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色谱法基础
Principles of Chromatography
2
18-1 概 述
色谱法早在 1903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 Tsweett)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后来不仅
用于分离有色物质,还用于分离无色物质,并
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各种色谱法。许多气体、液
体和固体样品都能找到合适的色谱法进行分离
和分析。目前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成为十分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
3
石油
醚
碳酸钙颗粒
色素
玻璃柱
概述
色谱法:利用组分
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
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移动相:携带样
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
体
固定相:静止不
动的一相,色谱柱
4
概述
不管属于哪一类色谱法, 其共同的基本特
点是具备两个相,不动的一相, 称一为固定
相;另一相是携带样品流过固定相的流动体,
称为流动相 。 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
定相时, 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 由于各组分
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 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
类型, 强弱也有差异, 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
用下, 不同组分在固定相 滞留 时间长短不同,
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
5
概述
6
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 GC),根据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附着在惰性载体上
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 GS
C)和气液色谱( GLC).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 LC)。同理,
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 LSC)和液液色谱
( LLC).
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
( SFC)。
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
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
合相色谱( CBPC)。
7
色谱法分类
2.按分离机理分类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
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
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
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
相(固定化分子)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
称为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8
色谱法分类
3.按固定相的外形分类
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称为柱色谱。
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法,称为平板色谱,它
又可分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根据以上所述,将色谱法的分类总结于下
表中。
9
色谱法分类
10
18-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一.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11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如果进样量很小,浓度很低,在吸附等温线的
线性范围内,色谱峰如果对称,可用 Gauss正态分
布函数表示:
式中,C— 不同时间 t时某物质的浓度,C0— 进样浓
度,tr— 保留时间,σ— 标准偏差。
])(
2
1
e x p [
2
20
???
rttCC ????
1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二、基线
是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讯
号的记录值,即图 18- 3中 O— t线.稳定的基
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三、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 h表
示,如图 18- 3中 B′A
13
四、保留值
1.死时间 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
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如图 18- 3中 O′A′。因为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
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
相近.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 ū时,可用往长 L与 tM
的比值计算。
Mt
Lu ?
14
保留值
2.保留时间 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
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图 18- 3 O′B.它相应
于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 tR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
调整保留时间,即
tR′ = tR-tM
15
保留值
由于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 tR包含了组
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份在固定
相中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 tR′实际上是组份在
固定相中停留的总时间.保留时间可用时间单
位(如 s)或距离单位(如 cm)表示。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
一组份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
因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等参数进行定
性检定.
16
保留值
4.死体积 VM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
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
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
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 F0
( L/ min)计算:
VM = tM·F 0
17
保留值
5.保留体积 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
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保留体积与保留时间 t。
的关系如下:
VR = tR·F 0
6.调整保留体积 VR′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的
调整保留体积,即
VR′ = VR- VM
18
保留值
7.相对保留值 γ2.1
某组份 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 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称为相对保留值: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
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
它是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
性数据,必须注意,相对保留值绝对不是两个组份保
留时间或保留体积之比,
?
?
??
?
?
1
2
1
2
1.2
R
R
R
R
V
V
t
t
?
19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五、选择因子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准
( s),然后再求其它峰( 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留
值.此时,ri/s可能大于 1,也可能小于 1.在多元混合
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离的物质对,将它们
的相对保留值作为重要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
用符号 α表示:
式中 tR2′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这时 α总是
大于 1的 。
?
?
?
1
2
R
R
t
t
?
20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六、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份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
数,它反映了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度量色谱
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1,标准偏差 σ
即 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如图 18- 3中 EF距离
的一半。
2,半峰宽 Y1/2
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如图 18- 3中 GH间的距
离.它与标准偏差 σ的关系是:
Y1/2 = 2.354σ
21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3,基线宽度 Y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
距,如图 18- 3中 IJ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 σ的关
系是:
Y = 4σ
2/17.1 YY ?
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1)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
的最少个数.
(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 (或位置),可以进行定
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
析.
( 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
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 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 (和流动
相 )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23
18— 3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
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
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
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
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
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
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
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
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
为。
24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分配系数 K和分配比 k
1.分配系数 K
如前所述,分配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地分配过程,而
吸附色谱的分离是基于反复多次地吸附一脱附过
程。这种分离过程经常用样品分子在两相间的分
配来描述,而描述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
m
s
C
CK ??
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25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2.分配比 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
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
m
s
n
n
??
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物质的
量组分在固定相中物质的?
26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
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 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 。它是衡
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值也
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温、柱
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有关。
式中 Cs,Cm分别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浓度; Vm
为柱中流动相的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近似等于死体积。 Vs为柱中固定相的体积,在各种不同的
类型的色谱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分配色谱中,Vs表
示固定液的体积;在尺寸排阻色谱中,则表示固定相的孔
体积。
mm
ss
m
s
VC
VC
n
nk ??
27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3,分配系数 K与分配比 k的关系
其中 β称为相比率,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型特
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填充柱,其 β值一般
为 6~ 35;对毛细管柱,其 β值为 50~ 1500。
??????? k
V
V
k
Vn
Vn
C
C
K
s
m
mm
ss
m
s
/
/
28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4,分配系数 K及分配比 k与选择因子 α的关系
根据前式可知,对 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用
下式表示
)(
)(
)(
)(
)(
)(
AK
BK
Ak
Bk
At
Bt
r
r ??
?
?
??
