.1.1公共支出:理论分类
1.消耗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2.预防性支出与创造性支出
3.一般利益支出与特殊利益支出
4.强制性支出与随意性支出
5.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
5.1.2公共支出:预算分类
1.国防支出;
2.外交事务支出;
3.行政管理支出;
4.经济建设支出;
5.社会文教支出;
6.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
7.政府债务支出;
8.其他支出。
5.2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
5.2.1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5.2.1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5.2.2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5.2.3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5.3.4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5.4公共支出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
现象的解释
5.4.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国内外法律规章以及维护社会秩
序的要求随同递增,以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社会, 环
境条件, 。另一方面,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
劳动力专门化的条件下,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
趋于复杂化,所有这些,都有赖于公共部门活动的加强。
2.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增加了。因为随着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规模较大的公营企业较之规模较小的私营企业变得相
对优越起来。这又促进了政府对生产领域的介入。
3,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诸如交通、银行、
教育、卫生保健等项目,通常具有一种天然垄断的属性,且投资
数额大,外部效应显著。如果交由私人部门经营,则很容易因私
人垄断而导致社会的不安定。所以,政府介人这些项目,将这些
物品或服务的提供纳入其职能范围,是一们:必然的事情。
据此,瓦格纳得出结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公共支出的不断
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 —— 个客观规律。
5.4.2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5.4.3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5.4.4非均衡增长模型
1.生产效率增长缓慢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上
扬,而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单位成本
或是维持不变,或是不断下降。
2.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长缓慢部门的产品需求富有弹
性,该部门的产品产量将越来越少,甚至可能完全
停产。
3.如果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
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
4.如果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支出只
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不断下降。
第六章公共预算:决策及其
经济分析
6.1几各相关概念
? 6.1.1公共预算
? 6.1.2预算年度
? 6.1.3公共预算的分类
? 6.1.4公共预算的原则
6.2公共预算决策程序
6.2.1编制和提出
6.2.2审议和批准
6.2.3执行
6.2.4执行的监督
6.3公共预算决策:机会成本分析
? 6.3.1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 6.3.2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
的配置
6.4公共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
本-效益分析
6.4.1成本-效益分析的含义
6.4.2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6.4.3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6.4.4成本-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第七章 公共收入
? 公共收入,
? 亦称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系指政府
为履行其职能而取得的所有社会资源的总
合。
? 公共财政有两个阶段的活动所构成,
? 公共收入阶段
? 公共支出阶段
7.1公共收入的原则
? 7.1.1受益原则
? 受益原则指的是,政府所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成本
费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从政府所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中获得的效益相联系。
? 主要优点在于,如果它能够得以成功地贯彻,那么,政府所
生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单位成本,可以同这些物品或服
务的边际效益挂钩。而如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依据其从政府所生
产或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的 边际效益的大小做出相
应的缴纳,那么,林达尔均衡就会形成,同时不存在, 免费搭车,
的问题。
? 问题在于,政府所提供的大多数物品或服务,属于联合消费
或共同受益的性质。客观上很难说清每一社会成员的受益多少。
惟一的办法,是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自己呈报其所获得的效益为多
少。但是,按照前已述及的道理,如果人们知道其所承担的公共
支出的成本份额取决于其所呈报的边际效益,他们肯定要从低呈
报或根本不呈报其所获得的真实的效益。只有在一个社会是由很
少的成员所组成,并且,人们对彼此的偏好非常了解的情况下,
才不至于出现从低呈报或隐瞒不报的现象。
? 7.1.2 支付能力原则
?
? 支付能力原则指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
用的分配,要与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相联系。
?
? 支付能力原则的主要优点在于,如果它能够得以成功地贯
彻,那么,政府所提供物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配可以使社
会成员的境况达到一种相对公平的状态。
?
