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 观 经 济 学上海水产大学经贸学院 杨正勇
第一章 导论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1)
一、经济统计学家开始收集并系统处理有关宏观变量的总量数据,这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方面意识到需要更好的统计情报,这项工作首推Simon Kuznets领导当时的美国经济研究局进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后来Richard Stone将国民帐户系统化。)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2)
二、产生了经济波动并认识到经济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经济衰退使很多人失去工作;通胀使购买力下降,影响生活水平。所以要求解释原因,探求消除或控制的方法,以减轻波动。同时,正是由于对上述数据的改善,才使得对商业周期的经验性认识获得的进展,这项工作是Wesley Clair Mitchell在NBER的研究,可以明显地看出商业周期过程中有规则的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3)
三、凯恩斯革命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
(Keynes提出了一个解释大萧条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控制大萧条的政策措施。这将宏观经济学推入了现代的进程。其理论集中在《通论》中,中心论点是市场经济并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的摇摆,会影响商业投资总水平。所以,只有实施政策才能抑制波动(衰退)。他的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1,凯恩斯理论。(Keynes)
2,芝加哥学派。(Friedman)
3,理性预期学派 。(Lucas)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Barro)
5,新凯恩斯主义 。(Mankiw)
6,……
现代宏观经济学概述定义:以经济总量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资源的利用问题,即要实现无通胀(或者低通胀)的充分就业。
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本来不应该有微观与宏观之分,这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见宏观经济学形成的三个原因)
研究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
宏观经济主要研究的问题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商业周期 (Business cycle)
失业 (Unemployment)
通货膨胀 (Inflation)
贸易余额(Balance of trade)
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规律性。在近两个世纪中,发达经济的主要宏观经济事实是产出的增长,如:增长的来源是什么?Solow在1970年用不太严谨的方式对此进行分解(在规模收益不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当然,GNP的年度之间并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波动的。本世纪以来,美国出现19次完整的商业周期,因而理解商业周期成为又一基本的问题。
增长的问题?
增长的速度是否是越快越好?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比过去富?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而有的国家穷?
增长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如何来检验它?
……………
商业周期国民收入在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呈现周期性上下波动?在描述产出波动的特征时,经济学家努力从周期中分离出趋势,这种分解可以看成是没有经济意义的纯统计学问题,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波动的背后经济沿着一条基础的增长路径发展,它可被视为趋势。解决问题的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将经济视作受到两类冲击的影响,某些冲击对产出有持久的影响-持久冲击,而另一类冲击对产出有暂时的影响。
商业周期问题?
是什么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振荡?
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可以区分吗?
如何来平抑周期性的波动,而又能避免调节过渡?
…………
失 业失业率是当前没有工作而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全部劳动者的比例。失业率并不存在一个分辨得清的长期趋势。美国的平均为6%左右,在大萧条时达25%左右。
失业的问题?
为什么失业率有差异?
能否达到100%的就业?
………
通货膨胀度量通胀的指标为CPI,即一国经济中消费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其权数取决于消费者花费在不同商品上的份额。关键问题是一国通胀的长期平均水平由什么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短期波动由什么决定?前者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方法有关,后者与预算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化有关,或者说与货币政策的变化有关。
通货膨胀的问题?
什么样的通胀是有益的?为什么?
通胀取决于什么根本性的因素?
…………
贸易余额度量一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国际贸易、国际收支、汇率。(贸易形式,如进出口品种、贸易条件,如价格水平则属于微观问题)贸易余额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短期与长期变动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解贸易余额的一个关键是理解贸易不平衡与国家间的金融流量密切相关。
贸易问题?
经济政治多元化与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贸易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制定汇率制度?
如何看等区域性的货币共同体?
……………
2003年上海口岸外贸开门红
新年伊始,上海口岸外贸喜获开门红。上海海关透露,1月份上海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14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出口货物总值76.78亿美元,增长32.4%。另外,由于今年降低了3000多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配额商品的配额总量,并取消了50种机电产品的限制进口管理措施,因而极大地刺激了进口增长,进口货物总值63.34亿美元,增长67.9%。
第二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测定
GDP的定义
GDP核算的基本方法
国民收入的恒等关系
潜在的国民收入
GDP的定义指一个经济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用其区域内的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定义中有六点值得注意。
GDP定义中的几个注意点市场价值的概念(名义与实际);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含中间产品;
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指销售的;
是一定时间内的;
GDP与GNP的区别;
不包括非市场活动市场价值的概念
Market value
名义与实际(Nominal and Real)
名义:产品量与当前价格的积;
实际:产品量与相对基年的价格的积;
名义/实际=GDP价格指数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Fini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
最终产品:不重复出售而最终地使用。
中间产品:重复出售的产品。
问题?如何来区分,是否可以从物理属性上来区分?
生产与销售区分生产和销售的关键在于确定GDP的时间概念。
生产一定是统计时期区间内的,而销售的不一定是统计区间内的。
时间概念统计时间的区分:年、季、月等
GDP与GNP
比较两者的差别:
从区别说明什么一个现象?
非市场活动市场活动:
非市场活动:
GDP指标的局限性不能测度福利水平;
不能反映出收入分配;
不能说明环境状况。
福利水平的修正
GDP越大,福利水平不一定越大。
有两个国家的人均GDP相同,哪一个国家居民具有较大的福利?
(福利测度:人均劳动强度、人均接受教育程度、单位人口的医生数目等)
收入水平的差异两个国家人均GDP一样,收入水平是否一样?
(这里主要取决于什么原因?)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收入=支出=产出;
收入法;
支出法;
从国民收入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收入法与支出法的说明收入=支出=产出收入法工资、利息与地租;
非公司企业收入(医生、律师等);
公司的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红利与未分配利润);
企业转移支付与间接税(附加在产品成本之上,是市场价值的一部分);
资本折旧。(是总投资的一部分)
支出法个人消费;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
货物与劳务的净出口。
个人消费
(C)包括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但建造住宅不算在其内;
消费一旦支出就直接形成厂商收入,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节俭悖论企业投资
(I)增加或替代资产的过程
K=I+d K(K 资本存量,I为投资量,d为折旧率)
第一种分类法: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私人用于股票等虚拟资本上的投资在经济学意义上不能算为投资投资的另一种分类
(1)存货投资:意愿存货投资
非意愿存货投资
(2)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购买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特征:与C、I、(X-M)不同,核算时按成本法核算净出口
X-M
为什么在核算时要用净出口?
从国民收入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GNP-(本国的要素在国外所创价值-外国的要素在本国所创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企业间接税和津贴之差)
国民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与社会保险税+政府与企业的转移支付+股息红利等)
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与非税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消费+储蓄核算的恒等关系两部门情形;C+I=C+S 即I=S
三部门情形;C+I+G=C+S+T
即I=S+(T-G)
四部门情形。C+I+G+(X-M)=C+S+T
即I=S+(T-G)+(M-X)
两部门情形两部门的说明:P287图两部门情形;C+I=C+S
即I=S
三部门情形三部门的说明:P289图
C+I+G=C+S+T
即I=S+(T-G)
T为净税收四部门情形四部门的说明:
C+I+G+(X-M)=C+S+T
即I=S+(T-G)+(M-X)
潜在GDP(1)
概念,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资源在正常情况下的最大产量.
GDP*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增长的。主要是来自劳动生产率。
OKUN定律:GDP*增长率为x%,如果现实的GDP增长率为(x+3)%,则失业率会下降1%。
OKUN定律
OKUN定律:GDP*增长率为x%,如果现实的GDP增长率为(x+3)%,则失业率会下降1%。
潜在GDP的引伸从潜在GDP以及OKUN定律,如何看待GDP的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关系?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简单分解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理论;
乘数理论;
投资理论;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C由什么决定?(收入、价格、偏好、财产状况、风俗习惯等)
Keynes 认为,C与Y有关系。
即:C=C(Y)这就是Keynes的消费函数。
S=Y- C,为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0<mpc<1;(一般情况下它是递减的)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0;
两部门中,Y=C+S,所以有:mps+mpc=1
边际储蓄倾向mps; mps=1-mpc.
平均储蓄倾向aps; aps=1-apc.
线性函数
C=a+bY;b为边际消费倾向;
每个消费者的b都不一样。
S=-a+(1-b)Y;
注意:每个人的b都不一样。为什么?
消费理论
Friedman的持久收入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Modigliani 的生命周期说(Life-cycle Model);
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持久收入说结论:家庭在生命过程中平滑地消费,若有暂时的冲击,只要持久收入不变,则消费也不会变化。
问题:如何知道持久收入?
回答:用适应性预期的办法来预测持久收入。 即:E[Yp]=(1-a)E[Yp-1]+Yp-1
生命周期说这一理论与上述的持久收入说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人们总是谋求一生中消费支出的一个理想分布;
W
相对收入说主题:模仿与追求更高生活水平。
结论:家庭的消费占其收入的份额取决于其相同社会阶层的相对水平。即邻居的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增加,即使自己收入没有增加,但消费也是增加的,在消费方面力求向别人看齐。
家庭与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不等于家庭消费函数的加总;因为这与下列因素有关系:
与国民收入分配有关;
与政府的税收政策有关;
与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占的比有关(比越大,消费少);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当C=a+bY,I为外生变量,求Y的值?
解:由两部门的恒等式,有:
Y=C+I
将C=a+ bY代入上式,得:
Y=(a+I)/(1-b)
投资变化的影响在Y=(a+I)/(1-b)中,设a=100,b=0.8,I从100变化为200时,求这时的收入变化。
解: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
Y的净增加为500。
问题:为什么投资增加100,国民收入增加500?
乘数理论当投资增加100时,这是用来购买投资品的,这就意味着生产这些投资品的企业收入增加了100,这一收入的增加又使得这些员工的消费增加100×0.8;消费增加又使得生产消费品的员工的收入增加80,其消费增加100×0.8×0.8,……依此下推,最终经济社会的总收入增加
100+100×0.8+100×0.82+…100×0.8n-1=500
投资乘数在Y=(a+I)/(1-b)式中,用Y对I求一阶导数得到:
dY/dI=1/(1-b)
这就是投资乘数,令其为KI。
加入政府部门的情形消费函数的变化
C=a+bYd,其中Yd为可支配收入,
Yd=Y-T+Tr; T=T0+tY; Tr为外生变量,它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由Y=C+I+G,I与G为外生变量,得出Y为:Y=(a+I+G-bT0+bTr)/[1-b(1-t)]
各种乘数从Y=(a+I+G-bT0+bTr)/[1-b(1-t)]式中可以利用求一阶导数的方法求出各种乘数,即:
1,投资乘数(KI);2.政府支出乘数(KG);3.税收乘数(KT);4.转移支付乘数(KTr);5.平衡预算乘数( KBS=KG+KT )。
两部门与三部门乘数比较问题1:为什么两部门的投资乘数比三部门的大?
