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系统的各级生物学水平:
生物分子
细胞器
细胞
组织
器官
器官系统
个体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本章将讨论以下内容:
?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2.1 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
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导致的生物化学变化包括:防护性生
化反应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作用类型 例子 后果
防护性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
诱导
加快新陈代谢,生成水溶性
代谢物,从而加速排泄
金属硫蛋白的生成 增加对金属的束缚速度,从而降低金属的生物利用率
非防护性
乙酰胆碱酯酶的抑
制作用
50%以上因抑制而产生可见
的毒性效应
DNA加合物的生成 若导致突变会发生损害作用
表 2- 1 对污染物的防护性和非防护性生化反应
2.1.1 污染物对生物机体酶的影响
? 什么是酶( enzyme )?
?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对代谢活动起催化作用,
本身不发生变化。受酶作用的物质称为 基质(底物),在酶
作用下的反应称为 酶促反应 。
? 酶和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 污染物进入机体后,一方面在 酶的催化 下,进行代谢转化,
另一方面也导致体内 酶活性改变,影响酶的数量和活性。
? 另外有些环境污染物对酶有诱导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环境
污染物能诱导生物体内一些酶的活性增加,例如:有机氯农
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增塑剂和染料中间
体等,均可对酶产生诱导作用。
? 1 污染物对酶辅助因子的影响
? 一些污染物能与酶的辅助因子 —— 金属离子作用,从而使辅助
因子失活,影响到酶的活性。
? 例如:氰化物等能与细胞色素酶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稳定络
合物,而抑制细胞色素的酶活性,使其不能传递电子,则细胞
内的氧化代谢过程中断,使机体不能利用氧,出现内窒息性缺
氧。
? 2 对酶活性中心的影响
? 污染物还能和酶的其它活性基团结合,如汞和砷与某些酶的活
性基团结合就很牢固,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 3 破坏酶的结构
? 有些污染物能够取代酶分子中的某些成分,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如铍的毒作用机理就是能取代某些酶分子中的镁和锰,破坏了
酶的正常结构,使酶失去活性。
污染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 4 与酶激活剂作用
? 有些酶需要激活剂才能表现活性。酶激活剂往往是金属离子,
凡是能与激活剂作用的污染物都能抑制酶的活性。
? 5 污染物与基质竞争同种酶而抑制酶的作用
? 污染物与底物有相似的结构,也能酶形成复合物,从而竞相和
酶发生作用。
? 酶的抑制
? 不可逆性抑制
? 非竞争性抑制
? 竞争性抑制
混合功能氧化酶( MFO)
? 混合功能氧化酶( MFO)
? 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 I过程中的关键酶系,它
们对人工化学品解毒发挥了重要作用。
? MFO引起的生物转化的反应特征相同,但底物、产物的化学特
性差别很大,即具有多种催化功能。
? 混合功能氧化酶( MFO)的作用
? MFO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和大部分的无脊椎动物中,其作用
是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包括内源性化合物和外
源性化合物。
? 从解毒作用来看,许多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体内,经 MFO作用后
发生各种变化,大多数被转化成低毒易溶的代谢产物排出体
外。但有的则变成高毒甚至致癌物。
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 活性氧( Activiated Oxygen)
? 带有 2~3个电子的分子氧还原产物,主要有,·OH,O2,H2O2
? 活性氧的控制和消除
? 由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可为抗氧化防御系统控制,消除活性氧
对机体的伤害作用。
? 某些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可在生物体内进行生物转
化时产生大量活性氧。在一定范围内,这些活性氧可被体内
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清除,但当体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不能消
除这些活性氧时,它们可使 DNA链断裂、脂质过氧化、酶蛋
白失活 等,从而引起机体 氧化应激或氧毒性 。
? 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谷胱甘肽氧化酶( G P x)
? 过氧化氢酶( Ct)
2.1.2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干扰正常的受体 —— 配体的相互作用
? 受体( receptor)是许多组织细胞膜上的大分子成分,配体
( ligand)是生物体内的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正常情
况下,受体与配体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产生一定的
生物学效应。
? 生物膜损伤
? 不少环境化学物通过改变膜脂流动性,影响膜的通透性和镶
嵌蛋白质的活性,改变其结构和稳定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 干扰细胞内钙稳态
?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 10- 7~ 10- 8 mol/L),细胞
外浓度较高( 103 mol/L)。各种细胞毒物,如硝基酚、过氧
化物、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均能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引起细
胞损伤和死亡。
? 干扰细胞能量的合成
? 一些环境污染物可干扰糖类的氧化,使细胞不能合成能被生
物利用的 ATP,ATP使细胞生命活动得不到充足的能量供给
? 脂质过氧化 (lipid peroxidation)与自由基
? 脂质过氧化是细胞损伤的一种特殊方式,是由于产生了自由基
而引起的,正常情况下,生物体内氧化、还原和酶促反应过程中,
均可产生少量自由基,一般可被体内存在的抗氧化物质(如
维生素 C、维生素 E)所对抗,对生物危害不大。当大量污染
物(自由基)进入机体,造成机体抗氧化作用失衡,即可发
生脂质过氧化,对生物体造成危害。
? 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
? 共价结合可改变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
学改变,特别是与酶蛋白、脂肪、核酸等重要生物大分子共
价结合,能改变其化学结构,影响其生理功能,甚至导致变
性和细胞死亡。
例:污染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污染物对蛋白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导致蛋白质化学损伤:细胞膜结构及通透性改变;影
响酶的催化功能等
? 诱导生物机体内一些功能蛋白的产生:如应激蛋白
( Stress Proteins)和 金属硫蛋白 ( Metallothionein)的
