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新东方第三部分毛泽东思想概论——汪云生考试大纲介绍总体结构由原来的5章调整为7章,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增加的知识点很多复习建议一、宏观上的把握
1,总论性质
2,具体内容第一、七两章总论性质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形成? 活的灵魂? 承前启后? 历史地位?
第二~六章侧重三块:二、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原则;四: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五、六: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
同时牵涉其他方面:政治、策略、文化建设、党建二、把握重点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三、联系历史历史史实具体知识点一般不会有;与毛泽东思想相关联的史实需要关注——呼唤历史感!
紧密联系现实:三大改造和改革的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联系历史,又要关注现实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占分数:18分 2003年:23分分析题、辨析题、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涉及所有题型题型总共两大类客观性试题(45分)
选择题——得分不理想
单项选择题(四选一):特别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根本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最重要的经验”、“核心”“关键”、“灵魂”“精髓”、“本质”、“决定性因素”
选择题二(五选多):几乎没有五选一,几乎每年都有五选五,概率比较高的是二、三、四
有明确归纳总结的结论性原则性的内容:三大法宝、两个条件、三大优良作风、六条标准、五个条件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难点:把相似相近的内容加以区别主观性试题(55分)
㈠辨析题(18分)比较好地反映了命题的意图;比较好地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中心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判断题;基本上没有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题干;辨别出正确的内容并稍微说明理由;辨别出错误的内容并稍微说明理由例: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之花。
与中世纪神学相比是一大成果;和马克思哲学相比是一朵不结果实之花注意问题:①关于基本理论、概念的识别、记忆、判断:中国资产阶级的基本概念?
②两个相似相近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比较: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党内某时期的政策路线
㈡分析题(37分)
①分析论述题:综合性的结论性的大基本理论和原则
惯常方式:引用某个人的话,引申出问题;侧重考大的基本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拨乱反正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建议答题方法:⒈分点分段;⒉字数多一点
有论点、论据、理论上的论述、联系实际的论述、联系历史的论述
②分析材料题以上是各种题型的基本情况以及一些技巧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卷子:㈠机读卡 ㈡主观性试题答题纸:位置确定;各自的答题方法;必须在规定的位置答题规定和要求:使用政治理论课的语言和逻辑;不能出现政治上的错误;注意机读卡的问题,位置不能错该课属于强化阶段的课程,先进行全面复习;以不变应万变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知识点作了很多调整去掉了一些知识点:民粹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些表面删掉了,但现实上还是存在大纲修订情况:2003年有5个目;今年剩下两个目
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本章作总的概述,即毛泽东概论的概论将毛泽东思想的几个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加以概述;科学体系和具体内容在二~七章在命题中并不占很多;主要是选择题方面:形成过程、重要著作、党内代表大会并不排除辨析题的可能;也有分析题的可能性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1.科学性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原则的问题;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民族化、中国化;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环境的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中国共产
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
1.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1)时代条件:20世纪前五十年(1900年到1949年);时代特征是革命和战争;十月革命
(2)思想理论渊源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2.毛泽东思想的来源
⑴马克思列宁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学说
②中国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成长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③时代条件:十月革命
④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学习西方得出的结论
林则徐,魏源(低级) 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高级) 陈独秀
⑵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农民战争的思想;三民主义思想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大革命时期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成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形成的过程:不可能说所有的内容都已经形成了。 继续发展选择题比较多:时间划分、主要表现、条件、代表性著作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大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初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侧重革命的阶级关系。
毛泽东的著作:《中国社会个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经济地位→政治表现→判断敌友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联合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左翼进行革命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的问题
武装斗争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年~1935年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①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②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表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他问题:在农村条件下如何建党建军,搞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第一个反对教条主义的人是毛泽东;马列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独立自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②实事求是的思想
3.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成熟的条件,⑴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⑵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两次胜利: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两次失败:国民革命,第五次反“围剿”
⑶抗战时期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真正认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⑷全党思想路线的端正,理论素养的提高
成熟的表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代表性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思想、其他思想
继续发展各个阶段: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理论原则;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命题方式将是选择题或辨析题)
(一)科学涵义
定义:最早在中共七大;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进一步补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②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①包含“革命和建设”两个方面
②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不包含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原则和经验;不包含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个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也体现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 ②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③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贡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二)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的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一个主体: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包含六个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2、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弄清几个概念,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联系: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毛泽东命名,邓小平的评价区别: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今年大纲一分为二。根据新民主主义的体系及两个方面的问题来划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宏观上介绍理论问题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讲三大法宝总路线:革命的阶级关系 基本纲领:总路线的具体化向来命题比较多,广泛: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革命的性质、发生的原因、领导权;辛亥革命;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命的前途;三大纲领一、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1840~1949
“国情”包含的内容: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点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③自身特点: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⑴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⑵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⑶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⑷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
——两头小,中间大(资本主义不发达,无产阶级力量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小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大)
⑸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⑹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来源:中国十五大的报告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相互关系必须先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然要求。
3.可能题型:选择题、辨析题
(三)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指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
论述题——引用列宁的话:革命是不能人为制造的,革命总是在已经成熟了的历史危机和转折当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是不能主观制造的。客观原因:矛盾激化的结果。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革命推动、领导力量。)
(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选择题:辛亥革命的性质;三民主义纲领;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体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①是一朵结果实的花: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
②最终又是失败的: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境地
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的地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形成了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推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
(五)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符合时代前进方向破产原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国际上 ①国际帝国主义不允许 ②国际社会主义不允许
2、国内 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允许 ④人民大众不允许
3、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六)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前提条件:①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
②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
⑴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⑵政治:工人阶级的力量成长壮大; 工人运动的发展
⑶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引起了中国的革命
2.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共产党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①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知识分子)
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和中国革命紧密相关
①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领导阶级政党 ②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③提出新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 ④新的革命方法(发动工农,武装工农)
⑤新的革命前途本节小结,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 为后文作铺垫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因、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点、革命发生的原因、
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共产党诞生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来自于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从阶级关系角度进行定义涉及到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些理论问题考得最多的是关于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也曾经考过
1、关于“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根本目的”的问题革命的直接目标: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革命的根本目的: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革命只是手段、方法。
单项选择题: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革命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的关系:直接目标为根本目的创造条件。
革命的对象为什么会成为对象?