29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式( 18-23)表明:通过选择因子 α把实验
测量值 k与热力学性质的分配系数 K直接联系
起来。
α对固定相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两组
分的 K或 k值相等,则 α=1,两个组分的色谱峰
必将重合,说明分不开。两组分的 K或 k值相
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
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
分离的先决条件。
30
二、塔板理论
最早由 Martin等人提出塔板理论,把色谱
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
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入理
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
31
塔板理论
该理论假定:
( 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 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
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H。
( ii)以气相色谱为例,流动相(载气)进入色谱
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
板体积( ΔVm)。
( iii)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 0号塔板上,而且
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 iv)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
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为简单起见,设色谱柱由 5块塔板( n= 5,n为
柱子的塔板数)组成,并以 r表示塔板编号,r=1,
2…, n- l;某组分的分配比 k=1.
32
塔板理论
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分的
分布可计算如下:
开始时,若有单位质量,即 m=1(例 1mg或 1μg)
的该组分加到第 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由于 k=1,
即 ns=nm故 nm=ns=0.5。
当一个板体积( 1ΔV)的载气以脉动形式进入 0号
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 nm部分组分的载气顶到 1号板
上,此时 0号板液相(或固相)中 ns部分组分及 1号板
气相中的 nm部分组分,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
0号板上所含组分总量为 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
相各为 0.25而 1号板上所含总量同样为 0.5。气液(或
气固)相亦各为 0.25。
以后每当一个新的板体积载气以脉动式进入色谱柱
时,上述过程就重复一次 (见下表 )。
33
34
塔板理论
按上述分配过程,对于 n=5,k=1,m=1的体系,随
着脉动进入柱中板体积载气的增加,组分分布在柱内
任一板上的总量(气液两相中的总质量)见下表。
由塔板理论可建流出曲线方程:
m为组分质量,Vr为保留体积,n为理论塔板数。
当 V=Vr 时,C值最大,即
])1(
2
e x p [
2
2
rr V
Vn
V
mnC ?????
?
rV
mnC
?
??
?2m a x
35
36
塔板理论
由流出曲线方程可推出:
而理论塔板高度( H)即: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色谱峰 Y越小,n就越大,而 H就越
小,柱效能越高。因此,n和 H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
通常填充色谱柱的 n> 103,H< 1mm。而毛细管
柱 n=105~106,H< 0.5mm
22
2/1
)(16)(54.5
Y
t
Y
tn rr ??
n
LH ?
37
塔板理论
由于死时间 tm包括在 tr中,而实际上 tm不参
与柱内分配,所计算的 n值偏大,H偏小,与
实际柱效能相差甚远。所以,采用 有效理论塔
板数 neff和有效塔板高 Heff评价柱效能更为合理。
22
2/1
)(16)(54.5
w
t
w
t
n rre f f
?
?
?
?
e ff
e ff n
LH ?
38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用热力学观点形象地描述了溶质
在色谱柱中的分配平衡和分离过程,导出流出
曲线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
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还提出了计算和评
价柱效能的参数。
但由于它的某些基本假设并不完全符合柱
内实际发生的分离过程,例如,不能解释造成
谱带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也不
能说明为什么在不同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理
论塔板数,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39
三、速率理论
1956年荷兰学者 Van Deemter等在研究气液色谱
时,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 —— 速率理论。他们
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
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
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该理论模型对气相、
液相色谱都适用。 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式中 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B,C为常数,分别代表
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现分别叙述各项系数的物理意义。
Cu
u
BAH ???
40
速率理论
1.涡流扩散项 A
在填充色谱柱中,当
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
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
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
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
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
乱的类似“涡流”的流
动,故称涡流扩散,形
象地如右图所示。
A= 2λdp
41
速率理论
上式表明,A与填充物的平均直径 dp的大小
和填充不规则因子 λ有关,与流动相的性质、
线速度和组分性质无关。
为了减小涡流扩散阻力项,提高柱效,使
用细而均匀的颗粒,并且填充均匀是十分必要
的。对于空心毛细管,不存在涡流扩散。因此
A= 0。
42
速率理论
2.分子扩散项 B/u(纵向
扩散项)
纵向分子扩散是由浓度梯
度造成的。组分从柱入口加
入,其浓度分布的呈“塞子”
状。如图 18S2所示。它随着
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
浓度梯度,“塞子”必然自
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造成
谱带展宽。分子扩散项系数
为:
B= 2γDg
43
速率理论
式中 γ是填充柱内流动相扩散路径弯曲的因
素,也称弯曲因子,它反映了固定相颗粒的几
何形状对自由分子扩散的阻碍情况。 Dg为组
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 cm2·s -1)。
44
速率理论
3.传质阻力项 Cu
由于气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液相色谱
以液体为流动相,它们的传质过程不完全相同,
现分别讨论之。
对于 气液色谱,传质阻力系数 C包括气相传
质阻力系数 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l两项,
即
C= Cg+ Cl
45
速率理论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
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
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
界面,就被气相带走;有的则进入两相界面又来不及
返回气相。这样,使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
到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色谱峰变宽。对
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g为
式中 k为容量因子 。由上式看出,气相传质阻力与填充物粒度的平
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流中的扩散系数成反比。因此,采用粒度
小的填充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氢气)做载气,可使 Cg减
小,提高柱效。
g
p
g D
d
k
kC 2
2
2
)1(
01.0 ?
?
?