? 但是,支付能力原则也不是没有问题。按照社会成员的支
付能力确定其所承担的政府支出成本的份额是一回事,怎样测
度其支付能力又是一回事。
7.1.3 小结:线索和依循
? 公共支出的成本要通过公共收入去弥补,公共收入又要从
社会成员那里去取得,最终要落实到社会成员身上。因此,公
共收入的取得和落实,总要有相应的线索,总要有一定的依循。
上面述及的受益原则也好,支付能力原则也罢,都是从某一特
定角度探寻公共收入的分摊或分配线索和依循的。它们的作用,
说到底,就是为我们设计公共收入制度提供思维线索和操作依
循。
? 在现实各国的公共收人制度中,可以找到受益原则和支付
能力原则以及其他方面公共收入原则的影子。事实上,尽管这
些原则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或矛盾之处,但是,将它们巧妙
地组合起来,使之互为补充、彼此衔接,由此产生的公共收人
制度,便不仅仅是取得公共收入的形式和手段,而且可能成为
公平分摊公共支出成本并实现特定公共政策目标的依托和工具。
7.2 税收:公共收人的主要形式
? 以公共收入的形式为标准可分为,
? 税收
? 公债
? 其他公共收入
7.2.1 什么是税收
? 一些权威经济类工具书的定义,
? 英国, 新大英百科全书, 的定义
? 美国, 现代经济学词典, 的定义
? 美国, 美国经济学辞典, 的定义
? 日本, 现代经济学辞典, 的定义
? 日本, 大日本百科事典, 的定义
? 归纳,
? 1.税收由政府来征收;
? 2.政府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
? 3.税收是强制征收的;
? 4.税收是无偿征收的;
? 5.税收的征收有固定的额度;
? 6.税收是为了满足政府经费开支的需要而征收的。
7.2.2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 不管什么样的税收,总离不开三方面内容:即向谁课税,
对什么课税和课征多少税。相应地,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
税率也就成为税收的三个基本要素。
? 1.课税主体。课税主体,是课税客体的对称。亦称, 纳
税人, 或, 纳税义务人,,也就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
税义务的人。 无论什么税,总是要由有关的课税主体来承
担。因此,每一种税都有关于课税主体的规定。课税主体是
税制构成的一项最墓本要素。
? 在税法上规定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可以是自然人,也
可以是法人。, 自然人 ’’ 就是指个人,,法人, 则是相对
于或区别于自然人来说:的,、它是指依法成立并能独立地
行使法定权力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如社团、公司、
企业等等。法定的课税主体有缴纳税款的义务,直接同国家
的财政、税务机关发生关系。在不能依法履行纳税义务时,
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 课税主体或纳税人并不一定就是税负的承担者,即负税
人。
? 2.课税客体。课税客体俗称, 课税对象,,即是课
税的目的物,也就是对什么课税。
? 政府进行课税,仅仅规定课税主体是不够的,还必须
进一步规定对什么东西课税。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中的核
心要素。这首先是因为它体现着不同税种课税的基本界限。
即凡是列入课税对象的,就属于该税的课征范围;凡是未
列入课税对象的,就不属于该税的课征范围。其次,它是
区别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通常要以课税对象为标志划分
税种并规定税名。如对个人所得的课税,就叫个人所得税;
对财产的课税,就叫财产税;等等。
? 课税客体或课税对象不一定就是税收的源泉即税源。
税收作为 G1)P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其税源只能是在 G1)P初
次分配中已经形成的各项收入,它主要是工资、利息、利
润、地租等等。这些税源可以是直接的课税对象,也可以
不是直接的课税对象。只是在少数的情况下,课税对象
? 同税源才是一致的。而对于大多数税种来说,二者并非一
致。课税对象解决的是课税的直接依据问题,税源则是税
收收入的最终来源。
? 3.税率。税率,是所课征的税额与课税对象之
间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也就是课税的尺度。
? 税率通常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它又可具体分
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累退税率等三种形式。
? 全部应征税率
? 平均税率= *100%
? 课税对象数额
? ? 全部应征税率
? 边际税率= *100%
? ? 课税对象数额
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
累退税率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 政府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取得履行其职能所需要的公共收入,但税收是最有效
或最佳的形式。
? 理由,
? 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增发货币来取得公共收入。政府拥有货币发行权,它完全
可以视财政需要而印发相应数量的货币。但是,凭空增发票子会造成无度的通货
膨胀,极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在物价因此而飞涨的情况下,还可能诱发社会
动乱。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靠印发票子来取得公共收入的。
? 政府也可以通过举借公债来取得公共收入。政府可以债务人的身份,依据有借
有还的信用原则,向国内外发行政府债券来取得相应公共收入。但是,举债取得
的收入终究是要偿还的。而且除偿还本金之外,还要加付利息。所以,以举债形
式取得公共收入是以支付一定的代价为条件的。
? 政府还可以通过收费的形式来取得公共收入。但是,政府收费总要依据, 受益
原则,,向公共场所或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或享用者取得,未使用者或不使用者是
无需交费的。这就决定了政府以收费形式取得的资金数额不可能较大,显然是无
法抵付政府支出的需要的。
? 政府通过课征税收的办法取得的公共收入,实质是人民将自己所实现的收入的一
部分无偿地转移给政府支配。这一来不会凭空扩大社会购买力,引起无度通货膨
胀;二来政府不负任何偿还责任,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会给政府带来额
外负担;三来税收是强制征收的,政府一般可以制定法律向其管辖范围的任何人
或任何行为课征任何数额的税款,故可为政府支出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