①为什么要革帝国主义的命?
帝国主义是统治中国的太上皇,是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反帝的含义: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概括起来有三个理由:
政治:帝国主义操纵中国,使中国丧失主权;
经济: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传播
②封建主义为什么成为革命对象?
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
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⑵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封建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封建主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为什么成为革命对象?
革官僚资本主义的命,决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有三个特性: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关系密切。
2、关于“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的范围:包括四个方面
工人阶级——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主力军,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小资产阶级——基本动力,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动摇性——和大资产阶级不一样
3、关于“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⑴资产阶级领导不了;
⑵无产阶级的优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格;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强 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极强;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有共产党的领导
实际上就是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的建设
4、关于“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多次考辨析题
辨析: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因此中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①“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基本是正确的;革命的动力还包括其他阶级;
②革命的动力不能决定革命的性质。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
,新式、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和“特殊”在什么地方?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
不同点: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方法不同,纲领不同,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首先是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区别:革命的对象不同。革命的性质不同。革命的动力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
主要考革命的性质,也有革命的领导权革命前途问题的理解,①毛泽东“两步走”的学说;——正确的主张 ②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割裂了两步的关系 ③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具体化;是中国革命阶级关系的具体化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这些纲领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在许多方面是承前启后的。纲领有延续性、继承性。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
a.国体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人民民主专政
b.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国家政权的职能问题
2.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1927年,开始建立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a.1927-1937年,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的15块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
从阶级本质来说:参加政权的就是工、农、小资产阶级。 政体是工农兵代表会议。
工农民主政权的职能:对内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和建设根据地。对外是反帝、争取民族独立。
b.1937-1945年,建立的大大小小的19块根据地。三三制政权。
阶级本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
所谓三三制: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
政体:参议会三三制政权职能:对外抗日,对内镇压反动派、组织建设。
c.1945-1949年,建立了广大的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
阶级本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体: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民主政权的职能: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镇压和建设。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①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诞生的全国性的政权的国体政体做了科学的论证,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一个理论的准备。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a.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不通。
b.人民民主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a.国体:参加阶级有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b.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职能: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
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尽管各个阶段参加的阶级、政体、职能都有一些变化。但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是非常明显是一致的、不变的 。 A.所追求的目标: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第一次明确的概括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那就是: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1.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级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十年内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满足了地主的要求。
《井冈山土地法》(土地公有,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地主及公共土地,但是没有解决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⑵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实际上在十年内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上出现左的倾向。
十年内战时期: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王明左倾错误)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毛泽东提出土地改革中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是: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社会主义革命
⑴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民主革命的性质;
⑵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在新民主主义的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历来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
为什么不消灭它,反而保护呢?(为什么是节制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a.首先是由革命的性质来决定的。
b.民族资本主义是现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c.中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4.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⑴国营经济(领导地位,但比重不是最大) ⑵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⑶个体经济 ⑷合作社经济 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⑴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⑵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讲的是生产力问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问题;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是如何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以至企业内部的关系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相对与旧民主主义文化而言的。 区别:主要是指导思想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⑵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
⑶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现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相同点,当然也有不同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今后在复习这一部分中要注意的问题:1.没收地主土地。 2.没收官僚资本。 3.特别注意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一部分的内容。 4.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可以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联系起来命题。
(四)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1.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共产主义的纲领是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这是将来要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在各个历史阶段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最低纲领。
注意:这里个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a.首先最高纲领是远大的理想。 b.要脚踏实地为最低纲领的实现而奋斗。
小结:(1)近代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武装斗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武装斗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概括的中国革命的特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1)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暴力革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军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市民运动等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3,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十大军事原则。
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民军队在各历史时期的名称:工农红军(十年内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至今)
1.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确立。
三湾改编:把支部建立在连上。
1929年,古田会议:农村环境下怎样建党、建军。(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来没有改变)
2,宗旨建设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十年内战)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
(抗战时期)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
3,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生命线)
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宽待俘虏。
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4,加强军队的纪律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有一支正规军队参加的,有广大民众参与的一场战争。
[1],宏观方面
(1)战争的指导思想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战争的核心思想
积极防御:
1936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 敌人的强大;人民军队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战略上的防御、战术上的进攻;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术上的外线作战;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速战速决。
[2],微观方面
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原则。
十大原则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力量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发扬勇于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5,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938年,毛泽东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重要性。
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决定着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2,"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国情;历史依据。
2.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②国民革命的影响;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④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3.怎样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4.农村根据地和军队的作用农村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在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时起主要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历来考试的命题重点。今年这个知识点和去年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从理论上说明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几个阶级、几个政党、几个方面的一种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是一个策略,总是为一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政治路线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明明知道要结成联盟的对象是暂时的、动摇的、不可靠的,但我们还要跟其搞统一战线。
明明知道对方是魔鬼,我们也要跟它合作。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必要性