产生,这些蛋白质的产生可保护生物机体抵抗污染物
的损害。
? 注:金属硫蛋白对二价金属离子具有极高的亲和力,在细胞
内起贮存必需的微量金属如 Zn,Cu和结合有毒金属如 Cd,Hg
的作用,它与必需金属的结合起调节这些金属在细胞内浓度
的作用,而与有毒金属结合则可以保护细胞免受金属毒性影
响。
污染物对 DNA的影响
? 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引起 DNA损伤,它们与
DNA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以下四个阶段:
? 形成 DNA加合物( DNA Addcuts)
? 发生 DNA的二次修饰
? 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
? 当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致 DNA突变及
其基因功能的改变
? DNA加合物的形成是产生 DNA损伤最早期的作用,随
后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DNA结构的改变,如碱基置换、
碱基丢失、链断裂等。
? DNA加合物作为一项生物指标来评价环境中化学污染
物的遗传毒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2 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2.2.1 对细胞膜的影响
? 对细胞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污染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导致的损伤
? 污染物可影响膜的离子通透性
? 污染物与膜上的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功能
2.2.2 对细胞器的影响
? 线粒体
? 线粒体是细胞供能的场所。
? 污染物可引起其结构改变,从而影响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和
电子传递功能
? 光面内质网和糙面内质网
? 光面内质网和糙面内质网是进行激素和外源性化合物的代谢
场所。
? 糙面内质网:通过附着或解离核糖体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 例:多种化学致癌物如黄曲霉毒素能引起核糖体脱落,导致
蛋白质合成控制的改变。
2.2.3 污染物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 三个概念,靶器官、效应器官和蓄积器官
? 注 1:靶器官不同于效应器官,污染物的毒作用可以通过靶器
官表现处来,也可由另外的效应器官表现出来。
? 注 2:靶器官不同于蓄积器官,污染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
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 对组织器官的影响
? 对植物,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
果实等的脱落
? 对动物,以重金属污染为例:铅可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
镉可损害肝脏、肾脏,导致骨痛病。
2.3 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污染物对植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生长减慢、发育受阻、失绿黄化、早衰等
? 污染物对动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死亡、行为改变、繁殖下降、生长和发育抑制、
疾病敏感性增加、代谢率变化
2.3.1 死亡
? 衡量死亡的指标
? 死亡率:死亡比例的大小,为评价污染物毒性大小的生物学
指标
? 致死剂量( Lethal Dose)或致死浓度( Lethal Concentration):
能引起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 半数致死剂量( 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 LC50):能引起 50%
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 影响致死效应的主要因素:
? 污染物的种类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 生物的种类
? 作用时间、水质条件,如温度、硬度、溶解氧等
? 多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
2.3.2 对行为的影响
? 行为毒性( Behavioral Toxicity)的概念
? 指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如温度、光照、辐射)使得动物
一种行为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
? 水环境污染可影响的生物行为:
? 回避行为
? 捕食行为
? 学习行为
? 警惕行为
? 社会行为
? 对鸟类行为的影响
? 有机磷农药可影响鸟的神经系统,导致鸟的平衡和协调性的
损害。
? 受污染的鸟类还可表现出对领地的失控和不能照顾后代。
2.3.3 对繁殖的影响
? 污染物的繁殖的影响
? 主要表现为:产卵数、孵化率、幼体存活率下降以及繁殖行
为下降等
? 概念:环境激素(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 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
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也叫
做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 环境激素的种类包括:天然雌激素、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
素,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 注: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如杀虫剂、多氯联苯、
多环芳烃、洗涤剂、塑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等,工业废水
和生活污水往往含有上述物质。
2.3.4 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 污染物对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可通过生长指示器来测定
? 生长指示器( Scope for Growth)是反映生物机体能量获取利
用和代谢的综合指标。
? P=A-(R+U)
? 注,P—— SFG; A—— 从食物获得的能量; R—— 呼吸作用
的能量损失; U—— 排泄作用的能量损失
2.4 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2.4.1 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 概念:种群( Population)
? 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 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表现为:
? 种群数量的密度改变
? 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年龄结构、种群大小、性逆转
? 遗传结构的改变: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以适应环
境的改变
? 竞争关系的改变
2.4.2 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 基本概念
? 群落( Community)
? 优势种( Dominant Species)
? 优势度??
