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配位化合物
本章要求:
1,在群论基础上,运用 Orgel和 T- S图解释配合物电子光谱
2,掌握配合物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3,简单了解当前配合物的发展方向及其在材料科学,
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 1,配合物电子光谱
§ 2.取代和氧化还原反应机理
§ 3,几种新型配合物及其应用
§ 4,功能配合物
1
2
配位化合物,
可以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
分子(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离域电子的空
轨道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为中心原子)按一定的组成和
空间结构所形成的化学质点或化合物。
无机配位化学是无机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配位化学与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固体化学,
材料化学和环境化学相互渗透, 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交叉点 。
配合物作为催化剂, 萃取剂等应用于化工,元素分析和分离,
信息材料, 光电技术, 激光能源, 生物技术等领域
2
3
§ 1.配合物的电子光谱
1,电子光谱的三种类型
a,由 d-d跃迁产生的配位场光谱
b,配体至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至配体的电荷迁移光谱
c,配位体内部的电子光谱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 )
过渡金属元素配合物
生色的主要原因
转动能态间跃迁--- 微波 (microwave)谱
振动能态间跃迁 --- 红外 (IR), 拉曼 (Raman) 光谱
电子能态间跃迁 --- 紫外可见 (UV-vis)光谱
(又称电子光谱,电子吸收光谱
Electronic absorption spectra)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主要特点:
a,带状光谱 (含有振动光谱的精细结构 )
b,在可见区多数吸收强度很小,
在近紫外和紫外区,有吸收强度很大的配体内部吸收
或电荷迁移吸收带
3
4
2,原子和自由离子的微观态和光谱项
电子组态,每个轨道上的电子 数目的符号,如 p2,d2和 f4等。
微观态,某一特定组态中,电子对轨道的各种占据方式
如,2p2组态的微观态,
m1 = +1,ms = +1/2,m1 = +1,ms = - 1/2
m1 = -1,ms = +1/2,m1 = 0,ms = +1/2
p2组态一共有 (6× 5)/2=15种微观态,d1有 10种微观态,d2有
45种微观态
能级分裂,配位体场,d电子之间的静电作用,自旋-轨道
耦合作用导致能级分裂
光谱项,不同电子组态的自由离子的能级状态
一组能量相同的微观态(不考虑自旋-轨道耦合)
4
5
例,d1组态的光谱项
m1编
号 2 1 0 -1 -2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0种排布方式 ? 10种微态 (microstate)
不存在外电场和外磁场时,
这 10种微态的能量简并,可
归并为一组,构成一个光谱项 2D
( 不考虑自旋-轨道偶合时)
5
6
光谱项的一般表现形式:
2S+1L
总角量子数
L = 0,1,2,3,4 …
S P D F G …
自旋多重态
spin multiplicities
2S+1= 1,单重态 ( singlet),无未成对电子
2S+1= 2,二重态 ( doublet),一个未成对电子
2S+1= 3,三重态 ( triplet),两个未成对电子
(2L+1)(2S+1)= (2× 2+ 1) (2× 1/2+ 1) = 10重简并度,
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例,2D
6
7
例,d2组态自由离子的光谱项
1G (L=4,S=0)----9种
3F (L=3,S=1)----21种
1D (L=2,S=0)----5种
1P (L=1,S=1)----4种
1S (L=0,S=0)---- 1种
也可用下式求其微观数:
4512 910!2 )1( ?????nn
共 45种微观态

号 ML=?m1 Ms=?ms
m1
2 1 0 -1 -2
1 ?? 4 0
2 ?? 2 0
3 ?? 0 0
4 ?? -2 0
5 ?? -4 0
6 ? ? 3 1,0,0,-1
7 ? ? 2 1,0,0,-1
8 ? ? 1 1,0,0,-1
9 ? ? 0 1,0,0,-1
10 ? ? 1 1,0,0,-1
11 ? ? 0 1,0,0,-1
12 ? ? -1 1,0,0,-1
13 ? ? -1 1,0,0,-1
14 ? ? -2 1,0,0,-1
15 ? ? -3 1,0,0,-1
(2L+1)(2S+1)
7
8
电子组态 光谱项
d1,d9 2D
d2,d8 3F,3P,1G,1D,1S,
d3,d7 4F,4P,2H,2G,2F,22D,2P
d4,d6 5D,3H,3G,23F,3D,23P,1I,21G,1F,21D,21S
d5 6S,4G,4F,4D,4P,2I,2H,22G,22F,32D,2P,2S
从 d1到 d9组态的自由离子的光谱项,
光谱基项, 最关心的是光谱基项
有最高的自旋多重态的光谱项 (未成对电子尽可能多 )
当几个光谱项都具有最高的自旋多重态时,
则 L值最大的光谱项能量最低。
当自旋多重度相同时,L+S=J,半满前 J越大能量越低,
半满后 J越小能量越低。
8
9


m1 光谱基项
2 1 0 -1 -2
1 ? 2 1/2 2D
2 ? ? 3 1 3F
3 ? ? ? 3 4F
4 ? ? ? ? 2 2 5D
5 ? ? ? ? ? 0 6S
6 ?? ? ? ? ? 2 2 5D
7 ?? ?? ? ? ? 3 4F
8 ?? ?? ?? ? ? 3 1 3F
9 ?? ?? ?? ?? ? 2 1/2 2D
L=?m1 S=?ms
211
212
211
例,从 d1到 d9组态的自由离子的基态光谱项 9
不求出所有的
光谱项,直接求
光谱基项的方法:
尽可能地使每个轨道上占据一个电子,同时尽
