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 热处理—— 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冷却、改变组织得到所需性能的工艺方法。 ?特点:在固态下,只改变工件的组织,不改变形状和尺寸 ?目的:改善材料的使用、工艺性能 ?基本过程:加热 → 保温 → 冷却 ?分类:1、普通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实际加热和冷却时的相变点: 平衡时—— A1 A3 Acm 加热时—— Ac1 Ac3 Accm 冷却时—— Ar1 Ar3 Arcm 一、奥氏体的形成 加热工序的目的:得到奥氏体 F + Fe3C → A 结构 体心 复杂 面心 含碳量 0.0218 6.69 0.77 共析钢奥氏体形成过程: 1、形核 (在 F / Fe3C相界面上形核) 2、晶核长大 (F→ A晶格重构,Fe3C 溶解,C→ A中扩散) 3、残余Fe3C溶解 4、奥氏体均匀化  保温工序的目的: 得到成分均匀的奥氏体,消除内应力,促进扩散 对亚共析钢: P + F → A + F → A 对过共析钢: P + Fe3CⅡ → A + Fe3CⅡ → A 二、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奥氏体晶粒度 ?晶粒度——晶粒大小的尺度。 ?本质粗晶粒钢——长大倾向较大(Al脱氧) ?本质粗晶粒钢——长大倾向较小(Mn,Si脱氧) 影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因素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A晶粒长大快 加热速度↑→ A晶粒细 加入合金元素→ A晶粒细 原始组织细→ A晶粒细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冷却方式:等温冷却和连续冷却 。 45钢加热后,随冷却速度的增加,强度、硬度增加,但塑性、韧性降低。 冷却是热处理的关键,故必须研究奥氏体冷却过程的变化规律。 一、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 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或TTT线)的建立 ?过冷奥氏体:在A1以下,未发生转变的不稳定奥氏体。 ?孕育期 —— 表示过冷A 的稳定程度 ?四个区域——奥氏体稳定区、过冷奥氏体区、转变产物区、转变区 ?三种转变类型: 高温转变(A1~550℃):A → P 中温转变(550~230℃):A → B 低温转变(230℃以下):A → M 2、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 (1)珠光体转变 ?珠光体组成:F 和 Fe3C 的机械混合物 ?形成特点: 在固态下形核、长大 是扩散型相变 ?形态: A1~650℃ :珠光体 P 20HRc 片状 650~600℃ :索氏体 S(细P) … 600~550℃ :托氏体 T(极细P又称屈氏体) 40HRc 球状 —— Fe3C 呈球状  ?珠光体性能 珠光体片越细→ HB↑,σb↑且δ↑,αk↑ C%相同时,球状 P 比片状 P 相界面少→HB↓,σb↓,δ↑,αk↑ (2)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组成:过饱和F 和 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形成特点: 在固态下形核、长大 是半扩散型相变 ?形态:550~350℃:上贝氏体(B上) 羽毛状组织 塑性差40-45HRc 350℃~ Ms :下贝氏体(B下) 针片状组织 综合性能好45-50HRc  过冷奥氏体在Ms点以下,A→M属连续冷却转变。 3、影响C曲线的因素 (1)含碳量 (2)合金元素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二、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线) 特点:K——珠光体型转变中途停止线; 只有A→P,A→M,无贝氏体转变; 临界冷却速度Vk——获得全部马氏体的 最小冷却速度。 2、C曲线在连续冷却转变中的应用 共析钢C曲线在连续冷却转变中的应用 V1(炉冷):A→P(170~220HBS) V2(空冷):A→S(25~35HRc) V3(油冷):A→T+M+A′(45~55HRc) Vk:临界冷却速度 V4(水冷):A→M+A′(55~65HRc) 马氏体转变 A → M γ- Fe α- Fe ? 