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⑵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全会提出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主张。同年的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2.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⑴陈云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
⑵国家的基本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要兼顾。
(二)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⑴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肯定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同时他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
⑵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⑶以重工业为主,同时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2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完整的"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都是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解放初期经济过于集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毛泽东还提出了要等价交换,消灭了资本主义再搞资本主义。此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外邓小平等提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包产到户的问题。邓小平也曾经指出过,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那一种形式在那个地方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水平就采取那种方式,群众愿意那种方式就是那种方式。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⑴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⑵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中共八大之后,周恩来、陈云组织之下制定了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的文件。它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分级管理、逐步下放、重视综合平衡,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的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
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的中心内容和总的精神,就是要适当的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利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商企业,以更好的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鞍钢的主要经验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结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过程当中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个方面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5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利机关。
⑶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其负责接受其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为的权力。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首先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本质。我们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决定了其他的一些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的一个途径。
2.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
1.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不仅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不同的时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的地方是:都是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主要的不同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着一种联盟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了,这时候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就成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民族的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爱国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
⑴基本内涵。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地、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⑵基本依据。
①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民主党派是爱国的党、进步的党,长期与共产党合作。
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建立和发展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
国内的各个民族不分民族大小一律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以及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实行自治政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
⑴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⑵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⑶有助于国家对少数民族施以全面帮助,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文化的多元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历史形成的。随着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里处于指导地位。
2.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这里是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相互矛盾呢?
其实这两者是可以一致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最终是接近于真理的。
但是,这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处理这个矛盾主要是参照六条标准,
其中主要的两条是:第一是社会主义的,第二是共产党的领导。
(1)"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具体的论述。
(2)"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毛泽东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吸收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基方针。
(五)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因素;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因素
⑴在1956年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了"向科学进军" 的任务,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⑵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现在我们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革愚昧无知的命;为此,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分子,要有计划的在科学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⑴1956年1月,周恩来在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阶级性质的一次正确的表述,是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它充分调动了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⑵遗憾的是,这一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判断后来却被毛泽东抛弃。
3.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⑴新中国成立后,党主张"有步骤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⑵教育工作改革的内容是实行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废除反动政治教育,建立和加强革命的政治教育。此外,教育改革工作还面临着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以及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毛泽东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当中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要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同时要改善同知识分子的关系。
刘少奇也强调了要培养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所谓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创办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所谓两种劳动制度是指,在8小时劳动制度的同时实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一)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
1.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现代化武器的方针。那就是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存。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
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⑵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要加强国防建设,但首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三个世界"划分思想
⑴"三个世界"的思想是毛泽东在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美苏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⑵"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使我国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中的不同地位合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以及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合作关系。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到了1956年,国际局势出现了缓和。中共对于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评价,达成了新的共识.
195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把"和平共处"原则应用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一边倒"政策就此终结。
(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无论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出发,都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50年代中期也开始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并不断丰富、完善,这些思想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
“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
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统一中央后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台湾的军、政、人事安排大全仍然归蒋;台湾所有军政以及经济建设的一切费用的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双方互约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四、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
(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1.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1)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①毛泽东多次强调要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作风。
②2002年12月,刚上任不久的胡锦涛总书记就到西柏坡考察学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中共八大针对党的执政后出现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同人民群众关系紧张的状况,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因此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1963年,周恩来提出的,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
3.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⑴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系列会议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措施,并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无产阶级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
⑵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