可能使电子占据在 ml值最大的轨道上,L= ?m1,
S值为单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的一半
10
3,dn组态离子在配位体场中的能级图
离子被配位体配位后,能级发生进一步分裂
10
自由离子谱项在配位体场中的分裂
Oh Td D4h
S A1g A1 A1g
P T1g T1 A2g,Eg
D E g +T2 g E +T2 A1g,B1g,B2g,Eg
F A2 g,T1g,T2g A2,T1,T2 A2g,B1g,B2g,2Eg
G A1g,E g,T1g,T2g A,E,T1,T2 2A1g,A2g,B1g,B2g,2Eg
H Eg,2T1 g,T2g E,2T1,T2 A1g,2A2g,B1g,B2g,3Eg
I A1g,A2g,,Eg,T1g,2T2g A1,A2,,E,T1,2T2 2A1g,A2g,2B1g,2B2g,3Eg
自由离子
光谱项
11
( 1)弱场与强场极限
弱场极限,配位体场非常弱,只有电子-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才是最重要的,而配位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中心金属原子的能级以自由离子能级为基础来表示
强场极限,配位体场很强,电子 --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可以忽略
不计,中心金属原子的能级可以仅用分裂能 (?) 项表征
中间场, 可看作强场极限与弱场极限的过渡
一般用弱场方法讨论配合物光谱
11
12
a,先研究自由金属离子的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自由离子光谱项
b,配位体场的影响看作对光谱项的微扰作用 ----光谱项能级分裂
(2)弱场方法讨论配合物光谱
弱场方法:
例 1,d1 组态离子
配位场强度等于零时,
金属离子处在自由离子状态,
2D不分裂,5个 d轨道能量简并
八面体场中:
d轨道分裂 ?eg和 t2g两组轨道,
2D分裂 ?2E
g和
2T
2g两个能级
2E
g和
2T
2g能级差 ?轨道分裂能 Δ0
12
13
电子跃迁,2T2g → 2Eg (d1)d1组态
Orgel图表示基谱项及与基谱项自旋多重态相同的各 谱 项在弱场
中分裂及能量变化情况,可以用于解释 自旋允许的 电子 跃迁 光谱,
比较好用。
Orgel 图
a,单电子或拟单电子组态的 Orgel 图 例 1:Ti(H
2O)6
3+的电子吸收光谱
13
14
d9组态与 d1组态八面体配合物
的能级分裂图正好相反
电子跃迁,2Eg→ 2T2g (d 9)
2T
2g →
2E
g (d
1)
两者具有相同的一个谱项 2D,
d9组态相当于完全充满的 d10
组态上存在一个正电性空穴,
一个空穴的静电行为正好
与一个电子的静电行为相反 。
d1~ d9组态
14
15
d1组态在 Td场中的能级分布正好与它在 Oh场中相反,
却与 d9组态的八面体配合物的能级分裂相同 。
Td 和 Oh场中的谱项分裂
八面体 (Oh)和四面体 (Td)场中,谱项的分裂方式是相同的,
同一个光谱项分裂为相同的能级,但是它们的高低轨道能
级次序却正好相反。
四面体中不存在对称中心,所有四面体场中的能级状
符号没有 g,u之分。
15
16
d1与弱场 d6,d4与弱场 d9
d5组态的金属离子在弱场中是高自旋的,每个 d轨道含有
一个电子,电子结构类似于 d0和 d10,具有球形对称性。
类似 d10 d9(弱场 )- ed5 d4(弱场 )- e
类似 d0 d1(弱场 )- ed5 d6(弱场 )- e
d1与弱场 d6,d4与弱场 d9配合物
可用同一张 Orgel 图定性描述
它们的能级分布情况。
在单电子或拟单电子组态体系中,
仅一种合理的电子跃迁,
因此在其吸收光谱中只能观察
到一个配位场吸收带。
16
17
d2与 d8,d3与 d7的能级分布情况可用同一张 Orgel 图定性描述
d2与 d8,d3与 d7 —— 多于一个电子的组态 17
多于一个电子的组态, 电子除了受配位体场的影响外, 电子相
互间还存在着排斥作用 (弱场中电子间的作用大于配位场的影
响 ) 。 电子不同的占据方式, 引起电子间的不同相互作用, 产生
了不同的能量状态 (光谱项 ) 。
例如, 在 d2组态的配合物,
d2光谱项,3F,3P,1D,1G,1S,
根据选律,只需讨论 S= 3的
3F,3P在 Oh中的分裂情况,
3F? 3T
1g,
3T
2g,
3A
2g,
3P不分裂,转化为 3T
1g(P)
18
例 2,Ni(H2O)62+ 和 Ni(en)32+ 的电子吸收光谱
蓝移
Ni(H2O)62+ Ni(en)32+ 电子跃迁
9?103 cm-1 1.2?104 cm-1 3A2g→ 3T2g
1.4?104 cm-1 2.0?104 cm-1 3A2g→ 3T1g (F)
2.5?104 cm-1 3.5?104 cm-1 3A2g→ 3T1g (P)
亮绿色 紫色
Ni(H2O)62+
Ni(en)32+
18
19
例 3,V(H2O)63+ 电子吸收光谱 19
电子跃迁 3T1g (F) → 3T2g 3T1g (F) → 3T1g (P)
V(H2O)63+ 1.78?104 cm-1 2.57?104 cm-1
VF63- 1.48?104 cm-1 2.3?104 cm-1
V(H2O)63+
d2 Oh
20
Tanabe-Sugano(T-S)图
Orgel 图, 参考态或基态的能量随着场强的增加而降低,不能
通用于同一电子组态的不同离子和不同配体构成
的体系,不能适用于低自旋的强场情况。
T-S图,将状态能量 E和 Δ0表示成以 Racah B′参数为单位的值,
将所有的基态能量取作 Dq/B′值均为零的基线 (横坐标 ),
其它各线相对于基线的斜率反映出它们的 Δ0随场强的
变化情况。
适用于相同电子组态 dn的不同离子所形成的各种配合体系
每一个 T-S图对应于一个特定的 dn组态,
图中的各条线分别代表一个激发态,
每条能量线所处的位臵仅代表相对能量的变化。
20
21
基本性质:
a,强场和弱场的性质一一对应
(如:都存在 3 T1g能态 )
b,3T1g 总处于能量最低状态,与场强
大小无关
c,自由离子的能级状态在配位体场
中分裂后,自旋多重态不变
如 3F ? 3A2g,3T2g,3T1g
1D ? 1E
g,
1T
2g
d,若某种能态只出现一次,则它随着
场强的变化是直线型的,
若出现两次以上,一般呈曲线型,
相互回避,不能相交。
e,当场强无限强时,电子间的相互排
斥作用忽略不计,能级状态简单。
d2组态 21
22
左边代表高自旋,右边代表低自旋
中间竖直线代表高低构型的转变点
反映了从自由离子的光谱项到在配
位场中谱项的分裂方式,
T-S图中给出了所有的配位场能级,
