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教学大纲
(2003)
课程编号:00632020 课程名称:法理学 学分/学时:4/64
课程层次:学科专业类必修课 修读类型:必修课
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开课学期:春季 使用专业:法学
?
教学目的:法理学是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学科,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法理学对于法律人才价值观的确立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法理学素质。法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法的存在之源的不断探求精神,提升其理性认识能力和法律智慧,塑造其法学世界观,使其具有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世俗生活的关怀,从而为学好全部法学专业奠定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法理学系统阐释法的产生、本质、价值、作用、特征、形式,法的创制、法的实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从宏观上总体上及其与其他现象的联系上来揭示法律现象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展示法律的文化内蕴、揭示法律的内在精神、原则、价值、理念,培养学生法学境界和对人类法律生活的哲学、理性态度以及法律职业者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使学生掌握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审视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环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
课程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法的概念(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关于法的本质的不同学说等问题,使学生在已掌握的关于法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什么是法这一问题有一个概括、全面而深层次的认识。
教学重点:法的基本特征;关于法的本质的不同学说;法的本质。
教学难点:法的意志性与规律性;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法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答疑。
学 时:4学时(第1周)
第一节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2学时)
一、法的语源和词义
二、法的外部特征
第二节 法的本质(2学时)
一、法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二、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三、法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本章思考题
1、何正确认识法的概念?2、概述法的基本特征。3、如何正确认识法的本质?
?
第二章 法的要素(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想了解法是什么,除了要了解法的本质和特征之外,还要进一步研究法的要素问题,即要掌握法是由哪此基本的元素或因素所组成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法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法的要素的含义;不同学派在法的要素认识上的主要差异;法律规则的种类;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区别;法律原则的功能。
教学难点: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法律原则的功能。
教学方法:讲授、答疑。
学 时:4学时(第2周)
第一节 法律规则(2学时)
一、法的要素的概念
二、法律规则的概念与逻辑构成
三、法律规则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原则与法律概念(2学时)
一、法律原则
二、法律概念
本章思考题
1、法有哪些构成要素?如何理解各要素的功能?
2、怎样理解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的关系?
3、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有何区别?
?
第三章 法的形式与效力(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法的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及其效力是法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等法的实然性问题。
教学重点:法的渊源的含义;当代中国法的渊源及其特点;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意义和基本方式;法的效力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重点:法的效力的等级和范围;法规汇编、法典编纂和法律清理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答疑。
学 时:4学时(第3周)
第一节 法的渊源(1学时)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二、法的渊源的分类
三、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第二节 法的分类(1学时)
一、法的分类的概念
二、法的一般分类
三、法的特殊分类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1学时)
一、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概念
二、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意义
三、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方法
第四节 法律效力(1学时)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
二、法律效力的等级
三、法律效力的范围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法的渊源?
2、当代中国法的渊源有哪些?
3、简述法的分类。
4、什么是法的效力?如何理解法的效力等级和效力范围?
?
第四章 法律体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法律体系,部门法等概念,划分部门法的标准和原则以及我国各部门法的概况,从而了解法的内在结构,正确认识法律规范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法律体系的概念、特点;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我国主要法律部门。
教学难点:法律体系与法学体系、立法体系法系等相关概念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授、答疑。
学 时:4学时(第4周)
第一节 法律体系概述(2学时)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之异同
第二节 法律部门(1学时)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
二、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三、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1学时)
一、当代中国法律部门的划分
二、当代中国主要法律部门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法律体系?它与立法体系有何不同?
2、什么是法律部门?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是什么?
3、试述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
第五章 权利与义务(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权利和义务是法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范畴。学习本章旨在深刻理解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及其在法中的地位等问题,从而加深认识法律及其特殊调整机制。
教学重点: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权利与义务在法中的地位;人权及其法律保护;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难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作业。
学 时:4学时(第5周)
第一节 权利与义务概述(2学时)
一、权利
二、义务
三、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
四、权利与权力
第二节 权利义务的分类与权利义务关系(1学时)
一、权利与义务的分类
二、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三节 人权(1学时)
一、人权的概念
二、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三、人权的法律保护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
2、如何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3、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分类?