①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②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③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④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
⑤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提法是共产党历来的提法。
这个提法是共产党历来的提法。1955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这个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和经济、物质和精神,这方面的辨证关系来提出来的。
政治工作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革命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方向;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人民的认识提高人民的觉悟,有利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克服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经济建设的进行,保证安定团结的局面;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按客观规律办事。
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⑴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⑵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重点要把握一下一些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基本提法,注意一下一些选择题。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981年,在《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做这样明确的概括。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做到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的原理、原则,更要把握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⑴毛泽东非常重视对社会实际的调查研究。1930年,他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他在《调查人口和土地问题的状况的通知》一文,进一步提出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⑵毛泽东提出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要向群众调查实际材料,要有正确的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所要求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这个工作路线也可以体现为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⑴毛泽东原话:“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种必然的表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争取外援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摆正。
做到独立自主的前提是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体现在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统一战线里面。
为什么要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首先,这三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主要的成果。
其次,这三个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再次,这三个方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的提法来自于十五大报告。
(二)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里是讲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在两上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一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以及二十大及其以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第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第二要发展毛泽东思想。
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条件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柱。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的基本理论对现实同样有指导意义。
⑶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
⑷毛泽东思想既是有科学体系的又是发展的。
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本的一个要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一)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1.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建设的速度、规模以及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
⑵1955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冒进情绪。周恩来、刘少奇等提出经济工作要实事求是,反对冒进。1956年5月,中央全会提出经济建设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主张。同年的中共八大把这一主张作为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
2.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
⑴陈云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的思想。
⑵国家的基本建设一定要量力而行,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要兼顾。
(二)适合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⑴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首先肯定中国必须发展重工业;同时他强调要适当调整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投资比例。
⑵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⑶以重工业为主,同时注重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正确处理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2.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1962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完整的"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
(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都是仿照苏联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1.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解放初期经济过于集中,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
毛泽东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问题。毛泽东还提出了要等价交换,消灭了资本主义再搞资本主义。此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另外邓小平等提出了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包产到户的问题。邓小平也曾经指出过,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样的形式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那一种形式在那个地方比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农业水平就采取那种方式,群众愿意那种方式就是那种方式。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⑴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⑵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关于管理体制改革。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了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问题。中共八大之后,周恩来、陈云组织之下制定了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的文件。它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分级管理、逐步下放、重视综合平衡,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的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
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的中心内容和总的精神,就是要适当的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把一部分工业管理、商业管理、财政管理的权利下放给地方行政机关和工商企业,以更好的调动和发挥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鞍钢的主要经验是: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结合: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过程当中实行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个方面的结合。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50年代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利的机关。
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的权利机关。
⑶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其负责接受其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为的权力。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首先是因为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本质。我们国家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一个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因为它决定了其他的一些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的一个途径。
2.管理国家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最大的权利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的权利。
(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
1.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不仅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重要法宝,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不同的时期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相同的地方是:都是称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主要的不同点: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同社会主义改造的对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着一种联盟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了,这时候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就成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各民族的工、农、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爱国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2.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涵
⑴基本内涵。所谓"长期共存"是指,凡属一切确实致力于团结人民从事社会主义事业地、得到人民信任的党派,都可以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同存在;所谓"互相监督"是指各党派之间互相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
⑵基本依据。
①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从历史上来看,中国的民主党派是爱国的党、进步的党,长期与共产党合作。
②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来自民主党派的监督。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建立和发展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
国内的各个民族不分民族大小一律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国人民协商会议的共同纲领,以及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1)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民族自治地方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实行自治政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3)民族自治地方在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同时,必须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民族平等的好制度:
⑴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与汉族形成平等关系的基础上,实现当家作主;
⑵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积极性,促进民族自治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⑶有助于国家对少数民族施以全面帮助,实现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文化的多元化,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由历史形成的。随着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相应地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里处于指导地位。
2.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双百”方针这里是否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相互矛盾呢?