再利用选择定则可方便地讨论自旋
允许或自旋禁阻跃迁,
d4组态在 Oh场中的 T-S图 22
23
例 4,Co(en)33+的电子吸收光谱
电子跃迁 1A1g → 1T1g 1A1g → 1T2g
吸收峰 2.14?104 cm-1 2.96?104 cm-1
Co(en)33+ d6 强场 Oh
23
D6 在 Oh中的能级分裂
24
例 5,Cr(NH3)63+的电子吸收光谱
25
3,电子跃迁选律
(1)选择定则,电偶极跃迁要遵守的规则,简称选律。
a,自旋选律,
不同自旋多重度状态之间的跃迁是禁阻的, 即 ?S?0的跃
迁是禁阻的, ?S= 0的跃迁是允许的 。
例, d2组态离子,从基态 3T1g(F)→ 1T2g禁阻
虽然 V(H2O)63+离子存在的能级很多,
但从基态 3T1g跃迁能满足 ?S= 0的条件只有:
3T
1g(F)→
3T
2g ?1= 17800 cm
-1
3T
1g(F)→
3T
1g(P) ?2= 25700 cm
-1
3T
1g(F)→
3A
2g ?3= 34500 cm
-1
在可见光区只能观测到两个吸收带 。
25
26
b,宇称选律,
具有对称中心的分子, 允许的跃迁是 g?u或 u?g,
g?g或 u?u的 跃迁是禁阻的 。
例,在 Oh场中,s,d 轨道为 g对称性,p,f 轨道为 u对称性
?l= 0,2的跃迁是禁阻的,?l= 1的跃迁是允许的:
s?s,p?p,s?d,d?d跃迁禁阻
s?p,p?d,d?f 跃迁允许
八面体 配合物 有对称中心,而四面体没有,因此前者吸收峰
强度比后者弱,当将浓盐酸加入到 Co(Ⅱ )盐的水溶液中时,溶
液的颜色即由 Co(H2O)62+ 离子的粉红色变为 CoCl42-离子的
深蓝色 。
26
27
(2) 选律的松动
由于真实的分子不可能完全处在理想状态,
选律禁阻的跃迁有时仍能发生。
a,d-p混合
四面体配合物的颜色一般深于相应的八面体配合物,
即是由于 d-p混合造成的。
四面体配合物中不存在对称中心,g→u 对称性不复存在,
在 Td点群中,
px,py,pz,dxy,dxz,dyz(T2) → d,p 有一定程度的混合
d-d跃迁含有部分的 d-p跃迁,宇称选律可以不严格遵守。
例,[CoCl4]2-的电子吸收光谱:
2?104cm-1 A2→T 1 (?= 600 ),6?104cm-1 A2→T 2 (?= 50 )
前者吸收强度的增大就是因为选律松动造成的。
27
28
b,电子-耦合振动
分子是在不停地振动着的,分子振动的模式各种各样,在
不同的时刻分子的对称性不同。
例如,八面体配合物的 u对称振动模式就会消除掉分子的
对称中心,由于对称中心不再存在,这时宇称选律也会
发生松动,使原来禁阻的跃迁仍有小的概率发生,
八面体配合物的对称振动模式
28
29
存在自旋-轨道耦合时, 则单重态和三重态可以具有相同的
总角动量 (量子数 ),这两个状态可以相互作用, 结果使自旋多
重度发生了混合,原来的单重态不再是纯的单重态, 三重态也
不再是纯的三重态,
c.自旋-轨道耦合
??? 31 bagr ?? ??? 31 abex ??
?gr,?ex分别表示基态和激发态,
1?,3?分别表示纯单重态和纯的三重态
a,b为各重态的相对贡献系数,
原来自旋禁阻的跃迁就不再是完全禁阻的
29
30
(a)自旋允许, 宇称允许的的跃迁,?= 104~ 105 L·cm-1 ·mol-1
(b)自旋允许, 宇称禁阻的跃迁,?= 10~ 102 L·cm -1 ·mol-1
(c)自旋允许, d-p混合的跃迁,?= 5?102 L·cm -1 ·mol-1
(d)自旋禁阻的跃迁,?= 10- 2 ~ 1 L·cm -1 ·mol-1
各种跃迁的强度归类
30
31
实例分析:
例 1,Ti(H2O)63+的电子吸收光谱 d1组态
υ = 20300 cm-1
2T
2g→
2E
g
31
32
例 2,Ni(H2O)62+ 和 Ni(en)32+ 的电子吸收光谱
蓝移
Ni(H2O)62+ Ni(en)32+ 电子跃迁
9?103 cm-1 1.2?104 cm-1 3A2g→ 3T2g
1.4?104 cm-1 2.0?104 cm-1 3A2g→ 3T1g (F)
2.5?104 cm-1 3.5?104 cm-1 3A2g→ 3T1g (P)
亮绿色 紫色
Ni(H2O)62+
Ni(en)32+
32
p19
33
例 3,电子吸收光谱可鉴别顺反异构体
CoA4B2型配合物,
反式的 CoA4B2 ---D4h点群 (有 i),
顺式 CoA4B2 ---C2v点群 (无 i),
由于 g→g 跃迁对称性禁阻,
反式的吸收峰强度低于顺式
1A
1g→
1T
1g 吸收峰出现凸缘,
为不对称峰,是由于对称性降低,
激发态能级进一步降低的结果 。
33
(Co(en)2Cl2) Cl
(Co(en)2F2)NO3 p23 T-S
34
例 4,Mn(Ⅱ ) 的八面体配合物的吸收峰极弱
d5组态
在 Oh场和 Td场中的吸收峰均很弱
在 Oh 场更弱 ( 低两个数量级 )
Mn(H2O)62+ -粉红色
MnBr42- -黄绿色
Mn(H2O)62+
MnBr42-
a,从对称性来看:
八面体配合物有对称中心,
四面体配合物没有,颜色较深
b,Mn(Ⅱ ) 从基态到激发态的电子
跃迁自旋禁阻
双重禁阻
34
35
Mn(Ⅱ ) 基态为六重态,
五个未成对电子,
激发态为四重态或二重态,
按照选律,高自旋的 Mn(Ⅱ )
从基态到任一激发态的跃
迁都是禁阻的
35
36
4,电荷迁移光谱
电荷迁移光谱,配体轨道和金属轨道之间的电子迁移产生的吸收
在可见和紫外区有较强吸收,ε>103 L?cm-1?mol-1
配体向金属的电荷迁移 ( LMCT)
金属向配体的电荷迁移 ( MLCT)
金属向金属的电荷迁移 ( MMCT)
主要电荷迁移形式:
(1) LMCT跃迁
含有 pπ给予电子的配体如 Cl-,Br-,I- 等形成的配合物通常有很
强的吸收带。这种跃迁是电子由填充的配体轨道向空的金属轨
道(配体 → 金属)的跃迁造成的。
例 1,MnO4-离子:
Mn(Ⅶ )为 d0组态,电子可从配体的弱成键 σ轨道和 π轨道
分别向 Mn(Ⅶ )的 eg轨道和 t2g离 轨道跃迁,
在可见区有很强的吸收。
36
37
例 2,[CrCl(NH3)5]2+配离子的光谱
**当 Cl- 改变为 Br-,I- 时,LMCT位臵如何变化?
37
38
例 3,Fe3+的颜色
现象,pH<0时,Fe(H2O)63+---淡紫色的,但 FeⅢ 化合物 (FeCl3,
FeBr3,Fe(OH)3,Fe2O3等 ) 显示棕色或黄褐色,
在 pH比较高时,Fe3+的水溶液是黄褐色的(发生了部分
水解)
原因,Cl-,Br-,OH-或 O2-等阴离子带有的负电荷有一定的
比例分布在 Fe3+上,发生了由阴离子到 Fe3+ 的部分
电荷转移,产生了电荷迁移吸收 Fe3+(3deg*) ? O2 (π).