⑴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对象的强大。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联合其他的各个方面,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从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上分析。
3.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化。这种极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⑵近代中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一个基本武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经验。
⑵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到各个历史阶段有:
a.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倒了北洋军阀。
b.十年内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工、农、小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使共产党建立了大大小小的15块根据地,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以反蒋为目的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e.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二)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1.从基本理论上分析(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
①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这个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②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注意:中国革命当中的两个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和长期的武装斗争。但是不能说工、农、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和剥削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是其他国家革命中所没有的特点。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建立和分裂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两大特点之一”
⑵两个联盟的关系是:
①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②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③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部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统一战线的历史。
第一个政治联盟: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始终是比较巩固的,始终没有破裂。
第二个政治联盟:和剥削阶级的政治联盟。总体来说,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时间长而分裂的时间短,无产阶级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合作的时间短而分裂的时间长。
大家要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统一战线的内容,了解随着历史阶段的转换的统一战线的调整以及调整的依据。
a.第一次和资产阶级比较正式的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1927-1935)这时期的统一战线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共产党怎样由工、农、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调整为抗战时期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最主要的依据还是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9.18事件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9.18事件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后的逼蒋抗日,最后到西安事变后的联蒋抗日。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标志:1937年9月22日蒋发表的庐山谈话。《中共未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解放战争时期,反蒋的统一战线。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1.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原则、基本经验。
谁领导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强调的是政治上的领导。
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性、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讲领导权的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毛泽东):⑴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⑵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联合是目的,斗争是手段。
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联合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与它的软弱性、妥协性、动摇性做斗争。这种斗争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
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在抗日的问题上联合。
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斗争:跟它反共的倾向做斗争,跟它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倾向做斗争。这种斗争有的时候是和平的斗争,有的时候是流血武装的斗争。
3.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主要的。以武装斗争为后盾,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总的来说,统一战线当中必须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注意: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这两个概念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领导的意思是领导别人。建设的意思是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共产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政治建设等。)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内容。
基本分析:
1.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改变。
2.在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还是有一些的有利条件。
a.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没有改良主义的基础。
b.中国共产党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极强。
c.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比较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3.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
a.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准备不足,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欧洲的,适合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相当的困难。
b.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包围当中的这样一个特殊环境。
c.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深重的国家。
d.共产国际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面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一些错误指导。
总点应该把握:
1.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⑴首先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改变。 怎样来判断这个党是否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工人阶级先锋队?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共产党性质的表述,两个先锋队的思想。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应当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就党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它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再次传诵,十六大党章中明确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是三个代表、共产党同时也是两个先锋队,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党的发展中,要反对“唯成分论”。
⑵其次是为了正确的开展党内的思想斗争。
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也是有矛盾也是有斗争的。党内矛盾是共产党员之间在思想认识的分歧。
⑶要克服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的困难。
这些困难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基本上是通过思想建设来改变这些认识问题。
2.怎样来加强党的建设。
⑴首先应该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全党思想统一。思想统一的标准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⑵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用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⑶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延安整风:三个反对,三个整顿。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这种主观主义学风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学风和经验主义的学风。
延安整风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
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是说,要弄请思想,团结同志。
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学说的核心的一点: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也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和集中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反对极端的自由化。
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中最核心的是:全党服从中央。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可以理解为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一种外在的表现。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三大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往的命题并不是特别的多,考过一道大题,2003年考过辨析题,主要的命题是选择题。预测在2004年当中,这章的命题的分值也不会很高。
主要内容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重点集中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和2003年大纲相比,今年增加了两个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这个知识点在这里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结束了外后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的这样一个历史,使得中国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的国家的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在中国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人民的历史。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十五大报告当中,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巨变。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同时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其社会主义因素占了主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辨析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针对某一小阶段,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2、针对整个七年,必须分阶段说明;
①第一阶段(1949~1952) 中国人民和三大敌人残余的矛盾;
②第二阶段(1953~1956)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国民经济正在恢复。
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
1、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恢复了国民经济。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必须把握两个概念:
1、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体”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两翼”是完成三大改造。——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也是同时并举的关系。
总路线的重要特点:革命和建设是同步进行的。
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五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是不是具备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1、国际背景:中国别无选择,只有“一边倒”。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敌视中国。
2、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毛泽东“两步走”的学说。
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社会主义写在旗帜上。
3、五十年代中国具备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共产党人不是民粹主义者。
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
政治保证: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际因素: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为什么不采取暴力方式?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1、国家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2、为了避免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 把个体农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3、为了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解决私人资本主义和国营经济的矛盾。
既是中国特定国情的要求,也符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五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改造从本质上来说是所有制的变革,消灭私有制度。把私人所有,个人所有改造成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涉及个人的土地,私人的动产、不动产。 几亿人口的变动在三年多完成。
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 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够实现这个伟大转变?
