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及对策
03级电子计算机统计
杨文卿 2003121324
失业增加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从表层上看,造成失业问题的日趋严重既有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长期性结构方面的原因,也有短期宏观经济运行失衡的原因。但究其根源是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物。目前我国的城市就业状况同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现状是密切相关的。
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与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传统农业部门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远远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发展中国家所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使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仍然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
1、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建国初期,受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当时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匮乏;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
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政府通过“剪刀差”,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以牺牲农业的办法,提取工业化所需要的积累。因而,克服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资本积累不足与有效需求不足这两大难题,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由于重工业的优先发展是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也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
2、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落后于城市。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场革命。我国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渐进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朝着积极、稳妥的现代化方向前进。但同时,这一特点也使我国的改革在不同的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表现出不同步性。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在先,深化改革却严重滞后。在农村改革的初期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释放,收入增长很快。随着政策对经济拉动作用的逐渐减弱,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现代化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迫切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村现存的经济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障碍。比如:农村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问题、农民对生产成果的支配权问题、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投入问题、农村的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些因素都导致城
乡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3、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历史上看,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在一国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不断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与此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则不断向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点聚集!这种伴随着工业化而产生的人口聚集效应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改革开放以前,牺牲农业发展的战略,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在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离土不离乡”的口号,使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足18%,到2000年城市化率达到36%,平均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与我国已达50%的工业化程度相比,城市化水平显然还很低。
二、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影响
1、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化的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力的向城市迁移是必然趋势,失业问题是我国将面临的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增长、土地资源的有限及土地边际收益的递减必然导致传统的农业部门出现“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一方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将为现代工业部门输送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使工业部门的产品剩余增加、资本积累扩大。而另一方面,工业部门资本的积累、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反过来吸收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吸收为止由于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农业积累贫乏、土地和资本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都极为稀缺,因此在我国农村积累了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的剩余劳动力。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实行限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政策不仅使这些过剩人口呈隐性失业的状况,而且使之难以寻求到消化的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在市场上平等地流动。由于城市有高于农村的收入以及更多的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活动必然会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现代化的非农业转移。这种趋势一方面会使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促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但是另一方面!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增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2、我国农民收入低、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失业无非是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生产能力过剩造成的。随着我国消费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受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介绍,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366元人民币,这其中包括40%的实物收入,包括家中喂养的牲畜、粮
食等。实际现金收入在1800元左右,在这1800元中还有40%的现金备来年之需,为第二年的生产购买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实际上农民手中真正用于购买消费的现金只有20%元左右而当年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是1500元人民币,是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倍多,如果再考虑到城市能享受到的社会福利,如买房折扣、看病报销、教育补助等,城乡之间的真实差距大约在6/1之间。因此,尽管农村人口是城市人口的3倍多,但消费总量仅为城市居民总消费量的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城市居民的1/8。按家庭人均消费水平计算,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的2.7倍。另外,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来分析,2001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仍高达47.7%,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仅相当于城镇十年前的水平。如果再加上实物商品外的文化、教育和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会更加悬殊。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低,很难适应和消化经济增长中释放出的巨大工业生产能力,企业中出现劳动剩余不可避免。
3、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梗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现代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农村城市化为依托。从长远看,我国农业人口是净流出的,而工业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过剩劳动力的吸纳也十分有限。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我国今后新增劳动力的70%需要借助第三产业来消化。因此,实施再就业工程就是加快我国第三产业的建设步伐。但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例还偏低,相对于其它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其直接原因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中非城市化道路所造成的!这是因为。首先,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更依赖于城市化的进展。与第二产业不同,第三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服务具有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它不象第二产业所提供的物质产品那样可以在产地以外销售和消费。因此,第三产业只有在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才会有较大发展,而在人口密集度较小的农村由于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发展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相比,成本高收益小。其次,城市化过程能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向市场化转变,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我国现阶段“离土不离乡”的非农化模式,使劳动者职业的转换先于地域、身份的转换。农村居民消费自给性的特征使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造就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1995年我国城市第二产业每万名职工及其家属需要8200个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其提供服务,而等量的乡镇企业职工及其家属只需要2500个服务人员。一般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征是以围绕居民生活展开的传统服务业为主,这类产业一般劳动密集度较高。我国农村尽管居民人口庞大,但消费水平低,传统服务业自给性比重高,这就使第三产业中进入壁垒最低的传统服务业,因受中国农村服务市场的制约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般说来,城市的规模越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就越高,因而城市的外部效应就越大。我国现阶段以小城镇为主的发展战略,发展的主要是传统的商业饮食业。第三产业中起点规模要求较高,外部效应较大的金融、信息传播、科技服务、教育等产业的发展与扩散就受到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因此二元经济结构所设置的城乡壁垒,使最能吸收失业人口的第三产业受到限制。
三、加快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变的进程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目前的失业表面上表现为和国内需求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关,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促使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变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首先,加快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化,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对于仍然留在农村内部的劳动力而言,土地和资本的稀缺性能够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于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而言,他们将和城市人口一样成为平等的市场主体,可以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完成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生产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其次,加快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是社会财富的损失。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解决劳动力过剩的出路。另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也可以为现代化工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年龄、文化程度多样化、适应能力强的、可供选择余地大的劳动力要素,从而有助于改变工资刚性的状况,形成能够反映供求状况的、有弹性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失业。第三,加快二元化经济向现代化转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剩余劳动力提供广泛的就业空间。随着我国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目标的提出,我国将变革现今阻碍城市化步伐的制度,增强乡镇企业的资产和劳动的流动性,促进过去分散的从事非农业的近亿劳动力利用中小城镇实现重新整合,从而加速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城市化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在全社会各方面领域内的全面渗透,一方面,使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以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使居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
需要强调的是: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较大就业矛盾也将长期存在!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所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但是只有意识到了我国目前失业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深刻认识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