46
速率理论
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l为
由上式看出,固定相的液膜厚度 df薄,组分在液相的扩
散系数 D1大,则液相传质阻力就小。降低固定液的含量,
可以降低液膜厚度,但 k值随之变小,又会使 C1增大。
当固定液含量一定时,液膜厚度随载体的比表面积增加
而降低,因此,一般采用比表面积较大的载体来降低液膜
厚度,但比表面太大,由于吸附造成拖尾峰,也不利分离。
虽然提高柱温可增大 Dl,但会使 k值减小,为了保持适
当的 Cl值,应控制适宜的柱温。
l
f
l D
d
k
kC 2
2)1(3
2 ?
?
??
47
速率理论
将上面式总结,即可得气液色谱速率板
高方程
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
指导意义,它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
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柱温、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
u
Dk
kd
D
d
k
k
u
D
dH
l
f
r
pg
p ])1(3
2
)1(
01.0[22
2
22
2
2
?
??
?
???
?
?
48
18-4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图 18d1说明了柱效和
选择性对分离的影响。
图中( a)两色谱峰距
离近并且峰形宽。两峰
严重相叠,这表示选择
性和柱效都很差。图中
( b)虽然两峰距离拉
开了,但峰形仍很宽,
说明选择性好,但柱效
低。图中( c)分离最
理想,说明选择性好,
柱效也高。
49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此可见,单独用柱效或选择性不能真实反映组分
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故需引人一个综合性指标 ——
分离度 R。 分离度 是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性
的指标,称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又叫 分辨率,它
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
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即
R值越大,表明相邻两组分分离越好。一般说,当 R< 1
时,两峰有部分重叠;当 R= 1时,分离程度可达 98%;当
R= 1.5时,分离程度可达 99.7%。通常用 R=1.5作为相邻两
组分已完全分离的标志。
21
21
)(2
)(
2
1
1212
YY
tt
YY
tt
R rrrr
?
?
?
?
?
?
50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1 222 )
1()
1(16 k
kRn ?
?? ?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分离度 R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影响分离度的诸
因素。实际上,分离度受柱效( n)、选择因
子 (α)和容量因子( k)三个参数的控制。对于
难分离物质对,可得
上式即为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或
52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
由分离方程式看出,具有一定相对保留值 α的物质
对,分离度直接和有效塔板数有关,说明有效塔板数
能正确地代表柱效能。而分离方程式表明分离度与理
论塔板数的关系还受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当固定相确
定,被分离物质对的 α确定后,分离度将取决于 n。这
时,对于一定理论板高的柱子,分离度的平方与柱长
成正比,即
虽说用较长的柱可以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
间。因此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是制备出一根性能优良
的柱子,通过降低板高,以提高分离度。
2
1
2
12
2
1 )(
L
L
n
n
R
R ??
53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
由基本色谱方程式判断,当 α=1时,R=0,
这时,无论怎样提高柱效也无法使两组分分离。
显然,α大,选择性好。研究证明,α的微小
变化,就能引起分离度的显著变化。
通过改变固定相、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
降低柱温等手段,可有效增大 α值。
54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3.分离度与容量因子
的关系
如果设:
则分离方程式写成
?
? 1
4
??? nQ
k
kQR
??? 1
55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 R/Q- k的曲线图(图 18d3)看出:当 k
> 1O时,随容量因子增大,分离度的增长是
微乎其微的。一般取 k为 2~ 10最宜。对于 GC,
通过提高温度,可选择合适的 k值,以改进分
离度。而对于 LC,只要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就能有效地控制 k值。它对 LC的分离能起到立
竿见影的效果(见图 18d4)。
56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7
2
3
2
2 )1(
)1(16 k ku HRt r ??? ? ?
2
2
)1(16 ??? ? ?u HRQ
2
3)1(
k
kQt
r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4.分离度与分析时间的关系
下式表示了分析时间与分离度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从上式,设
则可得:
58
2
3)1(
k
kQt
r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图 18d3中 R/ Q或 tr/
Q′对 k的曲线可见, 当 k在
2~ 5时, 可在较短的分析
时间, 取得良好的分离度 。
59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的应用
在实际中,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是很有用用
的公式,它将柱效、选择因子、分离度三者的关
系联系起来了,知道其中两个指标,就可计算出
第三个指标。
)
1
)(1(
4 k
knR
?
??
?
?
)1(
4 ?
? ??? e f fnR
60
例题
[例 18-1]有一根 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 1和 2得到如图 18d5的色
谱图。图中横坐标 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若欲得到 R=1.2的分离度,
有效塔板数应为多少?色谱往要加到多长?
61
例题
解:先求出组分 2对组分 1的相对保留值 r2,1
(即 α值)
1.1
545
549
1
2
1,2 ??
??
?
?
?
mmmm
mmmm
t
t
r
r
r
21
)(2 12
YY
ttR rr
?
??
8.05 4549 ??? mm mmmmR
62
求有效塔板数 neff
neff= 16× ( 0.8) 2[1.1/(1.1-1)]2= 1239
若使 R=1.2,所需塔板数可计算,即
因此,欲使分离度达到 1.2,需有效塔板数为 2788块,则所需柱长为
L=2788/1329× 1m=2.25m
2 7 8 8)
1.0
1.1
(2.116
)
1
(16
22
22
????
?
???
?
?
Rn e f f
22 )
1(16 ???? ?
