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专题研究
A Study of Banking and Public Finance
财政概念
?—— 财政学我们过去通常称为,Finance,
而西方经济学中则称,Public Finance,
即公共财政学。到本世纪 60 年代,公共
财政学又拓展为:公共(部门)经济学
Public Sector Economics。公共经济学
是以政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分支。
专题一 中西方财政思想比较
?西方财政思想的发展
?中国财政思想的发展
?中西方财政思想比较
一 西方财政思想的发展
早期的财政思想
18世纪末至 20世纪初
亚当,斯密 李嘉图 萨伊 穆勒 庇古
20世纪 30年代至 60年代
梅纳德,凯恩斯 卡恩 萨缪尔森
20世纪 60年代至今
米尔顿,弗里德曼 拉弗 布坎南 图洛
克 瑟奇,克里斯多芬,科尔姆 马斯格雷夫
阿特金森

? 亚当,斯密,
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梅纳德,凯恩斯:
1936,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瑟奇,克里斯多芬,科尔姆:
1964,公共经济学基础 ——国家经济作用理论
概述,
? 查德,马斯格雷夫:
1959,公共财政理论,
?M
O 100 税率 (%)
税收额
拉 弗 曲 线
根据拉弗曲线,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税率 M点,税率超过
这点,税收将对经济活动起较大的阻碍作用
二 中国财政思想的发展
? 中国古代财政思想
----勤政欲民 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量入为出 凡百役之费,先度其数而赋
予人,量出制入
----均输、平准
? 新中国建国后的财政理论
----国家分配说
----社会再生产说
----剩余产品说
----社会共同需要说
----价值分配说
三 中西方财政思想比较
? 理论背景不同
? 体制不同
? 哲学观念不同
专题二 财政的职能
? 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效率与公平
? 公共产品理论
? 外部效应
? 市场失灵
? 财政的职能
一 社会经济福利的准则:公平与效率
按经济学的观点,只有有助于增进
社会经济福利的经济活动才是可取的,
讨论政府的经济职能也要以此为标准。
那么福利的标准又是什么?为此,我们
引入规范分析方法 Normative Analysis,
介绍福利经济学 Welfare Economics 的
有关理论。
效率准则
福利边界与帕累托最优
Welfare Frontier and Pareto Optimum
W
E
?
?
W/
B的福利
?D
O A的福利
C
Vilfredo Pareto理论
? 当经济运行达到了高效率时,一部
分人改变处境必须以另一些人处境恶化
为代价。这种状态称为, 帕累托最优,

Pareto Optimum,又称, 帕累托有效,
Pareto Efficient。
? 如果改变资源配置后与改变前相比,
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好而没有一个人处
境变坏,那么,改变资源配置可达到
,怕累托更优, Pareto Superior,这种
资源配置的改变称为, 怕累托改善,
Pareto
公平准则
为了对公平程度进行衡量,经济学
家给出了洛伦兹曲线 Lorenz Curve 这
一分析工具和吉尼系数 Gini Coefficient
的指标。
洛伦兹曲线的对角线被称为绝对平
等线 Line of Perfect Equality。
,洛伦兹曲线
O 20% 40% 60% 80% 100% 家庭百分比
社会总财富 y
的百分比
100%
80%
60%
40%
20%
E
F
公共产品 的定义
公共产品是公共部门提供的产
品。“所谓纯粹公共产品是指这样
的一种产品,即每个人消费该产品
不会造成他人消费的减少。”(萨
缪尔逊 1954)
二 公共产品理论
.
大卫 ·休谟 David Hume 1940
“公共悲剧, Public Tragedy:
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有公共物
品或劳务存在,“免费搭车者”的出
现就不可避免,但如果所有的社会
成员都成为免费搭车者,最后的结
果则是没有一个人能享受到公共产
品或劳务的好处。
混合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产品既
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又具有私人
产品的属性,对于这一类产品,经
济学称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

有无非竞争性 具有排他性吗? 私人产品,市场能有效提供
技术上可排他吗?
排他成本很高吗?
纯粹公共产品,意
味着市场失灵,通
过财政预算来提供
属于有竞争性 /非排他性
产品,如公共资源等,
需明确产权
属于排他性 /非竞争产
品,如不拥挤的桥梁等
是否


是 否


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
1、非排他性 —即个人消费公共
产品并不排除他人消费同样数量的
公共产品。
2、非竞争性 —即当一种商品在
增加每一个消费者时,其边际成本
等于零。
上述两个特征,意味着竞争性市
场不可能达到公共产品的帕累托 最
优产量。私人部门提供公共产品 是
无效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 是
由于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才导致 了
政府的产生。
用数学式给出私人产品和公
共产品的定义:
( 1)私人产品 X=∑Xii=1
n
即某一商品的总量 X等于每一
个消费者所拥有或消费的该商品数
量 Xi的总和 。 这意味着私人产品是
能在消费者之间分割的。
( 2)公共产品 X=Xi
即对于任何一个消费者来说,
他为了消费而实际可支配的公共
产品的数量 Xi就是该公共产品的
总量 X。这意味着公共产品在消
费者之间是不能分割的。
三 外部效应
Positive Externalities
布坎南 J.M.Buchanan与斯塔布尔宾
W.C.Stubblebine的定义:
只要某一个人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
变量在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则有外部
效应存在。设 UA为个人 A的效用,如果:
UA=UA(X1,X2,…,Xn,Y1)
则一项外部效应存在。其中 X1,X2,…,Xn
表示有个人 A所控制的活动,Y1为由个人
B所控制的活动。
正的外部效应 Positive Externalities—
—某种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会使生产
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获得收
益,这就是收益的外部化,称正的
外部效应。
负的外部效应 Negative
Externalities—— 某种产品的生产和
消费会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以外的社
会成员遭受损失,而他们却无法为
此得到补偿,这就是成本的外部化,
称负的外部效应。
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及其缺陷
机制:
一体化 Unitization
产权与科斯定理 Property Rights and
Coase Theorem
社会制裁 Social Sanction
缺陷:
公共产品问题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s
政府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罚款或征税
?补贴
?公共管制
?法律措施
四 市场失灵
? 早期政府的特征
?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
? ----竞争失效( 见图)
? ----公共产品问题
? ----混合产品和外溢性问题
? ----市场的不完全
? ----偏好不合理
? ----信息的不完全
? ----失业、通货膨胀及经济的失衡
?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见图)
竞争失效
,产量
自然垄断的生产者均衡
AC
MC
Q0Q1Q
P0
P1
成本、价格
DD
MR
B
T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
A的效用
B的效用
E’
E
E”
DC
O
收入公平分配问题
五 财政的职能
? 资源配置
? ----财政支出
? ----政府税收
? 收入分配
? ----转移支付制度
? ----公共事业投资
? ----高税率与补贴
? 稳定经济
? ----相机抉策的财政政策
? ----自动稳定器
专题三 公共选择和政府失灵
?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与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区别
? 公共选择的偏好显示问题
? 公共选择的偏好加总问题
? 多数票决策制度
? 官僚理论
? 政府失灵
一 公共部门资源配置与私人部
门资源配置的区别
? 私人部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是一
种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通过这种机
制决定私人产品的产量,并决定产品如
