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的原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
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疾病。祖国医学早就指出:
“百病之生各有其因,因有所感,各显其症”,
以此强调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病因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和疾病的诊断
有关,还关系到疾病的防治。因此,基础、临床
和流行病学都很重视病因的研究。流行病学是从
预防和控制疾病、促进健康出发,从群体水平去
探讨疾病病因及其作用机理。
第一节病因学概念
病因学 是研究疾病发生规律的科学,探讨疾病因何
发生。即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般来说,病因在疾病发生中所起作用的不
同,包括 致病因子 和 条件 (包括 诱因 )两方面的因
素,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疾病的原因
疾病的原因 多种多样、相当复杂,大致可分两大类:
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 外因 )和机体内
部存在的某些因素( 内因 )。
二、疾病的条件
条件 是指在原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能影响疾病
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条件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其影响可以是促进或抑制。许多条件是一些自然因
素,包括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等
三、疾病的诱因
诱因( precipitating factor) 是指能够加强某一
疾病或病理过程原因的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病理
过程发生的因素。例如,流行性感冒的发生,首先
是病原体(外因)侵入机体,患病动物受气候骤变
或受凉等因素(诱因)的影响,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与流行,而在同一条件下,并非全部动物都发生疾
病,它还决定于动物抵抗力(内因)的强弱。
第二节疾病的外因
外因 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的各种致病因素。致病因
素根据不同的性质可分为机械性致病因素、物理性
致病因素、化学性致病因素、生物性致病因素、营
养性致病因素、过敏原及应激原等。
一、机械性致病因素
机械性致病因素 是指机械力的作用。具有一定动能
的机械力因素作用于动物,可造成其发生骨折、脱
臼、创伤等 。
机械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
? 对组织的作用不具选择性;
? 无潜伏期和前驱期,或很短;
? 只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在多数情况下不参与疾病
的进一步发展;
? 机械力的强度、性质、作用部位和范围,决定着
引起损伤的性质、程度和结果,很少受机体本身
状态的影响;
? 转归方式常为病理状态 ;
二、物理性致病因素
能损害机体的物理性致病因素主要有,
?高温 作用于局部引起烧伤或中暑;
?低温 作用于局部引起冻伤或全身过冷;
?电离辐射 引起放射损伤或放射病;
?电流 引起电击伤;
?激光 引起蛋白质变性和酶的失活;
?大气压 引起减压病;
(一)温度因素
?高温
局部作用可引起烧伤、晒伤( Sunburn)。一
度烧伤仅表皮层受损;二度烧伤表皮层破坏而保持
毛囊,这种病灶不可能在愈合时形成上皮;三度烧
伤时真皮也被破坏。严重烧伤除局部组织破坏外,
还可因脱水发生烧伤性休克而死亡。
?低温
局部作用可引起冻伤,全身体温过低会降低动
物的抵抗力。各种动物的抗寒性不同,这与营养状
况有关。
(二)电流
?电流的致病作用 主要是电击伤,包括机体与电流
接触或者受到大气雷电的轰击。动物受电流的损
伤根据电流的种类(直流电或交流电)、电压
(伏)和电流(安培)而确定,电流的方向、途
径和持续时间也起着重要作用。
?电流的损伤作用主要有 电热作用,电能转化为热
能引起烧伤;电解作用,对组织的化学成分进行
分解;电机械作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引起组织