?Rn
eff
例题
63
例题
[例 18-2] 已知某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 3600,组分 A
和 B在该柱上的保留时间为 27mm和 30mm,求两峰的峰
半宽和分离度,
解,∵
Y1=27/(3600/16)1/2=1.8 mm
(Y1)1/2= 1.8/1.7= 1.06 mm
Y2=30/(3600/16)1/2=2.0 mm
(Y2)1/2= 2.0/1.7= 1.18 mm
R= 2(30-27)/(1.8+2)= 6/3.8= 1.6
n
t
Y
Y
t
n
YY
rr
'2'
2
1
4
16
7.1
????
?
?
??
?
?
?
?
64
例题
[例 18-3] 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
A=0.08cm; B=0.65cm2/s; C=0.003s,求最佳线速度 u和
最小塔板高 H,
解, 欲求 u最佳 和 H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
dH/du= d(A+B/u+Cu)/du
= -B/u2+C= 0
而,最佳线速, u最佳 = (B/C)1/2
最小板高, H最小 = A+2(BC)1/2
可得 u最佳 = (0.65/0.003)1/2= 14.7cm/s
H最小 = 0.08+2(0.65× 0.003)1/2= 0.1683cm
65
例题
[例 18-4] 已知物质 A和 B在一个 30.0cm柱上的
保留时间分别为 16.40和 17.63分钟,不被保留组
分通过该柱的时间为 1.30分钟,峰宽为 1.11和
1.21mm,计算,
(1) 柱分辨本领 ;
(2) 柱的平均塔板数目 ;
(3) 塔板高度 ;
(4) 达到 1.5分离度所需的柱长度 ;
(5) 在较长柱上把物质 B洗脱所需要的时间,
66
例题
解, (1) R=2(17.63-16.40)/(1.11+1.21)=1.06
(2) nA=16(16.40/1.11)2=3493
nB=16(17.63/1.21)2=3397
nav=(3493+3397)/2=3445=3.44× 103
(3) H=L/n=30.0/3445=8.708× 10-3 cm
=8.71× 10-3 cm
(4) n=3445× 2.25/1.124=6.90× 103
源于 n1/n2=( R1/R2)2
L=nH=6.90× 103× 8.71× 10-3=60.1cm
(5) tr2=tr1(R2/R1)2=17.63× 1.52/1.062
=35.3分钟
色谱法基础
Principles of Chromatography
2
18-1 概 述
色谱法早在 1903年由俄国植物学家茨维
特( Tsweett)分离植物色素时采用。后来不仅
用于分离有色物质,还用于分离无色物质,并
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各种色谱法。许多气体、液
体和固体样品都能找到合适的色谱法进行分离
和分析。目前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
成为十分重要的分离分析手段。
3
石油
醚
碳酸钙颗粒
色素
玻璃柱
概述
色谱法:利用组分
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不
同而进行分离的技术
移动相:携带样
品流过整个系统的流
体
固定相:静止不
动的一相,色谱柱
4
概述
不管属于哪一类色谱法, 其共同的基本特
点是具备两个相,不动的一相, 称一为固定
相;另一相是携带样品流过固定相的流动体,
称为流动相 。 当流动相中样品混合物经过固
定相时, 就会与固定相发生作用, 由于各组分
在性质和结构上的差异, 与固定相相互作用的
类型, 强弱也有差异, 因此在同一推动力的作
用下, 不同组分在固定相 滞留 时间长短不同,
从而按先后不同的次序从固定相中流出 。
5
概述
6
色谱法分类
1.按两相状态分类
气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 GC),根据
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还是固定液(附着在惰性载体上
的一薄层有机化合物液体),又可分为气固色谱( GS
C)和气液色谱( GLC).
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液相色谱( LC)。同理,
液相色谱亦可分为液固色谱( LSC)和液液色谱
( LLC).
超临界流体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超临界流体色谱
( SFC)。
随着色谱工作的发展,通过化学反应将固定液键合
到载体表面,这种化学键合固定相的色谱又称化学键
合相色谱( CBPC)。
7
色谱法分类
2.按分离机理分类
利用组分在吸附剂(固定相)上的吸附能力强弱不
同而得以分离的方法,称为吸附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固定液(固定相)中溶解度不同而达到
分离的方法称为分配色谱法。
利用组分在离子交换剂(固定相)上的亲和力大小
不同而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离子交换色谱法。
利用大小不同的分子在多孔固定相中的选择渗透而
达到分离的方法,称为凝胶色谱法或尺寸排阻色谱法。
最近,又有一种新分离技术,利用不同组分与固定
相(固定化分子)的高专属性亲和力进行分离的技术
称为亲和色谱法,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
8
色谱法分类
3.按固定相的外形分类
固定相装于柱内的色谱法,称为柱色谱。
固定相呈平板状的色谱法,称为平板色谱,它
又可分为薄层色谱和纸色谱。
根据以上所述,将色谱法的分类总结于下
表中。
9
色谱法分类
10
18-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一.流出曲线和色谱峰
11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如果进样量很小,浓度很低,在吸附等温线的
线性范围内,色谱峰如果对称,可用 Gauss正态分
布函数表示:
式中,C— 不同时间 t时某物质的浓度,C0— 进样浓
度,tr— 保留时间,σ— 标准偏差。
])(
2
1
e x p [
2
20
???
rttCC ????
1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二、基线
是柱中仅有流动相通过时,检测器响应讯
号的记录值,即图 18- 3中 O— t线.稳定的基
线应该是一条水平直线.
三、峰高
色谱峰顶点与基线之间的垂直距离,以 h表
示,如图 18- 3中 B′A
13
四、保留值
1.死时间 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
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如图 18- 3中 O′A′。因为这种物质不被固定相吸
附或溶解,故其流动速度将与流动相的流动速度
相近.测定流动相平均线速 ū时,可用往长 L与 tM
的比值计算。
Mt
Lu ?