何在消费者之间分配。
? 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有当前大多数
国家都在实行的间接民主政治制度,公
民个人投票选举代票,再通过这些代表
对公共预算进行表决。
二 公共选择的偏好显示问题
The Problem of Preference Revelation
? 一揽子投票无法真实显示偏好
? 真实的偏好可能会增加自己承担公共产
品的成本
? 为了采用策略的投票方式而不显示真实
偏好
? 人们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好
? 院外活动集团或压力集团对偏好显示的
影响
选民对复数政策的复合投票
设 C和 D两个候选政党,它们围绕若干争议点( S1,S2,… S n)
在选举中互争高低。此时,选民对双方候选者的效用进行甄 别:
E( UC ) =U( S1C,S2C,…,S nC )
E( UD ) =U( S1D,S2D,…,S nD )
选民将选择具有较高效用的候选政党并进行投票。因而,
即使在 i 项的争议点 Si上选民从 D获得的效用比 C高,即:
U( SiC) < U( SiD)
但从争议点总体上来看,由于,
U( S1C,S2C,…S nC ) > U( S1D,S2D,…,S nD )
选民最终只有投 C的票才有利可图。
假定有三个投票人甲、乙、丙,三个备选方案
A,B,C,三个人对这三个方案的偏好次序如下:
甲,A,B,C
乙,C,A,B
丙,B,C,A
在 A,B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A胜过 B A>B
在 B,C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过 C B>C
在 A,C两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C胜过 A C>A
公理,A>B>C,但实际出现悖论,C>A
在只进行两次表决的情况下,将投票次序加以
改变,三个方案都有获胜的可能。
投票悖论(循环投票困境)
Paradox of Cyclical Voting
策略的投票方式
甲,B,B,C
乙,C,A,B
丙,B,C,A
在以上所述投票过程中,甲为了不让 C方
案获胜,改变投票真实意愿:
在 A,B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出
在 B,C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B胜出
在 A,C两个方案之间投票表决时,C胜出
三次投票两 B胜出,甲取得次优的结果。
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满足一切民主制度的要求又不
会 出现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
是不存在的。
含义:虽然人们经常有意无意的给政府提
出很高的要求,但事实上政府不可能像
人一样理性,不可能做到行动的前后一
致,不可能比人更英明。
唐斯的投票理论
决定选民是否参与投票的主要
因素有:
1、自身投票的重要意义
2、对政党间的期待效用差
3、投票成本
4、长期利益
三、公共选择的偏好加总问题
O O/
A
E
?
?
R
GG/
F
C/
C C//
社会产量
政府部门
就业人数
非政府部门
就业人数
A B B/
四 多数票决策制度
Majority Voting
O 公共产品
私人消费品
高收入者的预算线
低收入者的预算线
低收入者的无差异曲线
高收入者的无差异曲线
?
?ER
EP
税收价格
O
高收入者的需求线
Q/PQR QSP Q/R QSR
TPP
TPS
TP/P
TP/R
TPR
低收入的需求线
公共产品数量Qp
五 官僚理论
? 尼斯克南的官僚理论
首先,经济人的假设同样适用于官
僚,官僚是以在任职期间获得最大预算
为目标进行行动的,通过预算的增加,
官僚们可以获得职位、权限,尤其是随
之而来的特权及名誉等个人利益。
官僚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由
于他们是由公共机构任命的,因而
他们并不直接对选民负责,而是首
先要对任命他们的公共机构及领导
这些机构的政治家负责。
选民作为个人虽不能对官僚行
为产生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组织
利益集团对官僚施加影响,以便使
官僚在执行公共政策时作出有利于
利益集团的安排 。
官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个人(具有不同利
益的选民)
选举产生公共机构
立法制定公共政策
利益集团
官僚集团
公共政策的供给
投票
投票
政治过程
与私人企业部门相比,政府行政部
门的官僚在追求个人目标时的自治度要
强于前者,而所受到的法则和制度束缚
却又要弱于前者。这是因为政府部门的
制度设计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无产权约束
2、高度垄断
3、无明确的考核指标
4、难以对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进行有
效的成本分析
5、监督困难
结论:
由此产生一种反常的结果: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企业中的个人
活动最有可能符合公众利益,而在政府
部门中工作的个人却最有可能恣意追求
最大化个人利益,而不管这些个人利益
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六 政府失灵
?有限信息
?控制对私人市场反应的能力有限
?官僚主义 下的时滞 Time Lags:
认识时滞 Recognition Lag
决策时滞 Decision Lag
执行生效时滞 Execution and Effect Lag
?政治决策程序的局限性
专题四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
? 财政支出的概念
? 财政支出的分类
? 传统的财政支出原则
?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 政府的公共教育支出政策
? 财政收入的概念
? 财政收入的构成
一 财政支出的概念
? 是指政府购买或生产公共产品的全部
成本及转移支付。
财政挤出效应
财政挤出效应是指政府的财政支出会通过税收机制减少
私人部门可支配的收入。
用 Z表示社会总资源,X表示私人部门配置的资源,Y表
示公共部门配置的资源,则 Z=X+Y。从图可知资源配置存
在着各种比例的组合( X/Z) %,( Y/Z) %
70% 75% 80%
30%
25%
20%
y
X
BA
C
财政支出效率标准就是:
社会净效益极大化
实现社会资源在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
间的合理配置,就必然要求公共部门的资
源使用的边际效益应等于该资源用于私人
部门时取得的边际效益。
财政支出效率
.
财政支出效率
? 财政厅 1
G
NT
TO
N G
A
E
a
政府预算






二 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分:
? 消耗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按国家职能分:
? 经济建设支出 社会文教支出 国防支出
? 行政管理支出 社会抚恤、救济支出
? 债务支出
?按支出用途分:
? 28种
?按支出的政府层次分
? 地方财政支出 中央财政支出
消耗性支出
Exhaustive Expenditure
是政府对经常性的商品与劳务
的购买以及对资本品与劳务的购买
所产生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
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
资拨款。
转移性支出
Transferring Expenditure
是指政府部门的养老金、补贴、
失业救济金和公债等的支出,这一
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是无偿的、
单方面的转移。
按财政支出的用途来划分,可分为:
1.基本建设支出类;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类;
3.简易建筑费类;
4.地质勘探费类;
5.科技三项费用类;
6.流动资金类 ;
7.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类 ;
8.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类 ;
9.工业交通部门的事业费类 ;
10.商业部门事业费类 ;
11.城市维护费类 ;
12.文教卫生事业费类 ;
13.科学事业费类 ;
14.其他部门事业费类 ;
1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类 ;
16.国防支出类 ;
17.行政管理费类 ;
18.武装警察部队支出类 ;
19.公检法支出类 ;
20.价格补贴支出类 ;
21.债务支出类 ;
22.对外援助支出类 ;
23.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类 ;
24.其他支出类 ;
25.总预备费类 ;
26.专项支出类 ;
27.预算调拨支出类 ;
2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类。
三 传统的财政支出原则
? 经济效益原则
? 公平原则
? 稳定原则
四 财政支出增长理论
? 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The
Law of Expanding State Activity
? 罗斯托和理查 ?马斯格雷夫公共支出增
长的发展模型
? 皮考克和威斯曼的理论
? 鲍莫尔模型
五 政府的公共教育支出政策
效率
公平
O
?
