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4学时) 本章教学内容: 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溶解物质的去除,消毒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物化处理的主要方法,掌握粗大颗粒去除的原理,掌握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去除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了解溶解物质的处理方法,掌握几种重要方法的去除机理,掌握消毒原理,熟悉常用的几种消毒方法; (3)了解水的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 格柵、沉砂池、沉淀与混凝、软化、消毒 本章习题: P200 1, 7, 9, 18,30 2.1粗大颗粒物的去粗 格栅:去除污水中悬浮物,保证泵正常的工作,减轻提升水位,对于减少土方的开挖量有效。 设施:截流构筑物。截流构筑物的种类如:格栅,筛网,滤池。 重力分离 ——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 2.1.1格栅 一、格栅的作用与分类: 1、定义(definition):由一系列平行的栅条,2.去除大颗粒悬浮物,3.保证有序进行。 按形状分为:(1)平面格栅(2)曲面格栅 格栅按照间距来分: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 按清渣的方式来分: 人工清渣:W≤ 0.2m3 /d;可采用人工清渣,安装角度为 30°-45° 机械清渣:分为 (1)固定式 (2)活动式(3)回转耙式 2.格栅的安装 平面格栅的有关参数: L , B ,S, e, b 组成:栅条和框架 型号: PGA-L×B-e 二、设计格栅的步骤: 设计尺寸;清渣方式;栅渣量计算 1、格栅尺寸的设计 (1)计算栅间隙数量 (2)格栅宽度的设计 (3)水头损失的计算 (4)栅槽总高度的计算 (5)栅槽总长度的计算 (6)栅渣量的计算 2.1.2沉砂池 作用:去除无机砂,并非有机砂。 分类:( 1)平流式沉砂池(2)曝气沉砂池(3)多尔沉砂池(4)钟式沉砂池 ??平流沉砂池 1、构造见课本 71页 2、平流沉沙池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平流沉沙池的适应性强,效果稳定 缺点:占地面积大,沉沙池中含有15%的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增加困难。 ?? 曝气沉砂池 50年代以后,主要以曝气沉沙池为主,优点为: 特点:①沉砂中有机物含量小于 5%    ②具有预曝气、除臭、防止厌氧分解,除泡和加速分离作用 构造和工作原理 ?? 构造:①形状:矩形 ②有 I=0.1-0.5坡度,坡向集砂槽 ③集砂槽侧有曝气装置,距池底0.6- 0.9m ?? 工作原理:水平运动,旋流运动 ?? 设计: ?? 设计参数 ①水平流速 V:0.06- 0.12m /s 一般取 0.1m /s          旋流流速  0.25- 0.3m /s ②停留时间  1-3min ③有效水深  2-3m   宽深比 1-1.5 长宽比≤ 0.1m /s ④曝气量   0.1- 0.2m 3 空气 /m 3 污水 ⑤曝气装置距池底距离   0.6-0.9m 计算公式  P73   ①②③④⑤ ⑥池总高度   H 0 =h 1 + H+ h 2 + h 3           ↓  ↓        超高 0.3m 有效水深 h 2 →沉砂槽高度0.6~ 1.0m           ⑦核算   t max =V/(60Q max )≤3min 2.2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混凝、澄清和过滤部分自学) 2.2.1基础理论 (1)单个颗粒在水中的沉降 单个颗粒在稀悬浮液中的沉淀,不受周围颗粒的影响,其沉降速度仅仅是液体性质及颗粒本身特性的函数。任何一个静水中的固体颗粒,都受到两种基本力的作用,即重力Fg和浮力Ff。