这就需要总结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
命题相对比较集中,比较多。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2001,多项选择);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1997,2002,选择题)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2001,多项选择)
干扰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创造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改造的三种形式:
互助组——农民之间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土地还是私人所有
初级社——农民把土地所有权交给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农民参加劳动,由工分获得收入
——土地作为股份分红
高级社——农民把土地、农具交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趁热打铁” ——农民刚刚获得土地,马上引导向合作化的道路,杜绝私有观念。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⑵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以往主要考形式、途径
(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主义无偿没收;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
马克思曾经设想:革命成功后可以用金钱的手段消灭剥削阶级。
列宁由于俄国资产阶级过于反动而没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实现?
(1)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2)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 资方红利(赎买的形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逐步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三大改造的总体经验
(1)不采取暴力方式;
(2)改造方式都是逐步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3)把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进入社会主义。
主要的依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私有制、剥削制度被消灭,人民当家作主以往命题:主要是选择题,个别的辨析题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一章分为两章:第五章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第六章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本章主要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五十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建设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命题主要考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考过论述题、单项选择题。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概念区分: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建成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只能借鉴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3)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一次解决革命的问题;第二次解决建设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的要求:认清自己的家底
2.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1)社会性质: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2)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一穷二白)
(3)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主要矛盾: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又作了新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中心工作: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中心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考得相对比较多——(1998)论述题:论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新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第一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斗争才推动事物发展。
毛泽东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从辨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第一次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不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两者的运行特点不一样: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体上是适应的,又有矛盾的地方。
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调节、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
⑵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人民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⑶敌我矛盾占少数,人民内部矛盾占多数。
敌我矛盾用无产阶级专政来解决,要分清敌友;人民内部矛盾则要分清是非,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上:团结→批评→团结经济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⑸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概括起来的四个问题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2、基本矛盾。 3、两类矛盾。 4、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
在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
由于国内反动残余势力及国外敌对势力威胁的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五)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今年特别加以关注
(一)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经典作家没有明确的论述。 斯大林的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实际作出思考。
区别两个概念:建立 建成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阶段”和“比较发达的阶段”。
“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二)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最初提出的是“工业化”。一九五四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一九六四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
1、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总论性质
2,具体内容第一、七两章总论性质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形成? 活的灵魂? 承前启后? 历史地位?
第二~六章侧重三块:二、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原则;四: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五、六: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和指导方针。
同时牵涉其他方面:政治、策略、文化建设、党建二、把握重点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三、联系历史历史史实具体知识点一般不会有;与毛泽东思想相关联的史实需要关注——呼唤历史感!
紧密联系现实:三大改造和改革的关系?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联系历史,又要关注现实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占分数:18分 2003年:23分分析题、辨析题、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涉及所有题型题型总共两大类客观性试题(45分)
选择题——得分不理想
单项选择题(四选一):特别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根本的因素”、“主要的原因”、“最重要的经验”、“核心”“关键”、“灵魂”“精髓”、“本质”、“决定性因素”
选择题二(五选多):几乎没有五选一,几乎每年都有五选五,概率比较高的是二、三、四
有明确归纳总结的结论性原则性的内容:三大法宝、两个条件、三大优良作风、六条标准、五个条件
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难点:把相似相近的内容加以区别主观性试题(55分)
㈠辨析题(18分)比较好地反映了命题的意图;比较好地考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中心的要求:不是简单的判断题;基本上没有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题干;辨别出正确的内容并稍微说明理由;辨别出错误的内容并稍微说明理由例: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之花。
与中世纪神学相比是一大成果;和马克思哲学相比是一朵不结果实之花注意问题:①关于基本理论、概念的识别、记忆、判断:中国资产阶级的基本概念?