?
?A
B
C
公平与效率转换线
公平
O 效率
?
?
?
A
C
B
公平与效率
转换线
明显成本 隐含成本
被放弃的收入
教 育 的 实 际 成 本
学费和杂费
书和其他项目支付
其他各项生活支出
六 财政收入的概念
? 是指公共机关为供应财政支出的需要,
从家庭、企业所取得的一切货币收入。
七 财政收入的构成
? 公有财产收入 公有不动产 公有动产
? 公有企业收入 财政垄断 行政垄断 经济垄断
? 行政收入 规费 特别课征 特许金 罚款
?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Government
Induced Inflation
? 使用费 User Charges
? 税收
? 公债
图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O B
2 B1
火炮
T
G2
G1
黄油
A
IC
?
?
T/
QQ1 Q0O
P0
P DD SS
SS-T
D
C
E0
A
dd
B
E1
图 准公共产品
通过量(人数)Q
CQYQ1Q0
O D C
P0
A DD
B
MC
成本、价格
图 不拥挤的桥梁
MC
通过量(人数)QCQ1QYQ0
O
P*
P0
DD成本、价格
EMR
图 拥挤的桥梁
Q*
专题五 税收
? 税收的基本概念
? 税收原则
? 税收结构
一 税收的基本概念
? 税收的定义
? 税收的基本特征
?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纳税人 课税对象
税目 税率
减税与免税 起征点与免征额
附加与加成 纳税环节与期限
违章处理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 税收的转嫁 Shifting of Taxation —
—是指纳税人在缴纳税款后,通过
经济交易将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
过程。
?税收的归宿 Incidence of
Taxation ——是税收负担经转嫁后
最终的归着点或税收转嫁的最后结
果。
二 税收原则
? 古典税制原则
? 现代税制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率原则
3、稳定和增长原则
亚 当 ? 斯 密 的 税 制 原 则
1、平等原则
2、确定原则
3、便利原则
4、节省原则
瓦 格 纳 的 税 制 原 则
1、财政收入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
3、社会正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
——指税收设计要考虑到公平地维持
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及通过税收矫正收入
分配。
税收公平原则的理解:
1)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2)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公平原则
——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与他从政
府服务中获得的收益相等。
该原则的局限性:
1)客观上很难弄清楚每个纳税人的获益水平;
2)它对收入分配是中性的。即不改变市场上已经
形成的分配格局。
收益原则
——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来确定其应承担的税负。
对纳税能力的评价:
1、纳税人的收入
2、纳税人的消费
3、纳税人的财产
4、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大小
纳税能力原则
均等牺牲的衡量标准







MUL







MUH
O C P F B 收入 O F/ P/C/ B/ 收入
D/
G/ K/
E/
M/
高收入纳税者
H的函数
低收入纳税者
L的函数M
E K
G D
MUL
MUH
——指税制的设计应尽可能有利于社会
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效率,税收带来的收益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
税收收益,财政支出项目的性质、规模及政府
的工作效率。
税收造成的社会成本, 1)税收干扰私人经
济部 门的选择造成的超额负担; 2)税收的征纳成
本。
效率原则
——指税收制度的设计尽可能地使税收不影
响市场中各相对价格,保证纳税主体纳税前
后经济行为的一致。
中性原则
Neutral Taxation
?A
E1
E0
D0
S0
S1
D
O Q1 Q0 Q
B
P0
P1
P2
C
P
税收的额外负担
Dead-weight Loss
——指应使国库收入与公民交纳税收差
额为最少,即税收征收费用最少。
由于税收而产生的资源耗费有两个方面:
1)政府的征收费用(征管成本)
2)纳税人的遵行费用(缴纳成本)
节约与便利原则
三 税制结构
? 税收体系
? 税收分类
? 税制结构设计
? 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现代税收体系为集个人所得税、公 司所
得税、社会保险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与税、
一般销售税、特定销售税、增值税及关税等
于一体的多种税的税收体系。又可分为,1)
对国民收入存量及其调整(财产持有及转让
课税)的征收体系; 2)对国民收入流量运
转(倾向资金运动过程)的征收体系。
税收体系
厂商
家庭
资本市场
资本货物市场消费货物市场
要素市场
总收入各项购买
折旧
投资
家庭储蓄消费厂商储蓄
工资 股利
家庭收入
保留利 润
社会保
险税 利润
1
2
3
4
5
6
78
9
10
11 12
13 14 15
货币流动与课税点
16
税收分类
1、根据课征对象的不同分类;
2、按是否依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分类;
3、按税负是否可转嫁分类;
4、按计征标准分类;
5、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
6、按税收的归属关系分类;
希克斯 J.R..Hicks和约瑟夫 M.F.N.Joseph
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选择
1、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额外负担也 就是 对
经济效率的损害程度较商品税为轻,因为所得税不
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对消费者的选择和资源配置
的干扰相对要小;
2、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一般不能像商品税
那样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的办法转嫁税负,因此政府
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地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3、所得税作为一种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
起到较好的稳定经济的作用 。
?m
r4
r3
r
r2
r1
100%
税率
税收收入P N RO
Arthur Laffer(拉弗 )曲线原理
税类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船舶吨税)
企业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
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农(牧)业税
农林特产税
资源税
房产税
契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遗产税与增予税
证券交易税
印花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耕地占用税
筵席税
屠宰税














中央税税 种 地方税 共享税 备 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央 75%,地方 25%
按部门划分
含海关代征的工商税收
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
海洋石油资源税划归中央
财政部门负责
财政部门负责
财政部门负责
财政部门负责
专题六 政府间财政关系
? 分级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一 分级财政体制与政府间职能
的划分
(一)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
规定,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
级政权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
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二)政府间财政关系
下所谓政府间财政关系,是指一国之内不
同级别政府之间或同级政府内部财政收支和权
限的划分关系。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政府财
政具有清晰的、内在的层次性。此时的财政体
制,更多地表现为分级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分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里的地方政府指的是
广义的地方政府,它包括中央政府以的所有政
府级别,比如在我国,包括省、市、县、乡四
级政府。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所包括的,便是中
央与地方以及地方上下级之间多重性的收支划