的机械性损伤。
?电流的局部作用 引起烧伤或坏死,皮肤血管麻痹
和扩张,因此在局部皮肤上出现树枝状或锯齿状
红色花纹。
?电流的全身作用 可出现动物抽搐,丧失知觉,呼
吸或心脏麻痹而死亡。
(三)光敏作用
普通光线(太阳光谱中的可视部分,波长在
0.4-0.7μm )对动物的生长是必需的,一般无致
病作用。光敏作用是理化因素结合而产生的致病
作用。
(四)辐射
有两种形式,电磁波(如 X射线和 γ 射线)
和高能带能电粒子(如 α 粒子,β 粒子、中子、
质子和重离子),它们对细胞的效应是相同的。
但在组织内,能量的储存有很大的差异。
(五)噪音
近年来,还注意到噪音对动物也会产生不良影
响。根据测定表明,声音的强度范围大致在 0-120
分贝( dB)之间,超过 120dB之后就变成一种引起
痛觉的刺激。
(六)气压
气压改变也可成为致病因素,如平原的牛进入
海拨 1800-2000米以上地区会发生高山病。无论是
低气压还是高气压,对机体均有致病作用。动物受
低气压的影响较为常见,例如,高原地带的空气稀
薄、低气压环境等,可引起缺氧症。
三、化学性致病因素
化学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
? 潜伏期一般较短 (慢性中毒除外),化学性致病
因素侵入机体后常蓄积到一定剂量才会发病;
? 有一定的组织器官选择性毒性作用 。 据此可将毒
物分为,
? 原浆毒 如 HCN、醇、醚等;
? 血液毒 如 CO,KCl、苯胺等;
? 神经毒 如马钱子、阿托品等;
? 肝 毒 如 CCl4、氯仿等;
? 肾 毒 如重金属盐、砷、磷等;
?胃 毒 大多数农药如乐果、敌百虫等;
?肠 毒 重金属盐如铁、铅、铜等和类金属如砷、
磷等;
?心脏毒 如毛地黄;骨毒,如汞、磷;牙齿毒,如
氟等;
?作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化学物的性质、结构、剂量
和溶解性,还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机体状态等;
?在整个中毒过程中都起一定的损伤作用,但随疾病
的发展,由于机体作用而常被冲淡、中和、解毒和
排出,使致病性常常发生改变;
?在排泄过程中有时可使排毒器官(如肾、胃、肠、
皮肤、汗腺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一)生物性毒素
?动物性毒素 节肢动物毒素如蜘蛛毒,可麻痹哺乳
动物的神经系统,咬伤部位引起严重炎症,破坏
周围神经末梢引起运动麻痹。蛇毒至少有 30种不
同的多肽混合物,大多数有毒且有酶的作用,神
经毒是最强的蛇毒成分。
?植物性毒素 大约有 700种植物已知对动物有毒,但
其中毒作用已知的还不到一半。
? 细菌毒素 一种是细菌本身结构组成,破坏后而释
出,如内毒素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可引起内毒素休
克。另一种是活菌释出的可溶性多肽,如肉毒杆
菌毒素、破伤风菌素。
? 内毒素( Endotoxin) 存在于菌细胞内,是大多
数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其毒性成分为
类脂 A。菌体死亡崩解后释放出来。其毒性比外毒
素弱的多,而且其毒性作用无特异性。不同的内
毒素,对动物机体引起的中毒反应基本相同,即
发热、腹泻、血管舒缩机能紊乱、糖代谢紊乱,
严重时甚至发生休克。
? 外毒素 (Exotoxin)是由革兰氏阳性菌及少数革兰
氏阴性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释放至菌体外的蛋白
质。具有抗原性强、毒性强、作用特异性强的突
出特点。
? 真菌毒素
? 黄曲霉毒素 由黄曲霉菌产生,在我国常见的有 4
种毒素( B1,B2,G1,G2),其中以黄曲霉毒素
B1最毒。对牛、猪引起急性肝坏死,广泛性出
血。亚急性或慢性引起肝坏死硬变(马)、肝肿
瘤(猪、鸭、鱼)。
? 桔霉素( citrinin) 由青霉菌属产生,引起肾小
管变性(猪、牛)。
?麦角毒素( ergot toxins) 由麦角菌( claviceps
purpurea)产生,对牛、羊、猪、马、狗和鸡都
能引起中毒,早期出现跛行,有神经症状,四肢
血管坏死,发生坏疽。
?穗状葡萄菌毒素( stachytryotoxin) 由穗状葡萄
菌产生,马最敏感,牛、羊、猪和其他动物也可
引起中毒,出现肠胃炎、真皮坏死、骨髓象粒细
胞减少。
?念珠状镰刀菌毒素( fusariotoxins) 由念珠状镰
刀菌产生,常因家畜食入污染此菌的霉玉米而发
生中毒,可使马脑白质软化,猪肠胃炎、流产。
(二)化学性毒物
?药物
抗生素引起疾病常见的原因,一是破坏肠道正
常菌丛,二是过量摄入常有毒性,绝大多数是肾
毒。广泛性引起组织损伤,如四环素过量被牛羊摄
入,会引起肾急性肿胀和弥漫性坏死。又如新霉素