问题2:这些乘数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
投资理论投资的决定
1.投资与利率;
2.资本的边际效率;
3.投资的边际效率;
投资理论
1.q理论;
2.投资与税收和补贴;
3.存货投资
投资与利率投资与利率(宏观上讲的投资都是指实物投资,不包括金融市场的投资。)
这里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I多少取决于预期利润率以及借进款项的成本与资本物的折旧之和;(为什么?)
即使是自有资本,也要考虑机会成本;
一般而言,I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为什么?)
有关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基础利率决定的中外差异基础利率是最为安全的资产的收益率,在中国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而美国则为一年以内短期国债利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a.Keynes 认为,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重置成本。(计划投资时预期的按复利方式计算的利润率)
b,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供给增加,收益下降)
MEC曲线形状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
MEC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
因为:当利率下降时,所有的企业都要增加投资,资本的价格会上升,实际的投资水平要相对下降,即MEI曲线处在MEC曲线的下方。
MEI曲线的形状投资理论(1)
企业是许多个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如何来决定投资呢?管理者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只有尽力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使股东的财富最大化,然后由股东来决定具体的投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什么好处?)
投资理论(2)
Tobin的q理论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存货投资模型
Tobin的q理论(1)
定义q:q=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
It=Kt-Kt-1,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有助于衡量资本存量的缺口;
1.当q>1时,投资要增加;
2.当q<1时,投资要减少。
Tobin的q理论(2)
企业的q值可以看成是这个企业每支付一单位资本未来红利的贴现值,假定资本存量固定不变,MPK不变,折旧为d,则每单位资本的红利为MPK-d,则q:
q=(MPK- d)/r
若MPK>r+d,则q>1;
若MPK<r+d,则q<1。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1)
企业必须交税,同时接受各种补贴,这些因素会影响厂商的投资行为。这部分主要是HARVERD的Dale Jorgenson 和STANFORD的Robert Hall做出的。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2)
模型:
假定对企业的利润征税税率为t,则投资$1的边际收益为MPK(1-t);购买投资品的补贴率为s,若借入的成本为r,实际的折旧为d,则$1资本存量增加的成本为(r+d)(1-s); 因此,厂商投资于:
MPK(1-t)= (r+d)(1-s) 之时。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3)
问题1: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净激励?
问题2: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负激励?
问题3:讨论这一简单模型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净激励?
存货投资(1)
问题:存货持有量为什么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投资的动机是什么?
类型:存货投资有三种类型,即生产的原始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及向客户销售的成品。
存货投资(2)
对于原始投入存货投资的动机:
人们不可能每天订货,这是没有效率的;旨在降低最终点产品的生产成本;
[日本引入just-in-time管理,将实际存货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又能使供应商能在需要时交付生产投入。]存货投资(1)
存货投资(3)
对于半成品:旨在稳定生产。{降低成本}
对于最终产品:一是使生产平衡进行,二是满足市场订单的变化。{避免缺货,将市场让给别人,再去争取时面临消费者的转移成本。}
第四章 货币的供求与金融市场简介在投资理论中,我们仅仅知道投资与利率的关系,然而,利率本身又是如何来决定的呢?
知道,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利率是货币的价格.
主要内容
货币的供给;
货币的需求;
利率的决定。
货币的供给货币产生的历史;
货币的计量;
银行体系;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创造;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产生的历史金银的形式出现;(供给量有限,且不易磨损)
铸币的出现;(方便交易)
保存铸币的收据;(纸币的前身)
纸币与硬币发行的权利逐步集中到央行身上;
货币的计量(1)
M1=银行之外流通中的货币(通货,即纸币与硬币)+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票帐户存在的活期存款,如旅行支票。
货币的计量(2)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美国的口径:
M2=M1+小额定期存款(<$10,000)+短期储蓄存款(<1年以下的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帐户(银行间的存款准备金贷款)
货币的计量(3)
M3=M2+大额定期和其它一些流动性差的金融资产,如债券等。
M1、M2、M3的划分只是一个统计口径,前两者是经济学和政府经常用的概念,后者不常用。这里的区分并不涉及货币与经济的运行。
银行体系央行;(我国央行的情况)
商业银行;(我国原有的四大专业银行,后逐步向商业化靠,而政策部分让位于发展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机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央行的任务央行是一国最高的金融当局,具有三个主要的任务。
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
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也为他们保管存款准备金,并办理全国结算业务;
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税收款和公债款等作为国库存的活期存款,并代办各种转帐;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执行货币政策;监督与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央行的独立性央行行为的独立性能够促使政府不断执行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政府最为方便的就是不断印刷货币,来应付和解决各种矛盾,给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什么样的长期影响?)
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之所以称为商业银行,是因为初期绝大部分的借款人经营商业。后来一直沿用。其主要的业务有三个:
1、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2、资产业务; (放款与投资)
3、中间业务。 (代客户办理支付事项和其它的委托事项)
存款准备金目的:为了商业银行的安全;
手段:央行通过法律形式来规定的;
形式: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商业银 行自己库存,以应付零星的提款 需要。二是将准备金存入央行。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主要是放在 央行里)
存款创造(活期)(1)
设法定准备金率为20%:
存款创造(活期)(2)
设存款用D表示,原始存款用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为rd则有:
存款创造中的,漏出”(1)
存款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是有前提条件的,即: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
否则,乘数就会因货币流出货币体系而达不到理论上的值。
存款创造中的““漏出”(2)
若考虑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超过的部分对存款的比率为re。则乘数为( rd + re)的倒数。
若考虑客户不全将收存入银行,而留有rc比率的现金,则存款放大乘数为( rd +re+ rc)的倒数。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央行可控制的因素;
2、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决定的因素;
3、公众的因素。
因此,一国货币供给不仅仅取决于央行的意志与决策,还与公众等的决策有关,它们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上述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央行还要调节利率?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性与外生性:所谓内生性变量是指由经济活动内在决定与制约的变量。外生性是指由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因素决定的变量。
Friendman:主张外生性(基础就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Keynes与Tobin:认为内生的,需要由央行根据经济的运行来决定。
货币的需求
1.何为货币需求
2.学术流派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Keynes 的货币需求函数;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
Tobin的资产选择理论;
货币主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Fisher交易方程:
Fisher对货币需求的定义是从商品供给的角度来定义的,MV=PY,即为了实现一定的交易额(PY)所需的货币流通量
Md=PY/V。
Fisher方程中变量的决定因素(1)
Y的大小取决于:
1、技术状况与可供利用资源的开发程度;
2、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
3、商业信心;
4、消费者的欲望。
Fisher认为,长期中T取决于非货币因素,可以假定T是固定不变的。
Fisher方程中变量的决定因素(2)
V的大小取决于:
1、社会的支付制度;(收支规则,时距)
2、金融制度与习惯;
3、个人的习惯、财富以及对未来收入和价格
变动的预期;
Fisher认为,影响V的因素在短期内是不变的,长期内不受M的影响。
Fisher方程的结论结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就是流通速度的因素,隐藏着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流通。又由于M的变化不会影响V和Y的变化,因此,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唯一地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因此,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供给是影响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货币市场中,当货的实际供给M/P等于货币的需求L(r,Y)时,可以看出货币供给M是决定P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M/P=L(r,Y)来看,有人对此做过经验研究,L对r的的弹性为-0.2,对Y的弹性约为1,如果M不变,要想使P上升一倍,则要求L下降一半,或者说收入下降一半。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1)
影响货币需求的三大因素:
1、人们的实际收入;
2、商品的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3、利率。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2)
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为了进行交易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随收入和价格而增加。)
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人们为了预防不测之需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 随收入而增加。)
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人们为了使得自己的资产组合达到最大化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 随不确定性而增加。)
V=I1/(1+r)1+I2/(1+r)2….+In/(1+r)n+M/(1+r)n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3)
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图形见课本):
Keynes 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r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1)
思想:人们在考虑持有货币时,不仅要想到交易时的方便,而且也应当考虑持有货币所面临的利息损失。
(类似于厂商的存货管理。)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3)
按照鲍莫的观点,设增加一次转换的成本等于tc,收入水平为Yn,利率为i,则交易性货币需求量M*=(tc*Yn/2i)-1/2
货币主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Friendman经过实证研究力图证明下列货币需求函数为稳定的函数:
式中的参数依次为:持久收入,名义财富,预期债券收益率,预期股票收益率,预期通胀率,个人偏好。
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1.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均衡。
2.货币供求相等决定利率水平:
Ms= (kY-hr)P
当Ms/P大于L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见课本363页图)
除利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利率的影响
1.国民收入Y。
2.价格水P。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利率与投资需求函数
MEI(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e-dr
投资需求函数为何向右下倾斜?
(1)投资贷款成本随利率提高而增加
(2)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在报酬递减的情况下,投资成本r不下降,投资不可能增加。
利率与国民收入见365页图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国民收入减少。
第五章 IS—LM模型背景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IS—LM模型
IS—LM模型的背景(1)
从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的支出水平,而总支出水平中投资取决于利率,利率又取决于货币市场的供求,在货币供给一定时利率取决于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又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收入与利率如何同时来决定呢?也就是整个Keynes的理论体系如何在这种类似循环的情况下来进行标准化的解释。
IS—LM模型的背景(2)
为了方便宣传Keynes的理论,英国的J.R,Hicks和美国的A.H,Hanson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同时考察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旨在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确定性关系。他们的分析勾勒出Keynes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被人们看成是对其理论的标准解释。
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斜率;
IS曲线的移动;
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的推导假定在两部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的收支均衡条件为C+I=C+S,即I=S;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I=I(r);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S=S(Y)。
由上面的条件得出利率与收入之间 的函数关系曲线,即为IS曲线。
IS曲线
r
IS曲线的斜率(两部门)
由IS的曲线方程得:
d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
b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
问题:如何理解参数大小影响IS曲线?