分和收支往来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而其中尤以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为主要矛盾。
(三)多级政府及财政分权的
理论依据
? 斯蒂格勒最优分配模式菜单。
? 奥茨的分权定理。
? 分权“俱乐部”理论。
? 偏好误识理论。
?,以足投票”理论。
? 鼓励政府间竞争说。
? 政策试验与创新论。
? 改善政府机构控制说。
(四 ) 政府间职能的划分
经济稳定职能
大多数经济学家在宏观经济的稳定职能应
主要为中央政府所承担这一点上的看法是基本
一致的,对这一观点的论证则着手于考察地方
政府是否有能力使用稳定经济的各种政策工具。
? 货币政策。
? 财政政策。
? 以邻为壑的政策
收入分配职能
有一种观点认为,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一种
全国性的目标(即人们不仅关心本地穷人的收
入状况,同样也会关心本国其他地区穷人的状
况),应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纯粹的地方性再
分配政策仅可能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收入的再
分配,而不会把全国的收入转移支付考虑进去,
因而应由中央政府承担收入分配的职能。而另
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人们更关心的只是本地
区穷人的状况,不同地区对收入公平程度的偏
好是不同的。如果以分权的形式由各个地方政
府在各地分别进行收入的再分配,则可以满足
各地的不同偏好,提高社会福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不仅包括在个人之
间的收入再分配,还应包括地方政府之
间的再分配。这是因为各个地方政府由
于财政能力和财政需求的不同,提供相
同的公共劳务水平,所需征收税收的税
率是不同的。这样,两个条件相同的人
会由于所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的
不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不符合“相
同情况同样对待”的横向公平原则,因
而中央政府有必要在各地区间进行收入
的再分配,以平衡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
资源配置职能
与稳定及再分配职能不同, 大多数
经济学家认为公共品的提供应该是一个
较分权的模式, 地方政府应承担起资源
配置的主要职能, 以提高效率 。 这是因
为基于以下考虑:
? 全国性公共品与地方公共品。
? 最佳的政府规模。
? 蒂博特模型( Tiebout Model)。
附 蒂博特模型( Tiebout Model)
该模型认为消费者投票人( Consumer-
voters)会在众多提供不同公共劳务水平的社区
中进行选择,寻找一个公共劳务提供水平及税收
负担符合其要求的社区去居住,因而具有相同偏
好的人会居住在同一区域里。这样,人们通过这
种,以足投票”( Voting with Their Feet)的方
式,显示了自己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偏好,为社区
管理者提供了一种类似私人品市场价格的信号;
而社区的管理者则会像私人品市场的厂商一样对
该信号作出反应,力图以最低的税收成本向具有
相同偏好的居民提供一揽子满足他们需求的公共
产品及劳务,否则居民将从该地区退出。这样,
通过居民和社区的共同活动,实现了资源的有效
配置。
影响分权模式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 外溢性
? 规模经济
? 财政效率
二 各级政府的支出划分
理论,公共产品及其受益范围
? 全国性与地方性公共产品
? 准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
(一)中央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1、与国家存亡直接相关的事务
2、涉及全国性的、需在方针政策上综合规
划的事务
3、组织全国性的或跨省区的,地方、部门
或经济实体无力也不宜承担的重点项目
4、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市场管理规则和秩
序,维护全国市场的统一
5、保护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
.6、组织全国性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
体育、民政等事业发展及中央级机关的
经常性管理事务。
7、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制度,建立必要的物
资储备、组织特大自然灾害救济等事务
8、执行国家有关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
规,支持民族地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
9、组织负责对外援助与合作项目的统筹事

(二)地方政府的事权和支出范围
1、在政治上要确保一方的稳定
2,制定和实施地区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针
政策, 法律及规划, 实施地区性产业结构的调
整, 充分利用地区资源优势, 发展地区经济等
事务 。
3、组织城乡商品生产与流通,搞好地区市场的
协调与平衡及秩序,保证地区人民生活供应和
物价稳定等事务
4、负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共事业、城
镇居民住宅建设、区域性交通、农林水利、能
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等,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等事务。
.5,组织地方性的教育, 科研, 文化, 卫
生, 体育, 民族等事业发展及地方机关
的管理事务 。
6,负责地区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承
担地区性救灾抢险工作 。
7,协调处理本行政区域内市, 县级事务,
完成中央委托或交办的事务 。
三 各级政府的收入划分
(一)政府间分税的基本原则
1、流动性税基的税种应为中央税。
2、具有再分配性质、以支付能力为基础的
税种应为中央政府所掌握。
3、税基在全国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的税种应
为中央税。
.
4、收入易发生周期性波动的税种应由中央
政府征收
5、在税收体系中占主要地位、收入比重较
大的税种应为中央税
6、产地型产品税及易转嫁,不适于地方政
府征收,应为中央税。而终点型产品税
不易转嫁,可以由地方政府征收。
(二)政府间税收的分享
归中央政府的收入项目
1,消费税
2,中央企业所得税, 一般中央联营企业所得
税, 一般中央股份制企业所得税, 一般中央合
资合作企业, 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
融机构的企业所得税
3,铁道部和银行总行以及保险总公司缴纳的
收入, 包括营业税, 所得税, 利润和城市维护
建设税 。
4,按 3%税率征收的金融, 保险企业营业税
5,中央企业利润上缴
.
6,支付给粮食, 棉花和食用油生产者的价格
补贴, 以负收入的形式归中央政府所有
7,海洋石油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所得
税, 销售税 ( 增值税 ) 和矿区使用费
8,国库券收入
9,关税, 进口环节征收的和出口环节退还的
增值税和消费税
10,其他收入 。 主要包括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
贴 ( 以负数反映 ), 改烧油为烧煤专项收入,
清理中央企业烟酒专项收入, 中央合资合作企
业场地使用费, 部分罚没收入等项收入 。
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分享的收入项目
1,增值税 ( 中央 75%,地方 25%) 。
2,资源税 。 海洋石油的资源税归中央, 其它
类型的资源税收入归地方 。
3,计划外用留利搞的建设项目, 就其成本征
收的建筑税 。
4,盐税 。
5,证券交易税 ( 股票交易印花税 ), 收入的
88%归中央, 12%归地方政府 。
6、对外国企业和合资企业征收的所得税。
归地方政府的收入项目
1,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 集体企业和私营企
业所得税 ( 不含地方银行, 外资银行及非银行
金融机构所得税 ) 。
2,营业税 ( 不含铁道部门, 各银行总行, 各
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税 ) 。
3,从工业部, 能源部, 中国石化总公司以及
有色金属总公司所属企业征收的产品和增值税
的 30%的部分 。
4,农牧业税, 农林特产税, 集市交易税 。
5,地方粮食销售损失 。
6,城市维护建设税 ( 不含铁道部门, 各银行
总行, 各保险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 ) 。
,7,按占地面积征收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
增值税, 耕地占用税, 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
8,车船使用税 。
9,个人所得税 。
10,遗产和赠与税 。
11,印花税及契税
12,筵席税和屠宰税 。
13,房产税 。
14,资源税 。
1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6,集体企业附加税 。
17,教育费附加 。
18,地方企业上缴利润 。
19,归地方所有的税收的滞纳金, 罚没
收入 。 滞纳金按应缴未缴税款额 ( 全部
和部分 ) 的 0.2%按日加收 。
四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范围包括:其一
是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转移