颗粒在水中的合力F为这两种力之差,即:  (2-1) 式中:Vp——颗粒体积; ρp和ρl——分别为颗粒和水的密度; g——重力加速度。 当ρp>ρl时,Fg>Ff,颗粒在合力F的作用下作加速下沉运动。这时,颗粒便受到第三种力,即水的阻力的作用。根据因次分析和实验验证,阻力Fd可按下式计算:  (2-2) 式中:Cd——牛顿无因次阻力系数; Ap——颗粒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u ——颗粒的沉降速度。 颗粒在下沉运动过程中,净重F不变,而阻力Fd则随沉速u的平方增大。因次,经过某一短暂时间后,阻力Fd会增加到与净重F相平衡,即Fd=F。此时颗粒的加速度为零,沉速为常数。由此可以得到自由沉降的沉降速度表达式为:  (2-3) 设颗粒是直径为d的球形颗粒,则有,带入公式2-3,可以得到:  (2-4) 公式2-4称为牛顿定律,u称为单个颗粒的稳定沉降速度或最终沉降速度。 阻力系数Cd是颗粒沉降时周围液体绕流的雷诺数Re的函数,二者的关系如图2.1所示。根据雷诺数的大小,流态分为层流区(Stokes区,斯托克斯区)、过渡区(Allen区,艾伦区)和紊流区(Newton区,牛顿区)三个区域。在层流区和紊流区,阻力系数Cd和雷诺数Re呈线性关系: Stokes区(Re≤2):Cd=24/Re Newton区(500<Re≤105): Cd=0.4 在过渡区则呈指数函数关系: Allen区(2<Re≤500): Cd=10/Re0.5 另外,雷诺数。将雷诺数Re以及上述不同流态下的阻力系数Cd带入公式5-4,即可得到固体颗粒在三种流态区域的稳定沉降速度表达式: 在Re≤2的层流区域,  (2-5) 在2<Re≤500的过渡区域,  (2-6) 在500<Re≤105的紊流区域,  (2-7) 公式2-5、2-6、2-7分别称为斯托克斯公式、艾伦公式以及牛顿公式。  图2.1 阻力系数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 图2.2理想平流沉淀池示意图 (2) 理想沉淀池 为了分析悬浮颗粒在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和沉淀效果,提出了理想沉淀池概念。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是: 水在池内沿水平方向作等速流动,水平流速为v,从入口到出口的流动时间为t。 在流入区,颗粒沿截面均匀分布并处于自由沉淀状态,颗粒的水平分速等于水平流速v。 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去除。 图2.2是理想平流沉淀池示意图。理想沉淀池分为流入区、流出区、沉淀区和污泥区。从点A进入的颗粒,它们的运动轨迹是水平流速v和颗粒沉速u的矢量和。这些颗粒中,必存在着某一粒径的颗粒,其沉速为uo,刚巧能沉至池底。故可得关系式:   (2-8) 式中:uo——颗粒沉速; v——污水的水平流速,即颗粒的水平分速; H——沉淀区水深; L——沉淀区长度。 从图2.2可知,沉速utuo的颗粒,都可在D点前沉淀掉,可见轨迹Ⅰ所代表的颗粒。沉速ut<uo的那些颗粒,视其在流入区所处在的位置而定,若处在靠近水面处,则不能被去除,见轨迹Ⅱ实线所代表的颗粒;同样的颗粒若处在靠近池底的位置,就能被去除,见轨迹Ⅱ虚线所代表的颗粒。若沉速ut<uo的颗粒的重量,占全部颗粒重量的dP%,可被沉淀去除的量应为因h=utt,H= uot,所以,,积分得。可见,沉速小于u0的颗粒被沉淀去除的量为。理想沉淀池总去除量为:(1-Po)+,Po为沉速小于uo的颗粒占全部悬浮颗粒的重量百分数。用去除率表示,可改写为:  (2-9) 如果处理水量为Q(m3/s),沉淀池的宽度为B,水面面积为A=BL(m2),故颗粒在池内的沉淀时间为: t= (2-10) 而沉淀池的容积为:V=Qt=HBL,因Q=,所以  (2-11) 的物理意义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沉淀池单位面积的流量,称为表面负荷或溢流率,量纲是m3/m2s或m3/m2h,也可简化为m/s和m/h。表面负荷的数值等于颗粒沉速。若需要去除的颗粒的沉速uo确定后,则沉淀池的表面负荷q值同时被确定。 (3)气浮理论 气浮法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某种方式产生大量的微气泡,使其与废水中密度接近于水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粘附,形成密度小于水的气浮体,在浮力的作用下,上浮至水面,进行固——液或液——液分离。 实现气浮法的必要条件有两个:第一,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数量的微细气泡,气泡理想尺寸为15~30μm;第二,必须使目的物呈悬浮状态或具有疏水性性质,从而附着于气泡上浮升。 气泡能否与悬浮颗粒发生有效附着主要取决于颗粒的表面性质。如果颗粒易被水润湿,则称该颗粒为亲水性的,如颗粒不易被水润湿,则是疏水性的。颗粒的润湿性程度常用气液固相间的接触角的大小来解释。在静止状态下,当气、液、固三相接触时,在气-液界面张力线和固液界面张力线之间的夹角(对着液相的)称为平衡接触角,用θ表示。θ<900者为亲水性物质,θ>900者为疏水性物质(如图2.3所示)。 当颗粒完全被水润湿时,θ→00,cosθ→1,?W→0,颗粒不能与气泡相粘附,因此也就不能用气浮法处理。 当颗粒完全不被水润湿时,θ→1800,cosθ→1,?W→2σLG,颗粒与气泡粘附紧密,最易于用气浮法去除。 对σLG值很小的体系,虽然有利于形成气泡,但?W很小,不利于气泡与颗粒的粘附。 (4)斜管斜板沉淀理论 斜板、斜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降原理设计的新型沉淀池。与普通沉淀池比较,它有容积利用率高和沉降效率高的明显优点。 设有一理想沉淀池,其沉降区的长、宽、深分别为L、B和H,表面积为A,处理水量为Q,表面负荷为q,颗粒沉速为uo,则由公式2-11,可得Q=uoA。由此可见,在A一定的条件下,若增大Q,则uo成正比增大,从而使uuo的颗粒所占分率(1-po)和u<uo的颗粒中能被去除的分率u/uo都减小,总沉降效率ET相应降低;反之,要提高沉降效率,则必须减小uo,结果Q成正比减小。以上分析说明,在普通沉淀池中提高沉降效率和增大处理能力相互矛盾,二者之间呈此长彼落的负相关系。 但是,如果象图2.4那样,将沉降区高度分隔为n层,即n个高度为h=H/n的浅层沉降单元,那么在Q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沉降深度由H减小到H/n,可被完全除去的颗粒沉速范围由原来的uuo扩大到uuo/n,沉速u<uo的颗粒中能被除去的分率也由u/uo增大到nu/uo,从而使ET值大幅度提高;反之,在ET值不变,即沉速为uo的颗粒在下沉了距离h后恰好运动到浅层的右下端点,那么由和可得v′=nv,即n个浅层的处理水量Q′=HBnv=nQ,比原来增大了n倍。显然,分隔的浅层数愈多,ET值提高愈多或Q′值增加愈多。 2.2.2 沉淀与气浮设备概述 (1) 沉淀设备 平流式沉淀池的工艺见图2.5,由流入装置、流出装置、沉淀区、缓冲层、污泥区及排泥装置等组成。 流入装置由设有侧向或槽底潜孔的配水槽、挡流板组成,起均匀布水与消能作用。挡流板入水深不小于0.25米,水面以上0.15~0.20米,距流入槽0.50米。 流出装置由流出槽与挡板组成。流出槽设有自由溢流堰,溢流堰严格水平,既可保持水流均匀,又可控制沉淀池水位。为此,溢流堰常采用锯齿形堰。溢流堰最大负荷2.9L/m·s(初次沉淀池),2.0 L/m·s(二沉池)。为了减少符合、改善出水水质,溢流堰可采用多槽沿程布置,如需阻挡浮渣随水流走,流出堰可用潜孔出流。出流挡板入水深0.3~0.4米,距溢流堰0.25~0.5米。 缓冲层底作用是避免已沉污泥被水流搅起以及缓冲冲击负荷。 污泥区起贮存、浓缩污泥以及排除污泥的作用,其排泥方法一般可通过静水压力和机械排泥方法予以排除。   斜管(板)沉淀池的构造形式如图2.6所示。图2.6中,安装斜板或斜管的区域为沉降区,沉降区以下依次为入流区和污泥区,沉降区上面为出流区。沉淀池工作时,水从斜板之间和斜管内流过,沉落在斜板、斜管底面上的泥渣靠重力自动滑入泥斗。这种沉淀池常用穿孔整流墙布水,以穿孔管或淹没孔口集水,也可在池面上增设潜孔式中途集水槽使集水更趋均匀。集泥常采用多斗式,以穿孔管靠静压或泥泵排泥。 