IS曲线的斜率(多个部门)
练习1:推出三部门与四部门的IS曲线方程,并考察其对应的斜率。
IS曲线也可通过另一均衡条件得出
Y=(a+I+G+bT0+bTr+X-M0)/
〖1-b*(1-t)+m〗……….(1)
I=e-d*r…………………… (2)
由以上二式可推出:
Y= (a+G+bT0+bTr+X-M0)/
〖1-b*(1-t)+m〗-
d*r/ 〖1-b*(1-t)+m〗
IS曲线的移动影响IS曲线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投资需求变动,即投资函数中的自发性投资e的变动;
2、自发性消费a的变动;
3、政府税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4、净出口额的变动。
IS曲线的移动,既可能是平行移动,又可能是非平行移动。
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以外的任何一点代表产品市场的失衡点。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移动;
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的推导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m=Ms/P=L
货币需求函数为L=L1(r)+L2(Y)=k*Y-h*r
货币供给Ms/P由央行来决定,Keynes认为是一外生变量。
由上面的关系式可以推出货币市场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即LM曲线。
LM曲线的斜率(1)
由上面推出的LM曲线方程为: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斜率取决于k和h,当k一定时,h越大,LM越平坦;h一定时,k越小,LM曲线越平坦。
LM曲线的斜率(2)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知,k和h影响LM曲线的倾斜程度。问题:
h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各种资产的安全性、人们的预期,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等都会影响h的大小。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影响LM曲线位置的因素主要有:
1、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变化;
2、货币交易需求的变化;
3、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当然,如果k和h发生变化,则LM曲线应发生转动。
货币市场的失衡
不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代表的是货币市场的不均衡。
IS—LM模型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失衡状态分析;
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两个市场的失衡均衡利率与收入的变动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工具与功能;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公债;
西方财政构成与分级管理模式;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工具政府购买支出变动;
政府转移支付变动;
税收的变动;
公债的变动。
财政政策功能——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根据经济的不同时期产生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作用。财政政策的这一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是转移支付的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功能财政: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胀的充分就业,达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年度平衡预期算;
周期性平衡预算;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这种盈余与实际的不一样,提出这一概念有两个作用:
1、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的影响;
2、使政策制定者注意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公 债(1)
公债分内债与外债,这里主要针对内债进行分析;
传统的观点:
1、公债与税收一样,是人们的一种负担;
2、公债不仅是当代人的负担,而且也是后代的负担;
公 债(2)
现代的观点:
1、是自己欠自己的债,不构成负担;
2、政府长期存在,即使用税收的办法,也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损失;
3、对于后代而言,公债的发行,促进了资本的形成,加快了增长,从而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当然,在充分就业时增加公债就没有资本的形成,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1)
税分为三级,即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支出也分为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并各自规定支出的范围。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各自分开,自求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主要是靠税收返还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形式进行。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2)
美国情形:联邦、州与地方的三级财政预算管理体系。
税:联邦占60%,州与地方占40%,前者中的10%用于补助州与地方政府。
联邦税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财产税及关税。(主要是前三种)
州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用社会保险税。
地方税:财产税、公共设施税。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3)
美国支出情形:
联邦:主要用于国防、国际关系,其次是社会保险;
州与地方:教育、道路、公共福利与公共设施。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1)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变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它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有关。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2)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的上升,从而挤出了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3)
财政政策的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4)
财政政策的效果也可以用财政政策乘数来表示:即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商业银行及其它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事实上,商业银行很少用这一方法,只是作为一种紧急求援的手段,以防被人误解为财务状况有问题。而且这一政策也不是一个主动性的政策。因为央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来借。
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央行的主要工具,因为,它可以按特定的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此外,它比较灵活,自由决定时间、数量与方向。
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但是,它存在一定的时滞,而且作用非常剧烈,因而,这一手段也非常少用。
实际上,三种工具常常配合使用。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通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在衰退时期,扩张性政策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存在流动性陷阱。)
增减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的前提是流通速度不变,一旦速度发生变化,则政策的效果要打折扣。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1)
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就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它同样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的效果(2)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货币政策的效果(3)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LM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好。
货币政策的效果(4)
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可以用货币政策乘数来表示: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扩张性财政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以采取这一政策,扩张性财政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
紧缩性财政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下降。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胀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紧缩性财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当经济出现通胀且不严重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使利率降低,投资增加,阻止经济的衰退。
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总需求增加。当经济发生严重的萧条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一方面扩张性财政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政策混合的选择这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政治因素,因为不同的政策会改变不同阶层的利益分配。比如,在增加税收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中产阶级收入中的较多部分上缴国家。因此,政策的组合最终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第七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没有考虑价格因素,这一章主要考虑价格因素,旨在推出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入劳动力市场),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
————————
*这一章常常被作为有难度的一章。
内 容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总需求函数(1)
总需求的构成(C、I、G和NX);
总需求函数:表达总体物价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产出(均衡收入)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总需求曲线:描述每一个总体物价水平与相应的均衡支出(均衡收入)之间关系的图形(见课本图17-1)。
物价水平的引入是原有名义货币供给的基础上除上一个一般的价格水平。
总需求函数(2)
以两部门为例:
I=S,即r=A/d-Y/(Ke×d)
M/P=L,即r=(k/h)×Y-M/(P×h)
联列上面的两个方程可以得出有关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式,即为总需求函数:
Y=h×Ke×A/(h+k·d·Ke)
+d·Ke·M/〖(h+k·d·Ke)·P〗
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方法在IS—LM模型中,假定物价水平变化,从P1降至P2时,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因此则LM1曲线移动到LM2,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如图所示: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1,利率效应:P上升使L1(Y)上升,在Ms不变时,
L2(r)将下降,利率将上升,使投资I减少,在乘数作用下,Y将成倍减少,AD下降。
2,实际余额效应:P上升,使人们的实际财富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AD下降。
3.累进所得税:P上升,使名义收入增加,T上升,均衡收入减少,AD下降。
4.进出口效应:
(1)汇率不变时,国内P上升,意味着本国货物变贵,X下降,M上升;
(2)汇率不变时,P上升,国内要素变贵,投资才、成本上升,使国内投资I下降,国外投资上升。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斜率:当P变动较小而Y变动较大时AD曲线平缓,反之则反是。
1,K大时,平缓,↓
P↑,m不变时,L1(Y)↑,→L2 ↓,→r ↑,→I ↓。
K大时,P上升较小就能使L1变动较大,从而投资变动较大,AD曲线平缓。
2.h 越大,AD 越平缓
3.d 越大,AD 越平缓
4.b,m越大,t越小,AD越平缓:
Ke=1/〖1-b(1-t)+m〗
财政政策对AD曲线的影响若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这时导致AD曲线向外移动。
因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不变,这时在不变的价格水平条件之下,增加财政支出,必然提高了总的需求水平。
事实上,a、e、G、Tr、T、汇率、X、M0(进口),b、t、m 的变动都会时AD移动。
货币政策对AD曲线的影响
Ms
R等总供给的说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它描述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的数量以及投入组合的效率来决定的。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过程:价格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如果名义工资不变,则两者呈反方向的关系;其次,实际工资又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最后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的产出水平宏观生产函数
y=F(N,K);
生产函数有两个特点,一是总产量随就业量的上升而上升;二是有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假定K一定的条件下,产量主要取决于N;
N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即,Nd= Nd(W/P);Ns= Ns(W/P);Nd= Ns。
长期供给曲线(1)
长期总供给曲线又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
什么是古典?如何理解?
长期总供给曲线(2)
假定条件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弹性,即当劳动力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当市场中存在超额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长期供给曲线(3)
P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点竖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实际的产出主要是由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决定的,因而产量独立于价格水平。
长期总供给曲线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即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短期总供给曲线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垂直的,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认为它是向上延伸的。
由于当价格的变化之后,工人对价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上升,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因而产量下降。
AS-AD的政策含义(1)
第一种情况:萧条政策含义(2)
第二种情况:高涨(AD增加之后)
政策含义(3)
第三种情况:滞涨的说明(AS移动之后)
第八章 通胀与失业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是
任何一个政府与大众所必须面对的。
内 容通货膨胀;
失业;
通胀与失业的替代。
通货膨胀的定义
Hayek:通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Friedman:物价的普遍上涨;
Samuleson: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也都上升。
普遍认同的定义: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因而,我们必须正确地设定价格水平。