。例 4,CdS --黄色,HgS --红色
配体原子有能量较高的孤对电子 ( 如 S,Se等原子 )
金属有能量较底的空轨道,
电荷迁移引起颜色可能出现在可见区且有很深的颜色,
Cd2+(5s)?S2-(π),Hg2+(6s) ?S2-(π)
38
39
(2) 金属向配体的电荷迁移( MLCT)
配体:吡啶, 联吡啶, 1,10-菲 啰 啉, CN-,CO和 NO
等常含有空的 π*轨道
这种迁移发生在:金属离子具有充满的或接近充满的 t2g轨道,
而配体具有最低空 π轨道的配合物中。
例,Fe(phen)32+ 具有很深的红色
发生了 M→L 的电荷迁移跃迁,d电子从 Fe2+离子部分地
转移到菲 啰 啉的共轭 π*轨道中。
中心离子:一些富 d电子的金属离子
39
40
(3) 金属向金属的电荷迁移( MMCT)
发生在:混合价态的配合物中,电子是在同一元素的不同
氧化态之间迁移,吸收强度很大,颜色很深。
过渡元素和 p区重元素易变价态,故易形成混合价化合物,
如 CuⅠ CuⅡ,SnⅡ SnⅣ,BiⅢ BiⅤ,MoⅤ MoⅥ,AuⅠ AuⅢ,PtⅡ PtⅣ,
PdⅡ PdⅣ 等所形成的混合价态化合物都可观测 MMCT光谱。
例,Cs2AuⅠ AuⅢ Cl6 ---黑色
KFe[Fe(CN)6] ---深蓝色
桥基 CN-把 Fe2+和 Fe3+连接起来,
CN-中软碱 C原子与软酸 Fe2+配位,
硬碱 N原子与硬酸 Fe3+配位,
CN-成了 Fe2+和 Fe3+之间的导电桥梁。
40
41
5,发光现象 41
42
§ 2.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
配合物反应种类:
配体取代反应
电子转移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
分子重排反应 (异构化反应 )
配合物的加成与消除反应
配体上进行的化学反应 ……
配合物反应机理:
反应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分步反应的详细历程。
机理只是一种理论设想,到目前为止,真正弄清楚的反
应机理并不多。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反应机理有关。
42
43
1,配位取代反应( ligand substitution reactions)
配体取代反应是一类非常普遍的反应
+ H2O
[Co(NH3)3(H2O)Cl2]Cl+ H2O→ [Co(NH3)3(H2O)2Cl]Cl2
(绿色 ) (蓝色 )
(紫色 ) [Co(NH3)3(H2O)3]Cl3
如, [Co(NH3)3(H2O)Cl2]Cl 在室温下放臵时的颜色变化,
配离子发生的配体交换的难易程度, 活性, 与, 惰性,
活性配合物:配体交换反应进行得很快的配合物
惰性配合物:交换反应进行得很慢的配合物
两者之间无严格界限
43
44
配合物的 动力学稳定性 (活性 ),决定于反应物与其活化配合物
之间的能量差 ΔEa
配合物的 热力学稳定性,取决于反应物和产物的能量差 ΔH
配合物稳定性:
4[Co(NH3)6]3++ 20H3O++ 6H2O → 4[Co(H 2O)6]2++ 24NH4++ O2
反应向右进行的平衡常数 K~ 1025 ---热力学不稳定
[Co(NH3)6]3+在室温下的酸性水溶液中,数日内无变化
配合物是惰性的 ---动力学稳定
例:
44
45
(1) 配合物的配体取代反应机理
涉及配合物中原有的 M-L键的断裂和新的 M-L键的形成过程,
可分为两种类型:
配合物的亲电取代反应较少见, 而且机理研究更加不成熟
亲核取代反应极为普遍, 反应机理主要有:
解离机理 (dissociative mechanism)
缔合机理 (associative mechanism)
交换机理 (interchange mechanism)
(a) MLn + Y → MLn-1Y + L
(b) MLn + M′ → M′Ln + M
亲核取代反应 ? SN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亲电取代反应 ? SE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配体 Y取代配体 L
金属离子 M′取代 M
45
46
a,解离机理
[MLn] + Y → [ML n-1Y] + L
分两步进行,[MLn] → [ML n-1] + L
[MLn-1] + Y → [ML n-1Y] 放热反应,快反应
总反应速率决定于第一步,
][][ 1 nn MLkdt YMLd ??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SN1(亲核一级取代反应 ):
反应速率与 [MLn]的浓度成正比,与 Y浓度无关,
是对 [MLn]的一级反应 。
速率常数 k的大小与 M-L键的断裂难易程度有关,
与离去配体的性质有关, 与亲核试剂 Y的种类和浓度无关
吸热反应,活化能大,慢反应
46
47
b,缔合机理
机理包括两步,
]][[][ 1 YMLkdt YMLd nn ??
总反应速率决定于第一步,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 简称为 SN2( 亲核取代二级反应 )
反应速率决定于 [MLn]与亲核配体 [Y] 的乘积, 属于二级反应,
速率常数 k主要决定于 M-Y键形成的难易程度,
与亲核配体 Y的性质有很大关系 。
[MLn] + Y→ [MLnY] (慢反应, 决速步骤 )
[MLnY] → [MLn-1Y] + L
[MLnY],活性中间配合物 (labile intermediate)
或称过渡态 (transition state)
47
48
c,交换机理
介于 SN1和 SN2机理两种极限状况之间的 一种中间机理
[MLn] + Y→ [L - MLn-1···Y] → [ML n-1Y] + L
离去配体和进入配体在同一步中形成活化
配合物并发生交换,并无真正的中间体,而
是形成 L─M--Y 过渡态
缔合交换机理 (Ia):
进入配体 Y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离去配体 L
解离交换机理 (Id):
离去配体 L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大于进入配体 Y
交换机理反应是 一步反应,反应速率与进入
配体 Y和离去配体 L的性质都有关系。
48
49
(2) 平面正方形配合物
a,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机理
反应通式, [ML4] + Y → [ML3Y] + L
v = k1[ML4] + k2[ML4][Y]
配合物的溶剂过程
K1:溶剂过程速率常数
配合物的双分子取代反应
k2,双分子取代过程速率常数
缔合机理
缔合机理
49
50
b,影响平面正方形配合物的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a,取代基的性质
b,被取代基团的性质
c,配位层中其它配体的性质
d.中心金属离子的性质
50
51
a,取代基的影响
衡量取代基的取代能力的大小,亲核性 (nucleophilicity)
例,trans-Pt(Py)2Cl2 在 25 ° C 时的甲醇溶液中的取代反应
?
