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的基本理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毛泽东:,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
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
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
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
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
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
邓小平:, 没有民主就没有
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
的现代化。,
江泽民:, 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目标。,
前 提 条 件
民主是建立社会主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欢天喜地庆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
渝的奋斗目标。 社会
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
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
于人民。,


重 要 特 征
民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
根 本 目

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
的一个
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
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
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
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
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
邓小平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
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
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
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
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这
就是社会主义民主的 政治局面,这就是我们今天
和今后所要努力实现的政治局面。,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重 要 内 容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力 量 源 泉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1、民主政治建设需要一
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2,民主政治建设受经
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江苏省华西村
经济愈发展民主愈发展
谷家岭村第四次村民选举
3、民主政治建设受社会
文化条件和历史传统的制约
附:建设民主政治必须纠
正两种错误倾向
借口经济文化落后,
忽视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
性,在民主政治建设上消
极观望,裹足不前。










脱离中国国情和社会
发展阶段,提出过高过急
的要求。
四、坚持和完善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 一)、坚持和完善人民
民主专政的国体
1、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对人民内部
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
派的专政方面,互相
结合起来,就是人民
民主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实质
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相同点
3、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
即抵抗外来侵略,保卫国
家的独立和安全
即专政职能
和管理职能
邓小平指出:, 在阶级斗争存在
的条件下,在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存在
的条件下,不可能设想国家的专政职能
的消亡,不可能设想常备军、公安机关、
法庭、监狱等等的消亡。它们的存在同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化并不矛盾,它们
的正确有效工作不是妨碍而是保证社会
主义国家的民主化。事实上,没有无产
阶级专政,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
可能建设社会主义。”
4、社 会 主 义 人 权 观


































社 会 主 义 人 权 观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
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
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
代表大会 。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选举制度
凡年满18周岁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不分民族、种族、
性别、职业、家庭出
身、宗教信仰、教育
程度、财产状况、居
住期限都享有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





选民正在投票

(自治县)
人大代表
不辖区
的市
人大代表

(民族乡)
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
县、自治县、市辖区、不辖区的市的人大代表
辖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代表






全国人
大代表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
使的职权
第一,修改宪
法,监督宪法实施。 第四,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第五,最高监督权。
朱总理提请审议政府
工作报告
第六,应当由最高国
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
权。
第二,制定和修
改刑事、民事、国家
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
法律。
第三,选举、决
定和罢免国家机关的
重要领导人。
人大代表正在进行选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与
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
全 国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 席























会 最高



院 最高





全国人大常设机构 —
—人大常委会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点
第一,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人民性,
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
第二,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保证
了国家主权的完整统一和人民主权的最高
地位,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第三,有利于人民代表与广大人民群
众保持密切联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优 点
( 三)坚持和完善共产党
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1、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制度是历史的产物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
它成立于1948年1月。是由三民主义
同志联合会、民主革命同盟和国民党民主
促进会等国民党内的民主派,在民主革命
的共同斗争中组织起来的民主政党,成员
是原国民党民主派和国民党其他爱国分子。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它于
1941年3月成立,原称, 中国
民主政坛同盟,,1944年改现
名。1947年10月被国民党反动
派宣布为, 非法团体, 而被迫宣
布解散。1948年1月在香港重新
组建,在当时,它是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各民主阶层的政治联盟,
成员主要是文教、科技界的知识分子。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
建。它于1945年12月成
立。它由一批民族工商业者和
一些与其有联系的知识分子所
组成。它成立的宣言和政纲,
都反映着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
级的要求。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
,民进, 。它成立于194
5年12月。它是在抗日战争
胜利后,于上海民主运动中逐
渐形成的,是反对内战,争取
民主的社会性的政治组织,其
成员主要是教育界和出版界的
知识分子。
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
它创立于1927年12月,原称
中华革命党,1930年8月又改
称, 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委员
会,,1941年3月筹建并参
加, 中国民主政坛同盟,,1
947年2月正式定名为中国农工
民主党。它的主要成员是医药界、
工程技术界和文化教育界的知识分
子。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
它于1925年10月在美国
旧金山成立。它是太平天国革
命失败后,由流亡海外的中国
侨民所组织的秘密团体 ——洪
门致公党改组而成。它的成员
是归国华侨和侨眷。
九三学社,简称九三。它于1
946年五月成立。前身是在19
44年底组织起来的, 民主科学
社, 。1945年9月3日为纪
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曾定名为
,九三座谈会,,后定名为九三学
社。它的主要成员是文化教育界、
科学技术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它于1947年台湾人民举行二 二
八起义失败后,由台湾籍的各界爱国同
胞于当年11月在香港成立的政治团体。
它的成员是台湾籍的爱国人士。
.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制度的特征
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
核心和执政党,各民主党
派是与共产党进行友好合
作的参政党。
特征一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四
项基本原则为共同的政治基
础。
特征二
,我们国家也
是多党,但是,中国
的其他党,是在承认
共产党领导这个前提
下面,服务于社会主
义事业的。,
实行, 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的方针
特征三