通胀的衡量常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来衡量,即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的一篮子商品与服务的平均价格。
价格的一次性上涨与持久性上涨要区分开来,前者来自特定的冲击,如石油价格的一次性上涨,而后者主要是来自某种慢性的经济问题,如持久的预算赤字。
通货膨胀的类型按其严重程度来区分:<10%(年)为温和的通货膨胀;20~200%(年)为奔腾的通货膨胀;50%(月)为恶性的通货膨胀(年:13000%)。
按原因区分:成本推进,需求拉上,结构性的通胀(事实上很难从某个原因上来分析现实的通胀)
按是否可预期区分为: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通胀。如前者劳资双方之间的工资合同,后者有如石油冲击时期。
政府赤字与通胀政府面对庞大的赤字,有三种方法解决,一是向公众举债,二是消费耗外汇,三是印刷钞票;
长期出现赤字的政府无论举内债还是外债都比较困难,最终只能印刷货币。
从原则上讲,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开支增加税收来避免赤字,但问题是这类政策常常难以实施,它们常常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的多数票通过。
通货膨胀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既不需要任何法律允许,又不需要征管机构的管理。
通货膨胀的成本(1)
人们为什么要想将通胀控制在低的水平上?通胀的负效应是明显的,货币失去其购买力,商品与服务的名义成本增加,但是如果所有的价格与工资按同一比率上升,则问题不会严重,关键就是价格与工资的不对称相应。这里区分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通胀来讨论。
通货膨胀的成本(2)
可以预期通胀的成本:既使是完全预期的通胀也会有成本,首先是一种公众没有允诺的税;
其次是带来纯粹的效率损失,货币是有效的支付工具,较高预期的通胀转变为较高的利率,这增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通货膨胀的成本(3)
第三,就是菜单成本,它的意义就是必须调整某些价格以便它们跟上通胀。
第四,通胀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比如,公司从应税收中扣除一定的折旧,如果折旧是根据投资的历史成本,而不是重置成本的话,折旧就会被通胀吞噬。
通货膨胀的成本(4)
第五,当征税存在时滞时,会出现Olivera-Tanzi 效应。即税金按一时点计算,而支付是在以后的时间,许多国家没有任何机制维持税负在这一时滞里的实际价值。通胀率的上升会使税负降低。它将导致恶性循环。
通货膨胀的成本(5)
未预期通胀的成本:主要影响是再分配,即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比如借贷合同双方的再分配,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劳动合同双方等。
由于货币需求收入的弹性可能小于1,通胀税本身是递减的,因而穷人支付的通胀税占其收入的比要比富人高。
恶性通货膨胀(1)
恶性通胀只发生在法币制度下,在金本位时,黄金的存量增长率不足以支持高的物价水平时一般不会产生恶性通胀。其它的事件只是导火索。
引发恶性通胀的关键性因素 (1 )战争— 内战;(2 )软弱的政府[ 缺乏征收赋税的能力以及进行预算改革的能力] ;(3 )外部的冲击。
恶性通货膨胀(2)
结束恶性通胀的稳定性政策:一是汇率的稳定;二是全面的预算政策,财政节约常常要求提高公共物品的价格,提高税收收入;三是货币与信贷政策稳定;四是新货币的引入;五是减轻外部的压力。
改革以来我国的通胀
79-82;83-86;87-91;92-今。
共性: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有关;
个性(1 )隐性通胀显性化(2)消费膨胀(3)价格改革(4)投资膨胀与信贷膨胀。
我国通胀与经济政策以出口推动型的增长替代原有的封闭增长,这大大增加了进出口的依存度;(进口——输入型通胀,出口——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内销紧。)
开放之后,国内外的价格差导致国内物价的上涨;(价格接轨,一价定律)
外汇储备中的一些政策因素;(外汇占款,外资的利用,外汇的规模)
外债规模的影响;(当年还本付息占当年进出口的比为20%~25%左右,我们约为16%)
汇率的影响。
失业的定义
ILO的定义:“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失业率的测定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劳动者为就业与失业的人数。既没有工作又不去寻找工作的人不被视为劳动力。
美国:失业是指连续没有工作、没有薪金,在前四周一直在寻找工作,或者在等候在以后四周里开始工作,或者被暂时解雇但预料还可回到本来工作中去。
失业的率测量的缺陷失业率不能反映打零工失业率不反映从事低效率的工作。
失业率只是根据人口抽样调查得出的,一般的要几年才能进行一次(调查的费用太高),因此,它不够精确。(有的国家采用家庭调查,有的国家采用社会保险数据,有的国家根据就业的官方统计)
失业率的差异欧洲的失业率较低,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有再培训的方案,不允许外国工人就业;
日本的失业率较低,许多在美国认为失业的人在日本已经认为脱离了劳动力这一范畴。许多日本女性在失去工作之后不去寻找工作;
美国的失业率因性别、种族、年龄而有较大的不同。
我国主要是隐性失业率较高及从事低效率的工作。
劳动力的市场制度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1)工资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确定的程度;(2)工资合同由工会和企业集体谈判的程度;(3)谈判的集中化程度;(4)工资合同的时间安排,包括合同的有效期,不同工资合同的同步性程度;(5)政府通过直接地作为一个雇主或者间接地影响私人企业与工人之间达成的合同,而在工资谈判中表现出来的作用;(6)工资合同中的指数化的作用。
正式与非正式的工资合同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工资合同的使用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农民没有合同,自耕农)
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劳动也在非正式部门工作(无正式合同,日薪工)
工会化工会从两个方面增加工人谈判的优势:通过与雇主与企业之外愿意为企业所用的工人。对于后者它增强了内部人相对于外部人的力量。由于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工会使工人能将工资提高到市场出清水平以上,且在面临冲击时阻止工资的下降。瑞典(95%),芬兰(85%)英国(50%),美国(14%)
工资谈判的集中化工资谈判集中在国家、行业、地区还是企业层次上。瑞典首先在全国层次上,然后被地区与企业采用。
加拿大、美国与日本则是分散的,大部分工资谈判在企业层面上。
工资合同的时间安排工资合同的有效期和工资谈判 的同步化程度都会影响工资膨胀的惯性大小。
完全同步化是指国家的所有合同同时签定,否则为非同步化。
北欧与日本是同步进行的,而其它的国家则分散在一年之中。
收入政策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角色政府介入因国家与时间而有差异。
收入政策:一些国家通过道义劝说,政治压力,甚至立法迫使工会降低工资要求。
一些国家的政府往往非正式地介入全国谈判前的讨论,很少直接参与工资的决定过程。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去施加影响。
工资指数化工人与雇主可以预先确定未来的名义工资水平,或者说他们可以在将来根据其它一些名义变量的变化调整名义工资,这种行为称之为工资指数化。
正常周转失业与长期失业正常周转失业:总有一些人重新被招回工作,由暂时解雇与招回千成的就业波动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特征,(65%左右)许多的的暂时性失业,失业分散给许多的人,就是正常周转性失业长期失业:少数人的长期失业。这和失业的形式给社会带来较高的成本。
自然失业率
Milton Friedman 提出的:又称之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即宏观经济处在均衡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不可能为0,因为由于经济中的正常原因,人们总是不停地进与出,这样人们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存在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1)
移民与人口的组成:人口组成是失业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比如,美国黑人青少年的失业率高达50%。一国自然失业率可以扑克成是不同人口群体自然失业率的加权平均。一般来说,移民的自然失业率也比较高。美国从1956到1978年,由于人口组成变化,自然失业率上升1%。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2)
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立法是保证所有的工人有一适当的收入下限。(美国1938是0.25$/h,1981是3.35$/h,1990是3.80$/h,1991为4.25$/h,目前为5.5$/h)
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工作有负面作用。它提高10%,其失业率上升0~3%。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3)
部门的差异:不同部门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劳动力不可能短时间内转移,部门差异越大,总的失业率会越高。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4)
失业保险:美国从1936年起就有了失业保险体系,不是所有的工人都有权得到失业保险,约有85%的人参加,但很少有人索取,不足1/3(要求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如果自己放弃工作则也无法领取)。另外,只能在26~39周之间领取。有人研究,如果保险金的潜在期限增加一周,则平均失业率的长度会增加0.16~0.20周。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5)
工会的力量: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工会提高了其成员的工资水平,降低了部门的就业水平。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6)
劳动所得税:决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是雇主付出的总工资而不是工人带回家的收入。两者的差异是劳动所得税。在过去的30年中,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中增加了1%。这一方面增加了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又挫伤了创业的积极性。(后者可以说明欧洲高技术产业令人失望的业绩。)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7)
失业的滞后:自然失业率会受到失业的影响。长期的高失业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因为失业工人的人力资本受到影响。他们变得没有可雇佣性。
自然失业率的衡量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程式。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长期实际失业率的平均值。因为长期平均熨平了失业率在自然率上下的周期性偏差。
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在50-60年代约为4%,70年代为5%,80年代在5.5%-6.5%之间。西欧国家在70年代约为10%,德国除外,只有4%。
失业的成本失业在全社会分布不均,它的成本分布也不均。
就个人而言,失业会带来极为不幸的后果,不仅收入下降,生活水平恶化,身心受到伤害。失业者常常失去自信心。此外,还会伤及家庭。
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政府要损失财政收入。
结构性失业但不是所有的结构性失业都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失业与跨部门的工作寻找和工作再配置有关时,失业会促进寻职和工作缺位的合理配置。
正常性的结构性失业也会给工人带来休息。
周期性失业即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更高的投资率,产量也能够增加,因为经济中有许多的资源未被利用。我们从OKUN定律中知道这种失业带来的损失。
通胀与失业的替代
Philips 通过整理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性。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也是产品的价格构成,因而自然过渡到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负相关性。
过渡性解释的理论依据
W=MP*P
对此式两边求出全微分,再除以上式得出:
工资变化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通胀率按预期扩大的Philips曲线适应性预期期的理论说明了为什么Philip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
为什么Philips曲线会最终变成一条垂直线,甚至变成一条正相关曲线。
对滞涨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供给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激进主义学派的观点。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忽视货币发行量过多的现象;
财政增加了政府的投资从而代替了私人的投资,前者是非生产性的,后者是生产性的,生产性的投资少,产量下降,就业水平下降。而产量的下降又导致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的观点滞胀是KEYNESIAN政策对总供给的破坏,他们扩大了国家的开支,而为了弥补开支又不得不多增税,从而破坏了总供给。在AD不变的条件下,AS的下降致使失业与通胀并存。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认为PHILIPS曲线在短期内也不能成立,因为公众决策更灵活,行动更快,而且会逐步修正预期,消除其预期的误差。他认为政府干脆放弃这类政策,主张宣布一些不变的规则,如长期供给的年增长率,使得经济处在稳定增长的路径上。
激进主义学派的观点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制度进行批判。
垄断的存在;
政府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财政赤字加剧了滞胀。政府的投资没有效率。
第一章 导论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宏观经济学的概述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问题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1)
一、经济统计学家开始收集并系统处理有关宏观变量的总量数据,这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政府方面意识到需要更好的统计情报,这项工作首推Simon Kuznets领导当时的美国经济研究局进行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后来Richard Stone将国民帐户系统化。)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2)
二、产生了经济波动并认识到经济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经济衰退使很多人失去工作;通胀使购买力下降,影响生活水平。所以要求解释原因,探求消除或控制的方法,以减轻波动。同时,正是由于对上述数据的改善,才使得对商业周期的经验性认识获得的进展,这项工作是Wesley Clair Mitchell在NBER的研究,可以明显地看出商业周期过程中有规则的变化趋势。)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三个原因(3)
三、凯恩斯革命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
(Keynes提出了一个解释大萧条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控制大萧条的政策措施。这将宏观经济学推入了现代的进程。其理论集中在《通论》中,中心论点是市场经济并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至少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之间的摇摆,会影响商业投资总水平。所以,只有实施政策才能抑制波动(衰退)。他的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学的演变
1,凯恩斯理论。(Keynes)
2,芝加哥学派。(Friedman)
3,理性预期学派 。(Lucas)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Barro)
5,新凯恩斯主义 。(Mankiw)
6,……
现代宏观经济学概述定义:以经济总量行为为研究对象,探讨资源的利用问题,即要实现无通胀(或者低通胀)的充分就业。
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本来不应该有微观与宏观之分,这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见宏观经济学形成的三个原因)
研究的方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等。
宏观经济主要研究的问题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商业周期 (Business cycle)
失业 (Unemployment)
通货膨胀 (Inflation)
贸易余额(Balance of trade)
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和规律性。在近两个世纪中,发达经济的主要宏观经济事实是产出的增长,如:增长的来源是什么?Solow在1970年用不太严谨的方式对此进行分解(在规模收益不变以及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当然,GNP的年度之间并不是平滑的,而是有波动的。本世纪以来,美国出现19次完整的商业周期,因而理解商业周期成为又一基本的问题。
增长的问题?
增长的速度是否是越快越好?为什么?
为什么现在比过去富?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而有的国家穷?
增长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如何来检验它?