( Neomycin)可损伤小肠。由于抑制革兰氏阳性
( G+)和某些革兰氏阴性( G-)细菌后使大肠杆菌
和梭菌过度生长导致肠壁受损。磺胺类药高剂量可
引起肾中毒,牛犊最常见。
? 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也有毒性,尤以镉、氟、铜、硒、
钼,在补充时必须注意用量,如当动物饲喂富硒
类或日粮配方比例过高而引起硒中毒。硒是无毒
的,但三种化合物,如硒酸盐、亚硒酸盐、硒化
物能引起疾病。
? 环境污染物
如汞、铅、砷、氟、二氧化碳、硫化氢、酸
雨、臭氧等 。
四、生物性致病因素 (Biological factor)
生物性致病因素致病作用的一般特点如下,
?常有一定的选择性,表现在具有较严格的感染动物
种属、传染径路、侵入门户和作用部位等。
例如,猪瘟病毒只对猪有致病作用;破伤风杆
菌只能从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体内发病,如随食
物进入胃肠道一般不发病;猪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
主要作用于肺脏和肺门淋巴结,通常不侵害其它组
织器官;蛔虫和姜片吸虫一般寄生于肠道等;
?侵入机体的病原菌主要通过产生毒性产物对机体
造成病理性损伤;霉菌也能产生毒素或毒物危害
机体。寄生虫的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机械性损伤
产生毒素、掠夺营养以及引起过敏性反应而对机
体造成损伤;
?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特异性,如相对恒定的潜伏
期、比较规律的病程、特异的免疫现象以及特殊
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等;
?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病原体在体内
繁殖、蔓延和产生毒物的速度以及机体的抵抗力
有关。 例如,猪瘟的潜伏期 一般为 2-4天,有时可
延长到 12-21天,猪丹毒 一般为 3-5天;
?致病作用不仅取决于其产生的内、外毒素和各种特
殊的有毒物质,还取决于机体本身的抵抗力及感受
性。
?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传染性。病原体侵入机体后,
作用于整个疾病过程,并且其数量和毒力不断发生
变化。有些病原体随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等排
出体外,可将疾病传染给其它动物。
五、营养性致病因素( Nutritional Factor)
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生命所不可或缺的物质,
成为致病因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缺乏,二是过
度 。
在生产实际中动物的疾病主要是营养缺乏,其
发病原因有,
?不给饲喂或喂得过少而使动物不足以维持正常营
养需要;
?胃肠道疾病,如肠道运动加快,食物形成不溶性
复合物如脂肪和 Ca2+结合而阻碍吸收;
?肝病或甲状腺病可阻碍营养物质蓄积;
?妊娠、泌乳、快速生长或发热时因增加需要而供
给相对不足;
?使用营养抑制剂如硫胺酶的作用导致 VB1缺乏;
(一 )缺乏
?饥饿
动物饲料中营养物质缺乏或摄入饲料不足,
可造成动物饥饿。饥饿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营养
物质完全供给断绝,称为绝对饥饿,很少发生;
一种是营养物质供给减少,称为部分饥饿,可发
生在饲料摄取量减少,或饲料中营养成分缺乏
时。
?维生素缺乏
饥饿时可伴有维生素缺乏。即使动物营养中
能量和蛋白质供给充足也可能发生各种不同的维
生素缺乏。有时动物外观表现营养良好,却出现
一些因某种维生素缺乏而致的特异性症状维生素
可分为脂溶性( A,D,E和 K)和水溶性( B族和
C)两大类。
在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维生素有,
?VA缺乏和中毒 VA缺乏可引起粘膜的上皮细胞发生鳞
状化生。幼龄动物牙齿发育异常。妊娠动物流产
或死产,常见于猪。还应注意 VA过多会引起中毒,
使正常的鳞状上皮转化为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
?VD缺乏 幼龄动物如缺乏会发生佝偻病,成年动物则
引起骨软化。
?VK缺乏 在动物正常饲养和生理条件下,极少会发生
VK缺乏。缺乏时因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动物出血。