②两个相似相近的基本理论、概念的比较: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党内某时期的政策路线
㈡分析题(37分)
①分析论述题:综合性的结论性的大基本理论和原则
惯常方式:引用某个人的话,引申出问题;侧重考大的基本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拨乱反正邓小平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建议答题方法:⒈分点分段;⒉字数多一点
有论点、论据、理论上的论述、联系实际的论述、联系历史的论述
②分析材料题以上是各种题型的基本情况以及一些技巧和方法两个方面的卷子:㈠机读卡 ㈡主观性试题答题纸:位置确定;各自的答题方法;必须在规定的位置答题规定和要求:使用政治理论课的语言和逻辑;不能出现政治上的错误;注意机读卡的问题,位置不能错该课属于强化阶段的课程,先进行全面复习;以不变应万变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知识点作了很多调整去掉了一些知识点:民粹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理论有些表面删掉了,但现实上还是存在大纲修订情况:2003年有5个目;今年剩下两个目
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和科学体系本章作总的概述,即毛泽东概论的概论将毛泽东思想的几个最主要的理论问题加以概述;科学体系和具体内容在二~七章在命题中并不占很多;主要是选择题方面:形成过程、重要著作、党内代表大会并不排除辨析题的可能;也有分析题的可能性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1.科学性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原则的问题;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进行民族化、中国化;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环境的要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三)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中国共产
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所作的理论概括。
1.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1)时代条件:20世纪前五十年(1900年到1949年);时代特征是革命和战争;十月革命
(2)思想理论渊源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4)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2.毛泽东思想的来源
⑴马克思列宁主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学说
②中国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阶级条件:工人阶级的成长以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③时代条件:十月革命
④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学习西方得出的结论
林则徐,魏源(低级) 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高级) 陈独秀
⑵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国古代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农民战争的思想;三民主义思想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同各种错误思潮特别是同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大革命时期萌芽、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成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
形成的过程:不可能说所有的内容都已经形成了。 继续发展选择题比较多:时间划分、主要表现、条件、代表性著作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大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以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瞿秋白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初步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侧重革命的阶级关系。
毛泽东的著作:《中国社会个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
经济地位→政治表现→判断敌友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联合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左翼进行革命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
资产阶级和统一战线的问题
武装斗争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1927年~1935年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①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②毛泽东思想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表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他问题:在农村条件下如何建党建军,搞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主要代表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第一个反对教条主义的人是毛泽东;马列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独立自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 ②实事求是的思想
3.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1935-1945
成熟的条件,⑴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
⑵中国革命经历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两次胜利: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 两次失败:国民革命,第五次反“围剿”
⑶抗战时期复杂的环境和丰富的实践:真正认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
⑷全党思想路线的端正,理论素养的提高
成熟的表现: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成熟
代表性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主要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思想、其他思想
继续发展各个阶段:1949年~1956年:三大改造的理论原则;1956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科学体系(命题方式将是选择题或辨析题)
(一)科学涵义
定义:最早在中共七大;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二大进一步补充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②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①包含“革命和建设”两个方面
②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不包含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理论原则和经验;不包含毛泽东个人晚年的错误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个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①也体现在中共中央的文件中 ②革命和建设的经验 ③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的贡献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二)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含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的理论以及贯穿于这一科学体系各个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一个主体: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包含六个方面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2、活的灵魂:三个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弄清几个概念,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个人的思想联系: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以毛泽东命名,邓小平的评价区别: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今年大纲一分为二。根据新民主主义的体系及两个方面的问题来划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宏观上介绍理论问题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讲三大法宝总路线:革命的阶级关系 基本纲领:总路线的具体化向来命题比较多,广泛: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目的;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革命的性质、发生的原因、领导权;辛亥革命;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命的前途;三大纲领一、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近代:1840~1949
“国情”包含的内容: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点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
,认清中国的国情,是认清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③自身特点:与中国革命的关系?,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⑴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⑵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
⑶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⑷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
——两头小,中间大(资本主义不发达,无产阶级力量小;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力量相对小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大)
⑸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
⑹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两大历史任务
来源:中国十五大的报告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2.相互关系必须先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必然要求。
3.可能题型:选择题、辨析题
(三)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革命”指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的原因
1.从根本上说,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统治者逼出来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
论述题——引用列宁的话:革命是不能人为制造的,革命总是在已经成熟了的历史危机和转折当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革命是不能主观制造的。客观原因:矛盾激化的结果。新兴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成为革命推动、领导力量。)
(四)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及其历史地位
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选择题:辛亥革命的性质;三民主义纲领;资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总体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①是一朵结果实的花:推翻帝制,结束封建统治
②最终又是失败的: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悲惨的境地
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辛亥革命的地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形成了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推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改革开放
(五)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及其原因符合时代前进方向破产原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国际上 ①国际帝国主义不允许 ②国际社会主义不允许
2、国内 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不允许 ④人民大众不允许
3、根本原因 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妥协性
(六)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前提条件:①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地
②转变的条件已经具备
⑴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⑵政治:工人阶级的力量成长壮大; 工人运动的发展
⑶文化: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转变的标志:五·四运动
(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引起了中国的革命
2.中国共产党成立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
共产党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党成立的原因 ①工人运动的发展 ②马克思主义传播(主要是知识分子)
共产党成立的意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和中国革命紧密相关
①中国革命有了一个新的领导阶级政党 ②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
③提出新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 ④新的革命方法(发动工农,武装工农)
⑤新的革命前途本节小结,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 为后文作铺垫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因、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基本特点、革命发生的原因、
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共产党诞生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来自于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从阶级关系角度进行定义涉及到新民主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些理论问题考得最多的是关于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动力也曾经考过
1、关于“革命的对象”,“革命的根本目的”的问题革命的直接目标: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革命的根本目的: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革命只是手段、方法。
单项选择题:新民主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革命直接目标和根本目标的关系:直接目标为根本目的创造条件。
革命的对象为什么会成为对象?
①为什么要革帝国主义的命?
帝国主义是统治中国的太上皇,是近代中国最凶残的敌人。
反帝的含义: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概括起来有三个理由:
政治:帝国主义操纵中国,使中国丧失主权;
经济: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文化:传播
②封建主义为什么成为革命对象?
封建主义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势力。
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关系: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⑵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封建主义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封建主义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③官僚资本主义为什么成为革命对象?
