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学( Pathogenesis) 是发病学是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共同
机制的学科 。
第一节病因在发病上的意义
致病因素与疾病经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最常
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只对疾病的发生起作用
致病因素只对疾病的发生起发动作用,引起机
体损害后即行消失,并不参与疾病的发展,但疾病
仍按其自身规律继续发展,甚至往往引起严重后
果。
如机械力引起创伤、高温引起烧伤以及低温引
起冻伤等。
二、在整个疾病过程中始终起决定性作用
致病因素的作用与疾病整个过程同始终,如果
病因消除,机体也就恢复健康
如无并发症的疥癣、某些肠道寄生虫病的早期
以及异物的单纯性压迫等。
三、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一直起作用
致病因素在整个疾病过程中一直起作用,但
由于它本身和机体双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意义不一。
传染病属于这一类型。疾病表现出阶段性
(如潜伏期、前驱期、明显期与转归期)。当疾
病进行到一定阶段,原始病因的作用可以逐渐减
弱,甚至完全消失,但疾病不一定痊愈。
四、引起疾病的伴发和继发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削弱了机体的抵抗
力,或者改变了机体的反应性,为新的病因侵害
机体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新的疾病伴发或
继发。如机体感冒后继发的肺炎。
对于这类疾病,防治上注意增强机体体质,
及时采取病因学与发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二节病因在体内的扩散过程
当外界致病因素的强度过大或数量过多时,或
者机体的抵抗力被削弱时,致病因素就能突破机体
的外部屏障与内部屏障,并经以下三种途径在体内
进行扩散。
一、组织扩散
致病因素从侵入部位沿组织或组织间隙逐渐扩
散又可分为,
?连续性扩散
指侵入机体的致病因素沿组织间隙及结缔组织
扩散到邻近组织。
例如,鼻粘膜的炎症扩展到气管和支气管;胃
粘膜的炎症扩展到肠粘膜;皮下的化脓性炎 (蜂窝
织炎 )向邻近健康组织扩散。
?管内扩散
指致病因素随着管内液体的流动沿管腔扩散到
其它部位。
例如,含有结核杆菌的干酵样坏死物沿支气管
或输尿管扩散。
?接触性扩散
指在空间上无直接联系的两个部位之间,仅仅
是由于互相接触而发生扩散。例如,心包的炎症随
后引起心肌炎;胆囊炎时炎症扩散到与胆囊接触的
胃浆膜等。
二、体液扩散
致病因素特别是病原微生物越过机体屏障
后,可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由一处扩散到它处,
甚至散布到全身器官。前者称为 血源性扩散,常
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甚至败血症;后者称为 淋巴
源性扩散,多伴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体液扩散一般速度较快。在一定情况下,淋
巴源性扩散可以进而侵入血液。血源性扩散的速
度较快,危险性也较大,常使病变全身化。
三、神经扩散
严格来说,神经扩散也属于组织扩散的一种,
但它在广义上由于还区分为刺激物扩散和刺激扩
散两种形式。
? 刺激物扩散
指致病因素(致病刺激物)沿着神经干内的
淋巴间隙扩散。
例如,狂犬病病毒与破伤风毒素在体内的扩
散就属于这种方式。
? 刺激扩散
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引起冲动,并传递到相
应的神经中枢,使中枢的机能发生改变,从而引
起相应器官机能的改变。这种通过神经反射途径
进行扩散的方式,称为 刺激扩散 。
上述致病因素的三种扩散方式,在疾病过程
中常常是交替进行或同时进行的。例如,组织扩
散时,有时有血源性与淋巴源性扩散,也可能有
神经扩散。
第四节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
外界致病因素沿着一定的途径,在体内扩散,
并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
展外界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的方式有如下三种,
一、组织机理(组织作用)
组织机理 指有些致病因素侵入机体后,可直接作用
于组织器官,或选择性损害某一组织器官,引起机
体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和机能障碍。
?直接作用
如高温引起组织的烧伤,低温引起组织的冻
伤,强酸、强碱对组织的腐蚀,强大的机械力对组
织的破坏等。
?选择作用
如汞制剂对肾脏的破坏,CC14引起肝脏的坏
死,猪瘟病毒引起微血管内皮受损,CO直接与血红
蛋白结合使其失去携氧能力而导致机体缺氧。
二、体液机理(体液作用)
体液机理 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通过体液