14
保留值
2.保留时间 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
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如图 18- 3 O′B.它相应
于样品到达柱末端的检测器所需的时间.
3.调整保留时间 tR
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
调整保留时间,即
tR′ = tR-tM
15
保留值
由于组份在色谱柱中的保留时间 tR包含了组
份随流动相通过柱子所需的时间和组份在固定
相中滞留所需的时间,所以 tR′实际上是组份在
固定相中停留的总时间.保留时间可用时间单
位(如 s)或距离单位(如 cm)表示。
保留时间是色谱法定性的基本依据,但同
一组份的保留时间常受到流动相流速的影响,
因此色谱工作者有时用保留体积等参数进行定
性检定.
16
保留值
4.死体积 VM
指色谱柱在填充后,柱管内固定相颗粒间所剩
留的空间、色谱仪中管路和连接头间的空间以及
检测器的空间的总和.当后两项很小而可忽略不
计时,死体积可由死时间与流动相体积流速 F0
( L/ min)计算:
VM = tM·F 0
17
保留值
5.保留体积 VR
指从进样开始到被测组份在柱后出现浓度极大
点时所通过的流动相体积。保留体积与保留时间 t。
的关系如下:
VR = tR·F 0
6.调整保留体积 VR′
某组份的保留体积扣除死体积后,称该组份的
调整保留体积,即
VR′ = VR- VM
18
保留值
7.相对保留值 γ2.1
某组份 2的调整保留值与组份 1的调整保留值之比,
称为相对保留值:
由于相对保留值只与柱温及固定相的性质有关,而
与柱径、柱长、填充情况及流动相流速无关,因此,
它是色谱法中,特别是气相色谱法中,广泛使用的定
性数据,必须注意,相对保留值绝对不是两个组份保
留时间或保留体积之比,
?
?
??
?
?
1
2
1
2
1.2
R
R
R
R
V
V
t
t
?
19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五、选择因子
在定性分析中,通常固定一个色谱峰作为标准
( s),然后再求其它峰( i)对这个峰的相对保留
值.此时,ri/s可能大于 1,也可能小于 1.在多元混合
物分析中,通常选择一对最难分离的物质对,将它们
的相对保留值作为重要参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可
用符号 α表示:
式中 tR2′为后出峰的调整保留时间,所以这时 α总是
大于 1的 。
?
?
?
1
2
R
R
t
t
?
20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六、区域宽度
色谱峰的区域宽度是组份在色谱柱中谱带扩张的函
数,它反映了色谱操作条件的动力学因素.度量色谱
峰区域宽度通常有三种方法:
1,标准偏差 σ
即 0.607倍峰高处色谱峰宽的一半,如图 18- 3中 EF距离
的一半。
2,半峰宽 Y1/2
即峰高一半处对应的峰宽,如图 18- 3中 GH间的距
离.它与标准偏差 σ的关系是:
Y1/2 = 2.354σ
21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3,基线宽度 Y
即色谱峰两侧拐点上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
距,如图 18- 3中 IJ的距离.它与标准偏差 σ的关
系是:
Y = 4σ
2/17.1 YY ?
22
色谱流出曲线及有关术语
从色谱流出曲线上,可以得到许多重要信息:
(1) 根据色谱峰的个数,可以判断样品中所含组份
的最少个数.
( 2)根据色谱峰的保留值 (或位置),可以进行定
性分析.
(3) 根据色谱峰下的面积或峰高,可以进行定量分
析.
( 4)色谱峰的保留值及其区域宽度,是评价色谱
柱分离效能的依据.
( 5)色谱峰两峰间的距离,是评价固定相 (和流动
相 )选择是否合适的依据.
23
18— 3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色谱分析的目的是将样品中各组分彼此分
离,组分要达到完全分离,两峰间的距离必须
足够远,两峰间的距离是由组分在两相间的分
配系数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热力学性质有
关。
但是两峰间虽有一定距离,如果每个峰都
很宽,以致彼此重叠,还是不能分开。这些峰
的宽或窄是由组分在色谱柱中传质和扩散行为
决定的,即与色谱过程的动力学性质有关。因
此,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来研究色谱行
为。
24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一、分配系数 K和分配比 k
1.分配系数 K
如前所述,分配色谱的分离是基于样品组分
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反复多次地分配过程,而
吸附色谱的分离是基于反复多次地吸附一脱附过
程。这种分离过程经常用样品分子在两相间的分
配来描述,而描述这种分配的参数称为分配系数。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
动相之间分配达平衡时的浓度之比值,即
m
s
C
CK ??
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
溶质在固定相中的浓度
25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2.分配比 k
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它是指在一定温度和
压力下,组分在两相间分配达平衡时,分配在固
定相和流动相中的质量比。即
m
s
n
n
??
量组分在流动相中物质的
量组分在固定相中物质的?
26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k值越大,说明组分在固定相中的量越多,相当于
柱的容量大,因此又称 分配容量或容量因子 。它是衡
量色谱柱对被分离组分保留能力的重要参数。 k值也
决定于组分及固定相热力学性质。它不仅随柱温、柱
压变化而变化,而且还与流动相及固定相的体积有关。
式中 Cs,Cm分别为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的浓度; Vm
为柱中流动相的体积,即柱内固定相颗粒间的空隙体积,
近似等于死体积。 Vs为柱中固定相的体积,在各种不同的
类型的色谱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分配色谱中,Vs表
示固定液的体积;在尺寸排阻色谱中,则表示固定相的孔
体积。
mm
ss
m
s
VC
VC
n
nk ??