革官僚资本主义的命,决不是因为它是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有三个特性:封建性;垄断性;买办性: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关系密切。
2、关于“革命的动力”——人民大众
人民大众的范围:包括四个方面
工人阶级——领导阶级;
农民阶级——主力军,最广大、最可靠的同盟军
小资产阶级——基本动力,可靠的同盟者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革命性,动摇性——和大资产阶级不一样
3、关于“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要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⑴资产阶级领导不了;
⑵无产阶级的优点: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具有大公无私的品格;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强 身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极强;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有共产党的领导
实际上就是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自身的建设
4、关于“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多次考辨析题
辨析: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因此中国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①“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基本是正确的;革命的动力还包括其他阶级;
②革命的动力不能决定革命的性质。革命的性质是由革命的对象和任务决定的。
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无产阶级革命。
,新式、特殊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新”和“特殊”在什么地方?
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革命的对象、性质、动力
不同点:领导阶级不同,指导思想不同,革命方法不同,纲领不同,革命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首先是新民主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联系:都是共产党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区别:革命的对象不同。革命的性质不同。革命的动力不同。革命的前途不同。
主要考革命的性质,也有革命的领导权革命前途问题的理解,①毛泽东“两步走”的学说;——正确的主张 ②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割裂了两步的关系 ③王明为代表的“一次革命论”。——“毕其功于一役”
三、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具体化;是中国革命阶级关系的具体化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这些纲领和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在许多方面是承前启后的。纲领有延续性、继承性。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1.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
a.国体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人民民主专政
b.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国家政权的职能问题
2.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
1927年,开始建立代表工、农、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a.1927-1937年,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的15块根据地。工农民主政权。
从阶级本质来说:参加政权的就是工、农、小资产阶级。 政体是工农兵代表会议。
工农民主政权的职能:对内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和建设根据地。对外是反帝、争取民族独立。
b.1937-1945年,建立的大大小小的19块根据地。三三制政权。
阶级本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
所谓三三制: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
政体:参议会三三制政权职能:对外抗日,对内镇压反动派、组织建设。
c.1945-1949年,建立了广大的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
阶级本质: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政体:人民代表会议
人民民主政权的职能:对外打倒帝国主义,对内镇压和建设。
3.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①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对即将诞生的全国性的政权的国体政体做了科学的论证,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一个理论的准备。
,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
a.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共和国行不通。
b.人民民主专政。
②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a.国体:参加阶级有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b.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职能: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与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的经济建设。
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尽管各个阶段参加的阶级、政体、职能都有一些变化。但是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是非常明显是一致的、不变的 。 A.所追求的目标:几个阶级的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第一次明确的概括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那就是:两个没收一个保护。
1.中国共产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⑴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级为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十年内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改为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满足了地主的要求。
《井冈山土地法》(土地公有,没收一切土地。)、《兴国土地法》(没收地主及公共土地,但是没有解决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⑵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中,毛泽东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提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实际上在十年内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上出现左的倾向。
十年内战时期: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王明左倾错误)
解放战争时期:
1947年,毛泽东提出土地改革中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是:①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2.没收官僚资本的双重革命性质——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社会主义革命
⑴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民主革命的性质;
⑵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3.在新民主主义的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⑴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历来将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保护的政策。
为什么不消灭它,反而保护呢?(为什么是节制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a.首先是由革命的性质来决定的。
b.民族资本主义是现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
c.中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
⑵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上是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
4.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
⑴国营经济(领导地位,但比重不是最大) ⑵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⑶个体经济 ⑷合作社经济 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
⑴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⑵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讲的是生产力问题,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问题;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讲的是生产关系问题,是如何处理各种经济成分之间的以至企业内部的关系问题。
(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是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相对与旧民主主义文化而言的。 区别:主要是指导思想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压迫 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
⑵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
⑶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
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现在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相同点,当然也有不同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今后在复习这一部分中要注意的问题:1.没收地主土地。 2.没收官僚资本。 3.特别注意保护民族工商业这一部分的内容。 4.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可以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纲领联系起来命题。
(四)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党的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的辩证关系。
1.中国共产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共产主义的纲领是共产党员的远大理想,这是将来要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个远大理想,在各个历史阶段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最低纲领。
注意:这里个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a.首先最高纲领是远大的理想。 b.要脚踏实地为最低纲领的实现而奋斗。
小结:(1)近代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毛泽东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总结。
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武装斗争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一)武装斗争
1,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概括的中国革命的特点。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1)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暴力革命)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3)敌我力量对比、帝国主义和国内军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国内反动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的状态,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将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武装斗争与其他斗争形式的配合
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市民运动等
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1)中国革命的性质。
(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战场。
(3)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
3,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军队政治工作的方针和方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十大军事原则。
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人民军队在各历史时期的名称:工农红军(十年内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抗战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时期至今)
1.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
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确立。
三湾改编:把支部建立在连上。
1929年,古田会议:农村环境下怎样建党、建军。(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后来没有改变)
2,宗旨建设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十年内战)打仗、做群众工作、筹款
(抗战时期)打仗、做群众工作、生产
(解放战争时期)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
3,加强军队的政治工作(生命线)
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宽待俘虏。
三大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4,加强军队的纪律建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有一支正规军队参加的,有广大民众参与的一场战争。
[1],宏观方面
(1)战争的指导思想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2)战争的核心思想
积极防御:
1936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大国; 敌人的强大;人民军队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战略上的防御、战术上的进攻;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术上的外线作战;战略上的持久战、战术上的速战速决。
[2],微观方面
十大军事原则
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原则。
十大原则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先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取大城市;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仗都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力量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发扬勇于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其中,最重要的是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则。