支付, 主要包括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
各种专项拨款, 分类补助, 以及为平衡
地区差别的一般性补助;其二是下级政
府财政对上级政府财政的转移支付, 主
要指下级对上级的资金上缴;其三是同
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 。
(一)建立政府间中央政府制
度的必要性
? 财力分配的纵向不均衡
? 财力分配的横向不均衡
? 外部性
? 政府特殊的实施目标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
种类结构
1、一般性补助。这种补助的功能主要是为财政困
难地区的政权组织正常施政和公职人员按标准享
受工资福利待遇提供财政资金保障,弥补其各项
刚性财政开支来源的不足。
2,专项补助 。 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各地区居民享有
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医疗,
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条件, 帮助地方改善交通,
通讯, 能源等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以及贯
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促进各地区产业结构优
化和科技进步等 。
3、特殊补助。其功能是帮助地方及时抗御灾害
和尽早完成灾后恢复,维护社会安定。
(三)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在现行分税制下,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
制度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中央财政对地
方财政的税收返还;二是按旧体制运行的中
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助和地方政府对中央
政府的上解;三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各
类专项拨款;四是年终结算补助。其中,中
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按旧体制进行的财政
上解,属于一般性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即为
平衡地区间财力不均等而进行的转移支付。
(四)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
度的改革
改革难点
由于税收返还是以 1993年的实际收入作为
基数, 而旧体制的上解或补助办法也以过去某
一年的收入作为基数, 这实际上是一种一省一
率的极不规范的转移支付 。 同时, 由于转移支
付制度中这些缺陷的存在, 也为我国今后转移
支付制度的改革增加了难度:
1、地方政府既得利益的刚性较强。
2、中央财政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财力有限。
当前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1,转移支付形式不规范 。 主要是由于采取
承认地方既得利益的基数法, 而影响了
财政均等化进程 。
2,税收返还的做法不利于地方财政积极性
的发挥 。 由于地方新增收入的较多部分
要上交中央, 税收返还并不能保证地方
可支配财力与全国财政收入同步增长,
这不利于地方财政作为独立财政作用的
发挥 。
3,当前转移支付中无条件转移支付所占比
重过大, 影响中央财政的调控 。
.4,省级以下财政体制的不规范, 影响了财
政职能的发挥 。 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模仿
中央与省级财政之间的收入划分方法,
强调较高级别政府财政收入, 而在一定
程度上加剧了县级财政和乡级财政的困
难 。
5,专项转移支付缺乏较为明确, 严格的事
权依据 。 这容易诱发, 寻租, 行为, 难
以排除拨款的随意性, 导致财政资金的
低效甚至无效运作 。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目标
根本目标:
就是使各级政府享有相应的财力, 以保证
其能够提供大体相等的公共服务水平, 体现财
政体制效率的要求 。
基本目标:
1,弥补地方财政经常性缺口;
2,缓解横向非均衡;
3,体现国家政策导向 。
这些目标是通过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 。
在新体制实施的前期, 可以首先保证落后地区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能够达到最低标准, 此后,
逐步提高均衡的保障水平 。
五 中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变
一,1980年以前的财政体制
二, 1980~ 1993年的财政体制改革
(一) 1980年的“分灶吃饭, 改革
(二) 1986年的“分级包干”改革
(三) 1988年以后的包干制改革
三,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
( 一 ) 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的
划分
根据现在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
权的划分, 中央主要负责国家安全, 外
交, 中央国家机关的运转, 调整国民经
济结构, 协调地区发展, 实施宏观调控
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的事务;
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
及本地区经济与事业发展 。
,按照事权的划分,相应地中央政府支出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
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
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
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
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
出、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以及文化、
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地方
政府的支出为: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
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
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统筹的技术改造和新
产品试制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
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地方文化、教育、卫
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和其他支出。
(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 按税种划
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 其中,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
关税, 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 消费税, 中央
企业所得税, 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
企业所得税, 铁道部门, 各银行总行, 各保险总
公司等集中缴纳的收入, 中央企业上缴利润及外
贸企业出口退税等 。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 营业税,
地方企业所得税, 地方企业上缴利润, 个人所得
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房产税, 车船使用税, 印花税,
屠宰税, 农牧业税, 农林特产税, 耕地占用税,
契税, 遗产和赠与税, 土地增值税, 国有土地有
偿使用收入等 。 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
资源税, 证券交易税 。
(三)补助体系
包括两部分:
一是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的返还。返
还数额以 1993年为基年核定,按 1993年地
方实际收入核定 1993年中央从地方净上划
的收入数额 (即消费税+ 75%的增值税-中
央下划收入 ),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
返还地方并以此作为以后中央对地方税收
返还基数。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
1993年基础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
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 1,0.3系数
确定。若 1994年以后中央净上划收入达不
到 1993年基数,则相应扣减税收返还基数。
,二是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1994年实行分税制
以后,原体制中央对地方的补助继续按规
定补助。原体制地方上解仍按不同类型执