? 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公共收入形式中,税收为最佳形式。现代经
济社会中,税收是公共收入的主要支柱。
7.3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人形式
? 7,3,1 什么是公债
? 公债在将私人部门占有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公共部门,
从而为政府取得公共收入这一点上,同税收的功能是无差别
的。但它毕竟又不同于税收,而有着其本身的特征,
? 1.公债的发行或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
基础上的。
? 2.公债的发行是有偿的。
? 3.公债的发行较为灵活。
? 将上述各点加以归纳,可以得出公侦这一经济范畴的简短
定义,
? 公债是政府举借的债,是政府为履于;其职能的需要,依
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 7,3,2 公债的基本功能是弥补财政赤字
? 7,3,2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7,4 其他公共收人形式
? 除了税收和公债之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其他
形式取得公共收入。这主要包括 通货膨胀、捐赠、
使用费、规费等。
?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government-
inducedinfla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为了弥补
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的费用而扩大货币供给,
从而造成物价的普遍上涨。
? 它采取的是一种隐蔽的形式。就这个意义讲,它
和税收无异。
7.4.2捐赠
7.4.3使用费
第八章 税收原则
8.1税收原则的演变:一个简要的考察
? 8.1.1威廉 ?配第的税收原则
? 公平、简便、节省
? 8.1.2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 攸士第的六大原则,
? 1.促进主动纳税的征税方法。即赋税应当自愿缴纳。
? 2.不得侵犯臣民合理的自由和增加对产业的压迫。即赋税要不危害
人民的生活和工商业的发展,也不要不正当地限制人民的自由。
? 3.平等课税。即赋税的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
? 4.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其间没有不正之处。即赋税要
确实,须对一定的目标征收,征收的方法也要做到不易避免。
? 5.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商品货物征税。即赋税的征收费用不能过度,
须和国家的政治原则相适应。
? 6.纳税手续简便,税款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即赋税应在比较
方便的时候,并为人民所接受的方式缴纳。
8.1.3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8.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 8.1.3 亚当 ?斯密的税收原则
? 1.平等原则
? 2.确实原则
? 3.便利原则
? 4.最少征收费原则
? 8.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 1.税率最适度原则
? 2.节约征收费用原则
? 3.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原则
? 4.最小程度妨碍生产原则
? 5.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原则
8.1.5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 瓦格纳认为,税收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从国民经济年产物中
的扣除部分。除此 之外,它还具有纠正分配不公平的积极目的。
也就是说,税收一方面有获得公共 收入的纯财政的目的,另一
方面又有运用权力对所得和财产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 的社会政
策的目的。以这种思想为基础,瓦格纳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四大
项九小点 (亦称, 四项九端原则, ),
? 1.财政政策原则。
? (1)收入充分 (2)收入弹性
? 2.国民经济原则。
? (1)慎选税源 (2)慎选税种
? 3.社会正义原则。
? (1)普遍 (2)平等
? 4.税务行政原则。
? (1)确实 (2)便利 (3)节省
8.2税收与公平
? 在公共经济学中,税收公平原则 (pdnc租 eoftaxequ让 y)被视作设计和实施税收制度的最重要或首要的原则。
? 税收公平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纳税人对公平
的自然愿望。一方面,税收的公平性对于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
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税收矫正收入分配不均或悬殊差距的作
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避免爆发革命或社会动乱也是不可或缺
的。这也正是自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以来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将
,公平,,, 平等, 原则置于税收诸原则之首的原因所在。
? 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
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
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即以同等的方式对待条件相同的人。税
收不应是专断的或有差别的。这称作, 横向公平, (亦称作, 横的
公平, 或, 水平公平, )。二是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
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即以不同的方式对待条件不同的人。这称
作, 纵向公平, (亦称作, 纵的公平, 或, 垂直公平, )。
8.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受益原则的分析