27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3,分配系数 K与分配比 k的关系
其中 β称为相比率,它是反映各种色谱柱型特
点的又一个参数。例如,对填充柱,其 β值一般
为 6~ 35;对毛细管柱,其 β值为 50~ 1500。
??????? k
V
V
k
Vn
Vn
C
C
K
s
m
mm
ss
m
s
/
/
28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4,分配系数 K及分配比 k与选择因子 α的关系
根据前式可知,对 A,B两组分的选择因子,用
下式表示
)(
)(
)(
)(
)(
)(
AK
BK
Ak
Bk
At
Bt
r
r ??
?
?
??
29
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式( 18-23)表明:通过选择因子 α把实验
测量值 k与热力学性质的分配系数 K直接联系
起来。
α对固定相的选择具有实际意义,如果两组
分的 K或 k值相等,则 α=1,两个组分的色谱峰
必将重合,说明分不开。两组分的 K或 k值相
差越大,则分离得越好。
因此,两组分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是色谱
分离的先决条件。
30
二、塔板理论
最早由 Martin等人提出塔板理论,把色谱
柱比作一个精馏塔,沿用精馏塔中塔板的概念
来描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行为,同时引入理
论塔板数作为衡量柱效率的指标。
31
塔板理论
该理论假定:
( i)在柱内一小段长度 H内,组分可以在两相间迅
速达到平衡。这一小段柱长称为理论塔板高度 H。
( ii)以气相色谱为例,流动相(载气)进入色谱
柱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脉动式,每次进气为一个塔
板体积( ΔVm)。
( iii)所有组分开始时存在于第 0号塔板上,而且
试样沿轴(纵)向扩散可忽略。
( iv)分配系数在所有塔板上是常数,与组分在某
一塔板上的量无关。
为简单起见,设色谱柱由 5块塔板( n= 5,n为
柱子的塔板数)组成,并以 r表示塔板编号,r=1,
2…, n- l;某组分的分配比 k=1.
32
塔板理论
根据上述假定,在色谱分离过程中,该组分的
分布可计算如下:
开始时,若有单位质量,即 m=1(例 1mg或 1μg)
的该组分加到第 0号塔板上,分配平衡后,由于 k=1,
即 ns=nm故 nm=ns=0.5。
当一个板体积( 1ΔV)的载气以脉动形式进入 0号
板时,就将气相中含有 nm部分组分的载气顶到 1号板
上,此时 0号板液相(或固相)中 ns部分组分及 1号板
气相中的 nm部分组分,将各自在两相间重新分配。故
0号板上所含组分总量为 0.5,其中气液(或气固)两
相各为 0.25而 1号板上所含总量同样为 0.5。气液(或
气固)相亦各为 0.25。
以后每当一个新的板体积载气以脉动式进入色谱柱
时,上述过程就重复一次 (见下表 )。
33
34
塔板理论
按上述分配过程,对于 n=5,k=1,m=1的体系,随
着脉动进入柱中板体积载气的增加,组分分布在柱内
任一板上的总量(气液两相中的总质量)见下表。
由塔板理论可建流出曲线方程:
m为组分质量,Vr为保留体积,n为理论塔板数。
当 V=Vr 时,C值最大,即
])1(
2
e x p [
2
2
rr V
Vn
V
mnC ?????
?
rV
mnC
?
??
?2m a x
35
36
塔板理论
由流出曲线方程可推出:
而理论塔板高度( H)即:
从上两式可以看出,色谱峰 Y越小,n就越大,而 H就越
小,柱效能越高。因此,n和 H是描述柱效能的指标。
通常填充色谱柱的 n> 103,H< 1mm。而毛细管
柱 n=105~106,H< 0.5mm
22
2/1
)(16)(54.5
Y
t
Y
tn rr ??
n
LH ?
37
塔板理论
由于死时间 tm包括在 tr中,而实际上 tm不参
与柱内分配,所计算的 n值偏大,H偏小,与
实际柱效能相差甚远。所以,采用 有效理论塔
板数 neff和有效塔板高 Heff评价柱效能更为合理。
22
2/1
)(16)(54.5
w
t
w
t
n rre f f
?
?
?
?
e ff
e ff n
LH ?
38
塔板理论
塔板理论用热力学观点形象地描述了溶质
在色谱柱中的分配平衡和分离过程,导出流出
曲线的数学模型,并成功地解释了流出曲线的
形状及浓度极大值的位置,还提出了计算和评
价柱效能的参数。
但由于它的某些基本假设并不完全符合柱
内实际发生的分离过程,例如,不能解释造成
谱带扩张的原因和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也不
能说明为什么在不同流速下可以测得不同的理
论塔板数,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39
三、速率理论
1956年荷兰学者 Van Deemter等在研究气液色谱
时,提出了色谱过程动力学理论 —— 速率理论。他们
吸收了塔板理论中板高的概念,并充分考虑了组分在
两相间的扩散和传质过程,从而在动力学基础上较好
地解释了影响板高的各种因素。该理论模型对气相、
液相色谱都适用。 Van Deemter方程的数学简化式为
式中 u为流动相的线速度; A,B,C为常数,分别代表
涡流扩散项系数、分子扩散项系数、传质阻力项系数。
现分别叙述各项系数的物理意义。
Cu
u
BAH ???