5,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1938年,毛泽东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重要性。
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决定着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
1,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2,"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1.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国国情;历史依据。
2.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②国民革命的影响;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④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3.怎样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4.农村根据地和军队的作用农村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在最后夺取全国政权时起主要作用。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历来考试的命题重点。今年这个知识点和去年相比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从理论上说明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
什么是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一种政治联盟。几个阶级、几个政党、几个方面的一种政治联盟。
统一战线是一个策略,总是为一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
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政治路线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同盟者,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以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
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明明知道要结成联盟的对象是暂时的、动摇的、不可靠的,但我们还要跟其搞统一战线。
明明知道对方是魔鬼,我们也要跟它合作。
2,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必要性
⑴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对象的强大。单靠一个阶级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联合其他的各个方面,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作为革命领导者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关键就在于依靠最广大的农民;团结小资产阶级,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结成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③从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上分析。
3.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近代世界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错综复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问题上,又不断发生推移、转化和变化。这种极复杂的中国社会政治局面,在客观上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利用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⑵近代中国社会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甚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这一历史条件决定了无产阶级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包括全中华民族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4,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一个基本武器,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经验。
⑵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紧密相连的。所以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到各个历史阶段有:
a.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倒了北洋军阀。
b.十年内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工、农、小资产阶级结成的统一战线:使共产党建立了大大小小的15块根据地,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使得抗日战争胜利。
d.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以反蒋为目的的广泛的统一战线: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e.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二)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经验。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
1.从基本理论上分析(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联盟
①一个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劳动者的联盟。这个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是基本的、主要的。
②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含特定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地主阶级、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但主要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注意:中国革命当中的两个基本特点:统一战线和长期的武装斗争。但是不能说工、农、小资产阶级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和剥削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是其他国家革命中所没有的特点。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建立和分裂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两大特点之一”
⑵两个联盟的关系是:
①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②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③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2.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部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统一战线的历史。
第一个政治联盟:工、农、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始终是比较巩固的,始终没有破裂。
第二个政治联盟:和剥削阶级的政治联盟。总体来说,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时间长而分裂的时间短,无产阶级和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合作的时间短而分裂的时间长。
大家要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统一战线的内容,了解随着历史阶段的转换的统一战线的调整以及调整的依据。
a.第一次和资产阶级比较正式的合作是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b.(1927-1935)这时期的统一战线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共产党怎样由工、农、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调整为抗战时期的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最主要的依据还是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9.18事件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9.18事件后的反蒋抗日到1936年后的逼蒋抗日,最后到西安事变后的联蒋抗日。最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标志:1937年9月22日蒋发表的庐山谈话。《中共未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d.解放战争时期,反蒋的统一战线。参加的阶级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1.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一条基本原则、基本经验。
谁领导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强调的是政治上的领导。
党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性、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本质上就是讲领导权的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毛泽东):⑴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⑵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2.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
联合是目的,斗争是手段。
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联合它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与民族资产阶级的斗争:与它的软弱性、妥协性、动摇性做斗争。这种斗争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
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在抗日的问题上联合。
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斗争:跟它反共的倾向做斗争,跟它投降日本帝国主义的倾向做斗争。这种斗争有的时候是和平的斗争,有的时候是流血武装的斗争。
3.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是最基本的、主要的。以武装斗争为后盾,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总的来说,统一战线当中必须要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注意: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这两个概念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领导的意思是领导别人。建设的意思是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共产党自身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政治建设等。)
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和基本内容。
基本分析:
1.共产党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 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改变。
2.在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还是有一些的有利条件。
a.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日起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没有改良主义的基础。
b.中国共产党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中国的工人阶级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极强。
c.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比较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3.在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困难。
a.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理论准备不足,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欧洲的,适合于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有相当的困难。
b.中国共产党处在一个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包围当中的这样一个特殊环境。
c.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比较深重的国家。
d.共产国际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面对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一些错误指导。
总点应该把握:
1.为什么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⑴首先是为了保证党的性质不改变。 怎样来判断这个党是否无产阶级政党,是否工人阶级先锋队?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关于共产党性质的表述,两个先锋队的思想。
a.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d.中国共产党同时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1935年12月,党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通过的《关于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应当大量吸收工人、雇农入党,造就党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它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
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再次传诵,十六大党章中明确共产党的性质:共产党是三个代表、共产党同时也是两个先锋队,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党的发展中,要反对“唯成分论”。
⑵其次是为了正确的开展党内的思想斗争。
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党内也是有矛盾也是有斗争的。党内矛盾是共产党员之间在思想认识的分歧。
⑶要克服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的困难。
这些困难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基本上是通过思想建设来改变这些认识问题。
2.怎样来加强党的建设。
⑴首先应该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加强思想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全党思想统一。思想统一的标准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⑵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就是要用加强党内思想教育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⑶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好形式。
延安整风:三个反对,三个整顿。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这种主观主义学风有两种表现形式:教条主义学风和经验主义的学风。