来起作用,改变体液的量或质,从而破坏机体内环
境的稳定,引起机体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和机能障
碍。
例如,失血性休克和循环血量减少有关;营养
不良性水肿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关;严重腹泻
导致的酸中毒,与丧失大量碱性肠液导致碱贮缺乏
有关等。
?在体液因素中,激素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因为
激素在调节机体的机能代谢,以及在维护内环境
的恒定上相当重要。例如,甲状腺素在各种原因
引起的发热反应中有一定作用;性腺激素对某些
肿瘤的发生发展有显著影响。
?虽然体液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其重要
意义,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组织因
素、神经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神经机理(神经作用)
神经机理 有些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可作用于神经系
统的不同部位或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引起神经反射
机能障碍,进而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疾病过程中
的神经作用可区分为神经反射作用和神经直接作用
两种方式。
?神经反射作用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体内出现的损伤、障
碍以及防御、适应和代偿现象,首先是神经系统机
能发生一定改变的结果,特别是适应与代偿现象的
发生。
? 疾病时的非条件反射性反应 机体在外感受器受到
致病因素刺激时,极易产生各种非条件性的病理
性反应以及防御、代偿现象。
例如,饲料中毒时出现的反射性呕吐与腹泻;
有害气体刺激时反射性地发生呼吸运动的减弱甚
至暂停;缺氧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快;
? 疾病时的条件反射性反应 致病因素如果和无关动
因(中性刺激或条件性刺激)相结合多次作用
后,仅给机体以中性刺激即可引起疾病,这就是
疾病发生的条件反射性反应。
病理过程中的条件反射性反应一般是通过动
物实验证明的,其临床意义较小,因为只观察到
极少数疾病是由无关动因所引起的。
目前已知通过条件反射机理引起的疾病有实
验性吗啡和樟脑中毒,白细胞增多症,高血糖和
低血糖等。
? 中枢神经直接作用
病理过程不仅是反射性引起的,也可由于致
病因素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主要是
通过中枢反射性调节机能的改变而实现。
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中枢,从而引起中枢神
经系统调节机能的改变,导致相应的疾病或病理
变化。例如,中枢性损伤(腰椎挫伤),感染
(狂犬病、各种脑炎),中毒( CO、铅、汞、某
些麻醉剂、细菌毒素及毒性产物)以及缺氧等。
? 上述三种作用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
体液和组织三种作用方式均可能同时存在或先后
相继发生作用,并互相影响,从而构成疾病发
生、发展的一般机理。
? 上述三种作用方式在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
发展阶段中,其意义是不一样的。通过神经反射
的作用,是疾病发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四、遗传机理(遗传作用)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的迅
速发展,特别是对生命蛋白质分子结构的深入研
究,使发病学的机理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在疾
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研究发现,除了上述三
种传统的机理发挥作用外,还可通过遗传基因突
变,导致各种酶活性的改变和核酸分子结构的变
化,从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例如,牛白化病是酪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
的;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是丙酮酸激酶缺乏引起
的;羊谷胱甘肽缺乏症是 γ -谷氨酰氨酸合成酶
减少造成的。
第五节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
? 疾病的本质,整个病程是损伤和抗损伤在不断地
进行斗争的对立统一过程。
例如,外伤性失血时,一方面由于组织的损
伤、血管破裂、血液丧失而引起循环障碍,严重
时还可引起血压下降和全身性缺氧等病理性损