40
速率理论
1.涡流扩散项 A
在填充色谱柱中,当
组分随流动相向柱出口
迁移时,流动相由于受
到固定相颗粒障碍,不
断改变流动方向,使组
分分子在前进中形成紊
乱的类似“涡流”的流
动,故称涡流扩散,形
象地如右图所示。
A= 2λdp
41
速率理论
上式表明,A与填充物的平均直径 dp的大小
和填充不规则因子 λ有关,与流动相的性质、
线速度和组分性质无关。
为了减小涡流扩散阻力项,提高柱效,使
用细而均匀的颗粒,并且填充均匀是十分必要
的。对于空心毛细管,不存在涡流扩散。因此
A= 0。
42
速率理论
2.分子扩散项 B/u(纵向
扩散项)
纵向分子扩散是由浓度梯
度造成的。组分从柱入口加
入,其浓度分布的呈“塞子”
状。如图 18S2所示。它随着
流动相向前推进,由于存在
浓度梯度,“塞子”必然自
发地向前和向后扩散,造成
谱带展宽。分子扩散项系数
为:
B= 2γDg
43
速率理论
式中 γ是填充柱内流动相扩散路径弯曲的因
素,也称弯曲因子,它反映了固定相颗粒的几
何形状对自由分子扩散的阻碍情况。 Dg为组
分在流动相中扩散系数( cm2·s -1)。
44
速率理论
3.传质阻力项 Cu
由于气相色谱以气体为流动相,液相色谱
以液体为流动相,它们的传质过程不完全相同,
现分别讨论之。
对于 气液色谱,传质阻力系数 C包括气相传
质阻力系数 Cg和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l两项,
即
C= Cg+ Cl
45
速率理论
气相传质过程是指试样组分从气相移动到固定相表
面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试样组分将在两相间进行质量
交换,即进行浓度分配。有的分子还来不及进入两相
界面,就被气相带走;有的则进入两相界面又来不及
返回气相。这样,使得试样在两相界面上不能瞬间达
到分配平衡,引起滞后现象,从而使色谱峰变宽。对
于填充柱,气相传质阻力系数 Cg为
式中 k为容量因子 。由上式看出,气相传质阻力与填充物粒度的平
方成正比、与组分在载气流中的扩散系数成反比。因此,采用粒度
小的填充物和相对分子质量小的气体(如氢气)做载气,可使 Cg减
小,提高柱效。
g
p
g D
d
k
kC 2
2
2
)1(
01.0 ?
?
?
46
速率理论
液相传质阻力系数 Cl为
由上式看出,固定相的液膜厚度 df薄,组分在液相的扩
散系数 D1大,则液相传质阻力就小。降低固定液的含量,
可以降低液膜厚度,但 k值随之变小,又会使 C1增大。
当固定液含量一定时,液膜厚度随载体的比表面积增加
而降低,因此,一般采用比表面积较大的载体来降低液膜
厚度,但比表面太大,由于吸附造成拖尾峰,也不利分离。
虽然提高柱温可增大 Dl,但会使 k值减小,为了保持适
当的 Cl值,应控制适宜的柱温。
l
f
l D
d
k
kC 2
2)1(3
2 ?
?
??
47
速率理论
将上面式总结,即可得气液色谱速率板
高方程
这一方程对选择色谱分离条件具有实际
指导意义,它指出了色谱柱填充的均匀程度,
填料颗粒的大小,流动相的种类及流速、柱温、
固定相的液膜厚度等对柱效的影响。
u
Dk
kd
D
d
k
k
u
D
dH
l
f
r
pg
p ])1(3
2
)1(
01.0[22
2
22
2
2
?
??
?
???
?
?
48
18-4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图 18d1说明了柱效和
选择性对分离的影响。
图中( a)两色谱峰距
离近并且峰形宽。两峰
严重相叠,这表示选择
性和柱效都很差。图中
( b)虽然两峰距离拉
开了,但峰形仍很宽,
说明选择性好,但柱效
低。图中( c)分离最
理想,说明选择性好,
柱效也高。
49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此可见,单独用柱效或选择性不能真实反映组分
在色谱柱中分离情况,故需引人一个综合性指标 ——
分离度 R。 分离度 是既能反映柱效率又能反映选择性
的指标,称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又叫 分辨率,它
定义为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两组分色谱峰
底宽总和之半的比值,即
R值越大,表明相邻两组分分离越好。一般说,当 R< 1
时,两峰有部分重叠;当 R= 1时,分离程度可达 98%;当
R= 1.5时,分离程度可达 99.7%。通常用 R=1.5作为相邻两
组分已完全分离的标志。
21
21
)(2
)(
2
1
1212
YY
tt
YY
tt
R rrrr
?
?
?
?
?
?
50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1 222 )
1()
1(16 k
kRn ?
?? ?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分离度 R的定义并没有反映影响分离度的诸
因素。实际上,分离度受柱效( n)、选择因
子 (α)和容量因子( k)三个参数的控制。对于
难分离物质对,可得
上式即为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或
52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1.分离度与柱效的关系
由分离方程式看出,具有一定相对保留值 α的物质
对,分离度直接和有效塔板数有关,说明有效塔板数
能正确地代表柱效能。而分离方程式表明分离度与理
论塔板数的关系还受热力学性质的影响。当固定相确
定,被分离物质对的 α确定后,分离度将取决于 n。这
时,对于一定理论板高的柱子,分离度的平方与柱长
成正比,即
虽说用较长的柱可以提高分离度,但延长了分析时
间。因此提高分离度的好方法是制备出一根性能优良
的柱子,通过降低板高,以提高分离度。
2
1
2
12
2
1 )(
L
L
n
n
R
R ??