? 要使税收既做到横向公平,又保证纵向公平,一个关
键的问题,是要弄清公平是就什么来说的,即要确定以什
么样的标准来衡量税收公平与否。可以按照上一章讨论的
两个公共收入原则 —— 受益原则和支付能力原则,作为讨
论线索。
? 受益原则,亦被称作, 利益说, 。也就是根据纳税人
从政府所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
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获得效益多者应多纳税,
获得效益少者可少纳税,不获得效益者则不纳税。从表面
上看,这一原则有一定的合理性。 实际上,这种说法有
着很大的局限性,它只能用来解释某些特定的征税范围,
而不能推广到所有场合。
? 就个别税种来说,按受益原则征税是可能的,也是必
要的,但就税收总体来说,按受益原则来分摊则是做不到
的。显然,这条原则只能解决税收公平的一部分问题,而
不能解决有关税收公平的所有问题。
8.2.3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基于支付能力原则的分析
? 支付能力原则,亦被称作, 能力说,,也就是根据纳税人
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纳税能力
大者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者可少纳税,无纳税能力者则不纳
税。 这算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比较合理也易于实行的标准。但
如前所述,同意按照纳税能力征税是一回事,怎样测度纳税人
的纳税能力是另一回事。
? 1.客观说
? ( 1)收入 ( 2)财产 ( 3)消费
? 2.主观说
? ( 1)均等牺牲 ( 2)比例牺牲
? ( 3)最小牺牲
8.3 税收和效率
8.3.1 什么是税收效率
? 税收效率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
讲,税收要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社会从可
用资源的利用中获得最大效益;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
税收要有利于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不仅要使微观经
济效益提高,也要使宏观经济稳定增长;从税务行政
的角度说,税务行政要讲求效率,税收制度须简便,
征纳双方的费用要节省;等等。
? 也就是说,税收效率原则就是要求政府征税有利
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提高
税务行政和管理效率。它可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两个方面。
8.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配置和
经济机制运行的影响状况。而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在
于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
? 1., 帕累托效率, 的解释。按照, 帕累托效率,,经济
效率的实际含义可以解释为: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
使, 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 。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
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经济活
动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 把, 帕累托效率, 概念应用于税收,税收的征收活动同
样存在, 得者的所得和失者的所失, 的比较问题。税收在将
社会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部门的过程中,势必会对
经济发生影响。倘若这种影响限于征税数额本身,乃为税收
的正常影响 (负担 );倘若除这种正常影响 (负担 )之外,经济
活动因此受到了干扰和阻碍,社会利益因此而受到了削弱,
便产生了税收的额外负担;倘若除正常影响 (负担 )之外,经
济活动因此而得到了促进,社会利益因此而得到了增加,便
产生了税收的额外收益。
2.税收的额外负担。
可将税收的额外负担区分为两类:一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额外负担。
二是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
3.税收的额外收益
8.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旨在考察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
效率状况。而检验税收本身效率的标准,在于税收成本占
税收收入的比重数字。也就是,是否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
得了最大的税收收人。或者,税收的, 名义收入, (含税
收成本 )与, 实际收人, (扣除税收成本 )的差距是否最小。
? 降低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提高税收本身效率
的途径大体有三种:一是要运用先进科学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工作人员贪污舞弊,以节约征收费用;二是要简
化税制,使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压低奉行费用;三是尽可能将纳税人所花费的奉行费用
转化为税务机关所支出的征收费用,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
费用分布的不公,进而达到压缩税收成本的目的。
第 9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
? 9.1 税种的分类
? 9.1.1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 古典经济学
? 威廉 ?配第 亚当 ?斯密
? 新历史学派
? 瓦格纳
? 凯恩斯主义
? 理查德 ?A ?格雷夫
? 吉 ?B ?马斯格雷夫
9.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 1.以课税权的归属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和
地方税。
? 2.以课税权行使的方式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经常
税和临时税。
? 3.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实物税