?
S
Y
Pt K
kn lg?
各种不同取代基的亲核性以 trans-Pt(Py)2Cl2 在 25 ° C时的甲醇溶

作相对基准:用亲核性常数 ( ) 表示:
?Ptn
亲核剂的双分子取代过程的二级速率常数
溶剂的双分子亲核反应的一级速率常数
51
52
若干亲核试剂的亲核性常数:
卤素和拟卤素离子亲核性依次增加的顺序,
F- < Cl- < Br- < I- < SCN- < CN-
Ⅴ A族的三苯基化合物配体的亲核性次序,
P(C6H5)3 < As(C6H5)3 < Sb(C6H5)3
52
53
其它 Pt(Ⅱ )的中性配合物的亲核反应活性常数:
其它的 Pt(Ⅱ )的中性配合物和 trans-Pt(Py)2Cl2的亲核反应活性
常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用下式表达,
00l g l g
tY p Sk S n k?? 亲核区别因子
S 随 Pt(Ⅱ )配合物的不同而不同
各种中性的 Pt(Ⅱ ) 配合物 S
值相差不大,表示其亲核反
应活性常数差别不大
53
54
(b) 反位效应 (trans-effect)
反位效应,在平面四边形配合物中,一个已配位的配体对于反
位上的配体的取代速率的影响 (对于其反位配体的活化作用 )
例, [PtCl4]2-与 NH3或 NO2-发生二次取代反应
反位效应次序,NO2 -> Cl- > NH3
54
55
CO ~ CN-~ C2H4 >H-~ PR3 > NO2- ~ I- ~ SCN- > Br- > Cl-
> Py~ RNH2~ NH3 >OH- > H2O
反位效应是平面四边形配合物进行取代反应的一个重要特征
可应用于说明已知合成方法的原理和制备各种配合物
排在前面的取代基,活化作用强,对位上的配体越易离去
例,从 [PtCl4]2- ? [PtClBr(NH3)(py)] 中的一个特定异构体
反位效应的次序只是一个经验次序, 它是在研究大量的 Pt(Ⅱ )
配合物的基础上得到的 。 至今尚未找到一个对一切金属配合物
都适用的反位效应次序, 即使对 Pt(Ⅱ )配合物也常有例外 。
Pt(Ⅱ )配合物取代反应的反位效应顺序:
56
反位效应的解释
极化理论认为:
完全对称的平面正方形配合物中,键的极性相互抵消,四个配体是
完全等同的;
引入一个可极化性较强的配体 L后,中心金属离子的正电荷能使配
体 L产生一诱导偶极,同样,配体 L也会诱导中心金属离子偶极化,
金属离子的偶极与配体 L反位上配体的负电荷相斥,结果促进了反
位上配体的被取代。
57
支持极化理论的实验事实,
a,中心金属离子越大,可极化性越强,则反位效应越强:
Pt(Ⅱ )> Pd(Ⅱ )> Ni(Ⅱ )
b,可极化性越强的取代基团,反位效应越强:
如,对卤素离子,其可极化性和反位效应次序一致,
F- < Cl- < Br- < I-
具有 π键的强配体 (如 C2H4,CN- 和 CO) 的反位效应很强
由于在形成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活性中间体的过程中,那些具有
能量较低的,空的反键 π*轨道的配体,由于反馈键的形成,
一部分电荷从中心金属离子离域到配体 L上,致使 M-L和 M-Y
方向上的电子密度降低,增强了中间体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结果加快了取代反应速率 。
57
58
(c) 被取代配体的影响
取代反应的速率与被取代配体性质也有很大关系:
例,[Pt(dien)X]n+ + Py → [Pt(dien)Py]2+ + Xn-2
当 X为不同的配体时, 取代反应的速率不同
25oC ( dm3·mol-1·s -)
X- Cl- Br- I- N3- SCN- NO2- CN-
k 3.48× 10-5 2.30× 10-5 1.0× 10-5 8.33× 10-7 3.2× 10-7 5.0× 10-8 1.67× 10-8
被取代配体不同时, 取代反应速率常数的变化是:
Cl- >Br- > I- > N3- > SCN- > NO2- > CN-
对于卤素离子差别不大, 认为新键的形成是反应的决速步骤
如果反应速率强烈依赖于被取代基团的反应活性时, 认为
决速步骤是旧键的断裂 。
58
59
(d) 空间效应
通常认为反应中心金属离子的周围空间拥挤程度较高时,
会抑制缔合反应,有利于解离反应。
如,25oC 的水溶液中, 顺- [PtClL(PEt3)2] 配合物的水解常数 k
( Cl- 被 H2O取代 )
吡啶 2- 甲基吡啶 2,6- 二甲基吡啶
8× 10-2 s-1 2.0× 10-4 s-1 1.0× 10-6 s-1
大体积的基团能阻塞亲核试剂进攻的途径,而解离反应
中配位数的减少则能减少活性中间体的拥挤程度。
平面的上方和下方都被阻塞,
不同程度地阻止了 H2O的进攻
L处于 Cl-的反位时, 影响较小
当吡啶配体处在三角形平面上
三角双锥活性中间体中的进入
配体 H2O和离去配体 Cl-都离开
甲基较远 。
59
60
e,平面四方形配合物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平面四方形配合物发生取代反应后仍能保持原来的几何构型
(即顺式配合物得到顺式配合物,反式配合物得到反式产物)
解释:活性中间体的几何构型为三角双锥结构,
取代基团, 被取代基团和反位基团都处在三角平面内,
则构型保持 ( a→b→c )
只有中间体的寿命足够长以至于能够改变立体结构时
(a→d→e), 产物才能发生构型改变。
61
(3) 八面体配合物取代反应机理
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以解离机理为主,
但也存在有缔合机理和交换机理 。
(a) 解离机理
八面体配合物 ML6首先失去一个配体, 形成五配位的活性中间体,
(可能有四方锥和三角双锥两种结构 ),然后,五配位的中间体再
捕捉一个取代基 Y,形成六配位的 ML5Y。
62
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达,
形成活性中间体的一步反应较慢,是决速步骤。
ML6 ML5 + Lk1k
-1
ML5 + Y ML5Yk2
若对 ML5采取 稳定态近似,可得到如下的速率方程:
][
]][[
21
621
Ykk
YMLkkv
?? ?
反应速率依赖于 ML6和 Y的浓度,
若 Y浓度很大时, k-1可忽略时, 便得到了一级反应速率方程:
][ 61 MLkv ?