?VE缺乏 可引起肌肉、皮肤和脑的病变,影响生殖
能力,最多见于猪、禽和反刍兽,而肉食兽和灵
长类动物少见。在禽类可出现三种不同的临诊综
合征:肌肉病变(白肌病)、脑软化和渗出性素
质。在猪可表现为营养性肌营养不良(白肌病)
营养性肝病和桑葚心。
?VB复合物 最常见的有硫胺素( VB12)缺乏,可见
于反刍兽和食肉动物,尤其是狐、猫和水貂,在
鸡主要是出现多发性神经炎(观星状)。还有核
黄素( VB2)缺乏,可引起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不足,如鸡可发生弯趾麻痹( culled toe
paralysis)(卷趾状)。
? 矿物质缺乏
在动物疾病中最常见的矿物质有,
? 钙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 缺乏钙会使幼龄动物发生
骨骼畸形,并可继发低钙一甲状旁腺增生一骨病
综合征。钙磷比例失调时也会发生,常见于马、
狗、猫、禽和爬行动物。乳牛可发生生产瘫痪。
? 铁缺乏 新生动物最易缺乏铁,尤其是仔猪,可引
起贫血。另外,铜缺乏也可引起贫血。
?硒缺乏 我国有许多地区缺硒,常会引起地方性疾
病。在临床中多与 VE缺乏同时发生。可使动物骨
骼肌变性、坏死,肝营养不良,心肌变性等,鸡
缺硒时常见胰萎缩和硬化。牛常伴发贫血。
?碘缺乏 可发生于牛、羊和猪,碘缺乏时甲状腺机
能降低,动物生长发育停滞,甲状腺肿大。
六、环境中的过敏原和应激原
(一)过敏原
如各种花粉、烟尘。这种环境致病因素首先
决定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也就是说动物是否
有遗传决定的过敏性素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
抗原称为过敏原。这是内外因素结合而引起的疾
病(详见免疫病理)。
(二)应激原
广义的包括上述环境中各种致病因素都可
以归属于应激原。狭义的除上述环境中致病因
素外,还包括使动物产生异常应激反应的致病
因素,如长途运输、过度拥挤、惊吓、饲料突
变等(详见应激与疾病)。
第三节疾病的内因
内因 是指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 两个方面,
?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即机体的感
受性;
?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即机体的
抵抗力。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对致病因
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
例如,猪和马同时注射猪瘟病毒时,由于猪对猪瘟病
毒具有感受性而发病,马无感受性而不发病。若给已接种
过猪瘟疫苗的猪,在免疫期内注射猪瘟病毒时,由于机体
已获得对猪瘟病毒的免疫力(抵抗力),则不发病。
一、机体的反应性(一般特性)
反应性或应激性 指机体对各种刺激物(生理性的和
病理性的)能以比较恒定的方式发生反应的特性。
不同种属、品种或品系、年龄、性别和免疫状
态的个体,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有差异。例如,
马不感染牛瘟病毒,牛不感染马鼻疽杆菌;
二、机体的防御机能(防御结构)
动物机体对于外界致病因素具有强大的抵抗
力。外界致病因素侵入机体产生损伤作用的过程
中,会遇到重重屏障,这些屏障就是机体本身的
防御结构。 防御结构有如下作用,
? 体表阻挡外界致病因素(如细菌等)进入体内,
把已经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固定在一定的地方,
然后把它吞噬掉;
?把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排出体外;
?分泌一些液体或形成抗体,直接消除进入体内的
致病因素;
?把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
屏障机能,是指动物借以抵抗各种有害刺激物
(特别是微生物及其毒素和某些化学物质)的一
种非特异性防御机能,它是在种系发育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对外界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按照防御机构的分布部位,可以分为 浅部屏
障 和 深部屏障 两个方面。
? 浅部屏障
主要有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它们可以阻挡
细菌的侵入和消灭病原微生物。
? 深部屏障