马氏体晶格结构:体心正方(比容随C%的增加而增加,易变形,开裂) ? 马氏体组成:碳在α-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 形成特点: 在固态下形核、长大 是无扩散型相变 变温形成,高速长大 转变不完全(在C >0.5%的钢中总有残余A) ?形态: 板条 M —— 低碳 M(C<0.2%) 立体形态:细长条状 片状 M —— 高碳 M (C>1.0%) 立体形态:双凸透镜 0.2~1.0%C之间的钢得到混合 M ?马氏体性能: 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即母相奥氏体的含碳量) 塑性和韧性——低碳M的塑性韧性好, 高碳 M塑性韧性差。 马氏体性能——低碳M(板条M) 强而韧 高碳M(片状M) 硬而脆 钢的退火与正火 一、钢的退火 典型零件的制造过程: 铸/锻→ 预备热处理→ 粗加工→ 最终热处理→ 精加工预备热处理目的:消除前道工序的缺陷,为后续工序作组织准备 最终热处理目的: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退火:加热、保温、慢冷得到 P 类组织 退火的目的:软化、稳定化、细化、均匀化 ?完全退火 —— 加热到Ac3+30~50℃,保温后炉冷。目的:细化,软化应用:亚共析钢的铸、锻件,热轧型材,焊接件 组织:F + P ?等温退火 —— 加热到Ac3(Ac1)+20~50℃,保温后在Ar1以下等温后炉冷。 目的:细化,软化、省时 球化退火 —— 加热到Ac1+20~40℃,保温后炉冷应用:共析、过共析钢和合金钢 目的: Fe3C片,网 → Fe3C 球 (降低硬度;为淬火作组织准备) 扩散退火 —— 加热到Ac3+150~300℃,长时间保温后慢冷 目的:均匀成分 应用:铸钢件组织:晶粒粗大,扩散退火后应完全退火或正火以细化组织 去应力退火 —— 加热到Ac1-100~200℃,保温后炉冷 目的:去内应力,稳定组织 应用:冷加工件,热加工件 二、钢的正火 正火 —— 加热到Ac3(Accm)+30~50℃,保温后空冷 退火强调软化,正火强调高效率。 正火的应用 细化晶粒,提高性能; 提高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消除网状渗碳体(以便球化退火)  钢的淬火 淬火—— 加热、保温、快冷,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目的:得到马氏体组织(贝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分析:45钢分别在700℃,750℃,840℃加热淬火后的硬度高低 T12钢分别在700℃,750℃,900℃加热淬火后的硬度高低 淬火工艺 1、淬火加热温度 亚共析钢:Ac3+30~50℃ 淬火组织:细小均匀M过低——有F,↓HRC过高——氧化脱碳,晶粒粗大,淬火应力大 过共析钢:Ac1+30~50℃ 淬火组织:细小均匀M+ Fe3C粒 +A残 过低——得不到 M过高——氧化脱碳,晶粒粗大,淬火应力大,残余A量↑,HRC↓ 2、淬火冷却介质 理想冷却速度:慢—快—慢冷却介质:纯水,盐水,油,盐浴,碱浴碳钢淬水,合金钢淬油 二、淬火方法 1、单液淬火 2、双液淬火(难控制) 3、分级淬火 4、等温淬火(B下——变形小,强韧性好) 三、钢的淬透性 1、淬透性的概念 淬透性—— 钢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 (用规定条件下淬硬层深度表示) 淬硬层深度:表面到半M组织的距离 淬硬层深,淬透性好 淬硬性——钢淬火时所能达到的最高硬度能力 概念区别: 淬透性是钢本身的固有属性,取决于Vk或C曲线位置 实际淬硬层深度与工件形状、大小、冷却介质、淬透性有关 淬硬性主要取决于M的含碳量 2、淬透性的应用 大截面、形状复杂、受动载荷的零件(重要齿轮、弹簧)——淬透性好的钢 受弯曲、扭转应力及表面耐磨的零件(轴)——淬透性中等钢 焊接件——淬透性差的钢 钢的回火 回火 —— 淬火后在A1以下加热、保温、冷却 目的:消除内应力,降低脆性 稳定组织和尺寸 获得所需性能 一、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1、马氏体分解(100~350℃) M → 过饱和α相+ε碳化物 组织保持M特征,内应力降低,硬度变化不大。 