63
(b) 缔合机理
八面体配合物首先和取代基团 Y形成七配位的活性中间体,
然后再失去一个配体,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完成取代反应:
K扩散ML
6 ML6Y ML5Y + L
64
六配位的八面体配合物 ML6 和 取 代 基 团 Y 形 成 一 种
[L… ML5… Y]的过渡态, 中心离子同时和被取代基团和取代基
团形成弱的
M---L键和 M---Y键 。
(c)交换机理
反应过程表示为:
6 5 5[]M L Y L M L Y M L Y L? ???? ? ? ? ? ? ? ? ?决 速 步
65
b,影响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a) 中心金属离子
(Ⅰ ),电荷半径比 z/r
例,八面体配合物的水交换反应 ( 配合物物内界水分子和
溶剂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交换 ) 中:
[M(H2O)m]n+ + H2O* → [M(H2O)m-1(H2O*)] n+ + H2O
对含相同配体的八面体配合物,
Z/r值越大,反应进行得越慢,
(由于中心离子和水分子之间
的键强随着金属离子电荷的增
加和半径的减小而增强的缘故 )
也反映了在水交换反应中,原
先的 M-H2O键的断裂对反应速
率的影响大于新键形成的影响,
这是解离机理的特征。
66
Ⅱ,电子组态影响
例,在第一系列二价过渡金属离子中, 反应最慢的
是 [V(H2O)6]2+,[Ni(H2O)6]2+
(弱场配体中, V2+和 Ni2+获得的 CFSE(晶体场稳定化能 )最大 ) 。
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形成中间配合物的步骤都是决速
步骤, 故可考察八面体配合物和相应的中间配合物的 CFSE
(crystal field stable energy)差值, 该差值称为晶体场活化能
CFAE(crystal field activative energy),也即是晶体场效应对反
应活化能的贡献:
i n thOC F S E C F S E C F A E??
CFAE值越大,说明配合物构型变化时损失的 CFSE越多,故需
要较大的活化能,取代反应不易进行,相应的配合物是惰性的。
如果 CFAE是负值或等于零,说明获得了额外的 CFSE或无 CFSE
损失,故反应进行得比较快,相应的配合物是活性的。
67
几种不同对称性的晶体场中 d轨道的能级分裂状况
68
按解离机理,八面体配合物的活性中间体为四方锥结构,计算得
到的中心离子的电子为 0- 10的金属离子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反
应 CFAE的值:
d2,d6(低自旋 ),d8的 CFAE值较大,反应速率较慢
69
按缔合机理,八面体配合物的活性中间体为三角双锥结构,计算
得到的中心离子的电子为 0- 10的金属离子八面体配合物的取代
反应 CFAE的值,
d0,d1,d2,d5(高自旋 )和 d10损失 CFSE较小, 取代反应速率较快
70
对照 P61的的实验结果, 分析:
d3( V2+,Cr3+) 和 d8(Ni2+);
d0(Ca2+),d1(Ti3+),d5(Fe3+,Mn2+),d10(Zn2+,Ga3+)
组态离子的水交换速率都比较快 。
Cu2+(d9)和 Cr2+(d4)离子为什么的水交换反应速率加快?
思考题:
除了 CFAE影响之外,由于 John-Teller效应的影响显著,它们的
配位多面体发生了畸变,轴向的两个 M-H2O键比其它的四个键
长而且变弱
71
b,配位层中其它配体的影响
配体和中心离子之间的键是 σ键,
配体的 σ给电子性降低了中心金属
离子的电荷效应,削弱了 M-H2O
键,导致水交换速率明显加快。
取代配体和中心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 π
反馈键,抵消了配体的 σ 给电子性,因
此配体的改变对水交换速率的影响很小
几种不同金属离子的含混合配体的水交换反应的速率常数:
72
(c) 空间效应的影响
例, 两种形式的配合物 [CoCl2(bn)2]+中的第一个 Cl-的水解速率:
[CoCl2(bn)2]+ + Cl- → [CoCl (bn)2(H2O)]2+ + Cl-
配体 bn,2,3-丁二胺, 当配体为手性和非手性两种不同结构
时手性配体的配合物的水解速率为非手性配体的配合物的 1/30。
两种配体的电子效应非常相近,但是手性配体中两个甲基处
于螯合环的两侧,而非手性配体中两个甲基相邻而较为拥挤
后者反应更快是因为活化配合物通过解离使配位数降低,减小
应力。
(a) 手性 (b) 非手性
73
c,八面体配合物取代反应的立体化学
例,顺式和反式- [CoAX(en)2]2+( X代表离去配体 Cl-或 Br-,
A表示 OH-,NCS-和 Cl-) 水解反应的数据:
顺式 反式
A X 顺式产物百分率 (%) A X 顺式产物百分率 (%)
OH- Cl- 100 NO2 Cl- 0
Cl- Cl- 100 NCS- Cl- 50~70
NCS- Cl- 100 Cl- Cl- 35
Cl- Br- 100 OH- OH- 75
在水解过程中, 顺式配合物不发生异构化, 而反式配合物则
显示异构化为顺式的倾向, 这种倾向按下述顺序增大:
A = NO2- < Cl- < NCS- < OH-
74
五配位的活性中间体可能是四方锥和三角双锥体中的任一种:
途径 (a)能保持原来的几何构型,途径 (b)导致异构化
实验表明, 如果离去基团的反位上有一个有效的 π 给予体配体
有利于异构化作用, 因为这种配体能够通过 π 成键作用稳定
三角双锥体 。
75
d,八面体配合物的水解反应
ML5Xn+ + H2O → ML5(H2O) (n+1)+ + X- (酸性水解 )
ML5Xn+ + OH- → ML5(OH) n+ + X- (碱性水解 )
Ⅰ, 酸性水解
[Co(NH3)5X]2+ + H2O → [Co(NH3)5(H2O)] 3+ + X-
反应速率方程式,
235[ ( ) ]av k Co N H X ??
目前一般认为是解离机理,
[Co(NH3)5X]2+ → [Co(NH3)5]3+ + X- (慢 )
[Co(NH3)5]3+ + H2O → [Co(NH3)5(H2O)]3+ (快 )
76
有些反应属于酸催化机理,
如 [Co(NH3)5F]2+ 的水解反应速率如下:
[Co(NH3)5F]2+ + H2O [Co(NH3)5(H2O)]3+ + F-? ?? ?H
][])([ 253 ??? HFNHCokv
223 3 5 3 5[ ( ) ] [ ] [ ( ) ] [ ]v k K C o N H F H k C o N H F H?? ? ???