……………
商业周期国民收入在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呈现周期性上下波动?在描述产出波动的特征时,经济学家努力从周期中分离出趋势,这种分解可以看成是没有经济意义的纯统计学问题,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波动的背后经济沿着一条基础的增长路径发展,它可被视为趋势。解决问题的一个有用的方法,是将经济视作受到两类冲击的影响,某些冲击对产出有持久的影响-持久冲击,而另一类冲击对产出有暂时的影响。
商业周期问题?
是什么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振荡?
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可以区分吗?
如何来平抑周期性的波动,而又能避免调节过渡?
…………
失 业失业率是当前没有工作而在积极寻找工作的人数占全部劳动者的比例。失业率并不存在一个分辨得清的长期趋势。美国的平均为6%左右,在大萧条时达25%左右。
失业的问题?
为什么失业率有差异?
能否达到100%的就业?
………
通货膨胀度量通胀的指标为CPI,即一国经济中消费品价格的加权平均值,其权数取决于消费者花费在不同商品上的份额。关键问题是一国通胀的长期平均水平由什么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短期波动由什么决定?前者与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方法有关,后者与预算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变化有关,或者说与货币政策的变化有关。
通货膨胀的问题?
什么样的通胀是有益的?为什么?
通胀取决于什么根本性的因素?
…………
贸易余额度量一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国际贸易、国际收支、汇率。(贸易形式,如进出口品种、贸易条件,如价格水平则属于微观问题)贸易余额的意义是什么?它的短期与长期变动是由什么决定的?理解贸易余额的一个关键是理解贸易不平衡与国家间的金融流量密切相关。
贸易问题?
经济政治多元化与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贸易与汇率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制定汇率制度?
如何看等区域性的货币共同体?
……………
2003年上海口岸外贸开门红
新年伊始,上海口岸外贸喜获开门红。上海海关透露,1月份上海口岸进出口总值达到140.12亿美元,同比增长47.3%。其中出口货物总值76.78亿美元,增长32.4%。另外,由于今年降低了3000多个税目的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配额商品的配额总量,并取消了50种机电产品的限制进口管理措施,因而极大地刺激了进口增长,进口货物总值63.34亿美元,增长67.9%。
第二章 国民经济活动的测定
GDP的定义
GDP核算的基本方法
国民收入的恒等关系
潜在的国民收入
GDP的定义指一个经济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用其区域内的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定义中有六点值得注意。
GDP定义中的几个注意点市场价值的概念(名义与实际);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含中间产品;
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指销售的;
是一定时间内的;
GDP与GNP的区别;
不包括非市场活动市场价值的概念
Market value
名义与实际(Nominal and Real)
名义:产品量与当前价格的积;
实际:产品量与相对基年的价格的积;
名义/实际=GDP价格指数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Finial goods and intermediate goods
最终产品:不重复出售而最终地使用。
中间产品:重复出售的产品。
问题?如何来区分,是否可以从物理属性上来区分?
生产与销售区分生产和销售的关键在于确定GDP的时间概念。
生产一定是统计时期区间内的,而销售的不一定是统计区间内的。
时间概念统计时间的区分:年、季、月等
GDP与GNP
比较两者的差别:
从区别说明什么一个现象?
非市场活动市场活动:
非市场活动:
GDP指标的局限性不能测度福利水平;
不能反映出收入分配;
不能说明环境状况。
福利水平的修正
GDP越大,福利水平不一定越大。
有两个国家的人均GDP相同,哪一个国家居民具有较大的福利?
(福利测度:人均劳动强度、人均接受教育程度、单位人口的医生数目等)
收入水平的差异两个国家人均GDP一样,收入水平是否一样?
(这里主要取决于什么原因?)
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收入=支出=产出;
收入法;
支出法;
从国民收入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收入法与支出法的说明收入=支出=产出收入法工资、利息与地租;
非公司企业收入(医生、律师等);
公司的税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红利与未分配利润);
企业转移支付与间接税(附加在产品成本之上,是市场价值的一部分);
资本折旧。(是总投资的一部分)
支出法个人消费;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
货物与劳务的净出口。
个人消费
(C)包括耐用品与非耐用品,但建造住宅不算在其内;
消费一旦支出就直接形成厂商收入,从而增加国民收入:
节俭悖论企业投资
(I)增加或替代资产的过程
K=I+d K(K 资本存量,I为投资量,d为折旧率)
第一种分类法:重置投资与净投资私人用于股票等虚拟资本上的投资在经济学意义上不能算为投资投资的另一种分类
(1)存货投资:意愿存货投资
非意愿存货投资
(2)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购买购买商品与劳务的支出。
特征:与C、I、(X-M)不同,核算时按成本法核算净出口
X-M
为什么在核算时要用净出口?
从国民收入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GDP=GNP-(本国的要素在国外所创价值-外国的要素在本国所创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
国民生产净值(NNP);(-企业间接税和津贴之差)
国民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国民收入(NI);(-公司利润与社会保险税+政府与企业的转移支付+股息红利等)
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与非税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消费+储蓄核算的恒等关系两部门情形;C+I=C+S 即I=S
三部门情形;C+I+G=C+S+T
即I=S+(T-G)
四部门情形。C+I+G+(X-M)=C+S+T
即I=S+(T-G)+(M-X)
两部门情形两部门的说明:P287图两部门情形;C+I=C+S
即I=S
三部门情形三部门的说明:P289图
C+I+G=C+S+T
即I=S+(T-G)
T为净税收四部门情形四部门的说明:
C+I+G+(X-M)=C+S+T
即I=S+(T-G)+(M-X)
潜在GDP(1)
概念,一国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资源在正常情况下的最大产量.
GDP*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增长的。主要是来自劳动生产率。
OKUN定律:GDP*增长率为x%,如果现实的GDP增长率为(x+3)%,则失业率会下降1%。
OKUN定律
OKUN定律:GDP*增长率为x%,如果现实的GDP增长率为(x+3)%,则失业率会下降1%。
潜在GDP的引伸从潜在GDP以及OKUN定律,如何看待GDP的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关系?
第三章 国民收入的简单分解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理论;
乘数理论;
投资理论;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消费C由什么决定?(收入、价格、偏好、财产状况、风俗习惯等)
Keynes 认为,C与Y有关系。
即:C=C(Y)这就是Keynes的消费函数。
S=Y- C,为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0<mpc<1;(一般情况下它是递减的)
平均消费倾向(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apc>0;
两部门中,Y=C+S,所以有:mps+mpc=1
边际储蓄倾向mps; mps=1-mpc.
平均储蓄倾向aps; aps=1-apc.
线性函数
C=a+bY;b为边际消费倾向;
每个消费者的b都不一样。
S=-a+(1-b)Y;
注意:每个人的b都不一样。为什么?
消费理论
Friedman的持久收入说(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Modigliani 的生命周期说(Life-cycle Model);
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
持久收入说结论:家庭在生命过程中平滑地消费,若有暂时的冲击,只要持久收入不变,则消费也不会变化。
问题:如何知道持久收入?
回答:用适应性预期的办法来预测持久收入。 即:E[Yp]=(1-a)E[Yp-1]+Yp-1
生命周期说这一理论与上述的持久收入说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人们总是谋求一生中消费支出的一个理想分布;
W
相对收入说主题:模仿与追求更高生活水平。
结论:家庭的消费占其收入的份额取决于其相同社会阶层的相对水平。即邻居的收入增加导致消费增加,即使自己收入没有增加,但消费也是增加的,在消费方面力求向别人看齐。
家庭与社会消费函数社会消费函数不等于家庭消费函数的加总;因为这与下列因素有关系:
与国民收入分配有关;
与政府的税收政策有关;
与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占的比有关(比越大,消费少);
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当C=a+bY,I为外生变量,求Y的值?
解:由两部门的恒等式,有:
Y=C+I
将C=a+ bY代入上式,得:
Y=(a+I)/(1-b)
投资变化的影响在Y=(a+I)/(1-b)中,设a=100,b=0.8,I从100变化为200时,求这时的收入变化。
解: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
Y的净增加为500。
问题:为什么投资增加100,国民收入增加500?
乘数理论当投资增加100时,这是用来购买投资品的,这就意味着生产这些投资品的企业收入增加了100,这一收入的增加又使得这些员工的消费增加100×0.8;消费增加又使得生产消费品的员工的收入增加80,其消费增加100×0.8×0.8,……依此下推,最终经济社会的总收入增加
100+100×0.8+100×0.82+…100×0.8n-1=500
投资乘数在Y=(a+I)/(1-b)式中,用Y对I求一阶导数得到:
dY/dI=1/(1-b)
这就是投资乘数,令其为KI。
加入政府部门的情形消费函数的变化
C=a+bYd,其中Yd为可支配收入,
Yd=Y-T+Tr; T=T0+tY; Tr为外生变量,它是政府的转移支付。
由Y=C+I+G,I与G为外生变量,得出Y为:Y=(a+I+G-bT0+bTr)/[1-b(1-t)]
各种乘数从Y=(a+I+G-bT0+bTr)/[1-b(1-t)]式中可以利用求一阶导数的方法求出各种乘数,即:
1,投资乘数(KI);2.政府支出乘数(KG);3.税收乘数(KT);4.转移支付乘数(KTr);5.平衡预算乘数( KBS=KG+KT )。
两部门与三部门乘数比较问题1:为什么两部门的投资乘数比三部门的大?
问题2:这些乘数的大小取决于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有用的结论?
投资理论投资的决定
1.投资与利率;
2.资本的边际效率;
3.投资的边际效率;
投资理论
1.q理论;
2.投资与税收和补贴;
3.存货投资
投资与利率投资与利率(宏观上讲的投资都是指实物投资,不包括金融市场的投资。)
这里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I多少取决于预期利润率以及借进款项的成本与资本物的折旧之和;(为什么?)
即使是自有资本,也要考虑机会成本;
一般而言,I与利率呈负相关关系。(为什么?)
有关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名义利率:
实际利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短期利率
长期利率基础利率决定的中外差异基础利率是最为安全的资产的收益率,在中国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而美国则为一年以内短期国债利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
a.Keynes 认为,MEC 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重置成本。(计划投资时预期的按复利方式计算的利润率)
b,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供给增加,收益下降)
MEC曲线形状投资的边际效率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MEI)
MEC不能准确代表企业的投资需求曲线;
因为:当利率下降时,所有的企业都要增加投资,资本的价格会上升,实际的投资水平要相对下降,即MEI曲线处在MEC曲线的下方。
MEI曲线的形状投资理论(1)
企业是许多个投资者所拥有的,企业如何来决定投资呢?管理者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只有尽力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使股东的财富最大化,然后由股东来决定具体的投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有什么好处?)