延安整风的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
延安整风的方针和宗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就是说,要弄请思想,团结同志。
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学说的核心的一点:在这个伟大的工程中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也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和集中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离开民主讲集中,反对极端的自由化。
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其中最核心的是:全党服从中央。
4.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可以理解为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的一种外在的表现。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相区别的主要标志:三大优良作风。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以往的命题并不是特别的多,考过一道大题,2003年考过辨析题,主要的命题是选择题。预测在2004年当中,这章的命题的分值也不会很高。
主要内容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重点集中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和2003年大纲相比,今年增加了两个知识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
这个知识点在这里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中国结束了外后帝国主义侵略剥削的这样一个历史,使得中国结束了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的国家的统一。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得在中国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人民的历史。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十五大报告当中,把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历史巨变。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资本主义的东西,同时也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其社会主义因素占了主导地位。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且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范畴。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辨析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1、针对某一小阶段,这一说法是正确的;
2、针对整个七年,必须分阶段说明;
①第一阶段(1949~1952) 中国人民和三大敌人残余的矛盾;
②第二阶段(1953~1956)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国民经济正在恢复。
条件基本上已经具备
1、已经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3、恢复了国民经济。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必须把握两个概念:
1、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一体”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
,两翼”是完成三大改造。——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
也是同时并举的关系。
总路线的重要特点:革命和建设是同步进行的。
两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五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是不是具备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1、国际背景:中国别无选择,只有“一边倒”。 二战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敌视中国。
2、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毛泽东“两步走”的学说。
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社会主义写在旗帜上。
3、五十年代中国具备了走向社会主义的条件
物质基础: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共产党人不是民粹主义者。
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
政治保证: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际因素: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为什么不采取暴力方式?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1、国家工业化是中国独立富强的前提条件和必然要求;
2、为了避免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 把个体农民引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3、为了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解决私人资本主义和国营经济的矛盾。
既是中国特定国情的要求,也符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关系;五十年代中国为什么要选择社会主义三、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社会主义改造从本质上来说是所有制的变革,消灭私有制度。把私人所有,个人所有改造成全民所有、集体所有。
涉及个人的土地,私人的动产、不动产。 几亿人口的变动在三年多完成。
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 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够实现这个伟大转变?
这就需要总结三大改造的基本经验。
命题相对比较集中,比较多。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2001,多项选择);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基本经验?(1997,2002,选择题)
1.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2001,多项选择)
干扰项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体制
(1)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并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
(2)创造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引导农民逐步摆脱私有制改造的三种形式:
互助组——农民之间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 ——土地还是私人所有
初级社——农民把土地所有权交给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农民参加劳动,由工分获得收入
——土地作为股份分红
高级社——农民把土地、农具交给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3)贯彻了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的阶级路线,从而引导了广大的农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趁热打铁” ——农民刚刚获得土地,马上引导向合作化的道路,杜绝私有观念。
2.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⑴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经过合作社的途径,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⑵采取的形式是从供销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以往主要考形式、途径
(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对官僚资本主义无偿没收;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
马克思曾经设想:革命成功后可以用金钱的手段消灭剥削阶级。
列宁由于俄国资产阶级过于反动而没能实现。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实现?
(1)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
(2)创造了从低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低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国家所得税 企业公积金 工人福利 资方红利(赎买的形式)
(3)注意把对企业的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改造结合逐步起来,把他们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4.三大改造的总体经验
(1)不采取暴力方式;
(2)改造方式都是逐步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
(3)把制度的改造和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
1956年中共八大宣布进入社会主义。
主要的依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私有制、剥削制度被消灭,人民当家作主以往命题:主要是选择题,个别的辨析题
第五章 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一章分为两章:第五章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的探索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第六章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本章主要讲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五十年代中期对社会主义建设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成果。(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
命题主要考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考过论述题、单项选择题。
一、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概念区分:进入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 建成社会主义
(1)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只能借鉴苏联模式。
(2)苏联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3)毛泽东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道路。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第一次解决革命的问题;第二次解决建设的问题)
,走自己的路”的要求:认清自己的家底
2.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1)社会性质: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2)人口多,底子薄,经济不发达。(一穷二白)
(3)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工作主要矛盾: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明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又作了新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中心工作:发展生产力,改变落后的生产状况,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中心思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考得相对比较多——(1998)论述题:论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的新理论及其意义。——新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第一次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毛泽东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有矛盾就有斗争。有斗争才推动事物发展。
毛泽东根据苏联的经验教训,从辨证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第一次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矛盾的性质,矛盾运动的特点和解决矛盾的途径、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阶级斗争,不能通过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解决。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
两者的运行特点不一样: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体上是适应的,又有矛盾的地方。
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不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加以调节、解决。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三)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⑴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两类社会矛盾。
⑵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劳动人民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⑶敌我矛盾占少数,人民内部矛盾占多数。
敌我矛盾用无产阶级专政来解决,要分清敌友;人民内部矛盾则要分清是非,只能用民主的方法。
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上:团结→批评→团结经济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科学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⑸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四)概括起来的四个问题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2、基本矛盾。 3、两类矛盾。 4、怎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斗争基本结束但还没有完全结束。
在三大改造结束后,我国社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
由于国内反动残余势力及国外敌对势力威胁的存在,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
(五)造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造就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今年特别加以关注
(一)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至少需要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中国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经典作家没有明确的论述。 斯大林的影响。 毛泽东对中国实际作出思考。
区别两个概念:建立 建成社会主义可以分成“不发达的阶段”和“比较发达的阶段”。
“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估计要花一百多年。”
(二)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
最初提出的是“工业化”。一九五四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一九六四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
1、第一步,用15年时间,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第二步,在本世纪(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