除了上述两种形式的沉淀设备外,还有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辐流式和竖流式沉淀池一般呈圆形或正方形,辐流式沉淀池多用于大中型水厂,而竖流式沉淀池由于池深较大,一般适用于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2) 气浮设备 水处理气浮工艺一般采用分散气浮法 (Dispersed-Air Flotation)和溶气气浮法(Dissolved-Air Flotation)。由于溶气气浮工艺应用较多,这里着重介绍溶气气浮工艺及其相关设备 (1) 溶气气浮法 溶气气浮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下溶于水中并呈饱和状态,然后使废水压力骤然降低,这时溶解的空气便以微小的气泡从水中析出并进行气浮,用这种方法产生气泡直径约为20~100μm,并且可人为地控制气泡与废水的接触时间,因而分离效果比分散空气法好,应用广泛。 根据气泡从水中析出时所处的压力不同,溶气气浮又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空气在常压或高压下溶于水中,在负压下析出,称为溶气真空气浮;另一种是空气在高压下溶入水中,在常压下析出,称为加压溶气气浮。 溶气真空气浮的主要特点是气浮池在负压下运行,空气在水中易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的空气量取决于溶解空气量和真空度。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溶气压力比加压溶气法低,能耗较小,但其最大缺点是气浮池构造复杂,运行维护有困难,因此在生产中应用不多。 加压溶气气浮法的操作原理是在加压情况下,将空气溶解在废水中达饱和状态,然后突然减至常压,这时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就成了过饱和状态,以极微小的气泡释放出来,乳化油和悬浮颗粒就粘附于气泡周围而随其上浮,在水面上形成泡沫然后由刮泡器清除使废水得到净化。加压溶气气浮按溶气水不同有全流程溶气气浮、部分溶气气浮和部分回流式压力溶气气浮三种基本流程。 (2) 溶气气浮设备 不论何种溶气气浮流程,其主要设备有加压泵、溶气罐、减压阀和气浮分离设备。 1) 加压泵 加压泵的作用一是提升废水,二是对水气混合物加压,受压空气按享利定律溶于水中。空气通入水中的方法有两种,当空气吸入量小于某温度下废水中空气的饱和溶解量时,在泵前设水射器吸入。这种方式的气水混合好,但水泵必须采用自吸式进入,而且要保持1m以上的水头,此外,空气最大吸入量不能大于吸水量的10%。当空气吸入量大于空气在废水中的饱和溶解量时,可用空压机在水泵出水管上将空气压入,但其量不宜大于吸水量的20%。 2) 溶气罐 溶气罐是一个密封的钢罐。溶气罐的作用是实施水和空气的充分接触,加速空气的溶解,使水、气良好混合。为了防止短路,使水气充分接触,罐内常设水平或垂直的隔板若干块,或在罐内填充瓷环。罐顶设排气阀排除多余的空气。罐底设放空阀,用来排空溶气罐。水气混合物在罐内的停留时间通常为2~3分钟。 3) 减压释放器 减压释放设备是将压力溶气水减压后迅速将溶于水中的空气以极为细小的气泡形式释放出来,要求微气泡的直径在20~100μm。目前生产中采用的减压释放设备分两类:一是减压阀,一是释放器。 4) 溶气水与原废水混合设备 压力溶气水经减压释放设备后,可获得质量较高的微气泡。微气泡与悬浮的粘附,并不取决于它们之间接触时间的长短和相互之间流速的大小,而主要取决于微气泡能否及时均匀地弥散在悬浮颗粒中,并且微气泡能机会均等地与每个悬浮颗粒碰撞粘附。为此经减压释放后的溶气水可考虑与原水(如需加药时,应与加药后的废水)在某一固定的混合设备(或在一段管道中)立即进行充分混合然后将挟气絮凝体均匀地分配在整个气浮池的宽度上,从而达到提高气浮分离效果与降低溶气水量的目的。 5) 气浮分离设备 目前采用的气浮池均为敞开式水池。池子的形状有圆形和矩形两种。近年来,平流式矩形气浮池应用比较广泛,它具有可按比例扩大,构造简单易于设计与施工,经加药反应后的原水容易进入,排泥方便,占地较少等优点。 2.3溶解物质的去除(自学) 2.4有害微生物的去除[消毒(disinfection)](2学时) 概述 一、消毒定义: 将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organisms)灭活,使之减少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人体内致病微生物主要包括: 病菌(bacteria)、原生动物胞囊(protozoan oocysts and cysts)、病毒(viruses)(如传染性肝炎病毒、脑膜炎病毒)等。 