投资理论(2)
Tobin的q理论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存货投资模型
Tobin的q理论(1)
定义q:q=股票的市场价值/企业的重置成本;
It=Kt-Kt-1,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有助于衡量资本存量的缺口;
1.当q>1时,投资要增加;
2.当q<1时,投资要减少。
Tobin的q理论(2)
企业的q值可以看成是这个企业每支付一单位资本未来红利的贴现值,假定资本存量固定不变,MPK不变,折旧为d,则每单位资本的红利为MPK-d,则q:
q=(MPK- d)/r
若MPK>r+d,则q>1;
若MPK<r+d,则q<1。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1)
企业必须交税,同时接受各种补贴,这些因素会影响厂商的投资行为。这部分主要是HARVERD的Dale Jorgenson 和STANFORD的Robert Hall做出的。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2)
模型:
假定对企业的利润征税税率为t,则投资$1的边际收益为MPK(1-t);购买投资品的补贴率为s,若借入的成本为r,实际的折旧为d,则$1资本存量增加的成本为(r+d)(1-s); 因此,厂商投资于:
MPK(1-t)= (r+d)(1-s) 之时。
投资与税收、补贴模型(3)
问题1: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净激励?
问题2: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负激励?
问题3:讨论这一简单模型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如何从上式中理解s>t时存在净激励?
存货投资(1)
问题:存货持有量为什么是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投资的动机是什么?
类型:存货投资有三种类型,即生产的原始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及向客户销售的成品。
存货投资(2)
对于原始投入存货投资的动机:
人们不可能每天订货,这是没有效率的;旨在降低最终点产品的生产成本;
[日本引入just-in-time管理,将实际存货控制在最低的水平,又能使供应商能在需要时交付生产投入。]存货投资(1)
存货投资(3)
对于半成品:旨在稳定生产。{降低成本}
对于最终产品:一是使生产平衡进行,二是满足市场订单的变化。{避免缺货,将市场让给别人,再去争取时面临消费者的转移成本。}
第四章 货币的供求与金融市场简介在投资理论中,我们仅仅知道投资与利率的关系,然而,利率本身又是如何来决定的呢?
知道,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利率是货币的价格.
主要内容
货币的供给;
货币的需求;
利率的决定。
货币的供给货币产生的历史;
货币的计量;
银行体系;
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创造;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产生的历史金银的形式出现;(供给量有限,且不易磨损)
铸币的出现;(方便交易)
保存铸币的收据;(纸币的前身)
纸币与硬币发行的权利逐步集中到央行身上;
货币的计量(1)
M1=银行之外流通中的货币(通货,即纸币与硬币)+活期存款。
活期存款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以支票帐户存在的活期存款,如旅行支票。
货币的计量(2)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美国的口径:
M2=M1+小额定期存款(<$10,000)+短期储蓄存款(<1年以下的定期存款)+货币市场互助帐户(银行间的存款准备金贷款)
货币的计量(3)
M3=M2+大额定期和其它一些流动性差的金融资产,如债券等。
M1、M2、M3的划分只是一个统计口径,前两者是经济学和政府经常用的概念,后者不常用。这里的区分并不涉及货币与经济的运行。
银行体系央行;(我国央行的情况)
商业银行;(我国原有的四大专业银行,后逐步向商业化靠,而政策部分让位于发展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储蓄机构,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
央行的任务央行是一国最高的金融当局,具有三个主要的任务。
发行的银行,发行国家货币;
银行的银行,为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也为他们保管存款准备金,并办理全国结算业务;
国家的银行。(代理国库,税收款和公债款等作为国库存的活期存款,并代办各种转帐;为政府提供资金;代表政府与国外发生金融业务;执行货币政策;监督与管理全国金融市场活动)
央行的独立性央行行为的独立性能够促使政府不断执行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政府最为方便的就是不断印刷货币,来应付和解决各种矛盾,给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什么样的长期影响?)
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之所以称为商业银行,是因为初期绝大部分的借款人经营商业。后来一直沿用。其主要的业务有三个:
1、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2、资产业务; (放款与投资)
3、中间业务。 (代客户办理支付事项和其它的委托事项)
存款准备金目的:为了商业银行的安全;
手段:央行通过法律形式来规定的;
形式:通常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商业银 行自己库存,以应付零星的提款 需要。二是将准备金存入央行。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主要是放在 央行里)
存款创造(活期)(1)
设法定准备金率为20%:
存款创造(活期)(2)
设存款用D表示,原始存款用R表示,法定准备金率为rd则有:
存款创造中的,漏出”(1)
存款创造乘数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是有前提条件的,即:
1、商业银行没有超额储备;
2、银行客户将一切货币收入存入银行。
否则,乘数就会因货币流出货币体系而达不到理论上的值。
存款创造中的““漏出”(2)
若考虑商业银行有超额准备金,超过的部分对存款的比率为re。则乘数为( rd + re)的倒数。
若考虑客户不全将收存入银行,而留有rc比率的现金,则存款放大乘数为( rd +re+ rc)的倒数。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1、央行可控制的因素;
2、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决定的因素;
3、公众的因素。
因此,一国货币供给不仅仅取决于央行的意志与决策,还与公众等的决策有关,它们在经济运行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上述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央行还要调节利率?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性与外生性:所谓内生性变量是指由经济活动内在决定与制约的变量。外生性是指由经济活动以外的其它因素决定的变量。
Friendman:主张外生性(基础就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Keynes与Tobin:认为内生的,需要由央行根据经济的运行来决定。
货币的需求
1.何为货币需求
2.学术流派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Keynes 的货币需求函数;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
Tobin的资产选择理论;
货币主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Fisher交易方程:
Fisher对货币需求的定义是从商品供给的角度来定义的,MV=PY,即为了实现一定的交易额(PY)所需的货币流通量
Md=PY/V。
Fisher方程中变量的决定因素(1)
Y的大小取决于:
1、技术状况与可供利用资源的开发程度;
2、分工与专业化的程度;
3、商业信心;
4、消费者的欲望。
Fisher认为,长期中T取决于非货币因素,可以假定T是固定不变的。
Fisher方程中变量的决定因素(2)
V的大小取决于:
1、社会的支付制度;(收支规则,时距)
2、金融制度与习惯;
3、个人的习惯、财富以及对未来收入和价格
变动的预期;
Fisher认为,影响V的因素在短期内是不变的,长期内不受M的影响。
Fisher方程的结论结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就是流通速度的因素,隐藏着货币的唯一职能就是流通。又由于M的变化不会影响V和Y的变化,因此,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是唯一地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高低,因此,货币是中性的。
货币供给是影响价格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货币市场中,当货的实际供给M/P等于货币的需求L(r,Y)时,可以看出货币供给M是决定P水平的重要因素。
从M/P=L(r,Y)来看,有人对此做过经验研究,L对r的的弹性为-0.2,对Y的弹性约为1,如果M不变,要想使P上升一倍,则要求L下降一半,或者说收入下降一半。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1)
影响货币需求的三大因素:
1、人们的实际收入;
2、商品的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
3、利率。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2)
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
1、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即人们为了进行交易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随收入和价格而增加。)
2、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人们为了预防不测之需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 随收入而增加。)
3、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人们为了使得自己的资产组合达到最大化而在手头持有货币的需求。( 随不确定性而增加。)
V=I1/(1+r)1+I2/(1+r)2….+In/(1+r)n+M/(1+r)n
Keynes的货币需求函数(3)
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图形见课本):
Keynes 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
r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1)
思想:人们在考虑持有货币时,不仅要想到交易时的方便,而且也应当考虑持有货币所面临的利息损失。
(类似于厂商的存货管理。)
Baumol的平方根公式(3)
按照鲍莫的观点,设增加一次转换的成本等于tc,收入水平为Yn,利率为i,则交易性货币需求量M*=(tc*Yn/2i)-1/2
货币主义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Friendman经过实证研究力图证明下列货币需求函数为稳定的函数:
式中的参数依次为:持久收入,名义财富,预期债券收益率,预期股票收益率,预期通胀率,个人偏好。
货币市场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1.货币市场均衡: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货币市场均衡。
2.货币供求相等决定利率水平:
Ms= (kY-hr)P
当Ms/P大于L时,利率上升,反之,利率下降。(见课本363页图)
除利率之外的其他因素变化对货币市场均衡利率的影响
1.国民收入Y。
2.价格水P。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利率与投资需求函数
MEI(Marginal Efficiency of Investment):
I=e-dr
投资需求函数为何向右下倾斜?
(1)投资贷款成本随利率提高而增加
(2)投资的边际报酬递减。在报酬递减的情况下,投资成本r不下降,投资不可能增加。
利率与国民收入见365页图投资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反之国民收入减少。
第五章 IS—LM模型背景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IS—LM模型
IS—LM模型的背景(1)
从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国民收入的决定取决于总的支出水平,而总支出水平中投资取决于利率,利率又取决于货币市场的供求,在货币供给一定时利率取决于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又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因此,收入与利率如何同时来决定呢?也就是整个Keynes的理论体系如何在这种类似循环的情况下来进行标准化的解释。
IS—LM模型的背景(2)
为了方便宣传Keynes的理论,英国的J.R,Hicks和美国的A.H,Hanson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同时考察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IS—LM模型),旨在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确定性关系。他们的分析勾勒出Keynes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被人们看成是对其理论的标准解释。
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的斜率;
IS曲线的移动;
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的推导假定在两部门的条件下,产品市场的收支均衡条件为C+I=C+S,即I=S;
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I=I(r);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S=S(Y)。
由上面的条件得出利率与收入之间 的函数关系曲线,即为IS曲线。
IS曲线
r
IS曲线的斜率(两部门)
由IS的曲线方程得:
d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
b越大,则IS曲线越平坦;
问题:如何理解参数大小影响IS曲线?
