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沉淀
第2章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4学时)
本章教学内容:
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溶解物质的去除,消毒
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物化处理的主要方法,掌握粗大颗粒去除的原理,掌握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去除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2)了解溶解物质的处理方法,掌握几种重要方法的去除机理,掌握消毒原理,熟悉常用的几种消毒方法;
(3)了解水的其他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
格柵、沉砂池、沉淀、消毒
本章习题: P200 1, 7, 9, 18,30
2.1粗大颗粒物的去粗
格栅:去除污水中悬浮物,保证泵正常的工作,减轻提升水位,对于减少土方的开挖量有效。
设施:截流构筑物。截流构筑物的种类如:格栅,筛网,滤池。
重力分离 ——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
2.1.1格栅
1、定义(definition):由一系列平行的栅条,
2.作用:去除大颗粒悬浮物,保证有序进行。
3.分类:
按形状分为:(1)平面格栅(2)曲面格栅
格栅按照间距来分:粗格栅;中格栅;细格栅
按清渣的方式来分:
人工清渣:W≤ 0.2m3 /d;可采用人工清渣,安装角度为 30°-45°
机械清渣:分为 (1)固定式 (2)活动式(3)回转耙式
2.1.2沉砂池
作用:去除无机砂,并非有机砂。
分类:( 1)平流式沉砂池(2)曝气沉砂池(3)多尔沉砂池(4)钟式沉砂池
??平流沉砂池
1、构造见课本 71页
2、平流沉沙池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平流沉沙池的适应性强,效果稳定
缺点:占地面积大,沉沙池中含有15%的有机物,为后续处理增加困难。
?? 曝气沉砂池
50年代以后,主要以曝气沉沙池为主,优点为:
特点:①沉砂中有机物含量小于 5%
②具有预曝气、除臭、防止厌氧分解,除泡和加速分离作用
构造和工作原理
?? 构造:①形状:矩形 ②有 I=0.1-0.5坡度,坡向集砂槽 ③集砂槽侧有曝气装置,距池底0.6- 0.9m
?? 工作原理:水平运动,旋流运动
?? 设计: 同沉淀池
2.2沉淀(混凝、澄清和过滤部分自学)
一、原理
利用颗粒与水的密度之差,比重>1,下沉
比重<1,上浮
沉淀工艺简单,应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去除100um以上的颗粒
给水处理――混凝沉淀,高浊预沉
废水处理――沉砂池(去除无机物)
初沉池(去除悬浮有机物)
二沉池(活性污泥与水分离)
二、分类★
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
(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期、给水混凝沉淀)
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
(高浊水、二沉池、污泥浓缩池)
压缩沉淀: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污泥得到浓缩。
★自由沉淀(discrete particle settling)
一、颗粒沉速公式(Stokes’ law)
假设沉淀的颗粒是球形
所受到的重力为F1= 1/6 ( d3 ((p - (l ) g
所受到的水的阻力F2=CD (l u2/2. (( d2/4)
CD与颗粒大小、形状、粗造度、沉速有关。
平衡时:F1=F2
可得到沉速(terminal velocity)计算公式(对球形颗粒):
对于非球形颗粒:
(:形状系数
CD与Re有关。
Re<1, CD= 24/Re
(:水的动力粘度,Pa s
该公式难以反映实际,因为实际中颗粒大小不一,不是球形。