和货币税。
? 4.以课税的主客体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对人税和
对物税。
? 5.以计税依据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
税。
? 6.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直接税和
间接税。
9.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 尽管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但最基本的分
类还是按课税对象性质的不同来划分。以课税对象的性质
为标准,可将税收划分为所得课税、财产课税和流转课税。
? 之所以将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视为税种分类最基本
的方法,其原因不外三点,
? (1)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是课税对象,不同的税种以课税
对象作为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并以此规定税名。按课税
对象分类,不仅易于区分税种,也易于被人掌握。
? (2)不同的税种因课税对象不同,作用就不同,具体的征
收管理办法也不同。只有按课税对象分类,才能充分把握
税收的具体作用,并据此制定体现政府政策意图的税收制
度规定。
? (3)现实各国的税制基本上就是以课税对象作为分类标准
的。
9.1.4 OECD和 IMF的税种分类
? 从具体的国别来说,税种的分类可视其目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标准,
没有必要强求一致。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采用一个大体一致的标
准对各国的税种加以适当的归类,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显然是完
全必要的。
? 1,OECD的税种分类。 OECD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英文缩写它是
由主要发达国家于 1961年 9月 30日成立的经济联合组织。现拥有 30个成
员国。它们是: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
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捷克、匈牙利、韩国、墨西哥、波兰、
斯洛伐克、瑞士、德国、瑞典、冰岛、爱尔兰、芬兰、美国、加拿大、
澳大利亚、奥地利、新西兰、土耳其和日本。这个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年
度财政统计手册把成员国征收的税收划分为以下 6类,
? 第 1类: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 第 2类: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生产者以及自营人员的课税;
? 第 3类:薪金及人员税;
? 第 4类: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 第 5类:商品与服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税等,
也包括 对进出口课征的关税;
? 第 6类:其他税。
2,IMF的税种分类
? MF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 1945年 12月 27日根据, 国际货币基
金协定, 建立的国际金融组织,现拥有 148个成员国。
? IMF采取的税种分类标准和 OECD基本一致。不同之处仅是它
把商品与服务税一分为二,国内部分划分为第 5类,进出口贸易
部分划分为第 6类。另加第 7类为其他税收。此外,OECD把社会
保险税视为税收收入,IMF则将其认定为非税收入。即,
? 第 1类:所得税,包括对所得、利润和资本利得的课税;
? 第 2类:社会保险税,包括对雇员、生产者以及自营人员的课
税 (按非税收入统计 );
? 第 3类:薪金及人员税;
? 第 4类:财产税,包括对不动产、财产值、遗产和赠与的课税;
? 第 5类:商品与服务税,包括产品税、销售税、增值税、消费
税等;
? 第 6类:进出口关税;
? 第 7类:其他税收。
9.2税制结构的设计
? 9.2.1税种的配置
9.2.2 税源的选择
? 在税源的选择问题上,重要的是区分税本和税源。
? 税本、税源、税收之间的关系依次是:税本是税收来源
的根本,税源是由税本产生的收益,税收则来自收益。
? 可以作为税源的一般无非是地租、利润和工资。
?, 个人的收入,最终总是出于三个不同的源泉,即地租、
利润与工资。
? 至于财产,尤其是在财产中占重要地位的生产性资本,
则属于税本的范畴,一般是不能作为课税对象的,否则就会
损害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萎缩,政府公共
收人来源枯竭。
? 然而,对生产性资本不宜作为课税对象,并不意味着对
所有的财产都不能课税。基于某些特定的目的,对非生产性
的私人财产的课税也是必要的。例如,课征遗产税、赠与税,
可以达到促使社会财富合理分配的目的;对以股票、债券为
代表的有价证券的课税,一方面并未伤及税本,另一方面也
是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在上述情况下,财产是可
以且应当作为税源的。
9,2,3 税率的安排
税率的安排,实际上解决的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税率水平的
确定,另个是税率形式的确定。
9,3 对所得的课税
? 9.3.1 所得课税:总体描述
? 1.所得课税的概念。
? 所谓所得课税,就是以所得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
人课征的税。这一课税体系,主要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
和社会保险税 (工薪税 )。
? 2.所得课税的特点
? (1)所得课税对象是一定的所得额,而且是扣除了各项成本、
费用开支之后的净所得额。
? (2)应税所得额的计算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
? (3)所得税通常按累进税率课征。
? 3,所得课税的类型
? (1)分类所得税
? (2)综合所得税
? (3)分类综合所得税
9.3.2 个人所得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方法
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所得 ?
9.3.3公司所得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方法
可扣除费用=应税所得总所得 ?
适用税率=应纳税额应税所得 ?