IS曲线的斜率(多个部门)
练习1:推出三部门与四部门的IS曲线方程,并考察其对应的斜率。
IS曲线也可通过另一均衡条件得出
Y=(a+I+G+bT0+bTr+X-M0)/
〖1-b*(1-t)+m〗……….(1)
I=e-d*r…………………… (2)
由以上二式可推出:
Y= (a+G+bT0+bTr+X-M0)/
〖1-b*(1-t)+m〗-
d*r/ 〖1-b*(1-t)+m〗
IS曲线的移动影响IS曲线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投资需求变动,即投资函数中的自发性投资e的变动;
2、自发性消费a的变动;
3、政府税收入与支出的变动;
4、净出口额的变动。
IS曲线的移动,既可能是平行移动,又可能是非平行移动。
产品市场的失衡
IS曲线以外的任何一点代表产品市场的失衡点。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的移动;
货币市场的失衡。
LM曲线的推导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m=Ms/P=L
货币需求函数为L=L1(r)+L2(Y)=k*Y-h*r
货币供给Ms/P由央行来决定,Keynes认为是一外生变量。
由上面的关系式可以推出货币市场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即LM曲线。
LM曲线的斜率(1)
由上面推出的LM曲线方程为: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斜率取决于k和h,当k一定时,h越大,LM越平坦;h一定时,k越小,LM曲线越平坦。
LM曲线的斜率(2)
从上面的内容中可知,k和h影响LM曲线的倾斜程度。问题:
h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各种资产的安全性、人们的预期,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等都会影响h的大小。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影响LM曲线位置的因素主要有:
1、货币的投机需求的变化;
2、货币交易需求的变化;
3、货币供给量的变化;
当然,如果k和h发生变化,则LM曲线应发生转动。
货币市场的失衡
不在LM曲线上的任一点代表的是货币市场的不均衡。
IS—LM模型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
失衡状态分析;
均衡收入与利率的变动。
两个市场同时均衡两个市场的失衡均衡利率与收入的变动第六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果;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工具与功能;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公债;
西方财政构成与分级管理模式;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工具政府购买支出变动;
政府转移支付变动;
税收的变动;
公债的变动。
财政政策功能——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根据经济的不同时期产生有利于经济稳定的作用。财政政策的这一功能主要通过三项制度得到发挥: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
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是转移支付的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功能财政与预算盈余功能财政:财政政策是为了实现无通胀的充分就业,达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年度平衡预期算;
周期性平衡预算;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这种盈余与实际的不一样,提出这一概念有两个作用:
1、将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的影响;
2、使政策制定者注意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公 债(1)
公债分内债与外债,这里主要针对内债进行分析;
传统的观点:
1、公债与税收一样,是人们的一种负担;
2、公债不仅是当代人的负担,而且也是后代的负担;
公 债(2)
现代的观点:
1、是自己欠自己的债,不构成负担;
2、政府长期存在,即使用税收的办法,也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对于国家而言没有损失;
3、对于后代而言,公债的发行,促进了资本的形成,加快了增长,从而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当然,在充分就业时增加公债就没有资本的形成,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负担。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1)
税分为三级,即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支出也分为中央政府支出与地方政府支出。并各自规定支出的范围。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各自分开,自求平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调节主要是靠税收返还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财政补助形式进行。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2)
美国情形:联邦、州与地方的三级财政预算管理体系。
税:联邦占60%,州与地方占40%,前者中的10%用于补助州与地方政府。
联邦税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财产税及关税。(主要是前三种)
州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用社会保险税。
地方税:财产税、公共设施税。
西方财政分级管理模式(3)
美国支出情形:
联邦:主要用于国防、国际关系,其次是社会保险;
州与地方:教育、道路、公共福利与公共设施。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1)
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使IS曲线变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它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有关。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2)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挤出效应挤出效应:在货币供给不变的前提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利率的上升,从而挤出了私人投资。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3)
财政政策的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4)
财政政策的效果也可以用财政政策乘数来表示:即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收支的变化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工具;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率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变动商业银行及其它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
事实上,商业银行很少用这一方法,只是作为一种紧急求援的手段,以防被人误解为财务状况有问题。而且这一政策也不是一个主动性的政策。因为央行不能要求商业银行来借。
公开市场业务这是央行的主要工具,因为,它可以按特定的规模买卖政府债券,从而准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此外,它比较灵活,自由决定时间、数量与方向。
变动法定准备金率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最为简单的办法,但是,它存在一定的时滞,而且作用非常剧烈,因而,这一手段也非常少用。
实际上,三种工具常常配合使用。
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在通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显著,在衰退时期,扩张性政策效果不明显。(原因在于存在流动性陷阱。)
增减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的前提是流通速度不变,一旦速度发生变化,则政策的效果要打折扣。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效果(1)
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就是货币政策的效果。它同样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货币政策的效果(2)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IS曲线斜率而异。
IS 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越好。
货币政策的效果(3)
货币政策的效果因LM曲线斜率而异:
LM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的效果越好。
货币政策的效果(4)
货币政策的效果还可以用货币政策乘数来表示: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扩张性财政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当经济萧条又不太严重时可以采取这一政策,扩张性财政刺激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
紧缩性财政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下降。当经济发生严重的通胀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抑制通胀。
紧缩性财政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当经济出现通胀且不严重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紧缩性财政压缩总需求,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又使利率降低,投资增加,阻止经济的衰退。
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混合导致总需求增加。当经济发生严重的萧条时采用这一政策组合,一方面扩张性财政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政策混合的选择这不仅取决于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政治因素,因为不同的政策会改变不同阶层的利益分配。比如,在增加税收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中产阶级收入中的较多部分上缴国家。因此,政策的组合最终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
第七章 总供给与总需求*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没有考虑价格因素,这一章主要考虑价格因素,旨在推出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因素之间的关系(加入劳动力市场),即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
————————
*这一章常常被作为有难度的一章。
内 容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供给函数;
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含义。
总需求函数(1)
总需求的构成(C、I、G和NX);
总需求函数:表达总体物价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产出(均衡收入)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总需求曲线:描述每一个总体物价水平与相应的均衡支出(均衡收入)之间关系的图形(见课本图17-1)。
物价水平的引入是原有名义货币供给的基础上除上一个一般的价格水平。
总需求函数(2)
以两部门为例:
I=S,即r=A/d-Y/(Ke×d)
M/P=L,即r=(k/h)×Y-M/(P×h)
联列上面的两个方程可以得出有关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式,即为总需求函数:
Y=h×Ke×A/(h+k·d·Ke)
+d·Ke·M/〖(h+k·d·Ke)·P〗
总需求曲线的图形方法在IS—LM模型中,假定物价水平变化,从P1降至P2时,实际货币余额增加,因此则LM1曲线移动到LM2,国民收入从Y1增加到Y2。如图所示:
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
1,利率效应:P上升使L1(Y)上升,在Ms不变时,
L2(r)将下降,利率将上升,使投资I减少,在乘数作用下,Y将成倍减少,AD下降。
2,实际余额效应:P上升,使人们的实际财富减少,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AD下降。
3.累进所得税:P上升,使名义收入增加,T上升,均衡收入减少,AD下降。
4.进出口效应:
(1)汇率不变时,国内P上升,意味着本国货物变贵,X下降,M上升;
(2)汇率不变时,P上升,国内要素变贵,投资才、成本上升,使国内投资I下降,国外投资上升。
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斜率:当P变动较小而Y变动较大时AD曲线平缓,反之则反是。
1,K大时,平缓,↓
P↑,m不变时,L1(Y)↑,→L2 ↓,→r ↑,→I ↓。
K大时,P上升较小就能使L1变动较大,从而投资变动较大,AD曲线平缓。
2.h 越大,AD 越平缓
3.d 越大,AD 越平缓
4.b,m越大,t越小,AD越平缓:
Ke=1/〖1-b(1-t)+m〗
财政政策对AD曲线的影响若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这时导致AD曲线向外移动。
因为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不变,这时在不变的价格水平条件之下,增加财政支出,必然提高了总的需求水平。
事实上,a、e、G、Tr、T、汇率、X、M0(进口),b、t、m 的变动都会时AD移动。
货币政策对AD曲线的影响
Ms
R等总供给的说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的总产出,它描述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用于生产时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主要是由生产性投入的数量以及投入组合的效率来决定的。
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与价格水平的关系;
价格水平影响总产量的过程:价格水平影响实际工资,如果名义工资不变,则两者呈反方向的关系;其次,实际工资又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最后就业量的变化影响总的产出水平宏观生产函数
y=F(N,K);
生产函数有两个特点,一是总产量随就业量的上升而上升;二是有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假定K一定的条件下,产量主要取决于N;
N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即,Nd= Nd(W/P);Ns= Ns(W/P);Nd= Ns。
长期供给曲线(1)
长期总供给曲线又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
什么是古典?如何理解?