长 期 共 存
互 相 监 督
肝 胆 相 照
荣 辱 与 共
,一个党同
一个人一样,耳
边很需要听到不
同的声音。,
,所谓互相
监督,当然不是单
方面的,共产党可
以监督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也可以监
督共产党。,
2、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人民政协作为在共产党领
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团结合作的重要组织,是由中国共产党、
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
各少数民族、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国
外侨胞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爱国统一
战线的组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度的基本特征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团体
性和广泛性的政治参与形式,开
辟了人民民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的新渠道。
特征之一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广泛民
主和平等合作,有利于充分表达最
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提高国家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协
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
特征之二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民
主监督,有利于纠正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不正之风,
保持政府的高效、廉洁
特征之三
( 四 ) 坚持和完善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
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我国采取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尽管其在历史发
展过程中,出现过短暂的分裂
和割据,但团结统一仍是国家
发展的主流。
原因
之一
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人口众多,
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达,而少数
民族人口较少,经济、政治、文化比
较落后,但地域辽阔,资源丰富。频
繁的迁徙活动,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
大杂居、小积聚的居住状况。
原因
之二
长期的民族融合及共同抵
御外来入侵的革命斗争,使各
民族间既结下了团结的友情,
也深刻认识到了彼此团结的重
要性。
原因
之三
2、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
自治权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的
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适合
民族特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
条例
第二,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
决定、命令和指示,如不适合民
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可报上
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
止执行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三,自治机关在执行
职务时,有权使用当地通用
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四,依照国家军事制度
和当地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
准民族自治地方可组织本地方
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五,在国家计划指导下,
民族自治地方有权制定本地经
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管理地
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六,民族自治地
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本
地方财政的自主权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第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
治机关,有权自主地发展本地
区的民族教育、文化、科技、
体育、医疗卫生事业等等。
民族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实行区域自治的各
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在任何
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祖国而独立
或半独立
特点
第二,各民族自治地方
都必须遵守国家宪法和民族
区域自治法,都必须坚持四
项基本原则,执行国家政策
特点
第三,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
治机关,都是在中央和上级国家
机关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
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特点
第四,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
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一般地
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依照宪
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内部事务
特点
第五,各民族自治地方自治
机关的主要利导职务,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由真正代表本民族
人民利益的少数民族干部担任,
由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
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
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法制随着社会主义
民主的产生而产生
社会主义民主决定着社会主
义法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
制的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
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社会主义法制是实现社会主
义民主的重要工具
社会主义法制是同破坏社会
主义民主和违法犯罪行为作
斗争的有力武器
社会主义法制是确认民主
的有利措施法










二,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一)依法治国的
科学含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
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
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
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
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
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
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方略
的重大意义
1,依法治国是社会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依法治国是国家长
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中国人这么
多,底子这么薄,没
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
境,没有稳定的社会
秩序,什么事也干不
成。,
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
基 本 方 针
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前提
有法必依,依法治国的核心
江主席主持并听取法制讲座
执法必严,依法治国的关键
公安干警严阵以待
违法必究,依法治国的保障
陈希同受审
綦江虹桥垮塌案主犯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
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现在经济体制改革
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
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不
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
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
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推
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
观要求
,现在看,不搞政
治体制改革不能适应形
势。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且应
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
志。我们要精兵简政,真正下放权
力,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把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的客观要求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
有明确的目标









进一步扩大社
会主义民主,健全
社会主义法制,依
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
(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我们的政治
体制改革是有前
提的,即必须坚
持四项基本原
则。,
(三)政治体制改革必
须坚持三条标准
,我们评价一
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
革、政治结构和政策
是否正确,关键看三
条:第一是看国家的
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
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
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四)政治体制改革必
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
序地推进
邓小平指出:, 政治体制改革很
复杂,每一个措施都涉及千千万万人的利
益。所以,政治体制改革要分步骤、有领
导、有秩序地进行。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
义国家那一套,不能搞资产阶级自由化。
比如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
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
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发展民主,加强法制,
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
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
安定团结。
十五大
,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要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
的活力,体现和发挥社会主
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充分
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
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
结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