9.3.4 社会保险税
? 1.课征范围
? 2.课征对象
? 3.适用税率
? 4.课征与管理
9,4对财产的课税
? 9.4.1 财产课税:总体描述
? 1.财产课税的概念。
? 所谓财产课税,就是以一定的财产额为课税对象,向拥有财产或转让财产
的纳税人课征的税。
? 2.财产课税的性质。
? 财产课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而财产是指一定时点的 财富存量,可
分为不动产和动产。
? 财产课税与所得课税的对象虽然不同,但它们都具有明显的, 对人课
税, 的性质。
? 3.财产课税的类型。
? 对于财产课税,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 一是以课征范围为标准,将财产课税分为一般财产税和特种财产税。
? 另一是以课税对象为标准,将财产分为静态财产税和动态财产税。
? 9.4.2 一般财产税
? 9.4.3 特种财产税
? 9.4.4 财产转让税
9.5 对流转的课税
? 9.5.1 流转课税:总体描述
? 9.5.2 消费税
? 9.5.3 销售税
? 9.5.4 增值税
? 9.5.5 关税
第 10章 税收效应
10.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10.1.1 税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一个简要描述
10.1.2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替代效应
10.1.3 税收与生产者选择:收入效应
10.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10.2.1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
10.2.2税收与消费者选择:收入效应
10.3 税收与劳动投入
10.3.1税收与劳动投入:替代效应
10.3.2 税收与劳动投入:收入效应
10.3.3 税收和劳动投入:无差异曲线分析
10.3.4 不同税种与劳动投入:效应比较
10.4 税收与私人储蓄
10.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10.4.2 税收与私人储蓄:收入效应
10.4.3税收对私人储蓄:替代效应
10.5 税收与私人投资
10.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10.5.2 税收收入与私人投资收益率:两种效应
10.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第 11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11.1 转嫁与归宿:含义和形式
? 11.1.1 由一个例子入手
? 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定政府决定对酒的销售行为征
税。酒的销售商每出售一瓶酒,须纳税 1元。而在不征税条
件下,每瓶酒的售价为 10元。由于政府征税,在纳税人和负
税人的关系上可能出现下述几种情形,
? 每瓶酒的售价仍是 10元。这时,不论购买者是谁,1元的
税款均由销售商负担。销售商既是纳税人,也是负税人。在
这种情况下,不存在税收的转嫁问题,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
即是税收的归宿。
? 每瓶酒的售价提至 11元。这时,1元的税款由购买者负担。
销售商虽是纳税人,但购买者是负税人。在这种情况下,税
收负担发生了完全转嫁,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并不是税收的
归宿。
? 每瓶酒的售价提至 1… 0,33元。这时,1元的税款由购买
者和销售商共同负担,购买者负担 0,33元,销售商负担
0,67元。销售商是纳税人,但购买者与销售商均是负税人。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负担发生了部分转嫁,税法上规定的纳
税人仅是税收的部分归宿。
11,1,2 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 由上述例子可以得出有关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下列含义,
? 所谓税收的转嫁,就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之后,通过种种途径
而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也就是说,最初缴纳税款的法定
纳税人,不一定是该项税收的最后负担者。他可以把所纳税款部分
或全部地转移给其他人。只要某种税收的纳税人和负税人非同为一
人,便发生了税收转嫁。
? 所谓税收的归宿,就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
后结果。税收经过转嫁,总要把负担落在负税人身上。只要税收的
转嫁过程结束,税收负担归着于最后的负担者,便找到了税收归宿。
? 税收的转嫁运动,从纳税人到负税人,可以只经一次税负转移完
成,也可能要经过数次税负转移。如果一笔税款从纳税人到负税人,
其转嫁运动发生一次,可称作一次转嫁。如果同一税额从纳税人到
最后负税人,其转嫁运动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可称作辗转转嫁。
? 税收经过转嫁,可以把税负全部转移出去,也可能只把部分税负
转移出去。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把全部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担,可
称作完全转嫁。如果纳税人通过转嫁仅把部分税负转移给负税人负
担,可称作部分转嫁。
? 还可据此将税收负担分为两类,即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
1,1,3 税收转嫁的形式
? 按照经济交易过程中税收转嫁的不同途径,可以把转嫁归
纳为如下四种形式,
? 1.前转 (forwardshifting)。亦称, 顺转, 或, 向前转嫁, 。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通过提高其所提供的商品或生产要素的
价格的方法,向前转移给商品或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或最终消费
者负担的一种形式。
? 2.后转 (backwardshifting)。亦称, 逆转, 或, 向后转
嫁, 。即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以压低生产要素进价或降低工
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向后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的一
种形式。
? 3.消转 (diffusedshifting)。亦称, 税收的转化, 。即纳税
人对其所纳税款既不向前转嫁,也不向后转嫁,而是通过改善
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补偿其纳税损失,使支付税
款之后的利润水平不比纳税前低,从而使税负在生产发展和收
入增长中自行消失。
? 4。税收资本化 (ca江 talimtlonoftamtbn)。亦称, 资本还