? 耐污种
? 敏感种
? 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
? 群落组成和结构改变
? 对 物种多样性( Species Diversity) 的影响
? 注: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
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2,5 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 联合作用 (Combined Effect)的概念
?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
效应。
? 联合作用的类型:
? 相加作用( Additive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
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
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 独立作用( Independent Effect)各污染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
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
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 拮抗作用( Antagonistic Effect):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小于其
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研究进展
? 细胞色素 P450的研究进展
? DNA 加合物的形成与诊断研究进展
细胞色素 P450参与的生化反应与作用
? 固醇类生物合成、脂肪酸和类固醇激素等
内源性底物的氧化代谢;
? 大部分药物和外源物的生物氧化等 ;
? 它使进入机体的外源物经代谢后向两个方
向发展, 代谢解毒和代谢活化,
? 代谢活化后的产物有较强的毒性,甚至产
生致畸、致癌效应。
细胞色素 P450的生化背景
细胞色素 P450作用原理
反应式
3.3 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
? 加合物的测定
? DNA-加合物的测定
? 蛋白加合物的测定
? 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
? 乙酰胆碱酯酶
? 腺三磷酶
? 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
? 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作用
? 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 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
? 过氧化氢酶
?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加合物的研究意义
? 据统计,人类每年合成数以千计的新化合物并排放到环境之中,这
些化合物许多具有遗传毒性。如何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监测和评 价是一项十分艰难而重要的工作。
? 检测周围媒体 (大气、水、土壤等 ) 中化合物含量水平来评价有毒
物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因为这种外剂量的评价方法
只能给出生物体可能接受的大概剂量,而不能给出一定的信息来
说明生物体对毒物的吸收、代谢、生物效应等的差异。
?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提出应用大分子 (蛋白质,RNA,DNA )加
合物来研究和评价具有遗传毒性的化学物质致癌风险性。
? 它们不仅能反映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在组织或体液中的剂量,
而且能够提供实际到达的作用部位或与关键的细胞大分子反应的
确切剂量;
? 其中 DNA 加合物由于意义重大而成为多学科如环境科学、预防
医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当前的国际研究热点
DNA 加合物的形成与诊断研究进展
? DNA加合物的形成
1,毒性机理
2,形成过程
? DNA加合物的诊断
1,色谱 -质谱法
2,32 P-后标记法
3,免疫学法
DNA加合物与肿瘤
? DNA 加合物就是亲电性的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和
生物体内大分子形成共价相连的化合物,是 DNA
化学损伤的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形式。
? 这种加合物一旦逃避自身的修复,就可能成为致突、
致畸、致癌的最小因子,因此 DNA 加合物的形成
被认为是致肿瘤过程的一个重要起始阶段。
? 研究表明 DNA 加合物的形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和剂量一反应关系。
毒性机理
? DNA 加合物的形成是遗传毒性物质导致生物体遗传毒性的前提,
含 DNA 加合物的 DNA 分子未能被修复或被细胞错误地复制,将