消毒与灭菌(sterilization)不同:灭菌是消灭所有活的生物。 评价指标:(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卫生部, 2001.6) 细菌总数:<100个/mL 总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粪大肠菌群: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 二、消毒简史 1854年 John Snow 在伦敦发现霍乱(cholera)与饮用水密切相关 1881年 Koch 发现氯可以杀死细菌 1902年 比利时的Middleheike市首次在公共水处理中采用氯消毒 三、消毒方法: 化学药剂(氧化剂等) 物理法(热和光) 机械法(格网、膜) 辐射((射线、电子束) 四、消毒机理 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 破坏细胞壁;(2)改变细胞通透性:(3)改变微生物的DNA或RNA;(4)抑制酶的活性 氯消毒 氯化作用(chlorination)常用作消毒的同义词。 一、氯消毒原理 氯易溶于水中,在清水中,发生下列反应: Cl2 + H2O ( HOCl + H+ + Cl- HOCl ( H+ + OCl- HOCl和OCl-的比例与水中温度和pH有关。pH高时,OCl-较多。 pH>9,OCl-接近100%。 pH<6,HOCl接近100%。 pH=7.54, [HOCl]=[OCl-] HOCl和OCl-都有氧化能力,但细菌是带负电的,所以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HOCl的作用来消毒的。只有它才能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透细胞壁到细菌内部,破坏细菌酶系统。实践也表明pH越低,消毒作用越强。 有关氯消毒理论仍有待研究。 如果有氨存在: NH3 + HOCl ( NH2Cl + H2O NH2Cl + HOCl ( NHCl2 + H2O NHCl2 + HOCl ( NCl3 + H2O 其比例与pH有关。 pH>9,一氯胺占优势 pH为7时,一氯胺和二氯胺同时存在。 pH<6.5时,二氯胺 pH<4.5时,三氯胺 氯氨的消毒也是依靠HOCl。只有HOCl消耗得差不多时,反应才会向左移动。 因此,有氯胺存在时,消毒作用比较缓慢。 如氯消毒5分钟,杀灭细菌99%以上,而用氯胺消毒,相同条件下仅杀灭50%。 三种氯胺中,二氯胺消毒效果最好,但有嗅味。三氯胺消毒作用极差,且有恶嗅味。 自由性或游离性氯(free available chlorine):HOCl、OCl- 化合性氯或结合性氯(combined available chlorine): 二、消毒动力学 1. 接触时间的影响: 在一定消毒剂的浓度下,消毒速度可用Chick定律(1908年)表示: - dN/dt = k N ,N:t时刻活的微生物数目;k:反应速率常数;t:反应时间 ,  2. 浓度的影响(modified Chick/Watson Equation)  k’:比反应速率常数  在给定的灭活率条件下,在log-log坐标上,作C和t之间的关系,可求得n:n=1 浓度和时间都同等影响;n>1 浓度影响大;n<1 时间影响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视n=1。 CT 值作为消毒剂消毒能力的判断指标。 三、加氯量 加氯量=需氯量+余氯 需氯量:灭活水中微生物、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部分。 余氯:出厂水接触30分后余氯不低于0.3mg/L;在管网末梢不应低于0.05mg/L。 加氯曲线: 水中无任何微生物、有机物等,加氯量=余氯,图18-2中的① 水中有机物较少时,需氯量满足以后就是余氯。图18-2中的② 当水中的污染物主要是氨和氮化合物时,情况复杂。 见图18-3。 