行, 实行递增上解的地区,按规定继续递增
上解;实行总额分成的地区和原分税制试
点地区,暂按递增上解办法。原来中央拨
给地方的各项专款,该下拨的继续下拨。
地方 1993年承担的 20%部分出口退税及其
他年度结算的上解和补助项目相抵后,确
定一个数额,作为一般上解或一般补助处
理,以后年度按此定额结算。
(四 ) 税收管理体制
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中央
税, 共享税及地方税的立法权集中在中央 。
税收实行分级管理, 中央税和共享税由中
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共享税中地方分享
的部分, 由中央税务机构直接划入地方金
库, 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 。
专题七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 我国乡镇财政简介
? 我国农村公共财政支出与公共财政收入
? 我国农民收入及农民负担
? 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及农民负担
一 乡镇级财政
? 乡镇财政是指按国家政权的级次划 分,
财政体制中属于乡镇一级政府的财政。它
不仅是国家财政在本乡镇的推行,而且代
表本乡镇行使财政职能,担负着乡镇一级
政权的政治经济任务。
二 农村公共财政支出与
公共财政收入
? 公共财政支出
? 公共财政收入
三 农民收入及农民负担
? 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比较
? 影响农民收入的原因
? 农民税、费负担
四 农村税费改革
? 改革目标 ——减轻农民负担
? 改革措施
?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 对策
? 改革成效
专题八 货币
? 货币的含义
? 货币的功能
? 支付制度的演化
? 货币的计量
一 货币的含义
? 货币或货币供应可以定义为任何在商品
或劳务的支付中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
接受的东西
二 货币的功能
? 交易的媒介
? 计算的单位
? 价值的贮藏
三 支付制度的演化
? 黄金白银等贵金属 纸币 支票 电
子转帐系统
? 当今支付制度还是在朝着一个不使用纸
片的支付体系迈进;新型的电子货币的
发展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 货币的计量
? 货币的理论定义 ——运用经济理论来确定在
货币指标中应包括哪些资产。
? 不幸的是,理论方法并非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明确。
? 货币的经验定义 ——在决定何者应被称为货
币时,要看哪一个货币指标能够最好地预测那
些被认为应由货币来说明的变量的动态。如通
货膨胀或商业周期。
? 不幸的是,判断哪个货币计量指标最好,所依据的经
验现实是混杂的。
联邦储备体系的货币总量
联邦储备体系确定了三种计量货币
供应量的指标 ——M1,M2和 M3,以及
一个计量流动性资产的指标 ——L。这
些计量指标所含项目不同,亦不同步运
动,因此,决策者不能相互替代地随意
使用它们。此外,联储公布的数据也并
非总如我们所愿的那样精确。
货币总量的指标
(1993年 12月 ) 单位,10亿美元
M1=通货
+旅行支票
+活期存款
+其他支票存款
M1合计
M2=M1
+小面额定期存款
+储蓄存款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
+隔日回购协定
+隔日欧洲美元
321.4
7.9
384.8
414.3
1128.4
782.9
1215.5
348.8
72.5
17.0
续前表
+合并调整
M2合计
M3=M2
+大面额定期存款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 (机构所有 )
+定期回购协定
+定期欧洲美元
+合并调整
M3合计L=M3
+短期财政部证券
+商业票据
+储蓄债券
+银行承兑票据
L 总额
-2.0
3563.1
338.9
197.0
95.4
45.7
-15.3
4224.8
323.4
386.8
171.7
16.3
5123.0
资料来源: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统计公告,, H6,1994年 4月
专题八 总结,
“货币”这个词与“收入”和“财富”的含
义是 不同的。货币是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偿还
债 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东西。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降低了交易成本,
鼓励了专业化劳动分工,因而摆脱了在物物
交换经济中存款的需求双重巧合的困境。货
币作为计算单位,减少了经济中所需的价格
的数目,也降低了交易成本。货币作为价值
的贮藏发挥功能,但若因通货膨胀而迅速贬
值,则它的作用便不甚理想。
支付制度在不断变化,它们正向着
电子支付制度迈进。
计量货币有两种方法:理论的和经
验的。这两种方法都不完全适宜。联储
已经确定了三种计量货币供应量的指标:
M1,M2和 M3,以及一个计量流动资产
的指标,L。这些计量指标所含项目不
同,决策者不能相互替代地随意使用它
们。货币计量的另一问题是,公布的数
据并非总如我们所要的那样精确。
专题九 货币供应过程
?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 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过程
? 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
一、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一) 货币基数
货币基数, 在美国,联储的货币性负
债 ——流通中通货和储备与美国财政部
的货币性负债 ——流通中的财政部通货
之和称为货币基数。
,由于财政部账户上的货币性负债占全部货币基
数中 的比重不足 10%,故在讨论货币基数时,我 们
仅关注联储的货币性负债。
(二)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联邦储备体系资产负债表(简化)
资产 负债
政府债券
贴现贷款
流通中通货
储备
流通中通货 ——即联储发行通
货。流通中通货是公众手持通货的数
量,这是货币供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银行持有的通货算作储备的一
部分。 ]
储备 ——包括商业银行在联储的存
款加商业银行以实物形式持有(库存现
金)的通货。储备总额可分为两类:联
储要求银行持有的储备( 法定储备 )和
银行在上述储备之外自愿持有的任何储
备( 超额储备 )。
储备增加导致存款水平上升,从而
导致货币供应增加。
政府债券 ——包括联储持有的由美
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联储持有政府债
券的增加,导致货币供应增加。
贴现贷款 ——联储对商业银行发放
贴现贷款,从而可以向银行系统提供储
备。增加贴现贷款也可能成为货币供给
增加的源泉。
基础货币 ——也称高能货币。
等于流通中通货 C加上银行体系的储
备总额 R。基础货币 MB表示为
MB=C+R
(三) 基础货币
二、商业银行与货币创造过程
(一) 独家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资 产 负 债
现金 +$ 100 存款 +$ 100
总计 $ 100 总计 $ 100
资 产 负 债
现金 +$ 100 存款 +$ 100
放款 80 存款 80
总计 $ 180 总计 $ 180
资 产 负 债
现金 +$ 100 存款 +$ 100
放款 80 存款 80
320 320
总计 $ 500 总计 $ 500
存款多倍扩张公式
(多倍存款创造的简单模型 )
ΔD = 1/rD× ΔR
其中, Δ D =银行体系中支票存款总量的变动
rD = 法定储备率
Δ R=银行体系储备额 (准备金 )的变动
.
(二)多家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
支票帐户 银行准备 银行放款 货币供应
存款金额 金 额 金 额 总 额
第一家银行 $100.00 $20.00 $80.00 $100.00
第二家银行 80.00 16.00 64.00 180.00
第三家银行 64.00 12.80 51.20 244.00
第四家银行 51.20 10.24 40.96 295.20
第五家银行 40.96 8.19 32.77 325.96
第六家银行 32.77 6.55 26.22 368.93
第七家银行 26.22 5.24 20.98 395.15
第八家银行 20.98 4.20 16.78 416.13
第九家银行 16.78 3.36 13.42 432.91
第十家银行 13.42 2.68 10.74 446.33
第十一家银行 10.74 2.15 8.59 457.07
最后一家银行 $00.00 $00.00 $00.00 $500.00
合 计 $500.00 $100.00 $400.00
(三 ) 对简单模型的批评
多倍存款创造模型似乎表明:只要
联储规定法定准备金率和储备水平,就
可以对支票存款的水平实施完全控制。
但实际存款创造比简单模型要复杂得多,
远非模型中描述的那样机械。
货币供应过程有四位“演员”:中
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者、向银行借
款的借款人。并非只有联储(中央银行)
的行为才会影响存款水平从而影响货币
供应水平,银行持有超额储备的数量、
存款者对手持通货(现金)多少的决策、
借款人对贷款的需要或者银行是否同意
放款,都有可以使货币供应发生变动。
三、货币供应的决定因素
(一)联储如何向银行体系提供储备
1、向银行发放贴现贷款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负债
贴现贷款 +$100 储备 +$100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贴现贷款 +$100
贴现贷款 +$100
支票存款 +$100
储备 +$100