速率方程符合实验结果。
按照酸催化机理,H+ 首先加合到配位的 F-上,F-由于被质
子化而导致 Co-F-H键的削弱,质子将以 HF的形式将 F-离子
拉开,留下的空位则很快被 H2O分子占据。
(NH3)5Co-FH3+ + H2O (NH3)5Co(H2O)3+ + HF
后一步反应为决速步骤,
? ?? 3k
77
Ⅱ,碱性水解
例,[Co(NH3)5X]2+ 的碱性水解:
[Co(NH3)5X]2+ + OH- → [Co(NH3)5(OH)] 2+ + X-
v = ka[Co(NH3)5X]2+ + ka [Co(NH3)5X]2+[OH- ]
碱性水解具有 SN1解离共轭碱机理, 反应过程如下:
碱性水解的速率包括两项,反映两种不同的途径
当溶液的 pH<3时,第一项占主要
当溶液的 pH增大时,后一项占主要
[Co(NH3)5X]2+ [Co(NH3)4 (NH2)X] + + H+K
[Co(NH3)4 (NH2)X] + [Co(NH3)4(NH2)]2+ + X-k'b
[Co(NH3)5(NH2)]2+ [Co(NH3)5(OH)2+
2
35[ ( ) ] [ ]
b
W
kKv Co N H X O H
K
????
78
e,配位体本身参与取代过程的反应
例,烷基取代的羰基化合物的反应中涉及到 酰基中间体,
[CH3Mn(CO)5] + PPh3 → [CH3Mn(CO)4PPh3] + CO
这个中间体是 M-CH3键断裂之后,
以 CH3CO-取代 CH3位臵形成的,溶
剂分子被结合力更强的配体 PPh3臵
换并在失 去 CO的同 时重新 形成
CH3-M键, 从而完成取代反应 。
如果进入配体的是 CO本身,反应的净的结果是 CO插入:
79
形成酰基中间体在机理上最特别之处
是 甲基的迁移,这种迁移过程中发生了
甲基在相邻的 CO配体 C原子上的亲核进攻
机理解释支持 1,ΔS为负值
活化参数 (ΔS(活化 ) =- 88.2 J·K-1·mol-1),ΔS为负值说明活化
配合物中结合了一个额外的配体, 而且 CH3中引入了吸电
子取代基使反应速率急剧下降, 只有 CH3起亲核试剂的作
用时才能有这样的结果 。
例,[Mn(CH3CO)(CO)(13CO)]的反应比 [Mn(CH3)(CO)5] 慢得多
80
由于逆反应的活化配合物与正反应相同, 那么得到的 CH3处
在 13CO顺位或反位的产物分配, 则可以证实正反应中甲基迁
移的位臵 。
与 CH3CO相邻的四个 CO配体的离开机会相同,
反位于 13CO 的 CO配体先离开 ?13CO和 CH3互为反位的配合物;
顺位于 13CO和 CH3CO的 CO配体先离开 ?13CO和 CH3顺位的配
合物; 如果 13CO配体先离开 ?无 13CO配体的产物
机理解释支持 2:对逆反应的研究
81
4,电子转移反应机理( electron transfer reactions)
电子转移反应的类型和机理远比取代反应复杂和多样化。
在外界电子转移机理中, 配合物的配位层只发生极小的变化 。
溶液中的反应离子通过扩散相遇, 在短暂的外界接触中, 电子
从一个离子转移到另外一个离子, 产物通过扩散彼此分开, 原
先各自的配位层原封不动, 金属与配体之间的键长可能因中心
离子氧化态的变化而产生微小的调整, 以适应中心离子半径的
新变化, 反应中没有发生化学组成的变化 。
(1)外界反应机理 (outer-sphere mechanism)
K4[Fe(CN)6] + K3[Fe(14CN)6] ? Fe[(CN)6]3- + [Fe(14CN)6]4-
-e
快反应,v = 103mol-1·L·S-1 (25° C)
82
发生外界电子转移的两个配阴离子, 靠得越近越有利于电子的
转移, 一般认为发生电子转移的两个配阴离子之间的距离应小
于或等于 4nm。
实验研究发现, 含有菲 啰 啉和 CN-配体的配阴离子比相应含有
H2O和 NH3配体的配离子电子转移速率更快, 因为电子在前两种
配体中离域化程度比后两个配体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子转移的
能垒 。
例, [Fe(CN)6]4- + [Fe(phen)3]3+ → [Fe(CN)6]3- + [Fe(phen)3]2+
两个反应物都具有惰性的配位层,在极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间
内不可能发生配体取代过程,唯一的可能机理是两个配合物离
子通过外界接触实现电子转移的。
83
a,自交换反应 ---有电子的转移,无净的化学变化
如, Fe(H2O)62+ + Fe*(H2O)63+ → Fe(H2O)63+ + Fe*(H2O)62+
IrCl63- + Ir*Cl62- → IrCl63- + Ir*Cl63+
外界机理的电子转移反应分类:
b,通常的氧化还原反应 ---既有电子转移,又有净的化学变化
如,Fe(H2O)62+ + IrCl63- → Fe(H 2O)63+ + IrCl64-
Fe(CN)64- + Fe (phen)33+ → Fe(CN) 63- + Fe(phen)32+
84
a,Franck-Condon原理
由于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质量相差非常大, 因此核重排对电子
运动影响很大, 而核受电子运动的影响却相当微弱;由于电子
重排非常快, 因此可认为电子重排完成之前原子核是静止的 。
b,是当两个配合物参与电子转移的轨道能量必须达到相等时,
电 子才能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 。
外界机理需要的两个概念:
85
当 Fe(H2O)62+ 和 Fe(H2O)63+ 离子处在正常大小的情况下,不
可能发生电子转移,因为 r(Fe2+) > r(Fe3+),轨道的能量相差较大。
要发生电子转移反应,参与电子转移的轨道能量必须相等,
这种轨道能量的变化可以通过原子核沿着核间键轴方向的运动
来实现。
在任何温度下,总有一些 Fe-H2O的距离比平均的距离明显
增长或缩短,如果 Fe(Ⅱ )-H2O键长缩短,Fe(Ⅲ )- H2O键的键
长增加,当其键长恰好相等时,轨道具有相同的能量,则可
以发生电子转移,此时的两个配合物称为 活化配合物。
由于原子核的运动 (~10-13s)比电子运动 (~10-15s) 慢两个数量
级,因此,这种核的运动过程必须发生在电子转移之前,而
当轨道能量相等,电子转移的瞬间,可认为原子核处于“静止”
状态。
实例分析:
Fe(H2O)62+ +Fe*(H2O)63+→Fe(H 2O)63+ +Fe*(H2O)62+
86
Fe(Ⅱ )-H2O和 Fe(Ⅲ )- H2O原
先都有各自的正常键长, 反应
Fe(Ⅱ )- H2O键长缩短的同时,
Fe(Ⅲ )- H2O的键长被拉长 。
该对称反应, 产物的势能曲
线与反应物相同, 唯一的差别
是两个 Fe原子的作用发生了交
换 。
25° C时,该反应的活化能为 32 kJ/mol,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I.内界重排能 ----调整 Fe(Ⅱ )-H2O和 Fe(Ⅲ )- H2O的键长到同一
数值所需要的 Gibbs自由能
Ⅱ, 外界重组能 ---- 改变两个离子周围溶剂化层所需要的自由能
Ⅲ, 两个反应物之间的静电作用能
* 同位素标记原子
87
产物势能曲线较高,
导致交叉点上移,
反应活化能较高 ;
产物的势能曲线较低,
交叉点下移,
反应活化能较低
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反应自由能不为零,表示反应物的势能曲线
和表示产物的势能曲线处在不同的高度上,
88
两种因素决定电子转移的速率:
a,势能曲线的形状, 势能曲线急剧上升表示能量随键的伸展程
度的增加而迅速地增加, 反应活化能较大, 相反, 上升较为
平缓的势能曲线则表明活化能较低 。 平衡核间距变化大意味着
平衡点远离,没有大的形变将不能达到交叉点,
b,标准反应自由能,标准反应自由能越负,反应活化能越低 。
R,A,Marcus 定量表达了这些因素,从氧化还原过程涉及的每
个电对的交换速率常数和总反应的平衡常数出发导出了预言外
界机理的电子转移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方程,即 Marcus方程,
k1,k2,两个交换反应的速率常数 K,总反应的平衡常数
f,由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组成的复合参数
在近似计算中取为 1
2 12k f k k K?