H:峰点,B:折点 OA段:水中杂质把氯消耗光。 AH段:氯与氨反应,有余氯存在,有一定消毒效果,但余氯为化合性氯,其主要成分是一氯氨。 HB段:仍然是化合性余氯,加氯量继续增加,氯氨被氧化成不起消毒作用的化合物,余氯反而减少。 BC段:B点以后,出现自由性余氯。 加氯量超过折点需要量:折点氯化 当原水游离氨<0.3mg/L时→→加氯量控制在折点后 当原水游离氨>0.5mg/L时→→加氯量控制在峰点前 四、加氯点: 滤后加氯 滤前加氯――混凝剂投加时加氯,提高混凝效果。 管网中途加氯 五、加氯设备与工艺 1. 加氯设备 一般用氯气:有毒气体,在6-8气压下变成液氯 使用时采用氯瓶。干燥氯气和液氯对钢瓶无腐蚀作用,但遇水或受潮则会严重腐蚀金属。因此,必须严格防止水和潮气进入氯瓶。 加氯机:转子加氯机 2.加氯工艺 六、氯化消毒副产物 有机物与氯生成有机氯化物,三卤甲烷。 我国新标准规定了三卤甲烷(THMs)浓度,包括:氯仿、溴仿、二溴一氯甲烷和一溴二氯甲烷四种物质。 1993年美国制订的消毒剂-消毒副产物方案中建议: THMs 80 (g/L, 卤乙酸(HAAS):一共五种(一氯乙酸、二氯乙酸、三氯乙酸、一溴乙酸、二溴乙酸),五种之和在1997年低于60 (g/L,2000年低于30(g/L。 其它消毒法 一、氯氨消毒 优点:水中含有有机物和酚时,氯氨消毒不会产生氯臭和氯酚臭,大大减少了THMs的产生,能保持水中余氯较久。 但作用缓慢,杀菌能力比自由氯弱。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 人工投加氨可以是液氨、硫酸氨或氯化氨。 氯和氨的投加量视水质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采用氯:氨=3:1~6:1 采用氯氨消毒时,一般先加氨,再加氯。 二、二氧化氯消毒 ClO2在常温下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具有刺激性。溶解度是氯的5倍。极不稳定,气态和液态ClO2均易爆炸。故必须以水溶液的形式现场制取。 制取方法: 亚氯酸钠和氯制取: Cl2 + H2O → HOCl + HCl HOCl + HCl +2NaClO2 → 2 ClO2 + 2NaCl +H2O 用酸与亚氯酸钠制取: 5NaClO2 + 4HCl → 4 ClO2 + 5NaCl + 2H2O ClO2既是消毒剂又是氧化能力很强的氧化剂。 对细菌的细胞具有较强的吸附和穿透能力,灭活能力强。 不会与水中有机物作用生成有机氯化物。甚至本身的氧化能力能去除THMs前驱体。 ClO2消毒能力比氯强。 ClO2不水解,消毒受pH影响较小。 ClO2余量能在管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 作为氧化剂,能去除或降低水的色度等。 但ClO2本身和副产物ClO2-对人体血红细胞有损害。有报道认为还对人的神经系统及生殖系统有损害。 三、臭氧消毒 作用:既是氧化剂,又是消毒剂,渗入细胞壁。 作为消毒剂,不会产生三卤甲烷副产物,杀菌和氧化能力比氯强。但由于臭氧在水中不稳定,易散失,因此在O3之后,往往需要投加少量的氯等。 欧洲普遍用臭氧处理饮用水,在美国也逐渐流行。 但近年来臭氧化的副作用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中大分子物质变成分子较小的中间产物,可能有毒性。或者中间产物和氯作用后致突变反而增强。 四、其它 次氯酸钠消毒:次氯酸钠发生器食盐电解:NaCl+H2O(NaOCl+H2(紫外线消毒:消毒速度快,几十秒钟即能杀菌;不影响水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操作简单 电化学消毒:消毒效率高 污水消毒 污水经一级或二级处理以后,水质大大改善,细菌含量也幅度降低,但细菌的绝对值仍很高,并存在有病原菌的可能。因此在排放之前或回用之前,应进行消毒。 一般采用氯消毒: Cl2 污水 → 混合池 → 接触池 → 排放 加氯量: 一般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加5-10mg/L 接触时间:30分, 余氯量:>0.5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