储备 +$100
贷款 +$100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银行 A
资产 负债
银行 B
资产 负债
储备 +$10
贷款 +$90
储备 +$9
贷款 +$81
支票存款 +$100
支票存款 +$90
……
2、对银行的公开市场购买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负债
储备 +$100证券 +$100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证券 - $100
储备 +$100
证券 - $100
储备 +$100
贷款 +$100
支票存款 +$100
3、对非银行公众的公开市场购买
( 1)开支票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 储备 +100美元
非银行公众
资产 负债
证券 - $100
支票存款 +$100
银行体系
资产 负债
储备 +$100 支票存款 +$100
( 2)兑现
联邦储备体系
资产 负债
证券 +$100 流通中通货 +$100
非银行公众
资产 负债
证券 - $100
通货 +$100
(二)货币供应模型和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模型, M = m× MB
M = 货币供应 (M1)
m = 货币乘数
MB =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公式,
m = 1 + C/Dr
D + ER/D + C/D
rD=法定储备率
C=流通中通货
D=支票存款
ER=超额储备
M=货币供应( M1) =C+D
例:
rD = 0.10 = 10%
C = 4000 亿美元
D = 8000 亿美元
ER = 8 亿美元
M = M1 = C+D =12000 亿美元
m= 1+0.50.1+0.001+0.5 0.6011.5 2.5= =
假设基础货币 MB为 1,
M = m× MB = 2.5 × 1
即表示:基础货币每增加 1美元,将
导致 M1增加 2.50美元。
(三)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
? 法定储备率 rD的变动 ——货币乘数
和货币供应与法定储备率 rD负向相关。
? 通货比率 C/D的变动 ——货币乘数
和货币供应与通货比率 C/D负向相关。
? 超额储备率 ER/D的变动 ——货币乘
数和货币供应与超额储备率 ER/D负向
相关。
? 货币供应的其他决定因素
由于货币基数包括两个组成部分:
即由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控制
的非借入货币基数 MBn, 以及在联储
制定的贴现率下,银行决策同时也起
重要作用的帖现贷款 DL 。
由于 MB= MBn +DL,故:
货币供应模型:
M= m × ( MBn +DL)
M=货币供应
m = 货币乘数
MBn = 非借入基础货币
DL = 贴现借款
该模型表明,除法定准备率 rD,通 货
比率 C/D、超额储备率 ER/D外,货币供应还
受 MBn和 DL变动的影响,
a,从联储借入的贴现贷款 DL的变动 ——
货币供应与从联储借入贴现贷款 DL水平呈
正向相关。
b,非借入基础货币 MBn的变动 ——货币
供应)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控制的
非借入基础货币 MBn水平呈正向相关。
专题九总结,
银行体系可以进行存款多倍创造,
因为当一家银行发放贷款并创造存款时,
储备流入另一家银行,而后者将其用于
发放贷款和创造新增加存款。在银行不
持有超额储备、公众不持有任何通货的
存款多倍创造简单模型中,支票存款的
增加倍数等于法定储备率的倒数。
我们建立了一个描述货币供应决定
的模型。货币供应与法定储率 rD,通
货比率 C/D和超额储备率 ER/D负向
相关;与联储贴现贷款 DL和由联储
公开市场操作所决定的非借入货币
基数 MBn正向相关。
,因此,在货币供应模型中,四位“演员”
的行为在货币供应过程中都发挥着
作,———联储通过法定储备率和公开
市场操作; ____存款人通过通货比率的
决定; ____银行通过对超额储
备率和从联储借入贴现贷款的决策;
____银行的借款人则间接地通过对银行上述
决策产生影响。
专题十 金融与金融体系
? 金融的定义
? 金融体系
? 金融体系的职能
?金融危机
?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理
一 金融的定义
金融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
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
金融决策区别与其他资源配置决策的
两个特点是:
金融决策的成本和效益是在时间
上分布的,而且决策者和任何其他
人无法预先明确知道。
二 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包括市场、中介、服务
公司和其他用于实现家庭、企业及
政府的金融决策的机构。
今天的金融体系是全球性的。金
融市场和中介通过庞大的国际远程
通信系统连接在一起,使资金的支
付和证券的交易可以 24小时不停地
进行。

间接融资
金融中介
金融市场
贷款人 —储蓄存款人
1、家庭
2、商务公司
3、政府
4、外国人
借款人
1、商务公司
2、政府
3、家庭
4、外国人
资金
资金
资金 资金
直接融资
资金
金融体系中的资金运动
三 金融体系的职能
? 在不同的时间、地区和行业之间提供资
源转移的途径
? 提供管理风险的办法
? 提供清算和结算支付的途径以完成交易
? 为储备资源和在不同的企业中分割所有
权提供有关机制
? 提供价格信息,帮助协调不同部门的决

? 解决激励问题
四 金融体系的经济分析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 —从事金融交易所花费
的时间和金钱。
交易成本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金融中介机构如何降低交易成本:
(二)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
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 ——即交易的一方
对交易的另一方不充分了解,因
而影响作出准确决策。信息不对
称是金融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现象。
逆向选择 ——是交易之前发生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指的是贷款风
险高的人往往最积极地寻找贷款。
道德风险 ——是交易之后出现的
信息不对称问题,指的是借款者
往往从事贷款者所不乐意从事的
活动。
(三)次品车问题
(逆向选择对金融结构的影响)
? 次品车问题
? 股票和债券市场中的, 次品车,
? 逆向选择问题的解决办法,
? 信息的私人生产和销售
? 政府管制
? 抵押和净值
? 金融中介
(四)道德风险对公司债权和
股权合约选择的影响
股权合约中的道德风险
业主 ——代理人问题
业主 ——代理人问题的解决办法:
? 监管
? 政府管理
? 金融中介作用
? 债务合约
债务合约中的道德风险
贷者 —借者的问题
债务合约中道德风险的解决办法:
? 净值
? 限制性契约的监管和执行
? 金融中介的作用
五 金融危机
? 金融危机 ——即金融市场的瓦
解。它起因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问题的恶化,使得金融市场难以向
有生产投资机会的人们提供资金,
并导致经济活动急剧萎缩。
导致金融危机的 5个因素是,
? 股票市场下跌
? 未预见的价格总水平下降
? 利率提高
? 不确定性增加
? 银行恐慌
六 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理
? 在各国经济中,金融体系可归为
被最严格管理的部门之列。政府管
理金融体系的原因主要有三:
? 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 确保金融中介机构健全可靠
? 完善货币政策控制
六 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理
? 在各国经济中,金融体系可归为
被最严格管理的部门之列。政府管
理金融体系的原因主要有三:
? 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 确保金融中介机构健全可靠
? 完善货币政策控制
小结
? 金融体系是经济中受到最严格管理的
部门之一。
? 只有规模巨大、组织完善的公司才
能进入证券市场为其经营活动融资。
? 抵押是家庭和企业债务合约的一个
普遍特征。
? 典型的债务合约是极其复杂的法律
文件,它对借款者的行为施加了严格
的限制。
专题十一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 金融市场
? 金融中介机构
?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 金融市场国际化
一 金融市场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 是借者与贷者相互接触和金
融工具或债务凭证交易的场所。
某以特定金融工具的市场拥有特定的地
理位置,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或大阪期货期权
交易所。金融市场经常没有特地点,如股票、
外汇的柜台交易市场。
这种转移增进了经济社会中所有人的经
济福利,因为:
1 它使得资金从那些没有生产性投资机会
的人们手中转移到那些拥有这些机会的人们
的手中,从而提 高了经济社会的效率。
2 由于它使消费者在最需要的时候得以购
买物品,它也直接使消费者获益。
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一种渠道,
将储蓄者手中的富余资金转移到那些资金
短缺的支出者手中。
(二)金融市场的结构
债务和股权市场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交易所和场外市场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主要资本市场简介