会导致一系列基因突变而产生遗传毒性,
? 大多数遗传毒性化学物质如 PAHs 在生物体内一般首先经过存在
于许多生物组织中的混合功能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的代谢,
? 它们形成 DNA 加合物的途径有 2 种,
? 1) 通过单电子氧化途径 ;2) 通过混合功能细胞色素氧化酶 P450
的激活,
? 化合物氧化途径活化并且生成嘌呤加合物,大多数通过单电子氧
化途径形成的 DNA 加合物具有不稳定的糖苷结构,能自动地使嘌
呤脱落而形成一无嘌呤位点,这个位点被认为 DNA 分子上的一个
致突变损伤,同时这些无嘌呤位点也有可能是一些化合物致癌的
主要原因。
形成过程
许多污染物是亲电化合物,它们
具有低电子密度中心,因此可以
与具有高电子密度的分子 (如具
有亲核中心的 DNA 分子或蛋白
质分子 Y) 反应,形成生物大分子
加合物,大多数亲电子剂 (RX) 的
加合物形成机理是亲核替代,亲
电子基团通过亲核原子 (O,N、
S 等 ) 的一对不共享的电子 (∶ 或
-与之形成一个新的共价键, 如式
(1) 所示被替代基团 (X)。 根据反
应物性质的不同或被亲核基团
( Y) 中和或带上了负电:
DNA 加合物与致癌关系
? DNA加合物是化学致癌过程的一个早期、可检测的重要步
骤,通过 DNA 加合物与突变和致癌关系的研究,人们认识
到 DNA 加合物可能是化学致癌物与癌症之间的一个分子
桥梁。有可能用于肿瘤防治的早期生物监测,对化学致癌机
理的探讨及肿瘤病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最终为肿瘤
的预防和治疗服务。
DNA 加合物的形成机制
? DNA 呈双链超螺旋结构存在
于细胞中,嘌呤和嘧啶碱基
重于螺旋内侧。在 DNA 的 4
个碱基中,存在着 N,O,P、
等原子,这些原子都含有孤
对电子,容易受到亲电试剂
的攻击。
? 研究表明,在 DNA 分子至少
有 12个位点易受到化学致癌
剂的攻击。
? 对于大多数致癌物都是经过
代谢活化后变成亲电的代谢
物后,再与 DNA 发生共价结
合的,但也有直接结合的化
合物。
色谱 -质谱法
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检测及定量分析加合物的方法,
? 原理是根据复杂样品中的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相间具有不
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各组分便在两相中进
行溶解、吸附、脱附的多次反复分配,达到彼此分离的结果,
这种色谱分离技术与适当的检测手段 (如电化学检测器等 )
相结合时,就构成了色谱分析法,当前最成熟的联用仪是色
谱 / 质谱联用仪,
? 该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检测极微量加合
物的存在及研究其形成机理,
? GC-MC 和 LC-MC 在分析蛋白质加合物中有重要作用, 毛
细管气相色谱与质谱联合分析是 目前灵敏度最高 的技术之
一,目前已研制出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与质谱联用技术,并
被应用于加合物的诊断、分离和检测,
DNA加合物的诊断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气 /质谱法
? 高效液相色谱法 (H P L C) 和气相色谱法 (G C)
联合其它敏感的检测法检测 DNA 损伤已成为一
种趋势。如 H P L C- 32P后标记方法是非常敏感
的方法。
? 气 /质联用法 (GC/M S) 虽然灵敏度稍低,但可以
提供加合物准确的结构信息,这一点是其它方法
不能比拟的。
? 目前该方法多用于尿中排泄的 DNA 加合物的检
测,需水解 DNA 才能测定。其敏感性与荧光法相
似。
32 P-后标记法
--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途的
方法
? Gupta 于 1982 年就建立 32 P 后标记法 (32 P-Postlabeling Assay) 来诊断、
检测生物体中形成的 DNA 加合物,
? 一种非常灵敏的诊断方法,灵敏度为 1 个 DNA 加合物 / 1× 109~ 1 × 1010核苷酸,
该法的基本原理是,与外源性物质形成加合物的单核甘酸,可抵制酸酶的降解,并被
标记上 32 P,从而通过放射性的定量分析诊断、检测所形成的 DNA 加合物,
? 此法的优点是检测能力强所需 DNA的样品量少,非常适合只能提供少量 DNA 的人
体样本 (几个微克 ) 的检测,不需要事先制备加合物标样,用空白对照可以定量计
算加合物含量,既可用于单一加合物的检测,也可用于复杂混合物的测定,及未知
的内源性亲电性物质所形成的加合物的测定,应用范围广,可适用于检测不同类型
的化学污染物,如 PAH、芳香胺、烷基化物、不饱和醛类以及活性氧、紫外线辐射
等所引发的 DNA 加合物,尤其是可用于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生物样品的加合物测定
以及判断化合物的生态毒性,
? 其缺点是特异性较差,步骤比较多,稳定性不易掌握,不同的实验室所测定的结果
差别很大。 在定量水平上存在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同其它检测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应
用,
DNA加合物的诊断
免疫学法
? Sabtella 等于 1988 年创建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
ISA),该方法用生物大分子加合物抗体 (单克隆体或多克隆