原, 。即生产要素购买者将所购生产要素未来应纳税款,通过
从购人价格中预先扣除 (即压低生产要素购买价格 )的方法,向
后转嫁给生产要素的出售者。
11,2 税收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11,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 所谓局部均衡分析 而言的。它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
下,分析一种商品或一种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时的
价格决定。换句话说,局部均衡分析是假定某种商品或某种生
产要素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即由其本身的供给
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取得均衡,而不受其他商品或其
他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 之所以要对税收的转嫁和归宿问题作这样的分析,是因为
社会经济现象非常复杂,与税收有关的变量非常之多。若要在
一次分析中把所有复杂的现象和所有有关的变量全部加以研究,
则不仅是很困难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使用, 假
定其他条件不变, 的方法,将其他因素暂时存而不论,而只对
其中的某一因素进行专门分析。依此类推,用这样的方法逐一
分析与此有关的其他因素。
? 最后,再将所有局部均衡分析的结果综合起来,从而得出
有关税收转嫁和归宿问题的整体结论。
11.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11.2.3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1.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11,3 税收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 11,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 所谓一般均衡分析,是在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
供给、需求、价格相互影响 的假定下,分析所有商
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决
定。
? 换句话说,一般均衡分析是假定各种商品和生产
要素的供给、需求、价格都是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的。一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
供求状 况,而且也要受其他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
状况和价格的影响,即在所有商品和 生产要素的供
给、需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
11.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11.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11.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整个社会的所有商品和所有生产要素
的价格,几乎都可能成为某一生产部门的某一产品税收
的直接或间接的归宿。
11.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政府对某一生产部门的某
一种生产要素收入的课税,其影响亦会波及整个经济。
不仅该生产部门的资本所有者要承担税负,其他生产部
门的资本所有者也要承担税负。整个社会资本的所有者
不但要承担相当于政府所征税收的负担,还可能承担较
政府所征税收为多的额外负担。
第 12章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12.1公债的运用原则:理论观点的演进
? 12.1.1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 弗朗斯 ?魁奈
? 亚当 ?斯密
? 大卫 ?李嘉图
? 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
? 12.1.2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 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
? 阿尔文 ?汉森
? 塞穆尔 ?哈里斯
? 劳伦斯 ?R?克莱因
? 理查德 ?A?马斯格雷夫
12.1.3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 其一,只有当政府财政面临一次性的、超常规的社会需求,
并且这种需求对于公共支出的要求是暂时性的时候,政府财政才
能求之于发行公债这种手段。
? 其二,当政府是为真正的生产性资本项目筹措资金而发行公
债时,也只有在生产性资本项目是超常规时,才可以以举借公债
方式筹资。
?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 其一,当经济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衰退时,政府应当以举债
作为弥补因实施刺激需求措施而引发的财政赤字的手段。
? 其二,公债应否偿还或偿还多少,应视整个经济形势的需求
而定。
? 12.2公债的种类
? 12.3公债的发行
? 12.4公债的应债来源
? 12.5公债的还本付息
第 13章 财政乘数与财政政策
13.1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 13.1.1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 13.1.2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13.2.1二元经济下的 GDP流量循环模型
13.2.2二元经济下 GDP的决定
13.2.3三元经济下的 GDP流量循环模型
13.2.4三元经济下的 GDP的决定
13.3财政乘数与 GDP的均衡水平
?13.3.1政府支出乘数
?13.3.2税收乘数
?13.3.3平衡预算乘数
? 13.3.1政府支出乘数
? 13.3.2税收乘数
? 13.3.3平衡预算乘数
13.4自决的财政政策
? 13.4.1什么是自决的财政政策
? 13.4.2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3.5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第 14章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 14.1公债管理:内涵和外延
? 14.2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 14.3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