53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2.分离度与选择因子的关系
由基本色谱方程式判断,当 α=1时,R=0,
这时,无论怎样提高柱效也无法使两组分分离。
显然,α大,选择性好。研究证明,α的微小
变化,就能引起分离度的显著变化。
通过改变固定相、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
降低柱温等手段,可有效增大 α值。
54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3.分离度与容量因子
的关系
如果设:
则分离方程式写成
?
? 1
4
??? nQ
k
kQR
??? 1
55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 R/Q- k的曲线图(图 18d3)看出:当 k
> 1O时,随容量因子增大,分离度的增长是
微乎其微的。一般取 k为 2~ 10最宜。对于 GC,
通过提高温度,可选择合适的 k值,以改进分
离度。而对于 LC,只要改变流动相的组成,
就能有效地控制 k值。它对 LC的分离能起到立
竿见影的效果(见图 18d4)。
56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7
2
3
2
2 )1(
)1(16 k ku HRt r ??? ? ?
2
2
)1(16 ??? ? ?u HRQ
2
3)1(
k
kQt
r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4.分离度与分析时间的关系
下式表示了分析时间与分离度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从上式,设
则可得:
58
2
3)1(
k
kQt
r
???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由图 18d3中 R/ Q或 tr/
Q′对 k的曲线可见, 当 k在
2~ 5时, 可在较短的分析
时间, 取得良好的分离度 。
59
分离度与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
5.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的应用
在实际中,基本色谱分离方程式是很有用用
的公式,它将柱效、选择因子、分离度三者的关
系联系起来了,知道其中两个指标,就可计算出
第三个指标。
)
1
)(1(
4 k
knR
?
??
?
?
)1(
4 ?
? ??? e f fnR
60
例题
[例 18-1]有一根 lm长的柱子,分离组分 1和 2得到如图 18d5的色
谱图。图中横坐标 l为记录笔走纸距离。若欲得到 R=1.2的分离度,
有效塔板数应为多少?色谱往要加到多长?
61
例题
解:先求出组分 2对组分 1的相对保留值 r2,1
(即 α值)
1.1
545
549
1
2
1,2 ??
??
?
?
?
mmmm
mmmm
t
t
r
r
r
21
)(2 12
YY
ttR rr
?
??
8.05 4549 ??? mm mmmmR
62
求有效塔板数 neff
neff= 16× ( 0.8) 2[1.1/(1.1-1)]2= 1239
若使 R=1.2,所需塔板数可计算,即
因此,欲使分离度达到 1.2,需有效塔板数为 2788块,则所需柱长为
L=2788/1329× 1m=2.25m
2 7 8 8)
1.0
1.1
(2.116
)
1
(16
22
22
????
?
???
?
?
Rn e f f
22 )
1(16 ???? ?
?Rn
eff
例题
63
例题
[例 18-2] 已知某色谱柱的理论塔板数为 3600,组分 A
和 B在该柱上的保留时间为 27mm和 30mm,求两峰的峰
半宽和分离度,
解,∵
Y1=27/(3600/16)1/2=1.8 mm
(Y1)1/2= 1.8/1.7= 1.06 mm
Y2=30/(3600/16)1/2=2.0 mm
(Y2)1/2= 2.0/1.7= 1.18 mm
R= 2(30-27)/(1.8+2)= 6/3.8= 1.6
n
t
Y
Y
t
n
YY
rr
'2'
2
1
4
16
7.1
????
?
?
??
?
?
?
?
64
例题
[例 18-3] 已知一色谱柱在某温度下的速率方程的
A=0.08cm; B=0.65cm2/s; C=0.003s,求最佳线速度 u和
最小塔板高 H,
解, 欲求 u最佳 和 H最小,要对速率方程微分,即
dH/du= d(A+B/u+Cu)/du
= -B/u2+C= 0
而,最佳线速, u最佳 = (B/C)1/2
最小板高, H最小 = A+2(BC)1/2
可得 u最佳 = (0.65/0.003)1/2= 14.7cm/s
H最小 = 0.08+2(0.65× 0.003)1/2= 0.1683cm
65
例题
[例 18-4] 已知物质 A和 B在一个 30.0cm柱上的
保留时间分别为 16.40和 17.63分钟,不被保留组
分通过该柱的时间为 1.30分钟,峰宽为 1.11和
1.21mm,计算,
(1) 柱分辨本领 ;
(2) 柱的平均塔板数目 ;
(3) 塔板高度 ;
(4) 达到 1.5分离度所需的柱长度 ;
(5) 在较长柱上把物质 B洗脱所需要的时间,
66
例题
解, (1) R=2(17.63-16.40)/(1.11+1.21)=1.06
(2) nA=16(16.40/1.11)2=3493
nB=16(17.63/1.21)2=3397
nav=(3493+3397)/2=3445=3.44× 103
(3) H=L/n=30.0/3445=8.708× 10-3 cm
=8.71× 10-3 cm
(4) n=3445× 2.25/1.124=6.90× 103
源于 n1/n2=( R1/R2)2
L=nH=6.90× 103× 8.71× 10-3=60.1cm
(5) tr2=tr1(R2/R1)2=17.63× 1.52/1.062
=35.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