体 ) 来诊断、检测靶组织中的相应加合物及其含量,可以在
特异的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研究,
? 其测定 DNA 加合物的灵敏度为 1 个 DNA 加合物 / 1
× 107~ 1 × 108 核苷酸,
?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抗原抗体反应,通常需要结合其它的富
集、分离及检测加合物的方法来得出最佳测定效果,
? 其优点是费用低,简便易行,无须接触高水平的暴露量,适用
于大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
? 其缺点为所需样本量大,抗体间存在交叉反应,对于非抗原
性加合物和未知抗原的加合物不能进行检测,
DNA加合物的诊断
免疫学法
? 基本原理是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 已发展的方法有竞争性放射免疫测定 (R IA ) ; 固相竞争
或非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 L I S A ) ; 超敏酶促
放射免疫测定 (U S E R IA ) 等。
? 其检测限一般为 1 个加合物 /1 × 107~ 1 × 108 核苷酸,
目前已有 20 多种单克隆多克隆抗体可供使用。
? 免疫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价廉,不需要酶解 DNA 链,用
免疫沉淀技术可以将有加合物的 DNA 链和无加合物的
DNA 链分离,适用于大量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研究 ;
? 其缺为点是抗体存在交叉反应,所需 DNA 量较大 (25~
60Lg)。另外对于非抗原性加合物和未知抗原加合物的检
测无能为力。
荧光测定法
? 荧光测定法的原理是通过某些化合物的加合物具
有荧光特性而进行定量,其灵敏度为 1 个加合物 /
106~ 108 核苷酸,所需样品量为 100μg 左右,
? 荧光法的优点是不破坏生物大分子链,并可区分出
加合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及大分子链不同位点上
的加合物, 荧光法还可用于研究 DNA 加合物的形
成或修复与时间之间的动态关系,但不适用于检测
发光的化合物,
DNA加合物的诊断
荧光测定法
? 原理是通过某些化合物 (特别是多环芳烃 ) 的
DNA 加合物具有荧光的特性来测定,
? 其检测限为 1 个加合物 /1 06- 8核苷酸,
? 目前发展的技术有同步荧光色谱法,激发 - 发射
荧光法,低温激光法。
? 荧光法的优点是不破坏 DNA 链就可以测定,另外
可以确定加合物的不同立体异构体及 DNA 链上
的不同位点上的加合物,也可以研究 DNA 加合物
形成和切除与时间之间的动态关系。
? 其缺点是所需 DNA 样品量大 (100~ 1000ug),
而且该法不能检测非荧光化合物的混合物质形成
的加合物,所以一般只作为其它方法的补充。
DNA 加合物作为致癌生物标志物存
在的问题
? DNA 加合物的不稳定性
? DNA 加合物的本底值
? 人体生物检测的复杂性
(1) 个体差异
(2) 多种接触源
(3) 适用于分析的人体组织样品得之不易
研究意义
? 目前 DNA 加合物的诊断与测定的主要作用是化
学污染物的暴露指示,尤其是对具有遗传毒性的化
学物质的暴露指示。
? 而把 DNA 加合物测定值转化为体内暴露剂量的
方法在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 不仅如此,DNA 加合物还能够应用于研究生态毒
理学数据与流行病学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分
子生态学水平研究污染生态过程。
国内有关 DNA 加合物的研究概括
? 我国学者在化合物 2DNA 加合物的研究始自 90年代初,尽管起步较晚,
但是研究的内容还是前沿的,主要应用目前国外较通用的 32P2后标记法。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蒋湘宁等,1992 年报道了用 32P2后标记
新法 (核酸酶 P I 法 ) 研究离体活细胞培养及试管反应形成的 DNA 2苯醌
加合物,首次发现了胞嘧啶 -苯醌加合物。
? 该中心刘淑芬等也用 32P2后标记技术对几种典型有毒污染物的 DNA 加
合物作了研究,其结果发现几中有毒污染物的 DNA 加合物和毒物的性质
及剂量有相关性。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李桂兰等也作了很多关于用 32P2后标记进行苯
2DNA 加合物的形成特征、条件、方法探讨方面的研究。李学明等研究
了吸烟与非吸烟肺癌病人正常肺组织中 DNA 加合物,发现随着吸烟量的
增加,肺组织中 DNA 加合物也增加,二者有显著相关性。
研究与发展趋势
DNA 加合物的研究将呈现如下趋势,
(1) 从重视对各种化合物的检测过渡到加合物结构
的确定,进而研究不同结构加合物的功能。
(2) 从动物试验转向人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3) 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探索其在肿瘤防治、
人体生物监测、毒物危险度评价的应用。
(4) 除研究其与致突、致癌的关系外,研究其与神
经系统疾病、自由基以及衰老等的关系等领域。
蛋白质加合物
蛋白质加合物形成原理
蛋白质加合物检测方法
蛋白质加合物检测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