? 股票市场:用股票形式筹集资本的市场。
股票是指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
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
担义务的可转让的凭证。
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必须先向证券主
管机关和有关银行或金融机构成交申请
文件,遵循一定原则发放。发行方式有
私募和公募、直接发行和间接发行。
(三)金融市场工具
? 货币市场工具 (见表 1)
? 资本市场工具 (见表 2)
年份 1993
美国政府国库券 715
可转让银行存单 (大额) 381
商业票据 550
银行承兑票据 32
回购协定 168
联邦基金 62
欧洲美元 63
表 1 主要货币市场工具 (年末余额) 单位,10亿美元
表 2 主要资本市场工具 (年末余额) 单位,10亿美元
1993
公司股票(市场价值) 7548
住房抵押贷款 3403
公司债券 1226
联邦政府债券(长期可流通债券) 2260
州和地方政府债券 1057
联邦政府机构证券 545
银行商业贷款 781
消费者贷款 858
商业和农业抵押贷款 771
二 金融中介机构
?(一)金融中介机构
金融中介机构 指的是那些
通过发行债据取得资金,使用这
些资金购买证券或发放贷款而取
得资产的金融机构。
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
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们降
低了交易成本并缓解了由于逆向
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发生的问题。
由此,金融中介机构使得小额储
蓄者和小额借款者得以从金融市
场获益,从而使得经济社会提高
效率。
(二) 金融中介机构的分类
? 银行 ( 存款机构 ) ——是从
个人和机构接受存款并发放贷款的
金融中介机构。这类机构包括:商
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
银行、信用社。
契约性储蓄机构 —是在契
约的基础上按期取得资金的金融
中介机构。这类机构包括:人寿
保险公司、火灾和事故保险公司、
养老基金和政府退休基金。
投资中介机构 —这类金融
中介机构包括金融公司、互助基
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
(四)中国金融机构
? 中央银行职能执行者:中国人民银行、国家
外汇管理局
? 政策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发展
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
银行
? 其它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
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
银行 …… 等
? 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
托投资投资公司、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局
? 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
三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
直接融
资 ———
指借者与贷者直接发生的信用关系。
双方可以直接协商或者在公开市场上由
贷者购入债券或股票,通常的情况是由
作为中间人的经纪人或证券商来安排这
类交易。
直接融资的特征是:借者自己直接发行
债务凭证给贷款者,中间人的作用仅是
牵线、搭桥、并收取佣金。
——指贷者与借者之间的货币借贷是
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来进行的。金融中
介机构发行各式金融凭证给贷者,获
得货币后,再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购
入借者所发行的债券凭证来融通贷者
与借者之间的资金余缺。
间接融资的特征是:金融中介本身发
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的货币引导
向借者。
间接融资
四 金融市场的基本特征
债券 29.8%
贷款 61.9%
其他 6.2%
股票 2.1%
? 发行股票并非工商企业融资的
最重要来源。
? 发行可流通证券不是企业为其
经营活动融资的主要方式。
? 间接融资比起直接融资,其重
要性要大出数倍。
? 银行是工商业外源融资的最重
要来源。
五 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
?国际债券市场和欧洲债券
?世界股票市场
专题十二 银行企业和银行管理
? 银行、资产负债
? 银行基本业务 —资产转换
? 银行管理的一般原则
? 银行管理
? 表外业务
一 银行资产负债
负债 ——通常称为资金来源。银行
通过发行负债得到的资金被用于购买有
收益的资产。
资产 ——通常也称为资金运用。银
行从资产上得到利息收益,使得银行获
得利润。
资本 ——等于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
之差。银行资本一般是通过出售新股权
(股票)或留存收益形成。

全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项目占总额的 %,1993年底 )
准备金 2 支票存款 23
应收现金项目 2 非交易用存款
银行同业存款 2 储蓄存款 20
证券 小额定期存款 (10万以下 ) 16
联邦政府及其机构 19 大额定期存款 9
州和地方政府及其他 5 借款 24
贷款 银行资本 8
工商业 16
不动产 25
消费者 10
银行间 4
其他 8
其他资产 (如实物资本 ) 7
合计 100 合计 100
资产 (资金用途 ) 负债 (资金来源 )
二 银行基本业务 —资产转换
?资产转换 ——银行通过出售具有
一组特点(流动性、风险和回报
的某种组合)的负债,再使用所
筹资金去购买具有另一组特点的
资产来获取利润。这一个过程通
常被称为, 资产转换,
资产转换和 提供一系列服务
(支票清算、记帐、信用分析等)
的过程同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
十分相像。如果银行以低成本向客
户提供了所需的服务而且从它的资
产上获得大量收入,它就赚到了利
润,如果做不到这些,银行将亏损。
银行新增存款 1 00 美元,其支票账
户是 NOW 帐户,年利率为 5%,并且
每年要为这个账户支付 3 美 元的服务
成本(支付出纳员工资、为支票清算付
费等),银行上交法定准备金 10 美元,
贷款 90 美元,贷款年利率为 10%,于
是,该银行由 新增存款获得的利润便为
每年 1 美元(资产的年回报率为 1%)。
例,
三 银行管理的一般原则
流动性 ——即持有足够的流动性资
产以便向储户履行其偿付义务。
(流动性管理)
安全性 ——通过持有那些违约风险
率较低的资产并将其持有的资产多
样化,把风险减至最少。(资产管
理)
盈利性 ——以低成本获取资金。
(负债管理)
偿还性 ——银行必须保持足够的资
本金数量,以保证信誉。(资本充
足性管理)
四 银行管理
(一)流动性管理
尽管流动性较大的资产的回报
率较低,银行还是愿意持有之。银
行之所以愿意持有超额准备金和二
级准备金,是为了对存款外流的损
失提供保险。
存款外流引致的成本主要有,
? 从其他银行或企业借款;
? 出售证券;
? 从联储借款;
? 收回贷款或出售贷款。
存款外流引致的成本越高,银行
愿意持有的超额准备就越多。
(二)资产管理
银行管理资产的目都是追求利
润的最大化;它们在贷款和证券上
寻求可能的最高回报率,同时力求
使风险最小化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
? 银行力图找到愿意支付高利率
且看来不大会违约的借款者。
? 银行力图购买回报率高、风险
低的证券。
? 银行必须通过资产的多样化来
求得风险最小。
(三)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可以使银行家们主动
而积极地为其资产的增长确定一个
目标,在需要资金时,再设法通过
发行债务去筹集。
负债管理曾经是四平八稳的
事情,而现在,大银行都在通过
出售可转让存单等债务或同业借
款等方式来积极寻找资金来源。
(四)资本充足性管理
银行管理其资本金,为的是防
止银行破产和适应管理当局的资本
金要求。然而,它们不愿意持有太
多的资本金,因为这样做将使股东
的回报率降低。
税后净利润 税后净利润 资产
股权资本 资产 股权资本= ×
在资产回报率给定时,银行资本金
越低,银行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股权回报率 = 资产回报率 × 股权乘数
例,
甲银行,资产,1000 万美元;
资本金,100 万美元;
股本乘数,1000
100 =10(万美元 )
乙银行, 资产,1000 万美元;
资本金,40 万美元;
股本乘数,1000
40 =25(万美元 )
假如两家经营一样好,获得了同
样的 1%的资产回报率,
则:
甲银行,股本收益率 =1% × 10=10%
乙银行,股本收益率 =1% × 25=25%
五 表外业务
表外业务包括金融工具的交易
以及收费和出售贷款等取得收入的
业务。所有这些业务均影响银行利
润,但并不反映在银行的资产负债
表上。
银行常用的表外业务有,
1,金融期货、债务工具的期权以及 利
率套期交易。
2,出售贷款。(二次参与贷款)
3,向客户提供若干专业化的服务来 收
取费用。
由于表外业务增加了银行风险,
许多银行都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技 术
来更新其风险评价程序。
专题十三 我国银行体系及改革
? 外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历史
? 我国新建的商业银行
? 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造
? 我国银行体系的国际化发展
专题十四 财政货币政策的运用
? 政策目的和政策目标
? 财政政策的运用
? 货币政策的运用
? 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