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第七章 独立性教学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
本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在上述实习基础上,圈定合理的工作区,由学生独立安排并完成研究区的水文与水文地质测绘工作,进一步掌握各种类型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野外调查方法、调查程序和主要调查内容,培养学生野外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7.1孔隙水区的水文地质测绘
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严格受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岩性、岩相变化规律所控制。而第四纪地层的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和岩相的分布,又往往与地貌的时代、成因类型和形态类型的分布相对应;并受新构造运动所制约,而且地貌还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因此在孔隙水分布区进行水文地质测绘,要特别注意对第四纪地质、地貌和新构造运动的调查。此外,平原地区和河谷地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常常有密切的水力联系,因此还要注意对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相互转化补排关系的调查。
7.1.1孔隙水区一般性测绘内容
在孔隙水分布区进行水文地质测绘,一般测绘内容包括:
(1)研究松散沉积物的分布、岩性、矿物成分与颗粒成分、结构、厚度、成因类型、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时代等内容,掌握它们在纵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2)调查各种地下水露头,确定松散层中的含水层位及含水层的厚度、地下水类型、埋藏特征,收集其水质、水量资料,并研究其变化规律。
(3)分析各类地表水体的分布、水位、流量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与地下水间的转化关系。
(4)研究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的性质与幅度等特点,以及对该区松散层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5)探讨周围山地和下部基岩的埋深、岩性及地质构造条件,判断基岩含水层的含水特征及与松散含水层间的补排关系。
(6)收集钻孔、水井资料,探讨深部的水文地质条件。
(7)收集现有的供水与排水设施的水文地质资料,研究供、排地下水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8)调查区内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情况。
7.1.2山前平原地区
第四纪地质、地貌与地下水之间的成因联系,主要反映在由山区向平原的水平分布规律上。因此,对山前平原重点要抓住两点,一点是着重调查山区与冲洪积扇(或冰水扇)的接触性质,以判断沉积物的厚度和山区地下径流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以及注意调查山区河流流经扇顶补给带的渗失量。另一点是扇前溢出带地下水溢出状态和溢出量的调查,并圈定扇形地的分布范围。此外,山前地区往往新构造活动比较强烈,要注意调查由于隐伏的阶梯状断裂而形成的地下跌水,或由于基底起伏而引起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等异常现象。查明构造作用与第四系堆积物的岩性、厚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地下水特征之间的关系。
7.1.3河谷平原地区
第四纪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规律,主要表现在河流的横向分带上。因此,河谷平原地区水文地质测绘的中心内容是着重调查河流阶地的时代、阶地沉积物的特征、阶地结构和类型、各阶地分布高度和范围,以及它们与地下水埋藏、分布和形成之间的成因联系及其变化规律。此外潜水水质、水量的变化与河水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故还要注意查明潜水与河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补给、排泄性质、地貌条件及其补排量;河水污染情况及其对潜水水质的影响。对中、下游河谷地下水还应注意地下水中局部铁离子增高的原因和分布范围的研究。
7.1.4滨海地区
侧重研究海陆来源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中咸淡水的赋存特征,着重了解其中具开发意义的淡水层的水质和水量,掌握大河三角洲地带的沉积物变迁规律和含水层位;研究海岸的地貌特征、海岸升降性质和幅度;了解某些滨海的潮上、潮间和潮下带中现代松散沉积物及其中地下水埋藏情况;调查滨海地区地下水与河水、海水间的水力联系;调查某些近岸海底分布的淡水泉的形成条件、水质、水量,研究开采利用的可能性;调查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淡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地面沉降及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了解沼泽湿地的形成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在沿海城镇、港口和井灌区,要注意调查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而引起的海水倒灌及水质恶化的状况。
7.1.5黄土地区
主要任务是研究黄土地貌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切割密度和切割深度对地下水补给、排泄的控制和黄土地区的岩性结构对潜水贮存条件的影响。同时尚须注意调查黄土下伏各不同时代地层的富水条件及其与地貌类型之间的关系。对黄土塬区,要着重调查塬面大小及其形态变化与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埋深、水量、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调查黄土下伏含水层的分布与塬区地貌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含水层的富水条件及其变化特征。在黄土丘陵地区(梁峁地),要着重调查浅层地下水局部相对富集与微地貌(如掌心地、丘间洼地等形态大小)和黄土地层岩性之间的关系。对咸水、苦水及地方病地区,要注意调查咸、苦水的分布范围、形成条件、以及区内淡水透镜体的分布规律;地方病与水土之间的关系,为解决严重缺水状况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7.1.6 沙漠地区
要对全部的泉、湿地、浅井和钻孔等地下水露头进行观测。首先,在查清从边缘山地到沙漠内部松散沉积物形成特征的基础上,注意调查风沙区可能集水的溺谷、风蚀洼地、龟裂地、上升泉等地段的地貌特征及其中地下水的存在状态,查明砂丘内淡水体的埋藏及分布规律,注意可能汇水的冲洪积扇、冲湖积层的分布特征,注意研究被掩埋的冲洪积扇、古河道带和冰水堆积物;其次,要查明沙漠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运动规律和排泄特点,调查山地与戈壁带的接触条件和地下水溢出带,调查研究某些地段上地下水凝结补给量,还要注意了解盐沼、盐漠地段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研究植物生长与地下水化学成分以及埋深间的关系,研究山前到腹地的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