4、如何理解人权问题?
?
第六章 法的起源与发展(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任何社会都存在着规则与秩序,但是,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它所要求的社会调整的性质也不同。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理解法的起源、法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从而对法的概念及其发展规律加深认识。
教学重点:原始社会社会调整的特点;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产生的标志;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资本主义法律制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法律移植与法的继承。
教学难点: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法律移植。
教学方法:讲授。
学 时:6学时(第6-7周)
第一节 法的起源(2学时)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二、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三、法产生的基本标志
四、法与氏族习惯的区别
第二节 放的历史类型(2学时)
一、法的历史类型及其更替的原因与条件
二、前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三、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四、资本主义两大法系
第三节 法的历史继承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2学时)
一、法的历史继承的概念
二、法的历史继承的依据与内容
三、法律移植
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发展历程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本质与特征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调整?如何理解社会调整是社会本身的内在要求?
2、怎样认识原始社会社会调整的特点?
3、是否可以把原始社会的习惯看作是法的一种形式?为什么?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资本主义法的发展。
5、西方两大法系有和差别?
6、法的继承的依据有那些?
7、法的历史类型变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法律移植有何必然性和必要性?
?
第七章 法的作用(3学时)
教学要求和目的:通过学习本章,理解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而加深对法的本质和特征的的认识。
教学重点: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规范作用;法的社会作用。
教学难点:法的规范作用和法的社会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教学方法:讲授。
学 时:3学时(第7-8周)
第一节 法的作用概述(1学时)
一、法的作用的概念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三、法的作用的有限性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1学时)
一、告示作用
二、指引作用
三、评价作用
四、预测作用
五、教育作用
六、强制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1学时)
一、法的政治统治职能
二、法的社会公共职能
三、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公共职能的关系
本章思考题
1、试述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关系。
2、试述法的规范作用的体现。
3、试述法的社会作用。
4、如何正确理解法的作用?
?
第八章 法的价值(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法的价值;法与秩序、自由、正义、效率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认识法的本质。
教学重点:法的价值的概念;法的价值体系;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率的关系;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教学难点:法与自由、正义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答疑。
学 时:5学时(第8-9周)
第一节 法的价值(2学时)
一、法的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价值体系
第二节 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率(3学时)
一、法与秩序
二、法与自由
三、法与正义
四、法与效率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法的价值?怎样区分不同意义的法的价值?
2、法与自由、秩序、正义、效率的关系如何?
3、如何认识自由与秩序的关系?
?
第九章 立法(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立法是国家机关的专门活动,是法律调整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的程度。法的创制过程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法的实施和实现。本章从立法、立法权、立法的形式、体制、原则、程序技术等问题和概念入手,进一步认识法和法律现象。
教学重点:立法的概念、特点;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体制;立法程序;立法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立法体制。
教学方法:讲授。
学 时:4学时(第9-10周)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1学时)
一、??????? 立法的定义
二、立法的特点
第二节 立法的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学时)
一、立法的的指导思想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1学时)
一、立法体制
二、立法程序
第四节 立法技术(1学时)
一、立法技术的概念
二、立法技术的分类
三、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立法技术问题
本章思考题:
1、试述立法的概念和特点
2、论述立法的基本原则。
3、试述我国的立法体制。
4、什么是立法技术?起草规范性法律文件应当注意哪些立法技术题?
第十章 法律关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分析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演变,深刻理解权利和义务在社会中的实现形式。
教学重点: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法律关系的分类;法律关系的主体、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法律事实。
教学难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变为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权利和义务的途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中的区别;不同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学方法:讲授。
学 时:4学时(第10-11周)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2学时)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的特征
三、法律关系的要素
四、法律关系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与内容(1学时)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1学时)
一、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概念
二、法律关系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三、法律事实
思考题:
1、何谓法律关系?
