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介词
? 古代汉语介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 1.古汉语少数介词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
可以放在介词的前边。
?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
古汉语中“以”、“为”、“与”、等
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字
的宾语不能省略。)
3.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作状语,古代
汉语中的介宾结构则多作补语。
? 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
语,古代汉语中则不能。
一、于(於、乎)
?,于”的主要用法有:
?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例如:
? ( 1)庄子钓于濮水。 (, 庄子 ·秋水, )
? (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论
语 ·季氏, )
? (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庄
子 ·逍遥游, )
? ( 4)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 论语 ·述
而, )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如:
? (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左传 ·隐公
元年, )
?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论语 ·季氏, )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对
于)”等意义。
3.引进比较对象
? 这种用法多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比”。例如:
?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 荀子 ·劝学, )
? ( 2)季氏富于周公。 (, 论语 ·季氏, )
? ( 3)苛政猛于虎。 (, 礼记 ·檀弓下, ) )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二、以
?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 可译为“用”、“拿,。例如:
? (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 韩
非子 ·难一, )
? ( 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 左
传 ·僖公四年, )
2.可表示凭借某种身份或地位。例如:
? (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
齐使。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 ( 2)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 汉书 ·张骞传, )
? 3.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 (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
也。 (诸葛亮, 出师表, )
? ( 2)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 ( 1)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 史记 ·孙子吴起
列传, )
?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阳
楼记, )
?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
? (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汉书 ·苏
武传, )
三、为
?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如:
? (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
传 ·隐公元年, )
? ( 2)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 战国策 ·齐策四, )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替”。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 例:
? (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
也辍行。”(, 荀子 ·天论, )
? (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史记 ·货殖列传, )
? 可译为“因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也就是前边所讲过的被动表示法的一种。
? 古代汉语介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
? 1.古汉语少数介词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
可以放在介词的前边。
? 2.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
古汉语中“以”、“为”、“与”、等
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字
的宾语不能省略。)
3.现代汉语中介宾结构一般作状语,古代
汉语中的介宾结构则多作补语。
? 此外,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
语,古代汉语中则不能。
一、于(於、乎)
?,于”的主要用法有:
?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例如:
? ( 1)庄子钓于濮水。 (, 庄子 ·秋水, )
? (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 论
语 ·季氏, )
? ( 3)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庄
子 ·逍遥游, )
? ( 4)子於是日哭,则不歌。 (, 论语 ·述
而, )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或范围。如:
? (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左传 ·隐公
元年, )
? (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论语 ·季氏, )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对(对
于)”等意义。
3.引进比较对象
? 这种用法多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比”。例如:
? (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
之而寒于水。 (, 荀子 ·劝学, )
? ( 2)季氏富于周公。 (, 论语 ·季氏, )
? ( 3)苛政猛于虎。 (, 礼记 ·檀弓下, ) )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二、以
? 1.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 可译为“用”、“拿,。例如:
? ( 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 韩
非子 ·难一, )
? ( 2)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 左
传 ·僖公四年, )
2.可表示凭借某种身份或地位。例如:
? ( 1)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
齐使。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 ( 2)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 汉书 ·张骞传, )
? 3.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
? (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
也。 (诸葛亮, 出师表, )
? ( 2)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 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 ( 1)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 史记 ·孙子吴起
列传, )
?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 岳阳
楼记, )
? 5.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例:
? ( 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汉书 ·苏
武传, )
三、为
? 1.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如:
? (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
传 ·隐公元年, )
? ( 2)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
(, 战国策 ·齐策四, )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替”。
2.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 例:
? ( 1)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
也辍行。”(, 荀子 ·天论, )
? (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史记 ·货殖列传, )
? 可译为“因为”、“为了”。
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 也就是前边所讲过的被动表示法的一种。