Marcus方程
89
由于速率常数的对数与活化自由能成正比,可将 Marcus方程
表示为线性自由能关系,
2 lnk = lnk1 + lnk2 + lnK
实验支持,
直线关系表明 Marcus方程的正确性
Fe(Ⅱ )的一系列取代菲咯啉配合物被
Ce(Ⅳ )和 Fe3+(aq)氧化的速率与总自
由能之间的关系
90
属于外界机理的多种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
电子转移反应的速率大大高于配体取代反应速率
91
2,内界反应机理( inner sphere mechanism)
内界反应机理,金属原子原理的配位层发生了变化,氧化
剂和还原剂通过一个桥联基团连接起来形成 桥式活化配合
物 ( bridged activated complex),它通过桥式配体把两个中
心金属离子连接起来,电子通过该桥联基团迁移。 电子转
移是在配合物内界中进行的 。
[CoX(NH3)5]2+ + [Cr(H2O)6]3+ + 5H3O+ → [Cr(H2O)6]3+ +
[CrX(H2O)5]2++ 5NH4+
X, SCN-,N3-,PO43-,CH3COO-,Cl-,Br-,SO42-
以 Cl-为例,Co3+ 被还原 Co2+,Cr2+被氧化到 Cr3+,氧化剂和还原
剂通过 Cl-相连,形成一个双核活化配合物,Cl- 在 Co3+和 Cr2+
之间架起了一座通过电子的桥梁,犹如在 Co电极和 Cr电极之
间连了一根导线,使电子顺利地通过,Cr2+顺利被氧化; 由于
Cr3+吸引 Cl-比 Co2+强很多,结果 Cl-进入 Cr3+配离子内界。
92
在该反应中, 低自旋的 CoⅢ 是惰性的, [CoⅢ Cl(NH3)5]2+ 配离
子在酸性溶液中存在数小时也很少有 NH3从中解离, 只有少量
Cl-释放出来 。 高自旋的 CrⅡ, 由于 John-Teller 效应的影响, 是
活性的 。 d3组态的 CrⅢ 是惰性的, [Cr(H2O)6]3+的水交换反应
速率比 [Cr(H2O)6]2+快 1015数量级,
因此, 认为 Cr-Cl之间的化学键是当 Cr为 +2价时形成的, 而不
是在被氧化到 +3价以后形成的 。
93
a,在 HCl中用金属锌还原 CrCl3制备得到 CrCl2,将以 36Cl标记的配离
子 [Co36Cl(NH3)5]2+溶解在上述溶液中:
[Co36Cl(NH3)5]2++ CrCl2? [Cr36Cl(H2O)5]2++[Cr(H2O)6]2+ + 2Cl-
实验支持:
[CrCl(H2O)5]2+ 中的 Cl- 来自 [Co36Cl(NH3)5]2+,而不是来自反应
介质中,说 明内界机理中确实存在桥联双核活化配合物。
b,[CrⅡ (H2O)6]2+ + [cis-RuⅢ (NH3)4Cl2]+ → [CrⅢ (H2O)6]2+ +
[cis-RuⅡ (NH3)4Cl2(H2O)]+
光谱已证实, 双核配合物 [(H2O)5CrClRu(NH3)4Cl]3+的存在
94
实验支持:
c,在 Cr(H2O)62+-IrCl62-的反应明显分为两个阶段,
I,IrCl62-的红棕色迅速消失, 有绿色中间产物形成;
II,绿色消失和最终产物的形成, 溶液呈橄榄棕色 。
电子光谱的实验结果表明, 反应过程中形成了双核配合物
(H2O)5CrⅢ ClIrⅢ Cl5,是电子转移以后的桥式配合物 。
反应平行地通过外界机理和内界机理发生电子转移反应
d,[CoⅡ (CN)5]3- + [FeⅢ (CN)6]3- → [Co Ⅲ (CN)6]3- + [FeⅡ (CN)5]3-
[(CN)5Fe(CN)Co(CN)5]6- 曾被作为主要产物分离出来,
95
任何内界机理的电子转移反应都包括三个过程:
I,形成桥式 (μ)配合物
MⅡ L6 + XM′Ⅲ L′5 → L5MⅡ - X - M′Ⅲ L′5 + L
II,氧化还原反应过程
L5MⅡ - X - M′Ⅲ L′5 → L5MⅢ - X - M′Ⅱ L′5
Ⅲ,中间桥式配合物分解为最终产物
L5MⅢ - X - M′Ⅱ L′5 → L5MⅢ X + M′Ⅱ L′5 L
a,一般氧化还原反应为决速步骤 。
b,如果电子转移之后的桥式配合物成为不易发生取代的惰性
配合物, 则第三步分解反应成为反应的决速步骤,
如,[Cr(H2O)6] 2+ + [RuCl(NH3)5]2+的决速步骤是
[RuⅡ (NH3)5(μ-Cl)CrⅢ (H2O)5]4+ 的离解 。
c,如果形成桥式配合物是反应的决速步骤, 则同一氧化剂与一
组还原剂或同一还原剂与一组氧化剂反应时往往显示相近
的反应速率,
内界机理电子转移反应过程:
96
具有不同的桥式配体的一组 Co(Ⅲ )氧化剂氧化 V2+(aq) 时
反应速率相近,八面体水合离子常显示这种性质,反应
速率对不同的进入基团只显示很弱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