2、如何理解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之间的关系?
3、权利和义务在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中有何区别?
4、不同法律关系的客体有何不同?
?
第十一章 法的实施(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法的实施的重要性,即考察一个国家的法,不但应看它规定了什么,更重要的还应看这些规定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如何实施。一个国家创制了“好”的法律而不能在社会生活中转变为现实,无异于一纸空文。法的实施就是把“书面的法”变为“行动中的法”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教学重点:法的实施的概念和基本形式;法的适用的主要阶段;社会主义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与基本原则;法律监督的概念和功能,我国法律监督体制。
教学难点:法的实施与法的实现的不同。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答疑。
学 时:4学时(第11-12周)
第一节 法的实施概述(1学时)
一、法的实施的概念
二、法的实效
三、法的实现
第二节 法的实施的基本环节(2学时)
一、执法
二、司法
三、守法
第三节 法律监督(1学时)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二、法律监督的功能
三、我国法律监督的体制
思考题:
1、什么是法的实施、法的实现?法的实现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什么是法的适用?有何基本分类?
3、司法适用、行政适用、仲裁与调解之间有何不同?
4、法律监督的功能何在?试述我国法律监督的体制。
?
第十二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律解释的权限、效力、形式和方法等非常重要的法律问题,并弄清楚法律推理的概念、意义、方法、原则等基本理论,从而对当代中国有关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制度有深入的了解。
教学重点:法律解释的概念、分类及方法;我国法律解释的体制与特征;法律推理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辨证推理。
教学方法:讲授、答疑。
学 时:4学时(第12-13周)
第一节 法律解释(3学时)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必要性
三、法律解释的分类
四、法律解释的方法
五、我国法律解释的体制与特征
第二节 法律推理(1学时)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二、形式推理与辨证推理
思考题:
1、什么是法律解释?为什么要进行法律解释?
2、我国法律解释体制的特征是什么?
3、法律推理的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法律适用中的形式推理?其特点如何?
5、什么是辨证推理?
?
第十三章 法律责任(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在法的实施过程中,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通过本章的学习,能使学生理解有关法律责任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律责任的含义、法律责任的构成、法律责任的类型、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以及种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重点:法律责任的概念、特点和违法的构成、种类;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种类;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关系;归责与免责。
教学难点: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学 时:4学时(第13-14周)
第一节 法律责任(2学时)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特点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
三、承担法律责任的原则
四、归责与免责
第二节 法律制裁(2学时)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与种类
二、法律制裁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三、法律制裁的功能
思考题:
1.论承担法律责任的基本原则。
2.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关系如何?
3.试述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
?
第十四章 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法制现代化及法治的概念,理解法治的精神和理念,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及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动力,进而对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及应做的努力有一个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法制现代化的概念;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法治的概念;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法治国家的一般特征;法治国家;法制现代化的目标;法治国家原理。
教学难点:法制现代化;法治与法治国家。
教学方法:讲授、答疑、作业。
学 时:4学时(第14-15周)
第一节 法制现代化(2学时)
一、法制现代化的概念
二、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三、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第二节 法治国家(2学时)
一、法治的概念
二、法治国家原理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法制现代化?法制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有何关系?
2、法治与法制有何区别?
3、法治国家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4、何为依法治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途径是什么?
?
第十五章 法与社会(6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一国法律制度的发展程度是受其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制约的,进而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有更清晰、更透彻的认识。
教学重点: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协调发展;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法与道德的区别。
教学难点: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
学 时:6学时(第15-16周)
第一节 法与经济(1学时)
一、法与生产方式
二、法与市场经济
第二节 法与政治(2学时)
一、法与国家政权
二、法与共产党的政策
三、法与民主政治
第三节 法与文化(3学时)
一、法与传统习惯
二、法与宗教
三、法与道德
四、法与科学技术
五、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发展的关系。
2.如何理解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关系。
3.如何理解法律必须有道德基础。
4.你如何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5.科学技术对法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