其实这两者是可以一致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结果最终是接近于真理的。
但是,这两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矛盾的,处理这个矛盾主要是参照六条标准,
其中主要的两条是:第一是社会主义的,第二是共产党的领导。
(1)"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在1956年4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之后,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这个方针作了具体的论述。
(2)"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毛泽东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用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3.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吸收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基方针。
(五)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因素;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科学是关系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决定因素
⑴在1956年的知识分子会议上,周恩来在报告中提出了"向科学进军" 的任务,强调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
⑵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现在我们要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革技术的命,革没有文化、革愚昧无知的命;为此,要培养大批的知识分子,要有计划的在科学技术上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⑴1956年1月,周恩来在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知识分子中间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阶级性质的一次正确的表述,是对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作用的充分肯定。它充分调动了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⑵遗憾的是,这一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正确判断后来却被毛泽东抛弃。
3.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⑴新中国成立后,党主张"有步骤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
⑵教育工作改革的内容是实行国家对学校的领导,废除反动政治教育,建立和加强革命的政治教育。此外,教育改革工作还面临着面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以及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问题。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设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毛泽东在1957年的一篇文章当中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要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同时要改善同知识分子的关系。
刘少奇也强调了要培养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所谓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办好全日制学校的同时创办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所谓两种劳动制度是指,在8小时劳动制度的同时实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三、社会主义国防建设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方针
(一)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
1.建设现代化国防,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与国防工业。
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现代化武器的方针。那就是常规武器与尖端武器并存。
2.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
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⑵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要加强国防建设,但首要的是加强经济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快,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世界"划分思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⑴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⑵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阐述了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强调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自己来处理,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提出在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三个世界"划分思想
⑴"三个世界"的思想是毛泽东在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的过程中提出来的。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美苏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⑵"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使我国能够根据不同国家在国际中的不同地位合作用来制定和调整我国的对外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战争威胁,努力发展同第三世界以及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合作关系。
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营造和平建设的有利国际环境
到了1956年,国际局势出现了缓和。中共对于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评价,达成了新的共识.
1956年11月1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苏联1956年10月30日宣言的声明》把"和平共处"原则应用到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一边倒"政策就此终结。
(三)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主张
1.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无论是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还是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出发,都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50年代中期也开始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并不断丰富、完善,这些思想成为后来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思想来源。
“一纲四目”的对台政策。
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统一中央后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台湾的军、政、人事安排大全仍然归蒋;台湾所有军政以及经济建设的一切费用的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双方互约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事。
四、执政条件下的党的自身建设
(一)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1.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
(1)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①毛泽东多次强调要继续保持这一优良作风。
②2002年12月,刚上任不久的胡锦涛总书记就到西柏坡考察学习,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2.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中共八大针对党的执政后出现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同人民群众关系紧张的状况,决定在全党进行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因此贯彻群众路线,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是一个长期的斗争。
1963年,周恩来提出的,官僚主义的20种表现。
3.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和党外的监督
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党的监督;二是群众的监督;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
4.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⑴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一系列会议上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措施,并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无产阶级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的极其重大的问题。
⑵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条件:
①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②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③必须是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工作的无产阶级政治家;
④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必须学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必须养成善于听取群众意见的民主作风;
⑤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提法是共产党历来的提法。
这个提法是共产党历来的提法。1955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这个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政治和经济、物质和精神,这方面的辨证关系来提出来的。
政治工作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革命的性质和社会主义的方向;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人民的认识提高人民的觉悟,有利于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克服人们的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证经济建设的进行,保证安定团结的局面;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按客观规律办事。
2.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⑴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
⑵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
第七章 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重点要把握一下一些基本内涵、基本要求、基本提法,注意一下一些选择题。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 1981年,在《党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做这样明确的概括。
一、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一)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1.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1)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2)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要做到实事求是,一方面,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完整、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不仅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的原理、原则,更要把握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另一方面,要对中国的实际有深入、透彻的认识和了解.
2.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⑴毛泽东非常重视对社会实际的调查研究。1930年,他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1931年,他在《调查人口和土地问题的状况的通知》一文,进一步提出了“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⑵毛泽东提出做好调查研究,必须注意两个问题:要向群众调查实际材料,要有正确的调查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宗旨所要求的,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1)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群众观点,包括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和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四个方面。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主要讲的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2.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这个工作路线也可以体现为共产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3.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
⑴毛泽东原话:“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人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辩证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种必然的表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争取外援是必须的,但是我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必须摆正。
做到独立自主的前提是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体现在党与党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统一战线里面。
为什么要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三个方面概括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首先,这三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主要的成果。
其次,这三个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
再次,这三个方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的提法来自于十五大报告。
(二)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里是讲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⑴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先后在两上不同的时期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一次是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一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以及二十大及其以后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三)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1.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正确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斗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共产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我们的基本立场是:第一要坚持毛泽东思想;第二要发展毛泽东思想。
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⑵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条件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柱。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它的基本理论对现实同样有指导意义。
⑶毛泽东思想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
⑷毛泽东思想既是有科学体系的又是发展的。
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本的一个要求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