伤。与此同时,机体内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抗损伤
反应,如凝血过程加速,血管收缩、心率加快、
心缩加强、血库释放出储备血液等,以克服损伤
所造成的障碍。
? 当抗损伤 >损伤时 —— 疾病好转;
? 抗损伤=损伤时 —— 慢性迁延;
? 抗损伤 <损伤时 —— 恶化;
? 损伤与抗损伤之间并不是只有绝对对立的关系,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互相转化;
第四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 在疾病过程中,机体局部病变可影响全身,全身
机能状态又影响着局部病变,二者互相影响, 互
相联系 。
例如,体表急性炎症时,局部表现红、肿、
热、痛与机能障碍,同时全身可能呈现体温升
高、白细胞数增多等反应。感冒时,病变主要表
现为上呼吸道粘膜的炎症,但患病动物常有发
热、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全身反应。全身营养
不良和某些维生素缺乏时,软组织细胞的再生能
力减弱,可延缓创伤的愈合。
? 在临床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
系,在注意局部病变的同时,也要考虑全身的病
理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 。
第六节疾病的因果转化规律
一、疾病时的因果转化规律
因果转化 指疾病过程中的各种病理变化相互关联并
相继发生,呈现出复杂的因果关系。即在原始病因
作用下,机体发生某些变化,前者为因,后者为果;
后者又作为发病学新的原因,引起新的变化。这样
原因结果相继发生,使疾病成为一种链式发展过程。
例如,腐败变质饲料 ——— >胃肠炎 ——— >腹泻 ——— >脱
水 (原始病因) (结果) (新结果 1)
(新原因 2) (新
结果 2)
二、疾病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主导环节,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能够规定或影响其它
环节的病理变化的发生、发展,进而影响疾病全局
和决定疾病进程的环节。
例如,在感冒发展过程中,上呼吸道粘膜抵抗
力降低、粘膜发炎、体温升高等是其不同发展阶段
的主导环节。
临床实践中,如果善于分析疾病过程中的因果
联系,及时找出疾病发展和恶化的主导环节,尽早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削弱或打断其主导环节,
就能有效阻断疾病向恶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促进
机体恢复健康。
第七节疾病的防治原则
病因学与发病学的原理是有效防治疾病的理论
基础,它为兽医临床提供了以下一般性的指导原则。
一、病因学的预防原则
根据任何疾病必然有其原因这一原理,在致病
因素(原始病因)未侵入或作用于机体之前将其消
灭;或者在机体与致病因素之间设臵障碍,借以阻
挡病因的作用;或者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
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力等;
例如,加强防疫卫生工作,消灭传播疾病的中
间媒介,防止或减少动物与致病因素的接触机会,
加强动物的营养以增强其体质等。
二、发病学的预防原则
加强机体的屏障机能,改变机体的反应性,使
其获得对致病因素(主要是生物性致病因素)的不
感受性等,以打断疾病的始发环节,仍有可能阻止
疾病的发生,或使病情减轻。
例如,接种猪瘟疫苗可防止猪瘟的发生;采取
脱敏的方法可减轻或防止过敏性休克等。
三、病因学的治疗原则
疾病发生后,如果原始病因仍然作用于机体,
并对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仍有重要影响,就宜采取消
灭病因的治疗原则。
例如,各种抗菌素、磺胺制剂、呋喃类药物等
化学制剂或特异性抗血清用以治疗多种传染病;各
种驱虫剂用以驱除寄生虫等。
四、发病学的治疗原则
一些疾病,可根据其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
采取一些措施,以打断恶性的因果转化链,增强患
病动物的抗病能力,使发生的损伤、障碍现象得以
减轻或消除,促使机体早日康复。
例如,失血时的止血,循环、呼吸机能障碍时
的消除缺氧现象等。
?很多时候病因学治疗如与发病学治疗一同施用,
则更为有益。例如,对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
病,除使用对该病原微生物敏感的药物外,还可
采取增强体质、加强机体屏障机能、防止并发症
发生等一系列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以上所举的各项原则,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考虑,
即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分清疾病过程中各个环
节的主次关系。在几项原则之中,病因学的预防
原则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