长期总供给曲线(2)
假定条件为: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弹性,即当劳动力市场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就会下降,当市场中存在超额需求时,货币工资就会提高。
长期供给曲线(3)
P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点竖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表明,实际的产出主要是由充分就业数量的生产要素所决定的,因而产量独立于价格水平。
长期总供给曲线显示出这样的政策含义,即旨在影响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变动,并不能对产量发生影响。
短期总供给曲线对于长期总供给曲线,大多数人认为它是垂直的,而对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认为它是向上延伸的。
由于当价格的变化之后,工人对价格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因而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实际工资上升,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因而产量下降。
AS-AD的政策含义(1)
第一种情况:萧条政策含义(2)
第二种情况:高涨(AD增加之后)
政策含义(3)
第三种情况:滞涨的说明(AS移动之后)
第八章 通胀与失业
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是
任何一个政府与大众所必须面对的。
内 容通货膨胀;
失业;
通胀与失业的替代。
通货膨胀的定义
Hayek:通胀是指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增长合乎规律地导致物价的上涨;
Friedman:物价的普遍上涨;
Samuleson:物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普遍上涨时期,面包、汽车、理发的价格上升,工资、租金也都上升。
普遍认同的定义: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因而,我们必须正确地设定价格水平。
通胀的衡量常用消费品价格指数(CPI)来衡量,即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费的一篮子商品与服务的平均价格。
价格的一次性上涨与持久性上涨要区分开来,前者来自特定的冲击,如石油价格的一次性上涨,而后者主要是来自某种慢性的经济问题,如持久的预算赤字。
通货膨胀的类型按其严重程度来区分:<10%(年)为温和的通货膨胀;20~200%(年)为奔腾的通货膨胀;50%(月)为恶性的通货膨胀(年:13000%)。
按原因区分:成本推进,需求拉上,结构性的通胀(事实上很难从某个原因上来分析现实的通胀)
按是否可预期区分为: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通胀。如前者劳资双方之间的工资合同,后者有如石油冲击时期。
政府赤字与通胀政府面对庞大的赤字,有三种方法解决,一是向公众举债,二是消费耗外汇,三是印刷钞票;
长期出现赤字的政府无论举内债还是外债都比较困难,最终只能印刷货币。
从原则上讲,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开支增加税收来避免赤字,但问题是这类政策常常难以实施,它们常常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的多数票通过。
通货膨胀税是一种特殊的税,既不需要任何法律允许,又不需要征管机构的管理。
通货膨胀的成本(1)
人们为什么要想将通胀控制在低的水平上?通胀的负效应是明显的,货币失去其购买力,商品与服务的名义成本增加,但是如果所有的价格与工资按同一比率上升,则问题不会严重,关键就是价格与工资的不对称相应。这里区分可预期与不可预期的通胀来讨论。
通货膨胀的成本(2)
可以预期通胀的成本:既使是完全预期的通胀也会有成本,首先是一种公众没有允诺的税;
其次是带来纯粹的效率损失,货币是有效的支付工具,较高预期的通胀转变为较高的利率,这增加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通货膨胀的成本(3)
第三,就是菜单成本,它的意义就是必须调整某些价格以便它们跟上通胀。
第四,通胀导致资源配置不当,比如,公司从应税收中扣除一定的折旧,如果折旧是根据投资的历史成本,而不是重置成本的话,折旧就会被通胀吞噬。
通货膨胀的成本(4)
第五,当征税存在时滞时,会出现Olivera-Tanzi 效应。即税金按一时点计算,而支付是在以后的时间,许多国家没有任何机制维持税负在这一时滞里的实际价值。通胀率的上升会使税负降低。它将导致恶性循环。
通货膨胀的成本(5)
未预期通胀的成本:主要影响是再分配,即导致收入和财富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转移。比如借贷合同双方的再分配,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劳动合同双方等。
由于货币需求收入的弹性可能小于1,通胀税本身是递减的,因而穷人支付的通胀税占其收入的比要比富人高。
恶性通货膨胀(1)
恶性通胀只发生在法币制度下,在金本位时,黄金的存量增长率不足以支持高的物价水平时一般不会产生恶性通胀。其它的事件只是导火索。
引发恶性通胀的关键性因素 (1 )战争— 内战;(2 )软弱的政府[ 缺乏征收赋税的能力以及进行预算改革的能力] ;(3 )外部的冲击。
恶性通货膨胀(2)
结束恶性通胀的稳定性政策:一是汇率的稳定;二是全面的预算政策,财政节约常常要求提高公共物品的价格,提高税收收入;三是货币与信贷政策稳定;四是新货币的引入;五是减轻外部的压力。
改革以来我国的通胀
79-82;83-86;87-91;92-今。
共性:货币供给量增长过快,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有关;
个性(1 )隐性通胀显性化(2)消费膨胀(3)价格改革(4)投资膨胀与信贷膨胀。
我国通胀与经济政策以出口推动型的增长替代原有的封闭增长,这大大增加了进出口的依存度;(进口——输入型通胀,出口——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内销紧。)
开放之后,国内外的价格差导致国内物价的上涨;(价格接轨,一价定律)
外汇储备中的一些政策因素;(外汇占款,外资的利用,外汇的规模)
外债规模的影响;(当年还本付息占当年进出口的比为20%~25%左右,我们约为16%)
汇率的影响。
失业的定义
ILO的定义:“失业”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能力工作,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只有三个条件同时成立,才能认定一个人为失业者。
失业率的测定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人数的比。劳动者为就业与失业的人数。既没有工作又不去寻找工作的人不被视为劳动力。
美国:失业是指连续没有工作、没有薪金,在前四周一直在寻找工作,或者在等候在以后四周里开始工作,或者被暂时解雇但预料还可回到本来工作中去。
失业的率测量的缺陷失业率不能反映打零工失业率不反映从事低效率的工作。
失业率只是根据人口抽样调查得出的,一般的要几年才能进行一次(调查的费用太高),因此,它不够精确。(有的国家采用家庭调查,有的国家采用社会保险数据,有的国家根据就业的官方统计)
失业率的差异欧洲的失业率较低,其原因就在于政府有再培训的方案,不允许外国工人就业;
日本的失业率较低,许多在美国认为失业的人在日本已经认为脱离了劳动力这一范畴。许多日本女性在失去工作之后不去寻找工作;
美国的失业率因性别、种族、年龄而有较大的不同。
我国主要是隐性失业率较高及从事低效率的工作。
劳动力的市场制度不同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1)工资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合同确定的程度;(2)工资合同由工会和企业集体谈判的程度;(3)谈判的集中化程度;(4)工资合同的时间安排,包括合同的有效期,不同工资合同的同步性程度;(5)政府通过直接地作为一个雇主或者间接地影响私人企业与工人之间达成的合同,而在工资谈判中表现出来的作用;(6)工资合同中的指数化的作用。
正式与非正式的工资合同一般而言,发达国家的工资合同的使用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农民没有合同,自耕农)
在发展中国家,很多城市劳动也在非正式部门工作(无正式合同,日薪工)
工会化工会从两个方面增加工人谈判的优势:通过与雇主与企业之外愿意为企业所用的工人。对于后者它增强了内部人相对于外部人的力量。由于讨价还价能力的提高,工会使工人能将工资提高到市场出清水平以上,且在面临冲击时阻止工资的下降。瑞典(95%),芬兰(85%)英国(50%),美国(14%)
工资谈判的集中化工资谈判集中在国家、行业、地区还是企业层次上。瑞典首先在全国层次上,然后被地区与企业采用。
加拿大、美国与日本则是分散的,大部分工资谈判在企业层面上。
工资合同的时间安排工资合同的有效期和工资谈判 的同步化程度都会影响工资膨胀的惯性大小。
完全同步化是指国家的所有合同同时签定,否则为非同步化。
北欧与日本是同步进行的,而其它的国家则分散在一年之中。
收入政策和政府在工资谈判中的角色政府介入因国家与时间而有差异。
收入政策:一些国家通过道义劝说,政治压力,甚至立法迫使工会降低工资要求。
一些国家的政府往往非正式地介入全国谈判前的讨论,很少直接参与工资的决定过程。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去施加影响。
工资指数化工人与雇主可以预先确定未来的名义工资水平,或者说他们可以在将来根据其它一些名义变量的变化调整名义工资,这种行为称之为工资指数化。
正常周转失业与长期失业正常周转失业:总有一些人重新被招回工作,由暂时解雇与招回千成的就业波动是美国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特征,(65%左右)许多的的暂时性失业,失业分散给许多的人,就是正常周转性失业长期失业:少数人的长期失业。这和失业的形式给社会带来较高的成本。
自然失业率
Milton Friedman 提出的:又称之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即宏观经济处在均衡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不可能为0,因为由于经济中的正常原因,人们总是不停地进与出,这样人们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存在结构性失业与摩擦性失业)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1)
移民与人口的组成:人口组成是失业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比如,美国黑人青少年的失业率高达50%。一国自然失业率可以扑克成是不同人口群体自然失业率的加权平均。一般来说,移民的自然失业率也比较高。美国从1956到1978年,由于人口组成变化,自然失业率上升1%。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2)
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立法是保证所有的工人有一适当的收入下限。(美国1938是0.25$/h,1981是3.35$/h,1990是3.80$/h,1991为4.25$/h,目前为5.5$/h)
最低工资对青少年工作有负面作用。它提高10%,其失业率上升0~3%。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3)
部门的差异:不同部门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由于劳动力不可能短时间内转移,部门差异越大,总的失业率会越高。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4)
失业保险:美国从1936年起就有了失业保险体系,不是所有的工人都有权得到失业保险,约有85%的人参加,但很少有人索取,不足1/3(要求有相应的工作经历,如果自己放弃工作则也无法领取)。另外,只能在26~39周之间领取。有人研究,如果保险金的潜在期限增加一周,则平均失业率的长度会增加0.16~0.20周。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5)
工会的力量: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工会提高了其成员的工资水平,降低了部门的就业水平。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6)
劳动所得税:决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是雇主付出的总工资而不是工人带回家的收入。两者的差异是劳动所得税。在过去的30年中,大多数的工业化国家中增加了1%。这一方面增加了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成本,另一方面又挫伤了创业的积极性。(后者可以说明欧洲高技术产业令人失望的业绩。)
决定自然失业率的因素(7)
失业的滞后:自然失业率会受到失业的影响。长期的高失业会提高自然失业率。因为失业工人的人力资本受到影响。他们变得没有可雇佣性。
自然失业率的衡量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程式。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计算长期实际失业率的平均值。因为长期平均熨平了失业率在自然率上下的周期性偏差。
美国的自然失业率在50-60年代约为4%,70年代为5%,80年代在5.5%-6.5%之间。西欧国家在70年代约为10%,德国除外,只有4%。
失业的成本失业在全社会分布不均,它的成本分布也不均。
就个人而言,失业会带来极为不幸的后果,不仅收入下降,生活水平恶化,身心受到伤害。失业者常常失去自信心。此外,还会伤及家庭。
对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政府要损失财政收入。
结构性失业但不是所有的结构性失业都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当失业与跨部门的工作寻找和工作再配置有关时,失业会促进寻职和工作缺位的合理配置。
正常性的结构性失业也会给工人带来休息。
周期性失业即超过自然失业率的失业。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更高的投资率,产量也能够增加,因为经济中有许多的资源未被利用。我们从OKUN定律中知道这种失业带来的损失。
通胀与失业的替代
Philips 通过整理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发现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负的相关性。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从而也是产品的价格构成,因而自然过渡到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负相关性。
过渡性解释的理论依据
W=MP*P
对此式两边求出全微分,再除以上式得出:
工资变化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率+通胀率按预期扩大的Philips曲线适应性预期期的理论说明了为什么Philips曲线会向右上方移动。
为什么Philips曲线会最终变成一条垂直线,甚至变成一条正相关曲线。
对滞涨的解释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供给学派的观点;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
激进主义学派的观点。
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忽视货币发行量过多的现象;
财政增加了政府的投资从而代替了私人的投资,前者是非生产性的,后者是生产性的,生产性的投资少,产量下降,就业水平下降。而产量的下降又导致通货膨胀。
供给学派的观点滞胀是KEYNESIAN政策对总供给的破坏,他们扩大了国家的开支,而为了弥补开支又不得不多增税,从而破坏了总供给。在AD不变的条件下,AS的下降致使失业与通胀并存。
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认为PHILIPS曲线在短期内也不能成立,因为公众决策更灵活,行动更快,而且会逐步修正预期,消除其预期的误差。他认为政府干脆放弃这类政策,主张宣布一些不变的规则,如长期供给的年增长率,使得经济处在稳定增长的路径上。
激进主义学派的观点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制度进行批判。
垄断的存在;
政府巨额的军费开支和财政赤字加剧了滞胀。政府的投资没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