深部屏障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
脏、血脑屏障等,它们主要是通过阻留、吞噬、
解毒及排泄等活动来实现的,其中以单核巨噬细
胞系统起着特别重要的防卫作用。
三、机体的免疫性
免疫又称免疫性或免疫力,是指机体识别自我物质
排斥异已物质,以达到维持机体自身稳定的一种生
理功能。免疫的作用包括 防御传染, 自身稳定 和 免
疫监视 三个方面 。
免疫可分为 先天性免疫 和 获得性免疫 两种。
?先天性免疫 指某种动物生来就已具备的对某种病
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不感受性。
?种免疫 表现在动物种属间的先天性免疫。
例如,牛不患鼻疽和猪瘟,猪不患犬瘟热
等。种免疫一般非常坚强,在大多数情况下,甚
至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直接注入对该病原具有种
免疫的机体内,也不能使其感染。
?品种免疫和个体免疫 在对于某病原微生物易感的
动物种属内,个别品种或个别动物却具有较高的
抵抗力。
例如,某些品种的小鼠比较能抵抗肠炎沙门
氏菌的感染;有些个体对于某种病原微生物,较
之大多数同种动物具有坚强得多的抵抗力。
?获得性免疫 指动物在出生后获得的对某种病原微
生物的不感受性。它是由于机体的全部防御机能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改造而形成的,是防
御传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又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
免疫。
?主动免疫
自然的:传染病或隐性传染后产生
人工的:菌苗、疫苗、类毒素的预防接种
?被动免疫
自然的:通过胎盘、初乳从母体获得
人工的:注射抗毒素、抗菌血清等
四、机体的遗传性(遗传性疾病)
? 遗传性是机体在种系发生过程中,将在生活条件
影响下所形成的特征传递给后代的特性。因此,
机体的体质特征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性,在
一定程度上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 遗传因素是疾病发生的内因。
例如,动物种类、品种、性别、年龄、神经
内分泌状况、免疫防御机能、营养状况、机体反
应性等,都受遗传因素制约并起主导作用。
第四节影响机体发生的条件
条件性因素虽然不会直接引起机体发病,但
它可影响外界致病因素的致病作用,以及机体的
机能状态和抵抗力,从而在疾病的发生上起着促
进或抑制的作用。条件性因素包括 自然条件 和 社
会条件。
一、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是指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等因素,对
疾病的发生、发展有明显影响。例如,低洼、潮
湿、通风不良的厩舍容易使动物发生疫病和某些
寄生虫;冬季气候寒冷,机体抵抗力下降,多发
生呼吸系统疾病。
二、社会条件
社会条件 是指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
有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
第五节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
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外因是疾病发生的必要条件,
内因是疾病发生的根本依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
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在疾病过程中,内因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界致
病因素必须冲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超过机体的抗损
伤能力,才可使机体发病。
? 疾病能否发生,取决于机体的状况。即使发生了
疾病,疾病的性质、轻重、发展和结局也随内因
的不同而有差异。
例如,结核病的发生必须要有结核杆菌,它
是结核病的外因,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发生
结核病首先要有动物机体,而且是一个不足以抗
御结核杆菌侵袭的机体。假如机体的抵抗力足够
强大,结核病也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