但可以了解u的影响因素。
此外,一般d难以测定,在层流区,颗粒太小。可以通过测定u,算出d(注意是名义上的)。
二、颗粒沉淀实验
在ti时,从底部取样,测定Ci
计算
ti( ui = h/ti
Ci ( pi = Ci/C0
pi:沉速小于ui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比重
p-u 曲线(颗粒粒度分布曲线)
4.颗粒去除率
在t0 时, u(u0 的颗粒全部去除
u<u0 的颗粒部分去除
hi/h = uit0/(u0t0) = u/u0
通过实验可绘制以下曲线:
E-t 曲线 E-u曲线(与水深无关)
中部取样法:
P= (C0-C)/C0 *100%
三、理想沉淀池
假设:
颗粒为自由沉淀
水流水平流动,在过水断面上,各点流速相等。
颗粒到底就被去除。
水平流速v=Q/(h0 B) B: 池宽
考察顶点,流线III:正好有一个沉降速度为u0的颗粒从池顶沉淀到池底,称为截留速度。
u(u0的颗粒可以全部去除
u<u0的颗粒只能部分去除
去除率为E=ui/u0 = ui/(Q/A)
q=Q/A =u0 表面负荷或溢流率
对于颗粒沉速小于uo的颗粒来讲,去除率为
E=ui/uo = ui/(Q/A)
由上式可知,颗粒在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只与表面负荷有关,而与其它因素(如水深、池长、水平流速、沉淀时间)无关。 (Hazen 理论,1904年)
但实际沉淀池是偏离理想沉淀池。
从上式反映以下两个问题:
1)E一定,ui越大,表面负荷越大,或q不变但E增大。ui与混凝效果有关,应重视加强混凝工艺。
2)ui一定,增大A,可以增加产水量Q或增大E。当容积一定时,增加A,可以降低水深――“浅层理论”。
斜管斜板沉淀理论(浅层理论)
斜板、斜管沉淀池是根据浅层沉降原理设计的新型沉淀池。与普通沉淀池比较,它有容积利用率高和沉降效率高的明显优点。
设有一理想沉淀池,其沉降区的长、宽、深分别为L、B和H,表面积为A,处理水量为Q,表面负荷为q,颗粒沉速为uo,则由公式2-11,可得Q=uoA。由此可见,在A一定的条件下,若增大Q,则uo成正比增大,从而使uuo的颗粒所占分率(1-po)和u<uo的颗粒中能被去除的分率u/uo都减小,总沉降效率ET相应降低;反之,要提高沉降效率,则必须减小uo,结果Q成正比减小。以上分析说明,在普通沉淀池中提高沉降效率和增大处理能力相互矛盾,二者之间呈此长彼落的负相关系。
但是,如果象图2.4那样,将沉降区高度分隔为n层,即n个高度为h=H/n的浅层沉降单元,那么在Q不变的条件下,颗粒的沉降深度由H减小到H/n,可被完全除去的颗粒沉速范围由原来的uuo扩大到uuo/n,沉速u<uo的颗粒中能被除去的分率也由u/uo增大到nu/uo,从而使ET值大幅度提高;反之,在ET值不变,即沉速为uo的颗粒在下沉了距离h后恰好运动到浅层的右下端点,那么由和可得v′=nv,即n个浅层的处理水量Q′=HBnv=nQ,比原来增大了n倍。显然,分隔的浅层数愈多,ET值提高愈多或Q′值增加愈多。
絮凝沉淀(flocculent settling)
特点:
在沉淀过程中,颗粒变大,沉淀变大。
悬浮物的去除率不仅与沉速有关,而且与深度,时间有关。
无理论描述公式,只能通过沉淀实验预测沉淀效果。
拥挤沉淀 (Hindered (Zone) settling)
特点:
发生在SS浓度较高的情况
分层沉淀,出现清水-浑水交接面
A:清水区
B:等浓度区(与原水颗粒浓度相同)或称受阻沉降层
颗粒沉速等于界面(1-1面)沉降速度,等速下降(Vs)
C:变浓度区
颗粒浓度由小变大
D:压实区
颗粒沉速从大――小
悬浮物缓慢下沉是这一区内悬浮物缓慢压实过程
界面(2-2面)以一定速度上升
沉淀开始,1-1面下降,2-2面上升
当t=tc时,1-1面和2-2面相遇时,临界沉降点
当再延长沉降时间,污泥层就会发生压实。
分区的条件:最大颗粒粒径/最小颗粒粒径<6
发生在:混凝后的矾花(>2-3g/L)
活性污泥>1g/L
高浓度泥沙>5g/L
压缩沉降:又叫污泥浓缩,底部的颗粒受到上部污泥重力的作用,颗粒间的孔隙水被挤出。
沉淀池或沉淀设备
一、分类
平流式
竖流式
辐流式
斜流式
二、平流式沉淀池
进水区、沉淀区、存泥区、出水区
1.构造
1)进水区(如右图)
流量均匀分布
可采用配水孔或者缝
给水中,通常采用穿孔花墙 v<0.15-0.2 m/s
2)沉淀区
水力条件要求:
减少紊动性:紊动性指标Re = vR/( (:运动粘度
提高稳定性:弗劳德数Fr =v2/Rg (Fr高,表明对温差、密度差异重流和风浪的抵抗能力强。
同时满足的只能降低水力半径R,措施是加隔板
L/B>4, L/H>10
水流速度的控制也很重要
适宜范围:10-25 mm/s(给水)
5-7mm/s(污水)
3)出水区
出水均匀。通常采用:溢流堰(施工难)
三角堰(对出水影响不大)
淹没孔口(容易找平)
控制单位堰长的出水量:
给水:<500 m3/(m d)
初沉:<2.9L/(m s)
二沉:1.5- 2.9 L/(m s)
4)存泥区及排泥措施
泥斗排泥
靠静水压力 1.5 – 2.0m,下设有排泥管
多斗形式,可省去机械刮泥设备(池容不大时)
机械排泥
带刮泥机,池底需要一定坡度
虹吸吸泥车
2.设计计算
1)设计参数的确定
u0或T0
由沉淀实验得到 选u0时,絮凝性颗粒-----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
选T0时,无论颗粒的性质如何-------池深要与实验柱高相等
考虑水流的影响
u设=u0/1.25-1.75 T设=1.5-2.0 T0
在数值上,q设=u设
根据经验:
q设(m3/m2h) T设(h)
给水处理(混凝后) 1-2 1-3
初次沉淀池 1.5-3 1-2
二次沉淀池(生物膜法后) 1-2 1.5-2.5
(活性污泥法后) 1-1.5 1.5-2.5
2)设计计算
以q来计算
A =Q/q设
L=3.6 v T;T:水力停留时间
水流流速v=10-25mm/s(给水)
5-7mm/s(污水)
宽度B=A/L
以T来计算
计算有效体积V =Q T
选池深H(3.0-3.5m)
计算B=V/(LH) L=3.6 v T
校核水流的稳定性,Fr =10-4~10-5之间。
二、竖流式沉淀池
水流上升速度v
颗粒沉速>v,下沉
(v, 沉不下来
根据沉淀实验得u0---u设;v设≤u设
沉淀去除率=1-p0
无沉淀资料时,对于生活污水,v设=1.5- 3 m/h, T设=1 – 2.0 h
由v设→A=Q/v设 注意:A的算法
→直径(
由T设→H=v设T设
(/H<3,使水流接近竖流,(<10m
注意:中心管的流速不宜太大,<30mm/s
适用于小水深,池深大,但沉淀效果较差
排泥方便,占地小。
三、幅流式沉淀池
1.中央进水幅流式
带刮泥机:中央驱动式
周边驱动式(使用较多)
(=20-30mm,(>16mm
适用于大水量,但占地大,机械维修,配水条件差
由于水流速度由大――小
颗粒沉降轨道是曲线。
计算:由q设――A=Q/q设
H=u设T设
u设:1.5-3m/h; T设:1.5-2.5h
2.向心幅流式
周边进水――中心进水:进水断面大,进水易均匀
周边进水――周边出水
向心式的表面负荷可提高约1倍。
四、斜板(管)沉淀池
1.原理
沉淀效率—ui/ u0(Q/A)
在原体积不变时,较少H,加大A,可以提高沉淀效率或提高Q
(浅层理论
1904年 Hazen 提出
1945年 Camp认为池浅为好
1955年 多层沉淀池产生(Fr和Re可以同时满足)
1959年 日本开始应用斜板
1972年中国汉阳正式应用
断面形状:圆形、矩形、方形、多边形
除园性以外,其余断面均可同相邻断面共用一条边。
水力半径 R>d/3 ---------斜板
R≤d/3 --------斜管
斜管比斜板的水力条件更好。
材质:
轻质,无毒
纸质蜂窝、薄塑料板(硬聚氯乙烯、聚丙烯)
2.构造
1)异向流
异向流基本参数:
(=60度,L=1-1.2m
板间距 50-150mm
清水区 0.5-1.0 m
布水区 0.5-1.0 m
u0=0.2-0.4 mm/s, v(3 mm/s
Q设=(u0(A斜+A原) (:0.6-0.8,斜板效率系数;A斜:斜板在水平面的投影面积
2)同向流
水流促进泥的下滑,斜角可减少到30-40度
沉淀效果提高,但构造比较复杂,使用少
Q设=(u0(A斜-A原)
3)横向流
使用少,结构和平流式沉淀池较接近,易于改造,但水流条件差(Re大),难支撑
Q设=(u0A斜
3.优缺点
优点:沉淀面积增大,水深降低,产水量增加
q=9-11m3/(m2 h)
平流式q<2 m3/(m2 h)
层流状态Re<200,平流式>500
缺点:停留时间短(几分钟),缓冲能力差
对混凝要求高
耗材,有时堵,常用于给水处理,和污水隔油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