2、残余奥氏体分解(200~300℃) A → B下 ( 同时马氏体继续分解 ) 内应力进一步降低,硬度变化不大 3、碳化物转变(250~400℃) 过饱和α相+ε碳化物 → 针状F+ 细Fe3C 4、渗碳体长大和α相再结晶 针状F+ 细Fe3C → 块状F+粒状Fe3C 淬火应力全部消除,硬度明显降低。 组织转变: 200℃ 300℃ 400℃ M → 过饱和α相+ε碳化物 → 针状F+ 细Fe3C → 块状F+粒状Fe3C 回火M 回火T 回火S 性能变化: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提高。 同时内应力降低,到消除。 二、回火种类及应用 1、低温回火(150~250℃ ) 组织:回火M —— 极细ε碳化物 + 过饱和α相 目的:↓内应力,↓脆性,保持高硬度和耐磨性 58~64 HRC 适用:工具、量具、模具、滚动轴承、渗碳件、表面淬火件。 2、中温回火(350~500℃ ) 组织:回火T —— 针状 F + 极细 Fe3C 目的:获得高σb ,σe 30~50 HRC 适用:弹簧。 3、高温回火(500~650℃ ) 组织:回火S —— 块状 F + 粒状 Fe3C 目的: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25~35 HRC 适用:轴,齿轮,螺栓等重要结构件 —— 中碳钢 回火硬度主要取决于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间 淬火 + 高温回火 = 调质 45钢调质与正火性能比较: 正火 —— S —— Fe3C为片状 调质 —— 回火S —— Fe3C为粒状 ——综合机械性能好 同一钢种调质后的硬度与正火相当,但塑性、韧性更好 三、回火脆性 回火脆性:在某温度区间回火时,αk 显著降低 第一类回火脆性:250~350℃ 每种钢都有,难以避免 —— 回火温度禁区 第二类回火脆性:500~600℃ ① 含Cr、Mn、Ni的钢明显 ② 可以消除: 钢中加 Mo、W;回火后快冷 齿轮、凸轮的机械性能要求 表面:硬,耐磨,耐疲劳M 心部:塑,韧,耐冲击F,P 解决思路: 选材→低淬透性材料 工艺→只改变表层组织→表面淬火 同时改变表层组织、成分→化学热处理 钢的表面淬火 表面淬火 —— 通过快速加热,使工件表层进行淬火的工艺。 一、感应淬火 1、基本原理 感应圈通入交流电 → 形成涡流(集肤效应) → 表层得A → 水冷得M 电流频率越高,集肤效应越强烈,加热层越薄。 2、特点 ?加热速度极快,温度高,时间短; ?表层得极细马氏体,硬度、耐磨性、韧性较好; ?表层存在残余压应力,疲劳强度较高; ?工件不易氧化脱碳,变形小; ?易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设备价贵,维修调整困难。 用钢——中碳钢、中碳合金钢,40,45,40Cr 感应淬火零件的一般工艺路线: 锻造 → 正火 → 机加工 → 调质→ 半精加工→ 感应淬火 → 低温回火 → 磨削加工 二、火焰淬火 特点: ?操作简便,设备简单,成本低,灵活性大; ?加热温度不易控制,淬火质量不稳定; ?主要用于单件、小批量生产的大型零件。 钢的化学热处理 目的:强化表面→↑表面HRC,耐磨性,σ-1,心部塑韧 保护表面→↑表面抗蚀性,耐热性 基本过程:分解 — 吸收 — 扩散 常用方法:渗碳、渗氮、碳氮共渗 一、钢的渗碳 渗碳目的和用钢 汽车传动齿轮、活塞销的工作条件: 循环载荷,冲击载荷,严重磨损 性能要求:表层——高的硬度,耐磨性↑↑ 心部——强而韧 渗碳用钢:0.1~0.25%C碳钢或合金钢 渗碳方法 气体渗碳法 固体渗碳法 渗碳后的组织及热处理 渗层深:0.5~2.5mm 工件: 表层 心部 成分(%C): 0.85-1.05 0.1-0.25 缓冷组织: P + Fe3CⅡ F + P 淬火、低温回火 M回 + Fe3C+A残 M板条 +(F+T)(合金钢) F + P (碳钢) 硬度: 58~64HRc 35~45HRc/10~15HRc (137~183HBS)渗碳零件工艺路线: 锻造 → 正火 → 机加工 → 渗碳 → 淬火、低温回火 → 精加工 表面淬火与渗碳组织、性能比较 表面热处理方法 用钢 组织 性能    表层 心部 表层 心部  表面淬火 中碳钢 M回 F + P 耐磨性↑ 塑性韧性好  渗碳 低碳钢 M回+Fe3C M板条+F+T 耐磨性↑↑ 强而韧   热处理工艺路线安排 →正火 → 机加工 → 渗碳+淬火+低温回火 → 磨 下料→锻→正火 → 机加工→ 调质 → 表面淬火低温回火 → 磨 → 球化退火→机加工 → 淬火+中温回火 → 磨 → 淬火+低温回火 → 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