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7.2岩溶区的水文地质测绘 7.2.1基本研究内容 在岩溶水分布地区进行水文地质测绘的基本研究内容是: (1) 查清区内岩石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岩性结构和分布特征,以及可溶岩层与非可溶岩层的组合关系。 (2) 研究区内地质构造条件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3) 观察可溶岩中原生和后生的孔隙和裂隙的形成规律、发育程度及其含水性。 (4) 观察可溶岩中岩溶的形态、规模、岩溶发育规律及其水文地质特征。对一些大型溶洞要依据洞穴学的要求,进行调查工作。研究洞内出水现象,绘制洞穴水文地质图,注意收集井、孔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掌握深部岩溶的发育规律,并查明岩溶发育底界。 (5) 划分区内的含水层和隔水层,确定区内岩溶水构造类型及其中的富水地段。 (6) 观察区内地表水系的分布,测量水位和流量,了解河水动态,观测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排关系;对落水洞与地下河出口要进行同样的研究。 (7) 从地层、构造、地貌、水文及岩溶发育规律分析主要岩溶含水层的补、径、排特征:进行各种地下水露头的调查,测量其水量,必要时观测其动态。 (8) 取水样分析研究主要岩溶含水层的水质特征,寻找水质变化规律,注意地下水污染来源。 (9) 对现有岩溶水供水与排水工程进行现场调查,搜集与地下水有关的全部资料,还需要研究合理利用或有效排除岩溶水的问题。对排水引起的地表塌陷,亦应加以研究。 7.2.2专门研究内容 在岩溶区测绘,除完成上述基本内容的研究外,尚须有针对性地作好以下专门研究内容: (1) 进行岩溶地貌的观察,探讨它们的发育因素,分析它对岩溶水补径排控制作用。 (2) 在查清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加强研究泉的出露条件,圈定泉域范围,确定补排条件,找出强径流带位置,测定流量,分析水质,并进行动态观测。 (3) 在地下河系发育地区,要查清地下河的展布规律、形成条件、主支流域界线、观测流量、水位及其动态;必要时绘制地下河系分布图和进行连通试验。 (4) 对可溶岩和非可溶岩的接触带,如与煤系地层或与侵入体或与矿体的接触带等要仔细研究,该处岩溶强烈发育、富水,或成为大泉排泄区。 (5) 从当前地下水运动状态、沉积矿物、岩溶形态与分布位置,结合地质历史等多方面资料,划分岩溶期,注意区分古岩溶与现代岩溶。 (6) 对岩溶区分布的松散堆积物进行观测。要确定其岩性、成因、分布、厚度、含水性,了解孔隙水与岩溶水间的补排关系。 对裸露型岩溶区,应在查明岩溶地貌类型的基础上,着重调查研究暗河水系的特征。为此要特别注意调查地表有规律分布的天窗、平谷、串珠状洼地、塌陷、漏斗、溶井及落水洞等各种岩溶形态。调查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并结合连通试验和洞穴调查,查明地下河网的分布规律和埋藏条件、暗河流量及动态特征。此外,从找水观点,还须研究地貌条件对岩溶地下水埋藏汇集的作用;并调查岩溶地下水及暗河出口集中排泄的特征及其对形成地下水富集带(区)之间的关系,调查它的地质、地貌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富水程度。 对覆盖型岩溶区,应着重研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地下水动力条件对岩溶发育规律的控制,查明岩溶发育的主要层位、部位及其发育特征,并从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岩溶形成的时代和发育过程,同时对地下水以大泉、泉群等形式集中排泄的地段,要仔细研究它们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与地下水富集的关系和富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